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4:48: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B
一、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及防范的理论基础
所谓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过程。风险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无形性等特征。
外包风险时时存在,并且由于外包风险的不确定性。因此,开展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加强物流外包风险防范与管理,对企业来说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如下:
1.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经营安全保证
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适宜的风险管理对策,可以减少不确定因素,为企业物流外包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防止因决策失误导致风险发生而产生巨大损失。
2.有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生产经营管理环境
物流外包风险产生的根源是其物流作业的繁琐性以及其物流服务的契约性等,这就要求企业物流外包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尽量减少由于人为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企业物流决策管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而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减少企业外包顾虑和担心,另一方面即使风险损失己经发生,完善的风险补救措施也会维持或尽快恢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物流外包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无疑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全、宽松和谐且有保障的运作管理环境。从而进一步发挥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3.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与总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在为企业营造轻松和谐的生产经营管理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规范管理。随着风险防范体系的逐步健全,带来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企业各职能部门由于受风险控制整体策略的促进和约束,必然规范自身的业务行为,以减少因其管理职责执行不彻底或不及时而带来的风险损失受到处罚,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运作规范化及其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外包联盟机制
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使企业物流外包潜在的风险大大降低,抑制了物流服务商的投机与博弈行为,而且有利于营造一个相互沟通、真诚合作的企业机制,使企业与物流商之间形成稳定的外包业务联盟关系,进而发展成一个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主要包括以下的4种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物流外包管理风险是指企业物流外包的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外包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企业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差异,由此造成合作上的管理风险。
企业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会发现自己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可能对本企业的物流运作失去控制。为了便于控制,企业应尽量选择多个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又会令企业的成本提高或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给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双方企业合作的过程是两种企业文化冲突、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在企业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合作企业的管理风格和行政制度各不相同,各自的价值观取向也不相同。在物流外包合作中,合作双方渴望交流,同时合作双方又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如果合作双方沟通不畅,不能正确对待企业间的文化冲突,就可能导致双方员工互相猜疑,引发双方员工非理性报复,从而致使外包合作失败。
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沟通不畅、信息反馈滞后、信息失真等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物流外包合作的信息不对称性。一旦合作企业不愿信息共享,将导致整个物流外包合作的信息不顺畅,以及在信息共享过程中的信息泄露,信息风险随之形成。
首先,物流外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在物流外包合作谈判时,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对外包企业不能做到全面的信息了解,同样外包企业也不能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做到完全的信息了解。
其次,信息泄露。在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外包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迎合顾客需求,在未曾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及时沟通的情况下私自调整产品结构,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依然以原来的模式为外包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可能导致物流运作的某个环节发生阻碍,不能达到预期的物流绩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外包企业把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如实地告知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由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慎泄漏外包企业的发展战略,一旦被外包企业的竞争对手知道,外包企业将陷入竞争的被动局面,从而给外包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再次,物流外包的另一个风险是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时,许多外包企业忽略了与物流供应商进行谈判和起草合同时所需的费用。企业的物流业务从由企业自己运作到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许多企业直到整个物流外包业务完成后才清楚所花费的总费用。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库存管理费用也很模糊,通常企业管理者也未曾考虑这部分费用。他们通常只考虑可见的费用,当所有物流外包业务完成后,所需费用总额显著增加。
