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5:09: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理论培训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职业礼仪;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132-01
职业礼仪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基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促其熟练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而完善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增进职业竞争能力。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它包括社交礼仪、谈吐礼仪、求职礼仪等等。职业礼仪是一个人职业形象的外在表现,一名成功的职业人,除具备坚实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而且,对于从事服务性职业工作的职业人来说,职业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1 论中职教育加强学生职业礼仪培养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绝大数毕业生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如何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应在学生学习阶段尽量为学生打下一定的职业基础,因为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标的企业多数不会花费时间、人力、物力来培训一名新员工的职业基础的。学习阶段职业基础的内容应包括职业礼仪,这是从事职业工作,特别是服务性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目前,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但我们不应忽略的是:良好的职业形象也是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将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无可厚非,但缺少职业形象的综合职业能力将是不完整的。
笔者认为,职业形象包含内在和外显两部分,内在的主要是气质、素养方面的内涵,这是基础,也是核心;外显的主要表现在职业礼仪方面,本文只对外显部分即职业礼仪的培养作粗略的探讨。
我校是房地产职业学校,主要培养房地产销售、中介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无疑,这是服务功能非常明显的岗位,因而,职业礼仪应摆在一定重要的位置。
在房地产销售、中介岗位中,良好的职业礼仪将加大业务的成功率。试想有哪一位客户愿意与举止粗鲁的销售人员洽谈购房业务?又有谁愿意在电话中听到中介人员生硬和粗俗的介绍?坚实的专业知识给购房者一种信心,良好的礼仪则会给购房者带来亲和力和亲切感。得体的举止,优雅的谈吐,专业的讲解,对细节的关注,将为交易的成功增加重要的法码。
在物业管理岗位中,良好的职业礼仪将是服务人员与业主沟通的“剂”。物业管理人员与业主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容易产生紧张关系。如何体现服务至上的物业管理宗旨,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这要求物业管理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做起,这就是职业礼仪。良好的礼仪将使人感到关心,感到服务,感到更加容易沟通,将缓解矛盾的激发。
2 我校职业礼仪培养的做法
职业礼仪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实际上,归根到底是一种素养,因为其表现行为需要内在的素养和气质来支撑,一个内在素养低的人,职业礼仪行为是没有基础的。因此,我们分析,职业礼仪的培养内容应包括两部分,气质和行为,涉及素养和技能两个范畴。
我们知道,技能是可以学习的,可以由一门课程解决,但素养不可以,素养只能培养,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可以解决的。因此,我校职业礼仪培养采取如下两种方法:
2.1 专门性与形成性培养相结合
根据专业的不同,专门性的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礼仪素质的培养。如:房地产中介行业,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外显部分(发型、着装、化妆、谈吐、待人接物技巧、形体训练等)来进行教学;物业专业,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礼节的常识、沟通能力、电话礼仪、应变能力等)来进行教学。当然,不管是哪个专业礼仪的概念都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某些方面更注重一些,目的都是为了配合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礼仪规范的要求。
我校每年会举办一次技能节大赛,其目的就是为了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为了促进学生对职业礼仪内容的应用,我们设置了“物业服务接待礼仪”、“售楼礼仪”有关职业礼仪的参赛项目,学生也因此在这些参赛项目中把各职业的礼仪规范加以运用,为此来拉近将来就业与企业要求的职业形象“距离”。
组织礼仪队、模特队的第二课堂,其目的是紧密联系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的得到不断地延伸。学生通过形体训练、交谊舞的练习,提高学生对走姿、站姿、坐姿、握手、递接名片、礼貌礼节、 待人接物等礼仪内容的掌握,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的同时,拓展视野,激发对学习的兴趣,锻造对人格的培养及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模拟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我校的学习场地除了理论课使用的多媒体课室外,还为不同的专业设置了不同的实训场地。如:房地产一手沙盘讲解房、样板房,房地产二手交易所;物业管理办公室,物业多功能展示厅;形体训练室等各种实训场地。学生通过这些场合把自己所学的礼仪知识运用到几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是可以让礼仪知识更具体化,二是能体现职业礼仪的规范化和普及化。从而时刻提醒学生礼仪的场合性和随时随地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卷面考核的方法外,学生的行为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模拟操作、社会实践等与礼仪相关的行为都成为对学生考核及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管在校时的操作、实践及模拟训练,对学生来说毕竟这都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在校时的职业礼仪操作多多少少会蒙上一层“做秀”的色彩。因此,学校设置的2+1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即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操作机会的一个非常合理的教学模式。在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校时所学的知识不但得到了锻炼,还因在社会这个“大熔炉”学到了一些在课程设置上还未设置到的一些内容。使学生也因此明白礼仪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学生的礼仪素养也在学习、生活、工作日积月累的不断地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校对学生在职业礼仪培养上的教学方法,从企业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收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已在外实习的学生,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了较好的工作业绩,大多是反映学生的职业礼仪素质非常好,职业素养也高,甚至比一些在大学生对职业的素养还要高,这也正是目前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职业礼仪受历史传统、各种场合、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讲究职业礼仪,遵从礼仪素养,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职业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职业人才。一个优秀职业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职业礼仪与职业素养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而顺应并推进这种趋势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陈萍.最新礼仪规范[J].北京:线装书局,2003.
[2]陈玉.礼仪规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憨氏.礼仪培训课[M].呼和浩特: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人力资源培训效益有隐形性、预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通过人力资源培训投资提高的经济效益无法直接计算出来,这说明人力资源培训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隐形性。培训投资产生的效益受培训内容、受训人员的素质、培训人员的素质以及培训计划的优化结果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其效益目标具有预期性和不确定性。
一、人力资源培训预期经济效益的估算
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培训投资引起的效益增量/年÷培训投资/年(设备和工艺更新的投资/年+全员培训投资/年)×100%。
培训投资引起的效益增量/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益增量/年+质量提高的效益增量/年+技术革新效益增量/年。
如果我们设定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为N;培训投资的效益增量/年为M;培训投资/年为C;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益增量/年为a;质量提高的效益增量/年为b;技术革新效益增量/年为c;全员培训投资/年为d;设备和工艺更新的投资/年为e;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可以表达为:
二、企业人力瓷源培训的经济学分析
(一)培训的一般分析
如劳动者毕业参加工作后不再接受进一步的培训,且从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不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贬值。那么劳动者终生收入水平表现为一系列水平的直线.每一条更高的水平线即代表着一个更高的教育水平。
