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9 14:42: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通货膨胀率,食品供给,刚性需求,翘尾因素

引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各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致命的打击,中国经济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冲击,中国政府适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政府空前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下,我国经济在逆势中步步向好,2009年呈现出令世人惊叹的“V”型回升。货币供给和金融机构信贷超常扩张是经济迅速回升增长的强大驱动力。2009年我国狭义货币M1和银行信贷这两个指标年增长率达到25%左右。M1和银行信贷如此天量增长也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市场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断加大,对于是否引发未来通货膨胀争议不断,但对于加大经济系统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观点达成共识。随着2010年1-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出台,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讨论甚嚣尘上,因此理性分析当前通货膨胀形势无论是对个人认清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还是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现有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

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期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主要分为两类分析,一类是研究通货膨胀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刘霖、靳云汇(2005)以1978-2003的年度数据构建经济增长率、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三变量VAR模型,研究显示,从长期看价格水平上升时,未来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这一规律可能与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付通货膨胀的行为有关。另一类是专门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性如成因、类型、惯性特征等;陈彦斌(2008)通过对2003-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研究发现,2003以来的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非平衡性、温和性等特点;同时具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特征,流动性过剩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还不明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当前的最新数据、以比较说明的方法为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形势。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由负增长扭转为正增长以来,CPI同比增长率不断攀升,1月份为1.5%,5月份攀升到3.1%,创19个月新高,首破通货膨胀警戒线。市场的通胀预期愈演愈烈,通货膨胀真的来临了吗?

事实上,仔细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部分可知: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的价格上涨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最主要动力。(见表1)从表中可直观看出,食品类和居住类的同比上涨率均高于CPI的同比上涨率,其中食品类的上涨率往往是CPI上涨率的两倍之高。又由于在我国CPI构成中,我们赋予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的权重相对比较高,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拉动起来的。以4月份为例,食品价格上涨5.9%。居住价格上涨4.5%,占2.8%同比涨幅的93%。由此可知,当前CPI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全面的价格上涨。

表12010年1-5月份CPI分类别同比上涨率单位:%

月份

类别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CPI同比上涨率

1.5

2.7

2.4

2.8

3.1

食品类同比上涨率

3.7

6.2

5.2

5.9

6.1

居住类同比上涨率

2.5

3.0

3.3

第2篇

内容摘要:理论与实践表明除货币政策外,财政政策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综合考虑影响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在4变量的VAR模型中检验了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财政赤字目前还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其政策含义在于:由于目前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比较敏感的水平,为配合货币政策发挥作用,赤字财政政策也应有相应的调整,财税政策应更多向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民生倾斜。

关键词: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VAR模型

Sargent和Wallace(1981)指出持久的赤字财政迟早会引致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我国财政收支自1978年以来,除在1978、1981和2007年稍有盈余外,一直处于赤字状态。 一般人们认为,赤字财政在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央行被迫货币化赤字才会引发通货膨胀,当赤字财政可持续时,政府通常不会直接将财政赤字货币化,此时通货膨胀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因而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之间不会表现显著的关联性。但是国债作为赤字财政的产物,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也是活跃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即使财政赤字没有货币化,国债依然可以通过货币供给来影响通货膨胀,因此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就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是两者的联系随赤字财政的可持续与否表现出相对的强弱。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货币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在财政出现赤字时,可通过财政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以铸币税去弥补财政赤字,这会直接导致货币发行的增加。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政府赤字必须从社会融资渠道弥补,央行不得向中央和地方政府透支和借款,且央行不得直接购买和包销政府债券,从而切断了央行与财政之间的直接融资渠道。但是赤字通过国债融资的方式来弥补,也会间接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从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货膨胀通常被认为是滞后的通货膨胀率、预算赤字、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GDP的增长率、利率等变量的函数。因此本文构造的VAR模型包括了通货膨胀率、预算赤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以此分析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

经验检验

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DEFt表示财政赤字占GDP比重,Pt表示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Mt表示名义货币供应量(M0)增长率,GDPt表示经济增长率。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宏观经济时间序列一般都是不稳定的,所以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一定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对以上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以上各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构建VAR模型来进行分析。

(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结果表2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货币供给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率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供给的增长和经济增长过快引起的,财政赤字目前还不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的财政赤字不是货币供给量的Granger原因,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率之间也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进一步说明我国的财政赤字还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同时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较弱,说明财政赤字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而且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导致财政状况的改善。

