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发育生物学原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3 17:45: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发育生物学原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错题”资源;有效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犯错是普遍的、必然的,而“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波普尔)。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错题”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学生的“错题”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挖掘“错题”的价值,提升学生析错、解错、思错的能力,深化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错题”资源观。

本文就学生“错题”这一重要资源,结合我校近几年的生物教学,谈谈本人对“高中生物学生‘错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一些想法和尝试。

一、“格物穷理”,树立正确的“错题”资源观

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题”是十分正常的。但由于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错题”是深恶痛绝的,“把错题看作是洪水猛兽”,对“错题”唯恐避之不及。基于部分教师对“错题”的这一认识,相应的导致学生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错题”,缺乏正视“错题”、攻克“错题”的信心和勇气,也丧失了一次次良好的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和提升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错题”反复重演,一错再错,成为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进而引起学生否定自我、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和接纳学生的“错题”,树立正确的“错题”资源观。

“错题”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通过对学生“错题”的观察、研究与分析,能够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师的教更贴近学生学的实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学生而言,“错题”是在学生学和用的过程中衍生的,直接反映了学生在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可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而在析错、改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因此,要将“错题”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必须先进行“错题是宝贵的资源”的理念宣传,使师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错题”资源的价值,主动开发和利用“错题”资源,提高利用“错题”资源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师生阅读错题整理的有关书籍、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介绍错题整理的体会、编辑“错题本”等做法,逐步引导师生树立了正确的“错题”资源观。

二、“错中淘金”,努力开发“错题”资源

“错题是学生最原始、最朴实思想的显露,这种思维和学习行为的真实暴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隐形资源,是教师教学的目标所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题”进行设计,变“废”为“宝”,把学生“错题”开发成一种特殊的、重要的课程资源。

1.编制“错题本”

“错题本”的编制就是学生将平时作业和考试中犯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错误找出来,记录下“错题”原形,进行错因的分析与订正,并及时做好分类整理。通过编制“错题本”,可以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失误和缺点,培养学生对“错题”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编制“错题本”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一是“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应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不要收集怪题、偏题,而在记录错题原形时要学会“剪切”和“粘贴”以节省学习时间和精力。二是要进行“错题”的剖析。一道完善的“错题”的应包括:①错题原形;②试题立意简析;③错误的归因分析;④正确答案;⑤反思改进措施或变式训练。这些内容其实就是一道“错题”完整的分析解剖过程。三是要将“错题”进行分类整理。“错题本”的收集多半是根据时间来记录的,这样的收集不利于知识点的系统复习和后续的检索,因此建议学生采用活页记事本作为收集“错题”的工具,一页一题,既方便“错题”的及时收集,又便于后期学习中按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从中总结出该知识点常考的方式、出题的角度,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错题”样本示例:

“错题”来源:学生董XX 班级 高三(8) 成绩 中等(优秀/中等/差) 收集时间 2015.12.20

“错题”图片:用手机拍摄

立意简析:本题结合题图在考查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分析的同时考查了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同化量、粪便量等概念。

错因分析:概念不清,将次级生产量与初级生产量的概念相混淆;对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分析发生错误,对粪便量的理解不够,误认为粪便量属于当前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量。

教学对策:加强对图解的分析和概念教学。

变式训练: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B2+C2+D2)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C2的一部分

在学生编制“错题集”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编制电子“错题库”,专门摘录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教师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对这些题目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二是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识误区,帮助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学习的门脉。当然“错题库”的编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的积累途径,能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反思与支撑,而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作出了表率,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用好“错题本”

建立“错题本”并非是难事,许多学校许多老师都曾要求学生这样做。但要真正产生效益,关键在于用好“错题本”。“错题本”的最大作用在于让学生反思错因,吸取教训,防止老错重犯,一错再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用好“错题”本,做到常看、常习、常思考、常交流。

⑴经常习阅。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回顾以往的e误可以促进记忆的强化,有助于避免重复发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在空闲时间或备考复习时,拿出“错题本”,翻阅一下,对“错题”不防再做一做,使每一道“错题”都发挥最大价值,提升学生对生物的感悟能力。

⑵经常反思。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学生反复犯错的根源在于缺乏对“错题”的反思。学生只有经历了由“误”到“悟”的反思过程,弥补了基础知识的不足和思维上的偏差,才能加深印象,提高对“误”的免疫力。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开展了学生“错题”日反思、周反思和月反思活动,并且要求认真填写反思录(见下表),从而对自己每日、每周、每月的纠错效果进行总结。经过尝试,发现此法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辨误驳谬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悟性。

题号 错解关键 错解分析 正确解法 规律总结

⑶经常交流。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错题”作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对此,我在高三年级的生物教学中尝试开展了“我的错题我来讲”的活动,具体安排如下:每节课以班级学号为顺序安排一位学生,课前请他将准备与同学分享的“错题”做成ppt,上课时前面的3―5分钟就交由他来组织本节课的“错题”教学。因为课堂的生成是不可预设的,所以每一位分享“错题”的同学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以迎接同学们对他的“错题”发起的挑战。这样的尝试是有效果的,经过一年的尝试,明显提高同学们对题目立意的理解和对生物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在这一活动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一石激浪”,积极利用“错题”资源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曾说过:“差错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题”,将“错题”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使“错题”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

