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8 15:54: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面临的新变化
一是高校宿舍管理的功能和职责已经发生了改变。宿舍功能定位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单一,大学生宿舍不仅仅是一个休息的场所,还蕴含不可忽视的“育人”价值。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不断提出了党团进宿舍、社团进宿舍、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的具体要求;所以,作为维护和支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然要占据大学生宿舍这个教育阵地和窗口,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党的十报告也曾做出过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之一。
二是辅导员或宿舍管理人员在高校工作中的角色有了很大的变化,管理方式必须适应发展。辅导员或宿舍管理人员的角色期望由“保姆式事务管理者”演变为“实践、理论研究者”;职责要求“既会管,更会教”;辅导员和班主任不再以师长的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亦师亦友”;行为模式由“权威、说教”演变为“平等、引导、促进”等等。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能否既能“管”还能“教”,是衡量一个高校宿舍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宿舍管理还要逐渐把“管”的重心向“引”及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的重心转移。
三是大学生宿舍管理中现存的一些弊端亟需改变。表现在:第一,宿舍管理员与学生间的关系僵硬,彼此不尊重。第二,宿舍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有待提高,不善于从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宿舍的卫生与文化建设;第三,宿舍的现行管理规章制度也有待完善。如这些规章制度在内容上禁止性条款多,授权性条款少,义务性条款多,权利性条款少,在管理层面上更多的是强调服从,强调执行,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较少等,从而在文化层面上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大学生的认同与接受。[1]
2.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高校宿舍管理及其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作为20世纪末以来最具影响的心理流,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2]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从其本质上来讲,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相辅相承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学者那里,“他们认为自我实现的概念中包含着利他和对他人的责任心。作为Maslow理论中的典范,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大多是那些提升了社会责任感的人,它们都强调人的心理的正向力量”。[3]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管理中即以生为本,用心服务。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态度服务学生与社会,会产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赢效果。
第一,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帮助宿舍成员整合各自的价值观,树立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每位大学生即使受相同的学校教育,但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在宿舍的日常生活中,宿舍成员之间总会对一些现实问题存有兴趣与疑问,为了解决这些兴趣与疑问成员之间就会进行一些讨论,他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直到最后得出几乎一致的观点,这些点点滴滴的讨论会给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些一点一滴的冲击不断地改变着成员之间的自我认识,自我探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为他们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提供了基础。
基于此,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整合每个班级成员的群体的价值观,使其多样或多元化的思想认识最终都能回归到对于每个成员都有意义的价值取向上来。从而形成宿舍成员中的价值取向:一是宿舍中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尊重的,彼此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二是当宿舍成员采取了不当行为并造成了矛盾和误会时,首先了解行为原因,并让宿舍中所有成员对事情的处理有综合的意见。不宜采取逃避的态度,用调换宿舍等消极方式来解决矛盾问题。三是尽可能采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价值取向的统一并非指所有成员都不能够有不同的意见或不同的选择权,相反更应该给每个宿舍成员适当的表达意见的机会和对事情有判断及选择的权力,只是要求宿舍成员间尽可能采取受尊重或受鼓励的行为表达意见,而不是采取不尊重或不鼓励的行为表达方式;四是教师在宿舍管理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以宽容、尊重和鼓励的态度,不偏不倚的处事风格,来解决宿舍成员的矛盾甚至冲突。
第二,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帮助宿舍管理中各成员加强沟通,促进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沟通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传递并理解信息、知识的过程,是人们了解他人思想、情感、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双向的途径[4]。沟通广泛应用与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沟通的成功或有效性是以所传递的信息被当事人充分理解并认同为标志。有效的沟通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给予反馈和获得反馈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宿舍成员当中有效沟通是彼此建立友情,相互帮助,甚至是消除误会最直接的情感和行为交流方式。沟通既是沟通者的人际关往需要,也具有社会支持的功能作用。因此说,宿舍成员间的有效沟通是营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最佳途径。
第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普及朋辈心理辅导,建构高校四级心理网络。一些高校已经建立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各班级心理委员――各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宿舍一级的心理信息员是直接与每一位同学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基层的单位,在这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中,普及朋辈心理辅导非常必要也较有效。
