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4 10:53: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浅谈校园食品安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校园视频安全监控系统管理中存在不足
1.1不重视系统的日常管理
自教育部要求学校建立有关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后,各个学校均积极响应,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议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但是,当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就认为是大功告成,不重视对它的日常管理。实际上,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短期的事情,但其管理却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对系统的安全运行、发挥作用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影响。
1.2忽略对系统的维护、保养
在保障校园安全秩序、追踪和查询各类事件方面,校园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系统的使用者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但是,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学校使用者只看到其优势,却忽视了对它的维护和保养。比如维护资金不足,不如建设时期的资金投入;维护周期不定,基本是随机检查。
1.3忽视系统的软件功能
视频安全监控系统是一个软件集成系统,其中包含多种现代化的电子、电气硬件设备、应用软件等。通常情况下,系统的硬件设施具有可见性,设施设备均有性能指标。但是,相对来讲,系统中的专业应用软件却不具备上述特征。导致在实际的运行中,学校将过多的目光放在硬件设备上,忽视了系统的软件功能。实际上,要想该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软、硬件同样重要。若一味强调系统的硬件设备,则会影响系统的良好运行。
2加强校园视频安全监控系统科学管理的措施
校园视频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是保障校园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属于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其管理工作,促使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
2.1建立健全系统管理的制度
(1)建立视频监控资源的使用制度。通常情况下,校园视频安全监控系统被安装在公共区域中,主要监控这些区域的视频资料,人们可以通过调控视频资料,实时查看,故而要求操作使用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对视频资料保密,同时在查阅、保存、复制视频录像资料时,均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操作。学校方面需要建立监控室值班制度、视频录像档案管理规定等制度。
(2)设施、技术资料的管理制度。在校园视频安全监控系统中,其管理工作贯穿在项目规划开始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中时,需要对系统的相关设施进行管理,同时搜集、整理前期系统设计、数量清单等资料,实施统一的归档,避免资料残缺、外泄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2.2加强系统维护工作
对于校园视频安全监控系统而言,其建设的竣工并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可以撒手不管,相反,在系统的应用中,需要对其进行持续性管理,注重对系统的维护。比如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安全管理的实际需求,需要及时调整系统中前端摄像探头的方向、视野、位置、焦距等。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适应学校工作的规律、季节性气候变化等,对其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安全、高效运行。比如在开学前期,需要全面检查系统的各个性能,看其是否出现故障;在放寒暑假时,则需适当延长录像资料的保存有效期;当出现季节性气候变化时(比如台风、梅雨等),需要全面检查摄像机的固定支架。此外,还需要借鉴建筑类其他设备、弱电系统耳朵管理经验,每年对其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2.3加强其他方面的管理
(1)视频资料的使用管理。校园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可以保存现场情景,若录像资料使用不当,则会侵犯公民的隐私。因此,在系统的使用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视频录像资料的查阅、复制和保存。此外,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公民的隐私,同时确保资料举证的合法性,学校需要在进入监控区域前设置相应的标志,或是实行语音提示,进而充分发挥其威慑作用,约束违法犯罪人员的行为,使其不敢轻易犯罪。
(2)增加检测软件等应用软件建设。在系统的使用、运行中,为了保障其有效性,同时最大程度上避免操作人员在疲劳、懈怠状态下发生故障、失误等,可在系统中增加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系统的运行,比如视频丢失报警、摄像头移位等。
3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师生人数迅速增长,高校饮食安全问题便更加凸显。关于校园饮食安全的研究也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武新胜(2007)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分析加强高校饮食安全管理的重大意义,通过饮食安全管理打造和谐校园;白志军(2007)认为加强学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学校食品安全长效机制是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的基础;廖文科(2009)通过分析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食品安全法的贯彻落实,提出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若干对策;庄新华(2010)从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等环节分析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综观相关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分析校园饮食安全存在问题的文献居多,而且大都比较零散,真正涉及高校饮食卫生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
一高校饮食卫生安全存在问题的表现
尽管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是近些年来高校食物中毒事件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高校师生俨然成为食物中毒的高发人群,这不得不令人担忧,饮食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高校的安全稳定。虽说饮食安全表面上看起来具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后勤部门处于学校教学部门的附属地位,学校领导往往并不真正重视饮食安全的工作,而同时当代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许多因素都容易危害到师生的饮食安全而难以解决。从就餐环境来说,学校食堂安全隐患高,部分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不讲究卫生,不勤洗手,口罩也不佩戴或佩戴不规范,容易产生细菌感染;有的食堂硬件设施陈旧、破损和老化,功能分区不合理、不明确,食品加工制作流程存在交叉污染;也有食堂缺乏完善的餐饮具消毒、保洁设施,在消毒柜或专用保洁柜内放置私人物品或杂物,餐饮具消毒、保洁形同虚设;食堂食品原料、生产和加工存在一定的隐患,餐厅卫生管理容易产生漏洞。从饭菜质量来说,很多同学认为食堂饭菜变化小,荤菜分量少,难以保证正处在成长黄金期的大学生的营养需求,很多同学在饭菜中吃到过诸如虫子的异物,甚至有同学吃过变质的饭菜。这些现象都容易导致师生对校园饮食安全的不信任。
二建立维护校园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机制
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基础,而学校的安全稳定又离不开校园环境的治理,学校的安全稳定与校园环境治理的质量共同制约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更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通过校园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从而达到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环境的目的。
