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5 16:2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第1篇

金融工具是现代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因素,在金融市场中,这些金融工具都是可以被交易的。在金融市场逐渐完善的今天,金融工具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股票,期权和期货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金融工具,同时也被称作是有价证券或者是金融资产。在经济活动中,这些有价证券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比如资金的融通、风险的规避以及套期保值等,它们又被称作是金融工具。要想在日渐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不同的金融工具。

二、供应链金融

银行将一些企业作为自己的核心企业,并将他们视为中心,把资金注入到这些企业的相关企业中,在信息流和资金流上通过核心企业进行整体上的控制。这种供应链金融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银行在进行授信评估时,所针对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企业,而是这些企业的整个产业链。于企业而言,他们就会更容易地向银行获得贷款;而对于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上进行把握。

(一)主要业务模式

1、处于采购阶段,称为预付款融资

在银行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之下,选取作为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作为担保方,中小企业通过被指定的货单向银行提出申请贷款,在这个过程中,融资企业的提货权实际上是由金融机构所控制的。

2、处于运用阶段,称为存货质押融资

这种模式也被称作是动产质押融资,申请融资的企业通过以其存货作为融资的质押,并且以存货取得的收益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对贷款的偿付。由于这种模式的运用比较简单、可靠、安全性比较高,所以在实际经济业务中也是运用得最为常见的。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较容易地利用存货取得银行的授信,能够有效地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于银行而言,有这些存货作为担保,贷款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3、销售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即是应收账款融资

对于中上游的中小企业而言,难以将应收账款较快地变现是他们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这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的原因之一。应收账款融资则可以较好地应对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以买卖双方签订的合同为基础,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并将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以核心企业作为担保,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较小,从而也就愿意给中小企业融资。

(二)存在的风险

1、信用风险

在现代的银行业中,是他们在贷款业务中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解决中上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贷款对象,面太广,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就越大。

2、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在各个主要业务中,都不可避免地引入了第三方物流和核心企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手续就会相对复杂,各个环节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具体来说,操作员必须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贷后操作的环节。所以,商业银行也就面临了操作风险。

3、法律风险

由于供应链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也还不够完善,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很容易产生一些不确定性的法律风险。

三、金融工具在供应链中的运用

(一)期权的引入

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而获得的一种权利,而这种权利包括了购买或者是销售双方约定的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期权具有的特点是买方可以自由在规定的时间内行使权利,也可以放弃这种权利。但是,损失却是很小,只是购买期权的费用。

根据期权的这个特点,可以将它运用到上游和下游的企业中。上游和下游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期权来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进行规避。比如,生产商可以向供应商提供一定数量商品购买的期权,这样一来,供应商将拥有在一定时间内选择自由商品购买的权利,增强了合同处理的灵活性,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降低费用。

(二)期货的引入

期货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套期保值,它是指买卖双方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以约定好的价格来进行商品的买卖。对于供应链金融中引入的期货,也主要是通过它来控制成本。比如在质押性质的贷款中,质押物很可能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波动而产生特价的波动而产生一定的损失。商业银行可以在收到了质押物后,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一笔数量相同,方向相反的期货交易,这样就保证质押的价格。

(三)信用衍生品的引入

由于中小企业的特点,他们的信用问题一直是不能够容易获得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解决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将会大大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而信用衍生品作为金融工具的一种,它就能够有效地解决信用问题。其主要的动作模式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金融工具将风险进行打包处理,然后转移到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手中,这种金融行为在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同时还能促进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

第2篇

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综合金融服务,是提升供应链协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供应链金融也面临着复杂的风险,必须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本人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

1.供应链金融的特征

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其出发点是核心企业,以担保品和交易关系构成供应链链条。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各企业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包括融资、保险和结算等等[1]。与传统的信贷和贸易融资不同,供应链融资在核心企业的支持下,其金融支持能够到达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供应链金融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可以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购销行为中融入银行信用,从而使供应链上的商业信用增强,使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能够建立有效的战略协同关系,使供应链的竞争力提高。其次,对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能够对其进行资金注入,从而解决其融资问题,避免供应链出现失衡。

由于供应链金融的种种优点,在我国物流、钢铁、家电、汽车等各行业的应用非常普遍,发展了三种基本的供应链金融形式:存贷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应用收账融资。在供应链金融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目的就在于能够对金融风险的大小进行识别和分析,以此来提高服务定价的准确性,维护供应链金融的稳定。

2.基于供应链金融特征的评估原则

由于供应链金融的特殊性,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不仅需要遵循一般的风险评估原则,还要遵守基于供应链金融特征的评估原则,包括主体加债项评估原则、系统性评估原则和强调动态性与过程性的评估原则。

主体加债项评估原则。传统的风险评级系统共有九步,其基础为主体评级,并以债项评级作为辅助,显然这种风险评级的方式更适合于传统的信贷。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这种当时不能对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的大小进行准确的评估,往往造成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高估,一定程度上对业务拓展造成了阻碍。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销售存货所得的现金流是企业主要的还款来源,因此提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主体加债项评估原则,也就是对债项和借款企业主体的风险进行综合考虑,并加重债项评价的权重,对债项指标进行侧重[2]。

深圳发展银行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进行总结时,也曾提出在自偿性贸易融资中,由于借款主体的还款来源主要依托其资产收入以及综合偿付能力,银行对借款者的授信的依据为贷款者对交易的组织能力以及该业务的自我清偿特征,短周期操作中的自偿性和封闭性才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核心。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体系的设置时,要对债项结构评价指标和主体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考虑,赋予不同的权重。

系统性评估原则。供应链是一个综合系统,供应链的金融风险也具有复杂性。企业的运营,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区域,企业所处的经济周期等都会对供应链的金融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时要综合考虑整个系统,以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的完整性。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3]。

非系统性风险评估指标包括企业担保品的变现风险、信用风险、具体操作风险。

系统性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以及行业、区域、宏观的风险的衡量。

强调动态性与过程性的评估原则。与信贷服务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不仅要对贷款的准入问题进行关注,更重要的是要对运营的过程进行控制,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要强调动态性和过程性。也就是在进行融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其指标的设置要根据业务运营的过程来进行,并重视与过程相关的指标。以操作过程风险为例,其在供应链金融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得到更多的权重,以显示其动态性与过程性。

