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6 14:55: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

第1篇

李正祥

5月底,河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听取了河北省政府副省长姜德果关于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分组审议了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书面)。据了解,通过推进食品安全智能化监管,河北已基本实现了对婴幼儿配方奶粉、酒类、保健食品、预包装熟肉制品的质量追溯。

据介绍,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对河北省生产的食品抽样6864例,合格率94.62%,河北省抽样7万例,合格率95%,其中蔬菜、乳制品、生鲜肉及肉制品、小麦粉、食用油等与大宗食品综合抽检合格率均在98%以上。乳制品连续4年未检出三聚氰胺,生鲜肉中瘦肉精检出率为0.85%,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4年以来,河北省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最严谨的制度、最严厉的打击、最严格的监管,全省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2014年,河北省级预算安排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性支出1.64亿元,比2013年净增1亿元,积极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推进智能化监管。河北省公安系统组织开展多次专项行动,破获食品安全相关刑事案件1335起,捣毁黑窝点579个。此外,有关部门正在起草《河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条例(草案)》,部署小作坊、小摊贩、小副食、小餐饮等“四小”调查摸底工作。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书面)中也指出,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展不够快,目前仅有8个设区市、3个省直管县和48个县(市、区)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张家口、唐山、沧州等3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县(市、区)职能整合和人员划转还没到位。一些地方体制改革缓慢,参与改革的部分干部职工人心不稳、等待观望,造成监管力量削弱,有些地方监管机构尚未整合,易出现执法“风险洼地”。此外,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还存在监管力量不足、技术装备和工作经费难以保障、食品产业基础薄弱、“四小”问题突出等问题。

第2篇

[关键词]智能化;物联网;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605-01

当今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我国农业也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当今的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对于建立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品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物联网概念

1、定义

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不过用户端不仅局限于个人电脑,而是延伸到任何需要实时管理的物品和物品之间。其最关键的技术就是“物”里内嵌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让它可以“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就可以和物体“对话”了,物联网就是传达“声音”的媒介。

2、 体系结构

物联网具备3个基本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机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有3个层次:(1)感知层,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2)网络层,即使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3)应用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进行。

二、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用途

当前,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

1、智能化培育控制

现代化农业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智能化培育控制。在农业生产区安装生态信息无线传感器和其他智能控制系统,可对整个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检测,从而及时掌握影响生产地区环境的一些参数,并根据参数变化适时调控如灌溉系统、保温系统等,确保农作物有最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产量、保证质量。在保温系统中,通过采集、分析和控制土壤湿度、土壤成分、pH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和气压、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来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将生物信息获取方法应用于无线传感器节点,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灌溉系统中,通过感应土壤的水分,并在设定条件下与接收器通信,控制灌溉系统的阀门打开、关闭,达到自动节水灌溉的目的。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

我国食品安全方面事故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生产到销售缺乏完善的监管。加大对农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流程的监管,可将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以智能化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以猪肉安全为例:进入农贸市场的猪肉安装上电子芯片,以跟踪猪肉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以及零售等各个环节。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可索取含有食品安全追溯码的收银条,凭借收银条上的追溯码查询生猪来源、屠宰场、质量检疫等多方面的信息。

3、农业信息监测、

农业信息除在精准农业中监测农作物的害虫、土壤的酸碱度和施肥状况等外,还包括从种子选择到病虫害防治,从幼苗培育到收割入库等方面。信息监测范围涵盖各个方面,包括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渔业等。在现代农业中,天气预报是重要和首要的农业信息之一,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支持因素。应为农民打造更宽广的农业信息渠道,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也应从天气预报到施肥选择,从种子遴选到病虫害防治,从幼苗培育到收割入库等方面。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已实现把测土配方施肥数据传输到农户手机上的业务功能。这种农业信息的传送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

三、现代农业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和欧美等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研究,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监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推动了相关新兴产业及其标准化的发展。

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国、内外现代农业信息化领域已经有了初步应用,如:传感技术在精准农业的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很多。比如:土壤养分、墒情监测,为作物选择和耕种方式提供指导;粮情信息监测,为监管部门科学决策保护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数据;农业大棚温室监控、田间自动化管理,通过连续监测土壤湿度数据,实现多点同时滴灌补水;二维码动物溯源,通过食品追溯标签使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信息,确保食品安全。

四、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批关键农业信息感知技术和新兴产业培育问题也期待科技突破。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正朝着微小型、可靠性、节能型、环境适应性、低成本、智能化方向发展。

1、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施农业的自动化管理。

采用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温室内布置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摄像头和控制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通风、二氧化碳补给,营养液供给及PH值、EC值等,使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水平, 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管理者可以随时通过3G手机或电脑,进行远程监测、远程控制浇灌和开关卷帘等设备,并可实时查看到农业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实现对农业大棚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农产品物流、安全管理与溯源机制

