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4:46: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近些年来,通货膨胀在一些国家多次发生,破坏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将经济拖入了危机的泥潭。各国政府都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政策,因此,必须结合各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实践,分析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效应。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也是物价总水平失衡的另一种表现,总需求的萎缩造成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普遍下降,使企业的债务负担加重,失业增加,消费需求萎缩,经济被拖入萧条与衰退的境地。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与治理政策措施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它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贬值,在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下,通货膨胀才开始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现象。它破坏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使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中相对价格的波动程度加大,使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按其产生原因的性质,可分为内生性的通货膨胀和外生性的通货膨胀。前者是由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造成的,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后者是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货币供求失衡而带来的,也称为货币冲击引发的通货膨胀。反通货膨胀的重点在于治理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失衡或货币失衡引起的通货膨胀。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所以,追求宏观经济总量均衡,即总供求均衡和货币均衡是反通货膨胀政策总体目标。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1.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出售政府债券,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存量。二是提高再贴现率,使银行借款成本上升,减少非借入性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市场利率的上升使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借款成本增加,以抑制过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利率管制的国家,货币当局一般会直接提高利率以紧缩信贷。三是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缩小货币乘数,通过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抑制其货币创造能力。四是收回再贷款或压缩再贷款规模。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效果较好。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削减政府支出,使总需求下降;或增加税收,抑制企业的投资冲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通过降低总需求以减缓通货膨胀压力的,但是它同时减少了对劳动的需求,产生了更多的失业,又使工资增加的压力减小,使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减小,因此,以降低总需求为目的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可有效的反通货膨胀。
2.紧缩性的收入政策
紧缩性的收入政策也是一些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紧缩收入能抑制过快增长的消费支出,也会起到抑制总需求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确定工资一物价指导线。“指导线”是政府在一定年份内允许货币收入增长的目标数值线,政府根据它相应地采取控制各行业工资增长率的措施。二是管制或冻结工资。这是一种强行把职工工资总额或增长率固定在一定水平上的措施。三是运用税收手段。通过对工资增加过多和过快的企业或行业的工资超额增长比率征收特别所得税的办法抑制收入增长速度。
3.价格管理
价格管理一般是通过法律形式进行的,为了控制垄断高价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美国政府通过公用事业委员会对公用事业的价格进行管理。全面的物价管制一般伴随着工资的管制。从管制的范围上讲,物价管制分为全面的物价管制和局部的物价管制;从形式上讲,物价管制分为行政性调控和物价冻结。其中,全面的物价、工资管制和全面的物价、工资冻结是物价管制的极端形式。物价管制能有效地控制物价总水平的大幅上涨,同时会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负作用。物价管制是人为地压低商品价格,商品的短缺仍然存在,若取消物价管制,价格会出现“补偿性”的猛涨。所以,物价管制仅为治理通货膨胀的应急手段,不可长期运用。
4.有效供给政策
有效供给政策也被一些国家用于治理通货膨胀,此政策通过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距,以实现平抑物价的目的。主要的有效供给政策为产业政策,它是政府通过一定的经济政策措施促使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有选择的重点配置以调节供给结构的经济政策。此政策适用的条件是通货膨胀是由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总供求缺口引发的。此措施改善了供给结构,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效果较好,而此方法却见效较慢。
5.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的含义是收入指数化,它是按物价变动情况自动调整收入的分配方案。指数化的范围包括工资、政府债券和其他货币性收入。实施办法是使各种收入按物价指数滑动或根据物价指数对各种收入进行调整。其效果:一是可消除政府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收入指数化剥夺了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收益。二是能抵消和缓解物价上涨对个人收入水平和现有生活水平的影响,克服通货膨胀导致的分配不公;能借此稳定通货膨胀环境下的微观主体的行为,防范抢购商品、贮物保值等使通货膨胀加剧的现象。此方法对面临世界性通货膨胀的中小国家有积极意义。
6.改变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一般影响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例如,政府的高就业目标使政府在总供给下降的过程中要刺激总需求的上升,这种适应性的政策会出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企业员工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使他们不断要求增加工资。相反,如果政府采取非适应性的政策,企业员工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也不可能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可能就会降低。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的政策措施
(一)通货紧缩的判别标准及负面影响
在经济运行实践中,判断一段时期是否出现通货紧缩:一是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负;二是物价的持续下降是否经历了一段时限,例如我国以一年为界,通货紧缩以其发生的期限长短为界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降低,因这种价格下降并非是技术进步、效率提高造成的成本下降,必然减少经营部门的收入并减少从业人员的收入;企业被迫缩小经营规模,大量从业人员失业;收入增长变缓,消费水平下降,消费的萎缩又使物价下降。通货紧缩的发展使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变坏,民间投资萎缩虽然物价下降能使名义收入水平不变的人们从中得到一些实惠,而收入下降的预期使消费者不愿进行当期消费,经济不景气的预期使企业失去投资意愿,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陷入衰退。
(二)反通货缓缩的政策目标
政府反通货紧缩的目标一般是刺激总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和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货币供给量。通货紧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总量的不平衡,总需求萎缩造成物价总水平降低,货币供给总量下降;货币供给结构中强流动性部分的紧缩也造成物价水平的下跌;产品结构性供给过剩也会造成物价水平的下降。有的制度性的因素也影响消费需求水平,例如收入制度、福利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不确定性,使人们预防性货币需求动机增强,减少当期消费。
(三)反通货紧缩的措施
1.扩张性货币政策
要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利率、进行公开市场购买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中央银行要直接下调存贷款利率,刺激企业投资和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在通货紧缩时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经济不景气的预期抑制了企业的投资动机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经济不景气抑制了银行的贷款增加,各方因素均阻碍总需求的增长,使经济很难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
