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09:03: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山石;园林功能;设计手法
假山即以造景游赏为主要目的,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充分结合其它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的通称。作为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组成部分,假山置石几乎在所有中国园林中都有存在,这并非偶然现象。中国园林要求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高超艺术境界,园主为了满足游览运动的需要,必然要建造一些体现人工美的园林建筑,但就园林的总体要求而言,在景物外貌的处理上要求人工美从属于自然美,并把人工美融合到体现自然美的园林环境中去,假山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在于假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
1 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功能与作用
1.1 作为自然山水园的主景和地形骨架 在以山为主景或以山石为驳岸水池做主景的园林中,假山处在主景位置,整个园子的地形骨架起伏曲折,皆以此为基础来变化,这种设计手法在北方园林中显得大气蓬勃,而在南方园林中则显得隽秀而灵动。
1.2 作为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手段 假山在园林空间的划分和组织中,在障景、对景、背景、柜景、夹景等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型园林空间来讲,为避免空旷、单调,多借山石把单一的空间分隔成几个较小空间,相较于建筑墙垣来分隔空间,更符合全园气氛,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园林对于诗情画意的表达。
由于山石有划分空间的作用,在园林中常采用将山石当作院墙的处理方法,如依山建筑的园林,可部分运用建筑围墙,部分运用较为陡峻的山坡或峭壁共同围合庭院空间,即使无天然地形可为利用,也可以以人工堆墙的山石作为界面而与建筑相配合共同形成庭院空间。北海的濠濮间,其主要庭院空间位于建筑之北,除南面很短的一段以建筑作为屏障外,其余均以人工堆筑的山石为界面而形成不规则平面的庭院空间,自然情趣极为浓郁。
1.3 运用山石小品作为点缀园林空间的陪衬建筑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园林小品的样式、种类、材质方面都有了广泛的选择余地,但运用山石作为园林小品这一手法却始终保留着。
山坡散石也是山石点缀园景的一种,这种布置方法要求有主次呼应,像在山野中露出的自然石一样,给人们一种逼真的艺术感觉。佛山梁园群石就是运用这种布局手法,平缓起伏的地势散布石组和灌丛,配合较大型的石峰为组景,相顾盼的次峰作陪衬,达到组织空间、美化庭园的作用。
1.4 用山石作驳岸、挡土墙、护坡和花台等 追求自然曲折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贯穿于古园建造手法的一切方面,传统园林中的水池一般都采取不规则的形状,不仅如此,连池岩处理也苛求曲线而忌平直,为此多以山石做成驳岸,这样可以使园林中的山与水结合得更加和谐自然。
1.5 作为室内外自然式的家具和器设 在中国传统园林之中,石制的装饰并非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有专为造型所用的,如狮子林的众多“狮子”;但有些却有它们的实际作用,如山坡上摆设的石桌、石椅、石栏、石榻,院落放置的假山障景,这些既不怕风吹日晒,也不怕风霜雨雪,长期保持其观赏效果。
利用山石可以起到类似影壁般阻挡视线的作用,这样的山石称之为石屏风。中国人多求含蓄幽深的表达方式,这种石屏风处处可见,如北京故宫乾隆花园初堂庭院,虽属园内的一个局部小院,但也在入口处设置了用以起遮挡视线作用的石屏风,使其内部变得神秘,引人一探。
假山与置石的功能都是和造景密切结合的,它们可以因高就低,随时赋形。山石与园林中其它组成因素诸如建筑、园路、广场、植物等组成各式各样的园景,使人工建筑物和构筑物自然化,减少建筑物某些平板、生硬的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通过假山和山石的过渡使自然山水园的环境更加和谐。
2 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
在园林空间中,山石是联络景物组织空间不可缺少的中间介质,叠石造山对园林环境的艺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不但作为建筑庭院或是景区空间的点缀物,而且在园林中常作为主体,成为景区的中心景象。
2.1 山水结合共同形成组群 山石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液,两套系统关系密切,只有山水关系处理极佳的园林才能称之为历史名园。北方名园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是一座半人工的自然山水庭园。颐和园的万寿山从金元到清代建清漪园以前一直未能成为风景名胜,其原因一个是山自身条件,一个就是山与湖的位置,十里平坦的湖面是东西短而南北狭长的水面,东面只到圆静寺,寺右即瓮山的西半部,寺左即瓮山东半部,是一片田畴,显然山与湖尚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通过水面山体的改造,使原来的万寿山半面临水变为全面对湖,并将湖水沿万寿山西北麓延伸,呈趋于环抱之势,构成“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的佳境。
2.2 充分运用园内外自然景观以期混假于真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虽是假的,却贵在假中有真,因此,堆石堆山时,应以美的“真山形”为仿效对象,这样的假山就达到了“俨然佳山”的效果。计成的《园冶》中也提到,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掇石叠山才能“做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态和气韵,使人“莫知山假”,感到“似有野致”,如同自然原生态之美。计成的这类观点,早已成为园林美学的生态品评标准。
2.3 注重“三远”做到步移景异 三远即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掇山在处理主次关系时,必须结合“三远”理论来安排。成功的山石景观应做出近看如此,远看又如此,每远每异,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才能做到山形步步移,山体面面观。
关键词:民俗文化;周秦文化;景观设计
1 关中地域景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建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景观,宝鸡市作为关中地区具有民俗代表性的地区,在眉县、扶风、凤翔等县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园、民俗旅游园等。关中民俗景观无论是在建筑主体,还是在景观设计方面,都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整体分析布局,结合形式美法则进行统一部署设计。通过走访调查扶风关中风情园的实地分析,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总结出关中民俗风情园的一些景观设计手法:
1.1 传统元素与现代手法相结合
通过调研能发现,关中民俗风情园中的民俗景观设计表达手法,注重将传统的元素通过现代材料或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植物品种选用关中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海棠、紫薇等,拴马桩作为一种传统物件,原来是用来拴马绳用的,现在却以现代构成的设计手法散落在草丛里,看上去既有秩序感,又有历史感。
1.2 突显地域文化
关中民俗风情园园中规划与设计要想标新立异,应注重体现当地地域特色。游客既可以感受到关中纯朴与粗犷的民风,同时也能近距离感触园林小品的设施;既可以拉近景观元素与游客之间距离,又可以使游客体会民俗景观的质感、沧桑和淳朴,以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显现“原生态风景”的内心感受,冲击视觉记忆。此外,关中民俗中最基本的农业生活用具被作为陈列的展品呈现给游客,让游客怀念农耕文化,寄思乡愁。
2 周秦文化理念的体现与民俗生活的再现
关中宝鸡地这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在景观设计方面应使用现代的手法再现周秦文化,如将青铜器经过抽象、变形、再造以后,作为景观雕塑、景观座椅、景观灯具,甚至是景观地面来使用。宝鸡市部分地段已经摆放了许多仿造的原始青铜器以体现周秦文化影子,但仅停留于简单的形式摆放,没有把这种器皿结合现代手法加以运用,进行二次创新。关中民俗风情园可以引入传统元素的再生设计手法,以更好地体现周秦文化与现代文明。
