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0:06: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指导 范读 兴趣 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能使学生养成朗读的兴趣和习惯。同时,朗读能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朗读是视、听、读、想等多种感官结合并用的过程,既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词句。显然,朗读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权利和义务,是语文教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多年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经验。
一、教师要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朗读水平直接相关,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朗读的效果比讲的效果更好,只有教师声情并茂,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同时,教师范读时一定要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如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注意听出教师范读的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等,让学生体会丰富的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课文,它们具有浓厚的感彩,教师的范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感情的理解体会。如果教师范读不出应有的感情和味道,就表达不出亿万人民站在十里长街盼灵车时的焦急心情,目送灵车时的悲痛情感以及对的无限缅怀之情;难以体会到中朝人民的鱼水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情谊。故此,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必须注重研究朗读,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才能为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来指导学生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制定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朗读指导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训练。如教师在范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段落,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学习《草原》等这类含义深刻、感彩强烈的课文时,要引导、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在明确课文主题思想的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快慢、停顿、抑扬顿挫、重音、感情,在这样的朗读中再次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三、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或段落来训练学生
每篇课文中总有能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词语、句子、段落,教师要把这些词句段落作为朗读指导的切入口,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重点词句或段落,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日本”“中国”“光复”等词语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句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民族气概和爱国之情,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儿化音的读法。
四、教师要以课文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是关键。因为如果学生没有朗读的兴趣,进入不了情境,从何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认读学习课文,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其次,我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少年闰土的形象,我读完后,学生都想与这位农村少年交朋友了,也就产生了朗读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再次,我让学生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找出描写闰土勤劳、勇敢、健康、聪明伶俐的句子;最后,我让学生试着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这位农村少年的形象。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恰如其分地读出了闰土的形象。通过反复的朗读,闰土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了。在这些朗读过程中当然缺少不了自读、小组读、互读等手段和方法,经过这样的朗读,学生也就熟读成诵了,在读中也感受到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五、教师用多媒体教学来指导学生朗读
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是天生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组织学生通过听童话故事、看动画片等方式学习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在语气、节奏、停顿、语速、抑扬顿挫等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效仿。如我组织学生在课上听《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录音,听了两遍后,再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学生都能读出对小姑娘的深切同情。又如,学生在观看《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片段后,我就让学生思考:“孙悟空是以怎样的形象?能不能表演出来?”学生的兴趣可高了,都试着以丰富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扮演孙悟空的形象。然后,我给学生“三打白骨精”的书面故事材料,让他们朗读,学生就很自然地读出了疾恶如仇的感情,读出了孙悟空勇敢机智、是非分明、惩奸除恶的形象。这样的训练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一听就懂;吸引力;举足轻重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131-01
34年弹指一挥间。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毕业班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小学生的表情 指导。小学生天真活泼,想入非非。他们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是凭。就语文课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硬硬板板、平铺直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这门课就不感兴趣,甚至厌倦,久而久之,他们就把上语文课当作沉重的负担,这个我深有体会。究竟怎么样使学生精力集中,学而不厌呢?怎样才能让老师所授的知识像娟娟细流渗入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脑海,而使他们自觉地学好这门功课呢?我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表情要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常说,一个很好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是演员又不像演员。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不通的内容和不通的要求将深刻的道理说的通俗,让学生一听就懂。有时也要像演员那样将文中的感情变化集于表情之中,是喜是忧,是欢时悲,教师的表情把文中的情感表现得确切逼真,学生就会随着老师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就是老师的语言,脸色,眼神,动作等融为一体。教学中除语言精炼,语音标准,措辞造句恰当外,声调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以及教师的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兴趣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语文教学中,降到欢乐时,声音高而稍快,脸部露出笑容;悲伤的语句,声音低而缓慢,脸色阴而沉;愤怒时,声音慷慨激昂,脸部紧而眼睛圆瞪……这样,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看到老师的面部表情,就觉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学习《金色的鱼钩》,老师读到老班长临死前的话语时,声音低沉,缓慢,喉咙哽咽,眼里含着泪水,同学们的眼里也含着泪水,他们随着老师的声音表情的变化而变化,默默地进入情境。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又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教《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必须传承的东西,万万丢失不得。在小学低段,课后都合理地安排了“描描写写”,让学生提高写字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起到写字训练的启蒙教育作用,在语文课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指导学生写字,也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好机会。写字能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美观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做什么事都要耐心细致,有始有终,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把每一个字写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一、加强自身的写字基本功
