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3 16:14: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历史悠久,并且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和性格,进而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精神生活领域,成为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因为受到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随着西方文化观念在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传播蔓延,慢慢被人们所忽略,这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新焕发光彩,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周易大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人们精神的修养境界。
二是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中国传统观念中非常强调“内圣外王”,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是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对以农业传统为主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而且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融合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致可以将这种精神概括为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一是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与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二是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现。
三是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孔子曰“逝者如斯夫”,道家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充分反映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作为主体的人需要把握这种发展变化,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四是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们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修炼,强调道德规范在调节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下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法观念对于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在主流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正是这样,才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国民品格。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起到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也就是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如果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提高其有效性,这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现实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为当代大学生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正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实用主义的短视倾向,过度地关注个人利益,对集体和社会缺少必要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精神”有助于科学发展观内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科学思考、科学定位、科学目标、科学奋斗”,立足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实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本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求实”是一种态度和作风,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拥有求实精神的人,做什么事都力求成功,最后也必然成功。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求实”就是大学的精神所在,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中坚力量,“求实”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精神素养。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就是要建立在大学生对学科发展深入了解、对自己优势的准确把握上,而不能什么热搞什么,纯粹地追风,盲目地跟着感觉走。也就是说,大学生要能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随大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旦认准了方向,就要全力以赴,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做,不投机取巧,使自己的任何一个结论都要经得起实验的、理论的推敲和检验。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把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整个民族的这种精神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昂扬振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重视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践履、以“和”为贵,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当前一段时间人们的道德状况和社会的道德风气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不仅仅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还要加强法制建设,更要加强道德建设。要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良心,一方面要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道德修养,要靠每一个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在这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合理内核,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同时,这种精神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如何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甚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倡导以“和”为内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增强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而言之,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国情,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在现实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时代精神充分运用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袁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09):197-199.
[2]汪洪.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理论建设,2006,(06):72-74.
[3]黄劲刚.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8,(04):48-50.
[4]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J].与现实,2004,(06):114-116.
[5]王金剑.浅析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06):89-90.
[6]初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学习,2003,(07):34-35.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节日;现代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科学的方式适度的给学生渗透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和节日故事,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现代价值观。下面就对此内容进行阐述。
一、促使民间文化回归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主要是将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全部的传递给学生,并将其中一部分具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精细化传授,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其实民间文化的演变主要是将民族文化内容嵌入到特定的时间亦或是空间框架中。由于各地风土人情不同,教师就应将这些内容设计成问题,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真实目的是为学生架构起一座现实与书本的桥梁,让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本与书本世界融会贯通。学生基于此才能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所在,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
如,中国人每年都要过的春季,其来源是当地有怪兽,人们为抵御怪兽用火药恐吓怪兽,使怪兽退却,之后人们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刻放鞭炮庆祝一年的收获。关于春节很多学生的体会不够深刻,部分学生甚至将春节等同于放假,原因是物质生活的提升,使学生很难体会到物质缺乏年代所有人对“年”的盼望感。九年级教学中有提及到二战的很多内容,包括在战争中百姓遭受的困苦,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全民物质生活匮乏,所以百姓对新年的盼望则更多,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面能够有新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小孩则希望新年有新衣服和新糖果,这一阶段人们对新年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希望通过新年预祝来年有新的生活。教师将这些实质性内容传授给学生以后,能提升学生对年的认知,也能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到“年”对于每一代人的不同记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的新年的感悟从固定的课本内容转移到现实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资贫乏年代人们对生活的渴求,让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书本与现实的桥梁。