1.借用“错题”,巩固知识

民谚有云:“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引领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去发现错误的关键因子,从而不断地完善和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我们在复习“遗传规律”时发现学生在遗传图解书写规范性上存在普遍问题,为此,我特意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利用手机拍照制成ppt,设置“找碴”环节,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一起来发现自身在遗传图解书写上存在的缺漏,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总结出“遗传图解的书写要点”。而在后续的教学中,再利用这一要点去审视同学们的遗传图解,不断的通过问题的发现来巩固要点,几次之后,同学们在写遗传图解的时候已很难犯错。

2.利用“错题”,促成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依靠“自我否定”来引正。教师巧妙地挖掘“错题”中能激活思维的认知生长点,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并引发观念的冲突,实现知识内部的自我建构。

案例: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习题讲评课,课中涉及到2014年浙江理综卷第30题的讲评。该班学生在该题的第(1)小题中关于“氧化剂DCIP既可利用于颜色反应,还可作为_____”这一填空上错误率很高,什么样的答案都有,唯独没有正确答案。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请了几位同学来阐述,同学们都茫然无措,没有思绪。对此,教师请同学们将《必修1》课本翻到第86页阅读最后一段中文字,最后一起找到“NADPH 和NADH是同一类辅酶,都是氢的载体”这句话的,然后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并强调这一答案来源于课本,请同学们要重视课本。那么这样的分析于同学有没有印象呢?当再次出现的时候是否可以避免错误了呢?2周以后当该题重新出现在巩固练习中的时候,该班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解答,错误率并没有得到降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答案是显然易见的,教师虽然引导学生翻了课本,找到了答案的原型,但是答案的给出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没有将题目的考核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挂钩,这样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碰撞,自然达不成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讲评的时候能够增加那么几问:请同学们回顾光反应的知识,光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主要有?你能写一下吗?希尔反应中DCIP又是被什么物质还原的呢?通过这些设问促成学生思考,学生就能自然地理解氧化剂DCIP与NADPH的作用相同,此时再引导学生看书,从而形成答案的合理表述。因为只有建立在学生深层次思考基础上的知识,才能真正内化成学生己有的知识。

3.再用“错题”,检验效果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困难多是可以克服的,只是在于他们所得到的帮助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将“错题”作为学生的纠错资源、思维整合资源和能力成长资源,以促进他们的再成长。比如教师可以把有共性的“错题”在一定时间内当作例题进行分析讲解,把“错题”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倾听和研究。也可以将“错题”编进后续的练习中,通过练习,使“错题”重放,升华对错误的认识。但“错题”的重现也要注意避免一味的简单重现,以克服学生思维的僵化。在“错题”的重现上,可以将相同一类的“错题”进行整合,也可以以“错题”中的错点为契机,进行变式训练,用以检验学习效果。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生“错题”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但要要有容“错”的雅量,更要有开发和利用“错题”资源的慧眼,使“错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教学质量;课外教学;实验教学

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不少劣势,首先,教育经费比较少、教学设备差。其次,在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网络,所以无法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生物知识。但是,农村中学也有好的方面,那就是相比城区中学更接近大自然,农村有很多动物、植物,这本身就是一个生物教学资源,这也是农村开辟生物课外活动的比较有利的条件。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农村生物教学资源,改进生物课程教学,谈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利用农村生物资源优势,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生物基础知识,教师如果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生物教学,教学成绩会比较差。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教师采用直观手段导入新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对新课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农村可以说是一座种类繁多、随手可取的生物材料库。比如,生物教材中介绍的很多植物,在学校周围就能看到的。在讲“叶的形态”时,上课前让每个学生各采5片不同形态的叶子,上课时对照挂图结合课本的内容提问,先让学生回答自己手中叶片的名称及形态,教师在旁稍引导,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引导学生对实物的观察、思考,可让学生轻松掌握生物知识。

二、开辟“田野课堂”,开展课外教学

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将书本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采集制作标本,也可以是培植与教学相关的植物,抑或者是开展生物智力竞赛。这些课外内容的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三、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做好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要想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必须充分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农村中学进行实验教学是非常便利的。如,学生帮助父母养鸡、养猪,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学生在劳作中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这些农村学生把宝贵的经验带到学校,充实了教学内容。

第3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方法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1]。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本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使用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片面重视此学科结构的完整性,忽视此学科的使用价值。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密切联系护理职业的职业活动。国务院早就强调要加强学科体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建立一种新培养模式,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在此课程上做的还远远不够。

