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园管理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9 14:42: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园管理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园管理概念

第1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摘 要] 对广东省13所乡镇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观念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幼儿园园长的课程管理观念具有以下特征:“平面”的课程管理范畴意识;集权于“我”的课程管理组织意识;重文化传递的课程管理型态意识;“贫瘠”的课程管理策略意识。农村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观念应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发挥地方课程管理部门职能,共建农村幼儿园“伙伴式”课程管理共同体;重寻“为人”之课程管理型态。

[

关键词 ] 课程管理;管理观念;农村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课程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幼儿园能否通过课程的实施、评价有效地实现其培养目标,主要取决于其课程管理的质量水平。课程管理是“课程当事者基于课程发展之需求,对于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鉴、改革等过程建立管理机制并协调安置相关要素,借以凝聚方向,实现理想的历程。”目前在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上表现出两种倾向:学前教育领域的学者关注国家一地方一幼儿园三级管理体制的整体问题研究;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侧重幼儿园自身在课程方案开发、教材选择、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中的管理活动。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文化观念、法律制度可以塑造社会事实,对社会的所有成员产生影响,因此幼儿园园长所持有的课程管理观念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管理行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中最大差异抽样的策略,即被抽样本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将最大限度地覆盖研究现象中各种不同情况,考虑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文化差异、园所不同体制,本研究选择S区、J县、L县、H县所辖13所乡镇幼儿园园长为研究对象。这些幼儿园涵盖了公办园、民办园、集体办园、小学附设园等性质,目的在于了解不同办园体制的农村幼儿园园长对于课程管理的理解具体有何种同质表现或差异。研究者分别对13位园长进行了结构式访谈,同时对幼儿园课程管理现行相关制度文本(管理制度、教师教案、反思等)以及幼儿作品、作业进行分析,观察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并与教师作非正式交谈,以此互证园长在访谈中所表达的观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管理的内容:“课”

农村幼儿园园长认为课程管理是对“课”即教学活动的管理,听课、评课是管理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规范教学。“如果可以的话每天都会去听课,组织大家来听课、评课、探讨,让老师共同学习。”( F-Z-Pl)在园长们看来,严格按照计划、教材、作息时间实施课程是规范教学的标尺。“我们有个作息时间表,我们都要按照这个时间表来走,我们都按照教材来上课,按照计划走。”( F-L-Pl)

以教学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管理秉持着这样一种基本假设:只有对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成功地将规定的课程付诸实施。这种课程管理观念受结果驱动的方式影响,割裂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弱化了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同时折射了这样一种课程管理文化:将教师作为幼儿园运行的动力,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而非幼儿的学习。

(二)课程管理角色关系:“我”与“他们”

当问及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工作都有哪些人参与时,大部分园长回答“都是我在做”,同时园长们对自己课程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体现了一种任务特点,如有园长说:“你要去了解老师这些课程,他们上课上得怎么样,然后小孩子他们接受程度怎么样,要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就是日常要去监督、跟踪。”( F-Y-P2)还有园长认为“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就是约束他不要超范围啊,就是不能让他想怎样就怎样。”( F-G-P2)

“监督”“约束”意味着园长会直接介入教师的工作,主要发挥指导教师执行任务目标以及控制课程实施方向的作用。在园长眼中,教师应是既定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和实施者,教师应当依附于完全规定好的课程,只须遵循不需要改变。如有园长说:“教师的职责就是制订和执行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工作,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监督”。( W-N-P53)“参加”“汇报”“接受”圈定了教师“受众”的定位,正如一位园长明确指出:“每个学期一开学就安排这个学期的工作嘛,安排下去之后,老师们就会按照我的安排,把计划啊什么的交给我们。平时的话我就会看下他们有没有按照我的计划做,然后我就会让他们提下意见,就是哪里你觉得这样子会好一点,都有叫老师反馈一下。”( F-G-P2)

社会认同理论与自我类别化理论揭示了个体从独立个体到群体成员的过程,其实质是“去个性化”,实现对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印幼儿园情境激活了园长的身份意识,“我”即园长,“他们”即教师,由此划分了两个不同群体类别,即园长和教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彼此是一种“他群”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外人”,可见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园长与教师是控制与执行的等级关系。

(三)课程组织模式的管理:以内容和目标为核心

目前农村幼儿园课程一般都是以内容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比较被动,知识的积累速度较快,通过解释展示正确的理解力,持续依靠教师或资源进行学习,实施程序简单的评价。

1.“以教材为纲”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的选择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可能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构建将会在学生内部引发或产生所期望的那些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课程目标与学习经验的选择具有关联性和互动性,前者决定了后者的方向,而学习经验又影响着课程目标。受访对象普遍认为课程目标就是教材上的目标,如有园长说:“我们3岁、4岁、5岁(即小中大班)都把课程的总目标作为分阶段目标的依据,这个总目标指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那个教材上面的目标。”( F-X-P5)

一方面所有幼儿园选择的都是县、区教育局指定或推荐的教材,并根据本园情况选择一些早期阅读、英语等活动作为“特色”,在教材选择上缺乏自主权。另一方面,幼儿园对学习经验的选择又过分依赖教材,如有园长坦言:“大部分主要都是参考教材。为小朋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选择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这一套教材,另外还有安全课程和礼仪课程。”( F-Z-P5)课程文本给教师和幼儿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但不应当成为幼儿惟一的学习经验来源。当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材目标时,编写逻辑严密的知识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然就会忽略儿童经验自身内在的联系。

