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谈谈对认知心理学的认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8 14:38: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谈谈对认知心理学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谈谈对认知心理学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44-49.

第2篇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1]。一直以来,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许多不足与困扰,随着“90后”一代步入高校校园,这些不足与困扰又将呈现新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认清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到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剖析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与成因,从课程体系设置、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关于人文和人文素质的内涵,许多学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人文”一词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核心是“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2]。而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3]。也有学者认为,人文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人文素质指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人的思想道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4]。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积淀下形成的素质,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本质和最高境界。

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脊梁,其“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新时期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

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一个民族,没有高度的科学素质是愚昧的,必然落后挨打;而没有高度的人文素质,也将丧失民族精神,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对我国人文教育传统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人文教育和文化全盘西化,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生物的概念,而不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总理多次讲道,我们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

2.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将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

3.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所需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承担人才培育重要渠道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等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4.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全面素质的自我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而理工科高校则过分偏重科技教育和专业教育,导致了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的下降,缺乏创新精神,这种状况使我们看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总理在与大学生座谈时讲道:“我是学理工科的,说句老实话,我对我自己的专业很喜欢,但是我对文史比对我的专业还喜欢。我们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是全面的,我们不仅需要理工人才,也需要经济、管理人才,也需要文史方面的专家。我想提几点建议,就是一个人的道路往往也是会改变的,我提倡学科不要分得太细。学理工的也要学点文史,甚至艺术;学文史和艺术的,也要懂得一点理工,这样的人才才是全面的。”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综观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存在如下弊端。

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当今大学生是在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的,加之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中学早早进行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理工科的知识所占比重过大,人文知识匮乏,整体的知识结构单一。虽然近几年人们逐步开始重视,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最基本的四大名著都没有通读一遍,有些学生也选修这方面的课程,但只是为了修得学分。在2010年3月份进行的江苏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测试中,理工科大学生整体的得分很低。

2.人文精神缺失,文明礼仪淡化。伴随着社会转型,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而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并成为某些学生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准则,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而文明礼仪淡化,比如,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坦然自若;食堂打饭插队、拥挤、不文明用语经常挂在嘴边;进出教师办公室不敲门、穿拖鞋进教室,等等。

3.审美趣味低下,生活态度功利。对高雅艺术不懂、不问、不感兴趣,对低俗文化却津津乐道。平时只关注经济效益、眼前利益,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根本问题很少考虑。过于追求物质享受,淡化精神追求,表现得很“现实”。

4.心理素质差,情绪容易波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90后”一代为主的在校大学生,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人生挫折,加之缺乏必要的渠道疏导,导致其行为偏激,耐挫能力差,缺乏心理上的自我疏导与调适能力,情绪波动较大。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与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不重视人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学生重理轻文,而高校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又不科学,哲学与历史等方面的课程相对薄弱,课程体系不规范、不成熟。此外,学生还受高考招生考试的影响,将学习重点仅放在高考课程上。到高校以后,受就业的影响,不少理工科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忙于考各种证书,而没有重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四、做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路径探索

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实践来看,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与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在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注式教育,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讨论争辩,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因此无法真正深入持久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品德。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观念上的突破和方式上的改进。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所谓“学好数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只懂技术的高档器材。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广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和学生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具有高尚品质,具有献身祖国、献身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5]。

2.改革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首先,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如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富有实效地开设起来,而且注意突出对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人文教育,定期邀请名师名家给学生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最后,要加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3.建设师资队伍,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教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高低是人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使老师不仅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的体认,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6]。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学习人文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建设师资队伍,营造人文氛围。相信经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必将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宏奎.谈正确处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教育探索,2007,(10).

[2]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9).

[3]白鑫刚.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2).

