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建筑设计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0 10:19: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建筑设计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建筑设计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特殊性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省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规划。

当前,尽快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扑救。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多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1)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min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km2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在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min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3)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

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m。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该让消防车辆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置消防车辆,应配置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立足于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因此,扑救此类古建筑火灾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制定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了灭火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坐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会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雷击事故时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加强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人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版权所有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第2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结构设计;研究分析;设计项目

中图分类号: TB48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园林的规划建设以及古城区的建设施工过程之中,仿古建筑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关项目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设计类型,当前综合了不同的设计手段和施工技术,并且采用了全新的混凝土框架施工结构。故在设计方案的研究与分析制定过程之中,还需从工程建设本身的需求着手,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准确估量和计算,结合建筑特点,设计出不同形式的仿古建筑类型,以充分的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为城市的进步创建出良好的基础。

1.仿古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针对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加以分析,是促进设计工作实现新的转变的关键点,故应当加以重视。我国古代的建筑多半是以木的结构为主要设计原则,其平面的布局讲究的是含蓄,注重多层次的分布和不同布局之间的灵活转变,并且对于均衡性相当重视。所以,在仿古建筑设计之中应当对维护结构以及承重结构进行重点的设计,应当确保其有着明确的分工并且有着不同的体系结构。诸如在我国的古代建筑斗拱设计形式之中,就相当充分且全面的运用了不同的色彩装饰和突出的结构设计要点,使得整个建筑的设计呈现出了一种较为庄重的造型,而在外观方面,则显得相当的华丽。这一点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核心理念。在当前的仿古建筑设计之中,多半的项目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形式,很好的继承并且发扬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结构样式,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之中,还可以借鉴当前时代的全新的设计结构形式,使得其可以与传统的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将构件以及模数等进行重新的定型,进而实现从整体至局部的不同设计形式,在造型以及细节部位的尺度方面也有着相当详细的规定。

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之中常用的穿斗式设计形式、跌梁式的设计形式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改良,而其中的不同设计原则,也被广泛的运用在了实践的设计工作之中,进而使得当前的仿古建筑呈现出了全新的色彩,整个设计项目的艺术效果和价值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仿古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及原则

在仿古建筑设计之中,明确相关设计原则和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设计项目的稳定开展有着相当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由于防震以及防腐蚀性等多方面的需求,当前阶段的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之中已经普遍的采用混凝土设计结构的形式很好的替代了传统的木结构设计样式。而采用混凝土钢筋的设计,进而仿古建筑的建设,可以使得外观的艺术效果和内部的稳定性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要想保证外部的油漆效果与木结构的相类似,还应当对仿古建筑设计之中的相关准则和规定进行严格的掌控,兼顾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建筑自身抗震的设计需求。

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之中,应当严格的按照仿古建筑的基本模数结构和模型体系进行建设和施工,保证整个体系的完善性和科学性,在结构设计过程之中各个受力的构件规格应当进行严格的掌控,充分的满足建筑自身的需求。各个构件的施工应当符合力学体系的传力标准,针对外形和尺度的把控也应当完全的参照古代建筑之中梁柱的设计样式进行执行。此外,在仿古建筑设计之中还应当采用多种不同的结构体系,采用组合的形式以充分的满足仿古建筑的屋面设计需求。由于仿古建筑的屋面设计有着较大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之中屋面的变化较为显著,其对造型的要求较高,并且整个设计的难度较高,所以针对体系的设计应当按照举架等设计的理念原则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得整个屋面的设计呈现出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并且体现出优美的设计曲线,充分的满足当前仿古建筑的设计标准和建设需求。

一般情况之下,仿古建筑结构设计之中相关构件起到装饰的作用,其有着独特的设计艺术效果,同样需要加以重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其属于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之中的一种特殊的设计形式,具有很好的传导屋面荷载并且降低整个屋顶横梁跨度的作用,故对应于整个仿古建筑结构设计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当前相关设计项目多半采用的混凝土钢筋的结构形式,其建筑的设计一般是由主体框架进行承担,所以斗拱已经逐步的退化成为了装饰性的物品,而不再有相对应的承重效应。所以,在设计过程之中还需要对上述内容加以明确,以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效果和水准的改进。

