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4:47: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一般为3-6岁,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般一年或半年归家一次,幼儿被留在家里、寄居亲友家或由空巢老人照顾。这些留守儿童因为年幼,往往自理能力差,交际能力弱。而父母又常年不在身边,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社会性发展较差。笔者作为幼教工作者,目睹着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着他们的点点滴滴,明白缺失父爱母爱的心理,认识到这一状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思想意识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充满期待和关爱的保教能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现状
1.完全自我型。比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小二班的锐锐,在奶奶面前说啥就是啥。六月份,锐锐早上来园要穿靴子,奶奶让老师给孩子讲道理。奶奶还说上周锐锐要买雨鞋、雨衣,由于号码太小没给买。结果回去的路上,锐锐用头撞桥墩,昏过去了,还被送往医院,真是让人揪心。
2.胆小自卑型。张达智的奶奶告诉我们,这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去打工了,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养大。张达智害怕打雷,每当打雷就蒙在被子里哭,夜里睡觉常常惊醒。在幼儿园午休时,孩子也是睡一会儿就大声哭,要老师拍一拍才能睡着。孩子每一件事都要告诉老师,“老师我上厕所”,“我去舀饭了”,“我喝水了……”
3.完全自我型。在活动室,即使最安静的环境也能听到有人嘟嘟说个不停,原来是哲哲自说自话。户外活动结束,小朋友都回班了,没见着哲哲,原来他还在院子里一个人玩,很难融入集体中。他也是父母外出打工,由奶奶接送的孩子。
4.完全不能自理型。班上孩子中,有的吃饭不动筷子,有的想上厕所站在原地就解决了,有的睡觉哭、起床哭。为什么不吃饭?回答是要奶奶喂。为什么睡觉哭、起床哭?要奶奶哄。
二、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异常表现的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乏沟通,疏于管教孩子。即使打电话,关注的也只是孩子吃喝拉撒和健康状况等一些身体上的问题,极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心理健康。这样就造成了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时得不到父母情感的支持,犯错时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就出现自卑、自私、自闭等行为和一系列心理问题。
2.监护弱化,学校教育孤掌难鸣。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习惯的养成,仅靠自己本来就不行,再缺乏必要的鼓励和指导,更是无法形成了。仅仅依靠学校、老师的监护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势必会造成“5+2=0”现象,致使幼儿园教育孤掌难鸣,苍白无力。
3.教师专业素养不强。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幼儿的重要性,但仅看到心理健康对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学习水平与能力提高及未来成功的影响,未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幼儿个人幸福的源泉、充分发展的保证。许多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现状担忧,认为相当一部分幼儿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同时也认为孩子小,必须要多关心他吃得怎样、 长得怎样、有没有生病等。他们更关心幼儿身体健康,身心并重的健康观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三、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更新家庭管护理念。首先,家长要主动配合幼儿园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老师,并主动地与班级老师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其次,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绝大部分监护人只注重留守儿童的吃、住、安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影响与氛围的完整。
2.细化幼儿园管理制度。
(1)包抓制度。成立留守儿童“领养”制度。把全园的留守儿童登记造册,每位教师担任其家长。实行留守儿童包抓,单位整体规定帮扶留守儿童的次数、帮扶的办法。
(2)各班级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全面体现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与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外出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3)评优奖励制度。每学期末,评出好妈妈、好爸爸、好爷爷、好奶奶、好孩子等,再让这些好家长介绍育儿经验,现身说法,使家长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4)家园配合。幼儿园通过QQ群、微信平台、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通告学校每学期工作的思路、家长应注意的事项,汇报学校教育教学重大事件和成果,宣传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参与各种亲子活动,在重大节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3.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1)用爱关注,用心呵护。爱幼儿是每一个幼教老师必备的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好像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根据他们的情感表达了解其心理状况。例如班上的晴晴,性格孤僻内向,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或自由活动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边上。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拉着她的手说:“我们也去做游戏,好不好?”玩老鹰捉小鸡时,先带她参加游戏,以后慢慢有意识地让她当妈妈或是老鹰,让她感受到自己在游戏中的存在,同时也体验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慢慢地,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
(2)充分信任,树立信心。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些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幼儿体验到关爱和幸福。如张达智小朋友,缺乏自信,干什么都要问老师,小心翼翼的。我就经常对他微笑,自由活动的时候和他说说话,聊聊天。
(3)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如“穿鞋比赛”、“看谁用餐习惯好”、“我的衣服自己穿”……孩子在游戏竞赛中学会了生活技能。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现状
1.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经常会反应出各种问题,普遍存在的一点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父母的缺位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普遍来说成绩不良,对于生活十分消极,并且难以和他人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很多农村学校那些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对于学习乃至生活都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往往有被父母遗弃的心理,应有的家庭教育也十分缺位。
2.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几乎都会有缺乏家庭关爱的问题,很多孩子都是被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带大,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和父母不仅联系非常少,甚至关系也十分生疏。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最需要父母疼爱的年龄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使得他们往往有很大的心理缺失,而这种缺失又会直接折射为孩子性格上的各种问题。
3.缺乏有力监管,安全意识差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有力监管,他们在行为方式上非常随意,并且安全意识很差。由于家长和家庭关爱的缺位,这让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有力监管,对于社会中潜在的危险没有认知,经常会产生各类安全事件。
二、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对策分析
1.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监管