所谓市场风险,就是基金净值或价格会因投资目标的市场价格波动而随之起伏所造成的投资损失。物流市场价格波动,企业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运作后,企业的物流创新能力有所降低,企业物流外包市场风险就此形成。
为了提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物流运作绩效和服务水平,降低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相关的风险,提出防范物流外包风险的相关措施如下。
1.重视物流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法宝”。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是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领导仅仅扮演监督员的角色,如果企业缺乏具有经验丰富和战略眼光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外包将无从谈起。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最普遍的风险因素是由信息不对称所致的决策风险。物流外包合作的双方中,一方拥有较好的信息,而另一方拥有较差的信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为了避免潜在的问题,合作双方应该提倡信息共享机制。合作方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应做到互相保密,如果一旦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确定物流外包的绩效评价指标
物流外包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物流费用指标和服务质量指标。物流费用指标是整个物流外包所需的总费用。服务质量指标包括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物流服务的客户满意度、送货及时率、准确率、货损货差率等。绩效评价指标应该系统地评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整个物流运作过程,准确地反应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合作企业的关系,有效地实现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企业用户的整合。
4.建立有效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
物流外包中合作方的关系常常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协作关系。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仅仅是把资产或业务外包给企业,更是为了物流外包企业的发展需要制订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的物流服务合同条款应该合理、明确、严密,以免出现物流外包黑洞。企业决定采用物流外包服务后,外包企业应该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坦诚的协商,最终确定客观、公平、合理的物流服务价格。
5.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为了使物流外包合作取得成功,强调客户关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客户关系管理与传统的客户服务不同。客户服务是被动的,而客户关系管理是主动的,它不仅能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还能够使合作方保持亲密的关系。客户关系管理不是相互的抱怨,而是谋求一种长久的合作关系。高级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增强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诚信度、简化客户服务流程。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文经系
参考文献:
[1]许警良,周江雄.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5.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由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时间性强、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业务见的相互影响大,局部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物流链的脱节或崩溃,因此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一、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二)提升企业效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原有作业流程的制约,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素。
四、结论
物流外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实施中所存在的困难。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应该在寻找优质外包伙伴的基础上,建立以“双赢”为原则的合作关系,同时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合理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在风险和机会并存的机遇中,认真研究物流外包风险的来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防范对策。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电商;风险;防范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了极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提出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政策以后,从原来单纯的“单向供应”转变成了现在的“双向沟通”,农村电商在规模和增长率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局面,2016年全年农村电商规模突破4600亿元,并且农产品将会成为网络购物的风向标。河北省伴随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大力发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在广大的农村区域也将呈现井喷的局势。然而由于农村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最前端,物流设施设备落后、物流专业人员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农村区域的供应链风险也是最大的。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中可能产生的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构建出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中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机制,以期对河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2.河北省农村电商中供应链风险的识别
