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植物保护的方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2 14:47: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植物保护的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植物保护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1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

1.1 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多,结构复杂

园林植物品种繁多,设计和配置千差万别,既有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式种植,又有一些特别稀奇的品种。多种多样植物种类、丰富的数量以及生态环境,为病虫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或寄主,形成了园林植物特有的病虫种类和结构。

1.2 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日见复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行道树、街头绿地中的花卉、树木,往往会受到下水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诸多地下设施的影响,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或废水也时刻影响着植物生长,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植株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差,给病虫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1.3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难

园林植物本身及其所处城镇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因此,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必须根据各个绿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消长动态,以及受害植物或寄主的不同,随时调整防治措施,做到防治措施灵活多变,以确保防治的有效性。

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加强土、肥、水管理

土壤耕作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同时可以清除杂草、增加土壤肥力、积蓄土壤水分,使园林植物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虫能力,这对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掌握了不同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园林植物的生育期进行合理耕翻土壤,可将土壤中害虫的巢穴破坏,增加害虫的死亡率,从而减少害虫的来源;同时可将大量土表带病的枯枝,落叶、病果翻到土壤深处,不但增加了肥料,同时防止了病原的传播。尤其是在冬季,除改良土壤外,对消灭土中越冬病虫和减轻根部病害具有良好的作用。

2.2 育苗措施

①无病虫苗圃育苗:选取土壤疏松、排水良好、通风透光及无病虫危害的场所为育苗苗圃。盆播育苗时应注意盆钵、基质的消毒。如、香石竹等进行扦插育苗时,对基质及时进行消毒或更换新鲜基质,则可大大提高育苗的成活率。②无病株采种(芽):园林植物的许多病害是通过种苗传播的,如仙客来病毒病是由种子传播的,白锈病是由脚芽传播的等等,只有从健康母株上采种(芽),才能得到无病种苗,避免或减轻该类病害的发生 ③组培脱毒育苗:园林植物中病毒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许多种苗都带有病毒,利用组培技术进行脱毒处理,对于防治病毒病十分凑效。如脱毒香石竹苗、 脱毒兰花苗应用已非常成功。

2.3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化学防治作用快,使用方便,应用广泛,受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小,尤其在病虫害大发生时,如选用正确,在短时间内,就能迅速予以歼灭。但是,实践证明,化学防治有很多缺点,如使用不当会引起人畜中毒和植物药害。同时,由于长期使用化学毒剂,许多害虫产生抗性。因此,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经常变换用药品种,以免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4 养护管理要加强

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有关。生长势强的植株抗病虫害的能力相对较强,许多病虫害都侵染树势弱的植株,所以根据各种植物的习性和要求,科学合理施肥、浇水,可以调节植物的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势,增加抗病虫害的能力。同时搞好绿地卫生,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虫害越冬的场所。

2.5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手段

第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考核办法。要有具体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且要落实专门机构或人员来抓此项工作。第二,建立植保工作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各园林绿化企业或相关单位里从事植保工作的人员,定期举行培训、经验交流,使科研成果、成功经验得到充分推广和应用。第三,建立病虫害监测和预报警系统。加强对城市病虫害的日常监测和预报工作,及时有关园林植物病虫害信息,使防治工作更有针对性,且能将病虫害在初发阶段就得到有效的控制,做到防早、防小、防了,防止大规模的发生,尽量减少损失。

2.6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用药治理效果。因此,提高绿化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了解和掌握病虫害防治理论与技术措施,是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园林植物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生物防治;病虫害

近年来,园林植物改善了城市的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每年园林部分都引入大量的植物种类,没有严格的经验检疫工作,加上种植随意、栽培不合理造成病虫害的频繁出现,病虫害的增加对植物的生长以及园林景观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影响了植物对于环境的改善作用。在过去,园林部分大多是防治为主,等到植物出现病虫害或者病虫害比较严重时,才开始防治,缺乏预防机制。针对病虫害多发现状,园林部门也采用了多种病虫害防治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采用农药防治的手段,很多情况下,即便没有病虫害的迹象,但是本着“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没有病虫也要喷洒农药,导致在园林植物成长过程中农药问题非常严重,过度的使用农药不仅与园林植物带来了损害,同时也极大的污染了环境,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问题。而且农药在杀死病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其他生物,甚至是害虫的天敌也被毒死。农药防治手段反复使用也会造成病虫抗药性的产生,防治效果越来越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园林部门。