朋辈心理辅导是让同龄者对周围遭遇心理困扰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而提供的一种具有类似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在宿舍中运用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同宿舍的同学们能以更宽松的氛围、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引导和帮助,来解决学生中比较表面的心理问题,利用它覆盖面广;简便可行,易于见效的特点,发挥它容易及时发现宿舍里同学的心理异常倾向和问题,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第四,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更新管理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集体人格的形成。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在于通过激发人的内在积极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帮助人们获得美好的生活。积极的体验能够有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每个人的积极人格是积极的社会环境的组成基础;积极的社会环境又是积极人格培养的土壤和养份。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心理上往往不够成熟,还有一定的心理依赖,需要社会支持,生活中他们面对诸多压力,如繁重的学习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严峻的就业形势等。面对种种压力,他们需要情感的交流与倾诉,如果高校中师生互动性差,沟通交流不足,师生感情淡漠,相互感染较少,就会出现师生信任危机,良好的集体人格就无法形成。当很多人在共同做一件事情,共同完成一项事业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集体在人格方面的共性,这就是集体人格。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因为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宿舍管理有利于学生师生之间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师生之间消除代沟与误会。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教育;运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04-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以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为研究对象,利用心理学研究者已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其首倡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en M.E)。该理论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偏重于治疗和改善负面情绪的理念和做法,将心理学的功能转向了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积极的心理体验如快乐、希望、幸福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责任感、自尊、自信等)的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设计目标、实施理念与积极心理学理论不谋而合,越来越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包含的方法论,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思想教育的各个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的探索
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
彭海霞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导向有共同的逻辑,发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提,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支撑,培育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目的。
2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王贺认为,可以采用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增加情感体验、完善积极人格、营造积极组织系统等方式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励骅在研究中提到,要通过确立适当的发展目标、加强综合训练、培养意志力等帮助学生树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认知,形成乐观人生态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通过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赏识学生、积极暗示、提供榜样等,保持学生的自尊,维护他们的自信,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念;通过培养学生自我决定能力,促使学生独立发展。郑祥专则提出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采用宏观认知结构重建策略,帮助大学生淡化人生境遇,增强挫折耐受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3 在思想教育工作各个具体领域的教育方面
谢守成主张在积极心理学模式下增强贫困生积极情绪,注重贫困生潜能的发挥和培养,鼓励贫困生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裴利华认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预防的意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注重积极主观体验;最后通过全方位的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构建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系统。凌取智认为,需要在诚信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全面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程肇基将积极心理学视为道德学习的新方式,认为积极人格的形成依赖于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大学生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李文英则主张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高度关注人类生命本身蕴涵的积极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的效果
1 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变了高校思想教育“消极应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模式
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把学生当做问题的来源,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发现的都是消极的一面,诸如“虚荣自卑”“懒惰自私”“逃课”“作弊”“班级不团结、支部没有战斗力”“没有创造力”“就业率低”,等等;开展的很多活动也是基于“先给学生打个叉,再帮他们改正”的模式。这样就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了负能量,强化了问题意识,扼杀了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而事实上,只有把学生当做是充满潜能的个体,把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做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减弱。
2 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善了高校思想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同时也是教育的客体,承接着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积极的品质等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积极心理学改善了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相长。
3 积极心理学理论拓展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传统的教育方式过分强调形式,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业教育和学术发展割裂开来,不但造成了思想教育活动缺乏载体,还使得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发展、社会性发展缺乏“心理推动力”。蕴涵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思想教育活动都是致力于开发那些激励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我发展。
