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外辐射的防护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3 14:42: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外辐射的防护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外辐射的防护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90Sr-90Y;敷贴治疗;韧致辐射;辐射剂量;辐射防护

中图分类号:TL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5)02-026-03

DOI:10.11876/mimt201502009

90Sr-90Y(90锶-90钇)释放纯β射线,可有效治疗表浅性增生性疾病。90Sr-90Y敷贴器除活性面,其余五面均由铝质材料包裹,其β射线是否被完全屏蔽不得而知;β射线产生后飞行介质主要是外壳铝或外周空气,它们虽然不是重原子序数物质,但仍可能产生一定韧致辐射,其辐射水平未见报道。为此,我们通过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验证并检测了其韧致辐射能量范围,用X-γ辐射仪实际测量了90Sr-90Y敷贴器周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并模拟评估了医护人员辐射剂量,为防护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90Sr-90Y敷贴器

北京401所生产,规格28×28mm2,源窗活性面积为20×20mm2,外科材质为铝,出厂活度1000MBq(27.2mCi),表面剂量率2.7cGy/s(2.7rad/s),半衰期28.5年。至2010年4月21日测算日期,衰变后活性面理论剩余表面剂量率为21167μGy/s。

1.2 辐射能谱测定

将敷贴器水平置于SPECT(美国GE公司,型号InfiniaVC Hanwkeye)探头正下方20cm处采集,获取敷贴器辐射能谱或能谱曲线,了解其能量范围、能峰和平均能量等参数。

1.3 辐射测量仪

X-γ辐射仪(专用检测X或γ射线),型号JB4000A,上海精博工贸有限公司2005年8月生产,经上海法定计量单位校准。检定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检定依据:JJG393-2003。地点:上海浦东张衡路1500号电离辐射楼202室。环境条件:温度19.4℃,湿度70%,气压102.1kPa。测量范围:3×10-3~3×10-7C/kg・h。相对固有误差小于20%,重复性(单次测量相对标准偏差)2.2%。能量范围:60~662keV。校准因子:从5~1500μGy/h剂量范围分别为0.71~0.99不等。本次测量环境条件:温度22.0℃,湿度65%,气压102.1kPa,与检定条件相似,所以暂忽略实际测量误差。

1.4 测量方法

辐射仪接收窗正对敷贴器测量,方向分别为源窗活性面、背面、背面+普通铅防护服(铅当量0.33mmPb)、侧面,测定距离分别为0 cm、1 cm、2 cm、3 cm、4 cm、5 cm、50 cm、200cm。记录各点辐射剂量率,并绘制剂量曲线。

1.5 模拟人体部位测量

通常手持敷贴器手柄操作时,活性面紧贴患者病灶,而背面朝向操作者。所以背面5mm握手柄处相当于手部操作距离,源背面50cm相当于一臂长度,模拟操作过程中身体躯干(含眼晶状体、颅脑、甲状腺、心肺、肝肾、胃肠、性腺等脏器)位置离敷贴器源距离。

1.6 医护人员累积剂量测算

医护人员在敷贴治疗时与敷贴器平均接触时间模拟估算:假设每个工作日治疗10位患者,每位患者10个病灶,每处操作时间平均5s,那么2个月共40个工作日平均接触敷贴器时间为5.6h。据此测算和评估医护人员2个月穿和不穿铅防护服时所接受累积辐射剂量。

2 结果

2.1 敷贴器外周辐射能谱曲线

见图1。能谱曲线显示:曲线为连续能谱;射线能量范围大致为20~500keV,平均约240keV;没有主能峰,在低能量区可见一局限小能峰,峰值为70keV,能峰窗宽为±20%。

2.2 敷贴器外周韧致辐射剂量

见图2。源窗活性面、背面、背面+普通铅服、侧面辐射剂量(含本底剂量0.14?Gy/h):在0cm分别为5665.7?Gy/h、4562.8?Gy/h、3640.3?Gy/h、2008.7?Gy/h;在5cm(相当于手部操作距离)分别为805.8?Gy/h、540.5?Gy/h、445.4?Gy/h、252.4?Gy/h;在50cm(相当于一臂距离即躯干或内脏距离)分别为16.8?Gy/h、13.4?Gy/h、11.3?Gy/h、5.5?Gy/h;在200cm分别为1.3?Gy/h、1.1?Gy/h、0.9?Gy/h、0.7?Gy/h。可见,剂量随距离衰减迅速,尤其5cm以内;铅服对躯干或内脏防护只能衰减15.7%。

2.3 医护人员2个月模拟累积剂量

不穿铅防护服时,医护人员躯干部位平均吸收剂量为5.6h×13.4?Gy/h=75.0?Gy(含本底剂量5.6h×0.14?Gy/h=0.78?Gy,可忽略),换算为当量剂量为75.0?Sv;穿铅防护服时,平均吸收剂量为5.6h×11.3?Gy/h=63.3?Gy。无防护时手部累积剂量为5.6h×540.5?Gy/h =3026.8?Gy。

3 讨论

90Sr-90Y敷贴器临床实用价值较高,可治疗多种疾病[1~3]。文献及生产说明书中只说明了病灶β射线辐射剂量或吸收剂量,均未涉及其对四周空间产生辐射种类和剂量。因此工作中辐射防护容易被忽略,探讨敷贴器周围辐射状况,对正确认识和做好辐射防护工作有积极指导意义。

