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4:55: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创意产业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概念,它缘起于社会产业的高度市场化,科技力量在各个领域的深层渗透也加速推进了这一产业的发生与发展。它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在自身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同其他产业发生着深刻、广泛与复杂的联系。小到一个行业结构的调整,大到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行,都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有人将文化创意产业简称为创意产业,这种称呼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是正确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英国最早提出了“Culture Industry”,随后,这一概念迅速传遍已经发展或是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几年的时间内就被全球所接受,并纳入到各自国家的发展产业之中。我国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是上海,随后,北京、香港、台湾开始接受。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源于个体创造力或文化积累、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并促使整个行业的提升”。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多个产业领域落地开花,很多行业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重视并融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最早加入这一产业的是电影、电视、广播、音乐等视觉听觉艺术,他们一改循规蹈矩的模式,将文化创业运用的风生水起,为其他行业的加入打出了成功的范本。
2.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是文化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这与其国情和特殊的发展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国外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时,我国尚未萌发产业意识。文化被认为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直到本世纪初,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才将文化定义为产业,并将其作出具体的细分。主体层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包含了一切视觉、听觉文化事业和出版传媒事业;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部分,包括了互联网文化、线上线下服务、其他休闲交往方式等等;相关层看似离核心最为遥远,但是其发展潜力最大,包括一切文化产业用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
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基本等同于文化产出,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悄然对产业结构发生着优化的影响。
3.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支持是数字技术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文化与创意。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常常是本质保护,形式上矛盾。这使得文化或多少受到限制,在传统中面临消亡。创意产业试图用新的技术去扭转这个局面,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在早已发展成熟的传统产业中注入数字技术。从新整合与挖掘传统产业的深层含义,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欧盟“INFO2000计划”中,内容产业的范围非常广大,一切可以传播的信息与内容都囊括其中。纸媒、网媒、APP被数字技术包装成为高度商品化的东西被大众所消费。这种被称为内容产品的产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交往与沟通的方式,而这一切皆源于数字技术和各种“文化资源”的融合。可以说,是数字内容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新的时代内涵。
4.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或者说,让她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它极大压缩了以往高新技术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如果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够很快的予以转化,那也就不能称其为创意,它深入渗透,优化调整发展而来的经济模式。知识与经济都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也都在重视人力资源方面不分伯仲,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经济运行新模式。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
1.文化创意产业助推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强大的渗透与融合功能,它打破了传统的行业限制,将科学、研发、制造、服务、销售全部融合在一起,使其能够更加满足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在产品档次上也提高了一个台阶,使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再是一句空口号,只有产业结构优化到位,产业升级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的主动融合,也使得发展需要的资源更为集中,用最少的成本可以办成更多的事情,走一条高能低耗的发展道路,打破传统产业的桎梏,破除升级改造可能带来的技术停滞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中,主要是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比较大,因此,传统产业经营要素会不断被丰富,形成对产品的技术、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等等硬件方面的渗透;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又更侧重于文化与观念的影响,会在传统行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之中更加重视企业、品牌与产品的含金量,不断增加文化比重,提高行业竞争的软实力,形成对传统产业在“软实力”上的整合与提升。
基于这样的前提,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不单单是在生产要素、生产效率上做文章了,还要在资源的利用与配置上创建机制,发挥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持久、全面而深入的积极作用。
2.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文化意产业是这样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发生作用的: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尚不发达时,人们受到来自于产品的影响与制约,而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发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我意识和思想就开始发生作用。我们正是处于这种物质高度发达且持续加速的阶段,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上发生作用,同时引导并创造出新的需求,培育出新的需求模式,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起到的作用远超于一般想象。它把生产要素与大众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减少一切中间环节可能带来的干扰。为此,重视生产过程中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抓住大众需求,保持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当今产业早已摆脱了资源配置的困窘之态,消费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企业的给予,要想在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的产业之间内部投入与外部产出的关系都不一样,但是要想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一定是第一位的,理想的产业结构,应当是每个产业所需要的投入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产出又刚好能满足其他产业的投入和最终消费的需求,没有不足也不过剩。最终,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使得经济格局成为恰好和适宜的,人们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消费者的需求完全可以改组产业的结构,甚至带领新的模式的发生与出现,所谓的蝴蝶效应,在经济结构产业格局的优化与升级上同样是有效用的。
3.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会重新调整中心城市的发展格局
中心城市在各方面的资源都比较丰富,这也使得它可以吸引到相对丰富的文化要素,并将其紧紧附着于自身,把文化创意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并推动新的生活方式,引导新的文化现象,培育新的文化习俗。中心城市承担了文化制高点的作用,也就必须要承担传播与辐射的作用,中心城市以强势之姿深入到非中心城市,添补文化“洼地”,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二三线城市的影响力。因此,中心城市的作用无可取代。
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组织、协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力,可以把创意人才、信息、资金和创新意识等相关的资源集中起来,构成众多独立又相关的文化创意企业,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组织,共同协调组织发展,使城市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协调和管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还相对落后,如果这一制度不相应的跟上的话,很可能造成创业企业的早夭。
另外,中心城市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积淀已久的社会形象。它使得文化创意产品从精神层面上满足消费者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也就更加看重这张名片。在中心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把打造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企业紧密叠加在城市的大伞之下,形成无可取代的资源优势。特别提出的是,中心城市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给自己的城市制造一行独特的名片,不要搞千城一面,这本身也是在倡导文化创意。
4.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产业结构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产业链条的建立,一个发育良好的产业链包括了原料供应、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加工制造、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市场开发等一系列市场行为的。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城市的发展必将带动工业化的深入,因此制造行业所依赖的公共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交通通讯、人力资源等都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行重新洗牌。文化创意产业体现的是智力资源的多寡,是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的最好检验,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所以以人才为基准去进行企业建设,这条路是正确的。更何况,没有长时间的改造,人才的积累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人才建设应该是与企业的品牌塑造同步进行的,它需要国家、所在城市、企业三方共同发力,尤其要耐得住长时间内都没有实际成效的现实,要相信培育的过程虽然很难,但一旦体制成熟,机制完善,其所发挥的长效机制是谁也不能取代的。而其形成的较高的准入门槛,使其他城市、企业难以赶超,最终形成强大的、稳固的市场垄断,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此优化的产业结构,会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发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O为丰富,外延极为广泛的趋势性产业,其与产业之间紧密的关联性,对产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最终会体现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鲍枫,沈颂东.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分析[J].当代传播,2013(01).
[2]刘学文,王铁军,鲍枫.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2(10).
[3]熊澄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J].求是,2012(07).
[4]方立峰,王颖晖.文化产业生态位内涵与空间格局构建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5]张炜,姚海棠.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11(03).
