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乡镇的发展方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7 10:32:53

乡镇的发展方向

乡镇的发展方向第1篇

——某乡镇片区经济发展的思索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结合某乡镇片区的实际,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推进欠发达乡镇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三农”问题 经济发展

某乡镇片区位于某某市西部山区,区域面积260.7平方公里,下辖八个乡镇,161个村居,13万余人。近年来,某乡镇片区以工艺品制造、皮革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无纺布制造等为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片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某乡镇片区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市平原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到全市的5%,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我市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个瓶颈,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某乡镇片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片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某乡镇片区近几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2003年全片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工业总产值6.47亿元,农业总产值1.70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9%、4.3%、19.4%。农民人均纯收入3613元,同比增长10.8%。

1、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

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欠发达乡镇脱贫致富的基础,也是推进区域协作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片区加大投入力度,完成了一批事关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骨干工程,如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交通道路建设,仅去年片区八个乡镇就有29个村的水泥路、机耕路相继完工,为片区人民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

近年来,某乡镇片区积极发挥山地资源多、生态环境好的比较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绿色经济,涌现了鹿木乡马蹄笋、鹿木乡山药、永安乡西瓜、金川乡药材、芳庄乡毛竹、某乡镇镇优质米、某乡镇镇牧草等7个千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基地。

3、下山脱贫步伐逐渐加快。

片区各乡镇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把中心村建设与下山脱贫结合起来,把就地脱贫与异地脱贫、集中搬迁与分散搬迁结合起来,加快了下山脱贫的步伐。一个扶贫移民社区座落在某乡镇镇,规划用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建房232间,预计可解决386户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4、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市政府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资金支持、用地优惠、规费减免,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市级挂钩扶贫单位也利用各自的优势,在确定思路、选择项目、落实资金等方面为欠发达乡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片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建设阻碍资源流通。

基础设施的落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片区经济的发展和全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片区通向外面公路目前只有瑞枫公路和瓯湖公路两条,而且等级低,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各乡镇道路建设并不完善,有些主要道路破坏严重,近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通村公路,给村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防汛抗旱能力差。有些学校配套设施很差,远远跟不上要求。乡级卫生院设施落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群众看病比较困难。

2、山区地形制约经济结构。

片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旅游业非常薄弱。受山区地形的限制,各个产业都存在发展的缺陷。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发展特产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片区内各乡镇虽都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特产农业,但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还是很低,只有6家不具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高度分散的农户是农产品市场的主体。销售方式也以农户自销为主,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销售网络,从而不能及时的把收成变为收入。由于各农户必须各自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经常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极大地破坏了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特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某乡镇片区工业主要以工艺品制造和皮革加工行业为主,虽然地域面积较大,企业发展空间却非常狭窄,尤其在企业用地方面难以得到解决。同时,主体工业的污染性,使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企业的引导。

某乡镇片区自然风景怡人,旅游资源丰富同,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开发利用率低。片区内仅有的龙井、金鸡山、卧龙峡等旅游风景名胜区,目前尚处于初级状态。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风景区目前所有的内部建设都是依靠政府投资来进行开发,市场化程度几乎为零,远远落后于周边的其他风景区。而旅游服务行业在片区各风景区几乎是一片空白。

3、传统观念束缚农民素质。

山区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严重,很多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科学文化知识严重缺乏,他们难以及时接受一些先进技术和方法,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敢冒市场风险,不能积极主动开辟增收门路,以致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片区161个村除了少数村外,大多是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没有收入来源,缺乏资金,村级的各项事务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就连正常的开支都很难解决,更谈不上搞建设。

村级组织涣散无力。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战斗力不强,不能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现象。农村党员队伍发展缓慢,部分村多年没有发展年轻的党员,年龄结构不断老化。村干部文化水平层次较低,大部分只有小学初中文化,他们面对落后的现状,无发展思路,无改革之措,无致富之道,没有心思也无力搞建设。

农民就业得不到保障。某乡镇片区有13万人,劳动力有9万多人。约有5万多人外出经商、务工等。但还有4万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家,除了农忙时节参加劳动外,大部分时间无所作为,造成了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社会保障机制对于他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就业得不到保障。同时,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未列入低保范围,并且由于医疗、救济等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缓慢,也没有完善的帮扶措施,导致贫困人口依然贫困。

三、片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实施省委确定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决策和部署,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探索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础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基础设施落后是某乡镇片区区位优势相对弱化,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旅游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历次的市、乡镇人代会上,代表们提出最多的就是交通、水利、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这是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共同呼声。发展山区经济,首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基础设施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奠基工程。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尽最大限度减少自筹额度。加强通村公路建设,完成岩松线、兴湖路改建工程和瞿湖公路建设,在加快对瑞枫公路拓宽改造建设的同时,抓紧全面开工建设瞿湖(瓯海瞿溪至某乡镇)公路。拓宽渠道,加快三十三、三十四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此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搞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普及农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在某乡镇、林溪、鹿木等人口集聚较强的乡镇建立完善垃圾中转站。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率。增设健身点,改善有线电视线路和电力设施,在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创建村的主要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实施亮化工程,提高文体设施和路灯亮化在农村的普及率。加大通讯、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步伐,如开通宽带网络,在信号盲区建立信号站等。

2、发展特色农业,转变产业格局,创新经营模式。

发展效益农业。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结合某乡镇片区耕地少,山地多的特点,把高山蔬菜、中草药、家禽家畜等特色产业作为扶持重点,用好鹿木“中国马蹄笋之乡”这张金名片,以点带面,促进其他乡镇在原有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2003年某乡镇片区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总产值6.47亿元,同比增长44.9%,工业经济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农业。依靠传统农业,已不能快速增加农民的收入,无法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转变。由于某乡镇片区的工业经济比较分散、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大幅度增长的不利因素。为改变各乡镇工业分散的局面,结合片区的扶贫产业带建设,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产业带集聚,努力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型企业比重。

开发观光休闲农业。以休闲为主、到农家度假、娱乐的一种消费方式,即观光休闲农业,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随着私车的增多,到山区放松心情的“周末游”成了许多人喜爱的一种途径。目前许多游泳场所的开发,只留住旅游者夏季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加快扶贫产业带三期工程规划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3000亩的建设,形成不受季节影响的以客房、餐饮、娱乐、观光为主的旅游区。

3、改善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着手生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改善生态环境。相对平原发达地区,地处西部山区的某乡镇片区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片区强项,不仅为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能带动农民增收,更为打造瑞安市的后花园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片区农民素质不高,环保的意识不强,近几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急需解决的地步。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液化气、小水电等清洁绿色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彻底消灭白色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等各类生态资源。重点控制和治理林溪工艺品、潮基皮革加工等行业的污染。

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旅游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旅游设施与生态景观和谐、旅游方式与生态环境和谐。应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严格控制破坏景观资源项目的建设,防止景观资源的人工化趋势,加强旅游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山区旅游资源多的优势,开发出一系列“山水风光游”和红色旅游。重点抓好龙井、金鸡山、卧龙峡等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保护桂峰板寮革命根据地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欠发达乡镇革命斗争历史,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片区内奇云林场的资源,开发森林旅游。