虽然外壳铝和外周空气是轻原子序数物质,能有效阻挡β射线。但图2显示,敷贴器外周仍存在一定辐射,而且是连续能谱辐射,能量范围20~500keV,平均约240keV。由于β射线在铝和空气中射程有限,更不能穿透SPECT探头碘化钠晶体,而90Sr-90Y又不产生γ射线,因此探头采集到辐射只能是X射线,即由90Sr-90Yβ射线产生韧致辐射。分析其来源:在正面即活性面应该主要是活性材料本身和空气;而背面和侧面主要是外壳铝,可能还有部分空气(如果有部分β射线泄露)。于是敷贴器外周射线种类只能有两种:即韧致辐射和β射线。由于本次测量仪器用途是X或γ射线探测,并不能接收β射线,故本次测得剂量是源于X射线即韧致辐射。

X-γ辐射仪是核医学科常用辐射防护仪器,测量方法简单,探测窗对准方向和把握距离后,稳定数秒钟即可读取数值。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实际需要,因为医护人员在防护β源时主要考虑韧致辐射,这点与文献报道[4]不同。通过本次测量和测算,至少明确了以下几项认识。

其一:90Sr-90Y敷贴器外周空气中存在韧致辐射,并且其辐射剂量在正面最高,背面次之,侧面最小,随距离增加衰减很迅速(尤其5cm以内曲线最陡峭),因此敷贴器接触方向和距离因素对防护很关键。

例如若以敷贴器背面0cm处剂量率为100%,则在1cm、5cm、50cm、200cm剂量率分别为0cm处48.8%、11.8%、0.3%、0.02%。因此操作者手部应尽量避免在5cm距离以内直接接触敷贴器,特别是源窗活性面,提倡连接手柄操作还可以戴防护手套以减少辐射。

实际操作时,除手部外,躯干都会自然保持一臂距离(约50cm),相对固定,实际剂量率≤13.4?Gy/h,2个月剂量≤75.0?Sv,远低于国家规定2个月个人目标剂量限值3200?Sv(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2007年第103号出版物建议书[5],职业照射5年内平均年有效剂量限值20mSv,即平均每月1667?Sv,2个月取近似值即3200?Sv,也是目前上海市卫监和放医所执行标准)。因此在操作距离相对固定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操作时间(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是更有效更有意义防护手段。

以下两个环节对节约时间至关重要①从防护容器中取出敷贴器之前制备工作要充分:如事先与患者沟通交流和咨询答疑,不要边敷贴边解释以免分心耗时、摆好充分暴露病灶、避免他人围观干扰、病灶周围正常皮肤事先做好防护、小儿安抚配合等。②操作要熟练:位置和方向对位精确迅速、中途不能移位、相邻病灶处不能重叠和遗漏,以免重新调整而耽误时间。

其二:辐射与本底。本次测定本底剂量率为0.14?Gy/h,敷贴器背面和侧面200cm处辐射剂量率分别为本底7.9倍和5.0倍。因此虽然绝对剂量很低,但治疗时,医护人员在完成敷贴器摆放之后还是应该尽量远离,至少在200cm以外。

其三:0.33mmPb铅服屏蔽β源韧致辐射效果不佳。本次结果,躯干部位平均吸收剂量穿和不穿铅服分别为63.3?Gy 和75.0?Gy,只相差15.7%,相对于时间来说防护效果有限。如通过熟练操作将5s减少为4s,辐射剂量可减少20%。因此如果穿戴铅防护服影响熟练操作,反而增加操作时间话,宁可不穿。

其四:身体躯干和四肢剂量较低,心脑、晶状体、甲状腺、肝肾、胃肠、性腺等脏器较安全。如果不穿铅防护服,连续工作2个月,医护人员躯干和内脏部位平均累积吸收剂量为75.0?Sv,相当于剂量限值2.3%,该水平职业照射足可接受。即使手部剂量与四肢或皮肤年当量剂量限值(≤500mSv)[5]比较,同样足够可以接受。

总之,核医学医护人员在应用90Sr-90Y敷贴器时,除考究病灶β射线剂量外,不应忽略其产生外周韧致辐射剂量,并应在临床应用中熟练基本功,充分掌握时间、距离等防护原则,趋利避害,做好有效防护。

参 考 文 献

[1] 席泽, 陈锋, 鲁玲. 107例儿童毛细血管瘤90Sr-90Y皮肤敷贴治疗效果分析[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4):247-248.

[2] 徐枫, 武晓莉, 远奇, 等. 单纯90Sr-90Y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满意度报告及疗效分析[J]. 核技术, 2011,34(6):460-464.

[3] Hua-Li Zhu, Wen J iang, Ling Huang, et al. Postoperative 90 Sr β-irradiation for pterygium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for recurrence[J]. In t J Ophtha lmol, 2010,10(5):832-834.

第2篇

关键词:消防部队;核与辐射;辐射防护;核突发事故;放射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46-02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我国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辐射与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医用加速器及医用影像设备已经形成标准化系列产品;医用微型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即将投放市场;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环保、化工及加工制造业;核电发展除直接带动核燃料产业链外,还带动了相关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如此大规模的核技术应用,必然导致核辐射事故发生几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核与辐射形势,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主力军的公安消防队伍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

1.1 危害性大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后,除了与组织烧伤有关的并发症外,白细胞的破坏会使受到辐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辐射会对遗传密码造成影响,突变的生殖细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辐射,胎儿某些细胞的染色体就会受到伤害,有产生畸形胎儿的危险。

1.2 隐蔽性强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的辐射照射引起的,而辐射无色、无嗅、无味,听不见、摸不着,这些放射性物质只有借助专门的仪器才能够检测得到,直接影响到人们采取防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放射性伤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甚至几年后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3 社会影响大