1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1要根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来明确教学目的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讲,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最为基本的工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知识有一个清晰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会学习到的教材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把握重点与难点。正因如此,要让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知识印象更深,就应该备课充分,对每节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了然于心,对学生的疑惑有一定的预见性;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特别重要的,使他们在心理上重视起来。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科中免疫学的部分知识多是抽象、理性的,不容易理解;免疫学知识还与临床的关系紧密,安排的课时量很大。然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病原学知识点虽然较多,但都比较形象,十分容易掌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科在细菌概论这节中,教师讲课应该着重、详细的讲解细菌的形态与繁殖特点;在讲解细菌变异过程时,就应该作一个一般性的概括,不宜花太多时间来讲解这部分;对细菌概论的其它的部分,教师可以"一笔带过",让学生在课后了解教材内容,发挥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做的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对细菌概论章节知识提炼与萃取,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从而来提高整个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教学效率。

1.2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方法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科学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成为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育教学陋习的着力点与突破点。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自己创新一套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将自己风采展现给学生,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引导学生。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喜欢上授课教师,对课堂的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

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免疫学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例;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富,比如可以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起来,多媒体教学包括:视频、图片及声音;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利用音频与视频进行演示,让传统死板的教学变得生动,使抽象难以理解的的理论知识变的形象容易理解,还可以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当然一切事物不可能是完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度的在课堂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容易脱离课本,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多媒体教学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补充,使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要放慢速度,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的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方法,意在更好的掌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教学节奏,更好把握课堂的重点与难点,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学到更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

1.3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密切联系护理职业的职业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护理职业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具体的生活相结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事例。

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譬的绪论部分课堂讲授为例;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譬的绪论部分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把和此理论有关的事物,自然而然的引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绪论部分的讲解中;不能生硬的把具体实例搬入课堂,否则将缺乏说服力,事先需要进行课堂设计。要注意的是,实例不能仅仅讲国内,还要讲国外的;例如譬如说弗莱明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青霉素的有趣事例[2]。

2 结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理论[3];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此课程之初,往往觉得很难,无法理解;教师要根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来明确教学目的;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不断创新此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

参考文献:

[1]何春燕,武军驻,商亮,等.病例讨论课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2]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辉煌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第4篇

关键词 课程资源 生物学 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障。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此,教师必须对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纲要》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院、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基于此,教师在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各种生物学新课程资源,以利于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1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对于生物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课程资源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就很难落实。

依据有关论著,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分类也不相同,这里不再一一叙述,可参考有关专家论著。

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和《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的有关论述,再结合相关论著,可以认为,生物学课程资源既包含了生物学的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含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相关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1 学校教学设备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物学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2. 2 图书馆也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3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良种场、养殖场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等都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1. 4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如,有的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有的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有的学生有过饲养家畜或种植花卉的经历等,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

1. 5 信息化课程资源在生物学课程资源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包括使用各种生物学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学教育资源等。

2 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作用

生物学课程资源是决定生物学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生物学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是深化生物学课程改革、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2.1 开发和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本地区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随着对生物学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更新,有利于拓宽发展教育的思路,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打造出一片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天地来。特别重要的是,在物质条件相对贫乏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本地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谱写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篇章。如溧阳南部山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山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大有前景。抓住了这个特色,并结合实际开发与利用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就能为生物学新课程的改革带来新的机遇。

2.2 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与校外环境打交道,引导学生去积极适应社会。特别是生物学学科,不少课程资源都是活的资源,都是有生命的资源,学会同这些资源打交道,懂得如何开发与利用这些活的资源,这是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必将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植物资源的考察和标本的采集中、与动物的接触中、和人的交往中,都可以充分地培养这些能力。

3 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式与途径多种多样,《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都作出了相关的论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新课程实施的一些体会,再作一些展开性的叙述。

3.1 充分开发与利用生物学新教材资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的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的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就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作为按照《纲要》和《标准》编写的一套高质量的生物学新教材,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凝结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这套生物学新教材无疑就是非常宝贵的、主要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3.2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

实验、实践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生物学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3.2.1 丰富、选择和整合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

在生物学新课程实验中,生物学教师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丰富、选择和整合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为当前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服务。一方面,教师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为生物实验室征订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资料等,为生物实验园购买一些必需的生物材料、器具等;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努力创设条件,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器具,利用学生周围的生物资源,使之也成为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的资源之一,充分为教学服务,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认识到他们自己也是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的主人。

3.2.2 开放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创造条件

生物学科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是通过生物学实验、实践活动来进行和完成的。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中的实验、实践活动为手段,通过探究,自己去设计实验、实践活动方案,收集实验、实践的有关数据,归纳关总结出规律。因此,实验和实践应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条件,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中的有关仪器和生物材料,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实验园的日常管理中来,以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适当的方法和材料来进行科学探究。

3.2.3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的作用

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更要人人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生物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园要进一步充实有关仪器设备,改变以往的使用模式,按照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好、组织好实验和实践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室、实验园中的有关材料器具,将实验、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家庭,以便更好地发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课程资源的作用。