但当进行在职培训即对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培训时,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见图2。图中所描绘的个人在年龄为Ao时完成全日制的学校教育,此人此时依靠这种教育水平可以挣得的工资水平报酬为Ep。如果此人不再接受进一步的培训,且从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不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贬值,那么其工资报酬会一直保持在Ep的水平上。然而,如果此人进行在职培训,其未来工资报酬增长潜力会得到强化,这种情况如图中的曲线Ea所示。不过,在职培训会产生一种近期效应,这种效应导致在受训期间雇员的实际工资报酬低于潜在工资报酬。这样,在图2中就表现为职员进行投资的时候,其实际工资报酬Es位于Ea之下,实际上,Ep和Ea之间的差距恰恰等于职员的投资成本。从图中可以得知,培训后工资报酬与年龄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年龄较大的员工不愿参加在职培训,因为他们接受培训的预期收益率小于年轻员工接受培训的预期收益率。另外,企业通常也不愿投资于年龄较大或预期工作时间不长的员工。
(二)培训的种类划分及成本收益分析
(一)就培训评估过程而言,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各种所谓按培训的“层次”进行评估的方法,它们分别是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模型、考夫曼评估、 CIRO评估方法、CIPP模型、菲力普斯模型等。其中,以柯克帕特里克所提出的模型应用最为广泛。而考夫曼、菲力普斯模型,由于在某些方面对柯克帕特里克模型进行了增补,目前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柯氏方法提出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即从四个层次来评估被培训人(下称学员)经培训后的效果:
第一层次:学员对培训项目的哪些方面感到满意?即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
第二层次:学员从培训项目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态度)。
第三层次:通过培训,学员的工作行为方式是否 (或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第四层次:这些行为的变化,是否对所属组织 (单位)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这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用于重新设计或开发培训项目;第二层次用来衡量学员对原理、事实、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第三层次是为了确定从培训中所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改进;第四层次涉及学员所在单位因培训而得到的改进,即培训的最终效果。
菲力普斯模型在柯氏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回报率”这个层次,就是说,在其它四个层次评估的基础上,还要评估培训结果的货币价值及培训的成本。
(二)参照以上模型,总结总装备部多年来的培训过程,个人认为,我们对所组织的培训一般只进行了第一、二层次的评估,即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其它层次一般尚未涉及或很少涉及(虽然,个别情况下也曾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过一些有关培训的调查);此外,由于总装的培训,一般地具有部队供给制特点,即实行按需急用培训而很少详细计算培训成本(这一点与经济体的培训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多年来并无所谓“投资回报率”甚或成本的计算;再者,总装多年的培训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而非单个培训项目的实施。就是说,从横向来看,所进行的各个培训项目均具有“继续教育”性质,即拓展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而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构成了对一个人才的全面培养的各个“模块”;从纵向来看,一个人的培养,涉及到能力的纵深式培训和阶段性培训。(如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职前培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职前培训)。因此各个阶段的培训就构成了纵向培养的各个链条。因此,培训前的评估,对提高培训效果也是必要的。综上所述,我们所要涉及的培训评估,应不但进行培训中评估,还要兼顾到培训前和培训后的评估,同时要兼顾“回报率”(或成本)。从实用的角度,我们将总装备部的培训评估总括为:
培训前评估 (包括成本预估)+培训中评估(前述第一、第二层次)+培训后评估(前述第三、第四层次;包括成本计算)
二、评估内容分类
(一)培训前的培训评估的基本内容
1、培训需求整体评估
培训需求了解和分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训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培训需求和分析的好坏。
培训是否与部队的科研试验相结合,使“训而有用”。培训本身不是万能的,必须通过自上而下的方针指导,才能让培训产生最大的效益,满足受训对象的需要,使其起到圆满完成科研试验任务的基础和保障性作用。这就需要在安排培训计划时必须考虑部队的近、中、长期科研试验计划与目标,以及社会大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好的培训,必须也具备长期、中期、近期目标的内涵,并与部队的长、中、近期科研试验计划与目标对应起来。这就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方向性。
是否确认了应有状况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说,必须对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分析,确定理想的知识、能力、技能的标准或模型;必须对现实实践中以及现实所缺少的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分析;必须对理想的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现有的知识、技能、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以在继续教育中心进行的信息技术类培训为例,前几年内容还只是办公自动化一类,但近几年来,已经发展为以Cool3D、 PhotoShop,Premiere.Flash.3Dmax、 Authorware、Dreamweaver、Fireworks等实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这就是在分析受训人员(与前几年情况不同,他们已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技术)的能力和需求后做出的调整。
培训是否具有前瞻性。由于信息社会发展的快速性以及武器试验对高科技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扩展和发展变化,培训必须要满足这些所谓的变化。因此,必须在培训开始之前,就迅速把握住这些前瞻性的要求。以在继续教育中心举办的“现代管理知识高级研讨班”为例:现代管理科学的迅猛发展,已对传统意义上的领导科学形成了有利的挑战(或补充亦可)。补充或重新学习新的管理科学知识,有益于激发领导干部对部队传统管理思想和做法的思考促进科学管理理念的确立和现代管理行为的创新。在培训前,我们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将现代管理知识细化为26个主题内容,感兴趣等级化为5个,征求了各类领导干部的意见。培训不但报名踊跃,培训后学员反映强烈:在更新管理理念上,培训一堂课,胜读几年书。
是否确定了培训的价值及成本。应该把成本因素列入到培训需求分析中去(按部队的惯例,可以暂不考虑“投资回报串”――因为部队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个长期、战略性任务)。
2、培训对象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评估
要使培训获得成功,或者使培训项目针对性强、效能性高,就要分析受训对象的能力、素质和技能,考察他们是否达到了工作职位对他们的要求或其能力、素质和技能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另一方面,如果受训对象的上述因素不能达到部队所提出的标准,就存在着某种对培训的要求。当然,直接了解受训对象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和其工作表现,是最直接可靠的评估办法。但是,这对承训单位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总装部队牵涉专业多,人员、编制分布也很复杂。退而求其次,相对操作性较强的方法是,由送训单位按照培训专业和对受训对象的要求,选择受训者。作为一种补偿,承训单位可以以考察、问卷、测试等形式从送训单位推荐人员中予以选拔。对某些专业,我们的选拔比例(推荐与选拔)是3:1。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多年来对受训人员采取到其所在单位考察 (试)、面试录取;学员经推荐(附考察意见)到中心后进行测试后录取;特殊情况参加国家或专业类统考等方式进行选拔,就是对受训对象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的综合考察。
继续教育中心对几类受训人员的测试要求如下:(略)
必须注意,当这种测试没有实际的意义时,就应当避免使用。比如,当传授全新的知识或提供受训对象根本就不知道的信息时,这种测试就毫无意义。因为,测试的结果将表明受训对象在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一片空白。
3、培训计划评估
培训计划是根据部队科研试验任务的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对科技人员培训需求进行预测,然后制定培训过程方案的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确定目标、分析现阶段差距、确定培训范围、制定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确定培训时间及培训计划的调整方式和组织管理等。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对培训计划的评估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培训计划是否有贴切的依据。培训计划不是培训者的主观臆造。它的制定是具有一定前提条件的。这些前提条件是:培训计划的制定应以科研试验的发展为依据;培训计划的制定应以培训的发展需求为依据,培训计划的制定应以施训单位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培训计划的制定应以可以掌握的资源为依据。
培训计划的合理性如何。合理的计划是系统的、普遍的和有效的。所谓系统性是指,为确保整个培训的成功,必须要全面考虑培训过程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同时要考虑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及可能的因果关系。
所谓普遍性是指,在培训专业限定的范围内,培训计划的制定,应有较大的适应性。或计划的实施,一般地应不以受训人的岗位、个性等个体因素所左右。
所谓有效性是表达这样一种要求:受训人经过培训后必能对其工作产生效果。就是说,培训计划的制定必须是建立在深入调研,客观、科学地分析需求信息的基础上。
培训计划的内容是否完备。培训计划的内容因为牵涉到培训的真正实施,所以就必须包含不仅是宏观的目标和要求,而且必须非常具体,用其可以作为培训实施的依据。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培训计划,应该包含:培训目的 (或目标);培训所针对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形式、方法);培训的时间、地点,培训教师,培训经费(成本)预算;培训组织单位等。
培训计划所设计的培训方法是否得当。所谓选择的方法是否得当,主要依据的原则是培训方法是否为培训内容服务、是否区分了培训对象。
关键词:轮滑训练;坚持;意志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29-01
一、案例分析