三、对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的思考
1 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对传统加以继承
虽然在心理疾病治疗和预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对传统病理学视角下的心理疾病治疗工作的颠覆,但是将其运用到思想教育中,并不表示要对传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否定。诸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指导、情感疏导、危机干预等教育内容不会因为新理念的引人而改变,改变的仅是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和形式而已。再如思想教育中实践的观念、制度建设的观念、系统的观念等都可以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相融合。全面放弃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内容和方法,不但不能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甚至连基本的教育工作都难以开展。可见,积极心理学理念在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局限,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拓展和深化,但两者绝对不是冲突的。
2 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把握好尺度
积极心理学理论给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推陈出新,使得教育形式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积极心理学也不例外。在诸如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想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在深入理解理论的前提下把握尺度。比如,针对积极道德教育,研究者周围认为,“开展积极的道德教育采用以正面、积极为主的教育方法,但并不意味着积极道德教育完全排斥惩罚,或者说把惩罚排除在道德教育之外,只不过积极道德教育对惩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因而也有了对惩罚这种道德教育方法的独特要求。积极道德教育认为完整的道德教育应该包括惩罚而不是排斥惩罚”。另外,在教育者的理念没有提升到能够理解新的理论之前,盲目地将新的理论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不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会造成学生对教育目的的曲解。例如,在纪律教育中,并不是需要学生一定要在“违反纪律的体验中积极改变”,许多教育内容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学生凭借自身的人生经验和知识背景是能够直接理解并获得良好认知的。因此,教师在运用新的理念时不但自身需要加强学习,也要教会学生主动掌握这些新理念,防止在教育互动时过分解读,影响教育效果。
3 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进行本土化实践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德育教育 有效性
中职学生大多都是一些家庭比较贫寒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比较艰苦,父母的收入水平有限,家庭生活相对比较贫寒,孩子的学习条件有限,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孩子给予了父母所有的希望,父母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生活,所以会选择让孩子到中职学校学习一门生活的技术。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进行中职教学的同时更需要使学生摆正态度,进行积极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让德育教育伴随中职学生的成长
中职教育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敢于做、敢于想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针对中职学生消极、低沉的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必须从心理学角度转变他们的思想,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入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一定要求对专业知识多么熟练,更多的是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在进行中职教育时,要重视对学生企业文化的德育方面的培养,通过德育课堂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企业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针对企业文化这块的学习我们可以先通过上一届的学生在企业中的感受和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授课,还可以让学生现身说法,以事实让学生懂得德育课的真谛及企业文化培养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德育培养教育,力求在讲课过程中尽可能突出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学生所选专业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职业特征遵循的原则都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重视对于专业特色的认知。中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学生质量的要求,这不仅是对于技能的培养,而且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二、从中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入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投入热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不受重视的,相对的,他们在社会上得到的关爱也不是很多。所以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感觉到我们的热情和帮助他们的决心,平时可以和学生多聊聊天,培养感情,学着和学生做朋友,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对我们敞开心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弥补他们从家庭和社会得不到的爱,慢慢唤醒他们关心社会和他人,使他们重新认识社会,以爱心回报社会。
要不断用积极的心态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自己的工作。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老师要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社会,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每个地方都注满我们对于这些学生的关爱和培养他们成才的决心,学校也可以安排各种公益活动、感恩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切身经验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耐心对待学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走向未来。作为中职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做事,做人。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尤其在一些中职学校当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很严重,他们偏向于学习无用论,导致他们不想学习,厌学,逃课。