(三)脉冲反应曲线

图1和图2分别是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对各冲击变量的脉冲反应曲线,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对各冲击变量的响应程度。图1中实线部分为计算值,虚线部分为响应函数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根据图1,在受到财政赤字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后,通货膨胀率立即缓慢下降,滞后6期下降值达到最大后开始回升,8期之后逐渐回复到稳态。这意味着,当经济受到财政赤字冲击后,将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带来负向的影响,我国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率具有一定的修正作用。当受到经济增长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后,通货膨胀率立即上升,3期达到最大值约为3%后开始下降,5期即回复到稳态围绕零值上下小幅振荡。当受到货币供应量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通货膨胀率在第2期即上升约1%,随后缓慢衰减,但是在长达10期的时间里依然没有回复到稳态。以上结论说明,在我国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还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中短期的,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是长期的,财政赤字反而会对通货膨胀有一个负向的修正作用。

图2是财政赤字对各变量冲击的脉冲反应曲线,从图2中可看出,当受到通货膨胀正向的一个单位的标准差的冲击后,财政赤字在第1期就立即上升但幅度很小约为0.1%,第2期即回复稳态,5期后还有小幅下降后再次回复稳态,说明通货膨胀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很小。在受到经济增长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财政赤字会作出负向的反应,在第3期下降幅度达到最大但不到0.3%,5期左右转为小幅振荡逐渐回复稳态,这说明经济增长对改善财政状况还是有一定作用。在受到货币供应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财政赤字也会立即下降,第2期下降幅度达到最大后缓慢回到稳态,这同样说明,增加货币供应量也可以改善财政状况。

(四)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Sims(1977)提出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体现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表3是基于Monte Carlo模拟的通货膨胀率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结果,通过方差分解可以考察通货膨胀率的方差被各变量所解释的情况。

根据表3,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中,大约有0%-9.68%的波动可以由财政赤字的波动解释,大约有0%-11.63%的波动可以由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波动解释,大约有0%-31.73%的波动可以由经济增长的波动解释。此外,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中由其自身来解释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惯性的(inertial)通货膨胀。整体来看,经济增长率、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大于财政赤字率,反映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而且经济增长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尽管解释力度小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增长,但财政赤字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不能忽略财政赤字水平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结论

第一,在我国,财政赤字目前还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主要还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与国内大部分的经验文献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本文运用VAR模型的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中短期的,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是长期的,财政赤字反而会对通货膨胀有一个负向的修正作用。预测误差分解的结果则表明,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率波动的解释可达到9.68%,尽管解释力度小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增长,但说明财政赤字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不能完全忽略财政赤字水平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二,理论表明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该结论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证实。其原因可能有:一是我国财政收支处于可持续的状态,未出现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二是与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有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财政赤字是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过程而发生的,虽然财政赤字会对货币供给产生扩张效应,但仍没有超过由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速度,因此没有引起通货膨胀。而且由于我国利率并没有市场化,财政赤字也没有通过利率间接引起通货膨胀。三是统计数据的原因。因为转轨国家往往通过隐性债务和透支收入来转移财政支出压力,我国的真实赤字应该包括隐性债务赤字和透支收入赤字,而我国的财政赤字的统计数据仅仅指财政收支的差额。根据胡锋(2010)的研究,自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都在3%之内,但如果加上隐性债务和透支收入赤字应该是围绕15%波动,所以统计数据公布的财政赤字并不是国家真实赤字状况的反应,这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

第三,控制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准确把握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考察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财政收支是否保持着长期稳定关系仍是制定赤字财政政策的重要依据。当然由于目前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比较敏感的水平,为配合货币政策发挥作用,赤字财政政策也应有相应的调整,财税政策应更多向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民生倾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巴西;恶性通胀;治理;启示

20世纪80-90年代,巴西曾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高通胀,巴西货币当局用了20年时间,并两次更换流通货币,才使经济进入了平稳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总结巴西治理通胀的经验,探讨巴西政府的经验教训,无疑对中国政府治理通货膨胀具有借鉴作用。

关于上述时期巴西迅速从温和通胀转化为恶性通胀的原因,Cardoso认为是国际收支危机和克鲁扎多的大规模贬值,而克鲁扎多的失败则是因为巴西政府采取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缺少财政紧缩政策配合。高通胀不仅影响了消费者,也对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产生了影响,Ter-Minassian指出,由于通胀带来高利率,在1980-1990年代初期,使得巴西企业经理在债务融资时格外谨慎,从而使得1990年代的巴西企业比其他国家企业融资杠杆比例更低。

不同学者对巴西中央银行在治理通胀过程中所采取政策的效果判断也存在差异,Donlbusch指出,1985-1986年巴西提出的以工资一价格联动管制、汇率固定制、财政修正以及大幅度扩张名义货币量为核心的稳定计划,在经济和政治中取得了成功。Roger(2009)以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为例指出,尽管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范围经常缺失,但存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和经济增长明显优于缺少这个目标制的国家。I.Jacome指出,中央银行注入额外的货币进入金融体系通常会导致货币政策出轨,加剧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一、巴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交织的50年