2.扩张性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能在相当程度上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需求,同时能还可增加就业和部分人的收入,促进消费需求。政府应通过减税的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减税能增加企业的可用资金,减少由于财务困难陷入破产的企业数量,也可防范由于企业破产而出现的失业。政府应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一部分人的收入,这是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3.调整产业政策
政府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供给过剩的产品生产以抑制此产业的扩张,支持适销对路的、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产品的生产,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对重点产业要给予优惠政策,解决因结构性供给过剩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和投资需求下降,抑制通货紧缩的持续。
4.价格管理政策
政府要对一些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直接或间接管制,如:禁止某些产品的不正当价格竞争,对违反规定者依法罚款或通过道德教育让厂家放弃降价促销等做法。此政策仅可在短期内奏效,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刘庆华,等.正确判断和认识通货紧缩[J].市场与发展,2000
[2]赵全新.通货紧缩的内涵界定[J].价格辑刊,2003(8)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关键词: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CPI;外汇占款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很多,在大学的教科书中,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但经济学的不同学派对此的定义却不尽相同。货币主义的代表任务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而凯恩斯主义则从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和结构角度解释通货膨胀。我们通常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2011年7月,我国的CPI指数达到6.5%,创下年内新高。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虽然是个老问题,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刺激和扩大的效应。理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价格的前面,由此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
对居民收入分配而言,通货膨胀的带来的货币贬值,使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对固定收入的劳动者,通货膨胀使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当恶性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
对经济发展而言。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使生产者无所适从,容易判断失误,误人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而当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时,又会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我国长期维持的低工资和低物价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曾因价格改革和投资过热发生过物价大幅上升的现象。近年来通货膨胀卷土重来,概括起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货币发行量的快速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截至2011年6月为78.820万亿,而这个数字在2006年之前还不到30万亿。五年期间年增长率为16%,远超期间平均10%的GDP增长率。由于出口的大幅增加,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大量没有实物基础支撑的货币留在国内,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产品,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从这点看,很符合货币主义的观点。
2 成本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被人为压低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价格都开始上涨,东部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年调整的幅度都在10%以上,土地价格不断上升,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认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都推高了产品成本,产品价格也不断攀升,物价的上升又促使人们要求更高的工资收入,物价、工资陷入了双螺旋式上升过程。
3 需求拉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虽然2009年的最终消费率只有4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左右,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每年都在两位数之上,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的投资形成率为47.7%,并仍然呈现每年增长的势头,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进行的四万亿投资以及后续投资使全社会需求旺盛,金融危机后外贸订单重新恢复,2011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增长率为25%。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带来的需求极大的拉动了要素价格的上涨。
4 外部输入性因素。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化,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决定着我们需要进口大量基础原材料,制成工业品后出口。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外部资源价格的不断上升就通过进出口传导到了国内产品价格上。近年来发生的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化都导致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四、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1 政府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问题。目前中央高度重视抑制通货膨胀,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并不是各级政府和各个方面都对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有足够的重视。由于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缺陷,不少地方对通货膨胀的危害认识不足,仍然热衷于争投资、上项目,甚至要求放松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民生问题的通货膨胀问题并不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占据太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需要对考核机制做出调整。
2 控制货币供给。货币的泛滥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超发的货币不是短时间就能减少的。要改变的是货币超发的机制,单纯的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进行数量控制治标不治本。前文指出,外汇占款成为货币供给的主渠道,我国的强制结售汇政策一方面造成人民币超发,另一方面政府外汇储备的增加也带来外汇资产贬值的风险。各国都对外国投资基金的投资做出种种限制。所以应改变这种强制结售汇制度,实现“藏汇于民”,让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能够自由获得外汇资源。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通过分散的民间投资规避国外的投资限制,实现外汇资源的最优配置。
3 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是负数,而银行却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水平发放贷款。这实际上是让广大储户承受通货膨胀的损失。这种负利率状况对经济发展后患无穷。低效率的政府投资平台得到了低利率的贷款,维持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导致对资金的更多需求,形成恶性循环,加剧通胀发生。而安排就业人数巨大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低成本的资金,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不能给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因此要建立金融业的竞争机制,鼓励更多的资金和企业进入金融,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打破原有的金融业格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产品价格。
