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8 14:38: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音乐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操作模式
笔者认为,小学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分成训练型、实操型和汇报型三种主要形式。每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操作模型各不相同。
教师主导的训练型音乐实践活动 在本校由教师主导的训练型音乐实践活动主要有音乐社团和音乐专项队两种模式。一是普及性的音乐社团。音乐社团以普及性、零门槛为主要特点。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是学校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的时间。教师为学生创办了合唱、古筝、舞蹈、中阮等音乐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参加的社团。音乐社团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组织,并按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学生团体活动。二是提升性的专项团队。音乐专项团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或者有较好的音乐天赋。专项队教师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每周三次的音芳寄芴嵘训练。音乐专项队包括合唱队、舞蹈队、古筝队和语言艺术专项队。想加入音乐专项队的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去各专项队的指导教师处报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考核,决定这个学生是否能进入专项队。
音乐专项队和音乐社团这两个类似的音乐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大部分同学想要学习音乐的需求,又关注到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普及性和针对性。
“小鬼当家”的实操型音乐实践活动 “小鬼当家”是由学校组织、教师指引、学生负责的,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提供舞台展示机会的音乐实践活动。每周二下午四点半,“小鬼当家”栏目都准时在体操房的小舞台上和全校观众见面。“小鬼当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报名参加活动到节目的筛选,从节目单的制定到舞台后的工作人员,学生都一直参与其中。一是“小鬼当家”栏目组成员。“小鬼当家”栏目工作人员岗位设置包括导师、导演、副导演、主持人、音响师、灯光师、麦负责人。除导师外,其他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对音乐艺术热爱的学生。二是“小鬼当家”节目选拔。每个班级的图书角都放有“小鬼当家”节目的报名表。报名参加“小鬼当家”展演的学生可在班级图书角取报名表,填写好后交给本班音乐老师。音乐教师利用每堂音乐课前5分钟时间让报名“小鬼当家”展演的同学在班级进行展演,选出相对成熟的节目,放入“小鬼当家”栏目收件箱。
在“小鬼当家”栏目中,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能力。“小鬼当家”的操作模式迎合了现代小学生聪明、好学、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综合展示的汇报型音乐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丰富校园音乐文化,学校还举办了很多其他的音乐实践活动。以本校“艺术节”系列活动为例,每年五月是学校艺术节开展的时间。五月初学校举行艺术节的开幕仪式,艺术节期间,学校将进行合唱、舞蹈、器乐、语言艺术等多项音乐类比赛,促进学生技能的快速提升。五月底艺术节闭幕仪式上,领导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
良好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拓展音乐学习的时间、空间,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锻炼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的操作原则
做到技、美、趣统一 小学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地达到音乐实践活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的目的。
坚持全面性与针对性统一 音乐实践活动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象是学校的全体同学。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考虑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给每个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音乐实践活动在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到学生个人特长的培养,将普通音乐教学的共性与针对音乐教学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计划性与灵活性统一 为了避免小学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化”,教师在准备音乐实践活动方案时,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策划、综合考虑。在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灵活应对,做到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争取为学生开展更规范、更高质量的音乐实践活动。
【关键词】美国早期教育;“21世纪学校”项目;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小学参与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07-04
【作者简介】李妹绮(1985-),女,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硕士研究生。
美国“2l世纪学校”项目(School 0f the 2l stCentury)是由耶鲁大学教授爱德华・齐格勒(EdwardF。Zigler)倡导,以小学校园为基地(school-based),以促进儿童的最优化成长与发展为目标,向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家庭等提供综合的支持系统。该项目从1988年发展至今,已在全美20个州拥有1300多所成员学校,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一、美国“21世纪学校”项目的缘起
(一)社会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诉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独自抚养幼儿的未婚妈妈开始出现;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破裂带来的,由父亲或母亲一方教养儿童的现象增多;工薪家庭中年轻父母双方同时上班,年幼孩子无人照料的情况普遍存在……有数据显示,孩子年龄在6岁以下的母亲中有65%在上班,而孩子年龄在6岁-12岁之间的母亲中有78%都在上班,那些孩子年龄在1岁以下的母亲中,59%的在上班或者在找工作。在学龄前儿童中,据保守估计有700万的儿童在其父母上班时独自在家。口恫时,美国经济的持续不景气导致稳定的工作愈发难寻.失业人员持续增多,年轻的父母一方面要面对经济窘迫所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又无法逃避教养孩子所形成的压力。
(二)早期保教服务供给不足的需要
在全美范围内,家长能负担得起而又优质的托儿服务资源匮乏,有些州甚至无法保证最基本的托儿服务与儿童校外安全。1971年,旨在强化联邦政府儿童托管与保育责任的儿童全面发展提案(Comprehensive Child Development Act)在白宫会议上遭到否决。同时,美国的传统小学一般只在学前班(kindergarten)招收5周岁的儿童,5周岁以下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与其无关。正是由于美国社会无法提供低价而且优质的儿童保育资源,而联邦及州政府又未将儿童保育全面纳入公共责任,对此齐格勒寄希望于让小学延伸其服务职能来解决美国早期保教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齐格勒提出基于小学的综合模式――“21世纪学校”项目模式,试图将早期保育教育服务纳入小学的职能框架。
二、美国“21世纪学校”项目的实践
自1988年第一所“21世纪学校”诞生以来,现在已有近20个州的1300多所学校实施了“21世纪学校”项目。其中,康涅狄格州与肯塔基州已经在全州范围内推动了基于该模式的项目或计划,而且伴随着大众日益增长的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州开始准备启动该项目的试点工作。
(一)项目服务的原则
“21世纪学校”项目秉承的信念是:所有需要优质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的家庭都能够且应当获得必要的服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该项目的服务遵循以下原则。
1.家庭支持、参与原则
研究表明,家长的参与对于儿童的优化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家长的积极参与已成为学校变革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21世纪学校”项目承诺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努力创设引人注目的学校环境,并邀请家长参与项目的计划,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家庭的需要。
2.项目普及原则
“21世纪学校”项目认为,所有的家庭都应有机会享受有质量、能负担得起的儿童保育与教育服务。该项目采取按收入高低滑动折算(富人多付钱)(sliding scale fees)的方式来收费,以增加中、低收入家庭获得服务的机会。符合一定条件的家庭可以直接获得来自州或地方政府的专项补贴。在一些社区,当地企业还通过捐赠基金来帮助那些既无法获得公共补贴又无法支付最低服务费用的家庭。
3.儿童全面发展原则
“21世纪学校”项目倡导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社会、情感与智力的发展。例如,早期保育和教育的子项目主要强调幼儿的游戏和社会互动;低年级学龄儿童的托管子项目中,除了监督儿童完成作业以外,还提供体育锻炼、消遣娱乐以及其他非学术性活动。
4.质量确保原则
“21世纪学校”项目力图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项目与服务来满足儿童与家庭的需要。该项目主要通过员工资质、师幼比、团体规模、员工流失率以及其他相关标准来确保质量的维持与提升。
5.培训与晋升原则
项目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服务的水平,并直接影响儿童与家庭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因此,“21世纪学校”项目努力通过专业培训或技术支持来帮助项目人员以及合作机构的职员,以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与服务水平。同时,该项目还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增加晋升机会、提高薪酬待遇等方式,稳定工作人员队伍,控制人员的流失率。