在生鲜农产品流通方面,能很好地借助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帮助。

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技术可以实现畜禽产品从养殖、屠宰刀运输销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实现质量溯源,可实现畜禽生产档案管理(畜禽信息、饲料信息、疾病防疫等),实现FID标签和条码间信心的转换,条码标签的打印,基于网站、电话和手机短信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细细的溯源查询功能。

五、 结束语

智能化物联网技术作为当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方向,很多国家都在投入巨资进行研究,我国也正高度关注对此的研究。在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利好形势下,我国尝试在各个行业进行应用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示范工作,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取得一些成效。农业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嵌入农业机械、土地、灌溉系统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与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智能分析,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这样人类可以以更加惊喜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农业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进京.物联网的应用实例与效益[J].中国信息界,2010(3).

第3篇

食品安全的重大意义

食品安全追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提供准确、详细、透明的食品信息。第二,事前预防,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追溯系统记录食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各个环节的详细信息,为食品安全监管和预防提供有效和重要数据。第三,事后控制。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可通过追溯系统找出问题环节及相关企业,及时遏制事态的扩大,找到责任主体,追究其责任。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方式是进行线下的监管和事后的防治,故需要依靠科技信息手段,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的食品追溯系统,对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追溯工作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工作,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措施。

深圳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自2015年起,深圳市就开展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行了食品追溯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追溯相关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建设了“深圳市食品安全追溯信用管理系统”。深圳市食品安全追溯信用管理系统具有追溯数据上报和监管应用的功能,可为商超、学校食堂提供索证索票和追溯管理。同时,消费者通过多信息入口,获取商品基本信息、风险信息,监督抽检信息等;政府监管可基于系统内完整的追溯链条,回溯商品生产、流通中涉及的证照、资质;把追溯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抓手,明确各方职责,提升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相关信息的实时监控,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规范提升行业食品安全主体意识。

追溯思路

深圳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针对的是预包装食品,追溯层级为产品的品类,也就是追溯编码为预包装食品包装上的商品条码标识。预包装食品本身具有固定包装,而且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GS1商品条码,具有标准化、唯一性、全球性的特点。预包装食品的商品条码标识,可以关联该产品的基本信息、生产商、经销商和在售零售商超,并关联整个产品的追溯链条;关联追溯链条上相关企业的基本证照、企业资质证照、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质量流通证照等信息,全面展示预包装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信息可追溯。同时,学校食堂或监管人员可依托商品条码或商品编码,通过食品追溯系统或食品安全追溯移动APP查询学校食堂当天进了哪些农产品和预包装食品,上游供货商是谁,质检报告是否合格。

产品追溯管理和监管作用

为商超、学校食堂和供应商提供服务

通过供应商上传数据、商超和学校食堂审核的方式实现进货查验的电子资料保存,完成企业资料管理、食品信息及资质管理、从生产到销售的追溯链条管理等,确定各方追溯责任;追溯系统可实现学校食堂的电子台账管理。

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目前,社会公众可通过“食品安全追溯”APP、微信“食事药闻”公众号、“i深圳”APP、腾讯安心计划等多种途径查询食品追溯数据,获取食品基本信息、食品质检报告、供应商资质监督抽检信息、风险信息等,食品来源一目了然。同时,深圳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具有追溯二维码的功能,师生、家长可以通过扫描学校食堂的追溯二维码,查看学校基本信息、证照信息、供应商信息及每天的台账信息,如图1所示。

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质量监督;应用;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The Prospects Analysis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pplied to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Business

Zhang Ling

(Shaanxi Quality and Technology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Center,Xi'an710006,China)

Abstract:Following things as computers,the Internet,the wor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the third wave,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y.In this paper,Shaanxi Province,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status,for example,in terms of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prospect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for the analysis.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Quality control;Applications;Prospects

一、技术概述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终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数控系统、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无线射频标签)的各种物品、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长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智能、安全的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应用中主要涉及的技术有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种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物联网的智能处理依靠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如云计算、模式识别等技术,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它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

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应用前景分析

(一)不断完善的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助力物联网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的应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物联网应用的推广需要实现物联网横向的整合,打造社会公共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建立一个基于从感知层到网络层,再到应用层的端到端的架构,形成公共的分层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应用平台。目前陕西省政府通过创新全省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方式、技术架构、运维模式和运营方式,成为国内信息化共享服务的典范。通过几年建设已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横向、纵向的网络连接,同时为满足基础数据整合及提供四个基础数据库支撑的要求,基本建设完成多级数据交换系统、多元数据融合与集成系统、虚拟资源隔离系统、政务资源目录与交换系统、基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的业务协同平台、信息服务资源运营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中心等资源整合平台,并在上述基础平台之上初步建设完成基础数据库整合与综合应用系统。已启动建设的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投运后,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完整的“云计算”架构,可支撑物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IT资源的集约共享,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情况下,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提供了契机。

