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03:00: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西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与当今的科学发展思维一致。与西医学相比较,中医学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形成了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主导的系统论思维,进而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治则与治法[3]。中西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进行了解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模式。虽然中西医都是以病人为服务对象,以治愈疾病为目标,但由于基础理论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等存在很大的差别。故中药临床药学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来开展合理用药得研究与实践工作。如中药、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应以是否符合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等中医药理论为判断标准。
2中西医治疗药物的差异
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纯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等。其化学成分单一,结构清楚,作用靶点明确。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相对于西药而言,中药属于由食物衍化而来的自然药物,药物成分十分复杂,多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等,药食相兼,注重君臣佐使配伍使用,起到增强、协同、减毒等作用。鉴于中药的特点,中药临床药学也具有一些自身的内容与特点。
(1)中药的质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的质量受基源、产地、炮制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在目前中药质控模式及相关的监管机制尚不十分完善的背景下,中药师还应肩负起严格规范生产、提高药品质量的责任。
(2)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成分复杂,在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药代动力学研究、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往往更为复杂,应探索建立与中药特点相适应的临床药学方法、模式和体系。
(3)中药的煎药方法。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之一,它具有可随证加减药物的优势,体现了中医辨证用药的精髓。与化学药物或中成药不同,汤剂往往需要临服用前再进行科学规范的制备。除了部分患者接受医院或社会药店的代煎药的技术服务以外,较多的患者选择自制。由于中药饮片种类繁多,煎煮时对加水量、火候、时间、煎煮程序、特殊煎法、等要求较多,这就需要药师耐心的进行煎药技术指导,防止因制药过程不规范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或产生用药安全问题。另外,中药注射剂也是一类特殊的中药剂型,由于其具有疗效发挥迅速、成分复杂、用药安全问题突出等特点,也应受到更多关注。
(4)实施临床药学人才的差异。临床药学是一门多学科相关的综合学科,需要掌握药学、医学等许多知识。而由于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属性,中药临床药学要求药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中药专业知识,还应同时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临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西医药学方面的各类相关专业知识,才能胜任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
大多数患者就诊教学型医院,担心自己成为教学对象后,医生会在自己身上做所谓的“医学试验”,因而感到恐惧,从而产生不信任。针对此种问题,作为教学型医院,在完善自身教学制度、使临床实践有章可循的同时,需要积极的向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在患者进入教学型医院就医时,即可告知患者有配合参与教学的义务。可实行临床教学知情同意制度,在患者入院之时,可告知患者并签订配合临床教学的知情同意书。作为上级带教老师,需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宣教工作,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力求让患者及家属明白,临床教学是医科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医学生从课堂到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技能水平不可或缺的过程[2],即使成为临床教学对象后,也不会耽误或者改变其正常的诊治过程。
2加强医学生进入临床前的岗前培训
很多患者不愿意实习医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术后换药等医疗实践活动,主要是担心实习医生的操作不规范,可能会给其治疗带来影响。虽然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学生都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且有一定的见习期,但是临床实践毕竟不同于书本理论,很多操作光靠看书远远不够。而且医学内容繁复、相关课程较多,很多课程在大学前期就已经学完,很多医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生疏,在实习之前复习并掌握临床相关的基本技能显得尤为重要[3]。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医院需要组织足够多的岗前培训,例如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利用模拟人或者仿真人进行各项操作。还可以组织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师资,带领实习生深入病房,实时实地实景的授予临床技能,使实习生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熟练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只有熟练的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出色的胜任临床工作,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3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对医学行为理解的信息传递过程,作为医务人员需要将自己的医学理念传递给患者,而患者也需要将自己的诉求告知医务人员。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医学理念,也有助于患者对诊疗过程有个合理的诉求,使医患之间正确理解对方,保证医疗活动顺利进行。