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4 11:23: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行政管理相关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股份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治理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李维安,2001)。股份公司最重要的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是基于两权分离基础上产生的委托-问题。Berle&Means 在1932 年提出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物,是基于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决策、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试图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问题。科克伦(Cochran)和沃提克(Wartick)在1988 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是包括高级管理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它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对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现已成为经济学、会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 R Scott(1992)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把盈余管理定义为,“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我国学者孙铮(1999)指出不管是通过什么手段,只要是生成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都叫盈余管理。当前,学界对盈余管理比较认同的观点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所实施的一种旨在粉饰公司业绩的行为。因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盈余管理是由公司高管层实施的,而高管层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高管层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也正是基于此,主要从股东、董事会及管理层等三个方面研究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从股东、董事会及管理层等三个方面研究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1)董事会与盈余管理。第一,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Jensen(1993)研究发现,与大规模的董事会相比,小规模的董事会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Beasley(199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他认为随着董事会人数的增加,沟通、协调能力也会相应的增加,出现“搭便车”现象并引起决策效率低等问题,使得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减弱,这样会给管理层提供更大的操控盈余管理的空间。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1:董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性
第二,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 ,董事会能否发挥其作用 ,关键在于董事会的独立性、公正性。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Beasley(1996)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吴清华、王平心(2007)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即独立董事能够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也认为独立董事是公司从外面聘请且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士担任,独立董事们通常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管理层的业绩,不存在帮助高管层操控盈余的动机。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性
第三,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由一人兼任的情况,且情况还较为严重。Dechow 等(1996)实证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则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即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王建新(2007)实证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通常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从而操控盈余,进行盈余管理。在我国,证监会规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也就是说,董事长与总经理两个职位合一,会使权力过于集中,造成监督约束机制缺失,从而削弱董事会的监督能力,给管理层操控盈余提供较大空间。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性
(2)高管层与盈余管理。当今世界,公司股权日益分散、管理技术日益复杂,世界各国公司为了合理激励公司管理人员,纷纷推行了股权激励机制,其中让高管人员持股便是一种股权激励方式。从理论上讲,对管理者实行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促使他们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但这首先需要管理层提供的会计盈余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业绩,若不能保证这一点,高管层持股比例过多,反而会激发其进行盈余管理。且实际情况是若让高管层持股的比例越高,则其越能控制企业。这样,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越具有发言权,即权力会集中于管理层,显然给管理层提供了操控企业经营业绩的可能性。而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层存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他们必然会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通过操控盈余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4:高管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性
(3)大股东治理与盈余管理。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虽然“一股独大”独大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股权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一股一票”和“简单多数”通过的原则下,决定了少数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及董事选举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动机监管管理层以维护自身利益。因此,大股东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从而能够限制公司管理层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大股东的存在也会带来另外一种问题,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大股东控制公司时,可能会操纵管理层,通过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损害小股东的利益。这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时,因无法对其行为构成有效约束而不利于公司治理。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5: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二)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DAt=?茁0+?茁1LNASSET+?茁2ROE+?茁3ALR+?茁i(i=4,5,…,14)INDUSTRYk(k=1,2,…,11)+?茁15BOD+?茁16ID+?茁17LZHY+?茁18TMT+?茁19OC+?着t
其中:(1)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国外计量盈余管理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法,即将应计利润分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通常是公司能够操控的,由此,学术界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在实际研究中,采用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估计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就作为公司盈余管理的度量指标。而该模型也逐步在中国证券市场被采用。本文也正是基于此,拟采用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计算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修正的Jones模型表达式为:
DAi,t=TAi,t/Ai,t-1-NDAi,t/Ai,t-1
衡量盈余管理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等于总应计利润(TA)减去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NDA)。其中总应计利润(TA)=净利润(NI)-经营现金流量净额(CFO),即TA=NI-CFO。(2)解释变量。主要包括:BOD:董事会规模;ID:独立董事比例;LZHY: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两职合一取1,否则取0;TMT:高管层持股比例。OC: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3)控制变量:主要包括:LNASSET: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ROA:净资产收益率;ALR:资产负债率;INDUSTRYk(k=1,2,…,11)虚拟变量,如果为行业k则该变量取1,否则该变量取0,该变量用于控制行业因素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分行业的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能够有效衡量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且横截面数据优于时间序列数据。模型中所采用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来自于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该《指引》将上市公司分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等,共13个行业,因金融业存在行业特殊性,将其剔除;另外,传播与文化业样本量过小(小于10),不适合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分行业回归,因此,也将其剔除,这样本文共将上市公司分为11个行业。基于此,本文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年度数据作为研究窗口,在对2010年度样本公司数据进行筛选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1)因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时,需要使用前一年度部分财务数据,因此剔除当年IPO公司,即当年度首次上市的公司;(2)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相关性模型中进行了分行业处理,以控制不同行业间的差异,分行业标准采用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3)剔除样本信息不全的上市公司。 根据上述样本筛选原则,2010年度共选取74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模型多元回归中变量所需的公司治理数据来自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本文实证研究部分,模型回归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模型中因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1)因变量。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指标均值为0.00000004048,最大值0.64723、最小值-0.70461,表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操控的空间较大;(2)董事会人数均值为5.73009,这表明符合我国《公司法》董事会规模5-9人的规定;(3)独立董事比例均值为0.65745,表明已经大大超过了证监会规定达到30%的规定,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重视在董事会中设置独立董事;(4)样本中约有0.11的上市公司存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表明这些公司的董事会独立性较差,治理效率相对较低;(5)高管层持股比例平均值为0.07833,最大值0.771496835、最小值0.0000000279,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高管层持股比例偏低(均值7.83%),且各个公司间差别也比较大;(6)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3.67887,最大值8.19782,最小值5.48192,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较为严重;(7)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0.05764,最大值29.72547、最小值-28.20464;(8)资产负债率均值为0.58893,最大值41.93939、最小值0.017795,就整个上市公司而言,资产负债率比例较合理,接近0.5的合理范围。
(二)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第二部分的研究假设,对回归结果分析如下:(1)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假设1没有通过检验。原因是可能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董事会规模大,则其能够吸引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及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加入董事会,这样能够对管理层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2)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假设2得到检验。(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假设3得到检验。(4)高管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假设4通过显著性检验。(5)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假设5未被检验。该结论可能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操纵管理层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另外,在回归分析模型中选取的控制变量,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越大,越有能力或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净资产收益率(ROE)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高,越有动机通过操控盈余即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选取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重点检验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情况、高管层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以下相关建议:(1)加大董事会改革,优化董事会监督效应。世界各国公司治理准则均把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而董事会治理效率高低关键在于董事会的人数、独立董事人数及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情况等。根据前面回归分析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盈余管理行为将会受到抑制,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中可以增加一定数量的人数,将更多管理经验丰富、财务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引入董事会,当然也应防止人员过度冗余;因实证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即设置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能够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应该设置一定的独立董事,以便在抑制高管层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由实证结果知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两职合一会消弱董事会的监督能力,高管层更容易实施盈余管理。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应该尽量避免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由一人兼任的局面,两职分开设置更容易在董事会内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氛围。(2)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不能太高。由实证检验结果知,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应该考虑减少高管人员持股的比例,以便消弱高管层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3)避免股权过度集中。实证结果显示股权越集中,越容易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当前,我国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后,“一股独大”的现状虽有改观,但在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过于集中,这样大股东会操控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签于此,需要对股权结构进行优化,也就是说要降低股权集中度,处理好大股东之间的关系,使大股东之间持股比例比较接近,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关系,并兼顾中小股东的利益,防止中小股东利益过度损害。
