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5:42: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二条 本若干规定适用于:
(一)国营企业行政与职工之间因履行劳动合同;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或在执行有关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的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二)国营企业中经劳动行政机关批准招用并已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经劳动行政机关批准安置到国营企业中的集体所有制人员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劳动争议;
(四)法律、法规规定由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由同级的劳动行政机关、总工会、企业管理的综合部门三方各一名负责人组成。
国营、集体和外商投资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同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私营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由核发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
省属和中央在省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由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或委托企业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受理。有重大影响的劳动争议由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
第二十四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商投资企业或私营企业与职工之间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比照《规定》及本若干规定执行。
集体所有制企业与职工之间因履行劳动合同或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劳动争议,比照《规定》及本若干规定执行。
附:《贵州省关于贯彻实施〈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四条、第二十四条修改前的条文:
第二条 本若干规定适用于:
(一)国营企业行政与职工之间属于《规定》第二条规定发生的劳动争议;
(二)国营企业中经劳动行政机关批准招用并已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季节工、农民轮换工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经劳动行政机关批准安置到国营企业中的集体所有制人员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劳动争议。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由同级的劳动行政机关、总工会、企业管理的综合部门三方各一名负责人组成。地、州(市)、县仲裁委员会,对本辖区内国营企业、事业、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所发生的劳动争议行使仲裁权。
各地、州(市)与所属的县仲裁管辖范围的划分,由州(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署确定。
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最多只有30年的时间,已经涌现出了众多营业规模数十亿、百亿的企业,毫无疑问将会有更庞大的民企航空母舰出现。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需要有一个全面、与时俱进的管控模式作为支撑,而其内部流程的特点和问题是管控模式中一个重要方面。
在规范化、体系化过程中,民营企业会在战略、运营、财务、人力管理的管理流程方面遇到相当多的具体问题。举例来说,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在战略目标制定和分解上往往简单地在历史数据上加以修订,这样的战略目标制定缺乏合适的方法论来支持,并且缺失了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很多民营企业并不存在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当然也没有对关键决策方在流程中的清晰定义。这些企业往往沿用粗放型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它们以往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由于缺失对关键流程的梳理和定义,这些成功无法进行复制,企业也无法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完整的现代化管理流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这些关键流程可能包括战略规划和运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运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财务相关流程、人事相关流程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流程等。对于缺乏这些流程的民企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这些流程。
建立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行业典范的做法,并针对企业自有的特征进行修订和梳理。其中最为关键的不是仅仅记录下最主要的步骤,而是清晰地定义每一个参与部门、个人在关键流程中的定位。现代管理体系中有“RASIC”模型来定义流程中的职能和职责:
R(Responsible)负责人:对举措的实施负责,采取行动来确保各项任务的实施。
A(Approve)决策者:授权对决策进行审批。只有经其同意或签署之后,决策才能得以生效。
S(Support)支持方:参与并支持举措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人员参与和其他资源。
I(Inform)需被告知方:举措会对某些部门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告知这些部门举措的结果,负责人(R)有责任向其沟通。
C(Consult)需被咨询方:决策之前必须向某些部门进行咨询。通常不是决策的直接参与者。
RASIC是一个协助管理项目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组织更加细致地规划项目的责任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举措最好只有一个“R”角色,保证没有责任的缺口或交叠。同时,职责必须与权限相匹配,并使决策者能根据有效信息进行决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内部审计 对策
近日温州爆发的信贷危机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将民营企业又一次的推向了风口浪尖。面对危机的出现,民营企业不仅仅只能依靠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更应该从自身内部挖掘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寻找出路。提升民营企业应对风险能力首要的工作在于强化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但是民营企业受到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在内部审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改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措施,独立客观的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是当前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及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就内部审计的定义是这样解释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工作和咨询工作,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入,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在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职能需求越来越明显,因而,强化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其对于民营企业的推动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内部审计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效率,改善民营企业的企业管理情况。加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就是要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和分析,通过对民营企业管理现状、管理效率、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评价,推动企业管理的发展,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其次是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提高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按照组织风险管理方针和策略的部署,以风险管理目标为标准,审核被审计部门在风险识别、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能够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出最有效的方案和对策,降低损失。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能不能有效进行或者能不能取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业主,或者可以理念为企业的上层管理者。由于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是在家族企业中发展起来的,其管理层大部分也是家族成员,虽然这种方式在企业的初创阶段或者竞争激烈的困难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导致了企业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甚至是忽略。
(二)内部审计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是一项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的工作,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外部审计环境都能够对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别要说的就是外部审计环境。由于民营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忽视,很多企业都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当需要进行内部审计时就需要交予外部机构或者人员来进行。但是由于目前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激烈,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根本就不能够发挥有效的监督评价作用。而起企业在进入内部审计时容易将企业的重要信息泄露出去,这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潜在的危险。
(三)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目前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往往还停留在财务审计方面,而对于业务、管理、风险等领域的审计涉及较少。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竞争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有效的开展管理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针对企业管理和控制提出有效的建议,并且能够提前知晓风险的存在,减少风险的发生,还能够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如果还是仅仅停留在财务审计的内部审计是远远达不到企业发展需要的,很难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三、改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和意义,抛弃对于内部审计的错误认识,应该主动认识到实施内部审计,进行内部管理和控制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应尽职责。要加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的对内部审计投入资金和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发挥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的作用,发挥内部审计在改善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只有管理层、企业业主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好处,能够为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由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并应当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报名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应该进行的工作。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财力、物力等方面暂时还不具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要求,这就要结合企业实际,暂时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内部审计,然后,长远的发展计划是设置属于自身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
(三)扩大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民营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将其工作范围延展到财务收支、经济管理、内部控制、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这些要求是要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自身需呀有所侧重进行开展的。并且很多民营起到只有受到损失时才会想到事后设计,所以应该将内部审计转移到事前和事中审计方面,建设风险带来的损失,发挥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凤华,内部管理审计增值功能探微[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1)