在医疗沟通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的患者缺乏一定的医学常识,因此,医生在医患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从实习生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在与患者交流时,态度要谦和、语气要温和,对患者的牢骚、急躁要报以理解的态度,并耐心向其解释。在普外科住院诊疗的患者,医患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属于指导合作型,意味着医务人员不仅在医疗活动中占主导,在医患关系方面也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在平时的临床带教过程中,上级老师要让实习医生认识到积极主动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能为临床教学创造有利环境,他们才能真正的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来。上级老师可以亲身示范指导,例如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的无渣饮食、导泻以及清洁灌肠,在进行术前准备时,应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该准备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4改进临床实习带教手段
目前,大多数医院临床实习带教时,都是采用晨查房的形式开展,针对具体患者、具体疾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述,有鲜活病例为鉴,能够提高实习生对相关疾病的认识。但是目前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肿瘤及一些慢性疾病占据了疾病谱的大部分,尤其普外科,肿瘤性疾病更是占据大多数,很多患者家属有意对患者隐瞒病情,晨查房时的病情讲解就可能让患者知晓病情,让患者家属不理解,甚至不满,加重医患之间的紧张。为此,临床教学时应该采用灵活的带教手段,对于那些已经知晓病情的患者,可以以患者为例、进行知识带教;对于那些需要隐瞒病情的患者,晨查房时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全面的体格检查后,可以回到示教室再进行病情的讨论;还可以利用专业英语进行讲解,例如用“gastriccarcinoma”代替“胃癌”,一方面保护了患者的隐私,还能加强实习生的专业英语学习。
5完善严格的临床带教制度、引导实习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医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培训,如床位的管理、规范的病例书写、正确的体格检查、常规的诊疗操作等,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然而由于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给临床实习带教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教学秩序,使临床老师带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不断升级的医患纠纷以及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侵害,使得临床老师带教顾虑重重、怕担风险,不敢放手让实习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实习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型医院,要充分认识到目前的医患关系和带教现状,制定切实的临床带教制度,选取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临床老师,责任具体到人,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实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制订相应的措施予以改正。带教老师要严格管理实习医生,注意关心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以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影响他们,授以实习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和为患者认真服务的职业精神。要引导实习生养成积极主动、认真热诚的学习态度,要让实习生多实践、多动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实习生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如何正确处理并写好病程记录,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1.1一般资料
全部50例病人为本院2005年3月到2008年11月期间住院手术病人。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左膝16例,右膝34例。病程最长22年,最短9月。
1.2症状体征
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膝肿胀疼痛,部分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22例病人X线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或关节周围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2.1关节镜下治疗术
无菌手术常规准备,持续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规入路进关节镜及器械,按顺序依次探查髌上囊、内外侧间沟、髌股关节和髁间窝,在多部位取滑膜组织送病检,同时将一些增生无功能的滑膜组织给予刨刀切除,清理。[1]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直到引流液体清亮为止。术后第2天进行膝关节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2.2中药外用熏蒸
术后切口愈合后开始中药外用熏蒸治疗。采用自拟的通经活络汤:独活30g、防风15克、乳没各20g、木瓜30g、牛膝30g、杜仲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忍冬藤20克、红花15克。煎煮好后,乘热熏蒸患部,每日3次,每次15min,7d为1疗程。
2.3内服中药
术后第2d开始内服壮骨去瘀汤:杜仲15g、五加皮20g、狗脊20g、熟地20g、山萸肉20g、木瓜20g、威灵仙15g、川牛膝20g、秦艽20克、鸡血藤20克、乳香10g、没药10g、红花10、赤白芍各20克。辨证为湿热,上方加黄柏10克、苍术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30克、地龙10克;辨证为寒湿,上方加附子10克、桂枝10克、独活20克、麻黄10克。
3、结果
本组50例中,无一例感染,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20个月。根据病检和相关检查,50例中,创伤性滑膜炎25例,骨性关节炎15例,化脓性关节炎4例,痛风性关节炎3例,滑膜结核2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疗效评定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临床疗效按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0分评定。本组优37例(74%),良7例(14%),中6例(12%),差0例,总有效率100%。
4、讨论