2.以教师为中心实施课程。

当谈到幼儿园课程实施遇到的问题时,园长们都将焦点对准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资流动性,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园长对课程实施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非幼儿的“学”,从幼儿园采取的课程内容补充措施也可窥见一二。在教材使用中如果发现了课程内容适切性的问题,园长会“叫年级组长或教师自己去找来补充,如现在使用的教材涵盖了语文、数学、健康还有社会领域,但音乐方面比较少,我就会让老师们自己找一点补充上去。”( F-G-P8)可见,幼儿园在课程编制及课程内容的修整上考虑到了领域的全面性,但并未关注幼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很少倾听、了解幼儿的感受和意见。如有园长谈到:“H老师让孩子在本子上练习写数字9,一个小男孩在本子上画圈圈,圈圈里面画着,还用的是加法的格式。我说:‘你画了好多轮胎啊!’他低头嗯了一声:‘我不喜欢写字。”’( G-TL-P15)还有园长讲到:“我们都主张老师提问小孩子答,小孩子不是有很多答案嘛,然后老师就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小朋友,我们都是这样的。”(F-G-P4)显然,幼儿成了学习的客体,教师牢牢控制了课程实施的“前台”。

诚然,教师对课程实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但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展开自身生活,伸展个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模式,高度关注教师的知识结构,强调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对学习者行为的“控制”,建立和发展的是一个以规定知识和技能为重的组织机构文化,由此创建的是一个已经预先确定课程结构的教育框架体系,必不利于儿童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四)课程管理策略:着眼于教学效果和学业成就

课程管理策略就是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将课程相关政策与行动加以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措施,丰富的课程管理策略可以成为推进幼儿园效能的机制,但教学和效果仍然是农村幼儿园园长们课程管理策略中的“主旋律”。

1.以“绩效”为重的课程评价。

园长们普遍认同课程就是与知识、技能有关的“课”,课程实施必须依赖已有教材,因此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就是评教学和常规。其中,听课是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多以园长和行政人员为主,也有教师群体参与的相互评价,关注的是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法、教学常规、“是否遵守了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 F-C-P9),同时还要求教师自己对教学进行反思。不过园长们也承认,一般来说“公开课、示范课、教研课的时候说得多一点,平时让老师自己去反思,老师只是应付地写几句。”( F-M-P8)

另一方面,园长们均认为对幼儿的评价,就是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能力的发展,即学业成就方面来考量。如有园长提到:“w老师向我推荐一本拼音本,说是写得很漂亮,都是孩子写的算式1+1=2,上面用红笔批改了100分,还加了2个‘优,,我觉得这样就很好。”(G-JH-PIO)除了S区M园长、C园长谈到开展每月或期中一次阶段性评价,其余幼儿园都是学期结束时通过抽查、测试或者考试的方式来考察幼儿的发展情况,“还有就是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看到日常生活、课程教学,各个环节都开放、透明,家长完全能看得到效果。”( F-C-P9)这种对结果、效益的追逐,使得幼儿园必然会“将课程目标建立在可测量的表现目标之上,要求学生确实达到预期的表现水准,再以明确的标准加以考验,这样的课程管理由此是建立在‘绩效评量,系统之上的。”

2.以公开课为主要形式的园本教研与培训。

如有园长谈到:“一个星期下来,我们会根据哪些老师的课上得不太好,存在什么问题,找他们简单地谈谈想法,下次予以改进。”(F-Y-P6)还有园长谈到:“我们一般会通过每学期的公开课、教研活动或者园领导去上一两节示范课,进行园本培训。”( F-M-P7)可见,以讨论怎么上课为目的的教研活动,也承担了本园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任务。园长有迫切的对教师进行课程专业知识培训的意识,但是由于农村幼儿园园长本身在专业知能上的欠缺,使得他们在教研与培训上举步维艰。

单薄的园内教研活动显然不能满足农村幼儿园师资培训的需求,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关于课程领域的专业培训又乏善可陈,园长们普遍对专家的帮助、到发达地区幼儿园参观学习的机会、针对不同类型教师进行不同专业领域培训有着强烈的诉求。

四、农村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观念特征分析

(一)“平面”的课程管理范畴意识

任何一个从事课程管理工作的人必先要问:我们正在管理什么?西方哲学传统对于管理的观点,重视隐含于宇宙内在与生态之间平衡的律动美感,认为应追求全体经验与全体存在的圆融,将管理扩充为人与万物整体创造的历程。课程管理的对象是“课程”,而课程是一个过程概念,是环境与课程要素输入和输出不断交互作用的演化历程,包括人、物、课程三因素,而不仅仅是“课”,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制约着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因而园长们对课程内涵的觉知与课程管理范畴的理解必然密切相关。

在农村幼儿园园长看来,课程“主要是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学到身心发展的知识,主要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F-Z-Pl)让幼儿“自己去探索里边的一些知识,发展他们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F-T-Pl)以及五大领域的内容和活动。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倾向于内容的传输,课程更集中于教学内容,没有考虑课程结构上的多重性及概念上的丰富性,如对幼儿产生教育意义的事件、幼儿经验、环境、人际互动关系、制度等,从而更多地彰显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特点,幼儿的任务就是尽力有效地学习幼儿园提供给他们的内容。

在这样一种课程观的指引下,园长们进行课程管理,管的就是“课”,“听课”“评课”就是主要的管理手段,以此监督教师严格按照计划、教材、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来实施课程。这种课程管理观念基于一种以教学为中心的基本假设,导致将课程管理的重点放在教学行为管理上,通过对教学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教学秩序与教学效率。这无疑窄化了课程管理范畴,忽视了对课程资源的支持以及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等课程结构的不同面向,没有注意到课程的动态发展。

(二)集权于“我”的课程管理组织意识

从本研究结果可知,农村幼儿园实行的依然是强调理性和合法性权威的“科层组织结构”,其顶层是园长,向下延伸依次是副园长或园长助理、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教师。农村幼儿园园长认为课程管理者就是“我”,课程管理权力应当握在等级制结构的顶端——园长手中,推动课程管理的是以园长为核心的行政人员,实际运作中的课程管理组织由此更倾向于传统的行政取向管理。如课程计划由园长统一安排或者一人包办制定。在这样的课程选择中,经过“我”的赋权,处于等级制结构中部的年级级长或处于底层的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课程实施凭借以园长为主、行政人员为辅的检查和巡视进行监督和规范,依靠抽查幼儿、对幼儿进行测试来检测幼儿学习成效,同时通过听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在园长们看来,管理者是“监督者”“约束者”“规范者”,以此约束教师,使他们“不能想怎样就怎样”。