6.自由选择原则
并非每个家庭都需要来自“21世纪学校”项目的服务,因此,该项目是非强制性的。家长与儿童在选择项目服务上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全部或部分子项目的服务,也可以完全不选择。
(二)项目服务的内容
作为一种综合服务模式,“21世纪学校”项目包括多个子项目,提供面向家长、幼儿、保育机构工作人员等的多重服务内容。
1.提供家长参与机会,增进家庭保教信息来源
鉴于家长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1世纪学校”项目向一切适龄儿童的家长开放。该项目还特别致力于拓展服务范围,将低年级学龄儿童的父母也纳入支持对象中,定期与父母见面并讨论广泛的孩童教养问题。“21世纪学校”项目向家庭宣传当地的儿童保育机会以及高质量保育的标准。他们还向家庭提供卫生保健以及与增进家庭及儿童幸福有关的社区服务信息。项目的推进方式是多元的,有的项目把清单式的当地资源打印成书面材料,有的项目则是让工作人员通过热线回答父母的问题,多数项目则利用发放传单或者小册子的形式来为家长免费提供当地服务资源的相关信息。
2.整合当地社区资源,提供早期保教服务
“21世纪学校”项目设在小学校园或小学的合作基地内,为包括O岁~5岁的幼儿提供发展适宜性的保育和教育服务。这些早期教育经验为孩子进入学前班学习和儿童未来在学校学习中取得成功做了准备,还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与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合作的基础上,“21世纪学校”提供了一系列与幼儿健康问题相关的服务与教育,主要包括卫生、营养以及减肥等内容。如在阿肯色州,该项目提供的内容就包括:身体健康服务、发育筛查、心理健康评估、营养信息、减肥活动以及牙科治疗等。
3.构建服务机构工作网络,提供交流和培训机会
尽管各学区已经开始承担一些儿童保育的职责,但由私人机构提供儿童托管与教育的服务仍广泛存在。研究表明,儿童托管服务提供者的知识和技能是影响其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21世纪学校”项目通过建立服务机构网络来加强当地儿童保育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联系。该网络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技术支持小组以及内部通讯来帮助社区中的儿童保育服务提供者,尤其关注小学周边区域的家庭日托服务提供者。
(三)项目实施的程序
“21世纪学校”项目的总部设在耶鲁大学的社会政策与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目前的负责人是马蒂亚・冯・史蒂文森(Matia Finn-Stevenson)教授。他所带领的研究和工作团队是“21世纪项目”的全国性资源中心。此外,在一些项目规模较大的州都设有该项目的主基地(host sites)或者全国示范基地(national demonstrating sites)。“21世纪项目”实施的程序主要包括:需求评估、生成支持、资金筹集、行动计划、团队协作、持续评价等。
1.需求评估
项目实施过程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评估。需求评估的意图在于充分了解社区的现实需要和现有资源。申请该项目的小学通常要利用问卷、焦点小组(focusgroups)以及访谈的综合方法来收集社区的信息,并获取能表征当地儿童及家庭需要的数据。由项目中心工作人员提供需求评估的工具模板,鼓励学校收集难以接近群体的意见,帮助学校用可理解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示评估结果。
2.生成支持
小学的领导和学区的成员必须具有对项目重要性的信念。项目中心会委派工作人员前往这些学区,商讨项目带给该学校以及更广泛的社区的潜在影响。“2l世纪学校”工作人员会和当地的董事会成员沟通,阐释项目的具体服务内容,预期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具体项目实施的经验和教训。
3.资金筹集
新的项目需要资金来进行场地设施建设、维持人员培训以及其他项目的启动。新申请“21世纪学校”项目的成员学校需要有稳定、持续的资金链条来保证项目的维持与发展。项目中心人员通常拥有丰富的筹款经验,无论是对于新建的还是成熟的学校,他们都能在寻求资金帮扶上给予卓有成效的支持。
4.行动计划
“21世纪学校”项目中心会要求成员学校拟定一份3年~5年的行动计划,详细说明实施该项目的各子项目的目标和举措。计划还包括学校用来达到项目相关目标的具体策略和途径,同时包括实施的进程以及评价的方式。项目中心会通过帮助学校选择适宜的目标以及可行的策略来完善其行动计划。耶鲁大学推荐学校采用渐进式的发展战略,运用社区需求评估的结果来分析决定先进行哪一个子项目。
5。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21世纪学校”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团队协作能帮助项目在小学的顺利进行,比如为幼儿及其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避免服务内容的重叠、保障资金的持续、使服务更加综合化等。项目中心负责帮助小学寻找潜在的合伙人,向重要的利益方(stakeholders)宣传“21世纪学校”项目,并利用各种资源帮助成员学校形成公共关系网络,推动各子项目服务的有效开展。
6.持续评价
“21世纪学校”项目开始运行后,家长、小学领导、项目工作人员、立法者以及资助者都希望知道项目是否达成了目标。项目中心研究人员帮助成员学校修订评价工具、完善评价技术,这样学校就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地提取相关数据以跟踪项目的发展。项目中心还提供不同的评价模式指导,比如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其目的都在于推动成员学校持续地提升项目服务质量和运行效果。
(四)项目影响的评价
对实施“21世纪学校”项目的小学进行的跟踪研究表明,由该模式提供的综合服务已经对儿童、家长和学校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影响。
1.对儿童的影响
参与“21世纪学校”项目服务三年以上的儿童比未接受服务的儿童,在数学和阅读方面有更好的成绩表现;3岁开始参与项目服务的儿童能更好地进行入学前班的学业准备,并在学前班筛选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表现。根据对教师的调查,“21世纪学校”成员学校中的学前项目有助于在教育过程的识别并解决儿童的特殊学习需要,学龄儿童的托管服务使儿童可以获得持续的成人监督和优质的家庭外教育,这也有助于儿童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对家长的影响
与普通小学相比,实施“21世纪学校”项目的小学的家长会给予学校在学业关注、关心与敏感、学校与社区联系、协同决策等方面更高的评价。接受“21世纪学校”项目服务的家长声称,依据亲职压力指数测试,他们的压力显著降低,他们在儿童保育上花费更少,耽误的工作日也更少。根据对教师的调查表明,该项目还帮助家长与学校更早地建立了更为积极的关系。
3.对学校的影响
针对“21世纪学校”小学校长的访谈显示:家长的参与以及对学校的评价均明显提高;学校公共设施与环境的破坏大幅度下降;一二年级的教学实践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多地反映出发展适宜性实践(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学校由于服务范围扩大而形成了积极的公共关系网络。“21世纪学校”的小学教师则认为学校在很多领域都获得了明显的改善,如领导、成就与动机、家长和教师参与决策、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等。
三、美国“21世纪学校”项目的特色
美国政府、民间团体以及各类基金会针对提升儿童保育教育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尝试,影响较大的如开端计划、家访计划、儿童早期干预项目等,但“21世纪学校”项目独具一格、影响深远,具有普及化、一体化、综合化、个性化的服务特色。
(一)普及化
美国类似的其他项目服务往往只针对特定的目标群体,如开端计划只提供给低收入家庭的幼儿,早期干预项目也只针对10%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而“21世纪学校”项目则向所有的幼儿及家庭开放。首先,该项目是公益性质的,项目中心不但提供小学相关的可获得的资金信息,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帮助各小学筹集部分资金。其次,实施该项目的小学采取按收入高低滑动折算(富人多付钱)(sliding scalefees)的方式收取服务费用,这样低收入的家庭仅仅需要支付最低程度的费用即可享受“21世纪学校”项目的服务。最后,如果低收入家庭急需服务但却无法负担最低程度的费用,项目中心则会帮助他们申请公共补助资金或私人捐助。
(二)一体化
“21世纪学校”项目遵循“三位一体”的实践理念,即以小学作为基地,家长支付费用,社区提供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三者的合力,来实现其共同的目标――增进早期儿童的最优化发展。该项目在有些社区被称为家庭资源中心(FamilyResource Center),努力把传统的小学转变成一所全年无休的综合服务中心,为儿童提供一天24小时高质量、可获得的服务。该项目的实施促使小学、家长和社区紧密合作,扩大了小学的职能,增加了家长的选择,促进了社区保教资源利用,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化”的发展。
(三)综合化
“21世纪学校”项目由六个子项目构成,从幼儿成长、发展到家长参与、家庭支持,从保教从业者培训到保教信息咨询,从学前儿童保育到学龄儿童托管。这些项目既面向儿童也面向家长,既立足学校又密切联系社区,真正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儿童发展与服务的综合性支持系统。在这个综合性支持系统中,儿童是枢纽,他们的最优化发展是所有服务内容的目标。无论是对家庭的支持、保教从业者的培训以及学校和社区资源的整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德育为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再加上互联网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践行为本:通过实践教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时代,接受的信息量大,深受各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冲击。视野也更为开阔,不盲信权威,善于质疑,同时,对人生、社会问题备感困惑,决定了他们需要一套正确、健康和可以明辨是非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这要求高校广大工作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转变传统的训导式模式。我院在人才培养上以适应本市工业体系的工科人才为主体,故要充分利用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来推行德育工作。工科擅于通过实操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决定了他们更适合做中学、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再到抽象的学习模式,因此我院积极运用各种实践教学项目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根本规律。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形成不是讲出来而是践行出来的。