1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用生物防治措施

2.1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用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与农药防治相比,采用生物防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生物防治是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害虫的方法,其效果是显著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生物防治能大量消灭害虫,一旦天敌建立了自己种群,就可以不断的、长期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不需要反复进行防治,这也是农药防治所达不到的优点。而且生物防治没有污染,对植物、对人类都没有威胁和伤害,对环境也造不成污染,因此在园林植物的虫害防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很多国家都对园林植物保护进行详细的规定,其中生物防治手段也是重点提倡的措施。当然生物防治手段不是在所有园林中都适用,一般而言,其大多应用于园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天敌的生存和繁衍。

2.2 生物防治措施

目前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动物天敌、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性杀虫物质。

2.2.1 动物防治。在城市园林植物中往往树木高大,加上人流量大,如果大量繁殖病虫的天敌,可以大范围的、长久的防范病虫害,同时也减少对整个城市环境的污染。第一就是用虫来防治害虫,我国在历史上就研究过以虫治虫的做法了,古代文献中就曾经记载了用黄蚁来对柑橘上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发展到今天,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已经越来越普遍,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例如有的地方就用瓢虫来对付樟树上的蚧壳虫病害,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好的降低了蚧壳虫病害,还有的地方用管氏肿腿蜂来对付杨树上的钻蛀性害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二就是用鸟来治虫,也就是用一些益鸟来对害虫进行防治,我们国家益鸟很多,常见的就有大山雀、家燕、啄木鸟、黄鹂、布谷鸟、灰喜鹊、柳莺等,每一种鸟类都有特定的捕食对象,例如啄木鸟通常喜欢吃一些双条杉天牛等害虫,例如山雀是松毛虫的天敌,据统计每只山雀每天都可以消灭大约200只松毛虫,除此之外,还可以消灭大约30只蛾子,可见,利用鸟类治理病虫害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2.2.2 微生物防治。近年来,微生物农药在我国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活跃。目前,已有较多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应用于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第一细菌性杀虫剂,目前,用来控制害虫的细菌主要是苏云金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含有伴孢晶体的细菌,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菌性杀虫剂。伴孢晶体可通过释放伴孢毒素来破坏虫体细胞组织,致使害虫死亡。第二,病毒类杀虫剂。利用病毒防治害虫,其主要优点是专化性强。在自然情况下,某种病原病毒往往只寄生于一种害虫,不存在污染与公害问题,在自然界中可长期保存,反复感染,有的还可遗传感染,从而引起害虫的流行病。目前,发现不少园林植物害虫,对这些害虫的猖獗发生起到了抑制的作用。第三,抗生素类杀虫剂。一些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能分泌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病原生物,这一方法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结语

总之,园林植物虫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对整个园林植物的成长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防治。在诸多防治方法中,生物防治优势明显,也是今后病虫害治理的主要方向,作为园林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研究和完善生物防治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治有害生物,实现人类、环境、植物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刘颖琦.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创新[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

第3篇

1、在移栽植物时想要保护根,首先要选对时间,一般在休眠期移栽为宜。

2、其次要注意保持土壤干燥,这样可以方便取出。

3、另外,根部一定要带土,这也是对它的保护,土球的大小要适宜,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移栽后的生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摘要】探讨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根据供应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并落实防护措施。结:,提高了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人员身心健康,以最大限度防止医院感染发生。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医疗垃圾最集中的地方。各科室使用过的可复用器具;一次性灭菌医疗用品(输液带、针管)释放的环氧乙烷,由于室内通风不好;各种浸泡管道、湿化瓶;接触皮肤用品消毒液等因素均对供应室医务人员安全造成危害。

1常见职业暴露因素

(1)锐器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在清点、回收、清洗过程中,由于有的临床特别是手术科室工作人员的粗心,常将注射针头、头片不规范处理,而造成供应室人员的锐器伤。另个,包装间光线不充足,供应室人员在包装时易造成锐利器具的刺伤。特别是血液传播性疾病病人用过的锐器伤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多、最深、感染机会最高的一种伤害。

(2)烧伤烫伤供应室人员每天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烫伤现象经常发生,常见的原因是在高压灭菌完毕,取物时皮肤碰到门框导致烧伤,关开蒸汽阀门时的蒸汽伤。