3.实例分析

针对仿古建筑之中的相关设计实例加以分析,是促进设计效果提升并且完善设计理念的核心环节,应加以重视。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之中,应当严格的遵循传统布局模式和设计的结构样式,并且很好的与现代的技术进行融合,以开创出仿古建筑的新局面,实现技术的不断改进。在实践的设计过程之中应当取长补短,需要在掌握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对计算机结构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传统的设计技术进行细致的改良和创新,采用混凝土的主体结构设计形式,吸纳现代化的结构设计精髓,进而达到仿古建筑设计的施工效果。

位于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观音禅寺扩建工程在原禅院的旧址上改建,扩建后更名为万寿观音寺,占地面积约15亩,是原有面积的三倍。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阁、卧佛殿、法物流通处、素菜馆等布置,整体仿唐宋建筑风格。

在大部分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和雀替是作为纯装饰构件,不考虑其受力,与主体结构分别浇筑成型。屋檐荷载通过斗拱上方的现浇混凝土桃尖梁、斗拱中间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传给剪力墙下方的额枋斗和拱,雀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通过主体结构浇筑时留设的预埋件与额枋和檐柱焊接连接。但是在本方案中,选用了装饰性构件和受力构件结合的设计及施工方式。雀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采用斗拱作为受力体系,既实现了对出檐的处理,也减少的撩檐檩的断面高度。在角科斗拱的老角梁处理上,设置了暗梁,与斗拱宽度一致,这样不仅仅实现了长梁的出挑,也控制了受力均衡,加强了结构体系的稳定性。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在实践的设计项目之中应当对设计的细节部位加以重视,以增强设计的水准,促进效益的提升。

4.结束语

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相关项目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设计类型,当前综合了不同的设计手段和施工技术,并且采用了全新的混凝土框架施工结构。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我国仿古建筑施工项目之中结构设计的基本需求和设计过程当中应当重点予以把控的部位进行深层次的论述,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仿古建筑的设计原则。同时,通过对实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旨在明确设计的重难点,明确设计工作的核心理念,以更好的完善设计的缺陷部位,实现对现有工作的转变改革,真正意义上增强了仿古建筑的设计水准,以全新的理念促进设计规划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蔡映红.仿古建筑大漆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J]. 园林. 2003(10)

[2] 张宏新,杨逢春.清雅幽古 浑然天成――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辽阳“襄园”的建筑特色[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6(05)

[3] 本刊编辑部.一种新的建亭方法――仿真明清古建筑构件预制方法[J]. 中国园林. 2002(06)

[4] 汪小洋.传统气脉 人文胜景――南京师范大学校园景观特色[J]. 园林. 2011(05)

第3篇

    天人合一原则的借鉴应用

    为此我们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材质、结构、构造等,也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融合,更要考虑建筑室内无形的环境,如气的设计规划和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室内空气的热湿性态、空气的成分、隔壁体表面的各种辐射特性、空气的运动状态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绿色革命运动、建筑学科领域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研究活动,正是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有力体现。太原龙瑞苑商业区的建筑设计就应用了这一基本原则,把植物应用在建筑立面上,既丰富了立面效果,又为城市增添了立体的绿化设计。地面绿化与建筑立面绿化相呼应,犹如“龙”一般的绿化设计在这一商业区的规划设计中充分展现。

    藏风聚气原则的借鉴应用

    藏风聚气要求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气流流动,室内温度调控等因素。可以从建筑所处的位置、格局的协调、内部的装修等方面来考虑。首先在建筑的选址上,要尽可能的规避区域性自然生态环境变异、气候反常、城市热岛效应、臭氧空洞等大环境问题。太原龙瑞苑住宅小区着力采用东西用商业围合,南北留主次出入口,小区内错落有致的布置5栋33层的高层住宅楼,满足日照、通风优良的小区环境。其次在格局的协调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客观环境,多采用被动式的规划设计方法。北方四合院多为平面尺度较大,以便吸收较多的太阳光照射,达到上乘天之旺气功效,同时四合院四周围墙紧闭,一方面可阻风,另一方面可聚地气,以免院内及室内“阴”气过盛。在内部的装修上,随着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多采用降耗能的、主动式的规划设计方法,诸如采用采暖空调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等。太原南内环桥东的万水澜庭居住小区采用恒温恒湿的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吸引了大量的业主。