[2]赵红英.对现代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的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06(4)
[3]薛芳.构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会计之友.2005(5)
[4]徐元玲,喻强.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7(2)
【关键词】 独立董事;政治背景;民营企业价值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地位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对提升企业价值有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的政治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而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则是通过各种努力才形成的。独立董事作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其作用正逐渐受到民营企业的重视。因此,在我国研究独立董事政治背景与民营企业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价值与企业家的政治关系、一般上市公司价值与独立董事背景等变量间的关系,没有直接研究民营企业价值与独立董事政治背景关系的文献,因而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这种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政治关系对企业的影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Fishman(2002)的研究发现企业政治关系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企业会通过政治影响力谋取不当的利益。而Faccio(2005)的研究发现政治关联企业具有更高的资产负债率和更低的税赋,这表明企业政治关系通过政府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而增加企业价值。
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迹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了某种特殊的“关系”。胡旭阳(2006)以浙江的民营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通过传递企业的质量信号降低了进入金融业的壁垒,便利了企业融资。罗党论、黄琼宇(2008)发现,无论是采用TobinQ还是BHAR来衡量企业价值,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对企业价值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价值更高。田国强(1996,2001)认为,在转型条件下,企业家除了具备传统的企业家能力外,企业家与政府交往能力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肖作平,苏忠秦,曾琰(2009)则认为,董事会中引入太多的政府官员,那它的专业性就不强,从而会导致较差的公司治理水平。
企业从外部引入的独立董事,常常是企业借以拉上各种关系的重要渠道,那么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独立董事的政治背景能否给予企业经营绩效上的提升呢?陈旭东等(2007)认为,具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因为具有政治背景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可能会受到政府的扶植。魏刚等(2007)的研究证实了“关系是王”的论断,发现来自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公司经营业绩越好。笔者认为,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可以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因此提出假设:具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预期,独立董事的政府背景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正面影响。
三、样本与变量
(一)样本与数据选择
2001年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该制度成为国家部门层面法规。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开始实施,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法律地位。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和新会计法的实施,因此本文选取了2007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以下原则剔除了一些样本:一是公司已上市一年;二是发行B股或H股的公司被排除;三是金融类公司被排除;四是ST公司被排除;五是聘请独立董事一年以上;六是能够从公开媒介找到相关财务数据和独立董事的背景信息。根据以上条件,最终得到样本298个。
本文的财务、股本结构和董事会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独立董事的背景信息均手工摘自各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
(二)变量
1.企业价值变量
本文采用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托宾Q值来衡量企业价值。托宾Q值被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公司重置成本之比。重置成本采用年末总资产代替。市场价值为公司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与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之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为账面的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合计数;权益资本的总市值等于流通市值加上非流通股份的价值,非流通股份的价值采用非流通股股数与每股净资产乘积计算。这样,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
TobinQ=市场价值/重置成本=(每股价格×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负债账面价值)/总资产。
2.检验变量
本文对独立董事的政治背景进行了定义,从各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查找独立董事的个人资料,曾任或现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在政府部门任职均认为存在政府背景。 同时根据背景的不同层次赋值,属于国家级(COUNTRY)得4分,省级(PROVINCE)得3分、市级(CITY)得2分、县级得1分,没有政府背景得0分,分数的均值为政府背景变量(SCORE)。
3.控制变量
参照魏刚等(2007)的研究,本文将独立董事的其他工作背景作为控制变量:一是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ACADEMIC),它等于独立董事中来自学术机构或从其退休的比例;二是银行(BANK),独立董事中来自银行,或从银行退休的比例;三是公司(CORPORATE),独立董事中是其他公司现职或退休高管人员的比例。同时控制了董事会的独立性(IND),是因为吴淑琨等(2001)、王跃堂等(2006)的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公司业绩成显著的正相关。独立性(IND)变量定义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本文控制了董事会规模(BOARDSIZE)是因为董事会规模越大,其效率越差。Yermack(1996)则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BOARDSIZE定义为董事会的董事数量(包括董事长),也控制了高级管理层年度报酬(MANCASH)的影响。因为有很多研究发现它们对公司的业绩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最后,控制了公司规模(FIRMSIZE)这个公司治理研究常用的变量。对于公司规模,一些研究揭示,规模代表获取资源和实现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反映了过去绩效的累积,因而和公司本期绩效正相关(吴淑琨,2002)。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显示了样本公司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独立董事中有政治背景的平均得分1.395,说明有中央政府和省级任职经历的不太愿意参与到民营企业中。独立董事中来自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的占46.3%,说明上市公司倾向于聘请专业人士。来自于银行的仅占3.8%,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其他研究结果,魏刚(2007)的样本中有15%来自于银行。这反映出民营企业很难与银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使得企业在选聘具有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时掌握的资源和信息比较少,同时具有银行背景的人也很难愿意到民营企业任职。来自于其他公司高管的比例为23.7%,这一比例是一般上市公司的两倍。
从控制变量的结果来看,参照魏刚(2007)对一般上市公司研究的结果相比,民营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比例达到了36.6%,这略高于证监会要求的1/3标准的比重,这意味着民营上市公司在设置独立董事人数时,与一般上市公司差别并不很大。从高管薪酬来看,民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更高,说明民营类上市公司更重视对独立董事的激励。
同时,笔者检验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所有变量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回归分析
用以下多元方程回归来检验上述假设:
TOBINQ=α+β1SCORE+β2ACADEMIC+β3BANK
+β4CORPORATE+β5FIRMSIZE+β6BOARDSIZE+β7IND
+β8MANCASH+εi
本文主要检验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根据前面的假设,此方程中的SCORE的系数应该为正。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价值有正面的影响,这与前面的假设一致;来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独立董事对企业价值没有正面的影响,这与假设相悖,但与魏刚等2007年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们认为,这些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人员“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大都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有时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程度的价值提升。笔者发现,来自银行的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这与前面的假设一致。来自其他公司高管人员的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有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国外的企业经营管理比较科学规范,不同行业的管理经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所以他们的研究结果都是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还是普遍存在“拍脑袋”现象,决策的主导权还是掌握在企业家手中,所以其他人员的管理经验有时候并不受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各级别独立董事政治背景对民营企业价值的影响,笔者引入三个虚拟变量:D1表示国家级政治背景得分;D2表示省级政治背景得分;D3表示市级政治背景得分。利用如下回归公式进行回归分析:
TOBINQ=α+β1D1COUNTRY+β2D2PROVINCE+β3D3CITY
+β4ACADEMIC+β5BANK+β6CORPORATE+β7FIRMSIZE
+β8BOARDSIZE+β9IND+β10MANCASH+εi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有国家级、省级还是市县级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对民营企业的价值均存在正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笔者的结论(见表3)。
(三)稳健性测试
胡奕明、唐松莲(2008)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较高比例的上市公司其盈余信息质量较高;邹津(2007)的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与公司业绩间正相关。因此为了进一步检验上面的结果,笔者用独立董事中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GOV来替代政府背景得分SCORE。TobinQ主要是一个基于国外公司和市场状况编制的业绩评价指标,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些差异,因此笔者用业绩考核通用的指标ROA来替代TOBINQ表示企业价值。分别替代之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表5、表6所示。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用ROA替代TOBINQ表示企业业绩,用GOV替代SCORE表示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回归结果都显示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的业绩存在正面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98家民营上市公司的检验,本文发现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与民营企业价值呈现正相关关系;对政治背景分级别进行检验,发现无论是有着国家级、省级还是县市级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都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
本文建议民营企业可以将独立董事作为推进政府关系的桥梁,主动处理好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挖掘政企关系资源的潜力,争取在政策、税收、信息等方面获得政府的支持。
本文存在的不足,由于在筛选数据时,对独立董事政治背景的界定和赋值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可能会对实证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
[2] 陈剩勇,马斌.温州民间商会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温州服装商会的典型研究[J].管理世界,2004(12).
