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6 08:15: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绩效审计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是指高校管理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的审计;对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评估,教育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绩效要素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主要是检查损失浪费,决策失误,环境破坏;成本费用外部化,明亏、隐亏和潜亏等。绩效审计与财政收支审计相结合,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调查相结合。
(一)经济性是指教育活动在关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降到最低水平。学校使用的设备过于昂贵,造成功能浪费;物品采购舍近求远、舍廉求贵、舍优求劣等都是缺乏经济性的行为。通过审计资源的节约程度,分析不经济的原因,促进教育单位在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前提下降低成本。
(二)效率性是指产出科研成果、培养的合格学生与其消耗资源的人、财、物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适当关注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审查被审计单位各种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是否有效,评价产出与投入是否相称,分析造成管理无效或效率不高的原因。
(三)效果性是指完成预算目标、政策或计划目标的情况实际产出与目标的关系。效果性审计就是检查预期目标是否达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影响因素,准确考量教育单位的工作业绩。
二、教育绩效审计方法
教育绩效审计方法的理念:绩效审计是取得审计成效,扩大审计成果的必然结果。审计方法的基础绩效审计建立在合法性、真实性审计基础上进行。审计方法的程序,与决策审计、业务审计、工程审计、采购审计、销售审计、生产审计等相结合。审计的主要方法: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的还应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经济分析。
(一)调查研究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工具,它可以用来调查事实、收集信息,也可以用来收集对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调查有面谈调查、电话调查和函证调查。调查方法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一般要综合运用。调查方法很容易受到人为的干扰。所以,审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一定的样本量。
(二)统计分析也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要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应用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统计分析法,找出因果关系、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但是,这种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三)经济分析技术方法。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总体评价。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技术和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应用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管理、财会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鉴于评价对象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在教育绩效审计项目中通常要运用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系统管理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与公众认可的标准相比较得出结论。对于高校的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选择,会使审计的风险加大,因此,对审计证据的搜集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绩效审计报告主体要素应把握的重点
绩效审计报告主体应包括内容:
(一)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总结被审计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历史环境)、介绍被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所涉及到的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职责及其管理机构、占有资源等。
(二)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如果审计包括两个以上内容时,除总体评价外,还可以分别做出评价。
(三)主要问题。要从绩效的角度给问题定性,写明审计发现问题所依据的事实、数据及分析等。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之顺序排列,可将违反财经法纪问题放在后面。
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标准
根据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内容与性质,其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多种多样,包括行政措施、条例、管理办法、命令、决定等等。同时,也包括由各省市人大制定的地方环境法规及由各个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环保规章。
二是专业技术标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与传统审计工作是不同的,不使用计算、盘点等方法,而是需要应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审核。其绩效审计依据多是预测性的数据,是一种需要经过计算才能够得出的数据。
三是计划与行业标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活动时,需要对比审计对象与行业标准,并以此来判断绩效情况,这样就能够帮助上级部门获取最准确的信息。其中,很多项目的评价需要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标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是部门预算与计划。审计人员在评价政府环境绩效时,需要将部门制定的定额、预算、经营目标、合同纳入评价标准之中。当然,这些预算与计划并非强制性的,而是部门努力的目标。此外,还要参考合同。用合同标准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信誉度,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二、不断改进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急剧恶化,多个省市出现的严重雾霾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加强环保工作刻不容缓。政府在环保工作中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因此,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也是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向,而审计方法的选择则直接影响审计的成果。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就对政府环境绩效审核作用的正常发挥带来了不良影响,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成效,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
(一)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也属于绩效考核工作的范畴,因此,也能够适当借鉴常规的审计方法。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需要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对数据与信息进行核算。这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实验法。实验法是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即根据审计目标将其分为控制组与试验组两组,对试验组采取相应的干扰方式,再对两组的审计工作进行评价,从而得出准确的审计结果。
2.面谈法。面谈法就是通过面谈的方式获取到数据与信息的一种方法。面谈法的形式很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过程中情况的变化选择适宜的方法。
3.抽样调查与案例分析法。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包含着很多数据与信息,因此,必须要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审计人员需要将抽样数据与案例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4.文件检查法。文件检查法是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这些文件包括执行人记录、受益人记录与决策文件等。
5.调查法。调查法就是从系统中收集信息的一种审计方式,常用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与面谈法两种。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互联网、邮件、电话等。
(二)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
与一般的审计工作相比,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又有一些特殊性。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与审计工作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分析法。一般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目标导向法。目标导向法是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即对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将其分解为多层、多个目标,再根据相应的标准与方法提出建议的一种审计模式。采取目标导向法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计划性与实践性,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使用该种方法能够通过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将实践审计与理论审计有机结合。因此,也受到了广大审计人员的欢迎。目标导向法的实施需要遵循几个步骤:第一,明确审计目标,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在分解时要考虑到每一个审计目标的可行性;其次,在分解完成之后,确定审计方法,看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达到相应的目标;第三,开展目标检查,即遵照相关的规定对分解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其中的差距,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整改意见。