[6]张济荣,张梦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5).
[7]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8]周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扩散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众多国家将列为重点的经济产业。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被定义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拥有较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创意构想,它应该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沿。同时,在对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度上,更要保持肯定与支持。但是,由于受到地域、时间和经济等不同因素的限制,现在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仍然大多处于贩卖创意的阶段。根据行业的发展规律分析可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体化则是必然的趋势。
1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列为重要内容,《纲要》中提出“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转变中求突破”。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好方法之一,因此,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意孵化基地,以此来教育和培养学生自主创业。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例,我院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已经培养出许多自主创业型人才,同时基地已和校外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将自主创业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自主创业搭建了平台。国家政策不仅在学生的培养上有所重视,而且在自主创业中也给予了政策优惠。国家用政策的优势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来带动就业。
经济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文化的需求。近年来社会上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也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博物院的翠玉白菜伞,将折叠伞与镇馆之宝翠玉白菜相结合,赋予一把折叠伞更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同样也通过如此的文化产品来传播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但是,目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产业较为单一,没有竞争力,辐射面较窄,只适合于创意的贩卖,不能进一步投入生产以及后续的销售等环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链将被中断,以至于创意的构思者不能系统的表达出这种文化的理念与内涵。
2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的优势
2.1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垂直一体化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刚刚起步,大部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仅处于贩卖文化创意构思的阶段,例如一些简单的文化宣传品、衍生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垂直体化则是通过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商、销售商的合作,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售卖,更多的是融入了生产、销售等其他环节。通过如此的互助合作,对企业而言,不仅可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还能节省资源成本,同时根据产品的销售反馈来考虑是否需要研发同系列的相关衍生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求得一种平衡发展并获得利益最大化;对高校学生而言,通过熟悉最适合、最经济的材质,了解每一样产品的销售过程,获悉顾客和销售情况对于本产品的反馈,能够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并在其中锻炼能力、接触社会和积累经验。因此,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和校外企业都可以通过合作来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2.2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混合一体化
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文化产品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花钱体验文化。因此,文化服务类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发展至今已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却很难涉及这样的层面。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混合一体化提出了将文化产品的销售与文化服务类产业相结合的概念。文化服务业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方面节约省了成本,同时用文化创意产品来传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同时也用文化创意产品来宣传自己的企业。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来实践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接触更多在校园内接触不到的社会环境,开阔自己的眼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能够让学生在合作的机制下,了解到社会运营的规律,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再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一体化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能够加快文化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强校院培养人才的力度,培养优质的文化创新产业,同时能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3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模式的设想
现在的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大学生创业园,通过自主创业来锻炼学生能力。笔者建议在创业园中隔出一片区域来用作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具体设想如下: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设立专业的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旨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帮助园区内工作室在与校外企业合作时,签订正规合作协议。由管理委员会寻找更多的文化服务类行业与园区工作室合作,通过合作将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方与文化创意服务类产业联系起来,实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具体设想方案如下:第一,文化创意产业联合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园区的运营,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基地的发展方向,落实基地的其他相关工作,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帮助创业大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协调好园区内工作室与地方工商财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第二,园区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主要有创业培训、创意创业比赛、工商注册、商标注册、法律咨询、高校合作、大学生创业园网站以及其他平台、校外公司对接等。第三,园区可以指导并帮助创业大学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形成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室,实施园区工作室与校外企业合作,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垂直一体化以及混合一体化,借此达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的目的。
4 结语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承载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重要历史使命,不可能在单一的创意贩卖上故步自封,其发展趋势则是由单一到复杂,以至于能够达到创意产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刘巍伟,谢志远,李上献.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探索[J].教育评论,2009(12).
[3] 王健.江苏动漫衍生产业定向性发展及特征研究[J].电影文学,2016(06).
[4] 谢汇,季海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传统产业;产业链;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06106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家和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会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带来的资源储备压力,也能在极大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转变传统产业的原有增长方式,把文化内涵和创意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流通和产品消费,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的高层次方向发展。因此,自2009年以来,在国家各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推动下,各地陆续出台了符合当地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努力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运用产业链理论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机理,并对西安市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过程,并由此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经验启示。
一、文献回顾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学者们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时,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Piore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使传统产业构建新型商业运营模式而保持竞争力优势[1];Lawrence等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渗透性将创意渗透到工业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通过对文化元素的创意设计,以高附加值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2];Richards把文化创意融入传统旅游业中,认为这种结合产生的新产业模式的好处在于游客具有体验型,有助于个人效用的满足和经济发展[3];Christopherson认为手工业的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有关,且对两者的就业有相互促进关系[4];Banks在研究英国产业发展时发现手工业发展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5]。
国内学者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问题。有部分学者主要讨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的关系,如金元浦指出文化创意对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造、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6];王艳等通过对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关系的研究,认为新经济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革、资源整合优化,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7];孙学文认为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急需 “上档次”,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与其他相关传统产业相融合渗透,以文化创意产业去提高传统企业文化、引导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产品内涵、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策略等[8]。更多的学者则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李运以宽窄巷子为例讨论文化历史街区发展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9];谢涤湘等以广州红专厂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如何通过挖掘工业遗产,延伸提升工业生产价值问题[10];荆爱珍等以河北省部分企业为例,分析了将文化创意融合于传统产品创新企业生产产生的效果,并提出两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11];郎富平等以浙江达利丝绸工业旅游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过程[12];李荣菊等通过对某动漫公司成功案例的分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可以促进产业升级[13]。