(3)化学性刺激在经常使用含氯化学消毒剂时,弓J起眼洁膜灼伤、呼吸道炎症、化学性气管炎式肺炎、喉炎和皮肤损害等。

(4)微生物的侵害在回收、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上乙型、丙型肝炎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2 防护措施

(1)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在供应室人员中,多是年龄大,体质弱,部分文化程度低,不善于学习,不经常接受新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差。因此我院制定了医院和科室培训计划,针对不同人员,有目的的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消毒供应室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考核,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制定防护制度与措施 结合医院工作设施,环境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洗、浸泡、消毒、回收、清点和包装流程;污染的各种器物和操作处理程序。同时也教育临床医护人员要有大局意识,规范管理锐器,如手术室、外科换药对有传染性疾病病人用过的器具要有标识和登记。这样提醒供应室人员注意。后勤在供应一次性无菌物品时,要保证物品在过灭菌期一周后才能存放在供应室库房,否则拒绝签字验收。

3 制度措施的落实与监督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认真洗手与手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必须高度重视。感染管理科每月对供应室人员手卫生效果进行生物监测,平时科室人员互相监督,培养供应室人员的慎独精神,接触污物前后一定洗手和手消毒。发现问题进行考核与工资挂钩。

(2)标准预防教育教育供应室工作人员预防针刺伤,避免感染血液传播疾病。在清点、回收、清洗、处理污物时,一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和程序,二要做好标准预防的防护行为,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长袖、橡胶手套、橡皮围裙。

(3)职业暴露处理被锐器意外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使血液排出,然后用碘伏消毒受伤部位,有伤口者进行灭菌敷料包扎。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先进行抗-H I V、抗一HBV、乙肝五项术标志物测定。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后再行检测。若是被血液传播性血液污染的器具锐器伤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4)加强安全操作为防止烧伤、烫伤的发生,高压灭菌器每日使用前检查机器性能,水、电、蒸汽是否安全,应由培训合格的人员操作,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压力降至“0"位再开门,不要手臂,物品需冷却10分钟后再取出和放出物品。

(5)改善供应室环境要求供应室人员正确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使用范围,浓度、时间、不良反应,每天有专人配制,配制时按要求防护。消毒间和一次性无菌物品库房配独立的排风系统,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以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伤害。包装间要保证光线充足,阴天要开足所有照明设施。

第5篇

【关键词】护理服务小组;内科病房;实践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为脑内科、心内科病区。病区内共计床位34张,其中脑内和心内各17张,是我院第一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医院按照1:0.4的床护配比分配护士14名,年龄在22--36岁,平均年龄为27岁 ;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护士6名,其中本科6人、大专8人。医院实行护士长领导下的责任护士负责制。我科设有脑内组、心内组责任组长各一名,每组组员为5人。两名责任组长的产生条件是:具备护师以上职称,且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热爱本专业,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协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报名聘任上岗。责任组长的聘期为一年,负责协助护士长做好本病区的业务及质量控制。一年之内的工作以白班为主,绩效增加0.10。

1.2 方法

除护士长以外,另设固定办公班一名(负责处理医嘱),4人轮班制,基本上每天保持每小组护理成员3人,分别包干5--6张床位,由责任组长统一调配。一般是责任组长视病人的危重程度,护理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来安排。责任组长有详细的调配与考核记录,为保证质量每位病人的床尾都有一张基础护理项目表,用来专门记录为患者提供的基础护理量化情况,由责任组长负责指导并督促组员的护理工作。

1.3 护理质量的评定方法

根据我院制定好的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考核表进行统一评定如下:

(1)基础护理质量考核表;

(2)特护,一级护理质量考核表;

(3)护理书写质量考核表;

(4)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表;

(5)急救药品,急救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考核表;

(6)护理单元基础管理考核表;

(7)整体护理质量评价;

(8)护士与患者满意度调查表,采取每月不定期的的方法对我科护理质量进行评定。

2 结果

在院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床位包干前提升3.2%,医师对基础护理质量,治疗及时性、准确性、病房管理质量及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对护理部组织的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明显优于包干前,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率达到了100%。而且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明显改善,护士为患者提供了以基础护理为首要的整体护理服务,增进与患者的沟通,患者可以随时受到护士的关心,增加了对她们的信任度。