鉴于农村电子商务中供应链风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河北省独特的区域性特点,就使得河北省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1河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1河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
(1)河北省农村电商平台系统初步建成。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河北省建成了以河北农业信息网、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网等6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河北省“农产品进城”的需求信息、产品类型介绍等功能,这些网站的投入使用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电商网站发展迅猛。河北省因其区域特色,形成了以沧州小枣、迁西栗子、安国药材等比较有名的农产品。围绕着这些农产品,河北省搭建了一批以农副产品采销为主的特色网站,使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客户可以了解到这些农产品,这些特色网站的搭建有力地促进了河北农村电商的发展。
(3)河北省农村电商网络覆盖范围不断加快。目前农村在PC机、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不断加大,而且在移动终端的电商消费将会成为未来消费的主渠道,鉴于此,河北省不断加大信息网络的建设力度,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河北省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
(1)河北省农村电商应用型人才不能满足需求。河北省约有80%的农民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接受过电子商务专业培训的更是不足10%。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在河北省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缺乏足够的自信,而且大学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这一矛盾亟待解决。
(2)河北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采销成本较高。河北省比较有特色的农产品在进行采销的过程中,由于区域限制和产品特点造成的采销成本较高,这也是导致河北省农村电商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农村电商网站中的内容缺乏吸引性和有效性。虽然河北省在电商平台上搭建的网络已初具规模,但是很多县级电商网站还处在起步阶段,网站信息已静态信息为主,缺乏交互功能,不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宣传的有效性也较差。
2.2河北省农村电商中的供应链风险识别
基于对河北省农村电商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梳理,除了对电商平台的搭建,最为主要的还是农村电商在采销环节中的供应链风险问题,根据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河北省农村电子上午中存在的供应链风险主要表现在需求风险、环境风险、信息风险和结构风险四个方面。
(1)需求风险。农产品在电子商务中进行交易、预测、运输、储存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都构成了需求方面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交易的未知性、预测的不准确性、运输安排不合理性、农产品储存不当等问题都较为突出。
(2)环境风险。农产品进行供应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诸如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而导农产品质量问题,同时由于供应商分散导致供应链运作难度加大等问题导致了环境风险。
(3)信息风险。消费者在对农产品进行采销过程中,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并且信息在农村电商的供应链网络中进行传递时会出现扭曲和放大的效应,因此对于双方来说信息风险是很大的而且无可避免。
(4)结构风险。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供应链网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节点设置、信任体系搭建、考核机制建立等都需要认真考虑吧,否则一旦出现结构风险,整个供应链网络可能就会崩溃。
3.河北省农村电商中供应链风险的评估
在河北省农村电商的供应链中为了有效地防范风险,就必须对上述识别出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此次研究采用Hallikas的风险评估方法,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角度定量评估风险。其中的概率是风险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将风险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这种风险发生的机率越大;结果则是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产生的的损失,根据风险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将风险结果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风险事件的影响越大。
4.河北省农村电商中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4.1环境风险及结构风险建立
预警机制环境风险在所有供应链风险当中是最不可控的,不以供应链各成员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通过对每次发生的环境风险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形成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库资源,建立数学模型,评估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的损失,通过对环境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最小化环境风险的损失。结构风险是可以通过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努力得以控制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建立供应链的初期可以在利润获取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主要可以通过优质供应商选取、与供应商之间关系改进以及加强供应链监控等手段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些也可以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增加大数据分析在其中的作用来实现对供应商的鉴别、供应链运转状态的监控等各项功能。
4.2需求风险和信息风险设定