参考文献:
[1]杨清香、张翼、张亮:《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1期
[2]孙亮、刘春:《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制约作用――以所有权性质为背景的经验分析》,《金融评论》2010年第3期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管理演变、现行行政管理误区剖析、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科学管理新趋势,并深刻揭示新时期行政管理须注意的几个环节。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因此,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关注,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目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单位)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管理者注重对管理“柔性”因素的控制如管理风格、沟通、文化等。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具有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者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管理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而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具有共同的愿景,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甚至将其作为管理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可替代科学决策,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任务布置了,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措施等于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将管理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管理既要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使二者利益、愿望与目标等大体相一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组织的凝聚力。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最终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还要协调被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达到1+1>2的系统功能效应。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一味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是需要监控、需要调研的,这都是管理的题中之义。制定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走向
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而充分的决策,有赖于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办公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决策系统与操作系统的衔接环节,是落实决策的重要一环。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环节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中的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行政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企业人事管理现状
现代企业的人事行政管理,其主要的理念是为员工发展提供薪酬福利、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功能,构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宿感。然而,现代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出于人才流动性大,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薪酬机制不健全使得员工工作倦怠,积极主动性差,工作效率低等。影响企业整体的合力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需要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积极影响。
2、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事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
2.1、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减小人事行政管理的障碍
在人事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进行思想引导,特别是要能够对职工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做好宣传工作,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事行政管理中的稳定器作用,特别是要对人事行政管理中的形势进行充分引导,让职工能够清醒认识到人事行政管理康?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通过人事行政管理,可以对组织中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利用,从而充分发挥组织核心竞争力,对于组织长远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人事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加强人事行政管理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大力宣传人事行政管理的目标、方法和意义,加强形势教育,使员工的危机意识、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得以增强,使人事行政管理中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得以充分认识和体现,要能够通过按业绩定酬、按任务定酬、按岗定酬的分配方法,使员工收入和其实际贡献、工作业绩、岗位职责直接挂钩,建立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这是对于组织活力进行激发的体现,而并非是为了整人。其次,人事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优胜劣汰、岗位竞聘、优化组合,防止组织原有的由于竞争机制不健全原因所造成的各级干部能上不能下,平庸干部占着职位不工作的竞争机制的存在,使得真正有能力的人没有展现机会,既影响了其工作效率,也影响到了职工和睦关系的建立。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得组织发展障碍得以不断清除,人事行政管理得以不断突破和创新,这是人事行政管理改革的趋势,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求。
2.2、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组织人事行政管理活力的激发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人事行政管理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在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原则基础之上,人事行政管理要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高度相适应,单位人事行政管理的重点也是基于以人为本基础之上,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出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造就出一支创新型管理队伍,而这一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从而不断提高单位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使其真正能够做到思想觉悟高和学识水平高,其利益观、地位观、权力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能够得以真正树立,为人事行政管理构筑加强的思想政治堡垒。
在一些单位的人事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使其改革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使人事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做法、原则、目标都得以明确,并通过成立专门的人事行政管理负责部门,在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台了人事行政管理配套方案,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鼓励职工全程参与和监督,确保未来整个改革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避免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大力支持,组织人事行政管理得以激发和体现。
2.3.、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体现人事行政管理的魅力
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体现出人事行政管理的魅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单位人事行政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吸引人才、挽留人才、发展人才。首先,要通过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从而创造组织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在人事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单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人事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组织日常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无时无刻不得以体现,单位职工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更加爱岗敬业。其次,要在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和人事行政管理中,始终贯穿“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要能够德才兼备,又不能求全责备;要能够注重选拔、培养、任用一些作风过硬、管理过强、业务过精、素质过好的人才;要通过人事行政管理,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要能够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同志选拔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真正形成竞争型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再次,要能够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为职工办实事有机结合起来。在单位人事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获得广大职工的支持,因此,要在坚持积极疏导和民主原则基础上,尊重职工、关心职工、理解职工。要能够切实做好落聘职工的思想工作,对落聘员工进行统筹合理安排,对其在本着“内部消化,不推向社会”的原则基础上,为其再就业找出路和机会,在做好转岗分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从而保障组织人事行政管理不留死角、不留后遗症。
2.4、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人事行政管理康?转变观念、科学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
(1)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理论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职工,引导职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要把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我们运用理论武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贡献。
(3)要搞好形式任务教育,让职工了解国际政治形势,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及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从而明确如何抓住机遇,提高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国内形势教育中,既要让职工看到国内形势主流是好的,也要回答职工心中存在的疑虑,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使人们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4)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上,着重增强和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公民权利和义务观念;平等观念;自由和纪律观念;依法办事的观念、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总之,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不仅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装备,更需要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保障,不但经济技术指标要领先,还必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先,只有这要,我们的企业才能沿着稳定、高效、富有活力的轨道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小玲. 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事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J]. 才智,2012,35:339.
