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和德育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2 11:29: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和德育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德育和德育教育

第1篇

(一)陶冶学生情操。

德育与美育相辅相成,德育是基础,美育是有效形式,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德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不像其他技能一样一下就能学会,只有慢慢地渗透到教学中,效果才会慢慢体现,不是填鸭式的填进学生脑袋就能改变他的思想,只能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才能起到真正的德育效果。先生提倡美学教育,认为美术教育是美学教育的主要部分,希望以美学教育来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对高中生品德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并具体指出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依托美术教学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规划梦想,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学生来说,拥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以后的从事美术的大学生活及工作当中也更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有迫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及家长没有认清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位置,认为美术教学是有可有无,认为美术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并无实质意义,把重点全放在主课上。因而美术教育得不到重视,更谈不上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就算是美术特长生也是迫于考试,只练就考试的本领,而在思想上忽略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

(二)高中美术教学的设备和方法比较落后。

高中美术教学不重视,因而也导致学校的美术教学设备落后,无法满足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和创新教育。老师用传统的教具(教科书、挂图、摆件)来教学,教学模式简单,学生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进行创新教育。

三、探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德育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渗透。

1.在美术课堂教学欣赏中渗透德育教育。高中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的借助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或是有意义的科学教具,丰富教学方式,比如,美术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名家的书画或是音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或是在教室内张贴一些教育意义明显的教育印刷品。教师尤其注意要根据不同的审美元素及学生所应该掌握的审美形态进行细化的分类,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美术课后作业中渗透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后,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外作业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比如让学生进行一些临摹作业,教师可以留一些名人的绘画塑像教材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同时学生能够在临摹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名人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辨别美丑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可以根据社会实际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辨别失误美丑方向的感染和熏陶,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辨别美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创新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1.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设计有效的美术教学。在对高中生进行美术教学的创新时,首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讨论或是问答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这样恩那个为学生营造一定的空间,提高学生对美术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为高中美术教学创造一个好的开端。

2.利用多元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观察和想象是对他们情感和思维培养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学生认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的思维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图文提高学生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合理引导学生,创新美术学习思维。传统的美术教学是对学生作业的一种评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而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创新美术学习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比如在对学生布置一个美术作业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充分的发挥,让他们运用新思维去学习美术知识。

4.提升美术教师综合素质,使美术教学创新有源头活水。要想对高中生进行美术的创新教育,首先应该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入手,教师是学生课堂教育的引路人和指挥者,扮演者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之前首先应该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以学校首先应该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的意识和方法,保证高中美术美术创新教学更好的实施。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激烈的竞争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知识储备,也同时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德育教育侧重于人的社会性,离开个性心理谈德育或者离开社会谈心理健康都是难以想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弄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区别

1.内涵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指对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2.目标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个体属性,目标在于寻求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即内心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社会取向的特征,它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具有高度的约束性。

3.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好能保持价值中立。道德教育中,要求学生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为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因而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联系

1.面对的挑战相同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元化的知识不足以解释所有事实,而多元化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同样令人无所适从。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帮助。

2.教育目的相同

在学校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

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4.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

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德育新模式的形成

目前的德育教育往往把“禁止”作为立足点,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做主体,让其在活动中去实践、思索、选择。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德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就必须变原有的保姆式、管教式德育为开放式、自主性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和自主选择、自我管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情感的作用,有助于德育效能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灵感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德育工作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以诚相待的交流少;批评多,表扬少;缺乏人情味。师生之间唯有建立深厚感情,老师讲的道理学生才愿意听,教师的帮助学生才乐于接受。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有德,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

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德育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庸俗化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德育功能的良好实现。

2.设置与德育相结合的机构,完善教师的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为保证教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同时,要完善和优化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相结合,让心理教师更好地为德育教育工作服务。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塑造完善人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教育,它关注的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心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可行方案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它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活动、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努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德育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必将成为学校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区别与联系[J].人民教育,1994年10期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化教;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2002年2月,同志针对中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时说: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2006年提出了对青少年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现在许多学校对德育工作已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体而言,仍存在许多问题。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及新课标教育理念,必须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充分发挥。