预防指标需求风险、信息风险和环境风险、结构风险不同,预警的方式对这两类风险不太适用,因为需求风险和信息风险主要是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只靠数据资源作为参考是不能奏效的,主要还是需要建立一些指标体系来进行风险的防范。
4.2.1需求风险的预防
需求风险主要来源就是消费者的需求不确定性、运输过程的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因素,普遍的做法就是在电商平台上设计一些指标,如订单完成率、订单履行率、订单时效性、运输准点率、运输车辆的满载率等指标,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约束在电商中供应链各节点成员的权利及义务,规范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提升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协同有效性和竞争力。
4.2.2信息风险的预防
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削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是解决牛鞭效应最有利的工具,供应链上的各成员通过共享需求信息、供应信息,共同预测市场上对农产品的需求,就可以有效缓解信息部队称造成的产品积压等问题,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实现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协调主动。信息共享并不能完全确保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由于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各成员会在共享信息的进程中缺乏主动性,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使供应链上各成员共享信息,达成供应链协调的目的。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设定管理指标来评价供应链信息的真实性、供应链成员的考核、替换、发展等因素,实现对农村电子商务中供应链的动态管理,加强各成员的自觉地、积极地、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共享和权利义务履行。
5.河北省发展农村电商的对策建议
5.1建立农村电商中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农村电商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风险防范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规避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进而提升整个省份的农村电商体系的水平。
5.2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性人才
首先,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性指导,提高农民参与电商的热情;其次,通过政策渠道吸引大学生回农村开展创业,到农村进行“技术扶贫”,提升农村电商的素质能力;最后,需要确定培训重点,合理组织农村相关人员进行宣贯和指导工作。
5.3在电商平台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在电商环境下,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农产品的质量,因为在采销双方不见面的方式下,交易是否会达成的关键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不断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电商的诚信状况,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俊淼.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户风险及防机制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刘海斌.供应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企业战略,2016(11)
【关键词】采购风险;采购风险管理方法;生产经营
一、引言
采购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占据很高地位,是企业获取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经济风险、人为风险和自然风险。中国学者一般将采购风险分为两种类型:内因型和外因型。其中,内因型和外因型分为以下几种。
类 型 描 述
计划风险 如采购数量不准、供货时间不留余地、质量标准不明确等使采购计划发生较大偏差而影响整个采购工作。
合周风险 合同签订双方未按严格的法律规定办事。
验收风险 企业采购人员对采购物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价格等各项参数的审核验收没有达到采购标准。
存货风险 企业存货因商品过时、价格变动等因素而使企业的库存件价值减少。
责任风险 企业采购部门或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等引起的风险。
预付款风险 企业预先支付货款,在取货之后,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在规格和交货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合同欺诈风险 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供需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合同欺诈更加突出。主要包括用伪造、虚假、无用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相关产权证明签订空头合同。
价格风险 主要是表现在采购过程中物资设备因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企业进行盲目采购而发生所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贬值所引起的风险损失。
质量风险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质量与批量材料质量的不一致,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
延迟交货风险 供应商不能够及时交货。
技术进步风险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不能适应当今消费市场而引起的产品价格下跌。
意外风险 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等因素所引起的企业采购产品损失。
资料来源:研究整理。
二、采购风险管理建议和对策
