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14:43: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代教育的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其灿烂和兴盛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开始衰败。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科技的发达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古代职业分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农牧业,虽然也有官吏、教师、僧侣、手工业者、商贩等职业,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农民进入这些职业的社会需要少。各社会职业流动十分有限,因此在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就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产生时期
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我国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时期。
1.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萌芽和先民们最早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教民以猎”、“教民以渔”、“教民以耕”等职业教育活动十分活跃,古籍中曾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尧聘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而在手工业方面,除原始石器、骨器、木器等工艺制作外,还出现了制陶、纺织、房屋建筑、育蚕治丝等专门手工艺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如史书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蚩尤作兵”和“以铜为兵”的记载标志着我国手工工艺的教育在原始社会达到了职业教育的高峰。
2.我国奴隶社会的职业教育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而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使大批奴隶被驱人手工作坊,商周奴隶社会中出现“百工”的记载。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的技术培训,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性教育形式。此外,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成为专门掌管农业、建造业和手工业的官吏,出现了设官分职的现象。奴隶制社会是官守学业,为官之父兼而为师,传其学;为官之子则就其父学,习其所业,于是又产生了在官吏中实行子习父学的职业教育形式。这两种职业教育形式是出现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萌芽。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职官教育、世袭家传、艺徒传承、行业教作等多种途径进行,这也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长期兴盛的基础。我国学校教育不仅产生较早,而且职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最早的“六艺”中的乐、射、御、书、数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如“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认为数术包括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和形法”六项.即所有表述自然之理和技术技巧以至用宗教迷信来解释自然与人事现象的技巧和技术都可称之为数;而书教也包含了“铸鼎象物”的自然博物知识教育和甲骨刻文等技术教育。
3.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职业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时期科学技术呈现空前繁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为细密化.手:厂技术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而私人手工业者的出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私学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促使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进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①大批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朝廷编辑的《考工记》、《术经》和私人编撰的《墨径》等书籍,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材蓝本。②私人办学的兴盛拓宽了职业教育途径、丰富了职业教育内容。很多私学实际上就是传授专业技能的职业学校,如墨子创办的私学传授木工与器械制造等手工业技能;许行创立农家学派,设学收徒,著书立说,组织学派,传授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建筑业的“祖师”鲁班不仅发明创造众多,而且也广收门徒,传授技术。③出现了新的职业教育形式。由于奴隶制的废除,奴隶得到解放组成个体经济的家庭进行物质生产,同时也进行着家庭型的职业技能传授,于是出现了家业父传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管子.小匡》曰:“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荀子.儒效》曰:“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这些典籍所反映的便是这种职业教育形式。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鼎峰兴盛时期
秦王朝的建立至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从发展走向繁荣昌盛,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形式的丰富
首先,先秦时期家业父传的职业教育形式通过官府加以推广。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是继承父业从事历史著述的。而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其曾、祖、父辈都是有名的医生,家传基础十分丰厚。其次,出现了设官教民的职业教育形式。“设官教民”是指国家在管理机构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官员,负责传播职业知识和工具的应用,指导百姓从事生产。如历代历朝设立的劝农官有治粟内史、大农令和大农司、典农都尉、督农功长吏、司农参军、劝农使、巡行劝农使、劝农司、司农司、行大司农司、营田司等数十种,这些劝农官名称虽不同,但职责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教民耕种。第三,艺徒制的出现。这一时期手工业技术的传授,除家传和私人授徒外,还实行了艺徒制。朝廷垄断了冶铁、盐、官陶等大量行业,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艺人,其技术知识在师徒之间通过艺徒制传承开来,据史书记载.唐朝设有“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这两监的职能之一就是培训艺徒。
2.专科学校的创立
专科学校始建于东汉末年灵帝时期,当时称之为鸿都门学,这是一所专门学习尺牍及字画的艺术专科学校。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请南朝宋文帝设立医学校,成为中医专门职业学校的雏形,,唐朝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门类齐全、学制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央官学中的专门职业学校系统包括尚书省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尚书省管辖的四种职业技术学校:太医署管辖的医药卫生学校、太乐署管辖的音乐舞蹈学校、太卜署管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管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这些都可算是高等职业学校。另外,在地方官学中还设有府州医药学校,在普通学校系统中设有实科学校讲授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有官办的,也有半官半民的,有中央设置的,也有地方民间设置的,但都有相当的办学规模。到了宋代,专门学校中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各类专科学校招生人数大大超过前代。在历朝的专科学校教育中,有专门的教材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欧洲到公元9世纪才有医学专科学校在意大利创建,比中国约晚二、三百年,而欧洲的实科学校则是在17、18世纪才出现.比我国隋唐之初的实科学校晚了近千年。
3.职官教育的转变
在我国先秦时期,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往往都是通过父传子受的方式传递这些专业性科学技能。如夏商周三代的“畴人”,是指掌管天地神祗物类的官,因这些职务的神圣性、专业性,故而总是世袭的。而所谓的“畴人之学”,即是指那些世袭的专业科技教育,其教育内容包括了天文历法、农业技术、地学、医学等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畴人之学在丧失世袭性的同时,保留了职官性的特点,逐渐转化为秦汉时期的宦学,宦学即古人所说”宦学事师”,是“政教合一”的又一种职官教育形式,求学要人仕途,就教于官府,边仕边学,学习为官之术,秦汉职官不为世卿世禄,宦学不为父传子学.秦朝贯彻的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而汉代则是在官学中贯彻“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在宦学体现“仕而优则学”的原则,官学本着“士先志”的精神施教,宦学则根据“官先事”的方式传授。王充曾对此作过认真比较,“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指出了官学培养的儒生和宦学培养的文吏各有长短。宦学的教育内容除律令、文学外,还包括农田水利、算学、管理等技术知识,标志了“文吏”的职业化要求和水平,而这些在西方国家却是资本主义文官制度建立之后的产物。从畴人之学到宦学则是我国职官教育的一大创举,开职业教育之先河。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缓慢发展时期