一、新时期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地位不高

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随时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等。社会上功利主义造成德育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2.德育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实际

在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经常用政治课代替。德育教育的目标只停留在“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上,内容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不够;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没有满足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要。另外,德育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中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3.德育方式简单灌输、途径单一

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曾有报道:在某班开展的学雷锋会上,孩子们讲得热泪盈眶,可会后没人擦桌子;某校的献爱心活动,孩子们喜滋滋地把金额大的钱换成小的,比赛谁献的次数多。这无疑是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讽刺。简单、单向、缺乏学生积极参与的灌输教育是教条教育,没给孩子留下主动思考、选择与行动的空间。真正的德育教育是要求学生学会一种理念,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真正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4.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的不足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上,至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已被忽视了,这种满足于只抓外部行为而忽视内在思想情感培养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5.德育定位追求名利、缺乏实效

在教育思想上,教育部门及其领导未能真正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采用考分制,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学校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好坏。在这种导向下,德育的定位只是教师教、学生考,在教学效果上只是追求分数,不是教给学生道德的理念。学生只是简单的记诵,把提高分数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样德育教育就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1.加强师德建设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的榜样是无穷的。如何切实、适时地开展师德建设,我有几点建议。制定师德建设计划,如把学生、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道德行为问题列为重点整改内容;建立相应监督机制,定期举办师德评优活动,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师德理论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如心理辅导,专家座谈,下乡助教,文娱活动等。

2.德育教育思想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形势和教育对象的研究。一是根据社会形势确立德育内容,找准影响中学生思想的热点及敏感点,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二是适应学生需求搞教育。中学阶段,学生思想求上进,精神求充实的欲望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他们的需求,及时主动地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上。三是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搞教育。

3.德育教育遵循稳妥恰当原则

对学生教育要自然贴切,不留一点斧凿形迹。表扬要恰如其

分,批评人不能过头,切忌急风暴雨整人压人,而应用“润物细无声”的态度和热情去感动学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正确地影响别人。在教师恰当稳妥的教育中,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

4.传播载体从单一模式向立体转变

在现代化教育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要树立时空观。如形成多样化德育教材,以书本为主,辅之声像、计算机软件、实物教材等;要探索多样化德育形式,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辅之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参观调研等形式;要确立多样化的德育课堂,以教学课堂为主,辅之以网络电教课堂、社会课堂、文化和科技活动课堂等;要运用多样化的德育资源,特别要重视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作用。

5.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德育教育网络化

学校在组织好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人员、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水

平,使各方面密切配合,最终达到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目的。

6.借鉴别国德育教育模式

美国中学用于道德教育的课程和方法分成三部分,即价值澄清、行为修正和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价值澄清的关键是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做不同选择的后果和意义,提供他们思考价值的机会。行为修正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基本的道德行为,修正过程要求学校和父母联系,使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行为一致。发展道德认识能力,主要是教授道德推理,重点是围绕着各种道德规范讨论学校环境里产生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模式使美国近30年来德育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4篇

一、 对服装专业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服装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关系到我国服装业发展兴衰成败的大事,我们专业教师必须要正视这个重要性。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在国家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让德育教育产生效果促进专业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人重德自美,花固本自红”。 我们本着 “育人重德、固本培根”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往往抛开学生身边实际的东西,注重一丝不苟地按照课本进行说教。没有和专业联系起来,导致德育教育对专业的渗透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一味地说教远不如专业技能,家庭矛盾、社会新闻、师生关系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来得实际,在实践中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也许会让德育工作起到揭竿见影的速效。大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很强,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见解,他们对自己所关心的专业及相关的知识,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因此,要想教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溶入德育思想更应该注意从身边的事、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崭新的教育手段,辅以鲜活的服装专业实例,形象生动地进行教育,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服装专业教育者,我们必须传授服装专业知识,并尽最大可能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市场经济需要这方面的人才,需要专业知识。将来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并要求我们培养一代高能力、高素质、能创新的服装专业人才。而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让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公司之后要体现出我们教育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不仅要教书授慧,还要育人培德,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而德育工作的实施,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我认为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最有利的途径和方法。让德育教育服务于服装专业教育。