他们的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对人都比较冷淡,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时候要重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让他们不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见贤思齐,通过身边的例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在了解学生德育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性,抓住他们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时代感,不断引导他们以好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岗位,在平常的拓展训练中,让他们不断超越自己,体会到生活的美妙和乐趣,增强对工作的自信心和遇到问题正确面对的责任感。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够认识到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我们该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要充分挖掘中职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不断对他们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学校中我们最好能够给学生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增强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认可和对未来工作的自信心。我们在进行心理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兴趣爱好,开展不同活动,让学生可以大展特长,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展现自身才华,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第一印象(如仪表、神态、言谈举止等)往往会给与对方的后续交往带来较大影响,这种决定第一印象的形成是最先出现的中心性格特点所具有的技能效应,即在心理学中所谓的"首因效应"。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同样会出现此种效应,即学生与教师初次见面或接触时所注意到对方特性往往较后来所注意到的影响大。若教师在初次见面时呈现给学生的是认真的教学态度、亲切的教学风格、高度的教学热情和渊博的医学知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赢得多数学生的好感,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我们冥思苦想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的同时,各位教师也应该加深自我修养、提高着装品味,让学生在教师的"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2 情感效应
情感效应又称情绪效应,,所谓情绪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某一个人今后的评价。尤其是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主体的情绪状态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接触时主体的喜怒哀乐对于对方关系的建立或是对于对方的评价,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与此同时,交往双方可以产生"情绪传染"的心理效果。主体情绪不正常,也可以引起对方不良态度的反映,就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同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能极大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合理利用情感效应,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情感效应来调动学生学生的极大热情。
3 碰撞效应
两个以上物体相撞,由于力的作用,留下了痕迹,这种碰撞越强烈,留下的痕迹也就越深。同理,两个或几个人对某一事物或观点展开讨论,甚至争论,都对这一事物或观点的了解和印象就会更全面、更深刻。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碰撞效应"。碰撞效应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对增加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认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讨论法"就是碰撞效应在教学法上的体现。实践证明,运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它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思维受到训练。学生就一问题进行讨论,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争论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也就是思想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学生们充分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享受到思想的成果,碰撞过程中会撞出的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感,这正是教师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教师应特别珍视这种过程和结果。笔者认为,一个聪明善教的教师不是仅仅会讲、会灌的教师,而是善于设置讨论情境,成功地运用碰撞效应的教师。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定论早已有之。教学活动也不是单向的、静止的过程,而是双向甚至多向、能动的过程。21 世纪大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应是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利用碰撞效应------师生的碰撞,生生的碰撞;语言的碰撞,思想的碰撞;情感的碰撞,心灵的碰撞。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不是死水一潭。帕斯卡尔曾说过: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相信这些都会给予我们很深的启示。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台更多地让给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碰撞效应的作用。学生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自由地驰骋在思想的王国,才能真正得到启迪和受到教育,这样的教学活动才真正具有实效,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同时,师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某点观点也可以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4 期望效应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对期望效应最通俗、形象的说明。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望,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进取的信心。特别是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后,不仅不会放弃学习,反而劲头更大,进步更快。
总之,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特别是大学层次的医学生的教与学的问题更应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基础知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并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詹启生,俞智慧.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不同情境下作用的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251-253.
1 经典案例
夏某,信息学科某专业毕业生,初入大四因过重的就业压力导致中度抑郁,典型表现为只要看到招聘信息就莫名恐慌、彻夜难眠。住院治疗两个月后情况有所好转,出院后积极调整心态,集中精力补修未及格课程,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凭借自己的英语特长反复尝试,碰壁后及时总结原因并改善自身,屡败屡战,最终不断收获职场“橄榄枝”,是值得学习的职场“三文鱼”。
陈某,夏某的同班同学,专业基础好,大学期间有创新实践经历,传说中的“编程达人”,老师眼里的能力典型。进入就业季后该生怀着过高的期望开始求职,但屡因薪资不理想果断拒绝。在后来的机会中连受“打击”,于是寄望于来年春招,但直到离校在即,该生仍未能求得“理想”职位,是高校“待业族”的典型代表。