4 实行松紧结合的财政政策,理论上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需要实行减少支出、增加税收的财政政策。我国目前政府财政收入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政府应该压缩三公支出,将支出更多的投向民生,投向教育、卫生等公共部门,降低民众负担,缓解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收入减少影响。例如,建立基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把学龄前教育纳入政府负担就是途径之一。
5 加快农业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物价上涨每次都是由于农产品涨价引发,由于我国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中食品占比最大,所以食品价格的波动对通货膨胀影响极大。甚至有人直接将CPI指数形容为“猪肉指数”,加快农业改革,稳定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稳定物价,治理通货膨胀的途径之一。
6 控制输入性通胀因素。我国之所以深受外部资源价格上升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关键因素是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大量进口外部资源,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数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又是非做不可的工作。
关键词:通货膨胀 机理 货币 经济政策
新世纪伊始,我国的经济即进入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周期,经济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为决策部门治理通货膨胀带来了压力。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此次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及其表现的复杂性,为科学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新世纪通货膨胀机理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正在以跨国公司全球运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商业部,2013),如今正处于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生产过程在国际之间更加细分,国际分工日趋专业化,不仅带动了贸易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这就是我国最新一轮通货膨胀发生的时代背景。
2.国际国内通货膨胀现象。2001年始,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能源等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之后全球CPI出现显著上涨;我国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也先后经历了房地产、股市以及CPI、PPI的轮番上涨, 继之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都形象地描述了各农产品轮番上涨的情况。随着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总水平的明显上涨。
3.通货膨胀机理分析。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上升,而不是相对价格变化和价格水平的一次性跳跃。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频出,我国为了尽快促进经济复苏,也加大了财政支出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出现了货币供给增加和货币供给失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最终推升了社会总需求,导致了通货膨胀。本研究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家弗里得曼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内的上涨, 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则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并断言这是高通货膨胀唯一的原因。
4.对新一轮通货膨胀机理争论的分析。在此轮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分型和形成机理的争论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学者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次通货膨胀的类型及机理作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即分别认为我国最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及输入型通货膨胀等等,并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证。本研究认为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1)研究选择的基期问题。物价指数是一个动态指标,即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与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对比计算的相对数。因此在进行研究系统的设计时对基期和报告期选择的不同,必定会对研究结论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试图提出和检验是物价先提高还是工资先上涨的问题,有研究将这类争论形象地描述为如同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2)选择研究的角度及研究方法的问题。在一次通货膨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通货膨胀现象的更迭与变化。如有研究试图力争对本轮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还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作明确区分,对此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区分仅仅是理论性的, 没有人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对其进行清晰地分类;对于结构型通货膨胀,有研究者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问题主要是运用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回答宏观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没有考虑货币因素;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经济开放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显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将目前的通货膨胀单独归类为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不够全面的。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对于应如何有效治理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学习和借鉴经典经济理论。当前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本流动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弗里德曼在消费分析和货币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越,同时他还严密地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张卓元,1998)。弗里德曼主张经济理论的价值,应该以它能否有效作为对未来情况的预测为基准,不应该是以它对现实的描述作为衡量标准。在经济学方法论方面他赞同实证经济学,认为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创立一种能对现象提出正确的、有意义的预测的理论或假说。这些经济学思想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1)消费者对于自己支出的安排,不是根据他们的现期收入,而是根据长期的或已成为惯例的恒久性收入来安排的,所以政策制定部门应采取措施保证未来通货膨胀稳定在目标水平, 使公众树立未来通货膨胀率的平稳预期。经济学实践也说明,价格管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扭曲。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使货币增长符合经济增长的长期需要,从根本上克服通货膨胀现象。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过快增长,控制社会总需求,综合治理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
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
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相互关系;政策建议
