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7 10:32: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第1篇

摘 要 作为金融核心的商业银行,它们的安全运行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给出我国在此方面的现状及对策,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加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 信用风险 定量分析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评析

(一)定性分析方法

1.专家分析方法。专家评价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它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信贷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各银行分别采用 “5C”、“5W”、“5P”的分析方法,银行的信用分析人员根据各种考量目标进行综合评估来决定是否给予发放贷款。如“5C”法中,包括品德、担保、资格能力、资金实力、经营状况这几个考核目标。

2.评级法。美、日等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有五大类指标,简称为“CAMEL(骆驼评级法)”,即资本充足率(Capital)、资产质量(Asset)、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以这些指标来衡量信用等级。而我国自1998年起,实行五级分类标准,即正常类、关注类、可疑类、次级类、损失类。

(二)定量分析法和模型

1.VaR方法的理论探讨。VaR(在险价值,或风险值)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在给定的置信水平w%和持有期t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所谓在某投资组合95%置信度下的VaR,就是该投资组合收益分布中左尾5%分为点所对应的损失金额。

2.KMV模型。该模型是从受信企业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该企业信用状况的。该模型把贷款看作期权,公司资产价值是公司股票和债务价值之和,当公司资产价值低于债务面值时,发生违约,债权人相当于卖空一个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它首先利用 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市场价值、资产价值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负债算出公司违约实施点,然后计算借款人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预期违约率。

此外还有Credit Risk+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死亡率模型都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有待改进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目前我国银行使用的打分法,从表面上看是数据指标的评定,有一些定量的意味。但实质上,它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打分法”需要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如负债比例、盈利水平、企业素质等)给予一定的权重。而我国的做法很难客观地确定每一个因素固定的权重,自然难以准确地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

(二)存在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问题

在进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数据的充足性与否将直接决定各模型的作用效果,从实证检验来看,样本大小更成为决定模型结果的关键。国际研究领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目前的做法便是尽量扩大样本数据库来保证数据质量,如KMV公司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快速地得到不同企业的EDF值,已经建立起来了大规模的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数据库,尤其是不同行业EDF值的数据库是其模型可靠性的主要保障。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基础却很不理想,我国数据缺失情况较为严重。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也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外汇头寸和证券头寸很少或没有;同时,不同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信用状况标准不同;此外,我国数据虚假情况也时有表现。因此,根本无法达到各种成熟的量化方法的要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应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KMV模型创新的引入期权思想解决违约问题,从借款企业股权持有者角度考虑借款偿还的动力问题,并利用公开股市信息为债务信用风险度量服务。但它只偏重对违约的预测,不考虑信用等级变化;并且它借用股票市场价值作为公司市场价值,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我国的股市不是一个有效市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常背离公司实际价值,从而影响模型预测的精确性。

分析研究表明,较其他模型而言,KMV 模型在我国具有一定适用性,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成熟和完善,及企业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建立健全,该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具备一定可行性。我们应加强对 KMV 模型的理论研究,对 KMV 模型进行适当修正,以使其能符合中国企业特性、适应中国国情,准确识别中国企业信用风险,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挥作用。

(二)建立商业银行客户信用基础数据库

商业银行自身系统需要建立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率要求的数据库基础,必须充分利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来完善其基础工作。如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各银行间的行为准则,包括“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等。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增加数据库中风险分析因素,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风险分析数据库应主要包括:①宏观经济信息,包括经济发展规划、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等;以及国家有关财政、金融、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外贸、外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②中观经济信息:包括地区的自然资源、方面的数据信息;以及行业产品结构、技术动态、投资重点、生产规模、财务标准等。③微观经济信息,包括企业技术装备、组织管理、财务状况、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动等。

参考文献:

[1]卜壮志.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管理.经济纵横.2007.

[2]贺东辉.VAR模型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现代金融.2005(7).

[3]张德栋.次贷危机及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经济师.2008(10).

第2篇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5201

1信用违约互换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机制

(1)信用违约互换为银行提供新的贷款组合管理方式,有效解决银行贷款中存在的信用悖论。

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交易,银行降低或消除了其特定贷款或一篮子贷款的信用风险暴露,但并没有降低预期回报。信用风险转移到保险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由于贷款依旧属于银行,贷款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银行并不需要通知借款者或获得借款者的许可,因此既能够降低组合暴露,又能够避免出售相应资产而引起的客户关系的破坏,甚至可不拘于信贷限额,发展持续性的信贷交易。信用违约互换使银行实现贷款组合分散化管理,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使传统消极、被动的回避风险,转化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

(2)信用违约互联首次使得信用风险从它所附属的金融资产中剥离出来,并在市场上定价出售。

信用违约互换首次使得银行资产中的纯信用风险从总体风险中剥离,并上市交易。在此之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往往结合在一起,而任何一种避险工具或方法都不能同时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违约互换使得信用风险从总体风险中解捆成为可能,完成了风险管理的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循环,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大的自由。随着市场的成熟,会出现银行贷款以外的新的信用风险资源,如公司债券的信用风险暴露管理复杂,可以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寻求信用保护;投资可转换的基金管理者利用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回避信用风险;从事房地产的借款者使用信用违约互换嵌入其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