二、 服装专业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要要做到寓德于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我们服装专业任课老师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境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三是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专业教师有了信任之后,就会有兴趣投入到专业学习,也会以老师为榜样,认真分析专业上的问题,与专业教师积极沟通解决。

在学生心中,老师是神圣的,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应该创设情境,牵引学生进入佳境,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渗透力,让他们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塑造,达到得到学生,信任和尊重的目的,在学生潜意识中建立威信。如果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关心不够,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他们就会认为这位老师对他们并不上心,心里就会和老师有了距离。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把教书育人融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赋予课堂新的内涵――寓德于教。

要做到寓德于教,就需要每个任课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服装专业老师不仅要精通个人的业务知识,同时要精通与业务相关的革命理论知识,生活哲理知识以及其中蕴涵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等,并能不失时机的、巧妙的、自然的、科学的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 专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服装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服装专业学习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如讲授《服装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知识环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也为将来就业建立集体主义观念就打下基础,有团队精神。

服装专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激励意识,实施德育教育的多样性。发挥榜样作用,寓德育于学生的“比、学、赶、帮、超”中;给学生讲述前几届优秀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例子。注重趣味性,寓德育于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中;让他们注重实践性,寓德育于学生广泛社会实践中,以校友为榜样,努力钻研专业知识。

每位学生总有优缺点,要推进学生全面进步,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挖掘出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评优选模活动,同时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树立起典型,使学生有榜样,干有奔头。如我教的《服装结构基础》课程中我布置了两部分作业:结构图绘制和成衣缝制,我分别把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何促进了学生的上进心,同时有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服装工艺技能成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经过我试验,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每个学生主动评选成绩最好的同学作为典型,我再适当的采用激将法调动学生的上进心,激励每个同学在平时实训时就比赛起来,让学生有了求胜意识,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操作技能了,也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 专业教师应该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服装专业任课教师要把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成为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其实,每一学科,每一章节,都蕴涵着生活哲理,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第5篇

1、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必须是结合自身的基础和目标来制定,也必须突出自身特色,也就是毕业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在工作中认真刻苦、愿意从基层干起、具备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然而,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显示,如今较多高职院校的前身都是从前优秀的中专学校,由于转变的时间还不够长,其中较多的德育教育者便是中专学校中德育教育的工作者,工作之中难免还脱不掉中专德育教育的桎梏。由此看来,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设,而是沿用了类似于本科教学模式,然后进行了稍许的加工和浓缩,不但没有对高职教育的特色进行突显,更让高职的德育工作走入教育误区。

2、忽略了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不但有人的内在和外在的价值认识,更包括了价值实现等问题的理解。然而,由于近些年来的部分文化鼓吹,让不少“快餐式”文学作品以商业的模式席卷了整个文化市场,对含蓄文学、严肃文学等作品造成较大的冲击,更是由于快餐文化刺激性强的特点,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十分巨大。在湍急的文化潮流之中,流传千年的儒家哲学反而被利益至上的思维所冲淡。

3、整个社会环境向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的,一方面是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了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视野;另一方面是因改革深入所带来变化并不能满足人民与日倍增的需求,既定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已经在改革浪潮之中,巨大的身份转化所带来的彷徨、困境以及迷惑。这种心理上、生活上、精神上的多重压力让人们产生了巨大的逆反心理,削弱了其对社会和国家的信心,产生了背离德育教育的负面情绪。