3.2.4 将信息技术等引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物学教师要逐渐重视将信息技术引入生物实验室、实验园,要逐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模拟生物学实验和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生物学实验和实践中接触现代科技,丰富生物实验室、生物园课程资源的内容。转贴于

3.3 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依靠自然界可以开展许多科学探究活动。”依据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自然环境资源的潜力,可以很好地推动一个地区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如溧阳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国家生态示范县)、旅游资源(4A级旅游度假区)、生物多样性资源(溧阳南部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等,如能够加以合理利用,再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去开发生物学自然环境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3.4 挖掘利用隐形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所谓隐形的生物学课程资源就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生物学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生物学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也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如学生大多接种过疫苗,对有关免疫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有的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也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途径,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的相关信息,这些都是生物学课程资源中的隐形资源,是使生物学课程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这些课程资源,由于它们是隐形的,它们的作用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它们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了解这些隐性的生物学资源,从中寻找到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合作学习方式、模拟和游戏方式等。

3.5 积极开发利用生物学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物学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生物学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信息技术资源广泛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将改变学校课程资源的结构,为课程资源的优化提供动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技术资源”,《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和说明。将生物学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整合于生物学教学之中,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3.5.1 网络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教学资源在网上日益丰富起来。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超文本链接等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的需求。如何有效快捷地获取网络课程资源为生物学教学服务,已成为当前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具体到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当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的数据库、局域网、因特网来获取和交换网络课程信息,让学生以自主收集到的课程资源信息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网络应成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工具,促进学生发现和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学生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时,网络就是他们获取学习和探究资料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的强大搜索功能,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思想交流,观察其它小组的研究,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平台;另外,通过计算机的强大运算功能,学生可以有效地处理研究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成果的;让多媒体网络也成为反馈学习成果的工具。

可供学生获取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和观点的相关网站有:生物引擎网网站bio-engine.com;生物学科普之窗网网站wilbid.go.163.com;现代生物图片库网站biogallery.yeah.net;生物天地网网站duyone.myetang.com等。利用这些相关网站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

3.5.2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多媒体课程资源,一般指幻灯片、投影片、录相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课程资源与传统的“印刷品“相比,具有超媒体性、互动性、智能化等优点。它的容量非常大,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满足学习者视听等各种感官的需求。多媒体课程资源还具有容易分解、组合、检索、提取和利用的特点,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创设生物学课程独特的课堂教学情景,丰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人的性别遗传”时,将有关性细胞结合的内容制成Flash动画演示,可以大大增加有关理论内容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在合理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时,不仅仅是把它们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把它们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相关配套的显微投影片、显微幻灯片等;另外,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负责好有关脚本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避免用先进的手段教落后的思想;再者,要尽快建立起多媒体资源的数据库,拓宽校校之间多媒体课程资源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多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3.5.3 广播、电视等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说,广播、电视等课程资源也是信息技术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已基本普及了电视,学生每天从电视上获取的生物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观的课程资源,如CCTV-7(农业频道)和CCTV-10(科学、教育频道)的有关节目,各地方台播出的如“探索DISCOVER”之类的有关节目等,都有助于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生物学课程信息,及时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此外,广播、电视这些媒体上还不断有与生物学教学有关的新闻报道,如环境问题(酸雨等)、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入侵等)、营养与保健问题(阜阳劣质奶粉案等),教师如能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最好能录下有关声音、画面,制成音响资料,把这些资料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这样可充分发挥它们的时效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做到这类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4 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浅说

生物学教师是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主体,生物学教学活动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个重要资源。就这两方面而言,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生物学课程资源引入到生物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按照段兆兵等的有关论点,结合新课程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探究性、体验性、合作性和生命性的特点,可以有如下几种模式:

4.1 实践——体验模式:生物学教材是最重要的生物学课程资源,但如果仅仅局限在生物学教材之中,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接受模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物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物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和直接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4.2 问题——探究模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利用本地区所特有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第5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6-03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1]。它要解决的不仅是过程的基本规律,而是面临着真实的、复杂的生产问题——特定的物料在特定的设备中进行的过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不完全在于过程本身,而首先在于化工设备复杂的几何形状和千变万化的物性[2]。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过滤与沉降、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与计算、设备构造及操作原理、设备选型等。这些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因此改革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理论知识和研究不仅应用在化工生产中,而且在石油、冶金、轻工、制药及原子能工业、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工程中也广泛应用。在课时相对缩减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既能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化工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老师课堂讲授的“灌输式”单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只注重本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注重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沟通,导致知识点的重复,学生感觉课程乏味后,造成学习积极性下降,上课经常迟到和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程成绩差等问题。因此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开拓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明确课程地位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院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生物工程系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明确了化工原理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主导地位;与非农业院校接轨,增加了理论学时,明确了考试大纲和课程考核办法,学生学习有章可循,目的明确,提高了学生掌握化工原理基本知识的能力;开设了单独的化工原理实验技术课程,实验课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选化工原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的选择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3]。教材是连接师生教与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生领会、接受理论知识的基本手段。目前国内出版的化工原理教材较多,难度较大,真正适合农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材较少。通过对国内出版的《化工原理》教材的反复研究比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综合学生对教材的反映,最终选用王志奎等编写的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化工原理》[第四版]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定位准确,知识体系完整,通俗易懂,重点突出,能很好处理经典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之间,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之间,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另外结合专业特点,适当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对教材中工厂应用较多的设备原理重点讲述。教学中经常把日常生活中与化工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教书育人