(3)缓解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压力。

《巴塞尔协议Ⅱ》以及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明确规定。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其他商业银行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8%。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市场风险资产

降低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是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降低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是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有效手段。在交易前,银行对一般企业的债权的风险权重是100%。利用信用衍生品产品例如信用违约互换可以把该标的债项的信用衍生品给了交易对手,对一般企业的风险变成了对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根据修订后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评级为AA以及以上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的债权风险权重是20%。通过信用风险转移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加权资产,使其为原来的五分之一,有效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Ⅱ》有专门针对信用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等信用衍生品产品的风险缓释条款。

(4)信用违约互换为投资者创造了新的收益可观的投资机会。

在信用违约互换问世以前,虽然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的资金来源大多是股本、定期存款等非流动性负债,在贷款的持有上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外部缺少贷款市场的客户来源,内部缺少运作贷款的人员设施,并受法律规定的限制,往往不能直接进入贷款市场。通过信用违约互换,投资者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一市场,不必直接持有信贷资产而承担信用风险敞口。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它们可以设计更为合意的风险和报酬结构,使其投资组合范围进一步拓宽,从而满足其经营目标,成为投资者争夺的一个新业务领域。

(5)信用违约互换增强银行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

2001年美国的经济衰退使得债券违约和公司破产达到高峰,据标准普尔统计,上市公司破产案件达257件,比2000年增长46%,债券发行者违约达21家,金额1157亿美元。多家加银行在安然事件和世界通信的特大破产案中正是由于运用了信用违约互换等信用衍生品交易,才使自己幸免于难。经过一系列金融危机及最近的违约事件,投资者和机构重新评价了信用违约互换抵御违约风险的重要性,提高信用违约互换的使用能够保护未来的债务危机并增加公司受益,而不断增加的国家和个体的违约增加了对信用违约互换规避信用风险的需求。

2信用违约互换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实施步骤

2.1我国银行同业之间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

银行同业之间通过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可以突破信贷限额的限制。银行同业之间进行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可以在扩大贷款规模的同时而不扩大信用风险,不增加风险准备金,不破坏与客户的关系。因为银行购买信用违约互换,不需要通过借款者的许可,既能降低风险头寸暴露,又能避免出售相应信贷资产而引起的客户关系的破坏,甚至可以不拘于信贷限额,发展可持续性的信贷交易。这样,银行可以更好地与企业之间开展各项业务,增加银行收益。

2.2我国银行与机构投资者之间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

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普遍应用离不开成熟的风险转移市场,而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需要积极发展壮大各种机构投资者。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拥有大量的资金,但缺乏足够的投资机会和投资渠道,这也导致了当前大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向股市集中,风险集中度增加。而机构投资者通过与银行之间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不但可以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而且能够增加自身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收益。因为信用违约互换的应用可以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资者在无需持有资产和管理资产的条件下,创造新的、收入可观的信用暴露机会,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资产组合风险多样化管理。

第3篇

[关键词] VaR方法 信用计量模型 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的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贷付款协议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很多业务活动如贷款、贴现、透支中都广泛存在,但最主要、最经常的是存在于信贷业务中。进入21世纪,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大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变得更为容易,这导致银行信贷越来越集中的面对高风险的客户-中小企业。因此对信用风险的分析和监控也显得格外重要。借鉴国际经验,将风险定量分析的VAR方法应用于日常信用风险管理中,以降低不良贷款率,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当务之急。

一、VaR度量风险的含义

1.VaR的含义

VaR作为一种市场风险测量和管理的新工具,是由J.P摩根银行最早在1994年提出 。VaR的含义是“处于风险中的价值”,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条件下,在一定概率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上述定义可表示为:Prob(P≤VAR))= α(0

2.VaR的计算

假设:一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为每股50美元,每天价值变动的标准差σ为10美元,在99%的置信水平下要计算日VAR(股票价值遭受的最大损失额)。假设市价变动函数呈正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函数的特点,可知第二天,股票价格有1%的概率超过73.3美元(50美元+2.33σ),也有1%的可能性会低于26.7美元(50美元-23.3σ)。也就是说,该股票持有人价值损失少于23.3美元(50-26.7)的概率为99%,即置信水平为99%的情况下,该股票的风险价值为VAR=2.33σ=23.3。从此例可以看出,计算VAR的关键在于两个因素,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P)以及其市场价值的波动性或者标准差(σ)。

显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不可交易的贷款,会存在一些难度,原因在于:第一,市场价值(P)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因为大多数贷款并不交易。第二,因为P是不可交易的因此没有时间序列数据来计算σ(即P的波动性)。第三,上例中假设可流通金融工具市价变动函数呈正态分布,但对于贷款价值来说不尽合理。由于银行是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其业务特性-收益有限而损失无限(收益最多是利息收入,而损失的有可能是全部本金)决定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贷款价值的分布明显呈偏态分布。计算贷款的VAR值应考虑其服从于偏态分布。