3 体会

3.1 优质护理服务责任组长小组包干制的护理模式具有责任到人的优点,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我科病人存在住院病程长,周转慢的特点,这一点更有助于责任护士的护理质量的提高,责任组长小组包干制将床位与病人、护士相对固定。责任到人,激励护士主动服务,护理工作任务明确,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强,为病人解决问题更直接、迅速。护士熟悉病情及治疗方案,每位患者入院后都有一张详细的中医护理评估表与中医健康宣教单,使护理整体服务更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完整性,避免医护脱节,令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而且我院还采取了各种中医操作项目服务于患者,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防止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

3.2 护理组长小组包干制有利于年轻护士的素质培养

护理责任组长早交班后对所分管组的病人进行逐一查房,评价与检查护理工作,对新职工及年轻护士可以安排2--3名患者,有时甚至更少于床位,但要求工作质量不能打折,责任组长对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反馈,以后根据其能力提高的程度以及层级管理制度适当增加分管病人的数量,这样有利于年轻护士的素质培养。

3.3 护理责任组长小组包干制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责任组长不论中夜班,班次相对固定,对整组床位上的患者的病情比较了解,通过小组包干,既能充分发挥责任组长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全面的护理专业知识,又能使护士对工作充满了成绩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还能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起到了穿帮接带的作用,从而确保了护理质量。

第6篇

关键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滑坡治理

1 大孤山古建筑群简介

大孤山位于丹东市西南100公里的东港市境内,属长白山脉老岭支脉,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37.3米。

古建筑群分下庙和上庙两部分。下庙由天后宫、地藏寺、文昌宫、财神殿、关帝殿和戏楼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上庙建筑由三霄娘娘殿、龙王殿、药王殿、观海亭和石佛塔等组成。上下庙一条中轴线贯穿圣水宫、天后宫和古戏楼,使上下庙既互为映衬.又连为一体,形成局部的独立与整体的构成,别具一格。大孤山山上古木参天,巨柞银杏,夹道成荫,生长着松、柏、槐、杨、柞、等上百种树木。丁香、玫瑰、杜鹃、樱花等灌木种类繁多。300年以上的古树有2000多株,构成了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

1979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孤山古建筑群文物管理所;1991年8月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 大孤山上下庙存在的滑坡隐患

近些年,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孤山山体的植被和土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部分山体岩石暴露,土质疏松。特别是上庙建筑群所处的位置,距南部峰顶大约20米处。由于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诸多原因影响,部分山体由于没有植被的保护,造成岩体暴露、凸凹不平,土层松动。上庙龙王殿北面山体暴露情况最为严重,如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本题的研究对象是对大孤山古建筑本体周围岩体可能出现的滑坡灾害,为避免破坏植被和古树的原则下,采用预防性保护理论进行研究治理。

3 国外预防性保护和滑坡监测防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预防性保护一词源自“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直译。文物建筑遗产领域应用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著名的研究机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雷蒙德・勒麦尔国际保护中心(RLICC)。该中心联合文物古迹看护机构于2009年3月成功申请“关于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监测、日常维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我国预防性保护起步较晚。2010前后开始将预防性保护作为一门文物遗产保护的新课题。国内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是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相关管理部门对保护工作也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进行转变。通过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原理和理念最大限度地减缓壁画彩塑的衰退,使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得以完整的保存和延续。滑坡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己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西方国家应用监测技术对滑坡灾害进行治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目前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精度、自动化、实时化发展。

4 运用预防性保护理论治理滑坡灾害的方案

4.1 短期治理

短期治理,即现阶段需要对文物建筑周边已经出现和可能存在滑坡隐患的区域进行治理。包括以下方面:

4.1.1 改善排水

滑坡灾害诱因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降雨量大且较集中。导致土体短时间水量过多,超过土质正常含水量,引起滑坡灾害的产生。因此,滑坡治理首先要考虑改善大孤山山体排水问题,建立整个的排水系统,主动将水引流出去,从而消除水对边坡地带的威胁。治理方法如下:第一,设置排水盲沟。在大孤山山体设置环形的排水盲沟,既可以在滑坡灾害发生时对滑坡的坡体进行堵截,一定程度减少滑坡灾害范围扩大,也可以起到排水作用;第二,植被覆盖。根据国家级森林公园原有植被情况,依据国家森林公园管理要求,在容易出现滑坡的地面种植符合要求的植被,加强土体的稳固性,减少水对土体的侵蚀;第三,充分利用原有排水设置。对文保单位滑坡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的沟渠进行充分利用,与以上排水设置共同改善山体排水。