    顺乘生气原则的借鉴与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选择适合的场地,比如太原市五星级酒店———山西饭店在原有旧址的基础上,借着西北面的文赢公园、南面的重阳宫和东南面的太原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五一广场,因此这是最好的五星级酒店选址地点,本着顺乘生气设计原则,省委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在原有旧址的基础上,对原有12层建筑进行仿古设计改造,建设新的仿古建筑(东、南、西楼及宴会厅),本着东高西低,东西南裙楼与北楼相呼应的设计理念,成功的塑造了具有浓厚古建筑特色的五星级酒店。这也是当代建筑环境设计成功吸取古代环境设计的精髓之处。

第4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 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 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城市建筑设计规划的和谐性,必然成为了高扬和谐社会这个主旋律所必需的最坚固 最永恒的物质基础和最宽阔 最美丽的演奏场所因此,从生态 和谐的角度研究城市建筑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建筑设计的基本含义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建筑是城市规划中的主体部分,是最为显眼的吸引物,它的外观设计和色彩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 对于建筑设计,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本身而忽略建筑文化本身,将使建筑收不到好的效果。每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还应该考虑到自身城市的特点,把地域性、气候性、人为性因素也考虑进去 当然自然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环境都不可比拟的,城市的景观建筑也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特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和自然资源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完美的城市格局。

搞好城市建筑设计的意义

1. 建筑设计对城市和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经济基础和战略指导,建筑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又具有积极的发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 建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从功能上讲,建筑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创造设计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人。所以,城市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建筑设计首先要注重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其次还应满足社会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设立母婴候车室考虑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的空间等。

3. 建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 创造环境的劳动 建筑会超越它本身形象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任何一幢建筑都会受到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方面对建筑的影响又是综合的,因而建筑文化不像一般文明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概念那样通俗,它本身更为博大,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实例,都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是建筑与文化同构的例证。建筑设计在社会文明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其功能、形式、技术、价等因素。

城市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是建筑与人达到自然和谐

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都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是设计师的一个原则。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欧洲, 大量可见的是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 它们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是由于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物品的摆放和人的活动以及相对的私密性,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建筑的意义, 不在于是何种设计, 采用何种材料, 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 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如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

2. 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与时俱进 创新传统城市建筑特色

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 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 一个城市的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 城市建筑的发展对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以延续城市文化的同时,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另外,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讲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 大部分城市建筑为了达到设计上的高品位,必然要在处理建筑形式语言与功能上下功夫,这也是近年来我国

第5篇

关键词: 破坏性建设 营建智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截止至2011年12月,根据中国社会蓝皮书的数字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有将近7亿人生活在城市中,随着旧城的扩张和新城的兴建,与之相适应的建造规划理念应运而生,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国家化大都市的口号,甚至出现了建设大西安、大沈阳、大广州这样超大型城市的宏伟蓝图,在拆旧建新,拆新建新的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之下,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正在面临着毁灭性的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是指“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8个,近年来,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如南京“老城南事件”,城市里原汁原味的民居古建和特色街巷改头换面,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高层住宅小区和简单粗糙的仿古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变成一种经济行为,表面上文化搭台,实际是经济唱戏,以“保护”的名义大兴土木,使得古城古风不存、新颜不靓,保护政策得不到落实,保护工程缺少文化质量验收的种种景象不得不让人们担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殊文物形式,保护与发展如何协调,新与旧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是决定名城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座城市兴衰的重要条件,好比一个人肌体与精神的关系,健康的体魄与饱满的精神相互作用,焕发城市的生命力。现阶段,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存在生态环境差、生活在旧城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等情况,一方面的原因是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整体下降,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名城保护的思路出现偏差,盲目的走现代化道路,城市建设的高速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视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原则。

