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0 14:46: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经济效果比较法 有机农业 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24-01

近些年,有机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如何安排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如何衡量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农业领域比较重要的一个话题,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法作为分析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有机农业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经济效果比较法衡量有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有机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 、经济效果比较法与有机农业概述

经济效果比较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比较法是指在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使用价值和在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耗费的劳动的比较。这种比较有益于我们根据生产耗费的资料,在多种经济措施中,选择耗费最少的生产方法而获得最大的使用,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狭义的经济效果比较法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比较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分析各种生产方法的优劣,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化、最优化。

有机农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生长调节剂、催熟记、化学农药、添加剂、化肥等物质,不采用转基因种子,遵照生态学的方法,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农业技术以保证种植业、畜牧业与养殖业的平衡发展的一种生产方式。有机农业照顾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它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有机农业区别于传统的农耕方法,并有巨大的优势,它保护了土地、地下水和野生动物、微生物免遭化学物质的危害,它没有污染,有益于恢复生态平衡。此外,有机农业对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人民收入,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经济效果比较法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

经济效果比较法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中应用体现在有机农作物的生产投入成本、产量、农作物管理等方面。在投入成本方面,包括物质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机器使用成本等,通过计算这些成本投入在总成本中的比例,结合有机农作物的带来的经济收入,综合分析比较这些投入成本的利弊,对于需要加大投入的成本,种植户要加大投入,对于不必要的成本,则尽量减少,通过经济效果的比较,适当调整成本投入的比例结构,达到成本结构的优化,已达到用最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农作物。对于有机农作物的产量问题,实践证明,有机农作物接近常规农作物的产量,且更具有竞争优势,其经济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作物。

在农作物的管理环节,有机农作物管理的首要涉及的是土壤的经济效益比较问题。由于有机农业种植的农作物较多,涉及的面较广。因此有机农业中不同农作物与土地所要求投入的资金是不同的,不同投资结构会产生不同经济效果。对于这些经济效果,我们要综合运用植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因地种植。综合分析比较这些土地取得的经济效果。同时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经济效果取得最大化前提下,有机农业的合理投资结构;二要清楚农作物的经济效果的大小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例如采用间套轮作制、二年三熟的农作物比一年二熟的经济效果更高,当作物的耕作条件变化时,结果会有不同。这要求我们在比较经济效果时,要因地制宜的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调整生产。

三、有机农业经济效果比较法的特点

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生产创造的产品不仅取决与人的劳动,更取决于土壤的质量,因此,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是有机农业在进行经济效果比较时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有机农作物由于自身的生长规律,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产量是不定的,因此,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经济效果的比较是相对的,种植户要因地种植,了解农作物发育规律,这是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有效方法。

有机农业生产措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一种生产方法不一定适应整个有机农业。因此,在进行经济效果比较时,要统筹兼顾,在生产措施产生效力的近期进行评估,否则会造成经济数据的紊乱。

四、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意义

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意义重大,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复杂、涉及面广。经济效果比较法可以让我们清楚认识在生产管理中,各部分投入所取得经济效果,有助于种植户评估有机农业各部分的产值,调整成本投资结构、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这对于提高有机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

五、总结

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优点很多,我们要创新管理模式,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综合运用经济效果比较法,明确各环节的盈利水平,促进有机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世铭.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4(10).

[2]杨曙辉,宋天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02).

第2篇

现代农业建设不是农户、大户或生产合作社等生产者的简单联合合并;也不是科技装备、生产技术和现代营销技能和经营理念等生产经营要素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生产、加工、经营等过程的简单加减,应当是对农业生产组织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包装储运、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全程高度一体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过程。

如果说现代农业组织是一顶皇冠,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生产技术、现念及其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就是这顶皇冠上的珍珠;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编制成皇冠的金线;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就是设计和编织皇冠的设计师,是现代农业组织的灵魂。

近年来,我省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等生产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均发展较快,但多限于从事种植生产,基本上不参与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此外,虽然出现了一些“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或由种植大户联合的生产组织,但其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组织标准(规模、技术、装备、管理、营销、理念和人员素质以及一体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程度等),特别是跨国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深谙农产品生产经营之道的商业精英和管理高手或团队。

目前,我省有水田约3000万亩,农户约600万户,水稻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大户约200户,万亩以上的不足10户,生产合作社约1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大户和合作社仅限于从事水稻的种植生产,基本上不参与稻米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其主要人员文化程度绝大多数为中学,经营理念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市场化、品牌化意识淡漠,生产效率低,竞争能力差。

根据江西农业现状,欲加快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

一是鼓励引导社会商业精英投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创办、领办和参加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二是鼓励引进国外省外现代农业先进企业或组织,来赣开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加强对合作社、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技能及现代生产技术的培训。

其次是要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的产销高度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一是加强对生产环节扶持,鼓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3篇

