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4 11:23: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湖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环境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农民工维权现状及其成因探析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 关于我国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 试论当前农民工培训现状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工STD/AIDS认知及的现状及其干预进展 论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现状及对策 浅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建筑业农民工的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重庆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对建筑业农民工的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对策 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及提升对策 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民工政治融入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需求层次现状的分析及其相应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 [美]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M].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5.
[11]新生代已成农民工主体 身份尴尬缺乏幸福感(2)[EB/OL] .(2011-11-01). .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6—127.
[13]2012年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3-04-0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9.
>>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构建 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重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廊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迁移流动与市民化研究 西安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解决对策 浅议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观念变迁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调查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调查 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 推动青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成本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楚德江.就业地落户: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3,(3).
[4]蒋彦鑫.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J].政府法制,2013,(22).
[5]郭熙保.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退出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0).
[6]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之内涵界定[J].中州学刊,2014,(8).
[7]许雄奇,杜鹃.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3,(6).
[8]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
[9]黄贻芳,钟涨宝.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0]兰萍.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经济分析[J].农村经济,2003,(8).
[11]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0065.
[12]成会玲.对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13]魏亚男,宋帅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2014,(5).
[14]总理强调:土地增值要让农民分享[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01/20/c_122609753htm.
[15]袁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之法理分析[J].河北法学,2011,(8).
[16]文贯中.土地制度必须允许农民有退出自由[J].社会观察,2008,(11).
[关键词]农民工体育 研究现状 体育社会学
通过回顾农民工体育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农民工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今后关于农民工体育的科研工作方向提供参考。
研究范围与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主要资料来源,以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1979年1月~2008年12月以来以“农民工体育”、“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流动人口体育”等检索词下的论文进行分析。
研究成果的统计与分析
论文的数量。研究成果的数量是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发展速度、规模和受重视程度的重要依据。自1997年以来,截止到2008年12月份,有关农民工体育的研究论文共50余篇。
调查研究的区域分布。从区域分布来看,调查的地区有北京、上海、广东等16个省市,涉及到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
现阶段对农民工体育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一、农民工体育概念的研究。孙娟等在《对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农民工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工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以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农民工体育研究意义。海胜华②等认为,“研究流动人口的体育问题,无论对提高民族整体素质,还是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鲁长芬③等认为,研究农民民工体育问题,使我们能认识到“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支持的严峻性和艰巨性,同时也足以让我们意识到体制转轨时期实施全民健身的严峻性和艰巨性。怎样维护城市农民工应有的体育权利,帮助他们摆脱困苦,唤醒他们健身的内在需求,走出目前参与全民健身的现实困境,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全面推进中所必须严肃面对、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张广林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针对城镇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行为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建立城镇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它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社区和个人形成合力的综合支持系统。
四、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研究。胡科在其《关于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是城市还是农村?农民工体育是由国家买单还是农民工自己买单?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造成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缺失的五个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了单位体育是农民工体育由农村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中间环节的建议。