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败阶段,以传播科学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处于缓慢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1.传统私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加强
在传统私学教育中出现了研讨和传播自然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新风气。如元朝朱世杰,他是研究和传授数学的职业数学教育家,著有《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天文、律历和地理学家刘秉忠聚徒讲学,共同研讨天算学术,其学生包括张文谦、王恂、郭守敬等,这些都是元代《授时历》的研制人物。
2.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历代朝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系统,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均采用艺徒制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少府监还对不同工种的学徒年限作了明确的规定:“细缕之工,教以四年;车辂、乐器之工,三年;刀鞘之工,二年;……”这是一份完备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或大纲。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来,代表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皇权命令和物质奖励下,师傅们不得不拿出祖传的绝技。这极大地提高和推广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
3.出现了大量职业教育的教材
这一时期反映农业技术的教材有《沈氏农书》、《补农书》、《三农纪》、《农言著实》、《知本提纲》和《豳风广义》。反映水稻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江南催耕课稻篇》、反映烟草生产技术的教材有《烟草谱》;反映棉花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木棉谱》、反映甘薯生产技术的教材有《金薯传习录》等,反映畜牧兽医技术的教材有《元亨疗马集》和《养耕集》,此外,职业教育的教材还有:传授种棉织布的《木棉图说》,传授园林建筑技术的《园治》,传授经商计算服务的《算法统宗》、《盘珠算法》。
4.职业专门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职业性专门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增多,规模扩大,管理日趋完善。如元朝统治者为提倡农耕,在各地创办了主持教化的“社学”,凡农田、水利、树艺、鱼畜等职业教育都在社会学中进行。据《新元史·食货志》记载:“凡五十家立一社,每设立学校一,择通经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择年高晓农者为社长,社长专以教劝农桑为事。”社学的创建对组织农民及劝课农桑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兼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比欧洲国家1723年在英格兰建立的农业知识改进会要早400多年。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
(一)对艺徒制的认识
艺徒制是学徒一边从事劳动,一边接受师傅关于操作技艺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除家传外,在官营和私营作坊中都是通过艺徒制来传授手工技艺的。民间的一些工艺技术的传授,也是依靠艺徒制来进行的。在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艺徒制是最为普遍、受教育者也最
多的教育形式,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时间保持最长的教育形式。
艺徒制作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育形式,是以奴隶制社会中统治者集中全国功匠艺人建造作坊为开端,在封建社会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兴盛。从西周时的工肆制度到封建社会的行业教做,则把艺徒训练推向了高峰。正是由于艺徒制这种行业内的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其效果远远超过了家业父传型的行业教做,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职业技术传授水平。当然,来自民间的父子相传的技艺知识、经验等,是国家艺徒制的基础,而国家对技术知识的不断总结和著述,又大大推动了民间的职业教育。元代“棉神”黄道婆便是艺徒制传授职业教育的典例。她首先虚心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习了纺织,然后逐步加以改进、革新和推广。通过她的推广和传授,到元末时,乌泥泾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1000多家。
(二)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
1.艺徒制是一种全程教育模式
学徒要全面掌握一项工作,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培养出的工匠不仅对自己的职业,而且要对整个行业都有全面了解.才能保证工匠的专业水平。因此,古代艺徒制教育贯穿于行业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具有全程教育的特征,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造精神。特别在古代社会末期艺徒制职业教育培育出许多杰出人才和能工艺匠,他们创造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工艺业,有的产品今天被视为“国宝”,成为我国古代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
2.艺徒制以技能传授为中心
由于古代没有多少技术理论,因此也没有独立的理论教学。但师傅也不是仅让徒弟机械重复操作,他们也非常重视技术经验和行业规范的传授,师傅通过自己演示和在指导徒弟操作的过程中传授技术经验,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行业规范。因此,艺徒制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原理的追寻。
3.艺徒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现场学习为主
古代艺徒制职业教育是生产第一、教育第二。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的。一般过程是徒弟先在旁边看师傅干,了解了生产的基本情况以后,徒弟便可帮着师傅做一些简单辅助活计.徒弟辅助工作干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达到胜任基本工序以后,便可在师傅指导下开始系统工作并逐步过渡到独立工作。但还要继续领悟师傅最精妙的“绝活”,学徒期结束后才成为独立的工匠,其学徒期长短中国有习俗约束。
4.艺徒制中师徒之间关系非常亲密
艺徒制职业教育在早期都是父子相传,然后过渡到师傅收养子作徒弟,最后才扩展到一般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一种私人性质,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必须加强亲密关系,视师如父,视徒如子。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是徒弟的衣食父母”之说。“尊师”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绳。这种“情感效应”对知识技能的授受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限制了技术的传播范围和对象,有时还会因偶然因素导致技术失传。
5.艺徒制的教育效率较低
艺徒制职业教育属于个别教育形式,徒弟在独立操作之前必须首先要熟悉所有工序。但每道工序又很少单独教授.大多是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因此学习的周期特别长、教育效率低下。
古代艺徒制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它的许多做法对于今天我国职业学校消除“学用脱节”、“手脑分离”、指导无计划性等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
与西方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性是非常明显,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行为的强制性
我国古代职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比较有作为的政府及官吏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收入,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职业教育。因此,推行职业教育便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国家统治者运用手中的权力,集中国家力量,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创造、发明和职业教育经验,使得职业教育技术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时期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子就父学,弟从兄学。西汉武帝为了推行赵过的代田法.命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民到京师培训,学成结业后负责教民。通过这种强制性的教育行为,代田法在汉代僻远的居延(今甘肃北部)也得到了推行。北宋太宗时期规定,中央政府在京都汴梁、洛阳及全国各地设置“农师”,让其会同地方政府官员督导农事、教化农民。明朝时期国家规定,医者之子恒为医,考试成绩好的可享受国家薪俸(有俸无职),喻 仁、喻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出的著名兽医兄弟。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政府推行职业教育的典型例子。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历代历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举办为主、民间举办为辅便成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途径。在此特征下,教育形式多样化特征—卜分鲜明。