(二)信息化建设的纵深发展促进物联网应用开展。随着“金质工程”一期项目的建设完成,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初步完成了系统内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内部办公电子化、部分行政审批网络化,但是信息化应用形式和范围还很局限。随着系统内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引发政府管理观念的变革,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将改变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方式。另一方面,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将重塑政府的业务流程,需要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重塑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三是,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将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促使其将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通过信息化方式实现,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这些因素都促使质量监督部门迫切的寻求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变革和创新发展。另外根据质量技术监督业务的特殊性,需要职能部门管理者首先抓住新的关键技术、政府示范项目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等契机,实现重点行业的监管突破,并由点带面,促使整个系统业务实现向各个行业的监管纵深发展,由此也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三)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是物联网应用的重点方向。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作为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城市公共安全运行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在公众中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到位成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重点工作。物联网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能够使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时有效的查询到食品原料、工艺、生产、运输、仓储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以确保对食品生产行为是否合规进行有效监管,同时为存在问题进行追溯和食品安全预警提供数据基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监测系统,能有效提高设备安全运行动态监控、智能研判以及突发事件现场感知和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时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特种设备,不仅能使监管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现场的精准数据,大幅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还能向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使用、维保、第三方检验等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使有关各方都受益。因此在创新监管模式、突破监管瓶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实现动态监管的工作开展中,物联网技术将成为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控、风险管理及应急预警的重要抓手。

第5篇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 要:针对食品安全备受社会关注的现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领域中,构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真正意义的食品安全.

关键词 :物联网;食品安全;问题;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46-02

1 物联网的基本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基本内涵是: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的.

2 物联网技术现状

物联网用途广泛,可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工业监测、环境监测、平安家居、智能消防、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1].目前,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等攻击性入侵.下面主要探讨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

3 物联网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直接利益的问题,食品生产、流通等安全因素的知情权也是每个消费者都享有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禽流感、疯牛病等疫病处于高发态势,毒奶粉、毒豆芽、硫酸铜鸡蛋、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经常发生,有毒可乐、皮革胶囊等事件的发生更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甚至很多知名品牌、放心企业都成为了问题品牌、不放心企业,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食品还有安全可言?人们在“吃”的问题上正深切经历着“无从下口”的窘境,这也使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如何构建食品安全体系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从国际通用的做法来看,监管追溯体系已经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世界各国针对自己的国情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在不久的将来,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必将成为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之一.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2].

目前大多食品生产企业一直打着绿色食品的旗号,但消费者并不能看到食品是否真正的绿色食品,而利用物联网技术,比如消费者可以通过安装在厨房中的点菜机把所需要的食品信息发送到生产厂家,厂家会把新鲜的食品送上门;食品送到家后,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询食品包装上的标签,就能得知这件食品从种子到采摘的全部过程.应用了物联网,可以提供绿色食品网上在线订购,这样就可以及时的将绿色食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保证了食品的新鲜程度,同时使消费者能上网通过商品条码查询,了解所购买的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保证绿色有机不掺假,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同时,应用基于物联网的追溯技术,每个食品上都贴有RFID标签或者二维码,不管食品卖到哪里,消费者都可以查到食品的来源、施肥及用药情况,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健康.

食品生产商可以实时监测食品生产环境中的空气、土地的温度、湿度以及气压、二氧化碳浓度等与种植息息相关的数据.不仅如此,厅内何时通风、食品何时浇水、遮阳网如何打开等技术,此前很多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完来成,现在安装了物联网传感器和网络后,这些工作自动由安装在网络中的相应设置来完成[3].所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食品在种植或者养殖环节、加工环节、包装环节、运输环节、贮藏环节、销售环节的数据采集,以及对这些环节的有效监管.

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体系是目前全球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分别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原则和标准,用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导、推进和规范食品安全可追溯性体系的建设,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了在进出口食品检验认证系统中使用食品安全可追溯性体系、产品追踪等一系列原则,强调食品进出口国在检验认证体系中必须运用食品安全可追溯性体系来协调,以发挥食品安全可追溯性体系的作用,保障食品安全.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就是在食品生产的源头为食品提供一个RFID标签,以对食品整个供应链(原料环节、加工环节、包装环节、运输环节、储存环节、销售环节等)进行全程的信息跟踪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消费者根据电子标签也可以实时了解到所购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具体信息.并且一旦出现食品安全质量问题,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马上就可以根据这些环节所记载的信息,追溯源头,并要求相关企业单位及时对产品进行召回,找出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地方,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从而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增强企业食品安全意识.

