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文旅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9 14:57: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文旅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文旅规划

第1篇

1.1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笔者认为休闲旅游资源评价应包括农业基地资源自身条件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两大评价子系统。自然条件评价、资源价值评价、资源丰度评价是旅游资源自身条件评价子系统的主要内容。首先,休闲农业旅游依托原汁原味的乡村环境,建立在休闲农业的基础之上,因此,充分考虑基地自然条件很有必要;其次,旅游资源最核心的就是吸引力,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保证,同时也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动力,是旅游资源价值的体现;最后,旅游资源的丰度标志着各类旅游资源的富集和丰富程度,是资源的自然属性,它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旅游发展方向。只有对旅游资源的自然条件、资源价值和资源丰度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了解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状况,三者缺一不可。旅游开发条件和投资开发意愿是评估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劳动加工,使其成为具有旅游使用价值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只有转化为产品,才能进行推销,为旅游者消费,而这一过程中,必须经过一定的人为开发,这是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必要条件,影响着开发的次序、规模和层次。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子系统应由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意愿和开发效益三大评价因子体系组成。其中开发条件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开发意愿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度考量,开发效益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力评判,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见图1。其中,以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为评价目标层A层,以旅游资源自身条件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为评价综合层B层(B1、B2),以自然条件、资源价值、资源丰度、开发条件、开发意愿、开发效益六大因子为评价项目层C层(C1~C6),再以各个因子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层D层(D1~D27),下层指标从属于上层指标,同层次指标相对独立。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小组法和几何平均权重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是:(1)选择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研究者、政府管理者、经营者、游客等不同主体代表,按其主体属性组成若干评价专家小组。(2)各类别专家小组各自依照AHP的准则,通过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评分完成各自的AHP判别矩阵,以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提高评分精度。依据AHP的判别准则,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属于隶属关系。如以目标层A支配的是下一层的B1、B2,根据B对于A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其相应的权重W1、W2,且Wi>0,∑Wi=1。在各指标的两两对比中,就上一层次而言,下层指标中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可用1~9个比例标度赋值,含义见表1。由此,对于总目标A,n个被比较的元素构成了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且满足下列条件:aij=1,(i=1,2,3,…,n)aij=1/aji,(i,j=1,2,3,…,n)(3)分别对各专家组的判别矩阵进行一次性校对,归化后得到各组关于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各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AHP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一致性,因此需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标准为相对一致性比率。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CI=(λmax-n)/(n-1)(λmax为特征向量)相对一致性比率:RC=CI/RI当RC≥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进行调整,直至满足一致性。当RC<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权重。(4)运用几何平均权重公式,综合各专家组的意见,得到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假设有s类专家参加评估,指标体系最底层有n个元素,此时,分别由各类专家的判断矩阵所计算出的初始权重分别为:{W11,W12,…,W1s,{W21,W22,…,W2n},{Ws1,Ws2,…,Wsn}综合考虑各组专家的意见,取它们的几何平均权重,最终权重即为:{(W11+W21+…+Ws1)/s,…(W21+W22+…+Ws2)/s,…,(W1n+W2n+…+Wsn)/s}研究中,成立由旅游规划专业的相关导师、研究生,有关旅游规划设计专家,政府旅游、农业部门相关管理者构成的3个评价专家小组,通过集体评议的方式分别评分,按照AHP法的流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各指标最终权重计算结果(表2)。

1.3评价结果的判别

(1)为了将评价指标层(D层)的各项指标进行分级量化,采用李克特量表尺度标准,把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系统中D层各因子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级尺度,并对其进行分级指标定量化,“好”赋予等级值10分,“较好”赋予等级值8分,以此类推,“差”赋予等级值2分。(2)对县域内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分指标因子评分后,按照AHP法获得评价因子权重,运用以下综合评价公式,计算各资源点综合分值。E=∑ni=1QiCi,其中,E为综合评分,Qi为某评价因子的得分,Ci为某评价因子的权重。(3)根据各资源点的综合分值大小评定资源等级。通常可将评价结果分为五级:一级:≥9.0;二级:8.0~8.99;三级:7.0~7.99;四级:6.0~6.99;五级≤5.99,其中第5级(即得分少于6分)的资源点欠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条件,为不适宜开发点。