[4]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第3篇

关键词: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树立他们的数学意识,培养他们在实际应用中运用数学的能力。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教学,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继续学习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十分重要。本着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的思想,就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原理,笔者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认知心理学家和数学心理学家对应用型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问题的表征,而表征最重要的是进行问题类型判别。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1.实际问题的表述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问题模型是把问题中的文字或其他方式的表述翻译成读者的内部表征,这是一个信息转换的过程。因此,文字或图形等表述方式会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教学中,表现为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文字表述,学生的理解程度不一样。这就是说,通过“审题”能否弄清题目意思不仅仅取决于学生能力,同时也取决于问题的文字表达。对于数学应用问题而言,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知。

2.问题图式与问题表征

图式是用以表征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某种知识或心理结构、组织、框架。图式的功能是信息选择和整合,就数学应用题而言,其影响体现在问题归类、问题表征及问题转化中。图式将对问题的表征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表征。在这个过程中,若原有图式能完全表征实际问题,则图式保持不变,否则便产生认知冲突。通俗地说,学生的问题图式就是以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常是教师判定学生基础好不好的依据之一。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的名言:“解题最终就是归结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是对图式在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最好诠释。

3.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指的是,能使问题产生某些变化并由此提供一定信息的处理、试验或探索。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及其选择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其解决效率往往与问题类型与策略的对应关系有关,其选择则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及认知风格有关。

4.问题解决的监控

问题解决的监控属于元认知的内容。元认知在数学实际应用问题解决中是动态的,起辅助决策作用:对反馈的价值判断决定着是否改变问题表征或解题策略,判定问题是否超过自己能力,以及能力不及的情况下放弃还是求助等一系列问题。此外,个人的知识背景、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应用题的解决也有很大影响,因篇幅关系,这些因素本文不作探讨。

二、教学思考

根据影响问题解决的相关因素,笔者谈谈对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看法。为便于说明,以行程问题为例:甲、乙两地相距8000米,张三、李四两人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张三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李四在遇到张三后又走了20分钟才到达乙地,求两人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

1.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会学生合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是初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初三学生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均已得到一定发展,但存在差异性。其他思维形式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仍在他们的思维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根据这些特点,教学时采用学生自己阅读问题、教师启发阅读问题和借助多种思维方式阅读问题等,以达成对实际问题的内化。由于思维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述问题。

2.利用典型例题帮助学生获得新图式,利用变式帮助学生巩固图式

图式在数学应用题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问题进行分类解决。这就要求教学中对各类问题的典型形式进行恰当地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一元二次方程用于解决实际生活,是教学面向生活的体现,其应用相当广泛。不仅有学生熟悉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比率问题、浓度问题,以及在几何、物理学中的应用。如上述问题,学生很容易识别出是行程问题,图式识别后自然会联系到时间、路程与速度的关系。但很快会发现与一般的行程问题不同,这就涉及问题表征的变式。若学生发现有多重时间、路程与速度的关系,则新图式可慢慢建立。

3.教学中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一般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又可分为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和类比法。此外还有尝试错误法、整体策略等。各种策略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求解上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如,算法策略一般是有明确程序的,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解题时可表现为一般的解题步骤,如审题―假设―列出方程―解方程―答。策略的训练方面,一般可以用技能教学的方式进行训练,形成思维习惯。各种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尝试,这样不但开阔了思路,也避免了策略过于单一的问题。教学中还可让学生进行探索,如,用整体策略+逆向反推法或单独运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策略的学习和探索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解题策略可以通过教师开设专门的策略训练课。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监控习惯

监控问题解决过程是动态的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的反映和调节,目的在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效率。如,在尝试错误策略解决问题时,对错误的监控;在整体策略时对哪些细节该省略的认知监控。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监控习惯可以采用自我提问法,通过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不断训练,养成监控习惯。也可通过相互提问法,以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训练。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元认知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形成监控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训练,运用认知监控。如上述行程问题中,可以让学生练习提问:20分钟是谁走的时间?8000米这个条件有什么用?是谁走了8000米等。通过自我提问这种出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习惯。

三、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个别差异。通过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函数的教学,从问题表征、图式、策略和监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宏业.基于图式理论的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14/15.

[2]苑建广.信息转化:数学问题解决的核心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12):44.

