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8 14:4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1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一生物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对策

生物科学的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

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内容,了解章节内容的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

生物科学是非常人文的一门学科,自己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2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六、设计好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课题活动效果,还能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心理上的变化。在这种难度较大、历时较长、自由度较高的教学活动中,最后的实验评价能起到激发学生成功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效果。可以利用检核表评价操作行为、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用这些辅助手段保证本模块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保证达成教学目标。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一年级有20个班,我接上学期继续任教6(1-6班)个班的生物教学,相比之下(5)(6)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爱好偏高一点,生物基础好点,但还是不够理想。(1)-(4)班基础就比较差了。平时也不够勤奋努力,现安排每周只有2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顺利通过会考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本学期的任务是授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教学难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关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创新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育信息化为导向,结合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适应新教材顺利通过会考,为高三生物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三、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外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参加工作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这两个观点的教育,要使学生理解现今世界上形形的动植物都是逐渐进化来的,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课外作业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要积极地自制直观教具,密切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要重视密切联系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补充讲述当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种类。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

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况,教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改进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能力、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

己的评价;(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第2篇

针对初三生物教学,教师要让尽量多的学生能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年初三生物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初三生物教学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为了搞好初三学生的生物的学习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原则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原则。让尽量多的学生能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特制定如下初三生物下学期教学计划以指导本学期的生物学教学工作。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在初一和初二已进行了二学年半的生物学学习,初中的生物学知识已学习了一大部分,对初中的生物学知识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对生物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个大体的掌握。但这级学生基础较差,又是今年才由三处中学合在一起的学生,学生对老师不熟悉,老师对学生更不熟悉。因此学生对教师的适应能力较差。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分析,这级学生成绩减普遍不好,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上课不认真听讲,有大量小动作,并且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认真记笔记或者说干脆不记笔记。大部分同学成绩较差,对生物学知识缺少起码的了解,对生物学的学习方法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合班并校,这级学生班额较大。学生基本情况较差对今后的工作很是不利。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时时鼓励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斗志学好生物课。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共分为三章十二节,第一章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主要讲植物的生殖、昆虫的生殖、两栖类的生殖和鸟类的生殖。四类生物的生殖都是从各类生物的生殖特点入手,对生物的生殖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总结出这类生物生殖的特点。植物的生殖主要是无性生殖,在昆虫和鸟类中分别介绍了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类方式。

第二章共五节,介绍了基因的相关知识,第一节能过实验介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基因,通过它外在的表现性状,让学生认识基因的作用。难点是学生对基因这种微观的知识不好理解,也不好认识,应让通过各种比喻、直观的其它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认识。

第三章共三节内容,重点是生命的进化的原因。突破重点的方法是能过翔实的材料,让学生对生命的起源进行了解,难点是学生对古代生物知识的认识不足。

第二单元,知识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学生对过去知识的复习,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和爱护生物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杜朗口中学经验。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所以在学习中在对课本已先预习了的前提下,学生对课本知识已有了一个大体的了望,以后主要先进行老师讲解和学生有目的探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边学习边做题,争取堂堂清,周周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巩固的过程。

倡导探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对课本的利用,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记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记忆方法,起到期事半功倍的目的。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俗话说的好三分教学七分管理,特别是对于刚由三处中学合并为一处,要加强学生管理,防止学生思想波动,尽力减少学生思想波动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充分利用已有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记忆,提高记忆的效率。

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反复抓,抓反复,加强重复复习的力度。

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五、具体学习措施

通过以上的学习方法,讲练结合,处理习题,加强学生的记忆和探究,从细处实处下功夫,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生物学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都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2021年初三生物教学计划(二)一、学情分析:

我担任初二(95、97、99、101)班的生物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想学生已适应了课改的新教法,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可以,成绩较好。95班是全年级的第一名。97班相对来说差一些,有一部分学生的而成绩较差。要想提高成绩也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加强学生的纪律性,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那些差生。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考试的成绩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出国留学网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

三、确定发展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本学期教学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掌握;

2、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原因;

