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9 10:06: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第1篇

这里所说的音乐感受主要指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感知,因为本身受到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非常有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始终停留在一种相对肤浅的层面上,他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周围的事物对音乐形象进行感受,体会音乐作品中传达的感情,通过“联觉”作用使这方面的价值得到实现。

1.通过环境的丰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与文学、美术等艺术不同,通过声音将情感与观念传达出来。幼儿音乐教育重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音乐情境,使音乐感觉与音乐知觉得到促进,不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音乐形象的建立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生活经验不同,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想法也会不同。借助“联觉”,与幼儿的自身经验相结合,对音乐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其他感官的审美感受,使视觉受到一定的刺激,为幼儿创建不同的音乐氛围,促进幼儿不同音乐感的产生。

2.通过感官的调动对不同音乐形象进行感受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表现与其他感观不同,通过味道、形状等去表现,对音乐进行更好的理解。在进行幼儿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鼓励他们调动不同感官参与到音乐感受中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音乐,体会不同音乐的节奏、力量以及速度,通过身体动作将不同形式的音乐表现出来。“联觉”本身就是集多种感官的参与,将各种感官集合在一起进行共同体验的过程。通过不同感官的参与,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视野得到开阔,同时想象力也得到了激发。

二、对幼儿理解音乐的作用

理解音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受音乐升华的过程,在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应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对音乐节奏、旋律、节拍等表现手法的理解,深刻感知音乐作品的魅力。

1.通过对整体的注重使幼儿的审美经验得到丰富

作为一种符号,音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在理解歌词内容的过程中,同时也在理解音乐的情绪,比方说他们可以通过音乐的缓慢、沉重联想到一些诸如大象、老虎或者青蛙、小兔等动物;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理解稍微复杂一些的歌词,比方说在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音乐减弱减慢就表示娃娃要睡着了。通过借助“联觉”,幼儿的动觉、视觉等得到形象的结合,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音乐的整体进行感知,对音乐语言中的变化表现在感官的变化中,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中的情感。

2.通过情感的激发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得到内化

作为一种事物引起的体验,情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幼儿时期是情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受到社交范围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开始逐渐丰富,情感性较强的音乐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借助“联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幼儿的情感与他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感官表达一定的感情,最终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三、结语

第2篇

一、首先得引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愿意听、愿意想象

让幼儿欣赏的音乐,内容可分为歌曲和器乐曲两大类,一开始,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具体情况,可选择歌曲欣赏。因为歌曲有歌词,能使幼儿感到内容具体,好理解,可为以后欣赏器乐曲打下基础。如:有欣赏歌曲《跷跷板》时,教师引导幼儿一边欣赏,一边感受。幼儿对强弱音的感受,犹如自己在玩跷跷板,会感到高兴快乐。教师不但要让幼儿用耳朵去感受音乐,更重要的是用身体去感受音乐。

二、创设欣赏音乐的环境

为幼儿创设欣赏音乐的环境指的是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物质及音乐环境的准备;二是做好欣赏前的心理准备,它是欣赏活动获得较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听音乐前排除一切干扰,要用形象化的主要语言、图片和有关教具等辅助手段,唤起听音乐的兴趣。巧妙的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例如:在欣赏《羊和狼》的乐曲前,通过观看图片、幻灯片等活动加强幼儿对狼和羊的生活习性、体型特征、行动特点的了解,并且交给一些狼走路和羊走路的模仿动作,以此作为幼儿表达内心感受的动作准备。

在欣赏时可设计情景-用幻灯打出一片青草地的背景,通过音乐形象的出现,引导幼儿联想和想象,帮助他们进入音乐欣赏的情景、把注意力吸引到听音乐中来。

听前还应做好与音乐情绪相适应的心理准备,启发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头脑一定要由联想、想象的内容,在情感上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欣赏中教师可以提示:在这片草地上什么小动物出现了?它在干什么?还可以启发幼儿三五成群的扮成小羊,听着音乐合拍的学小羊做动作。描述小羊的音乐停止,要求幼儿动作也停止。教师用语言提示:“你们听,这时候又有什么动物来了?”当小朋友能辨别出-是狼来了时,教师可带着小羊们赶快藏起来,不让狼发现,扮狼的幼儿随音乐作出狼的凶狠的样子,到处寻找小羊,狼没有找到小羊,灰溜溜的走了,描述,羊的音乐恢复后,小羊重新回到草地上吃草,并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结束音乐欣赏活动。这个过程说明,在一定的场合、环境下,教师用语言引导、提示,幼儿可以把感受、体验及联想到的情节与内容用动作表达出来。