(一)新型职业农民。

美国学者沃尔夫对职业农民的经典定义是:职业农民应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②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③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与非农民区分开来,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主要工作进行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营规则获取利润,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经纪人。曾一春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拥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有相当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工作以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为主,生活来源以农业收入为主,居住地以农村或集镇为主的农业从业人员。胡小平认为从职业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核心工作;从素质来看,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从文化、技术和经营管理上都具有一定水平。本文理解,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从事职业上看,产业化分工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把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作为经济主要来源,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报酬最大化决定,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意识,愿意把从事农业作为固定的职业;从新型来看,不在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运用新的农业种植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技术求最大效益的市场经济。

(二)经营管理能力。

美国企业管理协会用五年时间并从1882名成功的经理中总结出经营管理能力的十种重要基本能力:注重的工作效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自信心,拥有准确的判断力,乐观进取,能帮助指导他人,主动果断客观,善于动员群众,会利用交流做工作并善于建立亲密关系,勤俭艰苦和具有灵活性。冯明侠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这样理解为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处在农村的,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验的,通过自己的经营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组织起来,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对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做出贡献的一些人。本文认为,经营管理能力主要体现以下方面:能够运用现有的资源或者争取更大的资源基础上,面对市场竞争环境,做出远景规划与战略制定,制定发展方向,获取更大稳健的经济效益;在制定发展方向指引下,对组织的采购、生产、市场开拓、劳动力、资金和人力优化管理,使目标得以实现,具体包括:(1)能够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管理部门和制度,选择合适人员;(2)能够掌握经济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信息,根据信息做好经营预测、经营目标;(3)能够对土地合理利用、整顿、开发;(4)能够最大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5)能够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拥有良好的销售渠道;(6)能够很好进行机器设备、组织物质进行管理;(7)能够管理好产品质量;(8)能够运用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9)能够控制好财务、成本、效益,以及利润分配;(10)善于交流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构成

现代农业具有资源配置高市场化与国际化、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发展深度开放等特征。美国学者爱德华•丹尼森认为:美国的农业高速增长,其中的30%依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50%是农业技术与经营方式更新。这要求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和产品经营管理能力。

(一)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适应未来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了解农产品市场运作过程,掌握农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改变原来落后的小农经济思想,参与市场竞争。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独立进行农产品市场调查分析,多渠道收集农产品市场信息,能够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合理预测,分析市场供给变化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预测。只有做出正确的预测,才能减少决策中的失误,降低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帮助决策目标更好实现。

(二)决策能力。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摆脱从众心理,具有独到的慧眼来发现一些规律。在做出决策时,必须拥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有决策,主动思考问题,拥有责任感和事业感,经常探索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指导自己做出决断。

(三)财务管理能力。

长期的家庭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融资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都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新型职业农民能根据自己的经营发展状况、资金情况,做出决定是否融资,保证生产正常运转。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应该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了解金融市场,运用产品和资产进行融资,保证正常发展。在财务方面,能够对成本进行控制和计算,能对生产期间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管控。

(四)生产管理能力。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在经营决定目标下,根据农业规律与市场环境,依靠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好农业生产计划,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协调生产各方的问题,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种子、机器、劳动工具的采购,到组织与控制生产,农产品的收割存储,做到科学管理。

(五)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需要不同的农业分工,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农业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合理性、科学性。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选择合适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设置好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并且能够制定有效的薪酬体系,对员工进行激励,提高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六)产品质量管控能力。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提供市场满意的农产品、安全生态的农产品,防止产品不合格产生,浪费资源,因此必须做好农产品的质量控制。这需要产品质量管控意识,从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直至存储,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七)设备管理能力。

农业未来的发展是机械化、自动化,在农业生产过程运用大量农业机械,因此必须掌握些设备管理的知识,对设备的寿命过程中全面管理,从选取设备,安装设备、科学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改进设备等过程全面管理,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八)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信息化、智能化,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好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农业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数据、信息的查询、咨询、决策和调制等服务技术的总称。新型的职业农民对大量的农业信息的获取后,需要进行大量处理,在未来的经营中,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九)参与农业保险意识和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中,农业会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为了分散风险、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就产生农业保险。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能够发现农民收益和农业经济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参与农业保险帮助转移和分散风险,利用保险赔偿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损失。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重要资源,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在未来的培训工作中必须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培训是多人参加的,这必须要求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制定因地制宜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内容包括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课程与培训内容、安排培训的地点、时间、确定培训教师、制定和发放开课时间表、安排后勤保障,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登记。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根据现有文化水平以及基础,以及现在急需培训的要求,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

(二)调查培训需求。

现有的农民培训中,很多培训内容是基础的、太笼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农民的期望,即使农民参与培训,对其帮助不大反到让大家对培训失去信心,这样既浪费国家培训资金,也浪费农民的时间。因此,就必须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的期望和需求,尊重其意愿,也遵循了人才培训的规律。如果对某种产品市场比较感兴趣,就培训这方面知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培训那些就培训那些,什么能帮助农民致富就培训什么。

(三)制定培训内容。

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过程中,需要以农民及市场需求来制定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材。例如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内容就必须包含一下几个方面:调查和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如何掌握农业市场行情中的有用信息、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农产品定价策略与技巧、农产品进超市流程与策略、监督保证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培训,使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培训模式。

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上,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上可以选择自选模式、示范引导模式、典型案例模式、模块式培训模式、五天培训模式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参与度和培训质量。