巴西经济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其经济曾以两次“巴西奇迹”引起全球关注,也曾以恶性通胀成为全球典型,经过50年发展,巴西已经逐步成长为全球经济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巴西政府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制定和实施《发展纲要》,重点发展了包括能源、运输、粮食、基础工业和教育等5个领域内的30个重点项目,推动巴西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轮高速发展。1957-1961年,巴西农业产值年均增长5.8%,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7%,通讯与运输增长8.7%,GDP平均增长8.3%。更重要的是,由于产业链扩张,巴西经济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改变了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国地位,工业发展开始起步,尤其是汽车工业开始初步得到发展。

巴西经济虽然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也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在《发展纲要》实施的5年时间内,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7%、24.1%、39.4%、30.6%、47.7%。迅速发展的通货膨胀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正常运行,而且引起了政局动荡。此后巴西历届政府上台后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治理通货膨胀。

由于巴西政府和民间储蓄不足,而实施《发展纲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就依赖于财政赤字和对外负债。在政府的主导下,巴西货币发行量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4.7%,1959年巴西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比1956年增长1倍以上,由此导致经济中出现严重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率也逐年攀升。1964年巴西推行了金融改革,一方面加强金融体系建设,以扩大经济建设资金的来源,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另一方面将通货膨胀指数化,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确定产品价格、工人资,以缓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通货膨胀指数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短期内它缓解了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冲击,但通货膨胀却以预期的形式长期存在于经济中,由此导致了通胀阴影在巴西经济中挥之不去。通货膨胀指数化预期使巴西资本形成更为困难,企业和居民过度消费,储蓄意愿下降。由于居民和企业储蓄率下降,资本形成机制遭到破坏,降低了巴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巴西经济发展出现滞胀,一方面高通货膨胀现象继续延续(1962-1967年,巴西通货膨胀率分别为81.3%、92%、34.5%、38.2%以及24.9%);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势头,同期GDP增长率仅为1.5%、2.9%、2.7%、5.1%以及4.8%。

由于经济滞胀,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巴西政府放弃了既有的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型”转向“出口主导型”,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巴西资源丰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优势很快显现出来,1968-1974年巴西经济出现了第二轮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农业增长率为5.9%。同时,困扰巴西政府和人民的通货膨胀逐步得到控制,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1968-1973年巴西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5.5%、20.1%、19.3%、19.5%、15.7%以及15.5%。

1974年初,巴西政府通过了《第二个全国发展规划》,大力引进外资,并扩大国家信贷规模,以图加速经济发展。这两种手段均直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供给,导致通货膨胀抬头,到20世纪70年代末,巴西通货膨胀重现20世纪60年代快速上升势头,1978年和1979年巴西平均通胀率为44.2%,对20世纪80年代巴西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巴西经济开始出现滑坡,1980-1989年,巴西GDP有5年出现负增长,10年内年增长率仅为2.2%,远低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但通货膨胀率却逐渐失去控制,1980-1985年,巴西年均通货膨胀率为343%,1986年以后,巴西通货膨胀形势迅速恶化,甚至还出现4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见上图)。

二、巴西恶性通胀产生根源及治理

巴西出现恶性通胀的主要原因如下:

1、政府财政开支庞大。一方面巴西政府为公务员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另一方面巴西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大了政府投资,由此导致巴西的财政赤字高达GNP的8%-12%。在缺少其他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巴西政府被迫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因此巨额财政开支是造成巴西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货币发行量过多。为了拉动经济发展,巴西政府大量发行信贷,推动企业投资,而巨额财政赤字也有赖于发行货币来支持,因此巴西的货币发行保持高速增长。这两个原因均表明,巴西恶性通胀源于货币严重超量发行。如下表所示,巴西恶性通胀与其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几乎完全相对应,这印证了弗里德曼的那句话:“通货膨胀问题本质上是货币现象”。

由于巴西恶性通胀源于流动性严重过剩,治理恶性通胀的关键便是消除过多的货币供给。1986年,巴西开始不断推出改革措施,前后总计推出6个反通货

膨胀政策,其中较成功的有克鲁扎多计划和雷亚尔计划,克鲁扎多计划主要包括:废除原有货币,以克鲁扎多代替克鲁赛罗,新旧货币的币值之比为1:1000;继续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确定新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13.84克鲁扎多;冻结物价水平,冻结期限为1年;冻结工资水平;取消浮动利率的国库券,发行固定利率的国库券;取消指数制,改变工资和物价基于预期通货膨胀率调整的指数制;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这一计划基本涵括了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有效消除了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实施以后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但是1986年年末及以后,巴西通货膨胀速度进一步加快,标志克鲁扎多计划的失败。1993年12月,巴西又制定了《雷亚尔计划》,该计划包括:压缩财政开支以削减财政赤字;出台货币价值参照指数,以此作为工资和产品价格变动的基础;废除克鲁扎多,发行新货币雷亚尔,新旧货币币值之比为1:2750,同时实施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雷亚尔计划》在巴西取得了显著效果,自1995年开始,巴西通货膨胀率显著回落,1996年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两位数,此后继续下降,到2007年第3季度进一步降低至4.01%,这标志巴西的反通胀政策目标基本实现。