3、认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学目的任务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完成教学任务的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随时和学生交流。

五、转变理念、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目标的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念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探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重量。

4、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5、在教学中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6、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Liuxue86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7、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9、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0、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标准。

六、提出学期学生学习常规要求;

1、课前10分钟预习。

2、课堂上积极发言。

3、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4、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以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5、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七、设计安排学科实践活动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在总结前三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

从数量和类型上看,八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28 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调查、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本册书共有“探究”(包括模拟探究)4个。与前三册相比,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例如,关于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用什么植物进行扦插也由学生自己决定;制订探究计划时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扦插的植物成活所需要的水分、土壤、温度等条件,还需要设计对照或对比实验,设置重复组等;实施探究计划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七年级所学知识,对扦插技条进行适当的照料,并坚持认真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需要自己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考虑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已经得到训练,教材在讨论探究思路这一环节不再像八年级上册那样提供模拟讨论的情景。

在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方面,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等一般过程技能外,尤为侧重训练应用和评价的技能,包括证据和逻辑的运用、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对证据和假说进行评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预测等。

2021年初三生物教学计划(三)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年级2个班的生物课的教学工作,现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工作,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人教版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三、具体措施:

(一)、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伴随新课改的进行,尝试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努力使自己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观、发展观,从更深地层次上理解教学。

其次,努力与学生之间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俗话说: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伙伴,与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帮助他们学习,同时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发展。

再次,为适应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如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生命科学热点知识,学习电脑等等。现在必须成为学习型教师,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

(二)、抓住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俗话说“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为了上好课,我准备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课前,教师不但要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要认真解读生物新课标,然后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②注重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③ 重视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将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慢慢地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

第3篇

一、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古代文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时间,在此期间,通过观察了解及与同事同行交流,发现在目前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及专业学习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从事古代文学教授的教师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与体会,就是在与作为教学对立面的学生进行的课外交流中,时常也能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与印证。以笔者所见,在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论的教授轻重失宜。

目前各大专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多分为文学史论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授与学习所占的课时数远远比不上文学史论,并且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而对文学史论的学习又往往会在实际中演变成对文学史论的教授。从课程设置初衷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精彩的文学作品,接受这些历史上优秀文艺成果的影响和熏陶,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因此,作为古人杰出智慧与文学素养结晶的文学作品,是学生直接汲取文学营养的源头,应当是他们学习的更为重要的内容。而作为后人对历史上文化、文人与文学作品的认识、分析与研究成果的的文学史论,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应当只是引领、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自己从广泛、系统地诵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认知。目前重史论轻作品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自己缺少对古人优秀作品的直接体验,大多只通过当代人研究出来的成果间接认知,势必影响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学成果的学习与吸收。

2.教材编纂方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涉及面不够宽阔。

与上述作品与史论两分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目前大专院校的古代文学教材即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种。现阶段各院校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版本种类较多,但使用较多的不外数种,其中文学史主要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选主要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从事古代文学教授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以某一版本教材为主,再参酌其他教材的论述,来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至于对某一文学发展阶段、某一文学作品或者某一文学人物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经济民生、风俗文化等的诠释与论述,基本上也是以所用教材表述为准。由于时间及精力所限,对于相关的原始资料、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关注不够,向学生教授也不多。

3.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习规律与效果。

在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目前基本上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模式,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期末考试侧重考察的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这对于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学习懒散应付的学生来说,凭着考前两三周对可能考试的内容生吞活剥拼命死记硬背,也能够过关,甚至还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短时间突击式强化记忆,在短期内效果较好,但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考试过后很快就会忘记,学生也不能在此后的生活当中对相关知识熟练运用,受益终生。因此,仅仅采用单一的考核模式,不能全面反映古代文学学科的学习规律与效果。