4 结论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如果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食品安全领域,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建立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将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并最大限度的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当前,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还未得到广泛的推广,主要是由于物联网技术还不够完全成熟、成本依旧很高,其实施还处在探索和提高阶段,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以及政府对物联网技术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物联网技术必将在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食品安全也将得到根本改善.

参考文献:

(1)铁维骥.关于物联网的技术架构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5).

(2)宋衍涛.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物联网发展的现状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

第6篇

烟囱”现象出现并有愈发严重的趋势,给实现部门业务协同、全面提升监管服务水平带来很大的难题。如何将分布在各个部门的信息实现有效、安全、可靠地共享和交换,已成为质监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问题。为此,江苏省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公共信息采集到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实现了信息共享。

“信息烟囱”催生数据中心

近几年,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打造了质监公共服务、自动化办公、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服务等平台。但由于各种原因,质监各平台间的信息资源目前还不能被很好地整合利用,不同单位、部门的数据未实现完全共享。目前数据交换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复杂,数据信息难以互通共享。目前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40多个信息系统,有总局、省局配发的,有市局统一建设的、下属单位自建的,存在多种异构数据库和多种应用系统,这些导致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的交换共享。

存在基础数据重复录入和数据不一致现象。包括企业资质、设备、产品、证书等监管对象基础信息,以及局内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检测、处罚等信息,在各应用系统中还是孤立的。

政务网数据与门户网站数据不能可靠交换,造成门户网站上政民互动等栏目回复不及时现象。

缺乏对系统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分析和有效利用。各系统数据各自独立,使得数据的应用仅停留在各自系统中单独应用的低级层面,数据的交换共享、集中展示、可靠性判断、综合分析比对挖掘、辅助决策支持等高层次的数据应用还未实现。

于是,2011年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全面推进“智慧质监”建设,对质监数据交换共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智慧质监”由“一个中心、四大平台、九类应用”组成:即建设质监政务数据中心, 建立智能服务、智能办公、智能监管和智慧检测四大综合平台,推进智能门户、电子政务服务、自动化办公、食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综合质量管理、执法办案、检验检测等九类应用。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突出质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及综合利用,为各种智能化应用、智慧化服务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而数据中心对于实现多个异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打造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平台,促进质监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共享,增强业务智能分析处理能力,推动跨部门数据交换的敏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质监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就显得迫在眉睫。

重点建设内容

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包括数据元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及政务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等数据标准。

共享数据库建设。共享数据库建设是为了实现核心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重点存放的是结果信息、基础信息。业务系统不需直接发生数据交换,可通过共享数据库的存取实现彼此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减少数据对接复杂性,增强业务协同和综合服务能力。共享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主题共享数据库建设、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等。

政务资源目录体系管理平台建设。建设质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管理平台,打造向外单位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查询、检索和定位的服务平台,并在规定的安全机制下,通过交换体系获得信息资源,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访问服务。

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主要是解决共享数据库的数据归集与同步,逻辑隔离的内/外网数据同步与交换,以及与上下级、外部单位的数据自动交换,实现政务资源目录与交换库的管理。其中,共享数据库中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从原始数据库中采集,实现与原始数据库中相关数据的自动同步,提供给核心业务系统共享访问。

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建立数据仓库,从各种数据源抽取数据。加强知识库、模型库的研究,提供业务辅助决策功能,实现企业质量信用评级、食品安全风及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领导决策等方面应用。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依照访问对象的不同,一是建设互联网用户信息集中服务平台,提供质监政务信息、企业资质信息、行政许可信息、咨询投诉办理信息等综合服务信息。二是建设政务网用户信息集中服务平台,依据用户权限不同,提供法律法规、行政办公、企业监管记录、风险预警等综合信息。

第7篇

智慧成都建设理念及架构

智慧成都建设架构由一个核心、四大支撑和三大重点构成,即以“融合、创新、智能、包容”为核心理念;以泛在绿色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高端新型的信息产业、高端人才资源和完善的保障服务体系为支撑;以科学高效智能的城市运行管理、便捷舒适和谐的居民生活、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为重点。

建设智慧城市,对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智慧成都建设是促进成都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举措,它将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二,智慧成都建设是推进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举措,它将有力推进物联网、低碳、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为支撑、互为目标,共同促进成都市现代化建设向更高的阶段迈进。第三,智慧成都建设是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人城市的战略举措,它将优化交通运行、安全监管、城市运行等管理方式,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劳动就业等服务能力,展现现代化城市功能形象。智慧成都建设是成都迈向“世界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的必经之路。

智慧成都建设路径

目前,成都市已经实施了一系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成了成部市云计算中心、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万国数据成都数据中心、互联网同城交换中心、中国成都高性能计算中心等重大信息基础设施,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在智能交通领域,成都市按照“可视化的交通运行监控、扁平化的交通指挥调度、现代化的交通事故接处警、远程化的交通信号灯控制、预案化的交通组织保障”的目标,不断提升智能交通应用管理水平,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的智能交通系统。