三、对中国的启示

同为发展中国家,巴西和中国政府都有加快发展经济的需要。巴西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不顾货币发行纪律,滥发货币,导致经济体系的流动性严重过剩,使经济体系连续数十年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巴西政府经过两次发行新货币,连续实施治理通货膨胀的各种措施,才最终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胀形势远比巴西复杂。从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看,美、日在次贷危机和地震危机冲击影响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胀输出殃及众多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货币政策也过于宽松,信贷投放、政府投资规模一再膨胀,成为中国当前通胀势头抬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次贷危机后世界储备货币美元的信誉已经遭到极大损害,欧元区经济问题不断,短期内欧元仍然难撼美元国际地位,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不断抬升,加上中国政府的外汇集中管理政策,使得国际投机资金押宝人民币升值,热钱进出不仅规模增加,频率也在加快,由此导致外汇占款数额不断攀升。这些因素均表明中国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难度不可低估。但是,巴西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通胀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严明货币发行纪律

巴西经济体系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货币发行过多,当经济体系无法吸收过多的流动性时,通货膨胀现象就不可避免。在通货膨胀治理方面,巴西采取的通货膨胀让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Knight认为,清晰的通货膨胀目标至少具有三个突出优点: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公众更好的理解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前瞻l生通货膨胀目标使政策制定者在平滑冲击时,货币政策不会过度反应;通货膨胀目标制还会促使中央银行负责,提高其政策的可信度。同时,要求政府采取可持续的财政政策,首先要禁止中央银行自动为财政赤字融资。

对于中国而言,要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控制货币发行量。历史上中国曾经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当前因国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流动性过剩仍然是中国通货膨胀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央银行必须严格控制社会信用投放总量,要限额发行现钞,同时综合采用数量和价格工具,强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政策效果,建议央行以GDP增长速度为基础,适当考虑通胀因素和货币流通速度,综合决定广义货币供给M2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笔者认为M2增长率以15%左右为宜。

(二)科学调节财政资金收支

巨额财政赤字及由此导致的货币发行过多是巴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财政赤字不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2l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通道,税收高速增长弥补了不断扩大的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规模十分有限。但是随着财政收入激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储蓄也快速增长并沉淀于金融体系,成为信贷扩张的重要基数。、

此外,各级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以财政资金和银行融入资金大规模直接投资,也成为需求拉动型通胀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建议我国政府把握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加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并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科学调节中小型企业税负,以提高企业活力和经济运行质量,减少金融体系沉淀的财政资金,间接降低社会信贷扩张基础。

(三)税收和汇率等多种政策搭配使用

巴西在治理恶性通货膨胀时,综合采用了价格管制措施、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连续多次改革才实现了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当前中国经济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已经逐渐导致通货膨胀率日渐上升,必须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通货膨胀继续上升危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适当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是当前中国政府的重要选择之一。自从中国第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外汇率重新进入单边升值通道,这种倾向使得大量境外资金流入中国,短期内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当前的汇率政策下也迫使央行投放本币稳定汇率,央行固然可定期在公开市场发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但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不断提升的冲销成本也将使央行在长期中操作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影响到经济体系的货币存量,因此建议央行提升人民币对各种货币的汇率弹性,改变单边升值预期,遏制境外资金流入。

第4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汇率;利率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42-02

我国在走出了1997年至2001年的通货紧缩后,经济出现了从局部过热到全面过热的演绎。2007年后物价上升很快,2007年全年CPI比上年同期上涨4.8%。进入2008年第一季度CPI更是比上年同期上涨8%,PPI达到8%,大有赶超CPI之势。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面的通货膨胀周期,需要在经济调控中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解决。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的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储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来定。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一般理论认为是货币发行过多、需求过度、成本推动及生产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的,但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由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舍尔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年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

2.成本输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预计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57%。以铁矿石为例,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日本与澳大利亚订立的基准价格承受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压力。2008年在2007年价格的基础上,又不得不接受65%的涨幅。从2006年以来国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下游产品,从而引发了成本推动型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推升了企业的成本。

3.美元的持续贬值

按照货币主义者的看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美国自IT泡沫破灭后,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到2003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连续下调到1%,致使在以后几年间美元流动性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2007年9月18日美国为挽救次贷危机,不顾潜在的通货膨胀威胁,又连续降息4次,致使美元短期内大幅贬值。美国的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从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

三、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

既然本文前面论述可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由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治理上就不能只用一种治理手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提出的“政策配合说”,当经济处在顺差和通胀区域时,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鉴于国内经济的复杂性,对有些政策手段也应有取舍:

(1)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胀国际传导压力。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此规律已通过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得以佐证。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

(2)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一把双刃剑。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强调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应提高利率。在这种理论指导下,2007年已连续提高7次利率,利率达4.14%,往后还要不要再提高利率,国内学界正在热议。

(3)价格管制。由于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理说这种有悖于市场化精神的做法不应提倡,但考虑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输入型特征,实行价格管制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再放开价格。

(4)我国政府应联合世界对美国施加压力,从而改变美国对美元贬值听之任之的态度。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指手画脚,特别是1997年到2002年我国通货紧缩期间,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近年来又一直不断地对人民币汇率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本文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贬值,是美国到了为世界负责任的时候了。美国应采取切实措施,扭转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使美元从弱势货币变为强势货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通胀的根源。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Abstract: There are two reason to explain the paradox of inflation and RMB's appreciation. The reason why inflation can not substitute RMB's appreciation is the durative and stability of the expectation of RMB's appreciation. The reasons why RMB's appreciation can not substitute inflation are the invalidation of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reasons caused inflation.

关键词: 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传导机制

Key words: inflation;RMB's appreciation;transmiss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6-01

0引言

近期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再创新高,10月份通货膨胀程度升至25个月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呈现出升值趋势。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的现象与经济学理论相违背,即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悖论。本文在分析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解释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1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

1.1 汇率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主要表现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和基础货币供应量两个面。①对于进口商品,若本币汇率上升,则以本币计价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如果进口品需求弹性小,且占GDP比重大或没有替代品,进口成本的下降将会带动国内总体消费物价水平下降,这有利于抑制输入型通胀。该机制同样适用于出口商品,本币汇率上升,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未能出口的外贸商品充斥于国内市场,导致本国商品的供大于求,物价水平下跌。②本币汇率上升,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外贸顺差减小,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如果之前流动性过剩,本币升值有利于减轻这种状况,缓解通胀压力。本币汇率下降时情况相反。总之,当本币升值时,由于既可能降低进口品价格,又可能减少贸易顺差从而降低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这样就可能缓解通胀压力。

1.2 通货膨胀对汇率传导机制通货膨胀对汇率的传导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通过经常项目变动,通货膨胀往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口商品生产成本上升,价格竞争力下降,打击出口的同时刺激了进口,如果导致本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将使本币的汇率下跌;通常,通货膨胀的发生会让该国的央行制定严厉的货币政策,一般表现为实行较高的利率,在国际资本可自由流动的环境下,若本国利率之高超过了国外利率和转移资本所需的成本则会吸引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导致本币需求增加,汇率上升。以上两个因素存在相互抵消的作用,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要看资本流动和贸易差额间的关系,若资本流入大于贸易逆差,则货币依然可以稳定升值。[1]

2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悖论”

自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来,人民币汇率在这近6个月以来,除在小范围内出现小幅下跌之外,总体呈上升趋势。在6月19日之前,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在6.828上下波动,11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上升至6.6239,涨幅达到2.99%。与此同时,通过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在6月以来的几个月也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根据上面对通货膨胀和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的分析,考虑到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资本的进入助推物价进一步上涨受到限制,那么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之间的基本逻辑应该是:二者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2]为什么我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并存的情形呢?

3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的原因分析

3.1 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币未出现贬值的原因能够解释通货膨胀未导致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通胀差、贸易顺差等多方面的因素,近几年国际资本市场通过美国政府等种种渠道频频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政府将人民币升值,政府为了维护GDP增长与对外贸易的稳定,采用了有节奏地缓慢升值的策略,从而使得人民币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面对巨大的升值压力。

3.2 人民币升值未使国内物价下降的原因首先,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受阻。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有效是以本币汇率上升造成出口减少,外贸顺差减小为前提的,而我国外贸在汇率持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多重压力下依然保持稳定增长,贸易顺差不减反增,使现时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传导存在阻滞。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所以这种传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3]其次,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国内。目前来看,中国本轮通胀是信贷过度投放造成的,而且更多的是蔬菜等非贸易品价格出现大幅蹿升,我国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4.4%,通胀率升至25个月的最高水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10.1%,是通胀率上升的主要推手,而输入型通胀的特征不明显。[4]最后,汇率只是影响物价的一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决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状况决定的。

4结语

食品及各项公用事业费的价格上涨过去曾多次引发公众不满,进而影响社会安定,通货膨胀在我国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此外,公众对人民币升值的认可度相应提高,但是,不愿升值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于是出现了两种政策主张:用较多通货膨胀换取较少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采取比较容忍态度。在当前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并存的情形下,正常的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双向传导机制受阻,在这种背景下,不论这两种主张孰优孰劣,都难以达到其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司小娟,吕佩娟.解读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现象[J].消费导刊,2008(8):75~76.