2 就业场典型代表:“待业族”和“三文鱼”
2.1 两种基本定义
校园从来不寂寞,无关形势大好或就业惨淡,“待业族”和“三文鱼”都以一种不小的比例作为重点指导和服务对象被密切关注。
校园“待业族”这一话题并不新鲜,指的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就业困难或主动选择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新时期背景下这类人也衍生着新的特征,多样化的就业困难因素导致这类人的数目呈增长趋势,解决这类人的就业问题也涌现出新的挑战。
职场“三文鱼”则用来描述在求职过程中能坚持不懈、迎难而上,主动修缮自身,以积极的求职心态、向上的能动行为去解决就业难题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不一定天赋异禀,成绩优异,他们最明显的特征是不逃避、不放弃,肯吃苦、能适应。
2.2 两类特征对比
从案例中两名学生的典型表现来看,高校“待业者”和职场“三文鱼”在心理反应、个性特征、能力表现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对比:
(1)高期望和能适应。相比于“三文鱼” 们对职业和求职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待业族”们则表现出固执的高期望。“高”,主要体现在这一类学生对求职岗位的片面认识、对个人能力的过高评价、求职业待遇的过高期许,加上90后学生自主性强、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不够等特征,让他们长时间“待业”,并伴随心理问题的产生。
(2)一味逃避和敢于正视。 “三文鱼”们大多奋发向上、求胜争先,但在经历被选择、淘汰、挫败、失望等一系列情绪,尤其是感受到激励竞争带来的心理冲击之后,他们对个人和职业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乐于采取积极态度和行为对自身缺点加以正视,主动调整和改善,是积极心态的有力体现。而“待业族”们则恰好相反,不敢正视和被动接受后大多呈现一味逃避的现象,也往往导致其他方面,如学业、人际交往、个人情绪等方面的低迷。
(3)一击即碎和屡?÷耪健R蚯笾笆艽旌陀纱瞬?生的其他负面影响逐渐导致了“待业者”在诸多方面的下滑,突出表现为心理脆弱,神经衰弱、抑郁症等其它心理疾病,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障碍,是开展好就业工作的直接难题。我们要重点培养具有较强抗压力、适应能力,屡败屡战的职场“三文鱼”,他们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规避心理“高危区”,畅通就业帮扶通道。
对比发现:积极一词是构建帮扶和改善措施的中心思想。积极的思想认识、积极的观念转变和积极的能力提升是制约青年学生顺利就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帮扶就业困难学生、提升整体就业实力的关键。
3 积极心理学之于高校毕业生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由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正式提出,重点描述人的发展潜力和积极品质,强调人在事物面前采取积极进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争取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幸福感的最大化,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泰?本(Tal Ben-Shahar )博士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推动者,他曾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课程”上提到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认为积极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驱动对促进个体发展有显著作用:
(1)提倡思想认识的积极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之一,主张人对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怀有积极的心态,形成积极的人生体验。泰?本教授也提出“问题(角度)创造现实,关注点决定结果”,即一样的事实,乐观的诠释会带来好结果。如案例中夏同学积极寻求心理治疗,遭遇失败能保持平常心态,积极尝试就是有力体现。
(2)提倡个人能力的积极追求。泰?本教授在公开课上提到要专注于个人优势、关注优势、激发潜力;同时还提出要无条件接受自己,敢于对抗负面影响,通过积极力量的挖掘与培养来发展个体的积极品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案例中夏同学正视自己的精神疾病,通过挖掘自身优势努力求职。反之,陈同学对自身和环境都没有积极的认识和追求,从而导致就业困难。
(3)提倡群体环境的积极构建。积极心理学从集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提出通过积极环境来激发积极动机、营造积极体验,建立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案例中陈某期望难以调整、行为不够主动、思想消极发展,环境成为导致内因的不良外因。
4 积极心理学对两类特殊学生群体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PMA黄金定律(PMA:Positive Mental Attitude,即“积极心态”),用该定律支配自己人生的人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正面的经验支配自己,最终将获得成功。从两类特殊学生群体的成长经历来看,积极的心理学态度对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援助体系,促进形成积极的思想体验。就业心理障碍是毕业生就业的绊脚石,自卑、焦虑、选择困惑、压力恐惧等都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盲从、逃避、观念固化、行事偏激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以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思想体验为导向,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构建援助体系,通过心理普查、健康沙龙、个性咨询、工作坊等方式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治疗,有助于形成重要的基础保障。
(2)坚持积极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形成积极的能力追求。总的来说,就业过程对毕业生的考核可以归纳为思想和能力两个方面。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兼具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积极人才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符合职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方向。系统化、全程化地培养卓越人才,养成积极思想,强化积极能力,是提高毕?I生就业实力的最有效方式。
(3)营造积极进取的就业引导环境,促进形成积极的集体阵地。环境是影响人和造就人的主阵地,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是培养积极人才的必要基础。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报告一方面指出要从就业服务、技能提升、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创建积极环境,另一方面,强调要广泛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职业观念引导,努力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思想引导渠道,构筑积极就业的精神高地。
关键词:绩效工资;小学教师;心理;调查
一、各地区由奖励性绩效工资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各自为利益而战、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校园不再有和谐和团结。
目前,少数学校内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重重,为讨论、制定各学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各方僵持不让,三天两天开会讨论,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2.部分教师、职工深受打击、无心顾及教学工作。