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证明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由它造成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远比核辐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要大。核与辐射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对政治方面及国家政权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 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2.1 核突发事故

核突发事故是指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厂与燃料制造设施、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亦即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发事故

放射突发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使放射源丧失屏障,导致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放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我国在谋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亦纷至沓来,接踵出现。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种恐怖事件也明显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过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袭击核设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说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当做好防范和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准备。

3 核与辐射事故处置中的防护

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救援人员及公众的健康。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确定性效应是有阈的,应避免发生,而随机性效应是无阈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辐射防护的原则

3.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在进行涉及辐射的任何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权衡其利弊得失,只有当这一实践活动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小于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时,才能认为具有值得进行的正当理由;反之,不应该采取这种实践。

3.2.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原则,即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低的辐射,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好处的只不过把已经很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从最优化原则出发,应该这样选择,首先把辐射降低到一点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把必须的照射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为降低单位集体剂量当量所花费的代价抵不上因减少危害所带来的好处为止。

3.3 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外照射是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是γ射线的照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也不同。

3.4 辐射防护装备

核辐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我们应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于处于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以及疏散出来的群众,可以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尘;对于处于轻危区的救援人员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护目镜、轻型防化服、铅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尘从呼吸道、眼睛、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于处于重危区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应着空气呼吸器、铅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 核与辐射的监测

消防部队到场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时,首先要进行侦察,通过询问知情人员,了解放射源的性质、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现场周围单位情况等,成立侦察小组,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携带相应的仪器,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现场侦察情况。

5 结语

面对日趋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消防部队,需制订核与辐射事故有效的应对处置程序,加强核与辐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核辐射救援装备的配备,完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预案,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及演练,提高处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组织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陈竹舟,叶长青.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护及其防范[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及其应对策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24(1):97-103.

[3] 陈,聂岁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J].军事医学,2011,35(3):161-164.

第3篇

关键词: 核医学教学 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教学体会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项目资助: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41),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字【2010】3号)。

第4篇

关键词:核辐射;危害;防护

引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地震引发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造成了核泄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慌。因此有关核辐射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那么我们生活的核辐射到底有哪些,核辐射的污染有哪些危害,如何对核辐射进行防护,成为了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本文将采用浅显易懂的办法,解答核辐射的基本类型,让人们对核辐射有基本的了解,提出一些防护措施,保障人们免受辐射的危害。

一、核辐射概述

核辐射也称放射性,是以波、粒子或光子能量束形式(主要为α、β和γ三种辐射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辐射的剂量以毫西弗或微西弗来表示。核辐射并不仅仅存在特定的矿石和材料中,它是无处不在的。实际上,人类的生活没有一刻离开过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宇宙射线; 2、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性; 3、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放射性。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所以辐射安全其实不是要讨论一件东西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核辐射按其来源分类,分为:天然辐照源和人工辐射源。天然辐照源主要来自于:1、地球上的天然放射源;2、宇宙间高能粒子构成的宇宙线,以及在这些粒子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中的氧、氮原子核碰撞产生的次级宇宙线。人工辐射源包括:1、核爆炸的沉降物;2、核工业过程的排放物;3、医疗照射的射线;4、其他方面的污染源,如某些用于控制、分析、测试的设备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对职业人员会产生辐射危害。某些生活消费品中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如夜光表、彩色电视机等;某些建筑材料如含铀、镭量高的花岗岩和钢渣砖等,它们的使用也会增加室内的辐照强度。

二、核辐射污染的危害

核辐射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进入体内后影响细胞染色体DNA(打断DNA链,或者改变DNA分子的结构,使DNA发生变异),从而导致DNA所合成的蛋白质不具有原应具有功能,进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DNA的变异可以是长期的,所以也会影响生殖细胞,结果使后代也产生相应的症状。

一般来讲,公众在排除X光胸透、CT检查、胃部X射线检查等医学治疗外,可以接受辐射的限量为1000微西弗/年。人体受到过量核辐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各个年龄层人群受核辐射影响排序:1、胎儿:细胞分裂最快,辐射影响最明显;2、儿童:受辐射较大的儿童若干年后得甲状腺癌的概率要比普通儿童高出3-5倍;3、青壮年:甲状腺功能正常,代谢活跃;4、老人:甲状腺功能相对青壮年不活跃,代谢较迟缓。因此孕妇和儿童尤其注意避免受到核辐射污染。

三、核辐射的基本防护原理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指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外照射的防护方法有控制受照射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和采用屏蔽三种方法。内照射是指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控制内照射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一)α射线的防护

α粒子流形成的射线称为α射线。α粒子穿透力较小,在空气中易被吸收,外照射对人的伤害不大,但其电离能力强,进入人体后会因内照射造成较大的伤害。因此,对于α射线主要是避免内照射,防止其进入体内。其防护方法主要是:

(1)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2)防止伤口被污染。

(二)β射线的防护

β射线是带负电的电子流,穿透能力较强,可用一般的金属进行屏蔽。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因此其防护较为复杂;

(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

(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3)防止伤口被污染;

(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施。

(三)γ射线的防护

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穿透能力极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对人的危害最大。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

(1)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

(2)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

(3)采取屏蔽措施。常用具有足够厚度铝、铁、钢、混凝土等屏蔽材料屏蔽γ射线。

四、人们身边的辐射污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辐射污染,这些放射性污染将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潜移默化的危害。目前我们身边的辐射污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家居装饰材料的放射性污染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提高,许多家居用品都是采用大理石等材料,以方便人们的生活。殊不知有一些天然大理石是具有放射性污染的,如果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严重的将会遗传给下一代。