三、音乐欣赏活动要引导幼儿首先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幼儿通过联想、想象了解内容

例如;欣赏《娃娃》这首两段体乐曲,第一部分音乐稍慢而柔和,旋律平和,有摇荡感,表现娃娃睡觉的情景,紧接一段间奏,对前后两段的内容,情绪起衔接、转换作用,开始的音乐是中速,表现鸟叫,然后是一段比较连贯的,有弱到强的音乐,继之渐强而慢, 表现娃娃醒来的欢畅情绪。

第二部分音乐稍快,情绪欢快,旋律跳跃性较大,表现娃娃在欢快的跳舞。

在欣赏时,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听一个音乐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娃娃高兴的一天,请你们仔细听,想想娃娃开始干什么?后来又干什么?你们是怎么听出来的?”这些启发性的语言可以促使孩子专心听音乐、并抓住作品的基本情绪进行分析、联想,通过音乐的表现去描述音乐的情绪变化的发展,在要求幼儿描述音乐作品内容是,应当注意抓住基本内容,不要描述那些不符合音乐表现特点的细节,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幼儿从听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变化中感知音乐情绪的变化和发展。

四、从音乐欣赏中启发幼儿对音乐进行描写

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幼儿在感受音乐时,思维、想象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音乐形象不是视觉不是形象,而是通过听觉感受,在人的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人们要感知,要理解音乐艺术形象,需要用语言、动作,或者其他方式将内容表现出来,孩子的思维有着具体形象性特点。因此,在欣赏音乐中要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描绘出来。

例如:在欣赏德尔松的《春之歌》后,幼儿可用三种不同方式进行形象描述。

1、语言描述

有个幼儿是这样描述的;

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里的水慢慢的留着,小青蛙生下的卵变成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地上长了青青的草,小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春天可美了!

2、动作表达

教师为幼儿准备有关描述春天景象的头饰,如:太阳、小花、蝴蝶、小草、小蝌蚪、蜜蜂等等,幼儿自己选择要扮演的角色。听了几遍《春之歌》之后,幼儿对着音乐各自表达出角色对春天的感受-蝴蝶、蜜蜂在花丛中愉快的飞舞,太阳公公站在高处点头微笑,小蝌蚪在小河里自由的游来游去,充分展现出一幅春意昂然的美丽景象。

3、用绘画表现

让幼儿通过绘画表达出对《春之歌》的理解和感受,用彩色的花笔勾画出春天的美景:金黄色的迎春花同粉红色的桃花争相开放,小朋友们到小河边去捞蝌蚪,柳淑爷爷抽出了新的枝牙,地上的小草长出来了。。。。。。

这些不同形式的描写,是幼儿表达音乐感受的一种独特方式,反映了幼儿对作品的了解和感受,教师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幼儿对音乐感受的情感抒发。

五、欣赏与分析曲目

供幼儿欣赏的歌曲,乐曲曲目是极其丰富的,题材也相当广泛,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典的。

第3篇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创设,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以及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欣赏和感受,激发幼儿自发的、个体化的表现与创造。本文以深圳实验幼儿园为例,为大家简单介绍如何为幼儿美术教育创建良好的环境。

一、为幼儿创设美观的整体环境

1.创设具有艺术气息的大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我园非常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把美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对园内环境进行统筹安排,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情感色彩、具有艺术气息的大环境。幼儿园各个角落都尽量做到和谐优美,给幼儿以美的艺术熏陶,使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见图1)。

2.创设具有引领作用的美术工作室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一个具有引领作用、材料丰富的美术工作室也是一个幼儿园所必备的。我园的美术室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区域