2.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法即分析性程度,是获取审计依据的一种常用审计方式,需要对不同信息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将分析性复核法应用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能够获取准确的证据支持,但是该种证据多为间接证据,在应用时需要与审计阶段的变化情况有机结合。具体应用方式如下: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应用分析性复核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非财务资料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再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印证,确定好被审计范围的结构情况,划定重点区域,以此为基础进行审计,降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照审计工作的要求收集相关的证据,做好调查与测试工作,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完善审计方案;在审计方案确定之后,扩大测试,根据审计证据的风险程度以及质量水平实施测试程序,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与真实性进行合理评估。在以上程序完成之后,需要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进行分析,若发现报表存在错误风险,审计人员就要及时反映,并适当扩大取证范围,获取更加科学的证据支持。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深入分析财务报告以及工作底稿的情况,对审计成果进行检验,评价实施阶段的证据是否正确无误,分析工作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其他的异常情况。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方法借鉴
随着国外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的方法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在绩效审计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信息论、控制论、概率论、规划论、网络技术、统计学、对策论、数量经济学等科学中的一些专门方法,形成了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这些技术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绩效审计的实践当中。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审计局近三年来出具的审计报告与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如表1。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要构建适合我国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应遵循适用性和层次性原则。适用性原则要求构建的审计方法体系应能适合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能有效的指导实务工作。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短,相关的规范均未建立起来,给实际审计工作的操作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层次性原则是指审计方法应尽量体现层次性、递进性和鲜明性。绩效审计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审计方法,比如在总体审计工作的安排上,是按照“从上到下”还是“从下而上”;是采用“顺查法”还是“逆查法”;是“详查法”还是“抽查法”;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抑或两者的结合。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层次性、鲜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二)方法体系构建
1.绩效审计方法按照其用途可分为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评价方法。客观地收集和评价证据是审计的核心。整个绩效审计过程就是一个证据收集、分析、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而审计方法就是审计师用于收集和分析证据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收集就是调查取证,通常可以从三个来源获取审计证据:人员、文件、实地观察。绩效审计中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非常灵活,它主要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实地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比如面谈、调查问卷、案列研究、座谈会等。信息分析评价方法的职能在于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审计师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往往是一些原始数据,如何把一个个孤立的、表面看相互之间并没有相关意义的数据联系起来得出结论,需要运用信息分析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有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因此,绩效审计就是通过运用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查明被审计项目的所耗和所得,并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2.绩效审计方法按照通用性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无论是哪种审计,审计目的、程序、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因此,许多审计方法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等。一般方法主要包括审阅法、实地观察法、询问和调查法等。相比较于特殊方法,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在于了解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相关标准。绩效标准是高等学校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条件和准绳。按其性质,可以把高等学校绩效标准分为两种: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性标准,一般包括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规定,以及各种法律法规。高等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效性必然以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依据为前提,合法并且有效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量标准,一般使用三种类型,一是预先确定的预算标准,是评价实际绩效的基本标准;二是历史标准,是以以前的实际表现为基础,但应考虑不同时期的变化因素;三是外部标准,以高等教育行业业绩为评价依据,但应找到一个与自己学校规模相当的横向比较对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中,专项审计调查法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它是审计的重要补充,能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的为宏观决策服务;能扩展审计监督的范围,扩大审计的影响,深化审计成果;此外审计调查目的性强、涉及面广、重点突出、方式灵活有效,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专项审计调查法具体包括:审阅调查法、重点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等。
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是相对于一般方法而言的。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针对性强、工作方式方法灵活等特点。相对而言,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和单位,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而且,在对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时,绩效审计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可以涉及与学校有关的各个方面,目的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套固定的审计方法来完成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和目的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特殊方法可分为项目绩效审计方法和部门绩效审计方法。项目绩效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以特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相同性质的系列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有确定的审计目标和确定的测量尺度,它所运用的审计方法有座谈会、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分析法等;部门绩效审计是以一个经济活动单位(部门和学院)为审计对象,审计一般是通过对部门和学院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其所关注的是部门和学院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其经济效益难以量化。因此,部门绩效审计的方法除了包括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之外,有其自己的独特方法,比如走访调查、调查问卷、部门工作流程图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等。