虽然幼儿园没有制定与课程管理直接相关的制度,但是在组织的实际运作中有着“心知肚明”的规范:为了保证幼儿园的教学有章可循,幼儿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必须遵循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按照作息时间走”是园长对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幼儿园规章制度里制定的教师工作职责也是“执行计划”“参加学习”“汇报工作”“接受检查”,教师很少在课程管理工:作中承担责任。这种按照岗位职能进行的分工,是为了保证幼儿园的组织秩序,并获得较好的工作效果,而这种行政倾向的组织意识由此自然会把其他课程当事者——教师、家长、幼儿排除在课程管理权责之外。

(三)重文化传递的课程管理型态意识

巴特瑞依据不同教育哲学衍生出四种管理型态:文化传递型态、儿童中心型态、社会重建型态、经济效益型态。文化传递型态的管理者基于文化传衍之使命,重视知识的传递,主张建立可依循的目标为引导,采取层级制的管理型态,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学生负责接收学习,由高层领导者负责管理。本研究中,园长们普遍认为课程是知识、技能、能力、生活习惯、领域内容等,这些都是前人所创造、既定社会文化中的内容,属于一种面向过去的前喻文化。教师实施课程的情况也反映了这种意识,如右园长提到:“孩子一遍一遍地跟着Y老师读儿歌,当孩子不跟读时,老师大声说:‘我叫你们跟着老师读!’Y老师问:‘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一个孩子回答‘白色的’,Y老师提示‘是白色的吗?’另一孩子马上回答‘蓝色的’。Y老师:‘对了,天空是蓝色的。’”( G-NT-PI)教材上的内容才是标准答案,幼儿只需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可。园长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多考虑使用者即教师的需求,如有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具。园长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幼儿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 F-Z-P9)为标准,有的甚至通过期末考试对幼儿进行测评。教师在教学之后对效果的分析,也多是“内容较实用,幼儿很容易掌握”等( W-H-Z),幼儿“掌握”得好坏代表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反映了教师所秉持的信念:只要幼儿能说、能做教材上的内容就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教师会倾向于使用模仿、记忆等办法进行传授,以让幼儿有效记住教材上的内容。仿佛是多米诺骨牌,园长带着对前人文化进行全方位复制之价值取向进行指引,教师成为传递知识的工匠,而课程本应观照的主体——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被置于口号化的地位,无法真正落实。

(四)“贫瘠”的课程管理策略意识

农村幼儿园园长们所采用的课程管理策略可以概括为:针对教学活动的教研活动;不定期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培训;以教学为指向的课程评价。在课程管理策略的采用上只考虑了教学这一向度,这也与园长“平面”的课程管理范畴意识相互印证。可见,园长对课程管理策略内容的理解也是相当“贫瘠”的。

1.窄化的课程评价观念。

以教学效果和学业成就为规准的课程评价观念,与传统的课程评鉴一向依据心理学或科技理性,课程评价偏重学习成果的评量,以达到效果、效率和控制的目的不谋而合,无疑窄化了课程评价的应有之义。幼儿园层面的课程评价应当在全面分析影响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因素基础上,旨在促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达成,了解课程运作与实施的相关问题,收集行政人员与教师对课程管理的意见,凝聚教职员工对课程的认同与共同发展的愿景,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教学与学习结果的测量。

2.模糊的专业发展观念。

园长们经常谈到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是农村幼儿园主要的教研形式,也是主要的园本培训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年轻教师知道教学的基本要领,对年长教师而言则是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如果旨在促进教学技能的进步,而不重在课程专业知能的更新,就容易把教师变成传输知识的工具。

五、改善建议

(一)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

从伯通、米狄伍德和波拉曲夫德( Burton,Middlewood,Blatchford)架构的学校课程立体式管理模式(见图1)可以看到,课程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体,因而“立体”的课程管理应将愿景、策略、结构作为三个重点,兼顾学习的课程、教导的课程、支持的课程,并在此过程中组织好与协调好人、物与课程的关系,使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在“立体”课程管理观的指引下,围绕课程目标采取行动、进行资源分配的课程管理策略也会相应“丰满”起来,如应将幼儿园课程发展愿景、幼儿园课程条件分析、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健全发展、整合课程资源、举办课程设计竞赛、出版幼儿园课程专刊、推进教师课程专业知能的发展、形塑教师即课程研究者理念、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行动研究、革新幼儿园本位课程等策略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以增进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效能。

(二)建立“伙伴式”课程管理共同体

“伙伴式”课程管理共同体涵盖了两个层面的“结伴互助“:首先,地方课程管理部门应当为农村幼儿园的共同发展构建一个地方性互助学习型组织,促进农村幼儿园之间、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之间集体学习和学习集群的建立。如利用网络平台达成园际合作,引导园长、教师共同探讨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课程评价的开展以及共享各种课程专业讯息,还可以乡镇为单位或城市园与农村园结对,共同开展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等。另一方面,实际上教师在参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过程中会推动其专业的有效发展,教师不应是“他们”而是同样承担着课程管理职责的“我们”。地方课程管理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不能仅仅关注教师的专业领域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教师在课程编制、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能增长,同时倾听园长和教师的诉求,有的放矢地开展以课程领域专业知能为核心的园长和教师培训,通过自主的专业发展深化其对课程的理解。