二、Credit Metrics 模型量化信用风险的有益借鉴

信用计量模型(Credit Metrics)是1997年由J.P摩根银行和其他发起人(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共同创建的将VAR方法运用到不可交易资产的价值评估和风险衡量的一种方法。如前所提,由于贷款不能公开交易,所以我们既不能观察到P,也不能观察到σ。然而Credit Metrics却提出,利用可得到的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下一年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值和收益率就可能为任何非交易性贷款计算出一组假想的P和σ,并随之计算出一项贷款的信用VAR,基本步骤包括三步:

1.确定贷款信用级别变化概率

信用级别变化概率是评价贷款质量变化的工具,也就是同一贷款在一年后的质量等级发生不同变化的概率,通常用信用级别变化矩阵来表示。对于贷款组合而言,信用级别变化概率取决于组合内不同贷款同时发生信用级别变化的概率。

在具体操作中,注意两点:一是利用与借款人信用相同的公开交易债券的信用状况代替不可交易贷款的信用;二是利用与贷款企业同等级的债券的历史变化计算贷款评级转移矩阵[5]。以本金为100万,年利率为6%的5年期固定利率的贷款为例,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是BBB。表1是借款人一年后的等级变化概率。

资料来源:J.P摩根银行信用计量资料,1997年4月2日。

2.确定贷款的现值。

单个贷款的市场现值,等于资产全部现金流在该时点的折现值PV:

其中,A是本金,D是利息,ri是预期无风险利率,它可以通过现行国债收益曲线计算得出。si表示某一信用等级i年期贷款的年信用风险溢酬,它可以通过公司债券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曲线计算得出。贷款组合的市场价值是其内部各单个贷款的市场价值的算术和。

表2列出了本金为100万,年利率为6%的5年期固定利率的贷款在一年以后贷款等级迁移时贷款的市场价格。

资料来源:J.P摩根银行信用计量资料,1997年4月。

3.计算标准差σ和VAR值

根据上述计算原理,拟合贷款(组合)的价值分布,可以计算单个贷款在下一年度的均值和方差。

其中,S为信用等级级数,Pi为i信用等级出现的概率,μi为i信用等级下贷款的价值。然后在不同的置信水平下,可直接求出在正态分布下该贷款的VAR值,即最大可能损失额。在实际运用中,由于贷款价值服从偏态分布,还应采用线性插值法对其进行调整。

资料来源:J.P摩根银行信用计量资料,1997年4月。

计算结果表明,在贷款价值为偏态分布的假设条件下,该笔贷款有5%的可能性在第二年的损失超过6.38万元,换句话说,该笔贷款有95%的可能性在第二年的损失不会超过6.38万元。因此,通过计算贷款的VAR值,银行可以对该笔贷款的风险状况有了明确了解,从而根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贷款的决策。此外,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100万元贷款需要最低资本是8万元,而在95%的置信水平下,若贷款价值服从偏态分布,需配备资本额6.38万元。与8%资本充足标准相比,贷款的VAR值考虑了贷款的信用等级与期限,因此为银行监管部门制定风险资本充足标准提供了更为合理和准确的参考。

三、Credit Metrics 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Credit Metrics模型主要是通过定量建模与模型的运用来实现信用风险的衡量与控制。以 CreditMetrics 方法为主要模型选择对象,并建立符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新模型,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准确合理地衡量准备金和银行经济资本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该模型严格依赖于由评级公司提供的信用评级以及国家和行业长期的历史数据,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现阶段不论是信用评级还是数据库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因此放弃通过VAR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这个已被证明较为有效的管理方式。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应用VaR方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可取得的替代变量来近似计算VAR,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

(1)信用评级及转移概率矩阵。在构建转移矩阵参数上,一般都是通过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或比较短但有大量样本数据来进行的。由于我国在 1999 年才开始对银行实行五级分类,因此目前按以年为转移矩阵比较困难,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每一季度对贷款做一次分类,我们可以获得多个季度的贷款分类记录,通过巨大的客户数量,获得同一历史时期连续贷款评级数据,因此能够反映贷款在这一时期的等级转移,即贷款的质量在这一时期的变化状况,由此作为下一个相邻时期的转移概率的估计。

(2)远期收益率。远期收益率指不同期限、不同等级贷款到特定时期的收益率,对它的估计要考虑到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从投资的角度考虑要选择一种可以比较的无风险利率。国外一般作法是以短期国库券的市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的替代,而我国目前没有公开发行的短期国库券,但可以用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为期限的国债回购利率的估计值作为以季度风险周期的无风险利率的近似值。

(3)贷款的违约损失率

我国贷款市场具有非公开性,同时企业债券市场也很不发达,并且缺乏流动性。难以通过市场交易情况来计算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务人所借入款项的损失率。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行历史数据来计算不同信用等级的信贷客户信贷违约后的损失率。

2.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建立有效的信用资产历史数据库

监管部门应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评级模型,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定量化的内部评级模型。并结合企业的行业地位,管理水平,地区间的风险差异等定性指标,确定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以便全面、真实、动态的反映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程度,从而得出债务人的最终评级。同时扩大信用评级范围,加快建设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实现行行之间的数据共享。

3.加强对VaR方法的研究

运用VaR方法量化市场风险已比较成熟,但对于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仍然存在争议。因此,金融机构应重视对VAR方法及模型的应用研究,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特点的风险计量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不断修正和测试,提高其适用性,增强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4.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虽然VaR应用起来比较简便,但模型的确立与计算机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对会计与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建立VaR模型后在风险控制、资源配置、统一监管等各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现状而言是个比较大的挑战,因此应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为全面而有效的运用VAR方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潘蔚琳:以VaR方法计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J].经济导刊,2002,(6)42~45

