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土地资源与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3 10:55: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地资源与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土地资源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 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率 提高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4-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的占用量不断增多,因此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无论从国家整体上看,或者从建筑施工的微观角度,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都存在低下的问题,如何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已经是一个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效的促使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并且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强化土地规划和管理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

1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

针对目前的土地利用形势,构建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有助于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做到科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存在以下缺陷:总量大,人均少,耕地压力大,非农建设占用地面积急剧上升,占用耕地面积大,对于土地的管理和规划模式是粗放型管理,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资源,如何解决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利用动态监测模型对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研究,利用动态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将各种监测数据纳入变化模型中,模拟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变化。

1.1模型的基本原理

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这种系统方法通过建立一定形式的数学模型来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一种全新的土地利用研究途径。根据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各种变化的原因、过程以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构建该模型主要根据以下两个基本原理。

首先,是模型驱动力的综合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管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而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人口、技术水平、富余程度等方面,其中对于土地规划管理的失误、经济的变化等因素对于土地利用率的影响最大,对于土地利用效率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之间通过管理与规划而相互联系,它们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由于规划管理的效果使它们具有交叉相互作用。根据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动态模型,结合现实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之间的变化进行预测。具体如图。

其次,是关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指土地利用的变化中的各项因素与土地规划管理具有一种紧密相关联的特点,不同的管理规划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因素形式,土地利用变化会受到不同规模尺度的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因此,对于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不能根据小尺度规模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累计,同样不能使用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来对小范围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预测。只有根据测特定的区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模型,才能准确的把握土地管理与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影响。

1.2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空间意义

土地最直观的特地在于其在空间区域的固定性与独特性,因此对于特定区域(国家整体也算是个区域)的管理和规划会造成其空间形式产生定性或定量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分析,才能更准确的认识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例如在郊区一家工厂被改造为耕地,或者郊区一片耕地被改建为一座工厂,同样是相同面积的土地,两者之间或许在面积上相互抵充,但是通过空间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叠合运算和空间统计分析对于各个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土地的为转移部分、转移部分和转移去向进行分析,识别新增部分和来源。通过对这些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土地规划与管理对于土地的利用率是否有促进作用。

1.3土地综合规划动态模型

由于土地规划与管理会促进土地利用产生变化,对于特定时段,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对于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反映该区域内由于规划的作用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助于更加合理的设计土地管理与规划方案。某一研究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表达式为: LC= ni=1ΣLU i-j 2ni=1ΣLUi × 1T ×100%;LCT= ni=1ΣLU i-j 2ni=1ΣLUi ×100%。其中:LUi为监测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Ui-j为监测时间段内第i类土地类型转为非i类(即j类,j=1…n)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监测时间段长,当T的时段长设为年时,LC为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综合年度变化率。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也有积极的作用,在计算区域土地利用总体的变化速率是适用和有效的。

1.4土地规划管理的空间尺度转化模型

由于不同的管理规划对应着不同的利用模式,因此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模式应该有助于当地建设,并且能够改善区域尺度的土地生态问题。这种规划模式才能有助于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促进土地使用率不断提高,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宏观上对区域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进行研究,还要从微观角度对小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进行探讨,国家整体的土地规划对于各地区具有指导作用,但是不能硬性的将这一规模尺度应用到以下各级的规模层次上,某一规模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机制在更大或更小的范围内可能表现得不明显或根本不适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中小尺度上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大尺度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需求。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同时也是受制于土地资源最严重的矛盾凸显期,从宏观上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需要不断深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因此土地资源瓶颈就更加凸显,在确保一定的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效率是一大问题。其次,由于人口压力的家具对新增建设用地形成刚性需求。再次,由于经济发展趋势过快,各个地区的用地效益差距较大。最后,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面临着用地资源的匮乏,根据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研究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根据管理与规划动态监测模型属于整体较大尺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耕地整体被滥用、管理混乱等现象屡见不鲜,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其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改革。

2.1缩小指令性规划范围

从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应该缩小指令性规划的范围,而逐步扩大分区管制的独立效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应该逐步实现各个地区对于诸如农田水利或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区管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随行入市,不再将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整体的土地占用年度计划,而对于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应该报经国务院审批,这些类型的用地应该减少计划管理,将这些用地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内,往往会对区域内的其他因素造成很大的冲击,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