2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

依据磐安县农办、农业局、旅游局等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实地调研,该县有各类果蔬基地、特色种植园、花卉苗木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家畜养殖基地、特种养殖基地、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示范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共98个。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指标赋值标准,邀请了部分旅游规划专家和当地相关部门管理者对上述98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进行逐项评分,得分满足6分以上的共有60个。再按照确定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等级划分规则,对满足条件的60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进行划分,共划分一级资源点两个,二级资源点10个,三级资源点18个,四级资源点30个(表3)。资源等级评价的确定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次序和开发级别的基础。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过等级评价后提出的总体开发序位和等级分别是:①一级资源点:优先开发,以综合开发为主,发挥休闲农业旅游战略集合体的地位与作用;②二级资源点:重点开发,以特色开发为主,为农业特色产业代表,起休闲农业旅游支撑的作用;③三级资源点:鼓励开发,以产业开发为主,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起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旅游群体作用;④四级资源点:后备开发,单项优势显著,是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后盾。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深入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部分企业的产业链逐步向农村延长,大量的青状年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收入稳步增长,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些现代化的农机具和高档家用电器在农村已被广泛使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量迅速增加,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户后院变成了存放农机、农具,化肥、农药,粮食、饲料、柴草和饲养家畜、家禽的主要埸所。由于农村可燃物品多,村民消防常识缺乏,消防安全观念淡薄,加之生产、生活用火不慎、火灾发现不及时、扑救不力等因素,发生火灾后,少则几户,多则十几户甚至数十户受灾,损失惨重。一旦火灾发生,一生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积累的物质财富即刻化为灰烬,生产受到影响,生活十分困难,刚刚致富的农民因火灾返贫的现象逐渐增多。据统计,目前部分地方的农村火灾所占比例已高达80%以上,农村火灾的多发,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消防工作将成为各级政府和公安消防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避免新农村规划建设城市化。主要原因是从事新农村规划的人员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不了解农村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客观规律,缺乏调查研究,往往将城市规划的模版缩小就变成了村镇规划,把村镇规划的模版缩小就变成了中心村的规划,这样的规划往往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冲突,既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方便村民生活,在火灾预防和扑救方面也会留下隐患。如谋地一中心村的新农村规划,把居住区和养殖区分开设立,养殖区距居住区最近处约500米,且居住区内不得从事家畜家禽养殖,村民每次给牲畜添草饮水来回需要走1-2公里的路程,每天要走好多趟,养殖区发生火灾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到场,不利于初起火灾的扑救。

二、养殖区的集中设置将变成新的火灾重灾区。据统计农村火灾80%以上都发生在后院的养殖及柴草和农作物秸秆堆放区域,养殖区的集中设置只能是将原先的火灾重灾区从村民住宅后院转移到养殖区,集中设置养殖区将会把柴草和农作物秸秆又重新带到养殖区周边集中堆放,且密集程度要比分散养殖高的多,集中养殖也会因饲养家畜家禽需动用明火、夜间饲养用明火照明、吸烟及小孩玩火等火源高度集中,引发火灾的因素增多,这样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火烧连营,火烧连片,扑救难度增大,损失将会更加惨重。因此,如确实需要集中建设养殖区就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畜圈禽舍等建筑的耐火等级;二是每50—100M应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或防火隔离带;三是草料及农作物秸秆与集中养殖区应分开设置并分散堆放,防止火烧连营的问题发生。