其次,结合农村集镇里面的生活场景,以原始又新颖的方式运用于民俗风情园。如扶风县开发打造出了“以扶风为轴线”,再现关中民事民情的旅游项目――关中风情园,它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馆,也是关中民风民俗的缩影。其中把关中的民房建筑、特色小吃、手工艺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各种小吃加工坊、织布坊、民间工艺品展坊、各色花卉、农家蔬菜园、多种名优果园等云集,其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劳动生活景象,当中收存和保护了大量的石器文物,如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拴马桩、石羊等,既保留了民族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时代气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亲身感受体验到关中民风、民情的淳朴厚道。
3 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应用前景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象征,是民族之根源、力量之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入与保护,表明了民俗文化自身具有文化艺术性与历史传承性。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很多民俗文化被吞噬并逐渐消失,民俗文化的传承甚是堪忧,必须采取措施使其健康发展并传承下去。关中西部地区作为蕴积历史文化聚集之地,有着优越的民俗文化,因此,造就了关中西部民俗旅游业的繁荣兴盛。这里民俗旅游业形式多样,其民俗内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关中民俗风情公园的主题定位,采用多种设计手法展示和呈现关中民俗主题,紧跟主题形象,对景观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和分区布局,积极挖掘多种关中民俗主题公园展现模式。通过不同的展现技法表现出民俗“活”的文化,使游客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深刻感受浓郁的风土人情,同时,完成再现民俗主题公园教育和传承的使命。因此,其具有传播传统民俗文化和教育后人的作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同时,民俗主题公园也可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整个乡村民居、乡村田园绿地、乡村果木基地等作为民俗主题公园景观规划的一部分,或者主题公园与周边乡村游相结合,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可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作用不容小觑,其景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园独特性的展示和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继而影响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应立足当地、回归传统、回归自然,为人们营造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感召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手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22-02
城市是一个自然和人工高度复合的巨系统,城市景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展现,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城市一直是大众向往的乐土,但是“人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ty)的“三P危机”正将城市推向深渊,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已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20世纪60年代景观生态学应运而生, 基于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改善城市环境和建设生态城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景观生态化设计概说
(一)景观生态化设计概念
一个花园当没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一池水塘如果不是用人工水泥护衬或化学物质维护,便会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而生态设计或许就是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这种能动作用。
景观生态化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对土地和户外空间进行的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化设计内涵
生态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发展的可持续,从而提高人类居住、工作、休闲、学习、娱乐等方面的质量。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应同时考虑城市的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自然环境的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也是生态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主要内涵。人性化指人是城市的主角,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性化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原则。生态化指生态优先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理念。艺术化指城市环境是人类创造的最大的艺术品,因此它也有与艺术一样的审美功能。人性化、生态化、艺术化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过分强调一方或者忽视一方都会导致景观生态设计的缺陷。
(三)景观生态化设计误区
目前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主要存在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地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
二、景观生态化设计手法探析
(一)原生态自然式的景观设计
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的载体,生态环境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景观格局的不同。生态优先就是要首先尊重原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对于任何一个景观设计,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我们做什么?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设计中生存延续,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些让生物无法生存的用混凝土加固的护岸、没有生态系统的人工湖都是不合适的。
我们所设计的景观要通过物质空间要素表现出来。这些要素包括自然的要素如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动植物等,又包括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自然式的景观设计除了要了解自然系统本身演变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前提外,还要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对诸要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景观模式,选择与环境相适配的植物,选择与自然相和谐的材料。
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West8曾设计一个机场绿化的方案,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原则。他们首先和当地林业机构合作进行了生态方面的研究,确定桦树最适合在这里生长。于是每个植树季节都在此种植桦树,作为绿色的生态质地,并在桦树下种植可以固氮的红花草,作为有机肥料供给树的生长,还安装了一些蜜蜂蜂箱,用以传播红花草的种子,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圈。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沃克事务所对索拉纳园区的总体规划,他们力争使工程建设的影响减到最小,保护了大片可贵的大草原与岗坡地等当地自然景观。
(二)乡土化的景观设计
