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慧物流含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1 15:04: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慧物流含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智慧物流含义

第1篇

关键词:图书出版业;智慧物流;物联网;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has also achieved a number of progress.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applied in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of low degree of coordination, low degree of information and lack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which do help to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s beneficial to provide standardized logistics servi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health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ternet of thing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也带来了物流业全面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当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背景下,以物联网这项新兴技术为基础,注重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智慧物流,已经开始覆盖各个行业的物流活动并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现今图书出版业物流面临的由于内部结构分散、未形成战略整合而引发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通过将智慧物流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当前的图书出版物流市场,将有助于实现物流基础资源的整合、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物流信息的共享,这对实现图书出版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智慧物流在国内重要物流领域已经开始实践,以此为契机,将智慧物流应用于图书出版业,这对于实现图书出版业物流资源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整合、推进供应链服务一体化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完善图书出版业的物流服务,都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应用意义。

1 智慧物流与物联网

1.1 智慧物流的含义

智慧物流最早于2009年12月由华夏物联网、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以及《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1]。智慧物流概念虽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就其定义还未取得共识。目前很多学者对其概念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一种观点认为,应把“智慧物流”看做一个名词,它代表着明显有别于当前物流形态的更高水平的物流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智慧物流强调的重心为“智慧型的物流”,即在现有的理基础和技术基础上根据所需的物流服务提供简洁有效的物流服务功能,而并非某项固定物流形态的形容或判断[2]。

虽然对智慧物流的概念理解尚未统一,但立足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智慧物流应以物联网的新兴技术为基础,在技术上实现物流服务的创新,实现物流服务过程中网络化、实时化的跟踪与智能控制,从而改善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物流服务功能。

1.2 智慧物流的功能

王之泰提出,要将智慧物流充分运用到实际中以求得符合潮流的发展,必须辩证的看待智慧物流,即“智慧物流”是应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动态概念与确定模式的辩证关系,而非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它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2]。因此,对智慧物流的功能分析应分为从技术应用和综合管理两方面看待。

从技术应用方面来看,智慧物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识别感知功能。即通过将物品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利用现代化定位和识别技术,快速实现对物品的识别,从而达到对物品的自动化管理。(2)优化决策功能。主要采用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数据分析技术,对物流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方面实现物流相关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可辅助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物流配送计划和方案。(3)定位追溯功能。主要采用卫星定位、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来对货物的位置和状态进行实时的跟踪处理,并对客户与管理者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反馈[1]。

从综合管理方面来看,为了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智慧,智慧物流应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背景下通过数据驱动来辅助决策,另一方面要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发挥人的能动性来丰富决策内容,要充分体现智慧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创新形态。

第2篇

为此,本刊从2014年初推出全新的专栏:“穿城阅市,智慧中国”,从住建部2013年公布的193个智慧城市的名单中,选取10个极具潜力的智慧城市进行专题报道。采取约稿和访谈的形式,全面、多角度呈现不同阶段的智慧城市发展经验。

这些经本刊遴选出的案例在全国的尺度上切割出一个个当期智慧城市实践的时空横断面,试图反映多面的智慧城市发展观。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在不断扩大的时空范围内穿插,它们犹如镜鉴,彼此参照;与此对应,城市实践无论是在现象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进入了一个看似平行的问题领域。但当我们聚焦于城市个案时,聚集其中的人口、物质和信息以流态方式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和制度背景下交错作用,却演绎出不同的结果。隐藏于这种塔式转换中的是一种错位平行的时空关系。

“穿城阅市,智慧中国”活动在《数字商业时代》杂志将以专栏报道的形式展现,内容包括:城市全景、城市未来、智慧城市规划、智慧旅游产业、城市文化、媒体和科技、特色智慧旅游项目等方面。希望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栏目的意见,在摸索中对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管中窥豹,寻求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

21世纪新兴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非常迅速,那些人口密集、具有更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城市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旧城、疯狂克隆、胡乱“标志”、攀高比傻、盲目国际化、永远塞车。世界范围内,非均衡发展、交通堵塞、废物管理、资源分配和犯罪等城市病层出不穷。全球化加剧了城市间的资本、资源和创造力的竞争。这些挑战促使城市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智能地追求规划、设计、金融、建筑、治理、基础设施运营和服务的新方法。

除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最近几年里开始遭受极端天气的考验,夏天的温度创下历史新高,冬天则越来越冷。全球环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人为的升温状态,科学家预计20~30年之后这些极端天气会变成新常态。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是前奏,如果不及时改变,接下来的灾难及其引发的后果将无法预估。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城市病,整个地球迫切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智慧城市的理念由此应运而生。智慧城市的思想和理论依据起源于1998年鲍里尔(Bollier)《怎样通过智慧的增长阻止城市的无序发展》著作中,作者倡导应该摒弃旧的观点,对城市规划采用新的政策,这种新主张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美国的波特兰市付诸实践。自2005年以来,“智慧城市”一词被全球大的信息技术公司(Siemens,2004;Cisco,2005;IBM,2009)广泛采纳,用于构建复杂的信息系统,对城市的建筑、运输、电网、水网、公共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进行集成,逐渐演化成任何形式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城市规划、发展和运营的创新活动。

重塑城市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三重含义:首先,“智慧城市”应拥有的基础:物质基础雄厚,具有建设先进的ICT基础设施的能力,能够实现物的智能化,比如要努力建设成为“U型城市”(Ubiquitous City)、“金融城市”(Finance City)和“高科技城市”(High-Tech City);其次,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能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从容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要成为“创新城市”、“人文城市”(Culture City)和“智本城市”(Intellectual Capital City);最后,“智慧城市”应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成为“绿色宜居城市”(Green City&Livable City)。

智慧城市的构建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物质、交通、能源、商业、通信等构成的诸多子系统建立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把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中枢神经。未来,我们将生活在一座座智慧而又聪明的城市里,在这里网络是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它无处不在,就像城市的神经系统,而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将成为城市的“大脑”,它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自动帮助我们思考怎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智慧城市”重在用智慧的信息科技帮助人们克服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的提出,就相当于一个城市需要大脑一样。

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方向

“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深圳、南京、昆山等城市纷纷推出以“智慧城市”命名的发展战略,希望取得先发优势。截至2012年底,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28 个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产业。2012年,地方政府和三大运营商就已共同在全国400个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

在我国智慧城市实践中,大多数城市以某个方面为重点,选择单一目标定位、逐步深入的战略,展开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建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实现智慧城市的条件的首要目标——感知城市。处于西部通信战略高地的成都2009年开始“无线成都”建设及运营,其构建的“无线成都”应用平台来拓展其应用,重点发展成都物联网产业的通信基础。