2、饮用水的放射性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很多水源都是经过工业区,水中便带有了放射性元素,造成了水污染,附近的居民以此水为日常饮用水,时间长了,就会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毒害。因此我们日常饮用水要注意对它进行检验,饮用水需要国家检疫部门的认定,方可饮用。

3、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在我国北方,大部分都是采用燃煤取暖,在城市里,会集中供暖,但是农村家庭就需要自己燃煤取暖。在燃煤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少的放射性物质,随着燃煤次数的增加,就会积少成多,对人体造成损害。

4、金银首饰中存在放射性污染

纯金首饰中不存在放射性元素,但是很多合金里,在首饰的制作过程中,会加入一些铬、镍等稀有金属作为装饰,这些稀有金属里经常伴有放射性物质,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除了纯金的首饰,其他混合金银的首饰不要经常佩戴,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五、对于突发性核事件的防护策略

对于突发性核事件的产生,公众不要恐慌,要听取政府的有关建议,不要盲目作出疯狂的举动,以免造成社会的混乱。除了要听取官方的意见外,自身也需要了解一些防护措施。

1.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关闭门窗、禁止通风,以免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房间内。要呆在家里,尽量减少出门。

2.如果一定要外出,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包括带帽子、手套、眼镜、口罩、靴子、最好有准备一套防护服,以免身体遭受放射性物质的袭击。

3.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要调节饮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同时按照政府的相关指令,服用碘,遵照医生嘱咐,不可乱吃药。

4.随时了解最新信息,时时观看新闻联播,关注最新报道,勿听信谣言。

5.如果身处在辐射严重地区,需要听从政府的相关安排,去安全的地区,不要接触受到污染的物体,以免对自身造成损害。

结语:核辐射之所以让人们恐慌,主要是其危害巨大,严重的将会影响人类的后代,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我们在面对核辐射时,一定不要恐慌,要有秩序的保护自己,听从政府指挥,争取将危害降到最低。本文通过对核辐射的简要概述,了解了核辐射的概念以及核辐射的类型,使人们对核辐射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阐释了核辐射的危害,提出了基本的防护原理。我们不仅要提防核辐射,还是关注我们身边的放射性物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最后提出了核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我们所要做的基本防护措施,将核污染对人体的损害降到最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射波刀 辐射 防护

中图分类号:R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014-02

射波刀又称为“立体定位射波手术平台”,是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设备。射波刀的本质是医用直线加速器的一种改进形式,将医用直线加速器X线放射治疗、治疗计划计算机编程技术、病灶体的实时追踪技术进行了结合。由于射波刀照射方向由电脑控制,刀头可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且照射野较小,因此射波刀机房的防护设计与普通直线加速器机房是有所区别的。

1 源项和防护设计

以某医院射波刀为例:设备的最大X射线能量为6MV,最大输出剂量为1000cGy/min(距离靶中心80cm),对应最大直径为6cm的圆形照射野,年工作负荷为80000Gy/a。

该射波刀机房位于地下室,外径东西长约15m,南北宽10m,高约6m,在东侧设置迷路,迷路内宽约2m。墙体和顶棚采用均混凝土防护,西侧、北侧墙厚2.25m,南侧(外为地下土基)墙厚1.2m,东侧迷路内墙厚1.9m,外墙厚1.3m。顶棚厚1.4m。防护门铅当量为6mm。

2 评价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对职业人员和公众的年有效剂量限值分别为20mSv和1mSv,在射波刀机房防护设计时,按职业人员剂量限值5mSv、公众年剂量限值0.1mSv进行剂量约束。

3 估算模式和结果

3.1 四周墙外

射波刀刀头在水平方向可自由转动,最大仰角不超过22r此d波刀豢私方向四面墙体诀射墙魃湎甙聪率郊扑悖?

其中:

式中:Hpri-主射线X剂量当量,Sv/a;SAD-源与等中心点的距离,取0.8m;d-参考点与等中心点的距离,m;Bpri-主射线透射因子;tbarrier-屏蔽墙厚度,m;TVL1-第一个十值层厚度,取37cm;TVLe-平衡时的十值层厚度,取33cm;W-工作负荷,取80000Gy/a;U-束定向因子,保守均取1;T-居留因子,北侧控制室取1,其它方向取1/16。

机房各侧防护墙外参考点人员年附加剂量为:东侧,1.5-5mSv/a;西侧,0.02mSv/a;北侧,0.45mSv/a。由于散射线和漏射线辐射剂量显小于主射线,在主射线束定向因子保守均取1的条件下,可不考虑四周墙外散射线和漏射线的影响。

3.2 屋顶外

屋顶外主要考虑散射线和漏射线的影响。散射线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p-散射线X剂量当量贡献,Sv/a;Bp-散射线的透射系数; -散射比,取2.77-3;F-照射野面积(距等中心点1m处),取45cm2;dsca-辐射源至患者的距离,取0.8m;dsec-参考点距患者的距离,取6m;TVLsca-散射线的十值层厚度,取26cm。其余符号含义与公式(1)、(2)相同。

漏射线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L-漏射线X剂量当量,Sv/a;n-调强因子,取15;BL-漏射线的透射系数,计算方法同公式(2);其余符号含义与公式(1)、(2) 相同,对漏射线TVL1取34cm;TVLe取29cm。

散射线对机房顶棚外的参考点人员的年附加剂量为2.8-4mSv/a,漏射线为0.046mSv/a。

3.3 防护门外

根据IAEA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47所述,防护门外的剂量率贡献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主射线经墙散射至门外的剂量 HS;

(2)漏射线经迷路口墙散射到门外的剂量 HLS;