第一,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校园饮食安全首先要从加强思想认识做起,学校各方面应该积极倡导,同心同德,不断推进和完善校园饮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把校园食品安全放在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形成重视饮食卫生安全的观念意识。在后勤中心、团委、学生处、校医院等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下,依托校学生会,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并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学生建议,并通过他们把有关信息反馈给全校学生,从而树立师生的健康饮食理念,提升师生科学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
第二,促进学校各个部门的协作管理,明确责权关系。高校应加强对食堂的组织领导,建立立体化的监管模式,建立以分管校长为首的、各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各餐饮单位具体实施的监管模式,建立安全工作制度,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与责任部门负责人,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校领导的参与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有利于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保证至少有一名高校领导分管后勤服务工作,做好后勤服务的协调、建设与规划等工作。明确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工谁负责、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安全责任进一步分解细化,并按一定区域划分若干个安全监管责任区,落实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负责责任区的安全工作,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定考核”机制,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安全监管和责任体系。坚持后勤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的服务中心地位,加强后勤部门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网格化依托统一的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各餐厅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安全卫生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它的主要优势:(1)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它是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3)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处理、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控管理,使得各方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避免职责不清造成实际工作中的障碍,构筑全方位、多角度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是全面落实饮食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后勤部门应充分发挥饮食安全管理的主体作用,积极贯彻“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一是坚持贯彻“安全第一”的采购原则。采购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要严格执行索证、检查、验收、货源比较等采购制度,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凡是学生食堂的米、面、油、肉、蔬菜等大宗物资,均要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企业中进行招标采购,必要时到供货企业生产现场,对生产工艺流程和可信度进行调查,从根本上降低食品采购风险,保证餐厅所采购的原材料安全卫生,并与供货商签定卫生安全责任书。确保各项食品原材料从源头到入库均具有源头可溯材料,切实有效严把食品安全关。完善供应商台账及食品原材料索证管理,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认真查漏补缺,把工作做深做细,认真做好账本。深入食堂内部,加强交流,并能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方法。积极重视市场调研,成立价格调查小组,定期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根据调查价格不断调整饭菜供应价格,降低成本。定期向食堂提供价格预警和通告,节约经营成本。二是建立全过程监控的基本工作机制,定期进行各种安全隐患排查,注重整改实效。按照高校食堂用餐卫生管理的要求,建立食品采购、储藏、加工、供应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构建贯穿于饮食全过程的安全保障链。首先加强对社会餐饮企业经营的食堂物资采购质量监控,同时加强食堂安全保卫与管理,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出食堂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对餐厅的安全、卫生、剩饭剩菜和食品留样监督检查,定期查看各餐厅后场、用餐区域、库房、凉菜制作间等,查看食堂现场操作流程是否合理,库房、冰箱内食品原料是否规范摆放,检查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工序及记录是否相符,查对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台账及添加剂采购、领用、保管、登记是否详尽完善,调查了解食堂饭菜是否按照要求报批和公示价格,是否按规定确保供应。明确各加工环节的检查、操作规范的责任人,促进食堂饮食卫生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应用PDCA循环工作法,不断创新提高,加强饮食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顺序来实施管理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并及时反馈有关结果,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同时利用对HACPP等相关食品卫生控制知识的认识,依据HACP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定食品采购、食品烹饪等关键控制点,并集中力量对关键控制点进行干预,保障食品关键环节的安全。
第四,优化后勤员工队伍,严格落实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及卫生部的学生集体用餐监督管理办法,实行食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组织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依法将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调整到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技能和服务水平,树立后勤服务员工的良好形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生产人员不仅仅应当满足健康状况合格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制订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加工操作规程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第五,建立应急食品安全处理机制。食品从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各环节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当积极妥善处理,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明确责任主体,严肃追究导致事故发生的相关责任人,做好善后工作。对处置突发事件成绩显著的个人,可给予奖励;对处置工作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应当严肃追究其责任。
参考文献
[1]武新胜.从构建和谐校园看高校饮食安全管理[J].科技信息,2007(29):206.
[2]白志军.浅谈高校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重大意义[J].管理教育,2007(7):74-75.
[3]庄新华.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及应对措施[J].教育研究,2010(21):31-33.
[4]廖文科.我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5):7-8.