第4篇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到的一样多。”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尝试、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错。在课堂中,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后继学习,还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差错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及时生成的、真实的教学资源,但这种宝贵的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被忽视。

本文拟通过对课堂差错心理的认识、研究的价值和处理的策略三方面的思考,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认知心理,善待课堂差错,使之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一、课堂差错心理的认识

课堂差错是指互动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学和教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或做法。出现课堂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

1.注意力发展不完善。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上发展很不完善。他们在观察抽象的数字、图形时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找出彼此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整体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这种状态下就会发生抄错数字、审错题目意思等错误。

2.感知不清晰。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大脑中的反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感知能力差,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就会造成概念、法则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

3.负迁移的干扰。当新的知识进入大脑时,新旧知识发生冲突,认知结构的功能出现偏差,就会产生负迁移(一种学习干扰抑制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简便计算后对9+9×9-9、378-378÷6×4等题目计算时就会受到“凑整”目的和数的特征的干扰,把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的规定忽略掉而造成差错。

二、课堂差错研究的价值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意、有批判性、灵活性。思考能力强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而应让学生学会在正确的差错观下学习,使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得到充分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课堂差错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为: 1.减轻心理负担,超越自我心理需求。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不可避免。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是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比如在课堂上对待学生的错误,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2.培养耐挫能力,促进认知心理成熟。学生的最终结果出错,不一定是每一步都有问题,大部分情况只是因为其中的一步出错了。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更多的思考是正确的。有一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而放弃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要解开学生的这个“心结”,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差错观,使他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同学的差错,认识到:教室是可以犯错误的地方。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然后引导学生看到差错的价值,明白“吃一堑,长一智”,不犯同样的差错;使学生乐观面对挫折,从而促进认知心理的成熟。

三、课堂差错处理的策略

在课堂上出现差错是学生对预设教学程序的否定、对课堂权威的挑战,也是正常的。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应该把这种“错误”当作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处理不同的差错现象,既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又激活学生的思维。

1.设置差错,引导深思。恩格斯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扶得多、放得少,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就大,所以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巧妙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走一点弯路,然后让学生自己从错误中顿悟,加深印象,使差错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摔打”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比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后,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教师故意设计了一个错误练习。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穿好衣服,拿起1米长的牙刷开始刷牙。洗完脸,吃完饭,背起书包上学去。在上学的路上,我看见一棵高3分米的树折断了,赶紧找来一根4毫米长的绳子把树绑了起来。绑好了小树,我急忙向学校跑去。上课了,我拿出18分米长的铅笔开始学习。

这种形式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又如教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后出示:一个长方体铁盒,长是16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如果在大铁盒里放进去棱长2厘米的纸盒,最多可以放多少个?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用大体积去除以每个小纸盒的体积,思考讨论后得出应该是80个。然而,本题却根本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解答!我就让学生画草图,使他们体会到正确的解法是(16÷2)×(8÷2)×(5÷2)≈8×4×2=64(个),根本不可能剪出80个。而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这种差错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解的过程中把“一个长方体铁盒,长是16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如果在大铁盒里放进去棱长2厘米的纸盒,最多可以放多少个”和“一张长方纸片,长是16厘米,宽5厘米。如果把它裁成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最多可以裁多少个”这两种情况对比辨析,引导学生深思,在自主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沟通知识的联系。教师只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和如何引导学生去辨析这些差错在备课时精心预设了,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

2.善待差错,暴露思维。出错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关照,课堂上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进一步思考,进行整改,让他们“从错误中醒来”。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出示:45×12

师:估计一下,积大约是多少?

生:当作45×10算,大约是450。

师:45×12的积比450大还是小?