倡导根植于所处的环境,维护地域特征是乡土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设计应尊重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的植被状况,多运用乡土的植物,使之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大草坪”曾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大草坪”只能看不耐踏,失去了在其上活动的功能,消耗了大量的浇灌用水(尤其对于干旱少雨和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人力、物力、财力,而得到的生态效应却很少。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异质性原理,城市绿地应该从大草坪和观赏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生态化绿地。苏杭一带夏既酷热,冬又寒冷,根据当地气候在景观设计时往往控制常绿阔叶和常绿针叶树的比重,在开敞空间中种植一定比重的落叶树,以便冬天室外能获得阳光。
很多设计师已经认识到了乡土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俞孔坚在中山岐江公园设计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当地乡土植物,如白茅、象草和莎草等,营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在改善场地生态系统的同时,使公园的地域和文化氛围更加突出。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在自然江滩及内河湿地的自然基底上,于内河湿地其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形成了一个具有弹性容量的步道网络和集聚丰富体验的审美空间。
(三)保护和节约型的景观设计
保留与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来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设计中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和施工中的废弃物,保留当地的文脉。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师面对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工业元素和工业遗留的斑斑痕迹,不是去掩盖和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现状,采用了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1972年Richard haag主持没计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场公园开历史之先河,首先应用了“保留、再利用”的设计手法。韩国西首尔湖公园将废弃的工厂建设成为一座具有未来感的现代公园,将工业碎片完美地陈列在这里。
资源的循环使用服务于新的功能可大大减少耗费。成都的活水公园通过汇集地表污水,进化处理后的污水作为水流雕塑、戏水池和人工湿地塘用水;在德莱塞特尔设计的柏林波茨坦广场中,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广场的水景用水、卫生洁具的冲洗、植物的浇灌等用水都来自于收集的雨水。除了达到节约的目的外,很多细节上的设计还可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法国巴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雨流细缓,为了使雨水能及时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巴黎的公园地面大部分都采用泥土、沙石或砾石。在德国等地区,通常精准计算本地雨水分布清况,保证每一滴雨水能够完全渗透到本地块地下。德国巴伐利亚洲环保部新楼设计,该区90%的屋面和80%的地面排水是通过处理而均匀的渗入地下,硬质地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半硬质地面如镶草卵石、块石铺面,雨水直接渗入;屋面雨水大部分通过屋面绿化储存起来,经过蒸腾作用向大气散发,其余部分则经排水管系统向地面渗透或储存,为水景提供主要的水源。反观我国的公园,大多都采用大理石、磨石等精致的硬质铺地,能渗入地下的水连20%都不足,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充,北京暴雨被淹足以窥知,想必这也是近年来常出现极端恶劣天气的部分根源。
(四)生态恢复型的景观设计
生态恢复型设计是指在设计中运用种种技术手段来恢复和再生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在设计时除了完成常规性设计要求和目标,更多从怎样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补偿遗落的景观文脉、补偿社会经济发展力,倡导健康、自然的新审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考虑。
最突出的当属景园建筑师K·希尔针对德国圣弗特堡地区长期煤矿开采所造成的整体环境酸化问题。她在占地18平方英里的主污染区设计了纵横交错的步行林荫道网络,沿途设置机井并开挖水渠,利用机井抽水促使周边地区清洁的地下水向该区域流动,抽出的污水经透明的净水装置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通过水渠日清、大地日绿的鲜明变化使当地人们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美国纽约高万斯运河海绵公园建成之前,工业污染和水体污染一直困扰着高万斯运河。公园建成后,不但污染的水体可以在这里通过缓流、吸收和过滤的方式得到净化,而且原本僻静的运河滨水区也再次重焕生机。海绵公园一方面把地表水纳入水监管体系,重构下水道和雨水径流系统,同时辅以生物技术;另一方面通过种植绿地改善城市空间,公园所选植物能在多种环境中正常生长,还具有从污水中分离出重金属的能力。
(五)植入高技术的景观设计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已成为当今生态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技术与生态之间是一种新的共生关系,不要强调“人造”和“自然”的界限,景观设计的介入总是在改变着自然。
目前在西方景观设计中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举措较为广泛,包括:利用植物进行污水处理、利用真菌或细菌将有机垃圾降解、土壤污染治理、植被恢复、绿色能源使用等等。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屋顶花园上运用风能的风车。反映了当代设计师对新能源的关注。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也建成了采用太阳能灯具的公园,如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景观设计领域还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如舒沃兹在瑞欧购物中心庭院的水池设计中,将池底分格条采用光纤代替灯光效果,创造了创造了富有时尚气息的现代景观。
三、结语
生态伦理思想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所体现,例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保护场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绿色植物等手法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这些手法为日益枯竭的资源和衰败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平台。当前,我们应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去构筑安全、健康、优美的城市景观体系。
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自然不是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的一个装饰性的背景,而要被看作生命的源泉。正如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所说:“自然只有在貌似艺术的时候才显得美,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才显得美。”
Abstract: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which could only meet the human use to emphasi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ilding a new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with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updating abandoned sit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four design methods of eco-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studied.