从“六艺”之教为发端的官学教育,到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从畴人之学到宦学、从劝课农桑的社会教化到官府作坊艺徒制的建立、从民间的世袭相传到师徒相传,其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在封建社会里就办成了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才得以办成的职业教育,但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处于“治术教育”的附庸地位,只是“实效”之学而已,难以真正形成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了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造豁、农医兵器等无所不有。但从整个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四大门类——天、算、农、医,这四门学科的教材也相对比较完备,如历代的天文志、《算经十书》、著名的农书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医经药典.都是由朝廷组织人力不断编订校刊,诏令颁行,代代承传,不断完善的。当然,我国还有其它门类的职业教育专著数千种,如《夏书》、《墨经》、《考工记》、《法式》、《天物开工》等,它们同样在我国漫长的职业教育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倡导“博通物理”的辩证思想,即培养善于将事物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在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具体掌握一技一艺之理,它体现了以理御术、培养辩论思维的特点。这种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辩证思维理念,从整体上影响着古代职业教育的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具体反映在“师生论难”,言传身授、考试考核等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这也说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同时还反映在注重实证和应用的理念上。
(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同的是它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就创立了图解法,而墨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创造了小孑L成像实验法,而取象比类的比较法和观象制影的实验观察法更是一直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长期占据重要位置;而在医学教育中,自秦汉到宋元一直使用的极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更是比西方的早了近二千年,此外宋代医学教学中还创造了第一台医学教学模型——针炙铜人。在职业教育考核中,我国自古就重视操作性应用考核,无论是工艺技术的考核,还是宦学中的职官考试;无论是医学的实证案例考试和平时的实证性记录考核,还是天文历法和作坊制器的考核,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以操作和应用能力为目标的。
古代中国“对西方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贡献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古代中国之所以能为人类社会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这跟我国古代社会重视对生产实践者进行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也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与劳动者的职业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M].第1卷.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3.
[2]谢广山. 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兴盛及其特征闭.职教论坛, 2004(10上):63-64.
[3]袁学琦.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史话[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5 (3):44-45.
[4]胡钢,谷小勇.中国古代农民职业教育方式[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9):410-413.
[5]马欣荣.补农书所见经营地主的经营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5- 110.
[6]胡钢,谷小勇.中国古代农民职业教育方式[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9):410-413.
[7]黄育云,熊高仲,张继华.职业教育在中国[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9-81.
[8]曹银根.漫谈我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1995(3): 44,46,
关键词: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启示
一、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产生于封建社会初期,它的发展由于历史变迁也经历了兴衰不定的发展阶段。
(一)战国时期一私立成人教育的初步繁荣
孔丘是儒家私学的首创者,是早期办理私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早期私立成人教育的创始者。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的,还有邓析和少正卯等人。孔子招徒讲学,史称他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根据贵族养士的经验使私人讲学的形式组织化和定型化,后来,私人讲学蜂起,连绵不绝。孔子的门徒有各个阶层的出身,有手工业者、农民、商人,也有慕名而来的贵族。许多经常跟孔子周游列国,进行讲学。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中,更不乏以传授儒学而名世者。
除孔子之外,墨家学派在私立成人教育的发展中也很有建树。墨家私学的学徒大多为“匹夫徒步之士”,为小工业者。其组织极为严密,颇具宗教社团的气息。他们刻苦耐劳,祟尚科技并有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除儒、墨之外,其他诸学也存在着成人教学。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使当时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这一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特点有:
1.发展快,影响远。孔子所办学校是在最初的办学中规模最大、贡献最多、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因而也最具有代表性。
2.各家各派私学的教学内容、形式均有不同,其总,体特征是异彩纷成。而各家私学几乎无固定的校址、校舍。孔子晚年的教学场所,才比较稳定。从孔、墨、孟、苟的“周游”来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旅行修学”形式,似具有普遍的意义。“寻师访友”为求学的普通方式。若论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松散的自学辅导式或可概括。除宗师主讲、提问外,师友间的质疑问难也当经常采用。
(二)秦汉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废兴时期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进行官学、私学俱废的文化蒙昧主义。李斯认为:“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各以其学议之,如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本纪》)。显而易见,在法学看来,私学是动乱的策,源地,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始皇从强化专制统治着想,断然下令禁废私学。私立的成人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发展的土壤。
由于汉初黄老之术的采用和无为而治方略的实施,政策出现了宽松的局面,再加上自汉开国以后的70年,官学一直处于不兴的状况,还有吏治的要求,都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汉代私家教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识字和习字为目的地蒙学性质的私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一种是为更高的学习阶段做准备的私学,统称为经馆,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学;第三种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一般称之为精舍或精庐,执教者为名师大儒,多为研讨性质,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成人教育。这种汉代的私人讲学之风再度盛行,是继战国之后第二个春天。
这时期的成人教育的特点有:
1.推学有专精者作为宗师,促进了不同学派的发展,形成了发达的专经教育,如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野。
2.教学内容较太学更加广泛,井偶露多元化的苗头。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所谓次相授业法,又称高足弟子代授法。其操作过程为,教师只对少数学业优秀的学生面授,再由这些学生向一般学生讲授,它与传统艺徒制中的大徒弟、小徒弟法大致相通。此法在孔子的教学中已露端倪。在权代名儒讲学中被广为采用。它创始于私学;后来官学大都借鉴其法。这是我国古代最有特色的教学法之一;将学生分为“著录”和“及门”两类。“著录弟子”指登记在册,认可其师生关系,但不来聆听教益的学生。“及门弟子”也称授业弟子,即不仅登记注册,也到校受业的学生,这有利于扩大私学的影响。
3.尤重优良的学风和刚宜气节的培养。这与当时统治阶层加强思想控制,以此来维护国家统一的局势是分不开的。
(三)魏晋南北朝――私立成人教育相对炽盛
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朝代的频繁更替、国家的残破不堪、政治的朝令夕改、官学的时兴时废,使统治者不可能像秦王朝那样严禁私学。“国家不幸诗家幸”,各种思潮乘虚而人,使“百家”私学再度繁荣。这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各门各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主张。如玄学,玄学是“老庄之学”在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表现形态,它直接承袭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等观念,并在兼摄各家中得以发展,其中有王弼提出的“名教出于自然”、“得意忘象”的教学主张和“自保守道”的养生修性观;嵇康的教育“非自然之所出也”、“人性以从欲为欢”、“《六经》为污秽”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方法等。同时还出现了排佛斥玄的入学教育思潮等。儒家、道家、佛家的私学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同时出现了具有综合性质的私学,表征着诸家互相吸纳、取长补短的学术发展路向,也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倡的民主、开放的学术之风。