生:比450大。

师: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生:可以先算45×10=450,再算450×2。

师:你为什么这样做,依据是什么呢?请你想一想。

过了一会儿,学生反应过来,应该不对。这样算结果是900了,应该没有这么多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们马上投入思考中。

分析:像45×12拆成45×10×2的情况是学生常常犯的错误,原因就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两个概念的混淆。当学生出现了这一差错后,教师通过引导,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找到矛盾产生的撞击点,从而找到真正的原因。

3.反思差错,完善认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反思是指自己思维和学习、工作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对于巩固和深化教学成果,往往事半功倍。

例如教学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后,解决问题:“用长42厘米,宽28厘米的长方形木板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少需要这种木板多少块?”学生解答时容易出现把最大公约数作为正方形的边长的错误。通过作图得出正确方法后,一定要引导大家去认真反思:如果把最大公约数作为边长得到的正方形,面积与原长方形面积大小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情况下把最大公约数看作正方形边长,什么情况下把最小公倍数看作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错误,感悟方法,达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目的。

在教学中差错是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出现差错,包容、接纳、善待学生的差错,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差错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5篇

步入教坛已经十五个春秋,谈到教学,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下面仅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点,谈谈我个人的肤浅看法和体会。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苦苦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我觉得,只有艺术才是永恒的,只有艺术才能吸引人,也只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吸引学生。我虽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我一直在苦苦追求,“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艺术地处理教材,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45分钟的质量。在我的教学观念里,我不赞成加班加点。原因:一是我觉得靠拖长时间给学生补课,这种办法,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处;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低效率,甚至没有效果。学生也是人,假如我们每天下班后,硬把学生留下,就算是表面愿意留下来了,又会什么高效率呢?学生经过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紧张学习后,我们当老师的还把他留下来辅导,如此长期下去,试问这效率会是如何呢?所以,我从不主张放学后留下学生来辅导,打疲劳战,造成学生厌学,到头师生都疲惫而无所得。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学的质量也才有保证。本人带了几个轮回的初中语文教学,从95年开始,以后的98年、XX年三届初三毕业班的语文在中考中两率均取得全顺德的第一名的成绩,每一个轮回后,本人对教学的艺术都会有一个更新的、更深刻的理解,也有更高的追求。 

    那么,如何去追求较高的教学艺术呢?本人在此谈几个例子,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事例一 

    为了一节公开课,半夜爬起来写教案。如在参加顺德市中学教师“六个一”教学能手的竞赛。其中的一个“一”就是“上一节好课”。这堂课是到市里面的学校借班上课的,上课前两天抽签,给你两天的时间准备。当时抽签后,心里就很慌,这个慌不是怕拿不到奖,而是怕“出丑”、“丢脸”,怕面对陌生的学生控制不好课堂,更怕在顺德的语文老师和十多位专家组成的评委面前出丑。所以,抽签后的两天里,真是寝食不安,心里一直在思索如何去上好那一堂课。有一个晚上半夜醒来,突然想到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恐怕第二天醒来后又忘了,于是就马上爬起来,拿笔记下来。就是这样,虽然没有达到“茶饭不思”的境界,但也煎熬了两天两夜。课后评委认为这堂课有三个特色:自主、开放、有序、创新。特别是有序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严谨和有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专家、同行长辈的评价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最后本人也顺利通过了“六个一”的过五关斩六将的考验,被评为顺德市“教学能手”。“六个一”比赛结束后,本人对这次比赛认真地作了思考和总结 ,从中得到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成绩面前,心中只觉得手中的教鞭的份量更重,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回过头去想一想,上公开课、比赛课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年青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得的机会。一直以来,无论承担任何级别的公开课,我都把这种“煎熬”作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的难得的机会。这个事例,我要说明的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事情才会做得更趋完美,教学也是一样。 

事例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才是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为了提高作文课堂的效率,在作文教学上,本人就是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是由其学习方法来决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份公报中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运用这一理论作为指导,备课时我大但地打破常规,不是将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组织材料作为备课的重点,而是把学生的学法作为备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一、 宏观上,将泛读、精读、揣摩与写作结合起来。叶圣陶先 

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作文训练时,我都会找一些文章,作为范例,这文章的内容不一定与此次的作文有关。它的作用是让学生从中吸取养料。 