关键词: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生态保护
Key words: eco park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099-01
1生态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思想的表现形式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其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自然性、乡土化、保护性和恢复性等方面。
1.1 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
1.2 乡土化设计在我国,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传统的乡土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冲击。人们在享受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这种“破坏性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审视乡土自然的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乡土自然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乡土自然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
1.3 保护性设计保护性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率先将生态学研究与景观设计紧紧联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存离不开自然;必须限制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行为,并担负起维护自然环境的责任。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保护性设计经历了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认识阶段。
1.4 恢复性设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没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明显干扰,同时,已重建和恢复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恢复设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2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主义内涵
一是在意识形态上。生态主义的认识论与社会发展同步,从极端理性的机器美学中渗透出缕缕激情,人性的复活使之在冷漠抽象的形态下表现出人文、历史、地域风情;依然是简约主义,却是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呵护人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二是在物质形态上。生态主义科学地组合空间,合理地分配功能、用“纯粹”的事物表达丰富的内涵,获取最大的快乐。用最少的形态语义来揭示空间的本质和归属。打破自我封闭、人工围合接口对自然的隔绝,利用原有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构造,与周围环境重组,形成新的空间。三是在技术含量上。高科技智能仿生技术,削弱了人体功能和智能,蔑示了人本、生命的存在。所以,多一些自然的景观、手工的痕迹――哪怕是些许这种符号的视觉存在,也足以使人欣慰,毕竟它是附着在高科技钢筋、玻璃、混凝土、人工涂层之上的自然生态现象。四是在环境性质上。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使环境形象与性质具有个性化,生态平衡的归属感。五是在情感因素的表现形态上。使抽象的人文历史、质朴自然的情感融于可视、可触的空间形态中。在人工高科技的环境中多一点人性、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温馨、多一点畅想、多一点浪漫。
3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手法的探讨
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构建新型生态公园景观的手法,往往比一般形式的景观复杂得多。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手法:
3.1 场地原有资源保留利用的设计①场地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及机器等景观的保留:一是完整保留。二是部分保留。三是构件保留。②场地原有废弃材料的保留。一些废料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废料是污染环境的这样的废料要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在废料和污染处理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严重时要对污染源进行清理或销毁。③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资源等,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对当地自然生境进行恢复与重新创建。对以前人类活动留下了痕迹,在重新的景观设计中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特征,采用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手法。
3.2 景观要素的增、减处理的设计①原有建筑、构件的处理。保留下来的废弃建筑、构筑物或设施,可处理成场地上的雕塑,只强调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并不一定赋子其使用功能。②废弃材料的处理。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③自然系统和元素的处理。一是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二是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前,需要对工业废弃地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才能选择相应的对策。
3.3 废物再生利用设计①艺术生成。用非常规的材料、鲜明的色彩和戏剧性形式,以及对材料的拆解与重构,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美学标准。②艺术地展现生态过程。城市废弃地的更新,融合了艺术思想和生态的原则,在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中,这种手法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适用特殊生态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园。第二方面,将以生态学原理为运行机制的污染处理系统。
3.4 选择高技术的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并不排除对污染的常规技术处理,不过那些复杂的处理设施,不再被掩藏或排斥,而是成为景观的构成要素,增加人们对污染处理的了解和景观体验。
在废弃地上污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为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和流动廊道。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生态技术还包括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处理污水技术,通过景观设计收集雨水、对其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等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晶.关于城市公园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6.
[3]王芳华.现代极简主义景观之追根溯源[J].四川建筑,2005,2.
关键词: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
开放式公园就是指坐落于城市中,以绿地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面积,由政府出资建设,归城市绿化局和原公园管理机构管理,建成后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公园。它是人们休闲、放松的自然化游憩境域,同时兼具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开放式公园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其目的在于供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享受都市生活的乐趣。
1 景观设计在开放式公园中的作用