[2]顾玉莉. 浅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 东方企业文化,2013,06:147.
[3]江虹. 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J]. 经营管理者,2011,19:59.
关键词:竞争情报;知识;知识管理
分类号:F270.7
System of Adapt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He Shaohua Wang Peil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perty of knowledge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And it analyzes the behavioral barriers, process barriers and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in activities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en in order to conquer those barriers, it starts from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nd analyzes the methods and process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end, it studies the system of adapt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word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识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它在企业构建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类论文主要是研究企业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来提升企业竞争情报水平。将知识管理运用到企业竞争情报中去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从1999年开始,才出现了这方面的研究。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升温,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1.竞争情报的知识属性
竞争情报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Intelligence”,而不是“Information”。Intelligence既有中文情报的含义,即经过分析的信息,又有智能的含义,即智力和谋略。情报是建立在数据、资料和信息等广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如果用“金字塔”来形容情报、信息、资料与数据之间的关系,那么,情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关于知识,王知津认为“它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人们的大脑才能产生、识别和利用它。”[1]邱均平等人也认为:知识的“宿主”只能是人,而不是任何其它东西,知识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依附于人而存在。[1]从学术界对知识的认识可以看出,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虽然它要借助信息才能产生和传播,但其本质是智能。
对于情报与知识的关系,前苏联的米哈依洛夫认为,“情报就是作为存储、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2]。钱学森认为,“情报就是激活了的知识”[3]。可见,情报无疑是属于“知识”这个层次的,它不仅仅可以解读,而且一定是可供利用的东西,一定具有价值。“激活”在这个地方无疑强调的是情报的实效性。它的产生或识别一定需要人的加工或鉴别,使之产生符合人的需要的价值,否则就不成其为“情报”。所以,可以认为“情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其在实质上是“知识”的一种应用。为了阐明情报与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增长模式,1967年,布鲁克斯曾为情报与知识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情报作用于知识结构的基本方程式:
式中:K [ 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ΔI为吸收的情报量,K[S+ΔS]为新的知识结构。从公式中布鲁克斯得出结论:情报就是使人们的知识结构发生改变的那一部分知识。[4]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情报和知识在内容、产生过程及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内在的智能属性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数据、信息、知识、情报的关系可用如1来表示。
情报的知识属性使知识和竞争情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竞争情报具有很明显的知识特性。首先,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情报,是被激活了的信息和知识,是情报的产生和增值,所以竞争情报也属于知识产品的生成和增值,对知识增长有重要意义。其重要特征是活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因此也属于知识这个大范畴。其次,对于企业竞争情报人员直接从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等信息中分析、识别、并提取、整合出来的对企业决策有价值的那部分情报,我们可以视为就是 “显性知识”;而需要有经验的情报人员凭借自身能力对没有现成结论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继而综合合成得出“该怎么做”的结论的那部分情报,则是“隐性知识”,是经过人脑的复杂思考才能得到的东西。可见,竞争情报的内核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成的。最后,竞争情报的产生过程与知识的产生过程极为相似,都包括原始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成为信息,然后根据特定需要定制化地萃取和加工以将信息转化成为辅助决策的知识和情报。竞争情报的产生程序和知识一样,它是经过了数据、信息两个层次的提升后得到的,这说明竞争情报与知识这两者之间一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从本质上说,竞争情报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是对信息分析整合后获得的知识。竞争情报来自于信息与知识,同时又高于原有的信息与知识。
2.竞争情报障碍
目前,竞争情报虽然在很多企业都取得了成功,但在全球推广较慢。人们对“竞争情报”这一概念仍存有相当的戒意,误认为情报就是“间谍”,是违法的行为;将“情报”单纯地理解为“信息”。造成竞争情报在全球推广较慢的原因主要是斯欧德若斯・恩吉尼欧与菲利普・卡特赖特提出的三类障碍。斯欧德若斯・恩吉尼欧与菲利普・卡特赖特通过调研及采访众多大型组织的管理者发现,竞争情报工作中存在三类障碍,如图2所示:1、行为障碍,主要是由于管理者、决策者和调查者的行为特征而导致的障碍;2、过程障碍,这主要是由于信息分析过程特征而导致的障碍;3、组织障碍,是由于参与信息分析设计的团队的组织结构而导致的障碍。[5]
2.1 行为障碍
在行为障碍中比较明显的主要是验证性偏见和对硬数据的迷信。验证性偏见主要表现为决策者仅搜索能证实其现有观念的信息并常常忽略其他信息。而对硬数据的迷信并因而“成功地”分析获取的信息则容易导致创造性的缺失。这两种行为障碍是不同的。在验证性偏见中,既有信念或想法,虽然是错的,却与数据相符。而在迷信硬数据的行为障碍中,决策者却是为支持其观念而伪造数据。每个人通过获取的信息都可能感觉原来的信念确实是对的,虽然事实并非如此。而在后一种行为障碍中,决策者虽然意识到他们原有的信念和直觉与获取的信息不相符,但仍然选择忽视信息的存在。信息并不总是用于理解前景并验证任何想法。例如,一个高级营销执行官说过,他首先通过亲自进入市场并以顾客的身份创造性的理解问题,从而开始实行竞争情报,然后他进行市场调研以寻找事实根据。而且,任何与信息不相符的直觉都应该仔细盘查。
2.2过程障碍
过程障碍的表现主要是不成功的问题定义和调查刚性。信息分析过程的主要阶段是问题定义。可问题定义却容易由于情报的基本特征而被忽略,从而导致不成功的问题定义,影响竞争情报的分析过程,并最终影响竞争情报的实施效果。调查刚性是情报的另一基本特征。当针对正确的问题的正确的解决方案终于找到时,这些方案可能早已变的过时。企业的竞争环境变化很快,事物的发展变化也很快,这是一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意识到竞争情报也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反复的过程,不能墨守成规。竞争情报是反复的,有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不能称之为是方案,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如一些商业情报管理者所说,竞争情报没有开头和结尾,是一个无限持续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应该把竞争情报看成是一个瞬间过程,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同样,信息搜索也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它也是反复和动态的。
