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0 10:07: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农村水质污染现状
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提高的同时,也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气、水、土壤所受的污染程度各不相同,而水污染情况表现最为严重。农村的水质污染状况,由于之前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污染发展状况越来越严重。
2010年,我们对全国污染源做了第一次普查,结果显示:涉及农村污染源普查对象为2899638个。其中:种植业38239个,畜禽养殖业1963624个,水产养殖业883891个。
农村污染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324.09万吨,总氮270.46万吨,总磷28.47万吨,铜2452.09吨,锌4862.58吨。
种植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总氮量159.78万吨,总磷量10.87万吨。
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268.26万吨,总氮102.48万吨,总磷16.04万吨,铜2397.23吨,锌4756.94吨。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2.43亿吨,尿液产生量1.63亿吨。
水产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55.83万吨,总氮8.21万吨,总磷1.56万吨,铜54.85吨,锌105.63吨。
二、农村水域污染的成因
过去,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致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有近7 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村水域污染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活污水
1. 我国人口众多,水、耕地资源匮乏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约为19.85%,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6%,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的6%。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对耕地的需求又十分迫切,这样就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许多河道、湖泊已不复存在。
2. 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居住区的需求不断增加,致使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在更为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环境意识差、财力有限,不可能对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由于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及对粪便废水的处理设施,不论传统的旱厕,还是水冲式厕所,都带来了人粪尿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面积污染。生活污水及粪便污水有95%直接排放到地下、田间、河流或者湖泊中,成为水体的污染物,摧毁了原有水域生态系统,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对农村水环境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
3. 生活垃圾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不仅有腐烂的秸秆、菜叶、瓜果皮,还有塑料袋、废旧电池、农药瓶等,垃圾中难降解的有机物迅速增加。目前,农村并没有广泛地建立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这些垃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只能随意找个空地如公路旁、江河边、沟壑里等倾倒,任其在自然条件下分化和分解,因此,产生的大量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由于没有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措施,这些污染物随降雨及农户生活用水排放到河流、湖泊或渗入地下,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水质恶化,水体的自净功能及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结构被破坏。
(二)农牧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用水量已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而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种类及数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提高肉类产品的供应量,农民对农作物追施大量的化肥、农药,对畜禽喂食大量的人工饲料。
1. 农业发展对化肥、农药的依赖
从近年来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被农药、化肥所取代,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使用量的1倍多。目前,我国农业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每年4000万吨,农药的使用量达每年120万吨以上,其中化肥有50%~70%随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进入水体,农药的流失率则达到80%~90%。并且,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这不仅带来了土壤的板结、酸化,土质和肥力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此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这就是农业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对水域生态系统将会带来长期和潜在的污染问题,从而引发水环境的全面退化。
2. 畜禽养殖业所产生的大量的养殖废水
农村畜禽养殖业也会带来水环境的污染,每年全国畜禽粪便排出量是17.3亿吨,而流失率就达到30%~40%。养殖1头牛产生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8个人产生的废水。并且,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畜禽的养殖量不断提高,养殖废水量也不断增加。而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措施,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据环保部在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相关的屠宰场、孵化场往往直接将动物血、废水、牲畜的粪便、蛋壳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大量的氮、磷流失。致使河道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甚至发黑发臭。
3. 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集约化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主要由残饵及养殖水产品的排泄物分解产生,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时常造成水质恶化。各种水产养殖系统中,以饲料或营养元素的形式投入到养殖水体中的氮和磷,分别只有25%和17.4%左右被转化成鱼肉。水体中氮的负荷就是由鱼类摄食以后的排泄物和没有被消耗的饲料降解造成的。
解决农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肥料等资源利用方式上的良性循环模式,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把原本造成水污染的“污染物资源”,再利用为农作物生长的“营养物资源”。
三、水体生态治理理论基础
在自然条件下,水体中主要组成部分为固体无机悬浮物、溶解盐、溶解在水中的气体、有机碎屑、生物群体。以上五项,除第一项外,其余物质都能通过生物的食物链进行循环。在没有外来污染进入时,水体氮、磷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各条食物链、食物网进行转化,并通过不同层次的生物量自身调节达到平衡,并能形成一定的自净功能。