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为更好地保护现有的民间文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民间文化传承环境。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域而言,学生不仅要学习汉语内容更要重视本民族学生的语言内容学习。中国的民间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绚丽多彩中能成为文化百花园内的一支花朵,部分节气是华夏子孙长期劳动生产与生活方式。教学中,教师先要从民间实例的角度探寻问题,掌握教材中的际内容,通过适度调整,让学生找到契合的兴趣点,这也能更好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民族文化的创新。
如,原来少数民族有泼水的习惯,主要是农耕时代水是灌溉农作物的源泉,若没有水就没有来年的丰收,所以通过泼水的形式也是体现出人们对水感激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人力可以调用不同地域的水资源进行跨地域灌溉,政府也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域的农业扶植,为少数民族兄弟修筑堤坝,含蓄水源,所以水不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为庆祝一年的丰收和汉人兄弟的帮助,部分少数民族还是使用着传统的泼水仪式,邀请汉族同胞一起沐浴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今年的丰收也预祝来年能风调雨顺。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先认识不同节日的寓意,并剔除传统节日中的消极部分,通过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在优良传统集成的前提下,让其中的文化艺术得以传承。
三、包容教育的民间文化表达
历史教学主要是在“教”和“学”之间,构建社会环境中人与环境间的认识,发展学生社会人格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随着新历史发展时期的要求,历史课程教学要秉承时代性,通过全球化视野的培养,让教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全面体现出历史教学的意义。历史教学的开展,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历史遗产,不但也能提升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人生经验,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利用和开发好各项资源,对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吸引海内外各国游客的参观,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新的认识和了解。故此能够获悉,文化的作用不亚于科技,历史作为一本丰富的人生教科书,是构教育素养的重要部分。
结语
传承中华文化是新课改的特色之一,它不但能让教育、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消失,也能让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在文化探寻中形成新的认知。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一方面能拓展学生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下,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学生受到节日文化传承的影响,能强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育的倾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自强不息”及“允执厥中”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们对加强成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是一个人在其思想、道德 、心理及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文素质作为人的综合素质形成的基础,它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文知识、人文文化的积累情况。成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成人高校实施的亦是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其人文素质的教育。它可使学生的精神、道德、情感心灵都得到感染和净化,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因此,加强成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 的整体功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不少成人高校亦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如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重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功利,轻道德等。大学的工具理性被过度夸大,而人文精神及素养却 日渐萎缩。
(一)理想观念淡漠,价值方向迷失
成教大学生的年龄跨度、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及能力等不尽相同,其中的一部分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们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找一
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家庭”,并把能拿到毕业文凭作为上学的最高目标。同时,他们重物质利益、经济实惠。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影响,把 当官 、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精神世界空虚、迷惘。
(二)学习劲头不足,思想趋于片面
成人高校的学生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且他们中许多已建立家庭,故其学习与工作 、学习与家庭的矛盾比较突出,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也各异。其中相 当的一部分抱着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动力不足。与此同时,面对现实社会中局部的阴暗面,他们常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要么过分夸大 ,要么遇事抓不住其主流和本质 ,表现出情绪化、主观化、偏激化 、极端化。
(三)奉献理念淡化,功利色彩浓厚
一些成人高校学生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过于注重实用,重视现实,恪守 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 ,而忽视个人对集体 、社会的义务,缺少群体观念,缺乏集体的团队精神。行为上表现出无私奉献少 ,个人功利主义倾向强烈。如在就业问题上,他们不是选择到 “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到能“赚钱最多的地方去”;生活态度上 ,他们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愿从事义务性的艰苦劳动等。
(四)文化素质低下,责任意识缺乏
部分成人高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文化功底较差,艺术修养不高,欣赏品位较低。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简历造假 、考试作弊、忘恩负义,根本没有报效党和国家培育之恩的意识。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一味放纵自己,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
以上情况表明,当前不少成人高校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加强成教大学生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积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 ,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培育成教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的总和,包括政治制度 、经济生活、宗教礼俗 、学术思想 、科学技术及衣食住行等。传统文化以社 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富于民族特色和人文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崇优 良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来促进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的形成和优 良道德品质等的养成。传统文化教育是成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方面提高成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格齐治平”与“自强不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架构
传统文化规划了人一生的奋斗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f《大学》)。即通过提高 自己的素养“为天地立心 ,为民生请命,为天下开太平”。同时,传统文化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如先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等,皆充分反映了中华英烈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自强不息精神。
“格齐治平”思想能促使成人高校学生将个人“小我”置于国家 、社会这个“大我”背景 中,将个人理想 的实现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 自己的人生 目标;“自强不息”精神有助于磨砺成教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其化解挫折的能力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竞争力和创造力。
(二)“允执厥中”与“天人合一”:处世观 与宇宙自然观的建构