现有文献较少从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去研究二者如何互动促进传统产业发展的问题。本文从两种产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西安市的区域特征,运用价值链理论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机理模型,并将其运用在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厘清两者在发展中的协同发展关系,总结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启示。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升级
改造的机理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已经突破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传统产品形态、产业形态、传播与流通形态和消费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对传统产业原有价值链某些环节进行内容挖掘、技术融合和重组融合,升级优化其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如传统农业经过创意改进设计,演化成为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传统工业经过加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新材料,改变优化生产工艺,生产出新型产品,如汽车款式的变化、布匹花色的复古典雅等。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不仅增加了制造业的附加价值,也使产业结构趋于柔性化[14]。传统商业经过创意性改造,成为现代化购物商城,并与饮食、娱乐相融合,成为城市新的商业亮点。第二,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将传统产业价值链分解,打破原有价值链各环节,提取原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过建立新的价值通道,形成新的价值链。如将城市旧工业厂址建成工业博物馆、创意设计坊和体验坊,重现工业发展史和生产工艺流程;在传统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作坊(伏茶作坊,炼油作坊),让城市市民通过亲身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业生产的特点、增加农业知识等。
(一)内容创意――改变传统的文化元素设计
任何一个传统产业的发展历史,都是其产业文化内涵积累演化的历史。任何文化的传承都需要物化、固化的载体,并通过物化与媒介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传播与价值消费,才能实现传统产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就是用创意去解读传统产业的文化,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和现代表达,根据现代人的喜好和需求等特点,改变传统产业产品的文化元素设计,实现传统产业蜕变式发展。
如在照金镇建设中,将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与“红色文化”融合,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增加观光文化、休闲农业、度假文化、养生文化内容,将农业活动与极具文化创意产业的旅游结合起来,综合二者优势协调发展。既满足了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愿望,实现了城市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能够改善产业生态,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因此,为传统产业附加更多的文化色彩,不仅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形成产品差别化,创造经济效益,而且通过文化元素创意设计融合产业链其他环节,吸引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通过产业关联优化产业环境,整合产业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生产制造――改变传统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
生产制造是将设计、构想或理念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是内容创意的具体落实过程。它可以通过改变传统产品形态或产业形态和延伸产业链等途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文化创意就是将文化和创意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产品创意性研发设计,为产品融入丰富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内涵,在原有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文化元素,在不影响产品功能和效用的前提下改变其价值,用不同创意表现形式与创新意识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改变传统产品形态,使产品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给消费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思想上的充实,拓展消费可能与市场空间,进而使改变产业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同时,文化要素通过与科技的嫁接融合,将会催生企业内部科技创新,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开发新的产品,赋予消费者感官上的震撼和功能上的享受,优化产业产品架构。
文化创意植入传统产业之中,使产业的文化内涵发生改变,进而传统产业形态发生变化。如传统工厂的旧址经过文化创意的改造可以变为博物馆展览业,传统的作坊式商业经过文化创意的改造可以变为符合现代商业模式且带有文化底蕴的商业综合体,传统农业经过文化创意内涵的挖掘植入,形成新的乡村旅游业态,延伸了原有产业的产业链。可见,文化创意元素和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逐步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价值链。
(三)营销与传播――改变传统的传播与流通形态
文化创意的成果之一是新媒体和跨媒体营销渠道的不断涌现,并通过新的营销渠道提升和加强传统产品的认可度和购买度。因为与传统媒体营销渠道相比,新媒体营销渠道具有充分利用人们休闲时间,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如随着微信交流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商家将微信作为主要的营销渠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也创新性地采用各种方式进入新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跨媒体营销。跨媒体营销以其多种媒体的互联互补,形成了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受众的视听等层面,媒体之间的视听优势互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集聚经济效应明显。如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医疗,都是将传统的销售渠道与新媒体相结合,以文字、图片动态变化向分散的消费者传递相关信息。
文化创意的成果之二是广告创意提升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质量。广告创意通过文字和图形的引入,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产品内涵的想象和幻想,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实现产品或品牌被消费者选择的最大可能。因此,广告创意已超越了传统的广告,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和诱导购买,而是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洞察挖掘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意向和关注,带动消费者行动。
(四)消费者――改变传统的消费形态
文化创意产业因其独特的创意元素和文化元素赋予产品新概念和新价值,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产生高增值性,并从3个方面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而改变传统的消费形态。
第一,通过增加精神消费需求比例,改变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当人们的物质消费得到满足时,人们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文化消费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人均GDP在3 000~5 000美元之间,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加快;人均GDP大于5 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爆发式增长。如2014年西安市的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达到10 394美元,文化创意产业已具备了高增长的产业发展基础。西安市的文化消费群体大、消费意愿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正在由“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模式转变,传统的物质消费习惯逐渐向精神层面的消费习惯转变,精神消费比例逐步超过物质消费比例,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
第二,体验式消费日渐兴起。根植于传统产业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养殖文化、工业文明等,往往由于历史久远或生产条件约束,无法以“活的”、趣味性的手段展示,仅能以一些静态或直观的产品表现,使得消费者无法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以想象、感受和理解相关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因此,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体验式消费,通过参与整个消费环节,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体验相关文化,实现精神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产生消费的“情感共鸣”,使大众消费需求发生质变。因此,只要实现生产供给符合消费者体验消费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可以达到提升传统产业的效应。
第三,消费偏好反馈效应不断增强。在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下,市场已演化为买方市场,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消费者对传统产业产品文化消费偏好增强,强化了其对传统产业生产的反馈效应。如消费者喜欢由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产品,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微电影、微课堂、手游等新型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同时“倒逼”传统企业深度挖掘产业链中的文化资源,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向更多的方向和行业发展等。
三、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传统产业
升级改造的案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史虽不长远,却出现了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经典案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本文选取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的成功,都有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和改造机理,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传统商业的升级――三桥老街
三桥老街位于西安市城西,自古以来就是商贸核心地带,一直保持较传统的商业服务功能,市井民俗文化丰富,集市型商业氛围浓郁。随着周围空间的拓展规划和现代商业的发展,昔日热闹繁华的三桥老街日渐衰落。
2014年,陕西旅游集团与沣东新城合作,基于三桥老街是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以三桥老街为核心,以“老西安”为文化主题,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融入丝绸之路文化意象,开始对三桥老街进行改造,并定位为“西城往事三桥老街”。目的是建立一个园林型休闲古城镇,以包含历史事件、人文情感的典型建筑还原老西安的城市记忆。借用商业规律和商业手段创造一种特殊的商业文化与文化商业。用文化创意产业改造传统商业,使商业和文化相互交融,提高在商业运作中的文化含量。
重新定位后的三桥老街采用集餐饮、娱乐、休闲、商务、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型商业模式,充分利用具有2 000年历史的三桥老街机理,萃取明清、民国、解放初期老西安最典型的文化符号和特征,基于现代服务业,打造古典与现代混搭、文化内涵与古今民俗相容,“讲老西安故事”,重现三桥历史上“长安西大门”和“西北第一大镇”的商埠繁华胜景。
今天的三桥老街已经聚集了4家世界500强企业,多家中外大型商业巨头。既有展示西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的西城往事项目,还有表现澳门人文特色和欧陆古典气息的澳门施美兰广场,还有彰显现代建筑和现代时尚的保利国际广场、大明宫沣东国际、沣东CBD广场、搜宝中心、瑞典宜家家居等。2015年8月27日宜家家居开业当天进店人数逾4.5万人。三桥新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画面再一次重现了千年前三桥商埠重镇的繁荣景象。
(二)传统工业的改造――“大华・1935”
大华纱厂始建于1935年,是近代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纺织工厂,承载了西安纺织工业的历史,展现了近代民族工业在西安地区从无到有、从形成到兴盛的整个过程。1936年,更名为长安大华纺织厂,1954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陕西省第十一棉纺织厂,因为经营不善于2008年宣布政策性破产。
2010年,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公司创造性推出“大华・1935”项目,主要对西安大华纱厂原生产厂区进行改造,把历史文化、工业遗产、旅游商贸等资源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地将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融合现代的灯光设计技术,重新发掘大华纱厂的文化元素,在创意中让老纱厂的历史更清晰,使游客在怀旧的空间里体验近代工业遗存的独特魅力。