当有超出水体自净能力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时,水体生态平衡便遭到了破坏,水生动物和高等水生植物数量剧减,营养物质向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生命周期短暂的低等生物方向积累,水体物质循环加快。随着藻类的不断繁殖,水体透明度不断降低,沉水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彻底消失。沉水植物的消失,改变了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从而也使它们消亡,上游食物链的断裂会使大型水生动物食物减少,也使其数量递减甚至消亡。浮游动物也因缺氧或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而逐渐死亡。当死亡的生物被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质又全部释放到水体当中,这必然进一步导致某种藻类的大爆发,形成“水华”。当水华爆发到极限,便是藻类快速的大量死亡,死亡藻类产生的胶质将尚存活的藻类、细菌及其他悬浮物粘结在一起,形成絮凝体,活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使絮凝体变轻而飘浮在水面,形成大块片状,覆盖在水体表面,严重影响水体景观。最后藻类的生命也走向终结,并将营养物质交由各种细菌等微生物之间进行循环,水体最终也会变成一潭臭水。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需主要营养元素,人类活动对氮、磷循环的影响很大,过多地施用氮肥、磷肥等会使水体和土壤中的氮、磷含量增多,过多的氮、磷流入水体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过度繁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根据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域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理及过程,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水环境,首先要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各食物链必须保持完整。将水体中的氮、磷及生物量向高等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上转移,抑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同时尽量减少氮、磷向河道湖泊的排放。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元素主要是氮和磷。以氮为例:地表中氮的增加来源有两个,一是固氮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生物中的氮,另一种就是人为的化肥生产和使用所造成的。
目前减少化肥的生产是不可能的,而农业种植、畜禽养殖也需要发展,人类的食用也必不可少。在这些环节中,目前我们尚无法通过减少其用量来控制地表中氮素的增加。因此我们只能从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及河道湖泊中采取措施,加强氮素的转化,最终将由化肥生产所固定的氮通过微生态系统的作用,将其变成氮气回到大气中,最终达到大气与地表的氮循环的平衡。
四、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技术与方法
将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都纳入化粪池或沼气池,有利于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交替进行。硝化需要有氧的水体环境,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冲刷的养殖废水都属于富氧水,有利于硝化细菌的生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氧气减少又有利于反硝化细菌的繁殖。这样不断交替,能去除水中大量的氮素。经化粪池或沼气池处理后的上清液,再通过潜流湿地净化、河道净化、湖泊全生态系统净化处理,最终使净化后的水体可作为生活回用水源。
(一)化粪池、沼气池的选用
化粪池是处理粪便并加以过滤沉淀的设备。其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层的水化物体,进入管道流走,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污水处理构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粪便、纸屑、病原虫,悬浮物固体浓度为每升100~350毫克,有机物浓度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在每升100~400毫克之间,其中悬浮性的有机物浓度BOD5为每升50~200毫克。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24小时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沉淀下来的污泥可作为肥料。
沼气发酵又叫厌氧消化,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封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它们把各种固体或溶解状态的复杂有机物,按照各自营养需要,进行分解转化,最终生成沼气。沼气可用作燃料和用于照明,用沼气代替汽油、柴油,发动机器的效果也很好。将它作为农村的能源,具有许多优点。例如,修建一个平均每人1~1.5平方米的发酵池,就可以基本解决一年四季的燃柴和照明问题;人、畜的粪便以及各种作物秸秆、杂草等,通过发酵后,既产生了沼气,还可作为肥料,而且由于腐熟程度高使肥效更高,粪便等沼气原料经过发酵后,绝大部分寄生虫卵被杀死,可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疾病的传染。
化粪池和沼气池都有成熟的技术,其具体大小、形状、结构,根据水量的多少、固化物所占的比例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是选用化粪池还是沼气池也要视污水的性质和水量而定。对于一般的单个家庭或小区废水量不大或有机含碳不高的污水,适合用化粪池。而对于量大的畜禽养殖废水或燃料紧张的地区则适合用沼气池。
(二)潜流湿地的构建
潜流湿地是利用土壤、过滤介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的技术。它的最下层是水体收集管道,上面是各种滤料(碎石沸石、煤渣、活性炭等),再上面是进水管道,管道上覆土壤,在土壤中栽种各种植物或农作物。当经过化粪池处理后的水随管道流入滤料中时,滤料首先截获其中的有机质,微生物再利用这些有机质生长繁殖,而在滤料表面和缝隙中形成一种微生物膜状的群体结构,从而更进一步地把流经水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成无机物,分解的无机物被栽种在上面的植物吸收,从而达到对水质污染物去除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 城镇化 河道 治理 生态 保护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排水泄洪,护岸硬化。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开发土地而挤占河道,致使河道渠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臭水沟,水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河道治理在满足人类需求的情况下,应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
1.河道线型设计与自然河道相适应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用地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单调划一的形态。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顺应河势,因河制宜,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合适的。
2.河道断面设计与生物多样性相适应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但这样将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
3.河道护岸形式设计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相适应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目前很多设计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岸设计方法,如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这些结构的共同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但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
4.植物配置设计应形成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也为动物、水生物提卵场与栖息地。