二、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相关问题的背景与原因

在大专院校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院系,也不分什么专业,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上述问题与现象,但在古代文学等一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情况相对较为多见。高校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状况,其原因很多,也较为复杂,既有大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原因,也有各科目自身的特殊情况。以笔者管见,就古代文学来说,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以来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使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中国古代文明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我们的祖先在传统模式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乐府、唐诗歌、宋词章、明小说……每一朝代的典章文学都让人景仰,在历史上也一直是周边各国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正是由于太过辉煌,中国文明慢慢走上了自我陶醉和固步自封的道路,逐渐被西方所赶超,后来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以来,整个国家内忧外患,步履维艰。为救亡图存,人们投身于社会革命的洪流,根本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被一些激进人士视为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从而在一些特定的历史阶段受到人们猛烈的抨击、批判乃至破坏。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冲击,大量珍贵的传统文化载体遭到毁灭,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敬畏转为蔑视,虽又经最近三十年的拨乱反正,可在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上所造成的干扰与破坏已不可免。

2.时代环境与氛围的变化,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提出了挑战。

毋庸置疑,各个阶段的古代文学作品均是那一历史阶段的文化杰出人物独具匠心创造出来的优秀代表,能流传数千百年而不湮灭,本身就说明其价值所在。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文明与社会中人们那种按部就班田园牧歌式的悠闲与浪漫已被现代工商业社会中只争朝夕多求快进的功利与浮躁所取代。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与现代科技的魅惑下,即使身处高校这样的象牙塔之中,仍然不免受到时代氛围的影响与牵诱。生活方式与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得充满激情的青年学子,要想老僧禅定般埋首在故纸堆中浸润于古诗词里,需要非同一般的定力与自制,而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存在相当的难度。

3.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未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传统上,古代文学老师的教学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时至今日,大多数老师的教授方式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至多不过是加上多媒体的PPT教学,似乎在形式上做到了与时俱进,但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课堂上,基本上还是老师一个人“满堂灌”式的独角戏,从上课到下课,口若悬河地讲上四五十分钟,学生被动倾听,偶尔漫不经心地在笔记本上记上几笔,对所讲述的内容没有预习、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互动,甚至也没有反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简单而沉闷的被动式传输,至于效果如何,却没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几十年来形成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尽管可能有着这样那样不得已的原因,但在方法上确实太过单一,课堂显得过于枯燥沉闷,气氛不够热络,多样性与互动性均显不足,效果也不够理想。

三、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具体哪一个教师或者学生的个别原因,有其本身的复杂性,需要从系统上、整体上着眼改变,当然要想取得最终效果,离开作为直接参与者的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也是不可能的。以笔者陋见,针对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与变革:

1.在古代文学教材的编纂上应追求合理化与多样化,在课时安排上应更加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

如前所述,现阶段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文学史加上作品选,而且以史论为主,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为避免教学实践上“文”与“史”两张皮的现象,应当寻求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而不能再人为割裂,故对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编纂安排应做到全盘谋划,最好能做到浑然一体。在这方面,四川大学曾作了有益的尝试,该校中文系曾在本世纪初推出一套《中国文学》教材(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采取作品选与史论合一的模式,在比例安排上淡化了史论色彩,更注重讲授中国各体文学的特点,注重解读文本与阅读文献资料。全书五卷按照文体分为若干编,每编均有史论式的概说,简明扼要;编下分节,主要内容是主要作家的传略与其作品选读。这种编纂体例强调中国各体文学本身,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学原著,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希望能有更多高校与专家投身于这种探索与改造,正本清源,编纂出更好、更多的古代文学教材,惠及学人。正如第一部分所述,目前的古代文学教学,除了教材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文学史轻文学作品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乃至于教师,无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只需死记硬背当代人总结的特征与规律,即可就作家地位、艺术成就、学术思潮、流派传承等高谈阔论,应付考试与教学,实际上都是在转售二手知识。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古代文学的课时安排上必须着手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对文学作品的讲授,增加其在古代文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重。同时,注意帮助和督促学生,使其对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多诵、多读、多品,去真切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体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与华贵的气质,最终让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喜爱上古人创造的这些文化瑰宝,并能终其一生地浸润于其中而受惠无穷。

2.在古代文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与方式上应当力求创新,尽量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授课。