我院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其设计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密配合形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立足点,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依。
1.以酃主义教育为立足点
(1)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巡礼活动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保障,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民是捍卫祖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当前,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国防建设必不可少。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巡礼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相当重要。
(2)“红色记忆”电影展播活动
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优秀影像资料的育人功能,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的同时,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激励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加正能量。由思政课教师推荐影像资料,以班级实践教学形式进行。观看结束后,每位学生写出不少于500字的观后感的交流会发言稿,并推荐优秀选手在交流会上发言。
2.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给予浸润
(1)赏岭南文化,塑人文精神
通过参观学习,同时结合党的十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我院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喜爱,自觉树立文化强国意识,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远理想和远大抱负。选择考察地点为能够反映岭南优秀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由学校配备资源,让思政教师带队参观,学生以这次参观的经历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的撰写,在考察结束后两周内交到思政部。各班学生团队把所见所闻所感汇集起来,用课件的方式,配置文字、图片、视频等,选派一位代表在各班进行宣讲。
(2)岭南文化面面观活动
为了深入学习岭南文化知识,领会十报告中关于“文化强国”的理念,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教育。活动方式采取现场展演的形式进行,形式多元化,可采用武术、粤曲、相声、小品等形式,旨在展现岭南文化的魅力。
(3)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
依托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目前,我院已经拥有多个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受传统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通过参观、考察,亲身体验,认真思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统一。通过大学生的体验和认知,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由理论到实际、由接收到创造、由学习到实践的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体验。通过参观革命展馆,组织学生重温革命先烈和先贤哲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精神。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与理论思维的结合,使课堂教学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图像、景观和事实,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落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而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3.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依
通过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颂扬校园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宣传阶段,设计一份活动开展通知的海报,利用佛职院的院Q群和微博以及学生会、社团各部门干事的人际关系网进行宣传;推选阶段,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维度推选一定比例的候选人;表彰阶段,通过表彰大会的形式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要做到形式多样化、生活化、体验化,力求将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为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增益。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乐于参与,在实施中体验德行的重要性及其真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立足于传统文化,并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关键词:项目化;模块化;实验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根据教学理论,完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选择适应学生能力的工作项目的教学内容,模块化组织基于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建立“教、学、做”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我校计算机通信网络示范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几年来,努力探索基于项目化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最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一、基于项目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不断下降,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态度、教学方法、能力也没有得到及时的适应。基于项目创新实践虽然最能促进本科生能力全面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项目化不理想的地方。
1.专业背景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有一定的难度,专业基础课不容易项目化。从创新角度来说,专业基础是基石,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不会能有真正的创新,难以用项目的方式贯穿基础理论知识。
2.课内实验孤立,即使是设计性实验仅仅也停留在某个知识点上,对知识点的纵横连贯比较差。课外实验项目化不足,由一个项目组来实施的基于现实的项目也不多,无法促进学生的纵深思维。
3.专业选修课有主线,但太长,无法用一个大型的项目将课程各个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教学方法项目化不理想,影响了授课效果,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4.目前课程设计一般都是一些小项目,教师给出任务要求和预期目标后,学生自由发挥,但学生不太了解生产实际,课程时间也短,有些重要环节无法细化,课程设计的项目化管理程度不高。
二、项目化、模块化、立体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项目化教学法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客观的、贴近实际应用的若干项目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完成任务,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
项目化实验研究的含义: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课程项目化实验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模块化实验研究的含义:课程体系包含若干课程子系统,各课程子系统彼此结合起来又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子系统都相对独立,知识成逐步渐进关系,同时相互关联。通过对课程子系统的学习,有效组织课程结构内容,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立体实践研究的含义:每个实验教学平台对应的教学内容都实行模块化建设,各平台间都具有互补性,渗透性。层次化平台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递进,就从《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来讲,从仪器使用实验,测量测试实验,测量测试项目实践,企业实践等多元化实践内容,形成从基础能力,单项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拓展能力的认知规律。实验方法可以采用中高端专业设备,也用仿真实验、虚拟仪器来替代,实现真实仪器和虚拟仪器的互补。各层次实验内容相互渗透性,使学生认知能力螺旋式地上升。
完成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立体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对通信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采用实训、仿真、讨论、讲解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教学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主基调,分析模块化组织课程的知识点,确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课件,制定项目任务书,做好材料准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立体化,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三、构建基于项目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