[3]陈旭东,迟丹凤.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8).
[4] 胡旭阳.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以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为例[J].管理世界,2006(5).
[5] 罗党论,黄琼宇.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与企业价值[J].管理科学,2008(21).
[6] 田国强.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J].经济学季刊,2001(1).
[7] 王跃堂,赵子夜,魏晓雁.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 [J].经济研究,2006(5).
[8] 魏刚,肖泽忠,Nick Travlos等.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7(3).
[9] 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9).
二十世纪 50 年代,着名学者安索夫(Ansoff,1957)[1]对多元化首次进行了定义。随后,多元化被公认为是用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企业纷纷进行多元化尝试。西方国家最早采用多元化战略,基本遵从“专业化到多元化再到归核化”这样一条战略演化路径。西方主流思想认为多元化有损于企业绩效,因大多数企业在归核化之后财务绩效有所好转,但这一结论并未得到普遍认可。而中国企业基本经历了两次多元化变革,第一次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这次尝试基本以失败告终,在经历过强化主业,业务重组之后,很多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多元化尝试。20世纪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环境出现新一轮繁荣景象,国内许多民营上市企业开始“试水”多元化,以求进一步的发展和业绩的提升。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Xin、Pearce,1996)[2],更可能选择多元化战略,以降低风险。与此同时,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导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不对等的市场地位,民营企业受到的竞争更为激烈(李善民、朱滔,2005[3]),加之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倾向,民营企业很难实现在某一地域的大规模扩张。因此,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涉足多个行业领域(李善同,2004[4];黄赜琳、王敬云,2006[5];陈信元、黄俊,2007[6])①。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民营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结果大相径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实现了业绩的提升,甚至一些企业因为多元化而走向失败。如:德隆集团,经营领域遍及食品、工业、旅游、汽配及种业等,最终却因资金链的断裂而导致破产。可以说,多元化的失败并非表现在方向领域的选择失误,或者是选择时期和经营方式的错误,而是由于债务比例不合理、投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等财务原因导致②。因此,企业战略与财务能力之间一定存在着密切地联系。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借鉴《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的动因和绩效研究》(林晓辉,2008)[7]、《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绩效和动因研究》(侯博亚,2012)[8]等文,以及覃志刚的《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理论与实证》[9]一书,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本文的研究框架。从财务能力视角切入,研究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动因及实施绩效。研究思路,本文力求脉络清晰:第一步,阐明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二步,针对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事先财务能力对多元化选择的影响以及多元化的实施对事后财务能力的影响;第三步,对雅戈尔集团和杉杉股份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回顾案例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历程,分析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之间的关系。第四步,总结财务能力与民营上市企业多元化的关系,并提出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启示。最后指出文章存在的些许不足与改进的方向。本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多元化战略的主要理论进行总结,并构建出综合评价指标以反映财务能力。第二,通过对浙江省上市民营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事先财务能力对多元化选择的影响,验证多元化选择的契机是否和财务能力水平有关,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财务能力会促使企业进行多元化选择。第三,通过 T 检验,分析多元化战略实施对事后财务能力的影响,剖析民营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是对是错。第四,通过对雅戈尔集团和杉杉股份的双案例对比分析,深入探究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揭开财务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神秘面纱,为二者千丝万缕的关系理出一些头绪,以期能够推动学术界及企业家对于多元化战略的深入思考。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文献回顾
2.1 民营上市企业界定
民营企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企业,具有自身的特点。目前尚未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公认、明确的界定。学者李亚(2003)[11]综合了已有的观点,将民营企业划分为四类,分别是宽派、次宽派、中派和窄派。本文基本采用的是中派的界定,即范围仅包括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对于民营上市企业的界定,学者基本采用的是以第一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性质来进行判定。本文的界定原则为:在 A 股上市,且由自然人或国内民营企业控股的企业,消除了 B 股及境外上市的影响。鉴于控制权划分的复杂性,以第一大股东的性质来判定是否属于民营上市企业,具体筛选流程见图2.1 所示:
........
2.2 多元化战略概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多元化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其中,美国学者高特(-Gont,1962)[12]的定义“一个企业所活动的行业数目的增加”清晰明确,很适合操作层面,尤其是实证分析研究。因此,本文遵循这一观点。
2.2.1 多元化程度的衡量
财务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多元化是以灵活调度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为基础,以便把握那些能够带来财务收益的经营机会。它通过企业内外部投资改善财务资源的分配来实现。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仅涉及单一行业的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与政策风险更大,不确定性更强。为了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另外,业务的多元化可以保证收益的稳定性,用盈利能力较好的项目来抵消亏损项目带来的损失,现金流的波动性亦变小。多元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来实现资源分配(Myers,1977[13];Myers & Majluf,1984[14])。Stulz(1990)[15]也支持这一观点,多元化会构造出一个内部资本市场,实现内部资源分配与资金调度,可以有效解决投资不足这一问题。同时,Stein(1997)[16]也赞成这一观点,即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能够通过合理划分内部资源,即将资金更多地供给经营绩效好的部门,而关闭经营绩效差的机构,来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总结起来,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减少收益波动性、利用内外部市场,会选择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选择相关多元化是为了寻求业务单元之间的范围经济,通过建立或延伸现存的资源、经营管理能力和竞争优势,追求企业综合竞争力。对于多元化企业而言,范围经济主要来自一个业务中的优势和竞争力转移到另一个新的业务中而节约的成本,
主要通过行为共享与竞争优势转移两个途径来实现。 .......
3 浙江省民营上市企业现状分析....... 20
3.1 浙江省民营企业基本情况 .... 20
3.2 浙江民营企业特点......... 20
3.3 浙江民营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 21
3.4 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多元化情况........ 22
3.5 小结.......... 22
4 事先财务能力对多元化战略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 2 3
4.1 研究假设与理论基础..... 23
4.2 研究设计 ......... 24
4.3 实证分析 ......... 27
4.4 结果讨论 ......... 34
4.5 小结.......... 35
5 多元化战略实施对事后财务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36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6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7
5.3 实证分析 ......... 38
5.4 结果讨论 ......... 40
5.5 小结.......... 41
6 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关系的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是在对案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定性的数据,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剖析的方法(Yin,1994)[97]。它有利于理解表面现象背后复杂的动态作用机制,尤其适合观察企业内部微观的纵向演化机理,所以本文采用双案例对比研究的方式探究财务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多案例研究能够通过重复案例来支撑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使研究的效度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多案例研究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识别案例企业的多个方面,进而总结出更准确完备的理论结论。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企业,获得一定的初步感性认识,捕捉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动因及实施的绩效,通过对不同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寻找出共同的规律,加之理论分析与探讨,得出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前几章实证结果的正确性
6.1 案例企业选择
案例分析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清晰的界定与衡量,否则将很难对研究问题有准确地认识(毛基业、李晓燕,2010)[98]。基于本人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了解,选定宁波两家进行多元化发展的上市公司:雅戈尔集团和杉杉股份。两家公司最初均是由纺织服装起家,后来选择了不同的多元化战略,发展轨迹也因此出现了差异。选择这两家企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两家企业上市年份较早,上市时间不少于十年,财务数据较完整,前期资料及研究较为丰富,有利于案例企业的深入分析。第二,两家企业均进行过成功的多元化战略实践,并且长期致力于多元化发展,年限不少于 5 年。第三,案例企业多元化之前处于同一行业。跨行业研究会显得比较粗糙,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财务能力可能相差巨大,而处于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才具有可比性。本文选取样本企业时限定了最基本“行业”这一因素,多元化的绩效受多方因素影响,而多元化的选择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聚焦行业能够有效排除行业因素的影响。
.......