教学中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使教学方法具有先进性、创新性,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化工原理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课堂概念讲解应做到准确,内容要有深度,同时做到深入浅出,内容丰富;语言表达应流畅,熟练;重点要突出,思路要清晰。讲课要有热情,有感染力,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有启发性,必须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来活跃课堂气氛。

四、采用归纳、综合和对比式的教学法

1.每次课前要求学生花大约15min进行快速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听课。课堂上使知识系统化。每教完一个单元操作后,要求学生自己复习、归纳、总结知识点;每教完一个章节,完成各章课堂上老师布置的有针对性的《化工原理》习题,老师批改,学生在第一时间将问题消化。

2.采用归纳、综合和对比式的教学法[4]。化工原理课程各单元操作之间既有各自的特殊性,同时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构成共同的规律。例如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三种传递过程中,分别用牛顿粘性定律、傅立叶定律和费克定律来描述,在流体这三种传递现象中,都是由于流体质点的随机运动所产生的,都等于各自常数与各自浓度梯度乘积的负值,负值均表示各通量的传递方向与该通量的浓度梯度相反,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牛顿粘性定律描述动量传递,傅立叶定律描述热量传递,费克定律描述质量传递,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若流体内部有温度差存在,在动量传递的同时必然有热量传递;同理,若流体内部有浓度差存在,也会同时有质量传递;若没有动量传递,则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主要是因分子的随机运动产生的现象,其传递速率缓慢。要想增大传递速率,就需要对流体施加外功,使它流动起来;它们之间通过分子的宏观运动这个纽带联系在一起。通过综合对比,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五、重视习题课的教学

学生经常反映上课时听懂了,但做课后习题就犯糊涂,花费了很多时间都解答不出;即使解答出来了,但解题思路仍不清晰,效果不佳[4]。因此每个知识点结束后,我们都布置了相应的习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其次应注意加强习题的真实性,力求能反映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最后,习题课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首先由学生在课堂上解答自己完成的习题,老师再在黑板上采用“反推法”,先用板书根据已知条件,讲述整个解题过程的思路,再用多媒体演示整个解题过程,学生比对自己解题过程的对与错,以此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工艺计算的理解,巩固课程理论知识。

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充分运用本人亲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启发式形象化教学。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身,以其多维化的表现形式,使深奥的计算知识变成易懂易记的信息,为化工原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5];该方法更加直观、信息量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适合于运用大量图片的教学。课堂上既有理论描述,又有习题讲解,还插入了大量图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有传统板书教学,又有多媒体教学,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课堂上经常结合问题进行讨论,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及时把教学研究及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课程教学采用雷诺演示实验装置、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装置,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装置、恒压过滤实验装置、空气-蒸汽给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填料精馏塔实验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等化工生产相关设备进行实验;实验前,学生先自行设计操作程序,先采用多媒体教学,然后四人一组动手操作,课后再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数据处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化工设备的动手操作,工艺计算和故障处理的能力;其效果直观、迅速、事半功倍,记忆深刻,能够做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特别是与化工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能提高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七、问题与不足

1.学生基础不一,对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二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二级学院的学生;由于没有一套适合二级学院的教材,二级学院学生不及格率明显高于本部学生,采用适合二级学院学生学习的教材进行教学迫在眉睫;

2.经费不足,请专业制作人员制作课程动画,难以实现;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设备短缺,生科院没有专用的教学设备,只能在食科院完成,教学难以按教学计划进行。

总之,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化工原理的教学符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虽然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不及格率由2008年的8.99%降低为2011年的7.14%,但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向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还有待每一个教师努力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魁,刘丽英,刘伟.化工原理[M].第4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化工原理(上、下册)[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3]兰时乐,林元山,邓林伟,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168-169.

[4]柴诚敬,王军,陈常贵,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指导[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

一、教学准备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这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相关问题讨论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案例,要考虑到知识的难易程度、篇幅的长短等因素,判断其是否适合教学。在每一个案例最后,需要提出相关的讨论问题,这其中涉及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3.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不同的小组,分别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指定特定的小组在下一次课上进行讲解。

二、案例与情境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究

1.课堂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教学之前利用课前3~5分钟选择指定的小组代表,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分析。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时间最好可以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教师最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总结与分析,让学生的发言围绕着讨论主题继续进行下去。