美术室划分了不同的区域:水彩区、陶土区、剪纸区、拼贴区、线条画区、水墨画区、编织区等。墙壁上悬挂着孩子创作的作品,整体规划具有艺术气息,吸引着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区域(见图2)。

2)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材料

美术室每个区域都投放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孩子可以自由拿取(见图3)。如各类纸张、画笔、彩色麻绳、豆类、粉笔、瓶盖、瓶子、光盘等材料,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是幼儿最好的创作媒介。另外,美术室还投放了胶枪、剪刀、压泥机等各种工具,促进幼儿进一步创作。

3)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

活动前,教师会给幼儿欣赏大量的艺术作品,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灵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创作,教师更多的是给予欣赏和鼓励。整个活动中幼儿特别开心,每位孩子都能安静地、自由地创作,这就是环境的作用,也是美术工作室的魅力所在(见图4)。

二、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班级环境

1.创设富有审美情感的生活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教师在布置活动室时要有目的性与选择性,环境的装饰与布置要符合幼儿的审美趣味。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自然界中具有形式美的物品,如花草、树木、贝壳、昆虫等,还可以展示各种有情感色彩的艺术作品,如民间艺术品、儿童画、雕塑、建筑和绘画的图片等,定期更换,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见图5)。研究表明,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

2.创设各具特色的美工区

我们借鉴幼儿园美术工作室的一些元素来装饰、丰富班级的美工区(见图6)。各班美工区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水彩、陶土、剪纸、拼贴、线条画、水墨画、编织等,每班的美工区都为幼儿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种子类、木质类、塑料类、布艺类……数十种材料都放在幼儿方便取放的位置。

自由的空间、丰富的材料,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创造欲望。幼儿在美工区自由挥洒创作,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如大班幼儿用纸盒、瓶子、胶枪来立体造型;中班幼儿可以剪纸、编织等;小班幼儿用藕、萝卜、土豆作刻模印章等。

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因此,材料的提供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会根据教育目标和孩子的兴趣对材料进行及时调整补充,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三、为幼儿创设学习的宽松环境

1.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的机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及“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我园教师非常注重幼儿对美的感受,给幼儿提供了多种欣赏和感受的机会。

1)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欣赏的机会

教师会带领幼儿参观一些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欣赏一些世界名画,尤其是一些不那么具体和写实的作品等,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教师尊重幼儿对美的独特感受

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教师不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给幼儿,如幼儿在欣赏世界名画时,可以随意讲述自己的想法,教师更多地是给予鼓励和支持。

3)教师支持幼儿自己特有的喜好

幼儿特别喜欢小瓶子、小石头、各种丝带,对这些小物品进行布置装饰,教师不加以干涉,给幼儿充分的自由。

2.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幼儿自由表现和创造的前提是宽松的环境。

1)充足的物质条件

不管是美术工作室还是各班的美工区,我们都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拿取,宽松的空间和丰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创造的基础。

2)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充分信任幼儿,为其提供充分的机会,尊重幼儿自发的、具有个性的美术表现和创造。教师还要减少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

3.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创造。

1)教师不过多评价、干扰孩子的创作

活动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表现和创造,为幼儿提供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使幼儿的自由想象不受阻碍,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我。

2)改变以前“像不像”、“对不对”的评价方式

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教师尝试用一颗童心去解读幼儿的涂画,体会幼儿的情感展现,不作横向比较,而重点关注幼儿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尽量用欣赏、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的创造

教师尽量找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加以鼓励,这种鼓励是具体的、确实存在的,而不是泛泛的表扬。教师尽力帮助幼儿从绘画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产生成功的体验,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民间艺术教育;教育环境 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即课程”,而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隐性课程。幼儿园的环境,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的学习、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将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开展民间艺术活动,首先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