开放式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但作为开放式公园它并不是简单的植物种植,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与人互动,有人参与的。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对景观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准确的评价、对其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法进行设计或改造,使开放式公园在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吸引市民前来休闲、游憩,带来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保证开放式公园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2.1社会化原则
城市公园的发展从原先的封闭式管理逐步向开放式迈进,体现了社会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是社会的福祉,也是人人平等的体现。景观设计中首先就要满足开放式公园要成为普通百姓经常活动的地方,景观设计要能吸引百姓并且保证公园的通达性良好,人人都有机会进入其中。
2.2人性化原则
开放式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之一给生活在压力中的人们提供一个舒心、可以放松的场所,其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设计时考虑的主体是空间的使用者,尤其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者——社会大众,而非设计者本身的喜好,故设计时应该注意百姓的特性和需求,尽可能的使设计符合人们的意愿,如果在景观设计中忽略了人的因素,那么这个景观设计和建设就很失败。
2.3艺术化原则
开放式公园是城市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的花园,是美与生态的代表,如果一个公园内仅仅是一些的杂乱无章的树木,即使能达到生态的效果却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因而要通过对开放式公园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地艺术化处理及设计,传递出艺术美感,用艺术魅力来促进环境育人。
2.4生态化原则
作为开放式公园其最基础的功能,也是公园建造的初衷就是作为城市的“绿肺”,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景观设计首先就要从生态角度的出发,要符合生态化的特点,利用乔、灌、等植物的复合种植,保持植物的多样性,满足人们对于绿色植物的需求。
2.5自然化原则
景观设计是人们思想创作的现实体现,它可以打破设计规范、条列,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但作为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设计是融入生态系统中的,因而其设计的风格满足自然化的特征,不生硬,不做作,不突兀,富有情趣并与周围能很好的融合。
3 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立多物种的复合植物群落
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开放式公园采用大面积的绿色植物进行营造,草坪是其中的一项选择,但鉴于草坪属于高养护性绿地,建植及养护费用都很高,往往会增加公园的经济负担,不建议大面积使用,相对而言可以选择较为好养护的植物群落,并将果树和经济作物引入景观造景中,同时以乡土树种为主,多树种组合,适地适树,高大乔木、中小乔木、灌木等被合理搭配;珍贵树种与普通树种兼顾;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兼顾;以常绿树种为主,搭配落叶树种。
3.2设计独特的植物造景风格
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可以突破前期对设计方案一味追求规范、法规及条例,加强对绿化的前瞻性预测,设计出有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出特色性强,识别性高,可以让游人快速、准确地界定其所在位置的植物造景;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要求,发挥绿化的实用功能。
3.3构筑特色公园小品
公园小品种类繁多,体量小巧,富于神韵,具有艺术性、时代感在点缀园林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公园小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融合于公园的景色之中,是公园环境中的一景,但因它自身具有的色彩、质感、肌理、尺寸、造型等特点,除组景外同样具有观赏的作用。因而景观设计要注重对小品进行形式美的加工,使其个体具有观赏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公园的艺术价值,而且带动其他公园要素的观赏价值。例如一组休息的坐凳或一块标志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会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公园环境更具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中式景观;滨水景观;传统与现代;四维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项目的不断落成,引领景观发展的新浪潮。但由于观念和市场的误区,全国各地都在建设西方文化特色的居住区、城市广场及主题公园,形成了千城一面,毫无特色的城市空间,这一现象引发了很多城市建设者及设计师的思考。“国际化”西方景观的入侵,使中国景观趋向同化发展,导致了景观风格、形式的雷同,传统景观特色的消逝,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没落,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为了应对这一趋势,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传承,一种新中式景观应运而生。
“新中式”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的邂逅,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让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1]。而居住区里的新中式景观大多数是以继承传统园林的“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营造意境空间,而且是服务于本小区的居民,满足基本居住休闲功能的场地,比如儿童活动、老年人健身等日常生活用地,文化特色也不是非常具有当地意义的体现,而且居住区的新中式风格基本上以延续和发展传统园林的方式再现现代中式空间为主。
滨水景观作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越来越明显,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作为研究新中式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以新中式的理念结合滨水景观的设计特点,融合两者的特色及基本原则,借鉴国内外优秀理论研究方法,总结出四维设计方法论。
基底
基底包括风格中最基本的特点和结构,新中式景观基底是以黑白灰系列为主色调,结合景观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营造崇高、宁静、内敛的“新中式”景观空间。中国红、琉璃黄一般用于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等景观建筑;长城灰主要用于地面铺装、景墙贴面、景观建筑、座椅等小品;玉脂白主要用于景墙饰面、雕塑、地面散置石等;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的选择,以绿色为主,点缀一些开花植物;黑色常用于铺装、小品、廊架、亭等;木原色是体现自然的色彩,与灰色、白色等搭配通常用铺装、临水栏杆、小品构架等,体现“新中式”景观设计沿袭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特点。滨水景观中以一条连接起始和终点的滨水游步道,根据周围环境交通情况确定主要入口,划分各个主要景观节点空间,形成总体格局的平面基底。
元素
元素包括新中式的传统符号和文化演绎,以及小品构筑物等基础设施。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有五行、有十二干支纪法;有甲骨文、象形文字;有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在滨水景观中更多考虑当地文化元素的抽象演绎,结合传统中式符号,赋予在亲水平台与台地花田等更大尺度的体现。在总体格局之上有主次有节奏的布置元素,形成有文化有趣味的基本竖向空间。
手法
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统一规划,尊重并延续当地历史文脉,重视地表肌理,强调景观的可亲性、可用性及共享性,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及滨水的开敞性,充分考虑滨水区的防灾、防洪,重视岸线断面的设计,要有层次变化,丰富人的体验。在形成基本空间的格局下,运用多变的设计手法,针对不同节点创造丰富的体验空间,凸显文化属性及主题。
亮点
景观亮点就是突破现有的设计方式,在某一节点打造出只有该节点所具有的场所属性,增加人们对场所的记忆和感知。可以是具有靓丽颜色的飘带构筑物,可以是形式感很强的弧形或是折线机理,可以是地形的变化形成台地高差,可以是将文化元素做到极致的构筑物及铺装,可以是现代感很强的材料语言,可以是运用植物造景形成特色的植物空间。总之,亮点是在总体格局空间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对节点空间的进一步升华,增加场地的特性,形成滨水景观空间里的唯一性感官体验,更能体现具有当地历史文脉的滨水景观空间,形成该地区的新地标。
中清河――古忆新韵,文化之河
中清河位于阜阳城南新区未来的市政府所在地东侧,向北延伸可作为连接老城新城的纽带,因此景观概念是来源于它的历史文化,中清河时光之水荡漾着文化之舟,使之成为阜阳历史文化长河。
