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4 14:45: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管理

生态环境是一种关系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复合型生态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具体包括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具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和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和异常以至于最终危害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系统。

1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同时面临着两大类的环境问题: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峻。我国污染物年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在无形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样的现状已经给我们拉响了警钟。具体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原因。

1.1生态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由于开发、开采等活动取向单一,例如林地的开发利用常常过于集中在个别有限的区域,这样的开发利用是固定于一个较小的范围以内的,一方面造成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同时也导致大量丰富的生物资源未被合理开发利用。类似这种“重点”突击、管理松散的开发利用方式情况普遍,既影响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引发了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

1.2未能彻底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需求品的产量也飞速提升,然而事后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举措却极为滞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中国频频上演。生产单位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基本社会功能与职责一再被利益追求者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基本上未能得到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同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净化等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生产部门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保的生产作业方式,以“自然界内部的方式”来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1.3市场机制的消极导向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以急功近利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弊端,在利益的驱使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政府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向上容易产生片面的经济决策,往往偏向于经济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这就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入了“死胡同”: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依旧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就显得华而不实。

1.4缺乏高度统一的生态管理体系

目前,社会各界响应“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纷纷出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从政府到企业,从单位到个人,生态管理的理念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杂乱无章,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地域各自为政,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流程缺少强有力的有效的质量监测和行为监控。从管理层面来讲,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和准则,政府和民间的环保部门、协会没有统一思想和规范,容易形成生态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2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生态环境的现状已经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规范和统一势在必行。生态环境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应从现有的环境现状入手,要有系统的思维观念,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管理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生态环境管理。总之,实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

2.1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战略意义

城市的发展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市中的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城市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基础,而城市的生态环境污染也不断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是整个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急迫的战略问题。因此,进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它是城市发展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共赢的重要基础,是当下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2.2对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理念。对生态环境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以达到可持续的、自然系统的生态发展,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经济的一大保障。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对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环境安全主要是指人工劳动环境的安全,以及国家安全领域、军事活动领域的关于生态失衡、资源破坏和疾病入侵等一系列的“生化危机”。目前,众多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对国家安全和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可以从源头上检测和防范生态环境安全的问题,同样也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4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重视生态文明、运用生态文化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价值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

第2篇

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和民族忧患意识的视角,来从事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青海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这种紧迫感、危机感和民族忧患意识,对解决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透支未来”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从实际出发,抓住本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矛盾,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观念变革和理论创新的过程,更是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生态保护战略目标并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表现。青海先后实施了三江源、青海湖等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不断加大对重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使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养能力、江河径流量稳定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状况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第三,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青海坚持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出台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积极构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农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发展物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既提高青海地区的现代经济竞争力,又避免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老路。

第四,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支柱。青海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明确提出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从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国家公园制度和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的同时,明确树立生态文化和观念变革是保护生态的第一牵引力,认为处理好生态保护、区域发展、民生改善的相互关系是时代赋予青海的历史使命。青海的思考和探索说明,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支柱。制度是硬的,文化是软的,软硬结合,双管齐下,既提高认识,又坚定行动,共同助推青海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影片以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美好的寓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来广泛地宣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态问题,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展示和对破坏生态平衡后果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学生在观看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时会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样不仅加强了对社会主义优秀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也对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影视文化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一些反映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来对观看者进行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其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影视文化的机制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播放的宣传片———《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祖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突出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像这样通过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题材的宣传片的播放,将其中的正面价值观日渐融入大学生的民族气质里,使每位大学生在观看此类影片后都能对生态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体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使其形成生态道德观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态观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保护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例如:影片《鄱湖浪》描述的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以及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曲折过程,讲述了潘阳湖近半个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观念的认同与保护生态文明的努力实践。

(三)实践指导功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教育。运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活动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纪录片《守望》就充分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该片细致地描述了福建人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大自然的平衡发展以及与大自然和平相守的感人故事,也提出了今后我国环境将面临的生态难题,以此来警示众人。通过此类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的大学生将其所接受的思想认识、道德内容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继而将这种优秀的品质转化为现实行动和行为习惯。

二、生态文明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影视作品的制作方必须积极配合高校做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平台,将影视作品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去,这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实需要。

(一)倡导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弘扬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对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美丽、文明、和谐、无污染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摇篮,应该将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这一主题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书本式教学,非但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反而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创作影视作品时,要想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倡导生态文明的主旋律,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念,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态问题,主动参与生态文明活动,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第4篇

>> 主体功能区与生态文明 安徽省学术生态建设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研究 安徽省石台县人文原生态旅游建设 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安徽省投资效率分析 安徽省金融成熟状况分析 安徽省茶业发展对策分析 2007年安徽省实验区中考数学试题特征分析 安徽省徽州区金竹坪铜矿勘查及成果分析 安徽省高职院校音乐生态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安徽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生态学分析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 安徽省舒城经济开发区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问题研究 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许应妹,吴波,于法展,等.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8):317-320.