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学校应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和多方机构的有效合作,辅助建构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社会层面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也不是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加强多方合作很有必要。
同时,要构建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园关爱平台,给这部分群体以更多关爱与帮助。学校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给学生提供应有的关爱与照顾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更需要的东西。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借助集体的资源优势,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帮扶活动,比如,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两个学生成为学习生活上的好伙伴,还可以一同分担生活中的难处,共同解决问题。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成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给予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以他们需要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最后,学校可以每学期针对留守儿童建立学生档案,并且强化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能力。每学期开始,班主任可以对于各班留守儿童展开登记,将这部分学生群体具体的状况都登记在案,并且要着重记录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后续给予他们其需要的帮助与指导。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档案的建立除了可以帮助教师更充分地了解这部分学生,也可以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教育,这样收获的成效会更理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根据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会长期存在。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指出其解决措施。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简析
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并进入各方面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他们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迫与父母分开,有的甚至在婴幼儿时期就被父母送到亲戚家寄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如不善于与人进行交流,性格冷漠,由于他们缺少亲生父母的关爱和合理教育,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所以难以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一些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许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会走向犯罪。为了使这些被留守的儿童能够健全发展,他们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父母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学家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
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抗诱惑能力以及是非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影响[2]。但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多是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隔代长辈只是能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对他们心理关注过少,有些甚至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体罚。对孩子进行长期体罚的结果就是使这些孩子产生很严重的逆反心理,严重的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2.农村学校设施差,教学资源不足。
虽然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我国的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对适学孩子的教育投入仍然很少。这些地方的教学基础设施落后,远远跟不上当今教育的发展要。在一些农村寄宿学校里,学生的宿舍条件差,房间阴暗潮湿,假如孩子们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一个房间要住十几个学生,居住空间十分狭窄。学校食堂也是很简陋,有些学校还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都在教室里或者是学校空地上蹲着吃饭。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通常也由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而班主任老师往往身兼多职,工作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同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极低的待遇也很难让比较优秀的老师安心工作。在一些贫困地区,在编的教师很少,存在着大量的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3.学校管理不足。
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一步推行,学校的教育职责也在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相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及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管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学校普遍没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管理方案,也没有指派专门的老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教育。虽然有些地方通过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工作的复杂性,也很难起到相应的效果。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注重亲情教育,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没法替代的。父母要尽可能的陪着子女,让其在有双亲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假如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必须要外出工作,那么要尽可能做到让孩子就近上学。作为父母,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外出务工的地点要尽可能选在离家近的地方,以便能经常回家照看子女,让其能在亲情关爱下茁壮成长。如果父母双方必须都外出打工,那也要保证父母回家的次数,要对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主管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
针对当前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等偏远地区资源稀缺的不合理现状,教育行政单位应该努力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比如通过公开的教师招聘考试,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并对这些教师进行一些实际补贴,以改善这些贫困地区优秀教师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当地的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形式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为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努力。
3.学校管理方法的改进。
作为适学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时间远大于其他学生,学校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成长情况,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教育[3]。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指派特定的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家访,以便及时和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对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流,双方在发现问题时能共同及时有效地解决。学校做为监管部门,应该把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避免出现具体实施不到位的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易善策.李 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 教育研究,2011(09).