中清河方案基底是以 “曲、漪 ” 打造中清河新城段特有的空间形态。流畅蜿蜒的河道,与地形巧妙结合而极具特色的台地花园,在植物的烘托下,艺术地创造更多亲水空间,拉近人与水的距离,使人们在中清河绿色生态长河中追忆颖州千年的繁荣。一条时光步道以暗红色的透水混凝土串联整个中清河,整体色调是以深灰、浅灰为主要铺装渐变色,简单的直线导向按不同宽度的铺装色带构成每一个节点入口空间,形成统一的机理,每一个节点空间中的小品构筑物多以黑白灰三色为主,使人的视觉第一印象就是新中式景观空间。
元素是以阜阳历史文化为基础,提炼出水运、庄稼、名仕、天文与陶瓷文化,并以此形成入口节点公园,并在紧邻政府办公楼一侧设计一个“廉政公园”,突出廉政文化主题,在一条时光步道串联各个节点的同时,也依次划分出了几个不同主题的节点公园,并以该节点主题元素进行内部小品构筑物及空间细部的设计,这样就可以结合中国传统元素符号或是文化演绎赋予在景观小品、坐凳、景墙及廊架上,甚至整个空间的铺装机理,形成整个公园的基本空间骨架。
手法是以传统方法与生态理念融合为核心,利用大尺度的微地形和竖向高差形成框景借景的方法,比如针对不同主题园入口,两侧微地形形成“门”的框景感觉,运用种植设计形成流动的大地艺术,以海棠作为沿为时光之路的特色植物景观,三千米水杉林带作为障景。设计三大滨水景观界面,城市印象界面以大气、整洁的草坪配合微地形、常绿背景树,打造流线型道路植物景观空间。城市滨水界面以植物空间打造城市绿色背景。文化滨水展示界面展示文化、历史的台地景观,多种休闲、体验、游憩空间。在细部空间设计中,也是运用传统设计方法结合生态理念来设计的,比如停车场采用雨水花园集水池的方式收集雨水,并结合地形组成叠水溪流,而在名仕园中的景墙正好框景所对的就是这个叠水溪流,充分发挥了一景多用的效果,还有就是在材料选择上也是采用生态环保的材料。经过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各个元素统一、聚集、组合在一起,形成主题明确的小公园,形成了整个公园的体系内容。
亮点是通过每一个节点空间赋予不同文化主题,提升整个河道的当地特色及标志性。以河道东侧布置滨水开放空间,结合城市绿道体系,设计海棠花溪,以三千米时光步道,串联起六大景观亮点。亮点一:城南入口区以开放的绿色空间及地标艺术浮雕,展现城南精神与门户形象,体现新阜阳的文化和繁荣。亮点二:葵花向荣台地花园,营造四季田园风光,体现阜阳千百年来“江淮粮仓”的美誉。亮点三:古舟芦苇、湿地浅滩,追忆欧阳修等名仕足迹,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意境;台地花园,塑造清风芦影、陌上迎春的风情。亮点四:设计”两袖清风”故事线,串连古代、现代人文故事,突出廉政亲民的主题思想。亮点五:结合休憩空间和景观小品,将多彩的民俗艺术融入设计中。亮点六:七大种植节点使中清河四季常青、四季有花,创造出满目繁华、风情万种的景象,河道西侧以“障”为主,设计千米水杉林,打造起伏的城市绿色背景。中清河整体景观设计以绿色生态为基调打造新城滨水文化休闲廊道。是讲述新老故事,表达新区时代节奏的文化之河。使整个公园升华,成为一个有特色的新中式滨水景观公园。
结论
梁思成先生曾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指出:“创造我们的、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宫殿式’或‘外国式’的形式主义的建筑。不仅可以如此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而且自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2]城市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一样,在经历了这些年的快速建设、盲目崇拜后,也开始探寻追求中国本土的、民族的、时代的景观。
随着生态城市的发展,滨水景观会成为热点,而且现在的新中式居住区的设计风格被广大人们推崇和喜爱,所以新中式滨水景观也会成为发展的热点,因为空间的服务属性更广,而且是反映中国当地历史文化在现代的演绎,本文是从阜阳城南新区中清河实践案例来探讨新中式滨水景观设计方法,通过四维设计方法论,从基底构建总体平面布局,然后元素形成基本骨架,再是手法形成公园的体系内容,最后就是亮点升华主题公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打造出一个具有新中式特点的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1强调空间使用功能
传统的景观设计方式侧重于静态艺术效果,而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更强调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极简主义提倡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能进行公共社会活动的场所,因此在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建筑空间常与景观空间相通,更好的满足人们在现代化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极简主义景观设计还能呈现较明确的方向感,便于外地游客识别。美国著名景观设计时丹•克雷的设计作品中吸收了较多的建筑元素,将景观元素和建筑元素相互融合,使设计作品更加适用人们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克雷在农场的设计方案中,将花园建筑融入到乡村农场空间,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流动概念和古典景观中的叠加、对称、轴线等设计元素相结合,创造具有实用性的景观空间。
1.2设计形式和色彩简洁
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推崇使用简单的设计创作手法,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常见的设计手法是序列,使用简单的形体几何构成景观单元或要素,通过重复使用或要素单元之间的间隔重复,形成简洁的设计形式。简单的形体几何如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等。施瓦茨在他的景观平面设计作品中,多运用纯形体几何、网格和直线,如方形、椭圆形和圆形,使景观构图系列化,景观整体具有强烈的秩序感。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时,为了达到引人注目和纯净视觉效果的目的,设计师往往将同一种设计材料运用到大面积的景观元素中。
2极简主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极简主义具有的强烈个性、开放性和适应性引起了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师的关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正朝着简约化、整洁化和优雅化发展。广州会展中心、苏州博物馆和中山岐江公园是中国现代景观中极简主义应用的代表作品。2002年,造型前卫大胆、规模宏大的广州会展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主体户外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应用极简主义整体有机性的特征,使户外景观与建筑主体风格一致,运用大气简洁的线条与建筑主体的玻璃幕墙、不锈钢板形成和谐、统一的氛围。
苏州博物馆是由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亲自设计,运用极简主义中色彩简洁和形式简洁的特征,将白色粉墙作为建筑主体的主色调,建筑整体由若干个内庭院和主庭院构成,建筑外立面处理时运用几何线性,形成简洁、祥和、静谧的氛围。中山岐江公园于2001年建成,整个设计平面分为南部和北部2大部分。公园的第一入口将钢铁立柱群排列在入口两侧,立柱笔直,排列整齐有规则,通过简洁的线条造型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力量精神,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公园南部是以自然水系和植物形成的自然景观,整体造型采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运用蓝色、黄色和红色,体现了极简主义中形式简洁和颜色简洁的特征。(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具有简约、整体性、整洁的特点。尽管极简主义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有所体现,但极简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国内景观设计师出现2种情况:一是坚持传统景观设计,不讲究适应与变化;二是完全依赖西方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不考虑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国内设计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吸取新兴的设计方式,并结合我国景观的现实状况加以创新,从而产生具有极简主义的、优秀的现代景观作品,推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大地艺术 现代景观 设计
大地艺术是雕塑与景观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其形成源于雕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自然元素的融入使其艺术形式更加充实。从本质来讲,大地艺术与景观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园林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大地艺术的影响。一直以来,大地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创作手法以及颇有深度的思想内涵都深深吸引着景观设计者。他们在景观设计与大地艺术的融合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可以说,大地艺术的发展是景观与艺术以物质的形式互融共通并相互作用的结果。
1 大地艺术的概念