二、高职德育教育效果弱化的应对策略

1、职业教育的特色德育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便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自己,树立合理的人生观,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因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今后的职业生涯所开展的,因此,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便是现阶段学生的主要目标,德育工作便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根据职业的特点、需求、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促成职业道德的形成。这是需要贯穿整个素质教育阶段的教育思路,不仅仅是思想道德层面的,也应当是包括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的。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艺术节、主题阅读竞赛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和人际交流,引导学生为人处事。

2、体现高职德育教育的观念创新

转变高职德育教育者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虽然传统教育方式让学生过于循规蹈矩,导致其思维僵化,同时又缺乏个性和创新意识。但是这些个性敦厚、性情温婉的学生反而更容易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青睐。因为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学生确实存在不少闪光点,然而,他们却不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世纪的高职毕业生应当拥有科学的理想规划、合理的价值观、端正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平等、正义、团结、守法;自尊自爱自律,诚实守信;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平等观、正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情绪自控意识。

3、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之一,其对于人生价值的内涵、标准等问题的理解和阐述都十分丰富,理由充分,论述完整,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是在当代的学生普遍对传统的道德、是非、荣辱等观念认识不足时,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当及时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迷失的环境,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人士的关系。首先要建立独立自主的意识,然后需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始终坚持正确的原则,坚守个人底线。将思想和道德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为了理想的实现,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学校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传播正能量,把握好德育工作的脉搏,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坚持正确的德育工作方向不退缩,这样才能提升德育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结束语

第6篇

论思想政治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邵龙斌

( 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中学  四川省甘孜州 626102)

 

德育教育因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又是精神力量的源头,所以历来就是教育的重头戏。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树人者,以德为先”,足见德育的重要了。正因为德育的重要,因此,自然科学中都渗透着她的灵魂,随处可见她的影子。但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又岂能仅仅成为众多科学的附庸?!她自有其阵地,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下面笔者就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性作用

    理论是学科的基石,这是常识。无论什么学科,没有理论基础的学科,无疑都是美丽的空中楼阁,都是站不住脚的,既不会长久,更不可能期待发展壮大。德育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科学理论作为其出发点和有力依据,又怎能当此重任?完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品德的培养。一般学科在涉及德育教育内容时,由于受学科限制,大都就事论事,仅仅谈到了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深入探究 为什么的问题。因而绝大多数都没有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去说个究竟,如果施教者处理得不够恰当,难免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甚至让人觉得那是在作秀。当然就不可能达到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他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它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中接受其思想,受到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正是这样,才使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合情,而且合理,使德育教育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系统性作用:

德育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思想品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国情时事等等诸方面,而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由许多个侧面构成。这些单个的侧面无一不在充实和完善着这个体系,使这个体系更加丰满和更具魅力。但这些单个的侧面却不能单独完成整个体系的功能。我们的各个学科正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侧面,尽管它们从各个侧面丰富和完善着德育教育,但由于各科性质和侧重点的不同,它们没有,也不能提出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要求。因而仅仅这些侧面出发,只能从某个侧面对人的品格加以塑造,而不可能塑造出品格完全的人。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只有思想政治课,才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求的人才标准,对人的成长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这种完整的系统性的要求是其它任何一个学科所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在这种全方位成长的标准要求之下,德育教育方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规范性作用。

由于德育教育本身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不问的阶段,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  甚至不同的社会还会有着完全相悖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要求;加之人们的认识的差异,可塑性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差异都较大。而其它各学科的重点都不在德育教育上。因此极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况且现实的社会中善恶并存,真假混杂,美丑难分。此不可能对德育教育提出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这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然而思想政治课通过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优秀民族传统美德,优秀民族文化的肯定和继承,而对有史以来,损害我们民族利益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和事的否定和批判,从而明确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区分了复杂的社会生活。把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规范到了真、善、美的旗帜下。并结合时代的要求,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这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重大作用,它使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规范之下,沿着预期的目标,顺利进行。