部分学校未按照程序进行公开讨论、教师表决,领导或则利益集团草草制定了本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并上报。而主管部门,只要暂时还没有教师反应到上级,一般都会通过。我询问了解了部分学校的方案,发现按照他们的方案执行,部分一线非统考学科教师和后勤工人无论工作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拿到较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这一部分人员存在较严重的消极怠工心理。
3.为拿到较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不良风气有蔓延之势。
由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向工作量大的人员倾斜、向班主任倾斜,许多学校还向学校领导倾斜。为此以前都不想干班主任工作的没有班主任经验的老师千方百计去要班主任来当,千方百计去争取多干一些轻松的工作,平时工作留到周末加班,以增加超工作量等等。
二、绩效工资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自从实行绩效工资以后,好多教师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消极怠工。
绩效工资不少地方分配不是向教学一线人员倾斜,而是向行政管理人员倾斜,向后勤人员倾斜,导致一线教学人员,积极性受到打击。
还有为了简单易行,按上级要求校长和书记享受1.8和1.6的分配系数,别的行政管理和普通教职工一样平均分配,职工看到不少领导拿了和自己差不多钱,心理平衡了一点,学校和谐了,可是行政人员的积极也下去了,也不想去做事。
2.不干或少干。
后勤人员一阵暗喜,特别是教辅人员,原来他们是从一线下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教学一线,做得辛苦,也比较疲劳,效果可以说一塌糊涂,学校考虑到不能误人子弟,把他们转到后勤工作,他们是学校除了校长书记之外,他们是潇洒自在的一族。在有的学校他们的绩效工资考核最后跟学校抓教学的校长一样。历来在学校管理中存在前勤吃紧,后勤紧吃的说法。
3.大部分教师处于不平衡状态。
这样的绩效没有达到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反而阻碍了学校向前发展,事实的不平衡、不均衡肯定会引起大家的攀比,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在教师中也不可能避免。不少校长和老师在预言,今后在一定时间内教学质量可能会在幅度的下降,我想这个预言会成为现实。
三、当前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竞争,带来人际关系紧张。
现在大多数地区存在以升学和教学成绩评价学校、学校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努力建立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体系。竞争导致教师们认为每一个同行都是竞争对手,每位同事都是潜在的敌人,教师之间私藏资料、封闭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
2.量化考核过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
现在很多中小学普遍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在指导或者考核上存在过细过死的缺点。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从早晚的签到签退,到每周的听课次数,学生作业面批记录,备课时数要超前,教学反思还要达到一定数量……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仅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
3.评价体系不科学,挫伤教师积极性。
教师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在一些地方,尤其在农村地区,谁的“胡子”长,谁的工资、资历、考核分数就高。这就意味着青年教师即使工作再努力,成绩再好也有可能拿不到中等以上的合理考评分数。
4.管理改革急功近利,使教师人人自危。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资历取酬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由于一些领导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改革没有做到积极稳妥,人为地给教师们造成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压力,使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
四、如何完善教师绩效评价,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
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学校领导要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更贴近教师的职业心态。从而让教师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情,轻松愉快地投人工作。
2.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1)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让教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教师进行分类辅导。
(2)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的焦虑、忧愁、烦闷、抑郁、愤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失常。因此.各地区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让教师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除。
(3)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教师心理档案。通过测试,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
参考文献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一、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一般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人类的历史是追求幸福的历史,人类的知识就是追求幸福的知识。而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是不一样的概念。幸福可以是成为百万富翁的成功,也可以是吃一碗红烧肉的喜悦,更可以是看场电影、听段音乐,或者是晚上睡了一个好觉。总之,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而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比如,有的人特别喜欢锻炼身体,觉得这是健康的习惯,有的人却认为锻炼就是对他身体和意志的折磨;有人喜欢聊天,并以此为自己的兴趣,有人却沉默少言,喜欢做实事,但是幸福感有一个共同点,处于幸福状态的人心情愉悦,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这就需要我们技工学校的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加强对幸福感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以更饱满的姿态投入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来。
二、技校学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困惑
要学好专业英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喜欢的事,就容易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有的学生说:“我一看到英语就头疼,怎么能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呢?”还有的学生说:“英语单词我今天记了明天忘,我太笨了,唉,我算是没救了。”这些都是缺乏信心的表现。特别是技工学校的学生本来就学习习惯差,理论课基础比较薄弱,初学英语时,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树立必胜的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丧失了上进的动力,稍遇失败,就会向挫折缴枪,向困难低头。那么,时间久了就会感到专业英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学习积极性也逐渐降低,自然也就不会取得好成绩。
三、如何培养技校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