一、公共区

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因此,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对幼儿民间艺术内容进行认真的挖掘筛选,巧妙的利用幼儿园公共区,在外门窗、墙面、走廊、楼梯间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民间艺术图片和作品,分层次的悬挂,陈设在环境中。当踏入幼儿园的大门,独具民间艺术特色的环境就把幼儿带入神奇美丽的民间艺术世界,吸引着幼儿在自由活动、餐后散步等空余时间自主地欣赏、回忆相关的经验,并能不时唤起幼儿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幼儿长期处在这样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还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因此,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调动幼儿和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整合教师、家长、幼儿多方资源,进行广泛的发动、收集、制作活动,使幼儿园的民间艺术环境更丰富,更生动。

二、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

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审美教育活动的特点,应多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反复感知中去体验、去理解,在多操作和创造活动中去创作、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里,幼儿不仅能观察、欣赏到各种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而且能感受到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氛,从而激发幼儿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观察欲、表演欲和创造欲。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从整体上要体现民间艺术氛围。创设环境时一定要心有目标,要结合民间艺术教育目标和内容,把民间艺术渗透到活动室的环境里。活动材料的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很关键,要体现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促进作用。另外,要重点引导幼儿在室内欣赏、感受他人和自己的民间艺术作品,初步体验有关文化内涵,激发幼儿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并能大胆想像与创造,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促进个体更和谐地发展。活动室内既展示传统民间艺术的现存形态,又展示具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作品,充分体现民间艺术的传承性。

三、班级区域

区域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交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在各活动区域提供幼儿进行活动和游戏的操作材料,幼儿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这样有利于引导幼儿更适宜、更广泛积极地参加各种民间艺术特色活动。可根据幼儿需要在各区角设置民间艺术内容,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在投放材料时,既考虑到民间艺术特色,又考虑到本园的特色和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四、家长宣传栏

家长宣传栏是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社区沟通与合作的一座桥梁,也是幼儿园指导家长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可利用家长宣传栏定期向家长或社区介绍宣传幼儿园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反馈家长参与情况,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意识和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幼儿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利用家长宣传栏促进家园沟通、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开展一系列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总之,创设良好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幼儿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幼儿不断探索,为民间艺术注入新的内涵。我们老师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特点出发,营造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欣赏、操作的领地,使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好奇心和潜在的学习兴趣,开发和利用环境因素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巨大教育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素质教育;体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99-01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培养幼儿各方面的技能技巧显得更为重要。“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启蒙阶段,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幼儿教育时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也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美术素质的主要形式。多年来,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存在教法单一,内容浅显,枯燥,在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方面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我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美术活动教育的各方面有所改进、创新,并表现出良好效果。

1 美术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许多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从人的大脑功能来看,注意开发右半脑的功能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而开展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能够达到训练和开发右半脑功能的目的,儿童通过艺术活动,能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

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较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造成了孩子艺术表现的模式化、固定化、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这与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背道而弛的。幼儿的艺术活动不仅是他们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表现,更是她们对美的追求,要让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这才是幼儿艺术教育价值所在。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期艺术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探索新的美术教法,调动幼儿脑的发展、促进幼儿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 怎样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美术素质

美术欣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运用的方法恰当,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幼儿是能理解被认为是比较复杂的美术作品的。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幼儿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我们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但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识能力,因此,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美术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相吻合的作品是接受欣赏内容的前提。我们通过语言,图画等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参与,调动了幼儿各种感官协同配合,激发了幼儿欣赏美术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美术,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3 素质教育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第6篇

一、领会“精神”,树立“目标观”

行由心生,思想是人们行为的导向,教育理念的把握决定了目标的确立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指南》把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划分为“感受与欣赏”和“表达与创作”两部分,为我们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首先,尊重儿童认知规律,丰富儿童直观感受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它的价值在于启迪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要遵循儿童记忆、思维、观察、注意、想象、感知觉等心理特点。

“美”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区别于其它活动的最大特点是直觉性,它存在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是视觉听觉感知的心理体验,难以借助概念或用其他语言描述为中介来把握认识。因此,从审美教育和训练角度看,教育者应该从儿童学习和发展规律出发,遵循儿童的审美认知心理特点,以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为主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见多识广”丰厚的感性经验的积累,才能内化“见闻”,从内心积淀形成自己对美的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才能厚积而薄发。