四、前瞻性作用。

德育教育自身存在着发展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唯其如此,德育教育的功用方能完善地展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品德良好的合格人才。但德育的发方向何去何从的问题,只能建筑在由思想政治课构建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由于思想政治课不仅对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予以肯定和继承,而且思想政治课根据自身的科学性,在科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合乎逻辑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的预见,描绘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来,  引人入胜,催人奋进,,这为德肓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指明了发展方向,使德育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这便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的前瞻性作用,它确保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恒久地成为教育的灵魂。

第7篇

一、围绕道德教育的主题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探所出一条自己学校特色的道路。例如,可以从校本课程入手,逐渐地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传统。在课程研发的时候,需要反复实验等问题,这些巨大的难题和阻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教学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保证了后续道德教育效果的延续。

二、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德育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高高在上,向学生宣讲一些道德的标准和理论,要求学生如何做,为荣;不怎样做,为耻。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学生会带来一种压力感。而且,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也会让学生发现教师如果做了一些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的时候,内心产生极大的不协调,从而干扰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教师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言行一致才会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所以,德育工作不是只要学生学会了就可以,这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方向的流动。德育教育的效果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自然发生的。德育工作不落痕迹自然渗透,让学生内心无声无息中,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带有思想和情感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角度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所以,在这样的工作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也在发生着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说,道德教育要想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在情感上让学生有所触动,当学生有所触动之后,自然的就能够透过情感了解到背后的态度。而态度的内容实际上反映出来我们对周围的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所以,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有所触动。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个性化地认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处的主要环境。走在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布置,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都会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生活化的策略来说,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如何打造,也是整个小学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干净整洁,优雅美感,也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健康积极向上。充分利用校园的整体环境,进行道德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小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也是他们每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文化环境的打造,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熏陶的影响。尤其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校园环境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甚至一些教职工的非道德行为,要及时地干预,避免扩大消极的影响。

五、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作为道德教育接受的主体,学生思考并且实践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所以,道德教育的效果本身也要从学生主体感受上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内在的觉察和外在的表现,综合地进行考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得到发挥。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细节,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情况入手,进行道德教育。从道德产生效果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且做出回应,这也是生活化策略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六、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

第8篇

关键词:中国梦;高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隐性德育

中国梦的实现与高职教学改革,特别是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十分密切。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鼓励当代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1中国梦为高职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中国梦不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而且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中国梦不但指明了国家建设的方向,指明了人民追求的方向,而且指明了行动发展的方向,指明了个人拼博的方向。同样,中国梦也指明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让他们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类的基础课,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与职业特点结合起来,进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的语文教师,应该心怀“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把中国梦的思想与理念贯彻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去,把中国梦变成每个学生心中的梦,把中国梦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去。基于中国梦视域以及党和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高职语文课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必须把每个学生个人梦想的教育渗透到中国梦教育中去,而且这一定会成为全民族追求与实现中国梦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2高职语文课程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

隐性的德育功能是指“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起潜移默化作用”,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教育功能。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中国梦视域下突出高职语文的德育功能是完全可行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积累、认知欣赏、审美教育、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名篇的解读、分析、探讨、学习与欣赏中实现的,其隐性德育的导向功能、启发功能、育人功能也都是在这些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探讨、学习与赏析,学生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且作品中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也是最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要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工作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学经典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具有德育功能的成份产生认同。

3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3.1教材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最好载体

语文这门学科不但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而且具有天然的求真、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在编写高职语文教材的时候,不但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实际,而且要特别注重高职学生的特点,在突出人文性、工具性与高职性的同时,更加侧重考虑选进教材的那些经典篇目的道德力量。同时,还特别针对高职院校应用性、实践性等方面的实际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体现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厚重的人文素养基础。所以,自主开发编写的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完全打破了以往按文学史,或者按文体编写的格局,综合设计了“大学•大师•创新”、“友情•爱情•梦想”、“经典•仁爱•智慧”、“人文•丰碑•艺术”、“自由•品格•财富”、“眼光•境界•人生”和“写作实训•语文实践”等七大专题。这些专题均涵盖了读、写、听、说等各种基础技能的训练,并且做到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把高职语文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为关键的内容均作了缜密的安排。选文方面的原则是力求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类共同美德、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体现了高尚理想、人格力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内容和时代风貌,体现了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