结论
多元化战略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多元化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很少有研究从财务能力视角观察民营上市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与实施绩效。本文对浙江省民营上市企业多元化与财务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 现行准则; 民营企业; 盈余质量; 关联性; 评价指标
近些年来,有关盈余质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盈余质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直接目的,是评价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一些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采用一些虚假的公司会计数据和信息,给企业关联人造成了大量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杜绝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留给管理人员的弹性和会计选择权来进行盈余管理,财政部于2006年公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在民营企业现已成为我国三大经济成分之一的今天,研究现行准则对于民营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一、盈余质量的内涵
(一)盈余质量的定义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盈余质量的定义还没有统一。2002年美国会计学会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注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即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在国内,余新培认为盈余质量是“报表数据在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的程度或放心使用的程度。”;而周晓苏这样定义盈余质量“所谓利润质量,从一个会计期间看,表现为账面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从长远观点看,表现为各期利润持续发展的稳定程度。”。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具有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Dechow认为,高质量的盈余需要满足能反映现在运营状况、具有反映未来运营状况的预测指标和真实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三个方面的条件。而程小可认为盈余的首要质量特征是盈余的预测价值,但是盈余的结构性、持续性和及时性都会影响到盈余预测价值的实现。
(二)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
1.会计政策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在准则或制度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由于在会计收益形成的过程中充满了会计人员的判断与估计,因而稳健的会计政策可以降低高估收益或低估成本费用的可能性,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利润,提高盈余质量。所以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实现对盈余的控制。
2.公司的经营环境
企业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国家的政策法规与支持力度、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等都会影响企业盈利的稳定状况。良好的经营环境可以保证经营活动交易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有现金支持的收益和市场定价的交易,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
3.公司的经营状况
公司的治理与经营好坏对盈余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一套好的治理制度或机制可以很好地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司决策的科学化,避免虚构经营业务或者滥用会计政策等,促进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减少交易成本,进而提高收益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准确地定位自己,选择适宜的经营方式和竞争战略,提高资本质量,降低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三)盈余质量的本质特征与分析方法
1.盈余质量的本质特征
从会计法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可见,历史盈余对未来盈余及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价值,但这一价值主要取决于历史盈余的可靠性、持续性、结构性、现金保障性、可预测性和获利性五大盈余质量本质特性。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中要做到真实可靠、完整、中立、有用,才能给使用者的决策产生正确导向;构成盈余的收益项目及其所占的比例和份额体现了盈余质量的结构性;通过对盈余的预测,可以反映出当前盈余与公司未来业绩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关联度,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价值。从企业的长期运行过程来看,盈余与现金流量在整个存续期是相等的,但在某个具体会计期间,现金流量比会计盈余更具有客观性,能更好地体现企业盈余质量的高低;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盈余的持续性越强盈余质量越高,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盈余质量的分析方法
为了追求效益、实现价值最大化,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尽管没有违反会计准则和规范,但有时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在无法彻底根除盈余管理的情况下,仔细分析盈余质量并辨别其好坏成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的关键。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调节及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利润等,针对以上盈余管理方式可以采取不良资产剔除法、关联交易剔除法、异常利润剔除法、资产重组利润剔除法、现金流量分析法等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克服。
二、现行准则对民营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与计量指标选择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突破规模偏小、盈利能力水平不高的局限,出现了对企业盈余指标进行管理,想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的盈余,为从民间或银行贷款融资提供便利条件。现行准则通过压缩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来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垒实了经营业绩对盈余质量的提高。
(一)现行准则对民营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
1.存货管理办法的变革带来的影响
现行准则在发出存货计价上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来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存货流转情况。对于民营企业,为了需要会根据存货的价格波动来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在存货价格上涨时,企业既可能采用后进先出法使成本费用上升来减少当期利润,也可能采用先进先出法使成本费用下降来增加当期利润;若存货价格下降时,则正好相反。而现行准则使得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所有的当期存货费用都是客观历史成本的反映,从而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很好地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2.扩大资产减值使用范围带来的影响
民营企业对于年度利润的调整比其他性质的企业有着更大的冲动。为了隐瞒利润,企业会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相反,为了增加当年利润,会将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冲回来减少当年费用。这种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在年度之间转移企业利润是民营企业经常使用的盈余管理手段。现行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范围,规定在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后不得转回,防止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来调节利润,限制了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观随意性,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盈余质量。
3.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带来的影响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涉及企业合并和会计报表合并两方面;对于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种合并并非是完全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很多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会利用这种合并方式来调节利润。对于很多小型民营企业的合并,更多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双方可以讨价还价、自愿交易,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现行准则对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分别进行规范,很好的限制了民营企业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关系在合并或重组时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提高了盈余信息的质量。
在会计报表合并方面,现行准则扩大了合并范围,规定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且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计量,按这些规定编制的合并报表能真实反映整个民营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很好的限制了民营企业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关系在合并或重组时通过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4.引入“公允价值”带来的影响
现行准则所引入的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可以保证民营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较为接近,提高了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价值。对于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公允价值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将有效制约民营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利润的行为,切实提高盈余质量。
(二)计量指标选择
对于民营企业会计盈余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指标来进行。
1.非正常性应计利润(DAi)
民营企业的会计盈余是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应计利润两部分组成,其中应计利润又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DA)与正常性应计利润(NDA),通过估计会计政策变迁前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变化情况,可以测算会计制度变迁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对于民营企业的非正常性应计利润(DAi)的估计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将截面Jones模型和KS模型结合构建估算正常性应计利润的模型:
公式中:
NDAn――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n的正常性应计利润;
An――公司n上期期末总资产;
REVn――公司n当期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
COSTn――公司n当期主营业务成本;
PPEn――公司n当期期末固定资产价值;
ai(i=1,2,3,4)――行业特征参数。其数值可以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其中:ai――ai的OLS估计值;
TAn――公司n的总应计利润;
ξn――剩余项,代表各公司总应计利润中的应计利润部分。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利用下列公式得到非正常性应计利润,即:
DAn=TAn/An-NDAn
2.盈余平滑计量
相关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存在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不具体性进行盈余管理,这会导致企业营业收入的标准差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标准差不匹配、应计利润与经营现金流的变化成负相关性。基于此,我们可以用营业收入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标准差比值σ(OpInc)/σ(CFO)和计应计利润的变化与经营现金流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ρ(Acc,CFO)两个计量指标来测量民营企业盈余平滑性。
3.盈余夸大和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计量
日常经营管理中,民营企业尤其是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层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来虚报公司的经营业绩,避免亏损,此时可以采用应计利润的大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在盈余报告上使用选择权的程度,其中数值取绝对值来相比,即|Acc|/|CFO|。
三、结束语
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现行准则有了很大的完善和提高,从整体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再完善的会计准则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会计人员在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企业仍有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我们要根据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的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使准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同时要考虑到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现状,给予会计主体应有的选择空间,让其利用合理的盈余管理来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新培.浅谈收益质量及评价[J].四川会计,1998(5):13-15.