>> 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中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平台上的应用 应用物联网技术促进铜川市煤矿安全生产 物联网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燃气安全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校园安全中的应用 物联网和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生产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试论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寺院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物联网技术在小区智能安全防范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探究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的应用 浅谈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余建芳.物联网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煤矿开采,2013(02)
[3]邹国辉,纪彬物.联网在煤矿安全上的应用.黑龙江科学,2010(05)
[4]景晶,郭海,胡雍丰.物联网及其在山西的应用.经济研究,2011(01)
关键词:食品;文化活动;大学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78-02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是基于食品知识宣传、食品安全教育、食品文化传播、食品技能培养的一种专业文化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提升审美修养,提高职业情操为目的。它在构建良好食品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高校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作为全国较早开设食品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食品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教育的各个环节,自2002年开始,连续十三年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该活动以源远流长的中华食品文化为基础,以独具匠心的活动形式,诠释了食品文化的精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食品艺术的创造性,本文笔者拟立足于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对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特色、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高校开展食品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育人特色
1.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食品制作、展示、艺术表演、品尝、观赏等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多种多样灵活新颖的形式来表现中华传统食品文化,让大学生把在第一课堂里学到的专业理论,通过食品文化活动予以运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将专业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实现专业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活动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克服了传统专业教学活动的单调性、枯燥性和机械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无形之中让学生牢固树立了专业思想,提高了专业技能,强化了专业素质,提升了专业境界,弥补传统专业教育的不足,实现专业发展与活动育人的有机交融,更好地促使大学教育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实现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不仅是食品文化传播的窗口,更是食品安全教育的大舞台。比如,大学生们用各种日常食材为原料,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真的艺术作品,通过亲手制作蛋糕、水果拼盘等,有力地宣传了中华美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知识的普及、理解和传承。
4.实现院企合作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文化艺术节一直遵循“打开门来办活动”,依托“学研产”良性互动的办学优势,充分挖掘与学院联系密切的企业资源,十三年来,邀请国内近二百家食品企业前来活动现场展示校企合作产品、企业产品,同时举行人才招聘。不仅为企业做出良好的宣传,促进了院企合作和双向交流,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而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和创业机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现状与问题
1.活动涵盖面受限,育人内涵拓展不够。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离不开“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这两个核心主题。但随着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对食品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活动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艺术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问起大学生对有关“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时,发现他们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谈则不知所以然。活动缺乏系统的文化内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浅的层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与之相关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关联文化,而整个活动的各个版块之间联系性也不强。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通过参与专业文化活动的学习效果并不深刻,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局限。
2.活动参与面受限,育人效果凸显不够。高校专业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在主办高校,而应该带动其他相关院校和单位部门,产生广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扬食品文化,宣传食品安全的实质作用,拓宽社会影响。而在现行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牵头来主办,举办地点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到了活动规模,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参与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办方经费有限,组织实力较为单薄,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众参与少,使活动规模、活动地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参与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效果辐射到校外乃至更广的范围,导致社会影响力受限。
3.学生能力提升受限,专业性指导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沉闷的状况。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带动性的群体。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本身既含有丰富的专业元素,又含有活泼的文化艺术元素。因此,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是在高校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行由大学生群体自主策划、筹办与参与的模式,这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快乐性、民主性。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缺乏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有效的专业指导,活动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延伸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寻求多方支持,实现强强联合。同一地区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筹办一场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扩大其影响效果,单一高校可以和同一性质高校或含有相同专业的高校联合举办专业文化活动。高校更可以将每一届的专业文化活动以项目的形式上报地方教育厅,以省级专业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开展,针对面拓宽到全省高校大学生,宣传效果也会增大。同时,多个高校合作可以争取更多方的赞助方合作,确保资金支撑并逐渐扩大规模。
2.挖掘文化底蕴,实现内涵延伸。把握时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环境,着力熏陶文化氛围,是加强专业文化活动人文艺术性建设的重要点。食品安全的教育则应该挖掘时代热点与大众的关注点,例如,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食品文化艺术节中将世博会的各大展馆与艺术展结合等,用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达到育人效果。此外,随着精神文明意识的逐渐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而在以往的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较为缺乏的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关联文化,食品文化不仅仅是食品原材料、工艺的文化,烹饪工具、烹饪技巧等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选择主题时,应注意选题的精读和广度,不局限在某个地域、某个时代或者某个方向。配合性地挖掘关联文化同样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加强专业指导,实现“学”、“玩”结合。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展开,实现专业文化特色和活动育人紧密结合。那么,应将专业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实现全程指导。活动应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参与筹办,还参与引导。同时,专业的内容、思维、视野和标准应贯穿其中。从专业的角度去筹办活动,才会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专业内涵,提升和巩固专业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娱乐性的活动内容也应该进一步探索:以节日食品的制作与创意为内容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娱乐游戏、节日食品分享馈赠、诗文吟诵等为形式的文化熏陶活动等。只有运用专业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举办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生“学”与“玩”的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育人效果。
4.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周密部署。要积极探讨食品文化的育人内涵,分析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功能,紧扣专业和学科特色,科学设计和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从活动宣传、人员安排、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各环节要精心组织。活动前期要精心策划、广泛宣传。尤其要通过媒体、网络平台、海报展板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前、中期宣传活动,广泛发动,提高全校师生和周边社会居民参加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当天人力物力及时到位,保障现场秩序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谢蓝华,侯爱香,夏延斌.探索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
[2]姚劲松,汪黎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指向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2012,(4).