4、加快移民搬迁,推动机制改革,深化城镇建设。

以“一十百千阳光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某乡镇阳光社区建设,把推进城镇化和鼓励农民下山脱贫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某乡镇阳光社区能容纳386户搬迁移民,但不能解决农民的就业性问题。针对下山移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特点,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拓宽他们的就业门路;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招收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发动华侨、外出经商办企业人员回乡投资、招工,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加快欠发达乡镇的劳务输出。

撤并乡镇和并村将成为我市机构改革的一种趋势,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领导经济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由于某乡镇片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多,且桂峰永安等地多华侨,致使很多“空壳村”出现,尤其是一些高山村,所以并村是势在必行的。还有个别乡镇结构臃肿,如桂峰乡在册人口5000多人,而其中3000人左右已移居国外,按人口规模甚至比不上一个大的村庄,所以现行的乡镇机制规模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撤并乡镇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而作为管理八个乡镇的某乡镇片区工委只是市级的派出机构,在管理力度上还有所欠缺,为协调片区内各项事业的发展,避免片区的资源浪费,在撤村并村的同时,实施工委管理职能的改革。一是撤消乡镇一级机构,则由片区直接接管乡镇工作,形成片区一级政府机构。二是合并乡镇,应适当加强片区工委的职能,如财政权和人事权,以便更好的管理和协调。

5、深刻思想教育,改变工作作风,强化全民素质。

目前,大多数干部很难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干群关系融洽的一面;也有部分干部对农村的发展不够重视,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职位升迁和经济收入,并不在乎农民的疾苦。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们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只有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干部的思想意识、执政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二要依靠群众搞好科学决策,从基层和群众中汲取营养;三要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克服和形式主义;四要严于自律,严格要求,切实过好党风廉政关。

乡镇的发展方向第2篇

在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建设乡镇财政,乡镇财政赋与了新的职能、新使命、新任务。新时期的乡镇财政建设目标明确,不是原有乡镇财政简单的复制,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必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重新界定乡镇财政的职能范围、作用重点,顺势而为,高起点、高标准要求乡镇财政、建设乡镇财政,以巩固财政的基础。第一,把乡镇财政建设成民生型财政。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质是民生需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我国的财政已向民生转型,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或者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乡镇财政必须按照民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向民生型财政转型和发展,把职能和工作目标定位在民生服务上,为“三农”服务,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并根据财力的可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第二,把乡镇财政建设成服务型财政。乡镇财政扎根基层,面向“三农”。如果说乡镇财政建设初期是以征收农业税为重任,属于征收管理型的基层财政,而如今的乡镇财政工作目标和重点已发生根本变化,主要任务是服务“三农”,工作重点在财政支出管理上,主要职责是为群众办事提供方面。乡镇财政必须按服务型财政的要求,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统筹安排财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为农村建设提供帮助,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第三,把乡镇财政建设成节约型财政。按照“经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既不是机构改革精减的对象,也不是乡镇人员分流的场所,必须是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的管理机构。一方面,乡镇财政的机构要精简,工作流程要简化,办事要顺畅,和节约型的机关相适应;另一方面,乡镇财政的人员要精干,素质要高,要懂业务熟悉政策,是政府理财的行家、能手,能兼任多岗位的工作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从而把乡镇财政打造成节约型财政。第四,把乡镇财政建设成效益型财政。财政资金是有限的,有限的资金使用的是否得当、是否合理效果是不一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好、最佳的效果是理财的要求。财政资金的筹集、使用、监管是财政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财政资金分配不是财政工作的结束,还必须考虑财政资金的使用,使用以后产生的效果,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是衡量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准,乡镇财政必须从财政预算、执行、监督每个环节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把乡镇财政建设成效益型财政。第五,把乡镇财政建设成公开型财政。乡镇财政是以服务“三农”为职责的基层财政,要服务好“三农”,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百姓肯定,乡镇财政必须是公开型的财政。政策要公开、制度要公开、管理要公开,让群众知晓。也只有公开了,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否则,“暗箱”操作是不可避免的,乡镇财政提供的公共服务就不能客观公正;也只有公开了,乡镇财政才能自觉接受乡镇人大、社会舆论、社会公众的监督,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才不会偏离方向,才不会浪费流失。因此,必须按照公开型财政的要求建设乡镇财政,使乡镇财政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第六,把乡镇财政建设成数字型财政。理财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科技进步为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条件。新时期下的乡镇财政不再是传统的记账型的财政,建设起点要高,必须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到乡镇财政管理中。要借助信息化管理方式,和县市财政、乡镇政府和部门的信息要保持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使乡镇财政做到依法理财、政策执行到位。同时,要按照信息化的要求,乡镇财政必须把乡镇范围的公共服务,乡镇财政供给范围的资料库建设好,做到资料完整、数据真实,随时满足管理需要,实现乡镇财政管理的数字化。

二、新时期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乡镇财政的发展过程看,加强乡镇财政建设不是新生事物,乡镇财政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化,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财政资金管理任务不断加重,这样加强新时期的乡镇财政建设不是原有乡镇财政建设的简单重复,按照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乡镇财政建设的职责、任务、重点必须作相应调整,以发挥好乡镇财政职能作用,适应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1.在思想上重视,推进乡镇财政可持续发展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财政支持的重点,是各级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经济社会越发展,“三农”问题越重要,政府越重视,也越有能力解决“三农”问题,而由于我国农村的广阔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乡镇政府和乡镇财政的参与和作用的发挥。乡镇财政面向农村、面对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支持农业发展和服务农民增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只有更好的发挥和利用乡镇政府和乡镇财政的优势,解决“三农”问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政府必须按照预算法规定的“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要求,高度重视和加强乡镇财政建设。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乡镇财政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理财思路,安排乡镇财政预算,保持乡镇财政收支平衡,避免乡镇财政出现赤字或负债,实现乡镇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求乡镇财政转变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财政支出管理上,用好财政的支农资金,实现乡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在职能上要强化,确保乡镇财政功能作用的发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作为基层政府的乡镇财政,固然财政所应有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监督管理等职能,乡镇财政同样具备,同样应该拥有,无非是重点和方向不同而已。如果说乡镇财政建立之初,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筹集资金是乡镇财政主要职能的话,随着农业税退出我国财政发展的历史舞台,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用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资金不断增加,乡镇财政的职能重点已从财政收入管理转向财政支出管理,从经济发展转向社会事业发展,乡镇财政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职能不是弱化了而是强化了。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必须从支出管理着手,通过加强乡镇范围内的资金管理来强化乡镇财政的职能,使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一方面要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资金安全是用好财政资金的前提,乡镇财政必须强化资源配置职能,把财政资金用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或方面,防止财政资金被截留、被挪用、被私分,导致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以及资源配置的低效。另一方面要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乡镇财政资金包括经常性资金和项目资金,经常性资金主要满足乡镇政府经常性支出需要,用于通常说的“人吃马喂”;而项目性资金用于专门的事业发展需要,有特定的用途。乡镇财政必须强化财政资金的分配职能,用好财政资金,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满足乡镇事业发展需要。同时要保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财政资金的分配不是财政资金使用的终结,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如何,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体现在哪里,这是财政资金使用必须考虑的。乡镇财政必须强化监督职能,建立以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核心的监督体系,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得最有效,以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绩效目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在体制上要合理,增强乡镇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财政体制实质是财权的划分,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事权的实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制定财政体制应该遵循的。在财政体制的调整过程中,上级财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作为最基层的乡镇财政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话语权。分税制以来,为了理顺中央和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向上集中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公共财政不断向农村延伸,财政的支出责任不断增加,这使得基层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出现了困难。根据国家审计署对全国33091个乡镇审计,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有3070.12亿元。乡镇财政不同于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出现困难可以发行债务或增加下级财政的上缴比例来解决困难,而乡镇财政的困难是真正的困难,难有解决办法,主要靠上级财政来解决。根据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在乡镇财政体制设计上,为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县市财政要把财力适当向乡镇财政倾斜,尤其是向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倾斜,使乡镇政府的财力和事权相适应,使乡镇政府的事权得以实现,满足乡镇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或者,县市政府适当上收事权,减轻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也是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有效方法。