[2] 周晓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微利企业利润质量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4(2):52-57.
[3] Dechow,P. Dichev.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35-39.
[4] 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王碧红.企业盈余质量探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4,25(2):154-1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本文拟以我国民营控股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国有股权对民营控股公司获得银行贷款资源的影响,以及民营控股公司的社会资本与政治关联(国有股权,企业家参政)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
一、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国有股权与政治关联
企业行为内生于制度,并倾向于趋利避害。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还不健全、不稳定,鉴于政府对众多资源的垄断性,民营企业倾向于与政府建立联系,从而为其建造有利的外部空间。民营企业中的国有股权能够使民营企业与政府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趋于一致,这种股权安排可以促使双方共同利益的产生,从而建立相对稳定和紧密的政治关联;这种政治关联渠道建立在法律和制度的基础之上,政治关联在本质上出于对利益的考虑。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国有股在融资便利等方面相较于民营股有着先天的优势,民营企业通过国有股持有,一旦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便可直接利用政治权力降低经济损失;政府在民营企业中参股不仅传递了民营企业有实力的信号,而且政府信用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隐性担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制度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国有股权持有,政府在民营企业中存在利益关系,民营企业就构建了一种与政府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张祥建和郭岚,2010)。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政治关联直接参与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承担了一定的地区发展责任,并在某种程度上为其自身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形象;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承担地区经济责任,政府也会回报性地为其经营发展提供适宜的政治生态,在产权保护、资源获取、融资便利、进入管制性行业等方面提供诸多优惠。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政府和民营企业倾向于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博弈双方的利益在此情况下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一方利益增加,另一方利益不受损害,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利益增加(孙早和鲁政委,2003;Bai等,2006;郭士倜和宁艳丽,2011)。
(二)国有股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可得性
我国民营企业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更容易享受到政府给予的各种政策优惠(张兆国等,2011;罗党论和唐清泉,2009b;于蔚等,2012;何镜清等,2013)。如民营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有助于消除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强化金融机构对于民营企业的信心,从而提高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此外,国有股权的存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种潜在担保,一旦其陷于财务困境,政府会选择施予援手来维持发展。这样一种潜在担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银行在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时的忧虑,从而提高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对于其他条件相同的民营企业来说,含有国有股权能使民营控股公司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三)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影响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方面的替代性
制度环境主要是作为企业的一种外在经济环境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一种对市场制度层面的约束力。而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的另外一种外部环境,是以道德约束的形式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一般认为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主要是由相互信任而导致的合作行为,社会资本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提高社会诚信(LLSV,1997):一是社会道德对人们不守信行为的内在约束,二是社会舆论对人们不守信行为的外部惩罚。社会资本对银行信贷支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的财务状况会更加真实透明,金融机构对申请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评估结果也会更真实可信,从而降低了银行对民营企业所产生的信贷歧视;二是社会资本的惩罚机制会增大企业欠款不还的违约成本,造成对其声誉的损害从而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在社会资本较高的地区,企业会自动自发地遵守社会“规则”,使其行为规范化、诚信化,银行也更倾向于与其开展合作。
相比于无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银行更倾向于向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政治关联带给民营企业的诸多优势,造成了现如今中国企业政治关联现象的普遍性。但是,如果对于同样具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银行又该如何选择信贷资源配置呢? 在社会资本较高的地区,银行能够较为直接地了解到企业真实的实力与信誉,从而可以为民营企业公正合理地配置信贷资源,作为民营企业也就不用过分依赖政治关联来传递信号,以便较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民营控股公司中的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影响企业取得银行贷款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即在社会资本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对国有股权的依赖程度会显著降低。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11年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这里的民营企业是指终极控股股东的产权属性是民营企业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上市时就是民营企业性质的公司和上市后通过改制转变为民营性质的上市公司,并根据以下原则剔除了一些样本:(1)剔除了国有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而转化为民营企业的样本;(2)剔除了数据缺少或者数据极端异常的样本;(3)剔除了那些ST、PT公司;(4)剔除了最终控制人不详的样本;(5)剔除了金融行业样本,因为金融行业公司的负债不同于非金融行业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资料来自CSMAR中的公司治理数据库,财务相关数据来自CSMAR中的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其余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最后,本文共得到721个样本。
另外,为了与已有的政治关联研究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对民营企业家参政也进行了相关的刻画,将企业家参政定义为企业实际控制人或总经理当选为省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关于企业家政治身份的数据主要通过互联网检索相关企业网站,表1列出了样本公司的政治关联分布情况。
(二)研究变量的定义说明与模型建立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用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及贷款期限定义企业的银行融资便利性,主要检验民营控股企业中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对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及贷款期限的影响。Debt i是被解释变量,表示企业的银行贷款特征,分别为银行贷款率及银行贷款期限。
2.解释变量
(1)国有股权变量:我们定义公司前十大股东中的国有股权作为政治关联的刻画,度量方法有两种:一是是否含有国有股权(StateShare),二是国有股权的比例(Staterate)。
(2)社会资本变量:本文采用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作为测度社会资本的指标,各地区教育水平②用2007-2011年各地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全部人数的比例是否高于全国平均值来衡量,各地区教育水平指数如表4所示,平均值为8882。
3.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的文献研究,我们控制了影响企业银行贷款融资的一些因素:企业规模(Size),盈利能力(Ebit),可抵押资产(Asset Struc),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Lev),民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否为当地支柱产业(Pillar industry),以及年度变量和行业变量。最后,还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因为社会资本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还反映了各地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的差异信息,如果不对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因素加以控制,那么很可能得出的是伪结果。为了尽可能控制省际制度变量对银行贷款融资决策的影响,又在模型中加入各省金融发展水平变量,其数据来源于樊纲等(2007)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的金融发展指数,详细的变量定义见表2。
4.模型说明
为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根据设计的变量分别构造了如下回归模型。
模型(1):
Debtit=α+β1StateShareit+β2controlit+β3Industry+β4Year+ξ
模型(2):
Debtit=α+β1Eduit×StateShareit+β2(1-Eduit)×StateShareit+β3StateShareit+β4contaolit+β5Industry+β6Year+ξ