“项目教学法”模式是以学生动手为中心,以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将课程、实验室、项目实践以及技能竞赛等融于一体,将传统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的开放式创新教育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以专业( 或实验教学) 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主要任务驱动,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促进教学与就业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业务更实、技能更高”。
1.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要以项目为载体,展开知识点的教学和实践,增加公共选修课,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并把这些知识点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提高学生全局认知和分析,促进创新思维。
2.课内实验是项目的分解
随堂的每个实验可以就是分解出来的小项目,保证了设计性实验,又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验难度逐步提高,最终有机地归结为一个成型的项目,培养学生项目分析和实施的能力。
3.课程设计项目化管理
以项目化方式来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把真实的生产实际还原于课堂。学生4~5 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项目以申请立项、需求分析、项目实施和验收等几个环节开展,组长负责协调组内管理分配之事等。鼓励学生对项目的实施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鼓励使用新的研究技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实训项目相结合
毕业设计必须有效结合生产科研实际,加大与企业合作,使教学、科研、生产相互渗透,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毕业设计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结合教师社会项目,鼓励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实训项目,参与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比赛类如ACM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
四、模式创新与实践
1.优化实践资源
计算机通信网络示范中心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充分调动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整合资源,拓展功能,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加强中心管理的制度化、开放化、信息化建设,使校内外实践教学硬件资源实现有机集成和有效互补。中心秉承“多层次、开放式、一体化”实验教学理念,有效地推动学生研究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
2.注重创新教育
示范中心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课程实验为基础,开放实验为支撑,创新项目为依托,学科竞赛为延伸,有机联动,交叉互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心承担学生课内实验、实践环节,课外科技活动、开放性、研究创新实验立项项目,承办“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大学生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为学生参加竞赛无条件提供资源和便利。通过各类竞赛,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了竞争意识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传播技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服务院校社会共发展
示范中心承担学校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在信息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扩大中心影响力,为学校发展、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项目立体化的管理,极大提高产学研项目的合作层次,有力地带动并提高通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开展基于项目的立体实践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得到全面塑造与提高。经过项目化实践的学生,其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都明显超越未参与项目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内及未来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今后的实践过程要进一步深化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探索,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伟、周鸣争.程序设计模块化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2] 胡洋、苏琳.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3] 蒋桂梅.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实践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
[4] 黄璟、金薇.高职《电子测量》课程立体实践教学平台建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5] 呼格吉乐、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7).
关键词:教育目的 两个全面 教育法制 依法治教
一、目前我国教育存在违背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法规的现象
1、教育目的阐述
关于教育的目的,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教育法》更是明确的规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2、我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促进功能,为此应高度重视教育目的的落实,而在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和应试率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我国有关教育法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1)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有人形象地说这是“陪读”制度,大多数的学生陪着少数被学校和老师认为是“优秀”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读书,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来获取少数人的发展,显然违背了教育最起码的平等性,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2)是只注意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唯书”、“唯考”,大搞题海战术,教师强灌猛输,学生死记硬背,学校关注的是升学率,学生盯着的是考试分数,这给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努力克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现象和应试倾向,是当前坚持和落实教育目的要求的重大现实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教育自身原因,此外还有文化传统,用人制度,教育结构,高考制度,教育评价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特别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矛盾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制做保障。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依靠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的发展,教育大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近期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一个时期克服这种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二、进一步提高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文明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法制这一高度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手段来实现对教育事业的调控和发展,保证教育目的实现。过去100多年的教育发展史证明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在纯粹自发的基础上普及教育,用法制的手段来保证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和控制是各国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有效率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确保教育目的实现
1、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必须全面理解依法治教的含义