(1)建立采购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采购风险管理是企业采购重要的管理内容,为了减少和控制由于采购带来的。各类风险,企业应该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敏捷的采购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制度管控控制采购风险,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避免由于人员能力素质和徇私行为增加采购风险。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防范采购过程中的风险。(2)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在高品质、高效率,避免质量成本,避免不确定性风险,分享经验等多方面提供独特的价值,这些对于高品质产品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大幅降低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各种隐性成本和风险。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成本价格,而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高于成本价格的市场价格。这样企业就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价格优势。(3)建立不同类别、阶段的采购策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对采购部件的要求制定不同时期、阶段的采购计划,减少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采购的损失。依照所要采购商品的特点、重要程度、数量、供应商种类、采购期限等进行分类,建立采购需求和不同供应商的资料,并且定期进行跟踪回访,保证制造企业采购过程当中的分类别、分阶段采购策略的有效实施。(4)制订年度采购策略 ,预先防范风险。预估各种风险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物资通过集中会审确定每年度的采购策略,分别制定出相应的供应商选择策略;明确采购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不同级别,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控制相结合,从根本上控制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和进度风险。(5)加强供应商资格审查,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企业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格预审机制,来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审查。对年度采购中的供应商选择,制订供应商现场考评标准,每年组织物资供应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交易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保持情况、财务资金况、合同履行情况等各方面标准展开现场考评,结果作为采购商制订供应商选择策略的依据。
采购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通过对自身采购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设计合理的风险控制流程和制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不断优化采购流程,完善采购风险防范体系。
参 考 文 献
采购审计除了对过去事项进行审计以查错纠弊外,还要对未来事项进行风险防范。采购审计贯穿于采购的每一个环节,从采购计划、价格制定、供应商选择、质量验收、物流运输、合同执行异常、结算等进行监督以及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采购风险分类
采购风险众所周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采购舞弊存在采购过程中,贯穿于采购的整个过程。
1、外部风险
市场风险,即市场突变对采购造成的风险,采购人员是市场把握不够,采购节奏异常;政策风险,是由国家、地方或行业的新经济、环保等政策的实施,给企业造成的采购风险;质量风险,由于供应商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稳定造成产品的不稳定或由此造成的退货引发的生产用量不足;履约风险,由于供应商合同无法执行造成的缺料风险或提供预付款但不执行合同的风险;自然意外风险,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供应条件的变化,如运输船只沉没等,给企业造成的风险。
2、内部风险
采购计划风险,是指采购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否有相关责任的审批。合同风险,合同条款不明确、不清晰造成的责权不清;采购人员对供应商勾结;合同管理混乱。质量验收的风险,质量上以次充好,计量不准确等;库存风险,采购物资没有建立在合理库存的基础上,出现应急采购或库存过多,造成的资金积压。
二、防范采购风险和舞弊的对策和方法
1、督促相关业务部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采购部门掌握着企业的采购大权,所谓“没有监督的权利必定滋生腐败,没有过程的控制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任何靠个人自觉的管理注定是走不远的,没有制度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圣人也会收回扣的”。笔者所在单位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公司采购的流程进行了规范梳理,采购部门综合科同时负责内部控制监督职能。建立合同格式条款,对在历次审计过程中多次出现的问题,尽量约束在合同内,避免后期出现异议,同时也减少了采购人员在处理问题上的随意性。规范结算过程中的各类异常情况处理,如《质量异议结算处理单》、《不合格品处置记录》《预付款情况说明》,规范各类处置单的审批权限。
2、对采购计划和采购价格进行审计监督
有效的采购计划可以使企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审核采购部门的采购计划制定是否科学同样很重要。根据采购计划、实际合同签订情况、生产用量、库存,制定原料周转周期表;计算采购计划与实际签订之间的差异并存在的原因,综上分析原料采购计划制定的合理性。
3、对合同签订、执行进行审计监督
依法制定采购合同是避免合同风险,防患未然的前提条件,也是强化合同管理的基础,首先对采购部门是否履行职责进行审计。主要审计重点是在供应商选择上是否严格按照《供应商管理制度》执行,通过采购部门提供的季度、年度《供应商评价》判断其是否真实合理。
4、对采购验收环节进行审计监督
采购验收环节是采购环节进厂前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采购验收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货物的质量,以及公司的利益,因此该环节的审计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货物验收环节,审计人员在不通知取样人员的前提下,与其共同取样,看其取样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取样过程中是否存在任意取样的情况,并将取样数据分为两份,将其中一份带回,按照审计部分的编号,从公司化验室或请第三方检验,最终对比结果看其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关注采购部门中质量仲裁案的比例,判断检验的准确性。对于计量的准确性,通常也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不定期抽查计量器具的校磅记录或共同校磅。
5、结算审计
根据合同约定,审计对采购部门的结算情况进行审计抽查,采用复核法审计,根据到厂原料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以及交货时间等因素复核结算是否准确。存在质量异议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并将协商结果填入《质量异议处理单》,由相关级别的领导审批,审计对其处理的结果和审批情况进行审计。
6、付款审计
对存在预付款的看其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以及交货时间以及发票入库情况。应付款方面按照合同约定票到付款,对于没有发票入库的坚持不能付款,特殊情况需由相关级别的领导批示,审计对其操作进行监督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按章办事。付款时间按照公司付款规定,对于提前和之后的付款进行审计。不定期对应付款登记台帐进行审计。
