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旅游的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30 17:43: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旅游的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起来。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旅游正在成为21世纪的旅游主题。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旅游之所以发展如此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拉近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自然与人类的牵线媒介。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三、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致使中国生态旅游存在不少问题。如生态旅游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损害,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也存在大量问题,人们的生态环保观念不足,旅游景区经营超载等。针对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应该着力构建我国生态旅游适宜的开发和经营模式,以纠正目前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偏差。适宜的生态旅游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生态旅游必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旅游区生态系统状态最优,主要建设内容是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首先要遵守生态化原则。旅游区的检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旅游者与环境、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区复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本土化原则。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而且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设施的外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再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简朴化原则。生态旅游时更多是追求质朴与自然协调。所以在游览区内,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

2、发挥教育、培训的功能,增强环保意识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

3、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使旅游区的安全得到保障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应得到保障。

4、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结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旅游形式将在未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倪文新.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旅游发展研究,2007年6月.

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也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生态旅游可以使忙碌的人们得到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生态旅游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实现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我国生态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

一、目前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一)粗放开发生态环境

在一些生态景区,一些部门急功近利,缺乏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调查和评估,盲目地对生态环境进行开发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只重视生态环境的开发,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损坏。一些生态景区的树木遭到大面积的砍伐,一些宝贵的野生动物遭到猎杀,这种粗放型的开发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破坏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近年来,一些生态景区越来越商业化,生态景区中建设了大量的宾馆、餐厅、游乐设施,使原本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很多生态景区盲目地扩大景区,炸山修路,修建旅游设施,破坏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在我国的很多景区中都修建了索道,改变了原来的生态风貌,每年景区都要接待大量的游客,加速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生态旅游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导致每年大量的生态景区被严重污染,往往是人们旅游到哪生态环境污染到哪,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随地乱扔,大量的垃圾堆积在生态景区中,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二、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

(一)科学规划生态景区

科学规划生态景区,划分合理的旅游区,保护生态环境中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珍贵植被,最大程度地降低游客观光游览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维护生态区居民的利益。

(二)充分利用自然景观

在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景区时,要充分利用景区中山、水、湖泊等自然景观,在依托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设施,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态景区。

(三)结合旅游发展实际情况

生态旅游开发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旅游业推动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景区的发展和规划。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

(一)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景区最吸引游客的还是那些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在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要充分了解生态景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科学划分观赏型旅游景区、游乐型旅游景区和特殊性旅游景区,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中原本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保护生态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区中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开发生态景区的地方特色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开发生态景区的地方特色,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扩大生态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使更多的植被和动物和谐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在生态旅游景区布置花卉园、人工湖、热带风光园林、水景园等,利用生态景区的地形地貌,开发丰富的旅游生态园。在游客较多的游乐型景区,为游客提供方便的衣食住行服务,使旅游景区中的服务机构形成生态化的产业链,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积极向游客宣传地方特色,推动生态景区的不断发展。在发展规划生态景区时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一些生态脆弱的景区,旅游设施以简洁便捷为主,不能将一些人工旅游园强加在脆弱的生态景区中,采用一些节能的设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主要以发展绿色产业链为主,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生态景区的损害,保护生态景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三)科学布局生态旅游景区

针对生态旅游景区自身的开发潜力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科学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完善生态旅游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生态景区中包括农田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自然环境敏感区等。农田保护区主要是用来保护耕地和农田,这样的地区不能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只能作为农业用地。动植物保护区往往用来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这些珍贵的动植物不适合游客去旅游观光,也不能作为旅游景区。自然环境敏感区主要用于自然景区的保护、回复和重建,这样的生态区由于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开发规划生态景区时也不宜使用这样的地区。根据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自然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生态旅游景区,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推动生态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府监管生态景区的力度

政府是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景区的开发规划,从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景区实际的承载能力和最大限度的容客量,严格限制生态景区每天接待游客的数量,合理分配生态景区的公共设施资源。在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推荐一些对生态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旅游项目,严禁一些污染性强的旅游项目。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地进行教育指导,对于一些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从重处罚。另外,政府还要组织生态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为游客树立保护环境的榜样。

四、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生态观;生态旅游;和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67-02

.