“大华・1935”的博物馆、餐饮区、小剧场和购物区等建筑,均是在大华纱厂原有建筑基础上修葺而成,并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实验室、社交、自媒体、论坛、创客、定制等概念输入其中,制造一处跨界融合的体验地带。在这里,消费者可以通过具有工业文化气息的建筑、厚重历史感的Logo、各种主题产品,以及小剧场的表演享受属于大华纱厂独有的文化盛宴。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运用大华纱厂大量珍贵的历史实物和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透过大华纱厂70年的兴衰变迁,展现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近代民族工业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让消费者了解西安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产生对大华纱厂文化和纺织工业发展历程的怀旧情感。该博物馆是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其旧址已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同时,游客通过现场体验织布、服装剪裁制作等传统纺织项目,走近纺织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体验曾经的纺织工人生活,感受那个已经远离的时代,以及现代交互科技所制造的活力与激情。“大华・1935”不仅为西安市众多近代工业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个有益实践,同时,为旧工厂改造活化为跨界商业综合体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三)历史街区的升级――书院门仿古街
书院门仿古街是西安为数不多遗留下来的古街道,既有明清民居的特色,也有关中书院――明清时期西北第一高等学府。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变迁,街道两旁的店铺不见踪迹,房屋街容十分陈旧,书院门已变成一个年久失修的古旧街区。2003年12月,书院门核心区开始大规模重新改造――这就是西安市第一条历史文化步行街――书院门仿古街。
书院门古文化街堪称西安的“雅集”,建筑风格与物品陈列充溢着文化气息。为重塑历史街区,仿古街采用陕西传统民居形式,以街巷、低层小院作为住宅的主要空间组织模式。许多传统的院落为西安市书画名家所设计,以加强文化底蕴。区域内有大量的街心商亭,经营着各类旅游商品。步行街中有古玩城、古玩街等,使文化街把有限的地域面积扩容,也产生了更多商业价值。书院门仿古街既是商业区,也是一个传统居民区,文化、生活、艺术在这里浑然天成。在这里,有街头地摊,有高雅之堂,有名人字画,有文房四宝。仿明清的关中民居建筑中,也有能工巧匠现场制笔、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的展示。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创新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因此,仿古街之旅可谓是一次融合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度体验之旅。这种融合在展现西安十三朝历史文明的同时,让游客体验到真实的西安市井文化生活。传统的老街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将城市的历史、生活与商业融为一体,使得老街区在文化与商业的互动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像书院门这样植入文化空间的做法,是西安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再造中的一类,属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街区改造的成功典范。和钟鼓楼一起被视作代表西安城市精神和生活样态的历史文化街区书院门,在创意改造后已变身为西安的“城市标记”。
关键词: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
一、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产业的区别在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个人智力活动为基础,通过创意想象形成创意方案并应用于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理念与当前的科技、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推动行业的发展,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融入了文化艺术元素,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市场环境影响,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在一定范围内做好交流与合作工作,以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做好行业文化积淀,推动行业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有效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形成新的产业链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强化核心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水平。在世界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彰显了地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与国情相结合,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中国特色,在发展中实现了文化与创意的融合,有着较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实现了优质产出的目标,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夯实了基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湖南省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省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较好产业基础,本文对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探析,以对产业特色进行分析,促进区域组织不断的打造核心竞争力,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有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的中部大省,湖南省的面积有21万多平方公里,湖南省有七千余万人口,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南省处于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重要枢纽地位,有着多样的民俗文化。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资源丰富,给湖南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湖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统计局数据显示,近3年来,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在2015年,湖南省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收入达到了1707亿元,而在2016年更为突出的增长,2016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收入突破了2000亿,占湖南省GDP的比重接近6%。在2016年,湖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做了大量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申请了重点项目扶持资金,推动重点项目发展。在2016年,获得中央文化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988亿元,以推动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16年,湖南大力推进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创新内涵。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推进遗产公园建设,如开发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侗族村寨申遗、里耶城头山等遗产园区等项目,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无形文化”的传承,丰富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当前发展环境下,各种新媒体已在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湖南卫视电视收视率在省级卫星电视收视率排名中居全国前列,湖南原创动画制作连续排名第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顺应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在数字手机电视方面,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商业数字手机电视城市,目前已经拥有数百万的观众。“湖南手机新闻”,是国内第一个手机WAP平台,全天24小时实时更新滚动新闻消息内容的播报,通过出版业的推动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整合,形成了三维网络系统。积极打造全国原创动画制作基地。当前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成为湖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了文化产业战略布局的优势,打造了湖南文化产业航空母舰。在“十三五”发展过程中,湖南省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促进行业坚实发展。
三、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融合创新动力不足。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逐步意识到单一的产业发展局限性大,不易与市场融合,忽视了市场化属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理念有所欠缺。同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运营中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受限,特别是创新产业的无形资产较难评估,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撑。对整合创新发展动力不足。2.政策缺乏系统性。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各个产业未形成集聚优势,发展不力,不能及时的展现产业发展动态。3.文化科技人才缺乏。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产业发展中的人员发展呈负增长态势,人才较为匮乏。4.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缺漏。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是外在形式,也是交换价值的前提。当前法律制度滞后、执法力度不强,影响产业健康发展。5.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领取效应不明显,在基础设施建议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色不显著,配套设施不完善。6.目前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大数据的应用,在发展中,技术的主导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技术带动方面还有较多的文章可做,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较为缓慢。
四、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创意产业;SWOT分析
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20世纪90年代就在国内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自2002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0%。文化创意产业未来要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的优势,才能够做大做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因此,在文化市场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也一直面临融资难、与国有企业同业竞争等问题,本文借助SWOT分析方法,对北京市民营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以期对民营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北京民营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状况
依据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数据测算,可以获知以下情况:
2008年民营企业(包括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已达到29.9万家,占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的三分之二;从业人员数达400万人,超过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半数。2008年北京民营企业从事创意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398.6亿元。可以看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民营企业不但企业数量规模庞大,而且所实现的营业收入也非常可观。民营经济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已经确立。
2.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发展状况
民营企业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9个大类、27个中类、88个小类的所有行业都有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既有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旅游休闲娱乐等传统文化行业,同时也有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游戏、相关数字内容产业等新兴行业(见表1)。但从产业结构来看,民营经济在个行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民营企业发展比较好的行业有: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民营企业发展较弱的行业有: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艺术品交易以及新闻出版。