目前,古代文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与方式过于传统,效果不是很好。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不断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新的手段与素材,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及时抓住并有效地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机会与条件。首先,在讲授方式上,应当充分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目前在一般高校,多媒体教学均得到普及和使用,深受广大学生与青年教师的欢迎。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人也就是简单地做些PPT课件,在上课时起到提示记忆和节约板书时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掘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潜能。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多媒体资源,把古代文学课程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在互联网上寻找资源,可以把古代文学作品结合舞蹈、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朗诵、吟唱、歌曲等能充分宣示表达感情的方式予以呈现,再辅以背诵、情景再现与模拟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情感的投入。其次,在讲授内容上,注意与时代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动。在当代社会,古代文学之所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正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导致人们对古人作品中的客体对象、语言表述乃至情感表达感到隔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多发掘古人作品中与现代生活共通共享的情感、道理与方式,同时,注意历史、地理、物理、自然生物、政治制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注意对原始资料的占有与运用,在讲授中做到融会贯通。在这方面,如易中天、王立群、郦波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授课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笔者在这方面也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模仿与尝试,质量与效果虽比不上上述大家,但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3.改变目前对古代文学的单一考核模式。

现在以期末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考核模式,容易养成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的惰性。对此,许多同行都有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当然,采用这一模式与各高校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各学校每一学期都会要求各任课教师就自己所授课程提前命题出卷,并统一排版印刷,统一组织考试。学校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自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现在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取消这种期末考试,而是在保留这种方式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笔者考虑,可以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总分数40%左右的比例,将其余分值分配到出勤率、课堂笔记的整理、课堂互动的参与、平时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可以动态反映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项目上。如果采取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课堂上听课的认真程度、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以及平时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能科学规划并长期实行,对于学生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探索开展古代文学的互动式教学。

为改变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机械地单向传输的教授模式,应该积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积极性,注意探索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每一学期的课程中,在教学内容中选择二到三个开放性与参与性强的主题,作为互动式教学的内容,将相关教学计划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具体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正反辩论、分组讨论、典型发言、话剧表演、诗词朗诵、学生讲课,等等,内容可以精心适当选择,具体方式可以随机变化。如果班里有古代文学底子较好、实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考虑引导学生模仿古人作品进行创作,与古人和诗,依令填词,代古人回信等。将互动式教学与正常对古人作品的诵习及相关史论的教授相结合,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将古典名篇中优美典雅的语言艺术转为己有,并较好地掌握古人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技巧,将其转化为一种较为实用的技能,最终能以精炼雅致的文笔撰写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各类文章。可以说,如果互动式教学搞得好,可以达到学好古代文学课程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鼓励学生主讲过自己熟悉的内容或章节,也主持学生就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鸡鸣狗盗之出其门”与“士之至与不至”进行过分组讨论,参与讲课、讨论的学生表现都很积极,效果很好,学生也比较欢迎此类活动。对于互动式教学,关键是事先要选择好主题,做好规划,在进行过程中做好引导,控制好时间与节奏,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脱离整体的教学进度。