一、引言

今年8月11日,由新华社和国家林业局联合主办的“地球绿飘带”媒体联合行动正式启动,该活动举办的目的在于庆祝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5周年,并带动三北防护林旅游的开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形成了种类多样的体系,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威胁,在结合生态观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生态的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观内涵

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有机统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爱护大自然,这就从哲学的高度对生态思想做了总体概括。因而,任何割裂生态与经济关系的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是同步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认为,人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一样,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以及进行生产活动的资料、对象和场所。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无论人的力量多么强大,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制约,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生态观的建立,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创造了条件,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对自然规律的支配下完成的,在劳动中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中国化的生态观,是在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并从理论研究和国家政策层面进行了创新发展,特别是对于解决当前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人们对旅游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落后的生态旅游观念普遍存在,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一味地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注重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下列问题。

1.粗放式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者与生态环境相互关联的特殊旅游形式。在开展生态旅游之前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是将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旅游开发当中去,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活动进行空间布局。目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开展工作还比较笼统,在规划理念、专业技术水平和规划深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我国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在一定程度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一些地方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在开发时缺乏严谨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盲目开发现象十分突出。

2.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一样,旅游者不难发现,我国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设计中同质化严重,缺少特色。很多地方在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建设规律上缺少把握,盲目开发建设,市场定位不准确,相互借鉴现象严重,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没有特色的开发,不仅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

3.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与西方发达国家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发展生态旅游相比,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在生态旅游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都需要提高。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地区存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象,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西双版纳在开展生态旅游中,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不断毁林开荒,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森林面积不断下降,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四、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旅游建设的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经验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果不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将会带来严重的灾难。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生态观对我们正确解决现实生态旅游矛盾与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规划滞后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生态观强调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时,按照马克思生态观的理念,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将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结合起来。在规划过程中借鉴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对我国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2.加强生态旅游地环境监测。人与自然是矛盾的,在生态观中有专门的论述,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与环保也是一对矛盾。在开发中要将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景区中建立环境监测站,定期对生态旅游地的水体、空气等各种环境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确定旅游地合理的游客容量。

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旅游和旅游业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是人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干预行为,公众的环保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非常重要。在生态旅游参加者中,很多人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需要加强对旅游者的教育,增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开发生态旅游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强调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开发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区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会不自觉地要求旅游者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统筹人与自然的统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特殊方式,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避免出现因盲目最求生态旅游的发展而造成环境的破坏。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生态观对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引起人类生存危机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告诫我们不能重蹈资本主义的覆辙。生态观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解决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奠定了基础,提醒我们在注重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自然的变化,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在对生态观以及自然环境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只有坚持生态观的指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挥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追求自然生态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解决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有效方法。生态观提醒我们在发展中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第4篇

众所周知,我国旅游业最近发展的非常迅速。国外游客来我国游玩的人数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国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国外游客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旅游英语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由此就可以联想,要想旅游也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应当将旅游英语学习发展起来,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一、邢台生态旅游现状

在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建设与此相伴。同时,生态建设与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的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其他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完善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邢台作为一个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如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快速的发展,关乎邢台后期发展得建设。在发展邢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邢台旅游局应当考虑在怎样更好地向游客介绍邢台。在此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城市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介绍给游客,现如今,邢台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三种旅游路线。首先,为大自然风光游。在大自然风光游中,游客可以领略武当山的威武、天河山的壮丽以及九龙庙的神奇。另外一种就是历史文物游。历史文物旅游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要数守敬故里因此,在历史文物游中,郭守敬纪念馆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旅游地牡丹园和扁鹊庙也在其中。最后一种旅游路线就是当前年轻人较为热衷的乡村农家乐。在农家乐中,长寿百果庄园、岭南生态观光游。将邢台这些景区推广出去,以生态发展道路为主,从旅游产品的开发综合考虑邢台生态旅游。邢台生态旅游能够快速的发展,主要在其开发生态旅游中遵循两项原则:首先坚持保护资源的原则;其次以低碳旅游吸引游客。最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旅游英语的诞生产生生于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英语教学现状

