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区专项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1 15:04: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区专项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区专项规划

第1篇

关键词:漓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

Abstract: The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to ensure that the city of normal water,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it is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ci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Yangshuo project, discussed abou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rom the planning to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and key points.

Key words: Lijiang;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1.1工程总体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面,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美誉,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以建设新城区,疏解老城区的办法,全面提升阳朔城市旅游品位。

1.2设计内容

我院负责设计的《阳朔新城区市政工程规划与勘察设计》项目,包括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工程勘察等内容。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给排水市政专项规划和管道工程设计的要点。

1.3 阳朔新城区现状概况

阳朔新城区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南面,土地开阔平整,四周环山,田园风光优美秀丽。阳朔县新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区内主要的宽阔地带属岩溶地貌,地势较低,为丘陵地带。

拟定工作思路

上层次规划解读 现状调查分析 市政专项规划 工程设计

上层次规划解读

给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对《阳朔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5)年》及《桂林市阳朔县新城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充分解读为后面的专项规划及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3.1人口及土地用地规划

总规中,2015年阳朔县城总人口达到7.7万人,至2025年达到10.3万人,规划2025年城区建设用地10.75平方公里。控规规划2020年新城区居住人口控制在5万人以内。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用地共分6大类,18个中类。

3. 2对给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中明确阳朔县现有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水源为漓江。规划于龙角山北、石板桥村西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0万m3/d。由第二水厂与现状第一水厂联合供水,供水总规模为4.5万m3/d。控规规划本区用水量为5.3万m3/d,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万m3/日。本轮规划扩建第二水厂达到7万m3/日,为新区供水。在城北组团新建两条DN800管道至新城规划区,区内主干管呈环状布置,管径在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

3. 3对排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规划本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重现期为1~3年,管径为DN400~DN600,最小坡度不低于3‰。近期污水量预测为1.5万m3/d,远期为3.0万m3/d。控规中雨水规划同总规内容,远期污水量为4.24万m3/d,本轮规划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达到4.5万m3/d。污水管布置在道路东北侧的非机动车道或车行道下。规划区污水管道最大管径DN800毫米,最小管径DN400毫米。

现状调查结论

4.1给水工程

现状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无扩建用地,难以向阳朔县新城区提供用水。规划区内没有水厂及供水管网,用户主要靠打水井供水。

4.2雨水工程

新城区主要河流有田家河、栗木河及其一条未命名的5-18m宽小河涌。其中田家河在规划区内长约5.4km,常水位105m~107m,新区内雨水排放通过地面散流至现状水体。

4.3污水工程

现状阳朔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0万m3/d,目前已经完成了二期工程及厂外提升泵站的建设。二期工程总规模为2.0万m3/d,其中近期1.0万m3/d,远期将增加1.0万m3/d;厂外泵站土建按照2.0万m3/d设计和建设,设备为分期安装,近期1.0万m3/d,远期增加1.0万m3/d。新区内没有现状污水管道。

市政专项规划设计

5.1给水工程

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预测法及用地性质用水指标预测法对需水量进行预测后比较,得最高日需水量为6.09万m3/d,按业主要求考虑南拓发展用地的水量为1.2万m3/d,用水量总规模为7.29万m3/d。因此,规划第二水厂规模不应小于8万m3/d,第二水厂主要为新区供水,富余水量(约6千m3/d)可向阳朔县老城区供水。

管网平差时输配水管网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时变化系数考虑旅游高峰期流动人口集中用水的因素取1.6,如考虑南拓用地时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1350 L/s,消防工况校核流量为1420L/s,事故工况校核流量为945 L/s。根据管网平差结果,主干管管径为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

5.2雨水工程

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的原则。雨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采用了两种思路。

第一阶段,属于项目前期阶段,业主同步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写《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竖向规划确定新城区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114.07m)设防,并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校核。若采用全区抬高至114.07的填土方案则投资过大,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设置防洪提解决内涝问题。

第二阶段,《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已定稿。竖向规划专业通过土方平衡验算确定了规划区竖向标高,确定了阳朔县新城区防洪采用填高地块标高到洪水位以上的方案。根据确定了的竖向标高设计,结合规划区河涌水系布置,采取就近排水的原则,雨水主管管径范围是d800~BxH=2000x1800,最小坡度不低于1‰。

5.3污水工程

根据给水量预测,污水排放系数按0.8进行折算,新城区污水量为4.87万m3/d。本次专项规划对污水厂的规模进行调整。参考老城区现状污水量将污水处理厂扩建为总处理能达到6.87万m3/d,污水量构成为老城区2万m3/d,新城区4.87万m3/d。

根据阳朔地形特点,规划区地形南高北低,其中规划区内最低点(110.00m)在北部并靠近污水处理厂,规划区内最高点(121.00m)在规划区南部,从规划区竖向标高分析本区域适宜采用重力流收集沿途污水,应该综合考虑污水管道的过河方案。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减少工程投资、减少后期管理难度为目的,通过优化污水干管布置方案,尽可能少设置或不设置污水提升泵站,同时避免设置倒虹管工艺。

污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分别采用了两种排水思路。第一阶段,于规划绿地新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规模为设计流量783l/s,扬程8米,占地约需2000m2。分为5个排水系统,主管管径在DN500~DN1200,埋深范围4~7米。第二阶段竖向调整后本规划区污水系统可以自流排放,不需要设置中途提升泵站,结合水系规划,将污水主管设置在不影响排水行洪的次干路上,管道和堰合建,全区域仅有两处倒虹管工艺过河。

工程设计

6.1给水工程

根据专项规划管网平差成果,从第二水厂引两条DN800给水管至阳朔新城区;区内配水管网布置成环网状。给水管道沿道路敷设,布置在非机动车道下或道路绿化带内。给水管管径小于或者等于DN400时采用给水PE管,过河时采用焊接钢管;管径大于DN400时采用球墨铸铁管。