每一节写字课都要潜心研究生字的写法,克服自己写字的形体,使其向楷书靠拢。真正授学生以“渔”而不是“鱼”。这是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都受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写字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与教他们的老师有关。老师的字写得好,学生大多数写得好;老师的字写得不怎么样,学生的字也会写得很糟糕。
二、重视依据田字格对所学生字的指导
在低年级,田字格是指导学生写楷书的依据。也只有田字格才能把中国的方块字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作为教者,不仅要把字写好,而且要把写好字的方法教给学生。对于一个字的起笔、运笔、落笔都要指导到位。请小老师分析字的结构以及在书写中每笔所占的位置,在学生的分析过程中一笔一画准确示范,教师书写完毕后,指导学生注意运笔方法、运笔节奏,使所写之字具有连贯性,而不是显得僵硬呆板。随后让学生在课后的“描描写写”中描出生字的部首,随后描红,让学生在田字格中自主书写生字。
三、在写字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写字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让学生把字写得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个字美在哪儿呢?它就是横与横、竖与竖是否平行;上下的宽窄是否匀称;让学生记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关键词: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是在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进行理解与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更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交流沟通,儿童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对语言进行实践运用才能快速有效地掌握语言知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对语文学习从拼音识字到阅读写作即认知到运用环节进行指导,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儿童思维发展,实现拼音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拼音无疑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发音、认字、阅读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一)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拼音学习需要注意发音与书写,新理论强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跟随课件、视频等去学习字母的口型、读音以及声调变化等,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并打好拼音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儿童的拼音应用能力。
1、扩展学习:扩展学习主要是通过扩展阅读和识字来进行,而学习内容应安排那些比较简单并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字词句。如儿歌、绕口令等韵律性较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内容。
2、组织趣味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在学习之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拼音组词、造句、对话、看图搭配等实践活动,这样既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又能无形中增强其拼音应用能力,为下一步地学习打好基础。
二、结合儿童思维发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保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将重点学生放在学生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以及汉字运用的效率上。
(一)结合课程要求,完成重点教学任务。识字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课文中遇到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包括会认会读的和要求熟练运用的。汉字具有多种多样的字形,学生需要掌握每个字的笔画和书写。通过对生字词进行书写、正音,是学生在语言交流中掌握字词的用法,达到课表要求。
(二)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进行识字教学。教师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识字、记忆。通过一些趣味活动,如将字形相似的字混在一块儿,根据听到的不同读音来找对应的字,给定一个字根,添加不同的偏旁变成不同的字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认知字词。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字,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扩展他们的词汇量,同时锻炼其多元思维。
三、结合儿童思维发展,充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儿童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既是语文知识的应用,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环节都是以各种文章、诗词、段落等形式来进行的,通过理解词句和课文的含义,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并进行写作训练。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结合学生语文水平和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课文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低年级的课文通常比较短小,表达的意思浅显易懂,因此在上课时以朗读、识字为主,教师的任务应该是调动大家的热情,并适当的对过程进行引导,无需过度干预。对于高年级如自三年级以后,课文的字数增多,内含相对有深度,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较为丰富,而经过一二年级的积累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汉字积累,这时除了对课文进行深层次解读外,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课外阅读,扩展阅读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并对所读文章发表看法、感想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以范读来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也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来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
三、着重朗读重点段落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边读边思,激发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关键词 朗读 示范 形式 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在爵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朗读又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专业人士都指出应还语文课以本来的面目,让课堂上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教学的地位开始逐步回归。我本人也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的指导,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做好示范朗读,发挥范读的带动作用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优化朗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朗读水准