[2]菲利普、乔 瑞:风险价值VaR[M].中信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内部风险评级

引言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 [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 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3]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2]: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和LGD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3]。现代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图1描述。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转贴于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主权、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三是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及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第5篇

【关键词】 信贷风险;财务指标;预警系统

进入2010年,银行信贷进一步高速增长可能引致未来银行不良资产大量积聚的风险,业已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在银行监管层面,“切实做好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成为今年银行业监管的主基调。银监会陆续“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旨在进一步严格执行放贷条件,规范和加强信贷业务管理,促进银行贷款业务健康发展。最近,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将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个体评级从“C/D”级下调至“D”级,理由是贷款规模大幅增加导致两家银行的资本状况恶化,业务的信用风险上升。尽管中国银行业运行总体稳健,包括遭惠誉下调评级的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也都经营稳健,但坚持稳健经营毫无疑问,仍然需要引起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银行着力于“防风险”的意思表示明显。

一、目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况且,次贷危机的影响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即使是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一样存在着信贷高风险。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等行为皆有发生。

基于这些内在缺陷,着重研究财务指标体系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结合财务预警系统,进行指标系统的确立,从新的角度研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

二、财务指标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业财务分析是信贷风险管理中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

1.贷款风险决策管理是以风险度为核心开展的贷款决策活动。根据:贷款风险度=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100%,其中,企业信用等级由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经济实力、企业资金结构、经营效益、信誉状况和企业发展前景等六类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决定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对企业资信状态的评价,必须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否则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有误,贷款方式选择上产生偏差,以贷款风险度为重要依据的贷款决策将会产生失误。

2.在贷款投向管理上,通过优化贷款增量,调整信贷结构,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对信用等级在AA级(含)以上企业,简化贷款程序,并在服务手段上给予全方位满足;对A级企业贷款需求,有条件投入,严格实行贷款担保;对BBB级企业贷款需求,以短期贷款和贴现为主;对BB 级以下企业,以压缩贷款存量和清收原有贷款为主。如果不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企业信贷等级评估有误,将使贷款投向出现偏差。

(二)企业财务分析是贷款操作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信贷风险管理将统一的贷款操作程序分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三个环节。贷前调查要求严格调查企业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及考察各项财务比率等,贷时审查要求严格审查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的资信等,贷后检查要求严格检查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和财务能力等。在贷款操作程序中,每一环节都包含有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财务分析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预警信号

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建立了一套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方式,包括预测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体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有关项目迅速变化的早期财务报警信号、经营状况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和银企关系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其目的就是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之前发现问题,使银行及早作出决策。

三、财务指标体系及预警系统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一)指标分析

在对目标贷款企业进行财务审查时,首先要关注其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通过对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作出初步的风险等级评价,设置准入门槛,将一些财务风险比较高的,偿债能力差的企业拒之门外,预防风险。其次应从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入手,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营业利率率、税前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等,了解并掌握企业一段时期之内的盈利水平和利润指标,降低信贷风险水平。再次应该从发展能力指标入手,对企业的各项资产,利润增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且预测未来年份的发展水平与能力,为银行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提高银行未来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以上三项指标及其相关的企业财务资料与银行标准指标进行比较,判断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和银行设立的安全控制标准,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系统地降低未到期偿债的风险指标。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财务危机通常是指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所引发的危机。国外有关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起步很早,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一般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选择并不适用于银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可以追溯到Fitz-Patrick(1932)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他以19家企业危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企业划分为破产与非破产两组。Beaver(1966)首先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发现营运资金/总负债在破产前一年的预测正确率可以达87%;Altlnan(1968)将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并得出著名的Z――Seore模型。Ohlson(1980)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企业财务危机问题,并得到了高于90%的预测概率。结合银行的特殊性,目前而言生存分析模型―Cox模型将成为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较好选择。

引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结合事前对企业的指标分析,进行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达到二者的融会贯通,形成统一的财务分析模型,提高银行的预防信贷风险能力。银行风险预警部分包含对象企业资金链监控、负债规模评测、偿债能力分析、异常波动预警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的主要方面:

1.资金链监控。资金链断裂情况频繁出现,如何监控企业资金链,预先知道企业是否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大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资金链情况提出了基本意见:(1)会不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主要判断当企业一旦出现信任危机,会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资金缺口将会是多少;(2)是否存在长期性资金缺口。通过企业长期性资金缺口是否存在的判断,可以确定企业资金结构的稳定性;(3)是否存在经营性资金缺口。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观察企业经营活动是否存在资金缺口。

2.合理负债规模计算。首先根据企业报表所反映的经营情况,计算了企业当前经营活动正常所需要的短期资金、长期资金和资金总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关系、周转速度和盈利水平,计算了企业有能力在一年内偿还的无风险负债规模和企业在二年、三年内有能力偿还的负债规模。从以下五方面内容入手:(1)短期资金需求;(2)长期资金需求;(3)总资金需求;(4)一年内可偿还期负债规模;(5)一年以上可偿还负债规模。通过企业能够偿还的负债规模和银行实际已经给企业发放的贷款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目前是否负债不足或者负债过度。对于放债不足,可以追加贷款。对于负债过度的,应当提出补救或保证措施。

