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3 14:48: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谈谈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基于《考纲》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于是乎文学作品阅读中便出现了一道压轴题,名曰“探究题”。从近两年来各省市高考所出的“探究题”来看,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有所突破,有的原地踏步,新瓶装旧酒。“探究题”作为新题型,它在内容上应有哪些基本要求,应如何出题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它的答案应如何编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笔者对一些省市所出的高考“探究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得出以下看法,现不揣浅陋,和盘托出,以就教于方家。
一.探究题的内容及难易程度应如何把握?
探究题的内容应是文本中有疑难、有深度甚至是有争议的问题。它可以是思想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它可以就部分内容及其手法出题,也可以就全篇主要内容(如主旨等)及艺术技巧(如全篇结构技巧、主要表现手法)出题。但由于探究题是一道压轴题,一般赋6-8分,因此所出题目内容应在高中毕业生应有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向“大一些”、“深一些”、“难一些”的方向定位,以体现试卷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否则就与压轴题不相称。
如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卷第22题: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2009年宁夏高考语文卷第11-(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这两个题目从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规律方面着手考查,是就有难度、有深度或有争议的问题出题。山东卷要学生依据对文中语言的理解,谈对中文纯洁度的看法,这是一个有高度和深度,具有时代性和迫切性,有供学生思考空间的好题目。而宁夏卷的这个探究题既可考查学生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考查学生对艺术表现真实性规律的理解,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相比之下,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探究题就逊色得多。以2009年江苏卷探究题《上善若水》中的第14题是这样的: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答案是: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从此题的设计意图来看,是要考查学生对作者创作思路和创作意图的把握。但是这个题目好似一个信息筛选题,并不能考查学生多少探究能力。学生只要梳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再抓住文章开头的提示:“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就不难得出答案。因此这个探究题只要在文中仔细找找有用信息就可以了,并没有什么可深入探究的,也不能考查出学生多高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
二.探究题创新性应体现在哪里?
探究题的创新性体现在设计的问题应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上。如果探究题的内容仅限于对文本语言、思想情感及艺术技巧等的理解赏析,那就是老套的题目。好的探究题应从文本内容出发,给学生以高于文本的,可能而又足够的空间,来体现其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及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深入考查,以利于筛选高素质的人才。例如2009年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遗璞》中的第11题的第(4)小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2009年安徽卷现代文阅读《董师傅游湖》中的第14题的第(2)小题: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这两个题目都是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好题目。
三.探究题的答案应是怎样的?
探究题的答案应是多元的,多向的,多层次的。对有争议的问题来说,其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应是多元的,多向的,多层次的;而对于没有争议的题目,也应该鼓励有见地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答案,这样才能体现“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如2009年安徽卷探究题第14题的第(2)小题(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的答案就比较单向、死板,仅着眼于文本内容,没有体现个性与创意。该小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该题要求结合“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这一背景来谈启示,这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亮点),“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是说校园在扩大,学校的规模在扩大,现实生活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生回答问题应基于这一背景。而该小题的参考答案却是:
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
变化一:考查内容变化
1.考试内容以五本必修教材为基础的同时,还加上了选修教材五个模块的几个内容: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运用、小说与戏剧。
2.10篇诗词新“入围”。在考查的知识点上,名句背诵部分减少了必修中的一部分篇目,如《陈情表》,增加了《师说》《望海潮》《醉花阴》《琵琶行》《秋兴八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周》《小雅・采薇》《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定风波》。试卷中就有首次入选的课文《春江花月夜》《望海潮》,共4分。