(五)培训师资。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否达到好的成果,关键要看有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教师培训队伍,这要求有一支知识实践丰富的教师队伍。在培训老师队伍中应该1/3是稳定的培训老师,1/3是全国各地优秀培训老师,1/3是成功农民企业家组成。要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第一,他是个对农业非常了解,从事农业经营有三年;第二、必须具备深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教授知识,指导学员的实践。

(六)培训资金。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靠政府拨款,很多培训机构要预先垫出进行培训,培训的设备比较成旧。这需要培训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联合政府和农业企业,保证资金充足,做到培训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七)培训质量保证。

培训的最终的目的提高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这需要国家制定科学、系统、严格的考核方案,制定严格的质量考核方案,使培训更有成效,使培训价值得到更大呈现。

四、建议与总结

(一)尽快立法,确保培训的实施。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是,有完善的法律保障。美国在1862年的《莫里尔赠地法》,1887年的《哈奇法》,1914年的《馒密斯—利弗法案》,1929年的《乔治一里德法案》,1935年的《旺克黑德—琼斯法案》,为美国职业农民提供培训法律保证。通过政府立法,完善培训法律体系,把提高新型职业农业的素质作为主要任务以法律的形式作为保证,纳入法治管理的体系中,使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把现行的各种农业培训政策整合起来,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对一些教育培训结构进行整合,比如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等,同步合作,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多元化。

(三)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培训课程,着力提高培训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观念的农民有很大区别,不仅要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还必须认真学习关于创业理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专业课程的交叉学习,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

(四)加强农业培训人员的培育和建设。

对于农业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活动的教师,从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都要有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具有灵活的教学能力。在这个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做出相应规定,严格限制农业培训人员的准入机制,必须具有相当的资格,才能从事相关方面的培训,建立专项基金对农业培训教师定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

(五)加强培训体系的监督评价。

建立和完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监督控制体制。监督控制机制包括评价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评判等内容。确保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顺利开展,培训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五、结语

第4篇

    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计算机等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全过程。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里全面开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这些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加速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的过程。[2]

    二、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信息,可以是一种资源,也可以在市场机制中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可以是一个产业,却又有着促进产业升级的功能。多年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业信息化对我国的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进而增加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总体效益的目的。(一)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资利用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合理的配置与应用农业资源,如何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是农业生产者始终关注的问题。虽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技术和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但是往往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如果将信息技术管理引入农业生产,通过对土地、土壤、水等农业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可以在降低农业生产者投入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产出,这就是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同时,这也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广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就会越有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二)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落后,是阻碍农业生产者提高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信息封闭,农业生产者往往盲目的进行种植、养殖和销售,这就造成了农产品产量大起大落,价格时高时低等为题不断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农业信息网站,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指导农业生产者的种植、养殖,并利用互联网直接销售农产品的运作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成产经营模式。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农业信息,保持了农业信息的高校、顺畅传播,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解决了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效率低、信息滞后等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进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三)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升级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三种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并不密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三个生产要素之间的稳定性较低,而且生产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很高,这种不稳定关系的存在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弊大于利。由于信息化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不断发展,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在信息的作用下,渐渐形成了非常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农业信息化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农业信息化还可以通过协调流通、销售、消费等相关环节,解决农业小生产者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3]

第5篇

(一)美国:大农场高效益

1.以大中型农场为主美国的家庭农场

从产权制度上被认定为个体经营的市场主体,传统上按耕地面积、产值等标准,将美国农场规模划分为中小型、大型和超大型。从数量上看,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依靠的农民数量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大,2004--2010年,美国家庭农场的平均面积都在165hm以上。美国农场的发展主要分为家庭农场和混合制农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农场渐渐替代了混合制农场,成为主要推动力。从2007年的数据来看,美国平均面积4hm。以下的农场有23万多个,5~20hm的农场接近62个,21~72hm的农场63多万个,大于808hm的农场有8万多个,中型农场占非常大的比例。经营规模与经营效益相关,从一些美国农场实际发展的情况中可以看出,美国家庭农场的总数在不断减少,其中,小型农场数量有所减少,中型农场有所增加,大型的农场总数没有明显的变化。小型农场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在追求农业效益的路程上,将家庭农场的中大型比例不断地扩大,缩小小型农场数量的举措,可以帮助美国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

2.追求经济效益

2007年,美国家庭农场为220万个,年销售总收入297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8.5,年增长率为2.8Il1]。从年销售收入的角度出发,美国家庭农场可以分为表2中的7种类型,老弱户为老年夫妇和体弱农户经营的小型农场,兼业户多是因为自有土地不足,以农场经营为主,还经营其他副业的家庭农场。在农场个数方面,美国的兼业户和小型农场居多,分别为45.1和19。8,但是从经济效益和产值贡献来看,个数仅占美国5的特大型农场,年产值贡献占美国农业总产值的53.7,这体现了美国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大、效益高的特征。据美国农业部门统计,在2007年美国220万个农场中,种植型家庭农场占43,其中谷物农场占14.2%、经济作物农场占22.2、水果农场占6.3;养殖型家庭农场占57,其中肉牛牧场占30.2、奶牛牧场占2.7、猪场占1.3、家禽养殖场占1.8、其他养殖类型农场占21.3。家庭农场类型种类繁多,以经济作物和肉牛养殖为主。