6.2雨水工程

雨水管道的排放按照就近原则分别排入田家河及栗木河。雨水管道采用Ⅱ级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排水管,管道埋深不大于4米。车行道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单)箅雨水口,摩托车道侧石边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单箅雨水口,采用球墨铸铁雨水箅子。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的排水采用生态排水方案,降低绿化带,设置碎石排水盲沟接入摩托车道雨水口。此排水方案景观效果好,造价低。

6.3污水工程

管径小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管径大于等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HDPE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大于等于40米干道双侧布管。

结语

合理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要求设计者和管理者对城市基本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状况都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科学的给排水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搞好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2篇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分类

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行政管理相对应,成都市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确定为四级,即城市级、大区级、居住区级以及基层社区级。本文重点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应的是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表1)。

1.2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城市级、大区级公共设施主要为全市服务的大型独立占地设施,其分类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商业服务、市政公用和广场绿地9类。诸如市政府、剧院、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市属医院、大型广场和公园等等。成都市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绿地广场和商业服务业等9类(表2)。

2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历程

2.1国家标准和规范

在我国,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它主要适用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层面,其内容主要是确定公共设施如大型剧院、博物馆、大中院校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另一个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主要适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主要是对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控制,并确定其位置、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以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和城市规划管理要求。

2.2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某些主要方面以及重点领域的展开和深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项规划的编制目标明确,具有突出和明确的主线,即“需求、体系、标准、布局”(图1)。从21世纪初开始,成都市结合自身发展市情,分层级深化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相继涉及了生态环保、产业经济、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五大类型的专项规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法定规划的不足。其中,公共设施类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等(表3)。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教育设施(幼儿园、中小学)规划、养老设施、社区服务(15min公共服务圈、农贸市场、社区综合体)规划等;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如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加油加气站等设施,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如消防、防洪排涝、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此类规划重点关注社会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专项规划的深化创新,完善了成都市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规划的“上下衔接”与“落地”,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规划导则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实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规划编制不利于实施操作、规划实施及后期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公建配套导则》。导则从分析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的问题及难度入手,优化了公建配套设施的功能,诸如在文化方面增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观演厅等,在体育方面增加了综合健身馆及综合运动场等。在公建配套设施标准上,整合提升了社区服务、交通市政和商业服务等方面的配置要求,规划还提出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6+8”方式即居住区服务中心的6项公共服务设施+需独立占地的8项设施集中设置,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4+4”方式进行配置,即基层服务中心的4项设施+独立占地的4项设施,以此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复合发展,使公建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标准和规范(图2、图3)。

2.4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

2012年,继公建配套导则出台后一年,在落实“立城优城”战略,实现“宜人成都”建设目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下,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规划对公建配套导则进行了优化完善,在原有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6+8”项及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4+4”项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小学、幼儿园、居民健身设施、社区绿地、社区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农贸市场等8类10项15min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并对接专项规划标准形成一套适合于成都市的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标准体系。

2.5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

2013年,为了落实《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对成都市中心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以后新增的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推动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及管理的转型升级,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规划结合各专项规划及公建配套导则等有关技术要求,明确社区综合体的概念,功能构成、建设模式及建设标准。评估《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中具有发展社区综合体条件的规划地块,提出布局原则,并将社区综合体所包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考虑与一体化打造,并针对不同模式制定社区综合体在布局、建设等方面的指引。

2.6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纵观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呈现设施多元化、管理精细化、建设集约化的趋势,各规划都有代表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但其自成体系,其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各项设施的功能和定义也存在差异,而且标准较多,每个规划根据发展要求都会制定一套新的标准,这就会存在编制时造成使用者不知道应该依据哪个规划的问题。这也是规划工作者们在今后编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3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判断

3.1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形势

近年来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之间的结合也愈加密切,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模与用地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控和相对合理的效果。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提高,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将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是可达性与均等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体系及设置标准都比较系统和全面,空间布局上也相对均等,但在具体建设实施时会出现不可达的问题。诸如一所私立学校对于其周边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尽管在空间上是临近的,但却是不可达的。那么,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均等化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它还应该包括时间可达性及人群(阶层)可达性等问题[1]。其次是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由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趋势。使得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已无法靠扩地建区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复合和多元,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也存在功能复合、建设集约的趋势。2013年成都市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即是对土地集约化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混合的初步尝试。最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诸如老龄化、婴儿潮等问题的出现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都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规模、配置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3.2未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核心问题

第3篇

为加强我县社区、城镇和农村的消防安全工作,加快我县乡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全面提高我县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预防火灾发生,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乡镇和社区消防工作通知如下。

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按照县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2012年消防工作责任状要求,我县要在11月底前,批准实施县、建制镇消防专项规划。各乡镇要迅速开展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审批工作。同时,按照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乡镇消火栓建设,对无消防用水的村镇,投入专项资金修筑生产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为一体的消防水池或取水点,设置消防水源标志。加强消防车通道建设,以满足城市消防快速出动和远距离增援的需要,保证灭火操作场地和疏散火场人员、物资通道的畅通。

加强消防队伍建设

按照“四有”标准,进一步加强消防队伍建设,依托综治办、安监办成立消防办公室,对照验收标准尽快完成车库、器材库、宿舍和值班室建设,并落实人员、经费保障,确保“四有”消防队能够投入正常执勤。进一步完善社区“六有”和农村“八有”工作,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都要配备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组织开展日常消防工作。严格落实“三个一”管理机制,即每个社区落实一名消防督导员,每个小区落实一名消防管理员,每栋高层建筑落实一名消防宣传员。6月底前,每个乡镇都要建成《农村防火规范》达标示范村2个,街道办事处要建成消防工作试点社区2个,10月底召开现场会在全县全面推开。

加强社会单位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所属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实行防火责任制,确定本单位和所属各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将防火工作责任真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具体人员,依法督促所属单位建立健全“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接受监督”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强力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引导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自我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建设。

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健技术的加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又使得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长。“银色浪潮”汹涌而来,很多国家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何为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60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10%-20%之间或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7%-14%之间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Aging country),60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20%或65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1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Aged country)。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据推算,到2025年,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左右,意味着我国正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1 人口基数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本身人口多。实行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2.2 进入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上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而我国仅仅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开始面对老龄化问题。