二、北京民营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特性适合民营经济发展
创意存在于民间。中国文化大发展,关键在于如何使民间的力量能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与创新。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小型企业,更适合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从创意到理念,从构思、设计到产品的生产,许多情况下,由少数几个人甚至是个人就可以完成,不需要投入较高的资金成本。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如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的地方。
我们通过对一部分从事文化创意的民营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图1),员工人数最多的2500多人,员工人数最少的只有1个人,超过60%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其中1人到50人的企业占43.38%,51人到100人的企业占18.64%,是被调查企业中比例最高的,这充分表明目前小型民营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而这种情况也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
2.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多个行业占有突出优势
随着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目前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业,民营资本投资活跃,所占比重较大。民营企业在设计服务,广告会展,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这三个行业发展较好,优势地位突出。无论在企业数量、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以新闻行业为例,由于北京拥有全国最集中的作者资源、媒体宣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近年来,相当一批外地的民营图书公司将企业总部迁往北京或在北京开展业务,如山东世纪天鸿、广东天时音像、福建厦门光合作用书房,以及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文化工作室等。
3.城市功能调整的内在需要,为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根据北京市颁布的《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把全市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功能调整既避免各区县的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又使各区县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确立优先发展产业。例如,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西城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以雍和宫文化科技园、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商业区、国际传媒大道、民俗特色街区为载体,大力促进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由此可见,城市功能调整,使各个区县更明确自身产业定位,集中发展相关产业,为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4.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动及民间资本注入
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具有经营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等特点。如果有合适的创意人才,中小民营企业更能提供活跃的创意来源。这些特点非常符合创意产业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智慧成果开发方式的特征。另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京民营经济的实力已经壮大,存在大量的民间资本。通过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精品、文化惠民、文化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等重大文化工程。这些都为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劣势
1.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总体发展偏弱,个体规模也较小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显示了民营文化企业所具有相当突出的发展潜质。以从事多媒体和软件开发的企业数量为最多,以18.75%的比例排名第一。但从企业数量、从业人员人数等指标综合来看,产业规模还比较小。通过对一部分从事文化创意的民营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员工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下,其中11人到50人的企业占32.81%,是被调查企业中比例最高的,这充分表明目前小型民营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但整个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最能体现创意性和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收入占比较小(前三项合计仅为16%左右),而且发展速度缓慢,远落后于整体的平均增速,与之相反,那些文化相关性较弱的领域,如软件、网络与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及其他辅助服务等领域,收入占比较大(三项合计将近70%),而且发展速度较快。耐人寻味的是:那些文化性较强的行业,几乎都为国有资本所垄断,民营企业几乎无立足之地。
3.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行业缺乏品牌效应
目前北京已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部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2006年,在文化创意产业,用友软件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被评选为“北京名牌”产品,这代表了北京民营企业在品牌培育和培养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但是,目前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亮点还是不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产品和产业特色仍不够突出,还缺乏品牌效应。即使一些优质项目集中在民营企业中,与之相配套的政府政策支持也还不能很好的体现,使得一些优势项目逐渐失去优势。城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需要建立一种具有不可代替性的区域品牌,这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三)机遇
1.北京民营企业在创意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目前,北京中关村软件产业先导基地、798艺术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等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成为北京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北京民营企业在创意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环境。
同时,成熟的文化企业应担负起北京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为更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孵化,扶持和帮助。例如,由北京金昉华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打造的北京首个民营创业孵化机构——“金昉华视创业孵化中心”日前在京成立。这是以北京金昉华视文化产业发展公司为母体,以国家级大型企业——江苏金昉集团为投资背景成立的,主要通过科学地引进人才、项目、资金,来整合资源、孵化创业项目、培养创业领军人才,采用股份制为主成立事业部或合资成立公司等模式,保证各项目的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实现各方资源的良性、协调发展。
2.政府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
事实上,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积极促进非公有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另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了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种类,从而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措施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各种类型所有制企业提供了公平的发展环境。
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化发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目前,民营企业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行业中都有所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北京政府现已批准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聚集区涉及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全部九大类中的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其中几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民营企业是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的重要主体;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聚集区,已经成为个体画家为主体的聚集区;由于大量个体艺术家和文化艺术类机构的入驻,798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可见,民营企业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威胁
1.投融资环境
目前,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方面,还存在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一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资金充盈、融资很容易;另一方面,作为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是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十分困难。另外,文化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投入,但这个资本必须有文化资本的属性。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一个暴利行业,而且需要一个长期投入才能获取回报的行业。目前国内的资本均较为投机,他们往往需要短期内获得丰厚回报,这使得文化与资本的对接出现比较大的障碍。缺乏“文化资本”,文化产业大发展就有些遥不可及了。
2.国有与民营同业竞争问题
虽然,政府已经对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非公文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并加大对民营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融资。但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领域仍然存在文化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环节的审批和管制的束缚及国有资本的垄断,将阻碍社会资本进入这些行业。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民营企业发展维护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但是,显而易见,总体而言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威胁。可以说,文化创意行业本身特点,民营企业在某些行业的突出优势,多元化发展状况以及民营企业的灵活性,都为其在文化创意行业发展奠定了绝对优势;同时,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城市结构调整,均为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实践机遇。然而,民营企业总体偏弱,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缺乏品牌效应等制约其发展的条件也依然突出,而融资困难、与国企竞争问题也应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刘连斌,莫梅锋.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重要议题[J].管理现代化,2009(6):
18-20.
[2]吴烨,陈志超.制度变迁与安徽文化强省战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3):44-46.
[3]徐信贵,陈伯礼.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中的政府角色与功能[J].管理现代化,2010(2):41-43.
[4]王世崇.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6):39-44.
[5]姚腾霄.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8(9):324-325.
[6]周经,刘厚俊.世界文化创意产品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研究[J].软科学,2011(6)
[7]朱学义,董靖,于泽.我国文化产业投入的促动效应研究——兼论文化产业的经济支柱性地位[J].管理现代化,2012(1):12-14.
[8]Garnham,N.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creative industries’approach to arts and media policy mak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5(11):15-29.