大地艺术,顾名思义,即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1]。一些地区也将其称之为土方工程、地景艺术。大地艺术是景观设计者基于自然环境(比如,风雨雷电等天气因素;山谷、平原、丘陵等地质元素;砂石、地表植被、沙漠等地上元素等),以地表的砂石、土壤、岩石、植被、冰雪、水等自然物质以及地表建筑物、工业废弃地等人工干扰自然留下的痕迹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大地艺术设计者在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和极简主义的熏陶下,逐渐打破了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空间限制,将博物馆、美术馆或画室搬到大自然中进行艺术创作,使艺术思维与创作灵感与自然因素融合。大地艺术是对以人为艺术主体的观念的一种创新。它基于各种自然元素进行创作,作品力求与自然环境及其演化过程互融共生,体现浪漫主义情怀。这样的作品更加全面的诠释了景观设计者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2 大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出现了一股由最少派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的美术思潮。大地艺术于这一时期是在动荡的美国社会中诞生。工业化的普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灾难。艺术家的视域在极简主义艺术和波普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人们开始思考和探寻如何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将视野拓展到城市之外,以大地为雏形展开创作,批判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地艺术流派。可以说,这是对传统艺术创作形式的创新。早期大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主要集中于1968年10月美国纽约道恩(Dwan)画廊举办的题为“Earth works”的展览以及1969年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White博物馆举行的题为“Earth Art”的展览中。这两次展览是大地艺术起源的标志[2]。
大地艺术设计者主张以大地为基调来设计艺术作品,通过对自然力量的讴歌与现代工业化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倡导返璞归真,将曾经盛极一时的最少派艺术贬为“现代文明堕落的标志”,对史前巨石建筑、禅宗石寺塔美洲古墓、埃及金字塔等建筑艺术形式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这些建筑才是自然与人亲密关系的见证。大地艺术家基于大地元素展开艺术创作,比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地景艺术”、“土方工程”因此而得名。从这点可以看出,大地艺术在发展初期多是以施工的形式进行创作,作品纯粹为体现自然而存在,并未过多关注观赏的价值。
大地艺术真正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末。从这一时期到70年代后期是其成长期。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极具代表性,并且对大地艺术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都利用现有的场所,通过加入临时构筑物或各种形态的人造物或使其特征化,引导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所在空间增进认知和理解。
3 大地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地艺术的作品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个突破,其艺术形式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至今仍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
3.1 大地艺术改变了景观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念
大地艺术对于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已得到了现代社会中大多数景观设计师者的一致认可。特别是现代西方景观设计者对此大为追捧。他们在公共景观,尤其是在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入大地景观的设计元素。这些设计者擅长于根据公共设施对景观和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设计,所成就的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我们甚至可以在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乔治・哈格雷夫等的作品中发现大地艺术的影子。
3.2 大地艺术增加了景观设计师对场所和环境的重视
大地艺术的作品与基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场所和环境是艺术从平面向艺术语言过度的主要路径。艺术属于“非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艺术形式与景园建筑学完美融合,创新了景园建筑设计理念,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早期,先锋人物伊萨姆・努古奇根据景观的实际使用功能尝试通过大地艺术中的雕塑手法来造景。位于IBM公司总部的未来公园出自伊萨姆・努古奇大师之手。伊萨姆・努古通过雕塑的手法将水、山石和植被等自然元素完美融合,由此形成一规模空前的雕塑公园。公园内部的广场由金字塔形和轮形的石头组成,地球的过去、今天以及未来的前进趋势全部隐喻在空间石头的造型上[3]。
3.3 大地艺术对工业废弃地的重新利用,开辟了公园设计的新途径
部分大地艺术的作品出自工业废弃地或废弃的采石场。其中一个著名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项目是1979年创作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者在工业废弃地的基础上尝试通过景观设计对其进行再利用。这种表现手法开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先河。公园的景观布局十分独特,充分挖掘出工业化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其设计理念对后续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结语
大地艺术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其巧妙的地形设计、抽象性的设计形式、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以及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在传统景观设计的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尝试,并且对现代景观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大多数景观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也或多或少的带有大地艺术的影子。但是,大地艺术并不属于景观艺术的范畴。个别的艺术创作源自人迹罕至的地区,作品的规模空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令人为之赞叹,但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鉴于此,现代景观设计应该更多的寻求艺术创作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着力塑造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生动的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古泉.大地艺术[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49.
[关键词]敦煌元素;城市景观设计; 兰州
[中图分类号]H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24-02
城市承载并彰显着地域文化,是地域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让此地的城市居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体现城市的个性、魅力和灵魂。特别是省会城市,它的城市景观设计包罗万象,不仅要有时代性、世界性,更要有地域性、民族性;既要有视觉美感,也要有精神展现,还要有可持续发展性。省会城市的景观设计说到底就应该包含省内各地方景观文化元素,而且还要突出重点地区的景观文化元素。省会作为省行政中心,是国家一级行政区,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因此,省会城市景观文化体现的是整个省的景观文化和地方特色,是一省文化发展方向、风格、程度的集中表现。对甘肃省城兰州市的景观设计而言,它的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兰州本地区的景观文化,还要体现整个甘肃省的景观文化。甘肃省具有世界知名度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景观文化,理所当然地应该被考虑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而且还应该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敦煌景观文化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现状,分析其成败得失,以便为兰州城市景观设计师提供参考,推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的整体规划发展。