关键词:高校 绩效审计 评价方法
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很多,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最多为平衡计分法,平衡计分法是一种全面、系统、有效地考察和评价高校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的维度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测量和评价。但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对整个高校的评价,不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评价,而且,该方法很多指标的计分高低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因为不同审计人员的判断标准不一致,致使评价出现偏差,那么就需要一种系统方法对不同纬度中的各个指标进行单项评价,这种单项评价方法不仅可以适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评价,而且可以缓解平衡计分法中审计人员主观判断不一致的情况。
一、基本思路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一个组织占有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rrect)进行审查、分析、评价的行为。高校部门绩效审计则是对高校内部各个单位所占用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衡量其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管理,以促进高校管理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利用其所占资源。我国高校内部职能部门较多,除以院系命名的教学单位外,行政管理部门也掌握着高校资源的分配,部分高校还拥有具有企业性质的下属单位,这就决定了高校绩效审计必须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同时,我国高校对资金的控制与管理采用的是预算管理模式,依据高校部门承担的工作分项给予预算,对一个部门的评价必须依据其各项职能及给予的预算资金分析结果,这就更加剧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复杂性。为厘清高校部门绩效评价的思路,我们对高校部门及部门承担的职能资金预算按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分为三个维度,确定基本评价思路,以探讨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即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出结果既定,评价投入资源的合理性,最低成本法;以投入资源为导向的,投入成本既定,评价目标完成的程度,目标评价法;投入与产出相互配比的,评价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投入产出分析法。
二、高校部门绩效审计基本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确定高校部门绩效审计基本评价方法为最低成本法、目标评价法及投入产出分析法。
(一)最低成本法
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或最低投入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观测或计算公共支出效益大小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项目的投入,评价和选择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该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获得某项结果或功能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作为评价值,并以此作为功能量化的标准。由此,价值工程的基本方程式就转化为下式:
价值系数(Vi)=最低费用(Fi)/现实费用(Ci)
显然,根据上式,有下述判断标准:
当Vi=1时,表明为实现某项结果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与该结果的现实成本相吻合,功能价值较为理想。
当Vi
当Vi>1时,表明为实现某项结果的现实成本低于为实现该项结果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功能价值偏高。只要目标费用或成本不是过于保守,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二)目标评价法
目标评价法,即在部门资源投入既定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衡量部门完成既定目标和执行工作标准的情况。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由目标被实现的程度来体现,这种方法要求高校管理者首先根据目标管理原理和工作职责确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然后将部门的完成的工作同预先设定的工作目标相比较,得出达到目标要求,超出目标要求及与目标有差距等结论。一般来说,工作目标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如果是多样的,在各项内容与目标相比较有了结论以后,还须将各项内容综合起来得到一个结论。综合的方法可以是较主观的定性方式,也可以是各项得分加权平均的定量方法。
目标评价法实施的难点在于工作目标的制定,一是很难说什么才是适中的目标,二是部门职能并不具有同等可量化的特征。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我们简化投入与产出分析法,从投入——高校资源的输入及产出——高校资源的输出角度评价高校部门的绩效水平。
高校对教学科研投入的资源很多,从广义上讲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力资源等与之有关的,保证人才培养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总和。高校的产出除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外,为社会提供有用的科学研究成果也是高校重要的产出。同时考虑到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长时间的过程,投入和产出在时间上不具有配比性,即当年的投入,可能是若干年后,才会体现一定的成效,所以,对高校教学部门绩效评价,还应关注其教学过程指标。
三、高校部门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应用
为厘清高校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应用,我们对高校的内部职能部门进行大致的划分,以确定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方法
高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高校教学管理实质上就是教学资源的分配及分配资源所产生的效果的管理与监督,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价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
教学管理工作的投入指标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与之有关的,保证人才培养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应从其数量、质量等内部属性进行分析,反映人力资源投入状况的指标具体包括:专任教师比例、生师比(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高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物力资源主要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物资资源,是人才培养投入的物化形式,反映人才培养物力资源状况的指标多采用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教学实验及办公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额、生均教学微机、生均语音室座位数、生均图书资料册数;财力资源主要是指为人才培养是所进行的经费投入,包括:生均教学经费、生均仪器设备经费、生均图书资料费、生均校园文化及综合素质教育经费。
高校系统最主要的产出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考虑到教学产出指标还涉及到一个“质”的问题,所以从在校生的教学产出指标、毕业就业的教学产出指标及教学成果产出指标三方面评价高校产出效果。在校生的教学产出指标主要包括:课程考试合格率、四六级英语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各类比赛竞赛获奖率、学生辍学率、研究生人均科研成果数;毕业就业的教学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本届毕业生率、获学位率、获双学位率、考取研究生及出国率、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教学成果的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年开设新课程率、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增长率、名师率、出版教材增长率、出版教材被其他学校采用率、国家级重点优势学科数、省级重点优势学科数、博硕士点个数、一级学科博硕士授权比例、二级学科博硕士授权比例。
(二)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方法
科研工作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及学校综合实力,除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外,提供科研成果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价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
科研的投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财务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还包括高校科研平台。高校为科学研究投入的人力资源包括高校所配备的科研团队、引进的科研人才及科研教辅人才;物资资源包括实验室用房面积、实验室建设、科研附属设施及研究数据库及图书资料等;财务资源包括科研平台运行费投入、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仪器设备经费投入、课题研究经费投入、科研组织和管理投入等。科研平台具体指高校为科研所提供的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为了全面衡量科研的财务资源投入,这里的科研平台运行费应当按照全成本量化。
科学研究的产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投入与产出可以相互转化,如科研平台即可作为投入,也可作为产出指标,用以衡量被审计单位审计期间的科研成果。根据科学研究的特性将产出指标分为科研课题、科研成果、成果转化、成果获奖、研究平台、研究队伍。科研课题指标包括获资助课题项目增长率、师均在研课题项目数、师均获科研经费额;科研课题包括师均发表学术论文数、学术论文被引用率、文科师均出版著作数、理工科教师人均获批发明专利数;成果转化指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成果获奖指标指人均科研成果获奖数;研究平台指审计期间新增科研平台数及科研平台成果产出率;科研队伍指标指审计期间新增各类学术团体任职人数及新增科研团队数。