其实,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在英语老师的帮助下,认识到学英语的必要性,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习,或者用以下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时间长了,懂得多了,就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有了动力和欲望。然后,就要像农民耕种一样勤勤恳恳,不辞辛苦,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一定会取得成功,收获丰硕的成果。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技工学校,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实训工厂或实训车间进行现场情境模拟教学,这样学生会更加容易记住单词,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东西去沟通交流,例如:diesel engine and hydraulic system ,如果不是在操作现场,又怎么会让我们的学生牢牢记住这是“柴油机及液压系统”的意思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者教师自己动手画一些机械装配图或零件图,这样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老师,也使得教学更加轻松,有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先挂一幅综合养护车的图片,再带领学生学习英语 Combine maintenance truck,这样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教学或者观看原生电影可以生动地学习到各种设备或者各个场景的英文名称,创设一个图文并茂、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然后课堂上模拟各种环境来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法。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专业英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就越来越高,教学成就也就越大。
3.在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趣味教学
在专业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把幸福感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把专业英语教学看做是幸福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内容,学生就会把教学当作幸福的活动,就会感到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学习情境 数学模型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突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交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三、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是整数还可以是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学生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100,可以为0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且容量小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四、用信息技术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指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大学生面对创业时表现出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及行为方式。其中可能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障碍。
(一)认知心理维度
认知指人们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取知识的心理过程。从认知心理维度看,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及创业的认知上。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由于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方面评价过低,而产生的一种无能、软弱的复杂情感。面对创业选择时,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为认为创业困难重重,畏首畏尾,不敢采取行动。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创业遇到困难时,容易失去信心,自我否定,悲观失望,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2.自负心理:自负指由于家庭教育过于骄纵、生活经历一帆风顺而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面对创业选择时,自负心理能激发大学生昂扬的斗志、产生必胜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但当创业遇到障碍时,自负心理使大学生创业者产生脱离实际的判断,固执己见,盲目排他。创业失败后,具有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创业者更是无法客观分析得失,过度自我防卫,最终导致其无法真正获得事业上的成就,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情感心理维度
从情绪情感心理维度看,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面对创业的未知情况和创业失败的态度和反应上。
1.排斥心理:排斥心理指个体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不相容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对创业的排斥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学校或社会大力宣传的创业典型嗤之以鼻,对学校提供的创业学习实践机会置若罔闻,对身边的大学生创业行为熟视无睹,用坚决抵制的行为隐藏自己的创业动机,拒绝一切机会。排斥心理导致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锻炼被动滞后,降低创业选择率和成功率。
2.畏惧心理:畏惧心理指个体认为可能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大学生对创业产生畏惧心理时,其主要表现是夸大创业可能存在的困难,低估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害怕创业失败后别人的眼光、害怕面对自身的缺陷、害怕承担失败的后果,等等。畏惧心理导致大学生难以做出果断的创业选择,错失创业良机。
(三)意志心理维度
从意志心理维度看,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选择创业前、创业进行时和创业失败后表现出的行为倾向。
1.犹豫不决:意志控制是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持续进行的对内在自我的塑造和对外部环境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身创业理想的树立不坚定,不能主动获取创业必需的知识、技能,争取实践检验的机会;二是面对不利的创业环境逆来顺受,随波逐流,不能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果断行动。
2.目标多变:个体为了实现目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行动计划,遇到困难就频繁更改目标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常常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当自己设想的蓝图在实践中碰壁时,缺乏再坚持一下或换个角度试试的努力,朝三暮四,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有助于掌握大学生创业的心理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予以排除,这不仅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对大学生成功创业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本文对某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大学生创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从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层面进一步探究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主客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对创业的认识和关注度不够,导致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创业是一味追求迅速暴富的冒失行为,还有人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的无奈选择,更有人甚至认为创业就是随波逐流、无所事事。有的人自身观念陈旧,排斥创新,面对大学生创业行为时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无法接受新事物,不能容忍失误,嘲笑鄙视创业者。这种消极的社会氛围无形之中阻碍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巨大阻力。
