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4:53: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区发展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川南旅游业的目前状况
本文所指的川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三地市。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及交通条件均较好,但在四川省规划发展的五大旅游区中,是开发最差的旅游区之一。针对重庆成为中心直辖市之后,川南旅游区在四川省宏观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对川南旅游开发的一些战略性、方向性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组成的“T”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底部。旅游开发的自然、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川南国家级风景名胜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国内外早已闻名。此外,西秦会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焱海井等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南三大城市宜宾、自贡、泸州皆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南旅游区还有各类省级风景点7处,市县级地方性景点更是数不胜数。省级景点“石海洞乡”、“人悬棺”、“巡司温泉”等名闻遐迩。该区不但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吸引力强,而且类型复杂多样,旅游行为类型和功能结构完善,层次结构、地域组合优越。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该区处于成、渝两大客源地夹峙之下,区内、区外客源潜力都很大。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四川省调整了旅游业宏观布局,川南旅游区被列为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
二、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开发川南旅游资源,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对川南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摘要:(一)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加速资金积累和回笼,增加外汇收入,使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众所周知,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回报率高,因此国内外只要有条件的地区都争先发展旅游业。川南地区旅游业虽刚起步,但已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旅游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可缓解川南劳动力就业紧张的新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可增加间接就业人员2人~215人。因此,川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该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三)将促进川南地区城镇建设。随着景区的开发,游客的增加,各种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将日益完善,从而大大推进新、旧城镇的建设。(四)有利于在川南重工业经济区中建立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区域环境。在规划中,川南属于重化工、能源基地,此类经济区域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环境美丽的川南旅游区。无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川南旅游的发展都将造福于人民和子孙后代,应引起川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川南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
在川南旅游业开发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能满足旅游者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要,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又有很大差异。
(一)川南旅游商品开发要突出特色摘要:第一川南“中国名酒系列”;第二“珍贵水果系列”,包括龙眼、荔枝、抽子等;第三“旅游工艺品系列”,以竹、龙、草编等为主题。要把握好市场,政策上予以扶持,组织管理好生产、销售的多个渠道。
1.川南“中国名酒系列”摘要:包括卢州老窖,古蔺郎酒、宜宾五粮液,早已闻名国内外。
2.龙眼、荔枝等名贵水果系列摘要:龙眼、荔枝属于南亚热带水果,果肉质佳、味美,营养丰富,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档珍贵水果。川南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宜宾尚有几株当年曾上贡过杨贵妃的千年古荔枝树。今日荔枝分布区已移向东南,以卢州市为主,其气候属南亚热带类型,为四川盆地唯一的非凡气候区,适宜龙眼、荔枝的生长,适栽面积500万亩,以卢州市中区、沪县、纳溪、合江最宜种植。
3.竹工艺及美术品摘要:川南竹类资源丰富,以楠竹(毛竹)为主,栽植易、产量高,覆被好,可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比一般林木高。川南可开发的竹旅游商品很多摘要:如竹簧、麻将、竹筷、竹椅、竹雕、凉板、翻簧竹刻、竹帘画、龚扇等。江安县有竹簧工艺学校,宜宾市有竹类专业探究所。川南有各类竹艺加工老艺人、技术能手几百人。
4.草编制品摘要:以灯草为原料。灯草是两年生耐寒水生草本植物,可于水稻收割后栽植,次年5月收割,利用闲置冬水田栽植,不务农时。用灯草编制的各种生活、旅游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如榻榻米草席,深受日本人喜爱。川南草编制品曾出口日、英、美等三十多个国家。
5.恐龙系列仿制品摘要:可仿制侏罗纪、白要纪各种不同类型恐龙。质地可选择塑料、陶瓷等多种类型。也可制造各种电动的小型恐龙仿生玩具、工艺品。
6.其它名特产品摘要:金河蘑芋,产于宜宾屏山的金沙江沿岩一带。宜宾“功夫”茶、叙府糟蛋等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品。
(二)川南旅游商品的分类,按旅游商品的美学特征,可把川南旅游商品分为如下四个大类摘要:
1.实用品又分为摘要:①土特产品,如卢州龙眼、荔枝;②旅游食品,如竹笋,竹荪;③旅游用品,如竹席、竹帘、凉板、竹筷;④其它非旅游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2.工艺品又分为摘要:①织绣类,如自贡龚扇;②陶瓷类;③纺织类,如竹编制品;④雕刻类,如竹雕工艺作品;⑤镶嵌类;⑥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类,如剪纸。
3.艺术品又分为摘要:①绘画类,如川南国画、竹帘画;②雕刻类,如竹雕。
4.文物商品及其仿(复)制品如恐龙仿制品。
(三)在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时,要注重旅游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纪念性的属性。就川南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而言,还应注重摘要:
1.突出主题。根据川南旅游区的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的特色,川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以“酒、龙、盐、竹、泉、洞”为主题,在这六个字上多作文章。
2.突出功能和特色。各旅游地域系统(或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功能和特色,如蜀南竹海的“竹”,宜宾的五粮液,自贡旅游小区的“恐龙和盐”,庐州的卢州老窑,这些都是各自的“金字招牌”。
3.要系列化、多样化和小(微)型化。旅游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职业、性别、喜好、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开发设计和经营旅游商品要从川南旅游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潜在客源市场的各种因素,实行多种题材、多种规格、多种原料、多种色彩。还要尽量系列化、配套化,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趣向的需求。
4.要强调“就地选题、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不少以当地名胜古迹为题材设计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当地特有材料、传统工艺生产,并在当地销售的摘要:如“三峡石”、“刘三姐绣球”等。川南仿造的恐龙、竹雕等类旅游商品,也应立足于川南本土。
此外,川南各地、市、县尚有许多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可供挖掘整理和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工作,既要导“游”,还要导“购”。另一方面,既要通过“挖掘整理和开发”来增加其品种数量,又要通过丰富其“内涵”,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川南这个新旅游区的开发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办法