(二)英国:职业经理人英国16世纪的圈地运动使农民手中的土地多数被富农以租赁或购买的形式占有,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这些富农就将自己占有的土地合并起来,形成了较大的农场,这就是最初形式的英国家庭农场。发展至今,英国家庭农场约为35.8万个,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55万人。农业经营管理部的职能体现在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组织农学专家为农业工人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这两个方面,这是英国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的早期举措,即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通过联合分析市场供需情况,掌握有用的市场信息,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生产经验,与其农场主交流管理经验,来达到及时应对市场风险,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英国家庭农场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重视专业人才的政策。他们支持高等教育学院中含有农学专业的学校逐年扩大招生人数,并帮助符合相应条件且毕业后自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学生到相关的科研机构接受更加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都需要专业的人才,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指导机制、加大对农学教育培训的投入,可以推动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持续发展。

(三)日本:小农场大品牌日本的农场发展投入大量的机械化,小型家庭农场成为日本农场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201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农林业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共有耕地面积454.9万hm,农业人口约为260万,人均耕地0.035hm。。由于这种小农场的生产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日本政府鼓励家庭农场进行协作经营,以避开分散的土地占有给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带来的障碍。以农田租赁协作,带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共同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农场主收集市场信息,妥善经营农户出租和委托作业的耕地。农场的生产也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在日本的家庭农场经营中,管理者都注重品牌的树立和农产品的深加工。“一场一品”和“一区一品”已经成为日本农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北到南每个区域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独有的特点,这点类同于中国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日本兵库县主要生产神户牛排、夕张甜瓜产于北海道区域、京都南部地区生产宇治茶等,它们的市场售价要远远高于其他的同类产品,但却更受消费者的信赖,究其原因就是品牌的影响深入人心。在日布芝麻被称为胡麻,属于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位于名古屋市阿比久町板山地区的一个家庭农场就是把芝麻作为主要经营对象,农场主龟山周央先生除了种植以外,还非常注意金芝麻品牌的深加工:金芝麻盐、金芝麻酱、金芝麻油等。龟山先生还从事“教育农场推进事业”的农业观光,让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体验金芝麻栽培,培养孩子们对农业的兴趣。日本NHK电视台、名古屋地区的最一13(】一大报纸《H中新闻》对龟山先生的教育农场推进事业均有大量报道,这无疑又对金芝麻的品牌起到了宣传作用。

(四)美国、法国、加拿大:专业化经营美国的农业区域有10个,每个区域的农产品一个或者两个,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化生产,专业性和区域性成为美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粮食作物专业种植区、畜牧业专业养殖区、水果蔬菜专业培育区。美国的小麦分布在北部平原,玉米作物分布在中部平原,水果、蔬菜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牛、羊饲养分布在南部和西北部,区域化的布局决定了生产专业化的布局。法国的家庭农场主要是中型家庭农场,根据法国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目前法国农场总数为100多万个,5Ohms的大型农场只有17万个,5Ohm。以下的中小型农场有80多万个,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法国统计年鉴,2011)。法国是家庭农场专业化代表国家,可以根据经营的内容分为谷物农场、畜牧农场、水果蔬菜农场等。目前法国的家庭农场总数约为66万个,其中经营种植的占60,种植花卉的占l1,平均土地规模在42hm左右。加拿大的家庭农场发展也是进行区域化和专业化分工而进行,与美国、法国相同,主要将农场类型分为谷物农场和畜牧农场,根据自身的国情,还有特种作物和农牧业混合农场。在这4类家庭农场中,经营谷物、特种作物和肉牛、奶牛为主的家庭农场约占全国农场总数的6O,有1O生产奶制品和禽蛋类,3Yo饲养生猪,混合经营的农场比重较小。正因为加拿大极高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才使得其粮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位,它的面积大致与美国一样,但是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1/10,如果按照人均粮食产量,加拿大可以位居世界各国的首位。

(五)美国、加拿大:服务体系专业管理随着美国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农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整个环节,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主要集中于对农场的直接管理,农业服务机构承担对家庭农场的间接管理,例如加工流通环节。加拿大的家庭农场一样只对农场进行生产的直接管理,农产品的供应、加工运输和流通会有专业协会进行产后管理。加拿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既有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也有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贯穿于农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在加拿大,家庭农场主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参加或者组建新的服务组织。

二、推动国外家庭农场生产

(一)政府引导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前提

1947年,英国制定了第一部《农业法》,其中规定了规模小和产能低的农场必须进行合并经营,拥有80~10Ohm-''的土地规模是可以作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最低要求,政府会按照农场的种植规模、销售情况和技术投入情况来给农场主进行补贴,规模越大的农场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这使得家庭农场的兼并趋势越来越明显,1970—1979年,英国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减少了529/6,而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增加了18j。2O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使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措施:一是设立乡村设施和农业治理协会,主要负责土地整合。通过国家的基金支持,利用高价收购农民自有的零散土地,重新划分使它们成为可以规模经营的土地资源,最后将这些土地出售给较大的农场主。二是设置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从土地私有者手中购买土地,它不同于之前的治理协会,是在对土地进行必要的设施投入之后低价出售给农场主。