2.政府因素: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缺少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免费、免税、贷款、户籍和社会保障等,尤其是根据不同地区特色制定的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调查显示,20.3%的大学生创业者对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只是听说过,5.60%的大学生创业者基本不知道或完全不知道当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3.教育因素: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环节都比较薄弱,高等教育中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课程大多为就业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此类课程。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十分欠缺,对国家的创业政策知之甚少,创业心理素质准备不足,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大学生进行成功的创业实践。
(二)主观原因
1.一般年龄特征:大学生的年龄在18~23岁之间,从心理发展角度看,正处于迅速成长但还未成熟的时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中学生和普通社会青年的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未成熟,既易自卑,又易自负;情绪敏感强烈,但自我调控能力差,波动起伏大;对新事物的感知和接受能力强,同时辨别能力弱,具有主观片面性;意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具有发展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特点。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为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了一般可能性。
2.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内在调节器,大学生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品质的竞争。研究显示,具有以下心理品质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利于创业的心理环境,如具有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遇事沉着冷静、能够承受挫折、对他人具有影响力、具有合作和竞争意识,等等。相反,不良心理品质则容易使大学生创业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创业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
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对自我的挑战。创业者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归根结底是自身综合素质的竞争。心理素质是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创业心理障碍进行及时全面有效的干预有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营造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
大学生创业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化解因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创业心理障碍。首先,应创建能够容忍失败的宽松心理环境,给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用平常心看待创业失败和挫折;第二,要创造条件鼓励创新精神和行为,使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辨明是非,勇敢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第三,树立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创造财富的意识,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发挥榜样力量,帮助大学生打消内心顾虑,通过创业追求自身价值的增长和财富积累。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
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有助于大学生创业者面对创业过程中来自学习、生活、人际和发展等方面的诸多压力,有效化解创业心理障碍,为培养素质全面的创业型人才提供重要保障。以对创业者的重要程度为序,笔者将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支持系统归纳如下:第一,家庭的支持。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精神支援,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个人价值,并在其遇到困难时给予心理安慰,及时排解情绪的困扰,减轻思想包袱,轻装上阵。第二,同伴的支持。整合学校大学生创业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盟,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平台;第三,老师的支持。改变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不务正业的错误观念,当创业与学业发生冲突时,提供必要的沟通和帮助,以获得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第四,政府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优厚的创业帮扶政策,并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提供较好的创业环境。
(三)开展有效的创业心理教育
创业教育指提供人们概念和技能,抓住他人忽略的机会,具备洞察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知识技能,在他人犹豫不决时果断行动的过程。
笔者认为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新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大学生发展个性、张扬个性;第二,完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学习完备的创业知识,如管理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第三,制定师生创业政策,在学校内营造鼓励师生创业的氛围,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开展更为有效的创业活动;第四,建立创业基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创业梦想;第五,宣传创业典型,让发生在身边的创业故事激励更多大学生的创业激情;第六,建立创业实验园,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实践场所,积累创业经验。
参考文献:
[1]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
[2]谭娟晖,李勇.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调查与分析――基于创业班和非创业班对比[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