3.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过程的探讨

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对风险评判标准的构建以及对指标权重的确定、对指标权重一致性的检验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判标准的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包括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是系统性融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基础。在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线评估人员对现场的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和资料,分析工具尽量采用定量。

以定量评估来衡量能够使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首先必须以一定的数据来计算定量指标,进而对规则进行设置,以对应不同的评分范围。以具体的评分来对指标的定量值进行映射。

对于难以定量的情况一般采取7级打分的评级方法,也就是将风险由高到低划分为7个等级,再以数字1到数字7来进行标注[4]。例如风险很大设置为1分,最后风险很小设置为7分。进而以每一指标的权重为基础,进行分值的加权平均,最后的分值作为其最终评分结果。

融资的风险评估必须注重动态性和过程性,这是由供应链金融的过程性与动态性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在贷款期间,评估人员和监管方都要对业务的动态变化进行关注,并随之对评估分值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进行灵敏的识别和准确的判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对检验指标权重的一致性。专家打分是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主要方法,专家一般采取德尔菲法进行打分,对各因素的最终权重进行分别估计。将专家的估计结果进行处理,主要是求平均和归一化两种处理,最后得出的结果作为指标的最终权重。此外,层次分析法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中常用的方法,这是由于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中评价指标的数量比一般风险评估要多。层次分析法可以以公式来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并检验指标权重的一致性。

运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要对判断矩阵进行构建,进而计算相对的权重,计算方法主要有特征根法和和法等等。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之后还要检验其一致性,以确定权重系数的合理性。在得到该组元素对其上一层指标的权重向量后,还需要进行计算各层元素对该风险评估体系目标层的总体排序权重。将单准则下的权重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合成,形成总排序权重,并对总排序权重的一致性进行逐层检验。

在完成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判标准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对指标权重的一致性检验之后,则可以对具体业务进行评分。一般由专家进行系统性指标的评分,由一线信贷评估人员进行非系统指标的评分。二者都要重视供应链金融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实践性,对评估指标进行严格的把握和评分。

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 金融信用风险 识别 处理 评价

引言:金融的概念和知识主要从新闻上得知,主要是在有关银行为企业贷款,但是最后贷款收不回的情况下得知的。因此,我在想,如果银行能够在供应链企业选择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风险识别手段,就可以有效的降低了银行的损失。因此,我经过查找书籍和网上资料,发现很多前辈已经就这个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而我就通过一个学生的角度和现有的知识对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进行阐述,希望为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出一份力。

一、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贷款企业的经济实力不够强,资金链容易断裂,抗风险能力比较低,导致不能偿还银行的贷款,让银行承受一定的损失。而目前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银行对供应链的风险识别还有待提高,因为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存在的资金风险比较隐蔽,简单的风险识别办法,不足以分辨出来,这就会导致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我国银行在对企业的信用评价的等级,划分的过于模糊,其中的某些标准模棱两可,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申请金融贷款的时候,银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企业存在的经济风险,也为银行带来了信用风险。所以,需要根据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提出解决办法。

二、浅谈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

(一)对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

识别的概念就是在未发生问题之前,就发现某些事情的本质。而在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中,具有风险识别能力的银行,可以避免银行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我们知道,在金融中,国家想要调控经济,想要确保各个行业稳定发展,就要通过国家的贷款来扶持。也就是说,我国需要政府对银行的贷款以及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让银行在供应链企业中,学会识别哪个企业具有信用风险,判断的依据是企业的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通过这六个方面,可以综合看出,企业自身的风险程度是多大的。银行可以根据企业存在的风险程度进行判断,是否需要为其贷款,而且如果企业信用记录不良,或者经营能力不够,甚至盈利能力也不行,而且信贷风险能力低的企业,以及还贷能力差的企业,拖延还款或者曾经拒不还款的,这些不良的因素的时候,则不能给企业提供贷款这是保证降低银行贷款损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

经过多方面的查询,发现我国目前银行在供应链风险中的评价大约分为十个信用级别。主要是AAA,AA,A;BBB,BB,B;CCC,CC,C;D这十个级别。银行可以对中小型企业实行评分制度,也就是根据风险识别中的六个方面,详细划分为十几个小的内容,分别进行打分,如果都在及格线以上,也就是CCC级别的,则可以考虑为企业提供资金,进行融资。而且还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变动对企业的的考核和审查更严格,划分的信用评价标准更详细,不仅要考核企业的信用级别,还要考核企业法人的信用,如果企业法人的信用不存在问题,这样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允许企业可以贷款不同级别的金融额度。而且在开放经济视角下,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可确保我国的企业在国际信用上的保持一个良好的记录,这样对于我国的企业能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监理一个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能够 帮助我国企业快速的成长,并且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三)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处理

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其本身的金融含义和范围就要比传统的金融信贷要广阔。而且从开放经济视角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和处理,更符合国际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控制的信用风险是现金流的风险,也就是银行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对现金流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流量的管理,流向的管理,以及循回周期的管理。并且需要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比如使用金融产品的组合运用,或者对企业贷款的信息文件的约束,还可以选择业务流程模式以及对商务条款的增加和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银行在信用风险上的控制。而处理的手段则需要选择把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流程中。其模式大约就是和老师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测评考试,以确保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类似。在平时的管理流程中,就有效的控制了企业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企业不还款的概率,让银行能够放心还款,从而帮助企业渡过经济难关。所以,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三类,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信用风险。这样也是减少供应链中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四)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影响

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发展十分的迅速,但是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不仅需要自身的实力强,产品质量好,还需要信誉。国际市场更重视企业的信誉。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向银行贷款,一定要及时的解决自身的风险问题,提高偿债能力,提高经营能力,提高盈利能力,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做一个坚实的后盾。同时,可以让我国的企业在银行中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保持零记录。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缓释 质押融资

一、概述

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有约4千万家,但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譺?訛而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也使银行信贷产品设计困难。因此,为中小型企业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提高银行的创新能力成为另一个银行发展的困境。

中小型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外源性融资,尤其是依靠银行贷款。而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其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贷款时,将由于许多因素而“惜贷”,因此,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企业需求资金和银行供给资金的差距,从而导致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的困境。