(二)土地制度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基础

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农场主的生产经营是稳定而且有保障的。1776年7月,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1820年建立了家庭农场的经济制度,即将公有土地低价出售给有需要的农民;1862年通过的《宅地法》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免费赠送给符合条件的农民进行生产活动。这些制度和改革都为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8~19世纪,英国废除了敞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土地私有对农民进行生产经营产生了激励的作用,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租赁合同保障了土地租赁制的推广,加大缺少私有土地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对土地使用权的持有,通过对合同制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农场主可以有效地经营家庭农场。英国以土地租赁制度为基础发展经营家庭农场的经验说明了规模经营的起步并不一定以私有产权作为必要条件,土地租赁也可以作为经营家庭农场的基础。

(三)法制体系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保障

法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美国国会每5年就要修改一次农业法。时至今日,美国制定了31个农业法律法规,内容广泛,主要涉及税收、土地所有权、信贷、供应、融资、产品运输和加工等不同方面。这些法律制度明确了农场主的权利与义务,完善的法律体系给美国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秩序,保障了农场主们的权利。为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日本国会除了完善《农业协同组织法》,还制定了12项附属法令。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日本国会相继出台了《山区振兴法》、《农业保险法》、《农业损失赔偿法》、《农地法》、《新粮食法》、《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法》等法规,达到保障农民的权益、保护耕地和稳定粮食安全的目的。

(四)政府补贴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后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对肉牛、羊、猪、牛奶、谷物等农作物都进行了价格限制政策。由于欧共体制定的农产品下限价格一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和英国实行差价补贴所规定的保护价格,因此英国农业生产者按欧共体制定的保护价格出售农产品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进入21世纪后,英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逐渐变大,很好地激励了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效益的增长‘j。1990年之前,法国政府主要是通过间接补贴来鼓励农业生产。1994年后,法国调整了农业补贴政策E。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数量和额度,更加侧重对生产环节的补贴,增加生产环节补贴的额度,由于农业补贴直接关系到农场主经营效益。若是层层发放将会出现实际到达农场主手中的补贴少之又少,法国政府采用的是通过银行直接划到农户账户上的做法,这将会很好地规避补贴发放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五)科技现代化推动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

在德国所有的家庭农场都建立了正规的会计制度并配备了电脑和其他传媒工具,对于采购、销售收入和产出等明细都人账记载,以进行经济核算,走向现代化管理。德国的现代化家庭农场体现在:利用现代设备和科技装备农场,采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场,培育现代化职业农场主,提高农场主的知识文化水平,发展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193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要将机械化投入农业发展,对购买农机的农场主可以享有优惠的政策。1944年,英国拥有联合收割机2500台、农用拖拉机l7.34万台。2O世纪9O年代,收割机和拖拉机的数量激增到4.7万台和50多万台,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者可拥有0.5合收割机和1台拖拉机。目前,英国家庭农场中广泛应用了配套的农业机械,播种机和割草机等农业机械贯穿于农场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六)社会化服务支撑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

在发达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土地私有制占有基础地位,但是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必然与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相联系,农业现代化也不需要消灭中小农户,例如日本大部分为小型家庭农场,但是经济效益可观。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管理模式去发展现代农业。在生产方面,农民合作社将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分散小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或者统一加工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各个家庭农场的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量检测管理,鼓励大家采用良种,统一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家庭农场经营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经济经营形式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身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家庭农场除满足基本条件外,还应该具备以下新型特征:投入技术性研究工作,根据市场形式变化而调整农场计划,加强会计电算化和风险管理,完善家庭农场之间的联合,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循环为依据,发展“从农庄到餐桌”的高效生产链。国外的家庭农场发展历史悠久、成果显著,对中国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借鉴,借鉴并不是拿来主义,仍然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

三、对中国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启示

(一)主观方面

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主观方面就是指农场主的学习和管理水平,要提高中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高效率和规范性,就应该先从农场主的自身素质抓起。

1.四大原则

传统农业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的经营组织,它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者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体,可以允许存在比家庭成员少的雇工。只有农场的家庭成员端正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态度,从主观出发,才能积极学习到新技术;家庭农场的经营意味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作为农场的主人,所有的家庭成员不分年龄和性别,都应该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如一家三口都参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母亲可侧重学习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父亲专门学习生产和环境管理的知识,孩子重点学习信息管理的知识,这种协作学习有助于完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传统利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多种途径学习,如网络、广播、电视和成人大学等学习途径都可以让家庭成员得到全面的学习;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家庭成员要不断地学习来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

2.制订学习计划

家庭成员要一起商议和分配每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费用,获得相互之间的支持和信任,充分考虑市场的供需情况,确定农场的经营目标,根据目标制订每个人的学习任务和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中可以在成员之间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保证学习计划的成功实施,可以达到基本掌握某一方面管理技能的目的。家庭成员讨论和协作,有利于形成家庭农场和谐信任的氛围,方便每个环节的操作和管理。