2.3 应对老龄化的保障制度建设薄弱

老龄化的快速来临,使社会措手不及。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我国对老年人的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都还很薄弱。

2.4 经济发展速度赶不及老化速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的状态下迎来了“银色浪潮”。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

三、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银色浪潮”对城市规划中用地规划、公建配套、公共空间及道路交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均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1、国外城市规划针对老龄化的措施

国外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国外的学者早就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中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但东西方国家由于不同的思想观念,面对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做法。

1.1西方国家基本上都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福利保障齐全。同时,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子女在18岁后,与父母就不存在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所以,在编制针对老龄化规划的时候,比较偏向将老年人迁移至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社区内所有的交通安全性、住宅舒适性、设施齐全性均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计。比如美国的太阳城。

1.2而东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家庭观念,使得在处理老龄问题的方面,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在编制针对老龄化问题的规划时,偏向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形式。主要在住宅的形式上开发可供几代人共同居住的新型住宅体系。在社区规划结构上创造能使老少几代家庭间建立亲密联系的空间格局。在社区建设中同时,秉承“适应终生生活设计”的原则,以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国内城市规划目前的措施

虽然,老龄化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但是,目前对城市建设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虽然也有涉及到敬老、养老问题。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和规范。基本上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养老机构配置,其面积则比较随意。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社区内老人的比例以及出行的方便与否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四、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从城市规划方面,去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将是即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理应为创建一个“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生活环境”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应做以下的应对措施:

1、前期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前期调查中,应将老年人的人口规模,现状的老年公建设施、活动空间以及老年人对诉求都调查清楚。

2、总规的层面

应在总规的层面就制订老龄设施的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各类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步行街以及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其中均应统筹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要求,提供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制定有关老年设施的定量建设指标,并以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通常安排,又使下一步的城市详细规划可以有据可查,从而保证老年设施项目的落实。同时,在其他的一些专项规划像《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添加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空间及方便老年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等内容。

3、控规的层面

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应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道路交通、老年住宅及配套设施的规定作为强制性内容。同时,在规划图纸中,安排老年设施的时候,以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作为配置的标准。在地块的指标控制中,对于老年住区,建筑密度不宜过大,建筑高度不宜过高。而绿地率应配置较高,形成可适应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4、修规的层面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道路交通中设置无障碍步行道、室外晨练场地,在小区级配置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公建配套设施,以及老人公园、小区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直处在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规划“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老龄化社会,鉴于老年人对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种种不便之处的切身体会与迫切需求,城市规划部门和规划师更应该在城市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中,积极组织老年人的参与,以使规划更加合理、更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应积极探讨老年人有效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并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整合到规划编制各阶段的内容之中。

五、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共同责任。城市规划界也应该对“银色浪潮”的来临提出自己的措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惠萍.老龄化社会城市环境特殊支持体系规划编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李小云,田银生.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1,35(9):52-58.

[3]曲莉,冯贵申.试论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3-84.

第5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不仅展示着城市的价值品位,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也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三年大变样”工作的持续推进,我们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如何做到大拆大建大变样中留住城市的记忆,如何做到在重视物质环境改善的同时,统筹兼顾文化内涵的培养和提升,如何精心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现就加强省会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筹整合省会文化资源,努力实现共建共享

资源整合意识,是省会意识的具体体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纵向包括省、市、区三个层面,横向涵盖辖区不同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省会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要着眼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文化资源的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和优势互补,着眼于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抓好《省会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省会城市,我市一直没有专门的文化设施专项规划,这也是造成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这一状况,市政府已批准编制《专项规划》,组建由市发改、规划、国土、文化等部门参加的专门班子,尽快启动,力争年底完成。《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与新调整的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对主城区和各组团不同层级和方面的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共建共享。在编制过程中,要主动征求省直相关部门的意见。

(二)加强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区级“两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区级“两馆”的缺失恰是我市的一个“短板”。因此,推进区级“两馆”建设势在必行。各区政府作为区级“两馆”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此项工作列入日程,加大力度,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两馆”建设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可与省、市相关设施统筹考虑,确定位置和规模。

(三)规划建设市少儿图书馆。目前,我市没有专门的少儿图书馆,仅在市图书馆内开设了儿童阅览室,无法满足需求。要抓紧规划建设少儿图书馆。由于少儿馆的读者群大都是中小学生,文化部门要与教育部门积极沟通,合作共建。市直相关部门、桥西区政府要尽快筹划,积极推进,力争两年内完成项目建设。

(四)着眼于院团整合,及早谋划并启动艺术生产基地和奚啸伯大剧院的规划建设。省会有省、市国有艺术院团十几家,但都各自独立,资源分割,设施陈旧。按照中央精神,院团整合是大势所趋。依据城市规划,在东南分区裕华区政府以东地块适当位置规划建设艺术生产基地,为院团整合打下基础;规划建设奚啸伯大剧院,纪念奚啸伯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并作为整合后院团的演出场所。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统筹协调,抓紧推进。

二、抓住“三年大变样”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建设

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社区文化中心,是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素质的基本条件。20*年,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21号)中明确提出“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设施,应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近期,文化部又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对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城市居住区和新建住宅必须配套文化设施。我市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年大变样”,是推进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大好时机,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新建居民住宅区时,要把社区文化中心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按国家规范标准严格审批,配套建设。凡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区都应建设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的基本功能和服务内容包括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书(报)刊阅览、体育健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在搞好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的同时,文化部门要研究制定管理和服务规范,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完善省会功能,活跃市民生活,加大演艺设施建设力度

演艺设施建设是开展艺术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基础。我市演艺设施不足,缺乏大型演艺品牌,不能承办大型国际性和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因此,要统筹考虑,建设不同规模、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演出场所。

(一)抓紧谋划和实施对大众剧院进行升级改造。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规划建设一幢功能完备、美观时尚、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新大众剧院,定位于雅俗共赏的商业演出,打造天天有演出的演艺品牌。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项目建设。

(二)结合旧城改造,整合文化资产,在新华路丝弦剧团位置建设丝弦大戏院。按照中型专业剧场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定位于专业戏剧演出,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项目建设。