五、农民工体育现状的研究⑥。有关农民工体育现状的研究在所有研究成果中占的比例最高。关于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农民工参与体育的程度调查研究和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结构调查研究。
关于农民工体育研究的评价
农民工体育的研究受到关注,但受关注的程度不够。城镇农民工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之一,虽然他们为城镇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经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较低,而且劳动保护条件差,社会保障条件缺乏,因此,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对农民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体育现状予以关注。农民工体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近年来,有关农民工体育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断增加,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社科项目的立项也开始出现,这说明农民工体育研究的地位得到加强和重视。
农民工体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民工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体育界对农民工的关注却始于1997年。而从1997年至今,对于农民工体育的研究仅有50余篇文章,发表日期集中在2000年以后,这说明体育界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程度不高,而且对于农民工体育研究和解决农民工体育来说,这些无异于杯水车薪。
研究内容涉及到的范围小。有关农民工体育的法律保障问题、农民工体育话语权问题、农民工体育与城市群众体育的融合问题、农民工体育教育体系的建立问题、农民工群体行为规范缺失与体育对策研究问题、农民工内部社会分层与体育关系的问题等,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调查研究的地域分布过于集中。关于农民工体育的调查对象涉及到的地区,共有16个省市自治区。但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等大城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内陆的中等发达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城市、西部开发地区农民工的体育研究不足。
没有对农民工体育进行分门别类的调查研究。大企业单位农民工、合资企业农民工、小企业农民工、个体服务性行业农民工、事业单位农民工的工作性质是不同的,工作强度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参加体育活动的状况是不同的,体育行为也是不同的,调查研究应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而进行,但在有关的文献中,这一点没有体现。
问题分析
首先,总体来说,体育发展相对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体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其母学科――社会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时,体育社会学的动作是较晚的。其次,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主要集中在城镇体育,对农村、落后地区体育的研究相对较少,这造成了体育社会问题研究范畴的缩小,使研究的群体主要落在了市民和发达城镇居民身上。再次,造成农民工体育研究理论滞后,农民工体育研究较少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体育界对我国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相对于其他社会学科来说较不敏感。
最后,目前对于农民工体育没有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于农民工体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也较为薄弱,而且这一问题没有进入大多数体育工作者的视野,因而对于农民工体育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结论与建议
结论。第一,现阶段对农民工体育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农民工体育概念的研究、农民工体育研究意义、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研究、农民工体育现状的研究五个方面。
第二,从对论文的分析来看,体现出农民工体育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农民工体育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内容涉及到的范围小,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调查研究的地域分布过于集中、没有对农民工体育进行分门别类进行调查研究等情况。
第三,论文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这充分说明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是跟体育社会问题、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
第四,关于农民工体育的调查已经涉及中国的一半地区,但主要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对中等发达城市、欠发达城市农民工体育研究不足。
建议。第一,体育社会学对社会变化不敏感,造成体育理论及体育实践落后于社会的变化发展,致使中国体育社会学理论滞后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学的发展,因此,需要体育社会学工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使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紧跟时代步伐。
第二,农民工体育研究还远远不够,应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研究,以解决中国农民工体育的实际情况,使体育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农民工体育实践紧密结合,使中国的体育社会学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第三,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域扩展到中等发达城市、欠发达城市等地域,以掌握中国农民工体育的总体状况,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构建和谐社会体育提供依据。
第四,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对各地的实际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针对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分门别类地进行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民工体育问题,真正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注释
①孙娟,蒋伟浩:“对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8期,第7页。
②海胜华、雷国梁:“我国流动人口体育问题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1页。
③鲁长芬,王健,罗小兵等:“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0页。
④张广林:“城镇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02页。
摘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进行农民工需求调查研究,在分析新
>> 社区图书馆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研究 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改革策略分析 城镇化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支持体系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困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市民化的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研究 返乡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作用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益保护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危机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J].图书馆学刊,1996(6):41,45,47.