2005年我园成功的开办了第一届体育节,开幕式中精彩的轮滑表演得到了到场家长和来宾以及小朋友的热烈掌声和喝彩,其中四岁的王泊威是当中年龄最小,训练时间最短的孩子,但是他的表现却毫不逊色,灵活的转身动作、矫健的跳跃动作至今都让看过那场表演人记忆深刻,与此同时也掀起我园轮滑训练的。
这个在表演场上如此健康活跃的孩子在没有接受轮滑训练以前却有一个外号叫“王院长”,那是因为他从小体弱多病,是个“三产”儿童(所谓的三产就是早产、难产、破腹产),入园的第一个学期就有三个多月是在医院度过的,孩子晚上睡觉容易出虚汗,每天晚上爸爸都会守着他睡觉,要换4到5件衣服,可见当时的父母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照顾孩子是多么的辛苦。父母四处寻求医生,希望能够调理好幼儿出虚汗的毛病,可是效果却一直不明显。医生也一直建议孩子能通过多锻炼来增强体质,父母也一直在寻求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体育运动。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求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培养人才及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2004年下半年幼儿园开始试行轮滑练习,轮滑训练是一个可以全面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体育锻炼。当时这样的训练只针对大班孩子,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老师没有教学经验,也不敢尝试。李博涵一直是我们班的大哥哥,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当时我班为混龄班3——6岁的孩子都有),在轮猾训练中李博涵表现出现,赢得了大家的羡慕,同时也赢得了王泊威的羡慕。第一次回家主动的跟爸爸妈妈说要尝试一项体育锻炼,爸爸妈妈欣然的同意了,并且马上兴致勃勃的为孩子准备了轮滑训练的装备。
轮滑训练跟其他体育锻炼一样的要遵循秩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秩序渐进是指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运动量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而且还要坚持,经常参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以体育锻炼要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虽然短时间的锻炼也能对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旦停止体育锻炼后,这种良好的影响作用会很快消失。开始就是一些简单的重复的基本训练,,因此也让孩子很难有成就感。
轮滑运动还是一项很艰苦的体育运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很枯躁的而且很容易受伤。不到两个月的练习让王泊威开始打退堂鼓了,并且陆续开始出现了很强烈的抵抗情绪,具体表现为:
尽管孩子抵抗的情绪越来越厉害,家长却坚持一定要孩子参与训练。因为,虽然训练只有短短的一个月,父母却明显的感觉到在这一月中孩子吃饭吃的很好了,而且晚上睡觉出虚汗的情况好多了,也没有经常感冒了。父母觉得轮滑训练对于孩子的身体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样的锻炼不但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而且也能磨练意志力,只要孩子能够坚持过了这一关对以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也会迎刃而解的。所以父母觉得不但孩子要坚持,自己的意志也要坚持。
孩子就这样整整又哭又闹的一个星期了,两个星期了,三个星期了,很长一段时间……老师都开始担心这样父母会坚持不下午。于是,也跟父母谈了几次,最开始的外婆放弃了,看到孙子这样实在不忍心,可爸妈还想再看看,坚持就是的对的。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哭了也不闹了,坚持住了,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哭闹是没有用的,所以克服了心理的压力坚持下来了,而且越滑越好,也开始出成绩学习一样有难度的动作的。
两个月后轮滑练习有了初步的成效:
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取的措施:
1、游戏为主的训练,把以往单调枯燥的训练设计成了一个个好玩的游戏,如:警察抓强盗(当时孩子的爸爸就是一个警察,孩子对父亲的职业很崇拜,)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使快乐体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课上教师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以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孩子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其效果好坏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关系,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师运用了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要带领学生到大森林去游玩,这时出现了开火车的音乐,师生一同坐上火车来到了大森林,并看见了小兔子、小袋鼠、小狗等动物。那他们是怎样跳的呢?孩子会学着它们的样子一跳一跳地,这时老师说,让我们来比一比谁跳得远好吗?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自然地被引出来了,学生会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轮滑中的跳远动作。实践证明,做这样的处理,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通过竞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实施快乐体育的重要基础。
一个孩子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利用兴趣的可塑性,加强孩子学习目的的教育,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上好体育课做到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是祖国建设的需要,同时让他们每个人与自己的前途理想联系起来,使他们对参加体育活动产生间接的兴趣。而孩子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孩子都如此,教学时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随着2008年的奥运会的中国申办成功,教师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从小就要练好本领,长大后才能为国家作贡献。在活动经常举行一个小型的奥运会,设立金、银、铜牌,比一比谁得的奖牌多。让孩子在本次课的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为集体争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使活动结束后让孩子还意犹未尽,这样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孩子的锻炼意志,使孩子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利用课后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情感。
而且后来的王泊威真的进步很快,不但体质迅速增强,而且对于学习其他的东西都特别的认真和专注,性格变的更有韧性,由于轮滑训练提供了许多表现的机会,也让当时上幼儿园自会牵上妹妹的小手的他,转变成了活跃在幼儿园,活跃在各种对外宣传活动的他,不管是轮滑表演、模特表演还其他表演都越来越积极了。小学二年纪的他,现在每个星期都会参加半天的轮滑训练,并且成了轮滑俱乐部的会员。
现在想想,当时的父母当时的老师还是挺狠心的,可是正是当时的狠心他才能健康的成长,并能帮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磨练了孩子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刘海明翻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
[2]谭星.幼儿园体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Reform and thinking of standardized residency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CHEN Lihong1, WANG Lulan1, NI Weijie2, SHI Rong3
(1. Depart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Office of Dea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tudents in the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to provide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dical college to carry out the unified general medicine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after gradu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work combining with the course set up. Methods: By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265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2015 cours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 (7 items) and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3 indicators). The 5 point Likert scale was used for assessment.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students 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was 4 (3.57 and 4.57). The median of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was 4.67 (4 and 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8.65, P=0.00). The scores of the 3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tudents were high. The score of the satisfaction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in the theoretical course was lower.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university, clinical training base and community teaching base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rrangement with hospit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cedure,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mode.