第二种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在感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出台物联网产业扶持政策,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吸收、培养科研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按照先培育产业发展,再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的模式来进行感知城市的建设。无锡就是一座因物联网而闻名的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物联网正在勾勒无锡这个“智慧城市”的面孔。以这种模式建设智慧城市的还有天津、杭州、广州和西安等共14个城市,占智慧城市建设总数的39%。

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城市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26-01

引言:城市空间规划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未来发展可能性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东莞作为广东省发展中的城市,其周边村镇建设刚刚起步,城市规划工作的方向和结果为东莞周边村镇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决定了整个东莞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使城市建设和管理始终保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点,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1. 大数据时代背景概述

1.1 大数据的含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的信息时代,利用个人智能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人们的社会行为成为能够以数据形式记录的内容,被进行细微的行为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发现人类生活的网络特征、改进和提高生存环境面貌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大数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大数据集合了网络生活空间中的各种信息,基于大数据思维方式的人类生活空间改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宏观处考虑,大数据影响到人们的出行方式、工作和消费地点选择,从微观考虑,大数据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偏好,甚至影响到某一生活区域内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思维方式变革,基于全样本微观数据挖掘的要素相关关系研究可以把握总体发展规律,将成为未来城市研究的新方向,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演进,城市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2. 智慧城市特征及空间规划方法

2.1 城市功能分区智能化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功能进行预先的分区设计,能够将优势建设资源集中使用,将改造、新建以及统合建设项目进行分别管理,理顺城市建设的步骤,节约建设成本并提高建设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模扩大。在大数据背景下,城市功能分区的智能化路线包括以下两条。第一,关注基于主题网站或社交网络数据的控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对城市现状各类空间发展质量的综合分析,找出现状空间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成因,进而对城市居民生活宜居度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对大众点评网的挖掘来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状况,找出影响居民就餐、购物的主要问题。从问题入手进行城市空间的重新安排,使城市的购物空间、生活空间和娱乐空间的功能划分更加清晰,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第二,充分利用周边城市产业发展数据和城市现有企业经营数据,深入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转移方向及产业政策影响,结合城市资源优势,综合确定产业发展类型、定位和目标,促进一批新兴产业和智慧服务业。将传统商业和新兴企业的经营空间进行重叠,以新带老,促进整个城市商业空间的再次繁荣。

2.2 交通出行智能化

道路和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给交通出行智能化提供了便利。在原本的城市道路交通布置基础上,先增加信号灯和城市摄像头的安装,以此收集居民出行数据,并根据摄像头和信号灯变化引起的城市交通流向数据分析交通特征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结合现有交通网络的空间安排,以“居民出行方便,城市运行效率提高”为出发点,通过对交通检测数据、社交网络及智能手机记录的居民出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合理规划或改造城市交通干线走向,并重点设计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统。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统包括城市公交服务系统、智慧物流引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公交服务系统包括公交车运营路线的安排、公交车首末车时间的安排以及公交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如在站点设计LED显示屏提醒居民乘车时间、对驶来的公交车进行路线引导;智慧物流引导系统则针对城际间的运输服务开展,这对东莞附近城镇建设尤为重要,智慧物流引导系统对城市周边物流站点、物流运输线路的顺畅度进行远程预测和调控;停车诱导系统可以与城市居民常用的地图导航相结合,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

2.3 社区建设智能化

城市小区的道路的摄像头、居民出入小区的打卡次数、小区车库的停车记录以及居民生活区内书店、咖啡馆、图书馆、体育馆的营业额度等,都可以作为分析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和生活需要的数据来源。广州市曾经对市民日常生活娱乐需要进行调查,通过锁定某一区域范围内艺术培训班、健身馆的建设程度以及营业额度,分析居民的生活、社交特点,指导城市社区的建设并受到好评。这些社区建设智能化经验可以充分应用到 东莞附近城镇建设中。首先,通过对居民出行和社交活动的大数据分析,总结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规律以及出行的范围,寻找居民出行以及休息的时间节点,在途中设定休息区,如进行小面积的城市广场和公园建设,设立报刊亭等,满足居民出行过程中的各项需要,使这种安排促进某一出行路线的繁荣;其次,通过对城市居民社交网络活动、社区网站或监控数据的分析,充分了解居民日常生活圈和生活规律,综合确定各类智慧社区的主要服务功能,合理安排社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和社区内部职能系统或设施。对居民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梳理和引导,结合社区空间品质的定性评价讨论智慧街区的综合构建策略。

3.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智慧城市空间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3.1 对数据进行科学的采集和分析

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空间规划,其基础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工具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进行细节跟踪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分析内容进行城市相关规划和安排。因此,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以及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智慧城市空间规划的关键。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一定要尽可能地对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商业和企业发展数据进行精确的收集和分析,只有这样,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投入使用后,其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体现出来。

3.2 城市空间规划应注意统合性

在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空间规划,除了精确分析数据之外,投入建设中的规划施工还应该注意统合性,使工程建设的进行时间、施工影响以及投入使用的时间都尽量集中,保证城市空间规划的各项结果能够统一展现出来,形成方便市民出行和生活的智慧网络空间,以此作为建设宜居城市的根本。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规划进入了智能模式,通过对居民生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市民生活空间的有效利用程度,使市民出行更便利、社会生活及娱乐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能够协调各个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发展状况。智慧城市空间规划必将引领城镇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1] 秦萧.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15-116.

[2] 胡翠云.智慧城市在大数据时代的空间规划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6(020:112-113.

[3] 曹阳.基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城市空间发展模型总体架构[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129-130.

第4篇

与后台连接的电子信息公示牌将会出现在每一个海鲜大排档及餐饮门店的显著位置,而通过手持终端点餐的过程会受到后台服务器的实时监控,收据小票的编号可以用来查询和举证游客每一顿用餐的信息。

这是海南“智慧餐饮”的一个缩影。它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通过两化融合的促进,至少从技术上实现了政府对餐饮业的智能化监管。

实际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一个全方位的革命。以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各个领域,而两化融合成为重中之重。

其中,海南是个独特的范本。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学耕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我们对两化融合的理解更加宽泛一些。”

在他看来,从比较窄的含义上讲,两化融合多限定于农业、工业制造业领域。而向前景巨大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拓展,是海南两化融合的亮点和出路。

事实上,早在1997年,海南就根据岛屿经济特色,以较为超前的发展思路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信息智能岛”的发展战略。1999年出台的《海南省“信息智能岛”规划框架》,提出“一个基础、三个电子、三个产业和一个环境”的规划。即建设一个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建设;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如物流配送等。