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传统文化提倡“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贝达人”,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并把“中和”之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又强调“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庸·知法》)、“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追求一种超然、旷达、“海纳百川”的情怀。在对待自身上,传统文化追奉淡泊名利,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万事万物,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而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天 、地 、人相统一 ,另一方面也强调人的能动性和特殊性。表现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地征服自然,而是追求一种“与天地和其德 ,与 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允执厥中”的处世之道有助于成教大学生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意见 ,懂得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知晓对持不同观点的人不是强行批判,而是要宽容 、理解,这样才能游刃于人际关系;“天人合一”观让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身,把 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超越。
(三)“仁爱礼智”与“夙夜在公”:道德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塑构
传统文化尚德 、尚德育 、尚德风。孔子以仁、义 、勇为达德;孟子以 、义、礼、智作为四基德,并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法家管仲更将礼 、义、廉、耻称作“四维”。可见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归旨即在于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从而对人的内心进行启迪。传统文化还强调个人对国家、对社 会的责任义务及爱祖国、民族的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便提出“夙夜在 公”,《尚书》写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道出“举公义”。如此意念 历代经久不衰,如屈原、范仲淹、陆游、 岳飞 、文天祥 、于谦 、顾炎武及林则徐等皆高唱出一曲曲为国家和民族无私捐躯的慷慨之歌。 “ 爱礼智”思想有助于提高成教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解决 他们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难题;“夙夜 在公”精神能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的养成,激发他们关 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从而提高其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先义后利”与“求真向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重构
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讲求道义,弘扬仁德,遵 循 “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道义原则,是传统文化在 价值观上的体现。另一层面,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存在于其发展旅 程中的历代文学作品间的乐观进取的 人生追求 、务真求实的理性态度及各种 宽容仁厚 、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美德善行等长期以来也是人们所反复称颂的对象。这些作品具有音乐美和意境美的特点,是富于人情美、人性美的篇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 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先义后利”观能促使成人高校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种种复杂的 社会现象不茫然、不盲从,从而把自己 打造成一个正直公义、诚实善良、勤奋进取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人文教 育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人”。“求真向善”的审美观能使成教大学生 从悠久绚烂的传统文化中受到感染、 鼓舞、感动和启发,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领域,成为一个具有美好情 感和高雅审美情趣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冯进 高校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I]成 人教育,2004,(9)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60-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给每个中国人打上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代名词,在这个大框架下,这种观念是由传统和文化两者相互编制而成。何为“传统”,它是代表我们从古至今身体里所蕴含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道德文化、自我修养、艺术、政治、礼仪等等。对于“文化”而言,与暴力相对,都形成了对社会的一种价值理念,这里要说的文化是较为含蓄内敛的理念。从宏观来看“文化”,说的是人们在历史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共同体。从微观来看“文化”,说的是我们在社会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伴随意识形态产生而来的是与它吻合的规章制度和社会团体。因此,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文化指的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这样的文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去粗取精,将对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部分延续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具有共通性和非共通性两种,它引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息习惯,对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差异是本土文化与外界文化相统一的,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传统文化当中有特别丰富的资源,需要我们去传承。另外就是传统文化的向前发展,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去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深厚的传统文化成为教育大学生的精神宝藏,不管是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领域,还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水平,都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首先,有助于处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催动下对文化的挑战,也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考验。通过对“文化全球化”的思考,将会有形形的世界各地的文化进入中国高校,对于中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机会又担心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文化全球化”不但对中国高校教育进入世界发展潮流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能吸收外界新鲜的文化,以此来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加深大学生对祖国的爱国情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自身修养的学习,也能够构建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大学生如何做人,这对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学会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对现有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继承,并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科学创新,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以下几种途径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营造大学生成长的有利环境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中的思潮、时事新闻等也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需要注重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作为影响人格最大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文化促使人们实现社会化,并形成独立人格。因此,要在大学校园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将传统文化列入大学课程、考核范围中,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氛围;其次,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包括伦理、道德等在内家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在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要注重开展家庭美德建设,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有文化氛围和思想道德的环境,为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创造基础。
2、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引导,使其正确认识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大学中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一些名师讲座,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充分利用大学所在的城市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古迹、收藏、历史故事等对大学生进行立体、全方位的教育。
3、完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相关组织和制度的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将相关权利职责明确到人,加大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事业心,以其自身的高尚人格对学生进行切身的感召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 键.“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调查分析及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81.