[6]Fuchs C. The role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a multivariate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divid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9(1):41-58.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问题;思考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在2亿农民工的背后,有大概7000多万他们的子女。除去5800多万的留守儿童,其实有1400多万是属于跟随父母在他乡的搬迁子女。因此,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问题现状。农民工子弟学校被人们称为“棚户学校”。很多这类的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
1、学校的地位问题。很多农民工学校是由私人出资设立的,多数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因此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它的存在属于非法地位。
2、学校的教学设施问题。在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校舍紧张。校舍场地全部由办学者自行解决,学校经费来源来源于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低收入阶层。政府也不对它进行补贴,在经费上的不足,就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
3、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的问题。学校的管理比较紊乱,管理职责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分工。基本职能由校长包揽,教师教学与管理基本分离。有的管理者既无教学经历又无管理经历,师资比较杂乱。
(二)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进城农民工在对其子女的教育的态度、方法等,与城市居民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农民工在对其子女的教育表现出了多方面的问题。
1、农民工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很多农民工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二是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不讲究方法。
2、农民工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在生活上,农民工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能陪同自己的子女外出活动。农民工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另外,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其子女的学业上提供不了多大帮助。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方面
1、我国的户籍制度。我国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户籍制度,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身份、就业、教育等方面起着限制作用。
2、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上很少,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滞后。长期以来,国家的教育经费倾向城市,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3、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始终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而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都是有地方财政拨款。农民工子女所居地与户籍是分开的,使得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发生矛盾。
(二)农民工自身方面
1、农民工属于低收入阶层,难以承担高额的城市教育费用。大多农民工家庭收入低,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学校费用。另外,他们的思想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一些农民工认为孩子读书无用,于是便不让子女入学,而是跟随自己到城市打工。
2、农民工受到他人歧视。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很容易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带入城市。另外,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一般找的工作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从而成为了城市人歧视的对象。这样使得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3、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接受教育的途径方面。进城农民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主要从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方面来谈。
(1)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学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都是按照学校区域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并没有为流动人口设置预留容量。因此,在一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内,民办学校的出现是必然的。
(2)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缓慢。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一个城市,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要在当地入学。使得地方财政面临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地方财政一般都倾向于扶持重点学校,疏于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投入,使得农民工子弟学校无论是在师资、硬件设施、还是在办学条件的改善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三、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笔者个人认为要想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贸然取消户籍制度,毕竟还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逐步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对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限制。
(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入学。可以通过拨款或者政策上向农村、欠发达地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吸引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到本地入学就读。
(三)加大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我们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人学的广度。国家应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公办学校。
(四)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是特定时期内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应该是暂时的。它起着过渡的作用。国家应该规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标准,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合法身份以及一些优惠措施,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五)注重解决法规与政策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刘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且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定进城农民工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可以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帮助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入读。
(六)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农民工子女消除自卑心理。面对现实生活,农民工子女可以感受到与城市居民的子女的差距,两者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笔者认为,要让农民工子女真正的融入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消除自身的自卑心理。
一、农民工非正常返乡的现状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民工大量返乡,并不是农民工的自由选择,而是企业倒闭潮下的被迫后退。据统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非正常陆续返乡的农民工约为5000人,占总量的10%左右。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严峻,这一数量将持续增加,可能形成返乡潮。从返乡农民工的结构来看,其中多数是蓝领、普工、低学历者,“白领”约占20%,技工约占20%,高学历(含大专以上)约占1%。蓝领多、普工多、低学历者多的现状必然降低再就业优势。从返乡农民工的现状来看,基本以在家待业为主,再就业为辅,有约2%的农民工成为创业骨干,约14%的农民工已入园务工,仍有约84%的农民工在家待业、等待观望。