(一)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川南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从四川省的宏观布局出发,制定川南及各旅游地域系统的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章可循、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尽快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在有条件的地、市、县应在政策上给旅游业以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财政、用地、税收、引进资金上制定出优惠政策。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的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改善基础设施,非凡是旅游交通状况差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迅速改善本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条件。
(二)在开发导向上应由国内向国外拓展
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但开发晚,缺乏象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那样在国内外影响大的旅游景点。自贡恐龙、蜀南竹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开发晚,缺乏“深加工”,活动项目较单调。因此,本区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需要进行宣传促销和“时间”。在川南旅游资源开发中,目前应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主要客源应立足于国内,待基础设施建设,非凡是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上档次以后,再逐步向国外拓展客源市场。
(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川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和各类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将迅速增加,因此应在川南部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旅游本、专科学生;或在川南三大城市中选择一市,建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必要时可建立或改建旅游职业中学,培训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四)开拓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全靠当地政府必然有困难,可采取以下办法摘要:争取国际项目或国家、省内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政策上可统一规划,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一家管理,多家开发;把旅游设施建设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结合起来,如川南的煤矿开发项目可和高县、筠连的旅游资源开发一并纳入规划和建设。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川南旅游区有众多古迹缺乏保护,破坏严重,非法占用旅游景区土地和古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景区项目差,环境质量差,因此应实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景区应划定界线,在景区内分别设置下几个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六)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开发
川南旅游区毗邻滇、黔、渝,开展和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有利于优势互补。川南泸州旅游片区南部和贵州西北的习水县、赤水县相邻,习水丹霞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赤水县十丈硐瀑布可和黄果树瀑布媲美,开发价值大,但交通闭塞,若以贵阳为中心进行开发,相距甚远,交通条件差,开发难度大。泸州距十丈硐瀑布仅70多km,若以泸州为依托进行开发,可事半功倍。川南旅游区和贵州西北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必将推动双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陕北地区 红枣产业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14-01
陕北地区红枣有着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最近几年,国家和陕西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陕北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并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建设和大力发展优质红枣基地,并推进红枣产业精深加工进程,这对夯实农业基础,带动枣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快陕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原因和其他农业生产条件制约,陕北红枣的连年歉收,让国内红枣种植的“后起之秀”新疆有了趁势扩大市场的机遇,面对陕北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多种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陕北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1 红枣种植以传统品种为主,品种改良进程缓慢
到目前为止,陕北地区红枣品种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干制型木枣,而地区引进全新枣树品种如骏枣、梨枣只占有很少一部分。全新的红枣品种推广普及率十分低下,而新近栽植的幼年枣树品种多数都是本地红枣的根蘖苗,品种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品种纯度不足,良莠不齐。枣农的品种改良意识不足,有什么树苗就栽种什么树苗。
1.2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陕北地区春季干旱少雨,秋季多雨的气候特点是制约陕北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现阶段有超过九成左右的枣树不能进行灌溉,枣树的收成靠天吃饭,严重影响到枣树的产量和果实的品质。此外,陕北地区春季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这些是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另外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3 产品加工量小,深加工发展不力
陕北地区红枣普遍存在含水量过高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含水量可以达到40%左右,远远超过了国家相关标准,含量过高导致了红枣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出现腐烂,严重影响到红枣的商品外观和品质。最近几年,虽然以烘干为主的红枣加工产业有所发展,但是加工规模比较小,远远满足不了大量红枣烘干需求。
1.4 组织化程度低,营销手段落后,商品销售难度大
在陕北地区红枣协会和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合作还处于空白阶段,红枣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现有的红枣储藏和销售企业多都是采取传统的营销模式,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如网络营销和物流流通等方式太少,不能适应市场流通的需要,陕北地区的红枣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2 陕北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2.1 突出应用节水结束,提高单位产量
尽管枣树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耐寒、耐旱、耐贫瘠,但水资源仍然是提高枣树成活率,枣园实现丰产和高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枣树生产过程中,需要高效利用好自然降水起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这是陕北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应该积极推广蓄水保墒工程建设,并将这项措施和合理施肥以及果园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积极推广窖灌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2 加强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在积极推广晚熟制干枣品种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和推广鲜食和制干鲜食兼用的红枣品种,对现有的红枣品种结构进行改善,要持续加强对新品种的培育和选择,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种植地生产条件,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红枣新品种,并开发适合陕北地区种植的新枣树品种。