2.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

目前,有许多专家认为应该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这种意见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会加剧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非农占用低计划会扩展至农业内部用地,指令性计划将会扩展至整个农业生产结构用地的调整,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对于粮食的播种面积主要由市场和政府经济部门共同调节,近年来供过于求的市场趋势使得这种调节模式发挥着巨大的潜力,而如果再次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就会造成越管越乱的情况,我国政府对于非农占用地的宏观管理已经稍显牵强,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就会丧失规划的有效性。

2.3增加规划与管理的市场弹性

我国目前正在不断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除了要坚持市场调节的作用外,还不应该摒弃计划管理,要坚持在特定领域采用计划指标,对于如招商引资等情况而导致的较大缺口,如确有需要可以允许地方在一定幅度内使用计划外指标,使用计划外指标要经过省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而对于用地较多时,则应上报国务院批准。

3微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现今社会发展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加大,特别是那些占地面积特别大的企业,每年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本文举油田企业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为例,分析如何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促使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3.1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

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企业来说,应该设立专门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并且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运行机制,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对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加强可行性论证,深入市场和环境进行调查,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规划合理。

3.2土地使用集约化

由于类似油田企业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土地新增数量逐年加大,通过集约化手段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降低土地的使用量,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在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和未利用地,而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并且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土地污染,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门栏,具体如下案例:

同样是大型占地的建设项目,环城公路的工业项目和不符合区产业导向的现有工业项目应该严格进行控制。萧山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若干意见》,工业用地利用率门槛再提高,新建工业项目的容积率由不得低于1.0提高到不得低于1.2,上限由2.0提高到2.5,非生产性用地控制在7%以内。

3.3实施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

大型占地工业企业要对土地资料做好统计、填报和等级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清查土地资产,深入实地现场进行核实。其次,要健全土地资产信息档案,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原始材料。最后,应该分类存放,专人负责,做好借阅和查询等后续服务工作。

4小结

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国家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非常关键的。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国家和区域整体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进行分析,并且从微观的角度,对于施工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行概况,更好的促进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张云;农村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年01期.

第2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01-1

1 有效管理与利用土地资源

1.1强化土地管理制度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建立层级监督体系和落实责任制度,加强对土地的利用率和对农村耕地土地的保护。国土部门要首当其冲,落实和强化责任制,建立严格的奖罚机制,切实做到保护耕地的作用,尤其是基本农田。耕地的保护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切勿顾此失彼,为经济发展来牺牲有限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要有总体规划性,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不浪费每一寸有效土地资源。加强土地执法管理首先要落实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责任制和问责制。要让相关部门的领导作为巡查责任第一人,领导做出表率作用,其他工作人员才会认真执行巡查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抓全面工作,加强加大执法力度,对乱占乱用耕地的要启动约谈和问责程序。加强民用建设用地管理。要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测地清查,不得马虎。要积极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要最大限度限制违法用地面积。

1.2 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人具有主观性,只有提高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才能让更多土地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减小浪费指数。法律是土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所以要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自觉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益的趋使也是土地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可以说每一年都存在很多因利益而不惜牺牲土地,让土地成为利益的牺牲品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单纯的利用法律手段来限制,要改变他们的意识,自觉的进行土地保护。

1.3 盘活闲置土地

限制土地不加以利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要对闲置土地进行彻底排查、登记,加大对这部分土地的处理力度,力争将闲置土地变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其利用价值。对闲置的土地要增加闲置费和土地使用税,促使土地中标单位以最快速度完成投资,发挥土地的价值。对于土地中标单位没有项目,或者无力投资的要予以收回或者进行土地转让,统一调度使用,保证重点项目用地。对于停用企业用地以及搬迁学校等其他闲置用地,根据权属和规划情况来确定利用方式,保证中小项目用地。鼓励具有多余或者闲置土地的企业或者个人,通过转让、入股或者租赁形式,提供给具有投资能力的企业进行合理利用。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周边农村集聚或向中心城市靠拢,部分居民居住土地闲置出来,因此要对这些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以缓解土地资源紧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4 加强对项目的审核

加强对项目的预审,切实做到土地集约利用,这就需要国土资源部门协同市规划、发改等部门加强对项目用地的审核工作,要认真执行、落实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杜绝一切指标用地,坚决反对以莫须有项目蒙蔽过关。在土地批复之后,要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管理工作,要及时进行竣工审核,对于项目投资强度没有达到指定要求的,要严格予以取缔。