肾主骨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养骨骼。《素问。六节脏象论方》说:“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於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而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肾主骨和髓的生长发育,与骨的功能有关。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故称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髓。”肝主筋,出《灵枢•九针论》。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之合为筋。《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筋膜有赖肝之精气濡养,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肢体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之气血亏虚则筋力衰惫,肢体关节屈伸困难。故凡骨科疾病多与肝肾有关。本病属于中医的“痹症”。[3]痹症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标实为寒湿、湿热痹阻,日久成瘀,阻塞经络。[4]外用方中独活、防风、乳没、木瓜、牛膝、杜仲、伸筋草、透骨草、忍冬藤、红花,祛风通络,化瘀止痛;内服方熟地、山萸肉、鸡血藤、芍药、杜仲,养肝肾生精益髓;五加皮、狗脊、秦艽,强筋骨祛风湿;木瓜、威灵仙、乳没、红花、赤芍,舒筋活络化瘀止痛;川牛膝引诸药直达病所。辨证为湿热者,加黄柏、苍术、苡仁、忍冬藤、地龙,清利湿热;辨证为寒湿者,上方加附子、桂枝、独活、麻黄,祛湿散寒止痛。滑膜主要分布关节周围。于关节腔相通,分泌液关节。在受各种病因(如骨质增生、关节炎、关节结核、风湿病等和创伤性外伤、骨伤、关节内损伤、周围软组织损伤、手术等)刺激或直接刺激滑膜损伤产生炎症反应,而滑膜对炎症的刺激的反应是分泌渗液。产生疼痛,严格地讲,只要关节内有渗出积液,就证明滑膜炎症存在,其主要表现关节充血肿胀,疼痛,渗出增多,关节积液,活动下蹲困难,功能受限。滑膜炎是由于微循环不畅造成的无菌性炎症,主要症状是产生积液,关节滑膜是包绕在关节周围的一层膜性组织,它不仅是一层保护关节的组织,而且还会产生关节液,为关节的活动提供"液"。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当出现对关节液的重吸收障碍时,由于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关节液的产生大于重吸收,便会出现"关节积水"。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故滑膜炎以膝为多见。当膝关节直接受到暴力打击,长期负重慢性劳损,间接膝关节扭伤、手术过程中的损伤,剧烈体育活动或超强度训练,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关节本身退变,膝关节反张,甚至穿鞋不当均可引起创伤滑膜遭受损伤、滑膜充血、肿胀,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量积液,其中含有血浆、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正常关节滑液为碱性液体,由于损伤后渗出增多,关节内酸性产物堆积,滑液变为酸性,促使纤维素沉淀,如不及时清除积液,则关节滑膜长期炎症刺激反应,促使滑膜逐渐增厚,且有纤维机化,引起粘连,影响关节正常活动。滑膜细胞分泌液体,可以和滋养关节,机体运动时膝关节所产生的热能全赖于滑膜液体及其血液循环而得以散发。当关节受外在性和内在性因素影响时,滑膜发生反应,引起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表现为关节肿胀,痛疼,功能受障碍。
5月14―1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并同期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联盟会议,制订常见风湿病中西医诊治专家共识。现将会议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1、征文内容:①重点征文领域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痛风、白塞氏病、系统性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等;②中
药制剂治疗风湿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研究;③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实验设计;④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风湿病的科研设计、临床研究、经验体会;⑤疑难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个案报道、临床经验总结;⑥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标准、中医治未病技术制修订标准及中医疗法的研究成果;⑦常见风湿病中西医药物治疗的专家共识建议、草案;⑧风湿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经验体会、临床总结;⑨其他有关中西医结合在风湿病领域的热点问题。
2、征文要求:①稿件应为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论点鲜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②稿件全文限4000字以内,并附400字以内的结构式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及关键词;请提交电子版至投稿邮箱,不受理手抄及复印文稿;③稿件一律用Word文档排印,标准A4版面,标题用宋体三号字,作者及单位用楷体小四号字,注明单位科室、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摘要与关键词用宋体五号字,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课题者请注明;④录用文稿纸质版须加盖单位公章邮寄;⑤论文经审评录用后,将收入“会议学术论文集”,组委会将给作者发送会议论文录用通知;⑥欢迎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3、截稿日期:2016年3月31日(以邮戳日期或电子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4、联系方式:①联系人及电话:李略15566080836 岳月15604008885 固定电话024-31961263;
②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33号 邮编11003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 岳月收
英文名称: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语
种:双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8849
国内刊号:13-1283/R
邮发代号:18-167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论文的参考文献要是真实存在的资料,不能是页面无法显示或者已经删除的文献资料,这样的参考文献对论文来说是毫无价值意义的,这些也是论文中论点无法查证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抗衰老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鉴赏。
抗衰老论文参考文献:
[1]梁惠芳,柳启沛.175例60~79岁老人核黄素营养状况及抗氧化指标的研究.营养学报,2009,21(2):143-148.