2.3 做好红枣生产服务工作,促进红枣产业化经营
陕西省政府部门应该按照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长期、稳定的红枣产业化政策导向,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促进陕北地区红枣产业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网络,及时为枣农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保证生产物资有效提供,做好枣树栽培技术指导工作,最终促进红枣产业向着产业化经营方向迈进。
2.4 重点扶持红枣加工企业,拓展红枣产业链条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红枣加工企业发展,提高红枣烘干和深加工技术能力。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全面推进企业+种植基地+农户订单红枣产业经营模式,走出小农和个体加工的窘境,坚持走大生产基地和大产业链条的新路子,建立完善企业和农户相联系的利益机构,充分发挥起陕北红枣的品牌优势,重点支持红枣烘干和深加工产业,坚持传统经销和互联网经销相结合,不断拓展红枣的销售渠道。积极引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提高红枣加工生产能力,最终促进红枣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新元,李鸿德,薛维堂,陈国欣,寇艳玲. 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5)
[2]高均利,高焰.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途径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3]原双进,王新栓.陕西省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陕西林业科技. 2015(01)
模特是青春职业,尽快成名是模特的共同愿望,所以除了自身条件要好外,还要有好的启蒙老师,才能有好的收获。我国模特行业的现状为模特成名提供了极多的机会。一个模特如果按18岁步入模特行业,经半年训练,半年实践,一年后就可以参加比赛,到24岁截止,共有20次以上获得成为名模的机会。这里除每年一次的全国模特之星大赛、上海国际模特邀请赛、大连时装节模特大赛、哈尔滨北方模特大赛外,还有北京、天津、大连、上海、成都等13个省市为参加上海国际模特大赛而在当地电视台举办的选拔赛,当然这之中最有份量的还是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的两年一次的中国超级模特大赛。这个大赛的重要性,除因为它与国际超级模特大赛接轨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获得名次的模特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和更多地走向世界、取得与国际上交流的机会。
由于每年都有新人涌现,因此,模特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初上道的模特出场费开价都很低。模特从有一定的知名度开始,其市场应用持久力一般为三四年,长的十年左右。持久力的长短与模特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有关,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名机会和被重用的程度,以及利益、声誉。同时模特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也是著名品牌的商家最注重的,这不仅仅是出于维护企业形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模特所创造的形象能够使品牌的名字深入人心,那他所能利用的价值就远远地超出了模特行业所能限定的范围。这也是模特行业发展到当今社会所具有的一大特点。
如今,模特的表演风格虽因国籍、文化、教育、个性而有差异,但要求气质、风度达到自然、和谐的目的是相同的,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向。模特在拍照时,力求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不失模特的形象性和展示性。在服装展示中,则增加了情节的表演。这不仅能调节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兴趣,也能起到更直观地展示各种服饰在相应场合的具体形象的作用。另外,在音乐的选择上也巳不再是选强节奏的曲子,而多采用了富有情趣的抒情曲。这也是为了适合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后的轻松需要。减缓生活节奏,增加情趣感与轻松感,对于国际性模特在镜头前的表演能力,其要求也更具体、更全面了。现代电视广告要求选用的模特,表现的形象要有连续性,定位要有准确性和方叶胜,尤其是对各种产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要求更加全面。这是模特行业的需求方向和发展方向,是模特训练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陕北地区主要由延安和榆林组成,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跟其他地方相比,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益还不够理想。由于农业生产观念和方式的陈旧,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十分单一,基本上以种植粮食为主,但粮食产量并不高,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艰难,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农业生产率,促进陕北地区的农业加速发展和进步。
1 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首先,水土流失是陕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近年来黄土高原的植被大面积地遭受破环,而整个陕北的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草原的承载力面临严重考验,使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其次,由于沙尘暴的频繁袭击,陕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最近50多年陕北地区遭受的沙尘暴就已经高达70多次,灾害的波及面积也不断在扩大,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再者,由于当地的土壤较为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也是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经检测,陕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基本都小于0.80%,氮含量总体低于0.05%,属于最差级别,土壤肥力的低下也造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举步维艰[1]。最后,当地农业生产者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小农经济深入人心,再加上很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使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缺乏活力和动力,农业科技得不到发展,难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新型农业的转型
2 加快陕北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 干旱是陕北地区最经常见到的自然灾害,要想有效提高陕北地区的粮食种植产量,必须要采取措施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首先,针对拥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区域,要不断扩展水浇地的范围,着力建设“吨粮田”;其次,针对水资源紧缺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倡和推广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接着,针对陕北地区的中低产农田,必须加大改造力度,重视对农田的整理,加快防护林网建设,大规模建造灌溉设施,推进农田的标准化改造,同时适当地进行荒地开垦,增加耕地面积。最后,加大对节水技术研究的投入,重视对耐旱高产的新种植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突破重大科研项目,有效提高育种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等。此外,提高土壤肥力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推广以无机化肥和有机肥有效结合为主的配方施肥方式,科学有效利用堆肥和绿肥,将其与豆科作物巧妙配合,建立具有陕北特色的配肥技术体系。
2.2 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养 首先,对于那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发展优势明显,可以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培育,使之提升为地区甚至国家级的龙头集团。针对那些有陕北特色,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力股,特别是那些小型加工企业,我们必须要致力于提高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相对竞争力,使它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能发挥一定的带动作用。其次,针对那些经营能力普通但是资产较雄厚的企业,要对他们进行改革推动,注重对有资金有品牌的企业的引进,对其进行改造,利用资金投入和创新技术促进它的发展壮大。最后,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挑选优势明显的企业进行重点策划,大力倡导农业的招商引资,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基地的开发,推动陕北地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催生新的龙头企业。