[2] 扬建树.试论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潜价值[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
关键词:山水画;都市生活;人文价值;恬淡典雅;清新自然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自古以来,人人喜爱游山玩水,文人雅士更是以山为德、水为性,山水画代表了中国人内心的向往与寄托。更重要的是山水画紧随时代一直以来被人喜爱。当今,都市生活气息浓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面对生活压力,享受山水乐趣的时间也变珍贵。此时,山水画仍然能够存活于拥挤的都市之中,并且给人带来无尽的情趣,让都市人在工作之余心情得以愉悦放松,可见山水画虽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但仍可作为现代人的时尚珍宝。观赏一幅山水画仿佛漫步于山水田园之中。
1 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独特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都是通过笔墨表达出来的,早期国画家便利用简单的笔墨语言把内心情意转化为形象,形象中流露了画家的内心情感,表达出对自然的情意。
山水画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这与当时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迅速传播,道教的基本形成有极大的关系,为中国山水画创作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当时的山水画虽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但山水画作为一种绘画种类已经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和审美价值。当时宗炳的《画山水序》便讲述了山水画在早期阶段包涵的无尽情意。宗炳“精于言理”,对玄学、佛学均有很深研究,他的《画山水叙》主要论述的是圣人与道以及与山水审美的关系。他提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以形媚道”,主要含义是圣人以“道”立于心,同时通过万物变化领悟“道”;山水以其自然形态体现和赞美着“道”,圣人、贤者可以通过观赏山水而体悟“道”,山水画也具有同样的功能。这表明中国古代山水画绝非仅是对自然审美的产物,而更主要的是受道家、玄学思想的影响的产物。
中国山水画自产生到现在已有几千年历史。不同于西方风景画,中国山水画始终所要描述和表达的是一种情意,是自然山水的情意和作画者内心的感受。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传统山水画体现了我们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蕴,是人的性情与自然造化最形象的艺术结合。每一幅山水画都是画家综合审美观念的体现。山水画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它既是运动的,又是具有音响效果的,每幅山水画都是画家捕捉到的具有最佳审美效果的动势,而且这种动势通过视觉感官引起听觉感官的共鸣,山水画具有空白美,它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虚实互动,共同完成对山水画意境美的创造。由此可见,早期山水画家就追求山水画的情意,以“意在象外,情在画中”作为作画目的。
传统山水画,在表现山川之妙中流溢着我们民族人法自然的精神追求。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当时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真实。山石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山水画发展至唐代又开辟了的新天地。画家张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楮”。历代山水画家都是从山水中领悟人生,以作画抒发自我情怀为目的,在艺术表现上强调借物咏志,倾泄胸中逸气的主观情绪,画家心灵与自然万象的交融,构建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气韵生动的景象景观。
元代山水画达成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山水画新格局。元代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大家,深受赵孟审美理论的影响,他们“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旧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明代的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画派林立,画家无数,如“浙派”、“吴门画派”等,据记载山水画家就又400余人。大部分都是文人画家,他们以画为乐,抒发个性。
山水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发展,与时代接轨。近代,山水画继续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2 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母语教育;功利化;经典文化
当今社会,不同国度、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混乱,种种价值观的冲突不仅导致许多传统思想、传统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时也使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的心理环境失去平衡,这给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价值观教育是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学会选择正确的信仰,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懂得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在生命旅程中体现作为一位现代人真正价值的教育。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与操作性,成为当今多元化社会里教育领域值得深入探讨的论题。
一、问题:当前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现状之透视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基质,处在多元语境下的母语教育,不仅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作用,还承担着培养具有本民族行为方式和独立思想精神的人的责任。母语教育在文化传承、培育具有独立思想精神的人的方面之作用及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黄曼君教授指出“现在的母语教学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共生、互补交融的文化格局。” 所以探讨母语教育进行文化价值观培养的问题具有很高的价值。
母语教育“听、说、读、写”的四个环节,阅读的比重最大、地位最为突出。个性、人格、价值取向,这些人性的因素,也与阅读的关系尤为密切。然而在多元文化互相渗透的今天,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文本转向超文本、由现实生活转向虚拟情境,呈现平庸化、直观化、市场化、功利化特征,如此的阅读活动倾向对中学生文化价值取向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1.功利性与世俗化之共生现象
青少年思想观念受到当代文化环境的深度影响,产生传统心理与现代心理的急剧冲突。其文化价值观呈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选择阅读作品时,以是否接近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心理作为评判阅读作品的依据,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使之呈现出世俗化倾向,其具体表现为现实性、世俗化、拒绝崇高的态度。
2.现实交往的冷漠与追星崇拜的狂热之反差
调查发现,网络文化正广泛影响着这一代人,其传播成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诱因。网络极易导致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与现实交往的冷漠相对应的是中学生狂热的追星行为。成长网对1200名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初步建立阶段,都不太稳定,“追星”行为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使他们迷失在虚幻世界与流行文化之中。
面对学生狂热的追星行为、功利性与世俗化共生的文化价值观,教师的指导作用该如何体现?面对汹涌生猛的大众文化阅读所带来的功利性文化价值观,我们不能只在川上叹息,而应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寻找到解决之方。
香港学者郑楚雄提出当前香港“母语水平低落,归根究底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水平问题。”大陆的母语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课堂乃是我们文化中较广泛的社会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晶点”,无论我们选择什么角度评析当前教育,评价当前母语教学,归根到底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爱,都表明了对文明人塑造的忧思。以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来审视当前的教育,从人文主义的视野观照和反思母语教学,力主用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使之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这是新世纪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