第二,尊重人本发展原则,立足儿童创新发展

幼儿发展的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纲要》鲜明地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主”的理念,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教育的目的性和幼儿发展的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幼儿自主发展,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还是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丰富的想象和表现的热情就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指南》指出要让幼儿“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儿喜欢不拘一格自由自在的表现,他们独特的笔触、动作、吟唱、及各种即兴表演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充溢着童真之美,虽然他们的作品谈不上完美,但这样的过程满足了他们自由表现的情感需要,教师对此要以开放性、宽容性的思想去包容他们,而不能拘泥于依葫芦画样。殊不知,这样的结果使孩子一旦离开了“样”就什么也想不出来,他们仅仅是眼中有画而心中无画,口中有曲心中无乐。

二、实践转化,把握“教与学”

真正要使艺术教育施之有义,关键在于教师的得法引导,把教师的观念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多属于浅层的表面兴趣,这种兴趣容易转移容易波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要将浅层的表面兴趣引申到有目的和有一定深度的活动,帮助幼儿实现从感受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升华。

第一,“感受与欣赏”。

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自然即教材,生活即教育。幼儿对美的感受要从生活开始,进而了解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最后延伸到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欣赏与创作。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多彩的景色,处处都是感受艺术的原始素材,是一切美的源泉,是艺术的范本。自然界的景物无不包含造型、颜色、形态、形状、音色、音高、节奏、强弱等与音乐与美术息息相关的元素。蓝天彩虹、海浪沙滩、巍巍群山、涓涓溪流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师要善于挖掘、适时指导,利用自然界的天然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寻找、模仿、想象,在孩子领略自然景色的同时由浅入深、从个别到整体加以指导,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亲近和热爱,进而用欣赏的眼光和艺术的角度品味自然、领悟自然,发现事物美之所以然,使幼儿从本能的兴奋和愉悦这种单纯的情感升华为高级的情感――美感,逐渐从富有艺术气息的自然风光里得到美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审美概念。

大自然除了巧夺天工的雕琢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视听享受外,生活中的人文景观同样美不胜收,它既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美,同时和大自然的各种形声色光等融汇成多元一体风格各异的景色。民俗建筑、现代都市、园林景观、名胜古迹等都潜藏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只要教师有计划的引导启发,孩子的审美认知和情感自然就能得到启发和升华,逐渐内化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在艺术领域中,美的形态除了自然美、艺术美还有生活美。这是美的高级形态,是艺术家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的艺术作品。儿童除了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还需要接触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开阔幼儿眼界。

此外,《指南》提出,欣赏艺术作品,还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或观看民间艺术表演、民俗文化活动等规模更大的场所,或通过电视、图片、等不同途径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儿童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熏陶中自觉的领悟,因此选择适合儿童欣赏的艺术作品让幼儿多角度感受“美”的内涵,有助于提高“美”的直觉和敏感度,形成对同一作品的欣赏高于别人的感受,即浅层吸引和深层感受的不同、形成从表面的热情喜悦到深层的自主转化。

第二,“表达与创作”

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这点表明了“大胆自由表达”的思想。《纲要》明确指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就表明了幼儿参与的过程是自由自发的探索过程、是乐在其中的过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自己对艺术活动的喜爱,这也是今后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美育;幼儿;发展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对幼儿进行美育是至关作用的,美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以及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幼儿的心灵的塑造、智力的发展、愉悦幼儿的性情增进幼儿的健美体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最终对美好人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美育的定义

美育,顾名思义就是审美教育,首先,它承载了情感、人格、审美教育于一体,在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时候,教育者对幼儿灌输着情感,在进行美育的同时塑造着幼儿的人格,升华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其次,美育也是美学理论的教育,幼儿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美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加深了幼儿对美的理解。

二、幼儿美感发展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知觉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对美所表现出的特点是对颜色对事物只有模糊的感觉,颜色鲜艳的东西较容易获得幼儿的喜爱,还没有形成认知。

第二个时期是符号认知期,这一阶段,幼儿已经有了认知,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有了模糊的概念。