所谓依法治教,就是指依照法律来管理教育,即依法办事使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治教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关所实施的教育管理活动,学校及其他机构所进行的办学活动,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接受和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和参与教育的活动。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是我们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依法治教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教育方面的权利,同时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自己作出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则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依法治教确保了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教育事业的稳定和谐发展,实现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有序化、科学化,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证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应进一步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大力推行依法治校,开展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是推动依法治校的一项基础工作,首先领导干部应带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同时通过开展普法教育,通过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
4、加大教育执法的工作力度,加强教育法律监督
立法目的在于执法,在于运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法律的制定和颁布仅仅是事情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使法律的规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得到确认,我们不仅应重视法律的制度,更重视法律的实施。
为了保证教育法的实施,还必须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这是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的必要工作,这些监督体制包括各级权力机关监督的执法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以及党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等。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和学校落实教育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教育目的全面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陈至立主编.学习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M].北京出版社
[2]邑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建军主编.中国教育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劳凯声主编.教育法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5]孙锦涛主编.教育管理原理[M].广高等教育出版社
[6]《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关键词:德语;项目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德语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教学需要。因此,要与时俱进的改革德语教学方法,积极引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德语的教学质量。当前的德语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德语知识,还要注意传授学生独立的学习和工作的方法,掌握良好的外语素质,培养出合格的德语人才。
1 项目教学的基本阐述
项目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完成一项同社会联系密切的项目计划,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思考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项目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突出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紧密合作上。学生是整个项目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项目教学根据项目课题的需要,从教室走向社会实践,选择合理的地点,将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带入课堂教学;在项目活动的特定时间段内,根据项目课题的需要确定项目的活动时间;在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白自己将要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哪些人是自己的合作伙伴、需要多少时间等;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教学活动,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独立的完成学习目标, 但不对学生的个体行为进行惩罚或者批评,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发挥教育主体的地位,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落实项目课题选择工作的时候,应该立足于教育者和学生的兴趣,只有全面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使教学活动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通过多年的德语教学研究表明,项目教学应该包括如下几个特点:第一,项目教学一定要实现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变;第二,项目教学的行动方案和展开的着重点在于专业和学习内容的一致;第三,项目教学以紧贴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匹配学生的根本需求;第四,项目教学的教育目标是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第五,项目教学基于社会实践,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学会通过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第六,项目教学要求老师与学生共同平等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最终成就和荣誉结果是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获得的,能够有效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个人、集体成就感和荣誉感。
2 德语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措施
德语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落实教学工作之前,教育者应先落实科学的教学方案设计,将德语项目教学纳入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提前计划好德语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题目,将其纳入实践环节。基于国家的国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教育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让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相匹配,全面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普遍采用学分制,只有学生达到了一定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因此,在落实项目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这一点,所制定的德语项目教学计划方案必须与课程内容紧密连接,严格按照计划落实,以保证不影响学生正常的毕业期限。项目教学的内容需要及时随着德语教学方案和社会实际的变化而变动,及时更新德语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项目教学。
德语项目教学可以成立项目课题研发组,由德语外教带领学生参与项目教学活动的研发与组织,开展项目活动,完成项目任务。具体实践措施如下:
(1)让德语低年级者以报刊阅读课为基础,打破传统的德语阅读模式,用更加开放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组织"同爱好小组",开展定向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分析读物,总结文章的中心,概括设定阅读内容的主题词汇;组织学生定期自编德语报纸,将教学成果及时在校园进行展出。
(2)让中级德语者以笔译课为基础。改变阅读翻译教学的模式,使之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加大与相关机构的联系,确保能够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延展课堂,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科研能力。加强应用文的翻译教学,着重提高对应用文中的文体教学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德语语言的应用与中文英语应用的不同之处。
(3)让高年级的德语以精读课、概况课为教学基础, 由负责研究项目课题的德语外籍教师着重研究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方向, 将全新的考核方法贯穿于项目教学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将学习掌握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在德语经济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德企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应用文翻译课是让学生先详尽地了解文体,再逐步的掌握文体,达到合理地转换两种语言文体的目的。德语文体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老师在讲解必要的翻译技巧和语言规律之外,应以学生翻译实践为教学主体,而课堂时间往往不够,而项目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练习空间,科学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3 结语