丰富的历史资源是历史文化名城相较于其他城市所独有的优势,也是城市魅力所在,一些人把保护古城传统风貌看成是与现代化建设对立矛盾的方面, 把传统特色看作是落后的标志, 采取摒弃的态度,拆除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街区,兴建商业步行街和仿古建筑,新建筑与老建筑风格相差迥异,例如在佛教圣地建音乐喷泉,这些假古董大部分从颜色、用料和结构各个方面都与史实向去甚远,虽达到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但经不起文化质量的考量,无论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蕴,都缺乏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文化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城市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根本离不开人的活动,建筑物在物质层面构筑了城市的外在风格,人情味却赋予了场所更多的可读性,与过去相比,现代化住宅小区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居住形式,单位面积的容积率大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人与人在情感上却缺乏沟通而日渐疏远,城市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传统特色和地域特色,传统人文精神的失落正在使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千城一面”发展趋势。

二.古村落空间文化价值认定

“古村落”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包涵着深刻的文化含义。中国古村落的建造智慧,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与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环境中的反应,祖先在从事建造活动中将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将生活环境与生存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物质的有机循环和居住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景观和建筑的意象表现为一定地域的人所创造的村落空间形象, 同时也通过各种村落形象来表达和反映着这些人的文化思想。

首先,古村落反映人与自然亲和的生态意象,受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村落从选址到布局无不 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形成“山―水―田―院”的村落布局, 《宅经》把大地看做是整体、有机的,认为选择良好居住地的前提是“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 为毛发”。因此,基本上古村落都以注重与自然山水 风光的融合为首要特征, 另外,祖先特别注意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建造屋舍,大多数民居都具有冬暖夏凉、不易损毁、节能减排等特点,值得现代建筑借鉴。

其次,古村落的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以陕西为例,处于黄土高原地带的陕北古村落以窑洞为主,土与石是建筑的基本材料, 样式为下方上圆的纵深式洞穴, 与周边的黄土地貌融为一体,形成古朴自然的建筑风格 ,处于秦巴山地的陕南古村落以板屋为主,木与石是建筑的主要材料, 木柱木梁,木板门面,样式简单, 加之依山伴水,青绿相间,很有一番江南味道。当然,在存在差异个性的同时,古村落的建 筑艺术也存在着巨大的共性,例如传统民居的“三雕”艺术,内容广泛,技艺精湛,充分体现了祖先“境由心造”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再次,古村落彰显民俗文化底蕴, 是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代表。古村落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独特的地面文物建筑,而且还因为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原汁原味的中国乡村文化伦理宗教资源。古村落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村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 说,有家族兴盛衰落的记载 ,有祖宗的遗训族规。古村落 是民俗文化的摇篮 ,它有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其内容根植于耕读、节庆、婚丧、方言、信仰,以及生活习 俗、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载体中。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村的 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族权观念,是我国古代自然村落封 建社会的缩影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成为村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

三.古村落与历史文名城保护的关系

古村落营建的生态智慧为可以为解决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从村落选址来看,风水学说阐述了建筑与天象、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并进行评价和选择,已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创造了适宜人们长期居住繁衍生息的良好生态环境。我国古村落民居就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典范”,其技术特征表现为充分的本土化、在经济方面具有成本低、建造技术简单、注重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回收,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结合,对生态环境破坏小,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哲学,在当今城市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提供灵感。

古村落内丰富的民居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灵感,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内的仿古建筑工程,仿古建筑是对传统建筑方式的延续,使祖先的优秀建筑智慧在今天得以继承和发扬,因此在建造之初就应秉承一份对后世子孙的责任,设计师应深入考察古村落内的建筑遗存,遵循传统建筑的材料、用色、结构、等级划分,从整体设计规划的角度出发,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区域内各个因素的平衡,创造出优秀的仿古建筑精品,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品位。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 和谐的人居空间[M].上海:三联书店,1998:122.