三、提高建筑耐火等级设置必要的防火间距是新农村消防规划建设的重点。新农村消防规划建设应当本着统一设计,分散施工,加强监管,重点指导的原则进行,提高建房质量特别是提高房屋的耐火等级,对房屋的节能保温材料、室内装修材料,电器燃气材料应当制定指导性标准通过《村民防火公约》和乡规民约加以规范和监管。户与户之间或每三至五户之间应留有一定数量的防火间距。

四、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是新农村消防规划建设中预防火灾的关键。过去,柴草和农作物秸秆是村民热源的主要原料,这既是村民在后院大量堆放柴草和农作物秸秆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村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是阻断村民在后院大量堆放柴草及农作物秸秆的唯一有效手段。

五、加大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火灾扑救的主要手段。农村地区大多远离公安消防队,近几年国家加大农村消防工作力度,大部分乡镇组建了政府专职消防队,现多数因资金困难、人员的工资待遇无法落实而名存实亡。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立足自防自救是个关键,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人畜饮水改造工程加大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方法是沿村庄街道供水主管线每2户村民住宅设一个消防取水口,可采用DN65或DN50的室内消火栓口,方便消防水带连接即可,设置集中养殖区的如果给水通到养殖区可沿道路每50米设一个取水口。另外每个中心村应设一间消防工作室或消防器材室,集中配备1至2台手抬消防机动泵及10盘消防水带,一旦发生火灾村民可利用配备的消防水带从取水口直接取消灭火,及时将火灾消灭在初起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作者简介:师华,男,汉族,生于1970年,1989年入伍。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公安消防支队

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第4篇

(铜仁市委党校,铜仁 554300)

摘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旅一体化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西部地区,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现代旅游和以山地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各有优劣,二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本文以西部地区A区为例,在深入分析农旅一体化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探讨发展现代农业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 : 农旅一体化;现代农业;现代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06-02

作者简介:王慜(1983-),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现为铜仁市委党校讲师。

0 引言

农旅一体化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完善而促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的必然过程。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是以产品生产为主,重点是作物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着眼于以耕地为基地的农户经营,是一种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相对低水平的发展形式。现代农业则是一种满足基本粮食需要基地上的商品生产,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旨在在维护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全区域的生产资源,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 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1.1 农旅一体化的范畴界定

农旅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乡互动的基础上,开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栖化经营模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的一种发展方式。具体来说,农旅一体化有农旅合一、乡村景区化、产业立体化、经营共生化等方式。农旅一体化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1.2 农旅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化的一种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断产生矛盾冲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旅游农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旅一体化产业项目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1.3 农旅一体化使农业和旅游业实现双赢

农旅一体化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农业与旅游两者的有机融合让该村找到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休闲避暑旅游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正踏上这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向着幸福新生活迈进。

2 A区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2.1 A区旅游产业资源丰富

A区是地市级城市所在地,下辖5个街道、4个镇、5个民族乡,具有“黔东门户”、“黔东宝镇”之称,这里自然、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之多,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还有民族风情园、三江公园、周逸群故居、东山楼阁、东山寺、锦江公园、十里锦江、文笔峰公园等景区,距离佛教名山梵净山80公里,距湖南凤凰古城55公里。近年来,A区所在地级市重点投资开发建设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新建了一批星级宾馆,更促进了A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基础良好

A区优质稻种植面积65023亩,总产量28800吨;高淀粉红薯种植面积25473亩,总产量41232吨;花生种植面积11141亩,总产量1060吨;油菜种植面积36144亩,产量4880吨;油茶种植面积24570亩,占油料类种植面积的34%,产量36吨(油茶处于发展初期);蔬菜产业,目前全区在2011年以后种植蔬菜面积超过46369亩,不包括食用菌;精品水果产业预计2020年达到5万亩;中药材产业处于发展中,畜牧与水产业现逐步由散养向规模化发展,其中水产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3 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以“农旅一体化”为目标,为农业生产导入现代旅游服务要素,重点打造三个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农业景观化、园区景区化、生产定制化、生活乡村化”的一体化目标。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效应,连片开发、整体提升,带动其他乡镇新农村建设提升,推动A区农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在A区生态农业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突出特色、提升跨越”的指导方针,围绕“生态化的山区环境、品质化的农业产品、创意化的产业体系”三大核心,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一心一环一区两翼”的整体空间布局,适当增设生态农业对文化旅游的服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人文价值提升功能,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业休闲与体验产业和农业文化与创意产业等四大产业对接,使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创新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增效。