变化二:试卷结构变化
1.“试卷结构”的变化:2012年“试卷共22题,选择题10题,占30分;非选择题12题,占120分”;2013年“试卷共22题,选择题9题,占27分;非选择题13题,占123分。
2.2012年“语言文字运用,8题左右,约28分”;2013年“语言文字运用,7题左右,约24分”。2012年“古代诗文阅读,6题左右,约31分”;2013年“古代诗文阅读,6题左右,约32分”。2012年“现代文阅读,8题左右,约34分”;2013年“现代文阅读,8题左右,约34分”。
变化三:能力层级目标增加
从考试能力来看,原来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个能力层级,现在为六个能力层级,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第7、17、18题都是新增的探究性试题。探究评价题及个性阅读题首次出现。主要是大阅读的文学类或实用类最后一题。探究题便有第7、17、18题等。第7题“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和现实来谈:一是要阐明为什么要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二是要提出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变化四:字音字形变化
字音字形选择题减少。字音字形题部分,原来为两道选择题共6分,今年整合为一个题,分值为3分。试题中第一题便如此。
变化五:主客观题变化
1.原来的客观题(选择)有10个,现在为9个。在主观题部分,诗歌增加约1分,大阅读题增加1分,且大阅读题由原来的4个小题变为5个小题,小阅读(论述类)变化最大,由原来的3个选择题变为2个选择题加一个简答题。
2.主观试题没标准答案。某些主观性试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这也体现了语文试卷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比如,21题. 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此题引入了“中国式过马路”社会热点话题,要求考生结合该话题,拟写“宣传语”,借以劝勉公众珍爱生命、提高文明素养。
又如第7题,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此题第二问就是联系现实生活(举例)。没有标准答案。
“17题,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第二问也是考查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再如18题“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中第二问也是没有标准答案。
变化六:语文更“生活化”,难度趋稳
今年是我市全面推行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重庆卷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最大的特点就是“语文生活化”,题目也更加灵活。如19题中的漫画,考查理解漫画的内容和寓意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比如,还可从“弄巧成影”“山寨”等角度去思考和答题。体现生活化,难度值不大。再如21题,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内容生活化、社会化,问题设置宣传语,还是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变化,笔者以为2014年高考语文复习对策如下:
1.基础知识与主观题两手抓。重视基础知识,理清主干知识。高考考的是主干知识,要多做典型试题,不必过分纠结于细枝末节。对基础知识要反复巩固,保持良好的“题感”。要化整为零,与遗忘作斗争,保证记忆的质量。
2.注重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要多读多想多积累,增加自己的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这是增分要诀。
例.[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卷理科数学第(22)题(本小题满分12分)]函数f(x)=x2-2x-3,定义数列{xn}如下:x1=2,xn+1是过两点P(4,5)、Qn(xn, f(xn))的直线PQn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1)证明:2≤xn
(2)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递推数列的意义、等比数列的概念、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学归纳法的应用,综合考查考生运用数列知识进行运算求解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试题评价:试题不落俗套,大胆创新,没有直接给出数列{xn}的递推关系,而是巧妙地以过两点P(4,5)、Qn(xn, f(xn))的直线PQn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给出{xn}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第(1)问中,要求证明不等式,实际上是证明数列{xn}的增减性和取值范围,根据题设条件,只能用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同时,归纳法也为第(2)问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奠定了基础。与以往的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试题相比,该题没有给出辅助数列,对于所求数列的通项完全需要充分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本题一大亮点所在。这是近十年高考数列通项公式的最高要求,看似超出了中学教学要求的范围,实际上正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所倡导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这也是专家的匠心独在。该题对高考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很好的检测功能。
思考:高考备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打好高考这一硬仗,与平时扎实有效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十年寒窗,功到自然成。仔细分析今年的高考数列解答题,如果剥去该题的外壳,我们还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就是2010年高考全国卷一理科数学最后一道压轴题:
已知数列{an}中,a1=1,an+1=c-■,a1=1,an+1=c-■。