董学耕介绍,海南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强渔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工业做大做强已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各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调控、营销服务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控制;率先建设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现货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了海南农垦橡胶销售体制改革;中石化海南炼化公司、海汽集团、海南先声制药公司等大中型企业通过应用ERP系统实现综合监控、企业资源管理及网络营销的综合集成应用,海航集团运用信息技术构筑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而与传统的工业制造业相对的是,海南正在大力发展软件、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等能耗较低、排放较少的新兴产业。而一些更加绿色的产业逐渐成为海南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比如旅游、文化创意、会展等生产业。

在董学耕眼中,海南两化融合推进的重点还是旅游业。

最新的消息是,由海南牵头参与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和建设的“旅游业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工作,目前进度已经过半。这囊括了旅游行业的“吃住行、游购娱”,智慧酒店、智慧景区、智慧餐饮、智慧旅行社等的建设和评估。董学耕说,通过这一评估体系的建立,会对旅游业在海南的规范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与之相关的设施设备的应用还在不断得到拓展和开发。

第5篇

关键词:物流领域;物联网;应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37-01

一、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物联网概念已经有十来年历史,从最初阶段所具备的含义则是将相关物品借助于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连接在网络上,从而能够实现管理识别智能化。而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所举办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报告《ITU互联网2005:物联网》当中,则对于物联网概念做出进一步扩展,在到来的物联网时代,借助于各种物品上面对一种移动收发器嵌入,凭借因特网就能够交换所有的物品。欧盟委员会信息与社会媒体司的负责人在2009年北京召开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也定义物联网:物联网这一网络基础设施处于动态,所具备的自组织能力则是基于标准与互操作通信协议,其中物理与虚拟的物具备物理特性、智能的接口、身份识别、虚拟特性,这样就能够无缝整合信息网络。

按照以上国外机构定义物联网,笔者对这些定义进行提炼,则可以将物联网定义为:所谓的物联网则是将借助全球地位系统、红外感应、射频识别等这些现代信息传感技术使用互联网连接各种物品以便做到交换信息实现的智能互联网。从这一定义可以了解到,物联网这属于互联网,所拓展出来的新网络则是立足于互联网;所具备的客户端已经向所有物品之间延伸,也就是借助互联网则可以交换所有物品;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射频识别等现代信息传感技术应用于物联网,从而使得其具备的属性具备智能化。

二、在当今社会物联网的发展

最早提出物联网而且政府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的则是在美国。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2009年率先提出的构想――智慧地球,则是向奥巴马政府建议对于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投资,对于这一构想实现的重要部分则是物联网。奥巴马政府则是积极回应这一构想,而且将这一构想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确立经济振兴的重点为新能源与物联网,这就使得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物联网。对研究物联网,我国在此背景下也高度重视与关注针对法治物联网同志曾经专门做了三次专题讲话。尤其是在2009年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则针对应用物联网提出要求与看法,并且提出“感知中国”的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则将物联网列入到我国五大新型战略性产业当中,甚至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当中明确将其列入。中国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物联网,除此之外,欧盟在对物联网探索研究也投入巨资。

三、在未来物流领域对物联网的应用

由于物联网有着特别广泛的用途,所应用的领域有现代智能物流、政府工作、老人护理、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平安家居、工业检测等。物流行业不但属于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之一,这也是重要领域应用物联网与信息化。根据相关的报告所做的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物联网在物流市场当中应用的2015年达到六百五十亿元。只是应用物流领域进行分析,借助于应用物联网,这就能够做到低成本化、自动化、高效化、智能化管理物流,引入物联网则是对于传统物流管理模式与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与颠覆。这不但能够控制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使得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从而实现对于整个产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带动的目的。

一是生产物流环节。所谓的生产物流则是在生产过程当中的物流活动,也就是说,将燃料、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投入生产之后,经历下料与发料两个阶段,从而运输到各个存储点与加工点,也就是做到从一个生产单位向另一个生产单位流入,根据相应的规定的生产加工过程做好存储与加工的实物流转过程。当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生产物流环境当中,那么就能实现生产环节全程识别与跟踪原材料、半成本、成品与零部件,这不仅能够对于人工跟踪识别的成本予以降低,还能够做到对跟踪识别的准确率与效率极大的提高。

二是运输物流环节。这里所提到的运输物流则是对于运输车、铁路、公路、水路等基础运输设施进行运用,从而能够将购买地的生产要素运往销售地的整个过程。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运输物流环境当中,也就是将电子识别标签贴在运输的车辆或者货物上,而且在整个运输线路上对一些信息转发与接受的设备安装,从而能够对所运货物的相关状态与具置实时了解。而这就有这更为透明的运输物流过程管理货物,使得运输物流的可视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使得物流企业处理与预测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意外事故的能力有效加强。例如按照道路交通情况,使得交通路线能够优化设计做到有效便捷,从而将运输物流环节的效率做到有效提高。

三是仓储物流环节。所谓的仓储物流则是对企业所拥有的场地与库房进行利用,对货物进行储存、装卸搬运、保管、配送的整个过程。在仓储物流滚利当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从一方面来看,则是能够做到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存货的实现,从而将存货盘点从传统的对人工以来逐步向依托物联网信息技术自动实施货物盘点,使得存货盘点时间与企业劳动力得到极大的节约。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就能够对库房的存货情况迅速准确了解,也就是说,在仓库当中的所有货物的存储量,通过与企业的需求状况做出比较,这一久能够迅速的进行补货决策,使得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对发生无效库存得以极大的减少。通过提高仓储物流效率,这势必对于企业的竞争力与效率做到极大的增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物流业有着比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从自动化水平上来看也显得比较低,这就亟待提高整个物流行业的总体效率。而出现的物联网,则做到对视野的极大开阔,这样就有着巨大发展良机给物流业,在当前社会必须通过对物联网的利用,使得我国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文章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图书馆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了智慧转型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联盟;以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为基础,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区域合作;体验并推广数字移动图书馆等。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100-03

1智慧城市理念下对智慧图书馆概念的解读

1.1智慧城市概念解读

IBM公司最早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智慧城市”的理念。随着信息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移动宽带网络、云计算等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智慧城市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信息化、一体化管理的城市。在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中,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与优化等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商业、运输、通信、水电、能源等不同系统实现了整合,提高了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创造了更好的城市生活。至今应用比较成熟的信息系统包括智能楼宇、路网监控、智能医院、票证管理、数字生活、城市生命线管理等[1]。由此可见,信息科技是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绝对主角,其主要发展目标即解决城市各类问题,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同时,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智慧图书馆也必将体现出鲜明的新技术与新理念色彩。