[2]刘欣,胡朝辉.氧化-抗氧化体系与不同类型白内障之间关系.广东医学,2007,22(7):594-595.
[3]刘蕙珍,雷俊阳.PHA及rhIL-2对新鲜分离肝细胞体外实验观察.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11(4):59-60.
[4]张惠英.脑活素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分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6):690-691.
[5]任军.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140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28-129.
[6]许士凯,吴文国.现代抗衰老化学药物研究进展(之二).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7):2221-2225.
[7]许士凯,李广俊.现代抗衰老化学药物研究进展(之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8):2359-2362.
抗衰老论文参考文献:
[1]赵荣.中医衰老学说及抗衰老研究概况.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84-385.
[2]孙睦,高普.自组织理论与中医抗衰老研究.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5.
[3]蒋文波,徐献强,查丽,等.针灸对机体衰老的预防和延缓作用综述.吉林中医药,2006,26(7):58-59.
[4]吴中朝,王玲玲,徐兰凤.灸法抗衰老防老的理论依据.江苏中医,1994,15(10):25-26.
[5]朱斐.中医抗衰老的原则和方法.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50-551.
抗衰老论文参考文献:
[1]马历阳.衰老机制和延缓衰老的措施[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4):108.
[2]许士凯,王晓东.天然药物抗衰老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临床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19):2497.
[3]黎雪如.枸杞多糖在微生物和免疫中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信息,1998,23(2):18.
[4]齐春会,张永祥,乔善义,等.六味地黄多糖体外对正常及衰老小鼠脾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15(2):157.
[5]甘璐,张声华.枸杞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3,25(2):200202.
[6]王玲,张才军,李维波,等.枸杞多糖-D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的防治作用[J].河北中医,2000,22(2):159160.
[7]HarmanD.Aging:atheorybasedonfreeradicalandradiationchemistry[J].JGerontol,1956,11:298.
[8]王斌,李卫平.枸杞总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5(4):298.
[9]徐承水,房玉珍.枸杞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实验[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0,23(3):16.
[10]戴寿芝.浅析中药抗衰老的免疫调节作用现代[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3(2):219.
[11]文润玲.枸杞多糖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枸杞[J].老年学杂志,1999,10(3):215.