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的关系,是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改革初期,我国通货膨胀都经历过较大波动,其中严重的通货膨胀曾出现过3次。1985 年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分别达到 88%和 93%。商品零售价格在 1988 年和 1989 年曾出现过 185%、178%的上涨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在 1988 年和 1989 年分别是 188%和 18%。1994年我国又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达到 21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达到 241%。我们可以发现这 3 次通货膨胀是一次比一次厉害,1985、1989、1994 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分别是 88%、178%、217%。同时,国内产生总值(GDP)在这段时期也经历了大幅度的波动。例如,1985年 GDP 增长率是 135%,而 1986 年就下降到 88%;1988 年 GDP 增长率是 113%,而 1989 年就下降到 41%。物价和经济的大幅度波动引起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从 1997 年开始,我国开始经历了一个低通胀高增长的时期,1996-2006 年 GDP 平均增长率是 88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平均只有0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平均也只有 16%,其中,在 1998-2000 年期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为负[1]。
通货膨胀按照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也不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治理的方式也存在差异。依据物价上升的幅度具体细分为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的通货膨胀;按照不同商品价格上升的差异程度,将通货膨胀划分为平衡通货膨胀和非平衡通货膨胀,平衡的通货膨胀意味着不同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基本相同,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按照实际的通货膨胀与人们预期的是否相吻合,包括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但最典型的、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最有益的分类还是依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具体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很显然是由于需求的冲击造成供求关系的不均衡引起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又称为超额通货膨胀,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将其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总需求按照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又区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而任何一种或者几种需求的增加在社会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都会导致供求的失衡,而这种失衡最重要通过物价的上涨斫行调整已达到均衡状态,通货膨胀预期也随后形成。而各部分需求上升的其体原因主要碜圆普政策、货币政策、国际市场需求状况的突然变动超出人们的预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西方经济学家从供给方面对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作出的合理解释,认为:“在总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纯粹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按照具体的对象又划分为工资推动型、利润推动型和原材料推动型三种形式。除了从供求方面矸治鐾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之外,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是导致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一定程度的“公平“标准下出现工资增长率与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偏离,即工资增长率高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结构性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归因于经济结构本身,实质是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来解释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生产部门,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生产部门生产率提升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有的慢,甚至有的生产部门在衰落直至消亡,生产率提高速度快的部门其工资率增长很快,绝对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效率高拿高工资这是自然地。但是在社会一定程度的公平标准下,生产率增长速度慢的部门要求工资水平向高的部门看起,或者说缩小差距,从而使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引发通货膨胀[2]。
当然低通胀与经济增长都是一个国家或社会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从理论上硭担为实现低通胀和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措施有存在矛盾的地方,我国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在历史上西方国家也存在过“滞胀”现象,我国目前也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与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并存的局面,因此综合权衡各种利益、矛盾,协调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任务艰巨。
总体而言,不能因为治理通货膨胀的需要而人为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不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针对目前我国改革建设的实际、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状况,对待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把它们放在一个宏观的解释框架内,否则采取的经济政策最终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而当前基于我国转型期经济的特征,治理通货膨胀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科学合理的优化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具体政策建议如下[3]:
首先,加快商品价格市场化进程。虽然,我国大部分商品价格已基本放开,但对于一些重要商品和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依然很低。例如,石油、医药、电信、水、电、交通等,它们的定价依然由政府控制。所以,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对一些重要商品放开价格管制,让价格由市场形成。同时,对于一些仍然需要由政府管制的商品,政府要寻求科学的定价方法,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能反映市场供给状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商品价格市场化程度其实取决于政府如何完善价格体制,如何科学地给一些公共产品定价,如何对一部分重要商品放开价格管制的问题。
其次,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产效率。虽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这里面依然有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革。例如,石油、通信等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滞后运行率偏低等。这就意味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还没有完,改革的任务依然很艰巨。而就如何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国有业股权的多元化,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的结构,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构的运行,同时,加快培育国有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健全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
最后,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市场化进程并不代表着政府对经济采取放任自由的政策,反而恰恰与之相反,由于市场中存在着外部性、市场失灵等,为了加快市场化进程,政府更应该不断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良好的运行之中。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需注意以下几点:政府要加快其职能的转变,注重在市场经济中辅助作用的发挥;加强法规建设,逐渐改善市场经济中的制度环境;在宏观调控实施力度的把握上,要做到有节奏地多次小步微调,以尽可能地保持经济平衡快速运行;在宏观调控方法上,要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献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周期的简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05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1-0034-05