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常水位以下的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滩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的河堤植物。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不仅要达到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层次感分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根据水位和功能的不同,选择适宜该水位生长的植物,并达到一定的功能。植物的配置应考虑群落化,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物种间应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体,在不影响行洪排涝的前提下,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形成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5.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生态系统的治理与保护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决策与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生态系统设计、治理与保护的方法,既能够满足防洪和景观需要,又能够保持生物多样性,达到人、水、生物和谐共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河道;水污染管理;生态治理
前言
河道受污染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因水中营养物质过剩,譬如氮磷化合物,导致河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发生赤潮现象,而藻类腐烂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形成氮浓度过高,对水体中的动植物造成伤害以及碳水化合物、有毒金属、重金属等。
1.河道污染问题
水污染目前已受到人类高度重视,如今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一个严肃问题。在河水中,受污染的底泥会对小型动物的生存形成威胁,一些有较强毒性的底泥还能够轻而易举的杀死深海有机物,使食物链部分断裂,水污染已严重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逐年递减,就算顽强生存下来的物种也会产生许多健康问题,人们应该对此陷入沉思之中。
农村河道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行洪的主要载体,还是很多生物生活的良好栖息地,更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重要物质源泉。可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死水潭,水质恶化,大量水生生物的消失,河道生态现状的严重退化,甚至完全消失。
2.河道的管理模式
健康的水循环利用方式主要是指水在循环使用过程中,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和品质特征,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将使用过的废水经过深度无害化处理和再生利用。
农村水环境是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的巨系统。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是根据水体的系统特征,从生态、水景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灌溉、航运、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方面,统筹规划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增强水系统的整体性、适配性、扩展性和应急能力,提高系统抗御外部干扰的稳定性,以及具备可靠的供水水源、安全运行的供水排水系统、良好的灌溉用水,满足人居环境相适应的健康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有效地稳定改良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使水体水产品健康无害,野生动植物能健康繁育,人类能在农村河湖中游泳,从而构建农村和谐的水环境。
农村河道有独立自成体系的河流,有交错成网的河流,如平原圩区河道,河道相互交错,各条水系相互沟通,形成较为复杂的水网体系。这些河流有单一小区域的河流,有跨越多个区域的河流。可见,农村河道所涉及的空间尺度是多样的,既有单河道尺度的,又有多河道尺度的,还有流域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尺度的水体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对于水环境的治理不能仅考虑单一尺度,应该多尺度综合治理,既要实施单一河道尺度的重点治理,又要考虑多河道、流域尺度的综合治理、采用联动式治理模式。
产生农村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多样,污染是最关键的原因,所以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严格禁止点源污染的直接排放,严格控制农药、肥料、饵料等污染物使用。
对于污水,应该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积极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河岸带缓冲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对于水环境已经恶化的水体,应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技术加以治理,利用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技术,活化水体;利用微生物技术消除水体内的污染物质,利用曝气技术增加水体的含氧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利用植物技术吸收污染物,利用疏浚技术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这些技术措施只有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治理中应该采取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
3.关于河道结构如何进行生态治理
农村河道自然性较强,生态状况保持较好,但是自然河道的防洪能力大多较弱,所以,对这类河道的治理既要充分维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状况,也要能大大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河道生态治理中,能展现河道特色的关键因素是河道的结构型式,所以河道结构型式的构造是生态河道治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综合各种治理技术和治理措施,农村河道结构的生态治理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自然生态型治理是选择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对植物结构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控制沉积,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山区河道和航运河道等冲刷较为严重的河道,防洪要求较高。对这些河道的治理必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必须采用生态措施,维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称为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植物保护岸坡,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石笼或木桩等,斜坡种植植被。
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景观生态型河道治理模式主要是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和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多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将各种独立的人文景观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将美学作为一个和谐和令人愉快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一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居住区内的河道治理中。