(1)设c=■,bn=■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2)求使不等式an
如果把上边例题中的第(1)问和第(2)问的设问顺序换一下,在解答时就可以按照常规思维,且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时考生就可以联想类比2010年的这道考题,并且可以借鉴其解法做如下变式:
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卷(22)题变式:函数f(x)=x2-2x-3。定义数列{xn}如下:x1=2,xn+1是过两点P(4,5)、Qn(xn, f(xn))的直线PQn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1)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
(2)证明:2≤xn
解题思路:(1)先由已知条件得出数列{xn}的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巧妙构造新数列,化归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等比数列,进而求出数列{xn}的通项公式。(2)既可以利用第(1)问数列{xn}的通项公式的结论,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证明其单调性,确定范围;也可以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解题过程:
解:(1)过两点P(4,5)、Qn(xn,f(xn))的直线PQn的直线的斜率k=■=■=xn+2
则直线PQn的方程为:y-5=(xn+2)(x-4)
令y=0得:x=4-■,即xn+1=4-■
其中x1=2(n∈N+),从而有xn+1-3=1-■=■
令bn=xn-3,则有■=■=■+1,■+■=5(■+■)
则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5的等比数列故■+■=-■·5n-1,即■=-■·5n-1
-■,bn=■
所以,数列{xn}的通项公式为xn=3-■
(2)从数列{xn}通项公式出发,证明数列{xn}的单调性,并确定xn及范围xn+1的范围。
xn+1-xn=-■+■=
■>0,xn
由xn=3-■及{xn}的单调性知xn≥x1=2
xn+1=3-■,当n+∞时,■0,因此xn+1
综上有:2≤xn
一、通用技术纳入高考的正面作用
高考是促进学生提升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 高中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评定学生的技术素养, 需要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方式, 最具权威性的高考必将是最佳的选择。高考从整体上调节、控制和引导着教学活动的进行, 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目标。如果失去了高考的目标导向, 教师的教将漫无目的、一盘散沙, 学生的学也得过且过, 无所事事。或许会有教师认为, 就算需要用考试来认定学生的技术素养水平, 也没有必要采用高考形式, 完全可以采用会考来代替。此言似乎有理, 然而, 由于各个地区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如学校要升学率), 目前会考的效果已大打折扣,笔者对此深有感触。例如, 许多同学在会考中表现相当不理想, 这时, 监考老师会主动“讲解答疑”, 甚至代劳; 如果一次不能通过, 教师会创造机会帮助其通过。试想, 这种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的会考怎能保证学生的最基本的技术素养? 如果将技术纳人高考框架之内, 让学生明白学好技术是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学生完成高中学业的必要条件, 可促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技术的内在价值,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考促学, 在技术教育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 可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 发掘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
高考是引起学校高度重视的直接动力。长期以来, 技术教育未能引起绝大多数学校的重视。各校开设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 其一, 为了学校的综合评估; 其二, 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其三, 为了装点门面, 提高生源质量。在批判性地反思应试教育对学生人性的扼杀、情感的压抑基础上,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教育思想。使每一所学校成功, 使每一位学生成功, 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遗憾的是, 由于高考升学率关系学校的声誉和生存, 在面对是提升学生技术素养还是确保学校升学率的两难境地时, 不少学校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调查发现, 目前技术教学研究的力度以及常规管理确实做得很不够, 仍有不少人以“技术不用高考”为由, 相对轻视该学科的存在, 致使技术学科教学处于一种松散、疏于管理的状态。显然, 技术遭遇冷落主要是因为高考地位的缺席。要想唤起学校的重视, 将技术纳入高考体系是近乎惟一的办法, 因为只有将技术教学与高考升学率联系起来, 学校才会有危机感、紧迫感,才会引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二、通用技术不纳入高考的负面影响
通用技术不列入高考,这门课程就要夭折。有的人认为,通用技术不一定要列入高考,列入高考会使新课改变味,可能会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我在想,通用技术不列入高考,其他学科照考不误,难道就可以避免中国的教育走到应试教育的路上去了吗?我认为,通用技术课标组要把握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方向,向领导提建议时,一定要坚持把通用技术列入高考。通用技术课标组的建议很重要,将会影响领导的决策。列不列入高考,这是通用技术的生命所在。大家知道,评价就是控制,评价结果的运用决定了被评价事物的价值,通用技术的评价结果不能被运用,通用技术课程就要失去了它的价值。要看到中国的问题解决需要行政手段,通用技术不列入高考只有死路一条。如果不把握机遇,通用技术的美好前程就会被断送,通过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理想将会变成泡影。反过来,通用技术列入高考,天下也不会大乱,有问题可以纠。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还叫改革吗?中国的课程改革举棋不定,当断不断,课改大业将会被断送!