(三)行政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方法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及后勤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性质差异性较大,很难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行政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对行政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可以灵活选用最低成本法、目标分析法。
行政部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校总体目标、部门职能的划分及预算资金分配管理模式。总体目标及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模式的差异可能导致同一职能在不同的高校选择不同的绩效评价方式;而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多项职能,亦可能在一个部门使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如:高校后勤管理处承担了物业管理、物业维修、绿化卫生、水电费收缴及管理、水电维修、班车运营、食堂运营、医疗保健等多项职能,根据高校不同的总体目标及预算资金分配管理模式,采用不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对后勤管理处工作进行评价,物业管理,如其结果既定-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可选择最低成本法对其绩效进行评价;而绿化卫生,可能给予了固定的预算资金,可选择目标评价法,评价使用资源的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四、结论及建议
最低成本法、目标评价法及投入与产出分析法只是高校部门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是确定绩效评价的方向和思路,在具体评价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历史动态比较法、公众评议法、专家意见法、生产函数法、杠杆管理法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如学生工作处的奖助学金使用绩效评价,可以先确定使用目标评价法,在具体评价其目标实现程度时,可采用公众评议法,对奖助学金分配方法产生的效果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时,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次横向比较、与国家或有关部门硬性指标比较、投入与产出配比比较等方法对教学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如:高校教学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又可从其数量、质量等内部属性进行分析,人力资源投入的指标具体包括专任教师比例、生师比(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高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我们可以根据投入指标在各教学单位之间横向比较,以确定教学资源投入的差异性;也可以根据教学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配比评价教学单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赵耿毅.绩效审计指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关键词:基建;绩效审计;方法
一、背景
近几年,相较于常规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人民银行也越来越注重管理上的绩效,因此催生了基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对各级人民银行基本建设项目整体情况进行评价,确保以最少的投入保质保量完成最多的工程,并与立项时的预期相符。
二、基层人民银行基建项目绩效审计现状和问题
就内审工作现状来看,基建审计特别是基建绩效审计在基层人行的推行力度远远不够,仍然主要依靠上级行指派的外部审计机构开展的竣工决算审计,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审计内容,对立项、施工管理以及项目结束缺乏追踪审计和有指导意义的绩效评价。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绩效审计理念
近两年内审转型规划成果初现,内部审计人员逐渐适应从合规性审计角度向风险导向型过度,但绩效审计仍是个难题,对许多审计人员而言,绩效审计只是个抽象的名词,无法引入实际工作中。2012年之前,各基层人民银行的绩效审计占全年审计业务量比例非常低,甚至为零,从2012年开展内审转型三年规划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以某中支为例,近三年绩效审计项目数量已占到了总审计业务量的30%。
(二)缺乏绩效审计指导规范
本文认为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基建绩效审计难以开展的最关键因素是缺乏绩效审计指导规范。基层人民银行的基建项目多为小型的维修工程,有着工期短、形式多样、造价低、经常没有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审批、施工设计等特点,所以对于此类维修工程的审计,现有的基本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超出了审计范围,也无法得到被审计单位的完全认可,最终审计结果可能流于审计人员的主观评价。
(三)缺乏绩效审计技术手段
目前开展的基建项目绩效审计工作仍主要是事后靠人工审查、调阅相关资料,时效性较差,难以获得第一手准确信息,且审计对象受限于建设单位,现场施工日志、签证单等重要资料往往无法获得。
三、对基层人民银行基建绩效审计方法的思考
针对上述基层人民银行基建项目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应当鼓励内审人员参与到整个基建项目中,在不同阶段针对重要决策、重要事项进行评估、计算,并作出评价,为实现整个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供合理的保证。
(一)项目初期阶段
目前采用的基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为事后评价,本文认为应着重考虑“事前决策”,才能做出有指导意义的绩效评价。不以项目规模小而忽视前期设计堪察工作,才能避免因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而引起的工程量重大变更,甚至是设计变更,导致工期的延误和效率低下。以某支行办公楼维修改造项目为例,其中,重做院内地坪为一项重点工程,工程预算占整个工程造价17%,然而在正式施工时施工单位才发现无法按照原有设计正常进行,而重新提出将原工程设计中对院内地坪挖除后重新硬化改为直接刷黑,经测算,涉及到的新增下水道清淤、地面8cm刷黑两项工程预算就合计27.5万元,将比原标书方案增加工程预算19.5万元,占原合同总价40%。如果审计人员协助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就重点工程实施的环境、人员、时间、材料、技术方法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提示在现有施工条件下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地下管线分布施工图的缺失增加了施工对地下管道破坏的风险、施工场地离办公区域和住宅区域太近等等;然后帮助建设单位及时修正设计或施工方法,这样更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效率性。
(二)项目实施阶段
基层人民银行的基建维修项目在实施阶段大多未聘请监理,主要由建设单位指派人员负责现场监督,受专业性质及工作时间限制,建设单位指派人员很难做到时刻到施工现场查看,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工作比较被动,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最易出现漏洞。根据此类小型维修工程的特点,现场勘查加追踪审计应是最有效的,应当鼓励内审人员在项目实施阶段进驻现场进行追踪审计,将审计重点放在预算单价是否切实执行、计算工程量是否准确。某支行成立维修专班小组负责施工现场监督工作,但并无相关监督检查工作记录,在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量增减情况、施工材料采购方式的更改等事项也未在现场履行必要的签证手续。根据追踪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经常到施工现场考察实际情况,一是督促建设单位做好现场监督管理工作,留存记录,作为后期审计及竣工决算的重要资料;二是查看施工方是否按照合同或批准的规定进行施工,工程中出现的较大工程量变更,尤其是要做好工程变更签证审计,变更签证需通知审计人员到场,对合同和工程清单中没有、新增加的部分工程必须执行完整的变更程序,且要有专业人员的证明和解说,如存在不合理因素,审计人员可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并要求加以纠正,尽最大可能规避风险。
(三)竣工决算阶段
首先要规范送审程序,保证资料齐全,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施工方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决算书和有关的全部资料送审。因为外部审计机构收费是按审减费用的一定比例收取,所以如果审计人员能在送审前先行核算,减少施工方收取的明显不合理、多算的费用,可有效地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性。具体来说,一是将工程量重新逐项计算一遍,并与竣工决算书进行比较核对;二是查看定额项目内容是否与实际施工内容相符,主要建筑材料价格与当时市场实际价格是否相符;三是核实收费标准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取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以上数据如有差异,可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重新计算竣工决算施工数据。
四、结束语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市场逐渐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此时,政府必须针对现实情况做出正确指导,政府绩效审计也就凸显出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对被审计企业进行监管、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从而帮助企业更平稳、高效地运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然而,从实践来看,尽管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不过,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优化绩效审计方法,从而促进绩效审计质量提高。
一、政府绩效审计概念与内容
1.概念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增收节支和廉政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所谓政府绩效审计,从实质来说,就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通过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审计所需要的证据进行客观、系统的检查,从多元角度来对项目效益进行评估,从而提高被审计对象的公共责任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果监督等[1]。
