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09:03: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探究活动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中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编写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发展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科书中。
(1)探究活动的功能。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探究活动的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可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教科书在设计不同内容的探究活动中,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既有含较多探究要素的较完整的活动,也有含探究要素较少的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3)新教材“活动与探究”中化学实验的类型。新教材中以实验为载体的“活动与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教材中第一个“活动与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描述,从而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完成实验报告。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②探究物质制备的实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有关物质制备的实验:《氧气的制取》及《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氧气的制取》主要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归纳,教给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原理、方法、注意事项。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交流、自主探究、教师评价,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整套方案。该“活动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充分展示了科学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所蕴涵的多种科学方法,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师生间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知识的学习过程。③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教材中设计的物质性质的实验,无论在实验内容上,还是在呈现的方式上都有了全新的改变,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④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教材中比较典型的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有:燃烧的条件、铁钉锈蚀条件等。这两个探究活动所要体现的方法是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比较、归纳总结。例如:通过对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自然得出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再通过有关问题的讨论,对刚学习的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做进一步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⑤探究变化规律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一条普遍的规律,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定律的内涵和实质,新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与探究”,总共涉及了四个活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如此设置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总的来看,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活动与探究”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其目的在于通过“活动与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科学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很多成年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关键不在他们掌握的知识不足,而在于管理者和教师很少给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知识仅仅处于储存状态,而没有被激活和应用。探究式培训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目前普通教育中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那么探究式教学是否适合成人培训?如果适合,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事关在培训中能否有效运用探究式教学。
一、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的适宜性
1、成人有更强的探究需求
在现实中,成人需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学生所面对的是知识性问题,他们知道可以在书本中、在老师那里找到答案。对比之下,成人的探究需求更为强烈。
2、成人更具备探究式学习的内在条件
不言而喻,成人的实践经验远远多于青少年学生。丰富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是有效实施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探究式教学属于综合式教学,需要学习者综合调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才能奏效。另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借助于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成人的这一特点对其学习活动有着特殊意义:成人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的有机结合使其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显然,知识经验丰富的成人比缺乏经验的青少年学生更具备探究的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成人本身就可以被当作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既能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利用。当然,成人的经验有时会形成某种学习定势而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3、成人具有或多或少的探究经历
心理学的“经验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就越完善,感知就越容易,也越有利于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成人有意无意地进行过大量的探究活动,他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行判断、分析、解决,这无形中是一种探究训练。而学生虽然也有过探究活动,但受其活动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范围往往局限于所学课程,而且也比较肤浅。当然,成人的日常探究活动,其自发性较大,成功也具有偶然性,没有形成自觉的范式。通过探究式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缺陷。
4、成人更喜欢问题中心的学习