二、建构:当代母语教育文化价值观的传统寻根
美国人类学家怀特(L.A.White)指出,一部文明史就是通过文化方式支配自然力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阅读的目的,可以提升人、塑造人、净化人的心灵。顾晓鸣等一批社会学者倡导“阅读文化论”,认为阅读文化的核心是时代精神。我们可以说,阅读是语言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的继承,更是文化的再创造。
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情感的氛围、艺术的环境中,无论是思想教育的目的,还是掌握工具的目的都更易于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读书活动能透过作品观照作品感受文化的浸染、最终达到内在生命本质的升华之目的。
我们通过阅读指导开展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关注在多元文化冲突时代,如何处理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看待自己的生活、学会选择正确的信仰,懂得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在生命旅程中寻找到作为一位现代人的真正价值。
1.于大众文化浸染中观照经典文化
何为经典?经典是指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品。经典文化包含着人类长期思考积淀下的文化精髓,如深刻的人文关怀、理想的审美追求、圣洁的道德规范、丰富的生命体验、积极的人生蓄积等。由于功利化的过分浸染,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精神力量的支撑,世俗行为的丑陋,势必折射出精神世界的虚无和颓废。作为人文精神载体的经典,正是我们当下社会所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
从目前的母语教学价值取向来看,存在着这一矛盾:一方面,学生时刻受到大众文化的浸染,其影响渗透于他们的言行举止、改变着他们价值取向,学生对它的态度是“我选择,我喜欢”;而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文化观(如教材文化)集中反映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文化取向(还有少量的民间文化),课程活动也基本拒绝了大众文化的参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教师。这需要教师在文学阅读指导中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阅读指导中对大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美学规范,让学生学会选择积极健康的阅读作品,进而使学生在优秀作品的选择中提高辨析力,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阅读指导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经典文化中的内在精神,以真、善、美的境界陶冶净化人的灵魂,以精神的自由超越物欲的满足,达到人格精神的高扬之目的。不仅使学生在阅读经典中具有人文理想的关怀,还形成超越其商品性的人文精神终极价值尺度。另一方面,在面对大众文化时,阅读指导应具有一种开放的品格,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具有兼容的胸襟,不墨守成规而勇于更新。
2.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与批判精神的养成
中华文化经数千年至今日,襟三江而带五湖,挟百川而归大海,形成伟大的中华文化的主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崇尚道德理性、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关注社会群体的人文精神,其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精神、重生命活力与合作意识的积极人生观”。传统文化对人格独立精神也十分推崇,这些是我们教育能够加以运用的优良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当前教育实际产生的影响存在正反两方面。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某些因素对教育现实确实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指导中提升学生阅读的文化信仰,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主要依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所受到的熏陶感染与潜移默化,这是由母语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还让学生将自己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在读与写中将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培养文化理解力、培养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有学者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通过阅读指导开展正确的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不仅让他们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更促使他们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对人生进行重新审视与评判,进而促进他们文化信仰的提升,从而为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现代人开拓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卢文荟.语文教育要适应文化多元的新时代:黄曼君教授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4.
[2]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3.
[3]L.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许莉,女,广东梅县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编号:11114)
注:2013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高校教师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建构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13C101)
关键词:婺源;明清;民居室内装饰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3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42-01
婺源古民居,历经演变,到明代因大批婺源商人和官宦大兴土木而定型,形成独具风格的徽派建筑。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其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保存完好的建筑形制风格、传承久远的生活方式和浓郁原真的民俗风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美丽中国画卷中的璀璨明珠。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古民居村落与旅游开发已结下不解之缘,形成了遍地开花之势。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古民居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矛盾、古村落景观风貌的原真性与过度商业化的矛盾等直接对古民居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把一种、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而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现在的设计中无论是室内,平面,还是饰品设计中,都采用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先祖们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而这笔财富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我想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江西省婺源县明清时期民居室内装饰艺术是珍贵的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他们通过谐音、引申等方式围绕吉祥、胡桂、多子、多福、多寿等展开室内装饰设计雕刻,从而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他们的这种表达就是当时婺源主流的装饰理念。现在设计师应该结合这种装饰的理念表现出与时共进又不失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方案。