2.主要内容
从涵盖的范围来看,政府绩效审计涉及的面比较广泛,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从资金管理审计入手,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财政资金可谓是绩效审计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例如,审计科技三项费用时,可以发现,大部分项目都是10万元、20万元左右,规模比较小[2],从审计结果可以看出,科技三项费用的投资规模整体偏小,投资力度不大,其投资效果自然也不会很理想。鉴于此种情况,为提高科技项目的建设力度,在同级审工作报告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审批,确立科技项目,适当提高项目规模和集中度”的建议。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后,认为该建议可行性比较强,后期开始在实践中应用此建议,项目投资效益得到明显改善。
(2)从制度建设审计入手,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率
我们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坚持改善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模式与框架的理念,致力提高财力分配和预算指标合理、合法和效益,以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水平与利用效益。在实践中,还发现部分财政部门在预算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例如,预算分配制度欠缺科学性,适用性不强,存在较为普遍的预算追加现象。针对此种情况,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就预算指标分配、追加及结余资金使用等问题,我们着手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预算更加合理,财政资金配置和利用更加科学。
(3)从财政资金的监管入手,防范资金损失和浪费
随着国家对地方建设的支持,地方财政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在财政资金监管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监管力度不强,监管体系不统一,也不规范,导致监管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的现象。财政性投资建设项一般前期费用过大,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过程监管不力,基于此种问题,我们通过全过程监督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强化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必审制度,大大减少了资金低效使用的状况。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1.优化政府绩效审计模式
通常来说,传统的审计模式大多都是审计人员通审计企业资金情况,来开展审计活动。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捷,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不能全面、科学地体现出被审计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实际情况。鉴于此,要借鉴国内外绩效审计成功经验,创新审计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用的审计措施,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果。开展绩效审计的时候,政府部门需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审计项目,抓住关键部分,严格审查项目各个流程环节,确保审计内容完整。在采集项目信息时,政府部门审计人员必须要解放思想,不断从实际出发,创新审计方法,以此来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以此来确保相关数据真实、准确。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规范采集多种样本,应用现代审计手段,对采集的数据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保绩效审计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2.管控绩效审计过程
在政府绩效审计实际开展过程中,为了防止因为意外因素,导致审计结果失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绩效审计过程的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政府审计实践中,可以看出,政府绩效审计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审计内容涉及到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多方面内容,在此背景下,审计必须要从整体出发,进行统筹考虑,明确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将能合理配置各类公共资源,并及时发现各类问题,然后,有的放矢此制定出完善的审计方案。实践中发现,以问题为导向和突破口开展绩效审计,效果更加理想,可有效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效率。
3.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从审计过程来看,政府绩效审计是长期的、艰巨的,而且其内容也是繁杂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监督审计的过程与结果,确保绩效审计顺利开展,并使之更加科学与合理。在优化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时,政府部门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提高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根据相关制度规范,综合运用多种绩效审计方法,提高搜集的各类数据的准确性,并利用合理评估来保证绩效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切发挥出绩效审计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政府绩效审计实效。
三、结语
总之,政府绩效审计是经济全球化形式下实现经济良好发展、企业实现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来看,受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政府绩效审计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政府部门应立足实际,不断优化绩效审计方法,采取各种途径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以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方法探索
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财政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逐渐凸显。特别是“营改增”税制改革以后,地方同中央财政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多的需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支持和提升。但与此同时,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大幅扩张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新出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应当重视的无疑是财政转移支付真实合规性与效益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财政转移资金能否切实到位,并且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对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必须要关注的两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目前的政府审计模式更侧重于对于财政资金真实性与合规性的审计,对于财政资金效益性审计侧重不足。特别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方面,更需要在真实性与合规性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其使用的效益性。不过在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中,由于欠缺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本身由于涉及范围较大而造成绩效审计实施难度较大,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本文尝试针对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综合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国际经验,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审计方法进行探索,以求能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思路。
一、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概述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与类型
财政转移支付简单来说,就是以均衡政府间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而通过财政体系产生的资金纵向与横向的平衡运动。国际上对于转移支付具体形式的分类不尽相同,但一般有为两类:一是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二是收支均衡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对于我国转移支付构成的分类有很多种,归结一下大致可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其他转移支付。
(1)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是在支付过程中按规范和均等化并适当照顾老少边地区的原则而进行分配,参照的主要客观因素是各地方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的差额及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量等,按统一公式计算确定。
(2)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指利用财政资金服务于中央宏观政策目标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委托地方政府事务而支付的补助资金,例如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的专项拨款。