4.1.2 力学防治

力学防治也是滑坡工程治理过程中常用一种方法,是通过减荷反压增强滑坡地区的抗滑能力来实现滑坡灾害治理的。根据现场勘探情况。大孤山上庙在力学防止滑坡方面已经采取了以下两种办法:(1)减重。保护单位管理人员采取减重方法已经将上庙后山体,由于滑坡滑落和可能再次产生滑坡的部分土层挖走,这样可以为山体滑坡提供一个安全距离,使滑坡灾害得以小范围控制,当上庙后山发生滑坡时,不至直接冲到上庙建筑物。缺点是上庙后山出现山体表层断层,部分植被根部侧漏,影响景区美观等。(2)挡土墙。保护单位对上庙建筑群可能出现滑坡灾害的文物建筑后砌筑了一道岩石砌筑挡墙,高度1.2M。该墙体为普通挡土墙,不是抗滑挡墙。抗滑挡墙与普通挡土墙的区别在于:墙高不能任意假定,应作越顶检算;墙基必须埋入滑面以下1.0-2.0M;合力作用点高,倾覆力矩大,胸坡缓。因此,现有挡土墙可以起到一定防止滑坡的作用,但还没有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

因此,根据力学要求,应用力学平衡原理,根据勘探报告和现场治理需要,目前可以采用锚索挡墙、反压的治理办法。

(1)锚索挡墙。锚索挡墙相对于工程造价较高抗滑挡墙有较大幅度的减小。此外由于挡墙基坑开挖较小,对滑坡的扰动较小,施工速度较快,特别适合山体,施工面狭窄,大型机械无法使用等条件较差的滑坡治理工程。(2)反压工程。对大孤山上庙建筑群后已减重地带实施反压+减重非常适合现阶段对上庙建筑群的滑坡灾害的治理。反压工程适用于滑体前方地势较为开阔处,前方没有防止抵抗滑体的控制性结构物,且滑体前缘地势相对较为平缓的治理滑坡的工程中。其优点是对滑坡灾害的治理工期短、造价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4.1.3 对滑坡区域进行加固处理

根据勘察报告情况,可以对山体进行加固处理,防止雨水期由于土层含水量过大造成滑坡灾害。对软土加固的方法,可以采用预压法,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牢固程度。对古建筑群周围灾害区域的山体进行加固处理,由于山体坡度斜率较大,根据勘察报告结果,最终确定预压加图土体的方法,当土层的厚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进行处理。另外,还可采用网格法,将粘性较大的土体填充到滑坡灾害所在的岩石的缝隙里的方法,来提高边坡土层的紧密性。另外,在岩土勘察报告的指导下,针对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植被覆盖、截排水等方法进行预防。

4.2 长期预防

第7篇

[关键词]生物科技;城市园林;植物;害虫

中图分类号:S4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391-01

引言

隨着绿化种类多样性增加,从生物学角度的进化论原理来讲昆虫的种类和自身特征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以往人们以喷农药的保护方式来防治病虫害,但这种方式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将大量有益生物杀死,并且害虫经过更新换代产生很高的耐药性,所以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由此我们研发出新的生物防治园林植物侵害的措施,下面提出几方面建议进行探究。

一、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在当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普遍城市绿化覆盖量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但对植物防治病虫害的问题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植物由于自身气味和营养,吸引着各种有害或有益的昆虫栖息,这其中有大量的昆虫以植物汁、叶为食,或是钻进树干寄宿,大大破坏并致使植物枯萎、毁灭的情况发生,从而使城市绿化造成影响,给环保工作带来繁重的压力,植被的破坏因外界条件影响往往不可再生,所以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大植物保护力度是关键问题。为了转变这一现象,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对生物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在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害虫-天敌以及植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充分的利用,促使生态平衡在城市园林工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最终对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病虫害进行消除的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作用相对持久。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二、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1、动物防治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植被进行充分的应用,只有这样,园林工程才能够形成完美的层次感,给予人们更加良好的视觉享受。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为害虫的繁殖和生产提供了便利。在对动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以虫治虫。这一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古代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人在对柑橘树中的害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就会对黄蚁进行应用。而现代城市园林构建过程中,为了对多种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工作人员可以对舟蛾科、松夜蛾科等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使用毛虫赤眼蜂,同时也可以在对多种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捕食性蝽、瓢虫和蚂蚁等进行充分的应用。利用种族天敌的引进,让其自身消灭有害物种,做到生态平衡,从而更加有益于环保工程建设。