[3]李冬娜.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4]糜红缨.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双效互动[J].教育与职业,2009,(36).
[5]张斌,王洪光.打造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校园文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3).
[6]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7]黄群,杨万根,麻成金等.浅谈食品类专业大学生食品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
[8]权静.微时代――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3,(22).
【关键词】 iso 22000标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intensifying th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refecto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expoun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ng food safety system of the refectories, recurring to iso22000,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ondition provision,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iso 22000 standard; refector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od safety system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全国各高等院校食堂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均不断提高。但伴随改革过程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饮食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实施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以期带动高校食堂更加健康发展[1]。因此,适时跟进形式,更新观念,改革举措,在高校食堂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高校食堂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高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首先,从高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以及餐具消毒不规范等诸多安全隐患。其次,从高校作为群体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为相对弱势群体,消费水平低,对食堂伙食质量安全等维权意识低,具有相对高的耐受力,微小安全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这也往往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这在高校管理中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再次,由于高校食堂管理的体制惯性和非公益性,导致食堂管理队伍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伴随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及家长对食堂食品期望值和消费能力的日趋提高、社会对食堂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理应成为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 iso 22000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iso 22000标准共分8章32节,分别对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做出要求[2]。该标准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进一步确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因此,从高校食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该标准统一和整合了国际上相关的自愿性标准,涵盖核心haccp七项原则[3],结构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haccp概念、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对高校系统化地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三、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要吃透iso 22000标准的精神,根据高校食堂现状特点,把握建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从iso 22000标准执行涉及的层面来看主要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因此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应围绕这些着力点,凝练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一)围绕食品安全方针,落实食品安全体系目标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方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计划、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安全体系的目的都是围绕最低安全需求的文件法规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各地不同程度的在开展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到的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因此,就建设高校食堂安全体系而言,应主要结合食堂标准化建设对高校食堂提出的安全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建设。
(二)延伸标准管理范围,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
iso 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涉及到高校食堂的供应链管理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上游供应商供应链管理和食堂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在具体供应链管理范围问题上,学校食堂应认真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如原料采购、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具洗刷消毒、备餐和售餐、餐厨工作人员的健康监督、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等环节。通过合理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达到控制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重视基础条件投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基础条件建设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安全体系成功持续运行的基础保障。从iso 22000标准执行层面涉及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等来看,均属条件建设内容,虽然当前高校食堂硬件条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与iso 22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现状诊断、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硬件条件、技术参数有细致的把握。硬件建设的依据需要详细按安全法规要求,结合高校食堂消费特点,收集和整理与食堂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管理文件、工艺、标准等,对照标准, 找出现行管理体系与iso 22000标准的差距,提出硬件改造方案进而确定需改进的方面。
(四)编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iso 22000是一个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它仅表达了共性要求。为此,针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依照iso 22000标准,编制开发与该标准配套的实用指南,制定符合高校食堂特点的具体适用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文件等规范性文件。这些具体文件应当从不同层次说明安全体系所需要的行动依据,管理手册阐述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概括性、原则性、纲领性地描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描述实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开展的活动。其他作业文件即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供应链材料信息、食品特性、关键控制点确定依据、haccp计划、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图样、报告、表格等。另一方面,iso 22000标准强调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实施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着力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权、责、利、能兼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最终实现和形成,主要是通过餐饮工作者具体的生产、加工、制作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计划、沟通、记录、危害分析、关键点监控、减危方法等措施的执行均需要落实到团队的有机协调运作。iso 22000标准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均是对团队功能的描述。因此,加强食堂管理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从权利、责任、利益、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使之具备一定的卫生管理知识、熟悉iso 22000标准的一系列知识,具备联络协调外部相关方以及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事宜的能力。其次,按iso 22000标准要求,明确管理团队成员各自所担当的责任,并能保证可以按iso 22000标准强调的得到有效沟通。再次,需要提升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制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各类培养、教育、培训等形式来提高队伍素质。最后,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iso 22000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保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iso 22000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理论手段,真正做到建立完善安全体系,离不开对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和条件的客观认识,离不开对建立食堂安全体系目标和要求的把握,离不开对标准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迈进,才能在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s].