第三个时期是坚持写实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已经能够分辨事物的美丑,在他们的眼里,能看得到实际存在的事物,并且能够就实际进行美丑的判断,因为客观事物在幼儿大脑中的反映,使得幼儿只认实际存在的事物。

三、幼儿美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形象性事指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而进行的。例如,童话中拟人动物为主的角色,语言方面表色彩、表声音、表动作的词的大量运用,使得故事中的人物更加鲜明,更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加突出了作品里的人物形象,使幼儿更能感知作品的美。

(二)情感性。幼儿美育注重对幼儿情感上的熏陶,它必须摆脱承认的功利目的,而以发展幼儿精神上的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幼儿情感正处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通过美的教育,向幼儿灌输美的情感,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不管是看待事物还是与人交往,幼儿都能有高尚的情感和美好的品格,因此,审美教育对他们的情感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娱乐性。美育是个人在爱好中形成的,在娱乐中接受的教育。对于成人来说,欣赏美的东西,感受美的事物,都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而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样,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快乐,而这也使幼儿喜爱美育,这也是美育的一个特殊特点。

四、美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一)幼儿美育有利于塑造幼儿的美好心灵。在幼儿时期,对幼儿心灵的塑造是相当重要的,以美动人,以情感人,首先在一些名人的事迹的熏陶下,例如雷锋、的故事,可以使幼儿学到助人为乐、勇敢顽强的精神,还可以使幼儿领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道理,会更加的热爱社会,这样幼儿的情感就得到了升华,其次,带着幼儿参观名胜古迹,游览名山大川,可以使幼儿热爱生活,最重要的事能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对于塑造幼儿美好心灵来说,“寓教于美”的效果是最好的。

(二)幼儿美育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审美教育有利于幼儿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创造美的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以及他们通过审美活动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抽象的逻辑思维起着互补作用,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在幼儿大脑中的反映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能动作用,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时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且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人,在他们上学后往往也会表现出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这就说明幼儿美育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定意义上说,艺术中的灵感,科学中得顿悟,也是审美教育的结果,是美育对智力开发的贡献,因此,不可忽视幼儿审美教育的作用,正确看待美育,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幼儿美育可以愉悦幼儿的性情。美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是它的基本功能,幼儿美育的实施,首先需要幼儿充分调动感官,观察和感受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美,只有当这种初步的感知引起了幼儿愉快的体验后,才能进一步引起他们的想象和情感上的共鸣,在生活中,美的事物处处可见,首先要教会幼儿什么是美,先带领着幼儿去寻找生活中得美,例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让座行为,就要告诉幼儿,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这是一种道德美,进行情感上教育的同时,进行行为上的教育,在大自然中,在游览优美的景色时,要让幼儿学会欣赏大自然,让幼儿领略到大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残生敬佩之情,有了这些愉快的审美体验,无形中就促使幼儿更加喜欢运用感官进行寻找,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美,通过美育活动,幼儿的“情商”会在美育中逐步提高。

(四)幼儿美育有利于幼儿健美体态的塑造。审美教育还与幼儿体态、动作、行为、举止美的培养相联系,审美教育可以与体质教育自然平行,姿势、动作的美,本身就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凡是身体感性形式符合审美规律的,都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后,幼儿懂得了对自身的塑造,知道怎么塑造才会漂亮,从而监督自己保持优美的体态,而在塑造体态的过程中,会进行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有了保证,进而增强幼儿的体质,能促进消化与吸收、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加快新陈代谢、锻炼和发展肌肉和骨骼、健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最终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在这些作用下,有利于幼儿健美体态的塑造。

第8篇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是人类用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手段,人们借助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创造种种美的形象,展示自然与社会的浩瀚画卷,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怀,愉悦身心。艺术是美的象征,因此它体现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

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音乐(含律动、舞蹈和音乐游戏)、美术二部分,每部分又可相对区分为“欣赏”和“表现”两个方面,是不可偏废的。艺术欣赏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艺术品味,为艺术表现和创造积蓄内在功力;艺术表现则可以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整理生活印象,感受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传情作用,获得艺术表现的经验,从而促进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