其中模型中Debtit代表被解释变量,StateShare代表国有股权变量,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制度变量,i表示横截面上不同的公司,i=1,2,…,721,t表示不同年份,t=1,2,3,4,5。模型(1)用于检验假设1,即民营企业中的国有股权对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影响。如果假设1成立,则对应于解释变量国有股(StateShare),可以预期模型(1)中的β1显著为正。模型(2)用于检验假设2,即民营控股企业中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方面的相互替代作用。如果假设2成立,那么可预期模型(2)中交互项(1-Edu)×StateShare的系数β2显著为正,并会显著大于另一个交互项Edu×StateShare的系数β1。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所使用的控制变量不同,检验假设1包含的公司特征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盈利能力(Ebit)、可抵押资产(Asset Struc)、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Lev)、支柱产业虚拟变量(Pillar industry)、制度环境变量(IndexFIN)。此外,本文还增加了企业家参政虚拟变量(PC),在模型(2)的基础上构造模型(3),以检验国有股权与企业家参政的替代关系。
模型(3):
Debtit=α+β1PCit×StateShare+β2PCit×(1-StateShareit)+β3PCit+β4Contaolit+β56Industry+β6Year+ξ
我们的观测样本是包括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包括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且二者在应用上有较大的区别,可以先进行豪斯曼检验(Hausman-test),检验结果p值00019,故拒绝原假设。因此,模型存在固定效应,可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三)描述性统计
表3是对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主要描述了样本主要变量的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和标准差。从表3可以看出民营控股公司的平均银行贷款率(Debt1)为246%,银行贷款仍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来源;表3显示国有股东持股量占总股本的比例(Staterate)平均为67%,体现了民营控股公司通过国有股权的方式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程度。表4是社会资本的度量指标――教育水平指标在全国各地区的分布情况,中国不同地区的社会资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北京、上海等地的社会资本得分排在前面,云南、西藏处于最末位。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变量的分组检验
在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前,我们根据表1的样本分组进行变量的分组检验。从表5可以看出含有国有股权公司的Debt1为254%,比未含有国有股权公司176%高出78%,差异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这说明公司是否含有国有股权对银行贷款率有显著差异。此外,对于样本A和样本B的相关变量,企业规模(Size)、盈利能力(Ebit)及可抵押资产(Asset Struc)的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对于样本A和样本C、样本A和样本D的分组检验,上述指标大多没有显著性,有些指标有显著差异,但由于这些样本的政治关联情况较为复杂,只有经过多因素回归后方可进一步解释。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5通过变量的分组检验初步支持假设1,本文的观测样本是包括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表6在控制了可能影响公司贷款的企业特征和行业属性等因素的条件下,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方法来检验前文的假设。
1.表6是解释变量为国有股权虚拟变量(StateShare)的线性回归,分别考察了国有股权对银行贷款率(Debt1)和银行贷款期限(Debt2)的影响。列(1)和列(3)结果显示在控制相关变量之后,StateShare的系数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民营控股企业含有国有股权确实对企业取得银行的信贷支持有显著促进作用,即假设1成立。国有股权对公司取得贷款的期限有显著促进作用,国有股权间接传递了民营企业得到政府保护的信号,对于其他条件相同的民营企业来说,银行更愿意将长期贷款配置给有国有股权的民营企业。此外,在回归模型中,列(2)和列(4)结果显示企业家参政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民营企业在含有国有股的同时,公司实际控制人或总经理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仍对公司获取银行贷款有显著好处,这个结果也与以前将政治关联定位于企业家参政的研究文献结论一致。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股权作为一种政治关联形式,可作为一种非正式替代机制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2.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平均资产规模(Size)、可抵押资产(Asset Struc)、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Lev)以及制度环境(IndexFIN)对银行贷款率(Debt1)和贷款期限(Debt2)有显著的影响。 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数量越多、期限越长;规模越大的企业实力越雄厚,银行放贷的风险越小,更倾向于提供贷款。可抵押资产占企业资产比重越大,越容易获得更多、更长期限的银行贷款,这与可抵押资产的特性有关;可抵押资产比重越大,银行在企业违约时收回贷款的可能性越大,银行的放贷风险相对较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越小,获得的银行贷款数量越多,期限越长,资产负债率低,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与企业资本总额相比,所占比例低,企业不能偿债的可能性小,银行更易于向其提供贷款。
(三)社会资本与国有股权的替代效应
前边的分析表明国有股权对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下面通过检验模型(2)和模型(3)来分析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以及国有股权与企业家参政在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方面的关系,表7列出了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交互项StateShare×(1-Edu)的回归系数β2均显著为正,另一个交互项Staterate×Edu的回归系数β1虽然为正值,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社会资本较低的地区,这一结果表明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取得银行贷款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在社会资本较高的地区,企业便可以凭借较高的互信度为企业带来融资便利,民营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对国有股权的依赖程度便会显著减弱。 即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影响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2。此外,我们还检验了企业家参政与国有股权的关系,回归结果显示交互项(1-StateShare)×PC的回归系数β2均显著为正,另一个交互项Staterate×PC的回归系数β1虽然为正值,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在含有国有股权时,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对企业家参政的依赖程度会显著降低,这说明企业家参政与国有股权在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考察上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现进行稳健性检验,对国有股权虚拟变量StateShare和国有股权比例Staterate进行替代。 表8用新的国有股权变量替代了表6和表7中的解释变量,从表8的检验结果来看国有股权比例对企业银行贷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与假设1一致。此外,Staterate×(1-Edu)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其绝对值大于Staterate ×Edu,这意味着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在更换衡量国有股权的指标后,新的指标仍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本文的假设,说明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和结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结论
本文将政治关联引申为国有股权在民营企业中的政治关联行为,并对公司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关联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民营控股企业含有国有股权对其获得银行贷款有显著正向影响,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影响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即在社会资本较高的地区,上市公司在取得银行贷款时对国有股权的政治关联作用的依赖程度会显著降低。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探明国有股权在民营企业中的存在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关联渠道,像其它政治关联方式一样,都能为企业带来发展资源。但是,伴随社会软环境的改变与完善,如社会诚信度提高、信息透明,民营企业对政治关联的依赖会大大降低,社会资本的提升会显著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这对于企业所处环境的社会资本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
注释: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内部审计 审计 管理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发展阶段简述
《公司法》的颁布施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加入,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宪法修改,民营企业迎来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加速发展的春天。相应地,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也由“外力”推动转变为“内因”刺激,即“要我建”过渡到“我要建”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市场格局的转变中,在迫使民营企业走内涵发展之路、走向管理要效益之路的进程中,在创自主品牌、创自主知识产权、走信息化、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中,具有综合性、高层次性、内向性的内部审计在组织管理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已引起了民营企业业主(所有者)、职业经理人、审计理论研究者、审计工作者、社会问题专家等各方的高度关注。所以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实践的研究,有助于内部审计理论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内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为了保证其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程序与方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10年对内部审计管理的定义: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有效地管理内部审计活动,确保为组织增加价值。内部审计活动符合下列情况时,属于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结果达到了内部审计章程所规定的目的和责任;内部审计活动遵循了“内部审计定义”和“内部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遵循了“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标准”[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包括从制订内部审计计划、审查审计事项、编制审计报告、建立审计档案等各项审计业务活动在内的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有的企业把它归结为内部审计信息管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档案管理[2]。或者按重要程度把它归结为内部审计资源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内部审计成果管理。