5.尝试古代文学的实地考察式教学。

第4篇

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它融汇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技击方法,如踢、打、摔、拿、击、刺等,而且不同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要求与技巧变化,各拳种流派又有许多独到的方法与风格,从而形成了一个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庞大技术体系[3]。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竞技化教学模式既不能充分表现武术技术动作的技击特点,又不能完全展现中华武术各种风格流派的技术特点,仅保存“东施效颦”得来的“花拳绣腿”,这必然使武术技术失去发展动力,也必然使中国武术丢弃固有的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武术文化迷失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对下一代进行“濡化”的机构,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4]。然而,体育教育国际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蚕食使得在当前的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中,武术沦为西方体育文化大家庭中的附庸和边缘,逐步走上了西方式体育教育道路,并在照搬、模仿中创编了标准的技术动作和规定的套路。在这条国际化道路上武术“只是外在层面简单抄袭别人,而内在的灵魂,既丧失了传统、又没有赢得现代,几乎一片荒芜[5]。”目前,失去攻防作用,重“武”轻“文”的武术教学现状使学生面对复杂的技术动作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面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学习兴趣。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6],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技击哲理,还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等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若一味“不筑墙”式的西化,最终会失去自我,没有后劲,直至分崩离析。中华传统文化是武术内在的灵魂,它是武术新生的基点,具有永久的精神原动力。割裂文化去实施武术教育就像用外科手术去更换遗传基因一样是不可行的。武术的生命之本应是它内在的自主性,它的可持续发展应为具有内在生机的武术文化所引领,而不是模仿别人,把自己的命运纳入别人的既定轨道。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不能只传习武术技能,还要加强文化的传承。只有倡导以武术文化为核心的技能学习,武术才不会在对话、交融中盲从西方竞技体育,主动地走向新生。教学内容固定化带来的武术拳种式微武术拳种是武术的本体存在形式[7],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承载着大量的武术“信息”,支撑着武术的存在和发展。纵观武术的发展历史,自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到清代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技勇篇》,再到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历代武术人通过不懈努力,将越来越多的各地流传的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出来,编撰成册,世代传承。可是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武术拳种正在逐步被农耕文化替代,人们也开始淡化甚至是遗弃武术拳种。在此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理应承担起传承当地式微武术拳种的任务。然而,传统的“重集权”、“重控制”的国家课程体制使得各个普通高校自觉不自觉地实行着中央集权的单一课程体制,武术的教学内容也整齐划一地被长拳、太极拳、少林拳、刀、剑、棍等“新武术”中固定的套路、统一标准的技术风格所占领。因此,反映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折射着武术发展的特点,透析着民族文化的气息,彰显着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各种地方传统武术拳种,却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文件(大纲、教案、讲稿、课件等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标准的评价体系而逐步被弱化,更加远离了学校武术课堂,而走向式微。培养目标统一化带来的武术人才失衡根据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各个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都“大一统”的制订了武术课程大纲,统一设定了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各高校严格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以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技术动作标准化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积极培养,对学生的武术文化修养却浅尝辄止。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可悲现实,继而也造成了市场上武术人才的失衡:长拳化的竞技武术教育人才扎堆涌现,传统型的武术文化人和传承人越来越少,地域型的特色拳种传授人越来越少,健身化的武术教练员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在武术教学中过分追求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学生的潜能发展,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大多数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陷入就业迷茫。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我们应该改革当前的武术教育模式,充分认识到中华武术的多样,让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更加自觉地融入市场,不断提升武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取向