在高校开展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旅游英语属于一门较为普遍性的课程。对于旅游英语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动态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较多与旅游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其后期职业的发展。在旅游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英语教学为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也随之做出了相应的变化,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的调整不仅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体现出旅游英语与旅游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其逐渐呈现这么迹几项特点。第一,旅游英语教学注重相关文化方面知识的更新。文化知识的更新对学生实际工作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文化背景能够将翻译的内容与原文表达更趋近。第二,旅游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对学生后期职业的影响时非常大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良好的英语口语,于其后期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多练习口语,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取的英语流利的表达出来。第三,旅游英语教学,词汇的描述性与通俗性在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工作岗位中更能够让游客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见识当地的自然风光。

三、提高旅游英语教学,促进邢台生态旅游

从我国各地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旅游英语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做出调整。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知识的同时,职业素质也获得了相应的培养。旅游英语理论知识与时间相互结合,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邢台生态旅游的现状,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相关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邢台当地的生态旅游特点,在此前提下,将其中所学的知识推向与其他领域。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学习到了旅游工作人员所应当具备的工作技巧,利用相应的宣传手段,将邢台的生态旅游推广出去。。在旅游宣传中,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特色推广出去,让国外的游客更好地了解邢台生态旅游,进而产生来邢台旅游的欲望。并且,旅游英语在此环节中能够推动邢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3]。旅游英语可以让邢台生态旅游在国际生态旅游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邢台,了解形态的社会文化风貌。因此,在旅游英语不断普及的过程中,旅游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旅游英语将邢台生态旅游向世界推广。形态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更多的游客前来形态观光旅游。由此可见,在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产业生态;农村 ;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19

工业化的过度发展,虽然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也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们开始逐渐对城市空间形成了一种审美疲劳,转而追求回归自然的感觉,也因此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逐渐形成产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 产业生态与生态旅游

产业生态,是指结合生态学及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将产业系统看作是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系统,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以及处理等环节,尽可能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对资源、能源进行优化利用,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属于一种独具特色,以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教育、生态认知以及生态理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放松的旅游方式。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是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不影响生态环境,同时尽可能降低旅游负面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的。

农村生态旅游必须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立足农村现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逐渐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集成农业生态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从产业生态角度进行分析,农村生态旅游具有独特的内涵,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人为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相比较传统旅游,农村生态旅游更加注重体验,能够使得游客在参与中,体验生态环保意识;旅游区域被严格限制在农村生态环境中,强调对农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

2 农村生态旅游的实施策略

2.1 遵循规律,强化管理

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时,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生态旅游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尽可能顺应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应该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前,在我国许多地区,农村生态旅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区域对外的名片,蕴藏着极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正是在利益的诱惑下,部分地区没有考虑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口号,盲目发展生态旅游,导致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针对当前农村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确保农村生态旅游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2.3 加大投入,优化升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进行优化升级。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可复制性强等,导致许多地区打出的生态旅游大同小异,无法吸引游客的目光。对此,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现有模式的缺陷,进行改造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出全新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讲,可以以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发展农村观光旅游,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附加值,还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逐步推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延伸和拓展[2]。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对农村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从产业生态角度,关注农村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解决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一的规划布局,探索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青海省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态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旅游不仅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性分析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1]。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适度消费,各项基础设施要注重简单实用;另一方面,提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倡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旅游的资源环境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2-3]。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回归大自然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山林、草原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体验环境变化,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2.3有利于物种保护

青海省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物种的保护,如各类野生动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动物种群。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3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3.2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4]。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按照1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2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

3.3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1)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2)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3)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4参考文献

[1] 齐静文.泛化理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3-45.