4.在管理上要加强

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原因,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管理不规范、管理薄弱是乡镇财政的通病。乡镇财政不同形式存在管理基础的薄弱,资料不齐全;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标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有些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乡镇财政管理中不是个别现象,影响了乡镇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加快,以及乡镇财政从收入管理为主转向支出管理为主,乡镇政府事权的扩大,乡镇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和支出任务的加重,乡镇财政的管理必须加强,把公共财政要求的现代管理方法延伸到乡镇,提高乡镇财政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乡镇财政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把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公共财政的管理办法在乡镇财政中全面推行,已推行的要结合乡镇财政的实际,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提高乡镇财政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乡镇财政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乡镇财政的预算制度、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各种管理制度,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同时,要提高乡镇财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把乡镇财政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化推进专业化,改变传统的手工和经验主义的做法,改革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巩固财政管理的基础。

5.在服务上要改善,创新乡镇财政服务方式

随着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国家涉及“三农”的政策多、涉及的部门也多,涉及财政、民政、农业、教育、劳动社保、卫生、计生、文化、科技、城建、土管、环保、广电等多部门。有涉农的,如“农机直补”“、种植大户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有涉及公共事务的,如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型农村养老等。如何确保国家的公共政策和“三农”对接,解决公共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各部门都有向乡镇延伸的愿望和要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以保障公共政策落地,否则,必然会出现乡镇机构设置的重复,即导致机构的重叠,职能的交叉,即不利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也不利于农民办事的便利,不符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节约型政府建设的要求。而政府公共政策的共同特点,都涉及财政资金,由乡镇财政来统筹管理是符合财政资金管理要求的,乡镇财政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因此,乡镇财政必须按服务型财政的要求,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树立服务意识,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式,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确保政府公共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做好服务“三农”的基础性工作,对涉农的有关政策、制度、管理办法要公开,自觉接受乡镇人大、社会舆论、社会公众的监督,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群众知晓。另一方面统一提供公共服务,要整合乡镇行政事业服务资源,构建乡镇公共服务平台,使与财政支付关联的乡镇民生服务相关事项能够实现统一提供,形成高效、便民、快捷的“一站式、一条龙、一卡通”式乡镇公共服务新模式。

6.在机构上要健全,巩固乡镇财政发展的基础

乡镇的发展方向第3篇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新型的新农村,而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基础建设的前提,因此经济发展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建设一个健康发展,良好向前发展的新农村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此时发展乡镇企业是最佳选择。本文旨在探讨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联系,并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镇企业所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 :新农村;乡镇企业;问题;有效途径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很注重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并采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径帮助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建设乡镇企业。乡镇企业,顾名思义,是在农民的投资下建立的企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探求之后,乡镇企业已呈现出多元化的企业与投资形态,但无论是何种形态,乡镇企业的投资主权,管理主权都是掌握在农民的手中。但是即使乡镇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在当今这个变化莫测的大的国际社会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面对着很大的困难与重重压力。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要以促进农民的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要多渠道的转移农民就业,不断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形势,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挥亿万农民在建设新农村的主题作用。”从这一份国家报告中可看出,国家对于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十分重视的。

1.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

发展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对经济的建设,而新农村的发展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建设。虽然,国家对建设新农村提供政策补助资金,但是倘若新农村建设中没有对经济发展有所裨益的项目与稳固并且向上发展的资金来源的话,那新农村的建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新农村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能在一步步的试水中找到适合新农村发展的最佳经济来源方式。良好向前发展的乡镇企业对建设新农村能提供有效地资金资助,能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为中国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建设添砖添瓦。

2.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提供公共设施支持

发展乡镇企业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各个公共事业的发展,完善基础公共设施,提高新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并且,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发展乡镇企业能够为农村富足的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旧农村向新农村的战略转型。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能有效地带动当地教育设施的完善与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地教学质量,从而为当地培养新型的人才,这对于新农村的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能有效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运转,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繁荣,教育繁荣,人们富足。

三、乡镇企业发展中外部环境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的国际环境下的改变也对我国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市场,与所占市场份额并不大的乡镇企业争夺市场资源;国内的经济政策有所偏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的补助与政策性扶助力度很大。但近几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明显的变动,对私营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重视度加大,而国有企业本身的背景优势也让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主要靠政府的资金技术资助而发展的。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重心的偏移,乡镇企业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发展和向银行进行中小额贷款,而我国经济的发展让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的渠道变小。因此,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乡镇企业与国企、大中企业的优势对比十分的不明显,国企有着国家的支持与雄厚的资金来源,与大中型企业一样有着优良的地理环境优势,并且大中型企业有过硬的技术支撑。而乡镇企业与之相较而言就缺少地理优势、资金优势与技术指导。

四、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的作用

由于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乡镇企业大多走的是粗放型产业。并且新农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使很多乡镇企业还在起步阶段就因为绿色贸易而夭折。因此要真正实现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新农村发展的产业。对于环境条件好的新农村,要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化的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的新技术产业,真正实现由农村向新农村的转化。而对于没有地理环境优势的新农村,则要另辟蹊径,寻找适合本土新农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如,地理环境偏僻,但是风景独好的新农村,可以寻求国家、企业资助或者寻求银行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发展乡镇企业时要运用新思维,采取多元化的实施方式,努力寻求最适合本土发展的产业,这样才能使乡镇企业真正发展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新农村建设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乡镇工业的发展创新化

乡镇企业源于农村,服务农村,致富农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工业化时,应遵循三农化,效益高效化,信息即时化,和谐绿色化。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结构的创新、产业的合理配置、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服务意识等。在生产时,致力于技术的创新改造,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并消化吸收,创造具备当地特色的技术。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机制中,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去留问题,制定人性化的薪酬福利制度,为乡镇培养各类新型人才。

2.乡镇企业的融资多向化

乡镇企业往往规模都不大,自身资金有限,因此发展的速度及规模也有限。如何解决资金不足成为首要问题。在行政方面,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努力改善融资环境,并及时取缔乱收费现象。在企业方面,应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采用包括技术融资、设备融资、资金融资、劳动力融资的多样化融资模式,积极寻求融资。同时,努力发展龙头企业,应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各企业的发展。

特别注意的是,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发展迅猛的社会,应从环境、人员等方面多鼓励、扶持高科技入乡的发展。

3.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化

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在努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也是噬待解决的问题。在规划企业发展地区的时候,应该重点规划企业发展集群,通过合理利用环境及地理资源,集中治理、系统防治,同时集中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坚决施行先立法后工作,先预防的环境保护措施,使企业规模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结语

要发展新农村的前提条件是要发展经济,乡镇企业作为新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探索去实现。这样有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镇企业,才能与新农村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马恩成,周森,陈文学.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农村现代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戚学森,王文斌.中国农村公民社会的雏形及其发展走向[J].中国民政,2005(4).