(四)隋唐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繁荣
隋唐时期,私学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唐代由于国力雄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私学的存在和发展有了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富裕的经济后盾,因而能于官学共存共荣,一反过去私学存在与发展与国运不济、社会动乱的常规;再加上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宽容、人们对文化教育的渴求、科举考试的刺激,私学本身办学方式的灵活,如私学仿科举明经、明史诸科教授生徒,并主动的适应科举考试而采用贴经、诗赋等方法,使登科人仕者日渐增多,使人们对它刮目相看。
这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特点:
1.种类繁多。当时私立的成人教育有很多种类,包括经学性质的私学,道、玄性质的私学,诗赋性质的私学,记忆科技性质的私学。
2.以科举功名为主要目的。除了科技性质的私学,其他的成人教育大都是为了科举的需要,比如诗赋性质的私学,唐代科考在录取过程中,经学成绩仅为基础,诗赋出色方可授官,刘太真“涉学,善屑文。少师事词人萧颖士,天宝末,举进士”(《旧唐书・刘太真传》)。当时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人们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许多的读书人为了一纸功名都熬成了白发。
(五)宋元明清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相对稳定
宋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稳定局势之需,发展经济是大事,无暇顾及教育。与此同时,政府对官吏的需求增加,士人求学只有进入私学,故私学应运而兴盛起来。三次兴学期间,中央官学的扩充和地方官学的普设,抑制了中、高级私学的发展,但是一部分为成人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置的研究学问或为应考做准备的私学却未受到明显的影响。“南渡”以后,官学一蹶不振,科举也日趋腐败。南宋的蒙学即中小学依然兴旺,而且精社、精庐等高级私学又再次的复兴,如朱熹办理的;‘沧州精舍”,陆九渊所办理的“应天山精舍”影响颇大。总之,甫宋是私家成人教学的又一时期。
到了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其官学徒有其名,不仅规模小,且办理不善;而普遍相学的传统社会心理不可能在短时间发生转变,因而私学的办理呈现兴旺、活跃的局面。从私学的性质来看,当时的成人教育仍以汉语、汉文教授儒家经籍的私学为主体。佛、道家的私学虽也有记载,但数量极少,且很少有正规学校的特征。
明代的私学始终未曾停止。大体而言,在明初官学教育兴盛之时,它表现的相对消沉。当明代中后期官学教育衰败之时,它却表现的相对活跃。若就总体而言,明代的私学成人教育肯定远盛于元代。,明代的私家的成人教育是程度较高的给成人讲授经书或指导练习科举文字的高级私学,可分为结庐授徒、授徒讲学和官余教学三种形式。结庐授徒主要招收民间学有所成者。授徒讲学主要招收多为告老或离职归乡者,如蔡清曾进士及第,后乞假归乡讲学。官余教学是指边为官边给远道而来的请业者讲学。其教学内容与教材以儒家经籍为主。尽管也受科考内容的制约,但相对于官学而言,内容却广博。教学方法上,私立的蒙学即小学教育比较死板,但成人教学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相对灵活,注重答问和讨论。
到了清代,私立的成人教育出现了层次较高的两所专习经史和朴学的私学。
这一时期,私人设立的教学形式的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关于书院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研究学者认为它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或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有的学者认为书院名产生于唐代,但是名实相符的书院产生于宋初,但可以肯定的是书院发展、兴盛于宋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和当时佛教禅林教学制度都对书院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书院自身的适应性与灵活性等特点都符合了当时时展需求。
起初的书院有两类,一类是官方所设的主要功能是收藏、校勘、整理图书,另一类是私人设立的供隐居读书和个人治学为主。私人设立的教学形式的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各个朝代,各个书院大都招徒讲学,鼓励自由讲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扬民主的学风。随着书院的发展,宋初逐渐形成了一批在当时及后代有很大影响的代表性书院;石鼓书院、白露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岳麓书院等。宋代的统治者对著名书院采取扶植和资助的态度,其目的就是想引书院于官方教育的系统之中,最终达到“变塾而为痒”即私学转化为官学。到了南宋时期,书院的各个学派和学说逐渐兴盛,孕育着学派性的书院和自由讲学的书院群。元朝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并举的政策。明文规定:“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元史・选举志一》),从而大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据有的学者研究,“元朝书院计有408所,其中新建134所,再建59所”。但是在宋元明时期,各个朝代因为当政需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纷纷对书院采取压制或鼓励,将其成为自己的统治工具,书院出现了官学化的倾向。一般来说,书院一般是在官学之外的,与官学相对立的,但是由于统治者的压制,它有时由于官学相差无几,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到了清朝初年,统治者唯恐私学的。讲学活动会导致反清复明,故不予提倡,反而予以限制。后来清朝统治者见到私学屡禁不止,便改变了政策,提倡兴办私学及各种书院。但是,在提倡书院的同时,通过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师长的聘用以及书院的招生;学生的考核等措施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从而使书院官学化倾向更趋严重。
二、私立成人教育发展对当代的启示
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时兴时废、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与当时经济发展、政治形态以及意识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对发展我国的私立成人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终身化教育理念
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首先要普及“终身教育”思想,促进教育的变革。在我国,成人教育还远远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成人教育都不以为然,认为其随着普通教育的普及化、普通高等学校大众化的趋势,成人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只认同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对其他的非政府组织的教育、非正规教育总是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私立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补充。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就必然要求打破以前传统的封闭观念,大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把各种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式都纳入到教育体制中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顺应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
(二)政府应将宏观指导与适度放权相结合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同年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了民办教育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1997年国务院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件》。鼓励《民办教育法》的出台,为私立学校的设置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包办学校”的局面。
在对私立成人教育的管理上,就像我们目前对企业的管理,要把私人办成教的自交给经营者个人,比如教材的选用,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校办学资金的筹划、分配情况,都应下放。但是,政府放权并不意味着对私立成人教育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相反,政府应该在宏观上调控上加强监控,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法规政策,规范其沿着法制化的道路前进。包括对学校管理者的监管,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对学校实施状况提供建设性意见等。
(三)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互为补充与保持自身的优势相结合