(3)经病人体表散射产生的剂量当量 HPS;

(4)漏射线直接穿过迷路墙至门外的辐射剂量 HLT。

不考虑门材料的屏蔽,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式中: 0-主射线至墙散射的反射系数,取2.7-3;A0-最大照射野投影在主射墙上的面积,取2.5m2; Z-主射线经迷路第二次散射时的反射系数,取8.0-3;AZ-主射线经散射面散射后至迷路外墙内表面投影的散射面积,取4m2;dh-辐射源至主射墙距离,取5m;dr-主射墙散射面中心至迷路口中心线的距离,取6m;dz-门至迷路口中心的距离,取8m;Lf-漏射率,取0.1%; 1-漏射线的反射系数,取6.4-3;A1-入口可见墙面积,取8m2;dsec-迷路中心至辐射源的距离,取7m;dzz-迷路散射面到门的距离,取8.5m; ( )-病人体表散射的初级散射比,取1.39-3; 2-病人体表散射的反射系数,取2.2-2; dL-辐射源至门外参考点的直线距离,取7m;tbarrier-漏射线在中穿过迷道内墙的厚度,取2m。

经计算,HS=0.075mSv/a,HLS=0.29mSv/a,HPS=0.24mSv/a,HLT=3.1-4mSv/a。

第6篇

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目前最权威、精准度最高的骨密度诊断仪器,是检测骨质疏松症最客观、准确的仪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其对老年人各种腰腿痛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准确、快速测量与分析全身骨密度,还能精确测量和分析脂肪肌肉组织,并提供独立髋关节及其它主要骨折部位(临床脊柱、腕关节、肱骨近端、髋部)未来十年的骨折风险评估。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最佳骨密度检查方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由于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通过X线光束穿透人体组织来进行骨密度分析的,对于外照射而言,X线穿透力强,可能造成皮肤和深部组织或器官的损伤,因此,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至关重要。

1.X射线与辐射危害

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骨骼进行检查来诊断骨质疏松的,辐射一般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可以造成人体损伤,导致人体患各种放射性疾病。按照┝亢头⒉∈奔洌放射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性疾病[1],急性放射病因受照剂量的不同分为:1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和出血;2肠型急性放射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腹泻和呕吐,多发生血水便和血性便,水盐代谢紊乱严重,造血损伤不能自行恢复;3脑型急性放射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定向力障碍、抽搐、休克等。按照严重程度划分,急性放射病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慢性放射性疾病有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皮肤癌、放射性甲状腺癌、放射性白血病以及胎儿死亡和畸形[2]等。

2.防范措施

2.1 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工作场所建设与骨密度仪安装符合预评价放射要求,严格执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3],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定期参加放射卫生防护部门组织的体格检查,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2.2 做好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定期参加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3 骨密度室配置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铅围脖,铅帽等。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数量、性能,保证完好备用。

2.4 做好时间防护控制受照时间是减少辐射照射的重要方法。对任何照射,人体受到的累积剂量与照射时间成正比,照射时间越长,受照剂量越大,危害越严重。时间防护是各种防护措施中最经济、最简便的防护方法,选择正确的曝光条件,做好准备工作,严格查对,正确规范摆位,标准扫描范围,提高工作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做到力求一次性扫描,避免重复检查。对于应急数量较多的检查,可采取换操作,限制每个医护人员操作时间的方法控制受照剂量。

2.5 做好距离防护控制人与辐射源的距离是外照射防护的有效方法,按照双能骨密度的有效检测指标,远离射线源,工作人员距检查床1米以上。

2.6 做好物理防护骨密度检查室通过职业危害建设项目预控评合格,铅玻璃及铅门厚度适当,扫描时各防护门、铅门处于关闭状态,警示灯完好,通过铅玻璃窗观察扫描情况。

2.7 做好个人剂量计的使用与管理个人剂量计为放射工作人员监测吸收射线剂量的重要工具,在骨密度室必须佩带在正确的部位,妥善保存,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监测,工作结束,剂量计需放在无人工放射源的场所。当工作人员年照射剂量达到并超过5mSv时,应对结果进行记录并调查,当年照射剂量达到并超过20mSv时应估算主要受照器官的剂量,进行安全评价,查明原因,改进防护措施。

2.8 除了注意安全防护外,适当的饮食营养结构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据文献[4]报道,维生素A具有防护机体局部损伤的作用,可以消除放射性红斑及皮炎,还可与维生素D同时使用,治疗皮肤放射性损伤,维生素E及B族维生素可缓和放射线造成的机体代谢紊乱。

3.总结

医用X线技术的运用给人类带来一定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群造成一定的辐射损伤,骨密度室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放射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提高放射防护知识水平,工作中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增加照射距离,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及定期的健康体检,注意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放射性危害,尽可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防止或减少人员放射损伤,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郑钧正,李君利.ICRP放射防护基本建议书的演进及启示.辐射防护通讯,2008,28(6):1-8

[2]陈建荣,林兰荣.儿童髋部X线摄片检查的性腺保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3,19(6):772-773

第7篇

关键词:核电站;辐射防护;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98-02

翻开尘封的历史,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的大爆炸,让前苏联乃世界都为之震惊,至今切尔诺贝利地区方圆百公里无人居住,昔日的繁华不在。在事故发生最初几小时内参加抢险工作的电站人员没有任何防护设施设备,至使这部分人员遭受了大剂量辐射。根据前苏联一年后报道的数据共有95人确定为Ⅱ-Ⅳ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66人为Ⅰ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其中因放射病急性死亡者30人。可见为了把核反应堆释放的危害减小到最低,这部分战斗在最前沿的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核电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安全性越来越高,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的几率越来越小,我们仍需要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在高度重视核电站本身设计、运行安全的考虑,也要把场外应急准备工作常抓不懈,保护公众的同时,把应急专业队人员的辐射防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我们的专业队员在抢险救灾时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本文主要讨论应急救援人员的辐射防护提出几点看法。