(3)税收返还。在我国,税收返还主要包括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以及所得税基数返还。
(4)其他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体制补助(上解)、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其他转移支付等。
财政部所列举的转移支付类型与理论研究中的分类有所差异,本文以财政部所界定的转移支付类型为主进行探讨。财政部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分类,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二)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含义。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是指:专门的独立机构,依据特定的审计与评价标准,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并将其成果作为政府实现职能的评价指标和监督手段。它是以检查和判断各级政府对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计划、使用及结果和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以及立法或财政机关确立的转移支付目标是否适当为主要目标,绩效审计的客体主要是各公共部门及各类项目、事务等的财政转移资金流动与使用。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
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以下三个特点:
1、转移支付总额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到2013年的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情况来看,转移支付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转移支付总额5年将近翻一番。
2、转移支付结构不断调整。在近5年转移支付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均有所增长,数额均呈上升趋势。但在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总体大于专项转移支付增长速度,表现出转移支付资金向一般性转移支付倾斜。
3、税收返还比重减少。近5年内,税收返还的绝对数额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5000亿元上下。同时,在财政收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同步增长的情况下,税收返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安排不完整。目前由于上级政府在安排补助下级专项补助资金时的预算不细化、用途较模糊,而且预算管理不透明、资金分配随意性较大, 在年初的预算安排中也无法准确编入上级补助的收入和支出,造成预算不完整,致使一个地方的财政总体情况得不到完整反映。
(二)滞留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上级财政部门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必须逐级拨付,才能到达用款单位, 在这转拨过程中,就容易发生滞留的问题。
(三)挪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上级政府拨付专项资金都有特定的目的,使用资金的项目大都事关国计民生, 只有资金使用到位,做到专款专用,才能真正的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 然而有的部门仍有挪用专款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四)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专项资金在下达到具体项目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形成“半拉子”工程、“烂尾楼”,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专项资金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方法的设计
针对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要在政府绩效审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对财政转移支付自身的特点加以考虑,制定出符合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特点的审计方法。下面,就结合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特点,对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方法进行探讨。
(一)审计目标的制定。在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方面,是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审计。同时,制定审计目标还需要考虑具体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在目标制定阶段,也需要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
(二)绩效审计标准选取。当绩效审计目标制定后,就需要设定一定的标准,以便进一步实施审计方法。在绩效审计的标准选取方面,对于财政转移支付来说,需要首先考虑绩效审计标准的选取因素,而选取因素最主要是依据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影响因素。选取因素确定以后,就需要制定相应标准。标准的制定可以分为量化标准和定性标准。在定性和定量标准中,应当有一般标准和补充标准。一般标准的设定应当考虑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
(上接31页)的普遍性和通用性,能在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领域广泛适用;补充标准的设定应当具有灵活性和个别适用性。
(三)审计方法的确定。由目标出发,确定相应的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标准体系之后,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绩效审计方法,来通过标准体系实现绩效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因素考量之后,需要进行方法的设定选择。在这一过程上,主要是对于绩效审计对象素材的加工方法,也就是审计资料的收集方法。在资料获取后,就需要对资料加以分析,来确定所获取的审计资料是否达到了所设定的审计标准,从而达到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目标。
五、建议及总结
(一)完善法律法规。当前,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亟待健全与完善。特别是在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审计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离透明、规范、科学、有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研究,从理论上充分认知当前的转移支付制度和绩效审计的实际,是相关学科理论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完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财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是联系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纽带,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越完善,绩效审计工作就越能符合需求。因此转移支付审计应采取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四)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审计部门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财政、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审计系统对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能力。
(五)注重与合规审计更紧密结合。合规审计是财政转移支付审计的基础性审计,任何与绩效有关的审计都需要建立在真实可靠符合规定的审计资料的基础上。所以合规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但绩效审计的工作成果反过来也能影响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同合规审计更紧密的结合,能提升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总体审计效果和审计质量,也可以有效降低审计成本。
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审计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移支付正常有序运行的监控机制,也是财政转移支付效能与效果保证的有力工具。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需要审计工作的适时转变和发展,并且良好有效的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制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转移支付审计的研究,转变转移支付审计模式,完善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制度,推动转移支付制度效能的提升,从而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进步,这是转移支付制度对审计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绩效审计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近些年,国内各界人士对环境绩效审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大多为理论研究,而实务操作指引和案例参考较少。本文旨在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结合一个案例简单谈谈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应用。本文所指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两方而,一是证据收集方法,二是分析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与一般的绩效审计方法基本一致,其中专家咨询法是环境绩效审计比其他绩效审计用得多的一种,因为对环境事项的评价涉及专业的监测指标和设备,一般审计人员未能纯熟掌握。各种证据收集方法的做法和技巧如下:
1、审阅法
审阅的书而资料一般包括单位管理制度、重要事项会议纪要、项目实施计划、采购招投标材料、合同、各重大事项的申请与批复、财务报表账册等,审计人员需要对其中相关、有用的部分进行取证。