武术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功法运动、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2009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重新修订的这一定义确认了武术的性质,圈定了武术的范围。武术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竞技武术技能传习,而是重视传统武术的技能多样性,突出武术的文化教育性,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综合教育活动。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在武术教学方面应以武术文化为媒介,通过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武术的内在价值意识,培育和促进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过程[9]。“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只有“以武修德,技道并重,复返其根,会通创新”,武术才能“常自然”。以武修德千百年来,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道、佛的制约下,由原始的生杀格斗变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运动。它具有独特的理论和行为特征,不单是身体上的表达,还处处彰显着道德伦理。“尚武崇德”、“文以心评,武以显德”就体现了中国武术历来所倡导的以武修德及注重练武与修身相统一。武家为师者常把品德修养列为习武之先决条件,“武以德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等等传世拳谚,充分说明传统武术的传习首先要崇德,在教授过程中还通过各种戒约、戒律来约束和调整习武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峨眉枪法》之“八戒”、苌家拳之《初学条目》、少林之《短打十戒》等等这些武门戒律都强调“仁、义、礼、智、信、勇”之品德修养,体现了中国武术重道德、尚伦理之优秀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因此,只有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过程中倡导“以武修德”。将尚武与崇德这两个方面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传授武术技能方法的同时,注重武术文化教学,将“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武德信条渗透到教学中,强化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在五彩斑斓的现实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技道并重将玄妙之大道下达于具体而微的格斗技艺,又通过物质世界的技法演练参悟精神领域的天地大道,才是中国传统武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技道合一[10]。和西方体育相比,武术不仅重视人体的外在表现———技的练习,更加注重内在的运动———道的升华。“能有所艺者,技也”,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武术之技是进行武术活动时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用于传授与交流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它是武术人用体悟“道”的具体落实和表现形式;“形而上者谓之道”,武术之道是武术的本源、本体、客观规律,是蕴涵在武术技巧中的中华民族思想,它“进乎技矣”,是一种思考,一种哲学。“技”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道”是“技”的最高理想境界[11]。求“技”必须重“道”,悟“道”必须练“技”。因此,只有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中倡导“技道并重”,将练技与悟道这两个方面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传授武术技能动作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练习与体悟,将“天人合一”、“注重和谐”之思想,“阴阳、动静、形神、刚柔、体用和气论”之观点渗透到教学中,才能把握武术之灵魂,维系武术的传承命脉,彰显塑造民族身份的功能,张扬武术的个性,体现武术教育的教化功能,诠释武术的审美情趣[12];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修养。复返其根因有物成之理,所以武术必须有赖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维系和支撑;因有生形之法,所以武术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表现语言———技法(踢、打、摔、拿、击、刺)。若失去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根基,武术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若失去了技击之本质,武术就不可能在西方体育文化的挑战、批判、对话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武术是通过独特的身体活动(技击术)来表现和保存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八卦、五行、太极等),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符号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易学、美学、气功、兵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爱国主义等等基本精神,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复返其根,重拾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击本质是武术蓬勃发展的基础。一所大学要有文化担当,理应肩负起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以承担和发扬本土文化为己任[13]。所以,为了武术的活态传承,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也应保持武术的民族性,一方面积极保护武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挖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学生的武德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其中华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保留武术本身攻防技击的特点和各地域武术的迥异风格,增强实效性和兴趣性,树立学生攻防意识,强调技击过程中的健身价值。会通创新“当代世界文化和体育文化发展的归途,已经和正在显示出一种新的迹象,就是追求一体化的多元化发展[14]。”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武术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一方面,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在外来武技文化如跆拳道、空手道的文化渗透下,传统武术受到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另一方面,经过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滋润和数代武学大师的打磨,武术不仅根基深厚,海纳百川,在世界体育文化大碰撞过程中,武术有重振自己活力的能力。“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仅不会拒绝外来文化,而是欢迎它,以便使自身文化更快、更健康地发展[15]。”因此,武术应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取经用宏,使自己更加壮大。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就是武术吸收西式体育教育思想的成果。但是,吸收并不是一味地照搬,我们应该学会会通创新,选择“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积极促进武术在高校的多元化发展。树立武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积极与国际接轨,不断扩大武术教育的资源和受众人群;重视武术教育民族化发展,坚持武术教学中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在与外来体育文化对话中保持自己的高位,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16]。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武术文化意识“武术就是武术[17]。”改革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重新振兴中国武术教育就必须转变“体育化”的武术教学观念,以文化为纲,将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到整个武术教学体系中。首先,以“和合思想”为指导思想,向传统武术回归。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18],也是中华武术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吕氏春秋•有始》)“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9]。