[9]Lim,Lorraine.Creative economies,creative cities Asian-European perspectives:the GeoJournal Library Series Vol.98.[J].Cultural trends,2012(21.2):18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音乐院校;文化创意;人才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如今不管是我国还是国际范围内其他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都变为了支柱产业,对GDP的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国家文化产业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10%以上,足以说明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它的重要性。我国从2004年开始至2010年,文化产业达到了23%的年增长速度,在2010年的其增长值更是突破了1.1亿元的范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2.78%。以此速度进行估算的话,2016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文化产业增长值可以实现5%的比重,真正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长期以来都被看做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更是得到了明确的提出,强调通过积极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以及内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来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上来。
二、音乐院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情况
对于创意产业发展来说,人才资本是其核心的要素,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产业资源,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创造力”是第一位的,必须要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音乐院校和综合类的高等院校相比起来,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首先是培养方式上,音乐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来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其次从培养理念来看,强调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然后是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通识教育课程例如音乐美学、中外艺术史等,还有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授课方式比较多样,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将小组课、集体课以及单人课等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保证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最后是实践教学做得比较好,学生有很多平台或者机会可以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来强化自身的艺术内涵。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学,还要和文、艺、史、法、管等多门科学融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所以音乐院校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时候也需要进行创新。音乐院校的学生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往往偏低,所以在发展个性创意以及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因为音乐院校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在办学理念方面也容易固步自封,与其他的文化团队或者相关企业难以开展合作,仍然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深化的改革。
三、音乐校园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途径
(一)提高培养的人才的核心专业素质
在如今的社会中不管是传统媒介产品例如电影、电视,还是新兴产业例如动漫等,都需要保证优良的产品,而想要优良的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具有丰富的创作力。以人类的创造力作为竞争的核心力量,这种原始的个性化的差异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所在,也是其生命力。1、科学素质。教师要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知识,才能顺利的参与到数字文化创意活动中去,对信息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保证结论的创造性以及科学化程度。2、视觉和听觉素养。教师需要对电子家媒体技术手段有足够的掌握,同时对视、听觉设计的相关内容、技巧等都深刻了解,明白艺术经验、艺术修养等因素对于视、听觉艺术产品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3、多元创意文化素养。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对不同创意文化的特点、内涵等进行理解和鉴赏,有能力对多元创意文化的优点进行吸收与融合并且进行艺术产品的创新。
(二)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四元结构”教学模式
1、基础实践教学。这个部分主要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和强化,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在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结束以后,学生们对于一系列基本实践方法和技术例如采访、评论、演讲、策划等都有了较为系统和扎实的掌握,同时可以独立操作相关设备以及使用相关软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都得到较大的提升。2、专业实践教学。在掌握了基本技能以后,学生要以此为基础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掌握发展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3、综合实践教学。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运用能力,对他们的创意思维、分析和解决能力等进行培养,充分利用起专业实习、第二课堂、项目实践等的机会并将它们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在进行时间的时候可以充分的运用自己在实践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专业实习是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创新平台,帮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对于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一个特色环节。4、创新型实践教学。为了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新型充分的发挥出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项目的选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进行选题并完成设计,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空间来完善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冬梅.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略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05.
[2]朱彤.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应用型音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2,02.
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主要价值是一种无形的知识产权,它基本上无需耗费自然资源,不仅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还有助于构建更加人性化与和谐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对于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与辐射性。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出不但能够满足大众的个人消费,还能够通过个体性以及公共性的消费形成一种内生性的积累创新,对于文化创意环境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分析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内生增长效能,目的就是为内生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建设性的补充。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内生增长;效能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0703
1文化创意产业内生增长效能的内涵
目前,在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中,它们GDP中的80%以上都是以知识和创意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项统计数据,自1980―1997年之间,国际文化贸易的数量增幅近10倍。国际著名的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公司也曾发表过预测报告,报告称在未来5―10年内,全球的以娱乐和传媒等文化创意为主的服务业每年将以7.2%的速度增长,这个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同期3.2%的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以全球的经验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以及社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这乃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所蕴含的特殊价值所决定的。
一个国家要想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其内在的技术创新机制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内在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的基础就是国家对于科技和教育的长期投入以及人力资源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经济增长理论也被人们称之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后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的事实已经表明了单纯对于GDP追求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被综合考虑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取代,这种新的增长模式让人们逐渐意识到技术的创新要和文化创意相结合,换句话说,以文化创意为主的这种新兴产业模式乃是对以科技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的一种有益补充。
2文化创意产业的内生增长效能的体现
2.1推动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
通过产业链,文化制造业对于第二产业具有很大的劳动和波及作用,文化制造业的发展会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必然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文化制造业属于中间投入率与需求率都比较高的产业,这就说明我国的文化制造业具有高中间投入和低附加值的特点,它对于其他行业的促进作用也较强,是一种基础性产业。因此,国家如果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要首先发展文化制造业,它会有力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整体增长。作为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物质基础,文化制造业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使文化制造业得到大力的发展首先就要对传统的文化产业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改造工作,要鼓励现代的高新技术转移至传统的文化产业,充分采用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来对传统的文化制造业进行改造,从而让文化制造业顺利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我国的文化服务业是一种低投入和高附加值的行业,它的发展进步不仅仅可以促进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大力推进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就需要搭建好一个文化服务的平台。利用这个文化服务的平台,文化服务业不仅能够直接向文化制造业以及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还可以增强文化产品的传播能力,丰富并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文化产业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我们要丰富并拓展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对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进而使文化服务的实效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推进文化服务业市场化的进程,让文化服务业在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还要保证文化服务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文化服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服务所能产生的作用,只有提供持续的高质量服务,才可以使文化制造业以及消费者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文化服务业也才可以不断壮大和繁荣。
由于文化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因此,我们要推动文化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要让文化产业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进而带动整体的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文化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会带来文化服务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样式以及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进而不断地催生并孕育出全新的文化服务模式。文化服务业能够给文化制造业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它是推动文化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让新型的文化服务业具有更多的样式和方式,并促进文化制造业的快速转型和升级,进而提高文化制造产品的质量与效率。实现文化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及融合,会让中国的文化产业换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只有积极促进文化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实现更深和更广领域的协调发展,并推动文化产业的重构与整合以及结构的快速升级,才可以让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程度,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更大繁荣和发展。