2.3 走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路线 从先进地区的农业发展经验中可以知道,走特色品牌路线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提高自己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样的,陕北地区的农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摸索出一条具有陕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首先,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体系,使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标准可依,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进而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其次,重视农产品的商标设计,制定有效的产品标识,进行商标注册,同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也要进行注册登记,此外,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认定工作和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注册登记工作。最后,完善市县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推动陕北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武威地区 皇冠梨产业 思路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83-01
1 发展现状
武威地区皇冠梨于4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成熟,幼树萌芽率高,发枝力强,生长旺盛且直立,树势健壮,早果丰产性强,且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并有腋花芽结果习性。定植后第3年株产可达10.5公斤,大树高接第2年结果,高抗黑星病,抗轮纹病、黑斑病,抗逆性强。
武威地区梨树规模化栽培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民勤苹果梨享誉省内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基地建设退缩。2001年,从甘肃农垦条山农场引进皇冠梨试种成功后,开启了武威种植皇冠梨的历史。2010年,武威市提出“设施农牧业十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以来,在沿山冷凉灌区重点发展了以皇冠梨为主的优质梨产业,通过典型引导和辐射带动,推动了全市皇冠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至2016年底,全市梨树栽培面积59.92万亩,总a量达到12.39万吨,产值3.7亿元左右。如今,以皇冠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在缓解用水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已成为发展乡村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存在问题
武威地区皇冠梨在规模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
2.1 思想认识跟不上。一些农民认为特色林果是“副业”,看不到林果业的商机和潜力,没有把林果业当做自己脱贫致富的产业来经营,不按技术要求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果业的发展。
2.2 受自然条件制约。武威地区年均无霜期只有156天左右, >10℃有效积温2800℃~3200℃,冬季低温冻害、春季晚霜冻、干旱天气极易发生,土壤多沙土,有机质含量低,盐碱化程度高,影响皇冠梨品质和产量。
2.3 栽培管理不规范。苗木储备不足,外调苗木质量差,很大一部分砧木选择不对路,标准低,开沟宽度不够,间作物不合理等。
2.4 抚育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浇水、除草不及时,苗木生长势弱,生长量不足;不施肥或施肥量不足,重化肥轻有机肥;定干、抹芽、拉枝、修剪不及时或没有开展,树形培养跟不上,见效期推迟;病虫防治不重视,用药时间不及时,防治工作不彻底;越冬防寒不扎实;技术服务有差距。
2.5 产业化水平较低。大户、企业、合作社数量少,且作用发挥不够好。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特色林果专业合作社38家,主要由特色林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育苗大户发起组建,缺乏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好。“贮藏加工+运输销售” 的营销模式建设进度缓慢,也没有形成知名品牌。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外向型、出口型产业经济发展。严格遵循《出口农产品武威市特色林果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做好“外向型”、 “出口型”经济大文章。充分利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出口型经济,拓宽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市级、县区级示范点和连片500亩以上的皇冠梨基地为依托,规范生产,狠抓提质增效,培育出口基地。
3.2 继续推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的现代营销模式。加快全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全方位信息网络,鼓励引导林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拓展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探索建立省内外果品直销网点,创建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发展壮大营销队伍,将武威优质皇冠梨推向市场,促进武威特色林果产业的全面进步。
3.3 抓好灾害监测与防治。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建立健全特色林果灾害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
3.4 建立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以培育抗旱、抗寒、丰产、优质新品种为目标,为提纯复壮提供足额优质苗木,同时狠抓抗寒、抗旱砧木皇冠梨嫁接苗的繁育。
3.5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做到“走出去,请进来”,重点抓好特色林果栽培、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同时加强对从事经济林生产的技术工人、林农以及营销人员的技能培训,合力抓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引导农民,帮助农民算效益帐,算节水帐,提高农民发展特色林果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在武威最佳适生区规模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参考文献
[1] 凉州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武威市凉州区大力发展皇冠梨产业纪实[J];甘肃林业;2013年05期
[2] 杨婧;甘肃新型果蔬花卉保鲜剂问世[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论文摘要]对川南旅游开发的导向、人才与资金准备及产业协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川南旅游资源地域开发的时空模式,建议加强重点景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以及加大对本地区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提倡生态旅游。
一、川南旅游业的现状