[2]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 Special Zone Economy,2010年6月.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成了这个时代的产物。特别是近几年来,其数量猛增,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生活和教育状况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监护者管教方式存在漏洞,溺爱现象比较严重。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同时上代监护也大多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使儿童较为任性。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亲情饥饿”。
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他们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还有些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因而在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3.监督弱化,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高低的状况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犯了错误学校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养责任。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误区,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其实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外出务工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和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还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3.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关爱 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难以了解子女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就这样,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其他人取代。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孩子的监护仅仅是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
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扭曲、行为规范上放任,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留守儿童中形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家庭教育缺失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诉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挑战
留守儿童大多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出现感情体验不充分、人格发育存在偏差、人格发展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样,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而且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只是说说而已。这样,导致孩子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被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在学校又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又受到同学的冷落、老师的歧视,于是他们逃学、旷课、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班级里没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
1.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受喜欢”的一群。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此外,班内还应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今天是你的生日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建立学生家访制度及档案,及时修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漏洞。教师必须建立学生家访制度及档案,及时修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漏洞。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农村学校由于教师少、科目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原因,往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祖辈,他们忙于家务和农事,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
3.定期召开座谈会,与监护人及时沟通。教师要定期主持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保证班主任和监护人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45-0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当前,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由父母一方监管或他人代管或无人监管的情况,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管,加之学校教育失当、社会教育不足和自我教育不严,致使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这个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家庭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人文素质和社会教育的发展进程,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对四川省?菖?菖县?菖?菖镇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做有关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分析
学者们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看法,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1];有的则认为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2]。在调查走访中,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那里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总体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基本在中等偏下水平,有些留守儿童到了中学存在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教育方面作用的发挥[3]。首先,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不能直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孩子本身年龄偏小,自律性差,致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而对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的调查统计显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12.8%,小学的占25.4%,初中的44.5%,高中的占18.4%,大学及以上的占0.8%,这势必影响对孩子的辅导教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另据调查,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关注度相对较高,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道德等方面的关心和关注度较低,有的根本无法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特别是对中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学习更无能为力,40.2%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不能辅导其学习,43.5%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虽然能辅导,但不能全面辅导,只有16.3%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能全面辅导其学习。在临时监护人被问及是否参加留守儿童学校的家长会时,选择认真参加的占53.2%,选择偶尔参加的占40.3%,选择不参加的占6.5%。调查中发现,当孩子在学习成绩不好时,临时监护人选择打骂教训的占10.6%,选择帮助进步的占24.1%,选择告知家长的23.5%,选择不闻不问的41.8%。可见,总的来说,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是不关心和关注的。
其次,就学校而言,通过走访了解到,很多学校和教师迫于当前的教学和升学压力,单纯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一般对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孩子不会花过多精力和时间去教导,在教育学习上更多的是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主观上想要进步,想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愿望。在教师及管理者被问及最关心留守儿童的哪个方面时,选择学习的占52.7%,选择生活的占18.2%,选择安全的占29.1%,其余的主要是关心道德和行为等。据调查,目前学校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经费或补助,只是部分学校会给予优秀的留守儿童一定的困难补助和奖学金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分析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家庭中缺乏父母完整的关爱,隔辈教育的种种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种种现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其他方面与其他儿童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纠p在一起而相互影响的[1]。