三、如何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要重点加强内部审计资源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内部审计成果管理。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管理,要从改进审计手段、改进审计方法、拓展审计类型、开展定期审计入手,制定年度审计计划与长期审计计划,加强内外部审计协调,防止工作重复。在一定时期内,民营企业审计资源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速度总是大于审计资源的增长速度,要突破“自给自足”观念,树立“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审计资源观念。所以,民营企业要通过优化效能、科学组合,实现内部审计资源运用的最大化。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要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适当分类,围绕审计工作目标,要求结构完整、要素齐全,内容完整、记录真实,重点突出、繁简得当,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3]。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和提高查处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料利用、后续检查和历史检验,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防范审计质量和廉政风险。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要对包括人事、组织、规范、计划、责任等内容进行全面审计质量管理,对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公告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审计组织的分级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成为审计组织的自律行为,克服随机因素、
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信誉[4]。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就是要加强审计主体的质量管理、审计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审计业务工作的质量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的质量管理,坚持民主管理原则,坚持全过程控制原则,坚持规范化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原则,强化过程管理。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管理,把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内部控制报告、各类文字汇报等准确传递到应传递的对象,使后续开展的审计工作如跟踪审计等有据可查。审计成果伴随着审计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审计的发展而发展,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成效的集中体现。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管理,有利于企业高层正确决策,有利于民主、制度建设,有利于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权威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取决于审计工作的质量。客观、可靠、及时、专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成果能为管理当局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并建立和保持对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的信任。
总之,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是治理组织环境、整顿管理秩序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内部审计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威望,有利于企业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5]。同时审计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审计人员是宝贵的审计资源,在审计管理中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所以各民营企业要结合企业内部审计实际,调整管理思路,坚持开放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宝庆编.内部审计管理[M].上海市: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01.P001
[2]《新时期中国审计改革创新与审计监督实务全书》编写组编.新时期中国审计改革创新与审计监督实务全书[M] 上. 北京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06.P687―P688
[3]李金华主编.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P243-290
[4]审计署考试中心编.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M].北京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4.P243-290
关键词:家族式企业 产权 公司治理
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
(一)对产权概念的界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制度经济学派的出现,产权理论产生了。其主要研究内容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产权的界定和交易费用的衡量与比较的经济理论。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的代表人物,科斯认为,制度安排是指“支持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可能最接近于‘制度’一词的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制度建构的是人们之间相互行为关系的约束机制。而在所有制度安排中最重要的是产权制度。作为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产权理论创始人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第一次研究了产权理论,他主要研究产权的定义以及交易费用对产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他认为,产权就是财产权利,即财产所有者凭借其财产权所获得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以及其它与财产权利有关的权利。所有权是指实际拥有的财产的权利;使用权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一项财产的权利;收益权即指通过财产获取收益的权利;处置权是指出售、转让一项资产的权利。
因此,在科斯看来,产权是指由物(不仅仅指生产数据)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从法学的角度对产权下的定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西方经济理论界较权威的产权定义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的定义。阿尔钦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定义产权为:“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德姆塞茨则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中把产权定义为:“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与其它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规定其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我国的学者认为产权是相互具有独立性的一组权利的集合,如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物权、知识产权等。产权作为一组权利,可以是几项或几十项权利组成,也可以是一项或零项权利组成即作为权利的集合也可能是零集合。
(二)产权制度的产生及其功能
所谓产权制度,“是指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新型合理有效的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可以说,随着产权问题的产生,产权制度才随之出现并逐步完善。产权作为一种意识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日渐增多。但由于技术以及资源本身的原因,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当这些有限的资源不能满足全部的需要时,占有这些有限资源的人便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产生和发展,这种行为不断加剧,加速了产权的形成。
在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与这种经济形态相适应,产生了自然人产权制度。所谓自然人产权制度,是指产权归某一自然人所有。他拥有对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在内的所有权利。这种产权制度具有产权主体单一、排他性显著的特点,以个体私营企业为典型代表。这种产权是与生产技术水准、市场发育状况和商品交易规模等条件相适应的。从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来看,基本上还处于这一状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自然人带来经营中的系统风险也越来越大,原来的自然人产权制度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具体体现在单个资本在经营规模、融资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人为资本运营方面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所需要的资本投入越来越多,需要向更多人进行融资。在现实情况的要求下,产权制度必然要寻求新的形式以适应先进的市场经济的需求。于是,股份制企业出现了,这种经营形式使所有者只承担有限责任,最终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该企业制度弥补了自然人企业固有的缺陷,使企业成为独立于自然人的法人单位。但是,从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来看,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注册为股份制企业,但大多实质上仍属于自然人产权制度,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只是为了融资的便捷,而通过产权制度的改变来构造规范的治理结构的民营企业并不多见。
(三)委托理论