一、思想上对辐射危害及防护的认识到位

首先救援人员对辐射要有正确的认知。提到辐射大家想到的就是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破坏力,经过辐射照射的人畜必死无疑。其实这只是对辐射一种比较片面的认识。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危害有光辐射,即爆炸的瞬间发出强烈闪光,足以使眼睛永久失明,强烈的闪光还会引发火灾;其次是冲击波,即随之而来的就是横扫大地的冲击波,它的破坏力最大;当然最可怕的就是其后的残余辐射对生物的危害不可估量。核电站作为民用核设施,其安全性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核电站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爆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非正常的放射性泄漏在近几年时有发生,比如设备维修阶段,放射性废物的贮存阶段,尤其是国际上一些建设较早、运行时间较长的核设施随着设备使用寿命的限制,其发生放射性核泄漏的几率逐年增加,这样缓慢的、剂量有限的放射性核泄漏产生的辐射危害不可与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危害同日而语,当然也是不能忽略的。这是现目前核应急救援所要面临的新情况,是救援人员必须有的认识。专业队在实施救援时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救援行动展开迅速。

对辐射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是核应急专业队开展场外应急救援抢险的基础。如什么是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时时向环境传送热能,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辐射又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在辐射防护领域中,电离辐射常被简称为辐射。而我们这里谈到的“辐射”针对的也是电离辐射。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人体是由各种分子组成的,而电离辐射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在进入人体后会将能量传递给分子,进而改变分子结构,严重的后果就是损坏器官功能。当然由于我们人体的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身器官强大修复功能,并不一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特性,即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及遗传效应。当然辐射伤害与所接受辐射剂量是有很大关系的,即所接受辐射剂量越高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几率越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时,在现场指挥核电站运行的总负责人在接受了300mSv以上的剂量外照射,而且在爆炸最初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吸入了大量的放射性粒子,但他还是成为仅有几位幸存者之一,接受了国家审判。最终活到了80多岁。

影响电离辐射确定性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吸收剂量和吸收剂量率,其次是辐射的种类,还有就是照射范围及个体的组织和器官的敏感性。知道了辐射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根据照射途径可以分为外照射与内照射;针对不同的照射途径因选择不同的防护措施。针对处照射可采取的防护方法有时间防护法(即将人员与辐射原的接确时间缩短)、距离防护法(在救援过程中尽量增加人员与辐射源的距离,对与强放射源很多情况下是采取机器手来完成作业)、屏蔽防护法(放射性粒子或是射线在遇到一定的物质会产生能量)。针对内照射防护途径:一是防护放射性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而言就是穿戴呼吸保护器);二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口腔进入人体(在控制区内严禁进食、喝水和吸烟,而且不用手触摸面部尤其是口、鼻、眼);三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伤口进入人体(放射性物质会经伤口直接进入血液,因此从事放射性操作必须不准带的伤口进入控制区)。在很多情况下,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的防护是以上各方法的综合运用。

知道核辐射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机理,知道核辐射并不是没有办法防护的,而防护重在平时的准备工作,只有作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发生应急情况时,才处惊不乱,沉着应战。

二、确定合理的应急专业队人员辐射防护标准

由于早期的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人们在研究应用核能和电离辐射技术的实践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就目前仍没有全面掌握核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确切数据,这与研究样本收集是非常困难有关的。这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的表《确定性效应阈值的估计值》,该表虽然只给出了几个对辐射比较敏感的组织发生确定性效应的估计值,也值得在实践中借鉴。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是相当大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只有在强大的放射源中才可能产生。

对照《江苏省田湾核电站场外应急计划》第七章规定的场外应急照射水平,及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有关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的应急辐射防护剂量值是保守、安全范围内的,因个体差异而有一定的放射病概率。该计划同时规定了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核应急工作人员的选择原则:如身体健康的18周岁以上的成人、本人了解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风险,自愿参加应急工作、对从事的应急工作和现场发问比较熟悉、事先经过健康检查并受过辐射防护知识的基础培训等。这些措施旨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将伤亡减小到最少。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保证

江苏省的辐射防护工作是友省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的指导下,由连云港市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负责实施的,市公安组、去污洗消组协助配合。市卫生局为此专门成立了应急辐射防护和辐射控制专业队,主要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组成。从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辐射防护组更需要加强辐射防护这个岗位专业人员的培训。辐射防护岗位责任重大。首先,在省辐射防护组及市核应急办的指导下建立参与核应急救援人员的健康档案及剂量接受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参加与核辐射有关的人员的年剂量、累积剂量要控制在规定的安全限值以内,这就需要有详细的档案记录,根据记录情况,在任务分配上将工作人员的所受剂量控制在规定阈值内。其次,建立辐射防护用品仓库。应急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时刻准备的冲锋陷阵,而辐射防护用品在发生重大放射性泄露抢险中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形成辐射防护设备添置方案,有计划的进行防护器材的更新换代,保证防护资源随取随用,这更需要对已有的防护器材进行维护管理,而不是放在仓库中睡觉,要定期进行检查,保持防护用品的有效性。第三,加强使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的传授。辐射防护用品不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常见的,其配戴、使用技术性很强,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及训练,尤其很多防护产品是从国外采购,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摸索。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是2005年的某月连云港市消防护专业队的负责人拿着一个写着英文的包装袋找到我,问我这个产品的使用方法,当时本人也非常尴尬,虽然学过辐射防护,可这么专业的防护用品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只是包装袋。

四、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为了达到提高非辐射专业人员的的辐射防护水平,就要制订和建立一个最优化的辐射防护培训计划。计划包括:专业的授课人员、系统的辐射防护理论知识、严格的课时要求和考核办法、准确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熟练的紧急自救和互救技能,还包括二至三年一次的轮训,使用权我们的专业队员在开展应急救援抢险时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把辐射防护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即在场外应急工作中,把辐射防护培训与专业队的整组训练结合起来,排好年度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田湾核电场外应急计划[Z].