对集中采购过程中存在问题与风险进行客观分析,制定适宜的对策措施,不仅能够保证集中采购的顺利实施,也可以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模式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表现之一。面对挑战和机遇以及严峻的市场竞争,集中采购以其整合采购资源、优化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等优势成为了大型施工企业应用并不断探索完善的采购模式。因此,关注集中采购实施重点,做好风险防范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物资集中采购的实施重点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是实施采购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采购实施效果。要做好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应由企业采购管理部门制定并完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供应商评价、选择与再评价的标准及管理流程,统一建立供应商库。在建立供应商库、进行供应商选择前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资格和信誉、供货质量及供货能力、价格与售后服务等,同时还应考虑供应商供货的地理位置、供货时、司、抗风险能力等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对评价合格、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录的还应定期进行供应商再评价,监控其服务动态,并确定是否与其继续保持现有合作关系,及时识别新的、潜在的采购风险,加以预防和控制,如建立不合格供应商黑名单就是企业预防和规避采购风险的有效手段。
采购方式的选择。根据工程项目自身要求、项目所处环境不同,采购方式也多种多样。常见采购方式有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可分为国际竞争性招标采购和国内竞争性招标采购)、邀请招标采购(也称为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国际或国内询价采购、直接采购、间接采购等。不同的采购方式适用于不同的采购规模、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采购对象的性质与要求,因此在实施采购时应作出正确选择,选取最适合的采购方式。
绝大部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采购都要求采用国际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采购金额较小,有能力提供所需物资或服务的供应商数量有限,或因其他特殊原因(如涉及国家安全、国家保密、抢险救灾项目、紧急检维修项目等)不能进行公开竞争性招标的采购采用邀请招标采购。采购现货或价值较小的标准规格物资时通常会向供应商发出询价单,在对比其报价基础上进行采购,即国际或国内询价采购。而对于设计、业主、发包方指定供应商或所需物资具有专营性仅有一家供应商满足要求时则进行直接采购。此外,在同一项目采购中还可能出现邀请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及直接采购多种采购方式相组合的方式。不管采用何种采购方式都以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降低采购成本为最终目的,因此恰当地选择采购方式也是集中采购的实施重点。
集中采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管理制度不完善,采购计划不准确,供货厂家设备出现故障,供应商违约,采购人员工作失误或收受贿赂,物资质量存在司题,采购合同条款不明确、不完善等因素都会影响采购的顺利实施并带来采购风险。因此,对集中采购过程中存在问题与风险进行客观分析,制定适宜的对策措施,不仅能够保证集中采购的顺利实施,也可以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集中采购在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方式的选择、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招标、采购合同签订、采购价格、采购物资的验收以及物资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风险,其中比较普遍及严重的就是供应商管理风险、采购招标风险及采购价格风险。
供应商管理风险。供应商选择不当、供应商考核体系的不完善经常会导致采购风险,主要表现在供应商准入门槛偏低、供应商提报虚假资料、供应商违约及企业对供应商的考核流于形式等方面。
某项目采购水泥方桩时,在当地具备资质的供应商中选出3家生产规模较大、能力较强的厂家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资格预审及资料审查后列为临时合格供应商,经技术谈判和商务招标后,最终确定一家供应商并以最低价中标。采购合同中明确了水泥方桩的生产及验收标准,并约定由项目技术人员不定期进行现场监造。供应商按合司约定陆续交付了产品,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发现水泥方桩强度不够,甚至个别方桩在打桩时被桩机直接打断。经技术鉴定确定出现质量问题是由于钢筋配比不符合制造标准,供应商为节约成本减少了钢筋的使用数量,降低了部分钢筋的直径,直接导致方桩的强度达不到标准要求,此外,项目技术人员也未按合同约定进行现场监造。虽然方桩质量问题未造成质量事故,项目部也及时将有司题的水泥方桩返厂重新生产,并由项目技术人员现场监造,且新供货方桩使用前由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静载荷实验,实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所有损失及检验费用也由供应商承担,但上述挽救措施仍影响了项目施工进度,并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可见,供应商管理风险不容忽视,供应商的规范管理与动态监控也尤为重要。因此供应商管理除了正常履行供应商选择、评价程序外,还应进行动态监控及再评价。对重要物资的采购或初次合作的供货厂家,应派驻人员驻场监造。对存在违约行为的供应商拉入黑名单并进行行业内通报,引以为戒。此外采购人员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必须明确物资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以及违约责任等,以规避企业采购风险。
采购招标风险。采购招标风险主要表现在招标文件设置不合理、评标办法不适用、招标人有目的性地选择供应商、投标人围标、评标专家抽取不符合规定等方面。
某项日拟采购一批不锈钢管,招标前项目部根据工程投标价格和施工预算提供了最高采购金额即采购招标标底(约2500万元)。对此,采购员选定了几家不锈钢管供应商进行招标,最终招标结果却是供应商最低报价仍比标底高出约500万元。经招标组商议,宣布此次招标为废标,择日重新招标。事后,经过企业采购管理部门细致调查发现,参加此次投标的供应商存在围标行为,其中两家供应商法人为亲属关系。造成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采购员在选择供应商时,未对供应商进行逐一了解,存在失职行为;个别采购员有目的性地选择供应商,存在商业受贿行为;项目采购管理部门未对招标方案进行认真审核。对此企业采取了重新选择供应商再次招标,对相关采购人员按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取消存在围标行为供应商资格,并在供应商大会上通报批评等措施,但不可避免地延长了采购周期及管理成本。因此,要规避采购招标风险,必须严格执行招标程序,并由纪委等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监督。采购管理部门必须对招标方案尤其是入围供应商进行认真审核,当采购金额较大或确系重要物资时,采购管理部门应在采购员选择的供应商基础上,额外选择两家供应商参与投标,以避免围标行为的发生。在办理供应商入网的时候,对其资质、法人身份及其经营历史应进行深入了解,避免有不良记录的供应商入网。