    二、微观上,通过范例教给学生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标题的艺术,人物描写艺术,文章开头、结尾与过渡的艺术,文章的修改等。作文教学的备课,我就是将这些方法作为备课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远的不说,就上学期,我所担任这个班的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均获好成绩,班上的周志成、盘洁霞等五位同学的文章在全国有影响的杂志《中学生阅读》上发表…… 

事例三 

第6篇

    那么,如何去追求较高的教学艺术呢?本人在此谈几个例子,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事例一 

    为了一节公开课,半夜爬起来写教案。如在参加顺德市中学教师“六个一”教学能手的竞赛。其中的一个“一”就是“上一节好课”。这堂课是到市里面的学校借班上课的,上课前两天抽签,给你两天的时间准备。当时抽签后,心里就很慌,这个慌不是怕拿不到奖,而是怕“出丑”、“丢脸”,怕面对陌生的学生控制不好课堂,更怕在顺德的语文老师和十多位专家组成的评委面前出丑。所以,抽签后的两天里,真是寝食不安,心里一直在思索如何去上好那一堂课。有一个晚上半夜醒来,突然想到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恐怕第二天醒来后又忘了,于是就马上爬起来,拿笔记下来。就是这样,虽然没有达到“茶饭不思”的境界,但也煎熬了两天两夜。课后评委认为这堂课有三个特色:自主、开放、有序、创新。特别是有序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严谨和有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专家、同行长辈的评价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最后本人也顺利通过了“六个一”的过五关斩六将的考验,被评为顺德市“教学能手”。“六个一”比赛结束后,本人对这次比赛认真地作了思考和总结 ,从中得到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成绩面前,心中只觉得手中的教鞭的份量更重,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回过头去想一想,上公开课、比赛课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年青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得的机会。一直以来,无论承担任何级别的公开课,我都把这种“煎熬”作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的难得的机会。这个事例,我要说明的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事情才会做得更趋完美,教学也是一样。 

事例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才是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为了提高作文课堂的效率,在作文教学上,本人就是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是由其学习方法来决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份公报中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运用这一理论作为指导,备课时我大但地打破常规,不是将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组织材料作为备课的重点,而是把学生的学法作为备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一、 宏观上,将泛读、精读、揣摩与写作结合起来。叶圣陶先 

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作文训练时,我都会找一些文章,作为范例,这文章的内容不一定与此次的作文有关。它的作用是让学生从中吸取养料。 

    二、微观上,通过范例教给学生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标题的艺术,人物描写艺术,文章开头、结尾与过渡的艺术,文章的修改等。作文教学的备课,我就是将这些方法作为备课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远的不说,就上学期,我所担任这个班的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均获好成绩,班上的周志成、盘洁霞等五位同学的文章在全国有影响的杂志《中学生阅读》上发表…… 

事例三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游戏;认知理论;认知发展;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盛行,电脑游戏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电脑游戏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教育学者顺应潮流,思考把游戏的元素引入到教育之中,使学生沉浸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在此背景下“教育游戏”应运而生。在国内, 教育游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而在教育游戏的认知学习作用方面还研究甚少。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行为是以学习者认知发展为基础的,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探索教育游戏对认知学习的影响,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游戏的概念及应用分类

在探究教育游戏的认知作用前,首先要清楚其概念及分类。教育游戏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Educational Games,也有人称它为Edutainment,我们称其为教学游戏、娱乐教育。对于它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从广义上来看,国内学者何克抗、吴娟认为:“教育游戏是指能够满足一定教育目的的游戏活动,教育游戏具有游戏的特征,教育游戏必须满足一定的教育目的,即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激发游戏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其获取知识或者培养能力。”从狭义上看,教育游戏是“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这里,我们将它界定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软件或网站。

本文主要谈谈以课程内容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游戏在小学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二、基于教育游戏的课程学习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知觉能力的发展

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以知觉为基础的。人通过感官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理解),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即知觉。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知觉表象占优势,他们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画面精美、故事情节简单的教育游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知觉能力,形成正确的认知导向。