1.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物联网环境下,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智慧化设备向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的图书馆。从某种程度上讲,智慧图书馆是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之后的一种更高级形态。根据学者王世伟先生的相关研究可知,智慧图书馆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2]:首先是互联性。智慧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人与物的全面感知与深度协同,利用互联网将一系列碎片化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互联化的智能联接。不过,图书馆必须进一步突破其现有的体制与机制障碍,才能实现以互联共享为基础的信息深度协同。其次是高效性。尽管智慧图书馆广泛应用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但无论哪种技术手段均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智慧图书馆的高效率是通过节能环保、灵敏便捷、整合集群予以诠释的。最后是便利性。智慧图书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其管理方式必然会进行彻底改革,而读者的信息素养也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无线泛在、就近一体、个性互动的信息服务模式。

智慧图书馆的三个特点可以帮助读者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意方式获取所需知识的服务目标,充分体现出智慧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实现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联盟

城市发展过程中,流动的人口、不断增长的文献、各种新载体的出现、服务拓展的要求均是每个图书馆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故可以预见,在智慧城市理念下,公共图书馆将向着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城市各级图书馆要以合作共建为基础,实现图书馆服务联盟。

2.1对公共图书馆技术标准进行统一

要实现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联盟,首要任务就是对图书馆技术标准进行统一,其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①统一通用性的基础标准。尤其是在技术层面,图书馆应对读者证号、文献条码等执行一个统一的构成标准,包括各类信息的格式、协议、规范等,涉及信息描述、压缩、存储、编码转换、标引、互连等。②统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于一个图书馆而言,其物联网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读者、文献及物品等,要实现图书馆的“智慧性”转型,就必须实现这些要素的自动化管理,因此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运而生,同时也是需要统一的另外一个技术标准[3]。所谓RFID,是一种综合技术,其包括无线射频技术及嵌入式技术。早在2010年,台北市立图书馆就利用RFID技术进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该图书馆无需人员值守,而图书借还等基本服务业务则由自助借还机来完成。再比如深圳图书馆在2009年启动了“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在市、区的一些主要图书馆均设置了自助服务设备,文献识别也使用统一的RFID标签,大幅改善了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与物流配送能力。由此可见,在构建图书馆服务联盟过程中,RFID技术必不可少。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各图书馆的标签、设备等必须进行统一采购,中心接入、监控及设备调试等也要有规划地进行。

2.2构建一体化的网络架构与应用系统

智慧图书馆属于科技范畴,体现着互联性、高效性及便利性的特点,因此图书馆智慧转型过程中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系统的建设必不可少。

首先,要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实现图书馆城域的构建。各个图书馆以自身的局域网络为基础,再架设各个图书馆之间的桥梁,小型图书馆可以利用因特网访问网络中心,大型图书馆则可以利用VPN技术连接网络中心。

其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数据集中、分担负载的作用。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进行付费的服务模式,由一系列可动态升级、可虚拟化的资源组成,所有云计算用户只需投入少量的管理工作,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就可以利用共享池中的各类资源。在智慧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市级图书馆要投入核心计算机设备、安全的存储系统、基础数据库以及备份系统的建设,打造一个区域图书馆网络与数据中心。

来红梅: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策略来红梅: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策略最后,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单一图书馆业务向兼容多馆业务的转换。通过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可以对多馆读者、多馆文献资源进行同步处理,GPS技术的应用可将文献的所处状态、具置准确反映出来,有助于整个图书馆联盟实现层级分明的权限管理及统计分析。虽然现阶段图书馆联盟自动化系统无法兼顾各馆的全部业务,但至少可以包含联机目录系统、通借通还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及书目数据质量控制系统等模块。此外,图书馆还要注意系统的可扩展性,为特色服务预留接口[4]。

2.3对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组织及文献流转体系进行持续完善

2.3.1建立多级文献保障体系。读者可以基于整体的角度利用公共图书馆数据管理中心对整个地区图书馆联盟的文献资源布局进行了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服务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要保证资源的合理布局与有效利用,因此,基于中心数据的统计分析就至关重要。图书馆可以以数据分析结构为依据,对采购策略进行调整、优化,逐步完善各级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以一线服务为保证,二线资源,比如一些过期图书或多余复本等则可集中在大型图书馆,三线资源则由市图书馆进行统一收藏与调剂[5]。

2.3.2建立各级图书馆文献流转体系。现阶段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图书馆联盟而言,建立市、区两级物流体系比较合理,市、区之间的配送通道、配送频率比较高,而区以下则以流动图书馆的形式进行配送。

3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的区域合作

3.1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的构建

在构建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过程中,图书馆需要考虑到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尽管数字图书馆具有无限性,但图书馆数字系统平台不能完全按照图书馆的个体要求而超出管辖范围,因此必须通过区域合作联手打造与实际需要相符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尽管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包括资源发现模块、资源获取模块、原文传递模块等多个子系统,但仍需各馆共同协作才能对数字资源本身予以完善。通常情况下,区域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会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建设、资源建设、服务平台建设、与传统图书馆自动管理系统的对接等。

3.2资源发现系统实现资源检索全覆盖

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资源发现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对于资源发现层而言,首要考虑的则是数字资源的覆盖率。其实,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投入还相对有限,因此在引进资源发现系统过程中,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较高的资源覆盖率,并可以利用发现系统发现本地区的资源以及省馆、国家馆乃至其他地区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此外,数字资源导航系统的建设也是一项重点内容,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客观地显示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对数字资源的推介、操作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弥补了资源发现系统检索模式过于简单的不足之处。常用的导航系统包括期刊导航、数据库导航及特色资源导航[6]。

4移动图书馆的体验与推广

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以智慧终端的高度普及为基础。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读者可以交互性地定制个性化服务,不仅可以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自主性与舒适性。其实,现阶段移动图书馆服务与图书馆相关的不外两大部分,一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拓展;一是通过移动阅读设备及无线网络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而在智慧城市理念下,传统图书馆要实现智慧转型,就必须进一步拓展移动图书馆服务。

首先,个性化服务。其主要包括:个性化文献管理服务、知识发现与提醒服务、个性化行为习惯记录与定制服务。其中个性化文献管理服务即建立个人阅览空间与文献列表。该服务需要通过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与手机用户信息的互联,才能对个人文献进行统一管理,一般情况下手机号绑定用户名即可,便于用户利用智能终端进行浏览访问及编辑管理。知识发现与提醒服务则是利用知识关联技术(比如用户行为日志)及时发现用户关注的新知识点,向其推送相关文献等[7]。个性化行为习惯记录与定制服务则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提高其信息浏览的针对性与便利性,自动生成用户关注的图书信息,引导用户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社交网络服务。智慧城市背景下,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系统会将大量实名注册的固定用户及相关图书馆服务人员聚集起来,已形成了构成社交网络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其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重要服务方式之一。系统成员会利用电子邮件、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沟通,而诸如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应用则进一步实现了用户与用户、用户与馆员的网络社交[8]。

最后,移动学习服务。实体图书馆是用户的“第二课堂”,而智慧理念下移动图书馆将会进一步强化这一特点。移动学习资源利用概念地图实现同一体系课程、相关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学习者根据知识脉络进行发散性学习,实现片断式资源的组合,以形成新的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丽宾.物联网催生智慧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2-5.