3.2教师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执行长官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语文德育功能首席执行官的教师应有这样的意识与高度,挖掘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严格遵循语文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备课的时候,力争做到有效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无论是作者简介、作品讲授,还是文学欣赏、读写训练等任何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充分运用灵活的方法、生动的形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经典中的通过教师最朴实的语言诠释过的带有德育力量的思想与观念。在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情与活力,从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实现思想的升华。如果要让高职语文的德育渗透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一个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语文教师身上“德技双馨”的素质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师高尚的情操与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品格教育虽然是无声、无形的,但这却是一种“大道”,教师人格楷模与道德楷模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德育渗透因素。

3.3传统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厚重根基

无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还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那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深入挖掘蕴涵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光辉思想、可贵品格等并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中,才能夯实高职学生的文化根基,才能全面激活这股实现“中国梦”至为重要的力量。传统文化当中不但蕴涵着“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积极入世的立身哲学,而且蕴涵着“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这些非常可贵的处世准则。数千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高尚品质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自从提出中国梦以来,并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比重;要积极运用传统的节日仪式等弘扬传统文化;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作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还要特别强调语文课堂应该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充分利用优秀、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立志、修身、爱国、仁孝、勤俭、诚信等多方面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中国梦视域下要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当然要侧重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侧重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撷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性、思想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往往能够收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美德的重塑,让新时期的高职德育与高职语文德育都拥有了新的内涵,特别是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不但拥有了厚重的根基,而且出现了现代的元素,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共同构建现代高职学生良好完备的道德观,也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3.4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肥沃土壤

只有充分重视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大学精神、行为准则、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因素,并与高职语文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实现的沃土。在中国梦视域下,语文教师如果要塑造学生纯美的灵魂,就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这片沃土的开发,特别是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的解读。正如民盟主席蒋树声所说:“大学精神应该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难以言述,但是无处不在,到处可以看到,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好的学风、优良传统,综合起来存在一种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的德育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爱国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等精神的全面确立,并通过这些精神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些精神当中,最具锋芒的部分是批判精神,因为批判精神不但是对“德育主体的精神彰显”,而且是“德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理性风格与探究工具”,不过,批判绝对不是吹毛求疵,其支撑点就是爱国精神,所进行的批判都是出于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并最终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师在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解读的同时,还应该时刻注意结合校园文化的相关活动,依照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3.5活动拓展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第一,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必须加强学生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全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赏析、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笔者所在课题组编写教材的时候根据项目导向的思路设计了专门的“写作实训”,每个项目都设计有项目说明、项目要求、基础知识、基本功要求、写作技能、模拟场景和实训任务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进行有效的实践与训练。除此之外,还特别编排了“故事会”、“赋诗填词”、“书香校园”、“即席演讲”、“书法技能”等合适在课堂中开展的系列的语文实践和训练内容,不但充分突出了高职院校能力本位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要求,而且可以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常态化的训练与实践,教师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在学生的课堂实践与训练中有针对地融入中国梦及德育的因素。第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好课内的实践活动,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时,结合大学精神及时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结合语文课和各种语文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校性的经典诵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演讲比赛等。在大学二年级时,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全院性的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深度整合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之外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和项目,全面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培养计划,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各种技能技术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成长,全面成才。第三,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应将德育实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有效、广阔的德育环境,密切结合社会大课堂、生活大课堂,实行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实践活动,到革命纪念馆参观访问,深入当地社区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践活动中得到思想上与人格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培养高职学生在平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性地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把高尚的人和事写下来,记下来,并在班上进行交流。特别要善于借助高职学生到工厂,到企事业单位去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机会,要求他们写好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方案、计划、调查报告或实践报告等。这样做不但把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而且把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真正融合起来了。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前途命运,还与当前的社会、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德育渗透功能不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在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中国梦视域下的语文德育功能不但因此充满了时代气息,而且把素质培养、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适应了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综上所述,在中国梦视域下把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是时代的要求,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郭孔生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仁义信和民本大同———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论[J].道德与文明,2014(5):11-15.