(二)有利于优化小学生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儿童的认知组织与成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包含较少的抽象观念,更少的高级抽象,对许多命题的理解更多的是直觉——非言语式的而非抽象——言语式的”,这意味着儿童在学习期间更依赖具体的体验式经验,从而意味着基于教育游戏的体验式学习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的。

格式塔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游戏作为一种知识的表征方式,促使图像和文本的知识整合在一起,把过去逐渐积累而成地分散的、凌乱的知识点融汇贯穿、环环相扣,形成相互联系的各部分单元之和,而不是单纯的将众多的知识点罗列、叠加和对小学生机械式强化。在教育游戏的学习环境中,它所呈现的知识是有针对性的.通过教育游戏对小学生的心理刺激,致使小学生调动过去相应的知识背景及实践经验与当前的知识相匹配,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迁移,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而构建出合理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途径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其强调了游戏的社会性,认为动机问题是游戏理论的核心。游戏的沉浸体验对参与游戏起到积极作用,它是提高游戏行为意向重要的内在动机。

(四)有利于学生信息加工容量的增加

Mayer指出,多媒体学习发生于学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式呈现的信息建构知识,下图1为梅耶提出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代表了人类信息加工系统。

梅耶指出,“中小学生学习文本的和插图或解说和动画时所取得的言语形式的学习保持成绩比他们学习只有文本或解说更好。” [14] 联系教育游戏的的学习方式,教育游戏利用声音、图像、文本等呈现方式结合起来对小学生的心理表征是十分深刻的,它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刺激,致使学生主动去调动过去相应的知识背景及实践经验与当前的知识相匹配,有助于帮助他们感知的信息给与加工、分化、排列、归纳到不同的认知结构的体系中,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迁移、获得知识与技能及实现信息加工容量的增加。如在识字游戏软件中,将汉字的笔画造型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可有效的实现汉字的记忆,例如由现实生活中山的形状迁移学习汉字“山”的写法。

图1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模型

三、教育游戏应用于课程学习的建议

笔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育游戏在课程学习中促进小学生的知觉、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和信息加工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论证了教育游戏作为一种课程学习的补充形式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建议。

(一)谨慎地选用教育游戏资源

当今市场上教育游戏软件或网站鱼目混珠,教师要能甄别优劣,把真正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并有完善的评价系统的教育游戏软件或网站拿来应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和竞争性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各个学科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恰当地使用教育游戏

虽然教育游戏在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教育游戏来教学和学习。适当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游戏软件或网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游戏化学习只能潜移默化,逐步的渗透、引导。现在,教师要做的是在教育中多渗入一些游戏的成分,教师在乐中教,学生在玩中学,真正把教学与游戏、学习与玩联系起来,使其逐步认同其优势所在,把游戏化学习模式融入教学环节中去。 (三)提供帮助指导,防止学生脱离学习目标

随着教育游戏的普及,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少家长也为学生购买了教育游戏软件,用于课外辅导和知识扩展。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整个课堂都用来进行游戏,至少是在当前情况下还不行,不能绝对夸大教育游戏的作用,更不能滥用它,只能把它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应该要接受专业的培训,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导,防止学生脱离学习目标。

四、结论

教育游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符合建构主义“以学为主”的学习理念。笔者将教育游戏置于认知心理学、教学系统论中进行考察,证实教育游戏有利于小学生认知学习能力的提高。然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传统课堂普及应用教育游戏,实现 “游戏性”与 “教育性”双向平衡,对教师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曹静,李世红,廖小群.基于计算机教育游戏的认知学习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5(1).

[2]任靖娟.教育游戏在提高小学生数学认知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07.

[3] 陈小峰,彭飞.基于Flash小学英语词汇学习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0).