[2] 王泽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J].魅力中国,2010(3):6-7.

第7篇

一、云南石林风景区简述

(一)云南石林风景区简介

云南石林风景区作为国家首批5A级的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的卫生县城,它是世界上现存不多的、最典型的咯斯特地貌景观。云南石林风景区的范围绵延350平方公里,它也是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是我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云南石林风景区曾被联合国教科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风光”。

云南石林风景区主要包括七个区域的景区,其中以大小石林、大叠水瀑布、乃古石林最为有名。尽管云南石林风景区的范围较为广阔,景区也较多,但是各景区之间距离较短,交通也很方便,利于游客在景区内观光旅游。民族风情堪称石林一绝。“阿诗玛”的美丽传说、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古老神奇的“火把节”、热烈欢快的撒尼歌舞、是石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陶醉其间,难以忘怀。

(二)云南石林风景区特点

云南石林以其山石闻名中外,其独具特色和典型的喀斯特地遍布景区,恢弘壮观,类型种类多样。尽管景区保护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但是喀斯特地貌却绵延1100平方公里,景观甚是宏伟,具有很高的观光旅游价值和美学品鉴价值。景区内部峰林、湖泊、瀑布等都是观看主要景观,可谓美不胜收。云南石林以其风情更是令人陶醉,让人向往,在石林这片壮观美丽的土地上,主要是彝族撒尼人生活在这里,他们善歌善舞,更是创造了阿诗玛文化使得石林更具历史文化气息。与此同时,石林地区还具有大量的遗留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具有很高的勘察研究价值,因此它也被列为我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

石林既拥有着美丽的自然美景,还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这也和当地人的生活居住的风土人情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历代的彝族撒尼人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绵长的历史文化,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内涵丰富,让人陶醉。

堪称历史奇观的云南石林,海拔高度在1500―1900m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仅有16摄氏度左右,是夏季乘凉、避暑的首选之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

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

所谓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感受自然景观的独具魅力和历史特色,它是一种将旅游业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当然这种旅游方式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生态旅游更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强调将旅游业实现向绿色产业方向发展,人们在接受自然熏陶的同时更应该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那一份责任。

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景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原有的生物圈和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部分景区的开发上并未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统一,过分的强调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旦景区环境遭到破坏就很难得到修复和重现,因此实行和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以对景区内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从而平衡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社会的进步。生态旅游强调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它为旅游业发展能够走上一条良性轨道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这种旅游观念下的旅游业的发展应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以实现旅游产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

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否则必将导致恶性循环,反过来限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和变革,实现发展模式的改变,改变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负荷旅游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持续发展包括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现有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增长。它更加强调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需求性。因此,当前的旅游发展也应该负荷可持续发展观,在开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同时绝不能牺牲我们子孙后代对其利用为代价。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规划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长久持续性。为实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稳定健康发展。

三、石林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石林景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

石林风景区的旅游事业可谓是欣欣向荣、一片大好,各个小长假景区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人流高峰,2012年石林景区入园游客从2007年的260万人次增至335万人次。人流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景区内的交通工具的使用频率迅猛增加,这种情况的唯一严重后果就是使旅游目的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对于石林景区也不例外,特别是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直接使得原来安静舒适的自然景观闲的一片嘈杂,不利于平衡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二)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差

旅游者的素质是旅游景区旅游秩序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很多的游客在旅游景点不能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随意触碰岩石,甚至乱写乱画,这些不好的游客行为都源于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景观风貌的保护意识浅薄,这些都不利于石林景区内的正常管理和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与生态旅游直接相悖的。

(三)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

石林景区的游客人数在不断增加,这都加剧了景点的承载力,但是作为景区的主要负责人和领导,一方面承受着上面增加收入的压力,争取更多的营业额。一方面又要考虑景区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的,但是只有解决好这组矛盾,才能促进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争取利润,而没有任何的旅游限制,客流量过多不就会影响景区内的空气质量,还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行,使得景区内部的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四)旅游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保存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随着景点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客流量的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内部都需要大兴土木,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这都会占用原有的自然资源的面积,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比如石林景区内几家宾馆,这些项目都直接影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更多的商业活动开始介入到景区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景区内的承载压力。