舞蹈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而儿童舞蹈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是一首天真无邪的诗,是童心的展示,是童趣的描摹。幼儿园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儿舞蹈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音乐游戏三大类型,为了使幼儿能通过舞蹈的方式充分地表现自己,提高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二、研究目的:

《纲要》在艺术领域方面中多次提到:激活兴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幼儿很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兴趣需要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表现力、接受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我着重培养幼儿如何在音乐伴奏下,按音乐节奏协调地做动作,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其次是能根据歌曲或器乐曲的内容和风格,整齐而有表情地跳简单的舞蹈,并且能按音乐游戏的要求,在音乐伴奏下创造性地表演出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特点,使之对学习舞蹈产生兴趣。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柠檬班全体幼儿30人;其中男生13名;女生17名。

研究方法:示范法模仿法游戏法

四、研究措施:

第一阶段: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生动、活泼、有模仿性和趣味性,能够反映幼儿日常生活,幼儿能理解、接受的舞蹈教材。

选择幼儿舞蹈教材最直接的途径是在幼儿天真有趣、奇妙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幼儿能理解、能掌握的舞蹈语言。如:在进行了一次户外劳动后,我就把他们学会的扫地、浇花、拾落叶等动作编成了一个小小的舞蹈。通过这种形式创编的舞蹈幼儿不仅容易接受,而且欣赏后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学起来自然很轻松、愉快。又如在一次社会活动“开展好人好事活动中”,我又将班内的好人好事编成舞蹈,这些舞蹈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接受,从而推动了学习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的舞蹈主要目的是教会幼儿粗浅的舞蹈知识技能,所以要求不能太高。在选择教材上应当以符合幼儿特点、幼儿感兴趣和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因为有了兴趣,他们的学习行动才会积极、主动,情绪才会愉快,在活动中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其次根据幼儿模仿性较强以及年龄的特点,利用形式短小、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动听、节拍节奏单纯、富有儿童的生活气息的乐曲,动静交替、动作简单、形象、健康、活泼、大方、动作性强并能确切表达地所反映思想内容的舞蹈来吸引幼儿兴趣,不仅能使他们感到亲切、可信、易学、易记、易模仿、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自编舞蹈动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感受乐曲特点、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我在平时的艺术活动中常常让幼儿欣赏舞蹈、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对各种舞蹈语言的理解能力。如在教学新疆舞前,为了丰富幼儿一些有关新疆民族的知识,熟悉这个民族的特点,我就让幼儿欣赏舞蹈《新疆阿姨采葡萄》,舞蹈中阿姨看葡萄丰收时的喜悦心情,采葡萄时的优美舞姿,尝葡萄时的欢乐情景,使幼儿既欣赏了美的动作和形象,同时对新疆舞中的转手腕、垫步、进退步、动肩、摇头、旋转等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以后每次学习幼儿新疆舞时他们情绪都很欢乐、学习积极性了很高。在学习舞蹈前首先教师应当先向幼儿介绍舞蹈的名称、内容、风格和情绪等特点,随后让幼儿欣赏乐曲、分析乐曲,使幼儿熟悉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了解音乐的性质和结构。如果是歌曲,则可先教会幼儿唱歌。在幼儿欣赏乐曲时,教师也可结合音乐做示范动作,使幼儿更好地感受、掌握乐曲的特点,理解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关系。当然完整地表演舞蹈也是非常重要的,舞蹈可由教师来表演,也可以请学过该舞蹈的幼儿来表演,或请其他老师合作,并让幼儿多次观看完整或部分的舞蹈表演,以此引起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和愿望。

其次,还可以通过在熟悉音乐节奏的基础上去感受乐曲。如在学习《摘果子》的舞蹈时,按照常规教学一般都是孩子们听一遍音乐接着就学动作、老师示范、幼儿模仿,这样的效果往往会导致教学的注意力偏重到动作上去,教学方法也只是单纯的模仿。于是我便让孩子反复地听,体会乐曲欢乐,活泼的性质,并叫孩子说说欣赏乐曲时产生的想象。有的小朋友就说:“好像有许多小朋友在跳舞、玩游戏”,有的说:“小朋友在追来追去”,还有的说:“小朋友在做操”等等,在感受乐曲的情绪以后,孩子们一起拍手、跺脚、拍腿,掌握了乐曲的节奏同时熟悉了乐曲。