[2]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3]林佩玲.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区域联盟移动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51-55.

[4]张岩.城市图书馆“智慧”转型中的三大科技应用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2013(6):59-62, 69.

[5]谢蓉,刘炜.SoLoMo与智慧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5-10,79.

[6]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7]吴杨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育人新功能的拓展[J].图书馆学刊,2011(10): 90-93.

第7篇

冷库是一个需长期保持低温状态的特殊建筑,在运营过程中需以控制、保持冷库温度为前提。在传统冷库设计建造中,温控一般是指通过控制元件和阀件,对制冷系统进行全自动控制,最终达到制冷系统无人值守的目的。

在冷库的实际运营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含氟制冷剂在国内冷库的大面积使用,很多冷库经营者反映其使用的冷库制冷系统已实现了无人值守,甚至使用的自控技术在国内是比较先进的,但和原来的氨制冷系统相比,节能效果并没有理论上表现的那么明显,导致初期投资增加,运行却并未节省成本。

笔者就此问题调研了一些冷库,经过分析发现,冷库的使用功能发生了变化,冷库由原来的以存储型为主转变到以物流型为主。在存储型冷库存储的货物长期不再周转,因此库温较稳定。而物流型冷库则强调库内货品的周转速度,在货物入库、出库环节,库门开启频繁,部分冷库甚至出现库门开启后便不再关闭,从而导致库温波动频繁,制冷系统在白天也频繁启停。因此出现虽然冷库制冷系统自控程度增加,但节能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

笔者认为在现代冷库的设计中,温控设计不应再局限于制冷系统的控制,还需考虑库体保温的设计、进出货物流设计、制冷系统合理化设计等,以实现冷库节能、节省运行成本的目的。

二、冷库温控技术现状

(一)冷库保温技术现状

1.顶面保温

屋面从早到晚都会受到日光的照射,在冷库的围护结构中,是最容易造成库内温度波动的位置,因此在冷库设计时,屋面应做特殊处理。目前冷库顶面保温处理方法最常见的是在保温层和屋顶之间设置阁楼,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在保温层上。使保温层外表面温度升高,此做法可很好地隔断阳光和空气流动导致的库内温度波动。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在阁楼内形成“闷罐”效应,阁楼内部空间温度升高,隔断效果事倍功半。处理“闷罐”效应效果较好的方法是在屋顶加岩棉隔热层,减少热量进入阁楼,同时在阁楼四周的墙面上尽量多设百叶窗通风,使阁楼内外空气流通;对于外保温冷库或阁楼不易通风的冷库,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屋面颜色采用浅色调,同时加厚屋顶保温层,使室外环境对库内的影响降到最低。

2.墙面保温

冷库墙面保温分为外墙和隔墙。在冷库使用时,外墙会在部分时段受到日光照射,还会受环境气流影响而加快表面冷量的散失,因此在冷库设计时,外墙设计主要考虑隔断日光和气流。目前冷库外墙通常设置砖混或钢制外墙,内侧做保温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受《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约束,在设置钢制外墙时,一般在钢板内侧设置岩棉或玻璃丝绵等材料来满足防火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外墙保温效果。无论相邻库房是同温冷间或有温差冷间,隔墙设计时均应以满足在隔壁房间环境最恶劣时墙面不结露为准。

3.地面保温

常见冷库地面保温处理方法有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XPS)分层错缝挤紧铺设或聚氨酯泡沫现场发泡。为防止地下和房间内湿气渗入保温材料,导致保温效果降低,地面保温材料上下均应设置隔汽层。泡沫材料局部抗压能力均较弱,为保护地面保温材料,在其上部设置合理厚度(厚度由堆货高度和堆货形式决定)的钢筋混凝土层。

XPS保温材料抗压性能良好,在工厂加工成规则形状后,现场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性价比高,在冷库地面保温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铺设时,板与板之间存在缝隙,聚苯材料隔热性能不如聚氯酯材料,对库内温度稳定不利。

聚氨酯发泡连续性好,隔热性能优良,在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对稳定库内温度有利,但其抗压强度较差,在施工时须1米见方均布同高软木块以增强抗压性能。软木隔热性能不如聚苯材料,会在局部位置形成薄弱区,现场发泡质量把控难度大,易在隔热层内部形成气泡而削弱保温效果,施工难度大,人工成本高。

对0℃以下的冷库地面,还应在保温层下设置防冻措施,以防止地下长期冷量沉积,导致最终土壤内水分结冰,体积膨大,破坏冷库建筑基础。

4.冷库门保温

冷库运行时,冷库门保温技术对冷库温度控制作用明显。当冷库门打开时,冷库内外除热量交换会导致库温升高外,库外的湿气也会因库内外压差和货品进出而进入库内,导致蒸发器表面结霜加快,库温波动加剧,因此冷库门的保温设计应以减少库内外气流为主要目的。

目前冷库采用的隔断设施主要包括门顶风幕、风幕+PVC门帘、自动启闭冷库门、回流式风幕、自由门式门帘等。以上几种方法对冷库门漏冷影响依次增强。其中,门顶风幕和PVC门帘价格最低,在《冷库设计手册》中,门顶风幕的隔绝效果按0.5计算,PVC门帘隔绝效果按0.6计算;自动启闭冷库门效果很好,但价格昂贵,运行中损坏率高;回流式风幕和自由门式门帘为近年来逐渐采用的处理方式,二者节能效果均不错,隔绝效果均可达0.8以上,适用于物流型冷库,但前者因不能贴地,门口地面处理比较麻烦,后者因无电机,损坏率很低,耐撞效果较好,性价比更高。图1为正在使用中的自由门式门帘。

(二)冷库布局现状

随着冷库使用方式由“存储型”向“物流型”的转变,冷库的布局也在随之改变。存储型冷库以多层冷库为主,追求库内货物存储量,一般整座冷库同温度,或顶部冷间为高温,往下为低温。冷问外穿堂采用常温穿堂,货物进出采用货梯,一层除常温穿堂外,另设公路或铁路站台。这种做法由于采取整体保温,库内温度稳定,但货物垂直输送速度慢,货物管理复杂,易造成冷链断链。