四、促进石林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需要一点一滴做起,循循渐进,一方面对进入景区的游客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旅游素养,不断加深他们对于生态旅游的认同感和支持,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他们在欣赏到美丽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要接受一次生态教育的洗礼,从而从源头控制他们对于景区内的破坏程度。另一方面要强化旅游者的法制观念,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对于对景区内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要给予及时制止,并给予相应的惩罚,以警示更多的人做出有违生态保护的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当然这些都需要景区从业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制定科学的景区生态保护计划,将生态保护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

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一方面要建立更具权威性的专门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景区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在景区产区和经营权的关系以及各方利益关系上,加强关系之间的协调,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并予以落实到实处。对于违反景区内相关规定和违背生态保护原则的行为要给予坚决抵制和依法惩治。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旅游规划,规划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确立与景区实际情况相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注重景区内的各方全面协调发展。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发更多的可持续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强化政府部门引导作用

石林景区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自觉承担其自身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做好景区规划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景点内部的旅游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石林景区的旅游企业的全体员工在景区的管理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景区的生态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旅游企业的活动内容,加大对于日常管理的监督和巡视力度,加大对于环保的投入,坚持用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观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次对于景区的环境、卫生、人流量、路线等进行综合治理并给予一定的限制,绝不能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在建工程的质量和游客的旅行安全工作。比如在节假日,石林风景区管理局实行全员上岗、分七大片区定点责任到人,每天值班长达12小时以上,确保了景区服务文明优质,游览观光秩序井然,没有出现旅游质量投诉和安全事故。

(四)综合治理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对于石林风景区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可以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进行治理,对于景区内的机动车辆进行有效地限制,大力提高景区内的电瓶车运行效率,提倡节能减排。对于景区内的河流湖泊质量要定点定时进行监测,并根据相关规范进行综合治理,限制河流湖泊的客流量,将水体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对于景区内的垃圾污染,首先要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对于乱扔垃圾游客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提高景区内部垃圾的处理能力,分类处理好各种垃圾。

五、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中国林都;红松故乡;比较优势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对伊春的资源普查显示,伊春市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属于70个基本类型,338处资源实体,占国家标准中全部155种类型的47.09%。按5级分类,伊春旅游资源5级有5处,占1.49%;4级有27处,占8.06%;3级有98处,占29.25%;2级有131处,占39.10%;1级有56处,占16.7%。可以说,伊春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开发潜力巨大,特别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更为突出而尽占优势。

1.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中国林都”、“红松故乡”的美誉,使伊春成为驰名中外的绿色之都。伊春林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实施天保工程以来,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面积157.4万公顷,封山育林51.8万公顷,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6.4万公顷,累计调减木材产量945.5万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蓄积1935万立方米。小兴安岭这片壮美的山川林海,像一颗“祖母绿”镶嵌在祖国的北疆,森林覆盖率高达83.8%,并以其生长的红松纯林和红松针阔混交林面积大、蓄积多、材质好、价值高而著名于世,因此伊春被誉为“中国林都”、“红松故乡”。近些年来,伊春市更是坚持严管森林资源,主动停伐红松,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在保护世界森林生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联合国有关组织授予“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一一绿色伊春”和“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的荣誉称号,因而在国内外拥有了更加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天造地设的神奇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伊春成为令人向往的理想休旅城市。伊春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水声潺潺的飞瀑流溪、种类众多的异草珍禽等生物多样的自然生态,又有小孤山古人类文化遗址、横山古墓群、抗联遗址等诸多人文古迹,还有小兴安岭特有的地域风情。其中,地文景观占基本类型的48.65%,达72处。3.3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大公园浑然天成,林间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植物芳香气。据专家测定,伊春市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1.57万个,森林水边达几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是避暑度假、康体养生的理想之地。全市域内有水质纯净的大小河流702条,由于水系发达,水质清澈,两岸景观丰富,适于开展观光游憩。特别是漂流河段、冷泉、湖区、沼泽、湿地、潭池、悬瀑和暗河均有丰富分布。其中境内生态系统保护完好的汤旺河水系和中俄界江黑龙江以及围绕两大水系开发的各类水库湖泊是主要的水上旅游基地。在浩瀚的林海中,点缀着中国北方罕见的汤旺河林海奇石、桃山悬羊峰、嘉荫茅兰沟、南岔仙翁山等奇丽景观;伊春还是神秘的恐龙之乡,因出土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一一黑龙江满洲龙而备受世人瞩目。五营丰林和带岭凉水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批准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伊春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留存丰富,有野生药材300余种,山野菜、山野果60余种,兽类67种、鸟类270余种,同时还储藏各类矿产资源40余种,堪称生态净土、资源宝库。