在数字城管领域,整合了全域成都的环卫、景观、执法、城市照明、道桥管护、城市扬尘污染源监控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了城市管理流程优化和管理机制创新,提高了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在环境保护领域,近两年成都市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污染源、空气、水质、噪声等信息要素的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

在食品安全领域,建设了成都市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努力实现对生猪、小家禽、蔬菜、食用油等常用食品从生产、加工、储藏、流通、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努力提高质量监控的透明度,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

在医疗卫生领域,成都市初步建立了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按照市医改领导小组确定的《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要求,逐步实现居民身份统一识别、双向转诊、电子处方共享等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健康档案查询、健康咨询、网上预约挂号、自我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等公众健康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快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教育文化领域,近年来成都市一直推进“校校通”和高校“数字校园”工程,各区市县近1000个校点联网互通教育专网。办公自动化,教育收费银行代收、电子学籍管理、电子教籍管理、综合校产信息化、中小学基础信息GIS等应用系统在全市210多个单位得到广泛应用。

在社会保障领域,以业务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基金监管系统和宏观决策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已全面应用,业务经办、基金监管、公共服务及决策支持等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了更为广泛、便捷、高效的服务。

在社区生活领域,成都市加大智能生活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力度,积极推进网上购物、网络支付、刷卡交易、网络会商、水电气缴费等公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预计到2015年底,将全面建成数据权威、应用广泛、运行安全的覆盖全域成都户籍人口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

在生产服务领域,成都市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加快推进“两化融合”,面向汽车、航空、食品、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领域的信息化应用需求,通过启动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各传统领域生产、研发、管理、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推进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园区服务领域,以“西部智谷”为代表,建立了无缝覆盖的无线宽带接入网,与骨干网互联,满足园区移动办公、园区管理、日常生活、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应用需求;“西部智谷”将构建“一卡通”智能应用环境,为入驻企业和员工在园区内的餐饮、消费、停车、查询、办事、小额支付等提供便利;建设多功能视频会议系统,为企业提供视频商务沟通、视频会议、公共演讲、会议/培训的网上直播等业务;同时“西部智谷”将结合园区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一个适应现代园区管理模式的多层次、立体化、高度集成现场图像、视频、检测信息、各类报警、出入口信息的综合性的智能园区管理系统。

在商务服务领域,以“北新国际物联港”为代表,引人物联网、RFID技术,全面运用到交易管理、仓库管理、资产管理、定制应用、生活服务等方面,联合金融服务、休闲商业、商务办公、智慧住宅等全能配套,打造成都首个“智慧城”,形成了集购物、展示、休闲、商务为一体的国际化服务模式及现代贸易体系。

展望

第8篇

【摘 要】知识产权;FRID;物联网技术

0 引言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现有的食品安全,只有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将食品安全暴露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让不安全的食品远离人民百姓,才能让党和政府真正的实现为人民服务。这都有赖于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这也是国际上食品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目前,农业部、质检总局等部委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济南等城市建立了40多个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试点,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试点示范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为使物联网技术在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使河南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体制机制支持,必须建立健全物联网技术在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长效发展机制。

1 建立河南省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满足食品溯源服务需求

通过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突破、综合服务平台和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建成支撑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农业物联网服务体系:政府快速决策指挥体系,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交易、消费全程供应链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农业装备智能化,在我省形成农业物联网应用工程典范,为我省加快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业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河南省各种农业信息化资源,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管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综合服务。平台面向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提供综合。在监督上,能够对生产厂家、产品流向准确把握,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能快速控制相应同类产品的的铺货流向,做出应对措施。

在生产上,能够对供应商,原料,生产厂家,负责人,产品的形成到最后的产品流向准确把握,一目了然,在产品出现质量时候能快速的定位到产品的每个环节,及时地控制产品的流向。进一步地,企业便可对商品的出库、入库、物流等环节通过快速阅读二维码实现严格监控,并使分销网络中的各个业务网点具备了强大的商品核查功能,业务网点可根据需要对商品销售区域、产品属性等进行核查和匹配,核查功能具体将通过便携式二维码识读设备来实现。

在商品管理上,生产厂家通过将二维条码技术与进销存软件、企业广域网络的结合,便可对商品分销的全流程实现全面、有效、安全的管理和监控。并进一步得到宝贵的商品仓储、物流、销售等数据,为企业总部的经营决策提供宝贵的统计数据。具体的功能将包括分销区域管理(地区管理、负责人管理)、区域业绩管理、个人业绩管理、报表管理等。