随着中国的金融系统改革和金融创新深化,银行加快研究和发展金融产品,尤其重点着力于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现金流和物流,建立供应链金融模式,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但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大量的参与主体、灵活的融资方式,融资过程中容易产生风险,因此需要有效的控制。

中小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财务体系不健全,所以银行很难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的业务情况,更不用说预计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先前多数银行的风险控制都是基于微观层面考察企业的情况,而供应链金融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银行通过与现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可以了解企业已有的经营状况,从而对整个供应链和行业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这种方式,银行能获得更多更全更真实的信息。

二、以质押为手段的风险缓释

在质押物质押与处置两个阶段,质押物的价值与地位大不相同。

(一)在质押物资产质押阶段

1.在资产评估时,质押物产权清晰,市场信息对称。基于持续经营假设,质押物有未来现金流入作为保障,评估的价值较高。

2.评级机构有高估的动机,因为质押物所属企业希望高估质押物价值以获取更高的授信额度,而评估机构为获取较丰厚的评估报酬,亦有高估的冲动。

3.在质押物的市场地位方面,质押时,资产所有人拥有良好的持续经营的资信,不会因为资产被质押而影响其经营。同时质押权人不会因为拥有质押物的质押权而干预资产所有人的经营。

(二)在质押物资产处置阶段

1.在资产评估时,持续经营假设被破坏,质押物无未来现金流作为保障,并且囿于强制变现的压力,以清算价格法来计算,评估的价值较低。

2.质押物所有者为了快速处置,可能更多考虑资产的不利因素,故意低估价值;而评估机构受买方的影响,亦可能低估资产的价值。

3.在质押物的市场地位方面,资产处置时,资产所有人必定是处于自身经营困境,偿还贷款都困难,更不用说对质押物进行再投资;同时债权人出于资产快速变现的压力,也不能进行投资。所以,资产所有人与债权人在资产处置的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鉴于以上情况,在质押物资产质押与资产处置阶段,质押物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若能选择合理的质押物,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个差异,减少损失。

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风险信用缓释工具中,抵押非常重要,合格的抵押既可降低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亦可降低违约损失。抵押与质押都是担保物权的形式,所以,供应链金融中涉及的质押形式亦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存货质押的风险相比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更大,因为某些存货贬值或过期较快,或者因为二次出售导致价值快速缩水。而在实际中,银行更倾向于接收大宗商品作为抵押物,因为其有易变现、不易变质、价值变化不大的特点。从风险控制角度看,这类商品价格相对稳定,相比其他货品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大。为控制风险,银行发放贷款的数额会因为质押物的性质不同而不同。通常国外银行的贷款价值比在50~80%,而在我国,贷款价值比约为50~60%。?譻?訛所以选择合理质押物至关重要。

在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及其他信贷支持资产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还款来源。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机构与企业之间流动,可能有所有权纠纷,因此需要完善的相关法律文本域契约条款,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职责,规范各方的行为,以减少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在选择质押物时应根据市场对质押物的价值进行正确评价,应选择价值易确定、流动性好、质量稳定的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以规避市场风险。即使企业无法实现还款,银行也能够通过拍卖来实现质押物的价值以减少损失。

三、供应链金融的资金管理创新

只用传统方法进行现金管理会限制公司全面管理流动资金的能力。有效管理流动资金的关键之一,是将资金管理的战略应用到企业的所有业务领域。

而在供应链方面,公司决策人员可以寻求获得更多可见的业务营运资本。了解公司的供应链流程以及如何在供应链内做出决定,可以给公司决策人员所需要的影响营运资金的信息。

公司负责人应该理解企业的资金成本与供应商的资金成本。例如,无担保条款比信用证交易可能需要承担更少的费用,但是无担保条款限制了卖方的营运资本融资并增加了营运资本的成本。?譼?訛卖方延长付款期限而产生的成本可能又导致了商品的成本的增加。

在许多情况下,较长的付款期限对卖方而言是更大的经济负担,而较短的付款期限对买方而言是负担。财务人员和采购人员应确定哪一方拥有较低的融资成本和更容易获得资金。付款期限应考虑到这种差异。

对于提早支付的买方,可以协商给予折扣。通常当一个公司决定延长付款期限是与供应链金融项目结合在一起的。供应商欢迎立即支付,哪怕打一个折扣,尤其当这个折扣率比供应商的借贷成本更具有吸引力的时候。另一种选择是买方加速付款的自筹资金方案。

四、创新模式——反向保理

对于大多数金融专业人士而言,提到的“供应链金融”,他们会立刻想到“保理”或“发票融资”。然而,在国内外各大银行,一种供应链金融的替代方法正慢慢地出现。“反向保理”有潜力显著减少发票融资成本并且加快大型采购组织对供应商的付款。在“现金为王”的经济环境下这个尤为重要。

一个标准的保理和发票融资服务要求供应商“卖”发票,以换取其融资供应商提前付款。为了方便较早的收到的现金,在大多数情况下,供应商需支付资金成本的费用和以佣金费用形式支付的服务费。这两种费用都从发票最终结算中扣除。因此,供应商在24小时内收到的预付款通常在发票的票面价值的85%左右,当采买机构付款给商时发票才结算平衡。

保理和发票融资,无疑给大量的小型供应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线,但它也有弊端。

首先,在一个正常的保理安排下,给供应商的付款有“追索权”。这意味着,如果买方不能向商付款,该商有权要求追回给供应商的垫付资金。这实际上令垫付资金变成了贷款(供应商的资产负债表中的银行债项),并且在最后结算前,会限制供应商将这笔垫付资金用于其他用处。

其次,商计算风险水平时,仅基于它与供应商的关系,因为它对采购组织了解甚少。出于这个原因,资金的成本和服务费用可能都会很高。

从历史上看,保理被顾客看作是一个供应商财政困难的明确的信号。所以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方法是非常低效的,因为在供应链中有最高的借贷成本的那一方正是给供应链金融的一方。反向保理目的是要解决这种分歧。

(一)国外反向保理业务

在国外,Abbey公司的被称为“供应商付款”的反向保理品牌在大约20年前由Abbey的母公司(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建立。?譽?訛反向保理业务与保理或发票融资服务在本质上类似,但它有两个根本的差异。首先,银行利用与大型采购组织的关系对不付款的风险进行评估。第二,银行仅对买方已核准付款的发票提供融资。