2.3组织障碍
组织障碍的表现也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信息不对称的滥用和新进人员综合症。信息不对称的滥用可能是最难跨越的一种组织障碍。当一方有相关的信息却不与另一相关方分享时,信息不对称就产生了。信息共享的缺乏是这一种障碍的最通常的表现。信息不对称可能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却也可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例如,有时,公司面临数据挑战,然而两个地方给出的对同一问题的数据却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保障信息不对称的利益也是反对信息共享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原因却容易被急于进行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组织所忽略。引进有新思想的人参与竞争情报固然好,但有时新进人员也可能会给组织带来危险,因为他们只希望得到新发现,因而采用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方法和做法而忽视了老方法也有可取之处。保持与过去的连续性是组织竞争情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并不是说不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与过去分道扬镳,而是说组织应该关注历史背景,注意吸收老方法的有益之处。
3. 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工作
从以上竞争情报障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竞争情报工作产生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知识的缺乏及不恰当使用。在行为障碍中,决策者是从数据直接到决策的,而没有先将数据转换成知识再决策。在过程障碍中,管理者不了解知识和情报的特征,从而导致了不正确的问题定义和研究刚性的产生。而在组织障碍中,由于知识共享的缺乏而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及新进人员的盲目行动。而要克服以上的竞争情报障碍,就必须吸收知识管理中的有益思想,将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整合起来,从而帮助企业培养可持续竞争力,如图3所示。竞争情报所收集的信息和知识,需要借助知识管理,才能在合适的时间,以最恰当的内容传递给最需要的人;知识管理需要借助竞争情报,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使之融人到组织内部的知识中,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6]。国内外凡是成功的企业,也无一不是借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之力,无一不是实现了竞争情报与知识关联管理的整合。
3.1融合知识管理方法的竞争情报工作方法
竞争情报研究是知识管理模式在企业竞争中的具体化表现,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工具与方法。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评估关键的发展趋势,跟踪正在发生的企业环境变化,分析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能力和动向,从而制定正确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竞争情报是一种信息方法,也是一个信息过程,同时又是一种信息结果,它与企业知识管理目标是一致的。一般来讲,竞争情报过程包括5个主要步骤:规划与定向、信息收集、信息加工、情报分析、情报传播。企业通常对以专利、科学发明、技术资料、根据需求的可获得的文档资料、定期报告、定期或不定期的书面、口头汇报、时事通讯、企业内部的电子数据库等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为知识管理服务的竞争情报活动将其重点放在知识的获取方面,因此,竞争情报的分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新。企业惟有通过知识创新,才能将组织知识链中的员工智能加以整合,即对企业员工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竞争情报的有效利用,促进企业的知识共享,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效率,最终聚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融入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工作流程
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有一些交叉与互融。例如,竞争情报中建立数据库,实际上融入了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有序化”的思想;竞争情报中为了提高企业情报人员的分析能力,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竞争情报组织研讨班,在研讨班上了解和讨论特定竞争对手的情况,是知识、信息的转移和共享;竞争情报常用方法中的市场信号分析和定标比超,实际上是隐性知识的挖掘或显性知识的利用。而知识竞争条件下的竞争情报,不仅仅是竞争数据的收集或者是对行业数据、竞争对手的分析,而且还会作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通过对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信息的收集、分析,最后生成关于企业机会和威胁、长处和弱点的新知识-情报,并制定出能够发挥企业优势和长处的经营战略。竞争情报从其起点到最终结果都与显性知识管理相一致,可以说竞争情报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显性知识管理。因此,竞争情报的工作流程可以融入知识管理的因素,如图4所示。竞争情报的某些成果(各类分析报告)只有通过知识管理途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7]。反之,一方面,竞争情报的活动结果可以作为正反面案例积淀为企业的知识,丰富知识管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围绕企业知识管理所开展的竞争情报活动,有利于企业制定相宜的知识管理实施方案。在这种互融关系中,企业知识库起着互融引擎的作用,协调这两种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3.3基于知识管理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
许多的商业应用中的问题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发生,而适应性则能使企业能动态的适应问题特征并适应变化的环境。采用计算情报技术处理数据促进了适应性竞争情报(adapt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的应用。适应性竞争情报侧重于处理数据的语义信息,数据是商业应用的促进力。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因特网上可获取全球数据,不同数据库相互连络,这些导致人们不仅要求以句法的方式处理数据,还要求通过新技术从语义上处理数据,比如,处理不完整的、不确切的、多余的、动态的和错误的数据。如图5所示,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关注企业的所有相关面,特别是关注商业输入(business input)和输出(business output)。商业输入指的是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数据;而商业输出指的是采用方法而得出的能转换成改善企业各个方面的企业程序问题知识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从问题和数据到最优解决方案的主要工作是数据挖掘或数据分析和最优化工作[8]。
而基于知识管理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的设计思路就是在融入了知识管理思想的竞争情报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应用借鉴了知识管理方法的竞争情报工作方法,运用智能数据管理技术建成一个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信息搜集为手段、适应性情报处理为核心、情报推送为目的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系统组成结构见图6所示。