其次,幼儿园层面“伙伴式”课程管理共同体还包括课程专业工作者、家长、幼儿及农村的整个社会群体,课程管理不应是园长的专属权利,而是“众人之事”,通过管理伙伴的共同努力,有助于幼儿园在充分了解课程情境条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和挖掘现有资源,同时增进社会大众对课程的了解与认同,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管理工作。

第2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幼儿园;管理应用

1当今幼儿园所存在的问题

1.1不重视幼儿安全,不能解放幼儿天性

虽然强化幼儿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已经得到了我们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幼儿园往往对其进行过分的关注和干涉,这样就导致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畏手畏脚,往往会害怕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顾虑。但是幼儿在这时又是活泼好动的时期,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兴趣和敢于尝试的精神,但是他们往往不具备识别危险的能力,很难全面的对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们及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阻止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安全的行为,但是有很多幼儿园往往因噎废食,很多幼儿园为了进一步确保幼儿的安全,很少甚至不进行任何的活动,这就让幼儿的天性得不到解放,人本性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彰显。

1.2幼儿园教育太过于僵化

如今的幼儿园教育模式更加的趋于公式化与机械化,让幼儿园的很多工作缺乏了趣味性,让各种制度规范的制约没有了弹性。而教师是这些制度的监督者和实施者,这样的话,不仅仅让孩子们感到很厌烦,更是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倍感压抑。幼儿的安全和教师的利益直接挂钩,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加强对幼儿的管制,但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和幼儿教师没有很好的关注幼儿的兴趣培养和引导,更多的是按照制度章程进行管制幼儿,让师生互动活动成为了单方面的行为,这样就让很多教师失去了自身的教育价值,不能够让教师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让教师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多幼儿园教师进行转行就是由于这导致的。

1.3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很多幼儿园缺乏完善的管理模式,这就导致了幼儿教育柔韧性很差。在当今的情况来看,幼儿园的管理模式比较僵化,让幼儿教学更多的是流程化和机械化,让幼儿的潜力很难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来,难以尊重幼儿好动的天性,更难确保幼儿能够在健康成长的原则下强化幼儿的安全学习。

1.4幼儿园的教学安排与实际相脱节

就当前而言,很多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根据教材来开展,而且对幼儿教育程序往往进行固定化,这就导致了幼儿园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这就让幼儿教师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导致了师生双方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的是幼儿教师,这样最终就影响了幼儿对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的提升,导致了教学任务很难高效的展开,所以幼儿园在进行幼儿的教学计划中,需要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心理特点,把以人为本放到首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

2对以人为本理念下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建议

2.1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的人文教育

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更多是多幼儿进行人文修养的渗透,在对幼儿进行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来安排幼儿的课程,更多的是让幼儿进行自己的思考,用这样的方法来开发幼儿的智力。所以,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德育理念,要让幼儿在进行学习技能和知识的同时,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德行的教育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幼儿养成好习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2要充分尊重幼儿教师,让幼儿教师发挥出自己的教育价值

在幼儿园当中,教师是和孩子们相处时间最长的同伴,所以教师的言行就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但是,幼儿教师每天除了要进行幼儿教学和园内活动外,还要让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培养和竞争性训练,这就让教师们感到很疲惫。所以,幼儿园的管理者就应当时时刻刻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幼儿园的管理者更是要细心仔细的观察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情绪变化,在幼儿教师空闲时,多和幼儿教师进行聊天沟通,如果有些家长不能够理解幼儿教师的委屈,那么幼儿园的管理者就要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疏导家长们的压力,解决家长和教师的困难。

2.3增强特色意识,将幼儿园的文化进行特色化

幼儿园的发展灵魂是幼儿园具有特色,幼儿园的办学特点实际上很受到社会上的关注。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幼儿园只有注重以人为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幼儿园特色,增强幼儿园的特色意识。另外,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学生行为规范和教学环境,都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每一个幼儿园都要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愤民俗,打造出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和开放性结合的幼儿园文化。也只有通过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教学活动,吸引幼儿的参与兴趣,增加幼儿的文化素质。

3總结

结合以上所说,以人为本注重管理中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基础性阶段,实行以人为本幼儿园现代化管理理念就是十分重要。所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上,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的参与意识得到应有的加强,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二,幼儿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要做到充分信任教师,做到知人善用。除此之外,幼儿园还要制定合理的评价奖惩制度,重视工作的评价。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开发幼儿教育的新方法,进而促进我国的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梅琴,孙达平.浅论"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J].动漫界,2018,(4):68-69. 

[2]陈艳微.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幼儿园管理[J].儿童与健康,2017,(6):34-35.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概念,是幼儿园管理中很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理念并不是讲人情,更不是校方对另一方的纵容,它指的是尊重。人性化管理要根据个人的生活以及工作习惯来进行研究,使每个教师和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充分调动,最后让幼儿园的发展达到可持续的目的。

一、构建管理制度

幼儿园的管理目标要由人的管理来实现,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幼儿园必须实施的管理制度。幼儿园管理者要将尊重、发展人等人性化管理思想引入到幼儿园的管理体制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职工才会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去发展幼儿园,从而使幼儿园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1]。

人性化管理是通过情感的充分和双向沟通来实现的,它根据情感的稳定性和倾向性等特点来实行管理,本质是对人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对教职工要用欣赏的角度去挖掘和塑造,让教师用爱心、耐心和真心去建设一个关爱、快乐和平等的集体。让教职工的学与工作是完全融于一体的,在热爱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

制度管理必须要与情感上的管理结合在一起,让管理目光聚焦在“人”和“情”上。制度的保障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情感管理,要在制度的前提下,满足教职工的情感需要,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让非理性管理达到激励和教育教师的作用。以理为基础,以情为本质,在无形中,使教职工深感人性关怀的力量,做到真正的人性化管理。