3.经营管理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的家庭农场经营,要求家庭成员应该具备一般性的管理能力: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能力、对自我和资源的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积极应变能力、创新性学习能力。当然除了这些一般性的管理能力之外,现代化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还需要具备一些特殊能力:生产管理能力、技术设备应用能力、环境管理能力。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基本都在初中左右,这对于发展现代型家庭农场是非常不利的,这就需要农场主从自身出发,主动学习,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管理能力。

(二)客观方面

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美国和法国的家庭农场规模经济效益很高,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土地产权私有化,才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农场。但是英国的成功经验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土地私有制可以保障农场的规模经营,但不是必然的条件,英国针对分散的土地实施了土地租赁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可行的。借鉴国外经验,中国应尽快改变土地承包期短、土地不稳定的现状,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租赁制度,赋予家庭农场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利用土地流转和租赁的方法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农场主成为真正自主的市场经营竞争主体。

2.加大政府补贴力度

财政方面,可以利用财政项目扶持家庭农场的方式,给予家庭农场资金支持。补贴方式方面,去掉层层补贴的方式,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借鉴法国的经验,将对粮食、良种、农机等方面的补贴直接打到农户银行卡上,这样可以减少补贴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出现。农业保险方面,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会比散户经营的风险大,农业保险的深入,可以分散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的风险,保障农民收入。信贷方面,社会上的多元化融资形式已经出现,政府应该有选择地允许这些机构进入农业市场,制定优惠的融资政策来扩大农场经营者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困难。税收方面,中国已经实行了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在这个基础上,政府还可以在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方面对家庭农场进行税收补贴。

3.投入科技机械化应用

现代化的农场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和机械化的操作,中国这一方面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115hm是加拿大一个农民可以管理的土地面积,美国一个农民可以管理56.5lhm2的农场面积,1个Et本农民可以管理的面积也有1.8hm。,而中国人均可管理的土地面积仅为0.22hm_7]。机械化水平不仅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也和一个国家的农业劳动力人口有关,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据了人口总数的大多半,这就需要调整农民就业结构,减少务农人口,培育新型知识化农民,鼓励有技术、有管理能力的农民进行家庭农场的经营,如果只采用传统耕作方式,不投入机械化是不可能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以奶牛养殖为例,按照T形或F形对牛场进行改造,投入TMR、平台挤奶和修蹄机等设备,构建粪污处理系统,对牛粪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垫床、湿粪还田。只有做到务农人员精简、农机设备不断完善,才能提升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

4.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6篇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2.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3.很多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实际执行、落实较少。有的基层干部反映,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是不管用的,只有这些政策的直接主管部门下文件,基层的相关部门才会贯彻落实。

4.指导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合力。目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财政、民政、水利、供销社等各个部门都管,各个部门又都不管,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5.资金匮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强,但与之相比,农村金融供给却严重滞后,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惠民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资金拨付、分配、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一直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1.强化宣传培训,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循章规范建立

合作社健康发展要靠教育、培训和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经济合同、信贷和投资等,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

2.加强人才培养和吸纳专业人才。各地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有关的理论和相关政策,以便减少他们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农民更好的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提高合作社的文化素质水平。

3、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合作社各主管部门的职责,使他们各司其职,确保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准确及时的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等;积极举办和参与农产品展销会、会等活动,特别是参加农博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4.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5.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平

第7篇

[关键词] 种子 经营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58-01

种子是一种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的特殊商品,对于所使用的种子的质量、品种、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着整个农业的技术结构,也会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种子的重要性,因此从去年冬天以来,许多单位和个人都争相把农业生产中的“供种”业务当做一种重要的经营手段,开始竞争经营。目前,除了专门经营种子的种子公司以外,还有很多单位以及个人都开始经营,例如科研单位、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以及个体专业户等,有些党、政府机构等甚至也开始经营种子。但是这些单位和个人往往都不具备经营种子的证件,所营销的也大部分是劣种。所以,加强种子的经营与管理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一些经济政策问题

1.良种独立经营、自成体系

自古以来,种子同化肥、农药一样,都是种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在1953年以前,我国还是实行全国粮、油都进行统购统销的经营管理模式,当时的种子经营是一个已经自成体系的独立的系统。但是,这种系统的对种子进行经营却对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和限制作用,具有很多弊端。由于种子的经营工作并不能够完全按照种子经营工作自身的要求进行处理,倘若遇到自然灾害,农业没有很好的收成,那么农民对于农业生产所用的种子就会严重缺失,需要对其进行良种的调拨与调剂,农民们便会每天对着粮、油指标而担心,最终会影响播种的时间,耽误了最佳的播种时期,而造成农业减产。如果常年出现这样的情况,农民受到了粮、油指标的控制,对于种子的经营工作来说也很难再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办事,进而就会导致种子的计划、调拨、加工等问题都必须要按照粮、油部门的相关规定来办,导致出现很多扯皮现象。由于这些弊端的影响,种子经营需要从粮、油部门的统购统销中独立出来显得非常必要。种子的独立经营既有利于国家的“四化一供”的建设,由有利于简化对于良种经营的一些手续与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从而可以加速良种的更新,达到促进我国农业增产的目的。