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针对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中国传统人文意识薄弱、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临床实习中人文素质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从教育模式中改变人文教育的现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等解决途径。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认识论的互参,是方法论的互补。中西医结合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及中医和西医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传授和教育。广义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是对中西医学及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与培育。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社会特点的医学人才。但是,现在中西医结合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无论是从学科建设上还是培养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1]。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医学模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亟需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1人文教育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称为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内医患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尤其是中医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赋予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之一
中医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这种人文文化决定了中医理论是与自然、人文哲学分不开的。中医崇尚整体观念,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人文从来都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医的历史性和传统性太明显,反而使这种人文精神变得不容易理解传承。西医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中西医结合医学充分吸收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又互相弥补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进行补充和结合,正切合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映出个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发展规律是中西医结合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往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停留在对疾病的诊治方面,却没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进行结合。其实,人文精神是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虽然现代医学对中医扶正疗法还有偏见和怀疑,但事实证明其对肿瘤化疗患者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归功于中医扶正疗法的确切疗效,另一方面扶正疗法对肿瘤患者自信心的树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对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人文意义和临床意义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单纯西医无法实现的。再者,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中西医结合本身就给患者带来了对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属性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西医要用实验去解释并证实,从基因、细胞等微观现象去推论人体、疾病等宏观表现,这种思维的局限使西医的发展摆脱不了现代技术的束缚,并且西医把人文精神与医德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而中医理论恰恰相反,它以人为核心,把与人相关的自然、社会、环境、疾病都结合起来,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把人文属性结合到中医理论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层次的体现[3]。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是人文与科学融合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特色,这一人文内涵符合人类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是医学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视。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应成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要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人文属性,理解和把握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简单地在西医基础上加上中医,也不是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去验证中医的真伪,而是将中西医结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论层次,认可这门医学学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给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帮助,使患者从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来,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医生的社会价值。
1.3满足社会对中西结合医学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对于医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驱除疾病,而是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义的关怀[4]。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强化人文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改善医疗现状。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在西医冰冷的仪器检查基础上加上中医的望闻问切,改变技术至上的诊治模式,真正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需求要求诊疗过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缓解医患矛盾,是满足社会对医学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2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2.1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两个基础和一个临床”或“两个基础和两个临床”这两种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只是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视或是缺失[5]。人文课程主要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各个院校课程稍有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诗词欣赏》、《西方文化》、《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公共关系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美学》、《医学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医古文》、《周易》、《医学与哲学》、《医学与法律》、《医学伦理学》等都是可选择的人文课程。各个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比重都比较小。河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该专业开设《医古文》、《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海中医药该专业人文课程设置有《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医古文》、《中医古典医籍》。总体而言,在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学时较短,占总学时的比例大多数院校在7%-8%之间,平均约为7.45%[6],与国际水平相比严重偏低,如哈佛医学院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20%以上[7]。这些课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重视医学知识的记忆,对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不重视;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说教为主,形式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一般无法应用到医学实践上;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学都要学习,学生们在沉重的专业学习压力下,对医学人文课程更是无暇顾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问题,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务处等对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认识,在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人事调配、课程设置、资金预算等方面对人文教育给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2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意识薄弱
应尽量减少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头两年强化中医教育及古汉语教育,并把传统中国文化如书法、国画、国学等纳入教学计划中[9]。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中医科学价值的精髓,也是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冲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中国传统人文意识淡薄,导致不能很好地领悟人文精神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的真谛。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现状中最易忽视却又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2.3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
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实习中,因为专业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内科病的比例会更大,长期面对满脸病容的患者,实习医生已经变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诊疗技能,怎样应付患者提问,忽视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现在的实习医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对陌生患者的时候,不能表现出应有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2.4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但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为人师表,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加强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讨
3.1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比如包含医患沟通、医护关怀和心理治疗等在内的系列课程。课程设置要以临床实际需求为指导,以解决病患需求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说教式的理论灌输,注重教、学、用的实际效果,可采用诸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研讨会等多样化的方式。比如,在医患沟通课程中,前期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临床医患沟通案例,尝试与病患交流沟通,分析讨论并给出报告,切实感受和学习处理过程;后期可在教学医院中进行与真实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实践。在学习中医学的同时注重传统中医人文教育,学习诸如著名医家事迹及其著作,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塑造大医精神。另外,人文课程在课时上也要适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贯穿在各个学期中。
3.2在中医与西医结合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
中医传统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灵魂,融于整个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也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深层次认识中医学、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3临床实习是加强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临床实习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生践行人文关怀的直接机会。在实习中,感受医者仁心,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学医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在实习医院定期开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包含从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况和感受、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和临终关怀等,到文化、隐私、伦理和法律问题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课程和活动,这些都应作为医学生的基本课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学习。在临床实习中加大人文素质的考核力度,可以通过带教老师打分和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一个综合评价。
3.4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职业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如举行人文素养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增加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把发表与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作为晋级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10],从思想方面对教师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人文素养高的从业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人文的力量。
作者:孙杰 于涛 宋丹 吴英杰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动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2):55-56.