首先,一个儿童的成长要求是身心健康,心理的健康非常重要,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原因,他们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完整的直接的亲情等关爱关怀,造成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在生活、学习、安全等方面受到困惑时,由于无人倾诉和帮助解决,他们就会产生孤单、自闭、逃避和自卑等心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到有心理话想对谁说时,62.6%的孩子选择给父母说,其次是给同学和朋友说,说明孩子是非常需要来自父母的关爱的,而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有14.6%是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平时的电话和书信等联系又很难排解心中的苦恼和问题,久而久之,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压抑、自卑、逆反心理。
其次,需要学校给予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关心和帮助,需要同学、集体和教师的关爱来弥补心理的空缺,解决心中的难题。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学校也有心理咨询室,但被利用得较少,基本流于形式。在受到委屈和不公平对待时,38.7%的留守儿童会选择吵闹解决,21.3%的儿童选择沉默,25.8%选择向父母倾诉,其余的选择用其他方式发泄。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绝大多数会选择吵闹、甚至暴力解决问题,以至于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严重者甚至走向偷盗等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小小年纪离开父母,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精神上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变得沉闷、孤僻,表现突出的是忧郁、逆反心理、焦躁厌恶情绪。一旦谈及父母,他们的表现更加明显,有的长期跟(外)祖父母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浓厚的亲情和依恋,有的甚至会讨厌憎恨,有的性格发生很大变化,做事显得畏首畏尾、没主见、胆小怕事、麻木等不良心理状态[5]。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产生了系列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情况分析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更能直接地影响人生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孩子最初的道德理念、价值观、信仰等都是在家庭中父母等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与他们分离,致使他们缺失了完整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更多的是想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好一些,将来有所作为,但由于现实和自身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原因,他们对子女的关爱更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而精神层面的如道德教育、价值观的树立等等关心得较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乏。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致使亲情关系弱化,父母的榜样教育缺失和监管不足,影响了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容易使他们形成道德观念、情感、人格和行为的偏差,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过错行为和倾向[5]。经调查,父母双方均外出由(外)祖父母抚养的占36.6%;父母外出由亲戚朋友代为监管的儿童占7.3%;父母外出后无人监管或住校的留守儿童占17.8%。由于(外)祖父母的隔代监护和抚养,对留守儿童更多娇宠,道德意识的教育较薄弱,而由亲戚朋友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管教、道德教育更少。而且,外出父母在与孩子的联系中更多的是询问生活、学习等情况,对做人做事等道德行为教育关心得较少。在调查中,父母认为孩子完成一般学业就外出务工的占到63.7%,多年的打工生活使他们更趋于功利,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受到很大影响。
学校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中作用不可小觑。在调查中发现,?菖?菖镇的五所学校都开设了道德教育课,而且结合课程开展了系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教育活动,但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和追求学生成绩提升使得教师在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走访的?菖?菖镇初中,共有教学班32个,学生1 852名,教职工120余名,经常是一师多用,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师,而不是专业教师专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6]。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关系的疏远,亲子互动的减少是其家庭教养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娇惯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父母不在家,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小孩看成“心肝宝贝”,对他们过分溺爱,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耍好、吃好。他们对于孩子的生活细节很少给予指导,有时甚至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却不以为然,或是包庇,或是纵容,严重时他们也只是说说而已。
(二)自由放任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生活在那些家庭条件差,同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中。这些监护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农活负担重。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或是送上社会上的学托机构,对孩子采取自由放任的管教方式,只要能吃饱、穿暖,不惹事生非就行。还有少部分孩子还承担起家里不少的家务事,使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为了生计而忙碌。
(三)简单粗暴型
由于爸妈长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教育得太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的心理。一旦假期回家,由于在家待的时间短暂,所以,总会用“迁就”和“忍让”来弥补自己爱的缺失。要钱买玩具,我给;撒娇耍性子,我容忍;不读书不完成作业,我默认……但一旦在学期中途得知孩子成绩不好、在校老犯错误时,又急又恨,要么电话里,责骂与喝斥,要么赶回家棍棒相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调查显示,由于祖辈们或亲戚们的溺爱或放纵,使得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怕困难,怕挫折,或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等不良习惯。
(二)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调查显示,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半的“留守儿童”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僻。这种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甚至会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
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文化水平总体较低,“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的溺爱和放纵,“留守儿童”在长期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他们逆反心理严重,对待唠叨和批评,容易采取顶嘴、逃学甚至出走等过激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管教,口袋里又有大把的零花钱,他们把打游戏、泡网吧视作“正业”,却把学习当作“副业”,对学习毫无兴趣,由厌学到逃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对策与建议
本应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加上社会不习气的影响,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我们有责任给留守儿童送去一份关爱。
(一)关爱第一步:观察+了解
身为学校的教师,应利用在校时间,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关注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关系等,及时发现某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关爱第二步:关怀+引导