在商品防伪上,产品使用两套二维码,食品溯源二维码及食品防伪二维码,食品溯源二维码可多次扫描,扫描后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溯源信息;食品防伪二维码在商品购买后使用,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真伪,扫描一次后失效。

2 加快食品安全领域FRID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研发

2.1 海量数据的后台管理系统

由于食品行业特性,品牌多、数量大,本管理平台所需要面对的是千万级的用户群体,食品安全信息通过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的访问是随机的。“共享”是系统的灵魂,这些数据以云的方式存储和管理,实现各种接入设备与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相连,实现物联网络的构建,物联网全球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和标准,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策略。但在互联网技术目前已经有很成熟的技术和标准、也有一套完善的安全防护策略。

2.2 海量数据的运算引擎:充分利用云计算检索平台的全球社区力量

二维码快速识技术:因为应用场景的复杂性,移动端必须具备快速的二维码识别、解析技术,实现二维码的快速加密解密以及时效性等问题。 食品检疫信息:食品检疫机构在给食品做检疫监测时,采用移动智能终端来采集食品检疫等信息,并把该数据上传到中心服务器的数据库,以此作为食品检疫的信息追溯源头。

在加工企业的电脑上登记食品的来源信息,包括:产地、种植户和食品批号等信息。食品加工品装箱上有食品加工品的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码,当零售商进行分销食品加工品时,利用智能溯源电子称配置的条码扫描枪将食品加工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码粘贴到包装袋上。

食品加工前信息登记的具体业务描述:当食品运输到加工企业时,要进行食品的信息登记,通过加工企业的RFID识读设备读取食品种植信息,RFID技术,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电子标签,又称为射频标签、应答器或数据载体;若正确读取到食品种植信息时,输入食品检疫号、选择食品产地等信息,并把该信息保存到服务中,注意:在保存信息之前,要提示信息是否填写完整。并生成追溯码写入装箱RFID标签。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

2.3 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市场格局早已确定的情况下,中间件发展尤为重要

物联网中间件处于物联网的集成服务器和感知层、传输层的嵌入设备中。射频识别技术有以下特点:

1)数据的读写功能

2)电子标签的小型化和多样化

3)耐环境性

4)可重复使用

5)穿透性

6)数据的记忆容量大

7)系统的安全性

2.4 食品产品EPC 信息内容设计

食品产品信息可分为固定信息和可变信息两类。固定信息大部分是与食品产品交易项目相关联的信息。可变信息是食品产品交易项目随具体单元不同而变化的信息,如:食品产品的有效期、批号、包装数量等。可变信息只与食品产品项目的具体单元有关。

2.5 食品信息采集子系统

1)在生产食品的源头,无论是动物饲养过程中吃的饲料信息,还是在植物种植过程中施加的肥料信息,均可以使用RFID电子标签存储到食品安全生产数据库中,以此来作为将来食品安全追溯原始数据。

2)通过严格的控制流通过程,运送到消费者手中食品的安全性将会大大提高,因此,无论是在餐桌或是货架,消费者通过追溯系统既可查到食品的生产日期、原料产地、生产者等详细生长信息,通过食品安全测评系统对食品进行等级认证,以此就可以确保食品安全。

3)食品变质后,评估系统将实时改变评估结果,提醒消费者慎重购买,并且通知零售商将过期产品撤下货架。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在零售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就可以向上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的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产品回收或撤销中。

2.6 食品物流跟踪子系统

2.7 食品回收物流跟踪

超市和食品零售企业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当超市里的消费者或售货员取走货架上的食品并最终付款时,货架上的射频识读器会通过食品包装上的EPC,辨认出食品的信息。

2.8 食品物流信息子系统

食品物流信息子系统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为每一食品单体提供身份认证,无论是食品批发企业、食品零售企业、超市还是消费者,都可以从食品物流信息子系统查明他们购入食品的真伪,防止假冒食品进入流通环节。

3 物联网发展策略

3.1 领导重视

成立主要由企业参与的物联网产业联盟,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各企业的应用;设立河南省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依托河南省现有或已引进的科技创新专家资源,搭建河南省物联网发展咨询决策智囊团,为全河南省物联网发展决策咨询;充分调动各县区和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工作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物联网工作职责,举全河南省之力推进物联网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专业化园区建设、技术发展、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物联网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3.2 产业政策

支持物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物联网企业租用开发区及园区标准厂房用于物联网重点项目开发建设。

3.3 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政策

加大对物联网领域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河南省高等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建立研发集聚、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的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促进物联网发展、推进行业自律以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4 开展河南省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

以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资源数据库技术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立智能化果蔬大棚,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土壤温湿度、视频等数据,实时分析参数并调整温、湿、光照等环境控制设备,实现环境参数自动调节、信息、病虫害防控等功能。

3.5 扩大宣传和交流合作

加强与各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得到国家和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认可和支持,创造有利于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物联网网站,编辑出版物联网刊物,普及物联网知识,宣传物联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幺和.物联网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

[2]刘化君.物联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9.