第二,以鸟治虫。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人工鸟挂在树上,从而对有益的鸟进行召集,典型的有益鸟包括啄木鸟、灰喜鹊和大山雀等。这些鸟类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不同的捕食对象,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园林工程中相关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例如,在对松毛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可以对山雀进行应用,一只山雀每日可以消除的松毛虫包括200只,并且可以对30只蛾进行消除。

2、微生物防治技术

各种微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其代谢物中会包含大量的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这些物质可以有效的对害虫进行消除,这就是微生物防治技术的根本。

第一,细菌农药。明确,灯蛾、毒蛾、松毛虫和枯叶蛾等都可以被Bt制剂所消除。此时可以将0.05%的洗衣粉同1000倍液的Bt乳剂进行融合,在向植物进行喷洒的过程中,国槐树尺蠖幼虫虫口数量将明显减少。利用微生物细菌杀虫技术抗虫作用具有农药的特性,美国环保局已正式确定将其列入农药范畴,转基因抗虫植物目前仅限于抗虫农作物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BT抗虫基因已被成功转人胡桃、落叶松、白杨、苹果等树木并得到高效表达。

第二,真菌防虫。在对害虫进行消除过程中使用的真菌常见的有多毛菌、绿僵菌和白僵菌等。其中,我国城市园林工程植物病虫害消除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白僵菌B,其拥有200多种的寄主昆虫种类,可以对30种植物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控,其中包括桃小食心虫和马尾松毛虫等。同时也包含20多中镰刀菌,8个目的昆虫中都可以对其进行寄生,其中包括鳞翅目害虫、棉蚜虫和青羊天牛等。在自然条件下,其可以对害虫重口密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维护。B一82灭蚜菌为蚜虫病原真菌毒力虫霉的发酵制剂,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杀虫组成成分是一种醋溶性街醇类化合物,对蚜虫击倒快,兼杀叶蜡。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例如高效、新型苏云金芽抱杆菌、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合理的规划园林植物的分布,设计以及建设人员应从园林工程当地的地质条件以及具体建设需求出发,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绿化植物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从而为植物健康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通过植物一害虫一天敌间的相互作用,使害虫种群始终围绕着某一低的平衡密度波动,从而使某一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维持一定的种群密度,这种密度称为种群的平稳密度,要在实施上注意物种平衡问题。同时,在进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多种植被进行综合应用,避免城市园林景观过于单一化的问题,所以合理的园林结构至关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才能够适应复杂的园林生态系统,为加大植物保护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整顿绿化密不可分,加强植物防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在不影响人们生活和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园林植物的防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还城市一个优美的园林景观,换园林景观一片健康、丰富的植物群体,从而使人们安居而乐,创造一个绿色生态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雷世鸣.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09):61. 

[2] 王福莲,李传仁,刘万学,等.新入侵物种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物学特性與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15,44(06):137-142; 

第8篇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农业活动、工矿业活动影响以及区域高地球化学背景等因索。同时,由于土壤污染的特性和环境保护的阶段性,我国对土壤污染的关注和治理起步较晚,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在政策机制、技术标准方面亟待完善,需要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加速成熟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实现修复行业规范化发展,从而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的进步。

关键词 土壤污染;标准;责任机制;土壤修复

万物土中生,人与土壤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高强度利用,土壤的脆弱性十分突出。此外,与较小国家相比,我国从土壤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到管理都更为复杂。根据2014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土壤状况不容乐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本届政府的环保理念,2015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与水、气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有自身的独特性,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治理成效,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循序渐进解决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中的瓶颈问题,才能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稳步前行。总之,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使命光荣,但极富挑战。

多重因素导致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危害人体健康。农田土壤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工业用地污染则会通过污染物的暴露威胁人身安全,对污染土壤的接触、吸人和摄人最终都会危害到人体健康。二是危害生态安全。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会发生变化,影响土壤生态安全,进而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保护土壤的首要意义是保护人体健康,同时保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环境更加协调地发展。

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目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局部地区污染严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土壤从农田到工业用地总体上有一定污染,但同时也要看到,有些污染地区本身背景值较高,即使没有任何经济活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比如南方局部地区土壤本身重金属含量较高。