为什么这很重要?因为通过利用与采购组织的关系进行杠杆化,和仅对买方已核准付款的发票提供融资来降低交易风险,银行可以向供应商提供比以前更低的融资利率。

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一旦商品或服务已经提供给其客户,供应商就提交发票。然后,采购组织将通过其内部的审批流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将发票与原始采购订单及货物接收票据匹配。如果发票通过这些检查,采购组织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合法的商品或服务所要求的发票,并且可以知道它已经收到详细的商品或服务。在这一点上,发票是良好的、可以支付的。在这一点上,银行可以进行协助。

随着反向保理的进行,采购组织向它的银行提交发票的细节。该银行将做以下两件事情之一:

1.发出通知给供应商,有一个付款等待完成。然后供应商可以决定希望哪个发票尽早被支付。根据解决方案的复杂程度,供应商可以归还同意函给银行,也可以利用银行的门户网站接受要约清偿发票(有时也被称为“开放模式”)。

2.自动清偿任何采购组织呈交给供应商的发票(有时也被称为“封闭模式”)。

“开放模式”是一个更普遍可用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允许供应商选择合适接受预付账款或发票。然而,这种模式增加了供应商和银行的管理开销,因为供应商的承兑需要通过双方的程序。这也意味着服务成本的增加。

“封闭模式”越来越流行,无论是对于采购组织还是他们的供应商,它最大限度的减少管理,降低服务成本,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双方的利益。

在两种模型中,值得注意的是,给供应商上的付款是在“无追索权”的基础上。这意味着一旦给供应商付款,银行则无法索回。因此这种付款可以被视为供应商的一个完全并最终的清偿。

对于供应商而言,这种方案的优点是很清楚的。他们受益于:立刻能提前获得发票价值的100%(减去折扣)、“无追索权”付款、较低的借贷成本、减少风险、改善现金流。

总而言之,反向保理给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大型采购组织和他们的供应商提供真正的可兑现利益,这将有助于经济衰退中的许多供应商的生存。反向保理能释放现在被困在供应链中的价值,进而将能彻底改变发票融资。

(二)国外反向保理业务

观之国内,平安银行于近年提供了反向保理业务,并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平安银行反向保理业务,是帮助核心企业及其供应商加快资金周转、把握发展机遇的新型融资业务。该业务操作过程简单,只需由核心企业牵头对供应商进行集合授信,即可实现双方共赢。

当在供应链上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平安银行建立起供应商推荐、应收账款信息提供、直接回款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后,平安银行可降低核心企业供应商的授信准入门槛,简化内部审批流程,为供应商提供更为简介便利的保理服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保理中供应商凭借单个企业的资信实力申请保理业务时门槛高、价格高、融资难的弊端。

由此,平安银行反向保理产品对于核心企业而言的优点有:

第一,通过帮助供应商获得快速、低成本的融资,巩固、增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

第二,优化应付款账期,更好地运用资金,改善现金流和报表。

第三,应付账款管理整体外包,降低现金管理和处理成本。

第四,可通过平安银行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掌握监控各种信息,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可视性。

平安银行反向保理产品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的优点有:

第一,授信易:享受更低的授信准入门槛,提供更简单的报审材料,体验更简化的流程。

第二,利率低:借助核心企业对银行的谈判地位,获得更高的融资比例和更低的融资利率。

第三,竞争强:借助银行的融资支持,可给予核心企业更长的账期和更宽松的付款条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第四,操作快:平安银行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使得操作方便快捷,减少文件传递,实现信息共享。

总而言之,反向保理产品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联动发展。

五、总结

目前企业的资金链日趋紧张,企业存在很大的融资需求,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潜在市场很大。不可否认,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来解决融资问题,但是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现在仍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前景与风险并存。金融机构应结合市场情况,并按照自身风险控制能力来设计相关的风险管理办法与金融产品,以避免风险敞口过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析,既能使银行通过提供这一新型融资模式服务而扩大业务范围并控制风险,又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服务。

注释

①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研究人员,本文研究得到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课题支持。感谢复旦大学—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刘红忠教授、牛晓健副教授、许友传博士和平安银行梁超杰、章登锋和王帅的中肯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②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R].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10.12。

③段伟常,胡挺.供应链金融的法律风险分析[J].中国储运,2010.(2)。

④Jonathan,Heuser. Beyond Finance:The Treasurer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Global Finance;Sep2007,Vol.21 Issue 8,Special section p2-3。

⑤Crowe,Tom.Supply chain financing Full speed in reverse[J].Credit Management;Jan2009,p16-17。

参考文献

[1]Jonathan,Heuser.Beyond Finance:The Treasurer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Global Finance;Sep2007,Vol.21 Issue 8.

[2]Crowe,Tom.Supply chain financing Full speed in reverse[J].Credit Management,Jan2009.

[3]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R].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10.12.

[4]银监会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泰隆介绍三品三表信贷技术[Z].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网站,新闻中心板块,2009.3.20.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盯市制度;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相关背景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民达6.48亿,互联网已经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我国庞大的互联网市场不但让国内传统行业羡慕,也让许多国外的投资者觊觎不已。以下的数据只是这场互联网盛宴的冰山一角:仅仅2015年11月11日这一天淘宝天猫的交易额就有912.17亿元。与互联网的繁荣相比,传统行业境况不容乐观。自2008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每况愈下,很多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如何走出当下困境?答案是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型经济转型,供应链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总理在多种场合鼓励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三农”服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解决的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的本质在于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收益,因此风险研究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变化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价值链包括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整合,是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随着风险承担者的演变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银行等传统供应链金融组织者逐渐被互联网企业取代,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具体来说,最原始的供应链金融1.0版本被概称为“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以完成对一众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但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不对称性,因此银行放款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于是很多银行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银行完成对接,从而让银行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仓储、付款等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这就是供应链金融2.0版本,即线上供应链金融。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在于,较高效率地完成银行、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线协同,提高作业效率,但其理念还是停留在“以银行融资为核心”的层面上,信息来源并不充分,此外银行作为系统单一主体致使整个系统对风险承受能力不高,造成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随着业内思路逐步打开,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使得大数据广泛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融资的风险得以更充分的识别、量化以及控制,并且债项的结构化让资金利用更具效率。这就是供应链金融3.0,也就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它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并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这种模式思维是一种网状思维,是互联网“普惠、共享”价值观的实际体现。更准确地讲,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中,电商、银行、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跨界合作共赢,逐步脱离过分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境况。