第6篇

关键词:风水;天地人合一;阴阳;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99-01

一、风水的概念

说到风水文化,人类似乎一直把玄学和风水联系在一起。在几千年的沿习中,风水学中夹杂了一些玄学的内容,但玄学的迷信部分并没有影响风水学其光芒,又因为其对人类事物具体的应用价值所以流传至今。

风水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经过历代先哲们的深入研究,风水学对我们的建筑房屋的选址、朝向等方面已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风水理论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建筑行为应该是美化自然、优化生态、和谐发展的。

二、风水学之于建筑

建筑是为了寻求“好气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风水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从皇家宫殿到老百姓的民居;从活人居住的阳宅到死人安息的陵墓阴宅,几乎无所不在。这可由中国大地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得到印证。

(一)建筑方位与阴阳五行的协调性

这种生克关系的实质是将建筑与人体生命规律、地球物理运行、天地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纳入一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为了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协调。

在自然环境、自然方位上,风水理论总结了与建筑相关的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把“背山、面水、向阳”“看做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适量前低后高看做是最佳的宅院地势,重视住宅建筑中“水口”(包括出水口和入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

(二)建筑外形与阴阳五行的对应性

中国风水学认为,建筑外形的不同于宇宙气候形成了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聚气散气的区别。从而决定了建筑物室内的气候优劣,并最终对人的健康乃至人的精神产生微妙的影响。

风水中的“气”主要包括:磁场、气流。磁场是把双刃剑,时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强的磁场可以治病,却也可以伤人,引起头晕、神经衰弱等症状。风水思想主张人的居住应该顺应磁场方位,但要稍微避开磁场过强的居所,这才是风水师口中所谓的大吉之地。气流则是指的室内、户外的空气流通。例如在中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人们应该利用合理地形充分享受夏季凉风(东南季风)在夏季带来的凉爽、避开冬季寒风(西北季风)入室影响冬季室内温度;而室内的空气流通主要靠开窗以及室内交通引导空气流通,使空气对流顺畅,从而达使得在屋内生活居住的人心情舒畅,此乃风水学中的“活气为吉,死气为凶”。

(三)建筑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匹配性

中国风水学不仅注意建筑个体的外部形状,而且严格要求建筑个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匹配。这个在中国风水学上称为“宅局”对于现代城市,最多的则是所谓的“井邑之宅”。此时的山水则是建筑个体周围的建筑与道路网。纵观我国的建筑发展史,上到宫殿,下至民宅,无不显示出对风水的精心处理,处处讲究藏风聚气、山环水抱,处处都提倡人与大自然之和谐。

在现代建筑设计师理查德・迈耶的几所住宅设计中这一点尤为凸显。其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他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亲清新脱俗。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大师密斯・凡・德・罗也让建筑与自然彼此之间“你中有我”,使得建筑演变和融入自然的体验。

三、风水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先哲和后人经过大量实践经验所总结出来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远远落后于风水实践,尤其是在古代时期。随着城市设计理念的普及和深入,居住环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被看重,只有建立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的居住环境,充分利用风水理论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设计。营造具有中国个性文化特征居住环境,必须在摒弃风水中的迷信内容的同时借助风水的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

综上,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后人不断学习和探索,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为人类现代建筑设计施工所服务。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发展

前言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建筑是城市规划中的主体部分,是最为显眼的吸引物,它的外观设计和色彩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对于建筑设计,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本身而忽略建筑文化本身,将使建筑收不到好的效果。每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还应该考虑到自身城市的特点,把地域性、气候性、人为性因素也考虑进去。当然自然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环境都不可比拟的,城市的景观建筑也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特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和自然资源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完美的城市格局。