(三)在城市新区谋划建设地标性的*大剧院。着眼于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结合城市空间规划调整,考虑多功能的大剧院规划建设,定位于承接国内或国际品牌的大型演出,承办全国性和区域性文化节庆活动。

四、建设主题公园和增加广场、公园、街区的文化要素,提升城市品位

我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文化氛围,尤其是反映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略显不足。要把丰厚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遗址公园、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以此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气质,增加城市魅力。

(一)规划建设燕赵文博园。要借鉴太原晋祠公园、合肥包公祠文化园的做法,以毗卢寺为依托,推进实施。内容包括壁画博物馆、燕赵名人馆、佛教文化园等内容。项目由园林局牵头,文化局、新华区配合,并争取省文化、文物部门的支持,力争年内启动。

(二)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园、街头文化景观。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广场等,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如安娥等)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如井陉拉花等)的城市雕塑及经典景观,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入园林广场建设,增加城市文化品位。

(三)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结合旧城改造,参照成都“锦里”模式,精心打造民生路文化长廊,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建成一条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知名街巷。

五、结合铁路“穿城入地”和新火车站建设,把现火车站改建为独具魅力、全国一流的城市博物馆

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我市现在的博物馆无论是外观形象、内部功能,还是所处区位都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铁路“穿城入地”战略的实施和新火车站建设,现火车站将失去原有功能。为继续发挥这座具有明显城市记忆建筑的作用,待新火车站建成后,将其改建为市博物馆。新的市博物馆要结合百年广场建设,把部分铁路遗存、大石桥、纪念碑、正太饭店、四合楼院、民生路和电报局街历史遗存以及东、西广场等周边区域统筹规划,打造成一处独具特色、大气磅礴、全国一流的博物馆群落。文化部门要加强与规划、铁路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六、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对市区东北部工业区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存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

我市“一五”期间兴建的华药、纺织厂等,对城市发展起到了历史性作用。在实施“退二进三”和工业企业外迁中,对有典型意义的工业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可参照沈阳铁西、北京“798”的经验,选择有重要价值和代表性的建筑及设备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保护和利用的目标模式:一是博物馆模式。保留有纪念意义的厂房、车间、工人住宅等,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流程,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二是艺术馆模式。即北京“798”模式,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艺术作品展览活动。三是创意产业园模式。选择性地对旧有厂区进行适当改造,引入创意公司入驻,发展创意产业。文化、文物部门要抓紧会同规划、国土、国资部门及相关单位进行论证,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七、切实加大东垣古城遗址和正定古城的保护力度

滹沱河是*的母亲河,南岸是两千年前的东垣古城,北岸是后来的正定古城,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规划北移,这一区域愈显重要,加强该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针对前些年文物保护中的诸多问题,要重点做好两项工作:

(一)参照西安大明宫世界遗址公园和成都金沙遗址公园模式,打造东垣古城遗址公园。遗址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要坚决停建与遗址保护、利用无关的项目,并增加人力财力投入,对现存遗迹进行科学保护、修缮,逐渐恢复其原有的风格特点,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建设工作。

(二)把正定城区规划纳入全市整体规划,加强宏观管理和微观约束,减少规划的随意性。参照平遥、丽江古城保护模式,拆除城区内的工业建筑及违章建筑,改善文物周边环境,修复古城墙,逐步恢复古城原有风貌,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基础,做准备。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区;规划设计;策略;实践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专项规划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中要求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应制定生态战略,开发指标体系,实行绿色规划,推动绿色建造,加强监管评价。由此可见,实现绿色生态城区目标,首要的是做好规划,在具有低碳绿色理念的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相关低碳生态专项规划。根据要求,专项规划应包含建筑、能源、交通及市政等相关专项。其中,能源、交通、市政等专项规划由一级开发商负责落实,其实施有一定的保障。绿色建筑专项规划主要用以指导二级开发商进行相关规划设计,其操作难度较大,实施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立项、规划、土地出让阶段,将绿色技术相关要求作为项目批复的前置条件,以此来对二级开发地块进行相应约束。因此,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对于实现绿色建筑的科学化、合理化及规模化发展非常重要。

那么,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如何做、怎样实施?目前业内尚未有统一的说法。由于无统一编写依据、规范可循,导致编制内容深浅不一、涵盖内容各不相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空泛。有些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着眼于宏观星级目标,一味迎合官方规划要求,缺乏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无地块空间落实目标与规划,停留于概念规划层面;(2)针对性差。没有结合地块提出具体目标和空间布局,或只有星级布局,但没有地块控制引导的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3)无全局观。编制内容不连贯,跨越规划范畴,直接进入建筑单体实施层面。

二、绿色建筑规划实现路径

鉴于上述剖析,笔者以为,绿色建筑规划应是可以引导项目从规划到落地,全部的、体系的规划。内容上不应只有微观的绿色建筑方针需要,还应有宏观的空间布点需要;深度上应有地块的技术需要与引导措施,以及便于后续实施的引导措施与保证措施。笔者认为一套合适的绿色建筑规划应有“生态碳链”有机四步法,经过"项目解读――方案设计――专项设计――实施保障”简单四步,将规划内容像碳分子一样有机、有序的联系在其构造链中。

第一步,项目解读。这一步作为对项目的根本理解与开始想象,包含上位规划、资本剖析及规划愿景三个首要因素。经过对总规、控规及其他相关规划的深化解读,对气候、资本、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绿色生态剖析,为下一步进行建筑技术策划供给前提条件,最终提出规划定位与理念。

第二步,方案设计。基于第一步的剖析,包含规划目标与规划布局两方面内容。联系国家十二五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方针需要,依据项目根本情况、技术经济可行性剖析,测算绿色建筑星级份额及方针,基于项目定位、用地性质与建筑功能等特征细化绿色建筑星级及其散布,断定地块绿色建筑星级特点。

第三步,专项设计。相对与第二步的规划,方针规划更深化、细化。将整体方针体系中适宜于落入地块的方针获取出来,作为建筑要点控制方针,依据地块建造量及绿色建筑星级规划对获取的要点方针进行相应分化量化,根据规划要求与二级开发地块出让需要,编制地块绿色技术图则与操控引导及奖励制度。