3.现金流量分析。基于现金流量的分析,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银行和企业的重视。本系统从现金流动结构、现金流动的有效性、现金流动的充足性、现金还债能力、现金盈利能力等角度,对贷款企业的资金状况、还债周期、还债能力、造血功能等进行分析,并从现金角度揭示信贷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盈利水平。本部分包括四方面内容:(1)现金流动分析;(2)现金流动充足性评价;(3)现金流动有效性评价;(4)现金还债能力评价。

最后,针对以上提及的盈利,发展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一样设置相关的指标体系,形成全面的财务预测分析模型,充分判断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调整信贷规模,合理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宋雪枫,杨朝军.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M].国际金融研究.2006(5)

[2]李利娜.财务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M].广西金融研究.2002(6)

第6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财务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财务分析是信贷风险管理中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主要体现在:

1 贷款风险决策管理是以风险度为核心开展的贷款决策活动。贷款风险度等于企业信用等级系数乘以贷款方式系数再乘以100%。其中,企业信用等级由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经济实力、企业资金结构、经营效益、信誉状况和企业发展前景等六类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决定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对企业资信状态的评价,必须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否则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有误,贷款方式选择上产生偏差,以贷款风险度为重要依据的贷款决策将会产生失误。

2 在贷款投向管理上,通过优化贷款增量,调整信贷结构,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对信用等级在AAA级(含)以上企业,简化贷款程序,并在服务手段上给予全方位满足;对AA级企业贷款需求,有条件投入,严格实行贷款担保;对A+级以下企业,以压缩贷款存量和清收原有贷款为主。如果不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企业信贷等级评估有误,将使贷款投向出现偏差。

3 企业财务分析是贷款操作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信贷风险管理将统一的贷款操作程序分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三个环节。贷前调查要求严格调查企业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及考察各项财务比率等,贷时审查要求严格审查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的资信等,贷后检查要求严格检查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和财务能力等。在贷款操作程序中,每一环节都包含有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4 企业财务分析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预警信号。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建立了一套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方式,包括预测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体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有关项目迅速变化的早期财务报警信号、经营状况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和银企关系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其目的就是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之前发现问题,使银行及早做出决策。

二、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1 财务报表分析

任何风险的管理基本上离不开财务报表,无论怎样的进行报表粉饰,从其内部理性的构成规律中都能深入挖出人工的因素和虚假的程度。系统从报表人手,进行两方面挖掘:

2 企业虚假成分剔出

假设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粉饰想象,首先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报表验证,从报表科目的内部规律出发,以重要性、谨慎性原则入手,对于报表的可疑科目、重大科目和模糊科目进行分析验证,提取出虚假成分,还原财务报表原有的面貌。信贷企业提供的虚假财报多数从虚增利润、虚减成本出发,以减值准备、非经常性损益等项目进行操作。系统从报表的这些科目出发,环环相扣,挤出虚假水分。

3 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分析

对于真实财务报表,我们需要对于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企业的财务规律。包括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分析,综合财务分析和关键指标分析,让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览无遗,同时对于风险关键因素及时反映,给予银行最早的提示和预警。

4 现金流量分析

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只是基于企业历史的分析,而对于银行来说,分析目的是未来还贷风险度量。这关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情况。现金流的充足是企业未来偿债的物质基础保证。因此要保证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准确预估。将现金流的未来分布和数额大小进行时间预测,可以提供银行贷款金额和年限的决策依据。

5 偿债能力分析

进行企业现金流预估显示了未来还款的实力,但是现金流只是还款的基础,能否如期如数还款,还需要知道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依靠企业的现金缺口。只有现金流的足够保证到期债务才有可能实现还款行为。

6 经营能力分析

除了财务信息外,企业的非财务状况更决定企业的信贷风险。首先,企业的经营战略直接决定企业的未来方向,如果方向不对,财务危机则会在一夜之间降临。其次,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左右企业的发展前景。

7 市场环境分析。

完整的分析企业之后需要进行,需要进行市场环境分析。没有企业能够不受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摆布,市场环境分析对于企业的未来经营发展有着促进或者阻碍的外部作用。而且市场环境风险很可能迅速转化为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暴露出来。

8 授信额度分析

对企业内部风险、外部风险逐一分析之后,要进行授信额度的分析。这个分析要从全局出发,对于企业不同银行的授信、不同时间的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与不同时段的风险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授信决策。

9 严格贷款审查

贷款审查是银行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贷款审查可以在贷款发放之前发现贷款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于风险程度较低以及风险可控的,银行可以向其提供信贷支持,对于风险程度较高以及风险难以控制的,可以及时终止与客户的进一步合作。贷款审查是银行掌握主动权、将风险因素有效控制的重要关口。