[2]张伟.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华.科学人文主义与中西医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伦,阎秀菊.中医教学与人文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6-437.
[5]张玉龙,李一鸣.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2,23(4):10-13.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7]萧婷,刘涛,汪爱勤.美国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2,25(5):91-93.
[8]申宁.南京某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与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26(12):94-95.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办公室,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 选取我中心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伤寒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100%VS76%),P<0.05;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5.32±1.31)VS(8.37±1.35),(6.13±1.13)VS(8.13±2.11),(8.13±2.11)VS(12.13±2.16),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缩短退热时间,有效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190-02
[作者简介] 高旭芳(1976-),女,汉族,云南石屏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所导致的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相对缓脉、持续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为提高伤寒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选取我中心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伤寒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中心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伤寒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在6~67岁之间,平均年龄(43.5±6.6)岁;体温在37.5~38℃者3例,38.1~39℃者10例,39℃以上者12例;病程3~22 d不等,平均(10.3±4.6) d;发病季节主要为夏秋两季。对照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在7~67岁之间,平均年龄(43.9±6.7)岁;体温在37.5~38℃者2例,38.1~39℃者10例,39℃以上者13例;病程2~21 d不等,平均(10.1±4.2) d;发病季节主要为夏秋两季。两组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程及发病季节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
①临床表现: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热程在4~20 d,其中弛张热20例,稽留热13例,不规则热17例。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32例,脾肿大21例,肝肿大13例,咳嗽42例,厌食29例,抽搐6例,脉缓18例;②实验室检查:血象:WBC(白细胞)<4×109/L者29例,4×109/L≤WBC≤10×109/L者16例,WBC>10×109/L者5例;肥达氏试验阳性21例;血培养阳性4例;胸片异常13例,主要表现为肺炎及支气管炎;尿常规异常3例,主要表现为镜下菌尿、血尿;心电图异常9例,主要表现为早搏、窦速及T波改变。
1.3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对于持续高热者,实施物理降温;对于伤寒并发症患者,给予营养心肌及护肝处理,常规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高营养的半流质食物,多餐少食。根据具体的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患者头孢他啶(由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3075),静脉滴注,剂量为2g/次,2次/d;或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由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8642),静脉滴注,剂量为3g/次,2次/d。14 d为1个疗程。②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杏仁滑石汤实施治疗,其基本处方如下:杏仁13 g、滑石28 g、黄芩14 g、法半夏16 g、郁金12 g、炒栀子18 g、甘草7 g、黄连12 g、厚朴11 g、陈皮11 g、通草11 g、白蔻仁12 g。若为热重者,可加银花32g,生石膏28 g,连翘14 g;若为湿重者,可加大腹皮19g,佩兰14g,苍术14 g;若为热势不退者,可加赤茯苓13 g,青蒿32 g,青黛1.6g。上方水煎,1日1剂,早、中、晚分3次服用。14 d为1个疗程。
1.4观察项目与指标
①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即痊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体温有所下降,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体温及实验室指标均无变化,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2]。②对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与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观察组痊愈20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2.2两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上的比较
观察组的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32±1.31)、(6.13±1.13)、(8.13±2.11)d;对照组分别(8.37±1.35)、(8.73±1.13)、(12.13±2.16)d。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讨论
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引发的全身急性传染病,夏秋季节为此病的高发季[3]。据相关研究显示[4],人体对于此病普遍易感,以儿童及青壮年的发病率最高,但是病后均可得持久性免疫。伤寒属中医湿温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为湿热之邪经口自外而入,具有明显的传染性、流行性与季节性,其发病特点为热重、湿重之各异[5]。本研究针对伤寒患者的病机与特点,给予患者加味杏仁滑石汤,此方以滑石、杏仁、黄连及黄芩为君,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之功效;以法半夏、厚朴与陈皮为臣,有宽中醒脾、化湿行气之功效;以通草、郁金与炒栀子为佐,有行气解郁、苦寒清热之功效。且随证加减,辅以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通过对实施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与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VS76%),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王洁[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疗效显著。另外,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5.32±1.31)VS(8.37±1.35),(6.13±1.13)VS(8.13±2.11),(8.13±2.11)VS(12.13±2.16),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余世敏等人[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可有效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缓解临床症状,缩短其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王美泽.头孢他啶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伤寒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11,9(12):1231-1233.