我国普通教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成为我国传统、被普遍认可的教育制度,历史遗留下来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私立教育应该借鉴、吸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指导教学实践。普通教育学者也应该转变观念,摈弃那种认为自己是正统、他人是杂家的观念,以开放的眼光与胸怀容纳、学习他人。与此同时,私立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灵活性、能动性,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由于学校是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私立成人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自身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的教育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实际上,私立成人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应当仅仅认为是其有益的补充。
(四)私立成人教育创办者要有历史的眼光和超前的时代责任感
私立成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需要创办的组织、个人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同时又具有大干一番的决心和魄力以及灵活的头脑,在办学思路上,首先应突出其私立、成人的特点,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借鉴各种办学经验,采用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手段。或进行远程教学,或函授,或学工结合等各种方式;同时,利用各种方式争取、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多聘请一些有名望的专家或教师来壮大本校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的质量,创出自己的品牌。在师资方面,可以采用古时的“次相授业法”。可以利用在学校学有所成,学习优良、学有专长的学生担当任课教师,这样既节约了社会资金,又分担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一举两得。在教学内容上,私立的成人教育更应以市场为准绳,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市场服务,为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或补充知识的成人服务。应举办与社会职业需求相一致的课程,确定自身的办学思路,使学有所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使成人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五)加强成人教育的国际交流
一.读图有助于让学生更好领悟到诗歌的意象美
读图有利于让学生在进行诗歌意象美接受时候获得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意象感知。中国的古代诗词本身具有着诗歌和图画统一的特征,正如苏轼在评价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时曾说过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在进行诗词审美教学的时候将图画和文字融为一体,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无疑将给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带来新的发展。
随着对于人文语文的重视与素质教育的提出,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词应有的意象美就成为众多教师思考的重点。但是古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际遇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无可跨越的距离以及学生群体所固有的生活阅历的不足,使得他们与作品本身的距离越来越远。例如在教授《蜀道难》这篇课文时,面对作者李白的再三疾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学生会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毕竟在作者李白所处的时代蜀道是难以逾越的天险,而到达现代社会之后人们入蜀已经不像唐代那样艰难,人们可以依靠火车飞机甚至汽车的跨越这道天险,学生无法理解李白的大声疾呼。这时候如果教师使用一些蜀道风光的图片进行教学,无疑更加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为直观的审美情境,让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与学生对接,实现对作品更好的理解。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如何让课堂充盈着学生生命的吟唱?有一个字很关键:‘化。’古诗词,因为一个‘古’字流逝的岁月不免会泛黄。那么就请教师小心地,轻轻地,拂去岁月的尘土,让生命一如当今的鲜活。简言之,教师要有‘化’的本领:化艰深为平易,化抽象为具象,化天涯为咫尺。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图片可以说在诗人学生以及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了将抽象思维转变为具体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意象的美感,受到美的熏陶。
二.读图有助于让学生更贴近诗歌作者的感情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道出了诗词创作的真谛,对于诗人来说,一切的意象的作用无外乎是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通过一些物象或是景物来进行宣泄,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审美的移情。在教学情境中如何将学生带入诗人特有的情感空间,获得和千年之前的他(她)的平等对话,仅仅靠单调的诵读讲解是行不通的,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重文轻图的教学模式,开启图文并重的新的教学形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读图教育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地界,是人类都能读懂的一种共同语言。”②
图片便于阅读的教学特性,增加了学习的直观性,缩短了理论与实例、理论与评价的时空,较好地处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更加形象、丰富多彩。③笔者进行《滕王阁序》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同样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是诗人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却从未消失的创作情感,单纯的分析文本,不管是景物的描摹,还是作者借用大量典故的胸臆的抒发,学生似乎都无法完全的理解王勃当年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的复杂情感。所以笔者借助了电影《王勃之死》的片段再现了当年王勃写作这篇课文的情景以及他的心路历程,其中“笔虽断,锋颖未残”之句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在看完电影片段之后对于王勃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远古的诗人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获得了情感的共鸣,甚至在于当他们遇到困境之时也会想起这句话。可以说借助于电影图像完成的《滕王阁序》这节课已经远远的超过了知识的传递,而完成了情感的交融,改变了学生对于人生的理念和人生价值的探索,而语文教学,最大的意义也莫过与此了。所以说,利用图像对学生情感进行直观的形象的震撼无疑是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发展。
注释:
①胡建红.《古诗词教学的关键词:生命的唱和》[J].《小学语文教学》.2010第4期
②李培林.《读图时代与教育技术创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关键词:教育评估;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65-02
收稿日期:2006-08-20
作者简介:邓万友(1972-),男,黑龙江拜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从事教学研究。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效果分析
高等教育评估是依据教学质量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被评 估对象的理念、行为和状态进行规范化的价值判断活动,其着眼点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非常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估不仅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要求;而且也 起到对学生质量认证的作用,是社会对学校“产品”的评判,因而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外部 要求。
从实践情况看,教育评估是我国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举措。通 过教学评估可以达到加强和改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促进高等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 改革,推动特色创建,探索创新机制,建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然而,在充分肯定教学评估带来的成效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评估工作中也存在着必须引起 重视的一些问题:(1)评估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评估高校对待评估工作的态度与评估 的目标和初衷发生了偏差,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损于评估声誉的做 法。(2)实施评估主体的权限过分集中,评估客体被限制得过死,评估法规缺失。(3)评估方 案 单一,缺乏灵活性、实效性:指标的完整性欠缺,体系中定量成分多,定性成分不足;结论 性评估多,过程性评估少,预期性评估更少;静态评估多,动态评估少;指标过分注重投入 成分,而忽视了产出因素等等。(4)评估的技术比较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 ,教学评估已经形成上下呼应、上下共振的态势。
二、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应 该多样化。教育评估的目的将不再是衡量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达到某个确定的标准,而应 是衡量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举动。
(一)转变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