3.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进程加快

变幻流动的自然神韵和城林相融的鲜明特色,使伊春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国北方生态园林型城市。伊春位于东经127.37’-130.46’,北纬46.28’-49.26’之间,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风光原始,景象纷呈。春季冰融雪化,杜鹃盛开;夏季千山盎然,百水争秀;秋季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冬季银装素裹,雪玉冰清。近年来,伊春市顺应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的自然特性,科学确定了“世界知名、全国一流、中等规模、生态园林”的城市发展定位,广借自然山水造势,彰显林都自然神韵,通过移大树、栽片林,见缝插绿,引乡土树种进城,突出了森林城市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区城镇为骨干,以建制镇和林场所为基础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的林区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

4.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第9篇

关键词: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61-02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旅游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等现象,同时也是给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生态旅游恰恰是能够解决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旅游业中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了一定的发展障碍,主要是源于在生态旅游产品的规划中以及管理过程中过度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形式,它以特有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在开发和建设中,要遵循开发与保护的原则、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在国际中最早提出来是20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美国著名旅游学家Hawkins当时提出生态旅游,但是并没有对生态旅游做出一个严格概念的限定。而正式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的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in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旅游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强调地域性,这样的区域没有被打扰和污染,可以欣赏当地的风景和动植物的旅游。随着全球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生态旅游的思想进入中国,但真正受到国内重视是在1995年。1995年1月,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和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年”的确定以及中国主办2002年“中国生态旅游论坛”的影响下,更是将中国生态旅游推向。在中国的十几年中,生态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河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发展生态旅游有独特的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在自然生态资源方面,由于河南地处中国东西南北的过渡带,地貌、热量、水分、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在经向和纬向上的渐变性,使得河南各地的地质基础和地貌特征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组合状况,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生物群落,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生态结构,为开发丰富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基础。分为不同的类型:森林富氧生态游有鲁山石人山风景区、嵩县白云山风景区、内乡宝天曼风景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等;动物观赏游有济源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南湾湖猴岛及鸟岛等地;花卉植物欣赏游有洛阳牡丹花、开封、石人山杜鹃花、鄢临县腊梅花、郑州月季花等;科学考察研究游有科学考察游伏牛山、太行大峡谷、桐柏山可开展生物、农业、林业等科学考察或组织实习和夏令营等活动;运动健身活动游有三门峡、南阳西峡、小浪底水域的黄河漂流,林州市林滤山风景区的滑翔、乘热气球、跳伞等空中运动项目,湖区垂钓,山区攀岩等;宜人风景游有云台山,神农山、白云山、重渡沟、淮源风景区游等;乡村休闲风光游郑州市金鹭鸵鸟游乐园、郑州丰乐农庄、郑州荥阳环翠峪、洛阳市栾川龙峪湾、许昌市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新乡市郭亮村等。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先后有二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河南有悠久的华夏文明,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为开发人文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资源基础,从而形成了人文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在人文生态游方面,旅游资源有黄河沿岸人文风情生态游、安阳殷商文化生态游、河洛文化生态游、宋文化生态游、古陵墓生态游等。