婺源明清时期古民居的室内装饰语言包括其装饰题材、材料与手法。其装饰题材有动物类,植物类,神仙传说类,古典故事类等,而装饰材料则大多数都为木质材料,其装饰手法则为雕刻、彩绘等等。对于装饰艺术设计的传承,现代设计师们可以借用婺源县各民居室内的装饰搭配手法如比例、色彩、装饰题材之间的搭配、装饰材料之间的搭配等。或者可以仅仅借用婺源民居室内装饰艺术的某一类题材或某一个具体的装饰纹样而进行设计。另外,设计师们还可以将自己的灵感与先人留下给我们的装饰艺术设计相融合,将古民居室内的某几种装饰纹样打断以支取其中具有价值的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进行重组,来进行更有美感更有创造力的装饰设计。在我们现代公共建筑中,亦可以学习到这些婺源明清时期古民居室内装饰艺术,除了适合用于有中国特色的茶楼、当铺之外,还可以用于商店、酒店甚至小区的装饰。
江西省婺源县明清时期室内装饰艺术博大精湛,包含的不仅仅是鬼斧神工般的技艺,更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明清时期的民居保存下来的并不多,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建筑物上很多雕刻精美的构件被破坏的面目全非,一些如今不到的房间沦为柴房杂物间,年久失修。这样令人痛心的场景只是目前中国传统建筑现状的一个缩影。其实保护建筑文化,就是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失去那些古建筑便失去了传统文化的载体,扪心自问面对这些灿烂绚丽的古民居装饰艺术我们真正能传承下去多少,这更让我们感到自己这一代责任重大,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无论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旧瓶装新酒,我们都不能在探索历史文化内涵,完善自身建筑意识的道路上停下脚步,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传统室内装饰文化在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充满活力健康的发展下去。
要让中国传统室内装饰文化在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充满活力健康的发展下去,应做好以下三条保护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古民居的良好氛围。历史建筑艺术设计凝结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是地方历史文化演变和发展的见证,其历史性和艺术性远超使用价值。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既有相关的专著,又有大量的论文。其研究不仅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教育、文学、美学各个领域,而且与现代化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逐渐把研究引向深层次和多方面。如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的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评估研究等,都正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潜在的规范功能,较多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理论探讨多,实践路径少。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实践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其优秀的教化资源和所蕴涵的多维的德育意义,寻找现实价值开发的路径,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转换而成为现代化过程的道德资源,从而将传统文化的功用价值落到实处,以求在大学德育实践层面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审美情绪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的内涵是:首先,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可以丰富和创新21世纪的现代德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道德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可资利用的德育思想资源,个体道德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深厚的德育文化资源之上。正因为如此,借鉴一切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在切合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的背景之上加以创造性改造和发挥,逐步培育出合宜的中国社会德育资源,这就是中国传统德育功能的现代价值之所在。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有互补性。再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体现出中国德育文化的“民族化”特点。具体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立足国情,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大学德育的重要精神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我们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但却面临道德资源的严重不足。要避免或限制现代化带来的消极效应,价值观的调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为现代化过程提供合理的价值范导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无疑蕴含着多方面的资源,这是维系我们民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根基。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严谨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彰显我们道德建设的特色具有根本性意义。
(三)当代大学德育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
学校德育工作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如何压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等等。要解决我们面临的道德问题,还是要“近取诸身”,不能企盼外来宗教或依靠空洞的说教,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做法根本不能解决中国的痼疾。因此,我们不应忘却传承文明,只有复兴中国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是唯一出路。我们不仅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国建成世界经济强国,还要把中国建设成文明之邦,必须发挥传统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重视对它的现实价值的开发,促其尽快实现现代转换。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取舍、充实、更新,形成了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中国优秀优统文化能使大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思维的训练,能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原创精神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儒学说到底是关于学做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学问。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在这个问题上,儒学突出了仁爱、和谐、秩序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中国哲人强调内心的平和与修养,因此在对待外部自然的态度上不是强调征服,而是追求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今天,当人类社会面对生存、能源、环境等等难题困扰的时候,“天人合一”的科学思想是多么富有远见,富有历史的穿透力!这种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都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倡变革与创新的当推《周易》,即《易经》。《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起源,它以最简单的原理说明宇宙的来源,万物的始生及人类社会的进化法则,博大精深地囊括了上古社会的哲理、伦理、政治、经济、管理、军事、法律、天文、医药、预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尽管其中有不少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但瑕不掩瑜,其精华部分在过去、现在以至于将来都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已是《易经》的真义和精神。《易经》之易,首先是变化的意思,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发生变化的。