如图6所示,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集情报采集、管理、分析、、服务、共享为一体的智能系统,可以完成对企业自身竞争力、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的实时监测,同时具有高度智能的信息聚类、个性化信息定制、高效率的智能情报检索、信息推送等功能。情报人员可以通过企业内联网和因特网采集企业内外部情报信息,在知识管理机制的作用下,采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如:利用自动分类工具进行自动信息群体识别;利用数据处理引擎工具实现概念分析、内容提取、概念模式识别、相关度计算、全文检索等智能数据处理功能;利用用户管理服务器实现用户信息自动建档、档案搜寻、档案分析、档案实时自动更新等功能,实现用户信息个人定制的管理,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智能化数据管理层能够按照使用者的指示独立地搜集信息,并在此过程中自我学习,具有自主性、目标驱动性、连续性、能动性等特点.可以在较高程度上去分辨、识别、理解预期用户的需求及其特征。
4.结语
情报与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情报具有知识属性,这使得竞争情报也含有知识属性,从而使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紧密的联系起来。竞争情报工作中存在三类障碍:行为障碍、过程障碍、组织障碍。这三类障碍延缓了竞争情报工作的推广,消弱了竞争情报的效果,并在企业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克服竞争情报工作中的三类障碍,竞争情报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其知识属性,与知识管理进行整合,最终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
参考文献
[1]秦铁辉, 晏创业, 王琳.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互动关系[J]. 情报科学,2004(7): 780-784.
[2]谢建. 竞争情报的知识属性[J]. 现代情报, 2006(2):19-22.
[3]张婧. 论竞争情报的知识属性及其管理[J]. 价值工程,2005(7): 83-86.
[4]严怡民.情报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 46.
[5]Theodoros Evgeniou, Phillip Cartwright. Barriers to information management[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3 (3): 293299.
[6]沙淑欣.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构建[J]. 图书与情报, 2005(1): 46-49.
[7]李新峰. 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整合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D].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35.
[8]Thomas Back. Adaptive business intelligence based on evolution strategies: some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self-adaptive software[J].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2, 148(1): 113121.
[9]汪路明. 基于知识管理的智能化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2): 216-219.
[10]汤坚玉, 袁夫捷. 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 管理科学文摘, 2006(7): 17-19.
[11]季晓林. 竞争情报与企业知识管理[J]. 中国信息导报, 2004(9): 46-48.
[12]惠志斌. 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竟争情报研究[J]. 情报杂志, 2006(5): 97-99.
[13]李会明, 贾双苗. 简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6):44-47.
[14]张婧.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J]. 情报杂志, 2005(3): 20-22.
[15]薛克香. 论竞争情报与企业知识管理的互动关系[J]. 情报杂志, 2004(4): 65-66.
[16]J. H. Powell, J. P. Bradford. Targeting intelligence gathering in a dynamic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0, 20(3): 181-195.
[17]Daniela Grigori etc. Business Process Intelligence[J]. Computers in Industry, 2004, 53(3): 321343.
作者简介
采取索证索票的方式,审验食品生产者或者供货者的经营资格,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识。
一、严格实行岗位质量规范和质量责任,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真正做到制度、人员、工作三落实;
二、建立食品来源的索证要票登记台帐,载明进货食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产地、厂名、厂址等事项。
三、索要厂家或供货商的合法主体资质证照(有效复印件),以及有关商品质量要求的有效准入认证、协议认证、授权证明文件等“证、照、票、卡”有效原件、复印件;
四、建档保存好向供货商索要的下列有效资料:1、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商标注册证及相关证明文件、专卖(直销、专营等)授权证明文件(专卖许可证):2、商品质量的合格证明或法定检验、检疫、检测机构的检验、检疫、检测、鉴定报告;3、商品的信誉卡等;4、商品的发票、发货单、提货单、收据等进货凭证,以备查验;
五、对照进货手续核实购进的食品,通过目测和外观标识查验方式,查验所进货物包装上的标识是否真实,有没有产品合格证明,产品的安全期、使用期是否失效等,有问题的需再检验上柜的,必须进行自检,或送法定机构检验,待检验结果出具后,合格的上市,不合格的报工商管理部门进行追查,或退货补办相关商品的再入市手续。
购销台帐制度
一、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建立健全购销台帐;
二、根据本食品店规模、经营情况,用纸质登记档案或电脑档案,建立食品购销登记台账;
三、如实记录每种食品进货时间、来源、名称、规格、数量等内容;从事批发业务的,还要记录销售的食品名称、流向、时间、规格、数量等内容;
四、涉及人民群众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药品、食品,根据有关法规规定需进行商品备案的,必需建立重点食品备案制度,按要求向工商等执法部门进行备案;
五、以月为单位进行登记,每年装订成册,台账至少保管两年以上,以备查验。
质量承诺制度
采取质量先行负责、“三包”等方式,落实质量承诺责任。
一、有专职部门或人员负责;
二、建立销货记录台账,主动自觉向消费者开具销货发票(凭证),注明经营者的名称、摊位、联系电话,销售食品的品种、数量、价格、销售日期等,以便发生商品投诉时能够予以核实;
三、在销售场所醒目位置标注保证商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造成消费者损害的进行先行赔付等内容;
四、不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广告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减轻、免除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承担的责任;
五、严把食品质量关,对食品售后服务及“三包”负责任;
六、销售食品已进行索证要票,质量有保证,若有问题,愿承担相关责任;
七、即时受理解决食品消费申(投)诉。
协议准入制度
一、准入协议必须符合国家、政府法定规范;
二、严格审查供货方的资质条件,建立供货方档案(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检验合格证等);
三、依照《合同法》及国家、政府有关法规与供货方签定《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协议双方责任;
四、严把食品进货关,索取相关协议准入食品质量证明的有效证明材料,手续齐全,方可准入,如鲜猪肉“场厂挂钩”的“三证两票”,蔬菜“场地挂钩”的农残检测证明、无公害及绿色食品认证等相关证明材料;
五、经自检或相关部门检验,确认供货方商品有质量问题的,停止销售和协议准入,并按责任书及相关法规追究协议准入供货方的责任;
市场开办者食品质量责任制度
一、对入场经营者的资格进行审查,明确和落实入场经营者的食品质量管理责任;
二、配合工商管理部门督促市场内的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责任制度,建立食品销售台帐制度,严格落实食品质量责任制;
三、严格实行岗位质量规范和质量责任,真正做到制度、人员、工作三落实;
四、保证市场食品经营者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持证亮照,遵守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其销售的商品质量及其所广告的真实、合法,承担相关责任;
五、利用市场检测设备,对上市的的生鲜等食品按规定进行抽检;