三、海南 07年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第五稿)的出现,给通用技术带来了晴朗的天空.
海南省 2007 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第五稿)出来了,但还不是正式文件。方案规定要建立全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考试制度,学业考试科目包括 : 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 化学、生物、技术等课程。要建立全省普通高中课程选择考试制度,选择考试成绩是高校在已入围考生中录取新生的依据, 学业考试的模式之一是 :语文、数学、外语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满分100 分, 物理、技术分科合卷,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物理80分、技术80分, 共160分。
高考类别分为文科、理科和工科。技术与物理、化学和生物被录列入工科类别。
这个方案很好,希望这个方案最后作为正式文件出台。
四、海南要在创建通用技术高考试题库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
通用技术已经在海南省 2007 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第五稿)中列入高考,离开2007年高考的时间很近,通用技术老师要加紧对通用技术书面考试试卷进行研制。通用技术高考正式方案出台前,要着手创建通用技术高考试题库。如果说专家的重点放在理论层面,教师的重点则应放在操作层面。具体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操作层面。对试卷进行研制要按照通用技术课标组段青老师授课时指明的方向进行。
通用技术高考作为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要强调对技术的理解、应用、综合和评价。通用技术高考应有多样化的、丰富的试题形式,如可以通过选择、填空、判断、案例分析、案例完善、情境任务等题来呈现。
随着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越来越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凸现地位。想要获得高考现代文阅读高分,审准题意是非常重要的。审题从本质上说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体现,审题是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着作答试题的效果。就题目本身而言,许多隐藏在“要求”这一表层之下的“言外之意”,可称之为“隐性信息”,由于其隐蔽、费解,往往为考生所忽略,从而造成解答不准或不对。因此在平时的阅读复习中,我们必须规范学生的审题行为,把好审题关。
那么,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审题呢?如何进行语文阅读的审题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复习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种。
审清题目隐含的关键词(题目内的中心语),体现着对考生要求的重要内容,而那些具有隐性信息的关键词语,容易被忽略,但它常常是解题的钥匙,提示了解题的角度和方向,甚至规定了答题的内容。如2012年北京卷第19小题: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这道题目隐含的关键词分别是:结合原文、联系现实、自己的看法。答案正是按照这三个关键词来组织的:未能登上绝顶,被风雪埋在攀登的途中,这些人恰如追日的夸父,是悲剧英雄,值得世人敬重,因为我们不能只以成败论英雄(结合原文)。屈原爱国,九死而不悔,孔子执着,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生活中,人们都盼望一帆风顺,也赞赏一帆风顺的成功人士,但人们更赞赏那些屡遭失败不改初衷的人(联系现实)。这说明成功与否不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体现,只有勇于追求,不向命运低头,才能彰显出追求者的生命强力和人生价值(自己的看法)。
审清题目隐含的修饰词:阅读题的解答要特别关注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对重要概念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的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简单概括,然后一一对照选项仔细分析,找出选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阅读题的审题可以用“两个辨明”来概括。“两个辨明”是指辨明“正确”或“最为准确”,辨明“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正确”是指该选项所表达的内容没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是指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征与作用等,作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文本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达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他不属于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就应该选定它。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小题;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小题,都采用类“下列对小说(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的问法,考生在答题时应特别注意。
审清题目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解答阅读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提干要求,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把握题目要求,弄清题干问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考查什么、分值、字数要求,弄清问题是针对全文还是部分,是分析综合还是提炼概况,明了题干中的每一个信息,把握出题人的设题方向。然后认真思考,纵向理清题目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因为试卷往往按照文段的先后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内来设置题目。最后再锁定答题区间,准确把握答案的有关信息,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和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当然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明晰全篇的结构层次,并能概括结构特点;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并能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体会文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等。总之,在准确把握文章行文脉络的基础上,审清题目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就会在答题中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考改革 能力 培养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淡化知识,强调能力”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适应新的高考形势,把握好高考走向,是广大师生迫切愿望。高三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复习参考书和铺天盖地的练习,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老师就需要为学生理清思路,指明复习的方向。高考英语试题在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形成了以语境、语篇为主体的试题布局。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高考试题重能力的考查,对能力的测试不可避免地要结合对知识的测试,测试能力也就是在测试学生们多年来积累的知识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进行高考英语复习以及对高三年级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1、复习基础能力过关