《易经》重视且提倡人们应不断发展创新,不要思维守旧,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其次,《易经》也主张不易,即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如其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健”就是经久不衰,刚健强胜、永恒不变的意思。再次,“易”则是容易,不畏艰难则是“易”,倡导的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另外,《易象》上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这是说从小应该不断扩大知识面,多实践前贤的言论及行为,使自己的道德学问大有蓄积。这一切,都能从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开启当代青年学生的智慧和原创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引导大学生传承民族的优秀人格,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诗人们忧国忧民的深思,献身报国的壮志,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都是很好的教材。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古代诗词就具有鲜明的进步性,思想性。其后,历代爱国文人都用瑰丽的诗句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爱国诗人屈原为使楚国强大富饶而追求不息的愿望的强烈表达;杜甫“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襟”的忧国忧民思想每每读来都感人至深;王昌龄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发沙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岳飞的一首《满江红》千古传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万世流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当代青年学生从中不仅能吸取知识与学问,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励他们去实现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的人生价值。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伦理道德精神能滋养学生的心灵,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精神内容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博大宽容的气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举世公认的美好品质,主要表现为:整体主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他还认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从而强调了社会的整体和谐;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成功之首;荀子强调“群居和一”,“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就是说,只要全社会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就能够实现国富民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历代儒家学者的大力倡导下,团结协作的整体主义思想已深入到各个阶层,孕育了中华民族仁厚、宽容、博大的胸怀。我们今天弘扬这些思想,有利于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道义主义,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认为君子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为人处事坚持道义至上的原则。他还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导向,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人生价值的第一取向。他提出做人的基本德性是“智、仁、勇”,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并发掘了这一点,提出“仁、义、礼、智”,皆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在古为今用,重德求善时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关心人和尊重人仍然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克己主义,早在《易经》中就有“谦谦君子,用涉大川”的说法,认为君子应始终保持谦虚,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重大成就,即使遇到再大的艰险也无法阻挡他们奋进的步伐。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古代另一位杰出思想家老子则提出了作为生活准则的“道”。老子认为: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应致虚守静,强调慈、俭、朴等,这些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克己、谦虚的美德,对于莘莘学子们在学业上专心攻读,生活上勤俭节约均有裨益。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究天人之际”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济民”的责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
三、结语
对青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为背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目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和德育功能为切入点,选取一些历史上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而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仍然包含着积极因素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番历史的考究和现代的诠释,并切实将其继承、弘扬和融贯到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之中,为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一个新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舞蹈;审美价值;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72-02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舞蹈艺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融合和交流,进一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每一种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身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我国的民族舞蹈也是一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的现实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如此多的冲击与阻碍,为什么我国的民族舞蹈依然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呢?那就让我们对民族舞蹈的审美和社会现实价值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从古到今,每一种艺术的发展与形成都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那艺术的特征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美的表现。舞蹈可以说是人们形体的另一种生命的独有表现方式,也是人们精神领域的独特代表,其中涵盖了风格迥异而又富有底蕴的生活内容。当下,现代化社会逐步深入发展,同时科学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促使社会生活变得丰富而又有韵味,人们对审美的观念也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逐渐改变。同时,各种艺术也面临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有着丰富历史而又文化底蕴十足的中国民族舞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显然已经被现代社会所追逐的物质文明所淹没,在高速的生活节奏下显然已经失去了民族舞蹈那份艺术的纯真。但是,这也并不是说今天的民族舞蹈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越是高度发达,艺术的审美价值就越会被人们所珍视。因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同样需要停下脚步去追寻艺术的审美价值,需要一块艺术的空地去驻足、去思考。那些发达的欧美国家,把自己本国并不是很久远的历史和民族艺术奉为瑰宝,而拥有着五千文明的中国难道不更应该把民族艺术文化视为瑰宝吗?当然,民族舞蹈源自于大众生活,与大众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真切地反映生活的状态,带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质感的美。