第四步,实施保障。第四步是帮忙绿色建筑规划得以顺畅施行的重要环节,包含技术扶引、保证措施与施行规划三个方面。依据地域特征,量体裁衣给出不一样绿色建筑星级与用地性质的相应技术措施与建造需要,继而从办理、建造、财务等方面为本规划的执行供给方针保证,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建造进展规划与施行过程规划,保证绿色建筑规划的展开与执行。

经过上述四步的施行,一个绿色建筑规划已经开始形成,联系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应能满足绿色生态规划的根本需要。

三、应用案例分析

现以杭州临平新城项目为例,进一步论述“生态碳链”有机四步法在实践项目中的运用。

(一)项目解读

该项目规划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交通区位优越。规划倡导紧凑城市、活力城市、山水生态新城理念,以“便捷-智慧-低碳-文化-宜居”为主题,倡导金融商务、生态居住、特色商贸、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复合与便捷,突出杭州-上海枢纽节点形象,创造高度集聚、功能复合的副城中心区,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生态新城

建设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现代居住社区。

(二)专项规划

参考国内绿色生态演示城区的申报需求及调研效果,联系生态城区本身建造现状,思考未来绿色建筑开展的前瞻性与先进性等因素,断定绿色建筑规划方针为坚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现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同时在空间尺度上实现临平新城区域的协同发展与和谐共生,从而实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高效运转。

临平新城低碳城区建设专项规划以建立低碳城区建设指标体系为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以各地块的规划设计图则作为实施的主要落实手段,以重点区域的环境模拟优化为规划辅助技术,以低碳建设模式下的减碳量为评价指标,是将低碳规划由概念层面推进到可操作层面的一项专项规划。

预计在低碳模式下临平新城碳排放减量比例可以达到40%-45%,符合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

(三)指标体系

依据当地特征、地块关联性、绿色建筑相关性及目标可量化的准则,分析项目生态建造目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等,建立“宜居环境、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低碳交通、公共配套与社会和谐、能源资源利用和可持续性经济”等六项具有代表性的要点指标体系,同时明确指标的控制性与引导性,并落入地块进行相应规划。依据要点目标分解成果,构成地块绿色技术图则,有力地合作绿色建筑规划的建造执行,以及确保绿色建筑规划总方针的完成。

(四)保证措施

技术保证,针对住宅、公建与工业建筑不一样功能特色,拟定绿色建筑技术扶引,引导地块的绿色开发。政策保证,从组织机构、政策鼓励、渠道建造、人才机制、招商引资等八个方面编制生态城区办理措施与方针措施,确保生态城区的绿色办理机制执行。实施保证,联系国家第一批绿色生态演示城区及其他生态城区绿色建造经历,经过以下三个层面加以操控,构成生态城区“规划-招商-建造”的全过程绿色建筑完成形式。1)规划操控:将绿色目标归入控规,从规划途径进行操控;2)招商操控:将绿色目标归入土地招拍挂程序,将其作为前置条件附于土地投标条件中;3)建造操控:以土地开发方式的不一样别离进行操控,有自建土地、代建土地、批租土地等,不一样的土地类型有不一样的绿色建筑操控与操作形式。

“生态碳链”有机四步法仅仅是笔者初步构成的一套规划思路与措施,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琢磨。它不能代表规划的全部内容,各地生态城区仍需要依据实践情况,量体裁衣的进行个性化调整与弥补。

结语

总归,绿色建筑规划是执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落实完成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究与努力,才干使其愈加科学、合理、可行,使国内日益增多的绿色生态城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朝着可施行、可操作的方向大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J]. 建筑节能,2013,05:1-4.

第7篇

国务院在2011年10月9日常务会议上指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通过对濮阳市农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农贸市场发展布局;推进改造升级,拓展农贸市场服务功能;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等对策,以期达到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

农贸市场;发展;对策;建议

一、濮阳市农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认识站位不高对农贸市场的公益性认识不够,过分强调市场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没有把农贸市场当成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来做。有的认为搞农贸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是市场行为,任其自然发展;有的认为农贸市场生意红火,利润空间很大,资本逐利性大,社会投入积极性高,政府无需投入;有的把抓农贸市场建设作为权宜之计,“创建或迎检”来了抓一阵,加大投入,急抓现用,没有长抓不懈的思想,没有研究出台引导农贸市场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所有这些认识误区,导致政府在农贸市场建设发展中主导性不够、话语权不多、指挥棒不灵等现象。使濮阳市城市建设与发展形成重“城”轻“市”,有“城”无“市”,城市功能严重缺失的局面。

(二)市场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大多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布局规划和建设标准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农贸市场基本分布于在建成区,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较少,市场与人口密度不相配套、分布不均衡。且大部分居民小区没有按照要求建设配套农贸市场,存在城市发展快,农贸市场布点规划缺失的问题。例如,中原路贯穿濮阳城区,但沿线仅有一个美景小区农贸市场,且规模过小。这就造成了市民买菜难、菜农卖菜难,马路市场治理又屡禁不止的尴尬局面。目前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多数属于自发而建,至今没有专业规划,空间布局严重失调,已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城区人口生活需要。

(三)市场单体建设标准低一是规模较小。目前濮阳市只有王助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金三角蔬菜批发市场两个市场,基本属于规模以上农贸市场,其他大多数农贸市场经营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摊位数不足五十个,普遍存在辐射能力弱、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农贸市场缺少必要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配套设施,没有配备必需的检测设备,导致农贸市场环境堪忧,食品卫生安全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硬件简陋、软件落后。硬件方面,大多市场是半封闭大棚结构、水泥地面,有的甚至是简陋的土台子、水泥墩;软件方面,主办单位片面地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对市场长期发展缺乏理性的判断与分析,对市场设施提升满足于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愿意投入资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四)市场管理措施不到位虽然工商、城管、质监等多个部门都对农贸市场实施监管,但“多龙治水”并没有治好水,没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市场发展中心受职能制约,对市场主办单位既没有行政约束手段,也没有奖补激励措施,所能做的也仅仅是行业指导和服务。从市场管理的内部环境来讲,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部分村办市场和自办的农贸市场,管理人员只负责收取租金,提供摊位、水电、清扫场地等简单服务,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多年来,农贸市场之所以成为城区居民关注的热点,政府多次创建、迎检的工作难点,主要问题:一是农贸市场管理无主管部门。多年来多头管理,形成日常管理“互相扯皮”,创建迎检特殊时段“男女老少一轰而上”,过了时段就“放羊”,市场建设管理一直无人问津。二是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无统一管理标准和明确的管理主体,绝大部分市场处于个人承包,只收费不维护、只收费不管理的混乱状态。