关键词 :农村;河道;治理;管护;探讨;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河道,不仅承担着行洪、排涝和灌溉的重任,而且在航运、生态、环保等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村河道整治一直被忽视,导致农村河道因缺乏治理而淤积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这与当前我国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很不和谐。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活质量和品味的需求,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势在必行。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河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河道治理管护都比较重视,但是农村河道整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多年来,环保、水利、住建部门建设治理的重点是城市河道,对农村河道治理还不够,畜禽养殖污染,农业、生活污染逐渐增多,工业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危害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就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必将影响区委、区政府提出“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海陵”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农村河道治理管护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共处”的基本内容。
一、河道整体状况。
海陵区地处江苏省中部地区,是地级泰州市的主城区,地处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交汇处,以老“328”国道为界,南部属于高沙土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北部属于里下河地区,属于淮河流域,海陵区境内河网密布,错综复杂,夏季易洪,冬季易旱。区域性骨干河道共有七条,形成“三横四竖”的分布状况,三横分别指周山河、老通扬运河和新通扬运河,四竖分别指引江河、南官河、卤汀河、泰东河,总长达到56.3公里,县级河道24条,长118.21公里,乡级河道82条,长162.71公里。多年来,城市河道治理管护成效显著,建成了凤凰河、引江河、周山河等一批旅游景观河道,其中凤凰河被水利部命名为4A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但是农村河道缺乏有效治理管护,“脏、乱、差”现象问题突出,河道淤积、河道侵占、扒翻种植、杂树杂草丛生等现象普遍存在,河道农村河道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死角,与城市河道治理管护形成显明的对比。加强农村河道治理管护工作是农村百姓所望,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二、河道治理管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和村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张,各种污染源点多面广,河道治理管护缺乏统一规划,河道轮浚整治力度不够,河道保洁经费不足,已经严重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本人经过调查总结,目前,河道治理管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薄弱。农村居民柴草乱堆、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禽粪乱放等问题较多,许多群众对涉及他人的环境违法行为经行举报,而对自身破坏和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不紧影响村容村貌,增加管理难度。如:河道农民垃圾桶就在不远处,但是他就将垃圾随手扔到河中;二是河道岸线没有确权归属。海陵区河道特别是里下河河道,由于历史原因,河道及岸线没有确权归哪个部门管理,很多村组将岸线分田到户,扒翻种植现象遍地多是,从而形成管理真空,增加河道治理管护矛盾。如:东进河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由于老百姓扒翻种植、养殖,工程迟迟不得开工;三是污染源较多。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加之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和企业污水排放,对河道形成直接污染,人畜不能直接饮用,农村河道就像一个大染缸,且污染有上升的趋势。是目前河道管护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四是市、区两级经费差距带来治理管护上的差距。城市和农村河道治理管护的目标、任务是一致的,城市河道专门成立城区河道管理所,专门成立打捞队伍,城市管理的河道不足农村河道的五分之一 ,花费的经费却大大超过农村河道管理经费,乡镇每年列入的河道疏浚整治经费严重不足,经费问题成为河道治理管护的瓶颈,直接影响河道管理的整体推进。五是重建轻管普遍存在。前几年,各地借着省级河道治理管护验收,大张旗鼓搞了很多、很好的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很多河道也疏浚了,绿化了,镇村干部、群众对此也比较积极、赞成河道生态治理。但是,建好了没有人管理,后续管护难以跟上,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建轻管的思想尤为突出,没有形成建管并重的意识和管理体制。
关键词 农村河道 综合整治 建议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内农村河道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掌握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命脉,与美好乡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亦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农村河道、管护好农村河道、美化好农村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广德县农村河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农村河道现状
广德县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基本形成具有蓄水、排洪、引水、灌溉等综合功能,同时兼有水生态、水环境功能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农村河道长期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理,加上近几年的经济加速发展、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导致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不仅削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广大农民的生活健康。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大部分河段防洪标准达不到设计标准,还有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防洪能力偏低,遇到较强洪水就可能造成大的洪水灾害。
1.2.2水土流失严重
县内地貌大多为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面坡度大,坡面径流系数大。由于过去的疏林以垦代抚、顺坡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人为经济活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原本较好的生态基础遭到破坏,极大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2.3河道萎缩形势严峻
由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现象严重,加之早期的无序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倾倒垃圾、违章建设等侵占河道现象,同时由于多年来未实施清淤整治,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大为降低,对沿河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2.4水环境污染加剧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建设,污染物的排放逐年加大。部分乡村截污不彻底,尤其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在农业生产中,各种氮磷肥的施用,很大一部分通过地面径流也进入了河道;沿岸居民生活以及家禽养殖,排放物无组织乱堆放现象也比较突出,这也严重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河道的污染,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2.5水生态系统脆弱
水环境污染加之保护力度不够,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类过度开发侵占河滩地,剥夺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1.3成因分析
1.3.1无系统规划,群众意识淡薄