4 农旅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4.1 农业发展向由循环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现代农业应该摆脱以往通过生产粮食、副产品等解决温饱问题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利用潜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将现有资源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利用旅游产业为农业产业打开市场,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达到美化农村环境、提供旅游观光和调剂劳动以及学习、享用农产品的现代旅游农业。

农旅一体化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和优化要以旅游企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4.2 农产品类型由传统初级产品向特色品质产品升级

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鲜农产品。传统农业以满足温饱为目的,只提供缺乏特色和亮点的初级农产品,农产品增值空间不大,无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农产品销售模式比较落后,致使产品打不开市场,无法实现产业升级。要对农产品进行创意加工,实现碧江区文化的物化,着力实现产业转型。在销售环节,应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同时引入互联网销售模式,让农副产品真正规模化、标准化。

4.3 发展质量农业,提供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

引入绿色生态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优价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就现代农业而言,除了要增产,更应该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以无公害、有机、绿色生产为切入点,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品牌优势。另外,需要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执法机构应该对农产品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和监管体系,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

4.4 加强组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是合理规划。根据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整体布局,打造品牌产业,促使农业与生产加工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融合,以此形成优势产业;规划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时,应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资源,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农产品物流体系。另外,要积极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农,逐渐构建政府、社会等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和运转方式。

5 对策效果分析

现A区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品牌,组织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专家技术服务团,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以点带面带动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目前,A区现代农业园区共计完成投资30012万元,占年度计划数的100.04%,据2012年统计数据:建成专业蔬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2.3万亩,竹林基地0.9万亩,中药材基地0.2万亩,粮经比由6:4调整为4:6,农森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9%。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农旅一体化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而是以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农业生产种类不仅是传统的农产品,而且包括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经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及展望,确定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而带动乡村旅游农业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第5篇

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坚持把“大旅游”作为推动“大扶贫”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用“经营农村”理念全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三道加法,打造了坛厂神采八卦园、鲁班水彩隆堡、苍龙草木年华、长岗蔺田新村等一批农旅一体化脱贫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

“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近30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5000余名农民吃上“旅游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带动社会就业3万人。2016年,全市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旅游接待游客607.8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45.2%。

首先,着力抓打造,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仁怀盐运文化、文化、酿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按照全市60个贫困村区位合理性、产品差异性、游乐参与性、空间开放性和效益辐射性等特点,高标准规划打造了坛鲁农旅一体示范区、五马生态旅游示范区、后山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桐梓河水上体验示范区和15个旅游扶贫点。注重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围绕山地生态畜牧业、商品蔬菜、特色经济果林、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乡村度假为主题的工农旅一体的示范园,切实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4个,发展蔬菜产业1.6万亩、精品水果产业1.2万亩、茶产业1万亩、花卉苗木产业1.5万亩、核桃产业5万亩、中药材产业6000亩,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人口2.7万人。注重与乡村资源相结合,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山地特色等自然资源,做优做特五马广东东升农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学孔“茶旅一体化”、坛鲁“工农旅一体化”,积极吸纳游客现场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农业风光、体验农家活,让游客记得住山水、留得住乡愁,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比如,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一季度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余万元;鲁班镇隆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7家、乡村客栈2家、百货经营9家,实现了农民向个体工商户转变,增加农民收入600余万元。 城乡靓 贵州省仁怀市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图为仁怀市国酒门。