三、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信贷资产是国有商业银行获取盈利的主导产品,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既是加强银行持续性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加入WTO后迫切需要加以强化以求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题。如何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长远课题。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由贷前调查审批、贷中风险管理和贷后检查收回三个阶段组成,它的每个阶段都由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预警和控制、风险转移和处置三个风险管理环节所组成。同时,信贷风险管理业务又具有管理的全程性、风险暴露的复杂性和风险损失的突发性等特性。鉴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授信授权和审贷分离所形成的内控制度现状,应当更多地从制度设计、模型计量和人本管理上对其三个风险管理环节加以改进和创新,从而达到有效防范信贷增量风险和盘活存量风险,逐步下降不良占比的目的。

1 完善客户资产和偿债能力价值评估方法

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客户中后,由于市场供求变化和行业周期性而必然发生资产价值的波动和风险。因此,对客户资产和偿还能力进行有预见性的风险价值评估成为风险识别的基本前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主要有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制度、授信制度、四级或五级分类制度和不良贷款考核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基本涵盖了信贷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已基本符合当代世界银行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建立数量化风险价值评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1)风险价值评估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和统计基础。由于企业逃废债、财务统计数据失实和中介评估机构虚构企业资产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价值评估的真实性,一些看似AA级企业却没有将隐藏的大量或有负债和亏损的风险进行真实披露。

(2)风险价值的评估尚未纳入宏观经济、区域和行业经济特点量化分析和判断预测之中。目前定量化的信贷风险监测还未全面纳入经营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定期研究决策,单纯以不良贷款占比和余额作为依据。

2 完善目前风险价值评估体系的指标测定

(1)从贷前审查角度分析,应设立以企业现在或未来现金流量为主要依据的负债清偿能力比率。它等于净利润加折旧和非现金支出除以到期的长期负债(含或有长期负债),这一比例显示了银行客户用来偿还长期负债的资金在该企业的净利润和非现金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比例能够比较可靠地显示出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这一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安全程度越低。这一指标还可用于预测未来几年的偿还能力,弥补单纯以时点分析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来分析偿债能力的不足。

(2)从贷中风险监测角度分析,应设立以企业可以变现的以现金流量为主要依据的企业偿债能力比率。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经营、投资、资产处置等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用来清偿债务的潜在能力。企业负债包括硬负债和软负债,硬负债包括国家税金、欠职工工资、福利费、保险金和集资款,软负债包括企业系统内部负债、欠股东款、欠财政银行借款等。企业偿债能力比率等于企业可偿还债务的有效资产价值除以企业有效负债,其中:企业可偿债的有效资产价值等于企业有效资产总量-已设定的抵押权的有效资产总额-企业的硬负债,企业有效负债等于经审计调整后的负债总额+经审计核实后或有负债中可能负担的部分-经审计调整后的设定抵押权的债权-经审计调整后的硬性负债-应扣除的企业软负债。银行通过开展企业偿债能力评估可以全面掌握债务人和保证人以应收款、存货、房地产、机器设备、对外投资偿债情况,为资产保全和风险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7篇

一、金融经济周期和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

1.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

在我国当前实施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信用风险的存在。信用具有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正是这两个特点使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上各个国家的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地加强,而信用作为各个国家进行金融经济交流的重要保障,在国际的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国家之间发生信用危机,导致的信用基础不牢固,势必会影响到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而银行作为金融的载体和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就必须要担负着金融经济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很多公司转变了传统的金融借贷方式,不是向银行而是向市场融资。而银行为了能够保障其在市场中的份额,就必须向中小企业放贷,从而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从而也加大了对金融经济周期管理的难度。

2.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是市场对某一商品的需求过大导致银行不得不提高短期的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不断增加借贷者的压力,从而导致人们购买某一商品需求量下降,使某一商品供大于求,难以出售,已抵押商品进行融资的方式就很难实现。进而造成了大批的还款人不能够按时地向银行偿还债务,使银行在短时间内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宣告破产,从而金融危机爆发。经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在金融危机下,各个国家的都面临着信用风险。所以,这就对金融经济的周期管理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1.相关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当前的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要而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尽管在金融危机冲击过后,政府部门也没有树立起信用风险意识,没有认识到信用对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性。这种意识上的缺失就导致了银行时刻多存在和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当银行真正出现信用风险时,就不会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应对。

2.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银行在经营与实际所有者问题上多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交叉,从而导致经常出现控制权垄断,使银行的执行力低下,对银行在日常的运作中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使银行没有牢固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我国当前的银行很多都没有记性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建立,从而造成了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效率降低。

3.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和全面的工作,必须要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制管理。银行始终是金融经济的载体,是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但是当前我国银行却没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信用管理人才缺失,从而导致银行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办法来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

三、金融经济周期以及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1.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对银行实施监管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银监会,银监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银行进行监管和协调。所以,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银监会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管理,针对银行的实际状况设置相应的信用风险监管机构,并监督其实施对银行的信用监管职能。同时,构建和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监管治理机构,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实施独立的监督权,并且不受银行的任何约束,从而真正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明确银行的审计制度,确保银行的信息透明公开,使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2.加快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做好金融经济周期管理以及风险转移工作