[3]文龙光.当前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2(6).

乡镇的发展方向第4篇

创新乡镇“四大机制”建设的背景

创新“四大机制”、破解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五大困境:

思想困境。一是认识不到位。虽然建设服务型乡镇已提出了好些年,但在现实运作中,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却没有真正成为工作重心,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也没有真正转到服务上来,仍旧是“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建设轻公共服务”。在具体工作中,乡镇干部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维稳、征地拆迁、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方面,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二是概念不清楚。不少乡镇认为,构建服务型乡镇只要管好、建好服务型的乡镇干部队伍就行了,没有从深层的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致使服务型乡镇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服务型乡镇建设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职能不清晰。在现行政府问责体制下,乡镇政府的政绩评价和乡镇干部的升迁都取决于县级政府对其的工作考核,使得乡镇干部很难把农民需求内化为乡镇的工作动力,以致乡镇政府没有足够动力转变职能,由行政管理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体制困境。从当前来看,服务型乡镇建设的最大问题还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是条块分割、权责失衡。现行乡镇行政体制主要是一种“压力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上级政府将事权下移,将有考核的任务落实到乡镇,将有执法权、处罚权的职能站所向上垂直,分割肢解了乡镇权力结构,减弱了乡镇政府的治理功能,导致乡镇行政管理难以高效运行、县派机构难以约束、权责失衡问题非常突出。二是机构混杂、人员缺编。在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下,乡镇机构设置也搞“上下对口”,使得机构设置过细、过多、过于分散,人员配置复杂缺编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的发展,使其在强化执行功能的同时,忽视了服务职能。三是人员老化、结构失衡。仙居现有乡镇干部中55岁以上占了近20%,45岁以上占了52%,35岁以下的仅占16%,特别是文化、农技、林业、工办等技术专业人员严重老化,其中60%的农技人员年龄已超过50岁,很多人在近五年之内面临退休,基层农技人才“断层现象”非常严重。

财政困境。一是财政收入有限。仙居属全省欠发达地区,乡镇是“吃饭财政”,主要靠财政拨付、社抚费、土地出让金和项目生存。如2012年,仙居地方财政总收入7?郾9亿元,用于乡镇总计2亿元,意味着仙居有限的财力,只能是保乡镇基本运转,难以保障乡镇各项事业发展。二是财政体制弊端、财权缺失。仙居乡镇实行的是“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规范财政支出,但同时也剥夺了乡镇的财政权,造成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乡镇对此普遍反映“不方便、不灵活”,特别是在规范津补贴发放后,乡镇用于激励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手段缺失,干部积极性难以调动。三是负债建设非常普遍。仙居乡镇虽然收入有限但用钱地方却很多,无论是维持机关日常运转,还是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等都需要乡镇配套资金支持。在有限的财力下,乡镇政府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很难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也很难保障公益事业建设的项目配套资金,致使有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得不降低标准或缩小规模,从而加剧了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严重匮乏。

服务困境。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尽管近年来仙居县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但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改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渴望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信息服务等诉求越来越强烈,但由于仙居财力有限及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全县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90%以上集中在县城,乡镇对农村公共服务基本处于被动运作和错位的状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是总量不足、投入不足、服务短缺。二是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短缺。由于仙居“扩权强镇”政策没有全面落实,赋予中心镇的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没有授权到位,中心镇仍停留在农村小集镇层面,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和行政审批服务严重滞后,财权、事权、人权严重不对等,导致乡镇治理结构与区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也使中心镇作为区域发展的龙头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严重短缺。

行政区划困境。一是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由于区域行政分割,造成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错位,阻碍了资源合理配置、要素自由流动,这种“单打独斗”、行政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区域行政格局,损害了区域整体形象和利益,削弱了区域竞争力,也使地区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往往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地域的垄断性。以仙居水利设施为例,各镇内可能能通过“一事一议”解决,但跨镇区的道路建设和水利修复就难以顺利开展。二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仙居现有乡镇街道20个,原来有行政村723,目前调整到403个,全县近50万人分散居住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意味着仙居有限的财力,如果不以中心镇为平台,集中集约投入使用,很难在全县范围内均衡配套生产生活设施,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构建服务型乡镇的具体实践

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实现乡镇从“失衡型”向“均衡型”转变。一是理顺条块权责关系。我们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创新性以分类对待方式理顺县与乡镇、乡镇与站所、乡镇与部门的事权关系,建立和完善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化基层站所和县派驻机构的管理机制,落实乡镇街道应有的工作考核意见权和人事任免建议权。建立与乡镇街道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分类竞赛活动。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区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产比重等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设置考核标准,实行分类考核,减少部门专项考核事项,切实减轻乡镇压力。二是合理设置机构。根据各乡镇人口面积、经济水平、产业特色和职能需求,对全县乡镇街道内设机构进行重设和理顺,打破上下对口的传统设置模式,分类确定、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变原来“七站八所”为“五办三中心”。改革整合乡镇事业单位,今后乡镇不再设立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过合理调整,全县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360多个减少到160多个,乡镇工作力量也明显集中到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服务方面。三是优化干部资源。根据当前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全县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进行重新核定,考录亟需的城镇规划、文化、农技、安监等专业技术人才,切实解决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加大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对全县800多名包括领导班子成员在内的乡镇干部分批开展“全员轮训”,根据基层需求和干部自身实际,设置“1+5”技能培训、开展“1+1”导师带学,力促干部转型。

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实现乡镇从“吃饭型”向“发展型”转变。一是调整县乡财政分成比例。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提高乡镇财政超收分成比例,鼓励乡镇创收的积极性。按照“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办法,以近3年乡镇地方财政实际收入的平均数为基数,凡完成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基数的超过部分,剔除上交省财政20%以后,实行全额分成。对一般乡镇适当提高乡镇分成比例,对中心镇凡超过基数部分,做到全额返还。对城建税、配套费等各项规费给予乡镇一定比例返还,中心镇土地出让金按100%比例返还。二是完善乡镇激励机制。实行让利于乡镇、放权于乡镇的财政分类管理机制,设立乡镇长奖励基金,按乡镇在职人数和一定的标准确定基金控制额,主要用于乡镇的临时性、突击性、重点工作的奖惩考核,进一步激发乡镇工作活力。三是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充分发挥各个乡镇的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一镇一品、一镇一业”为主的特色经济,特别是结合仙居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当前开展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林业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植和挖掘乡镇新的财源。

创新审批服务机制,实现乡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建立审批服务平台。开展“扩权强镇”改革,在横溪、白塔、下各三个中心镇设立办事大厅分中心,将23个职能部门的153项审批事项下放到中心镇,进驻中心镇审批服务中心,使中心镇在发展决策、城镇规划、项目审批、社会管理、综合执法、财政分成等方面有更大的权限。二是构建新型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变传统以县域为主体,组织和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供给模式,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中心镇为基础,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以及交通、通信、水务、养老等资源创新发展模式,采取集团化管理、连锁式经营、市场化运作,向中心镇延伸,形成以中心镇为单位的纵横交错的新型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三是优化乡镇便民服务职能。建立县乡村纵向服务链,以“强基惠民村村帮”工程为抓手,重点围绕三改一拆、四边三化、黄皮屋整治等中心工作开展组团帮扶,服务乡村两级。建立乡村横向服务链,以便民服务中心为抓手,为基层群众提供全程代办、维稳调处、科技指导、农村信贷、劳动用工等服务,对39项贴近百姓的服务事项落实、委托给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直接办理,使便民服务中心能够独立承担三农事项办理和上报审批服务,有效解决了为民服务事项效率低、手续繁、环节多的问题。