本文所指的川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三地市。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及交通条件均较好,但在四川省规划发展的五大旅游区中,是开发最差的旅游区之一。针对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之后,川南旅游区在四川省宏观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对川南旅游开发的一些战略性、方向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组成的“T”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底部。旅游开发的自然、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川南国家级风景名胜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国内外早已闻名。此外,西秦会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焱海井等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南三大城市宜宾、自贡、泸州皆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南旅游区还有各类省级风景点7处,市县级地方性景点更是数不胜数。省级景点“石海洞乡”、“人悬棺”、“巡司温泉”等名闻遐迩。该区不但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吸引力强,而且类型复杂多样,旅游行为类型与功能结构完善,层次结构、地域组合优越。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该区处于成、渝两大客源地夹峙之下,区内、区外客源潜力都很大。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四川省调整了旅游业宏观布局,川南旅游区被列为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
二、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开发川南旅游资源,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对川南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加速资金积累和回笼,增加外汇收入,使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众所周知,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回报率高,因此国内外只要有条件的地区都争先发展旅游业。川南地区旅游业虽刚起步,但已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旅游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可缓解川南劳动力就业紧张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可增加间接就业人员2人~215人。因此,川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该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三)将促进川南地区城镇建设。随着景区的开发,游客的增加,各种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将日益完善,从而大大推进新、旧城镇的建设。(四)有利于在川南重工业经济区中建立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区域环境。在规划中,川南属于重化工、能源基地,此类经济区域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川南旅游区。无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川南旅游的发展都将造福于人民和子孙后代,应引起川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川南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
在川南旅游业开发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能满足旅游者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要,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又有很大差异。
(一)川南旅游商品开发要突出特色:第一川南“中国名酒系列”;第二“珍贵水果系列”,包括龙眼、荔枝、抽子等;第三“旅游工艺品系列”,以竹、龙、草编等为主题。要把握好市场,政策上予以扶持,组织管理好生产、销售的多个渠道。
1.川南“中国名酒系列”:包括卢州老窖,古蔺郎酒、宜宾五粮液,早已闻名国内外。
2.龙眼、荔枝等名贵水果系列:龙眼、荔枝属于南亚热带水果,果肉质佳、味美,营养丰富,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档珍贵水果。川南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宜宾尚有几株当年曾上贡过杨贵妃的千年古荔枝树。今日荔枝分布区已移向东南,以卢州市为主,其气候属南亚热带类型,为四川盆地唯一的特殊气候区,适宜龙眼、荔枝的生长,适栽面积500万亩,以卢州市中区、沪县、纳溪、合江最宜种植。
3.竹工艺及美术品:川南竹类资源丰富,以楠竹(毛竹)为主,栽植易、产量高,覆被好,可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比一般林木高。川南可开发的竹旅游商品很多:如竹簧、麻将、竹筷、竹椅、竹雕、凉板、翻簧竹刻、竹帘画、龚扇等。江安县有竹簧工艺学校,宜宾市有竹类专业研究所。川南有各类竹艺加工老艺人、技术能手几百人。
4.草编制品:以灯草为原料。灯草是两年生耐寒水生草本植物,可于水稻收割后栽植,次年5月收割,利用闲置冬水田栽植,不务农时。用灯草编制的各种生活、旅游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如榻榻米草席,深受日本人喜爱。川南草编制品曾出口日、英、美等三十多个国家。
5.恐龙系列仿制品:可仿制侏罗纪、白要纪各种不同类型恐龙。质地可选择塑料、陶瓷等多种类型。也可制造各种电动的小型恐龙仿生玩具、工艺品。
6.其它名特产品:金河蘑芋,产于宜宾屏山的金沙江沿岩一带。宜宾“功夫”茶、叙府糟蛋等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品。
(二)川南旅游商品的分类,按旅游商品的美学特征,可把川南旅游商品分为如下四个大类:
1.实用品又分为:①土特产品,如卢州龙眼、荔枝;②旅游食品,如竹笋,竹荪;③旅游用品,如竹席、竹帘、凉板、竹筷;④其它非旅游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2.工艺品又分为:①织绣类,如自贡龚扇;②陶瓷类;③纺织类,如竹编制品;④雕刻类,如竹雕工艺作品;⑤镶嵌类;⑥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类,如剪纸。
3.艺术品又分为:①绘画类,如川南国画、竹帘画;②雕刻类,如竹雕。
4.文物商品及其仿(复)制品如恐龙仿制品。
(三)在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时,要注意旅游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纪念性的属性。就川南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而言,还应注意:
1.突出主题。根据川南旅游区的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的特色,川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以“酒、龙、盐、竹、泉、洞”为主题,在这六个字上多作文章。
2.突出功能和特色。各旅游地域系统(或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功能和特色,如蜀南竹海的“竹”,宜宾的五粮液,自贡旅游小区的“恐龙和盐”,庐州的卢州老窑,这些都是各自的“金字招牌”。
3.要系列化、多样化和小(微)型化。旅游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职业、性别、爱好、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开发设计和经营旅游商品要从川南旅游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潜在客源市场的各种因素,实行多种题材、多种规格、多种原料、多种色彩。还要尽量系列化、配套化,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趣向的需求。
4.要强调“就地选题、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不少以当地名胜古迹为题材设计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当地特有材料、传统工艺生产,并在当地销售的:如“三峡石”、“刘三姐绣球”等。川南仿造的恐龙、竹雕等类旅游商品,也应立足于川南本土。
此外,川南各地、市、县尚有许多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可供挖掘整理与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工作,既要导“游”,还要导“购”。另一方面,既要通过“挖掘整理与开发”来增加其品种数量,又要通过丰富其“内涵”,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川南这个新旅游区的开发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川南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从四川省的宏观布局出发,制定川南及各旅游地域系统的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章可循、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尽快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在有条件的地、市、县应在政策上给旅游业以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财政、用地、税收、引进资金上制定出优惠政策。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的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交通状况差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迅速改善本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条件。
(二)在开发导向上应由国内向国外拓展