第三阶段:根据舞蹈教材的特点,幼儿的动作水平及具体条件,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使幼儿较快地学会舞蹈。

创设歌舞的意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在游戏中做,在游戏中学。例如在教大班“骑马”的律动时,我让幼儿扮演角色(老马和小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大草原“的意境:“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一匹老马带着一群小马到草地上找鲜嫩的青草吃。”接着我连放音乐连做马儿散步、牧民骑马、马儿快跑的动作,加上我示范正确、熟练、并富有感染力,所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兴致勃勃地随着乐曲的节奏不断地变化动作的速度、幅度。同时,幼儿还领会到音乐速度快就表示马在奔跑,音乐速度慢就表示马在休息、散步。通过乐曲节奏的变化,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在练习过程中,我看到某幼儿脚的动作不对时就说:“啊呀,这匹小马哪儿

摔痛了?脚怎么抬不起来了?”这时幼儿就知道自己脚的动作不对,很快地改正过来了。又如看到某幼儿手抬得太高时我便对他说:“怎么我的小马变成长臂猿了?”幼儿意识到自己手抬得太高便自觉地改了过来。再如看到幼儿脸上没有表情时,我便会很关心地对他说:“小马小马,你是不是生病了?怎么不高兴呢?”这样一启发,幼儿便会很自然地笑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重点讲究动作的准确性,而是通过游戏和联想的方式使幼儿身临其境,从中获取情趣和美感。 其次,教学中还要注意幼儿的知识面。如在教《采茶》的舞蹈时,我考虑到孩子们不太熟悉茶林,也不太认识茶树,因此我就借来画报,让幼儿认识茶树,并让他们知道茶树与其它果树的区别,这就有利于采茶时的位置不同采果子了。接着我让幼儿自己去了解认识茶叶,让幼儿观察比较各种茶叶,知道采茶叶时要看仔细,轻轻采,使他们在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去表现舞蹈动作,也较容易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幼儿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

再次,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是以《采茶》为例,在教《采茶》舞蹈时先教采茶的手指动作,因为这是个难点,然后在第一课时中,让幼儿坐着学习采茶舞的过程,熟悉采茶的方向及各种采茶的动作。第二课时时,让幼儿在复习采茶过程中,重点教拨开树枝采茶动作(加上脚的踏点步)。这样二个课时后,幼儿基本上均学会了《采茶》,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练习达到了要求,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也提高了。

五、讨论:

第9篇

第一,大班幼儿选择的美术欣赏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标。我园幼儿在艺术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根据大班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美国画家奥基弗的《美丽的花朵》、中国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图》、民间工艺品陶瓷花瓶等,每个月举办一次主题欣赏活动。结合季节、园内的活动安排和我国特有的节日活动制定主题,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艺术品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加深幼儿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并且从不同的层面和广度来学习、了解艺术在生活中的美。通过认识和欣赏,帮助幼儿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造型、线条、色彩的情感表现性,探索用不同的曲线表现不同的动态,学习色彩渐变的方法,学习用手中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

第二,制订多种艺术欣赏方案和活动方案。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大班幼儿的活动方案和实施办法,不同的活动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以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制订“欣赏民间工艺品中国结”这一活动方案时,首先安排的时间放在春节前后,这样孩子在家里、商场里或者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悬挂的中国结。孩子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老师再给孩子提示,可以和家长一起去找一找都有什么样的中国结。这样在实施欣赏活邮保幼儿就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第三,鼓励幼儿大胆地模仿或创造所喜欢的艺术作品。在欣赏活动中幼儿所感受的美来自多方面,有来自民间的艺术品,有来自大自然的景色,有来自地方特色的建筑,有来自各民族的服装,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者创造。幼儿在“生命树” 活动中,用手中的画笔表现了一棵棵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的大树,不同的树干,不同的枝条,不同的小鸟,不同的草地,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讲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故事,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