2.2促进文化大众化消费
从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方面来看,文化消费的贡献度是最大的,这就说明在当前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文化消费这个因素是最重要的,文化消费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一直保持着一种强劲的发展态势,文化消费的总量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然而目前我国的整体文化消费水平仍然还是比较低,文化消费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之间文化消费发展的不均衡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度发展文化产业,要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要让文化消费的总量得以增加,让文化消费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要让城乡与区域的文化消费之间实现协调发展和增长。文化消费带有高层次消费的特征,我们可以按照城乡与区域居民的不同文化消费习惯,对文化消费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对文化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生产供给情况进行合理的布局,分不同层次来扩大文化消费。此外还应该通过大力宣传的方式来对文化消费进行适度和恰当的引导,使其实现从低层次物质需求到高层次精神需求的转变,实现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城乡同步协调发展的转变,实现从以发达区域为消费核心到区域消费层次的协调同步发展的转变,从而使城乡与区域之间的文化消费实现协调发展与增长,最终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消费已经日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新的消费热点,尽管文化消费的结构已经在不断的升级和优化,但目前依然存在着文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们根据文化消费的种类可以发现,在消费中,传统文化产品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高科技的文化产品消费所占的比重则较小。因此,我们应该尽快促进文化和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之间的有机融合,积极拓展一些新型的文化产业,让文化生产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化,从而给大众提供多种层次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最终促进文化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因为某些历史以及现实的原因,我国部分地区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消费市场的建设方面还不太完善和健全,这就严重制约了居民文化的消费状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对于诸如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文化馆等带有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政府要拿出财政经费来投资建设。对于那些带有商业性质的文化基础设施,政府要鼓励并引导企业进行出资建设,政府还要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监管。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构建起完善健全的文化消费市场,要对某些文化市场中的不规范和混乱的现象进行清理和监管,以便给文化经营与文化消费提供良好的氛围,从而让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得以被激发并转化成现实的需求,最终使文化消费的需求朝着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方向转变,实现文化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2.3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与布局
尽管我国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娱乐、印刷、会展、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不过这些企业的总体实力都还是比较弱,而且大都以中小企业为主。在文化产业体系中,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的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还是较低,这样就无法满足大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文化产业的主题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要建设一些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对它们进行重点支持,以便使其形成一种大型的文化集团,对于那些灵活且具有较强适应力的中小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使其不断拓展自身的深度与广度,此外,我们还要多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来对传统的文化产业进行改造,使传统文化产业实现向科技型文化产业的转变,进而让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在门类上存在着同质竞争和结构趋同的突出现象,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由此就造成了文化产业区域之间的不合理布局。我们要对文化产业区域之间的布局进行优化与调整,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文化资源的存量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企业实现跨行业和跨区域以及跨所有制的兼并与重组,积极引导文化资源与要素集中在优势性的企业;另一方面应该强化对于文化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要积极引导各地域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形成一种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走出一条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从现今我国城乡群众文化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些群众文化机构的建设大多都呈现出城乡文化产业产品以及服务在结构比例方面的严重失衡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较多的“欠账”,它和城市的群众文化机构建设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引导多种渠道和方式来进行专项资金的筹集,要重视对农村文化环境以及文化资源的建设工作,要多利用并保护各种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促进文化产业加快步伐融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从而给农村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活力。可以重点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工作:一要加大对名村名镇的建设工作,最大程度的凸显出地方的文化特色;二要对农村的工艺品以及技艺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销售进行大力度的资助与扶持,进而使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三要大力支持农村的各种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拓展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四要重视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的培训,使他们的文化产业意识得到不断提高;五要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2.4拓展新型文化业态
实现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发展新型的文化业态,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文化和科学技术进行融合发展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们应该使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以及科技含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此来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让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应该以科技带动战略为主,增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不竭生命力的最鲜明的象征。由于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乃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它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会更高。要立项一批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用先进技术来支撑文化设施设备及其系统的研发与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要多运用数字化的高新技术,通过文化产品创作和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生产传播为主要特点的动漫游戏、数字网络化服务等新型的文化产业,使新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数量都得到提高,进而使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健全并完善文化和科技相融合的机制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可以由政府、科研单位、文化企业、高校来共同建设文化科技公共服务的平台。在交易服务、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品牌推广、人才引进等方面,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种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氛围,要提供各种专项资金的扶持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并协调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切实地指导并扶持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科研单位要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相关的研究人员以及各种信息资源,可以建立起文化科技研究中心,针对文化企业的需求状况对文化产品进行研发,为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持。文化企业在文化和科技融合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文化企业要及时收集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进行改进,进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使文化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得以加快。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以便培养出文化和科技相融合的专业人才。
2.5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结果。各个区域应该对文化产业的功能与特点以及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结合各自区域内文化资源、经济水平、政策环境、市场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来发展本区域内的文化产业。
东部区域乃是我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地区,要多利用区域优势、科技优势、经济优势、政策优势,吸引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来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从而推动本地区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此外,东部区域还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区内齐全的文化基础设施、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高水平的大众文化消费程度、明显的文化产业聚集效应等优势条件,使文化产业的结构格局更加多层次化。中部地区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应该采用同步发展的模式,重视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同步发展,可以利用博览会、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从整体上向外宣传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打造出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的良好形象。要逐渐形成以人文历史资源和民俗文化以及文物遗存等为支撑的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使文化产业成为该地区内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地域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不过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因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慢。西部地区应该采用资源带动型的发展模式,在依托本地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基础上,采用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运作方式,对产业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然后逐渐向多领域进行拓展,进而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我们要应该增强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让文化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因而在东部地区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资本并达到了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后,就要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输送一些技术与资本,并利用波及效应的方式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消费规模,中西部地域要通过协作和承接方式来形成产业梯度格局,进而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东部地区必将会再次获得较多的发展优势,从而又带来一种新的扩散以及输出,在使本地区文化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同时,逐渐缩小其和中西部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区域布局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态势。
3总结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已经呈现出了互动的趋势。文化性以及个性化的消费正日益鲜明地体现出了文化创意中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在经济发展中,人性化与人文性的要素正体现出其自身的重要特征。文化创意经济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自身良好的内生增长效能对于国民经济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芳凝.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1,(4):115121.