2.遵循价值规律,需要整顿价格

在我国现有的种子经营方法中,对于种子的价格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依附于粮、油的统购统销的价格,同时还要按照种子的质量来定价。这种种子的经营模式与基本的经济规律是相互矛盾的。首先,在粮、油的统购与统销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倒挂的问题,但是种子的购销价格却没有倒挂的补贴;其次,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的粮油核价在政策上就存在着一些产品价值的问题,这种价格差距会直接妨碍着种子的经营管理环节;最后,对于种子的优质优价原则在我国现行的政策中很难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

3.种子企业缺少自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必要的自,自是能够把企业办好的重要保证。而专门的种子公司应该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捍卫自己的自,主要应该有人权、财权、物权、决策权等,要对经营的利润适当留成,对员工进行奖励。

二、种子经营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现代的种子经营管理需要在种子的经营过程中,对种子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并且遵循现代的经济规律和种子生物学的规律来进行管理。

1.廉价异地制种的问题

我们需要对一些杂优种进行配置,在部门地区已经做过了试验,对于一些杂优种的同一种组合会在不同的种植区域表现出不同的产量,种子的产量变化与纬度和日照有着明显的关系,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选择在纬度与日照适合的高产制种地区进行制种。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制种的成本,扩大制种的种植面积,这样可以对我国农业的生产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2.良种贮备的问题

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会有一些不可预见的连续性或者是自然灾害,这些自然因素都会影响着种子经营管理的贮备问题。尤其是自然灾害,会严重影响着种子工作。面对这种情况,粮食部门应该继续对种子进行救灾备荒的贮备,同时农业种子部门也要根据农业生产不同的需求,对良种展开不同程度的贮备工作,在丰年做的贮备可以在灾年使用,形成一些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也应该对于资金、仓储、设备等问题进行一些有计划的帮助。

3.良种供应的问题

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每一个农村家庭都需要良种,为了解决这一新为题,种子的经营管理部门已经在各地做了大量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来解决:第一,要坚定农民的生产信心,并抓好工资的生产基地,对种子的生产基地加强管理,建立种子种植经营专业户,对种子的经营进行统一的专业承包,并且把这些个体户连接成片。第二,方便农民群众,进行灵活进行多样供种,可以采取一些赶集、跟会设点或者是摆摊销种等方法,使每户农民都能购到种子。第三,简化供种结算手续,加强经济合同。由于国家的加强了经济法制,种子的经营管理工作应该更加完善,要加强经济合同的管理,简化供种结算手续,更加方便农民群众,使经营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农民的手续问题更加简化。

三、结语

种子的经营管理问题是一项长期的问题,同时也是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地区都应该建立权威的种子管理机构,对种子的经营进行强化管理,明确相应的细则,使每一个种子公司与个体户又能以法制种,完善每一步的法律程序,同时,还要简化相关程序,方便农民的购种与农业生产,达到最终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车建侯;杨斌;郑家顺.种子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

[2]曹凯歌;汪国莲;周;王凤云.种子市场现状及监管机制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02).

[3]刘小燕;顾赛萍;陈龙泉.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6(03).

第8篇

关键词:土地;经营管理;模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Z-0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39-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而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合理利用土地,珍惜每一寸土地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就更为重要了。基于我国现在的国情,充分利用和发挥每寸土地的作用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农村实行土地经营管理合作社就能发挥作用。

土地经营管理合作社就是农民将各自的土地经营管理权交给合作社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由合作社进行翻地、耕种、秋收等经营管理,然后按年收入的粮食产量的标准付给农民出卖粮食资金或由农民自己出卖粮食,由农民向合作社支付经营管理费用的一种土地托管式的经营方式。下面就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优、缺点的浅析。

1 土地经营管理合作社模式的优点:

1.1 进一步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的模式,有利于实施机械作业,实现了农村机械化

这种经营方式有效改变了下的土地零散经营模式,使原来的由各户自己经营仅有的小面积地块改为大面积成片经营,改变了古老的耕作方式,促进了机械化的实施,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1.2 体现了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

这种模式使土地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减少了多个项目的开支或开销。例如运费等。原来的一户一耕种经营,每户去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用工具等都是每户单独进行,单独开销费用,而实行合作社经营管理就由合作社一次性进行采购,一次性进行开销,减少了劳动力和时间的浪费,减少了购买生产资料资金的浪费。所以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减少了由各户分户经营的综合费用,体现了合作社的综合优越性。

1.3 有利于农业综合结构调整,方便耕作经营管理

通过经营管理合作社模式管理的优越性,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方便了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使农业向有利经营管理方向发展,使土地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同时改变以往单户生产经营的不便条件,方便土地的经营管理。所以有利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合理规划,统一布局,连片经营的有利条件,大大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结构的优化。

1.4 有利实施农业生产研究,推动土地增产,农民增收

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生产科研创造了条件,对于实验田的选址、种植、观察研究都提供了方便,就同一片土地进行统一实验研究,并与另一地块对比研究,如何增产,如何增收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农业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增加了合作社规模经营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增多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