物流型冷库要求库内货物快速周转,以单层或双层冷库为主。为使库内温度尽量保持稳定,一般将高温库设在外侧,低温库设在内侧。冷问外设低温穿堂,装卸码头门采用保温和密闭措施。因要频繁进出货,冷库门一般设有隔断措施,低温穿堂一般兼具二次分拣功能。

(三)制冷系统设计现状

大多数用户会直观地认为,在同等库容下,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制冷系统的冷库,应该比自动化程度低的冷库的库温更稳定,节能效果更好。实际上如果制冷系统的设置不合理,使用效果将会是事倍功半。

目前常见的制冷系统,按照使用制冷剂不同可分为以氨(R717)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以含氟制冷剂的制冷系统、二氧化碳与氨或氟复叠的制冷系统;按照使用制冷机组不同可分为开启式螺杆制冷系统、半封闭螺杆并联机组制冷系统、活塞制冷机组制冷系统;按照使用蒸发器不同可分为冷风机制冷系统和排管制冷系统;按照供液方式不同可分为节流阀直接供液系统、泵供液系统、重力供液系统。本文以制冷剂划分的制冷系统来加以说明。

1.氨制冷系统

氨制冷系统目前在国内使用最多。氨在ASHRAE标准34中被划分为B2级,是低可燃、高毒性制冷剂,虽然氨容积制冷量大、物理性能更适合做制冷剂、环境友好(ODP和GWP均为0),而被誉为最好的制冷剂,但因其安全性问题在国内被限制使用。氯制冷系统一般采用泵供液或重力供液,蒸发器可使用排管或冷风机,制冷机组多为开启式螺杆或活塞。

2.氟制冷系统

氨系统在国内被限制使用后,氟制冷系统得到快速发展。氟制冷剂在ASHRAE标准34中大多被划分在低毒不可燃的A1级或低毒低可燃的A2级,比氨制冷剂安全性高。但氟制冷剂均为人工合成,对环境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大多采用与冷冻油互溶或半溶,制冷系统的回油难度加大,换热效率相对较低。氟制冷系统以前多采用膨胀阀直接供液,随着回油系统的发展,现在可采用泵供液和重力供液方式。蒸发器以前也多为冷风机,近年来铝合金制排管被大量用于氟制冷系统和氨制冷系统中。几乎所有制冷机组均在氟制冷系统中得到使用。

3.二氧化碳系统

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开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前,多用于运输制冷,后来由于系统制冷能力损失和在高排气温度下低的COP,而随着氟制冷剂的出现逐渐被淘汰。但在近代,随着跨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复叠系统)的出现而重新被重视。二氧化碳在ASHRAE标准34中被划分为低毒不可燃的A1级,对环境友好,但因其排气压力过高,在系统中多采用与氨系统复叠的方式以减少氨制冷剂的充注量和工作面,与含氟制冷剂系统复叠以满足国内政策需求。二氧化碳容积制冷量远大于其它制冷剂,为制冷系统的小型化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但由于在大中型制冷系统中需要复叠使用,其节能效果并不明显。二氧化碳复叠系统中的两个系统均多采用泵供液,蒸发器大多为冷风机,目前排管系统还很少见,机组一级系统多采用螺杆或活塞机组,二级系统大多采用活塞机组。

制冷系统采用何种制冷剂经常成为行业争沦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氨制冷剂囚为安全性原因被国内限制使垌后,制冷剂的安全性问题更被业内广泛关注。在此笔者借用《制冷剂应用知识手册》中的一句话表明自己的观点:“任何制冷剂在正确使用时都是安全的,而任何制冷剂的不正确使用都能造成伤害。”

(四)制冷系统控制现状

国内在运营冷库中,前些年建成的氦制冷系统多使用手动控制或机组手动、供液白动的半口动控制,全自动无人值守制冷系统还比较少见;氟制冷系统则人多使用全自动无人值守系统,近年来已实现远程监控和无线监控;二氧化碳复叠系统则要求使用全自动无人值守系统。

食品和药品安全对冷库温控技术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冷库经营者对库温的稳定性、精确度和多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下分别针对气调库、双温库、全自动立体库、高精控温库的制冷系统控制加以说明。

1.气调库

气调库指通过人工调控库内气体成分和温、湿度以达列货物保鲜的冷库。气调库包含气调和制冷两个系统。气调系统的作用是调控库内的气体成分,其控制核心为气体检测装置,控制系统根据检测装置反馈的信息对库内气体成分进行自动调节,使库内货物保存在最佳气体成分下。受气调库进货集中、出货分散、保存期长、库内湿度大、货物易失水等特点影响,制冷系统控制设计有其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由于进货集中,需要快速消除水果的田问热,在进货阶段需要大冷量、大风量,出货分散;由于保存期长,气调系统开启后,冷库门不允许轻易开启,保温阶段冷量需求很小,制冷系统易频繁启闭;湿度大要求蒸发器翅片间距加大,以免频繁融霜导致库温波动;货物易失水则要求蒸发器温差小、风速小。气调库制冷系统控制不但要求制冷与气调关联,而且要满足气调库独有的特点。

2.双温库

双温库常见于物流型冷库中。由于用户未来运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建设双温库以确保冷库的使用效率。目前制冷系统控制多通过使用装有两个恒压导阀的压力调节阀来实现双温。

3.全自动化立体冷库

全自动化立体冷库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一种冷库形式,因其运行节能、管理方便、土地利用率高而受到欢迎,但因其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单库空间较大、运转不灵活而造成有部分立体冷库建成后存在空置现象。自动化立体冷库开始将冷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控制,制冷系统控制为整体控制的一个部分。

4.高精控温库

常见于药品冷库,气调库也属于高精控温库。由于库内保存货物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需要对库温进行精确控制。目前制冷系统控制多通过使用装有一个压力调节导阀和一个电子导阀的压力调节阀来实现,可控制库温精度达到±0.25℃。

三、冷库发展趋势与温控技术的优化

温度控制在冷库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在冷库由存储型转向物流型的情况下,冷库温控技术必然会由原来仅重视制冷系统和设备发展到全方位控制、智慧化运营。同时,随着国内冷库供小于求的状况不断改变,冷库也终将进入多样化个性定制时代和微利时代,经营者会更关注冷库运营的细节,而冷库的温度控制也必将向智慧化控制转变。