采购价格风险。采购价格风险主要由于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采购失败而形成的索赔风险。
某项目拟招标采购一批C型钢,在唱标过程中发现,投标报价时最低报价比第二低报价低了近20%,但因该项目急需这批C型钢,所以采购人员未与该供应商进行有效沟通和核实,直接宣布了招标结果。随后招标组向中标人发出了中标通知书并快递了采购合同。按照合同约定,中标人应在签订合同后7日内交付全部C型钢,但在发出中标通知书3天之后,经采购人员多次催促,中标供应商却以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为由拒绝签订采购合同,并单方面宣布停止供货,最终致使该项目延误了工期。事件发生主要原因是招标前采购员未事先了解C型钢最新的市场价格,对于报价过低的供应商未进行核实即宣布了中标结果。招标时未向投标人收取投标保证金,致使投标人随意变更价格造成废标,导致采购失败。工程合同条款要求,工期延误大多会遭到发包方的罚款及索赔,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可见应有效控制采购价格风险避免此类损失。对此类事件采购人员应与报价第二低的供应商取得联系,再次核实交货期与价格后签订采购合同。取消该违约供应商合格供方资格,并在供应商大会上进行通报。并在进行紧急物资或重要物资的招标时,应考虑收取一定额度的投标保证金,避免中标供应商不履行招标结果。对于紧急物资的采购,如果投标人报价过低(如低于正常价格的20%),招标人应马上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对其提供的产品规格、标准、交货时间及单价等方面进行再次核实,得到供应商最终确认后方可宣布中标结果。同时,对于紧急物资的采购,在招标前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避免中标单位出现问题影响项目正常施工。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1)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
(3)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4)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三、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企业供应链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四、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二)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应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创新贸易融资方式,尽量避免和降低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关键词: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管理
一、采购风险成因分析
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是指采购过程中由于采购管理团队因管理缺陷、运作失当及外部事件冲击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采购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采购风险客观存在于采购工作的各个环节,它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具体说来,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设备难以满足建设项目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供货不及时、提供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等。
二、采购风险的分类
根据多年项目采购业务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认为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主要分为七类:
(1)增大开支的风险
由于建设项目周期长,时间跨度大, 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时难以准确预见未来设备购买情况,所做的采购计划不准确或不科学,到实际执行中可能出现较大出入, 造成所需采购设备过时或预算超支而需对原采购计划进行调整,但由于原材料价格可能因政治、金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导致所购设备价格上涨,最终使采购支出比预期的采购支出有所增加,所以采购面临着增支的风险,这不利于采购合同管理,也不利于项目总投资的控制管理。
(2)供应商延期交货的风险
由于供应商在生产要素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或决策失误,使交货日期迟于采购合同所要求的日期,从而使建设单位不能按项目进度及时采购到所需设备,给采购带来延期交货的风险。
(3)采购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风险
建设单位购到的设备质量差,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完成的质量。供应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的局限或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所提供的设备达不到采购合同要求给采购带来的风险。
(4)采购中的道德风险
采购人员有可能和供应商之间可能存在舞弊行为。采购人员为了个人私利,可能会与某一供应商合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使该供应商在竞标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破坏采购所奉行的“公开、公正、公平”准则,给采购带来极大的道德风险。
(5)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指建设单位采购人员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由于对合同条款考虑不周,或供应商违反合同条款,给建设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签订合同是建设项目采购活动的重要环节。如果采购人员不了解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有关知识,就可能签订不完善的合同,被对方钻空子,使建设单位蒙受损失。
(6)采购围标、串标风险
围标是指多个投标厂商自行或在某一厂商的组织下,投同一个标,协商谁投低标,谁投高标,谁中标。串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单位虽然分别单独投标,但不管谁中标,都联合完成合同任务,利益共享。围标和串标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不正当竞争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其他竞争者,以达到使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从而谋取利益的目的。
(7)预付款风险
建设单位根据合同规定预先付给供货方的款项,这种方式潜在风险较大,容易出现不交货或交货不及时质量问题较多等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发生使用部门因设备安装场地未落实或不符合合同规定的安装、环境条件以及人员变动等情况,使设备到货后,不能及时进行安装验收,但按照合同时间约定,只能付款,导致货物退换主动权丧失。
三、采购风险防范
如何防范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科学、合理规避和降低设备采购风险,实现采购预期目标,促进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九方面的工作:
1、明确采购目的
采购管理团队在认识上必须明确采购的设备是建设项目所需的,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采购价格最低化,不应把节约资金作为采购的首要和唯一目标,而应对所要采购的设备的质量和效用进行通盘考虑,在为建设项目节约采购资金的同时,保证设备采购的质量。
2、重视采购预算,做好采购计划
建设单位要加强对预算和计划的审核,注重合理性,综合考虑大型、精密、通用性强的设备购置与使用,要对设备需求做出长期规划和中、短期的计划,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在制定采购计划时,为避免采购失误,达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厂商参与制定采购计划:在某些较为复杂和专业的采购项目上,如设备工程和系统集成等一些新兴领域,在设计初期,可选择一些厂商参与项目计划的制定,借助厂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避免采购失误的风险。(2)对工艺设备特别是大型、精密进口工艺设备的采购,其技术指标体系往往比较复杂,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和综合比较,制定出既符合使用需要又具有技术前瞻性的技术指标体系。(3)形成批量,统一采购。在时间和操作方便的基础上,尽量形成批量计划采购,以获得更高的资金效益。
3、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
采购设备时要慎重选择供应商,重视供应商的筛选和评级。在订立设备采购合同之前,有必要对拟采购设备和潜在供应商进行必要的考察分析和筛选,对参加投标的所有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包括资格预审、资格复审、资格后审,以便在采购初期把由供应商方面的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在采购前对不了解的产品和供应商进行考察十分必要,特别要注意了解供应商所采取的营销方式和销售体系架构以及该产品的市场销售及信誉情况,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对产品的性能、质量、供应商综合实力等方面的了解,便于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定位和技术要求,让质量、档次基本处于一个水平线的供应商参加投标;还可以货比三家,在采购工作中占据主动,避免被一时的虚假现象所蒙蔽,掉进“远期陷阱”,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采购风险。
4. 建立采购监督管理制度。其中建立和完善采购信息公开制度和程序公开制度至关重要。有关采购制度要共之于众,以便供应商及时了解;采购合同的条件要提前公布给有意向的供应商,便于供应商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做出是否参与的商业判断,或为参与竞争做好准备。加强采购信息管理,拓宽信息渠道,保持信息流顺畅,可以打破信息的局限性、地域性、不对称性等不公开因素,让更多的对采购感兴趣、满足采购要求的供应商参与到采购工作中来,也给采购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5. 加强采购过程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采购过程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评审专家针对采购文件中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修改意见;二是参加采购的人员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三是在采购文件中遗漏和忽视的问题。通过细心的收集和整理上述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采购要求,重新发给各投标人,以实现采购到性价比最优产品的目的。
6. 加强对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以人为本,加强采购人员的队伍建设,是防范和化解投资建设项目设备采购风险的基础。建设单位必须培养既懂招投标、合同、法律、市场调查,又懂设备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采购团队精神,增强建设单位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采购风险。
7. 加强对设备采购全过程的监督
全过程的监督,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加强采购全过程监督跟踪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以降低采购风险。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建设单位的设备采购价格,提高建设项目设备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8. 选择好采购方式,做到事半功倍。采购方式一般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等方式。建设项目设备采购原则上应该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但采购方式的选择更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时间比较紧张、价格难以确定、编制的采购文件存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而又暂时无法明确等情况,比较适合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这种采购方式比较灵活,在谈判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明确并完善我们的具体要求。采用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可以弥补招标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可以解决因设备品目的繁杂性、技术的复杂性、设计的不够充分性、价格的多样性、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的紧急采购需求,满足采购人不同的采购要求,提高采购工作效率,规避采购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9. 注意合同的签定技巧
严格审查订货合同,尽量完善合同条款,在合同签订中,尽可能将风险转移至厂商一方,采取先到货验收后付款的方式;如果项目金额较大,时间较长,需分期付款的,要注意合理分配款项支付比例;进口设备要尽量选择无风险的支付方式和注意信用证支付条款的风险防范。合同签订要注意技术附件的细化到位,尤其是进口设备,更要细化到每一附件,不能以标配等字眼代替,另外还要严格控制合同变更。如需变更合同,必须通过招标公司和项目采购领导审核,与原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特殊情况下,需重新采购。
关键词:物流外包 风险 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由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时间性强、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业务见的相互影响大,局部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物流链的脱节或崩溃,因此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一、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二)提升企业效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原有作业流程的制约,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