德语项目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德语任课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广泛、深刻的知识体系,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 项目教学法 内涵 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中职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我们必须承认中职教育所取得的卓越成果。然而,从目前来看,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职生的学习需要,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经历过中考的失败,他们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自制能力差,对应试教育存在排斥心理。如何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中职教师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如今,大多数中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的三段式模式划分。这种模式知识虽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强的优势,但也存在学科之间知识重复性多,技能训能时间不足等弊端。培养中职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锻炼他们牢固的会计技能是中职会计专业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改革中职会计教学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实践证明,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帮助中职生重新定位价值取向,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本文尝试研究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即以知识为本位,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十分重视识记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基本功方面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不符合新时期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目前来看,不少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都沿袭了这样的传统教学思路:一方面,十分强调学科性的理论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追求内容过细、程度过深。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理论性知识偏深,不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结构规律,而且教材内容比较滞后,与市场需要、社会需要相脱节,许多前沿技术和知识未能在教材中得到体现,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会计教学重书本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远远赶不上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必要的实务操作、技能训练和实验内容相对不足,无法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本位的职业特色,无法顺利实现中职培养目标。中职生在毕业之后既无精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无过硬的会计操作技能。这种现象正是造成在会计人才逐渐紧缺的今天,不少会计专业学生“尚未就业,就已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水平,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二、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建议
所谓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设计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可以积极采纳这种教学法,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按照以下一系列步骤实施:
(一)合理设计教学中的会计工作项目
中职院校实施会计项目教学,教师一定要先设置好合适的项目,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遵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结合社会上实际的会计工作岗位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为学生设置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项目活动。教师可以以任务的形式将这些项目提前给学生,并仔细说明这些会计项目的性质、种类、内容,以及完成该项目所要达到的程度。学生在选择、接受项目之后,要积极运用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准备一些基本辅助工具,比如计算器、演示本,并查询项目的相关资料,分析项目、解构项目,进而完成项目。
比如,我在实施项目会计教学法的时候,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材料成本核算综合实训”项目,为学生准备了本地一知名企业的相关原始凭证,比如运费发票、收料单、材料采购成本计算表、领料单、发料凭证汇总表等,让学生根据基础会计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对该企业的材料成本进行核算,增强实干本领。
(二)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实施项目
教师在介绍项目内容和项目要求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完成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根据已设定的项目内容,分组、分角色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制单、出纳、记账、复核等。在“材料成本核算综合实训”项目中,我将该项目分为“掌握材料采购和入库的财务处理”和“掌握材料发出的财务处理”两个子项目交由学生完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子项目,从而出色地完成项目。
必须指出的是,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助,这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而且无所事事,不勤学好动。教师要结合分组推行“一对一”的措施。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安排一些学习比较强势的学生带动他们学习,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也要对这些学生多加以关注,以此激发这些弱势群体的学习动机。
(三)设置问题引导项目进行
由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有的放矢,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完成项目的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要完成这一项目,首先要完成什么任务?需要什么知识?有没有别的途径完成这一项目?通过这些引导性问题,学生可以有方向性地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以此获得完成该任务的理论知识,再结合教师的帮助、分析,加深对相关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之后,再与项目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将项目完成得更加出色。设置问题引导项目进行,既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能培养他们的会计实际技能,一举两得,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在“材料成本核算综合实训”这个项目中,我先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比如审核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费发票等有什么简便易行的方法?编制材料采购成本计算表需要什么技巧?如何在月末快速地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项目的实施步骤,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项目检查评估
在项目完成之后,就进入检查与评估阶段。这个阶段也非常重要,没有反馈,何来进步?项目教学法要求项目完成后有一个成果展示,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对项目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教师应该从学生实施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肯定学生为完成项目所付出的努力,尊重他们的项目成果,以鼓励、表扬学生为出发点,从宏观角度激励学生。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此为依据予以改进,在下一次项目中再接再厉。这种过程性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会计专业、享受会计实践,敢于大胆创新的良好素质。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法。虽然实施这种教学法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要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它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且不可能替代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的能力。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要正视这种教学法的作用和功能,使教学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个创造实践活动,这是造福学生、造福教育、造福全社会的重要大事!
参考文献:
[1]方英.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2]潘巧玲.项目教学法在职校会计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08.11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服务学习项目;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专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4-0040-04
一、服务学习项目设计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高尚品行,具有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品格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