1.5 促进土地的有效流转

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是一年或几年的托管,一般都是一年一签合同,基于这种模式如果运行得好会激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土地的长时间流转,加大土地流转范围,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的流转成功效率,促进土地的长期集约规模经营。

1.6 空出农民的土地经营时间外出搞创收

由于自己的土地实行托管经营,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不用自己去做,使农民的空余时间增多,大多数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外出打工,改变了以往想外出创收又被种地拖累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工在外放心、安心、全心地进行工作。土地有了收入,外出打工又有了很好的创收,使农民年收益大大增加,这就体现了合作经营管理的优点。

2 尽管合作社经营管理存在许多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存在的缺点进行简单分析

2.1 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定风险,粮食收入没有保障

由于合作社是规模经营管理,把许多农户的土地进行统一选种、统一选肥、统一耕种,如果选种选肥出现差错直接影响粮食的产出率。耕作的错误方式也是会给生产带来很大风险的。所以这种经营方式好就大面积都好,差就大面积都差,而不是一户一块地耕种时有好有差,所以农民的土地收入没有保障,存在一定风险。

2.2 发生自然灾害介定不明确

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很大,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饭的,所以自然造成的灾害很多,它直接影响农业的收入,由于合同签定不可能对自然的各种灾害面面俱到,所以存在一定的客观漏洞,使其不明确,引起纠纷,造成各项损失,降低农民的收益。

2.3 组织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第9篇

一、天山南北全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

(一)从渠道防渗节水到膜下滴灌节水

新疆农业节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90年代的渠道防渗节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建设渠道防渗工程实现节水。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喷灌节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推行固定式或移动式喷灌设施实现田间节水。三是始于本世纪初的以膜下滴灌为主体的高效节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抓手,按作物生长需水规律进行有效供水的方式节水。

(二)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推进节水工作

制定了《新疆农业节水建设发展规划》、《新疆高效节水建设方案》,确定2011—2020年每年新增农业高效节水面积300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区农业高效节水面积达到4300万亩以上的目标。出台了新疆实施高效节水财政直补和贴息补助政策,自治区财政对实施高效节水的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100元/亩,提高到了2012年的300元/亩;2008年以来,全区共投入高效节水建设资金90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投入25.3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农业高效节水工作。

(三)加大研发力度,促进科学节水

通过科研部门和节水企业的研发攻关,目前,节能型低压小流量膜下滴灌技术、利用地表水自压滴灌“大首部”技术(即利用河水的重力过滤泥沙,并向下游灌区供水)、自吸式自动清洗过滤网技术、无线传输信息自动化技术以及基于滴灌条件下的水、肥、盐综合调控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新疆田间高效节水中。利用地表水自压滴灌“大首部”技术和自吸式自动清洗过滤网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地表水用于滴灌的问题。节能型低压小流量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既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滴管用量,又通过对作物生长期的需水管理,实现了科学供水、科学节水。

(四)加大建设力度,提高节水效益

截止到2011年底,新疆农业高效节水面积已达1770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1%。灌溉作物也由初期单一的棉花作物,逐步覆盖了棉花、番茄、辣椒、哈密瓜等经济作物,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核桃、红枣、葡萄、香梨等特色林果。据统计,实施高效节水后,农业用水亩均减少100立方米以上,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经济作物平均每亩增收700元;设施农业平均每亩增收1500元。目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实施较好的玛纳斯县农业用水价格约0.1元/方,工业和城镇供水价格分别为2.6元/方和1元/方(不含污水处理费)。若计入水权有偿转让收益,则高效节水的效益更大,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五)推进标准化,提升节水水平

在规划设计环节,委托有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开展高效节水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市场准入环节,严格执行节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严把过滤器、管材、滴灌毛管等节水设备质量关。在工程建设管理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严把工程招投标、施工质量监督关。在工程运行管理环节,落实节水工程系统运行管理规程、制度,确保工程运行安全、科学灌溉;落实合作社等集约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在配套工程建设环节,坚持灌区内的田、渠、林、路配套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二、高效节水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一)推动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新疆在实施农业高效节水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田间作物实行膜下滴灌技术后,逐步实现了“五统一”,即统一作物、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收获。“五统一”模式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分散承包与农业高效节水所要求的土地集约化管理之间的矛盾,极大地推动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如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乐源专业合作社,以长期管理人员16人,经营管理了1.02万亩耕地。

(二)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效节水农业组装了水利、农机、农技、良种、施肥等现代设施与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解放生产力的一次变革。如在玛纳斯县和呼图壁县的高效节水示范区内,实现了从平整土地、铺埋薄膜和滴管、播种、灌溉、施肥施药、到收获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三)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农业高效节水的发展,不仅实现了“三减、两增”(即减少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减少灌溉用水,增加劳动生产率、增加土地产出率),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管理的模式。如在玛纳斯县30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区内,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联户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农民用水协会经营管理模式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将以家庭为单元分散式的经营管理,转变为以规模化为主的经营管理,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四)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

以高效节水为切入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管理,进而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以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为例,全镇共有农民2846户,随着高效节水和规模化经营土地的推广,目前,该镇的土地流转率已达到了42%,全镇60%的劳动力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8年的10002元,上升到2011年的12380元。

(五)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