第8篇

目前,计算机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根据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六年纲要规划,到本世纪末,我国达到计算机配备最低标准(高中25台,初中20台)的比率为:城市高中100%,初中60%;县镇高中80%,初中30%。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却很少,计算机教室成了打字室。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高中计算机普及率达99.7%,但教师肯在课堂上使用的也仅占18.7%。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如有的教师对CAI持怀疑态度,或由于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在21世纪,数学CAI将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积极稳妥地发展数学CAI,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本文将根据数学CAI的优势及它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谈谈我对数学CAI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把数学CAI作为数学教改的重要内容

1.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自计算机进入课堂之日起人们就存在着种种猜测:教师不讲,学生能用计算机学会数学吗?计算机是否会削弱学生的能力?

学校的数学教育是以已有的逻辑为基础,这样就有可能忽略如直觉、美感和乐趣等非逻辑的因素。学生学习数学只不过是学习一组逻辑规则,没有机会体验到自然的数学经验。这导致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认识之间出现鸿沟。而计算机可以在数学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变厌学为主动学习。

关于在CAI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在CAI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表现为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地讲课,而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未被削弱,反而更加强了。

首先,教学软件的设计使教师有可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设计教学软件时,教师要时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最佳的教学策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参与,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发现、探索,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扬长避短,创设最优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计划教学,把CAI溶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如何开发教学材料;如何组织好CAI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去克服困难等。这样,数学教师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主导作用。

2.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是“相互辅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几十年来与计算机同步发展的计算数学包括数值计算,符号演算,计算机图形学已有巨大进展,这些进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的数学素质的要求已经从依靠纸笔运算转换到有效地、恰当的使用技术,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数学地问题、简化概括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在几何与代数、代数与统计和真实问题情景与相关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数学教育应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更本质的方面,学会提出问题和抽象概括,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应用数学。学校的数学教学应更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

数学课程应当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这应当作为制定新数学课程的原则。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这样去做。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早在1980年就建议:在所有年级中,都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并注重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1989年,NCTM又出版了一份《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与评估标准》,明确提出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学、做数学的工具”的要求。在美国,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正在把计算机编程结合到数学课中去,新出的每一套教材都有BASIC编程的内容,相当于代数课程的8%。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如何将传统内容进行现代处理,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是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如何开发出一批高质量的数学CAI课件

CAI是以教学软件的运行来展开相应的教学过程的。在CAI中,我们称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教学软件为课件。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数学CAI的开展。

好的数学课件既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点,又要结合教学实践。只有懂教学理论、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才能处理好教学材料,对于如何编制程序、用计算机实现,则是软件专家才能回答的问题。因此,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应当是各方面人才的综合参与,这其中包括数学教育研究人员,数学教师,软件工程师,美术设计人员等等。只有这些人员共同协作,充分实验、反复修改,最终才能制作出满意的数学CAI课件。

从课件质量的衡量标准考虑,一个优良的课件应能较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特点,应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要求,应能较多地完成传统教学所不能完成的事情。优良的课件取决于优良的设计,课件设计方法的优劣,不仅影响课件开发的效率,也将直接影响课件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融合了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课件,才是高质量的课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恰恰有赖于课件的设计。因此,提高课件质量,首先要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才能构成有效的教学系统。

早期的CAI课件设计基本上是依照程序教学和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进行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和强化的作用,将其应用于CAI上,就是要把学习内容作为一种刺激源,利用文本、图象、动画、声音等方式,对学生产生刺激,达到记忆效果。练习也不过是重复演示教学内容,所以关键在于强化。这对于那些“记忆型”的知识(如定义、无规则的数据、图象等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很难建立联系的知识),通过大量重复练习,加强刺激,能够有效地达到记忆的要求。但是,对于学习逻辑性强的知识,这种方式就显得力不从心。在大多数数学CAI课件中,要“理解”的知识占绝大多数,简单地应用行为主义、程序教学思想就不奏效了,这也是近几年来认知理论在CAI发展中独占鳌头的原因。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为CAI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CAI中计算机所起的作用的看法。计算机不仅是一种提供刺激,进行强化的工具,而且也可以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自己的兴趣,形成了学习动机,便产生了认知学习的可能,认知型的学习也就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因此,在课件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作用。