[2]崔宇.人民币升值能抑制中国通胀吗?[EB/OL]./gb/20101203/CWS180504.asp.

第6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条件的分析,认为在我国短期内不适合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并对我国长期内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通货膨胀目标制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独立性

一、我国货币政策效率较低的原因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去,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仍然位居世界前列,这与我国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可分割,但是,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却在明显减弱。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问题:

(1)货币供应量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越来越弱,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越来越强;第二,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降低,货币供给的漏出效应增强;第三,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减弱。

(2)利率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其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效果越来越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时滞”效应,从而导致利率难以被精确控制,效果逐渐减弱。

(3)汇率。汇改后我国的汇率政策实际上仍为钉住美元,浮动汇率制度并未完全发挥效用。由于汇率传导机制的存在,从而减弱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用,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IMF(2005)把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概括为四个部分:机构独立、设计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经济结构和健康的金融体系。因此,要讨论我国是否适宜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从上述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1)机构独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首要条件是中央银行的高度独立性和责任感,货币政策的高透明度。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仍然隶属于国务院,缺乏独立性和决策权,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水平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另外,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统计项目还相对较少,统计数据不够完整,更新速度较慢,并且使用者较少,从而减弱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最为重要的是,人民银行沟通和监督机制建设相对较为落后,远远不能达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要求。

(2)设计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由于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时滞”效应,必须考虑通胀预期因素,因此,要求中央银行具有精确预测通货膨胀未来走向的能力。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导致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以及数据库的建立方面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经济结构。由于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顺差,严重的外部经济失衡造成了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而我国采取的是逐步放开的策略,这就导致了国际上对人民币具有强烈的升值预期。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目标制反而会增加中央银行市场操作的难度,因此,我国暂时不适宜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4)健康的金融体系。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调整基础利率,利用调控短期利率以影响与利率相关的金融市场变量的改变,进而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以及微观市场参与主体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最终实现货币政策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这就要求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拥有健康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市场。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是利率市场化还处于稳步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具有完全的利率决定权,市场机制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政府常常对金融市场施加行政干预,从而导致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价格联动机制,影响公众产生合理的预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短期内不适宜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三、长期内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建议

通过此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价格稳定和利率政策不足以实现金融稳定,而现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钉住消费价格指数(CPI),忽略了资产价格的因素,容易导致资产价格产生泡沫并破裂,致使金融体系稳定性减弱,一旦货币当局监管力度不够,便有引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另外,资产价格的波动还会通过财富效应等影响企业和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行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和通货膨胀率,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控。因此,未来我国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时,不仅仅要钉住消费价格指数,而且还要把资产价格作为政策目标也纳入到货币政策体系之中,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保持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双重稳定。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结束,并且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因此,在建立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目前,可以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改变我国汇率制度“管理有余,浮动不足”的现象,并借鉴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较为有成效的国家的经验,从而为我国长期内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积累经验,以避免因货币政策框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另外,由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单纯的为了追求较低的通货膨胀目标而牺牲实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我国各项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展完善,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长期内将会成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财经研究.2002.28.

[2]程均丽.货币政策透明度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现况;影响;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通货膨胀问题存在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总体涨幅为8%,2009年基本维稳。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提高。2011年,中国仍是通货膨胀之年,物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8%。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大方面原因。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拉动方面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方面。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增加超过社会总供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外汇的大量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迅猛增长,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但仍然没有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而导致物价持续稳定上涨。

(二)成本推动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会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1.工资成本上升。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通过居民收入来衡量,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所以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即工资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2.利润推动。一些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3.节能减排。我国面临经济资源的紧缺,使得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由粗放型转向经济集约型,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从而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4.自然资源紧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原材料等一些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对外资源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而使得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企业成本不断增加。

5.公共投资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政府不断的增加改善环境、增加社会公共投资,这也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物价有上升压力。

6.进口出口贸易的推动。一般来说,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国内市场产品不足,在既定的需求量下,也会引起物价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我国通货膨胀对策

由于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造成的,要治理它就得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治理,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是:扩大供给,紧缩需求。

(一)紧缩需求。紧缩需求主要针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紧缩需求可以通过货币需求紧缩和财政需求紧缩两种方式。财政需求政策将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到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还处于可控、温和阶段,所以目前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会得不偿失。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实行市场化,货币需求紧缩则可以较好的控制通货膨胀,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二)扩大供给。扩大供给主要针对成本推动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抗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没问题,但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却一点意义都没有。对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要实行减税,不断的促进企业技术改革升级等措施降低企业的供给成本,从而减轻供给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

1.减轻税收负担。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变相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供给增加,缓解了供给不足造成的物价上涨。2.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调整要素投入组合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3.不断完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4.进出口贸易管理。合理控制进出口贸易数量及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结构比例等,使进出口贸易保持平衡。尽量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健发展的同时,减少其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国在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时,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保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在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时候,除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策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其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同时,要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公平。

参考文献:

[1]马怀礼,闫然,刘帅.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J].经营管理者,2011(15).