1.5 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工作

土地资源整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是土地得到合理规划和利用的条件。各个职能部门要根据现实情况对土地科学规划、调整,要对现有土地有整体规划意识,工作做足,做到位,切勿模棱两可。如果土地没有得到合理规划,那么土地将被大量浪费,尤其是现在土地资源稀缺,土地对生活、生产的价值不可估量,所以务必对土地进行科学整合。对土地整合过程即是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过程。一是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用地,保证重点项目顺利进行;二是强化地籍基础业务工作。要认真排查所有城乡可利用土地资源,杜绝漏报或者瞒报现象;三是限制建设用地规模,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1.6 严格管理建设用地置换

对建设用地进行置换,要在严格按照土地资源法律规定以及其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市委、市政府明确的重大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办理相关的建设用地置换手续。

1.7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第3篇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完全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最优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中友,汤惠君.新形势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

[2]张惜伟,张裕凤,郝润梅,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165-167.

[3]王承武,马瑛,周长江.“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208-209.

[4]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0):37-38.

[5]王承武,马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66-69..

第4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0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90-1

1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涵

土地资源管理是相关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并且控制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乱开发乱利用,对其进行控制及监督,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土地资源管理要符合现代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体现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相对完善的经济结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土地管理相关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面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城市管理很混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督,做出规范、规定。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 盲目开发城市用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房子的渴望让城市用地越发紧张,这样就会出现开发商盲目开发导致土地使用浪费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城市,土地的使用也在不断增长,而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大型城市,交通堵塞、住房困难、绿化面积少,这些均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很多城市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管理,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存在土地资源铺张浪费的现象,一些违规建筑不遵守国家有关土地政策和规定,盲目开发利用,导致很多土地无法有效利用。

2.2 保持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和谐统一

土地开发利用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开发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近年来,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原有的土地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土地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必须保持统一。

2.3 合理利用土地规划

土地市场化以来,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制定限制的条款。城市发展的加快促使社会不断地进步,土地市场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土地市场化来发展经济建设,同时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2.4 土地管理要与建设规划管理协调发展

土地管理和建设管理相互制约,如果由于配合不协调,将会出现土地浪费的现象,影响了城市的正常建设。因此,完善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3 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做好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价值,这些将成为一个城市长远发展的铺垫,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水平的提高,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办法,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

一个城市土地规划是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辅相成的,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执行。制定城市的土地规划要合理科学,并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定建房用地和绿化用地,确保各项工作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顺利开展。严格按照相关的法规进行土地的审批规范来执行,杜绝乱征乱批等现象。

3.2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能无限使用,因此要节约土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发挥土地的最大功能。在我们进行工作管理的时候,必须做到土地的有效使用,达到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保护生态环境。

3.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在土地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中要做到无浪费,综合考虑国土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要有关注土地开发的长远心态。在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中,不能过度开发和使用土地,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做好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做好开发后的治理工作。例如保护绿地,严防土地使用过度等情况,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建设和平家园。

参考文献

[1]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5).

[2]陆红生,韩桐魁.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2,(4).

[3]孔凡文,李海英,王,常春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三明治”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

[4]汤惠君,于正林.试论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主导学科[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第5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

目前我国再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中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两项技术手段的结合能够对我国显存的土地资源发展状态有一个全面了解。对于遥感技术来说能够全面打破传统提地勘测必须在现场进行实时勘测的限制,可以通过一系列微波检测器,对现存的土地资源进行实时勘测,而且采用遥感技术手段不单单能够减少土地管理需要的时间,对结果的准确性提升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起到对目的土地自行进行深入了解的作用,运用这一系统能够有效保证土地资源管理自身信息的准确性。

1 RS和GIS的你发展

RS和GIS一体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共同趋势,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RS和GIS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RS(Remote Sensing)即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乃至于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探测对象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体系。它包括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地而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地而实况调查系统、信息分析应用系统。在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始于80年代,主要应用于测绘、林业、地质、海洋、环境的调查与监测。1998年以来,由于“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12年计划)”的启动,国土资源部已经在全国的66个重点城市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遥感作为高新技术,拓展了新的应用领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又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设备支持下,实现地理空间数据输入、存储、管理、检查、处理和综合分析的技术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土地资源的图件和数据等基础资料,以便政府根据土地的动态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