当前武术教学在文化迷失的背景下回归传统武术,就要以和合思想为指导,和合古今中外,“纵”继承,“横”吸收,重新认从传统武术文化价值,在深刻审视后弘扬蕴藏在传统武术中的智慧精华,摒弃掺杂其中的历史积尘,通过对话和交流不断融摄其他异质文化,重构中华武术的文化家园。其次,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武术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彰显着民族个性,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一种文化标识。武术教育的真实目的不是突出表层的技术传播,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2]。因此,只有将文化传播放到武术教学的核心位置,摆脱以“技术动作教学”为纲的西方式武术教学方式,让传统武术文化成为一条主线,渗透到武术教学的各个方面,才能强化文化意识,保证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转变培养目标,确定武术传承的培养目标。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能讲解、会示范武术技术动作,能胜任中小学体育课武术项目的教学工作和业余训练为培养目标,片面地将武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对待。但实际上,悠久、博大、深邃的武术按照这种西方体育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应转变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武术技法的培养,注重学生武术文化内涵的修养和民族精神的保养,将学生培养成“文武并举、体用兼备”的武术传承者,从而达到武术育人、武术树人的目的。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武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林林总总的拳种流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质素都是武术教学的素材,都可以在挖掘整理后呈现在武术课堂之上。扩展视野,武术之庞大的内容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使武术课堂精彩纷呈。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增设武礼教学,加强学生武德培养。“礼”是武德中重要的品德,是仁义道德的解读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通过武礼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举止端庄、容端体正,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还可以促进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武术教学中增加武礼教学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细节,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第二,明确攻防涵义,突出技术动作技击性。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攻防涵义。武术的技击性外在表现为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内在却蕴涵着“阴阳变化”“奇正相生”“刚发柔化”等等丰富的技击理论。在武术教学中明确攻防涵义,既讲解清楚单个动作的技击性,又阐明整个套路攻防变化,让学生在“舞对合彀”的打练结合中运用攻防技术表达动作意向,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运动表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20],而且有利于学生体悟武术的本源、本体、客观规律等武术之道,学习中华传统哲理;第三,增加理论课比重,突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授。据调查,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中的理论课课时比例基本不超过20%,关于武术文化的教学课时更是少之又少,不足5%。武术被称为“国粹”、“国宝”,是合格中国人应具备的标准之一[21],蕴涵着丰富的“国学”内容。增加理论课比重,突出中国武术文化的教学,深刻挖掘中国武术的“国学”内涵,可以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第四,突出地方特色,传承区域武术拳种。中国武术的内容极为丰富,各地的流传“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22]。然而,许多武术拳种正处在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应承担起继承当地武术拳种,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改变“几个套路”教学内容的局限,强化拳种意识,积极挖掘当地武术拳种之精华,编撰校本教材或地方性教材,突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拳种,使武术“百花齐放”,永葆民族特色。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自我习练传统武术实质上是用外显之技术来表达内蕴之思想情感的文化形态。在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武术的实践操作性特点,还要注重武术的个体感受性特点。第一,技法动作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授武术技法应从散招入手,进行单势技法、组合技法学习,再进行对抗练习,最后进行套路串接[23],并在此过程中阐明单势名称内涵、组合技法攻防涵义、整个套路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内蕴哲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技术体系和发展脉络,还有利于理解动作,体悟武道;第二,善于启发,合理引导的教学方法。武术蕴涵着广博的哲理和丰富的趣味故事,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积极互动,利用武术文化来愉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武术技法的文化内涵;教师也可以设计攻防技法,让学生思索破解之术,还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谴责和批判、示范和劝阻,以肯定或否定某种武德行为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武术行为习惯[24];第三,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武道之所得,常是不可表述的,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体悟才能实现[25]。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安排学生在一定课时和课余时间进行自我习练,鼓励学生创编动作,使学生在自我习练中获得完整的情感享受和主体感受经验,体会武术的技法、价值、道理和规律,感悟武术之真;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相互合作进行攻防练习,并引导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替代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大量的教学素材,也可以通过录像分析动作,还可以设计情景,进行模拟对打,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改革评价模式,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武术之成就非一日之功。武术教学评价不能只做终结性的定性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第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当前武术课程以套路考核为主要形式,教师主要根据学生演练动作的难、美、标准度来作定性评价进行评分。这种评价形式忽略了武术“实用性”的特点,体现不出攻防技击之本质。因此,武术课程评价应在套路演练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实战考试或模拟实战考试,以实战中合理运用攻防技法次数或模拟实战中拆招解招成功次数来作定量评价;第二,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加武德评定。武术的修炼重在过程,武德的培养更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在武术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自觉学习、刻苦程度及求知欲望等诸方面)、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课余自我习练次数纳入到评价内容当中,结合学生平时展示出的武德修为(包括武礼等言行准则)进行过程性评价;第三,合理利用多元化评价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各个评价主体能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要改变教师对学生进行外部评价的单一形式,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定和同学之间相互评定。即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三个方面的评定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再进行综合评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