[2]郭孔生.论隐性课程的涵义、特征和建设思路[J].辽宁教育,2012(11):21-23.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德育渗透;内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98-01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科学的发明创造,我国现代科学技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如我国《墨经》中最早的光现象的记载;沈括的《梦溪笔谈》最早对磁偏角的记载;磁学中的指南针是我国最早发明;我国核电站的建立;我国三峡工程截流通航;神州号飞船载人实现飞天梦等等。在物理教学中,花一点时间就可以叙述清楚,既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豪感。另外,针对物理学中很多物理量的单位和物理规律往往用外国人名来命名的这一现象:如力、压强、电流、电功率的单位分别用牛顿、帕斯卡、安培、伏特等等,又如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教学中只要一点拨为什么这些单位和规律无一个是用中国人名来命名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近代确实落后了一大截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为国争光,奋发向上,争创世界一流的崇高理想。

2、勤俭节约的思想和环境保护教育: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章节中,提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与能源有限的矛盾,导致能源危机,教育学生本着节约的原则,珍惜一度电、一克煤,为社会作贡献。人类在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同时,对地球自然环境又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讲述风能的利用、燃烧等问题时,对废气、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针对生活中砖瓦厂、各类机动车排出的烟气,还有在讲述声音中的噪声时,指明噪声达多少分贝可让人失去听觉,感到烦躁不安,无法学习、工作、生活、及休息。通过对上述问题讨论与分析,对学生可以进行理解他人的教育,加深学生对噪声的了解,同时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勤奋钻研,追求科学真理和破除迷信教育:在初中教材中出现很多物理学家及他们的建树,如:法拉第花十年时间艰苦研究,偶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安培出门时仍思考着问题,竟把马车的木板看成黑板演算;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仔细反复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等名人事迹,学习这些科学家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勤奋钻研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去思考、创造,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真理。如:日常生活中迷信的“雷公”,实质就是电学中正、负电荷相遇的电的一种自然现象,曾被人们误认为“神”,科学告诉人们:好人与恶人在雷电区都有生命危险。通过正、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雷电知识,破除“神”的迷信,让学生思想走进科学境界。

4、注意安全教育:在讲述电知识时,说明电的好处与危害,电可以对人造成危害致使人触电身亡,也可能导致火灾,如短路,用电器功率过大导致电流过大,据焦耳定律可知电线细而电阻大则发的热就多,使导线的绝缘皮达到着火点燃烧起来。因此在讲述中告诉学生注意安全用电,脑海里充满安全意识。又如惯性对人类的危害等,引起学生注意这些隐患,增强安全意识。

二、用适当的方式把德育渗透于课堂

1、新课引入中的渗透:在新课引入时,把德育放入物理知识中,让学生带着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接受新的知识。如在讲用电常识的时候,先讲授一些无故触电的事例,有的人不懂电的知识带电操作,靠近高压线,以致丧命黄泉,引导学生有安全意识,接着讲授安全用电常识,这样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讨论中的渗透:这是德育渗透物理课堂的主要方法。在课堂随时可以引入的德育教材,并让学生讨论,如讲惯性时,各种交通事故,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财富和生命损失,我就提出让学生讨论,能不能尽量避免交通事故?学生有的提出不可能避免,因为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要使高速运动物体立刻静止,是不可能的。但也有的同学说大多数是可避免的,只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就可尽量避免交通事故发生。通过这番讨论,德育与智育并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