一、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敦煌元素
敦煌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综合立体空间艺术,不仅具有佛教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具有良好的视觉景观价值。沉积千百年中国文化的敦煌景观艺术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兰州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敦煌景观文化元素:
(一)建筑元素
建筑元素主要有仿建石窟建筑元素本身的建筑景观,还有具有唐宋遗构之木檐斗拱,以及藻井、莲花柱头、抬梁式结构风格、木构架的形状、筒瓦屋顶、柱坊、石窟壁画上的建筑画门窗、建筑施工图等。敦煌景观文化中的建筑元素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得最广最多的一种元素。不管是在公园、小区还是在学校,或者一些行政单位,具有敦煌景观文化性质的元素极为常见。
(二)雕塑元素
雕塑元素的内容主要有敦煌的乐舞、彩塑、飞天、反弹琵琶等。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飞天和反弹琵琶等敦煌景观文化元素。这两者因为是敦煌景观文化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已经成为了敦煌景观文化元素的代表符号,而被兰州城市景观设计者们普遍运用。特别是那些反应大唐时代的文化景观,必定会用到反弹琵琶这个敦煌元素。因为,反弹琵琶这个敦煌文化元素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其表现形式上多数是以雕塑的形式呈现。
(三)壁画与图案元素
敦煌艺术中的壁画,特别是那些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元素与符号,常常会被城市景观设计师或者雕塑家们借用过来,如一些著名的人物雕塑、民俗壁画。在图案方面,常常运用的是牵驼纹、莲花纹、画像石砖、卷草纹、葡萄纹、宝相花纹、浮云纹、几何纹、水涡纹、团花纹、小佛像及上下反复连续的三瓣叶纹、火焰纹、飞天图案,用侧莲作为角花的图案,另有黑白线、点纹、波斯的连珠纹、忍冬纹、“三兔三耳”旋转图案、重叠的垂幔、垂帐、璎珞、铃铛、风铃等装饰图案。除此之外,还有多层次二方连续所组成的图案。壁画与图案元素通常只用在一些主题性或主体性的景观工程之中。
(四)敦煌色
敦煌色是指敦煌壁画中的一些基本色调,它具有雄厚、大气、深远、包融的特点。在敦煌景观文化中,敦煌色主要是红、绿、蓝三种基本色。它们在一些主体景观中通过综合搭配演绎敦煌景观文化,华丽而典雅。要么是土红、土黄、石青、石绿,要么是以石青色为主,再调配少量朱砂色进行对比。如个别景观在表现唐代富丽华贵、浓重辉煌的历史风格时,设计者多采用色彩退晕的手法突出其景观装饰风格。城市景观设计者多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宁“灰”勿“怯”, 宁“古”勿“燥”。
(五)曲线条
曲线条也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曲线这个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源于唐代,并流行于今,被誉为中国的“洛可可”元素。它流畅、华丽,常被城市景观设计师们不由自主地加以运用。不管是在雕塑、壁画中,还是在植物花卉景观设计中,曲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惟一很少见到曲线元素的地方只有在景观建筑设计之中。
二、敦煌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现状
(一)敦煌元素运用的领域
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敦煌元素主要应用在城市的景观建筑设计、广场、公园、校园、小区、楼盘、步行街、商业公共空间、行政公共空间、人行道等广大领域。如小西湖公园、植物园、雁滩公园、西北师范大学的艺术广场、南北滨河景观道、安宁庭院、张掖步行街、建兰步行街以及一些人行道上等都或多或少有所运用。可以说,敦煌景观文化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无处不在。在这些领域中,主题性公园、广场、楼盘小区、商业步行街是运用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最多的地方。而且,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敦煌元素中的飞天、祥云纹、井藻、木架构以及敦煌三色等在以上领域中运用较多。特别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飞天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它们或以圆雕出现,或以浮雕出现,或以壁画的形式来表现,冷暖色兼具,多采用石材雕刻而成。
(二)敦煌元素的表现形式
敦煌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以这样几种形式表现出来:雕塑、浮雕、壁画、景观建筑、喷泉、水中浮岛景观、水上游乐设施景观、彩绘、图案纹样(如地面铺装图案、墙体与桥梁架构等处的图案)、植物景观(如花卉图案、绿色雕塑景观)、建筑花窗、城市家具与公共设施,以及一些景观小品(如景观灯、指示牌、公告栏、霓虹灯)等。它们或配以敦煌色,或以材质本身表现,或以素色展现。其中,雕塑、浮雕、壁画、彩绘、景观建筑、喷泉、水中浮岛景观、水上游乐设施景观等几种表现形式多出现在公园、广场、寺庙景观设计中,特别是在一些主题性公园、广场、酒店和寺庙景观设计之中。南北滨河路的景观设计中也有很多关于敦煌景观文化元素的雕塑、壁画、景观建筑等表现形式。而且,这些雕塑、浮雕形式还多以石材雕刻而成,姿态各异,以优美的动态展现出甘肃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如植物园中的敦煌园主要以壁画和雕塑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壁画和彩绘多出现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多以木构建筑形式出现。比如,兰州小西湖公园附近的建筑与沙洲市场建筑一样采用了木构、壁画、装饰纹样等敦煌符号;兰州市博物馆在色调上还采用了敦煌壁画稳重和谐的搭配。这种具有敦煌特色的传统建筑在兰州市里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卧庄酒店的整体设计也能看到明显的敦煌景观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敦煌景观艺术带给观者的震撼和强烈的文化气息。另外,图案纹样主要出现在广场、建筑墙体和公园桥梁景观设计之中。其他表现形式则零星出现,主要在节日期间出现在城市的动态景观设计之中。
(三)敦煌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整体景观评价
兰州是中国惟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不管是从地理优势,还是从地方旅游资源来看,其城市景观设计都应该是独树一帜的。但就敦煌景观文化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的整体现状而言,其带来的景观效果参差不齐。优点自不必说,但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题性、主体性不强;广泛而不集中、不突出;不能更好地突出其地域性的文化社会价值;表现手法陈旧传统,缺乏多样性和突破;敦煌景观文化元素运用面太窄,渠道不宽;欠缺与时俱进性。
区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快与外界的交流,利用现代经济技术和“他者”文化不断优化自身,以形成有活力且能不断超越自身的地区文化特色[1]的城市景观设计。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敦煌元素只要不断超越旧有的手法,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表现手法,不断吸收更具创意的文化艺术思维,才能打破固有的套路与窠臼,使之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与城市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沉积千年中华文化的敦煌景观文化还需要我们城市景观设计者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敦煌景观文化元素,开创民族文化遗传保护和传播的新途径,并促进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全面、深入多样的再生能力。[2]总之,只有在对兰州城市景观区域进行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才能使设计者和决策者们更有效地把敦煌景观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大体系之中。也只有在继承敦煌景观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外来景观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体现区域景观文化特色,并使之符合时代景观审美要求。整合甘肃省地方景观文化元素用以包装整个兰州城市景观,既宣扬了甘肃本土文化,使城市景观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同时又提升了兰州城市景观文化形象。这就需要城市景观设计师和决策者们的共同努力、合理规划和整体设计,才能将伟大的敦煌景观文化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