KEY WORDS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general practic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reform
上海市于2010年在全市?y一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规培)制度,并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之并轨[1]。与其他学科住规培不同的是,全科医学专业的住规培需要参加相关的理论课程学习。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10年起,受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应各培训医院要求,承接此项工作。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包括三方面,即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社区医疗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理论课程[2]。其中,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员初步建立全科医学理念、培养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了解全科医学思想、内容及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全科医师打下基础[3]。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设计之初即考虑将理论课程与住规培过程有效衔接。经与培训医院管理部门、各培训基地与教学团队充分研究,制订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年8月医学院为规培第1年学员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康复医学》、《临床心理咨询》4门必修课,为规培第2年学员开设《社区预防保健》、《实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社区卫生服务管理》4门必修课。课程以大班授课结合专家讲座方式,考核采取理论考笔试的方式。授课教师由三支队伍即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全科理论师资、各培训医院的临床专家以及全市十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全科医师共同组成。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课程班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除附属医院外,其他培训医院也陆续加入,培训规模已近全市的二分之一。2015年3月,我院又根据上海市全科规培基地督导反馈中学员普遍要求早接触社区的意见,实施课程改革,压缩部分理论集中授课课时,新增了《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保健》两门课程的社区实践教学,采取分医院、分社区、小班化形式,采用集中培训与社区老师一对一带教相结合的方式,以提供规培学员早期接触社区的机会。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两本社区实践教学大纲,遴选了12家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举办了全科规培师资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教学研讨,帮助社区带教老师充分掌握这项社区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带教能力与水平。预期通过社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理论课程的培训质量与效果,最大程度地使学员获益。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交大医学院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共265名,其中2014级(2014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12名,2015级(2015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53名,约占全市全科医学专业住规培学员总数的50%,分别来自全市20家培训医院。
1.2 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定量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交大医学院2015年度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教学质量及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为避免记忆偏移,于2015年8月31日课程班结业考试当天向全体学员发放,并于考试结束后随机选取部分学员对课程学习和社区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访谈。评价表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四个部分:①理论课程的评价包括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资料、教学环境等7项指标;②社区实践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带教老师、教学效果等3项指标;③整体评价;④意见与建议。满意度评价的应答项有“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5种,分别记为5、4、3、2、1分。将理论教学的7项指标相加得到理论教学满意度分值,社区实践教学3项指标相加得到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分值。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 2013录入并核对所有数据,用 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Wilcoxon、Kruskal-Wallis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比较不同分组学员之间的满意度差异。P
2结果
2.1学员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252份,回收率为95.1%,均为有效问卷。其中,来自2014级学员104份(41.3%),2015级学员148份(58.7%);男生72名(28.6%),女生180名(71.4%),平均年龄为(24.96±1.67)岁;本科毕业生240名(95.2%),硕士毕业生11名(4.4%),博士毕业生1名(0.4%)。本科生中“5+3”(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学员57名,占本科学历的23.8%。
2.2课程满意度评价
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表1),理论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00(3.57,4.57)分,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67(4.00,5.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5,P=0.00),提示学员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高于理论教学。
学员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见表2,可见学员对社区实践等指标评价较高,对考核方法的满意度较低。男女生间、不同学历学员间和学位衔接与非学位衔接学员间各项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3可见,学员对社区基地的满意程度均较高,在实践内容、实践收获2项指标上,各社区基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不同社区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98,P=0.026)。
调查还得到,在社区实践之前,近60%的学员对社区工作不清楚或了解程度一般,而在社区实践之后,96.4%的学员认为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8.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结合社区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另外,65.9%的学员对于目前两段式的理论课程学习的模式表示赞同。
在访谈中,学员表示在社区多看多听对学习理解更有促进,许多学员认为社区教学时间太短,应适当延长;但也有学员反映所在社区基地教学管理松懈,还有的提出培训基地已安排每个月至社区实践,如此造成重复培训。对于理论授课方面,学员主要反映了课时太紧凑、考试难度大、教材与上课内容不太匹配等问题。
3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院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评价较好,特别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很高,但调查结果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仍需我们去不断完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应该如何教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尚无标准模式[4],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因此,总结经验和提出建议如下。
3.1三方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这一教学任务对于培训医院而言,往往面临学员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必须依托大学,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大的师资团队以及规范的教学管理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培训的实施主体虽然是大学,但大学必须与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三方协同,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建立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非大学附属医院的培训基地及其社区教学基地,更需建立三方协同管理模式,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达到培训目标。
3.2提倡理论课程与住规培相结合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可弥补规培生在院校教育中全科医学教育的不足,虽然仅占整个住规培的时间不多,但作用非常重要。课程体系作为全过程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临床阶段培养及社区阶段培养交融在一起,具有贯穿弥合作用。通过贯穿的课程使全科的理念、全科的深层内涵在其中得到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在全科医生培养中起到统筹和引领的作用[3]。因此,本文中采取了分段式的教学安排,将课程学习穿插在培训过程中。第一年的学员尚未正式进入临床,先安排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医患关系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第二年后,再安排科研论文撰写、统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高阶课程,以体现课程安排的层次性、与培训过程的契合性,以及更好地保证学员在每个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学员认同这一模式。据了解,目前各培训基地学员的轮转计划特别是7个月社区轮转实施方案不相一致,有可能导致重复培训。需要将三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设计,形成完整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3.3加强理论课程建设,编写系列课程教材
大学作为全科医学理论基地,承担教学任务,要对课程安排进行充分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充分论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内容。目前,对理论课程相关教材的研究还缺乏,要充分发挥临床师资、社区师资和全科理论师资三支队伍的作用,加强研究,编写更贴合社区卫生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全科医生执业过程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的系列课程教材,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求。其次,今后“5+3”模式是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调查显示“5+3”学员与非“5+3”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访谈中他们表示出对相关课程如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等的更高需求,因此,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开设还应同时兼顾考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相关理论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接轨。
3.4提倡大班集中授?n与小班社区实践教学相结合
338学时的理论课程完全通过单一模式的2个月大班集中授课的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社区实践教学的开展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同,满意度很高,说明他们渴望了解社区,更希望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贴近社区,这种教学安排契合了他们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真正实现社区实践教学的目标,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培训计划、统一的培训标准,否则容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对于两个年级的学员,如何分别开展不同层次的社区实践教学也是关键问题。因此,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细化社区实践教学大纲,加强社区师资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完善社区基地的建设,以保证社区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论文摘要]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结合培训工作实际,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培训,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及进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近几年年来我院成人教育部系主办了多期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班,结合培训工作,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教师培训特点与建构主义理论
1.高校教师特点
1.1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师范性院校或理工科专业毕业的教师,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好;非师范院校教师或文科专业毕业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甚至很少使用计算机。
1.2基本的课程安排较满,工作负担重,压力大,难以花大量时间集中培训。在培训中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工学矛盾,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另外,每期培训的时间宜短不宜长,这样既便于教师安排,又可以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
2.传统的培训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一般是以集中授课为主。“一人讲、众人听”的纯集中讲座模式为专题讲座,由专家做一些理论上的介绍,然后再观摩几堂公开课,以此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作为“局外人”成为被灌输的对象。这种“专家讲,教师听”的培训方式多流于形式,往往难以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能已经了解到新的信息,但是这些新的理念很难渗透到教师的内心,更谈不上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回到自己的学校和课堂依旧难以使之付诸实践。经过培训的教师的知识技能虽然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行为却往往并没有持久的、明显的改进。