2.课后总结

教师在课后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估,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对自己的案例进行补充,通过对案例与教学方式的不断补充,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应用案例情境教学,学生可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采用案例与情境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案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2)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主动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深入理解抽象的原理。(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并分析讨论。学生在小组学习与讨论后,可以增强自身的合作意识,提高讨论分析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沟通的能力,使其意识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这样的认识让学生受益匪浅。

第7篇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

创新,关注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我们党一贯关注发展的动力,它决定了我国发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当前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就必须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首要地位,使之贯穿全部工作过程,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协调,关注的是发展的平衡性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发展的机会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它是我们熟知的木桶原理的理论升华,需要我们找出发展中的短板,通过补齐短板的发展机会和资源缺陷,进而找出短板的发展机会和潜力,使得短板成为新发展的落脚点。

绿色,关注的是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人类的发展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会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报复。2015年春节过后,柴静的《穹顶之下》火爆了网络,尽管有争议,但是老百姓开始关注“雾霾”、关注环境质量,提出了我们要金山银山,我们也要青山绿水。

开放,关注的是发展中内外联动的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我们面临很多的挑战,要应对这些内外挑战,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高我们开放发展的水平,深度融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洪流,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共享,关注的是发展中公平正义的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明确了尽管有先后、有程度差异,但人人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为人们描绘了未来美好生活的画卷。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中开展五大理念教育的困难

(1)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理论,尤其是政治理论

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上网的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手机网络依赖程度稍微浅一些,但是手机网络依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理论学习,尤其是政治理论学习时,只要所学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或学习内容不是太感兴趣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摆弄手机,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了。五大发展理念要真正学清楚,弄明白,少不了纯政治角度的理论阐述,这些内容与网络上随意选择的信息相比吸引力少了很多。

(2)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对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接受程度

信息时代的特点是海量资讯,在这个时代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纷纷涌进中国,冲击着国人尤其是大学生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尽管思想上先进于其他普通学生,但是那些包裹在新奇博人眼球内容中,披上制作精良形式唯美外衣的非主流价值观念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影响着大学生们对于信息的选择。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如果不符合他们接受信息的形式、内容,那么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3)传统的党性教育模式不足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开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

党员党性教育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党校讲座、开会传达、思政理论课讲授等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很长的时间内对党的基本理论、最新精神的传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之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文化底蕴不足,传统的党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胜任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大发展理念教育了。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活动中根本就不能保证学生“抬头”,更加不用说学习的效果了。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中开展五大理念教育的探索

(1)积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体系

首先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思想行为特点,创办网上党校、微信平台等新载体,采用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度比较高的新载体开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让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平台,同时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

其次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大发展理念教育语言。语言是良好沟通的媒介,通常人们常说的代沟其实就包含了语言代沟。习惯上很多老师认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开展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必须要采用最严谨的语言原汁原味地传达中央的执政理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对严谨的语言、原汁原味的文件词汇并不感兴趣,他们喜欢风趣诙谐幽默轻松的语言、词汇,网络词汇使用率相当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五大发展理念教育中要学习、使用他们的词汇,否则我们花费很多精力打造出来的网上党校、微信平台依然成为阳春白雪,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

最后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方法。传统的党性教育方法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留下的印象是呆板,他们采用的是用脚投票的消极抵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学习、辩论、讨论等多种方法,提高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条件的时候让高职院系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感受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先进性。

(2)把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学院学生党员自身发展相结合

高职学院学生党员尽管理论水平不够高,学习理论的热情也不够高,但是如果把理论细化,足够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五大发展理念不光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加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提升。

创新发展理念是高职学院学生党员个人发展的动力源。创新更加能够实现他们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价值,为了让高职学院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很多高职学院就单独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目的就是为了使创新意识深入到高职学院学生的头脑中,打破固有思维,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无论大小事情都能够做多角度、多思维的尝试,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

协调发展理念是高职学院学生党员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他们需要习惯协调个人的身心健康、个人的人际交往、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环境的关系。高职学院学生党员要树立一种协调发展的意识,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够跳出事情本身从全盘去考虑问题,并能够找到这个“木桶”的短板,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地做事。

绿色发展理念是让生活更美好。高职学院学生党员们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只有让他们切身实际地感受自然对于人类破坏的报复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使得他们确立自己的职业底线,即不能破坏环境。不用讲太多理论,就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不绿色着手,以实验的方式进行零距离体现,就能够让他们明白绿色二字的意义。

第8篇

一、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特点

1.至简

低成本物理实验,思路简明,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简明的思路,揭示了深刻的物理思想。简单的装置,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简便的操作,凸显实验的实用性。此“简”并非“头脑简单”之低能,而是“大道至简”之睿智,是朴素外表和丰富内涵的高度统一。例如选用椭圆截面的大墨水瓶,注满红墨水,瓶盖上插入孔径2毫米的细玻璃管,用来演示微小形变的现象,其效果比用复杂的光杠杆系统装置还要好。正如麦克斯韦所言:“学生用自制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他却会比用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到更多的东西。”