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察看建设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建设进度、财产物资的真实性、相关管理的有效性;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周边群众交谈,可以获得最感性、真实的答案,有时还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线索或灵感。实地调研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索取笔录和签名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督单位的人员、受益群众或周边企业等项目利益相关者等。应注意访谈内容须形成书而记录才能作为审计证据,最好还能够有当事人签名确认。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分析方法
1、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方式将收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定量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中问卷调查的结果,必须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目前实现程度,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同类型的不同主体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被审计主体所处的水平,将实际实施情况与政策法规要求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程度等。
3、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通过因果图直观、条理分明地表现出来的方法。先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通过审计证实哪些因素确实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分析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等,最后用因果图清晰表现出来。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运用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上的方法,例如投入产出模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数据分布分析法等。
三、实务应用案例
本文选取一个政府投资的环境项目广东某城市环境项目作为案例(案例数据经过技术处理),综合阐述绩效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立项的宗旨是改进和调整区域环保设施服务,从而协助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南中国海的环境问题。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0.8亿元,建设期为6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害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及有害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城市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等。
2、绩效评价过程
在完成调查准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设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后,审计组进入绩效评价过程。
该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六大方而。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中的一个三级指标来举例说明。
(1)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分析主要从资金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两方面,二级指栩开展,反映资源的节约程度。其中,以三级指标招标采购合同预算节约率为例。
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首先,查阅项目评估文件、年度实施计划、历年审计档案、招标采购合同等资料,分类统计出所有进行招标采购的合同信息。其次,对不同类别的合同分别对其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作出比较。其中有一些设备采购是项目评估文件和项目实施计划中均有详细的资金预算的,例如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子项中的通风、温度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的成本预算为140万元人民币,实际签订一个合同,合同金额为129万元人民币,比成本预算节约了7.86%的资金。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预算没这么具体,例如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的现场作业、进场公路土建工程预算成本为7970万元,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招标签订了5个此类合同,金额合计7990万元,比预算成本高了20万元,没有实现节约。
按照此方法,对所有招标采购合同进行比较、统计后,得出,264个招标采购合同中,有10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38.64%)实现了节约,预算节约率为7.32%,但是其余16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61.36%)的实际结算都等于或超过了原计划金额,超出预算8.48%。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中,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70%。
(2)效率性分析
效率性分析主要从项目建设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两方面,二级指栩开展,反映产出与资源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项目征用土地效率评价指标为例。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 审计 实务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国家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逐步递增。自然而然,投入资金是否实现相应的效益、环境改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环境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方面也成为政府和群众日益关注的问题。因此,全面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十分迫切和重要。
近些年,国内各界人士对环境绩效审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大多为理论研究,而实务操作指引和案例参考较少。本文旨在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结合一个案例简单谈谈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应用。本文所指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证据收集方法,二是分析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与一般的绩效审计方法基本一致,其中专家咨询法是环境绩效审计比其他绩效审计用得多的一种,因为对环境事项的评价涉及专业的监测指标和设备,一般审计人员未能纯熟掌握。各种证据收集方法的做法和技巧如下:
1、审阅法
审阅的书面资料一般包括单位管理制度、重要事项会议纪要、项目实施计划、采购招投标材料、合同、各重大事项的申请与批复、财务报表账册等,审计人员需要对其中相关、有用的部分进行取证。
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察看建设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建设进度、财产物资的真实性、相关管理的有效性;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周边群众交谈,可以获得最感性、真实的答案,有时还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线索或灵感。实地调研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索取笔录和签名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督单位的人员、受益群众或周边企业等项目利益相关者等。应注意访谈内容须形成书面记录才能作为审计证据,最好还能够有当事人签名确认。
运用访谈法时,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如,审计人员对需要了解的问题先设想好几个可能的答案,然后在谈话中根据对方回答的符合程度去评估可靠性和疑点;使用恰当的谈话语气以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获得对方的信任感,从而获得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审计人员也可以互相配合采用黑白脸的战术,给对方施加一定压力,又避免让对方有对抗情绪。
4、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应注意标准化,对同一类型对象的问卷内容应该统一,才能有效统计结果。问卷的问题应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设置代表不同程度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作出具体、明确的选择。发放的调查问卷应注意要批量化,达到一定数量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确保充分回收,才能保证调查质量。
5、网络信息检索法
网络信息检索法是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网络、专业数据库等平台查阅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采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网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选取权威平台检索信息。
6、专家咨询法
针对审计人员知识面所不能覆盖的某一领域,需要聘请专家利用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指定事项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环境项目通常都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评价,例如,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废气检测等等都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分析技术,不是普通审计人员可以掌握的。