土壤污染并不是短期造成的,而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总体而言有农业活动、工矿业活动影响,经济粗放发展导致的高排放等。从农田而言,长久以来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的施用滥用、农用高分子材料等使得农业活动本身就会造成污染。工业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重化工业、重工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通过大气扩散、干湿沉降,最后进入土壤并影响土壤质量。尤其是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高排放,土壤环境接纳的污染不可小觑。

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难度大

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治理历程来看,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对于土壤的关注、治理和管理,都要晚于大气和水,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难可逆性的特点,危害表现不明显。二是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间接的,并不像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那样直接。三是土壤污染治理、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1吨土的处理成本有时达上千元,与大气和水的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周期更长、付出代价更大。我国土壤类型从用途上主要分为农田和工业商业住宅用地,还包括矿区、油田等,类型较多,治理起来比较困难,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机制不明

在土壤污染治理政策方面,责任机制、融资机制不健全。比如责任的界定过程中,对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的污染者界定不明晰,在界定污染主体后,责任的分担、修复所需资金及资金的分配比例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责任机制不明导致土壤污染后找不到责任主体或者责任主体责任的分配无法确定,从根本上制约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外成熟技术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从技术上,一方面,国外土壤治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目前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技术方案的确定和优化难度也不小,土壤治理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确定治理方案。

标准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土壤环境标准是土壤环境管理的基石。标准制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与同一地区水气污染比较均一不同,土壤是高度非均一性介质,不同点位土壤污染情况不同,有时相距1米污染情况却相差很大,土壤的不均一性、空间差异性为标准和管理策略的制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土壤环境标准研究,包括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土壤管制标准等,整体研究节奏进展较快,但是标准的指标、取值范围还需要优化。在土壤标准的修订上还需要综合考虑背景值的多样性、酸碱度和土壤的其他特性等,通过国家、地方共同发力建立适合国情的土壤标准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发展尚不成熟

近年来,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瓶颈问题,一方面土壤治理政策、标准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修复后的验收环节也缺少管理依据。此外应当承认,任何产业在发展初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序、盲目发展的现象,如何使修复行业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规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循序渐进

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物源控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水的治理也取得了较好进展,相对于水气介质来说,土壤污染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总量上来看,已治理的污染土壤所占比例还很小,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少,土壤污染治理的道路还十分漫长,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责任机制、技术标准等,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确立责任机制

明晰的责任机制是土壤污染治理和管理的基础,也是土壤环境政策机制的核心。其一,需要通过立法途径,结合正在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的责任机制,包括投资模式、风险管控的基本措施等。其二,建立长期的调查机制,界定土壤中各方的污染贡献,花较大的代价界定、研究、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担责机制。其三,开展试点示范工程。由环保部门联合农业、国土、建设部门适度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在试点地区示范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责任分担机制,真正把土壤污染的责任界定清楚,把投资模式初步建立起来,并对试点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加速土壤修复技术的本土化应用

对于国外比较成熟的土壤治理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创新形成本土化的新技术。土壤污染治理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理方案制定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比选,技术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方面还有更多优化的可能性。土壤修复技术的筛选和决策是修复工程的关键,事关修复工作的成败。在修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应用过程中应该细致考量,结合我国自然社会条件和人文特征,引进适宜的技术,并加以吸收转化创新,推进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精细化发展。

采取先进的风险管控方法

风险管控是指按照污染土壤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不同管理策略和干预措施的考虑。我国受污染的土地数量较多,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所有污染土壤进行治理,需要根据风险高低进行优先性选择,在治理难度相同的前提下,对于造成人体危害大、风险高的污染地块优先进行治理。比如农田涉及粮食安全,工业用地作为住宅用地涉及人体暴露,对于这些地块,在治理上应该优先予以考虑。

推动土壤修复产业规范化发展

引导土壤修复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很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包括污染企业、政府、修复企业、公众等,处理好各方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顺利地推进修复工作需要每个利益相关方都能够自律,修复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推进修复产业规范化发展,首先需要完善污染场地的基础信息采集;其次,关注场地环境修复领域的人文问题,比如各利益相关方,如何处理好自己的角色问题,如何站在一种社会责任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是土壤(场地)修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化工灾害 事故处置 废水污染 防范措施

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常常会伴随着多种环境污染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如何降低化工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在事故发生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便成为了社会各界重视的问题。