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严格以课本主,抓基础,抓落实。首先要词汇教学从不马虎,要求学生能够熟记所有的初高中单词短语,并每天进行检查,定期给予复习。学完高中教材后,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词汇、语法知识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学生的基础知识仍不系统,还有漏洞。所以,正确认识语法教学,加强基础语法知识的复习指导。长期以来,高中教学存在着过分淡化语法的观念,导致现在的学生缺少一些最基本的语法概念,往往在MNET中的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两在题型中失分较重。针对近几年高考题中的一些语法考点,如冠词、代词、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复合句、倒装结构等结合具体实例,反复讲解,融汇贯通,使学生会在语境中活用这些语法知识。做题时及时发现知识漏洞,让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记录,不断总结做单选题的经验教训,学会分析试题所考的语言点,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2、复习综合能力突破,点击重、难点,提升思维品质
以专项训练为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高考前的三个月是学生英语水平提高最快的阶段。经过前段的复习和积累,学生已比较扎实地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在最后冲刺阶段能否抓住机会,成功实现从语言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提高应试能力,将直接决定高考英语的成败。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间及教学内容,可做切实可行的安排:
(1)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扣准考纲词汇.抓住高考必考的语法大项,做适量的体现基础知识活用的单选练习,查漏补缺,为综合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高考题型结构,有计划地进行选择、阅读、完型填空及写作和改错的专项训练,实现由语言知识到语言运用能力的转化。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的难度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阅读训练的力度和量要加大。在读的方面,要注意选材,应选择不同体裁,如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及不同题材,如科普知识、人物传记、历史文化、新闻报道等时效性较强,而且学生感兴趣、难易度与高考相近的文章,从高考实战出发,集中的阶段性的课堂限时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速度。每周安排两节的限时阅读课,集中5篇短文的阅读量,阅读材料的体裁、题材、长度、生词量及难度等于或略大于高考。完型填空不是单纯测试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而是综合考查学生的词汇知识、阅读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常识、情理、上下文等进行灵活推断的能力,也一直被认为是高考英语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语言素质要求最高的题型。至于书面表达,平时强化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背诵一定篇目的经典范文,部分来自学生所写的文章中出现的好句子,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学有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集中训练阶段,练习各种文体的审题、提炼要点、语篇表达。进行相关内容的背诵和实战演练。近几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评卷要求的提高,可实施分层次教学,鼓励基础较好的同学写作时应该大胆使用复合句、非谓语动词等较复杂的结构,以求得分上档次。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求稳写好简单句。另外,在写作中严格要求英文书法练习,考试中要求学生做到考卷中不涂不改,卷面整洁。
3、复习应用能力提高
关键词:新高考;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思考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将要考什么,根据浙江省《方案》将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来适应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思考
2014年9月19日,随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大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4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更引发了师生对政治学科课程价值的讨论。
作为政治教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本次大讨论中,其实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新高考改革方案一公布出来,就有很多师生和家长在议论,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习上表现为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因此,现实不仅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其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进行解读。最后,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启蒙性和关联性。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思考
据浙江某重点学校在2014年下半年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其中课程内容易学百分比的数据比较中,政治课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历史和地理则比较易学,并且对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更大,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最低。高中思想政治课一般不存在上课听不懂的情况,但为什么学生会存在政治难学的问题呢?这首先就要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必修内容没有变化,高一新生首先接触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民币汇率等比较难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块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显得尤其重要。以高一经济生活内容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例,应该突显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自2012年秋季浙江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来,浙江省各地高中都开始开设校本选修课,高中思想政治也面临着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等问题。而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由于我国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非常模糊,学科背景比较宽泛,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科目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需要开设能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深化理解学科内容的选修课程,从而增加课程的特色和强化学科特点,为学生高考选考提供一定的学科导向,首先应该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模块化;其次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时效性;最后,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趣味性。