银行除了要对当前的业务加强管理之外更应该在当前的金融业务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和开发出新的而产品,加快新产品的创新速度,使银行的金融产品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而产生大量的信用衍生品,刺激市场消费,加快资金回笼,进而转变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用新产品的创新和流通降低或是专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3.引进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全面以及长期的工作,银行必须要引进专业的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硬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从而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同时,银行也应该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管理,加强员工的信用风险意识,从而从多个方面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抵抗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逐渐占据中国金融行业。为竞争需求商业银行产生信贷业务,这将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也起到抑制作用。受到2008年金融风暴的影响,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侧重指信贷业务的风险。把握好信用风险管理,是促使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保障。

一、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所处的形势

1.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1)对于存储、管理数据方面的信息技术做得不到位。伴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在银行内部信息技术的管理与应用也较为普遍。在发达国家电子信息运用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包含三点:建立信息完整的数据库、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信息的分析、审核。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信息库的建立是最主要的,是后续一切活动的基础。我国电子信息系统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存在很多不足,信息收集不全面,信息处理环节不细致,数据的分析结果有偏差等,这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对于信息的操作技术使用不当。电子信息在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电子信息相比手工操作而言,准确性高,工作效率快。但在技术操作上要求较为严格。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客户信贷方面评估时,需要对企业或客户的基本资料、收支情况、社会背景等大量工作进行审核,由于对信息操作技术的不健全,有些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报表的形式上,导致工作量增大,加大了信贷风险。部分商业银行在信控额度的管理系统分析不全面,使得信贷额度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2.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存在弊端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行长、科室长、经理等进行分级管理,银行下面设置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营业网点等,在机构组织和管理方面呈现锥形分布,由上到下垂直管理。而国外合资的银行的管理体系上呈现矩形结构,纵向有分行、支行,横向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更好的协调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下面的设置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等分支太过繁琐,机构的设置分工不明确,对各个分支的监管不全面,不能相互协调管理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3.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审核工作不全面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信用风险的制约,客户、企业不还贷的现象频繁发生。主要基于商业银行为了竞争大客户,在信贷方面对于客户资料的审核环节做的工作不细致,只是片面的审核客户资料的合法性,对于客户内部不做详细分析、调查。导致银行借贷给他们,而客户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原因不能偿还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经济的巨大亏损。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1.合理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1)合理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制度的建立。任何系统管理的建立都必须有制度、法规作保障。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也必须依靠健全的制度来开展。对于信用风险管理中最主要的数据库来说,预警制度的建立必须有科学性、合理性,为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保障,为信用风险的管理打下基石。

(2)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及方法。商业银行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模型和方法,能有效地进行风险预警。例如,利用要素分析进行评估的方法中,对于客户的道德品质、收支能力、经营环境及担保进行分析评估,对于各个环节的评估使用信息数量化,最后对信用风险的预测提出正确的分析。

(3)提高风险预警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运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需要一个全面的、准确的风险预警系统作保障,通过实施预警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的应用,有效的减少了商业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

2.注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信用风险的预防,主要实施靠人来完成,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引起重视。首先,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人的思想观念的培养,让管理人员意识到信用风险对于银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对管理团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系统的培训。此外,对于优秀的信贷管理人才应得到重用,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保证银行健康发展。

3.提高全体银行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思想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把信用风险管理思想渗透到每个业务工作环节中,银行的全体人员自上而下自觉形成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养成良好的风险文化。在每个工作流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做到事前做好调查分析、事中加强监督管理、事后把握好跟踪服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全体银行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思想,有效促进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发展。

4.加强商业银行体系创新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介,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商业银行体系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设置合理的管理结构,注重公平,构建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了商业银行体系创新。

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信贷业务作为其主要的经营内容,如何能减少信用风险是最关键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上的管理,提升了整个行业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前言

伴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和国际经济接洽,引发了剧烈的国际竞争。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备受考验,特别是其金融活动需应对较多风险,其间以信用风险最为关键。要知道,现今社会金融市场的角逐已然转换成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角逐,但因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够健全,便使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极为显著,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加以研究便凸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展开了探索、讨论,且给予了改进策略,望以此推动商业银行具备较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为其规避、处理信用风险给予相应借鉴。

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一)信用风险的类型

信用风险可区分成两大类型,具体如下:一是依据引发主体能区分成客户与银行内部管理信用风险两种。其间,前者表示被和顾客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顾客难以正常履约的风险,主体即顾客,其在客观层面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具备影响,其属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般形式;后者表示商业银行不关注信用风险、匮乏较好的风险认知力,促使信贷机构内部制约机制匮乏完善性,各项信贷规制不健全等所引发的没必要形成的风险,最终促使信贷资金出现耗损。二是依据客户经营业务特性能区分成金融机构客户与非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两类。其间,非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具体表示工商顾客与个体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征

信用风险管理具备全过程性,存在于商业银行各环节中,属于商业银行整体业务与管理部门的共同任务,并非只被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同时,信用风险管理针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具备较强落后性与隐秘性,故使其效果也具有落后性,且其并非为简单的艺术或科学,而是处在两者中间且通过两者构成的工程。并且,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即针对信贷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管理,因位于信用风险众多不定性因素里面,仅有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规避最具难度,且影响力巨大。此外,信用文化是最基础且必需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因信用风险管理具体通过人与系统构成,其根本在于在正确的时间将有效信息传输到目标对象手中,以促使目标对象能出具有效问题且进行适宜的判断。假设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风险文化,则便无法针对信贷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约束。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不良资产比重较高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超出标准已然变为了阻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国际通行标准而言,金融组织不良资产率界限不得超出10%,但依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不良贷款率远在10%以上。尽管我国为增强商业银行角逐力,相应部门有对其不良资产加以剥离,在短时间内促使其不良资产比重大幅缩减,但实际上商业银行只是依据账面价值把不良贷款转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故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其不良贷款率并未缩减。