另外,仁怀还着力抓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标识等设施建设,努力完善景区服务体系;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扎实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和“交通三年攻坚”、“水利三项会战”,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目前,已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个,安装游客标识标牌1000余块,建设生态停车场15个、旅游公厕30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注重长效”的原则,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方向,采取集中重点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l展乡村提供坚实基础。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文态、业态、形态、生态”和“打造点、连成线、延伸面”思路,对乡村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开发,高品位建设景区景点,着力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环境,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打造出了苍龙草木年华、喜头云乐新村、后山少数民族特色乡等。

同时,着力抓培育。高位宣传,借全省“大旅游”和“遵义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东风,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全面提升工业旅游和山地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的对外形象。加强与携程网、本地网络平台、腾讯、百度、贵州数字电视等合作,及时旅游的动态信息,不断完善景区的信息服务,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深化内涵,做大做强“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扶贫”等“旅游+”文章,不仅使直接从事休闲旅游业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还有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比如,五马镇鱼孔村借乡村旅游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东风,通过建设生态水产基地、大型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农家特色餐馆,解决了50余户贫困户、200余人就业。全民参与,茅台镇成功承办了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茅台示范镇建设、全景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井喷式增长。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展销会,鼓励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城乡靓、产业聚、环境优、百姓富、人气旺、名声响”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描绘。

此外,着力抓增收。该市积极通过教育、引导,使农民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自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如,学孔镇通过“茶旅一体化”,实现了既卖茶叶、也卖风景的大格局,今年一季度,实现贫困户务工收入100余万元;美酒河镇娄子坳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脱贫相结合,深入推进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7360元;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工农旅一体化”景区建设,引进了16家企业进驻发展餐饮、客栈、坛艺等产业,推动了农民工创办黔龙山庄、海义堂等乡村旅馆,目前到该村登记经营餐饮、住宿、花卉盆景等企业已有60余家。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

乡村旅游具有经济拉动强、产业关联度高、增长速度快、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实施精准大扶贫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乡村旅游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不断提升经营乡村旅游竞争力。比如“坛鲁一体化”的打造。

第6篇

“苗岭之光”奏响“引”字曲。“紧扣脱贫攻坚,柔性精准引进人才是党建工作的关键。”台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文书说,台江积极实施“苗岭之光”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实用”“管用”原则,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准。

近年来,台江县深入推进“项目引才”“挂职求才”“公开招才”“乡情聚才”,结合主导产业和项目发展需求,主动对接相关行业领军人才,以专兼职方式积极开展智力服务;协调省州各部门以“挂职”形式派遣各类急需专业人才到台江开展帮扶工作;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填补岗位空缺,对全县急需紧缺性专业技术岗位坚持因岗寻人;回引优秀外出务工人才带动创业,支持返乡创业人才盘活资源,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

“四个一批”奏响“育”字曲。围绕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积极实施“四个一批”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育工程,重点培养一批掌握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一批掌握农林产品深加工技术、一批掌握农村电子商务技能、一批掌握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技能的农村实用型人才。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模式着力提升各类人才业务水平。台江每年分期选派50名左右优秀人才到高水平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等跟班锻炼,培养紧缺性专业技术人才;组织优秀青年专业人才到中央、省、州业务部门和发达地区进行短期轮训,培养“农文旅”一体化方面的人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台江传经送宝,指导做好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和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民族文化人才“十百千万”培养工程,大力推动苗族文化传承保o发展。

“脱贫一线”奏响“用”字曲。“我们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人才建功立业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人岗适用、实绩重用的原则,确保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台江县委书记吴世胜说。

第7篇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为了提升我为农业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农业和旅游业整合起来,很多地方在休闲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不但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打造了旅游业的特色,实现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在这种“农旅双链”l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方说休闲农业欠缺科学规划,管理不够规范,整体服务质量较低,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对当地的特色乡土资源开发不够全面,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等。鉴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探寻当前“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与旅游业的持续良好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农业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简介