较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又好又快的发展状态。然而,伴随着2007年7月份CPI突破5%,通货膨胀不期而至。进入2008年,CPI继续在高位运行,一月份为7.1%,二月份达到8.7%,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国内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高铁梅等(2008)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是货币供应量增多、成本推动和需求推动等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出现全面通货膨胀就要降低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Ⅲ国家信息中心(2008)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始终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目前货币政策应坚持从紧方针,但暂时不宜出台加息等紧缩性政策;陈彦斌(2008)认为,流动性过剩对于当前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治理政策要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特征,而不能盲目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何孝星和黄雪霞(2008)认为,利率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继续加息将会有害无益,未来应该以控制信贷总量替代加息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等等。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对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不仅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而且在货币数量的调控方面也存在诸多局限,治理通货膨胀应该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
有效的宏观调控建立在正确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判断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和特征就成为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1、外部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特殊因素之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持续的外部失衡造成外汇储备激增并且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进入中国,使资本账户顺差进一步扩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不得不扩大人民币的供应,结果造成M2的迅速增长,如2008年1月和2月M2同比分别增长18.94%和17.48%,均高于2007年末的水平。3月份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仍然保持在16.29%的高位(图1)。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的过快增长引发了流动性过剩,从而构成了当前通货膨胀的最基本原因。
2、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目前的通货膨胀呈现结构性态势,并非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的主要是食品价格。以2008年4月份为例(图2和图3),CPI为8.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22.1%,而衣着类商品的价格反而下降了1.4%。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主要集中于肉禽(47.9%)、水产品(16.1%)和鲜菜(13.6%)。食品之所以成为推动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因为食品行业的供给弹性较小,对于来自需求面的货币供给量的正向冲击不能作出及时反应所致。尽管目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但由于通货膨胀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控,一旦人们形成通货膨胀预期,那么结构性通胀就会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比较明显。本轮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4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1%,其中原油上涨37.9%,原煤上涨20.9%,有色金属上涨4.7%(图4)。同时,进口的主要商品如铁矿石、大豆、成品油、天然橡胶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也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首先,随着我国人口拐点的出现,原本可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其次,当前进行的要素价格机制改革使得之前人为压低的要素价格逐渐向市场均衡水平移动;最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其旺盛的需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4、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在中国爆发通货膨胀的同时,其他主要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2008年1月,美国CPI上涨4.4%;欧元区上涨3.2%,日本上涨0.7%;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分别上涨3.9%、6.6%和7.4%;俄罗斯上涨12.8%,南非上涨9.3%,全球通货膨胀有卷土重来之势。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如铁矿石、原油、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就会相应传导到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事实上,当前制约我国供给面最主要的因素即是成本推动与输入型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通货膨胀的趋势及其成因,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率的脉冲响应函数。选取的变量指标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下食品价格中的粮食价格指数(CO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NV)、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M2)、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由于我国2003年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因此本文的样本期始于2003年1月,止于2008年3月,总共63个样本。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M2同期增长率的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资讯行数据库,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季度数据,我们采用取均值的方法近似得到了月度数据。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一单位标准差大小的新信息(jnnovation)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反映一个变量作用于另外一个变量的动态特征。一般在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之前要建立变量之间的VAR模型,我们首先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设定了VAR(2)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化(orthogonalised)方法和Choleski分解技术,建立了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其他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西姆斯(1980)认为。VAR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下无需考虑变量的平稳性,所以这里没有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图5至图8是CPI对于其他
变量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
1、粮食价格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由于粮食在CPI组成中权重较高,因此在当期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正向效应,并且正向效应呈递增趋势,第3期达到最大,此后开始逐期递减。这表明粮食价格的上涨短期内会对CPI造成较大冲击,但在长期内对于CPI的持续影响较小。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一直是正向效应,并且效应逐渐增大,到第5期开始稳定在一定水平。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会产生温和的通货膨胀效应。
3、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初期时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冲击呈增长趋势,到第5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呈递减趋势,到第10期逐渐趋近于零。