3.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培训模式的设定之主要目的不是单向地向教师讲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的技能,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广泛开展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培训内容的优化选择
1.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信息技术硬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许多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其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培训者的智力和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其信息素质。据此,可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或将要淘汰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Access数据库、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及教学应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应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及常用杀毒软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代信息技术是-17应用性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后,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近期的培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少数内容也是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说先让学员接触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有了直观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归纳总结出基础理论,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帮助学员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不仅深受广大培训学员的欢迎,也能使培训成效事半功倍。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教学,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归纳采用了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颇具实效。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同旧知识,比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边讲边借助直观教具(我们通常是采用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其培训的显著教学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官优化组合能提高培训效率;二是优化教学策略实施自主、创造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采用该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成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比如三晨影库、翰林汇、科利华及众多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均有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比如K12、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也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CA[课件;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机训模式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上机的操作,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同时,在培训中,上机操作也是检验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二是做好上机课前预习,提出上机的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给出上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上机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英文提示、执行过程及出现异常结果的常用处理方法给出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上机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
4.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
的能力。具体施教过程是:在培训告一段落时,联系学员从事的教学或管理工作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Internet网络或多媒体设备等)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学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比如让学员带着“教学论文的撰写与编辑”或“教案修改”等任务去学Word或WPS;带着“专题报告演示”或“教学幻灯片制作”等任务去学PowerPoint;带着“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任务去学几何画板、方正奥思或JBMT等课件工具、软件及扫描仪、数码相机、配套光盘等设备的使用;带着“教学动画设计”任务去学Flash、Photoshop或3DMAX等动画软件;带着“学校的主页设计任务”去学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带着“搜集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信息”去学Internet的使用;带着“电子邮件”去学E—1Ilail的发送与接收;带着“故障计算机”去学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等硬件知识与技能。培训实践证明,这种任务驱动培训模式不仅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符合在职教师的认知规律,是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四、考核与评价方法的优化组合
考核评价是保证培训效果的激励机制。参加培训的学员对学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自觉性,但还是要有一定的压力,要通过规范的考核来进一步促进学员的主动积极性为了使考核评价规范化,我们根据不同层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目标和设置的课程内容,对学员进行以下三种方式的考核评价。
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员参加培训的态度、集中培训的到课率、完成规定的理论、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专题培训时的发言情况等项目进行逐项考核评价。
2.切实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
每个学员的“作业设计”要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必须独立完成;“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特点。作业不及格的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
3.上机考试
关键词:博弈理论 新员工培训 培训决策
企业在经过层层选拔后对入职的新员工是否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培训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在培训决策方面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实情况是一些成熟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并没有选择对现有的新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而是直接从市场上引进具备在业务技能以及人脉网络成型的员工。这样使得企业与员工之间陷入基于培训问题而产生的长期与短期博弈的困境。一方面企业担心自己对员工的大量培训花费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员工的跳槽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孵化风险。所以,我们试图要寻找一个解决办法,或者说试图要给出一种思路使得企业的行为与员工的认识在远期来看有其一致性。
一、企业新员工培训决策的博弈模型
1.博弈理论(Game Theroy)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种策略的均衡问题。一般来说,博弈是指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博弈理论的研究开始于1944年,Von?Neumann和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博弈理论科学体系的创立。博弈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包括Nash的“纳什均衡”和Shapley的“讨价还价”模型。Nash在1950年和1951年发表了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重要文章,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概念。Nash将这一概念作为把博弈论的分支扩展到非零和博弈的一种方法,纳什均衡要求每个参与人的策略是针对他所预言的对手策略支付的最优反应,并且在纳什均衡中每一个参与人都认为自己的策略是最优的。Tucker于1950年定义了“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Nash和Tucker的著作为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1959年Martin Subik出版的《策略与市场结构:竞争、垄断与博弈论》一书标志着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开始。
我们采用博弈理论中的演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对企业新员工培训决策进行研究。演化博弈理论是博弈理论在动态分析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分支,而且演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有限理性。模型的建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选择和突变。选择是指能够获得较高支付的策略在以后将被更多的参与者采用;突变是指部分个体以随机的方式选择不同于群体的策略(可能是能够获得高支付的策略,也可能是获得较低支付的策略)。演化博弈论不同于博弈论将重点放在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上,而是把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结合到一起。
在演化博弈论中,时间的序列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博弈各方要根据自己拥有的信息多少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消除情况来修正自己的决策。所以对于最初的在某些方面的决策行为在演化博弈理论中并非特别重要,这是一种基于长期视角的动态博弈,而这种理论特质与企业与员工在长期的培训问题决策上有着天然的拟合优度。演化博弈论中两个均衡而稳定的博弈结果是“演化稳定策略”和“复制动态”。我们试图去寻找一种能够找到演化稳定策略。
2.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动态博弈过程
(1)有限理性假设
行为人不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是员工,其在对未来状况的决策是基于一定的信息,但是每个行为人所掌握的信息量的丰富程度、准确程度不同。
(2)博弈要素以及支付/收益假设
①我们将最初的博弈双方假设为企业和企业的新员工而且企业雇佣新员工可获得收益为Ie,新员工的工资为we。②企业如果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投入的总成本为cA;企业如果对新员工不进行培训那么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为IA。③企业不对新员工培训将会使得员工业务能力下降而导致LA的工作效率损失。④企业不对新员工培训将会导致员工跳槽使企业的损失LB。
(3)构建博弈树以及支付/收益矩阵
企业和新员工决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企业有先决条件选择是否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然后新员工根据企业做出的决策来选择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企业起初的策略包括培训或者不培训,新员工根据企业的决策可以选择两种情况:第一,当企业培训的时候选择留任或跳槽;第二,当企业不培训的时候选择留任或者跳槽。如图1所示。
3.将博弈模型转化为可运算收益模型并求解
在此,我们运用“复制动态”机制求解模型。
假设企业选择培训的概率为ф(0≤ф≤1),则企业选择培训的概率为1-ф。新员工选择留任的概率为μ(0≤μ≤1),则新员工选择留任的概率为1-μ。
对企业而言,若选择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则其期望收益为:
=+??? (3)
基于上述支付收益模型考虑并将时间作为影响参数考虑企业给予博弈理论的对员工的培训决策并找出一个稳定的均衡策略。
用复制动态微分方程求解:?
二、结论及建议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决策可能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企业的战略,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价值观等。但是在现实中企业往往会将员工资本化,以人力资本的视角来衡量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决策。另外就是企业要规避由于对员工培训所带来的孵化风险,从而致使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如果将这个问题扩展到一个行业内容的人力资源现有资源中难免会形成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拿来主义”。就当前状况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将新员工的角色从“人力资本”到“人力资源”的视角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企业基于长期和战略来考虑对新员工的培训决策,避免通过过于重视财务业绩对培训决策作出依据。
第二,制定特色培训体系形成企业特有人力资源专门资产。企业培训的方式和内容很多是一般会通用的,没有体现出对企业特殊要求的人力资源特色培训机制。这样不能形成人力资源专门资产,反而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处于对短期利益的考虑企业自然会选择放弃培训。
第三,将培训体系纳入企业对员工的整体激励体系当中。培训不仅是用来增进员工知识技能的手段也是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如果要可实现或者可持续,就要形成相对应的培训激励制度。这个制度不但要做,还要做好。这对于新员工来说也是一个选择留任和离开的重要权衡因素。只有企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新员工的价值,将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劳资双方共赢。
第四,形成有效的社会整体培训机制。当同行业之间大部分企业都对新员工采取有效的培训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由于对自己企业内部员工培训造成的风险,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对培训的认识以及实施的良性认识。
总之,企业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决策问题上要基于长期视角,基于战略眼光,并且要配套相应的培训激励制度,以保证培训可持续化,对企业培养核心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战略都有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同健,蒲勇健.基于演化博弈的和谐社会构建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2009,1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李长青,李寅龙,徐德生.博弈视角下零售商主导的二级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29(4):51-53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家政服务业;从业者培训;机制