一、城市建筑设计的意义分析

1、建筑设计对城市和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建筑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为城市的高速运行贡献了巨大力量。人类在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城市的出现。人们从村庄聚居到形成乡镇,随着经济活动的繁荣,不同功能的建筑开始出现,慢慢演变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不难发现,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组成元素,它与城市是相统一的关系,如同水滴之于大海,树木之于森林。因此建筑设计要先考虑城市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需要发展建筑,同时建筑设计本身要符合城市的整体特色,彰显本城文化,形成独特魅力。城市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经济基础和战略指导,建筑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又具有积极的发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建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从功能上讲,建筑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创造设计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人。所以,城市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建筑设计首先要注重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其次还应满足社会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设立母婴候车室考虑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的空间等。

3、建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创造环境的劳动。建筑会超越它本身形象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任何一幢建筑都会受到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方面对建筑的影响又是综合的,因而建筑文化不像一般文明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概念那样通俗,它本身更为博大,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实例,都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是建筑与文化同构的例证。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反映了当时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以高大的城楼为起点,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如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以及虹桥码头区的繁华景象。可见,建筑设计在社会文明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其功能、形式、技术、造价等因素。

二、城市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建筑与人达到自然和谐。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都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是设计师的一个原则。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欧洲, 大量可见的是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 它们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是由于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物品的摆放和人的活动以及相对的私密性,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建筑的意义, 不在于是何种设计, 采用何种材料, 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 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如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

2、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城市建筑特色。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 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 一个城市的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 城市建筑的发展对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以延续城市文化的同时,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另外,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讲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大部分城市建筑为了达到设计上的高品位,必然要在处理建筑形式语言与功能上下功夫,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的延续。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与现代观念的多元化,实现本土现代主义设计,创新发展本土设计理念,这是世纪之交城市建筑领域的主流,在新的主流还没到来之前,这一本土性质的现代主义建筑还将继续下去。

3、坚持生态环保节能原则。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仅有不到10 年时间, 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很大、制度体系不完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以及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较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困难。目前,环境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危害,使得广大居民迫切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改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应用研究。同时,建筑设计还要要充分考虑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和原有的植被,水体,花卉等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尽可能的协调绿地,水体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以大型公园,植物园为“面”以小型的街心绿地为“点”以建筑物之间的通道为“线”对建筑与环境进行紧密的结合。体现出现代城市的建筑特征。

三、结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城市建筑设计规划的和谐性,必然成为了高扬和谐社会这个主旋律所必需的最坚固、最永恒的物质基础和最宽阔、最美丽的演奏场所。因此,从生态、和谐的角度研究城市建筑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必须要注意将城市建筑的各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其历史文化、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等,既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功用,又要关注人民生活的安全、健康和文化传统,自觉地把建筑融合到城市大环境中去设计, 在继承和深入研究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风格创新, 推动城市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努力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境地,使建筑设计方案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城市建筑设计思想,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第8篇

关键词:绿化;建筑设计;生态优先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一、 生态建筑概述

生态建筑指的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对工程进行设计规划、施工以及使用,并通过生态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从而保证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环境能够相互适应,并且协调发展。这对建筑设计来说,不但使其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还促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统一。

生态建筑观不但能充分运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而且还为人们打造了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二、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建筑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自然为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充分了解利用进行设计,既降低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又减少了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给人们打造了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当前,我国在受经济迅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怎样充分的把生态建筑理论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成了当前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1. 注意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

在建筑设计当中,设计人员不应只注重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而忽略建筑跟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生态建筑观中的建筑设计,从最初就须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原则,在选址开始就从实际出发,在设计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协调建筑设计、环境以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使其能够实现更优化。

例如:如果建筑周围有保留古建筑,须处理好保留建筑与新建筑两者之间的关系。或在设计绿化公园、美化工程的方案时,力求以回归自然为主题,减少对现有的植被的破坏,依山选址,就势造观,不过度的重视经济效益而铺张浪费。

2. 设计方案应个性化

建筑的设计方案与手法在生态建筑理念的指引下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个性化,不能只考虑环保效果而把建筑本身的多样性的特点忽略了。建筑只有具备美好的外观形象,才能使其美感展现出来,并且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周围环境中,这样生态建筑理念也会凸显出来。