目前,国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大体分为两类:纯交易平台供应链与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纯交易平台模式中,电商本身只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交易平台,其自身不经营仓储和物流系统,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小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物流和资金流控制程度不大,但对信息流的控制程度大,以便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风控。非纯交易平台不但在供应链系统除了提供交易平台,还自营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仓储和物流系统,电商向上游供应商提出订单需求,供应商向电商发货,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并产生应收账款。该模式的典型是京东的京保贝。

三、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供应链金融,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向互联网方向转型。这种转型并非是简简单单地把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简单结合。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做成加法式的“+互联网”而要把它做成包含其他增量和变量多式运算。那么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短板就是风险管理,互联网给供应链金融带来就是一场风险管理的革命。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风控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核心。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分为贷前的审核以及贷后的监督,贷前审核可以通过优化模型以及丰富数据来控制风险,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贷后的监督上。本文借鉴期货盯市制度和止损方法设计两个机制去管理贷后的信用风险。

第一,盯市机制。这种机制是针对那些具有十分频繁的日间交易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利用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和算法设计出一个类似于期货结算价的指数。授信之后,根据指数向贷款企业收取适当比例的风险保证金,这些保证金可以用等值的抵押品取代,每日根据指数波动盯市调险保证金,以此管理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第二,止损机制。对于那些日间交易很少的企业,我们可以将这些企业集中在一个池子中,然后设定这个池子的最高贷款不良率比如5%作为止损点。一旦池子的贷款不良率达到止损点,停止对所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中小企业新的授信。采取措施处置不良贷款之后直达盈利覆盖损失后再恢复新的授信。

(二)操作风险管理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注意的是管理操作风险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并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操作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内控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加大技术投资。根据各项不同业务中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比率进行收益成本分析,针对性地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三)其他风险管理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需要从风险识别入手,鉴别风险的来源、成因以及哪些项目可能受此风险影响。然后定量分析,并结合收益和成本决策采取措施管理市场风险。对于具有相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可以采取风险对冲的方式管理。对于具有保险可能的市场风险,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对于法律政策风险的应对,相对于监管者,企业方是被动的。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跟紧行业动态和趋势,加强对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针的分析,提前准备防范于未然。

四、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终归于一个词:专业。这个专业不仅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把握,而且对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把握,只有对这个生态本身有足够的理解,才能在漫天的信息和数据中不至于迷失,才能了解风险在哪里,怎样去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云蕾.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169-170.

[3] 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一、 当前国内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 信用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国内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大困难在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供应链系统的“自偿性”特征,很容易导致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谎报或是虚报贸易交易背景,并且产生系统内部勾结转移资金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国内征信系统建设不健全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国内目前缺少向美国中小企业署这样的直接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评级。

(1) 信用替代的局限。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源于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的银行信任的大企业产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认定或者凭借其他企业的信用增加,让其符合并达到银行承认的资信标准。实际的情况是中小企业常常利用大企业良好的实力和信誉、和银行比较稳定信贷关系,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来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通过供应链有效管理建立起例如“N+1+N”或“1+N”者诸如此类的业务往来联系,然而此种融资管理的组织方式的成效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朝向核心集团企业集中,往往会将核心的企业信用扩大,以使供应链上的更多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授信来帮助业务的发展,信贷资源风险的扩散聚集效应因此会扩大。所以只依赖信用代替来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会导致更多的风险,最终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健康成长。

(2)信用管理的局限。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是基于供应链管控中银行经与第三方的物流类企业合作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和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业务模式。这样的工作费时费力,而且远远超越了银行日常业务范围。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业务最高收益还达不到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而以银行为中心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动力不足,难以成为主流业务。

2. 不同客户与行业的差异化问题。由于供应链本身地域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了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地域也分散,经常会出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甚至物流公司不在同一省份的情形,使得供应链金融的管理出现一定困难。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依然使用传统的总、分、支行的层级制,跨地域的总分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出现不畅。一般情况下,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跨地域经营方面会遇到以下问题:

(1)区域性经营习惯差异的问题。企业在跨区域经营时会产生经营习惯的差异化问题,使得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不能适应不同区域之间的经营方式差异问题。针对这情况,银行主要开展银行间合作方式,使相互提供完备标准的信息,对这种区域经营习惯的差异造成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问题进行弥补。

(2)跨区域物流的问题。跨区域物流耗时较长,使得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问题,这是由于质物价值方面的改变所导致的。针对物流运作中会出现的风险,包括运输安全、质物的物流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的因素,使得跨区域物流会使得质物出现一定的减值风险。

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的主要行业中,由于物流而造成的损失在家电、汽车零部件等物品运送中十分常见。对于这种情况,银行业主要是根据对物流公司的资质审核来进行风险规避,依靠保险公司的理赔以及物流公司的赔付责任来减少事故出现后的损失。

3. 核心企业客户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核定供应链体系内核心企业的开发价值,因而对核心企业的判定标准界定十分重要,而要想界定清晰这个标准的尺度,必须做好以下的分析工作:

(1)最低长度要看这个企业是否符合银行内部制定并在执行的授信要求。如果该企业连银行的授信审批都难以通过,那么本身就不具备从银行获得融资的条件,更不必说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了。

(2)审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如果该企业周围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供需网络,则该企业对它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可以说具有统治地位,自身也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家电制造企业、钢铁制造企业等,那么该类型企业可以初步判断是核心企业。

二、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控

1. 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供应链融资中,授信是面向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的,这个与供应链财务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可以获取比较多的融资渠道,但是融资成本比较低,并不能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的供应链体系,这与传统企业的授信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商业银行首先在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着信用风险,这是由供应链融资的客户群体决定的。

2. 风险管理的原则。尽管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但是主体框架应当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框架保持一致,并且尽量去适应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