作者简介:汪群龙(1982-),男,浙江富阳人,浙江树人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家政学与社会工作;冉云芳(1984-),女,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蒋联海(1971-),男,浙江绍兴人,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家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能力、质量、标准化间关系视角”(编号:12XKGJ05),主持人:朱红缨;杭州市社科重点基地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参与社会培训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编号:2014JD52),主持人:冉云芳;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高校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编号:2014SCG109),主持人:汪群龙。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48-08
一、问题的提出
转型期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解决家庭及其成员的生活性需求非常迫切。随之,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逐渐扩充、领域也不断拓宽、内容日趋丰富,同时需求扩张空间和潜力巨大,需求层次和类型差异也更加明显,尤其与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妇幼儿童、高端家庭相关的服务需求成为增长重点,不仅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素质涵养和技能水平的人才,而目前从业人员服务提供能力与需求差距巨大。从对杭州市的跟踪研究来看,五年来家政从业人员的来源及知识结构变化不大,一线家政从业人员中60%以上来自外地农村,75%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家政从业者对工作的胜任度较为自信,认为消费者对自己提供服务的评价表示满意的占90%以上;而在2011年的调查中发现,有39.5%的消费者曾经对使用家政服务后进行过投诉,投诉的最主要原因是服务质量差。从业者职业素质与服务能力成为制约家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家政从业者培训是提高家政从业人员服务能力、职业素质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其提升自我身份认同,取得职业晋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各地政府及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在发展家政服务业过程中,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从业人员培训措施,纵观这些措施,大多为地方政策文件或行业管理办法,仅具有指导性或参考性,而针对家政服务行业特性的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课程设置安排、培训过程管理、培训师资团队组建、培训组织整合以及培训监督评估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机制,有些企业虽然每年开设培训课程并派员参与政府主导的职业资格培训,但往往走形式、走过场,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使用家政服务的信心以及对家政企业的认可度,甚至引发了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的担忧,不利于家政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家政服务领域中的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问题,通过对浙江省12个市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实地调查,对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探索形成家政从业者培训的长效机制。
二、理论框架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作为组织研究的分析工具,往往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中。近年来由于其内涵与外延的扩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中[1],在卫生领域(医院、康复组织、保健机构)、环境政策[2]、非营利组织研究[3]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逐渐被应用到养老机构[4]等生活行业,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
Freeman提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5]。学者Clarkson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例如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6]。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指企业的股东、职员、产品销售者、消费者等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群体或个人,如若没有他们的连续参与,企业将失去竞争力甚至走向破产;次要的利益相关者指的是舆论媒体以及政府、行业协会、学校等特定利益集团,他们影响企业的运作或者受到企业运作的间接影响,但对企业的生存没有根本性的主导作用。Clarkson的分类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利益相关者的应用领域。
家政从业者培训活动的开展需要进行需求调查、课程安排、师资提供、过程管理、监督评估,在此过程中必然要和若干个体和社会组织发生联系,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影响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存在差异”[7],因而会出现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和多种利益关系的交叉、互动和整合,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样适用于家政企业某一经营行为的研究。家政从业者培训这一经营行为的首要利益相关者有:家政企业经营者、培训管理人员、受训从业者、家政服务消费者,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连续参与,特定的经营行为或将失败,家政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生存;次要利益相关者有: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商务部门、人力社保部门、教育部门等)、其他资源提供者(如学校、培训机构等)、行业协会、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因为他们间接地影响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开展或者受到家政从业者培训结果的间接影响,但他们对家政企业的生存没有根本性的作用。
三、家政从业者培训中的利益相关者作用分析
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并且他们的特点和需求会通过利益相关体系产生作用影响着家政从业者培训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家政从业者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一)首要利益相关者
从家政企业经营者来看,由于家政企业是社会效益明显高于经济效益的微利性行业,在解决大量弱势群体就业的同时,许多规模小、员工少的家政企业在市场中的存活期不超过三个月。作为投资者的企业经营者往往将如何发展企业业务,占据市场份额作为重点与利益诉求,但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品牌效应,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和服务队伍。然而,由于家政服务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家政企业经营者担心花大成本去投资员工的素质提升,只是为他人做嫁衣,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往往被作为岗前培训的非必要项目,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家政企业经营者对于从业者职业技能培训的战略定位直接影响该目标的实现。
家政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对于从业者培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培训活动管理规范化程度、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培训管理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培训过程的监督以及应急事件的反应等无不与培训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关。
受训者作为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通过培训一方面可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同时获得职业资格,取得职业晋升与相应的工作报酬,某种程度上也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的关键。然而,家政服务往往被认为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只要凭经验操作即可,有些家政从业人员在培训中既不重视理论学习,也不关注操作技能演练。由于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顶包和缺课现象也时常发生。因此,受训者对职业培训的主观态度、努力程度与专注度,是培训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性因素。
家政服务消费者作为使用家政服务的直接体验者,这一群体对于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的认知和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一般来说,消费者在内心中对家政服务质量作出的价值评判,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提供者对其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家政从业者培训结果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否具有价值,其价值是大是小,从本质上看它符合其愿望和需求的状况如何。实际上,家政消费者在利益相关体系中承担着“培训需求来源”的角色,决定培训内容的指向性。
(二)次要利益相关者
从近几年家政人才的培养培训来看,是偏向“外生性”的,它的发展历程不是一个自然发生、逐渐演进的“内生”过程。如浙江省的“衢州保姆”、“嵊州越乡嫂”、“新昌阿姨”等人才品牌初创时期都是依靠政府行政性手段、行业协会助推、校企合作培养、媒体正面引导等系统外部因素的“催生”。在家政服务提供与需求对接的契合性方面,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其他资源提供者、行业协会、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对整个家政行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不仅逐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而且还通过政策导向、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培训补贴、监督评估等各种方式来保证家政职业技能水平与服务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是家政从业者培训最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学校与培训机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训师资库建设、课程资源整合、培训方式的研究,不仅是校企合作培训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家政培训师资、技能鉴定考评员等行业智力资源的提供者,是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内涵提升的重要社会利益相关者。行业协会基于行业属性,通过平台构建、信息互通、行业评估等途径起到交流、沟通与促进发展的作用。新闻媒体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社会对家政服务业的了解和支持,引导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道德观,增强职业归属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家政服务业,舆论媒体对家政从业者培训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体也是家政从业者培训利益相关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浙江是家政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的沿海省份,每年平均有6家单位获得“全国百强家庭服务企业”称号,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需求逐渐扩充,同时对家政服务供给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也较为关注。截止2013年10月,浙江省经主管部门批准的从事家政服务的市场主体有7488家,年营业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有486家,占6.5%,超千万元的有51家,有2家企业年营业额已过亿元。居民家庭用于家庭服务的支出在320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4%左右。以员工制、中介制、零工等三种用工形式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达30余万,规模逐年增长。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的有3.13万人,占10.4%;30岁以上的有27.08万人,占89.6%。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22万人,占43.8%;初高中学历的有15.61万人,占51.7%;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仅有1.37万人,占4.6%,呈现出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专业训练缺乏、职业化水平不高等特点(见表1)。从2013年4月开始,浙江省成立首个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重点关注家政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质量与机制问题,以期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
本研究调查范围为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与1个县级市,依据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家政从业者培训首要利益相关者:家政企业经营者、家政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家政一线从业人员,家政服务消费者。共设计了两套问卷,企业部分问卷由家政企业经营者、家政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家政一线从业人员填写,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81.6%,;消费者部分问卷由所属城市的家政服务消费者填写,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50份,回收率为87.5%;同时对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培训学校等次要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结构性访谈。回收的问卷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1.对家政从业者培训的认知与诉求。对家政从业人员市场需求进行评估排序(见表2),结果表明:家政企业和消费者对从业人员市场需求的评估排序一致性程度较高,均认为月嫂、养老护理员是当前最急需的职业工种,这一结果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政策导向也基本一致,反映出市场需求与培训定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家政企业和消费者对市场需求3~8位排序的差异则反映了两者处于不同位置的利益诉求差异,家政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自然将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职业工种如护工进行重点关注,而对流动性大的职业工种则依赖于周期短、效果不明显的公益性培训,相反,消费者往往对能解决自身生活需求的职业工种如家务助理、维修维护等抱有强烈的培训诉求。这某种程度上是导致部分家政职业工种与消费者需求契合性及满意度不高的原因所在。