一、校园外卖的概念与运营模式
(一)校园外卖的主要概念
外卖作为一个在中国发展了20多年的产业,最初源于日本物流和快递行业的“宅配模式”,即快递被直接送到收件人登记的住所,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在经济不断增长和国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的大背景下,餐饮业逐渐将“宅配”的概念应用于送餐服务中。早期,外卖并不是指送餐,而是指顾客在商店订购食物并直接将食物打包带走,从而节省用餐时间;新的外卖概念则是指客户在线或通过电话订购餐食,商家则任命相关人员包装和交付定制的餐食。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确保菜肴的新鲜度和美味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订购和微信订购成为订购外卖的两大主流趋势。客户无须离开家就能迅速解决餐饮问题,腾出大量时间忙于工作和学习。
(二)校园外卖的运作方式
中国外卖产业呈规模化发展趋势,相比以前的商家外卖模式,第三方外卖平台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美团”和“饿了么”两大主流外卖平台已成为白领和学生团体在线点餐的主要媒介。相比传统的配送方式,这些外卖平台将特定地区的商家整合在一起,并使用首单优惠、减免优惠和积分折扣等方法快速积累用户,再进行后续市场营销。各外卖平台采用的配送模式基本相同,即商家通过外卖平台收到顾客订单并使用“骑手管理”软件给骑手派单,商户为指定的骑手打包好食物,再由骑手直接送到客户指定的交付地点。但是,外卖平台出于企业利益以及市场竞争的考虑,对辖区内的外卖交付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通常限制在20分钟以内。若超出时间限制,骑手将以经济制裁的形式受到惩罚。通过这种方式,骑手会尽快送达餐食,以防止超时。在管理层面,外卖行业的大规模扩张,提升了相关企业对骑手的需求。一些平台将外卖模块外包给不同地区的第三方公司,这些外包公司采用外聘方式吸纳大规模的外卖从业者。由于骑手工资与绩效挂钩,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外卖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一定程度上忽略对申请人基本信息和道德素养的考察,外卖行业人员构成相对混乱。
二、校园外卖对高校安全管理的影响
(一)对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产生消极影响
外卖行业独特的运营模式和服务理念使得骑手订单的完成情况受时间的限制。在金钱的驱动下,一些骑手抢行、闯红灯、超速等违法违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行为在提升外卖平台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威胁了校园道路安全。一项相关调查显示,有9.34%的大学生曾被电瓶车剐蹭,其中4%重伤住院,还有2%的学生通过学校对外卖平台提出索赔。由此可见,高校安全管理受到外卖平台配送制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夜晚,校园行人众多,再加上照明设备有限,校园内多照明盲点,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学者秦锐、袁毅哲等人认为,中国的大学占地广阔,学生数量众多,安排专门人员来管理交通的可行性低,校园外卖交通问题是制约高校教育环境和安全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商业角度分析,外卖商家存在竞争业务、抢夺顾客的心理,这对骑手的工作状态有一定影响。配送时间的集中性和大量的配送任务,是使得骑手加快配送速度的主因。
(二)一些配送员易与校内人员产生矛盾或威胁师生财产安全
大量没有经验的社会闲散人员涌入外卖送货团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外卖行业从业人员审查机制不健全,准入门槛较低。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外卖从业人员的主要背景结构中,白领占10%,农民工占30%,普通工人占20%,自由职业者占40%,其中不乏少数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的边缘人员。校园外卖交付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事件。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外卖行业鱼龙混杂,只依靠高校保卫处很难对此进行有效把控。如果忽略这一潜在危险,后果将是难以估量的。例如,如果学生与某个骑手产生矛盾,并且在平台上给差评,某些人品恶劣的骑手可能会报复学生。学者肖玲对此观点一致,认为曾有违法犯罪经历的骑手可能偷盗学生财物或者侵犯学生个人隐私。尽管高校发生此类事件的可能性较小,但参考相关社会事件可以看出外卖从业人员构成的复杂性,校园安全管理部门需要对此加强监管。
三、强化高校校园外卖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革新配送机制,设立配送场所
首先,外卖平台可以把时间机制作为评估绩效的辅助指标。以交付时间为考核指标,在短期内虽然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和顾客满意度的提升,有利于平台取得竞争优势,但这一考核标准可能增加骑手发生意外的概率,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繁华路段,少数骑手抢行、闯红灯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外卖平台要在保证整体交付质量的前提下,基于现实情况,将时间作为考核的辅助指标,完善用户沟通机制。也就是说,用户能够利用平台提供的功能与超时的骑手联系,以缓解骑手的紧张情绪和配送压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另外,高校安全管理人员应对骑手驾驶电瓶车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进行限制,并配合平台相关机制,指导骑手省时省力完成配送活动,以保障校园安全。例如,高校管理人员可用校车将配送员送往指定地点,或者开设专门外卖存储点,将餐食集中到固定地点,并引导学生就近取餐。
(二)提高准入门槛,完善监管机制
面对外卖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的现状,外卖平台应进一步健全外卖准入机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拒绝有犯罪记录和道德低下的人进入外卖行业;从工作中常见问题出发,深入改进配送服务;对骑手心态进行纠正,将服务质量作为配送员考核主要指标。高校要对校园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加以改进,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全面协调学校视频监控的分配,对在线监控系统加以改善。高校可以以楼层为单位管理学生宿舍监控系统,如果学生与骑手发生纠纷,学校可以立即进行干预,控制事态的发展,维护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整顿外卖商家,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在影响外卖平台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众多因素中,食品安全占据重要地位。正因如此,市场监督部门应该联合外卖平台,对注册商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检,以解决外卖食品安全和从业人员资质问题。高校安全管理应加大对学生文明健康饮食的教育力度,开办健康教育普及讲堂,向学生传授基本生活知识、文明就餐和急救知识等,以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使他们养成合理膳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处理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降低外卖食品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概率。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常识,还要关注外卖行业普遍存在的食品卫生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信誉度高、菜品质量好的商家点餐。另外,提高学生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校园外卖的兴起势必对高校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此,高校要引导学生遵循环境保护理念,定点投放垃圾,对校园环保工作进行科学筹划,为高校环境的整洁有序提供充分保证。
四、结语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校外卖的出现是必然结果,外卖能够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高校不能为了维护秩序而将校园外卖“一刀切”。高校应在与外卖平台配合的前提下,探析校园外卖和高校安全管理的关系,将校园管理实践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外卖进行规范,促进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秦锐,袁毅哲,秦道祥.基于ELK流量分析平台在高校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9(6):317-321.