(一)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指的是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景观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种植、经营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适合人们休闲旅游的产品,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体验等休闲服务,满足人们旅游放松、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本质上来看,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业与农业整合的新型产业,以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为目的,为提供各种服务为手段,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出教育、文化、环保、医疗等多方面的价值,这种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保”集合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出路。追根溯源,我国的休闲农业最早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形式是以观光为目的的参观性农业旅游。在2000年以后,休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的压力,人们也需要更多高品质的农村旅游产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农村体验式旅游,更加注意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环保意识,服务质量更高,功能也更加完善。现如今,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增长点,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

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流,涉及面广泛,产业链很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与农业可以结合起来。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2015]59》,提出要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建立旅游产业链条和农业产业链条,促使两个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旅游业可以借助农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而农业也可以依托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扩大影响力,增加农业收入。“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是借助旅游业能够带动人气的优势,利用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形成品牌宣传效应,开发农业产品和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农业品牌和旅游特色,使农地变成旅游景观,带动农业发展,让农民成为旅游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生力军,从而产生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的联动效应,实现两个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不够重视科学规划

在“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联结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真正体现休闲农业的生态特色,才能确保这种新型产业形态保持发展活力。纵观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来说,虽然规范化程度有一定提升,但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没有结合当地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缺乏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清晰,基本上还是农民自主开发的方式,在休闲农业开发之前,当地政府缺乏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论证,不能从长远出发,只是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整个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休闲农业的经营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立足当地资源,简单的照搬别人的经验,盲目的模仿,制约了当地休闲农业的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产业链庞大、涉及因素众多的产业形态,管理难度增大,也对于整个产业的监督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现在来看,我国的休闲农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地方都是各自为政,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降低了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开发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道路、卫生、水源等硬件水平较低,不能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关的管理部门监督和服务意识弱化,缺乏对休闲农业相关的餐饮、娱乐、住宿、农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休闲农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

(三)休闲农业产品档次较低规模不大

休闲农业作为“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的一种有益探索,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经营形态,不可避免的需要品质优秀、独具特色的产品做为支撑,扩大在旅游业和农业市场上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发的产品在功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品牌意识,休闲农业的产品整体档次较低,缺乏与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处于比较浅的层面,特色不够鲜明,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较低,文化元素的涉及还比较少,缺乏知识和文化内涵,在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比较弱。休闲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不强,知名度较低,加上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也制约了休闲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尽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相关管理与研究工作还比较滞后,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来源于农村的赋闲人员,这些人原来只是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也比较弱,休闲农业的服务、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普遍较低。另外,由休闲农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稳定,缺乏正确的职业培训。即使有些人员参加了一些培训学习,但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不够系统和规范,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自我发展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三、“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休闲农业发展理念,重视产业规划

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制定出科学的规划,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才能从源头上确保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休闲农业开发,首先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的理念,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实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完美结合,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对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市场需求、配套设施、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_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创建主导旅游品牌,制定科学的宣传推广措施,增强市场影响力。另外,制定休闲农业规划,需要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结合,真实发挥休闲农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打造产业特色

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当前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来说,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休闲农业产品,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市场影响力,塑造休闲农业品牌,提升休闲农业开发水平。针对当前休闲农业产品档次不高、品味较低的现状,在进行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时,需要结合当前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开发不同层次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注意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利用当地的文化活动,打造成系列的休闲农业产品,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性开发,打造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实现农业及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整合,实现两者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加强政策扶持理论研究,做好管理领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为了提升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加强休闲农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体系,更好的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开发。同时,国家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这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活力。另外,各级政府也需要发挥服务、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当地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做好相关部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流程,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积极向国内一些休闲农业开发较早、取得成效明显的地方学习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重视专业人员培训教育,提升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是提升整个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急需培养一些具有先进的休闲农业管理经营理念的人才队伍,增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一方面,国家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重视专业技能的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重视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方面的教育,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8篇

遵照省委书记陈敏尔2015年7月到罗甸调研时,明确提出的建设“水之城、玉之城、灵性之城”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天然温室、依托长寿品牌,做活大健康,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奋力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是摆脱“富饶的贫困”寰车挠τ兄义。