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实现乡镇从“分散型”向“融合型”转变。一是建立协作区机构。根据中心镇和周边乡镇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沿革及发展需求,成立以中心镇为核心的三个协作区,分别由三位常委兼任,每个协作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出组建方案和运作机制。二是突出区域协作重点。跳出以往行政区划大拆大并的传统思路,以政府主导模式探索建立跨镇域的联合协作机制,由协作区来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口集聚、审批和公共服务。三是强化区域协作保障。成立加快协作区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县协作区发展工作,研究设立协作区发展专项基金,对协作区在土地出让金分成、财政分成、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

构建服务型乡镇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社会转型与政府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建立服务型乡镇是新一轮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基于仙居县探求服务型乡镇建设的具体实践,我们建议:

着力构建服务型乡镇的服务新理念。针对当前乡镇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缺乏公共服务理念,忽略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建议要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及时转换工作职能,树立“优质、高效、便民、廉洁”的服务型乡镇的新理念,把思维从管理转向服务,把为农村社会、为农民服务作为乡镇政府运行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改变以往乡镇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状况,把政府职能转换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

着力构建服务型乡镇的行政管理新模式。一是针对当前乡镇政府这种“无权、有责、无利”的现状,建议县级政府有必要适度放权让权给乡镇,合理配置乡镇人权、财权、事权和经济社会管理权,尊重乡镇政府相对自主的地位,加强乡镇事务责任规范,使乡镇有权行事,有钱做事,有人办事。二是针对当前条块分割、条条垂直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理顺县与乡镇、乡镇与部门的关系,有选择、分类型向乡镇下放权力,赋予中心镇相应的县级经济审批权限,改革现行乡镇事业机构,合理界定县、乡镇、部门事权,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政府职能泛化、机构林立、事务缠身的问题,充分保证乡镇政府职能行使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三是针对当前乡镇机构冗杂、人才匮乏、结构失衡的现状,县级政府应整合行政资源,合理调整机构和人员,根据各乡镇人口、面积、经济总量、产业特色、社会管理等综合指标,因地制宜、分类设置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积极创新干部管理机制,改变传统用人机制,实行干部使用向乡镇倾斜,规范乡镇干部借调,加大乡镇干部交流力度,优化乡镇干部考核和评价方体系,激发乡镇干部活力。

着力构建服务型乡镇的财政运行新体制。一是科学界定乡镇的财权和事权,让乡镇政府享有财政分配参与权、建议权和决策权,建议将面向乡镇和适合乡镇管理的人、财、物等权力下放到乡镇,改变“财权在上,事权在下”、财权制约事权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乡镇人乡镇管,乡镇事乡镇办,乡镇财乡镇理”。二是合理确定县乡财政分成比例。坚持事权与财权相配套原则,建立新的财政收入奖励机制,明确县与乡镇的财政收入划分,可继续按照“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办法实行,基数可以近3年的乡镇地方财政实际收入的平均数,凡完成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基数的超过部分,剔除上交省财政20%以后,实行全额分成。三是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考虑县和乡镇的合理负担比例,有的不该由乡镇承担的,或者纯粹是上级“开单”的,县级要主动承担起来,避免增加乡镇不必要的负担,使之陷于左右为难的困境。

着力构建服务型乡镇的绩效考评新机制。一是打造提高服务能力的“培养链”,促干部素质提升。建议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多层次、分批分期的“全员轮学”,重点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政策法规、产业发展、工作方法、实用技术、驻村工作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乡镇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为农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打造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链”,促干部活力提升。改变传统的干部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建议干部使用向乡镇倾斜,待遇保障向乡镇倾斜,工作支持向乡镇倾斜。三是打造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挥捧”,促乡镇职能转变。探索乡镇差异化的科学发展,改革现行乡镇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乡镇不同类别,实行分类考核,破除唯GDP论,淡化GDP考核,更加突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考核内容。同时,优化乡镇干部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建议建立上下结合、以自下而上的农民参与监督为主的考核和管理机制,可借鉴仙居县对驻村干部实行“4S”服务等级评定的办法,切实提高乡镇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热情。

乡镇的发展方向第5篇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乡镇人口规模进一步发展。乡镇商超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这个大背景下发展,采用何种经营方式去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研究乡镇商超的发展、特点及其问题,通过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乡镇商超的相互关系,研究乡镇商超如何抓住机遇,提高乡镇连锁超市的经营水平,适应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乡镇商超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44-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曾稳(1973-),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高职教育。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而变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乡村人口慢慢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向大城市转移,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与人们生活日益相关的零售业——超市,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镇商超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城镇化的重视及对乡镇地区甚至是农村地区的扶持,给乡镇和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乡镇商超在这种环境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它是零售行业的代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满足乡镇人民日常所需,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我国城镇化的脚步才开始没多久,乡镇超市的发展现如今是在摸索中前进,它一方面学习借鉴着城市超市的系统,另一方面表现出乡镇商超处于发展中的独特之处:经营成本高,管理水平低;大多数的乡镇商超是家族企业,超市内主要的管理人员都是家族内部人员,容易造成组织混乱,责权不明。受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乡镇商超一般招不到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管理者与员工只是单纯的上属与下属的关系,联系不紧密。而销售与进货还停留在简单的进与出这种模式上,没有科学的数据分析,不能很好的对超市经营和管理做出准确真实的判断。在企业文化方面,超市工作人员没有企业归属感,没有奖励分配制度,没有企业精神,员工工作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无人员储备,培训工作滞后,员工素质较低,得不到提升,缺乏学习精神。乡镇商超自有资金有限,周转困难是制约是乡镇商超发展的主要瓶颈,乡镇商超要发展必须依靠资金的支撑,但自有资金十分有限,城镇化政策下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倾斜也是有限的,因此,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在多数情况下,乡镇商超会因为资金短缺而影响订货,从而影响销售。

农村人口向乡镇的涌入,给乡镇带来了消费,但农村人民普遍消费水平低,亲睐于低价产品,使得高质量高价产品销售低迷。由于乡镇地区地域小,购买便利,人们消费呈现出购买次数多但金额少的特点,主要销售的为食品和日用品。

二、超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超市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营规模偏小,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薄,跟随上新型城镇化超市发展的脚步,店内装修一成不变,灯光较暗,物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其营业面积并没有增加,并且之后开的分店面积越来越小,商品品种越来越不齐全。货品摆放不合理,缺乏艺术性,更没有美学效果。商业超市发展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但大部分下岗再就业职工服务意识不强、懒散,随意聊天走动,对待消费者爱理不理。上层管理人员对超市服务人员也缺乏管理与培训,工作变成了磨洋工。