二、实行动态管理模式

(一)营造和谐园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在幼儿园的各级关系间,要保持平等,无论是园长和领导层还是教职工与保育员间,都要做到平等。所有人员要做到及时的交流、互相的理解,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幼儿园的发展,关系要和睦,成为幼儿学习的典范。幼儿园园长要尊重教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合理要求,尊重教职工的尊严和劳动成果,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管理中的和谐园风,就是让教职工队伍更加和谐,幼儿园的建构更加和谐[2]。

(二)构建和谐师幼关系,以幼儿发展为根本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的个性亮点并适当的培养。师幼关系的和谐要求教师要多付出一些,教师要将教育的主题定为幼儿很感兴趣的事,保持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一些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不仅拥有快乐的童年,还有很好的发展环境。幼儿的人格和身心发展都是需要教师完全尊重的,他们的学习特点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培养,而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则需要教师长期的鼓励和关爱。幼儿园以幼儿为根本的发展原则是需要坚持的,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在良好的环境里实现全面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家园关系

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心愿,家庭和幼儿园的和谐决定了幼儿发展的健康。幼儿园要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园里的教育活动,多听取家长的教育建议,并积极采纳。这样在为教师提供新的教育思路的同时,也使家长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促进了家长和教师的合作,使两者关系更为紧密。两者间的配合和了解,会使信任度提升,建立起和谐的家园关系,使幼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成长[3]。

三、积极评价,促进教职工专业进步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积极建设教师队伍是很重要的过程。尊重、理解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在工作中,管理者要经常倾听教师的心里话,理解教师的想法和他们的情绪波动,换位思考一下,从而适当、合理的满足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发展中,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才能,挖掘他们的潜能。

要注重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让教师间的优势实现互补和融合。人性化管理最重要的是用人,发挥教师的长处,尊重教师的爱好。首先,在教职工的岗位设定上,要充分考虑教职工的特长,合理安排职务。其次,要尊重教职工的个体差异,幼儿园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能力要足够强,但是没有踏实工作、默不作声的普通员工做基础,是不可能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的。因此,要发挥每个人的价值,实现团队合作。

四、给教职工个别化关怀

幼儿园中多数都是女教师,不仅要发展事业还要兼顾家庭。她们在工作上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在家里也在尽全力扮演着一个好妈妈的角色。而且,幼儿教育的工作相对来说是琐碎和复杂的,要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和安全问题,还要响应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因此,情感关怀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管理者要观察教师的情感起伏,和她们沟通,了解她们的想法,同时还要关心和善待老师。在教职工遇到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困难时,要尽量帮助她们,做到真心关怀,真诚相待。每个教职工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她们的个性基础上,必然会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要认同她们的管理方法,并要及时提出建议,为幼儿园的发展共同努力[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便是以人为本,但如何构建和运用,则需要管理者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摸索。幼儿园管理如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那必然会激发出幼儿园所有员工的潜能,使幼儿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也会让幼儿园的管理更富人性化,民主化,使幼儿园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娜,王伟.浅谈人性化幼儿园管理体系的构建[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5(4):252-252.

[2]王亚男.坚持“以人为本”谱写幼儿园管理和谐乐章[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7(7):230-230.

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幼儿园管理上的进步,特别是在管理当中注入了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从而不断的提升幼儿园的管理工作的只能目标,真正的在幼儿园管理当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管理当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幼儿园应该积极飞研究与分析,尽快找出适合本幼儿园情况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幼儿园管理的科学进步,尤其是新世纪的到来给幼儿园的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不断的提升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来切实加强幼儿园的教育职能目标。在班级集体内生活、游戏,在班级内度过大部分时间,幼儿教师管理和组织班级活动,以幼儿发展作为管理宗旨,以进步的、优秀的管理方法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对班级内的班务进行全面管理,服务于学前素质教育,承认幼儿个性差异,尊重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幼儿正确地、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创造一个和谐、进取的班集体,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有序进行,为学生步入九年义务德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幼儿主观能动性

在目前的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教师为便于个人统一整齐的管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当作幼儿的管理人和领导者,“站在幼儿之上”,“号令”幼儿,制定班级规程和纪律制度没有考虑幼儿实际情况,忽视幼儿主观能动性,不遵循幼儿发展和班级管理的特定规律,班级管理中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教师个人特色的管理理念、经验主义优先、管理水平低、个人品德素养低,不能以人为本,科学育人;班级文化建设成果不够,不利于幼儿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下,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意识冲击着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教师在改革中还没完全整理出一套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仍在以随意的、感性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缺乏系统性的幼儿园课程教研和探讨,缺少班级管理反思与自评意识,还未形成现代化新型课程教育理念。

(二)重学习知识,轻天性培养

在幼儿园管理中常出现把幼儿当作小学生培养的现象。学前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中知识教育力度远大于幼儿天性释放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阻碍了幼儿发展。

(三)幼儿园教育脱离家庭教育

现代幼儿园包括全托制幼儿园,家长因工作原因长期与孩子、教师缺乏沟通,将教育重任交给幼儿园,家园分离,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一)重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

在新时期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班级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教师应增强责任感,以饱满的热情研究班级管理策略,总结日常工作中问题的症结所在,认真反思,研究幼儿心理动态变化特征,创新教育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挑战自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换位思考,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幼儿为中心和主体,引导幼儿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己制定班内规章制度。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幼儿主观能动性和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有机结合,将班级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有机结合,教师更新个人班级管理理念,经验主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和改进工作方法,发展个人素养。加大班级文化建设力度,增加人文关怀,吸取传统育人模式中可利用的优秀经验和方法,探究、创新并应用新型教育理念和策略,系统地、理性地处理问题,增加教师间的教研活动,时刻反思,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幼儿园班级管理体系。为幼儿发展服务,民主管理,人性化管理,科学管理,把管理权留给学生,“简政放权”,“无为而治”,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团结的氛围中创造集体“奇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学,因材施教。