思想是先导。高等学校与社会有更密切、更直接的关系,因而它必须更加注意为社会的需要 服务,要求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要求。而作为目前衡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的教育评估,也 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应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评估质量观应 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仅应包括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纵向教学质量评估,而且也应 包括人员、组织和环境等横向的教学质量评价,同时强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全 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网络,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育评估体系。
1.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确保教育评估的健康发展
制度化、法制化教学评估是从机制上促使高校高度重视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 前,经济转型期的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大的变革时期,一方面要给高校广泛的自,提 高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需要,社 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膨胀,大学的在校生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教育 法规、法令,才能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教育评估制度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 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2.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教育评估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持教学评估的持久推动力,单靠每隔一段 时期搞一次外部性的评估,是难以做到的。高校建立系统、科学、稳定的内部教学评估长效 机制,是学校改进和加强对各项教学工作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 必要条件。笔者认为,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外部评估和内 部 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外部评估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组织的评估,内部评估是高校自身 所建立和实施的评估制度和活动。外部评估是导向和示范,内部评估是持久的动力。这两种 评估作用互补,同时不可缺失。二是建立监督反馈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要建立有关高校教学问题的反映渠道,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学生和家长对高校教学问题的举报 ,对那些学生反映强烈且屡提不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或重大教学事故,一经查实, 必须追究相应的领导责任。
(二)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制定较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保障教育评估工作顺利实施,提高评估 的权威性和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实际操作的内容依据,而且也是 高校从事教学 建设的工作指南,具有明显的依据和导向作用。
1.改变教育评估的体制,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还不能完全算是一种质量认证,它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意志。这种 明显的中央集权制评估管理方式使得近几年蓬勃兴起的省级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没能在高校 教学评估工作中担当角色,非政府的民间评估机构更是有着它的局限性,导致评估活动缺 乏相互印证,不仅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还带来了许多弊端。
教育牵连到多种利益者,注定了教育质量是一种多维的复合体,必有多维的折射。每一种方 式的判断结果,只是质量的一个侧面,不是质量的全部。来自不同侧面的评价如果没有达成 一致,就意味着教育相关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保障。追求全方位的评价达成一致,应 该成为提高评估质量的努力方向。为此,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育评估主体,应由现 在的政府机构评价逐步过渡到以政府外部保证为主导,学校内部保证为主体,社会中介评估 为扶助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政府、高等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建立“三角式” 的新型关系,其各自的质量保证定位是:政府作为外部保证的重要主体,应加大宏观调控与 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 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上来,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指导独立评审机构决策等 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2]。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证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 动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社会应在学校 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保证的社会中介组 织,以利于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办学绩效评估的内容
学校接受公共资金、学生学费和其他资助者的资金,因此学校对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有义务, 后者有权要求学校证明这些经费是否得到了合理使用,并产生了期望的效益。因而教育评估 不仅要注重教育活动的投入过程的评估,更要注重教育产出及学校的整体绩效水平的评估和 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评估,使评估成为被评估方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的长期发 展打好基础。
纵观国内外教育评估的发展历史,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各国高校评估从普遍重视高等教 育核心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的评估扩展到日趋重视质量和效益两方面评估,其所开发的测 量 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评价工具“绩效指标体系”(Performance indicator System)不仅包 含了教育成果指标,而且涵盖了高校运作的各个方面――外部环境、投入、过程和产出。盛 行 于欧、美、澳的绩效指标体系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运用,使得教育评估不仅具有“监督职能 ”,而且增加了“评价职能”、“对话职能”、“理性化职能”和“资源分配合理化职能” 。
(三)采用先进的评估技术,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评估就是要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估量与评判,它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教学测 量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并运用恰当的信息处理技术获取可靠的证据,对教学效果、教学 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做出估量与评判。由于我国评估信息收集的方法陈旧,评估辅助技 术的缺乏,评估主体要把过多的时间损耗在信息的鉴定核实上,导致重要的价值判断缺少理 性的思考,从而影响了评估结论的正确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 育评估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技术保证。为此,应该运用先进的手段,综合运用数学 、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更好地利用大型数据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完善 教学评估的信息化建设,构造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型,优化评估算法,根据教育学原理, 自动、合理、科学、高效地开展计算机化、网络化教学评估。
(四)面向未来,营造积极向上的评估文化环境
在努力用改革的方法去解决评估中的困难,克服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时,我们还需要顶层的 设计,这就是考虑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建设。环境文化是为完成教育评估任务需要营造的一种 健康向上的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它是顺利完成教育评估任务的重要条件,它贯 穿于教育评估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评估制度和体系、评估行为等教育评估的一切活 动及活动方式。有这样的说法:“人管人是低层次的,制度管人是中档的,文化氛围管人才 是最高境界的。”[3]
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我们应 认识到教育评估的历史地位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就是“公正、诚信、求实 ”。因此,应着力打造诚信评估、公正评估、求实评估的评估文化氛围,营造科学 和谐的评估环境,以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塑造先进的现代 化的评估体系,这是确保教育评估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高教评估的启迪[J].北京理工大学 学报,2004(1).