三、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高二以后,思想政治课要进行走班教学,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班而汇集起来的教学班,这些教学班只有上课的时候在一起学习,平时学生分散在各个班级中,教师要想借课外时间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效率和水平上都要有所提升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对象和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很多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成为高中政治课有效与否的重要一环,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
四、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面临选考和学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选择哪门科目上很纠结,如果单纯依据学习成绩的评价肯定是太单一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就应该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有所了解。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政治课程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阶段文科类的学习评价标准一直是一个难点,在新高考背景下,笔者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谈谈看法。
1.建立对学习目标的评价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标在高一的时候就要建立起来,教师要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此纠正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追求成绩的狭隘性,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新高考方案公布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内容有了新的改变,四个必修、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主体。除此以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社会万象和热点新闻事件等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建立应该学习内容评价表格量表,学生自主登记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内容有一个较好的归纳和总结。
3.建立对学习效率的评价
所有的课程学习都有学习效率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新高考下,高考的压力被化解为两次,并且在时间上提前了,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从学习任务去评价,花了多少时间完成预习、作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时间去评价,每个小时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
4.建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高考下我们应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评价的结合会更加全面,有些甚至可以尝试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相结合来进行更为客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评价。
总之,新高考下,学生面临“学考”和“选考”的选择,每个学生迫切需要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单纯依靠成绩的评价无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价值,教师应该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冷漠现象 美术新课改 实施不力 不重要 教师自身 脱节
普通高中美术课堂上的冷漠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美术课堂冷漠现象具体表现为:对课堂信息接收不良,反馈不畅,麻木不仁(该思的不思或少思,该说的不说或少说,该做的不做或少做);甚至课堂纪律混乱等。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美术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笔者就此谈谈几点个人的看法,愿和大家商讨。
一、美术新课程改革实施不力
美术新课程改革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主要在于其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内容与选课方式满足了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切实加大推行课程改革的政策力度则是美术新课程改革工作得以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
在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学校的领导同志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以及长期以来美术学科的地位低下,导致新课程改革有诸多工作没能切实到位,美术新课程改革出现了实施不力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第一、美术的学科的开课课时得不到保证。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学校以占用部分或全部美术课的教学时间,来增加高考学科的学时,以获得可能高的升学率;第二、多个模块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尽如人意。由于硬件设备和师资的不足、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有些学校勉强开设,以敷衍上级。相当多的一些学校依然故我地只开设了操作相对容易的美术鉴赏,更有一些学校则干脆按兵不动;第三、学分管理不到位。高中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须修满3个美术学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无视新课程方案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存在课程不落实和送美术学分的情况,等等。
美术新课程改革暴露的实施不力的现状,一方面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制约了学生主体的多元发展;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广大美术教师的积极性,无助于美术学科健康发展,为课堂冷漠现象的继续存在创造了条件。
二、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美术课程不重要
“认为美术课程不重要”这一看法,是造成课堂冷漠现象重要的思想根源,也是进行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阻力。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只要把语文、数学、英语等参加高考的学科学好就可以上好大学,美术课又不算高考成绩,上不上无所谓。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任务很重,还不如用不参加高考的美术学科的学习时间来学其他学科。很显然,学生和家长首先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其次不了解美术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致使对美术课程认识上的偏差。
作为一线教学的美术教师,一方面,要坚信高中美术课程从无到有必然有个过程,无论是教育大环境还是学校小环境都会逐步改变,付出我们的辛勤工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必须主动配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继续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和家长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最终达到“上好美术课同样重要”的共识,以全新的姿态来学习美术课程,从而,有效改善高中美术课堂上冷漠现象。