二、大量农民工返乡将带来的影响
农民工返乡的背后不仅仅有农民工的无奈,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如果失业状况持续,农民工返乡将带来经济、社会、政治等一系列深刻影响。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农民工失业给本地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一是直接导致农民减收。农民工非正常返乡在短期内经济增收受到影响。二是给本地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人口与资源、经济匹配不当,多项承载力相对不足,将构成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负担。三是影响了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实施。从短期来看,农民工返乡带回了少数资金,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然而,农民工难于就业导致减收必然减弱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原来将土地长期租赁给他人的农民工,现在回家要依靠土地来生活,从而影响了农村土地的加速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农民工失业给本地社会稳定带来压力。一是心理失衡带来的社会压力。无奈返乡的农民工自尊心受到伤害,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导致过激行为,宣泄对社会的不满。二是价值认同带来的社会压力。很多农民工因长期生活在城市,一旦回到较落后的农村,可能会心情浮躁,滋事生非。三是不排除返乡农民工在沿海发达地区染上一些不良习气,随着返乡将影响社会风气。
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农民工失业给本地民主建设带来压力。一是民主化进程的差异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挑战。长期在外的农民工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知识和法律知识,对民权的要求也较高。如果基层干部依然实施简单粗放的工作作风,就容易造成农民的抵触、对立情绪。二是长期积累的潜在问题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挑战。农民工回乡后,对于农村容易出现的土地、山林边界权属争端等问题必将引起关注和重视,从而考验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必须有心理准备和应对方案。三是维稳治安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挑战。不排除有些农民工蓄意制造事端,或染有赌博、吸毒等陋习,从而滋生一些危害社会安定的行为,这对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严峻挑战。四是农民工的更高期望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挑战。越是有见识的农民工,对于地方政府的期待和要求就越高。如果地方干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达不到农民工的期望,其管理权威必将大打折扣,并伴随产生执行不力等诸多问题。
三、解决返乡农民工现状的对策
尽管农民工返乡将带来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困难和压力,但是,只要措施得力,因势利导,完全可以将返乡农民工转换成为当地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大力帮扶,实现农民工回城的希望和梦想。对于大部分返乡农民工而言,重回城市仍然是内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有序组织、引导农民工继续回城寻找希望和梦想。一要加强与劳务主要输出地的沟通衔接,最大限度地减少返乡人数。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对在当地参加了失业保险且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发挥政府驻外办事机构作用,主动收集市场信息,积极为在外转岗、歇业和失业的农民工实施就地培训、就地再就业。二要建立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机制,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动态形势。由劳动就业部门牵头,组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及时做好返乡农民工的登记、摸底和就业需求信息,并就返乡潮的当期状态、趋势及可能给社会治安带来的问题定期报告。三要积极做好技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工回城就业的竞争力。整合教育、农业、扶贫、劳动和社保等相关部门的资源、资金,为这类人群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服务;认真分析预测经济复苏后的市场及返乡农民工的共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含量高的长线专业培训。
搭建平台,支持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和创业。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就业平台,着力抓好返乡农民工的转移就业。政府部门要当好“红娘”,及时为用工单位、技能人才寻找结合点。同时,积极为企业与农民工建立“个性化”招聘平台,组织举办针对返乡农民工的专场招聘会,或采取就业直通车、送岗进村、送培训下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返乡人员搞好就业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全力优化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充分激励有一定积蓄的“中产阶级”和从沿海归来的“小老板”,带头创办企业或个体经济实体。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工商、
税务、银行、司法等部门协调,为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提供各项服务。
摘要:近年来,随着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城市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社会群体。当前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引发了一系列思考,根据当前农民工的实际状况,笔者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对农民工潮流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对这一社会现象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经济;权益;城市化
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农民在城市化推动下选择进城务工,追求更高的利益。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在很多条件下劳动没有保障,存在许多问题,如就业歧视,医疗等突出问题。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这一问题存在的现状,并进一步给出建议。
一、农民工的现状分析
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使城市原本紧张的资源更加紧张,各种就业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竞争,就业难已成为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这使进城务工的农民面临很大的挑战。
流入城市的农民工首先要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初来乍到,城市农民工的选择余地不是很大,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多从事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基础行业,工作条件和配套设施差且收入低。与此同时,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较低,还面临各种就业歧视,这些都使农民工进城难,进城农民工就业难。农民工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
二、农民工潮流出现的问题
(一)城市农民工工资拖欠
农民工大多生活不宽裕,没有足够的投资成本,许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又脏又累而且有一定风险的活,拿的是工资城市中最低的。农民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却还是不能有收入保障,面临拖欠工资没有上策。这极易引起怠工、罢工等现象,日积月累也会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
(二)农民工引发的农业问题
粮食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在城市化、农民工化近年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潜在威胁农业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利益集中地,新生代农民工纷纷离家外出务工。呈现一定的盲目性集中性。留在农村的农民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奔向大城市。仅有部分老弱病残者在家留守,农业劳动力呈现短缺,一定程度上威胁农业的发展。
(三)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市弱势群体,外出务工没有很高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法律维权意识淡薄。他们大部分没有很高的学历,很多都是早早辍学,专业知识欠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不甚明了。在外出务工时,不清楚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在工作中,诸如没有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未办理相关的保障手续,等出现问题是不能合理地解决。比如遇到老板强制加班、在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工作地点劳动都无能为力。