2.至易

低成本物理实验,材料易得,制作简易。生活中的一切材料,各种物品,都具有物理属性,在人为干预下均可显现物理原理。所以身边的物品、材料都是我们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和认识物理本质的重要资源。如一支铅笔,一个注射器、一个废灯泡、一个矿泉水瓶、一个易拉罐……在师生的巧思妙想中就可以成为预想不到的实验仪器。如用铅笔和一些辅助器材可制成密度计、滑动变阻器等,也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顶住削尖的铅笔两端,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还可以把它斜插入水中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可以用一只铅笔进行十几个实验。而且,这些低成本物料的处理并不复杂,有的基本无需加工,有的仅需稍加制作。例如,普通饮料瓶不经加工,就可演示近10个实验。

3.至奇

低成本物理实验,设计新奇,效果奇妙。例如,用矿泉水瓶和小药瓶制作的“浮尘子”,听任实验者指挥,浮沉“由心”;用废灯泡、细玻管、橡皮塞、绒布、乙醚等制作的“饮水小鸭”,竟含有力矩与物体转动、重心、液体压强、饱和汽压、热力学定律等多个物理原理。这些新颖、独特、奇妙的实验带给学生的新奇感觉和新鲜刺激是无与伦比的,由此而对三维培养目标产生的“催化”效果和促进作用也是无可比拟的。

二、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教育价值

1.低成本物理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实践技能

低成本物理实验虽然成本低、但智慧不低,一个简单的实验,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原理。古人早就归纳了“格物致知”的至理,亦即通过对事物、事实的探索才能获取真理,揭示了置身丰富多彩的实践对于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低成本物理实验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为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实践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有利于学生自己操作,充分观察实验的全部现象和过程,从容体察知识发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反复品味其中隐含的物理本质和原理,从而获得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低成本物理实验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

低成本材料都含有固有的物理属性。从认识其物理本质入手,可以开发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实验。例如探究塑料、玻璃等材料的导热性能,探究鸡蛋、易拉罐等材料的密度,探究戒指、项链等饰物的纯度,探究弹力与橡皮筋伸长量的关系,利用书本、粉笔探究物体的稳度以及“比较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大小”,利用纸张、木块等材料探究“轻重不同、等高下落的物体同时落地”等等。低成本物品均蕴含一定的物理原理。根据电饭锅、电冰箱、微波炉、电视机、手机等家用电器或自行车、赛车等其它生活物品内隐的物理原理,可设计出难易不同的实验课题,供学生自主探究。

三、让学生成为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开发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主体,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大自然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生成开发项目,搜集低成本物品、材料,自制简易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探究。

1.激发兴趣,形成开发意识

兴趣和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吊起他们的胃口”,“尝到其中的甜头”,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斥巨资”“进驻”低成本物理实验的“资源开发区”。教师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时常以自制教具做精彩演示,能有效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操作欲望和欲罢不能的开发动机。不失时机地举办实验制作小讲座,或集中展示历届学生低成本物理实验成功之作,或组织学生体验充满动手乐趣的科技场馆,尽可能提供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现实场景,这样情景交融的活动能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兴趣,强化其开发意识。

2.启发思考,生成开发项目

通过认识生活物品或废旧材料的物理本质,生成开发项目。启发学生针对具体生活物品或废旧材料思考:能否代替其它的实验装置或器材?能否应用于其它实验中?能否应用它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能否一物多用?……例如利用医用注射器透明有刻度、能打气可抽气、能注水可抽水、密封性能也好的特点,可开发演示大气压强、浮沉子、连通器、蒸汽做功等四十多个实验项目。

启发学生通过书本、网络收集低成本实验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生成开发项目。学生的开发不一定是创造发明,把从书本、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到的文字资料通过自己的制作变成实物,也是一种开发。这种开发要经历收集材料、动手制作、试用、调试、改进、最后定型的过程,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问题,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制作出作品,都要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这样的开发过程,同样凝聚制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特长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开拓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才能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例如学生可以自制“针孔照相机、万花筒、模拟照相机、望远镜、潜望镜、水果电池、电动机模型”等等。

3.引导行动,收集实验材料

收集低成本实验材料,宜引导学生从就地取材的经济角度和变废为宝的环保角度出发,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找、捡、讨、买。

找。生活中时时留神,处处寻找。例如,找来牙膏皮探究船的浮沉及其稳定性;找来废牙刷柄做电荷间相互作用实验;找来搪瓷盆、硬币和玻璃杯做全反射实验;找来铅笔制作滑动变阻器等等。

捡。在废弃物中捡破烂,在建设工地捡废料。例如,捡来旧罐头盒做帕斯卡实验;捡来麦乳精盒做滴水发电实验;捡来塑料瓶做液体压强演示实验等等。

讨。向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讨要一些废旧物品。例如,向电工讨废旧日光灯管做成牛顿管;向医务室讨废针头,废药瓶;向办公室工作人员讨废椭圆形墨水瓶,腊纸筒等等。