三、发展乡镇商超的建议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镇商超相互关系探究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型城镇化深入到各个乡镇,对乡镇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它使传统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转向多行业发展,增加乡镇人民的非农业收入。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看,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率都在70% 以上,而城市化率也在70% 以上。这种情况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水平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化越来越依靠第三产业。

反观中国,城镇化到目前为止,仍然主要依靠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又严重制约着城镇化的推进,第三产业与城镇化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的制约关系。第三产业发展的落后,极不利于城镇化的推进,必须同时加快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而推进新型城镇化,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张来进行。因此,新型城镇化在影响乡镇经济的同时,对乡镇商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 新型城镇化带动乡镇商超发展

新型城镇化带给乡镇许多机会与机遇,通过增加投资,拉动消费,提高乡镇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商超也能得到发展,而乡镇商超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造福于民,推动经济发展。

2. 新型城镇化带给乡镇商超的竞争

国家通过新型城镇化对乡镇进行扶持,当一个乡镇城镇化规模逐渐形成,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当地乡镇居民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后,往往会吸引更多投资,这势必导致乡镇内相同产业形成竞争关系。因而各地企业的投资越来越多,乡镇商超的竞争对手不断增加,在乡镇能与商超形成竞争关系的新兴产业有:连锁超市、便利店、购物广场等等。而面对城镇化带来的竞争,乡镇商超应该抓住机遇,顺应时展。

3. 乡镇商超的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

乡镇商超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联动过程,第三产业的规模、结构与城市的规模、结构有很大关系。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赋予城市新的活力,使城镇化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乡镇超市的建议

1. 商品的定位与定价及促销手段的选择

乡镇超市远离城市,采购成本高,物流成本也高,因此商品定价也高。从城市归来的打工族、学生往往会觉得乡镇商超商品价格比外面还高。不可减免地采购成本与物流成本导致的高定位,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乡镇商超连锁经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在定价之外,注重选择促销手段,进行定期促销。例如重大节日、商品存货过多时。特别是每年的寒暑假,在外的乡镇人民都会由城市回到乡镇,这个时候乡镇居民是最密集,乡镇商超可以在这个时期做一些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

2. 现代化的营业方式

现代化的营业方式主要包括现代化超市管理、布局、超市配套设施、装修与营业面积。通过对居民的采访,大多数被调查者倾向于在装修好、商品齐全、现代化管理的超市购物。

乡镇超市要想在城镇化的乡镇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脚步,适应乡镇的城镇化进程。

3. 协调处理好政府、人民和企业三者关系

发展乡镇商超,重点是要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倾斜政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乡镇商超建设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企业长效发展与乡镇居民受益相结合,推动乡镇商超的发展。

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乡镇人口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 乡镇不仅要满足镇区人口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更要辐射到广大的农村人口,要求乡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设乡镇商超,这是城镇化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它一方面满足着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改善着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达到“城镇化”水平,这是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发展乡镇商超,一方面要借鉴城市商超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乡镇自身特点、经济水平来,使城镇化与乡镇商超发展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新玉言.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45.

乡镇的发展方向第6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 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过20年的努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企业13.46万家,比上年增加1.1万家,增长8.81%。从事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人数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3.42%。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9%。与此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已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相一致、相吻合的良好趋势:

市场多元化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通过积极改变出口策略,努力开创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外贸出口呈现出新的景象,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以往传统主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制衣、纺织、轻工等产品已转为销往欧美等市场。新开辟的国外市场出货值占新增出货值的40%以上。市场多元化大大地扩大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地降低了乡镇企业向国际发展的风险。提高了乡镇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产品结构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出口增加,传统的土特产、低值原材料产品逐渐减少。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科技化,大大地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当地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工业产品结构趋向合理。亦为乡镇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本积累。

企业规模集团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初见端倪,已涌现出一批像广东的“美的”、“科龙”,江苏的“阳光”等在国际上有名的集团性出口创汇大户。到1999年末,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有1万多个,企业集团有2千多个,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的形成,增强了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管理现代化

当前乡镇企业正面临二次创业的严峻课题,很多乡镇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和寻求创新。据对4523个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70%的企业开展了管理创新活动,据对1000多家大型乡镇企业分析,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占总销售收入的4%。目前,乡镇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趋势:从无管理的经营转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管理转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企业规模小

虽然乡镇企业已向规模集团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具有生产出口产品能力的乡镇企业规模还是普遍较小,“三来一补”密集型和小规模、零星产品出口的企业比较多。造成乡镇企业规模小的原因有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历史方面,乡镇企业主要来自小企业、手工作坊等,规模小,起点低。同时,一些企业老板存在小农意识,缺少把企业“做大”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农业剩余)、群众集资、银行(信用社)贷款三方面。目前,很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下降,自有资金减少,自我积累能力降低,致使企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致使群众集资变得越来越困难。上市乡镇企业数目更少(只占全国上市企业的5%),另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了对信贷的管理,使得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停止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企业规模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资金渠道较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不愿贷款,公众不敢投资;技术吸收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较弱,因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采购和产出的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产品竞争力弱

从总体上说,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特别是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十分缺乏。传统、低值的出口产品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中仍占较大的比例。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中轻工、食品、土畜产、纺织、丝织、服装、工艺品等低值的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67.87%。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整机、成套设备出口极少。这些主要是乡镇企业技术落后所引用起的。同时,乡镇企业出口过分集中于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一旦市场上出现饱和,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马上就陷入困境。这些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水平低

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在经营管理项目上存在盲目性,造成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向单一化、同一化;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企业生产受政府行政干预大,不能独立经营;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原料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在管理创新上推行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在人才资源、组织结构、技术等制度创新方面仍处于初试阶段,甚至有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深入开展。

人才和市场信息缺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外贸人才尤为缺乏。据统计: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有103万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3%,高中的有3827万人,占87.6%,中专的有43.9万人,占10.1%。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很多人才选择外企、机关事业单位,不愿留在乡镇企业,这就给乡镇企业的外贸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乡镇企业外向型发展对策

优化市场结构

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已有的传统出口市场,千方百计地保住在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已建立的出口阵地;二是要加快开拓欧美、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努力开创更多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对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贸公司作为商,加强与外贸公司的携手合作,既可充分利用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信息、减少风险,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又可发挥乡镇企业规模小、投产快的优势,形成出口产品替代系列。其次,以创办海外企业为主攻方向,拓展外销。通过企业人员和经贸人员到实地推销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产品外销上有新的突破。

扩大乡镇企业规模,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具体措施有:一是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把当前规模应有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引导他们向大规模、高科技和外向型发展。同时,推行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组建和创办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为一体的各类型企业集团;三是在项目选定和资金投向上要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倾向,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经济项目倾斜,要集中主要资金用于规模大、起点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改变过去乡镇企业上项目老模式;四是适当招商引资,与国内外客商合作,借助外力加快规模扩张。

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乡镇企业必须注重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密切注意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及时引进和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于已熟悉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密切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瞄准其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敢于为开发高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抢占科技制高点;二是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首先集中突破某一领域的某一关键环节,以“以一招领先”争得“招招领先”进而由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高科技企业迈进,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以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要以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质优价廉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大而盈”的企业实行公司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对“大而亏”的企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扭亏为盈。同时,要规范改制企业的运作,大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第二,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快资金流通,减少非生产性、非生产人员开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核算制度,降低物质成本消耗;第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大力推行2S0900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奖惩与员工业绩挂钩的方法,对绩优者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内部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第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要确立科学的营销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市场调查、预测,准确生产适销产品。同时,要抓好营销队伍建设,扩大营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对决策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要注重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