第7篇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市场出现意外或者特殊情况,造成企业不能很据预先的方案实现产品的销售,资金回收出现问题,而无法如期还款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市场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首先是同期的市场上出现了较为新型的替代产品,使得企业的销售方案无法按照计划实施,或者资金回收出现问题,资金链条出现断档的情况。

2.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在进行贷款的过程各种,需要一定的信用,而信用缺失则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活动无法实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的管理力度不足、管理效果不佳,技术水平不足,资产较为有限,忽视了信用管理等,其也逐步成为了现代商业银行中针对中小信贷业务发展困难的主要因素。

3.政策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会与之俱进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修正、完善原有的规范,实施各种经济政策,其法规及政策的变动也会对供应链的各种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资金的筹集、投资方向或者其他方面的经营活动等,提高了供应链经营环节中的风险隐患,如国家宏观调控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即会制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或者行政措施,为企业的投资起到指导作用,或者约束其各项产业行为,限制其某些活动,保障市场的稳定性及经济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而供应链企业原本的投资方向可能会受到政策的限制及管理,或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也会出现较多的风险。

4.信息交流环节风险

供应链是企业自发的联盟,包括数量不等、类型不同的企业,各个企业在经营及管理上均有自己的独特的模式。经济不断发展,供应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机构逐渐的复杂化,其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在该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信息沟通的不及时、不畅通,或者信息的传递出现误差,造成操作人员的理解错等,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对于企业情况的评估,使得风险增加。

二、风险防范措施

1.审核准入条件

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的融资行为需要核心企业为进行担保,而核心企业在经营出现的风险同样会影响到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关系到供应链业务整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准入条件的审核。银行需要制定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具体分为以下几点:①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及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包括主要经营范围、股权结构、收益情况、税收政策等,根据过去的采购成本或者营销效益设定一定的比例限额,授予其一定的供应链信用额度;②评估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情况,核心企业适口能够凭借其管理客户关系的能力,帮助银行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③核心企业管理各个类型客户的状态 核心企业管理各个类型客户关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包括其对于供应商及经销商准入及退出管理、排他性有利政策的分析、激励机制及约束规范等。

2.完善操作规范

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之前需要先进行全面的调查。由于该业务在信息方面的要求相较一般企业授信流程更多、更加复杂,银行应先构建专门的专业组、审查模板及相关的指引,调查人员可以根据模板的结构,收集相关信息,避免调查人员的主观因素对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开展授信业务的过程中,需要在和授信主体或者上下游企业之间签订合同协议的过程及规范更加细化,抓好各项细节工作,包括神恶化印章、各类票据、文书的传达等,明确职责,操作规则及相应规范。在进行出账及贷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明确各项操作的要点、要求流程,包括资金支付、质物动态监督、货款回收等,操作人员的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使之能够更加规范,缩小了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减少风险。

3.做好信息化建设

狠抓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保障各种信息交流活动的无偏差,使得供应链金融中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更加有效的协调,包括物流管理、资金流管理等,音粗需要提高信息管理硬件的资金及人才投入。下拨专门的款项构建相应的信息设备,包括性能良好的电脑,ERP系统平台,引进EDI 等信息处理技术,构建物资与资金数据共享平台,并组织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有效的组织其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强化各个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使之联系更加紧密,避免信息传递中出现的风险隐患。

4.抵质押物权的选择

抵质押资产是银行授信的物质保障,变现能力直接关系到授信的安全性。银行需要联合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物流企业等,准确的评估抵质押的各类资产,并根据各类资产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对存货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容易保存、易于流动、货权明确等。针对应收账款的选择,需要注意作为应收账款依托的基础合同的真实性、时效性等。预付款则需要上游企业货源较为充足,具有足够的违约赔偿能力,并考察出现违约后企业对于回购意志及实际的购买能力。

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小企业 决策树 信用评估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4-038-04

一、引言

作为国际产业组织主流模式的供应链生产模式正在逐渐取代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但该模式在提升企业效率、节约企业成本的同时,深受处在供应链上游或下游的中小企业资金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的影响。渐次浮出水面的供应链金融,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降低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信用基础较差、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较低、可抵押资产少、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政府扶持体系和社会促进体系还未真正建立等原因,很难得到银行的授信。而供应链金融模式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供应链中的大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长期战略协同关系的建立,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所谓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是银行面向物流行业的运营过程,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的方法,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联合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 。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够为商业银行的战略结构调整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有助于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具有保证资金运行相对安全、提升资金运行效率、培养优质客户等强大的经营优势。这种崭新业务模式是对传统中小企业信贷模式的重大突破,需要一套有效的方法来配合重新审定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因此,本文在对现有中小企业评级模型和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技术,建立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评估体系,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决策参考。

二、决策树

决策树方法是数据挖掘及数据分析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是一种对海量数据集进行分类的非常有效方法,具有清晰直观、易于解释的优点。通过构造决策树模型,提取有价值的分类规则,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的预测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所谓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就是从大量、不完全、有噪声、模糊、随机的数据中获取有效、新颖、潜在有用、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简单的说,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隐含在其中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在商业上,特指按照既定的业务目标对大量的企业数据进行探索,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并进一步将之模型化的先进、有效的方法。

决策树的基本思想是把训练集按一定的分割原则一分为二,两个子集按分割原则再一分为二,如此重复,直到合适的程度,最后的子集称为叶子,叶子被整体地认为属于同一信用级别。对一个待评估的申请者,根据其信用指标从决策树的根节点沿着某个分枝往下走,最后到达哪个叶子节点,则该叶子节点的类别就为该申请者的类别。建立决策树的关键问题是:分割方法;分割程度,即何时子集可以认为是叶子;叶子的信用级别。图1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上所示决策树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其中,每个内部节点表示在一个属性上的测试,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测试输出,每个叶节点代表类或类分布。应用决策树对未知的样本进行分类,在决策树上测试样本的属性值。路径由根到存放该样本预测的叶节点。

三、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备选指标集的构建

(一)备选指标的选取原则

备选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估结果至关重要。本文在选取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备选指标时,结合供应链金融模式本身的特点及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及风险特征,以简便、实用为目的,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供应链模式本身的特点。对于“1+N”模式的供应链,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关键在于寻找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创新亮点在于抓住大型优质企业稳定的供应链,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借助大型核心企业对中小供应商的深入了解,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其核心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风险管理。所以对中小企业信用的评定应不局限于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更多的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分析该贷款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业务关系。