[2]周东辉,张群智,钟恢海.头孢他啶与氨苄西林治疗伤寒的疗效比较—附76例报告[J].新医学,2010,4(9):244-246.
[3]许扬,张红.左旋氧氟沙星治疗伤寒218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8,9(30):106-107.
[4]熊和民,颜太琼,孙建文.头孢曲松钠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伤寒的疗效比较—附41例报告[J].新医学,2008,9(11):589-590.
[5]邱武林.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16例[J].中医药导报,2012,11(28):104-105.
[6]王洁.中药配方颗粒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伤寒、副伤寒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3(22):197-198.
[7]余世敏,胡东辉.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合并脓疱疮一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9,29(27):113-114.
(收稿日期:2014-07-02)
文题
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第一胸椎至第五胸椎两侧各5分处,经常刺激这些穴位对于人体加强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和强壮内脏功能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由于人们对经络的了解程度不高和人体自身结构特点,能够学会有效利用这一机理改善自身状况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现介绍一种由温州华理保健研究所和温州市洞头县中西医结合理疗研究所联合研制的专利产品―――健身磁棒,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起到较好的保健效果。
“仙手牌”健身磁棒(国家专利号:952091291)是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和发明人20多年临床实践及日本国际预防医学研究所发明的《骨盆压揉涌命无命法》研制而成。这种产品是以人体背、腰凹凸的自然生理结构和华佗夹脊穴、膀胱经的位置而设计的,棒体内装有多个特制永磁和特定磁场的医疗磁铁,结合棒体的凸起轮状体而综合性刺激了华佗夹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等经络及周围的组织。这种特制的健身棒在使用中以棒的正中最宽处对准背部脊椎作上下运动,棒体两旁开的六个磁轮刚好对准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两侧5分的华佗夹脊穴和脊椎旁开1.5寸和3寸的足太阳膀胱经,在健身磁棒刺激经络及周围组织时,能使体内一种平时处于休眠状态的组织细胞活跃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网状细胞,进而达到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促进微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这种方法既能祛淤血,又能有效清除体内致疲劳、关节酸胀的尿酸及预防癌症的目的。
本健身磁棒于1989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实践,经十多年时间对各种症状的病员进行辅助保健调理,均取得满意效果。除对癌症的预防保健作用外,对肾虚腰酸,慢性腰肌劳损,软组织损伤,过度疲劳等均有显著的保健作用。《健身棒的防癌作用机理与健身疗效及近十年使用后信息反馈》一文在北京世界医学创新大会上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奖证书由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博士亲自签名,并被授予卫生部批准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8分。2000年5月撰写的《仙手牌健身磁棒滚膀胱经整体祛风湿和补肾及强壮性机能》一文经中华医学优秀论文金杯奖专家评委会审定,确认文章内容详实,知识新颖,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应用,并荣获《中华医学优秀论文》金杯一等奖。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