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把培养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外贸、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多样式、多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获取政策和业务信息,并在网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信息,查询贸易机会和信息。加强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和文化技术素质。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发挥才干。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尽可能在国内外聘请本行业一流人才,以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重视人才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益,造就一批开放型的外向型企业家。

创造比较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是解决好政策、法律、环境等问题,建立一种平等竞争的新秩序。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继续落实鼓励出口、招商引资的政策上,制定出更多新的优惠措施,简化出口手续。对各种企业要一视同仁,使乡镇出口企业享有国有出口企业招商引资的一切权利,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乡镇企业申请进出口权。把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外向型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从事外贸业务的乡镇企业的业务指导和行业服务,为乡镇企业提供范围广泛的国外商品市场行情、国外市场趋势、贸易和投资机会等信息,帮助乡镇企业了解掌握国外投资和商品进出口的政策和法规。从市场经济政策目标出发,对于贷款,无论申请人是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应根据贷款风险与效益情况而同样看待。据此,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当从长远战略出发,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前景良好的、未来可能成为外向型经济骨干的乡镇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特别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倾斜。

参考资料:

1.祝尔娟,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大趋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

2.中国乡镇企业年鉴[M],1999

3.姜永涛. 努力实现乡镇企业的跨世纪发展[J],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0.8

4.刘佳红、金善花,规模经济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J],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1999.11

乡镇的发展方向第7篇

1.指标选取原则。乡镇是由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任何单项指标都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所以需要构建一套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该指标体系即是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方位、多角度地对区域经济社会进行评价,要具有导向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和绩效性。

2.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将指标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一类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指标进行乡镇科学发展定量评价。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农村经济总收入X1、农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X2、工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X3、耕地面积X4、粮食总产量X5、农村用电量X6、农业机械总动力X7、乡镇企业产值X8、乡镇企业上缴税金X9、乡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比重X10,共10个指标。涉及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劳动力情况。社会人文发展水平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X11、总人口X12、非农人口比重X13、年末出生人口X14、小学初中学校个数X15、师生人数比X1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所X17、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X18,共8个指标。涉及乡镇人口、城镇化、农民生活、教育文化水平、社会保障等。

3.评价方法选择。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方法,将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变量转化为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因子分析是把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关程度较高的几个变量归为一类,每一类组成一个因子,用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方便地找出影响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线性加权法对各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定量评价。

4.评价体系计算过程。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具体步骤如下:(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及其特征值、特征向量。由特征向量构成的矩阵A=(aij),称为因子载荷矩阵。(3)建立因子模型。设X1,X2,…,Xn为原观测变量,通过因子分析,找到影响这些变量的公共因子F1,F2,…,Fm(m<p),这样原p个变量可以表达为:Xi=ai1F1+ai2F2+…+aimFm+εi(i=1,2,…,p)上式中的F1,F2,…,Fm称为公共因子,εi称为Xi的特殊因子。(4)确定因子贡献率和累计贡献。(5)对因子载荷阵作正交旋转。(6)计算因子得分,权数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7)计算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反映各乡镇经济总体发展程度。标准化处理的结果使得最终得分没有满分,零分表示乡镇的平均水平,正分表示高出平均水平的程度,负分表示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

二、乡镇科学发展实证分析———以孝义乡镇为例

2014年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山西省孝义市排名第65位,是山西唯一入围的县级市,这是孝义市自2007年至今连续7年入围全国百强县市榜单。孝义市是山西“扩权强县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双试点,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等方面走在全国其他资源型市县的前列,这与孝义各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目前,孝义市所辖7个镇、5个乡,乡镇总面积819.51平方公里,占孝义市总面积的86.63%。人口27.9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0%。乡镇企业总产值308.77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7.2%,且各乡镇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各不相同,在资源型县份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鉴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山西孝义为例,对乡镇发展进行评价研究。

1.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2.计算变量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以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表1可以看出,前4个主因子的贡献率达到84.869%,因此选择这4个作为主因子进行分析。通过碎石图(见图1)也可以看出:第1个因子特征值很高,解释原有变量贡献最大。以此类推,特征值逐渐变小,第5个以后的特征值越来越小,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因此提取4个因子是合适的。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乡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年末出生人口、农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等指标上有较大的正载荷,因此该主成分主要表明农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作为乡镇农业指标。第二主因子在农村经济总收入、工业收入占经济收入的比重、农业机械总动力、乡镇企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师生比等指标上有较大的正载荷,因此该主成分主要表征乡镇经济发展规模及水平,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指标。第三主因子在总人口、非农人口比重指标上有较大正载荷,表明人口是劳动力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主成分主要反映劳动力方面的情况,作为劳动力的指标。第四主因子在乡镇企业上缴税金这个指标上的载荷大,反映乡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因此该主成分反映了乡镇的工业发展概况,作为乡镇工业指标。

3.计算各乡镇综合因子得分,列出因子得分表,并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各乡镇的综合测评得分,公式如下:ZF=26.201%*FAC1_1+23.760%*FAC2_1+17.921%*FAC3_1+16.9839%*FAC4_1其中ZF为各乡镇的综合得分,FAC1_1,FAC2_1,FAC3_1,FAC4_1为各乡镇的因子得分,系数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综合得分高低表明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强弱,详见表3。

4.综合得分的结果分析。综合得分量化反映了各乡镇经济总体发展程度。由因子得分矩阵可以看出,在因子1上得分较高的有大孝堡乡、兑镇镇、西辛庄镇、下栅乡,表明这些乡镇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南阳乡、柱濮镇等乡镇得分为负数,表明乡镇农业发展落后。在因子2上得分较高的有梧桐镇、兑镇镇,表明这些乡镇的经济综合实力较高;驿马乡、下栅乡得分最低,表明乡镇的经济综合实力较低。在因子3上得分较高的有阳泉曲镇、兑镇镇、高阳镇,表明劳动力资源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好;在因子4上驿马乡、梧桐镇和大孝堡乡得分高,表明工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从综合得分情况看,兑镇镇、梧桐镇、大孝堡乡、阳泉曲镇、高阳镇这五个乡镇的得分为正,排名位居前五,表明乡镇的总体发展程度较高;驿马乡、下堡镇、柱濮镇、西辛庄镇、下栅乡、杜村乡、南阳乡这七个乡镇的得分为负数,表明乡镇的总体发展程度较低。

三、对策建议

乡镇是县域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主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加快乡镇科学发展事关县域科学发展大局。立足孝义各乡镇实际和评价分析结果,结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建议如下。

1.以中心镇和社区化中心村为抓手,重点推进乡镇发展。根据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选择其中一部分发展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重点发展,通过政策、技术等措施的引导,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向重点镇聚集,让重点镇超前发展。依靠重点镇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地区乡镇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2.进一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乡镇和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的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是集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为一体的经营模式,通过农业的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坚持走工业新型化道路发展乡镇经济。乡镇要树立“工业立镇、工业强镇和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确立乡镇经济发展思路的定位要与乡镇的基本条件相适应,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小规模种植向规划带、规模经营区发展,由传统的小作坊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发展新局面,备足乡镇发展后劲。