【关键词】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专科学校;职官教育;艺徒制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影响深远,其兴盛和发展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开始衰败。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科技的发达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1.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产生时期
1.1.1 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萌芽和先民们最早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教民以猎”、“教民以渔”、“教民以耕”等职业教育活动十分活跃,还有我国手工工艺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也已达到了职业教育的高峰。
1.1.2 我国奴隶社会的职业教育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而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使大批奴隶被驱人手工作坊,商周奴隶社会中出现“百工”的记载。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的技术培训,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性教育形式。
1.1.3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职业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时期科学技术呈现空前繁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为细密化,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2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鼎峰兴盛时期
1.2.1 教育形式的丰富
首先,先秦时期家业父传的职业教育形式通过官府加以推广。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是继承父业从事历史著述的。其次,出现了设官教民的职业教育形式。唐朝设有“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这两监的职能之一就是培训艺徒。
1.2.2 职官教育的转变
在我国先秦时期,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往往都是通过父传子受的方式传递这些专业性科学技能。从畴人之学到宦学则是我国职官教育的一大创举,开职业教育之先河。
1.3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缓慢发展时期
1.3.1 传统私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加强
在传统私学教育中出现了研讨和传播自然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新风气。如元朝朱世杰,他是研究和传授数学的职业数学教育家,天文、律历和地理学家刘秉忠聚徒讲学,共同研讨天算学术,其学生包括张文谦、王恂、郭守敬等,这些都是元代《授时历》的研制人物。
1.3.2 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历代朝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系统,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均采用艺徒制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来,代表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这极大地提高和推广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
1.3.3 职业专门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职业性专门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增多,规模扩大,管理日趋完善。社学的创建对组织农民及劝课农桑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兼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比欧洲国家1723年在英格兰建立的农业知识改进会要早400多年。
2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
与西方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性是非常明显,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2.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行为的强制性
我国古代职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增加国家收入,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职业教育。因此,推行职业教育便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创造、发明和职业教育经验,使得职业教育技术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2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历代历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在封建社会里就办成了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才得以办成的职业教育,但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处于“治术教育”的附庸地位,只是“实效”之学而已,难以真正形成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2.3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了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造豁、农医兵器等无所不有。当然,我国还有其它门类的职业教育专著数千种,如《夏书》、《墨经》、《考工记》等,它们同样在我国漫长的职业教育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4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同的是它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对西方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极大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古代中国之所以能为人类社会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这跟我国古代社会重视对生产实践者进行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这说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与劳动者的职业水平有不可分割联系。相信中国未来的教育会更加灿烂美好。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
[2]谢广山.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兴盛及其特征闭[J].职教论坛,2004(10上):63-64.
[3]袁学琦.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史话[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5(3):44-45.
[4]胡钢,谷小勇.中国古代农民职业教育方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5(9):410-413.
【关键词】通识教育;古代音乐教育;思想
一、通识教育视角下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以通识教育为视角有助于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国际领域诸多大学都在推崇通识教育的议题,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在国际教育领域获得话语权,需要重视通识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而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音乐教育思想及理念中,能够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提供前提条件,促进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1]。(二)应用通识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通识教育可以视作为具有给个性化特征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学活动不仅关注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美学素养以及综合实践素养等内容,在学科知识学习从基础上,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在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自主选课、自觉完善,以促进素质教育综合教育目标的实现。(三)通识教育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教育体系、教育经验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异,国外的通识教育已经拓展形成全人教育、能力拓展教育、自由教育等模式。中国教育领域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教育理念引入到中国教育领域,在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将多元教育理念整合,契合中国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即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化,同时又具有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
二、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功利性特征。原始社会时期音乐作为人们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工具,应用乐舞为主要表现形式,音乐教育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音乐教育存在宗教色彩,但是能够明显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祈福、祭祀等活动都能够体现其中存在的功利性。虽然中国历史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从先秦直至明清,以祈福和祭祀为主要形式的乐舞活动一直存在,为满足各种活动的乐舞活动需要,音乐教育的功利性特征也一直被保留和延续。(二)审美性特征。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音乐教育也经历巅峰发展时期,受到封建文化礼制的约束和制约,礼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的主体,以西周时期为主要代表[2]。修海林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强调“西周的礼乐教育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性质”,音乐教育形式主要体现为个体行为方式,融合个人教育观念,内在心理、观念意识、情感体验的相互融合能够体现其中的艺术文化内涵。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体现本体作用,在体现社会功能的同时,还表现出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性特征,以实现音乐教育对于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特点
(一)自然化特点。音乐教育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发挥教育作用,古代音乐教育活动为自然性活动,歌舞形式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而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也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无需借助外界工具,因而体现音乐教育的自然化特点。(二)社会化特点。古代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化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为途径陶冶教育对象的情操,社会的发展促进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也愈加明显[3]。遵循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要引导学生能够契合社会需要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为主要学习目标,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是通识教育视角下古代音乐教育体现的主要思想特点。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内涵
(一)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古代音乐教育将教育对象作为关注点,教育对象自身的音乐形式应用领域存在差异,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存在差异,音乐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性化特征,通过音乐内容表达情感,利用音乐表演诠释情感和学习体验,由于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展现,音乐教育也可以实现个人情感的传递,音乐教育也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为主要特征,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基础,以体现教育内容的适用性与有效性。音乐教育活动可以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表演环节深化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通过教学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教学效率[4]。(二)重视学生知识向综合素质的转化。音乐教育活动传授学生音乐知识,而学生将知识的内化则是实现通识教育价值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学生学习意识与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如何能够尽快实现音乐知识的自我转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并不是音乐教育的唯一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目的。(三)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知情合一”。教师开展音乐教育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具有个人思维与情感意识,通过音乐艺术对人思想的感染作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意识层面实现理性意识与感性意识的结合。音乐教育活动中需要表现其主导思想,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其存在的功利性和审美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以功利性为导向理解音乐内容,以审美性为导向体会音乐文化内涵[5]。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实践于音乐教育领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知情合一”。