第8篇

关键词:辐射;损伤;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43-02

放射防护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容易被忽视,育龄妇女、儿童是辐射损伤的高危人群,胸透、X光、CT等放射性检查会造成部分机体细胞受损,有辐射作用。如果育龄妇女、儿童短时间内接受较多次数的X光照射,危害就会慢慢累积,造成身体细胞不可弥补的损害,而且将来诱发癌症、疾病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

1受照方式

1.1分次照射: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予的情况下,其损伤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分次越多,每次间隔时间越长,则损伤效应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1.2照射部位:由于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即使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照射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的损伤效应也是不同的。全身损伤程度以照射腹部最严重,其次是盆腔、头部、胸部和四肢,因妇女腹部盆腔、为重要的生殖器官所在,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做好妇女儿童的放射防护更值得重视。

1.3照射面积:辐射损伤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照射面积的大小。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受照射的面积越大,损伤越显著。

1.4照射方式: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外照射和混合照射。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多向照射引起的损伤效应比单向照射严重。

以前体检中让中小学生做胸透是有历史原因的:过去我国还没普及婴儿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做胸透主要目的是检查孩子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和肺结核,而随着我国新生儿普及接种预防结核杆菌感染的卡介苗后,结核病发病率大大降低,而且它也不再是过去说的“不治之症”,所以孩子常规体检取消胸透是完全可以的。

同时,孕妇也是重点保护的对象。《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受孕后8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首先要问明是否已怀孕。

2受检者的防护

重视受检者的防护,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可以预防或减少X射线检查给公众及其后代带来的潜在性危害,提高X射线诊断的效应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贯彻X射线应用正当化的原则,合理应用X射线。

2.1掌握适应症:有关临床医师必须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特点及适应症,不得盲目申请X射线检查。同时必须注意防止提出价值不大的重复性X线检查申请。

2.2有关临床医师必须在X射线检查申请单中写明受检者的主要病史和已有的检查结果,指出X射线检查的目的和检查部位等,以便X射线工作者复核并正确实施检查。

2.3X射线工作者对所有X射线检查申请,均应认真复核,对不符合正当化判断的申请有权退回。

2.4对育龄妇女、孕妇和婴幼儿申请X射线检查,必须符合《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5用于科学研究的X射线检查,必须坚持受检查自愿的原则。 

3放射防护三原则

放射防护三原则是指:辐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3.1辐射实践的正当化:为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在引入任何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之前,都必须权衡利弊,只有当带来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对健康损害的代价)时才能认为是正当的,那么该实践为正当化实践。若引进的某种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的净利益,则不应采取此种实践。

3.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就是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使任何辐射照射应当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但并不是说剂量越低越好,而是在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条件下使照射低到合理的可以做到的程度(合适的曝光条件)。

3.3医院影像医师有义务控制受检者的剂量限值。

4放射防护基本方法

4.1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4.1.1时间防护: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受照时间愈长,所受累积剂量愈大。所以,在一切接触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时间为原则。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影像医师提高自己的诊断技术和操作技能,采用小照射野,缩短曝光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照射。

4.1.2距离防护:增加人体到辐射源的距离,可减少其受照剂量,即为距离防护。尽量延长病人与X射线管间的距离。人体受到的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增加一倍,剂量率减少到原来的1/4。

4.1.3屏蔽防护:屏蔽防护就是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能够吸收辐射的屏障物,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剂量。运用各种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妇女拍摄腹部X光片时应用铅橡遮皮遮挡子宫及卵巢,儿童拍片时应用铅橡皮遮挡下腹部。骨科手术术中摄片应做好不在检查范围部位防护。

由于目前卫生体制、机制的不到位,致使部分医疗单位趋利行为导致重复检查,增加X线的检查率和量。这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主要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杜绝重复检查和过检的现象发生,提倡影像资源共享。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这三种基本方法。目前影像数字化的应用给予放射防护带来美好前景。

4.2妇女和儿童X射线检查的防护

4.2.1妇女妊娠早期,特别是在妊娠8-15周时,非急需不得实施腹部尤其是骨盆部位的X射线检查。

4.2.2严格限制对带环妇女进行X射线透环检查的频率,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2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4.2.3严格掌握乳腺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对20岁以下妇女更应慎重。乳腺X线诊断必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师承担。应使用钼靶X射线机,并配合先进技术和稀土增感屏进行检查,使一次检查最大剂量当量不高于10m4、除临床必须的X射线透视检查外,应对儿童采用X射线摄影检查,特别是新生儿。

4.2.4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严格控制照射野,必须注意非检查部位的防护。有好多基层医院影像医师对调整束光器掌握得不够好,往往将大的照射野对准病人,这是我们不能轻视的问题。

4.2.5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对婴幼儿摄影时,一般不应使用滤线器。

4.2.6学校体检不一定X线检查。

5对影像医师的要求

5.1X射线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射线检查的临床判断,注意掌握其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射线诊断。