[3] 周良民,李同N.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15-20.

[4] 蒋二萍.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研究:以湘粤赣边界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10-30.

[5] 戴晓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环境政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10-20.

[6] 刘芳,张红旗.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N].自然资源学报,2012-07-15(07).

[7] 李国平,李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5):3-10.

[8] 任士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正当性理论新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5.

[9] DORIS A.Behrens,BIRGIT Bednar-Friedl,MICHAEL Getzner.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n alpine national park:handling the two-edged effect of tourism[J].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9(3):233-253.

[10] 田玲玲.重点生态功能县主体功能区布局研究: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 FAN Ji,LI Pingxing.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5):515-531.

[12] 樊杰.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73-86.

[13] 喻锋,张丽君.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国土空间规划[J].国土资源情报,2013(2):10-15.

[14] 李建功.厘清国土“家底”优化国土空间:山西国土空间现状分析及进一步优化的思考[J].华北国土资源,2013(3):2-5.

[15]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30-35.

[16] 毛惠萍,何璇,何佳,等.生态示范创建回顾及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2013(4):288-293.

[17] 郇庆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理论与实践问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4):73-83.

[18] 严耕.生态文明评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16-19.

[19] 任重.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J].今日浙江,2013(10):48-49.

[20] 余景达.基于生态文明的都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25-50.

[21] 夏光.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N].中国环境报,2007-11-26.

[22] 赵慧芬.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10-15.

[23] 陈映.西部限制开发区域产业政策探析:以国家层面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3(5):3-15.

[24] 冯翠月,米文宝,侯雪,等.基于西北地区主体功能区划的产业政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11):2-22.

[25] 林建华,任保平.主体功能区建设: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新模式选择[J].生态经济,2009(2):3-20.

[26]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50-56.

[27] 陈明星,唐志鹏,白永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式:对钱纳里模型的参数重估[J].地理学报,2013(6):21-31.

[28] 刘超,林晓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5(7):55-64.

[29] 刘传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系统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0-35.

[30] 陈学斌.加快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生态补偿机制[J].宏观经济管理,2012(5):59-61.

[31] 王永莉.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四川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185-188.

[32] 张晓瑞,宗跃光.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6):4-15.

第5篇

关键词: 生态协同产业; 生态文化; 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业; 生态科技;生态服务业; 补偿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04-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这就对构建新型生态产业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设生态主体功能区,必须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必须发展生态协同产业;发展生态协同产业,必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这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协同产业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生态文明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化建设之中,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二)农业产业形态的演变趋势

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来划分,农业发展史上,农业产业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刀耕火种;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靠天吃饭,以人力、畜力为生产工具,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以机械化、化学化为基本特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工业化农业时代改变了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在消除饥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高能耗和高成本。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由此催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演变过程中的又一崭新形态。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协同产业的子系统,将真正实现“农业---环境---人类”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生态农业的主要功能。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对此,农业部要求采取六项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重点促进农产品供给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农业发展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生产条件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劳动者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加快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大粮食战略工程实施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探索建立国家奖补与农民投资投劳相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大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积极提供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统一耕种收获、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资统购统供等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四)生态农业的多种功能和特殊性质

第6篇

《意见》指出,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意见》提出七项目标任务,其中第二项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

增强干线航运能力。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下游重点实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强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上游重点研究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研究推广三峡船型和江海直达船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船舶。

改善支流通航条件。积极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级,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加快信江、赣江、江汉运河、汉江、沅水、湘江、乌江、岷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研究论证合裕线、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和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段航运资源开发。抓紧实施京杭运河航道建设和船闸扩能工程,系统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统筹推进其他支流航道建设。

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加强分工合作,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提升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苏沿江港口功能,加快芜湖、马鞍山、安庆、九江、黄石、荆州、宜昌、岳阳、泸州、宜宾等港口建设,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运输系统。