关键词: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有效性
前言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民以食为天,我国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文化,但食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不合格的食品问题频频爆光,不仅严重的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同时还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建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也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监管随之成为新的关注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提出食品安全监管应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这为政府执法部门提出一大难题。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逐步调整监管模式,由部门监督向技术监管转变。本文主要就技术监管中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
1 影响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因素
食品检验技术含量高,并且内容较复杂。它主要是指依据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等,对食品质量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的一项工作。食品检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食品营养成分分析,食品中污染物质分析,食品辅助材料及食品添加剂分析,食品感官鉴定等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1 样本抽取和样品制备
在食品检验开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样本的抽取,取样有具有代表性,这样可以有效的证明食品的质量状态。取样时要保证不破坏待检验食品的性状,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具有证明的意义。样品抽取后要按正常的程序进行储存,以免发生样品变质的情况。
1.2 仪器、试剂、检验方法等
首先,在食品检验过程中,因仪器本身的缺陷等原因,会给检验结果带来误差;其次,试剂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也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食品检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样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所以检验方法选择的不同,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1.3 实验室误差
衡量食品检验结果的标准是准确度,具体而言就是指测量检验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相符合的程度,它是由与误差值的反比关系来体现的。准确度越高,误差越小。而准确度的高低受到实验室环境如室内温度、湿度、气压等影响。例如如果没有控制好实验室的湿度会造成仪器准确度发生偏差,或使样品发生质变、腐烂,这必然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4 检验人员素质
食品检验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因素。在检验的过程中,如果检验人员偏离标准操作,随意操作就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同时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整体素质,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知识文化水平、工作经验、熟练程度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例如如果检验人员对检测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扩大,最终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提高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2.1 样本选取和样品制备需要严格把控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中规定,样本抽取原则是随机抽样,抽取的样本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抽取和送检样品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取样工具、盛装容器、样品袋的清洁卫生,严防任何有害、有毒物质的侵入。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应采取分类制样的方法。
2.2 检验中正确使用仪器、试剂和检验方法
首先,检验仪器和试剂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例如,天平能够衡量样品等的重量,PH测量仪能够得出食品检验的相关参数等。食品检验中所需要用到的其他仪器也都会对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缺乏对这些精密仪器的检查、校准、维护、保养,则在使用过程中就无法保证仪器得出的数据都是真实有效的。其次,检验方法也十分关键。食品质量检验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中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甲醛测试仪法等。不同的检验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适合于不同食品的检验。如果检验方法选择不当,则很难保证检验数据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检验方法还包含了仪器读数、滴定检测等,方法的不同可能会使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的准确度。最后,样品的采集也是检验技术的一项内容。如果没有严格按照采样的标准流程进行工作,或者采集之后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保存,那么就会导致食品样本达不到作为检验对象的标准,检验也无法真正体现食品的性质。
2.3 改善实验室环境,控制实验室误差
进行对食品分析的目的是为在更高标准下获得准确无误的食品检验结果,指导生产和引导消费,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使运用精确的方法、精密的仪器和检验人员熟练的操作,测量的数据与真实值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掌握误差规律,减小误差值。
2.3.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在分析操作过程某些界定因素造成的。在重复检测时,检测结果相似,分析结果显示也较为固定,而且系统误差可以归为由忽略程度而造成误差。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仪器误差是仪器标准校正不及时,砝码失重、测量仪器不精确或稳定性差、测量仪器不能达到检测要求等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因测量食品质量分析模式造成的方法误差,形成理论数据与现实数据的不符;试剂误差与操作误差均由操作的不规范引起的测定误差值,加强分析工作者的操作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学习,避免系统误差的出现。
2.3.2 偶然误差。由测定结果受到各种因素随机变化,尤其环境控制条件而引起测量设备性能的变化,引起的误差是偶然误差。环境温度或湿度的波动均为造成偶然误差的因素,在现实测量中,偶然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属于不可避免的逻辑因素。在食品样品制备过程中,检验结果的重复性引起的偏差是偶然误差,可以应用多次检验结果取平均值来避免此类误差。
2.4 抓牢检验管理工作,提高检验人员素质
首先,抓牢检验管理工作。通过校园招聘,寻找高素质人才来充实检验管理工作队伍,提高检验团队的整体理论水平;通过社会招聘,寻找具有经验的人才,提高检验团队的整体操作水平。其次,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通过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食品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小则关系到个人安危,大则关系到国家社稷,做好食品检验工作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过得舒心。
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小则关系到个人安危,大则关系到国家社稷,做好食品检验工作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表现。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食品检验工作更显其重要地位,保证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更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重中之重。确保测量仪器检测质量的提高,尽量减少限制食品检验的环境或技术等因素,降低分析结果与真实数据的差异,在检验过程中,寻找产生差异原因,并进行研究,克服因各种因素引起的误差,加强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确保获得准确的食品检验结果,增强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员春燕.探讨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控制因素[J].乡村科技,2014(2):34-35.