4、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效应在第2期开始显现,并且逐期放大,第10期时仍然呈增长趋势。显然,劳动者工资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效应非常强烈,在长期内会持续提高通货膨胀率。
在给出脉冲响应函数之后,我们采用方差分解法,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均方差的贡献度,了解各类因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分解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除了通货膨胀率自身以外,粮食价格和平均劳动报酬是长期中影响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因素。并且随着时期的延长,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国内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而劳动报酬的上升直接表现为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可能是目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虽然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货币现象,治理通货膨胀理应由货币政策发挥主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来看,基于需求调节的货币政策显然对于供给方面的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同时,即便在货币政策调控最为核心的领域――货币数量的控制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
1、加息的局限。加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回笼货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加息却要考虑诸多问题。首先,加息要考虑中美之间的利差。现在的情况是,人民银行在不断加息,美联储却在不断减息,使得中美之间的利差不断加大。中美之间的利差倒挂会诱发国际投机资本进一步流入,从而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其次,加息要考虑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加息会提高资金成本,抑制国内的投资需求,并因此减少进口,进一步拉大中国的贸易顺差,最终也会与加息的目的背道而驰;第三,加息要考虑对储蓄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过高的储蓄开始减少,多年低迷的消费需求逐渐启动。如果在这个时候加息,尽管可以将部分资金吸引回银行,但是却与扩大内需与发展资本市场的长期目标相悖。
2、存款准备金与票据回购的局限。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央行票据的回购同样可以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但是二者的政策空间日益缩小。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5.5%的历史高位,中小银行流动性明显吃紧。若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必然会危及到这些银行的生存。同时,央行票据回购的不断积累,一方面使得央行面临票据到期以及利息支出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损害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机能,不利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
3、人民币升值的局限。人民币升值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效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减少国际贸易争端,从长期来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使人民币迅速升值到市场均衡水平。因为,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同样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促使资产价格上涨,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会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反而会加剧通胀;另一方面,过快升值会对外部需求产生巨大影响,在目前内需并没有充分启动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因此,人民币升值只能是循序渐进,小步快跑。由此也决定了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应要到两三年后才会显现,这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尽管货币政策存在诸多局限,但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增幅仍然偏快,尤其是金融机构外汇贷款超常增长,2008年4月末已达到270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6.76%。因此,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坚持从紧的原则,将反通货膨胀作为其主要目标。由于信贷规模调控和窗口指导可以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实践中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和银行盈利状况及时、迅速地作出反应,避免“一刀切”,我们建议未来货币政策应把控制信贷规模作为主要的调控工具。
四、应该重视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的复杂性以及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实施需求调节,而且还可以对供给面产生影响,从而能够直接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挑战。同时,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因此,今后治理通货膨胀应该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1、财政政策的需求调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支出属于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扩大财政支出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会相应提高。同时,由于现实条件下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成立,政府使用公债融资取代税收融资,持有公债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同样会引发价格水平的上涨。因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似乎应该减少财政投资和压缩赤字。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通货膨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面对由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财政支出的增加和赤字的非货币化融资,并不会增加目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因而也不会加重流动性过剩局面;另一方面。面对人民币升值和出口的减速,需要适当的政府投资支撑经济增长,以防止滞涨的出现。所以,目前的财政政策在需求调节方面应采取紧中有松的原则,在维持适当规模的赤字的同时,发放特别国债,进一步回收流动性,加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财政政策的供给调节。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包括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调节和经济波动的短期调节。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个经济体的供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以及社会管理系统。其中,人力资本不仅是指劳动力的数量,也包括劳动力的质量。物质资本泛指基础设施以及设备投资。知识资本包含论文、设计和专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社会管理系统则表现为政府的管理能力。除了物质资本之外,其他供给要素
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单纯依赖市场会供给不足,需要政府财政予以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补贴,增加上述物品的供给,由此形成了财政政策的长期供给效应。事实上,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卢卡斯(2004)就曾指出:“以美国过去50年的经济表现为基准发现,成功的长期供给方面的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要远远高于进一步优化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于经济增长尤其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否转化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本上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竞赛,而决定劳动生产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因此,发挥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加大对于科研开发的政府补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不仅能够改善长期供给,而且也可以实施短期供给调节。尽管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是财政政策却可以通过调整相对价格以改变对生产者的激励,从而在短期供给方面发挥作用。例如,财政政策可以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改变劳动者工作和闲暇之间的相对价格,激励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加企业利润,刺激企业增加生产。事实上,对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促进他们增加供给正是短期供给调节的核心。那么,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又是如何治理通货膨胀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图9进行说明。