5.2除了临床必须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5.3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5.4用X射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5.5摄影时,工作人员必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过滤板。

5.6摄影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7摄影时,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

5.8移动式和携带式X射线机摄影时,X射线工作人员必须离管头和受检者2米以上,并对周围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5.9进行X射线摄影检查时,X射线工作人员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目前数字化X线检查可大大减少X线量。

5.10进行X射线检查时,对受检者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孕妇一般不宜做X射线检查,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

5.11在X射线检查中,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在固定好投照部位后离开检查机房。

5.12在放射科临床教学中,对学员必须进行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并注意他们的防护;对示教病例严禁随意增加曝光时间。

6加大全社会辐射防护知识的普及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正确使用X线检查的重要性。 总之,我们应从上述措施中,掌握可查可不查的不查,应查的要注意防护,切实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我们的后代,合理用好X线。

参考文献

第9篇

近些年来,医用放射设备在医疗机构中迅速普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发展到现在,医疗放射的防护对象已经从主要是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向患者和医务人员转变。不过,医疗辐射真有那么可怕吗?

医疗辐射究竟多大?

人类接受辐射照射的来源包括天然辐射照射和人工辐射照射,人工辐射照射主要包括医疗辐射、核试验、核电站、核工业和核技术工业应用、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几类。其中,医疗照射是人类接受人工辐射照射的最大来源,患者、受检者、生物医学研志愿者等所受的照射,都在医疗照射的范畴之内。

医疗照射在人工辐射照射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医疗照射的普及及技术的提高,例如CT检查的普及,人均受照剂量逐年增加。有数据显示,2000年全世界的人均受照剂量是0.4个单位,而发展到了2008年,人均受照剂量提高到了0.6个单位。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随着技术的普及,人均受照剂量已然从1987年的0.54个单位发展到2008年的人均3个单位。

而在我国,放射诊疗同样是迅速普及,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约9.8万家,包括开展X射线诊断项目、放射治疗项目、临床核医学项目及介入放射学项目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设备数量年增长率在7%~15%左右。据卫生部统计,我现在每年约4亿人次接受放射诊疗,其中,X射线诊断占大部分,约3.2亿人次。

天然辐射是改变不了的,但人工辐射可通过措施及严格管理来防护,医疗辐射照射同样不例外。在不少人看来,人一旦生病,听从医嘱,接受照射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还要防护呢?

照射剂量多少合适

辐射影响健康,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有专家表示,国内对于放射诊疗患者健康效应的研究基本空白,医疗辐射存在较多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部分工作人员防护不足、大医院放射诊断防护过度、患者防护不到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检查方法及仪器的更新换代,医疗辐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在专家看来,这些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更甚的是,新技术还带来病人剂量增加的问题。“有人认为数字成像可能比胶片摄影的剂量更低。因为数字成像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在剂量低、曝光不足时仍可得到满意的诊断图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对新技术的使用不当,带来的后果是病人受照剂量在成倍增加。”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启甫表示,因为曝光量增加,图像质量就会越好,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生不在乎给多少剂量,只要图片质量好,病人接受照射剂量多少并不在医生的考虑范围内。

为了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目标要求,避免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接受过多的剂量照射,推动辐射防护体系在医疗照射防护中应用已是当务之急。据了解,《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其中就对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提出了针对性要求。此外,我国还有大量的专业标准,包括诊断、治疗和核医学等,都对医疗照射防护做了相关规定,如对X射线诊断房的最小面积、X射线机管球外的漏射线、主射束外的漏射线等都有做要求,且都是从患者的辐射防护角度来考虑的。此外,国家对放射性药物操作、工作场所、各功能区域的布局及工作人员通道与放射性治疗患者通道需分开等方面也有做要求。

虽然设置了这么多的标准和规定,但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对医疗辐射防护相关规定仍有不够完善之处,例如国外有规定,要求在每一台X光机上需要安装一个剂量面积乘积仪,病人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接受的剂量都会在乘积仪上直接显示,但在国内,目前在这一方面并不做要求。在标准规定和设备技术没有达到与国外同等水平的现实情况下,应在实际操作中积极遵守已有的标准和规定,做到对患者负责、对自身负责,努力达到辐射防护最大化。

撑起辐射防护伞

如何打好辐射防护这把“伞”?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徐浩介绍,《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便提到了辐射防护的ALARA原则,即辐射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剂量控制)三个方面。

在专家看来,不应该受照射的,就应该避免,接受治疗就应该有相关的防护内容,尽可能地减少受检者或患者的受照剂量。即便国家的基础性标准对辐射剂量做了限制,但对医疗照射防护来说,是以获取理想的诊断图像和有效的治疗效果为目的,所以,剂量限制并不适用于医疗照射,而正当性判断与防护最优化两个方面则较为实用。

正当性判断,通俗的讲,就是判断诊断或治疗时用的放射方法是否合理。如做胸部检查时有胸透、胸片、胸部CT等方法。胸透具有经济性、实时性,可动态观察疾病形态等优势,但因其影像模糊,辐射大等劣势被逐步淘汰;常规胸片是胸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是诊断胸部疾病的先导,大部分胸部疾病经常规胸片可达到确诊目的;胸部CT则有密度分辨率高,能够轻易发现直径小于2mm的微小结节,低剂量CT筛查可以发现早期小肺癌等优势。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劣势,医生鉴别诊断时根据不同需求判断使用哪种方法更为合理。随着医疗技术与水平的发展,对过去认为是正当的医疗照射,也应当重新进行正当性判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