[2]温福田.提高食品质量检验准确性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14-01
由于市场千变万化,流通环节过多等因素,造成农产品“卖”难问题屡屡出现。在拓宽产销对接渠道过程中,高校学生作为庞大的消费群体,自然成为农产品直销的一个大市场。高校食堂采取“农校对接”方式采购农产品,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不仅关系到降低伙食价格,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利于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
简单说,“农校对接”是农方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给校方消费,对接是销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新的工作,在对接环节中,主要把握商品原材料、对接供应基地、契约信息、售后质量四个方面的内容[2]。在契约信息方面,双方按国家规定,选定一种农副产品交易合同文本,作为双方签约的蓝本,然后再根据蔬菜交易的特殊要求增加特别条款。在售后质量方面,送达高校食堂的每一批次蔬菜均需要进行多道安全监测,做到全程品质安全。
自教育厅《关于高校学生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以来,“农校对接”模式就成了高校后勤部门降低食堂采购成本、确保学校食品安全、实现学生受益的重要战略选择。我校受此启发,提出了在集中采购基础上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意见,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到今年为止,我校食堂蔬菜从农产品基地直接生产比例达到40%以上。
与我校合作的苏州常熟市曹家桥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依托苏州市级蔬菜示范区优势,提供“曹家桥”品牌蔬菜果品,开展绿色大棚蔬菜、水果及相关农作物种植。并在苏州市区设立南环桥中转站,及时为苏大各校区配送。我校与其建立了从产地到销售端的可追溯源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冷链物流体系。
2.2 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农校对接”过程
我校组织开发了信息化采购平台,并通过技术手段,将曹家桥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食品溯源信息管理系统与我校集中采购核算管理系统无缝对接,为“农校对接”冷链物流体系中的学校、食堂、基地提供了从采购、送货、验收、资金结算等于一体的综合解决办法。优化了采购过程,实现订单信息的无缝流动,采购、配送动态监管,使全采购过程透明化,清晰可见。真正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蔬菜流通追溯体系[3]。
2.3 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加强权力约束机制
高校“农校对接”工作由于涉及到众多利益关系,必将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长期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因此,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始终牢固树立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质优、价廉的伙食原料为准则,真正体现“公益性、社会性”作用。
3 我校“农校对接”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校对接”工作是一项实事工程,为社会广泛认可,被农民、学校双方普遍接受,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倡导。但是如何实现从农村“菜园子”到校园“菜篮子”,农校双方各有其难,步履维艰。
“农校对接”实施之初,“农校对接”生产基地为追求规模效益,生产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只提供少量大众菜的供应,这仅仅能够解决我校食堂部分蔬菜原材料的采购。而且,蔬菜生产的质量,也受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影响,不可预知。因此,起初设想的“农校对接”的订单式生产,无法短期实现,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过程。
如果“农校对接”基地配送的蔬菜头天下午装车,第二天早晨就直接送到食堂,可以比市场普遍出售的蔬菜新鲜,流通环节少,既降低交易成本又有助于蔬菜的保鲜。但是,“农校对接”基地距离我校各校区较远,必须提前两天发送订单,才能保障蔬菜按时送到,运输成本也较高。而我校食堂普遍经营状况决定,蔬菜品种的选择比较随机,数量也要视当日就餐情况,决定次日采购数量,无法提前两天下达蔬菜订单。因此,学校迫切需要长期、安全、稳定的农产品基地和高效的规模化物流配送体系。
3.3 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地在苏州市蔬菜批发市场设立平价直销点,作为蔬菜生产基地货源的补充,联合供应食堂日常需要的所有蔬菜品种,避免靠高校自己去市场采购。这使得我校对接订单一谈即成,每天通过信息化系统发送订单,次日一早由距离我校各校区较近的基地平价直销点直接发货,食堂便可于当天清晨收到新鲜蔬菜。既解决了蔬菜生产基地品种不足问题,也解决了运输不便等问题。保障了“农校对接”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通过对“农校对接”实践过程,降低了食堂经营成本,减少了流通环节,建立了可追溯源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冷链,给全校师生的就餐带来实惠,实现了农民增收、学生受益的双赢局面。但是,如何把“农校对接”工作实事求是继续推进,从蔬菜对接逐步扩展到其他农副产品的对接,对我校食堂集中采购管理工作来说,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探索实践[4]。
参考文献
[1] 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农校对接简介[EB/OL].http:///details/index.php/topics/2010-08-05/165/.