成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工作生活问题,因此,成人学习更喜欢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的学习。培训活动对成人是一个目的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他们能够针对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具有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而探究式教学其主要特征就是以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为主的教学。
5、探究式学习可以弥补成人记忆力下降的弱势
有研究表明,人脑在25岁以前记忆力达到最高峰,然后在40—50岁之前保持在一个水平上,50岁后每况愈下。神经元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40岁以后减少10万个神经细胞,记忆的神经元基础也一天天减弱。这说明成人的记忆力明显低于青少年学生,但其理解能力并没有降低,甚至比青少年学生要强得多。成人学习的长处就在于其理解力、思维力,而探究式学习主要靠这两种能力,对记忆力的需要则很少。
综上上述,探究式教学更适合成人学习,更适合职工培训。
二、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特点
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其特点。
1、探究的目标方面的特点
成人的学习主要目标就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积累和增长知识则是第二位的。因此探究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或是模拟实际的问题。
2、探究的对象方面的特点
探究对象有的直接指向科学理解的思考,有的指向合理的行动。成人的探究对象指向主要是后者。成人要掌握的不是基本原理,而是运用基本原理,对实际发生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的探究。简单地说,就是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际问题。这种探究倾向于具体问题而不是抽象理论,有限的时间而不是无限的时间,最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局部性的而不是一般的探究。探究的过程不在于获取知识,偏重解决实际问题,指向行动方案。例如“如何解决某组织中的冲突?”“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在考虑这些问题时科学知识是必需的,但却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课题比较倾向于对原理的理解。
3、探究的“已知”条件方面的特点
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是书本知识,所解决的问题明显具有抽象的特点,非本质和无关因素被书本或教师剥离,因此,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都比较容易。成人探究的前提条件除了原理知识以外,还有实践经验。成人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是非常有利于复杂的探究活动,这是青少年无法比拟的。当然,经验并非都是可靠的,特别是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缺乏对经验的分析,经验可能会成为进步、改革、创新的绊脚石。
4、探究的方法方面的特点
成人探究的出发点是具体事物或事件,最后解决具体事物或事件。其探究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归纳和演绎思维的综合应用;另一种是由个别到个别,属于类比思维,如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同一种问题。归纳和类比思维易于实现创新,而演绎思维则不易实现创新。
5、探究的范围方面的特点
成人培训的探究活动一般是部分探究、有指导性的探究。其实,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完全探究、部分探究、开放性探究、有指导性的探究。由于成人培训时间一般比较短,而且内容丰富,模块较多,一般不可能进行连续的完全探究和开放的探究,而主要是部分探究和有指导的探究。具体表现为探究的问题一般是根据教学重点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由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且在探究中有教师的参与指导。
6、探究的内容方面的特点
成人培训主要内容虽然包含陈述性知识,比如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习怎样做事,怎样把事做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明确这些特点,会使我们在进行培训探究式教学时有一个清晰的指导思想,并能采取适合成人特点的探究方式。
从上述讨论,我们的结论是:探究式教学很适用成人培训,成人对探究式教学具有更强的需求和兴趣,在成人培训中,应大力推广探究式教学。同时要掌握成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使成人探究式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活动;预习;有效;方法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活动,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钻研,形成初步的感知,先做一个简单的认识、了解、消化,以便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任务,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预习的特点
学生通常所采用的预习方法是在课堂学习之前,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先大概地自我阅读一遍,初步了解课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预习能很容易找出所要学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采用传统的方法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自我学习,虽然学得不深、理解得不透,但是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略知一二。
2.探究活动的特点
初中物理探究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更主动有效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初中物理的探究活动可以形象地比喻成“寻宝”活动,所要探究问题的结论就是所要寻找的宝物。探究活动刚开始前,就像学生不知道宝物在哪里一样,学生也不知道探究活动的结论,这样有利于探究活动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
二、对问题的思考
1.探究活动是否需要预习
由于学生的预习习惯以及预习和初中物理探究活动本身的特点,当对初中物理探究活动采用传统的预习方法进行预习时,预习不但没有促进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学习,反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于是有部分教师提出探究活动不能预习的观点。
2.探究活动要有有效的预习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活动需要学生的预习,但同时应避免传统预习方法对探究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学生得到了“宝物”而忘记了重要的寻宝过程,避免学生获得了结论而又仅仅局限于结论本身。
三、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本身的特点,对学生的传统预习方法进行改进,对初中物理探究活动按探究目的分成不同的类型,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加强对预习的指导,并且适时检查,既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又促进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探究等能力的提高。
1.采用多变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直接决定预习的效果,对于探究活动的预习来说,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探究活动的预习不能一味采用同样的方法,而应多种预习方法相结合使用,采用多变的预习方法。
自主预习,就是学生自我安排预习,这也是学生传统预习中常用的预习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对于一般的测量性的探究活动或者一些简单的操作性小实验活动,学生可以采用自主预习的方法进行预习。
任务预习,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适用于需要学生做出猜想与验证猜想或者找规律等一类的探究活动。
问题预习,就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探究活动中的一些实验步骤与实验方法等先做一个自我思考,思考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实验通过什么现象说明等。