在图9中,短期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0点,此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0和P0。由于成本型通货膨胀的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相应向左移动,最终达到AS1的位置。此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需求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1。与E0点相比,在E1点上价格上升到P1,产出水平下降到y1,造成了经济滞涨。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通过减税和补贴等手段激励生产者增加生产,改善供给,短期总供给曲线又会向右移动到AS0的位置,最终消除滞涨。由此可见,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不仅可以降低价格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还可以提高均衡产出。增加就业,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具体到我国的通货膨胀治理,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因素,对症下药,多管齐下。
首先,针对由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引发的通胀,可以考虑一方面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同时对一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从而减少贸易顺差。此外,资本账户下的“热钱”流入也要予以充分重视。尽管目前防范投机资本流人的主要方法是资本管制,但是从资本项目管制上来控制短期资本流入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采取税收调节如开征托宾税是较为可行的一个选择。托宾税对于所有现货外汇交易课以税款,能够有效地防止投机资本规模的急剧扩张,从而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
其次,针对成本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加大对于粮棉油的补贴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和降低个税税率。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金从而减少企业税负,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增加了企业的税后利润,这两项政策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供给。同时,对于一些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行业如粮棉油、猪肉、石油、电力等行业,给予财政补贴可以有效地减轻这些行业面临的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保障供应。此外,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能够激励劳动者增加供给,从而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通货膨胀的冲击。
最后,针对通货膨胀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要对低收入者发放价格补贴。这是因为目前通货膨胀主要由食品上涨引起,而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往往很高。通货膨胀对他们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大。实际上,自本轮物价开始上涨以来,财政部已采取多种方式对城乡低保住户、困难学生以及学生食堂进行了专项补贴。基于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
通货膨胀;原因;政府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08-02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1.GDP增幅明显
国家统计局今日了2010年经济数据,全年GDP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此外,全年CPI同比上涨3.3%,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
2.CPI再创新高
继2008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创出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达到7.1%后,2011年2月份我国CPI再创新高达到8.7%。从CPI的类别构成中来看,食品价格上涨23.3%,居住类价格上涨6.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1%,而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继续下跌,仍然延续这“五涨三落”的格局。
3.农产品价格持续稳步上涨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作为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使得农产品价格仍将维持稳步上涨的趋势。根据国家粮油中心数据,2010米年度总消费量预计达到1.430亿吨,工业消费预计达到3100万吨,占比达21.7%,较上年度提高350万吨;2010年度总消费量达到93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预计达到80万吨,占比8.6%。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由外汇储备引起的供需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因素
通缩是社会总供需失衡,同样,通胀的本质也是社会总供需失衡,不过它与通缩相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有国际贸易的背景下,供需平衡在于:国内供给+总进口=国内需求+总出口。当总出口大于总进口时,表现于顺差,企业手中握有外汇存款。此时,国内的需求是大于国内供给的,缺口部份就是顺差中的外汇购买力,只有当这些外汇用于进口等额商品时,总供需才实现平衡。
2.由低汇率价格传导是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①
低汇率会在二个方向同时起作用,一是因为汇价低,表现为人民币商品、资产对外资来说特别便宜。因此引发外资不管是对能出口的商品,还是对不能出口的房地产,以及各种企业资产、证券资产都疯狂购买。而进口商品、国外资产对人民币来说都显会得特别,顺差会越来越大。
3.过剩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
谈到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时,一般经济学家都会以池塘的例子作比喻:全社会的商品就像一个池塘,货币就像里面的水,水多了,水位就高了,物价就升了。中国政府2007-2008年投入4万亿应对金融危机,其中1.8万亿是直接投入到基础建设中。
4.热钱的涌入
美国的宽松的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大量的热钱涌入新兴市场。中国的热钱量也达到了一个高点。大量的资金以各种方式涌入房地产行业,推高房价。
四、政府应对此次通货膨胀的建议措施
1.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
2.实行适度扩大的货币政策,造就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的良好基础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通胀的成因在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总需求的扩张速度。因此,在抑制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要大力增强总供给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才能确保物价的长期稳定。为此,一是要增强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货币供给量在增加总供给、抑制总需求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三是推行倾斜或重点投资政策。
3.实行对工资、物价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
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须扭转目前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做到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二是明确规定并实行实际工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三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工资和奖金的使用办法,加强对企业财务和工资基金的全面监督。
4.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治理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非以单纯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从而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王国刚.当前我国经济中若干热点问题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6).