二、推进濮阳市农贸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借鉴郑州、安阳、济源等地成功经验,结合濮阳市实际,市场发展中心对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建设与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总的考虑是:按照“民生公益性、政府主导性、工作统筹性、管理规范性”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推进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为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转型跨越提供支撑和服务。当前重点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农贸市场发展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协调配套、统一标准、严格执行”的原则,科学制定农贸市场中、远期发展专项规划及详细建设规划,构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中心城区农贸市场为骨干、以社区农贸市场为主体、以便民菜点为补充的农贸市场建设规划体系。“统筹规划”,就是统一编制市城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根据专项规划要求,编制各个农贸市场详细建设规划,形成图标化、网络化、精细化规划体系,使农贸市场建设有规可依。“协调配套”,就是农贸市场规划应与区域人口状况、地域范围相适应,方便居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逐步向标准化、超市化、连锁化经营发展;与周边市容环境相协调,提升城市品位;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保持城市规划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标准”,就是参照国家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标准,结合濮阳市实际,制定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标准。按照就近服务的原则,以社区或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一般1万人规划建设一个菜市场,服务半径为800-1000米。菜市场面积按服务区域内每千人120-150平方米设计,一般控制在不小于1000平方米、不大于3000平方米的规模以内,“超市型”农贸市场其经营农副产品的面积不得少于建设面积的70%。同时,根据需要配建停车场。“严格执行”,就是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一旦确定,不得改变其用途和挪做他用,采取由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与农贸市场产权人、开办者签订《农贸市场用途不予改变合同》等措施,确保规划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二)推进改造升级,拓展农贸市场服务功能1.科学制定方案。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分批”的原则,制定出台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切实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工作目标,力争2-3年内完成现有农贸市场改造任务;新建小区专项规划有农贸市场布点要求的,必须纳入小区配套公建项目,与小区同步建设。明确工作职责,明确一个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改造工程,拟定农贸市场改造标准,制定验收办法和考核标准,并组织验收。明确工作要求,把区级政府作为市场建设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由市政府与其签订工作责任状,严格奖惩兑现。2.严格建设标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监理、统一验收“五统一”的工作要求,一方面,对农贸市场的规划选址、场内经营设施、附属设施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另一方面,按照施工图纸要求,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精心组织实施,逐一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作为财政补贴资金拨付的依据。3.强化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设立农贸市场建设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贸市场建设、改造项目配套建设。另一方面,简化手续,在报建、办证等办理各种手续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减免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市本级费用,对城区符合专项规划的新建农贸市场,土地出让金实行先征缴、再补助,补助资金作为政府资产入股,切实增强政府“有形之手”对农贸市场的掌控力。同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参与农贸市场建设,不断拓展农贸市场建设发展新途径。

(三)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1.综合管理。成立由市长任组长,财政、城管、工商、规划、国土、住建、市场发展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市场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农贸市场的改造、建设、管理的综合协调、检查验收和考核评比等工作。同时,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将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管理的职责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明确各部门农贸市场管理责任。2.明确产权。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管理工作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市场的产权不属于政府,导致政府的“指挥棒”不灵。对现有的大中型农贸市场,可采取政府出资逐年回购、回租的方式,收回农贸市场的所有权,体现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对新建小区的农贸市场,政府通过减让土地出让金等途径,获得所有权;对政府出资回购、回租及新建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其经营权委托给市市场发展中心统一管理,以增强公益市场的支撑力;对产权无法回收或回租的民办农贸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市场投资和经营业主为市场管理第一责任人,接受全市统一管理。3.维护秩序。由规划部门尽快编制出台濮阳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为濮阳市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打好基础;财政部门负责改造补贴资金筹措,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提供经济杠杆;工商部门加强对农贸市场交易行为和流通安全的监督管理,查处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城管部门应加强马路市场的监管,切实解决好马路市场划行归市问题,管好农贸市场外部经营环境;市市场发展中心指导、督促农贸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完善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运行;卫生、农业、食品监督及各城区政府、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坚持全市“一盘棋”,积极参与农贸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协同做好农贸市场管理工作。

(四)加强流通建设,推动农贸市场业态创新积极抢抓国家加大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机遇,以农副产品流通组织化、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农贸市场业态创新。“组织化”就是积极推动农贸市场与农副产品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进行产销对接,探索建立直供直销、订单提货、净菜销售等模式,解决农产品流通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体化”就是支持农副产品流通骨干企业、批发市场加强产地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发展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存贮、配送一体化经营服务,为农贸市场提供丰富、实惠、可靠、安全的产品来源。“现代化”就是建立市场产品交易追溯监管系统,逐步实现农副产品流通的全索证、全备案、全程追溯管理,推进农贸市场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洁红,金少胜.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