[2]王彦超,陈旭,纪宇,宋春雷.通货膨胀、经营周期与现金持有量[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第8篇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Imported Inflation),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定性。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其理论依据是价格上涨后的国际大宗商品通过商品的进口输入到国内,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有两个渠道,国际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入渠道。国际上将输入型通货膨胀分为两大类:国际通货膨胀结构论和国际通货膨胀货币论。

在国际贸易渠道中,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1、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的进口价格上升, 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定价也随之上升, 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时, 国外商品价格上涨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加大,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从而我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3、国外出现通货膨胀,造成外币相对于人民币的贬值, 人民币的升值会造成对国外商品需求的增加, 这种需求也会增加本国商品的消费需求, 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从而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在资本流入角度下,我国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 外国资本的过多输入和过多的国内投机活动,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直接造成我国货币量的大幅增加, 货币的供给增加造成了通货膨胀。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 外汇储备过多, 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 而我国实施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必须买进外汇, 抛出人民币, 货币的供给进一步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质疑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写到。货币数量论使得我们同意,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所以,从货币主义角度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个假说。

首先,从理论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是国际商品价格的升高,即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直接引起了成本推动型型通货膨胀。但是根据理论,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前提是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而我国虽然进口量很大,但是相比于我国的生产总量,依然达不到这个前提假设。因此,即便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增加,也不可能引起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升高。

其次,根据经济学原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基于成本因素螺旋性上涨而形成的。而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供给是不变的,不存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伤害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控制通货膨胀,只能使用财政政策进行调节,完全不需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就我国而言,如果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能够成立,那么完全不需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只需通过财政性补贴政策,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进行价格管理,就能避免偶然的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然而,自2010年以来,管理层没有采用财政性政策,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说明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再次,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但国际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波动的,有涨有跌,因此它并不是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的持续因素。衡量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指标:消费价格指数,是个拉氏指数,即用一篮子固定产品计算的价格指数。因此,国际商品偶然的价格变化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使我国部分产品价格升高,通过一篮子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也不会引起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大幅升高。以国际油价为例,浙江大学巫金、章华在《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来自何方》一文中,从美元本位制这一货币体系出发,研究其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利率、美元名义汇率、国际油价和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五个变量,建立VAR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元货币供应量和美元利率都对我国通货膨胀造成了影响。汇率和国际油价对国内通货膨胀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三、实证分析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6个月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际平均原油价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

回归方程:Y=B+B1X1+B2X2+B3X3+E

因变量Y: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变量X1: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X2:滞后一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X3:滞后两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B为常数项,B1、B2、B3分别是X1、X2、X3的系数,E为误差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系数B1、B2、B3的T值都不大,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都不大。而且该回归模型的F值只有0.771,数值太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国际原油价格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升高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大,证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不是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也说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不成立的。(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苏明政, 张庆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效汇率与输入型通货膨胀――基于国际贸易视阈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

[2]崔丹,崔正强.开放经济体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从资本流入角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9).

第9篇

一、文献回顾

闫先东和冯克然从贸易进口量和出口量来分析它们与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到两个结论:1979~1994年对外贸易对国内价格水平的上涨起着推动作用,并且,出口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带动作用更大。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部认为,1994年进行的外汇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贬值,促进了出口的扩大,也造成国内物价上升,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卜永祥运用协整和Philips-Hansen两阶段方法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其结论是:长期而言,名义有效汇率和国内物价水平、国外物价水平、国内货币供应量是协整的。汇率的变动显著地影响了零售物价水平和生产者价格水平,其中生产者物价指数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大于零售物价指数对汇率变动的弹性。短期而言,汇率对零售物价和生产者价格有不同的影响,就零售物价而言,国内因素对其短期行为起决定性作用,而汇率和国外物价水平对零售物价的动态影响则相当微弱。张明玉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改革以来,进口贸易增长对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抑制作用,出口贸易增长对我国通货膨胀具有加剧作用。张大路认为,进出口贸易收支改变了外汇储备量,影响国内货币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率。孙立坚根据价格传递效应的理论,通过考察国际贸易中进出口价格的相互影响来检验在中国不存在“通缩输出”的现象。刘华和卢孔标对进出口与国内物价的波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贸易收支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货币供应量变动与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不一致的情况下,贸易收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较有限。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为了避免小样本回归产生的偏差,本文采用月度数据,从1997年1月到2007年12月,样本数为132个,用出口商品总额(XP)表示出口贸易状况;进口商品总额(IM)表示进口贸易状况;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表示通货膨胀率。所有数据都来自于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对以上三个变量取对数以消除自相关性的影响,实证分析采用Eviews3.1完成。