六、协助工商等有关食品职能管理部门作好食品安全的宣传、管理等工作。
食品质量自检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食品质量的自检自查;
二、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查验和检测,检验准确,公示结果及时;
三、完善检测条件,加强入市自检,对鲜猪肉每日查验“一猪一票”,对蔬菜进行每日抽查五个品种的农残检测,加强强制QS认证食品的查验;
四、查验所进货物包装上的标识是否真实,有没有产品合格证明,产品的安全期、使用期是否失效等;
五、查验有问题或需再检验上柜的,必须进行自检,或送法定机构检验,待检验结果出具后,合格的上市,不合格的报工商管理部门进行追查,或退货补办相关商品的再入市手续。
食品退市制度
一、经进货检查验收,发现外包装破损的包装食品,作下柜退市处理;
二、发现标识不符,进货手续不齐全的食品,当即下柜,要求供货方在限期提供
相关手续,在期限内能够提供相关手续的方可上柜销售,限期内不能提供手续的转为退市处理;
三、对自行检查超过保质期、保存期的食品作下柜、退市处理并对下柜、退市商品的处理情况作记录;
四、对检测出有质量问题的食品和行政监管机关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及时停止销售,积极配合工商等相关部门处理;
摘 要 近些年来,我国在制度上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很好的保障措施,在具体操作事实上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支出预算管理上,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还需要加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支出预算管理机制。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支出预算
前言:单位的项目预算主要包括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针对研究的是项目的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是部门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事业单位里,是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而制定项目支出计划。其在具体的制定、落实和管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特殊性,对项目支出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
一、当下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问题
1.项目制定依据不科学
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需要有合理的立项依据,并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程序论证。
项目需要有财政资金的支出,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尽量严谨化。项目的制定确立一般是由单位领导来主导的,尤其在一些事业单位,项目的确立相对草率,没有进行科学的研讨项目是否适应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在领导导向上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是为了争取得到某个项目,就忽略了科学的程序,注重形式主义,没有进行严谨、专业的的项目论证。
2.项目的支出细节不准确
制定项目支出预算,是可以将项目的每一个程序细节化、规范化,但是如果在预算的编制上不够细化、不够具体,会直接影响项目目标的实施。
(二)项目支出预算的执行问题
1.预算的执行不严格
项目的预算是对项目执行的指导,然而往往预算的现实执行不够严格。在执行过程中,对支出的审批就相对随意,导致资金的使用没有完全按照预算的规定使用,擅自就更改了资金用途,同时不知不觉中就扩大了资金的支出范围,造成了预算的超支。尤其是表现在一些临时性的支出,没有在计划的范围内,其项目的相关人员就自行申请了预算资金。
2.预算执行的不畅通
项目的支出预算在执行过程要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以保障预算的执行效果。通常项目的资金都是由单位的业务部门进行使用的,而具体的执行却是由单位的财务部门来负责的,因此部门间的沟通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财务部门不能完全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而业务部门由也不能准确把握资金的执行进度,那么会直接导致项目的效率低下,不能及时准确应对项目执行过程的一切问题,造成项目执行的缓慢。
二、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问题的改善措施
(一)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改善措施
1.加强对项目立项的重视
项目立项是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的基础,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首先就要建立起科学的认证和评审制度。相关部门在具体的申报项目过程中,要确保项目的预算真正能为部门的项目决策起到支撑的作用,要将项目发展成为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并在确定后,对其进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保证项目是符合国家的政策规定的,同时对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性的评论,以此为项目提出更完善的决策性的意见建议。
2.完善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项目的支出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如果只依靠单位的财政部门是无效合理有效的开展实施的。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部门、财政部门等,在这样一个管理组织中进行预算的编制实施等工作。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分工明确,但要确保有效的沟通协作,建立起信息的沟通渠道,在统一的领导体制下,协同配合,目标明确的开展工作,保证项目预算的有效管理。
(二)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的改善措施
1.建立项目执行的责任制度
要想实现项目预算的完善执行,单位需要有相应的系统的责任制度。包括项目经费的管理制度,明确指出项目的责任人,严格控制项目管理中的虚假预算,严格制止预算资金用途的擅自更改,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的开支范围,最大程度上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使用,对于上述有关的违规行为,直接追究项目责任人的责任。另外,项目的执行者要有足够的调配资源的权力,将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与相应责任人的奖惩结合,明确项目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的权责,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导向作用。
2.严格管理预算支出的审批程序
严格控制支出的审批程序,保证由项目的负责人和财政部门的负责人联合审批,并由单位领导的审核才可进行资金报销。另外项目资金的报销必须有真实有效的凭证,若是对外支付要严格遵循相关合同的规定,明确预算支出明细,财务的核算要严格按照资金的来源进行,专款专用,避免资金的擅自挪用。
(三)项目支出的监督管理
1.加强行政监督
建立规范科学的工作考评制度和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对项目支出预算的具体执行进行科学考核,对资金的使用及效益情况进行合理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弊端或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单位内通报,根据结果进行预算调整,优化执行内容,积极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和制约作用。
2.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适当实施政务的公开,建立健全预算的公开制度,引入社会公众的信息监督,提供相应的预算信息查询系统,让公众可以知道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依据,了解项目的绩效考核结果,全方位地接受最广大社会公众的监督。
结论: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预算是保证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对项目预算执行的切实管理,进一步完善预算的监督体制,将项目支出预算的管理科学化,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徐亚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中国经贸.2012.