第8篇

随着无线电事业快速发展,公用移动通信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3G通信产业的应用和发展对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信基站作为移动通信网络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和布局不仅应充分满足通信覆盖和承载容量的需求,同时也应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要求,体现与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中,基站建设不断增加,铁塔和建筑物上架设的天线随处可见。无线基站和天线的增多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问题,如市区建筑物顶部天线林立,特别是在天线密集的区域更是显得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视觉环境。另外天线在建筑物顶部,也会给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的居民带来一种不安全感,与此同时,新型城市的建设对市容景观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保证网络性能的基础上,使基站选址和天线的架设符合市容景观的要求,乃至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通信运营商和政府共同面临的新课题。为此,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认真履行市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针对基站建设和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创新管理办法,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在推动公用移动通信基站集约化、景观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极探索基站建设和管理新模式,取得了较好成绩,并积极推进和组织完成了2011年~2030年长沙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工作,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1.以制度和机制为保证,有序推进和支持基站建设长沙市政府成立了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动引导和督促运营商基站集约化、景观化建设,深入有序开展了加强共建共享监督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有序推进和支持基站建设。(1)突出国家战略,有效保障TD网络建设。TD-SCDMA技术是我国通信业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国际标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长沙市政府多次召开TD网络建设工作会议,布置相关任务,并将其纳入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上进入“绿色通道”。同时,长沙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无线电通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开放楼顶和路灯、广告牌、公共绿地等市政公共设施,提供站址资源用于基站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将通信网络建设用地作为公共设施用地给予支持。(2)成立了市通信领导小组。为解决通信运营商基站建设“选址难、建站难”等方面的问题,长沙市政府于2009年7月19日,专门成立了通信领导小组,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各区、县(市)政府,长沙警备区司令部,市建委、公安、城管、规划、环保、物价、国土、园林、电力部门,市电信、移动、联通分公司等为成员单位,协同做好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及时解决基站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2011年,因工作需要和人事异动,根据长政办函[2011]183号通知,长沙市政府决定调整长沙市通信领导小组机构,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办公室仍设在市无线电管理局,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为通信基站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3)制定颁发了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实施细则。2010年2月3日《长沙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实施细则》由长沙市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并正式颁布实施。该细则确立了集约建设、景观设置的基站建设模式,强化了运营商间的共建共享及景观设置要求。它对加强长沙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维护移动通信用户、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保障公用移动通信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明确了路灯式通信基站建设及审批流程。长沙市创新基站建设模式,无偿提供城市路灯及广场灯等市政公共设施资源用于基站建设,为支持和规范路灯式通信基站建设,制定下发了《长沙市路灯式基站建设及审批流程》。进一步明确了路灯式通信基站定义和建设原则,对审批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建设要求,简化了审批流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目前长沙市政府已联合审批路灯式基站建设计划682个。路灯式通信基站是指建设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城市广场、景(园)区、居民小区等公共区域,寄挂在路灯杆或景观塔上的仿路灯型通信基站。

2.以规划为先导,对通信基站设置和审批进行规范化管理通信基站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必须坚持的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必须放在率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长沙市加大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推进力度,对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管理贯彻“以民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少成果。(1)把通信基站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为了提高基站管理的科学性,长沙市加强了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市长张剑飞主持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移动通信基站规划和建设问题,指示由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牵头负责组织实施。该专项规划市政府委托工信部电信规划研究院已编制完成,2011年11月11日,市规划局组织了2011年~2030年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管网、通信基站、局房、光交接箱及室内分布系统)专家评审会并原则通过。该专项规划报批后,将纳入“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把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在长沙乃至全国还是首例,必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长沙”、“无线城市”的建设步伐,对于长沙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通信基站建设及健康发展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建立了通信基站建设联合会审和规划评审制度。①?建立基站联合会审制度。在基站建设方面,长沙市建立了由市无委办、规划局、城管局、环保局、园林局等部门组成的会审小组,定期对各运营商申报的基站建设计划进行联合审核,由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了会审制度。“会审”制度将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到一起,加强相关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会审”以基站建设“符合科学规划、符合集约建设、符合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基站建设中离中小学校、居民居住区较近的计划进行严格把关,对重点区域提出了隐藏化和景观化的建设要求,对各运营商分别有需求的站点,提出集约共建的要求。②?进一步完善了通信规划评审制度。依据通信基础专项规划,要求市城乡规划局在建筑规划设计评审阶段安排通信主管部门代表参加设计评审,对不符合通信规划设计要求的设计方案应责令修改,从制度上保证通信专项规划落实到位。(3)注重抓好通信基站的科学建设,明确了基站拆迁补偿办法。①?基站建设结合长沙的地形地貌来科学规划布局。长沙市规划局将基站设施规划落实到分区规划中,并在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将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落实到控规中,使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能够落实到位;同时通信基站设计要求科学合理,适应不同区域的通信需求。②?明确了基站拆迁补偿办法。长府阅[2012]9号《关于长沙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要求:负责通信基站拆迁相关部门必须提前3个月通知通信运营商,按“谁拆迁谁负责在该区域内提供基站建设场地的原则”和“拆一补一”的原则,在完成替代基站开通后,再将原有基站拆除,保证区域内通信不中断。要按政府相关规定对拆迁通信基站进行适当补偿;同时应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执行部门,确保基站拆建到位。