2 在土地资源详查中的应用

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土地资源进行详细查明,这一过程的根本作用在于促使管理人员对土地现时信息有一个全面了解,从而促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管理。在进行土地详查时,传统的技术手段不仅仅查询土地信息的速度比较慢,而且对其信息的准确性也不能全面掌握。这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详查方法作出合理更新。目前在土地资源详查过程中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详查的便利性,对其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能充分反映。

对于采用这两种技术手段的操作步骤在于通过外业人员的实时勘察,将收集的土地资源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并在对信息进行勘查之后通过计算机模式进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采用遥感技术对地形的相应数据有一个清楚表述。之后还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反应的相应信息进行准确性确定。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勘测得出的土地信息资料还需要在计算机内部进行留存处理,为下一次进行同一地点的土地勘测能够有一定参考依据。

3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对我国土地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不仅仅能够全面反映我国现存的土地变化模式,而且对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采用遥感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获知我国土地的宏观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从分表现出我国现存的土地信息变化趋势。另外进行土地动态勘测调查的过程还能够对全球土地变化有一个全面了解,这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在农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近年来,国外土地资源评价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例如:为开发旅游资源的土地评价,为改良牧场的土地评价,为作物引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及为城市规划的土地评价等。总之,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在国内,农用土地综合评价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RS与GIS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对土地评价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1)利用RS和GIS技术确定土地类型图。利用RS和GIS技术快速生成的土地评价单元图,即土地类型图,不仅包含土地利用信息,还有土壤信息,既克服了土地利用类型在性质上的不均一性,又克服了土壤类型在地域边界上的不一致性,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综合性。(2)DEM在农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利用GIS技术获取DEM,通过DEM获取土地的坡度、坡向等环境信息,使评价因子的选取更加完善,评价结果更准确。(3)利用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归一化及对图形进行编辑生成。土地类型在PCARC/INFO中即为一个coverage,每一个评价单元为这个coverage的一个多边形。这个评价单元所具有的各种指标即作为这一多边形的属性,利用PCARC/INFO可以很方便地对其进行修改与更新.另外,由于很多图件没有坐标,利用PCARC/INFO可以将其纠正到统一的大地坐标,并利用ARCPLOT模块进行快速编辑和图形输出。

应用RS与GIS技术,改造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RS与GIS集成技术建立实用的、高起点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探索一套遥感图像快速处理的方法,定期监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改造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执法手段,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解决土地管理部门的自动化管理,为“数字城市”或者“数字国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出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管理也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采用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针对于此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管理中涉及的技术手段做出合理更新。在实践研究中清除发现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结合的技术手段不仅仅能够提升对土地勘测的数据准确性,而且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其他方面也有涉猎,这就需要对这两项技术手段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研究,从根本的角度上促使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晓艾,张闯.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3(11).

[2]郜惟,李乃康.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3(5).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科学对策

一、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实际管理状况

我国许多城市土地资源始终处于不科学的利用和管理状态当中,甚至有的城市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是以浪费的形式加以构建的。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土地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它作为基础核心。它的科学规划不仅谋求的是当代人的利益,更是千万后代的核心利益,一旦土地资源管理出现矛盾,那么国家和社会就必然会形成无法调解的矛盾。这必将阻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尚存在如下问题:

(一)城市发展缺乏明确定位和合理规划。自改革开放至

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接推动了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发展的背后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依然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烙印。

(二)城市土地存在资源紧张和资源浪费的二元对立。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短期利益下,不断提升着对城市土地的使用率,使得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而这种过度消耗土地资源的过程本身就是在破坏着城市的生态体系。

(三)城市土地市场的管理不健全和规范。长期以来,我国在构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使用上形成了一套三计划市场结构模式。然而,这套结构模式缺失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贯彻不到底。其中一级市场同二级市场的结构模式没有预想的好,一些土地往来交易还是以非法交易的形成完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我国土地市场本身并不成熟之外,还与土地资源配置管理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挂钩。