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但开发晚,缺乏象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那样在国内外影响大的旅游景点。自贡恐龙、蜀南竹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开发晚,缺乏“深加工”,活动项目较单调。因此,本区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需要进行宣传促销和“时间”。在川南旅游资源开发中,目前应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主要客源应立足于国内,待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上档次以后,再逐步向国外拓展客源市场。
(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川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和各类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将迅速增加,因此应在川南部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旅游本、专科学生;或在川南三大城市中选择一市,建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必要时可建立或改建旅游职业中学,培训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四)开拓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全靠当地政府必然有困难,可采取以下办法:争取国际项目或国家、省内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政策上可统一规划,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一家管理,多家开发;把旅游设施建设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结合起来,如川南的煤矿开发项目可与高县、筠连的旅游资源开发一并纳入规划和建设。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川南旅游区有众多古迹缺乏保护,破坏严重,非法占用旅游景区土地和古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景区项目差,环境质量差,因此应实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景区应划定界线,在景区内分别设置下几个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六)加强横向联系,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开发
川南旅游区毗邻滇、黔、渝,开展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有利于优势互补。川南泸州旅游片区南部与贵州西北的习水县、赤水县相邻,习水丹霞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赤水县十丈硐瀑布可与黄果树瀑布媲美,开发价值大,但交通闭塞,若以贵阳为中心进行开发,相距甚远,交通条件差,开发难度大。泸州距十丈硐瀑布仅70多km,若以泸州为依托进行开发,可事半功倍。川南旅游区与贵州西北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必将推动双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丘陵地区;机电提灌;问题;原因;对策
我国自北而南分布着辽东、山东、东南等三大丘陵,据不完全统计,丘陵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左右。目前,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为抗旱排涝、促进农业增产的机电提灌建设却一直受到制约,不能完全发挥其真正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机电提灌管理,加快建设步伐已是迫在眉睫。
一、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建设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电提灌站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普遍设计不合理,已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二是设备老旧,且在选型配置上太大,投入多,运行费用高,但效率却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技术人员维护难度;三是管护不力,责任不能落实到人,提灌站设备被偷、被毁现象时常发生;四是投入不足,某些地区一年才十多万,甚至更少,仅靠农户集资和国家补助很难提高当地机电提灌建设水平。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领导不重视,农户生产观念落后,导致机电提灌站使用率较低;二是运行成本过高,机电提灌无法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三是部分地区较为偏远,机电提灌无法创造经济效益,管护制度流于形式。
二、提高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建设水平的对策
针对目前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管理,才能有效提升机电提灌发展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转变思想,提高重视程度
要破除传统观念,转变思维,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尤其从政府到部门,从市到镇村的各级领导都要意识到机电提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思想氛围,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才能管好和用好水源,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2、因地制宜,做好长远发展规划
要针对丘陵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来开展机电提灌工作。规划是建设的重要基础,各地区可制定一个长远的机电提灌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提高提灌工程的使用效率,一步一个脚印,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机电提灌建设步伐。
3、加大投入,确保机电提灌持续推进
丘陵地区大多是田高水低,灌溉困难,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才能保证“低水高用”灌溉体系的形成,具体有以下措施:一是要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有力支撑机电提灌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成立机电提灌项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力求发挥资金最大使用效率;三是要开拓视野,构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筹募资金,为机电提灌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4、加大机电提灌工程建设监管力度
机电提灌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机电提灌工程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尤为关键。机电提灌工程从规划到施工到运行,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大监管力度,责任到人,力求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避免因管理不善、技术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
5、加强机电提灌站管护
要加强机电提灌站的管护力度,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护人员,各街道、镇乡农业中心要配合综治办对机电提灌站的巡查;同时要创新管护机制,可以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民众参与机电提灌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各种偷盗、破坏行为,保证机电提灌设施安全、高效、环保运行。
6、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丘陵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调整农作物结构,改进耕作方式,各级部门要引导和扶持农户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农村经济能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的机电提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机电提灌在管理、资金投入、环保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机电提灌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管控措施,才能充分发挥机电提灌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德全. 渝西地区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初探[J]. 南方农业,2010,(3):12~13.
[2] 吴书明. 浅析农村机电提灌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 四川农机,2011,(4):13~15.
[3] 罗泽文. 雷波县农村机电提灌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 四川农业与农机,2013,(6):19.