表2 家政企业与消费者对家政从业人员市场需求的评估排序
对家政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进行评估排序(见表3),结果表明:经培训后且具备职业资格证的从业人员市场认可度最高,达到86.4%,同时在家政行业中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与职业资格认定、理论与实操经验的培训学习相比,后者往往显得更重要。这也符合当前普遍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业等级评定的发展趋势。但对“经过培训的人员”这一群体,市场认可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反映出当前职业资格培训、企业上岗培训、机构培训、行业协会公益性培训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安排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过程及培训效果的评估监督方面差异性较大。从目前家政从业人员能力结构的分类与占比来看,50%以上的人员是经过培训的,但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体系中保证培训质量与效果符合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这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表3 家政从业人员能力结构认可度评估排序及所占比
对家政从业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从服务使用者与受训者两个层面进行双向评估排序(见表4),结果表明:(1)在整个利益相关者体系中,服务使用方(消费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培训主体资源不足、培训内容陈旧与培训效果不佳,这一结果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消费者往往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家政员,甚至在自己急需某类生活时找不到与之配对的从业人员,不能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另外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理论与实操经验不足,导致消费者对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满意度不高。同时,我们在实地访谈家政企业时,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家政从业人员数量越来越少,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身体、家庭等原因陆续返乡,或者回家养老或者回家照顾自己的孙辈,在仅有的部分人力资源中,又要考虑经济效益,不能将培训活动在家政职业工种中实现全覆盖。而第二代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多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宁可在一般的工厂、小企业呆着。对于家政服务从业队伍的后劲不足以及培训主体资源不足,企业经营者表示十分担忧。(2)受训者对于职业培训的组织安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甚至对于自己所参与的相关工种培训也提出质疑。调查显示,85.3%的从业人员普遍认为现有的职业培训活动安排不合理,将近有60%的从业人员感觉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有差异。我们在访谈中发现,许多从业人员认为由于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的冲突,自己往往是参加“走场式”的培训,有时因为忙于工作不得不请同事帮忙去应付听课,在技能提升上没有实际效果。另外,有些从业人员表示,自进入家政行业以来至少参加3次以上不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所涉及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都不一样,感觉无所适从。
表4 家政从业人员培训存在问题双向评估排序
2.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满意度与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家政企业规模、人力资源储备量、培训管理人员数与能力、从业者工作年限和培训师资数及能力等与家政从业者培训满意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均通过P=0.01或P=0.05的显著性检验(见表5),具体来看:
(1)家政企业规模、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与家政从业者培训满意度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者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市场需求的评估能力,对于人才队伍素质的关注度高,家政职业工种培训的覆盖面就越宽,从而满足消费者生活需求的能力就越强,符合消费者对家政职业培训质量评价的价值标准。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需要花费大量资本,一般规模较小的家政企业对人力储备的意识与能力都较弱,调查显示,以员工制家政从业人员为例,每人每月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平均为500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从业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了职业归属感、保证了从业队伍的稳定性、缓解了培训主体资源的不足。
(2)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师资的数量和能力与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满意度之间也存在高度相关性,数据显示随着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师资数量和能力的提高,家政职业培训质量的满意度也随之增高。从业者培训管理人员的能力,尤其是培训管理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培训师资的选择与整合、培训过程监督与培训效果的后续跟踪等会影响到培训质量的满意度。目前,无论从家政企业培训管理岗位的设置还是从行业、政府部门对于家政培训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建设来看都是有所欠缺的,培训教材、培训方案、培训效果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标准化建设工作也还处于空白。从培训师资来看,由于没有解决好家政教师的职称通道问题,很多教师均非专职从事家政教学,“双师型”教师更是难寻。实际上兼职教师也比较难找,养老护理、护工、月嫂一般请医院医护人员来讲课;家务助理中日常保洁一般请兼职教师进行理论性的讲解,另外请烹饪教师传授基本烹饪及营养搭配知识。总体来看,由于缺乏专业专职师资队伍,培训效果不够理想。
(3)参与培训的从业者工作年限与培训质量满意度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工作三年以上的从业人员数量与培训质量满意度之间相关性较强。从业者进入家政行业一定年限后,对于家政职业的工作特性也有所认知,家政职业培训的自我利益化趋向较明显,培训的专注度、努力程度也相应提高,通过培训获得的理论与技能水平逐步提升,获得消费者认可度也自然增加。相反,新进家政行业的从业者对于职业的归属感较弱,职业流动的自我合理化倾向明显。我们在对行业协会、培训学校的相关教师进行访谈时发现,培训教师普遍认为在每期的职业培训中,家政老员工的互动性较强,甚至在进行实操演练时能主动对新员工进行帮扶与指导。目前,家政行业中工作不满一年的从业人员占到27.1%,通过社会保险的政策支持、媒体的正面引导,加强从业者对职业属性的认知与归属感,这将大大提升从业者参与职业培训的热情与培训质量。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家政从业者培训与多个利益相关者有关。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首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首要利益相关者对于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包括:家政企业经营者、培训管理人员、受训从业者、家政服务消费者。本研究通过对家政从业者培训的首要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查,结合对行业协会、培训学校等次要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分析,发现:目前主要存在培训主体资源不足、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果不佳以及培训的组织安排不合理、培训方式差异性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家政企业的规模化不足、培训管理制度化、培训过程标准化缺失,也有受训从业者自身对职业属性与培训认知问题。同时,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的培训整合、培训学校的师资提供也在家政从业者培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家政从业者培训的长效机制,需要企业、政府、行业组织、培训学校与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本研究根据浙江省家政服务业发展与从业者培训的现实基础,为建立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家政从业者培训机制提供了决策依据。建议如下:
(一)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培训供需契合度与战略定位的有效性
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家政服务供需平台”。加快建设以家政从业人员、消费者、家政企业三个市场主体为重点的服务供需平台,通过该平台提供的服务流程、服务质量、供需对话与诚信监督等结点效应,发现需求、引导需求,克服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分散性、契合性弱的制约。如提供面向家政从业人员的职业工种需求介绍、职业服务技能咨询、求职指导等服务;面向消费者的需求定制、需求对接等功能;面向家政企业的培训咨询服务、经验共享、服务质量与诚信监督等服务。将家政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作为从业者培训职业工种定位与确定培训内容的依据,提高培训供需契合度。二是建设家政经营者成长平台。家政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决定从业者培训这一经营行为在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及有效性。加强对优秀经营者和企业员工培训典型的舆论宣传,强化与高校及培训机构的合作,组织实施经营者培训计划;搭建经营者经验交流和联谊合作平台,完善经营者成长环境和激励机制,引导经营者将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与服务技能培训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如将专职培训管理人员岗位设置、从业者培训相关制度及评价体系建设、企业内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作为考核家政企业及经营者的指标。三是提升家政行业协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家政行业协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协会组织机构,推动行业协会专职化发展;重点加强行业协会在家政从业者培训中的整合引导功能。如将商务部门组织的家政职业岗前培训、人力社保部门组织的家政职业资格培训、教育部门组织的家政职业能力培训以及民政、农会等部门组织的家政职业专项培训的培训方式及内容进行整合,同时在行业内部选拔一批建有实训场所、配有标准教具的规模型企业作为培训基地;引导行业协会对外交流,与国内外其它家政协会联合和合作,传播促进家政从业者培训方式转变的先进经验与模式;引导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公共服务的方式与内容的研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二)加强政策支持与媒体正面引导,提高家政从业者培训参与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激励举措,深化细化各项培训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根据行业发展变化与消费者需求重点领域,在入职奖补、减免税费、保险补贴、就业培训补贴、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扶持以及奖励等政策实施的基础上,动态研究制订鼓励措施,重点要通过政策的倾斜,增强家政企业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与劳动力进入家政行业的吸引力,缓解培训主体资源不足的现状。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对策,拓展家政类专职培训师资的培养、引进、聘用通道,妥善解决家政教师的职称问题。二是加强媒体正面引导,注重标兵示范,提高从业者培训参与度。重视从业者培训后的带动效应,在培训学员中开展家政服务技术能手、优秀员工等标兵示范活动,对各类标兵示范提供必要的荣誉支持和奖励,尤其是在住房、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相应回报。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简报等媒介的正面引导作用,宣传典型,增强家政职业归属感,提高家政从业者培训参与度。
(三)建立标准化培训机制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升消费者培训认可度
一是要制定科学性与操作性统一的家政从业者培训标准。按照家政从业者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要求,依据家政职业工种的不同,充分考虑职业工作状况与特性,分类别科学设计家政从业者培训方案、课程设置、课时要求以及教学大纲等规范。二是要建立具备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一体化的家政从业者培训师资库。家政服务业有其行业属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是家庭与家庭成员,如果简单地从其他职业诸如医护人员、厨师等群体中选择作为兼职教师,不管是家政从业者在专业性接受能力方面还是服务对象的适用性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因此,从家政从业者队伍的长期建设来看,最恰当的还是应选择专职的师资力量。家政从业者培训师资的建设需要重点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即教师对家政服务业领域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教师的实践能力即对家政行业发展动态的关注与操作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即家政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计划的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教学效果的监控与反思能力;教师的职业素养即在本专业领域内对从业人员职业特点的了解与相关教育法规的熟悉程度。三是要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培训方案的评估要考察其培训需求的调研情况、培训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培训模式与方法的适切性、培训内容与目标的吻合性等;对于培训条件的评估要考察其师资素质与构成情况、教学设施与实习实训条件等;对于培训管理要从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培训管理制度的建设、培训方案的执行力、培训台账与反馈制度的建设等指标进行评估;对于培训效果的监督方面则需要从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培训学员的取证率、学员自身与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及培训创新方面进行评价。
家政从业者培训是提高家政服务质量和推进家庭服务行业职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某种程度上决定未来家政从业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在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统一的基础上,构建需求―过程管理―监督评估一体化的家政从业者培训机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优质的服务,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活性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Brugha,Ruairí,Zsuzsa Varvasovszky. Stakeholder Analysis: A Review[J].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2000,15(3):239-246.