都说,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作为孩子“新家”的监护人——老师要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并带领他们在组成的新群体——班级乐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与老师以及其他成员的互动和分享排解孤独,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关爱。同时,更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学会自省,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培养对未来生活向往和憧憬。这个过程有着可以预知的艰难,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动员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个“互助团队”,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开展互助活动。引导他们在人格上做到独立,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三)关爱第三步:家庭+学校
目前有一种“5+2=0”的教育怪象,即学校5天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被家庭2天的不良影响冲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所以为了更好地巩固“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
一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对孩子的代监护人积极沟通,转变爷爷奶奶们过分溺爱孩子的观念。使他们参与到培养孩子耐挫能力的队伍中来,让这些留守孩子在家里也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二是利用学校的家校通平台,多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及时向他们汇报孩子的在校情况,使他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建议他们通过电话等渠道多与孩子进行相互交流,让沟通无处不在,让沟通架起父母和子女间的心灵桥梁。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社会生活;管理策略;社会关注;全社会动员;积极因素;关心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以及社会城市化的不断壮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凸显严重的不均衡性,农民工进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许多的农村家庭青状年迫于生计长年在城市务工,无暇照顾家中的子女,这些被遗留在家的儿童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农村接受教育,不得已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3-16间正是身心发育发展、性格形成、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缺少沟通与关爱,因此产生诸多极大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范围广、数量多、年龄小
据了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留守儿童约2200多万,小学在校生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1440多万。从地域看,中部地域和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最多,有的占在校生的一半以上。从年龄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3-16岁,呈现出年龄幼小、差异较大的低龄化趋势。
(二)多宠、多溺爱、管理难
长期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就无形的增加了许多宠与溺的色彩,管理上无非会放松并且会一路绿灯连连。这样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形成不良习惯,更有甚者,厌学逃学,盲目模仿与崇拜,打架斗殴,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不仅学业不成,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据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中,留守儿童约占总数的70%以上。
(三)缺少关爱、缺乏亲情与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自然就少了很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就会少许多关心关爱,当然更缺少亲情。致使留守儿童感到很失落,也很孤独。
(四)心理失衡、性格孤僻、难以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未免会心理失衡,在心理健康、性格养成、情商的发展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偏离与滞后,性格孤僻,少言寡语,难以沟通与交流。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远远高出60%以上。
(五)学习生活的盲目性与叛逆性强
缺少有序的管理,亲情和关爱,就像无头的苍蝇,学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这种盲目性无形的使他们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同时,为了引起老师和其他人更多的注意,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叛逆,向老师和家长示威,表示不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策略
就目前来看,虽然教育部在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和今后工作部署时做了特别强调,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还应因势利导,细致而周到的与农村留守儿童近距离――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生存、生活环境,进而制定出科学、切实而又可行的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方法与措施。
我们研究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以及管理问题,目的在于加强防范,正确引导,形成有力风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阵地――学校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对教育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由针对性建立科学而又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学校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努力创造“家’的氛围,多关心关爱他们,多接触与交流,努力感化,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发挥好班级积极因素。学校应积极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力量,在学习生活、班集体、荣誉、活动中,让留守儿童在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有义务也有责任,从中唤起他们的心理共鸣,积极向良好方向转化。
3、积极开展“结对子”、“做朋友”活动。在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生生之间及留守儿童之间开展做“知心朋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有“话”好说,有“情”好吐,更加有利于了解和管理,做到长善救失,何乐而不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把伞――家庭
家庭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可轻视。
1、在家庭的学习和生活中, 适当加强对留守儿童适应生活能力的训练,提高自理能力,这是学习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课。
2、家庭应加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和强烈的法律意识,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经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在70%以上,因此,加强在这些父母的教育非常必要。
3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及规律,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蓝天普照――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开辟一片晴空。
1、正面引导,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媒体、网络文化 的优势,广泛宣传益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成长、身心健康的有益信息。通过正面人物与事件引导,减少和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团体、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下乡等有益活动。开展的有益活动既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又多种多样,使活动形式多,内容实,不空洞,既简单易行,有极易普及,还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外出打工青壮年规模很大,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铜仁市留守儿童的总体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照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学校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投资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同时撤销县级铜仁市。本文中,铜仁市均指地级铜仁市
③《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2012)[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④⑤⑥铜仁妇女网:。铜仁地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与全国妇联的界定不同,如根据全国妇联“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可能会更高。另外,据笔者了解,在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