2.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
不同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能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有的探究活动需要学生探究之前知道怎么做,而有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之前却不能让学生知道结论,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例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如果学生预习知道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过程中测力的大小时会不自觉地想力的大小应该是多少。对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既可以发挥预习的功效,又能避免不当预习对探究活动的学习以及学生能力发展提高的影响。
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预习要求,有助于发挥预习的作用,使学生学有所得,也有助于保持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愿望。
3.加强适当的预习指导
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探究活动的预习也同样如此。初中生的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预习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预习的方方面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要进行指导,对于不同的探究活动要采用什么样的预习方法,预习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往往把握不准,是全部按书本预习还是预习其中一部分,这要求教师在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上教师要给予指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思维方法往往决定思维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能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门。
新课改中较为棘手的是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多样性的兴趣和需求,并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教学结构和设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很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创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本文所述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声学认知特点开发的转变学生错误认知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二、教学中的主要难点及突破方法
1、学生对发声物体振动特点的感知、显示及处理方法。突破方法是用系列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逐步逼近,然后用开发的工具记录振动图像。
2、学生对振动特点与振动图像的关系、声音特点与波形图像的关系的理解。突破方法是结合振动图像分析,利用虚拟示波器采集声波波形图,比较两者关系特点。
3、声音的传播特点初步认识。突破方法是设计类比、迁移实验进行。
下面从简介绍四个主题共17个探究活动系列的设计。
(一)物体振动发声的探究实验设计
针对物体振动发声的特点是振幅小,频率大,以下探究活动设计时主要考虑把此特点以多种感官体验并凸显出特点来。
对振幅设计是从视觉可见到渐渐不可见,对频率的感受是用触觉体验。活动设计顺序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
系列活动(1)学生感受自己发声时喉结的振动。(2)用手拉扯、拨动橡皮条或橡皮筋。(3)用吸管制作音响,用舌尖感受。(4)用手背感受正在发声的音叉的振动;用悬挂的小钢球或玻璃球轻触正在发声的手持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端点轻触水面。(5)用棉线拴牙签穿透纸杯底部后拉动发声。(6)手刮梳子。(7)对同一个敲响的音叉用电脑音频记录软件虚拟示波器得到的波形图像(图1);再将一根针,固定音叉基部。然后用一块用蜡烛焰熏黑的玻璃板贴着振动的针头轻快滑过,就会在玻璃板上留下很清晰的振动图像了。(见图2和图3)
(二)声音传播介质探究实验活动设计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对比,明确固体、液体和气体对声音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并猜想和体会声音的非物质性,初步了解声音具有过程性和能量观点。如(8)固体传播声音系列:A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轻敲桌子远处,比较两个人听到的声音大小等特点。B一人敲击墙体,多人耳贴墙面听。C将两个“发声纸杯”的棉线联结在一起构成“土电话”,互相试听。D轻叩牙齿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并请同学一起听,作比较。E其他如耳贴铁轨判断火车来临;古代战争时潜于地下听敌人兵马来袭等。(9)液体传播声音系列:A耳朵贴住水桶,在水中轻轻敲击两个石块。B用软管(洗衣机排水管即可)一端插入被敲击的水中,另一端贴耳听音。
对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首先设计了针对空气认识的铺垫活动,如通过游戏感受空气的存在,体验空气的物质性,随处都有我们所需要的空气,我们生活在“空气海洋”中。
(10)气体传播声音系列: A手机响着放入透明真空玻璃杯中,并旋紧杯盖。B手机设成振动后放入真空杯中,并旋紧杯盖。C在杯底的放置一团海绵、棉絮或柔软的成团塑料袋等,手机设成振动后放入真空杯中,不与杯壁接触,放置并旋紧杯盖。该实验中,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没有就听不到声音;若手机只振动时,可以通过振动杯壁传播声音,若是里面加入柔软物质,没有杯子的振动,则听不到声音。
(三)转变“声音是气流”认识的探究实验设计如(11)吹、吸口琴。(12)逆风时听喇叭、风扇声音。
(四)声音波动性本质的探究实验设计
在中小学教材里,声音的本质是不做要求深入学习的。本实验探究是为认识声音本质而搭建的认知过渡性或类比实验探究,以期引发深思,类比和迁移到接近声波的本质上来。如(13)演示牛顿摆。(14)演示波动弹簧。(15)野外考察或实景录像实景水波。(16)组合探究实验讨论。(17)用虚拟示波器欣赏自己的声音波形图与音乐的波形图。
三、结果讨论与总结
一、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存在。但是在探究性教学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2.互动性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交流。但是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相互交流和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学生也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还包括了情感体验、情境创设等互动。
3.灵活性强。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和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相比,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切能够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口头传授,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1.新课标的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如下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充分展示了新课标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视。
2.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实施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思维空间;历史是认识主体使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史料为中介,不断追求达到历史存在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让学生像史学家那样收集历史资料,利用历史资料来认识历史,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认识历史的特点。