广德县经济发展建设中对农村水系的系统性衔接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水系规划,导致农村水系较为紊乱。另外,河道在广大群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水,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无需管理得那么严格,保持得那么整洁。当地居民对靠家前屋后的河道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田边的就各自为阵,乱扒乱种。
1.3.2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河道治理一直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农村河道治理的环节较为薄弱。在治理手段上还是以防洪保安为主,对水环境改善等综合治理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有效的对污水进行截排和净化,不能很好的对河道进行疏通和清淤等。经费问题成为农村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
1.3.3管护缺乏
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管理水平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齐全,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的布设未能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污染源。
2广德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2.1提高防洪标准
农村河道长期淤积,行洪断面明显缩窄,使洪水危害性增强,更容易淘刷岸坡导致崩岸等灾害发生。因此,对农村河道实施综合整治,是提高防洪标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交通、城镇建设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有河道的行洪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因此,对县内河段的整治,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2.3旱涝保收,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步伐,扩大河道有效行洪能力和灌溉能力,提高区内的农田灌溉保证率,增加旱涝保收面积,避免或降低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3对策与建议
3.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着眼于改善农村水环境,综合考虑治理河段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以防洪要求较高的河段为重点,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布局,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
3.2沟通水系、截污治污
应当定期对农村河道进行疏浚,使河道无水变有水,死水变活水,河道水质提高,充分发挥河道排洪排涝的能力。完善村庄居民集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装置,及时将垃圾运至合适的位置进行处理,鼓励使用低度、无残留物的农药等综合措施对水环境进行保护,提高河网水系的自净能力。
3.3稳滩固岸、合理整治
护坡护岸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尽量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美观性、多样性,考虑沿河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和需要,结合河道水景观建设需求,在居民聚集区部分河段设置下河台阶及防护栏杆;生产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自然性。
3.4生态景观、人水和谐
对于流经村庄段且两岸岸坡较宽的河段,考虑设置亲水平台,给村民提供临河活动的漫步空间,促进人水和谐;在场地较为开阔、两岸多为浅滩的河段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修复河流水体;结合河道河势,于生活区下游布置小型跌水以抬蓄水位,营造山区河道的水环境;迎流顶冲岸段设置挡墙硬护砌,并于墙顶种植藤蔓植物,以改善周边环境。
3.5建管齐抓、全民参与
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多种形式,加大对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教育广大群众倡导文明生活风尚,进一步增强爱护河道的主人翁观念、公民道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可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筹集一定的维护资金,增强村民的成本意识。还可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乡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使保持河道清洁畅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关键词: 河道, 水污染管理, 生态治理
Abstract: China is agriculture and population, water resources was not rich, and too big population base, the lack of water per capita has more rare. This has become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of obstacles. Due to the improper use of water, in this limited resources,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in many problems in appear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Keywords: river, the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ecologic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河道受污染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因水中营养物质过剩,譬如氮磷化合物,导致河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发生赤潮现象,而藻类腐烂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形成氮浓度过高,对水体中的动植物造成伤害以及碳水化合物、有毒金属、重金属等。
1 河道污染问题
水污染目前已受到人类高度重视,如今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一个严肃问题。在河水中,受污染的底泥会对小型动物的生存形成威胁,一些有较强毒性的底泥还能够轻而易举的杀死深海有机物,使食物链部分断裂,水污染已严重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逐年递减,就算顽强生存下来的物种也会产生许多健康问题,人们应该对此陷入沉思之中。
农村河道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行洪的主要载体,还是很多生物生活的良好栖息地,更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重要物质源泉。可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死水潭,水质恶化,大量水生生物的消失,河道生态现状的严重退化,甚至完全消失。
2 河道的管理模式
健康的水循环利用方式主要是指水在循环使用过程中,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和品质特征,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将使用过的废水经过深度无害化处理和再生利用。
农村水环境是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的巨系统。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是根据水体的系统特征,从生态、水景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灌溉、航运、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方面,统筹规划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增强水系统的整体性、适配性、扩展性和应急能力,提高系统抗御外部干扰的稳定性,以及具备可靠的供水水源、安全运行的供水排水系统、良好的灌溉用水,满足人居环境相适应的健康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有效地稳定改良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使水体水产品健康无害,野生动植物能健康繁育,人类能在农村河湖中游泳,从而构建农村和谐的水环境。