买。能不买的尽量不买;实在找不到,又不容易制作的物品,才花钱少量购买,例如磁铁、集成块、打气筒等。

4.指导探究,进行简易实验

学生在开发低成本物理实验项目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时甚至要手把手地“传、帮、带”。这是由于尽管成本低,但有些实验技术含量其实不低,在一些关键的制作技术或操作手法上,教师还是要遵循心理学“最近发展区”原理,适时传授经验,适当予以点拨。

第9篇

[关键词]陕西 独立学院 体育 师资队伍建设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王兵(1980- ),男,新疆昌吉人,西安工业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众健身、大众体育文化传播。(陕西 西安 71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西安工业大学校长科研基金项目“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AGDXJJ103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82-02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陕西省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陕西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当中的基础教学科目,一直以来都受到高校的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成为学校师资培养当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在独立学院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并就存在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一、陕西省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师资资源严重不足

目前陕西省在册的独立学院共有12所,在校学生已超过10万人,但是独立学院自身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跟上学校发展和社会潮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12所独立学院当中,主要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延安大学创新学院除外)依然是母体学校的体育教师,独立学院的体育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甚至一些学校还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编制的体育教师。

从师生比例来看,独立学院体育学科的师生比在1∶200左右。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就是超负荷的,他们中大多数还要承担母体学校的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负担就更加重。从性别来看,独立学院任课教师当中,女性体育教师不足1/3。教师性别比例的差异对于项目的开展和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年龄来看,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师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5岁以下的体育教师占55%。从职称来看,职称为讲师的占40%左右,副教授的占25%左右,教授的仅占5%左右。从学历来看,主要以硕士和在读硕士为主,这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人才引进的最低标准即是研究生学历。同时,大多数体育教师并不具备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校园伤害事故的紧急处理方面、体育卫生教育等方面也缺乏经验,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容易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从而酿成严重后果。此外,还有一些体育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把握,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体育教师的匮乏和结构的不合理,一方面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体育教师少有精力从事科研等其他工作,从而导致学校其他体育工作停滞不前。

(二)激励制度不完善

独立学院在师资管理上主要还是依靠母体学校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大多数教师都属于母体学校,独立学院本身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来支持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被调查的十二所独立学院当中,拥有自己人事编制(包括人事)的体育教师平均只有五人,其他体育教师全部采取外聘方式。体育教师往往只是承担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而其他体育工作如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科研活动、群体活动等,则受限于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而无法顺利展开。同时,由于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市场化办学,在考虑收益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奖励机制方面没有得力措施。调查发现,除个别学校之外,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师除了正常的工资和课时酬金之外,再没有任何的绩效奖励,所以他们在授课之外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职称晋升方面,12所独立学院中,与母体学校存在职称晋升差异的有9所,与母体学校职称晋升保持一致的有3所。独立学院基本上是把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挂靠在基础教学部,在职位竞聘方面也没有优势和相应的政策支持。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中,本科生把进入独立学院担任体育教师作为首选的大约占到被调查学生的39%,硕士研究生把进入独立学院担任体育教师作为首选的大约只有6%。由此可见,激励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体育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独立学院大都是母体学校自身建设或与企业、社会共同建设而创办的,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独立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母体学校而言更加滞后,而体育教学环境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调查发现,12所独立学院中,有4所有比较完整的体育场馆,有3所短期内有建设场馆的计划,有5所短期内没有场馆建设的计划。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如果工作环境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其教学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更别提师资队伍建设了。

二、陕西省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一)外部策略

1.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是改善和提高学校形象的基础,独立学院本身在发展中就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质疑,尤其是学生家长对于独立学院办学能力的质疑一直没有间断过,在这种社会的质疑声中,优秀毕业生在择业方面也会非常慎重,对于今后自己的发展是目前大多数毕业生考虑的首要问题,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吸引人才的必要条件,当然,宣传不能夸夸其谈,而是需要有实际的行为和政策来支持。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只是独立学院吸引学生的基本条件,更是吸引师资的必要条件。为体育教师改善工作环境,一方面可以愉悦教师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促进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二)内部策略

1.吸收优秀体育人才,补充体育师资资源。独立学院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合理的体育教师引进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为体育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师队伍中;同时,必须注重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青年体育教师是学校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学校必须制订长远的体育师资培养计划,防止出现体育师资“断层”的现象。大力引进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尤其是具有博士学历和副教授职称的体育教师,一方面可以带动学校体育科研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利于体育教学团队的形成。同时,要在师资培养方面给予照顾,鼓励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改善学校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体育师资结构。首先,独立学院的领导要重视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教师培养,要摒除对体育学科的偏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体育教师的晋升、晋级和薪酬方面应该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要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宣传体育师资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最后,要不断对管理人员进行体育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体育素养。

3.估计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学校和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长期和短期的理论与技能培训班,鼓励教师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积极开展各种对外学术交流,让体育教师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从而提升整个体育师资队伍的实力。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也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4.鼓励体育教师创新。创新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创新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体育也不例外。因此,要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应用新技术、新理念,并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