(一) 舞蹈中的情感渲染
我们都知道舞蹈家杨丽萍的《两棵树》,表现的是生活中的夫妻树和思念树。用舞蹈把两棵树情感化,进一步表现出男女双方对炽烈爱情的追求。舞蹈中有强劲的肢体动作,使之富有情感化,促使观众在心理上受到了情感的渲染,进一步能够引起人们对真挚爱情追求的共鸣。诸多民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都显示出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追求,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当然,舞蹈大赛上,很多优秀舞蹈表演者能够很好地演绎出真挚的情感来,尤其是民族舞,我们看到的是流畅而有激情的律动,还有他们淋漓尽致的肢体动作,而我们感受到的是舞蹈表演者的炽热的情感。我们不只是在观赏舞蹈,而且也在感受着每个旋律以及动作所要涵盖的生命的价值和追求。
(二)舞蹈中的旋律
从古到今,每一个令人交口称赞的舞蹈都有着绝美的旋律。旋律美以我国的敦煌艺术最为典型,尤其是经典的壁画“飞天”,运用精妙绝伦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幅仿佛在跃动的舞蹈壁画。同时还有以敦煌艺术为基调而创作手的《丝路花雨》,表现出一幅幅线条明确的跃动着的壁画,画中人仿佛舞台上翩翩起舞,以其精妙绝伦而独特的东方旋律和特征在全世界都闻名。旋律美是民族舞蹈乃至整个舞蹈艺术的独有特征。
(三) 舞蹈具有的塑造艺术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种空间艺术。在大众视觉上来说,舞蹈在形体上富有流畅性,但是在具体的舞蹈动作之间还是存有间断的,正是这相对平稳的短暂间断,使舞蹈有一种雕塑的特征。舞蹈的韵律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雕塑美。舞蹈家在进行舞蹈作品的创作时,往往是把舞蹈的每个动作用一个个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象呈献给大众,这种节可观可感的形象雕塑成为一个个连续而又完美的舞蹈画面,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舞蹈艺术对雕塑有着深远的影响。舞蹈呈现出的舞蹈动作以及鲜明的服饰,这样使雕塑的作品更加生动化了。许多宗教和宫廷的壁画,这些都是舞蹈动作的凝固化,敦煌艺术就是最为典型的。舞蹈艺术和雕塑艺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伟大的艺术。总之来说,它们都是与现实生活中的舞蹈艺术息息相关的。
二、民族舞蹈的现实价值
(一)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
民族舞蹈的艺术文化是体现在各民族的历史、宗教观念、民族风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民族舞蹈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珍宝,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下去。为各个民族建立一个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平台,加大力度对各个民族人们的民族舞蹈的培养,尽最大的能力去开发原生态的民族舞蹈文化,营救和保护频临灭绝的舞蹈文化,促使民族舞蹈得以代代相传。
(二)民族舞蹈具有教育价值。
教育对于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可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进行完善,根据具体的民族特征,具体开设本民族的舞蹈文化课程,依据本民族的舞蹈文化编排科学合理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教程,真正做到把民族舞蹈纳入教育的范围之内,进一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切实实现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建立和完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体系,建设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教程,把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课堂,纳入大中小幼艺术教育实践,形成特色教育机制,真正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纳入正轨,用政策切实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三)民族舞蹈具有可发掘的经济价值。
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有不一样的民族舞蹈文化,把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旅游业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民族的特色,把民族舞蹈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使之不再是一种薄弱文化。利用旅游业的带动促进民族舞蹈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进一步挖掘民族舞蹈文化的经济价值,最终使之发展成为舞蹈文化的产业艺术。
(四)舞蹈带动具有创新生命力。
要使民族舞蹈文化得以发展进而代代相传下去,那就要对本民族的舞蹈文化进行创新和革新。寻求变革才是民族舞蹈文化得以稳定生存和持续发展下去的唯一途径。以原有的民族舞蹈底蕴为基础,充分抓住现代化的发展契机,努力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全方位多角度地地发展民族舞蹈。
(五)民族舞蹈具有政治价值。
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对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国际联系,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强势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将凝聚成一种“21世纪舞蹈精神”,形成一股强大的“21世纪舞蹈冲击力”。
(六)民族舞蹈传承带动产业发展。
把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优秀品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动态艺术作用,真正实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业化”。音乐是时间艺术,而舞蹈是空间艺术。舞蹈虽然具有流动性,但动作之间的间歇、停顿,在观众的视觉中造成相对稳定的短暂停留,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飞天》及其敦煌系列舞蹈,都是取材于敦煌壁画和雕塑中的造型,雕塑家把宗教祭祀舞蹈和宫廷舞蹈造型凝固化了,这在许多佛寺的雕塑作品中都有神妙的再现。舞蹈家又把凝固的造型,演绎活化在现代的舞台艺术中。人的神化雕塑,神的人化舞蹈,在这里都是源于社会生活中的舞蹈艺术。
三、结语
要使民族舞蹈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就必须深入到各个民族的实际生活中去,更多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每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最后再进行总结和整理,使民族舞蹈更具特色和魅力。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都能在本民族的舞蹈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要使民族舞蹈艺术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那就要遵循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族舞蹈与各个民族以及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具体深入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去,去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开展,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进一步表现出民族舞蹈艺术的精粹,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舞蹈是人们情感表达最为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舞蹈在我国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众多民族的舞蹈艺术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民族艺术特色。每一种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身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民族舞蹈也是一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石明灯.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J].南方论刊,2008,3.
[2]史红.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