二、推动城市土地资源科学化管理的举措

要想让城市的发展能够形成科学化的潜力空间,就必须要提升城市土地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使用率,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已经遭受破坏的土地生态平衡体系,保证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永续使用。鉴于此,要想切实地推动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就必须始终将可持续发展放到土地资源管理的首位,保证城市土地资源的使用进入到良性发展模式当中,让投入使用的土地在获得效益的同时还要积极得到养护。保证它的科学化管理。

(一)制定科学化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城市土地资源管理要始终立足未来,保证土地运用者的知情权。让他们知道其手中的土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这就可以让对城市土地的管理同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给予调控,但是违法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有个别政府在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并为依照着城市的整体规划方案,使得人治大于法治。而要想科学合理化地谋定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机配置,就必须要让城市的整体规划具有高度的政治严肃性并对其进行彻底化执行。而这个管理体系的制定不但要注重土地的经济效益,还要切实地对土地的社会效益和承受能力给予全面考量,不能以短期的效益为主,应以未来的长久发展为核心要义。

(二)转变发展观念,提升城市土地的永续发展。作为唯一的土地资源拥有者,国家要尽可能科学化地作出规划方案。以此提升土地的使用价值,保证城市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大力保障民生用地供应。在用地安排上,既要显著提高比例,又要优先落实用地,要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和监测,及时根据变化的情况作出调整。要加大土地供应结构调整力度,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房地产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供应结构。城市的土地资源管理要始终将城市建设、人口和经济文化环境有机联系起来,在开发城市土地资源的过程中,政府应统筹规划,保证土地的使用是可持续发展的。

结束语: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加大了城市土地资源环境的利用压力。保证土地这一稀有资源的永续共存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进程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土地利用具有现实化意义,它关乎的不仅是当代人的福祉,还是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价值导向,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有实际用途的,他们的综合才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范化,让土地市场运作更加有序和透明,让城市土地管理更加高效,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第7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资源配置;城乡资源整合

前言

土地利用的结构及效率问题是土地管理的两个基本命题。近年来随着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配置问题日渐突出。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土地配置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目前状况与未来前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难点在于协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农地资源保护的关系,重点在于如何确定合理的土地资源保护规模和相应的空间布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高效配置土地资源。

1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状况

1.1 城市

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的利用,使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遭到了破坏。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城市地皮紧张、住宅拥挤、道路堵塞、交通不便、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市民实际需求。同时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源无偿划拨或无偿使用,造成了很多城市土地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奇怪现象,一些城市不顾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擅自乱征乱批土地, 很多城市盲目发展开发区,出现“开而不发,围而不用”的现象,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1.2 农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乱批乱建、未批先建、毁坏耕地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杂乱无章,土地浪费严重;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基层土管队伍力量薄弱等等,同时,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着土地的流转。缺乏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多职能部门利益使得土地流转部门之间出现法律、政策相互制约、互相推诿的现象在所难免。

2 如何有效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2.1 明晰土地产权主体

由于中国土地产权主体法律界定上的模糊,导致土地国家所有制实际上成为国家名义上所有,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管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形成委托关系,地方政府拥有委托权的现状。中央与地方权利与利益的博弈,致使地方政府滥用土地权利。因此,应在法律上对城市土地所有权主体给予清晰地界定,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权利中的相互地位和关系,明确前者的控制管理方式渠道、后者的权限范围,以及两者的利益分配。通过政府监察和公众监督对地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使土地配置能够反映国家与地方利益的协调。

2.2 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为防止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滥用权力,操纵土地价格,应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加大“招拍挂”出让土地的比重,对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程序进行严格的法制化管理和监督,使土地价格在市场机制下自然形成。并将土地市场的各类信息,包括招投标程序、招投标信息、招投标结果等对社会进行公布,以利于公众监督。严格落实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杜绝为招商引资等地方利益以超低价出让土地,导致国有资产和国家利益的流失,以及对市场价格的扰乱。严格落实省以下垂直管理和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制度,使土地征用和土地出让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离开来,由省级和国家政府对土地收益进行重新分配,避免地方政府权力的无度扩大和由此而产生的寻租行为。

2.3 建立土地储备监督评估体系

建立一种高度透明的信息机制,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政府管理的约束指标向社会公开,土地收购或出让、出租项目的信息提前公示,及时出让、出租的结果,建立土地储备相关信息定期的制度,以利于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全社会对土地收购储备运行的监督。设置土地储备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制度。评价指标主要针对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对每一项目均进行相应评估,并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低于政府规定要求的取消企业被授权资格。