找准罗甸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旅游业同质化竞争,难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突出比较优势,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才能脱颖而出、成功突围。罗甸旅游资源的欠开发、旅游产业的欠发达,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实现后发赶超的比较优势。

――宏观政策利好。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山地新型旅游业态,打造以‘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以及黔南州委、州政府“一圈两翼”的发展布局,我县被列入南翼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给罗甸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同时,今年罗甸将承办黔南州第十届旅发大会,明年将协办全省第十二届旅发大会,这些都为罗甸县旅游业实现“跨越一跳”释放出强烈的政策利好。

――资源禀赋独好。一是个性十足的气候优势。罗甸全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0℃,基本没有霜期,是全省冬季最暖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大空调”、“大氧吧”、“大温室”。二是出类拔萃的资源优势。罗甸物产资源丰饶,玉、火龙果、脐橙、艾纳香被称为“罗甸四宝”,进入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目录。罗甸玉,品质可媲美新疆和田玉,具有很好的开发和收藏价值;罗甸火龙果,正成为引领这一产业发展的新样本;罗甸脐橙,曾经的“贡品”正焕发出新的活力;罗甸艾纳香,正助力健康养生产业香飘四方。三是观天探地的组合优势。惠罗高速罗甸边阳匝道口至全世界最大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仅26公里,从大射电至县城不到40公里,是外界经贵阳至大射电最便捷通道。境内有“东方洞穴博物馆”大小井溶洞群,有中国最年轻的高原千岛湖水系,有地质科考经典胜地“三叠纪”大贵州滩,有神秘莫测的打岱河、白龙天坑群。这些对向往探索地外文明、地下奥秘的人们有着无穷的魔力。四是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有《夜乐舞》、《花棍舞》等一批少数民族经典歌舞,有扎染、刺绣等民族习俗;有黄豆鸡、荞灰豆腐、荷叶粑等特色饮食。领略少数民族风情、享受独特的少数民族美食,罗甸都是旅游者值得一来的选择。

――区位优势渐好。伴随着贵阳到罗甸的高速公路贯通,罗甸步入了“高速时代”,融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更为重要的是,罗甸至平塘、罗甸至望谟、罗甸至广西百色高速公路的开工和罗甸机场选址新建,红水河航道提级改造、永兴铁路规划建设,罗甸正成为贵州正南方向的“大十字型”、水陆空一体的交通枢纽,成为黔桂结合部连接成渝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镇,成为贵州乃至大西南南下出海、直达东盟的新通道,凸显出难以替代的区位优势。此外,随着县内“天眼”驿栈・古镇边阳农旅观光园、新中盛火龙果现代农业休闲园、上隆生态农业观光园、蒙江国家湿地公园、翠滩森林公园等生态型景点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已为大健康、大旅游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打造最美湖城 实现井喷式发展

罗甸之美,美在山水;罗甸山水,一览云贵。未来几年,罗甸将抓住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打造黔南南翼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一系列政策利好,紧扣“一枢纽三基地一湖城”的发展思路,借助“中国长寿之乡”和“天然温室”品牌,做足旅游“水康、玉润、山青、业兴”的新篇章,把罗甸打造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健康养生福地,让湖城人民享受美好,让来湖城的人们感受美好。力争到2020年,创建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接待过夜游客总量超过330万人次,年均增长45%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

――用好区位优势,打造大射电配套服务基地。充分利用世界的大射电“天眼”旅游资源的溢出效应,抓好“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将游客吸引至罗甸,着力把罗甸打造成承接大射电科考旅游的配套服务基地。一是加快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及七道拐至县城、县城至红水河二级路、环城大道二期、环湖公路等景区转接线建设,打通县域交通脉络,提高通达率。二是重点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边阳、沫阳、红水河、木引等轴向支撑的五大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打造大小井、高原千岛湖、红水河休闲度假区、板庚滩地质公园、天坑群地质公园等五个龙头型景区,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集聚旅游发展要素,丰富旅游业态。三是抓好罗甸玉、火龙果酵素、火龙果花茶等独具罗甸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提供有效供给。