乡镇的发展方向第8篇

 

关键词:乡镇政府 政府职能 农村社会发展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人,农业与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服务和引导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对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然而,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公共行政原则,乡镇政府应该履行哪些职责,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己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乡镇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行政体制和观念的影响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府职能要求从“管治”为主转向“服务”为主。但传统压力型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上级政府和部门常常通过任务考核机制,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将层层下达的任务、指标交由乡镇政府完成,并以这些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乡镇政府干部的升迁、荣誉都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挂钩。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往往只能选择对上负责,而忽视了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农村的现实需要,即使乡镇政府向乡村提供了公共服务,也是在上级政府行政命令下进行的强制性供给,很少会考虑到本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和问责制度主要体现了上级政府对于基层政府的要求和满意度,是在自上而下的政府体系中封闭运行,缺乏农民的参与与监督。显然,这个问责过程缺乏社会参与性,在方向上是背离正常要求的。

(二)乡镇财政体制的缺陷及其困境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各地普遍存在着“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现象,县乡政府存在着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上高度不对称,乡镇政府承担了许多与财力不等的事权,乡镇政府已陷入了无限责任与有限财力的矛盾之中,造成乡镇财政困难。农业税取消前,乡村就存在着财政缺口和债务。“预计当前的乡镇基层债务额超过5000亿元,其中,乡镇一级净负债超过2300亿元,村级预计达2500亿元。”取消农业税后,财政收入渠道变窄,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另外,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上级政府向下拨付的资金在运行中呈现出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转移支付不到位,对转移支付的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等。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不仅致使其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大大削弱,而且导致其对公共服务职责的淡漠,从而使乡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匮乏。

    (三)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府职能必须及时地从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转化,从过去的“全能型政府”向“有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化。然而,乡镇政府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职能并没有及时地转变过来,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严重,没有履行好提供农村基本公共品的职责。客观上,乡镇政府改革也会触及到“条条块块”的诸多利益。乡镇一级政府是各种“条条块块”的集结点,这造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I”的状况,处于乡镇政府之上的各种“条条块块”都在强调其作用的重要性,什么工作都由乡镇落实,这使得乡镇政府整日忙于各种烦杂事务的处理,主次工作难分,被动局面很难改观。

    (四)乡镇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乡镇政府干部作为乡镇政府行使职能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理论修养水平,思想认识的深刻程度直接影响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效果。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乡镇政府干部的素质有了较大改善,但与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相比还难以适应,如:行政观念陈旧,仍然习惯于“管、审、批”的权力干预型管理,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不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深,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封闭、视野狭窄,缺乏开拓和开放意识,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的能力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民为本的公仆意识淡化,公共服务意识尚未完全树立等。乡镇干部个人素质的欠缺阻碍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充分转变,阻碍农村社会发展进程,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应当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综合改革新形势,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尽快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以服务型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

乡镇的发展方向第9篇

关键词:小城镇;城乡统筹;西部地区;空间管制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这标志着喀什市的村镇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等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切忌孤立地对单个城镇进行发展定位及规划建设,达木斯乡是具有典型的山区地区的特点,其良好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小城镇规划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学者、专家对平原地区的小城镇研究较少[2-4],作为具有典型的山区地区特征的莎车县达木斯乡的城市总体规划,拥有一些经验,通过分析其规划特点,可为其它地区的具有平原地区特征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参照标准并指明发展方向。

二、达木斯乡概况

达木斯乡成立于1986年,达木斯乡位于距莎车县城西南120公里处的贫困山区,东南西北四面环山,北与霍什拉甫乡相连,东南与叶城县的棋盘乡相遥望,西北面与塔什库尔干县的大同乡、阿克陶县的库斯拉甫乡隔叶尔羌河相望,是莎车县最边远的乡,全乡行政区面积为1171.13平方公里。

2010年总人口为9864人,其中维吾尔族9861人,汉族3人。下辖8个行政村。达木斯乡属中低山区,矿藏丰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山谷纵横,地势起伏大,沟幽谷深,河流曲折 ,海拔为1820米至4550米。达木斯有南疆最大的煤炭基地喀拉图斯矿区,探明地质储量2155.8万吨。

根据莎车县国土局土地利用规划报告,达木斯乡全乡总面积为1172.12km2。其中耕地722.27公顷,园地13.44公顷,林地12031.19公顷,牧草地118.9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1.50公顷,水域957.79公顷,其它土地102992.56公顷。2010年人均耕地为0.49亩/人,远低于全县的1.10亩/人的水平。

到2010年12月底,全乡国民生产总产值2096.8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840元,比上年增长43.0%。人均生产总值2125元。

三、研究范围与层次

(1)乡域

范围:包括1个乡中心、8个村,总面积1172.12平方公里。

核心内容:乡域村庄体系规划。

(2)规划区

范围:乡中心现状建成区及因集镇发展需要沿四周向延伸区域所包含用地,总面积约115.27公顷。

核心内容:乡中心区规划。

四、指导思想

包括: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资源、发展集镇、以人为本等。

五、乡镇发展目标及战略

发展定位

以发展核桃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大力开发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矿泉水资源,发展配套服务业、原始森林探险和西域历史文化民俗为主的旅游业,走社会主义安居富民之路的莎车县可持续发展示范乡。

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三步走”战略、莎车县发展目标和达木斯乡十二五工作设想,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立足本地本乡实际,充分自身资源优势,在加大自我开发发展的基础上,确定达木斯乡发展目标为:至规划期末(2030年),达木斯乡与全县同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乡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人口预测是对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来人口所做的估算,它主要依据人口发展的历史情况和人口现状分析,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作出系统推断。规划采用趋势外推法、综合增长率法等多种方法,预测:乡域2015年总人口数约为1.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450人,城镇化水平约为4%;乡域2030年总人口数约为1.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370人,城镇化水平约为10%。乡中心人口:乡中心区到2015年总人口约为0.13万人,乡中心区到2030年总人口约为0.37万人。

七、乡域村庄等级结构规划

现状乡驻地非农人口少,乡镇对周边地区人口集聚力和辐射力较弱。

达木斯乡现有8个行政村,根据以上中心村选址原则,结合统计分析,按均衡布点法,选定中心村驻地及其服务范围,分别为塔什纳村和克孜勒克尔村。

达木斯乡村庄体系规划图:

八、达木斯乡中心区的性质

达木斯乡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集镇

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人口规模0.12万人;人均用地225平方米/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7.1公顷。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0.37万人;人均用地140平方米/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52公顷。

九、达木斯乡的规划结构

在发展方向上,向北沿X505与英巴格村靠拢。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心、两轴、两带、三片、多组团”的结构。

一心——乡公共配套中心。

两轴——沿县道505和东西向的乡道形成的经济发展主轴、从乡中心沿县道505向南至南部的东方煤矿形成的发展次轴

两带——即沿乡中心的北部和南部的两条河流形成的滨水生态景观带。

三片——乡中心区被县道X505和河流分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和南部片区。

多组团——乡中心区在这三大片区内又分为多个组团,包括居住组团,公共配套组团、产业组团等。

达木斯乡中心土地利用规划图

十、结语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笔者对达木斯乡总体规划的规划理念、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规划实施以来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莎车县中具有典型山区特征的小城镇——达木斯乡,其规划不仅对达木斯乡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其它相似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起着一定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