农村河道有独立自成体系的河流,有交错成网的河流,如平原圩区河道,河道相互交错,各条水系相互沟通,形成较为复杂的水网体系。这些河流有单一小区域的河流,有跨越多个区域的河流。可见,农村河道所涉及的空间尺度是多样的,既有单河道尺度的,又有多河道尺度的,还有流域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尺度的水体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对于水环境的治理不能仅考虑单一尺度,应该多尺度综合治理,既要实施单一河道尺度的重点治理,又要考虑多河道、流域尺度的综合治理、采用联动式治理模式。
产生农村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多样,污染是最关键的原因,所以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严格禁止点源污染的直接排放,严格控制农药、肥料、饵料等污染物使用。
对于污水,应该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积极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河岸带缓冲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对于水环境已经恶化的水体,应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技术加以治理,利用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技术,活化水体;利用微生物技术消除水体内的污染物质,利用曝气技术增加水体的含氧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利用植物技术吸收污染物,利用疏浚技术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这些技术措施只有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治理中应该采取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
3 关于河道结构如何进行生态治理
农村河道自然性较强,生态状况保持较好,但是自然河道的防洪能力大多较弱,所以,对这类河道的治理既要充分维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状况,也要能大大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河道生态治理中,能展现河道特色的关键因素是河道的结构型式,所以河道结构型式的构造是生态河道治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综合各种治理技术和治理措施,农村河道结构的生态治理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自然生态型治理是选择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对植物结构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控制沉积,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山区河道和航运河道等冲刷较为严重的河道,防洪要求较高。对这些河道的治理必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必须采用生态措施,维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称为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植物保护岸坡,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石笼或木桩等,斜坡种植植被。
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景观生态型河道治理模式主要是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和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多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将各种独立的人文景观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将美学作为一个和谐和令人愉快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一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居住区内的河道治理中。
结束语:在我国,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这些污染充斥在城镇、农村各个角落,目前还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修复,可是,我国从没有停止生态修复的步伐,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更在不断提高,相信在多少年后,农村水利环境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的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再受到污染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5期。
1农村水利河道防洪治理重要性
洪水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属于重大自然灾害,每年很多农村地区会受到洪灾的影响,尤其当前新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建筑用地面积开始增加,河流逐渐萎缩,河道水流泛滥,无法顺畅宣泄,增加了洪灾经济损失。人们当前十分关注河道防洪治理问题,相关部门应结合农村当地实际情况,根据降雨量、河流流域等因素,制定科学可行的防洪治理计划,保证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农村水利工程河道防洪现状
2.1河堤护岸与河道建筑物方面
当前部分河道均修建了河道建筑物,建成时间较长,但却并未执行科学可行的管理措施,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比如,跨河道桥涵年久失修,发生淤积问题,无法发挥河道防洪排涝作用。同时,在现代化工程建设期间,由于部门疏忽生态管理,也导致河道两侧堤岸植被遭受破坏,雨水长期冲刷堤岸两端的土地,因坍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无法发挥河堤两岸的防洪排涝作用。
2.2河床泥沙淤积方面
部分农村地区干旱少雨,河道常年发生断流问题,加之没有执行科学有效的河道管理制度,部分居民直接在河道中倾倒、堆放建筑与生活垃圾,致使河道严重受堵,河床被逐步抬高,洪水漫滩,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不断开发河道两侧堤岸,导致河流污染,河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常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河道中进入大量泥沙,增加了汛期洪涝的破坏力。
2.3河道防洪设计标准低
部分河道区域的防洪标准设计并不符合要求,不利于生态水利的发展。实际施工期间,部分企业会降低设计标准,节省施工材料,无法保证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尤其在暴雨天气后,不能顺畅排洪,导致洪水泛滥。
2.4人为因素干扰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并未执行完善的河流资源管理机制,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直接削弱了河道的防洪效果。部分区域企业与居民会将生产与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引发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干扰了河道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
2.5治理责任划分不明
河道治理工作具备较强的系统性,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协作,但当前我国并未对河道治理部门详细划分职责范围,各部门对河道治理工作的理解各不相同,无法正确执行规章制度,甚至部分工作人员相互推诿责任,无法保证河道防洪的治理效果。同时,各部门在协同治理河道过程中,由于彼此间的配合度较差,以致责任分工落实不到位,无法提升河道治理效率。河道治理中,污染治理也属于十分关键的环节,河道污染主要因人为引起,包括工业生产企业以及周边居民。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无法将河道污染问题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工作配合度较低,无法保证衔接性,甚至出现管理失位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1]。
3农村水利河道防洪治理原则