3.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敢于质疑,并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正是探究性教学所倡导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实践的途径
1.常规课堂。
在常规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教师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和活动任务;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
在历史活动课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为基本阵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3.课下的自主探究。
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有:通过读书、上网搜集历史资料;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探究历史问题;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实行探究式学习教育模式,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1.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提倡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反对接受性学习。历史学习不可避免地仍存在接受学习,因为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必须要教师进行讲解。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能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2.避免探究性学习向僵化的形式主义转变。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基本分为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这4个阶段。但是,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按照上述4个步骤机械化的进行,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主义。
3.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是我们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探究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生活资源,创设一种身临其境、触物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求知、实践激发学语文的欲望,进而开启创新之门。如教学第一册《菜园里》一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菜地、集体、图片资料”等课程资源。课前,带学生参观学校寄宿生菜地的蔬菜,要求家长带孩子走访市场,鼓励孩子收集有关蔬菜的图片资料。课上,先让学生自学儿歌,后设疑:“同学们,通过自学儿歌和课前参观走访,你知道了什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充分表达自已的见解。这样,通过参观菜地、走访市场、收集图片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知了蔬菜的有关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读书情况,进行课程资源调查情况交流,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2实践操作,体验探究历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探究操作中充分发挥学习潜能,体验探究历程,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如语文活动课《水果拼盘》,可这样引导学生操作探究:①认识自备的各种水果;②说说你最爱吃的水果外形有什么特点;③动手操作,切一切,尝一尝,你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滋味;④小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⑤分组介绍自制水果拼盘的构思和特点。学生在实践操作交流中,理清了思路,激活了思维,实现了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从而体验了自主探究的历程。
3联系生活,明确探究方向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音目地进行,而要有一定的探究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我们要学会把儿童生活、生活中的自然、活动中的生活搬进课堂,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讲生活、议生活、演生活、写生活,并从中明确探究方向,掌握探究方法,使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活动化、儿童化,变生活中的素材为教学中的资源。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教师可以采取依景设境、诱情拓思的教路进行教学,雪天,窗外雪花纷飞,银装素裹。教师应抓住这一生活资源,巧施迁移,带领学生到室外尽情感受。放飞的“小鸟”在雪地上,欢呼雀跃、体验、感悟、观察、想像。回到课堂,学生灵性激荡,写作欲望强烈。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凭借《第一场雪》的写作特点,引导习作。其结果,学生的习作文路清晰,是仿写,却自然;是写景,却充满童真童趣,展示出各自的语言魅力。
4拓展空间,形成探究能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能力培养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
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个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是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学习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目的地进行问题探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合作、探究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探究未能建立在学生独立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主探究,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二、积极留出展示个性的空间。
关注学生个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些探究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甚至于没有标准答案,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往往自己暗设一个的“目标”要学生达到它。学生稍有偏离,就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运行轨道上来,这样探究活动,妨碍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积极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提倡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去主动探究。作为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操作程序应该包括三个环节:一、提供情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二、引导、帮助学生探究、发现;三、把探究的成果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下面以what引导的感叹句这项语法知识为例,展示探究式学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what引导的感叹句的结构特点及其与how引导的感叹句怎样互换。
步骤一: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下列句子及相应的图片(乱序),要求学生根据句子选择正确的图片。
What a small classroom!
What beautiful flowers!
What a pretty girl!
What a strong boy!
What a big playground!