3 如何有效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3.1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大力宣传土地承包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颁布实施以后,根据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把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列入普法规划。

3.2 切实维护被征占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强化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征占用补偿费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是规范征地补偿费分配和管理。各地经管部门积极参与制订土地补偿款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3.3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按照实施突出典型引路,加大扶持力度、规范管理和服务等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按照积极宣传,强化培训,梯次推进,完善制度的程序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和仲裁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承包P系稳定并保持长久不变。

3.4 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在乡镇成立调解委会员,依托经管站组建调解庭。同时各级农经部门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国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建立健全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形成多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重点纠正和查处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侵害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和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

4 注重城市与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从根本上打破政府垄断征地特权的局面。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土地价格和用途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由市场决定,才能使农民的利益获得根本保障,也能从本质上杜绝农村土地隐形市场存在的土壤。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相比,集约利用程度和投入产出效率存在巨大差别,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可以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而降低土地的总量需求,有利于耕地保护的实现。地方政府通过规范收取财产税可以获得持续的财政收入。

结束语

这些解决措施如能长期实施,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将会不断提升,使得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应有的保障。确保原先所存在的土地资源浪费、违规使用土地资源等现象能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66.

第8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 土地管理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013-02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趋势,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城乡一体化体现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乡“空间―人口―社会―经济―生态”这个复合系统演化的终极状态。其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大部分城市主城区和近郊区的土地利用日益融为一体,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地城市建设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各个城市近郊区域土地管理所依据的资料,仍为按八十年代国家土地资源调查规程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需要。因此,加强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1 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又称为逻辑设计,是为系统确定整体框架和结构,它是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在大型GIS上的开发成果以及多年在土地资源领域各个业务方面的已有成果和IT业界最新的网络技术,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和系统开发限制条件等,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合并,形成系统总体结构。

2 功能设计

系统结构决定了系统功能,系统功能的多少、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系统的使用价值。各个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总体上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本系统共分以下几大模块,如图2。

该模块提供了常用的数据绘制和编辑命令,主要有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功能,包括对空间数据添加,修改,编辑,删除等绘制和编辑功能,以及对属性数据的修改、导入、导出等功能。数据的编辑和维护是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功能。

2.2 土地管理模块

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统一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和数据结构分类体系下,按土地利用管理、产权产籍管理、规划管理(含矿产规划)、定级估价管理等的业务要求,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无缝一体化多专题的国土管理。该模块提供国土管理的各个业务管理功能,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设计的成败。此模块按功能分为地籍管理子模块、定级估价子模块、土地利用管理子模块、土地利用规划子模块、土地评价子模块等模块。各个子模块提供国土管理的各个业务管理。如地籍管理子模块,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完成地籍调查与地籍测量数据的录入、编辑工作,包括地籍图的编辑、地籍调查表的录入;实现土地登记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能够输出地籍成果资料;完成日常查询统计工作,可以检索土地权限情况;具有方便的变更,历史查询等功能。土地评价子模块,此模块属于专家系统模块,通过对影响土地质量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农业用地的土地特点、质量等级、数量分布,为编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合理开发及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3 数据服务模块

此模块为系统提供空间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数据转换等功能。数据的查询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查询(分类查询、组合查询和模糊查询)。空间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图形对象的更新、合并、分割、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数据转换功能,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方便,可以在***.shp,***.dxf,***.tab,***.e00,***.cov等多种格式的矢量数据间进行转换,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

2.4 数据维护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为管理员维护系统数据库提供添加或删除用户,并设置用户或角色的权限。管理员可在此模块中进行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对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设置等关系系统稳定的项目进行管理。

3 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3.1 硬件环境

本系统所选用的硬件有:工作站、服务器:双CPU PⅣ2.66GHz以上,内存2G以上,显卡256M以上,硬盘160G以上;输入输出设备:扫描仪,打印机,绘图仪,刻录机,可擦写光盘等。以上硬件环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较高的电脑配置。

3.2 软件环境

本次系统建设选用MAPGIS平台及其强大的二次开发的接口,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配合数据库软件Mierosoft的SQL SEVER2000企业版,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e6.0等,以及网络和新技术支持下,进行相关设计和研究。