(二)会做事,会学习,先学会做人

幼儿还处于懵懂的阶段,知识教育还尚早,幼儿的天性是玩,不应该把他们束缚在教室,而是为幼儿足够的活动空间,给幼儿创造自由的环境,在开放的空气中自由发展,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幼儿园阶段旨在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教师应重视引导幼儿规范日常生活行为,培养幼儿集体感,注重幼儿个性发展与性格塑造,会学习的前提是学会做人。

(三)开展校、家共同活动,家园合一

家庭才是幼儿园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幼儿园班级管理应充分发掘家长资源,幼儿园建立校讯通系统、家园栏,班主任应及时开展家长会,了解幼儿在加中表现,也可及时了解幼儿性格特点,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互相切磋教育经验,共同反思,共同进步,家长积极提出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建议和意见,在参与中推进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幼儿园的不断发展,政府也提供了很多的鼓励与支持,这些政策与法规都极大的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不仅是从数量上在不断的增多,在规模上也在不断的加大。但是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应该引入新型的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思路,改善幼儿园的环境,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芯.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优化研究.华章,2014,(7).?

第5篇

【关键词】情感管理 幼儿园管理 作用

一、前言

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的误区,部分管理者管理方式陈旧,不近人情,导致了教师的逆反情绪,影响了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分析情感管理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二、情感管理概述

1.情感管理的概念

所谓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并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幼儿园有其组织目标,教师有其个人的心理目标,如何协调组织和教师的行为达到目标,这是管理的基本问题。所以情感管理的本质就是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帮助人实现愿望,让人体验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2.情感管理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作用

(一)情感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基础和先导

实践证明:人只有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和精神态度亢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做出具有创造性的业绩。“如果管理者与教师以及教师之间在感情上融洽,就会产生友谊、支持、理解、信任等诸多感情效应。”因此,情感管理应该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是搞好优质教师开发与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情感管理是教师积极忠诚的催化剂

当今社会人才流动趋势和频率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社会的进步,这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除去教师个人主观原因外,客观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幼儿园组织中,以职务压人、上行下效,唯权中心的行政管理做法大有存在;简单的以罚代管、效益至上,忽视教师情感需求的管理思路,仍占主导地位,幼儿园忠诚于教师的意识淡薄,没有把教师当作一种潜在巨大的人才资源来对待;也没为他们提供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长此以往,教师自然缺乏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出现了部分教师频繁跳槽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管理过程中的情感作用。

三、幼儿园进行情感管理的理念

1.坚持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与满足每一位员工的个人需要相统一

一个幼儿园要想谋求长远的发展,首先全体员工要有共同的理想追求。管理者要把教职员工的情感等各方面需要与幼儿园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教职员工在为幼儿园目标的奋斗中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使每一位员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提炼和升华,激发他们对幼儿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理解、尊重、信任教师

情感管理的本质就是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传统的幼儿园管理以物为本,忽视人的情感,不适应新时期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需要。而现代管理理念则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尊重和激发教师的自主精神,即以激励为主,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教师,就意味着管理者应有效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尊重教职员工的人格尊严、劳动成果和价值,还需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事实上,作为知识型群体,当教师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被认可、受尊重就成为他们的最大愿望。所以,幼儿园管理者就应积极实施情感管理,增强自身与教师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同时适当地给教职员工压担子,认真听取教师对工作的看法,积极采纳教师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增加每一位员工对幼儿园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让她们感觉到自己受重视。通过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员工,增强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幼儿园的发展融为一体,使员工心甘情愿地为幼儿园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四、幼儿园进行情感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注心灵,以情感人,以德服人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认为管理就是“心教育”,只有关注心灵,只有以情感人,以德服人,才能真正有效。一路走来,我一直真诚谦和对待每一位同事,和教师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我努力做个勤勉的管理者、快乐的服务者、诚挚的合作者,只愿用真诚、踏实和善良赢得老师的拥护,用勤奋和坚持带领老师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事实证明,我的“心教育”感动着教师,教师也给我带来一次次的感动和惊喜。我建立主题帖,带动教师记录平凡的日子,留下教育生活的足迹,并利用这一平台和老师进行情感交流,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教育案例和孩子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感动,我们一起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一起体验着“累并快乐着”的教育生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神圣又充满乐趣”。每个老师生日之际,我根据各人的名字或性格特点,量身定做,写一首诗,然后在那一个个平凡的早晨举行一个简短的集会,深情朗诵献上祝福小诗;师幼同唱《生日快乐》歌,送上祝福,分享快乐。就这样,一首小诗,一曲歌曲、一份小礼物、一个生日蛋糕,一个简短集会,温暖了彼此生命的记忆。老师们变得更感性了,也变得更勤奋了。在那一个个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也让老师放松了心情,洗去了疲惫,增进了感情、鼓舞了士气。

2.合理激励,强化行为动机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当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鼓励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勇于开拓,大胆创新。

(一)赞赏

在工作中要注意发现教师的长处,多表扬,多鼓励,以当面称赞、夸奖、书面表扬等形式,对教师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其行为动机。实践证明,用成功去激励教师是最有效的情感手段,这种方法让教师感受到信任,感受到重视,感受到工作成就。

(二)奖励

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或物质、精神奖励并用。奖励要根据论功行赏的原则,慎重、准确、公正地进行。通过奖励,使教师的工作行为得到肯定。

(三)参与

参与有多种形式,让教师出席重要会议,并鼓励他们在会上发言;鼓励教师和领导在一起讨论他们的目标与计划,允许他们表达意见、提出报告等等。通过参与活动,使教师有认同感,共同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四)竞赛