[2]李思屈.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李秀金,吴学丽.发展视域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基础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1,(6):144147.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现象,包括媒体在内,我国和国外的文化贸易逆差十分严重。无论是从文化资源的角度讲,还是从综合国力的角度讲,这种严重的文化贸易逆差都应该迅速扭转。因此,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改变文化贸易中的严重逆差现状,进而改善中国对外贸易整体格局,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2004-2007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单位无论在从业人员数量、资产规模、经济增加值、业务收入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以北京为例,从业人员规模增幅达37.76%,资产规模增幅达56.59%,业务收入增幅达86.45%,产业增加值增幅达61.76%,表现出增长的潜力和发展势头。
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企业作为单个生产者相互之间的简单叠加,其之所以具有活力和竞争力,既是经济、技术发展的一种自然抉择,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家保持区域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要求,更是网络经济形态下新的企业关系的体现,是微观经济主体有机地带入区域社会与制度文化的必然结果。
截至2009年11月,北京已经建立了18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而全国则建立了数百个类似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此,政府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这些基地集聚了大量的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企业和人才,活跃了文化创意产业氛围;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这些基地对促进我国文化贸易增长的影响是否显著,怎么建设这些基地使其对文化贸易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我国文化贸易现状分析
(一)文化贸易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
与其他产品的贸易顺差相比,我国文化软件贸易逆差形势却十分严重。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产品在向世界输出时,还不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2006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仍然有4.2亿美元。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逆差高达5-10倍。我国目前每年进口出版物种类超过1400多万种,汇额超过1.5亿美元;而出口的数量只有800多万种,收汇只有2000万美元。另一份数据显示,从2000-2004年,我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在文化演出中心上海,2005年引进海外演出和派出项目之间的贸易逆差达到3000万元。除此,我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其他主要文化产品的贸易逆差也十分严重。
文化产业核心层贸易的巨大逆差与其他贸易领域的巨大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我国作为国际贸易第三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合。就图书版权贸易而言,我国引进10894项,输出仅为1517项,引进与输出比为7.18。巨大的贸易逆差给我国文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份额小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文化贸易战世界文化贸易份额较小,仅达到世界文化贸易额的4.2%,是美国的1/10,日本、英国的一半。
表12007年世界各国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份额 (单位:亿美元)
(三)对外文化贸易的结构不平衡
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中,版权出口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版权出口中,图书版权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而影视、软件、演出等则比重较小。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在结构上存在产品类别的极大不平衡。另外,从对外贸易的地区来看,北京等文化贸易发达地区占据了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绝大多数份额。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图书版权输入输出均占据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表2
文化贸易统计资料反映出我国文化贸易地区发展极其不均衡,文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四)对外文化贸易缺少好的国际营销方式
一个优秀的文化产品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不仅需要良好的品质,还需要精良的包装和到位的营销方式。融入营销概念的文化产业将有利于拉动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有利于文化市场的培育与建立,从而为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一直过分依赖行政命令和文件政策,导致文化各部门没有自己的意志,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缺乏市场运作能力,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良好的营销方式。
(五)对外文化贸易缺少优秀的产品和知名品牌
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就必须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名牌。要提高文化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品牌战略在整个竞争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尽快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品牌,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势,形成精品积聚优势,打造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才能做强中国的文化贸易。品牌意识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扩大文化贸易的前提。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现状
2004年“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创意产业在中国内地发展的开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都迅速将创意产业列入发展战略。北京、上海、南京在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创意产业。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发达国家和城市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且多是由政府发起和监控,具有较为优越的发展土壤,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雏形,孕育出了创意经济园区这一时代产物。其中,北京市已经形成和规划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有18个。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对文化贸易的影响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承载者,加速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同时影响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开展。
其中一种影响形式是直接导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快速增加,如动漫外包、软件外包等贸易出口;另一种影响形式是间接地影响文化贸易出口额的增加,如通过基地凝聚一大批高技术的人才,通过专业分工协作制作出高质量的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影响海外市场,从而间接影响文化贸易额的增加。同时,由于版权等原因,也会出现一些影响文化贸易进口额的增加。
以影视产业为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只有少数几个电影制片厂,每年生产几部电影,这些电影由于没有影院也无法满足群众观看的需求,更别提对外出口。改革开放后,影视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影视作品推陈出新,数量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影视企业作为影视作品的实体逐渐做大做强,已经开始有影视公司在股市融资成为公众企业。影视产业的长足发展对于影视作品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于拍摄场景、设备、后期制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各种影视基地应运而生。影视基地凝聚了大量影视人才、资金、技术、创意,在制作、技术上日臻成熟,许多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开始崭露头角。影视基地建设对影视贸易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影视基地建设促进影视出口的数量增加。2009年,我国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业绩再创新高。各类影视节目外销金额约5898万美元,影视服务出口金额约2715万美元,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人民币。其中,动画片的出口金额为3056.6万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150%,占2009年出口总额的51.9%,在影视节目出口中占据最大比重。
影视基地建设促进影视出口的质量提升。由于基地的配套设施完备,我国也产生了许多影视大片,在创意、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陆续出现各大电影节获奖作品,有些影视作品除了在国内形成较大反响外,在国外也有了固定的观众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影视基地建设使影视出口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自我国开始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对文化贸易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以北京为例,位于怀柔的中国影视生产基地在人才、资金、技术、创意和制作上都形成了凝聚,对我国影视产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有利影响。
表3中国影视生产基地基本情况 (单位:万元个)
数据来源于中国影视生产基地。
表4 中国文化贸易中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贸易额)进出口情况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获得中国影视基地(怀柔)业务收入与中国文化贸易中印象制品、电子出版物(贸易额)出口情况的相关系数为-0.9,即中国影视基地(怀柔)的业务收入规模在不断扩大,而我国影视出口额却在不断减少。
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对文化贸易的影响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对文化贸易出口额的促进作用较小,主要原因包括:其一,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刚刚建立,目前处于建设和发展阶段;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作用具有延迟效应。
(一)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处于建设和发展阶段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自2005年开始,经历了5年的发展,在这段时间里,既要解决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问题,又要完成产业的布局、建设等。因此,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效应体现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于文化贸易出口方面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
(二)作用的延迟效应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作用具有延迟效应。这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具有建设、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发挥的作用具有延迟性,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建设中会有一个溢出的过程,即其作用将优先作用于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达到一定水平后扩展到境外市场。
五、政策建议
(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创意产业的发展活力
现有的文化体制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成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分离。因此,必须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功能和职责,将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完全分离,成立专门管理创意产业的部门,形成独立、有效的创意产业的管理监督体制。并加强创意产业行业协会的建设,将目前政府部门承担的制定质量标准、行检行评等工作转移给行业协会,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建立集群风险投资机制
将整个园区作为投资的对象,以此降低投资的风险。其主要风险基本就在于该行业或该园区在市场上的赢利性。园区中的行业组织应该与各种潜在投资者进行不断沟通,让更多人了解本园区。拓宽投融资渠道,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应该是企业、个人或外商。还需要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建立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重点行业的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创意无法复制,但是创意产品很容易模仿,如果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意企业很难获得预期收益,其创意积极性必然受到挫伤。创意产业的真正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保护。因此,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我们要增强对保护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在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上,严厉打击各种盗版行为,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
(四)完善园区内吸引高素质创意人才的各项政策
取消各种阻碍人才流动的制度,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减少园区内各种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制度,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留学归国人才。
(五)园区内成立信息中心
创意产业园区应该是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各种信息在园区内外可以畅通高效流动。为了降低单个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园区应建立信息中心,专门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包括新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管理知识和行业咨询等。该信息中心可以为园区内每一个企业公开免费提供信息,但考虑到信息中心自身资金问题,也可以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园区内企业以入会方式支付一定的信息使用费,使用费要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不宜过高。
(六)园区内成立技术研发中心
技术研发中心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公共的技术开发工具平台、测试平台等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积极支持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在产业领域开展面向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支持园区内企业开展创意产品实现消费阶段所需要的应用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