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企业的所有者不再亲自管理自己的企业,而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也并不就是企业的所有者,逐渐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企业所有者将企业委托给管理者经营管理,为防止经营者牺牲所有者的利益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所有者会设计出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措施,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必定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因为企业的经营者是所有者或股东选择的,债权人为了防止经营者为了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会在贷款中增加保护条款。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同时为了监督保护条款的执行,会产生相应的监督成本。詹森和麦克林对委托—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成本的概念。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一)产权方面
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营企业而言的企业实体, 包括私营、个体、合作制及民间资本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其中,家族式民营企业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企业的规模取得了巨大的增长, 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对于它的发展前景,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持乐观态度。但是, 正当人们为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的空前成功而感叹的时候, 必须看到民营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多不利因素将会阻碍民营企业的未来增长,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产权制度问题是如何影响家族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
家族式民营企业创立初期,企业规模较小,它是以家庭为单位,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个自然人。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这些所有者都希望整个企业都由自己的家族成员来经营。
家族式民营企业大多产权单一,表现为封闭的个人及其家族所有,很少有外人参股,在所有权方面,表现为所有权高度统一。家族式企业的出资人主要是基于亲戚朋友的人际关系而联系在一起,其弊端明显:造成公司成立后营运资金短缺和再融资困难。由于资金的来源比较有限,同时企业信息不公开、信誉较低、监管成本高,很难取得银行的信任,更难以上市,客观上限制了家族式民营企业通过银行和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容易引起内部分化和产权纠纷。由于家庭成员出资的目的不同,企业盈利以后,一些家族成员会希望尽快收回成本和明确属于个人的收益,而另一些成员则出于很强的事业心而倾向于将企业的留存收益用于企业的扩大生产,这就加剧了企业的内部分裂。由于产权在家族成员之间不明晰,也容易引起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产权纠纷。本文认为,以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家族式企业治理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家族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而家族式企业更应该关注产权问题。
(二)公司治理方面
公司在日常治理方面,主要是最初的创业合伙人等占据着公司的重要岗位,施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难以形成所有者和经营者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家族式民营企业大多由所有者本人,或任用家族成员来经营和管理,很难实现决策科学、执行严格和奖惩分明,特别是当家族成员之间出现意见分歧、利益争斗时,决策结果具有很强的感情因素,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
尽管少数公司也聘请了专业的经理人,但是在治理中,往往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分歧较大,企业的各个实权部门仍旧被所有者掌控着,经理人很难开展工作,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很多企业的业主与经理人宣告分离。
此外,民营企业一股独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存续和发展,健全的董事会应该能够有效行驶相应的功能以实现对企业的治理,而我国民营企业的董事会功能目前仅仅流于形式,家族之外的董事会成员很难发挥作用。
(三)收益分配方面
公司的收益在合伙人之间分配时,有的企业缺少相应的合理的分配制度,随意性比较大,有的甚至每年都根据固定的比例对企业的利润进行分配。在创业时期,由于大家都是亲戚朋友或者由于共同的创业渴求,利润分配中的绝对差异也比较小,大家都可以接受,相安无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的提高,经营的日趋稳定,对收益分配中的不满会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企业的拆分。
对于职业经理人,家族式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还并不完善。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虽然相对薪酬较高,但由于不拥有所有权,缺乏对企业持续经营的关切度。企业主重视固定薪酬的作用,而与各种激励指标相挂钩的浮动薪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企业主过于强调资本金的作用,忽视了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收益分配时唯资本金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者如企业高管关注甚微。家族式民营企业经常发生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家族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的激励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家族式企业公司治理策略
(一)实行股权多元化
2001年4月,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揭开了划时代的一页——以市场供求调节为主的核准制正式登场,而行政色彩浓厚的审批制在经历了10年后退出历史舞台,同时还彻底取消了股票发行的额度与指标,即“额度制”。这一制度变革让股票市场真正向民营企业开放,民营企业上市,有利于筹集大笔资金,推动其市场范围迅速扩大,从而提高企业家的业务技能,管理水平等,有利于企业内部股权结构多元化。当资金短缺严重阻碍民营企业发展时,股权多元化就成为了拓宽融资管道的必然选择,通过吸收外部资金,从而促进了企业更大规模、更快速度的增长。
民营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关键是吸收家族成员之外的出资人,一般包括:引进战略投资;引进社会投资(可以是自然人投资和法人投资);经营者股权,引入职业经理人参与经营管理以后,以现股、期股、期权等形式授予经营者股权,作为对经营者的激励,调动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成本,以较少的成本获取了人力资本;技术股权,可以是技术直接作价入股,用股权换取无形资产,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在技术转化为产品、形成价值后,再授予他们股权,作为一种激励,这样企业就可以在获取必要技术的同时减少了资金的支出;员工持股,员工股权不仅赋予员工主人翁责任感,可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而且拓宽了企业的资本金来源,能够吸收员工持有的剩余资金。
可以看到,筹集发展资金是民企力争上市的一个重要目的,但不是惟一目的。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家族化管理主观性很大,常常是“人治”代替“制度治理”,严重地制约了民营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扼杀了民营企业旺盛的生命力。而通过上市可以有力地促进民营企业规范管理,延长民营企业的生命。企业要通过上市引进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而在企业内部则应该防止股权过于集中在某个人或某些人手中,要用股权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股权一定比例地分给企业中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人,使家族企业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逐步发展为企业大家族。
(二)股权结构合理化
虽然股权多元化可以促进企业规范管理,但是合理的股权结构才是影响企业发展和存亡的关键。这里的股权结构是指个人股权、家族股权和其它股权的比重;股权结构合理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确保家族对企业的相对控制和避免股东之间的利益争斗。股权结构合理化不只是简单地提倡股权集中,或者股权分散,很多时候也无法得到一个确定的股权比重。股权结构合理化是要建立一种股东利益的制衡机制,要研究人性化管理,协调好股东之间的矛盾。
(三)股东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分离
在传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所有者和企业是紧密结合的,任何一名所有者退出都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解散。而实行股权多元化以后,其流动性变强,股东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自然分离。正是因为股东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的相分离,委托理论才显得尤为重要。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在委托关系中,产生激励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委托人只能观察到人的行为结果而观察不到人的行动。因为客观存在很多外生要素的干扰使得结果不能准确评价人的努力程度,这时人就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成本,做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
人的偏好或目标可能与委托人不一样。只有当人和委托人分别所获得的收益是同方向变动时,人才会在满足自己利益的同时来满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双方承担责任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这主要体现在如果经理的身家很大,当企业亏损时,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弥补这些损失,股东们就会少承担很多责任。如果经理的身家很小,当企业亏损时,他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弥补这些损失,这时股东们就会承担很多责任。所以在企业中,股东同样要设计激励机制来避免这类冒险行为。即经理的财富水平会影响激励的方式。
因此,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公司要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提高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 如何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公司外部性问题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外部性是指有人承担了他人行为引起的成本或者获得别人行为创造的收益。在企业中,若经营者不好好经营,那么企业发生的亏损所引发的责任问题将由股东来承担,这时外部性就是负的外部性,它的产生对股东是无益的。解决企业外部性问题的途径是给予经理股权。这就等于将企业的收益内部化为经理个人的收益。这是个很好的激励手段,它通过把经营者内部化,使得经营者和所有者在企业经营上同心协力。
结论
民营企业上市门槛越来越低,更多的家族式民营企业上市使得企业的股权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将产权结构转化为多元的形式,这就帮助民营企业产权制度过渡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纵观欧美,许多历史悠久的家族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无不是通过产权制度的建立健全。相信我国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在明晰产权之后,必将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民营企业管理实务丛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