4 数据库结构

4.1 数据库服务逻辑结构

本系统数据库是构建在以大型商用数据库为基础的大型GIS上,包括多种专题的土地资源数据,以及按一定标准建立的访问这些数据的规范、规则与方法。数据库依据标准来建设并通过相应的组件提供标准服务,业务系统不再是传统的直接访问数据库,而是通过数据库提供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服务来发出请求获取服务,充分的实现了系统与数据之间的异构。处在的业务系统模块正是基于这些标准的服务来构建的,通过访问规则,数据库根据需求对外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从而调用数据。

4.2 数据库基本结构

土地信息数据种类繁多,体系复杂,在数据库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数据结构的普遍性和数据的多样性、准确性,还要坚持实用性、先进性、扩充性的设计原则,力求建立一个开放的、灵活的数据库,保证数据资料现势性和共享性。本系统根据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的特性,设计数据库结构。整个数据库由一体化数据库、业务办公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三部分构成。

一体化数据库是本系统数据库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区划子库、地形子库等基础地理要素数据库,以及权属子库、地类子库、规划子库等各个专题要素数据库。土地管理涉及到许多业务的办公,包括地籍业务、规划业务等。在土地业务办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业务办公数据库主要是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元数据信息是数据库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对数据的描述保证了应用的高效与可靠的数据共享。元数据库是描述数据库、子库和子库中各数字产品的元数据构成的数据库。元数据库包括系统各数据库及数字产品有关的基本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参照系统信息、数据质量信息、要素分层信息等。

5 系统实现与功能演示

某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和数据结构分类管理各类专题数据,系统负责实现对各类专题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为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建设用地审批等业务活动提供支持,具体功能包括空间数据库维护、管理、查询、分析、统计和输出等功能。

5.1 数据管理

(1)数据的存储:以区为单位合理存储和管理各类地籍管理数据,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2)数据的调阅:用户可以方便通过鼠标点击来调阅每专题的数据。

5.2 基本查询

(1)属性信息查询:①用户通过鼠标点击图形能够查询各类地籍专数据信息,如宗地的基本信息、界址点信息、界址线信息、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基础地理要素信息等。②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条件查询空间图形信息。

(2)历史信息查询:用户可以查询某一空间图形的历史信息。

5.3 综合查询分析

对所有的专题图层均可以通过综合查询分析功能进行查询统计,在使用该功能时,可以事先指定对哪些专题图层进行查询分析,也可临时指定专题图层进行查询分析。

(1)任意范围综合查询:对任意给定的范围(可以是坐标数据,也可以是空间图形)能查询范围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2)缓冲区查询统计:对选定的线状、点状地物按给定的缓冲区半径(线状、点状地物可以从图上直接选取,也可以是提供的坐标或空间图形数;缓冲区半径可以人为设置)查询该缓冲区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 要】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土地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问题加剧,对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简要探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并探讨资源环境的未来发展情况,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字】 城乡规划;资源环境;土地资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较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独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措施不到位

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有些城市缺乏科学的规划建设布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方面。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1】。

(二)城乡规划管理与土地资源管理衔接不紧密

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果,并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当积极加大城乡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和分析,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宜性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明确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真正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过城乡规划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其职能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推进城乡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在此过程中,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当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积极建设满足城乡建设发展实际标准的环保设施,并充分做好管理工作,促进各项环保设施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也就是说,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城乡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加大绿地建设面积,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可靠的途径。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树立节约规划建设用地的理念,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化利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2】。

(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实现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能够在改善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同时,促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帮助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化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理念,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工业开发加速,部分乡村地区的土地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存在土地被推平后资源闲置的问题。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高效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能够对土地资源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3】。

(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应当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进行系统化分析,积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扩宽城乡规划管理的资金来源,紧紧围绕土地资源合理开发这一原则开展各项规划管理活动,通过政府、企业与个人三个层面之间的密切配合,促进立体化的融资渠道得以实现,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全方位做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促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

(四)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都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O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5】。

四、结论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社会面临着严峻地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资源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威胁着生态建设的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土地资源规划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增强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促进人、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媛.浅谈城乡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13)

[2]赵立旺.浅谈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33)

[3]殷丹丹.城镇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与土地资源管理协调发展的措施[J].《科研》, 2016(2):00129-0012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