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拓展港口运输服务的辐射范围。

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挖掘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潜力,完善公路翻坝转运系统,推进铁路联运系统建设,建设三峡枢纽货运分流的油气管道,积极实施货源地分流。加快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第7篇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和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峡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建设以来,按期实现了各个阶段目标。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新变化、新格局,倍受国内外广泛关注。初《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这对促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将对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库区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三峡工程运行及其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功能的发挥,涉及三峡库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诸多领域,包括水库综合调度与管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环境质量与安全等各个方面。加强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恢复和改善库区自然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根本上保证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持续发挥。

当前,三峡库区正面临着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艰巨任务,这迫切需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可持续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库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百万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库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种种原因,历史欠账较多,目前经济发展较湖北省、重庆市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如何实现三峡库区跨越式发展,尽快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移民安稳致富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等非理性的发展观,谋划好库区后续工作规划,构建移民安稳致富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水电工程效益分享机制,建立移民利益表达、平等协商和矛盾问题排查调处机制,维护好广大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移民在经济上享受应有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平等地位,构建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和谐稳定的新型库区。

(三)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库区生态安全,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必须从大自然整体运行的宏观视野全面审视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既要考虑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要顾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提高库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缓解水库上游及库区经济发展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的压力,保护水库水质及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对确保库区生态安全、实现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促进长江中下游经济带建设的现实需要。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如重庆库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占重庆市的一半,可gdp总量仅占全市的30%。重庆市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库区。加强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生态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优化库区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库区城集镇建设,这将有利于加快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使之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并对加快湖北库区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崛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当前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三峡库区地形复杂、经济落后、人口密集、土地垦殖系数高,面临着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库区生态文明建设。

(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超荷承载。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匮乏,有效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加之水库175米蓄水淹没大量耕地以及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使本来已很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加大了库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

(二)水质安全潜在隐患,环境污染严重。据中科院调查,到,重庆市排放的废水将达到24亿吨(含约100万吨污染物),加上上游排放的20多亿吨废水,每年流入三峡水库的废水达40多亿吨。随着水库蓄水,尤其是在冬季,上游来水量减少,使水库内的水体流速减缓,水的自净能力降低,将加重局部江段水质污染,甚至威胁到一些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此外,水库消落区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升降幅度达30米,可能引发新的环境问题。同时,库区每年排放的生活垃圾约300万吨,工业废弃物约500多万吨;库区酸雨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是我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三)地质安全受到威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一定影响。三峡工程建设加剧了人类在库区的开发活动,难免对库区地质结构的安全性产生影响。水库蓄水后,绝大部分老滑坡体的中前部将处于175米水位之下,江水的侵蚀作用和反复交替消落上涨,可能会诱发危岩崩塌、部分古滑坡复活和新滑坡体产生。与此同时,库区部分峡谷的近景景观受到蓄水影响,库区部分文物古迹被淹没,需要做好库区景观保护和开发规划,并加大对地面和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

(四)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目前,库区相当一部分搬迁重组企业经济实力不足,进一步发展十分困难;库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运行质量不高。同时,库区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匮乏将会增加库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本与难度,其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三、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库区各地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库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库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宣传,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财富观和消费观,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加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当前,要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防治并举,把保护放到优先位置,绝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边治理边破坏;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与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相结合,把“治山、治水、治污、治穷”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水库周边生态屏障区建设,抓紧研究消落区治理方案和相关措施;坚持把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力度,优先安排水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建立健全库区水质预警预报及监测子系统。同时,加快推进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和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水库蓄水后生态变化规律研究,努力实现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8篇

一、充分认识平原绿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推进平原绿化,努力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是美化城乡面貌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各地在加快发展中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平原绿化,探索了一条平原绿化的好路子,如高安市实行“村组统一规划、统一造林、分户管理、自主经营”、上高县实行“土地流转、分段拍卖、大户承包、自主经营”和“大户牵头、分户造林、统一管理、收益分成”、奉新县实行“高标准规划、注重景观效果、提升城市绿化水平”、靖安县实行“以果为主、统一规划、自主经营”等,为全市推进平原绿化创造了具有推广意义及全面实施的成功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市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仍然比较低,成为全市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省水平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的潜力在平原,工作重点在平原。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平原绿化的重要战略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学习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实施,抓出成效。

二、准确把握平原绿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为目标,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全面推进,全民参与,形成全社会植树造林的热潮,大力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保障。

(二)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平原造林、四旁植树150万亩,比省定计划增加60万亩;到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达到或超过60%。