三、美术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外在的教学环境,但是作为美术教学工作者,却可以正视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在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狠下功夫,为美术课堂能真正地、持久地“热”起来做好充分的师资准备。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得美术教师存在“先天不足”,不利于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首先,没能重视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便直接导致其输出的美术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专业理论知识欠缺。要想胜任中学美术教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应对美学、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以至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学科有多方面的了解,同时还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针对性不强,导致美术教师虽然有专业擅长,但擅长的面相对狭隘,这使得美术教师不能在相对多的专业方向上有较高的发展,因此不具备开设多种模块课程的能力,即使开设了也显得底气不足,使得美术课堂的魅力降低不少,令学生大失所望,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这些都需要美术教师靠后天的努力,在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积极弥补,从而能更好地胜任高中美术的教学。
四、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不足
此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应该说是在高中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学校未能持续有效地开设美术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脱节。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的不同程度的欠缺在高中的美术课堂上就会凸显出来,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补差补缺”。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挫折的痛苦相对多了一些,成功的喜悦相对少了一些。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术课堂上的冷漠现象。
关键词: 《考试说明》 能力要求 复习效率
多年来,学习《考试说明》更多的是关注考试范围和内容的变化,往往忽视《考试说明》一些基本的功能和要求,这样是不能真正挖掘和发挥《考试说明》的功能和作用的。下面,我就《考试说明》对高考后期复习的指导作用谈谈认识。
一、引导师生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高考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解读和记忆,未能真正体现《考试说明》中对学科能力的全面要求。
《考试说明》突出强调了高考命题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在高考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和考查的重点――历史学科能力,正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考试说明》的第四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共有四大项各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在《考试说明》的第五部分“题型示例”中把“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四个方面十二级的能力层次要求,都结合典型题例进行说明,都体现出新高考命题加强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加强对考生理解和诠释历史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独立地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和诠释历史事物的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掌握。
我们在高考总复习的后期复习中,要充分发挥《考试说明》对高考复习的导向作用,把这些层次的能力与要求落实到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复习中,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二、利用“考试内容”,查找基础知识的缺漏。
《考试说明》中“Ⅲ.考试范围和内容”是关注最多的地方,主要是了解与往年相比,考试内容“增加了什么?”“又减少了什么?”,就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研究并作为复习重点。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试想,如果这部分内容没有变化,那么考试说明也没有使用价值了吗?其实,《考试内容》是基本稳定的。经过一轮轮复习,是否清楚高考历史有哪些重要知识考点,自己掌握较好的有哪些?有哪些没有掌握?知识结构是否完善?
《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和内容”的“古代中国”部分有以下内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内容区区四百多字,集中在一目了然的方寸区间,高度概括了必修Ⅰ、必修Ⅱ和必修Ⅲ三本教材中有关古代中国历史的主干知识。它把教材中数十页的内容集中起来,是非常精简的知识提纲,是很好的复习指南,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建议可采用以下方法使用《考试说明》的这部分内容:一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查缺补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参照以上内容,甄别主干和非主干知识,集中力量复习巩固主干知识。如关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重点考查的有四条,分别是:“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秦始皇征匈奴,修长城”等并非是要考查的主干知识,这些内容即可淡化。
三、认真领会“考试范围和内容”中的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
利用《考试说明》让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脉络化,将分散的知识点有规律地串联,把许多零零碎碎的历史知识点建成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效率。
四、依据整体性原则学习《考试范围和内容》,宏观把握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胸中先有一个宏观的大框架,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这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正确法则。依据整体性原则,以宏观之着眼点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具体的人物事件,而是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并前后连贯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压缩性的特点纲领。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记忆分散的,不可能把历史学好。后期复习,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强化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以下为“考试范围和内容”中“近代世界”的部分内容: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