在未来冷库设计中,温控应贯彻在设计的每个细节,冷库温控设计应由自动化向智慧型转变。具体来说,自动化冷库设计者主要关注冷库设备的自动控制,以实现无人值守为最终目的,以精确的库温和设备启停控制为手段,其节能效果通过设备尽量运转在经济状态和冷库设施即时性来实现。智慧型冷库设计者除关心自动化程度外,还关心冷库的整体运营状态,包含进出货状态、货物储存状态、节能设施运转状态等,通过对冷库的整体智慧化控制,最终实现冷库建设运营的最优性价比。智慧型冷库在国外已经初具雏形,欧洲和美国均建设有冷库能效在线评估系统,通过对冷库的综合评估,为冷库的智慧运营提供建议。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口物流能力发展迅速。201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4.53亿t,在中国大陆港口中位居第三位,世界港口中位居前五位;集装箱吞吐量为1567万TEU,在中国大陆集装箱港口中位居第三位,世界港口中位居前六位,其中内贸箱吞吐量为156万TEU,铁水联运集装箱为5.97万TEU。历年宁波港口物流情况如图2~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宁波港口物流能力增长势头较快,但从港口物流能力构成来看,总体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随着浙江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对港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港口物流效率不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对外贸易、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市竞争力的突出问题,港口物流效率不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瓶颈。

二、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为客观、科学地研究港口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本文把港口物流能力引入区域经济发展模型。考虑资料数据的全面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吞吐量结构(港口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件杂货吞吐量)对港口物流能力(PLC)进行度量。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包括GDP、社会总投资(STI)、口岸出口额(PEV)、社会就业(SE)和第二产业产值(SIOV)。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以宁波市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为研究样本,跨度26年。其中GDP、社会总投资、第二产业产值、口岸出口额等数据来源于1985—2011年《宁波统计年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与件杂货吞吐量数据来源于历年《宁波交通统计年鉴》;1985—1988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宁波奋进四十年(1949—1989)》,1989—2010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历年《宁波统计年鉴》。因为宁波从1990年之后才有集装箱吞吐量,所以稳健性检验采用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同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港口物流能力的产业集聚效应、就业拉动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进行了深入检验。数据处理采用了Eviews5.0统计软件。

四、实证分析

1.模型分析表1为ADF检验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变量GDP和SE不存在单位根,PLC、STI、PEV和SIOV都存在单位根,但是在经过差分之后,6个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其中:PLC和PEV经过两阶差分之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不存在单位根;SIOV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不存在单位根;STI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序列都表现为平稳的单整序列。在此基础上,采用Johansen检验对协整关系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各变量之间最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进一步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港口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港口物流能力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社会总投资和社会就业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港口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分析(1)港口货物吞吐量回归。4个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模型4口货物吞吐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经济增长。根据D-W值判断,模型4的回归结果是最合理的,其回归系数为14.502,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港口货物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4.502元。而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系数(Adj-R2)为0.998,F统计量为880.783,在1%的水平上显著。(2)港口吞吐量结构回归。把解释变量货物吞吐量(PLC)替换为吞吐量结构(包含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和件杂货吞吐量),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5个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9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港口吞吐量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其D-W值为1.866,再根据GARCH结果判断,序列是不存在异方差的,所以模型9的回归结果是最合理的。其中集装箱吞吐量(PL)的回归系数为135.404,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集装箱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EU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35.404元;液体散货吞吐量(PL)的回归系数为16.633,而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液体散货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6.633元;干散货吞吐量(PL)的回归系数为12.726,而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干散货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2.726元;件杂货吞吐量(PL)的回归系数为12.225,但回归系数不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件杂货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2.225元。

五、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对宁波港口26年发展的系统研究,一方面验证了港口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更重要在于港口物流能力的提升不仅意味着港口基础设施能力和相关配套服务能力的提高,还意味着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从而促进港口服务业、临港工业、口岸贸易的转型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口经历了大发展、大突破,现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转型、创新。在经营上,应该从传统的港口业务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转变;在模式上,应该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模式转变;在服务上,应该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被动接受客户的要求进行装卸生产,向主动为客户提供一些设计研究,提供一些全程服务的方案。港口转型关键在于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理念创新。

第9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互联网;交通平台建设;研究

目前,新型的现代化技术在城市建造以及其他领域中都得到了普遍性的应用,并且这些应用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收获及成果。而要实现全局性、智慧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的城市交通建设,笔者对于智慧城市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完成交通平台的建设所作出的分析,便具有了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智慧城市”背景下“互联网+交通平台”的内涵解读

(一)智慧城市中“互联网+交通平台”的相关内容

“智慧城市”指的是利用现代通信与信息等技术手段进行感测、分析与综合整个城市核心运行系统的关键信息,进而对包含民生、环保、城市服务、公共安全、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多种需求所作出的智能响应。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具有先进性特征的技术,实现整个城市的智慧型的运行与管理工作。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演进,目前已从农耕集群、工业城市发展到信息化时代,而关于城市的建设也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作为人类居住场所的功能得到了新的开发,而且关于文明“磁体”的作用也得到了延伸,城市的构建也越发具有“智慧性”,并为人类更多文明成果的产生与传播贡献出巨大的能量。所以,“智慧”既是人类的精神能力在城市构建中运用的聪明才智,同时城市的“容器”性作用本身也延展了发展决策的科学化、运行质量合理化等特征。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来完成交通平台建设,这些也都更加符合了当今社会所要求的多元、平等、可持续的复合需求。关于在智慧城市背景下的“互联网+交通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指的是以联程联运方式为主体的交通战略。这就要求当下关于城市交通平台的建设必须要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应用手段与科技基础,并将智慧物流与智慧交通等内容共同纳入建设过程中去,从而促使建成的交通平台既能够满通服务的基本要求。同时,其具备的多样化、多元化的模式内容也能够成为平台应用的特点,并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性作用。当然,这种新型的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交通平台建立的艰巨任务,在其建设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方法、技术应用等难题,该项任务也必将成为对于传统型交通服务平台的彻底性颠覆。