[2] 张伟超.学习“农校对接”政策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1(4):8-10.
关键词:大学生;外卖;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33
“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餐桌网”、“饿了么”……这些外卖网站相信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叫外卖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作为一名宿管人员,每天看到各种外卖在宿舍门口等待取餐的送外卖的商家,感觉叫外卖已经成为了校园的一种“饮食文化”。那么就其外卖本身,我认为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那么就其的利弊我在此做个简单的分析。
1 叫外卖的利
1.1 方便省力
学生们不必为了出去吃一顿饭而开始穿衣、洗脸、梳头,而在宿舍点餐后耐心等待即可,可以穿一件睡衣下楼去取外卖,也可以头不梳脸不洗的就下楼取,节省了很多时间可以用在学习上,大大节约了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
1.2 口味多样化
我曾在学校餐厅就餐,走进餐厅就感觉无法选择,因为餐厅每天的菜系、口味基本上都大同小异,我只是偶尔在餐厅吃一两顿就会有此感觉,如果连续吃上几天就会感觉到反胃、腻,这种感觉对于学生而言就更为明显了,但是外卖则不相同,可以点不同商家的外卖,尝试不同的菜系与口味,满足了同学饮食不单一的要求。
1.3 省钱
同宿舍的在一起偶尔会有些小聚会,例如庆祝生日、庆祝考试通过,或是假期从家来后的小团聚,去饭店吃饭吧太贵,去餐厅吧气氛又不太好,所以通过定外卖,大家一起平摊,费用不高可以吃好,而且在宿舍有氛围,可以很好的实现学生们小团聚心愿与要求。
2 叫外卖的弊端
2.1 首先是卫生难以保证
对于一些外卖、小吃铺、小饭馆的卫生条件可以说是不敢恭维,食用的菜有没有清洗干净,食用的肉是不是从正规渠道来购买的,而且做菜师傅的卫生都难以保证,我记得在我校住宿的一个女同学因为在街道上吃了不干净的烤羊肉串半夜突然高烧,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胃里有样似寄生虫的东西,不得休学半年,既影响了身体,又影响了学业。
2.2 容易让学生养成惰性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可以利用节省的时间用来读书,但是对于另一些大学生而言,却利用节省的时间在宿舍打游戏、上网、聊天、玩微信;也可能是某些同学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即教室――宿舍,懒得出宿舍,这样惰性就会增加,最终导致学生缺乏锻炼,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
2.3 缺少沟通,形成“宅”现象
经常叫外卖的学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不去了解世界,也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美好性,整日过着自我的生活,很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很希望学生们能减少叫外卖的次数,与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们一起走出去在餐厅吃顿饭,接触一下外面的美好世界,为大学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4 没有售后保障
学生们在网上订餐后,往往都不要求商家出具发票,也不问商家的地址等信息,在食用后有任何的质量问题,都没有投诉场所,只能自认倒霉,自负其责,完全没有售后的保障,直接影响自己的身体与金钱。
3 外卖利与弊的权衡
在分析完外卖的利与弊之后,我觉得其实权衡利与弊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把握的,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帮助学生们掌握。
3.1 辅导员进宿舍
辅导员要多进宿舍,多给学生们讲外卖的利弊,帮助学生分析外卖的利与弊,引导学生们的正确消费。这种正确消费可以是一般情况都在食堂就餐,如遇学习紧张、小聚餐,或是身体不适时可以偶尔网上订餐,绝对不能长期在网上订餐,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3.2 公寓楼内多宣传
公寓楼内应该多利用楼内的楼长进宿舍机会,给学生多讲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与人沟通的重要性,还可以利用楼内的宣传文化板块进行宣传,多出一些大学生饮食安全的板报,让学生们多了解食品安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其实,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饮食习惯的把握,我们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真正把握饮食习惯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掌握,但是学生们必须知道在网上订餐不能作为自己的一个长期的饮食就餐习惯。好的饮食就餐习惯,再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会增强大学生自我的身体素质,也会对自己的成长提供最有力、最基础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彭旭,孙元琦,韩建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J].民营科技,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