首先是统筹规划原则,工作人员应统筹设计河道防洪流程,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同时,还应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与河流生态情况,合理规划河道各个部位,有效利用水资源,全面开发利用河道潜在功能。实际治理工作中,相关部门还应合理设置河道建筑物位置,保证科学调度,优化整体布局,全面强化各种水涝灾害的防护力度。其次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做到以人为本,保证河道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河道洪水出口的通畅性。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机制,合理设计河道流向位置,严厉打击违规操作行为,保证河道断面宽度的合理性,有效发挥河道防洪作用。再次是环保原则,整治河道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整治方案,合理选择环保材料,强化噪音控制,避免干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应实现上下游联动,采用多种治理措施。上游河道来水来沙条件直接影响着下游河道的冲淤形态,当上游河道修建水库工程时,会直接影响下游河床,此时应改善河道的水文条件与来水来沙过程。但上游水库建设与下游河道整治并不同步时,上游水库建设会改变下游河道冲淤情况,以往淤积的河床变形会发生较大改变,河床也会出现冲刷变形,河滩变形增大,影响原河道整治工程的边界条件。由此,在整治河道时应实现上下游联动,由整体到局部进行综合整治,实现蓄、泄、分、疏并举。
4农村水利工程河道防洪治理措施
4.1优化河道整治方案
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当地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整治方案。一是顺直型整治方案,适用于山溪性多沙、冲积扇上游顺直以及河势不稳定的河道,或者联合采用卡口与顺直型整治方案。此种方案可以同时保护两岸,对大中小洪水以及河势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安全较高,且增加护岸长度,但会花费较多费用。二是卡口整治方案,游荡性河道采用微弯型整治方案时,工程量较大,因此下游游荡型河道无引水需求、防洪标准较低时可以采用卡口治理方案,可以根据不同河段水流与河床条件灵活布置透水丁坝与建筑物位置。实际治理期间,可以利用丁坝群与束水堤形成卡口,在保护本段河床稳定性的基础上,固定下游河床。除此之外,河床一侧基岩或者公路桥布置控导建筑物时也可以采用卡口方案[2]。
4.2强化清淤治理力度
为了保证河道的防洪排涝效果,相关水利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河道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主动积极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提高河道维护管理水平。在河道整治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明确河道淤泥情况,制定可行的整治方案,以全面清除河床淤泥。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科学的河道防洪标准,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及时清除河床中的生活垃圾,避免河道断流问题。若淤泥不具备污染性,可以填埋,以免污染周边的河道环境。若河道断面问题较为严重,管理人员还应利用专门机械设备疏通挖掘,不断扩大河道断面面积,保证清淤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强河道的防洪与排洪能力。
4.3合理选择河道断面
为了保证河道防洪要求,应设计合理的行洪断面,满足管理要求。且相关部门还应定期监测枯水期河道水面宽度与水深度,以达到防洪排涝的需求。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应优化整体河道堤岸景观,利用复式断面降低水流冲刷力,以免河道河床中发生淤泥。河滩与河床均属于复式河流断面,设计人员应保证同步发挥河床水与滩地行洪作用,为当地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保持视觉美感。
4.4完善地下排水系统
为了保证污水管网的安全运行,相关部门应完善农村污水排放系统,避免渗水、漏水。同时,还应有效收集生活与生产污水,建立污水处理厂,分区修缮以往的排水管网,降低污水治理难度。同时,还应分别处理雨水与污水,在地下建立雨水与污水分流管道,在保证雨水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居民饮用水被污染的几率。
4.5强化河道堤岸防护
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洪水将会直接冲击堤岸,因此应严格落实河道堤岸的防护工作,保证稳定性。施工人员应选择合理坡式护岸方式,并利用混凝土与合金钢丝制作混凝土预制件,保证护岸效果。同时,也可以设置墙式堤岸,利用合金钢丝石笼挡墙或者浆砌石等材料,进行刚性护岸。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生物护岸方式,将稻草当做护岸材料,铺设于堤岸表面,以免水土流失。也可以人工制作沙滩与卵石河床,以达到预期的防洪效果。
4.6提高河道设计标准
各个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排水管网系统,有效保证河道的防洪效果,提高河道排洪防涝性。在治理河道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确定防洪工作重点,做好统筹规划,并设定较高的设计标准,根据最大洪水位设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以合理应对汛期突发性洪水。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定期检查巡视河岸堤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共同协作提高河道的防洪功能[3]。
4.7完善防洪排涝体系
工作人员应根据汛期特点与河道基本防治标准,制定合理的洪水排水管网系统,有效治理不符合标准的河道。实际工作中,还应根据防洪排涝系统合理布局整体防洪工作,保证河流、河道的协调性。之后根据河网的具体特点,重点防御存在企业的区域。汛期前,工作人员应全面检查流域网,分段包干完成防汛任务,通过由下至上的层层落实,保证河道护岸工作的高效完成。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应完善法律法规,为实际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河道具备防洪排涝的作用,相关部门应优化防洪体系,强化河道防洪治理工作,以全面提高抗洪能力,保护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斯黎.浅析河道防洪生态治理设计与布局[J].长江技术经济,2020(7):3-4.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对此国家积极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专业的生态水利研究也不断推进,以期将生态水利理念切实贯彻落实,现阶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贯彻到河道治理的每一环节,可以有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与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着重介绍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及其应用。
一、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针对当前的水利工程环境破坏现象,河道治理工程着重从理念入手进行了理念革新,提出了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的工程理念,现代的城市河道治理一改传统的观念,着重进行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研究,提出了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具有综合性,也更加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目标在于改善城市河道质量,提高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指导河道治理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的相关设计与施工,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生态水利新理念集以人为本理念、功能理念、生态理念、文化理念于一体,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将更加广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二、河流综合治理指导思想和治理目标
河流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为目标,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原则如下: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要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
治理目标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畅: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主要河道保持水流畅通,河势与岸坡稳定。水清:通过综合整治,结合河道两岸污水直排处理,达到水面清洁,满足水功能区功能,做到水面基本无漂浮物,河道水质逐步改善。岸绿:岸边无垃圾,岸坡整治应为植物护坡,河道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景美:通过水系沟通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充分体现河道的自然特色。