2.弱化对财务指标的依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未上市,财务报表不同于大型企业,未经审计,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信度较差,尤其是企业的财务数据, 对工商、税务、海关、商业银行等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往往不一致, 有时和真实情况差别较大。大多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本文在选取指标时尽量减少财务数据的使用。

3.增加对中小企业经营主责任人的考察。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更加依赖于经营者的素质和资信,主要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在选取指标时更加注重经营者的素质和资信及企业的发展潜力 。

(二)备选指标集的构建

根据备选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如下备选指标集:

四、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将决策树预测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评估问题中,基本思路是:根据已知的样本与原始信用评价状态,运用决策树发现贷款人信用状态与其某些特征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对小企业这些属性的具体观察值,对其信用状况进行预测。

(一)信息增益的计算

在树的每个节点上使用信息增益度量选择测试属性,这种度量称为属性选择度量或分裂的优良性度量。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该属性是给定集合中具有最高区分度的属性。这种信息理论方法使得对一个对象分类所需的期望测试数目达到最小,并确保找到一棵简单的树。

S表示整个训练样本全集,共有s个样本。

A表示属性,A={a1, a2,…,av },Saj表示它们在A上具有值aj的样本数。

C表示类别,C={C1 , C2 ,…, CM },Si 为训练样本类别为Ci的样本数。

可用属性A将S划分为v个子集{S1 ,S2 ,…., Sv},Sij 是Sj 中类Ci 的样本数。

X表示数据样本,由一个n维特征向量,X={x1 ,x2 ,…,xm }来描述其n个属性(A1 ,A2 ,…,Am )的具体取值。

P表示概率值,pi是任意样本属于Ci 的概率,pi=si /s。pij 表示Sj中的样本属于类Ci的概率,pij=sij /saj 。

(1)

(2)

(3)

得Gain(A)=I-E(A) (4)

采用决策树算法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将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选作给定集合S 的测试属性,创建一个节点,并以该属性标记,对属性的每个取值创建分枝,并根据该节点属性的每个取值划分样本。

在实际情况中,将“逾期天数”>90天(即拖欠银行90天以上的本金及利息)的记录标识为“高风险贷款”;将60天

以属性“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为例,计算该属性的信息增益:

将训练样本数据求出 S i(i=1,2,3 ,4),Saj(j=1,2,3,4),Sij (i=1,2,3,4, j=1,2,3,4),如表所示:

I=1.4861

得E(核心企业信用等级)=1.3402

得Gain(核心企业信用等级)=0.1459

同理得出Gain(核心企业行业地位)=0.1321,Gain(盈利能力)=0.1009,Gain(偿债能力)=0.1386,Gain(行业环境)=0.0907,Gain(行业增长性)=0.0602,Gain(交易时间)=0.1431,Gain(交易频率)=0.1302,Gain(与核心企业合作关系)=0.1404,Gain(价格稳定性)=0.1103,Gain(变现能力)=0.1256,Gain(易损坏程度)=0.1423,Gain(应收账款平均账期长短)=0.0987,Gain(购买方退货情况)=0.0823,Gain(应收账款坏账率)=0.0789,Gain(管理层的道德品质及社会声誉)=0.0968,Gain(管理层的信用水平)=0.1258,Gain(管理者的能力)=0.0605,Gain(经营者从事管理年限长短)=0.0021,Gain(总资产周转水平)=0.0056,Gain(净资产收益水平)= 0.0098,Gain(总资产增长水平)=0.0203。

属性的信息增益代表该属性对分类的贡献大小,其含义是从每个属性“获得的信息量”,各个属性的重要程度可以通过信息增益得到。

在此,通过建立一个函数,能够得到各个属性的影响决策权重。函数关系中的因变量为各个属性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越大,y值就越大,自变量为影响供应链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属性的信息增益。为方便衡量,把y的值映射到0-100之间,同样,相应的各属性的信息增益取值也映射到0-100 之间。即:

其中,c1 为核心企业信用等级的信息增益;c2为核心企业行业地位的信息增益;c3为盈利能力的信息增益;c4为偿债能力的信息增益;c5为行业环境的信息增益;c6为行业增长性的信息增益;c7为交易时间的信息增益;c8为交易频率的信息增益;c9为与核心企业合作关系的信息增益;c10为价格稳定性的信息增益;c11为变现能力的信息增益; c12为易损坏程度的信息增益;c13为应收账款平均账期长短的信息增益;c14为购买方退货情况的信息增益;c15为应收账款坏账率的信息增益;c16为管理层的道德品质及社会声誉的信息增益;c17为管理层的信用水平的信息增益;c18为管理者的能力的信息增益;c19为经营者从事管理年限长短的信息增益; c20为总资产周转水平的信息增益; c21为净资产收益水平的信息增益;c22为总资产增长水平的信息增益。解此方程组得Y={7,6,4,6,4,2,7,6,6,5,6,6,4,4,3,4,6,2,0,0,0,0},为各个属性影响决策程度值。

通过以上的信息增益计算方法,得到了决策树第一层各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本层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即“核心企业信用等级”这个属性作为根节点。

(二)基于决策树的信用风险预测评估模型

选择根节点后,根据根节点属性的取值,将整体样本分为不同组,对于每个组,再循环如上介绍的信息增益值计算过程,选取决策树第二层的节点,如此循环,依次计算各层剩余属性的信息增益,获得决策树各层的结点。

上述计算各个属性影响决策的程度值,描述的是该属性在决策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得到了第一层次的属性对决策的影响权重。第二层次的影响权重就是要计算属性的各个取值对决策的影响权重。

求解属性的各个取值对决策的影响程度的根本思想是,首先将整体样本按照因变量的分类,即按照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分成四类,然后分别求解四个分类出现不良贷款的比例。将这个比例作为对应每个属性取值中四类客户数的权重,将权重与客户数相乘,再除以对应这个属性的客户总数,得到该属性该取值对决策的影响权重。某个属性的某取值对决策的影响权重公式如下:

变量xi1 ,xi2 ,xi3 ,xi4 分别代表“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在决策树中某个属性取值为i时的客户数;w1 ,w2 ,w3 ,w4 代表上述四个分类出现不良贷款的比例。