生态建筑不仅需要把握好设计的尺度,还需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对地形地貌加以充分的运用,使建筑与四周互相呼应,更好的体现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特色。

我国早已具备了生态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例如在多雨潮湿的南方,建筑运用干阑式,房屋下部保持架空,不但能流通空气、减少潮湿,还很安全;而在黄土高原地区,则多运用生土技术来建造窑洞,这样因地制宜较好的节约耕地,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这两种建筑形式都属于传统的生态建筑。

3. 室内空间

(1)室内外的空间一体化设计

空间一体化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结构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利用,是大多数大型建筑的庭院或者大厅较为常见的方式。空间一体化加上对先进的科技手段的应用,给室内的温湿度调节呈现出很好的状态。

同时,还能够运用取消部分墙体的方法,把室内和室外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更好的获取光照条件,得到新鲜空气。不但降低了室内空调的能源消耗,同时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还方便了景观的建设,大大的增加了建筑室内的使用空间。

(2)室内外的景观一体化设计

从古代以来就已经有了室内景观的设计手法,这种设计手法是很好的把室外景观和室内景观直接联系到了一起,使室内外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这样不但使美观效果得以实现,给居住者增添了生活情趣,而且还达到了生态设计的目的,提供了自然气息。

较为常见的室内和室外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就是引入室内绿化,或者是引水入室。

(3)室内装饰生态化

建筑室内小品、装饰壁在设计的时候应该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选择在室内放置一些鱼缸、盆景来借助人们的视觉感观能力来实现其生态化,也可以对大自然的声音、灯光等效果进行适当的模仿,使居住者如同身临其境,有一种置身于大自然的感受。

4. 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提倡利用自然能源,尽量避免利用不可再生能源,从而获取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

(1) 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加以利用,从而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破坏,通过使用现有资源来满足设计需求,尽可能的减少使用外来物质,大力提倡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材料,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设计。

(2)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已有的建筑设计进行日照、风环境、噪音环境等模拟实验,尽量减少或避免建成以后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3)在生态建筑观念中,建筑设计要具有良好的低碳节能作用,在布置建筑格局的时候,要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

综上,生态建筑不但需要在方案设计时考虑生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施工过程中都应该采用相应节能措施。

三、 结语

绿色生态建筑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作为建筑师应该始终铭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能够“对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体系进行设计”。保护环境、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了建筑业的必然发展趋势,而这一趋势必然需要给人们营造出和谐、健康的生活氛围,因此,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与对策,才能为建筑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9篇

在当经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给传统村落的发展施加了很大压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劳动力的解放,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当地生态格局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本文以四川罗泉古镇的珠溪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现状,并立足古镇独特的井盐业历史、袍哥文化、盘破门武术等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力图将丰富多彩的川南传统文化渗透到古镇水景设计中,将结合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以新的姿态展现和传承川南的历史文化元素。

【关键词】

罗泉古镇;水景设计;传统文化

一、地理位置与现状分析

罗泉古镇又名“罗泉井”,相传为诸葛亮驻军此地开挖井泉而得名。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西北51km,处于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处。整个罗泉古镇顺珠溪河而建,布局呈龙形,号称川中龙镇,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在古镇里集中分布了大量明朝末年、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古建筑,其中盐神庙是中国境内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庙宇。珠溪河,长期以来泥沙淤积,污水积滞。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经济能力有限,居民对河道保护意识不够,加上大量的生活垃圾分散在河道两岸和污水乱排放等造成了水体、空气及土壤的污染。一直修修补补,没有经过大规模治理,生态效应较差。但现在罗泉古镇正在和周边景区联合打造旅游线,处于整体改造的大关口。

二、设计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应采用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生态化以及人本理念的原则,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和河道资源开发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着保护优先原则,以更好地完善河道景观、保护生态系统;河道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建设材料的应用情况,在降低各种能源消耗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以实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同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的重要性,以当地地域特色或游客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等为出发点,完善河道建设。