1,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2,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三、培养朗读兴趣。重视朗读的指导
教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首先是教师范读引路,其次是创设情景激趣。小学生的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诱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师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善于创设情景,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如《第一场雪》中关于雪后美景的一段,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雪后大地银装素裹,那亮晶晶、沉甸甸的银条,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五光十色的玉米儿,那雪地上打雪战、堆雪人的欢畅,会激出学生对雪后美景的热爱,会激起对朗读的兴趣。
关键词: 新课标 彝区 小学语文 教学
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来说,课程标准起着指导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彝族聚居区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入门的学科。语文学不好,学生很难学习其他学科。对于教师来说,要在以彝族学生为主的环境下教学,不仅要熟悉所在的社会人文环境,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有效的民族区域教学,以期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我们少数名族地区的老师更要重视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特别是从事一线教育的小学语文老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思考。在这里,我们来结合新课标中说说彝区语文教学中的的几点。
首先要具体明确新课标的指导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的实际教育教学应该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在实际中,常常忽略这一点,因为我们主要是教授文化知识。本区域的学生首先文化知识匮乏。这个匮乏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的匮乏,学生个体在思想上、行为习惯上都缺乏指导性,显得很盲目。所以老师常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输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的强调,忽略在理论下的教育教学。学习新课标,可以具体的了解在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理论的指导,这是经验的总结升华。实际中,我们是以自己所学、所教、所见的经验进行教学,缺乏高度性与理论性。教学中闪现的教与学的问题和现象都认为是学生的个体因素或者客观因素,这样就缺失了站在理论的高度去看待。在平时教学中可以经常整理自己的教学心得,这样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论”,论文也就这样诞生了。其次,深入研讨彝区学校课堂教学的乏力。
第一, 教学用语难以发挥其交际功能。由于学生不懂汉语或汉语水平很低, 教师用汉语传授的思想和知识, 学生听不懂或不能完全听懂, 反复翻译、讲解、收效甚微, 无法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教学用语难以发挥其思维工具的功能。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只用汉语的条件下, 学生汉语水平因缺乏基础难以提高,彝语能力因不用于教学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两种语言受阻的结果是,思维活动的运行, 缺乏熟练的语言工具,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适应教学内容逐步加深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学习中长于死记,短于分析推理,文科成绩较好而理科成绩普遍较差。在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汉语交际,并且持之以恒,借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汉语言交际和理解能力。
第三, 学习中难以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如感情、积极性、注意力、意志力等都是影响学习重要的因素。凉山彝族学生从小说彝语, 不懂汉语,初接触时有新鲜、好奇感, 但长期听不懂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老师上课时又要求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用他们不懂的语言讲课, 是根本不可能的。时间一长,学生有挫折感,这也造成了彝族学生大量的流失。再次,说说阅读教学新课标对学生的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彝族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彝族学生需要两次理解才能读懂内容,一次以汉语来认识内容,再在头脑中译成彝语去理解。老师认为是难点,学生亦认为是。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理解教科书。新课改中,提到学生应钻研文本,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重在指导,引导、点拨,防止过度分析。这些提法很贴切实际,在教学中要调整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去读,只要学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就可以。不再强调文体,不坚持是否一定要把握主要内容。在阅读上给学生一些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阅读必须要有成效,即使学生以他的经验来谈谈阅读体会,能用汉语说出来就是一个进步。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文本教学或是课外阅读引导上,要注重相关材料对学生的品性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成长中明辨是非。在诗歌古文的教学中在教学中强调诵读,在诵读中理解与积累语文知识与思想情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授古诗文没有赏析,不能只讲“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和要点,还应该带着学生赏析古诗文,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最后,教育中的“成材与成人”。要教育学生成材与成人,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困扰不能成材,但是,我们要让他们成人,这是最基本的。作为一个在成长中的少年来说,正确的引导也很强的导向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对于本区域的学生。基于这一认识,我在教学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在语文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中强调了思想品德与规范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山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上课下课做好本职工作外,也应该关注学生个体本身的发展,多去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和社区情况,不少彝族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好或者不想读书或多或少和他们家的环境有关,了解关心学生要从“心”去了解和理解。综上所述,地处彝族地区的一线广大教师要把新课标和实际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合理恰当地施教于学生,指导接下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和推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在工作中,要教给彝族学生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汉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
1、朗读是阅读文本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朗读和理解紧密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除了从感觉到知觉再到思维的认识过程外,还有一个从感受情绪到情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认真地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以饱含激情的讲述、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生动的表情动作,把课文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使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功效。