[2]Gregory,Robin. Using Stakeholder Values to Make Smarter Environmental Decisions[J]. Environment, 2000(1): 33-44.
[3]Mueller J D,Williams A Higgins,M Tou. The Measurement of Responsibl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NPOs in New Zealand: An Evaluation Tool for NPOs, Donors and Government.[M]// Perqueux, Yoon(Editor).“If You Have No Money You Have No Mission”,in Stakeholders in Perspective. Bradford, UK: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2004.
[4]章晓懿,刘永胜.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养老机构运行风险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37-46.
[5]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3-19.
论文摘要: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联系作为哲学的基本观点,要求篮球教学与训练应遵循集体协同规律、动态变化规律:质量互变与度的把握规律也是苦练与巧练的哲学依据。二者为篮球进攻基础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篮球作为一项集体协作的运动,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篮球运动要求每名队员在比赛中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而且要求充分发挥教练员的指挥才能,将全队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战术、制定战略。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简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及质量互变规律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的体现,以供提高篮球运动训练水平作为参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竞赛中,进攻队员两三人之间组成的简单配合方法。它是组成全队进攻的基础。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有传切(空切)、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既指每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部分或方面及其发展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无不体现这一观点。传切战术传切战术是指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所组成的配合。它包括一传一切和空切。传切配合是项基 础的进攻配合。要求各个跑到队员之间都要相互观察自己的跑到路线,假动作要逼真、变向切入动作迅速、侧身看球并且要求传球队员动作要隐蔽、及时准确。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培养队员培养运动员的篮球视野,要求队员做到“人球合一” “人球并重”。只有各个队员及人与球之间处理好传接球时机、传与切的关系。此战术才能熟练地应用于比赛之中。
2.突分配合突分配合是指持球队员突破以后,遇到对方队员补防或协防及时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佳的同伴进行攻击的配合方式。这里的“突”与“分”突出了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当持球队员遭遇对方补防或协防时,采用突分配和可打乱对方的防守部署、压缩防区,给同伴创造最佳外围投篮或篮下进攻的机会。要是突分的各个环节达到最优化就要求队员在突破中动作要快速、突然。在准备投篮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攻防队员的位置变化及时、准确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更好的同伴。当持球队员突破后,其他进攻队员要摆脱对手,离开原先位置切向空隙区域。准备接球进攻获取抢篮板(要求突破队员要突破快速、突然,还要传球准确无误:无球队员要积极摆脱防守,积极寻找空当)。篮球运动本就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只有积极发挥各个队员的积极性、审时度势篮球的技战术水平才能达到最优化效果。
3.掩护配合是指进攻队员选择合理位置,借用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技术、动作挡住同伴防守者的移动路线,使同伴借以摆脱防守,获得投篮攻击或其它进行攻击的一种配合方法。掩护形式多样,但从掩护组成行动上来看:一是者主动给同伴作掩护,是同伴摆脱防守。二是摆脱着主动移动,利用同伴的身置将对手挡住,是自己摆脱防守。掩护配合是攻破紧逼人盯人防守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掩护配合要求掩护者应选择正确的掩护动作和位置,掩护的一瞬间掩护着的身体是静止的,并与对方保持适当距离,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双先后交叉放于胸前,有利于保护自己和攻守对抗。同时,要求被掩护者应选择嘴角摆脱角度,隐蔽掩护意图。掩护的同时同伴间根据防守变化组织中投、突破、内线进攻。在掩护教学训练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的内部联系,突出整体系统观念,有条不紊的把各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4.策应配合策应配合是指进攻队员背对或侧对球篮接球后,通过各种传球方式与外线队员的空切、绕切相结合,借以摆脱防守创造各种里应外合的进攻机会的配合方法。在策应配合教学和训练中要求策应队员突然起动摆脱对手,占据合理有利的策应位置。策应队员接球要求两脚开立、两膝微曲、两周外展、用身体护球,准确判断场上攻守变化情况及时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好的同伴或个人进攻。传球后跟进或抢篮板(策应对队员不要站在限制区内,传球要隐蔽、及时、准确)。外线队员传球后利用起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接到策应队员的传球后迅速做出投篮、突破或传去的最佳选择。只有把各个环节用合理的方式衔接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策”的效果。同时还要求接应队员传球后,利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或吸引对方防守,给策应队员或自己营造出传球、突破或投篮的时机,真正做到“应”的效果。总之,只有正确策应者及接应者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合理的方式将“策”与“应”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策应的整体性效果。
二、质量互变规律 1.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其中量变到质变有两种形式:其一,事物事物数量的增减一起事物的质变。其二,事物内部结构引起的质变。篮球的教学与训练也离不开这一哲学规律的指导。所以,篮球进攻基础配合要熟练地运用到比赛之中,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反复磨练。这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同时也可通过总结经验,对某些技术结构和技术环节的调整达到新的境界。这是通过调整事物内部结构引起的事物的质变,它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质量互变规律就是我们平时苦练加巧练的哲学依据。
2.关于“度” 所谓“度”就是事物自身质的最高限度。在进攻基础配合教学和训练中,要适时讲解各个配合的基本要求,要求各个队员速度快、传、投、准确、换位及时、站位合理。否则战机会转瞬即逝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胜负。总之,在篮球实际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不仅要注意对基础战术各个环节的组合训练,而且要注重对队员自身篮球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做到“人球并重”“人球合一”的整体训练和同步训练:同时根据质量互变规律,则应正确把握苦练、巧练和训练的强度,只有充分把握各个配合各个环节的联系,把握进攻防守中质量互变规律才能促进球队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俊文.哲学教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2] 王福华.对篮球运动基本特征的哲学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翁培荣,许根平.从哲学角度探索篮球及其发展规律[J].体育科研,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