因为有图片作为参考,学生很快就准确猜出句子的意思并且把句子和图片搭配正确,此时其学习积极性也被激起。
步骤二: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第一,这些句子都有感叹号。第二,这些句子都以What开头。教师顺势引出感叹句这个概念,告诉学生这是由What引导的感叹句。教师让学生猜测感叹句可以表达哪些感情,学生回答的不全面;教师又展示几个表示不同感彩的句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得出了比较全的结论。了解到感叹句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赞叹、惊异、喜悦、厌恶和愤怒等强烈情感,句尾用感叹号,而且用感叹词What引导。
步骤三:教师让学生再观察上面五个句子的结构特点。学生观察了一会儿后没有什么发现。教师就展示下列句子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翻译。
多小的教室啊!
多美的花啊!
多漂亮的女孩啊!
多强壮的小伙啊!
多大的操场啊!
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
因为已经知道是由What来引导的感叹句,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翻译的结果如下:
*What small classroom!
What beautiful flowers!
What a pretty girl!
What a strong boy!
What a big playground!
*What an exciting news!
步骤四:教师让学生再仔细检查上面的翻译是否正确,有几个同学很快发现What small classroom!是错误的,应纠正为What a small classroom! 教师又提醒学生注意不可数名词是不可以加冠词的。学生发现“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翻译错了,并纠正为What exciting news! 教师表扬了学生并让他们继续观察并分组讨论这些句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What+a+形容词+名词。教师
提示学生What beautiful flowers!是否符合这一规则,学生发现不符合,更正为:What+a(an)+形容词+单数名词,What+形容词+复数名词/不可数名词。教师再次表扬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合作学习发现了what引导的感叹句的句式结构特点。
步骤五:教师给出例子:What a strong boy! = How strong the boy is! 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翻译的句子转换为由how引导的感叹句,有小部分同学不知道怎么转换,教师就让他们分组讨论,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汇报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正确结果,并且自己归纳出由how引导的感叹句的结构特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迁移运用能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 探究性教学 科学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92-01
在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摆脱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灌输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已经成为中学教学界的共识。本文拟从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达成探究目标作一些初步的论证。
一、教学情境及其意义
1.教学情境
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此外,教学情境中也可能含有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教学活动是知、情、意、行等相互交织和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适宜的心理(包括认知的、情感的)环境,而且还包括适宜的实践和人际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2.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
(1)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促进学生理解、组织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较高的水平。教学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模拟地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2)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适宜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认知,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提供给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增长学习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二、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3个特点
1.探究活动环节的不完整性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五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科学探究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利用多种资源才能完成,中学化学教学中通常安排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或专题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常态中,虽然科学探究是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一个探究过程不需要也不可能完整地包括五个环节。通常的课堂探究过程,问题由教材或教师提出,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提出猜想和初步解释,并结合实验或教师提示来继续思考和修改解释,最后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新知的学习和理解,从而达成学习目标。这样,课堂探究活动的环节就可以大大简化。
2.探究活动时间的有限性
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通常并不是课堂的主体而只是一个环节。通常条件下,一个探究过程最多用时10min~30min,当然也可以延续到课外。
3.学生活动的不可控性
课堂探究活动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受教学设计质量、学生学习态度、认知能力、探究习惯、表达意愿和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有些学生一不能“知己”——意即不具备自我判断是否具有足够的学习基础、学习资源和具备实时、动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即不具备元认知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二不能“知事”——意即不能把握学习任务的性质,不知道教师和教材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所学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样的特点,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等;三不能“知人”——意即不能对学习同伴有什么优势与不足,自己是不是能够帮助别人或得到他人的帮助等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因而这些学生停留在化学实验有趣的层面上,在化学实验室里的探究具有盲目性和不可控性。
三、创设课堂探究活动情境的4个途径
受课堂探究活动上述特点的影响,要想有效地完成课堂探究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创造性,创设一个有效的探究活动情境,再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这里,情境创设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探究活动情境创设的成败决定了课堂探究活动的成败。
1.从探究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探究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来探究和解决化学问题。
2.从探究内容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探究情境。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化学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再应用。
3.从探究内容与科学史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探究情境。
4.从探究内容与问题解决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探究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情境,便于开展探究、理解和问题解决。
探究活动情境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的规律、探究活动的流程、学习心理的奥妙等等。探究活动情境设计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125~127.
[2]左香华.实验探讨归纳法初探.[J]高师函授学报,199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