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来看,目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课程的比重,弱化人文素质教育;二是采取以课堂、校园和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的建构型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忽视品格、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等方面培养的现状,积极探索促进高职人才全面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模式,服务者(学生)通过参加服务活动获得的体验促进自身的学习与发展[1]。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服务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同时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交流、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综合素质及培养社会责任感[2]。学习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服务学习项目,对于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服务学习项目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服务学习项目设计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激发学生自主管理、自觉学习、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及社会责任感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服务学习项目设计的原则是:坚持服务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服务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服务学习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过程,分类分层次加以推进;考虑学生基本要求及多样化发展目标,科学设置学习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使服务学习项目落到实处。
三、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思路
实施以立足学校为重点,以服务社区和社会为补充的半开放学习模式。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服务学习项目按照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专题活动四个模块分别展开。
(一)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项目指服务者通过参加与专业课程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实践项目可以是教学助理、行政助理、科研助理以及参加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等。
教学助理:以帮助课程主讲教师整理、分发教学资料;整理实验实训设备;传递通知、文件以及管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为主要工作内容。根据服务者工作完成情况,采取自评、主讲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考核,表现合格者可以获得1~2个服务学习项目学分。
行政助理:以帮助学校行政部门完成行政会议的通知与记录;文件资料的打印、登记、发放、存档;报刊杂志的收发;来访人员的接待;电话的接听、记录;传真的收发、登记;人事档案的建立、管理;协助进行专项活动的准备、筹备等为主要工作内容。根据服务者工作完成情况,采取自评、使用部门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考核,表现合格者可以获得1~2个服务学习项目学分。
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可获得服务学习项目学分。一般情况下,项目主持人记3个学分,其他人员(不超过3人)每人记1学分。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选题范围可以是有关指导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课题中的子项目;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发明、创作、设计等制作项目;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或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学校聘请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工作委员会,负责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工作。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学习项目采取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形式。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其自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于是否存在教师主体的教育目的存在疑惑。然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无目的观念下的发展状态,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基于社会教育目的并超越它,以学生的发展、幸福为导向,以教育理论为辅,构建作为其主体的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作为对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规定和标准,是执行社会公众或国家意志教育需求的标准。其无处不体现在教育中,但从其绩效上来说,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复杂的,但较为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无法达成。当下,中小学教育沉浸在进名校、上大学、摆脱当下的生活模式等的迷途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体现出了教师为学生通过考试而获取入场券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性,或者索性是针对部分“有希望的学生”的高期望目的性及对“没有前途的学生”的一种无目的性的放任自流。教师这样的教育目的状态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无疑是一个背弃。基于此,笔者对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学理分析和批判,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的成长需求,提出建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与途径。
一、教师教育目的与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1]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实践的场域,场域中对受教育者起引导作用的教育者必然是教育目的的践行者。从学理上来说,教师应是既定教育目的的执行者,然而教师作为一个经验性、主体性的社会者,不可能机械地执行应然状态的教育目的,他同时会根据其成长经验及场域中的践行实际,建构自己的教育目的。从广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在教育中的一切关系下的行动皆是教育目的的构成体,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辅导过程、心理辅导过程、思想教育过程等。从狭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所践行的行动的目的性预设或价值倾向,例如规训、纠偏、掌握等。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是指教师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的理念或原则的组合与融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的或倾向性价值都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组成部分。根据主体意识程度的不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的无意识的行为观念、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知、自我放弃对教育目的的建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其意识倾向或功利化目的性行为等。而显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自觉的自主的教育目的观建构与践行,例如课程目标、教化目标等。事实上,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教师在教育场域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话语等都涵盖了教育目的,其系列组合或理念的建构便是教师的教育目的。
二、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
1.工具理性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正如富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认为“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们不是由最终目的的明确信念和关于个人幸福的传统定义所推动,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术能力所驱使的。人们消费仅仅是为了支配商品而不是为了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2] 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地,工具理性主义也渗透到当下的教育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教学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看待课程的方式方法。从教育要素关系来说,课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资料。然而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的教师教育目的将课程看成是为学生应试的文本内容、考试辅导、考试工具,忽略了课程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在这样的教育目的支持下,使学生对课程丧失了兴趣,以致讨厌读书。这样的教育即使能使学生获得那代价昂贵的“入场券”,但使受教育者厌恶书籍,这样的“为了一棵草而放弃了一片森林”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育即升学的狭隘的“精英教育实践”工具理性主义。片面地追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功效及一切为考试为升学服务的目的理念,必然使教师将学生看成是考试的工具。而实际上,受教育者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过早地使其承担成熟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有悖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感情的发展,忽视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究,使受教育者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博取高分而沉溺于题海战术,结果是使他们成为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书呆子、考试呆子。