实际工作中,可灵活多样的采用各种技术方法,组合应用、相辅相成,以求达到审计目标。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分析方法
1、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方式将收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定量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中问卷调查的结果,必须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目前实现程度,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同类型的不同主体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被审计主体所处的水平,将实际实施情况与政策法规要求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程度等。
3、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通过因果图直观、条理分明地表现出来的方法。先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通过审计证实哪些因素确实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分析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等,最后用因果图清晰表现出来。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运用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上的方法,例如投入产出模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数据分布分析法等。
三、实务应用案例
本文选取一个政府投资的环境项目――广东某城市环境项目作为案例(案例数据经过技术处理),综合阐述绩效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立项的宗旨是改进和调整区域环保设施服务,从而协助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南中国海的环境问题。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0.8亿元,建设期为6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害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及有害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城市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等。
2、绩效评价过程
在完成调查准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设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后,审计组进入绩效评价过程。
该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六大方面。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中的一个三级指标来举例说明。
(1)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分析主要从资金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资源的节约程度。其中,以三级指标“招标采购合同预算节约率”为例。
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首先,查阅项目评估文件、年度实施计划、历年审计档案、招标采购合同等资料,分类统计出所有进行招标采购的合同信息。其次,对不同类别的合同分别对其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作出比较。其中有一些设备采购是项目评估文件和项目实施计划中均有详细的资金预算的,例如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子项中的“通风、温度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的成本预算为140万元人民币,实际签订一个合同,合同金额为129万元人民币,比成本预算节约了7.86%的资金。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预算没这么具体,例如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的“现场作业、进场公路土建工程”预算成本为7970万元,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招标签订了5个此类合同,金额合计7990万元,比预算成本高了20万元,没有实现节约。
按照此方法,对所有招标采购合同进行比较、统计后,得出,264个招标采购合同中,有10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38.64%)实现了节约,预算节约率为7.32%,但是其余16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61.36%)的实际结算都等于或超过了原计划金额,超出预算8.48%。
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中,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70%。
(2)效率性分析
效率性分析主要从项目建设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产出与资源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项目征用土地效率”评价指标为例。
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访谈法以及因果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历年审计报告,得知污水处理子项和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均遇到征地困难的问题。然后采取面访负责项目征地相关人员、查阅征地过程形成的文件(如会议纪要、问题汇报、协议)等方法,详细了解征地困难的原因、征地拖延的时长、征地困难造成的后果等。经审计得知,其中污水处理子项在2006年开始征地,正值土地与房屋价格上涨之时,其中一个村庄的居民集体要求更高的补偿金额才愿意搬离。赔偿问题的商议严重拖延了该子项的进度,原本预计4个月内完成,但实际上花了超过1年半的时间。另外,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前期对安全填埋场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未能准确判断所选建造地点的地形特征,而后在项目具体设计阶段经过更为详细的测算,土地需求从原来的20公顷增加为33公顷,增加了65%。由于征地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征地审批和赔偿商议的难度和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增加配套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未能及时到位,致使此填埋场的征地效率非常低,也是导致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延迟了1年才开工以及项目最终延期2年才完成的原因之一。因果分析见图1。
可见,项目征用土地效率不理想。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差,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40%。
(3)效果性分析
效果性分析主要从建设目标实现效果和社会效果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效果与目标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程度”为例。
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实地调研、聘请专家测评、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来评价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的效果。
首先,通过案卷调查得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新建和扩建的三个污水厂总共增加了每天47.5万立方米的处理能力。污水处理比例从立项前的50%上升至项目结束时的97%。
第二,到污水处理厂排水口所在流域观察水质状况和周边环境,作出书面记录并拍照取证。关于水质,肉眼未发现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也未发现明显臭味。对周边环境的了解发现,其中一个污水处理厂所在流域上游有几间印刷、制衣和电子企业。
第三,到污水处理厂调阅污水处理监测设备的数据,获得前三年化学耗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水质中悬浮物(SS)等污水处理主要监测指标情况,然后查阅实时监测设备的数据,一方面了解历年数据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对比和核实数据变化的合理性,以判断是否存在历史数据造假的可能性。经审计确认,收集回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全部达到环保指标,污水处理效果较好。
第四,审计组聘请环境监测专员,抽查了3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根据环境监测专员提供的监测报告,其中一类至三类水质占91%,四类至五类水质占5%,劣五类占4%,总体水质评价为优。其中,污染较严重的是SZ河GS段,其他河段的水质较为良好。审计组将这些数据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实施前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比起5年至8年前有了稍微改善。
最后,对流域周边群众进行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53份,55%的群众认为水质没有明显改善,8%的群众认为有所改善,37%的群众认为水质比以前差了。其中一名群众还表示曾在某污水处理厂上游的一家企业工作,知道企业存在偷排情况,影响水质。
综合以上情况,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良,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85%。
对比起其它指标,对该指标的评价分析相对复杂。因为不仅要从档案文件、实地察看、调阅设备数据、聘请专家协助监测、向群众做问卷调查等多方面来获取信息,而且信息内容涉及污水厂处理能力、地区污水处理比例、污水各主要物质含量、不同河段的水质等级、历史数据与现时数据、周边群众对水质情况的意见等等,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此外,水质情况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不仅受该污水处理子项成效的影响,也受河流上游企业性质和排污情况的影响,甚至与区域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有关。因此,审计人员要对这些作出客观、恰当的评价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需要发散和综合思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