(四)农民工社保医疗不到位
农民工身处异乡,对环境不是很熟悉,本身知识欠缺,利益受损不知所措。当前社会保障虽有一考定发展,但不够完善,城乡之间的保障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问题突出。一是外出从业的农民工参保率低,参加医保、工作保险的比例较低,险种较少。二是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除了一些重大节日外,平常休息量少,加班频繁,每天工作时间严重超标。三是工作与生活环境差,由于其文化知识水平低,从事的职业多为劳力支出,工作条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三、启示与对策
(一)建立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相关保障制度
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既累又危险,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一旦发生意外,农民工在各种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常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此外,建立针对进城农民的医疗保障,外出农民工难以避免会生病,如果缺乏保障机制,将会使农民工造成身体痛苦,进而会导致失去工作。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加快发展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降低农民工的就业风险,改善城市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并落实执行。
(二)严格规范用工制度
企业在雇用农民工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城镇人口所不乐意从事的工作,而且工资一般都比较低,如果不进一步用劳动合同规范用工单位的行为,那么农民工的收益就更没有保障了。这是企业,农民工以及政府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实行户籍平等制,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
虽然现今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却相差甚远,绝对平等虽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以此为目标。从古至今,等级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现代社会仍无法彻底清除这些残留,农业是国之根本,农民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为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他们迈出脚步走向城市时,却受到各种歧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户籍制度的存在,把农民工推向社会的边缘地位。这种差别化极大的影响农民工积极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孕育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少户籍歧视,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是作为政府,应当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城乡一致的政策,逐步消除影响城乡和谐发展的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发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农民工竞争力。
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平均低于城市工,一是农民本身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还有就是环境的影响,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及硬件设施,这些导致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工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加多种多样而且实用的技能培训。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只能从事一些下游职业。因此,农民工技能培训既能提高新一代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还能切实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蓓 亓朋.城市农民工歧视问题研究.[J].南方人口,2011(1):26.
[2]缪自锋.城市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浅析[J].兰州学刊,2005(3):144.
>>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调查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的困境与突围 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阻碍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常州举措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责任与协调机制 浅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职责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及制度障碍分析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市场化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对策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初探 职业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能力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ILO.Decentwork: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J].Geneva, 1999(6).
[3]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基于江苏省735份调查问卷[J].开发研究,2012(6):54-57.
[4]陈浩,杨晓军.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分析[J].人口学刊,2009(2):33-36.
[5][8][13]张国锋.从政策角度构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和谐环境[J].农业经济,2011(4):90-91.
[6]高建丽,张同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北人口,2013(2):99-104.
[7]李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调查――以浙中地区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8-62.
[9][10]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成人教育,2010(19):18-22.
[11]凌子山,李招忠.农民工职业培训与政府责任[J].经济导刊,2010(4):24-25.
>>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群体特征 双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边缘化困境以及应对策略探究 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阶层特征与体育需求 “双重拒绝”:新生代农民工城乡社会融入的困境及对策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心理的群体性特征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特征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研究:特征、类型、因素及对策 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和代际特征 基于异质性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决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边缘人”的困惑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特征与现状分析 论新生代农民工新时期新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特征及其成因 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及策略性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旅游行为特征及对策研究 从“富士康事件”看新生代农民工被边缘化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边缘化困境与解决路径 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③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3页。
④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17页。
[参考文献]
[1]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谢建杜.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3]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4]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