一、化工灾害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化工灾害事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也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重大的化工灾害事故往往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包括对空气、土壤以及水体的污染等。通常情况下,扩散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会随着空气的流通而发生迁移与扩散,对人体的危害也会渐渐减弱。土壤中的污染物则会长期存在,并在环境的作用下发生迁移和转化,只要人们加大对土壤的治理力度并注意防范,也会明显降低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而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之一,一旦化学灾害事故的污染侵入到水体当中,便会随着水体的不断流动而对河流的两岸以及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渗到地层当中,还会污染当地的地下水,导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命、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最终威胁人们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使用安全。因此,在化工灾害事故发生后,要加强对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重视力度,防止有害废水流入地表水体,或经过土壤的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体当中,尤其要避免废水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保证污染的范围不会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将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

二、化工灾害事故处理中废水污染的特点

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常常会伴随着火灾等一系列的灾害,而水是化学灾害事故处理中最常用的稀释、冷却、灭火与洗涤剂,被广泛的使用在化工灾害的现场救援和事后处理当中。但是如果任由使用后的废水随意的扩散到环境当中,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就会对事故现场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引起次生灾害的发生。想要有效的对化工灾害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废水污染进行防范,首先需要了解废水污染的种类和特点。

1.化工灾害事故处理废水所含污染物的种类

化工灾害事故处置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为化学污染物,根据性质的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种类,分别是无机污染物、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有毒物质、需氧污染物质、植物营养物质以及油类污染物质。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以及无机盐类等,可以引起水体pH值的变化,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无机有毒物质会对水体中的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并在生物体内发生富集,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此类污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如铅、汞、铬、砷等。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来源于各种有机农药,包括多环芳烃、卤代烃、有机磷农药等物质的泄露,这些物质大多为人工合成的产物,除毒性较大的有机磷农药较易分解以外,大多数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下很难发生分解,会对水体产生长期的影响。需氧污染物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酚、醇等有机物,此类物质本身并不含有毒性,但是它的分解过程却会降低水体的溶氧量,如果水中大量存在需氧污染物,将会导致水体的溶解氧严重不足,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并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对水体造成污染。植物营养物质对水体的危害与需氧污染物相近,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的含量过高会令水环境中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华、赤潮等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使水体内部的溶解氧浓度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最终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而油类污染物则是指石油及其副产物,此类污染物的比重小于水,因此会在水面上形成难以降解的油膜,使水体与空气隔绝,阻止水体与空气氧气交换的进行。另外,油类污染物也会破坏鸟类羽毛上的防水层,造成水鸟的大量死亡。

2.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特点

首先,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突发性强,属于偶然产生的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均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在事前做好相应的预防与准备工作。同时,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通常都会导致污染物质在短时间内大量泄漏,难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最终导致污染事故的发生。

其次,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危害面广。水体的流动性可以使含有化学污染物的废水汇入附近的自然水体当中,对地表水体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河水的流动又加剧了污染物的扩散,引起污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危及到下游的大部分地区。

另外,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会酿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工事故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流入水体,便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而污染物随着水流进行扩散,又会危害到河两岸的水产养殖区,给水产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另外,水体的污染也会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对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使用,造成居民饮用水的严重短缺,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最后,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破坏正常的生产活动,并使人们产生恐慌情绪,最终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防范措施及环境保护方案

1.完善相关的法律标准

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并加大法律标准的执行力度,提高化工企业对于生产安全的重视程度,降低化工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企业也应当严格遵照国家、地方以及行业的相关标准,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提高对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运行必要的环保设施,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从源头上解决化工灾害事故污染的问题。

2.加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为了防止突发的化工灾害事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各级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水环境状态的监督调查力度,建立健全配套的污染防控机制,编制科学的事故应急预案,以防事故发生时缺少必要的应对措施。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环境风险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的运行安全,避免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

3.建立高水平的事故应急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综合应急队伍,在事故发生时做到快速反应、密切配合、协调有力,全面彻底的执行事故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的降低化工灾害事故的危害程度和扩散范围,将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采用科学的抢险措施

在对化工灾害事故进行处置时,需要遵循合理的事故应急预案,针对事故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救援抢险措施,在事故发生时降低问题的严重性,将造成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要合理的处置事故救援中产生的废水,采取围堰、导流、输转、覆盖、掩埋、中和、回收等技术,控制污染的扩散范围,避免含有化学物质的废水对环境造成危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