[2]林银球.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收支核算.中国经贸.2012.
根据财政部1997年第3号公告,现就财政部门办理1997年凭证式国债发行的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发行条件
1.1997年凭证式国债(以下简称“凭证式国债”),分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三种期限发行,其中:二年期凭证式国债,年利率8.64%;三年期凭证式国债,年利率9.18%;五年期凭证式国债,年利率10.17%;三种期限的凭证式国债均不计复利,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逾期不加计利息。
2.凭证式国债全部面向社会发行,以100元为购买起点,购买金额超过百元的应为百元的整数倍,投资人从购买之日开始计息。
3.凭证式国债可以记名、挂失,但不上市流通。在持有期内,持券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变现时,可随时到原购买网点提前兑取。提前兑取时,除偿还本金外,利息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应的利率档次计付。三种凭证式国债持有时间不满半年的一律不付息;持有时间超过半年的,按以下规定分别计付利息:
(1)二年期凭证式国债持满半年不满一年的按年利率5.40%计付利息;满一年不满二年的按年利率7.47计付利息;满二年的按年利率8.64%计付利息。
(2)三年期凭证式国债持满半年不满一年的按年利率5.40%计付利息;满一年不满二年按年利率7.56%计付利息;满二年不满三年的按年利率8.01%计付利息,满三年的按年利率9.18%计付利息。
(3)五年期凭证式国债持满半年不满一年的按年利率5.40%计付利息;满一年不满二年的按年利率7.56%计付利息;满二年不满三年的按年利率8.01%计付利息,满三年不满四年的按年利率8.55%计付利息;满四年不满五年按年利率9.27%计付利息,满五年的按年利率10.17%计付利息。
以上各期限凭证式国债提前兑取时,按兑取本金的2‰收取手续费。持有期满兑付时不收取手续费。
4.财政部门办理凭证式国债的发行从3月1日开始,5月31日结束。各经办单位对在发行期内已缴款但未售完及购买者提前兑取的凭证式国债,仍可在原额度内继续发售,但严格禁止超发。继续发售的凭证式国债仍按面值售出,其持券期限从投资者购买之日起计算,二年期凭证式国债利息最长计算到1999年10月20日止,三期凭证式国债利息最长计算到2000年10月20日止; 五年期凭证式国债利息最长计算到2002年10月20日止;持满规定期限兑付的,逾期均不加计利息。
二、发行方式
1.财政部门办理凭证式国债的发行,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为单位,由各省级国债管理(推销)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债办”)组织财政部门所属证券公司和地(市)、县国债服务部(以下简称“经办单位”)面向社会个人发售。严禁跨系统委托其他金融机构或单位分销或代销凭证式国债。
2.凭证式国债采取填制“1997年×年期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以下简称“收款凭证”,格式附后)的方式发行,收款凭证一式三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债办组织印制。开具“收款凭证”时,除注明投资者身份证件号码外,还应明确注明期限、到期利率等内容。严禁使用“国债代保管单”销售凭证式国债。
3.凭证式国债发行手续
(1)投资者购买凭证式国债时,应填写“1997年×年期凭证式国债认购单”(以下简称“认购单”),认购单上应详细注明姓名、身份证号码、购买金额(面值)等内容,连同购券款交经办人员。
(2)经办人员审核无误后,填制收款凭证一式三联。购买人需要留印鉴的,在收款凭证第一、三联加盖购买人印鉴(或签字),并在认购单上抄录收款凭证编号(代帐号),加盖经办人员名单,交复核人员。
(3)复核人员对认购单、收款凭证记录的内容以及现金数额复核无误后,在各联上加盖复核人名章,在收款凭证第二联上加盖“凭证式国债发行专用章”。收款凭证第二联交购买者,认购单及收款凭证第一、三联由经办单位留存。
(4)每日营业终了,根据当日开出的收款凭证第一联(认购单作附件)编制汇总记帐凭证,据以记录有关会计帐目,逐笔登记“1997年×年期凭证式国债(卖出)序时登记簿”。依据收款凭证第三联作卡片专夹保管备查。
(5)本文第一条第4款规定的再次卖出的操作手续比照上述发行手续办理。为了切实加强本期国债发行的监管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应对所属经办单位的发行及再次卖出业务进行检查,严禁超发。
4.凭证式国债兑取手续
(1)在持有期内,购买人提前兑取时,应持收款凭证(第二联)和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到原经办单位办理,原留有印鉴的,持单人应在收款凭证(第二联)上加盖原留印鉴。经办单位根据收款凭证(第二联)编号抽出原卡片(第三联),将有关内容核对相符,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应付利息。
(2)经办人将“兑付日期”、“适用年利率”、“实际持有天数”、“应付利息”等填入收款凭证第二、三联(套写),并加盖“付讫”戳记,核对无误后将应付本息交购买者,留存收款凭证第二联。
(3)营业终了,依据收款凭证第二联编制汇总记帐凭证,记录有关会计帐目,逐笔登记“1997年×年期凭证式国债(买入)序时登记簿”。第三联继续留存备查。
(4)凭证式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时,比照上述提前兑取操作手续办理。
5.发行期结束后,凭证式国债业务转为各经办单位“自营国债业务”,投资者提前兑取的,由经办单位支付本息做买入国债处理,再次卖出做卖出国债处理。再次卖出的凭证式国债到期兑付时,利息按分档利率计付。
三、发行款的缴纳及上划
1.凭证式国债发行款的上划,采取分次缴款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债办分别于3月31日、4月30日和5月31日(含本日)前,将发行款以电汇的方式缴入财政部指定帐户(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债办汇出款项的时间为准)。
收款单位:财政部国债司
开户银行:人总行国库司会计处依据凭证式国债不同期限,发行款缴款帐号和汇款用途有所不同,其中:
二年期凭证式国债:
帐 号:0215001-9702-2
汇款用途:1997年二年期凭证式国债发行款
三年期凭证式国债:
帐 号:0215001-9702-3
汇款用途:1997年三年期凭证式国债发行款
五年期凭证式国债:
帐 号:0215001-9702-5
汇款用途:1997年五年期凭证式国债发行款
2.各地财政部门对经确认的凭证式国债发行数额应保证按期完成,并按照确认的发行数额掌握发行进度并缴纳发行款。如发行量小于应缴金额,应用自有资金补齐差额。财政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债办按照本文第三条规定的缴款日期实缴发行款金额,分别从3月1日、4月1日和5月1日开始计息,二年期凭证式国债于1999年、三年期凭证式国债于2000年、五年期国债于2002年到期时,财政部按各次实际缴款数额分次拨付兑付本息。
四、发行费的拨付及使用范围
1.凭证式国债发行费为实际发行额的6.2‰,财政部每次收到发行款后5日内(节假日顺延)将发行费拨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债办,各经办单位的发行费由国债办分配。
2.凭证式国债发行费和到期前购买者提前兑取时收取的手续费,主要用于该券种发行中的宣传、凭证的印制和调运、会议、培训、零星设备的购置以及优秀工作人员的奖励。
五、报告制度
为便于掌握发行进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应将本地区累计发行数额汇总后,于每月上、中、下旬分三次向财政部报送旬报各一份,其中写明各种期限凭证式国债的发行额度,并同时抄送同级人民银行一份。
六、凭证式国债经办单位会计核算办法,比照1996年凭证式国库券办法办理。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管理演变、现行行政管理误区剖析、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科学管理新趋势,并深刻揭示新时期行政管理须注意的几个环节。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因此,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关注,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目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单位)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 果。管理者注重对管理“柔性”因素的控制如管理风格、沟通、文化等。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具有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者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管理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而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具有共同的愿景,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甚至将其作为管理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可替代科学决策,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任务布置了,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措施等于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将管理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管理既要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使二者利益、愿望与目标等大体相一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组织的凝聚力。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最终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还要协调被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达到1+1>2的系统功能效应。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一味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是需要监控、需要调研的,这都是管理的题中之义。制定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走向