最后,教育教学即为考试的考试理性主义。从广义的教育来说,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而教育过程也应然具有教育意义,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教师如何关注、如何看待教育过程,或者说对教育过程抱着何种心态直接影响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很显然,工具理性背景下的教育过程只是为目的服务的“棋子”。在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过程的一切是为升学考试,是为获取高分而服务,一切都要为其保驾护航,甚至连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也成了这样一个目的的工具。
2.经验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一般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经验论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构建。
首先,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承,读书是“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样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带有强烈的学习为升学的目的。这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缺乏时代的导向性,具有盲目性,显然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培养要求,它针对的只是在考试大潮中凸显出来的少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要求,而忽视了大部分多样性教育诉求的受教育者。因此,盲目性、功利性及缺乏长远的教育眼光的经验主义下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师的教育经历及人生经验也是教师的教育目的构建的主要方面。以教师的个人成长经验来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方向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任何的成功、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但是完全以前人的经验为导向来按部就班,显然是不合适的。最为典型的是教师基于使学生努力学习以升学、上高校的经验目的,以其在大学的轻松、舒适、自由的生活为比较对象,反判中学生活的枯燥乏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使学生学习是为反叛当下的不自由、约束与压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给学生提供期望,使其有学习目标不至于盲目,但同时也将学生导向了一个不真实的非他个体所有的经验世界里,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3.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
在这里谈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必须先区分两个不同:一是不同于杜威教育理论中教育无目的论,二是区别于前文中二者主义背景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下的归类。
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主要在于教师对教育目的认知的缺乏。一方面,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于把教学材料忠实地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国家、政府的事情,而否定个体的自我教育目的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以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传导、以学科知识建构为中心,导致其对广义的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否定。教师对自己教育目的的缺乏必然导致无法全面关注进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知识、智慧、能力观念等的选择偏向。
三、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建构
既然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当事人(从事教育工作或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教育行为中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是正在被实践、被应用、作的真实存在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又该如何构建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社会教育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密切,没有任何教育是可以脱离国家目的的。教师作为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者、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国家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教师的教育目的,其实就是处理“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一切现实的规定性只能是规定人的现在,而不是要去规定他的未来。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之于现实。”[3] 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下构建。
我国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构建也必须基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诉求。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性应具有长远的教育理想性,培养学生的远大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国家教育目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树立自己美好的“应然”教育目的理想,按照学生个体自主全面性发展规律,实施自己的“实然”教育目的。让“应然”教育目的与“实然”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采用个性化教育,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升学、深造,也关注学生对多样化教育的诉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盲目的教育目的。
2.学生发展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主体,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同时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构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是要为每个人谋福祉。”[4] 我们所谈论的这项活动,“它应当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5]
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成长发展的目的在于其幸福。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当下的幸福;其二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只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而忽视学生未来的幸福,必然会导致享乐主义倾向,也不符合国家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而只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以当下的时代需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当下的幸福诉求,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生未来的幸福。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目的建构中,必须统一二者,以学生的整体发展诉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3.教育理论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中,忽视当下的教育发展状况及教育理论的发展,必然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落后于时代。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同时应该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基于时代需求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四、结语
教师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当下的种种的工具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无目的的观念等进行反思,并在国家教育目的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进行反思建构,以促进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使学生获得幸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刘春燕.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4(8):6-7,22.
[3]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