(二)资本充足率上升,附属资本不足

资本充足率具体表示商业银行位于存款人与债权人资产未遭受损失时,其可通过自有资本担负损失的概率。经由管制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防范、应对风险的水平进行监测,规避风险资产极度膨胀,以对存款人、债权人利益予以保障,确保金融组织正常运转。截止到当前,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不超过12%,可见其防范风险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即便如此,其核心资本在银行资本中的占比依旧较大,附属资本不足,资本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合理性。

(三)信用风险较为集中

概括而言,商业银行贷款较为集中,具体体现为贷款数量大、存在垄断现象,且时限较长。要知道,贷款数量大与垄断现象的存在表示商业银行贷款的大幅提升和地方政府引发的投资热具备直观影响,较多银行贷款或流入基础设施建设,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使用,其间某些投资项目属于重复建设,不具备较好经济效益,使得银行贷款无法再指定时限内偿还,势必促使商业银行形成新的不良资产。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与技术极为落后

实质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可视为一项与风险识别、度量和评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管理模式的选择很大程度决定了信用管理水平的强弱。依照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选择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而言,基本承袭了以往的传统方式,譬如专家分析法等,此类方式多从定性层面给予结论,不具备科学、客观性,还未应用先进的信用度量值模型等针对风险辨别、分析。并且,由技术层面而言,数据库与信息技术系统也属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但当前商业银行数据储备贫乏、数据质量较差,也对其信用风险管理产生了影响。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因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组织机构,也就促使其不具备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与管理机构。具体如下:一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缺乏标准流程,权责不清,特别是贷款有问题时不具备对应的责任制;二是信贷工作人员不具备较好的管理观念与激励约束机制,存在虚假编制信息、擅自使用公款等不良现象;三是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具有较多不足,譬如经营管理不当、信息传输受阻等,这均对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构成了阻碍。

(三)外部监管制度不够健全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持续加大的关键因素即外部监管制度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伴同商业银行业务的多元化,以往的监管方式已难以有效辨别、规避风险。当前,多数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未现场与非现场检查,评估风险具体依据监管人员的主观思想与经验,缺乏较好的风险控制力。并且,商业银行的监管范围极为有限,因较多金融衍生品等表外业务的存在,加大了其信用风险,若无法针对表内、表外业务同步监管,势必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

五、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解决策略

(一)创新信用风险管理方式

首先,创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商业银行应依据自身特性创设适宜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加大投入对其开发、研究。同时,其应在参考国际现代模型期间,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较好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将其适用到自身实践当中,譬如利率等市场价格变量的引进等。其次,设立全国性银行数据库。因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落后,商业银行应用的数据库不具备较长建立时间,发展不健全,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产生了阻碍,故为将上述现象改进就应推进全国性银行信用数据库建设步伐,这属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经路径。当然,该数据库的建立并非能在较短时限结束,故商业银行先应大力采集数据、参考国际先进经验,以为建设健全的数据库奠定基础,仅有如此方可强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二)创设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建设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开展该项工作时可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是促使内部治理机制规范化,对管理者权责明确界定,让内部制度体系清晰合理,以有效防范风险;二是创设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管理部门,实施双重控制,对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训、考核高度关注;三是把信息化技术引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程序,推动信息系统建设,把风险控制从以往的事后监测转换成实时监控。其次,构建较好的银行信用文化。信用文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具体不容忽视的效用,其可对银行内部落后的信用风险管理观念、政策等行为方式予以优化,构建形成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见,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不但需对制度体系、技术方式进行优化,也应对信用文化的构建给予高度关注,积极落实信用文化的建设。

(三)健全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首先,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予以健全。具体实施该项工作可依据如下几点进行:一是设立权威性监管机构,经由此针对商业银行相关信息及时披露,构建形成有序的金融环境;二是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加以修补,将预防信贷风险当做核心要点,大幅提升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参考国际先进法律体系与监督管理经验,从而推进信用立法的步伐。其次,创设适宜的信用环境。该项工作的实施需全社会的努力,一同施行信用建设,且对社会信用秩序加以维护。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针对经济主义实施信用道德观念教育,针对背离诚信的企业、个体依法惩治,以树立信用即资本的新理念;二是政府部门应设立社会信用网络,以及个人、企业社会信用查询体系,并高度推崇社会诚信精神,鼓励社会诚信行为,针对民众组织社会信用专题讲座,以确保个体、企业享有的较好的诚信意识,从而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六、结束语

概括而言,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点,对其可否正常运营并获取长远、稳定的发展具备显著效用。但是,当前我国较多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还具有较多不足,譬如信用风险管理方式较为滞后等,对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故商业银行必须基于实际对相应问题进行处理,以对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加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闳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7(35):53-5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