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一)、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关键词】农村河道;水环境恶化;对策
1 农村河道水环境的现状
多年来,由于缺乏治理和有效管理,农村骨干河道淤积严重,清淤整治力度不大,“清”赶不上“淤”,特别是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的排放,每年都要造成很大的淤积量。许多河道岸坡塌陷,沿河居民私搭私建,阻塞河道,造成水流不畅,使得河道功能降低,各种生活垃圾充斥河道,普遍存在脏、乱、差等现象。同时环保意识较淡薄的农村居民肆意向河道大量倾倒各种生产、生活垃圾,导致河道变成了垃圾场、臭水沟,水质严重恶化,每到夏季,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农业长期大量引用河道内的污水进行灌溉,使农产品和土壤遭到污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对农村河道进行水环境整治已是当务之急。
2 农村河道水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
农村河道水环境的恶化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农村河道多年没有经过疏通清淤治理,河道淤积严重,水系沟通不畅,导致河道水体恶化,加上人为破坏,生活垃圾的乱扔乱放,单一追求经济产值最大化,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等等,都加剧了农村河道水环境的恶化。
2.1 农村河道水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
2.1.1 农村河道基流小,河流水体生态系统脆弱,水体自净能力较低,导致河道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低下。
2.1.2 河道断面不规则,且岸坡大多为土质岸坡,水流冲刷下,易导致岸坡坍塌,造成淤积。
2.1.3 有的农村河道内杂草丛生,特别在平原区的农村河道,不但降低了河流的行洪能力,而且易导致抛洒的生活垃圾聚集,不易清理,最终形成河道中杂物漂浮、臭气熏天的臭水沟。
2.1.4 农村河道周边是农田,农村河道随时承受着来自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2.2 农村河道水环境恶化的人为影响
农村河道自身的缺陷、周边居民环境意识差以及农村河道治理措施实施的不及时等都导致了农村河道生态环境的极其脆弱,降低了河道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尤为突出,农村河道水环境容量是极其有限的,往往几个小型工厂或者大批量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的直接排放就能污染一条乡村的河流,导致河道水质变差,淤积量大,水环境恶化。
2.2.1 整治标准不高。过去治理的河道生态性普遍不强,并存在建成后管理滞后的现象。
2.2.2 拓宽河道会影响周边农民的道路和耕地,许多农民对此不配合。生活垃圾难管理,农民群众缺乏对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一些群众沟头河滩乱抛乱堆垃圾,造成河道堵塞、污染。
2.2.3 家庭生活污水直接排人河道,农村几乎少有接人排污管网和入河前的处理,河道成为了藏污纳垢之地。
2.2.4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缺失,沿河小型工厂中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加剧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
2.2.5 周边农业活动中产生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排人河道,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河道水质及沿线生态环境。
3 农村河道水环境恶化的对策分析
采取有效地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应对农村河道水环境的恶化,能显著改善农村水环境。采取河道生态岸坡整治,打造生态型河道能有效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同时通过景观处理,人工造景,能把过去的恶臭熏天的农村河流改变成景色宜人的休闲空间,加上必要的管理措施,能根本性地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的现状。
3.1 实施工程措施,提升河道生态功能
3.1.1 采取河道生态岸坡整治生态岸坡的主要功能在于遮蔽水体,维持氧平衡以及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保持河岸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能够让水体、岸边土壤连成一体,以保证生态流、物流、能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河岸建设应避免裁弯取直,避免全硬质化。依“亲水”和“生态”的原则,将河道横断面设计为复式断面,设置两级或多级平台,采用生态型缓坡护岸,在空间允许的地方,可以营造岸边浅水湿地,以净化水质和改善滨水生态环境。
3.1.2 河面源污染的控制进一步完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敷设,实行雨污分流。对雨水应保证能及时排泄,不会造成水灾害。对于污水应收集集中处理,不直接排人河道,特别注意对化肥、农药污染的处理。对于污水,可建设厌氧塘、曝气塘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3.1.3 河道岸边景观营造随着人们对宜居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河道功能由过去单一的行洪排蓄层面向景观营造方面等复合型功能转变,整体提升农村河道水环境的服务功能。
河道两岸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区域,景观的布设应考虑周边居民服务的可能性,采用疏林草坪和林带相结合的种植方式,用蜿蜒的人行园路贯穿河道两岸绿带,并设置戏水平台、休息凳、避雨亭等休闲设施,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绿化树种以绿色为基调,配搭部分景观花木和部分香花植物,草坪地以耐湿、护坡效果好的植物为主,营造出清雅宜人的“碧涌绿岸”亲水环境。尽量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硬化面,而是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水等自然环境因子,给人们提供不同的休闲空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和自然的享受。
3.2 运用非工程措施,巩固河道生态治理成果
3.2.1 政策引导积极加快农村水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有效推进乡镇工业生产污染减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政府应该从立法的高度加强管理、监督,以系统、完善的工作去减少对农村水环境的人为破坏。
3.2.2 加强环保教育宣传,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许多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为此,我们应该通过积极宣传环保知识,让人们意识到优美环境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以及环境恶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危害,从思想高度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增强对于周边水环境恶化的危机感,从自身做起,保护农村水资源。地方政府应该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增强水污染防治的责任感。切实把环保工作作为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绿色经济绩效考核制度。
3.2.3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及时更新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成本较低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废水回用技术。中国农村地区有不少坑塘,加上农村水体污染物相对简单单一,可以作为天然的净化系统,如人工湿地、氧化塘、芦苇塘及稳定塘等,既可以尽可能低的降低基建投资,节省运行费用,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污水的处理率,从而有效地控制农村水污染。
3.2.4 规划、布局乡镇企业,及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控制农村河流的污染、农村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们还需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降低工厂污水管道的肆意直接排放,减少工业垃圾堆积带来的威胁。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农业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控制农村水源恶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