1.“道边”造林12万亩,其中:国道沿线3万亩,省道沿线6万亩,高速公路沿线1.5万亩,铁路沿线1.5万亩。

2.“四旁”造林55万亩,其中:村旁30万亩,宅旁8万亩,路旁12万亩,水旁5万亩。

3.“田间”造林80万亩,其中:农田林网73万亩,旱地林网7万亩。

4.“城中”造林3万亩,其中:县城1.2万亩,乡镇集镇1.3万亩,工业园区0.5万亩。

三、完善平原绿化的推进机制

(一)加强统筹规划。平原绿化必须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规划。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要统筹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在树种选择、林种配置上,既要考虑防护效益,又要兼顾产业利用,还要考虑景观效果;在产业发展上,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追求社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既要大力增加城镇森林面积,又要提高村庄绿化美化水平,努力建设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平原绿化体系。全市平原绿化的总体规划由市林业局制定并报市政府审批实施。境内的“四旁”和“田间”绿化以县为单位由市林业局会同市县有关部门进行布局规划;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项目的,由市林业局会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布局规划;“道边”绿化由市林业局会同公路、交通、高速公路管理处、铁路等部门进行布局规划;“城中”绿化由城建部门进行布局规划。

(二)明确实施主体。境内的“四旁”和“田间”绿化由县乡两级组织实施;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项目的,由项目单位组织实施;“道边”绿化分别由市公路、交通、高速公路管理处、铁路等部门组织实施;“城中”绿化由城建部门组织实施。

(三)扩大造林主体。采取“政府发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城乡联动”的机制,鼓励各类造林主体积极参与平原绿化。以农民为主体,动员千家万户参与平原绿化;鼓励造林大户、工商经营户、打工回乡人员投资造林;鼓励组建各类林业经济合作社和民营造林公司、民营林木种苗公司、民营林场、股份制营林公司等,各地林业、工商部门应积极支持,核发经营许可证;督促木材加工龙头企业投资建基地,市内木材加工龙头企业要按耗材量50%以上的比例采取直接投资建基地、提供林木种苗与林农联营造林等形式建立原料林基地,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限制原料收购,坚持不建基地的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四)拓宽投资渠道。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适量经费用于平原绿化,不断加大平原绿化投资力度。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推进平原造林,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项目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抓好农田林网和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加速平原绿化进程。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要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平原绿化。

(五)科学组织实施。各地要大力推广上高县和靖安县“田间”造林、高安市和上高县“四旁”植树、奉新县“道边”造林和“城中”绿化的成功经验,科学确定平原绿化的营造方式和经营模式。各级林业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负责做好苗木的选择、生产和调运并搞好技术培训,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森防体系,指导林农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平原绿化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四、落实平原绿化的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明晰林木产权。凡平原造林、四旁植树、道路绿化坚持“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林地、道路、林网通过竞价拍卖的,实行“谁投资、谁所有”,投资年限一般为30年左右,所造林木由当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林权证,落实林木经营权和所有权。

(二)放活林木采伐经营机制。在非林地上投资造林的林木采伐,由当地林业部门核实林木采伐地点、数量、林木种类并办理采伐手续,不受采伐指标限制,育林基金减按5%征收,免费登记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和木材运输证,实行自主交易。

(三)强化平原绿化的信贷支持。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适当延长林业信贷期限,放宽信贷条件,简化信贷手续,建立农民林业小额贷款和林业小企业贷款扶持机制,积极探索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信贷融资模式。

(四)继续大力实施“绿色养老”和“绿色扶贫”工程。人口计生部门、扶贫办和有关部门要整合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同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对口帮扶,进一步扩大“绿色养老”、“绿色扶贫”工程建设。

(五)鼓励干部职工创业植树。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投资造林,引领群众办林业,凡参与平原造林、四旁植树竞价拍卖的,享受与林农同等的林木经营权并核发林权证。

五、加强领导,确保平原绿化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把平原绿化作为生态工程、富民工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平原绿化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各县市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强化工作举措,形成工作合力,抓好组织实施。要狠抓工作责任的落实,将平原绿化的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完成任务。

第9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我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祖先就主张“天人合一”,向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类在追求“金山银山”的同时,却逐渐丧失了对生态环境的敬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能源短缺、战争的破坏等诸多问题,已向人类响了生态警钟,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自然灾害已夺去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并造成了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生活在“幸福”和“坟墓”之中。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

没有生态文明,我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现在达到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人类终将面对“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窘境,我们再也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展指数上去了,幸福感受却下来了,只有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全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不断完善发展略,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环保意识都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真正体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