二、河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开发过程中,不科学规划。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不进行环境评估,有些景区只顾经济效益优先,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以优良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这样的恶性环境破坏不但不能达到生态旅游的目标,而且连正常的生活环境都遭到破坏。部分的投资者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和评估,不能形成可持续化的发展。

2.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在生态旅游景区,政府和投资人投资力度不够,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比如一些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创意打造缺乏,比如像道路、亭台、休憩区域。在景区内满足不了现在的生态休闲的要求,住宿条件层次低,不能满足游客的休闲生态旅游的要求。比如在郑州的丰乐农庄,给游客提供的自行野炊的条件很有限,比如景区内游客不方便取水,游客垃圾处理不利于生态环境等等。

3.景区开发过度,造成环境恶化。生态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使景区面临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现象,自然和人文景观不相协调,造成环境透支,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当地的人文生态风俗,造成过度开发出现的景区整理环境贫瘠。过度开发必然造成旅游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的局面,这不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破坏周边人们的自然福利经济。

4.景区管理水平低。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之后,重在景区内的管理。在景区内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不高,导致景区内的管理落后,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出现误人管理或多头管理的现象。在景区内的服务不到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客人的投诉。服务质量不高,是游客的一次旅游也是游客的仅次旅游,影响景区的声誉和口碑。

三、解决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完善生态旅游机制的政策法规。结合国外的管理经验,应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法规,改变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的局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推进生态旅游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明确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开发利用权,建立有偿使用、综合利用制度。2013年中国出台了《旅游法》,河南省相应的管理机构应在旅游法的出台之下加快出台生态旅游细则。具体的制定相应的标准,比如,生态旅游区规划通则、实施细则和资源管理条例等。政府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指定的政策法规,为河南省的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2.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出发。在开发之前要对开发景区的实地情况进行论证和评估,根据不同规模、类型的景区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由于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和规划,可以有效开发、充分利用资源、同时还能进行环境的保护。每个景区可以采用已有的开发模式,利用自己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论什么类型的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都要按照既定的规划,达到生态旅游的条件,才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证。

3.提高景区内基础设备的条件。在生态旅游景区,设施设备的条件有待更新和提高。加大投资力度,在增强景区设备的同时增进生态旅游的特色,比如景区的道路设计生态长廊;景区内的休息区域建成天然氧吧;景区内的交通施行无污染的电动车等等。对于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城市的游客,在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多呼吸新鲜的空气,放松身心。景区建设配套的住宿和增加特色餐饮,让游客有充裕的时间感受景区的魅力。在景区内进行生态环保的创意标语宣传,提高景区的环保意识。

4.适度开发打造精品生态旅游。对自然类型的生态旅游资源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保护先行。同时坚持生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过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科学地发展旅游业,减少无计划的盲目性,科学安排旅游线路,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欲望,规划设计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的旅游产品。同时旅游适度开发也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以根据本地区特有的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不要重复开发,为了经济效益盲目开发,不但不能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反而破坏生态环境。根据每个景区的特色优势进行精品打造和开发,突出不同特色的生态旅游类型,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打造多样的精品生态旅游。

5.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引进高素质的生态建设人才,让员工能够做到最佳环保操作,能够从事相关的旅游理论研究。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注重增强员工的生态意识。培训应考虑基础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同时也要加大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结合地方院校培养一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旅游人才。制订合理的人才储备计划,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建立多渠道的资源环境的宣传。对生态景区的游客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引导游客以正确的态度进行游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游客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宣传,可以通过景区的人员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栏引导客人对环境的保护;发放保护资源的宣传手册等等。对于景区内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教育,对于破坏性的旅游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河南生态旅游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诸多有利的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要在将来有可持续化的发展就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展,才可以迎来生态旅游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喜鹏.关于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J].生态经济,2014,(1).

[2] 何雪松.河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构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3] 蔡文芳.中原经济区建设时期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13,(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