[1]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
[2]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3]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4]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5]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6]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滞涨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315-02
0 引言
2010年以来中国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扬,2011年从3月份起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几个月突破5%,通货膨胀的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而近期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实施。关于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滞涨状态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本文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分析得出中国经济短期内胀的压力较大而滞的风险较小,中国政府应借助治理通货膨胀的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1 基本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换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至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后,发现名义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名义工资增长率就越低:失业率越低,名义工资增长率就越高。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1960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名义工资增长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
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相继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理论,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该理论认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会由于宏观政策的作用会发生移动。长期而言,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是不能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否定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长期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垂直的。
显然自然失业率理论与菲利普斯曲线结论相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引入了预期通货膨胀概念。短期通胀预期是既定的,政策制定者面临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来看通胀预期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导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加入自然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后,就有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它使政策制定者认识到,低失业的后果并不是高通货膨胀,而是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
1972年至1973年,以卢卡斯和萨金特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提出菲利普斯益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一条垂直线,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是无效的。
2 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政府为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一些未预期的扩张性政策,短期内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上升和失业率下降,但是长期而言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如图2所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交汇处A点为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此时失业率等于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如果政府实行了未预期的扩张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1上移移动到B点(路径①),此时失业率低于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低于实际通货膨胀。政府采取的扩张性政策使得居民提高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经济均衡点移动到C点(路径②),此时失业率回到自然率水平,扩张政策只得到了更高的通货膨胀。高涨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菲利普斯曲线2移动到D点(路径③),此时失业率高于自然率水平,实际通货膨胀低于通货膨胀预期。政府的紧缩性政策使得居民下调通货膨胀预期,这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经济又回到了原来的均衡点A(路径④)。显然,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忍受短期的失业率上升和产出下降,产出下降和通胀率下降的比率被称为“牺牲率”。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处于高位运行,2011年3月至8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都超过5%,通胀压力成为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11年前两个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6%,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强劲势头。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经济情况,笔者提出了另外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走势图。
如图3所示,起初中国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在A点,2007年美国的次债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的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1上移移动到B点(路径①)。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经济移动到C点(路径②)。此时失业率并未回到自然率水平,扩张政策得到了更高的通货膨胀的同时降低了失业率。高涨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金率,4次上调基准利率。政府采取的这些紧缩性政策使得均衡点沿着菲利普斯曲线2由C点移动到D点(路径③)。随着政府紧缩性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居民慢慢下调了通货膨胀预期,这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经济又回到了原来的均衡点A(路径④)。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中国国情的菲利普斯曲线与与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差别在于cD两点。图3中的路径③与路径④表明中国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避免了“牺牲率”。2010年全年中国GDP增速为10.3%,2011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为9.60%,这些数据都印证了这一点。
3 中国滞涨风险分析
3.1通胀现象仍将持续,但已得到有效控制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9年年底CPI与PPI由负转为正并持续走高。2011年3月至8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都超过5%,通胀压力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达到了21.5%,201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至3.5%,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效的控制了通货膨胀上涨的趋势,使得中国经济由图3中的C点移动到D点。D点的通胀率仍然处于高位,随着紧缩政策效果的慢慢体现,中国经济的通胀率将慢慢下调。
3.2本轮通胀主要是因为需求拉动,全球总供给并未出现大的问题近期虽然中东北非动荡不安,使得短期内石油供给有所减少,但是从全球看,粮食生产、石油供应基本正常,全球粮价油价的上升主要是需求面因素带动的,这和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有很大关系。
3.3中国经济出现滞的概率较小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得中国经济从2007年13%的高速增长回落到10%以内,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仍在合理的潜在增长区间内。
3.4通胀预期的下调减少了中国经济出现滞涨的概率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飙升,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
当局未能正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通胀从而导致了各种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通胀的蔓延导致居民的通胀预期不断提升,从而使得经济出现滞涨现象。
如图5中所示,如果当局在出现通货膨胀后并未正确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居民预期通胀率会继续增长,菲利普斯曲线并未在曲线2处停止右移而是继续移动至曲线3的位置,C点也移动至C’点。此时政府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并未降低失业率,所以经济陷入滞涨。
中国政府在经济出现通胀的趋势后及时采取政策,一系列的紧缩政策及时降低了民众的通胀预期,经济并未移动至C’点而是沿着曲线2移动至D点,通胀预期的下调减少了中国经济出现滞涨的概率。
4 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4.1短期治涨为主,防滞为辅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要防范紧缩性政策的过度使用导致经济下滑速度过快。①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②加强流动性管理并正确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有效抑制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切实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③加强供需管理。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实现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步推进,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④加强市场监管,严密防范市场投机炒作行为的发生。政府应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稳定市场物价,防范突发事件对民众通胀预期的冲击。
4.2中长期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并存,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08年的经济危机也暴露了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缺陷,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敲响警钟。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并未齐头并进,中国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具有不可持续性,切实降低投资率并提高国内消费率是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政府应主动淘汰落后高耗能产业和抑制盲目发展过剩的一些新兴行业,引导资源流向,逐步完成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晓晶,汤铎锋,从增长与通胀的多重组合看中国的滞胀风险[J].开放导报,2008(4)
[2]张晓晶.滞胀成因的重新审视与中国的滞胀风险[J]经济学动态,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