――扩大品牌效应,打造大健康养生基地。依托“中国长寿之乡”金字招牌和暖冬气候、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引进优强企业,在县城规划建设大健康产业园,打造集医疗、养生、康复、康体、养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长寿食品、生态旅游、候鸟式旅游地产、康体养生和长寿文化五大产业。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罗甸打造成贵州生态文明旅游示范区、冬季避寒最佳旅游目的地和最佳健康养生、养老基地。

第9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灵魂,文化的传承需要旅游产业作为载体,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达到共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欢迎查阅。

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落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体工作思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突破,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实现202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值“双千亿”和增加值占比超过6%的目标,特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文化旅游顶层设计

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推动文化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深度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形成部门联动、市县协同合力;强化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对全市文化旅游规划、项目进行论证和把关。(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发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引领作用,把岳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点抓好岳阳楼-君山岛、南湖风景区、张谷英村、屈子文化园、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天岳幕阜山等重点景区(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洞庭湖博物馆、洞庭湖旅游母港、龙山生态科普基地、岳州古城、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洞庭湖国际公馆度假酒店、福朋喜来登酒店、悦榕庄酒店、阿波罗温泉度假酒店等五星级旅游饭店创建和提质升级。支持岳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岳阳老铺黄金、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泰金宝精密(岳阳)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一批上规模的文旅装备产业项目,打造一台有影响的大型实景演出或影视作品。(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的观光休闲旅游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依托G240沿线乡村美景、美食及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G240沿线农旅结合示范带。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以生产场景、科研与产品、企业文化与管理经验等资源为依托,打造城陵矶港区、食品产业园等工业旅游示范点。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徒步穿越、低空飞行、极限运动等体育运动,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与康养等新业态融合,积极推进养生谷、生态酒店、民宿等建设,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四、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市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通主要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景区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开发岳阳本地江鲜湖鲜、风味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饮,推动各县市区建设美食(夜市)街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市县完成公共图书馆、博物(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提质;建设方便阅读和体验的文化休闲区。(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资委、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广电局)

五、加大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整合资源,打造“天下洞庭·乐游岳阳”旅游品牌,推广岳阳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在车站、码头、机场和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等主要交通地段,设立旅游宣传专用广告位。运用新媒体和网络等多种形式,深化“线上+线下+体验”目的地营销策划。着力拓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等大型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重点打造岳阳民俗文化节、君山爱情文化节、汨罗国际龙舟节、元宵长乐故事会、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岳阳小龙虾博览会、岳阳国际生态马拉松、中国(平江)康养休闲避暑节等品牌。重点推出洞庭生态游、江湖名城游、湘楚文化游、休闲自驾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立环洞庭湖旅游联盟、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局、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

六、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规划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引导支持一批有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本土文化旅游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全国全省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入园聚集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创意设计、高端印刷、文博会展、传媒影视、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康体养生等业态。鼓励各县市区推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

七、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进一步挖掘全市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岳州窑、岳州扇、汨罗龙舟、岳阳楼文创产品等工艺美术品,打造岳阳黄茶、岳阳小龙虾、平江酱干、十三村酱菜、长乐甜酒、汨罗粽子、华容芥菜、临湘浮标等特色品牌。鼓励开发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旅游商品。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和研发基地。举办市级文化旅游商品大赛。(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旅游领军型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专家,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努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担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给予民间艺术人才以保护和支持。(牵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产融基金和文化旅游引导资金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投入。2019年,市财政预算新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要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旅游发展公司应重点支持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银企合作平台,举办文化旅游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推进银企联姻。健全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省文化旅游支持政策,积极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向上争取资金。(牵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文旅广电局、市旅游发展公司)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