[3]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刘禹.RFID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

[5]丁振华,李锦涛.RFID中间件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2006.

第9篇

同志们:

刚才,XX同志通报了2019年省、市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情况;X同志传达学习了2020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市2019年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情况;XX就食品安全、质量工作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大家分析很到位,困难问题找得准。下面,我就当前全市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客观看待工作成效和不足

(一)全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有序。2019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强化应急管理和风险排查,加强应急处置,没有发生公共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X放心消费”、“非洲猪瘟防控”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食品安全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圆满完成,合格率和安全指数逐年提升。总体上来看,2019年全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有序,人民群众饮食消费总体向好。

(二)全市质量提升工作稳中向好。2019年,全市上下深入推进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市战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夯实质量基础,质量提升工作卓有成效。

一是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市、县(市)政府和各质量相关部门在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中,进一步调整充实了质量工作领导机构,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完善年初安排部署、半年联席研讨、年度综合考核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协同配合,建立健全横向对接、信息共享、共管共治、激励考核、宣传通报等制度,常态化、制度化的质量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二是质量提升有效推进。深入开展各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稳定提升,重要工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质量持续向好,农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工程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围绕市四大重点产业,协同配合,精准发力,重点选择具有行业领军、区域影响、核心竞争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名牌培育体系,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是质量安全稳定向好。以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为重点,持续深化综合整治和专项打击,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依法查处一批质量违法行为,始终保持质量安全监管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市场秩序繁荣稳定,全市未发生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食品安全、预防野生菌中毒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同全市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品质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和诸多薄弱环节。

在食品安全方面:

一是食品安全领域风险隐患等级较高。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分布点多、面广、线长,食品产业发展“散、小、弱、乱”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广泛存在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监管难度大;基层力量薄弱,执法装备不足,检验检测能力低,食品安全还存有监管盲区和空白点。

二是预防食物中毒形势严峻。我市农村人口较多,群众居住分散,饮食习惯多样,因食用野生菌、吊浆粑等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2019年,全市发生家庭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X起,共X人中毒,其中X人死亡,在省对我市的考核中被扣了X分,说明我们防控食物中毒工作还存在漏洞和短板,宣传有盲点、有死角,责任还没有完全压实。

三是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低。省政府食品安全办通报的2019年全省城乡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我市除西畴县外,其余县(市)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得分都在80分以下,城镇居民满意度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农村居民满意度在全省排名顺数第八,整体排名靠后。

四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紧缺,队伍老化,业务能力亟待提高,难以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在质量提升方面:

一是质量发展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质量主体意识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能力不强;少数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质量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特别是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不高。

二是质量品牌建设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和培育工作滞后,中低端产品比重大;自主品牌、知名品牌标准低、数量少、实力弱,目前全市还没有能拉动经济明显增长的品牌,特别是以三七为特色的优势资源品牌建设推进缓慢;多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撑,现有品牌知名度低,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效果不明显。

三是质量提升基础薄弱。县(市)质量安全监管呈现人手紧缺、能力不足、手段滞后等问题,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质量工具运用效率不高;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小、布局散、装备落后,日常巡查、监督抽查、风险预警等投入不足、响应迟缓;中小企业执行产品标准水平较低,质检、标准、品牌等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四是质量监管服务机制有待完善。部门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质量事故报告、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有待改进,分级管理、联合防控、应急处置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二、突出重点,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要切实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做到谋发展必须谋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保民生必须保安全。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强化最严格的监管,执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最严肃的问责,零容忍、出手快、下重拳,严厉惩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要不断增强质量提升工作的责任意识,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步骤、有重点、有组织地推进各领域的质量提升行动。

二要层层抓好责任分解。市政府食品安全办要加强与省政府食品安全办的沟通对接,及时制定和组织签订全市2020年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要围绕省、市食品安全工作目标任务,抓好抓实日常监督检查和年度考核评议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汇报反馈情况,确保食品安全责任抓早、抓小、抓好、抓实。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对照《文山市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及任务分解方案》要求,认真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坚决捍卫全市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质量强市办要对照今年确定的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尽快拿出落实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落细抓实。

发改、工信、商务、住建、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主要牵头部门,要按照“一业一案”的要求,聚焦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列出“任务书”、排出“时间表”、划定“路线图”,进一步完善牵头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总体设计,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等X个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生活业、生产业)质量提升行动。

(二)突出七个重点,全力抓好食品安全各项工作

一要突出抓好学校食品安全。目前,校园周边大部分是流动小摊点,而且学校食堂学生就餐人数多,安全隐患大,是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区域。近期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已高温季节学校食品安全预警,各县(市)要按照今天会议要求,认真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督促学校健全校园(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防严控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风险,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加强日常管理,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和“六T”全覆盖,全力确保学生在校饮食安全。