竞赛也是激励的一种有效方式,整个竞赛过程要体现客观、公平的原则。通过竞赛,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人人参与竞争,人人机会均等的氛围。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施工情感化的管理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热情度,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珍.论情感管理[J].企业活力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原则;措施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管理者可以通过细致化管理提高管理精度,发现改善空间、推动效益改善、提升绩效水平。而这种管理理念延伸到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可以从“精”、“严”、“准”、“细”四个方面理解,也就是说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在完成教学任务时要做到精益求精;在保证工作质量方面要做到严守工作守则;在协调工作时间上要做到准时准确;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细致入微。

一、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管理中主要存在管理缺乏远见、管理方式粗放、教师责任意识不强等几方面问题。

二、探究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1.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1)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本(2)保教并重,教养结合所谓保育,是指幼儿园保育人员要对幼儿的身体进行照顾、保护、养育,以促进对幼儿心理能力的保护和培养。所谓教育,是指幼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初步进行体、智、德、美全方面的教育。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在保育中渗透教育,以教育促进保育,以实现“保”与“教”的有机结合。(3)整体规划,细节入手首先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以及发展未来,树立一个整体目标,而在树立整体目标后,还要从儿童的衣、食、住、行、德、智、体、美的细节入手,使各部门的工作者能够在明确分工中加强联系,以提高幼儿园教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2.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在具体操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组织管理的精细化要想实现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建立精细、完备的组织系统是关键。在建立组织系统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首先要形成正式的组织机构,并保证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以保证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其次建立包括刚性制度和柔性制度在内的管理条例系统,保证精细化管理工作既能够在制度的规范下有效开展,又能够在柔性制度中体现人文关怀;最后加强对组织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即管理部门要做到合理选人,将细心、耐心、有责任心的教职工吸纳到精细化管理的组织系统中来,通过树立榜样,提高其他教职工的精细化管理意识。(2)日常管理的精细化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精细化要从日常教育工作的点滴入手,用细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入园管理中,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尽量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准时入园,并能够主动与老师问好,与家长再见,然后有顺序地完成入园后的洗手、漱口、搬椅子、做晨间操等常规活动。除此之外,在点名管理、进餐管理、午休管理中教师和保育人员要坚持以确保孩子的健康安全为出发点,从每一个日常管理细节中观察孩子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状况,以便在了解孩子发展细节的基础上对孩子的未来教育方式进行相应的规划。(3)安全管理的精细化建立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是保证幼儿健康的基础,幼儿园在进行安全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分层化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安全环节责任落实到人;在每个学期开始,幼儿园都要与教师、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以保证从学校到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够将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做晨检和午检,对幼儿口袋中的尖锐物体进行及时清理;按时清点人数,尤其是在进行班级活动时,带班教师必须要在出门时、活动中,进门后清点人数,以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4)卫生管理精细化所谓病从口入,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卫生习惯紧密相关,因此幼儿园在精细化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卫生责任制,对于不同的食物要做到分类摆放,成品饭菜要做到留样,以备检查,每餐后,用消毒柜进行餐具消毒;教室、活动室的桌椅要定期消毒,小玩具每周消毒一次,大玩具每月消毒一次;每日教师要进行室内通风二十分钟;幼儿被褥小班段半月清洗一次,大班段一个月清洗一次;在春秋传染病高发期,每周用消毒液进行室内消毒,对于清洁效果,相关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园长要不定期抽查,以保证每一个安全细节都能够达到卫生标准。(5)物品管理的精细化幼儿园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场所还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物品管理是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精细化物品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标签法对物品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对于那些使用频率较低的物品(一年内没有使用),可以贴上红色的标签,并选择抛掉或回收到仓库中;对于那些使用频率中等的物品(半年内需要使用),可以贴上黄色标签,并将其摆放在工作区域的中间位置,以方便使用时找寻;对于那些使用频率较高的物品(每月、每日、每时使用),可以贴上绿色标签,摆放在工作现场附近,并定期消毒。(6)人员管理的精细化人员管理的精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职工管理的精细化,即幼儿园要加强教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细节意识,本着“孩子无小事”的理念,从幼儿生活、学习、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幼儿管理的精细化,幼儿时期是培养生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从小事入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结论

总之,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为了约束幼儿的身心发展,而是为了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对孩子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细节至上”的理念,并保证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儿的教育的细节进行细致的管理,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安静、舒适、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素环.浅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J].学周刊,2016,08:235.

[2]高素环.浅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J].学周刊,2016,08:235.

第7篇

【关键词】游戏化 分析 幼儿园

活动游戏化,以游戏为手段,贯穿幼儿园的整个教学活动,把幼儿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据理论研究揭示,幼儿园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来开展游戏化的活动,利用好这个时期,对幼儿发展很有利。

一、实现活动游戏化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之所以爱游戏,是大脑细胞的发育需要。因此,幼儿才专注地从事着在成人看来极其枯燥无味的游戏。通过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开拓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及集中注意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等社会。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天性,让幼儿的天性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发挥。

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纲要》提出:“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规程》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活动游戏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具有自主性、趣味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各方面的发展,不仅带给幼儿快乐,还使人格得到尊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据统计,一般活动中,专注力占57.7%;在活动游戏中,平均占92.2%。这说明将活动游戏化,能不断满足求知欲,调动积极性。是最适合的活动形式及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手段。

二、游戏化面临的问题

(一)幼儿园管理体制影响幼儿园活动游戏化

幼儿园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民主性也是影响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幼儿园由于投资主体的多样性、投资组合的复杂性和投资目的的盈利性,产权、法人地位以及投资回报问题显然是比较敏感而复杂的问题。许多幼儿园没有设立董事会、教师工会甚至家长委员会,集园长、会计于一人,实行“家族式”、“小团体式”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影响了办园质量,导致幼儿园教学与管理混乱,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扼杀了幼儿发展的需求,造成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在幼儿园盛行。