1.发展寒富苹果的建议
1.1 加强技术普及推广工作
当前,发展寒富的速度和科学管理水平不协调,政府部门虽多次办班普及技术,但是果农的实践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协会组织增加人、财、物的投入,分期分专题举办现场学习班,提高果农整体技术水平。
1.2 加强研发苹果腐烂病防治技术
各级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应把防治腐烂病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确保寒富苹果产业得到健康、持久发展。同时加强绿色果品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农药经销店的监管力度,普及果农识病用药知识,提高防病治病技术水平,实现绿色果品生产。
1.3 新建寒富果园应加大行距
采用株距2米,行距为第一行与第二行间距为3米,第二行与第三行间距为4米(多留出1米作业道),第三行与第四行间距仍为3米,即3-4-3组合行距,合每公顷植果树1425株。
1.4 加大果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对重点村、重点户采取各种方式扶持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果品储藏、水力配套等,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2 整形修剪特点
2.1 提高主干
山地果园干高在70~80厘米,平地干高80~100厘米。苗木定干剪截时再留出20厘米长的整形带,因此须在100~120厘米处剪截定干,才能达到干高度要求。苗木定植后,一般的苗木达不到定干剪截的高度,大多数苗木剪截在70~80厘米左右处。修剪时剪口下留出饱满芽定干。定干后将剪口下2、3、4芽全抹掉。栽后第一年冬季修剪时,如果够定干高度时,选留1~2两个开张角度好的作骨干枝.山地和丘陵地的果园,第一骨干枝要选择下坡方向生长,其余的小枝全部疏除。中心领导枝在40厘米处剪截,以下萌发的新枝,冬剪时再选留开张角度好的,相互夹角呈120度,向三个方向生长的做骨干枝。第一骨干枝到第三骨干枝在20~40厘米间距以内选出。将不够定干高度的幼树要重新定干,其余枝条全部疏除。通过两年的修剪才能完成理想的主干高度。
2.2 骨干枝单轴延伸
每年冬季修剪时,对骨干枝延长枝头根据长势在50~60厘米处进行短截,剪口芽选留外侧芽,其余枝条不打头修剪,直接着生结果枝组。对于骨干枝上所萌发的枝条,翌年冬剪时生长在背上和两侧的旺枝,要及时疏除。枝条过密的地方也要适当的疏除一些。有些果园在幼树整形修剪期间,延长枝头长放(不短截修剪),容易造成结果的小枝过少,枝条后部不发小枝,形成光秃带。延长枝顶端的秋稍部分,枝条和芽眼发育不充实,冬季易受冻害及感染苹果腐烂病。因此,每年冬剪时各骨干枝的延长枝头必须短截修剪。
2.3 增大各类骨干枝级差
所谓的级差,是指树冠中心领导干和骨干枝轴的粗度差。中心领导干和各骨干枝粗度相比,应在6U1或4U1比较合适。达到预期的级差,枝条生长不冒条,修剪量小,树冠形成快,进入结果和丰产时期早,果实着色好,果个大,优质果率高,连年丰产、稳产。
2.4 选留骨干枝
主干以上的中心领导干周围要着生10~12个骨干枝。各骨干枝都要插在下层骨干枝的空间,以防上下重叠。在骨干枝上不选留侧枝,直接着生结果枝。冬剪时,根据中心领导枝长势,选留一个直立向上生长的枝条做中心领导干延长枝,竞争枝要疏除,延长枝头应在50~
60厘米处进行剪截。下部所萌发的枝条,每年选留方位好、基角和腰角开张,并插在下层骨干枝空间的2~3个作骨干枝。多余的枝条全部疏除。每年要对各领导延长枝头进行短截,直到骨干枝全部选完和树形完成为止。
2.5 抑前促后
各骨干枝头萌芽后,芽生长到1厘米左右时,只保留一个剪口芽,将下部萌发的2、3、4芽全部抹掉,促使下部芽眼全萌发,形成中、短枝和结果枝,防止后部光秃,促进小枝提早结果。同时改善树冠内通风透光条件,易成花芽结果。
2.6 及时拉枝
拉枝是改变骨干枝基角和腰角最有效的措施。骨干枝角度开张后,树形完成快,促进幼树早期丰产。幼树整形期间,1~2年生小枝如基角过小,应在6~7月份用“竹牙签”支顶基部角度,基角要达到50~60度。腰角最初要达到70~80度,结果后达到90~100度。否则树冠抱合生长,影响冠内通风透光,枝条旺长不易形成花芽,推迟结果年限。多年生骨干枝开张角度时,5~6月份用支棍顶或用绳子拉也可以。拉枝时要注意 “拉腰不拉梢”。
2.7 控制枝量
枝条过多影响冠内通风透光,花芽不易形成,果实着色差。解决光照的原则是看树冠下,能长出草为合适。修剪时将中心干周围不做骨干枝的枝条及时疏除。对骨干枝背上直立枝条和两侧的大枝应及时疏除和回缩。对其余结果枝年年长放结果,枝条结果后下垂生长,这类枝所结的果实,果个大、果型端正、着色好、连年丰产、稳产。对各枝组上的枝条采取“去大留小、去强留弱、去直立留平斜、去远留近、放放缩缩”的方法进行修剪。防止各个枝组之间相互重叠交叉,影响树冠内通风透光。
一、当前中部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面临新考验。近两年来,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今年春耕期间,江西省国产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0%,农用柴油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1%;河南省硫基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5%,氯基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3%,磷酸二铵价格同比上涨75%;安徽省碳酸氢铵价格同比上涨34.71%,尿素价格同比上浮22.45%。其他农资如农药、农膜、种子、饲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种粮成本基本上与种粮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收益相抵,使部分农民失去了加大投入的信心,甚至放松了田间管理,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
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侵蚀了居民实际购买力。上半年,中部6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遍高于全国0.2-2.1个百分点,高物价侵蚀了居民实际购买力。扣除价格因素,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半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5.2%、3.4%、5.4%、1.0%、5.7%、4.4%,均低于全国6.3%的平均水平。
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上半年,中部地区企业效益出现整体下滑,亏损面和亏损额大幅攀升。湖北省1-5月份实现工业利润263.67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回落7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49.01亿元,同比增长1.4倍。河南省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额达到66.29亿元,同比增长234.5%,亏损企业集中在电力、石油加工、有色、纺织、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山西省上半年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50.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4%。
(二)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增强
上半年,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169.55亿元(2006年价格),同比增长21.41%,增速比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高5.68、1.67和2.35个百分点,在全国四大区域中处于领先位置。工业的快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给造成了巨大压力。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中部地区正步入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高峰期,但国家及省每年下达的用地指标远低于中部地区的用地需求规模,土地供应不足严重制约了项目落地。同时,部分地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住宅项目占用了大量工业用地指标,一些企业占用土地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电力供应普遍紧张,运煤通道瓶颈突出。上半年,中部6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缺口,山西、河南、江西的电力缺口较大,分别达到500、300、250万千瓦,电力紧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煤炭运能短缺问题凸显。石太线、邯长线、太焦线、侯月线等山西省中、南部运煤通道运输缺口达到1亿吨,湖南、安徽等省电煤运输也出现紧张,纷纷启动公路、水运绿色通道。
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中部地区企业财务成本支出增加,资金约束进一步加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据河南省调查,河南省上半年企业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达到132.41亿元,同比增长35.3%;84%的中小企业反映贷款难,一半以上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三)高耗能产业仍是工业经济的主体,节能降耗压力较大