(二)智慧城市背景下联动互联网科技完成城市交通建设的必要性意义

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技术建设城市交通平台具有众多优势及意义,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第一,“互联网+交通平台”的新模式属于新兴的业态内容,努力加强平台建设,对于改造传统交通服务行业有着巨大意义。新模式相较于传统服务体系也具有着无法企及的优点,新模式所蕴含的管理体系内容与服务组织体系也更加容易达到高效化、优质化、秩序化的工作效果。此外,在互联网技术上发展而来的交通产业体系也能够实现生态圈的再造与产业链条的重组,这也必将给交通产业的良性成长注入崭新活力。第二,这种将互联网技术同交通平台建设紧密结合的成功建设实践也具有周期的无限性、市场定位精确性、成本节约性、讯息便捷性、信息透明性、服务互动性等特点,而这些特征也更加体现了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地位。有所区分的是,交通平台的建立更加侧重于物流、客运等内容体系的构建,但是二者在完善智慧城市的框架内也都能够实现完美的协同发展。概括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即为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计划之上,对先进的技术进行集成,从而实现网络的宽带化、综合化、物联化。所以,这种关于利用互联网建成现代化交通平台也是同智慧城市发展的总目标相互适应的。第三,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完成互联网同交通平台建设的共同联合,也直接为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其通过科学、智慧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不仅能够保障居民享有更高的生活品质,让人们的生活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使得城市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地分配,从方方面面促进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互联网化、智能化的交通化的建设投入,其具体发展情况如下表1所示。截止到2020年,关于交通市场的规模预计也将达到2000亿元,迎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在智慧城市背景利用互联网完成交通平台建设的方法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要利用互联网完成交通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事项值得注意:第一,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参考与吸收国外优秀发展实例,并从中提炼出关于我国互联网城市交通平台建设的最优方法。运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的本质内涵与需求方向进行重新的审视,不是某一个国家所独有的发展观念,而是未来世界共同的发展潮流。因而加强对于国外先进技术、先进想法的借鉴,对于国内城市建设“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习、运用同样有着重大意义。要达成平台建设的目标,重新的审视城市的内在也显得特别重要。这其中主要包括了城市的目标定位、城市结构调整、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特色与形象的体现等内容。只有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入的把握,才能够促使我国在相关政策与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更加具有长远的眼光,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也保持绝对的竞争实力。第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也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程度,完成政策、计划的确定。关于“互联网+交通平台”的建设目标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建设活动中去的,因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需要符合国内实际。我国的城市建设背景同其他国家还有着巨大不同,其中,我国所面临的人口增长速度与环境承载能力不相协调的问题仍旧较为突出,这迫使着生态环境的压力与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也日益增大,进而城市交通的管理协同性、办事效率也都受到了不良的影响,并且经济产业的格局也同管理办法、技术生产不相匹配。所以,只有立足现实的建设,切合实际发展,才是我国建设的必由之路。第三,要实现由供给型的发展转型为需求型的模式升级,关键要从“内在”进行“翻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于交通要素之间的识别、定位、与管控工作也成为连接人、路、车三者之间相互协调联合的技术要求。由此可见,正确处理好互联网交通特性与城市交通平台建设特性之间的联系,也成为十分重要的技术内容需求。从如下图1所示的关于智能交通的市场发展规模图示中可以看出,智能化的交通市场也被人们普遍看好。但信息技术本身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要做到交易成本的有效降低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明显提高,那么同互联网相衔接的顶层设计模式,也需要得到交通行业市场化的力量的大力推进。第四,要切实实现互联网在交通技术领域的建设工作,还需要对关键性的技术进行详细体现。我国关于城市交通系统的管理现状,就目前来说还是相对封闭的,不同种类的信息也仅仅属于分属部门的内部拥有,而造成这种信息之间的不能更好地完成分享任务的原因,主要还是关于互联网的综合性技术没有落实到位。这种综合性平台技术的匮乏,一方面是没能对交通信息的数据内容进行深层的挖掘与融合,另一方面,在面对真实的交通现状时,这种交通现状也使得政府部门无法对城市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不能达到减少交通出行成本的结果。而要对综合性的交通平台技术进行掌握,从整体上来说主要是对技术的系统性、集成性、先进性与综合性提出的要求。系统性指的是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能够符合特定的要求;集成性特指对于整个交通互联网系统内部技术的集成要求;技术的先进性主要是能够对现实中的问题实施可靠、可行的解决;综合性的要求则是对系统中所有技术的综合性运用,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

三、“互联网+交通平台”建设过程中关键技术的运用办法

要实现关键技术在“互联网+交通平台”建设中的良好运用,简单来说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利用互联网做好交通平台的检测工作,检测技术便是其中一项的内容。尤其是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关于项目的检测及技术与手段都是十分常见的,其丰富性内容包括了对线圈、雷达、视频采集、雷达、卫星定位、微波、手机终端等方面。尤其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视频采集、GPS、RFID技术也成为采集数据类型最为快速的方法,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包含了公路车辆闯红灯的自动记录系统、车辆违法自动记录系统、交通事件的检测系统、车辆智能监测系统、交通信息的采集系统、机动车辆的查缉布控系统、车辆定位系统、电子车牌、ETC停车收费系统以及其他违法行为的信息采集系统等。第二,互联网网络技术作为建设“互联网+交通平台”的基础性技术,在系统平台的具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不同信息之间的基本交换与通信功能,因而对于交通平台所需要的程序、数据、文件之间的传递也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予以满足,而要实现计算机互联网可靠性能的提升,那么技术人员可以在联通网络之后将网络之间互为后备,以此满足当某一网络或机器出现故障时,这种互为连接的备用设备变能够为故障网络提供备用的系统网络,从而实现安全、稳定的互联网运行的要求。第三,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关于该项技术在互联网交通平台建设中的使用,也有着十分必要的研究意义。其研究的方法与路线因为不同学派之间观点存在差异性,所以在研究方法与内容上也有所区分。综合来说,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专家空盒子、神经控制、知识控制、模式控制等智能控制模式与智能通信以及智能管理方面的内容。第四,关于交通数据库的技术内容。该项技术通常是指在外部级、概念级与内部级结构内容中建立起完善的交通系统,而各项组成部分又共同形成一个完成的交通平台数据库整体。其中概念级是指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内容,这种结构的内容也被称作是概念视图,不仅所有的数据能够被相互描述,同时这种联系关系也能够从数据结构上得到展示。由此,概念视图也可以说是对于所以外部视图内容的并集。外部级又被称作用户级,能够定义同用户产生紧密联系的数据信息的局部性的逻辑结构,这又被称为是数据库外部视图内容,而与一个数据库相对应的能是多个外部视图,所以不同的外部视图之间其内容既可以相互不同也能够互相交叉与重叠,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最终共享。而内部级则是当概念级已不涉及到任何存储的特征时,同样实现储存结构的意义,从而在内部对其展开视图描述。这种内部视图的方式可以对存储的字段予以说明,并且也包含了对顺序、散列编址、索引、指针以及其他细节的记录。

四、结束语

城市交通平台的建设不仅关系到整个城市结构是否合理、美观,更同居民的出行交通、日常行为、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具体生活活动有着密切且直接的联系。因而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打造根据信息化、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平台,也更加符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由此,更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不断的加强建设方法研究,并积极投入实践运用,进而才能保障人类生活的高质与便捷,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谐。参考文献:[1]孙中亚,甄峰.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述评[J].规划师,2013,02:32‐3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