二要大力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结合全省“一部手机游X”总体部署,全力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工作,鼓励餐饮单位采用“互联网+明厨亮灶”,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

三要重点抓好食物中毒防控工作。夏秋是食用野生菌和吊浆粑等中毒事件频发高发期,全市每年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野生菌中毒事件仍屡屡发生,这其中既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问题,也有群众饮食习惯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从宣传教育入手,严格按照市食安委的安排部署,提前谋划和做好食物中毒防控工作,以预防食用野生菌、吊浆粑、草乌、附子中毒为重点,让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进学校、进市场、进餐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工地,确保宣传工作无盲区、无死角,让食品安全知识家喻户晓。

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态度要求,统筹抓好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及早部署、及早安排、及早防范,严禁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婚丧宴请、大型会议、农村宴席等群体用餐单位加工、出售、食用野生菌,全力防范公共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各级财政部门要为食品抽检监测、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食物中毒防控和应急演练等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培训,加大应急救治物资装备储备,积极开通“绿色通道”,全面提升食物中毒救治能力,确保中毒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的巡查检查力度,维护健康的野生菌市场秩序。

四要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聚焦大米、面粉、食用油、肉、蛋、奶、蔬菜、水果、茶叶等大宗食品及地方特色食品,深入开展“瘦肉精”、农药兽药残留以及水产品和生鲜乳品添加违禁物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开展校园食品、山寨食品、网络配餐、白酒生产经营等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深入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和监督检查,强化进口食品安全监管。

五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打击制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特别是当前随着城区对食品犯罪打击力度加大,大部分“三无”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地区,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安全问题日渐增多。下一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各类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对农村集贸市场各类食品安全问题要从严从重处理。同时,近年来保健品、化装品行业投诉大量增加,要严厉查处各种非法销售行为,曝光典型案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曝光一起,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六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食品安全工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监督检查,深入推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倒逼生产经营者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

七要推动食品安全社会齐抓共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新兴媒体作用,全面落实有奖举报制度,畅通“12315”等投诉举报渠道,推广西畴县经验做法,大力开展预防野生菌、吊浆粑中毒等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提高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满意度。

(三)落实七项任务,全力推动全市质量提升行动

一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抓提升。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矿业、建材、制药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传统优势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二是推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围绕省“三张牌”和市四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重大技术科技攻关,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低碳循环等生态产业发展。三是提升质量技术服务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质量风险监测、预警、管控措施,继续完善惠企服务制度,强化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技术帮扶,促进企业提档升级。

二要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抓提升。

      一是开展特色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和农产品绿色有机化发展定位,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良好农业规范,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管理,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重点产品供给质量。

狠抓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推动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等六个“100工程”示范园建设,开展 “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1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促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产品自主品牌。

二是开展食品药品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继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推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切实增强统一性、专业性、权威性。加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标准备案管理,推进特色食品、民俗食品等产品安全性评价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深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食品药品风险管理,完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提升管理规范、技术规程等级。继续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3年提升工程,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量化分级提档工作和“明厨亮灶”建设,推进实施农村食品统一配送和“农村便民药柜”设置工作。严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全面加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等食品摊贩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

三是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

四是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组织实施质量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五是开展原材料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以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水电铝材一体化和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为龙头,大力发展铝板带箔产业链、铝铸造产业链和铝型材、铝线材产业链,推动发展有色金属下游深加工产品。

六是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两书一牌”等制度,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七是开展生活业质量提升行动。重点聚焦健康养老、家政、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行业,着力推进生活业向品质化、精细化、便利化、品牌化发展。

三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抓提升。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切实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企业产品更新和结构升级。建立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制度。

四要加强品牌培育建设抓提升。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名牌意识,从质量、环境、安全“三标”和地理标识、商标注册等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推动实施品牌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政府质量奖、中华老字号、“三品一标”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鲁班奖、大禹奖、A级景区等各类质量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知名品牌和质量标杆。

五要创新质量监督管理抓提升。深化监管制度改革,严格市场准入,坚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特别是涉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的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体系,落实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

加大事关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农产品和重点消费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重点生产资料、重要消费品、重点建设工程、矿产生产、特种设备、污染物排放风险监测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让守法诚信经营、追求高质量的企业有动力。要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完善质量信息披露机制,实施质量“黑名单”制度,建立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和质量倒逼机制,营造老百姓满意、消费者放心、企业诚信经营的质量安全环境。

六要强化政策支持抓提升。在科研、信贷、技改、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大对名优企业、名牌产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壮大,推动企业质量创新能力建设。要重视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高层次质量管理人才培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