计算出了属个属性的某取值对决策的影响权重,在结合各个属性的影响决策权重,就可以确定最终的权重系数。

五、结论

本文在借鉴大量有关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供应链金融的自身特点,构建出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一方面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问题的同时,促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为银行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法,真正地做到对供应链上小企业客户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达到加强信贷能力减少不良贷款产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信用风险模型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8期.76-82

2. Hartley― Urquhart,Roland .Managing the Finance Supply Chai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6.9

3.蒋秀英.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0期

4. 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范明,孟小峰.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1

5.韩慧,毛锋,王文渊.数据挖掘中决策树算法的最新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第12期

6.康书生,鲍静海,史娜,李纯杰.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的构建[J].河北大学.2007.2.26-33

第9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农业小企业; 融资; 信用风险

一、农业小企业间接融资障碍

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农业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农业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天然的困难,对农业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在强化信贷资金管理后,对贷款更加谨慎,贷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贷款的责任更加明确,加重了融资难度。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贷款方面力求效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在为大中企业和小企业经办贷款业务时,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相差无几,但产生的效益明显不同)。农业小企业贷款绝大部分都是流动资金贷款,项目本身不稳定因素多、风险大,贷款管理成本高;再加上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型金融机构对地方企业了解程度相对较差,银行受评估正确性、银行无法分担和自身对商业化改革适应性的限制,不会愿意过分冒险。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人的小企业流动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的仅有2.3%,而农业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则更少。从获得渠道上来看,多数的贷款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其他商业银行则极少涉入农业小企业融资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下的融资模式研究

(一)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在供应链中处于下游的农业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性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农业小企业来说,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这种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农业中小企业(购货商)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该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参与,其作用主要是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

商业银行在收到仓单后向核心企业拨付货款。农业小企业在向银行交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后,银行通知第三方物流释放相应比例的提货权,这一过程往复循环,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与贷款金额相等,该融资业务结束。这种模式下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力,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压力。

(二)运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由于原材料、产成品等动产的流动性强以及我国法律对抵质押生效条件的规定,金融机构在对动产的物流跟踪、仓储监管、抵质押手续办理、价格监控乃至变现清偿等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给金融机构贷款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动产一向不受金融机构的青睐。但是,农业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决定了其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小,存货等动产比例较大,使得其无法获得大规模的不动产抵押贷款。

当农业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采用存货融资模式,,即所谓的融通仓,它不仅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能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以及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在这种动产质押的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委托物流企业对农业小企业提供的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动产状况符合质押条件的,银行核定贷款额度,与其签订动产质押合同,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并与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

(三)销售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农业小企业在销售产品后,往往存在不能及时收到购货方货款的情况,在这过程中,售货方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另外,在商业银行同意向融资企业提供贷款前,商业银行仍要对该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更多是关注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规避分析

在农业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融通仓模式信用风险以及保兑仓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这些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不够或应收账款管理不妥等原因造成。企业将供应链金融的理念引入到融资方式之后,这些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散,不仅降低了企业融资信用风险,还可以增加银行收益。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规避分析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使得企业可以及时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短期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通过其结构的设置、合约的安排、各个参与方、以及银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大大地转移和分散了部分信用风险,从而使得以前银行被动地承担风险的局面得以改善,还可以增加银行收益。主要表现在:

1.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一方面,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除了债权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外,债务企业也要参与其中,且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以供应链为背景,核心企业起着隐性担保的作用,并且若融资企业违约,可能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资金供给状况和生产持续性,从而也促使融资企业履约,降低银行的风险。

2.签订合约,限定风险。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融资企业要与下游企业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融资企业与银行签订质押合同,债务企业向银行签订付款承诺书,融资企业与银行签订融资合同等等。供应链金融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合约的签订以及实行,才得以有效的实施,从而实现融资的目的。这些合约有效地限定了信用风险的承担者,转嫁了银行的部分风险。

3.实施条件,降低风险。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融资企业:一般为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项目下的产品已发出并由下游购买方企业验收合格;应收账款的到期日早于借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日。债务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无不良信用记录;确认应收账款的具体金额并向银行出具应收账款单据证明,以及付款承诺书;承诺向融资企业在贷款已拿回那个开立的指定账户付款。商业银行:分别对融资企业和债务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一旦融资企业违约,拥有对债务企业的追索权及对应收账款的优先受偿权。这些条件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使得供应链金融得以实施。

(二)融通仓及保兑仓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规避分析

1.融通仓信用风险规避分析。融通仓是物流、金融、中介和风险管理服务的集成。其中物流和金融是核心,金融靠物流对实物的监管来控制风险,而物流需要金融提供的资金来保障各个环节的最优配置。融通仓主要的参与方有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三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及一系列的合同,来保持整个融资体系的顺利实施。同时,融通仓提供商为融通仓的各个环节提供一整套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帮助融通仓参与者发现、防范、量化、控制和规避风险。因此,有效地分散了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

在物流运行过程中,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如60%)直接通过第三方物流商将货款交给发货人。当提货人向银行付清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当然,如果提货人不能在规定的期间内向银行偿还货款,银行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掌握在银行手中的货物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融通仓不仅降低了融资风险,使得融资偿还有了更为有效的保障,还为银行带来了很好的商机。

2.保兑仓信用风险规避分析。保兑仓业务除了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融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有仓储监管方参与,主要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该业务需要上游企业承诺回购,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进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融资企业必须随时补充保证金账户,按期兑付银行承兑汇票,另外,融资企业与其上游企业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实施保兑仓业务。在该种模式下,银行所要防范的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企业放弃质物的风险,这种风险依靠上游企业的回购和确立合适的质押率来规避,一旦企业违约可以靠上游企业回购偿还贷款,或者是变卖质押物偿还贷款;另一种是监管方面出现的风险,为了防范监管方面的风险,第三方监管方要严格按照相关条件选取,不能选择关联企业,同时要对监管方进行一定的授信。

在保兑仓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该款项应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

总之,融通仓和保兑仓融资模式有效地分散和转移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从而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然而,信用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依然要承担一部分信用风险,所以必须加强管理,采用一定的方法,达到有效管理信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的由来、概念和发展[J].物流技术,2005(11).

[2] 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