在各个优秀文学作品当中,爱国主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思想,并且任何一个朝代的诗人、文学家等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例如:屈原、陆游、文天祥、林则徐等人。其中,屈原成为后人啧啧称道的著名爱国诗人。特别是在《离骚》当中所表现处的忠诚、为国殉难的强烈爱国精神,铸就民族灵魂,因此,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当前,贯穿在古文学当中的爱国主义情感,都可以成为培养现代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精神食粮。尤其是此种情感并不是通过理论知识所能表现出来的,通常都是融入到具有较强感染力艺术形象当中,触动当代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都能够接受这种情感。一般来说,爱国精神和热爱人们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支柱为爱国与爱民。在诸多优秀文学作品当中,都反映出对人们疾苦生活所表现出的怜悯与同情,歌颂了人民在反抗统治阶级斗争当中的伟大精神,并且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干线。在当今时代,要求当代学生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思想。这样一来,利用古代文学当中的诸多审美艺术形象,都为当代学生提供足量的思想教育范本。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提出的各种理想道德,比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都是我们所要汲取的古代文学的精华。然而,在古代文学当中涉及到的君、臣、父、子等传统观念中,有些都是糟粕东西,而有些则是非常合理的内容,因此,也值得我们去效仿的。另外,在古代文学当中涉及到的勤劳、朋友情、交往时的款款有礼等,都能够充分体现我国民族传统良好伦理道德。而这些伦理道德内容通常都是体现在家庭、朋友等方方面面。而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上述内容都是培养他们道德素质的基础内容。如果任何一个人对家庭、朋友等都持有不负责任的态度,而只是想着自身的利益,甚至去损坏他人利益的人,更不会热爱国家。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都会倾注这些形象,爱憎分明,营造一个良好的意境,并且对当代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较强感染力与说服力。由此看来,我国古代文学对我国人文素质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来自多方面的,特别是古代文学教育者不仅承担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又肩负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挖掘我国古代文学中生存和发展的底蕴,通过古代文学教育来促进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2.怎样在古代文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2.1准确对古代文学教育价值进行定位
当前,各个高校都进一步扩大共选课程设置,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文理渗透的快速发展。在实施此对策之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今时代,受我国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得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其古代文学教育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由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需要将古代文学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然而,在古代文学教育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古代文学边缘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而且又是现代文化教育当中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所以,改革的核心思想为开展素质教育。
2.2把现有德育教育和古代文学特点相结合
结合古代文学内容与特点,在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正直的人格。然而,由于古代文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树立起到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形象也十分的鲜明,同时有着强烈的情感。为最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结合文学作品内容去寻找潜藏在文字之后的信息,充分去感受人们鲜活精神跋涉。由此看来,我们古代文学的价值不只是完全局限到教材当中,而是要将其看作是一个流动式的教学课堂。
2.3培养现代化教学思想
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顽强生命力,并且这也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内容与有效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将爱国主义精神、各种传统美德、中心思想等作为重点内容。并且使教育工作和我国现展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追求时髦,而这是由古代文学丰富性予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2.4认真做好科研工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管涉及到教师的科研成果并不多见,但是,他们的这些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调动全局,因此,进行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加快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把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发展紧密相结合。特别是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追求美学律动,点评古代文学与现代作家创作二者的关联。这样一来,不仅有深度,而且也有一定的广度。
3.结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54-01
高中语文作为我国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中语文所特有的特点,但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求我国高中语文在教学中重视古代诗歌的教育,促进我国古代诗歌的进步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1、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意义
诗歌审美性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并发掘诗歌文本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并以审美的方式优化诗歌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诗歌阅读的审美体验,最终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诗歌教学方式。诗歌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能创造美。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它是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世界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把文学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语文的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培养学生人格美的目的,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一工具,同时又要注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审美发展,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实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2、高中古诗歌审美教学的意义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一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他们富于幻想,追求美好一,对美的东西有很好的感受能力,也最容易被美的东西感染、吸引。如果可以用美好的事物影响、激励他们,特别是发挥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在授课中进行美的教育,他们的审美趣味就一定会被激发,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辨别真伪、是非、美丑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和健康的审美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一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使他们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对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及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先生,他不仅在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而且还积极付诸实践。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也。”1931年,又从心理的角度讲过美育的含义。他认为人类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但是,“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可见,高中学生的美育应重在陶养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审美的兴趣、提升道德情操、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他们将来追求高尚行为以动力。
二、高中语文古诗审美教育发展的策略
1、审美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在审美教育的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育观念,美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育理念,是审美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审美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些事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只有把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贯穿到教学中, 才能使学校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引导―感受法
教师的引导在审美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并不是天生得来的,也并非自然而然就可产生,它是教育的产物,是学生通过后天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成长发展的结果。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教师应启发、诱导和保护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于漪教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到:“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教师应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神情、带着充沛火热的情感,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审美形象,触动学生平静的心,激发学生的审美愿望,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励学生去感受,去体味美。
结语:古代诗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起着抚慰人灵魂的作用,它的存在也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民族史成长变迁的印记,是历史的记录与表达,积淀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而今天古代诗歌流传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却存在着对诗歌的表浅认识与解读,缺少对诗歌精髓的吸收,这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质有关,同时与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教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严 鹏.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当今的文学课堂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都比较片面,且不能深刻地反映出古代文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当谈到可行性时,大多只是认为利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激励学生的斗志、宣泄情感、升华精神,但从未探讨过教学中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消除等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谈古代文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其认为在文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这类文章为今后人们对文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讨
针对当前中国对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总结:
1.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古代文学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作者生平简介、个体文学的讲授和介绍、代表作品的研究和讲解等,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拘于形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当今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念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情绪调适、意志培养、认知纠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在课外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外任务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例如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和阅读、读书笔记、写作练习、撰写论文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是以心理健康为题让学生思考并创作论文,从而达到在课外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成为中小学教师,这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因此,一名教师应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
4.正确认识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虽然很值得研究和学习,但也有其消极的内容。每个人在研究其内容时,对其理解和感悟不尽相同。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忧愁伤感、忧国忧民,而古代文人在文字中也透露了自身的性格特点,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使学生无意中开始模仿并形成这种忧患、多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学思路,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此种情况,应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来学习古代文学,客观了解古代文人的写作思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