3.以共建共享为理念,深化景观化改造,促进移动通信和谐健康发展景观化基站主要是指采用特型天线、隐蔽、遮挡等多种手段,在保证无线网络质量的同时,对基站的外观天线、馈线、连接线架进行景观化,使基站的外观与城市环境协调一致,避免视觉污染和辐射恐惧,以保证通信覆盖和质量。推进景观化基站建设,有利于实现城市与信息化建设的和谐发展。(1)对影响市容的基站进行美化改造,支持文明创建工作。针对长沙市主次干道各类天线林立、对全市景观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张剑飞市长批示要求限期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督促检查。为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市城管执法局对通信运营商在市区11条主干道及二环线两厢影响市容的已建通信基站进行了摸底,确定拟对143处基站进行美化改造。确定的整改原则与方式为:与城市景观相一致;分期、分批、分时段进行整改;谁建设谁整改。多家天线基站共楼顶的,经协商后,由一家单位负责组织施工,按照市通信领导小组审定的天线改造设计方案,重点采用排气管型美化天线和集束天线两种方式进行整改,通信运营商按照市政府要求及时整改到位。该项整改措施的推行,为美化城市和“文明创建”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长沙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总分在省会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例如对时代帝景基站的改造,该站位于河西金星大道时代帝景楼顶,采用6根排气管式一体化美化天线,该产品天线部分净高2.5米,总高3.5米,直径16~20厘米,选用建筑物楼顶上常见的排气孔形状,结构设计极具美化效果,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集成化馈电网络设计,一体化成形,美化隐蔽性相当好,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见图1)。改造前效果改造后效果图1时代帝景基站改造情况(2)在橘子洲公园打造景观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典范。橘子洲地域特殊,曾经在洲上通话会同时收到多个基站信号,但因信号强度相当导致切换频繁,通话质量很差,无法正常接听电话;电信与联通公司在洲上没有基站,80%的区域无法正常通话。为此,长沙市政府委托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牵头,协调运营商推进共建共享,彻底改善橘子洲通信环境。原计划建设133个全部采用仿真型天线的基站,经3次优化,最终确定,建设39个“仿真环境”移动通信基站,经政府各职能部门联合会审并报市领导批准建设。2011年4月20日通信基站正式开通运行,在橘子洲上实现第一处真正意义上的3家通信运营商“共建共享”的基站。橘子洲公园移动通信基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基站与周边环境协调,和橘子洲景观一致,完全融入景区景观中,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目前,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正协调通信运营商与岳麓山风景区管理局共建景区内短信平台,努力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创新服务内容,为景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对该项工作,长沙市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工信部,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公司来湘考察,参观了橘子洲仿真基站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赞扬并建议向全国推广(见图2)。图2橘子洲公园景观天线效果图(3)洋湖公园片区及橘子洲公园二期通信基站建设正抓紧推进。2012年2月28日,长沙市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市政府办公厅、市规划、城管、环保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通信运营商在先导区洋湖公园召开洋湖公园片区及橘子洲公园二期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联合会审会。洋湖片区北依岳麓山,东临湘江,是长沙市南二环线与南三环线的围合,与湖南省政府隔江相望,总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是集酒店、办公、商业于一体的中部区域性总部经济基地及与之配套服务的生态湿地公园和绿色宜居社区,是城市、湿地生态及人居和谐发展的生态示范新城区,它和橘子洲公园一样,是人文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一个典范,也是长沙的一张名片,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都高度重视洋湖片区及橘子洲公园综合通信网的规划和建设。会上各部门对基站建设方案充分体现了“共建共享”、“美观和谐”和“信号无缝覆盖”的建设思路予以肯定,方案进一步优化审批后实施建设,真正体现湖南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理念。(4)加大无线电科普知识宣传力度,让公众理解和支持基站建设。在积极推进基站科学管理、和谐建设的过程中,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始终把群众宣传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为该项工作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一是要求通信基站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执行,真正维护群众的利益。二是做好宣传工作,通过长沙网络设备改造升级,做好舆论的正确引导与宣传,逐步消除市民对电磁辐射的恐慌,将长沙市政府和无线电管理局编制的《无线电管理及移动通信中的电磁辐射宣传手册》发放到政府各部门、每个街道及社区,宣传普及无线电科普知识。三是坚持公开的原则,确保通信基站建设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环保部门做好检测并将结果及时向公众公布,促进通信基站建设和谐发展。

4.为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和谐发展作贡献未来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将围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基站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促进《长沙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和“2011年~2030年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基站建设的景观化、集约化水平,并通过强化共建共享来实现基站站址的总控制,以促进基站设置与市容环境的和谐统一,保障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移动通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政府、运营商、用户的共赢。通过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手段丰富、规范标准完善、创新实践拓展,为构筑公用移动通信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第9篇

【关键词】城市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时序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人口逐步提高,然而城市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和服务能力日渐显得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入学难、就医难、买菜难、停车难、活动健身难等一系列因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滞后而产生城市社会问题。

近几年,宁波镇海新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与其他地区的很多新城一样,镇海新城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全面梳理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方案,对于促进新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2、对象界定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类设施中的街道级与社区级两级,具体的实施对象为其中必需配置、以公益性设施为主的15小类设施。

3、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居民需求的调查、相关部门调研、现状设施实地走访等多种调研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新城居民以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寻找现状设施在实施和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3.1居民需求分析

居民需求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受访居民对新城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尚未达到“满意”的程度。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区管理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养老设施市政设施体育设施。

3.2 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绝对数量和建设规模不足,不同区域分布不均。

(2)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重营利而轻公益,公益性设施建普遍缺乏。

(3)各部门的计划和建设“各自为政”,与城市发展的时序缺乏有效的衔接。

(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相应提高。

4、近期实施预警与建议

4.1近期实施预警分析

以新城范围内17个社区为单元,以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为要素,综合部门建议、居民需求和规划配套建设时序要求,形成近期2-3年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预警项目库。

4.2近期实施建议与引导

根据近期实施预警的分析情况,对各个社区近期需要迫切的各类设施进行“落地”,提出设施具体的规模、现状用地条件以及建设要求等,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以合生社区为例,合生社区近期建议实施7项设施,包括新建社区服务中心、菜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学、室外健身场地、幼儿园等。

5、实践体会

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规划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一同组织编制了多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规划,但此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更多的是考虑整体配套的平衡性,关注城市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发展关系,而往往对于实施层面的安排相对弱化。笔者结合镇海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研究的编制工作, 简要谈几点体会:

5.1 注重现状设施以及居民意见的摸底调查

作为应用型的规划研究项目,需要指导下一步具体的实施工作,只有对现状的情况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才有更好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5.2 充分保证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实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事业的载体,需要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一个居民服务,所以公益性与公正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因此对于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从服务对象的安排、布局选址、建设主体的确定等方面需要优先安排。

5.3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相协调

结合城市的建设时序,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建设迫切性的分类和预警,提出各项设施的建设时序,过早或过晚的建设都会形成浪费和不足。

5.4 城市规划部门与公共服务行业的相关部门充分协调、有效合作

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公共服务行业各主管部门的发展计划与规划部门的规划衔接不足,造成了各自为政,一到具体的实施过程就会暴露出矛盾,所以需要加大各部门的充分合作。

结 语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高效运转的“城市三大设施”之一,也是城市功能和服务效率的重要体现。[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遇到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时序的问题,只有把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好了,才能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也是需要长期努力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