(二)单位根检验。为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发生,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方程根据是否具有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进行分类,常用的检验模型为:

式(1)中?着t为白噪音,为差分算子。原假设:H0∶?籽=1,即yt有一个单位根,即是非平稳的。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表1)

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发现,各变量LXP、LIM、LCPI的水平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接受原假设H0,而其一阶差分则拒绝原假设H0,因此各变量均为Ⅰ(1)的单位根过程。

(三)协整检验和VEC模型。有些时间序列,虽然它们自身非平稳,但其某种线性组合却平稳,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协整关系。对于协整关系的检验,较为常用的有AEG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AEG检验一般只针对含两个变量的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后一方法。滞后期的确定准则是根据最小化AIC和SC信息的标准选取,经过反复检验确定协整变量有截距项,选择滞后一期,对LCPI、LXP和LIM的检验结果见表2。(表2)

表2中的变量协整检验表明,LCPI、LXP和LIM之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1个协整方程。即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具有共同的随机趋势,揭示了进口和出口对通货膨胀有长期稳定的影响。

通过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无法得知这些变量的短期动态关系,误差修正模型(VECM)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Granger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VEC模型是包含协整约束条件的VAR模型,它结合了协整分析与VAR模型,使模型能够同时反映通货膨胀、进口和出口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特征,避免了对原始数据取差分而丢失信息的完整性。省去未通过显著性为10%的t检验的解释变量,VECM模型为:

LCPI=-0.056еcmt-1+0.083LCPIt-1+0.0143LXPt-1+0.01LXPt-2-0.014LIMt-1-0.01LIMt-2+?着t(2)

误差修正项еcmt-1=LCPIt-1+0.174LXPt-1-0.215LIMt-1-4.413

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056,符合反向修正原则,表明短期的非均衡状态逐渐向长期的均衡状态趋近。

从式(2)来看,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对于当期的通货膨胀率具有正向作用,相关系数为0.083,说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具有慢性爬升的特征。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进口商品总额与通货膨胀率的短期动态变化和长期稳定效应均为负,说明不管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进口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的上涨,长期的抑制效应大于短期;与此相反,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出口商品总额与通货膨胀率的短期动态变化和长期稳定效应均为正,说明不管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出口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通货膨胀的上涨,长期效应要大于短期效应。进口与出口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系数都比较弱,但是从长期来看,进口的负向效应明显大于出口的正向效应,它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15和0.174。

(四)因果检验。上述的协整检验和VEC模型表明了通货膨胀和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就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该检验就可以知道,是进口与出口的变化引起了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还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引起了进口与出口的变化,或者它们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对CPI、XP和IM的检验结果见表3。(表3)

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与通货膨胀之间都是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出口与进口的变化都是引起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原因,而后者并不是引起进口与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

(五)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在向量自回归模型中,某一变量t时刻发生扰动后,通过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对t时刻以后的各变量将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变动效应。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系统对于单位冲击的响应,判断变量间的互动关系。因此,通过脉冲分析可以度量通货膨胀对进口和出口单位冲击的响应。图1给出了一个标准差的进口与出口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响应。横轴表示滞后期,纵轴表示冲击的强度。(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进口与出口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的效应曲线形状类似。进口的增加一开始引起通货膨胀的负向效应,且负向效应逐渐增大,在第二期达到最大,之后慢慢减小,在第三期之前转为正向效应。在此之后,正向效应一直缓慢增大。出口从一开始就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效应,此后稳步递增。进口引起的正向效应小于出口引起的正向效应。

三、结论

以上运用协整理论与基于VEC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进口与出口的变化都是引起通货膨胀变化的原因。格兰杰因果分析表明,进口、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二者的变化会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二)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出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为正效应,且正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增大;进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开始一段时间为负,之后转为正,正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缓慢增大。但出口的正效应总是大于进口的正效应,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在VEC模型分析中,却发现进口对通货膨胀总是负效应,这与张明玉的研究结论一致,原因在于ECM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取的是进口、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滞后值,而在脉冲分析中,度量的是某变量在当期发生变化,在以后各期被解释变量对于冲击的反映。所以,这两个结论并不矛盾。进口对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由负转为正恰好说明两者是一致的。

(三)进口、出口对通货膨胀影响的长期效应总是大于短期效应。这一结论在VEC模型中通过比较变量的系数或者是观察脉冲响应曲线都可以得出。

四、结语

九十年代末至今,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外资大量进入,成为我国进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巨大推动力;政策放宽使私营企业迅速进入外贸领域,成为促进出口的新生力量;出口退税政策的成功实施带动了企业增加出口的积极性。但是,除2007年到现在以外,我们一直保持着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势头。虽然在长期进出口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比如坚持扩大内需,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等,有效地避免了进出口对通胀的影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