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而充分的决策,有赖于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办公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决策系统与操作系统的衔接环节,是落实决策的重要一环。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环节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中的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知识经济;行政管理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人类通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概括地讲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为载体,通过人类社会活动将知识信息激发、传递及应用的全过程,创造知识经济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是支持知识经济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同传统的土地或资金要素有本质区别。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
1.知识经济推动企业行政管理发展
首先,企业要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求发展,需要不断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方法,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行政管理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行政管理在企业行政部门被误解为简单的执行过程,行政管理人员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新形势下知识经济时代彻底结束了此行政管理模式,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行政管理活动必须具有创新性,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有创新能力。此外,随着知识经济快速更新,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可见,原有的企业人才管理关键将发生质变。其次,知识经济规避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摒弃了。受到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影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且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代名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企业行政管理也势必会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融合,当前企业管理已经被深深打下信息化管理的烙印。再次,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行政管理资源优化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例如,计算机网络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减少人的管理强度,在原来的企业会议中需要人们现场参加,这样就会消耗许多人力和时间成本,在信息社会里,许多会议都可以用网络形势代替,这样就能实现资源优化的目标。最后,知识经济时代切实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创新能力,要求他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融入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什么事都要生搬硬套,由以前的混日子转化为主动地投入到管理中,这样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各项行政管理得以落实的保障,最终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的实效性。
2.知识经济带给企业行政管理的挑战
第一,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都离不开人类活动,也正是人类活动推动了社会进步,这是社会发展遵守的必然规律。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新形势下,企业行政管理活动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也就是说行政管理人员更新传统的管理观念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创新,原有的"按部就班"行政管理观念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没有创新意识的行政管理人员即将被淘汰,总之现代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办公科技最新动态有所了解。例如,在企业日常行政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应用计算机网络来处理实际问题。然而,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仍是中老年龄同志占比重较大,他们缺乏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对现代企业网络管理一窍不通。第二,知识经济使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面临巨大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就是信息激增,大多数行政人员对更新的知识不能及时了解,此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行政人员主观获意识淡薄;二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认为行政人员是闲职,所有人都能从事行政管理,但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行政管理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并且他们的个人能力及素质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企业行政管理在知识经济下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新形势下,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的行政管理,而企业行政管理的好坏最终取决于行政管理人员。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行政管理对人才的需求量会增加,并通过不同渠道来引进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人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得到改革,企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敢于挑战、脑袋灵活、擅于发现特质的人才。第二,用才方面。企业将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他们自由地去创造,并尽可能提供条件去支持。第三,育才方面。在不影响人才个人创造的前提下,安排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去引导新人学习,让他们在实践工作中充实自我培养创造能力。第四,留才方面。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和界定新角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着更多机遇与挑战。企业行政管理要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就必须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等,建立可靠、系统、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切实提高企业行政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石书灿,赖月莲,崔连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六点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