中部地区是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高耗能产业规模大、比重高,在工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中地位突出。上半年,河南省6大高耗能产业综合能耗增长10.82%,增幅虽然比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低0.7个百分点,但对整个工业能耗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8.6个百分点,主体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湖北省确立的五大支柱产业除汽车产业外均属于高耗能产业,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40%,能耗总量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湖南省国家重点监控的高耗能高污染性工业行业投资占规模工业比重高达67.5%,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7%。安徽省上半年六大高耗能产业生产增长23.9%,同比加快7.3个百分点。
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中部地区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高耗能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在产业结构未实现根本转变,科技创新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升的前提下,高能耗产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然举足轻重,中部地区节能降耗的压力长期存在。
(四)经济整体实力较弱,产业承接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经济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即使是在具有优势的资源型产业领域,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许多转移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部门,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这些都部分抵消了中部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
产业承接平台功能薄弱。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偏小,功能不够完善,经济外向度不高,品牌形象比较单薄,产业集聚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工业园区缺乏比较权威的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方向不明,建设的随意性较大。除少数特色工业园外,多数工业园区在引进项目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产业雷同现象突出,难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用工矛盾较突出。尤其是具有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以及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初、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为5.4:3.8:0.8,和我国要求的合理化比例3:5:2相去甚远,这样的人才结构很难满足吸引外资和产业转移的需要。
二、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宏观环境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在目前较高增长平台上运行。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
施,降低物价上涨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保障粮食生产。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并通过加强和改进价格监管等措施防止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
采取措施平抑消费品价格过快增长。重点监控粮油、猪肉、蔬菜等直接影响民生的消费品价格,严控流通中间环节涨价。进一步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
加强对中部地区高耗能产业的投资监测。对于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的地区,要运用投资监管、项目审核、土地管理等手段,协调支持环保、国土部门实行环保和土地“区域限批”。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投资结构。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服务业投资集聚化、制造业投资高端化、区域投资协调化和项目投资集约化。鼓励外资和区外资金投资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市政、环保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鼓励外国投资者并购和参股改造中部地区国有企业。支持中部地区建设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关闭、淘汰落后的小电厂、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企业,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设备和产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突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区域内大型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和中医药产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等作为中部地区的潜力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
(三)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土地置换。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标准,对不同等级的工业园区用地制定不同的投资标准、就业标准和产值标准,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有效的土地置换和土地整理,在保证基本农田耕地面积只增不减的大前提下,对办得好、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张条件的工业园区适度拓展空间。对县以下大多数不具备开发条件和前景的工业区,应当下决心进行关闭,促使县以下的乡镇工业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在土地审批上要首先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升级企业用地需求。
加强对能源供应调度。加大对生产、运输的组织协调力度,充分挖掘现有生产潜力,努力保证煤电油运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优先保证居民生活、农业、重点单位、重点企业用电。限制压缩不合理用电。重视山西省中南部运煤通道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完善山西省煤炭集疏运体系。加强水运通道建设,规划汉江煤运通道建设,缓解京广、焦枝两条中部煤运通道的运输压力。
(四)多管齐下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升产业接纳能力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产业承接走廊建设。制定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主动参与周边省在基础设施、旅游、海关、检验检疫等领域的互动对接,促进无水港、铁海联运等区域间无缝对接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构建城市群发展隆起带。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集约利用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经验新思路。进一步完善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一体化进程。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完善省域交通网络,搭建共享型、数字化信息平台,增强城市群对省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