2、由于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能达到声情并茂、艺术地再现文本,他们在朗读时经常读错字音、句尾句间停顿不够准确,还经常出现破词破句、添字丢字、重复、唱读和所谓的朗读腔等毛病。因此,在朗读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作品的字、词、句等语文知识方面的问题;还要解决他们在朗读中出现的声、韵、调、语流音变方面的问题;更要分析词和词组、词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学生的具体感受。
二、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朗读
首先,新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教师只有通过朗读指导,才能使作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想象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才能把作品的深刻的含义和丰富感情表达出来。其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丰富,儿童的求知欲也大大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也随之广泛。但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走马观花,并不能理解每个词、每句话到整篇课文的内容。只有对他们进行朗读训练,通过正确的朗读指导,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感情变化,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得淋漓尽致,补充文字变现的不足,加深他们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的运用
下面我以古诗、童话寓言和散文为例,重点谈谈对这三大体裁文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1、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朗读指导
所有的文学样式中,古诗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张田若曾经说过:“诗人把饱满充沛的感情寓于诗的形象中,寓于诗的意境之中,去扣动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震动,从而发挥诗的教育和美育的作用。”[]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作品,品味诗人在字里行间所流动的感情。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渲染朗读气氛。比如说,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在导入阶段,先播放大自然庐山瀑布的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下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带领学生进入情景,展开想象。接着教师接着说:“这是一辐多么壮丽的画面啊!山光水色多么美丽啊!”让学生展开想象,抒感;当读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再次向学生展示“银河”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看着图片,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把“瀑布”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之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在教学杜甫《绝句》时,先让学生读通诗句,再让学生上台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注明表示颜色的词,通过这个环节创设的情景,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词在整首诗的作用,通过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去感受春天的多姿态,春意昂然。去感受诗歌的美,品味诗人在字里行间所流动的感情,并被感染、被激动。
2、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和寓言的指导
童话和寓言中大多都是口语化的语言,所以在朗读指导的时候语调尽量做到自然,亲切,流畅。对各种人物、动物形象描写的内容要大量地运用夸张的语气,从声音造型上感受到形象具体和生动。[]正是童话和寓言在教学上具有以上的特点,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从节奏,语调,音量上多做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不断提高认识,拓展自己的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指导首先让学生识别这两种动物外在特征,再分析动物的内在性格,突出讲授狐狸的狡猾,那么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从声音造型上去感受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狐狸为什么扯着嗓子对老虎说,而老虎却是“一愣”之后再说?因为狐狸是在被老虎逮住的情况下,想获得再生的能力,同时急切想故意卖弄自己的心理状态。而老虎被狐狸狡猾的语言给蒙骗,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所以老虎是“一愣”的说。在指导的时候就要求狐狸的话语应该用高昂,狂妄的语调;而老虎的话语应该用稳重有力的语调,两者从语调上进行对比,更能够突出狐狸奸诈狡猾的一面。其次从重音的角度上讲:当指导朗读“你敢吃我?”这句话时,重音应落在“敢”上,再一次体会狐狸狂妄的心理状态,更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最后,从音调上讲,统观整篇文章,狐狸的话,音调要高些;而老虎的话音调要低些,这样不仅能更深刻地反映动物之间的心理状态,从中了解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里的百兽。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3、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指导
散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抒情性很强,适宜朗读。不论组材有多宽广,画面有多跌宕,但一定要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的这一特点。《语文新课标》提出:朗读散文时,不能陷于那众多的材料和多变的结构而不能自拔,应先理清线索,确定主题;还应带有真挚的感情、爱憎分明。根据笔者对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归类: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景物描写为主的写景散文,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等;一是状物类的散文如《燕子》。不管是哪一类散文我们都应当重视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这样才能理清线索,了解作者的情感,了解优秀的风景和可爱的大千世界。
不论散文如何恣肆,都有线索可循的。抓住主线,提纲挈领,脉络自然就清楚了,否则朗读起来就很容易给人以散漫、零乱和飘忽不定的感觉。抓住散文的线索,能让学生抓住所写的事物的特点,还能够抓住主线,抓住主题。[]例如《燕子》的主脉是“我”对燕子的喜爱,对春天的喜爱。首先是描绘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再次写燕子在春光浪漫时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从而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朗读时,要紧紧扣住这条文脉,弄清文章的思路,从感性到理性,思想情感不断得到升华。最后领略到文章深含的意蕴,通过对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的描述,反映“我”对春天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这篇散文的情韵之美。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力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毅红.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改革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57-01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木的要求。
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5、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1、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3、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4、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