根据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在CAI课件设计中,应当改变过去只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偏向,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以及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和优化上。课件设计应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在课件设计时,首先要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产生好奇;其次要设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心理学实验表明,单纯的外部强化会降低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因此,课件设计应当面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部奖励。乐学,方能学有所得,学而无厌。

三、逐步开设数学CAI课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弗赖登塔尔指出:最令我沮丧的是参加公开课的教师,他们显然认为这样一个过程是教学法的模式,并且赞赏执教者的高质量的表现,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曾有人夸张描述过的教学:“每个人都在睡觉而仅有一个人在讲,这种状态就是教学”。在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班级教学模式中,学生仅限于被动听讲、机械练习,主动性难以发挥。实践表明:这种“讲、练、考、评”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感到失望。利用CAI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

计算机技术有巨大的潜力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对于增强学生的形式运算能力及借助图象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概念或课题是十分有效的。它可以作为数学教学中的工具去解方程、解不等式和验证代数解法的答案。同时,它可以在数字表达式、算法、代数式与几何图象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这些变化必然会导致数学教学方法论的改变。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总的来说,利用CAI的数学课还是比较少,大多也只是讲一讲公开课,而缺乏大范围的、系统的实验。在数学CAI课中,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CAI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如何等等,都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回答。另外,通过实验,寻找数学CAI的切入点,也是发展数学CAI所必须的。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中,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解决传统教学做不好的事情,这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理想的条件,而数学CAI课的组织也是获得优化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数学课不能再满足于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随着CAI的发展,今后数学课的模式应是多种多⒌摹S写车慕步饪巍⑾疤饪危淌步馕鞑⒁约扑慊ㄖ菔镜氖Э危肅AI课件的数学实验课,利用CAI课件进行复习测验课等。引入计算机之后,数学课堂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教师—学生转变为教师—计算机—学生,这也对未来的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学CAI课前,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课件并熟悉其内容,了解其设计思想,并考虑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对于新知识的教学,在课上由教师演示或由学生自己演示,通过简洁的操作,在屏幕上显示出所探求问题包含的各种情况,以协助学生思考他们对新知识的猜想或解题思路的估计。但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而直接给出新知识的结论或解题思路;在数学实验课中,可考虑把学生分成小组,跟着屏幕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讨论、动手演算,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这将根本改变沉闷的数学课的现状。

四、关于数学CAI课件的评价

从提高课件质量的角度来看,CAI课件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评价,可以发现软件的不足,进行改进;通过评价,可以为教师、学生等提供选择和使用的依据;通过评价,可以指导课件的修正和开发。

对于我国数学CAI课件评价的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套适合于数学CAI的评价标准。目前,对于一般课件,国内、国外已有了一些评价标准,像“美国行业协会CAI课件评测表”,“美国MircoSIFT课评价表”,1992年我国的“教学软件评审表”等。对于数学CAI课件,一般的评价标准对它们也是适用的,但数学学科有它本身的特点,有其特殊性,若只用一般标准来衡量,就如同用一双大鞋去量每一个人的脚,结果肯定不能都是正确的。只有数学CAI课件的专门的评价标准,才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数学课件,科学地指导数学课件的修正与开发,合理地指导数学课件的选择和使用,进一步推进数学CAI的发展。

CAI是计算机在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用途,这个词意味着为了教学而应用计算机,正确认识CAI在数学教学中的辅,是对数学CAI课件评价的前提。一个好的数学课件必须能满足数学教学的各项要求,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我们知道,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对于数学课件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编排和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时机。因此,在数学课件的评价过程中,以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等中学数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理论,将有助于正确地评价数学课件教学内容呈现的合理性,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科学地评价数学课件。

在数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件评价中,应注意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版面设计是否合理、文字表达是否清楚明白;能否提供方便的操作;以及及软件的可靠性、兼容性、可维护性等。

第9篇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请您阅读。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1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2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_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3《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4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5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