三、设计方案

针对以上对珠溪河景观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目标和规划原则:以“游龙镇盐脉,仰革命故地”作为创作主题,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和尊重文化为基础。以古镇的历史文化为景观设计的元素和背景,以生态修复的河道景区设计方法恢复自然式水体,以滨水景观为主要载体,设计集休闲游憩和公众参与为一体的生活公共空间。通过引入先进的水景设计理念和高质量的建设,在历史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统一的设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规划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和提高河道在古镇的附加价值,并创造出人们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一)总体规划布局

珠溪河规划以盐运水路游玩、健康美丽的生态水系为主导,在本设计中首先考虑河道排污问题,使其上下游畅通,然后远离河道建立垃圾站(垃圾分类系统和压缩回收系统等)和生活用水处理分流(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灌溉系统等)。最后以“景观小品”塑造为切入点,以两岸坡地绿廊为基面,以河道两座大桥等古镇主要人流来向为主要连接点,加上运盐码头,形成“三开三合多点”的规划结构,通过构造各种性质的功能区和绿化、道路、商业等联系网络,形成沿河具有整体性的网络系统。

(二)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以河道为主体展开景观,在设计中,通过沿河道两岸纵向景观、对岸景观以及鸟瞰景观等展开设计。为古镇和游客提供具有河水清澈、自然生态、活动丰富、休闲亲水的古镇水景。

1.景观分区

经过综合分析和整体的立意构思,本设计规划采用合纵式布局的手法。首先建立河流两岸绿色廊道,为了下游古镇水体污染,在上游设计一个种植区。然后选取流经古镇10KM的珠溪河,并将其分为3段纵向主题区,即河道水路游玩区、靠古镇休闲区和对岸商业区。(1)上游种植区:植物除了对河水起到过滤作用外,还能够提高净水处理效果。一是植物的生长可改变水系的流态,植物根系和茎杆对水流的阻碍作用有利于均匀布水,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二是植物的根系和创造有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对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吸收作用。(2)河道水路游玩区:水路连通了古镇出入口和下游码头,开启运盐古船。游客可选择水路进入古镇,观赏古镇建筑与风景。以各个码头作为游客上下船的出入口,可加设小的商业区,将重拾码头繁华。(3)靠古镇休闲区:结合古建筑设计特色的景观小品,并可考虑适当恢复和安排水车,磨盘等饶有情趣的传统农用工具或布置小品雕塑作为市民和游客参与的活动。近水面,可安排垂钓活动,茶台等传统项目,在村头宽阔的水面靠岸处布置鱼、河虾等水产养殖基地,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4)对岸商业区:以古镇建筑文化、革命文化、井盐文化、美食文化、武术文化为开发中轴,开设囊括以上五类文化的历史文化展馆。努力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展馆,力求成为古镇旅游的新亮点,结合当地特产,生产出各种特色产品。

2.景观节点

依据古镇景观统一,完整的基本要求,以景观节点来丰富其关系。景观节点包括景观区段的主要景观节点和人流活动中心,景观区域内的道路、桥梁和公路门户节点。规划沿河道左右两岸设置了两条景观主轴线,同时,以纵向联系道路、景观节点轴线等组织多条景观通廊,并吸收传统造景元素,如塔、亭、台等赋予时代精神,以加强纵向的景观展开,提升景观品质。

(三)河道绿化植物的种植要求

根据区域气候和环境要求,初步将绿化植物选取好后,并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一些实际问题。第一是河道两侧植物的种植点要离河岸至少要1M的距离,将岸边一排整齐的旧石墩显现出来,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第二河道两岸有旧时的运盐码头,有较宽扩的距离,可以采取不同植物分层种植的方法,此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古镇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其次是具有观赏性等。在设计中,运用净化水质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来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四、结束语

古镇河道景观是突显当地区域生态系统特色的一部分,文章结合河道景观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探究了古镇河道景观设计中各种规划整理和环保措施。其突出的是水文化的魅力,也是古镇“血脉”之所在。

作者:许东林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湘黔.川中第一龙镇:罗泉古镇[N].自贡日报,2008-10-22(A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