(二)教师对概念认识不清

许多教师把具有目标性的、限制性的活动,称为游戏。幼儿自主发起的游戏,却常常被称之为“违规”活动。在活动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游戏只带过或限制式开展,不能让幼儿真正地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参观一些幼儿园游戏活动时,发现许多幼儿都很规矩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安静地参与指定的游戏。

三、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管理者不理解游戏化

当前公办园数量尚不能满足入园需求,民办园的发展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民办的管理者大多数是投资者,他们多数是没有相关的教育经验,只看结果。幼儿园活动游戏化需要环境创设与教师能力提升,而管理者基于资金与本身的观念问题,没把游戏化看为竞争点,更多看重经济收入,要求报名参加丰富的兴趣活动,忽视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对活动游戏化认识不足

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原则及其表现形式、范围等有关的游戏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较肤浅。认为游戏就是学前教育教科书上划分的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及智力游戏等,并机械化地将这些类型照搬到实践中,造成了游戏分类开展形式单一,游戏的开展按固定套路或程式。

(三)评价教师中缺少游戏化成分

为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服务质量,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幼教机构制定了教师业绩考核制度。据了解,幼儿教师业绩考核的内容比较片面,如:教师考勤、教学工作、家长工作、安全卫生工作等等。由于考核制度没有细化到教师教学中,使幼儿园活动游戏化也被慢慢的忽略。

四、实现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设想

(一)改革幼儿园的体制

1、完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设置专门监督幼儿园的监管部门,对规章制度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对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制定标准,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向有关部门提出对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意见;建立幼儿园管理者的培训基地,掌握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并实行考核和评估制度;提高幼儿园办园审批的准入门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根据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确定招生规模;结合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

3、完善幼儿教师业绩的考评。幼儿教师考评的结果是其受聘的重要依据,完善考评制度是幼儿教师聘任制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制定完善的考评指标体制和具体办法,并将幼儿园活动游戏化列入考评制度,鼓励教师组织活动时必须游戏化,帮助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二)改革需要游戏化

1、正确认识幼儿园活动游戏化。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清晰、明白什么叫“活动游戏化”。在了解它概念的同时,还要体会其中的意义,真正实现幼儿园活动游戏化。例如:在数学活动《1和许多》中,采用“小白兔采蘑菇”的形式,把幼儿带到游戏情境中,引导幼儿蹦蹦跳跳地一个蘑菇一个蘑菇的采,到最后,小篮子装着许多蘑菇。这样有趣的活动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保证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趣味性。幼儿之所以对游戏情有独钟,游戏成为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幼儿愿意玩,能够从中体会到乐趣。在科学活动《硬硬糖和软软糖》中,教师设计了摸一摸、捏一捏的游戏环节,使活动充满了神秘感,当幼儿把小手伸进箱子的小洞洞时,幼儿都发出了好奇、惊讶的声音,并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

第8篇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教师 教学动机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其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动机是驱动幼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动力,对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也对整个幼儿园的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1幼儿教师教学动机概念分析

为了明确幼儿教师教学动机的分析,首先要明确教学动机这一概念。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决定个体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而幼儿教师的教学动机就基于此,幼儿教师教学动机指的是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幼儿生活、幼儿教学、幼儿游戏和幼儿园与家庭双向合作等个性工作的心理动力,对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开展各项工作和人机交往具有激活、维持和调解的作用。

2幼儿教师教学动机对幼儿教育的重要影响

教学动机是幼儿教师参与幼儿教学的心理动力,一方面对幼儿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对幼儿的态度和对幼儿的教学效果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幼儿园管理甚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2.1幼儿教师的教学动机影响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

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幼儿教育良好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事业心是幼儿教师教育素质的核心。在良好的教学动机推动下,干一行爱一行,使得幼儿教师会主动关心儿童,爱护儿童,把儿童当做自己的孩子对待,在工作中能高度负责、因材施教,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2.2幼儿教师的教学动机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从幼儿自身的发展来看,在幼儿园时期,是其语言、性格、情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一生健全的人格具有Q定性的影响。幼儿能否主动参与和投身于学习和活动中是重要影响因素。幼儿教师在幼儿心中具有权威地位,其教学动机朝着培养幼儿发展的方面,就会体现积极的教学态度、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动机,跟随老师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身心健康状态。

2.3幼儿教师的教学动机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关键是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教师的教学动机直接推动其在教学工作中提高积极性,反思自身教学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3激发幼儿教师教学动机的对策

3.1培养社会支持,激发幼儿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是幼儿教师常常受到忽视。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积极性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工资待遇偏低、社会尊重度偏低,教学动机很难被激发。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幼儿教师收入。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转变观念,对幼儿教师给予合理的尊重,肯定他们的工作和付出,实现家校和谐,物质投入和精神支持并存,共同激发幼儿教师良好的教学动机。

3.2完善幼儿教师的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持续培养教育素养和教学动机

幼儿教师进入幼儿园后,要有一个持续培养其发展的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在其专业素质不断加强的过程中激发教学动机。学习是终身学习,不仅针对学生,更针对教师。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是促进其学习进步的一种手段,贯穿于整个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教育素质,并在自我价值的体现中不断提升其教学动机。这样,教学动机与职后教育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发展。

3.3优化幼儿园的内部管理,提高教学工作参与主动性

幼儿园管理者要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利用绩效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幼儿教师对于管理工作的参与性,最大限度地激励其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加强交流,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不断提高教学动机。例如,湖北某幼儿园成立了幼儿教师园内管理组织,以每周例会和常设部门形成长效机制,幼儿教师可以在管理中积极献言献策,并且设立院长信箱,在不暴露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大胆提出意见。

4结语

关注幼儿教育是当前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提升幼儿教师教学动机是其中重中之重,要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激励幼儿教师提升教学动机,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园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俊楠.幼儿教师与家长矛盾的根源性问题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第9篇

关键词 行为地图;幼儿园户外环境;体育活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15-03

一、理解行为地图

行为地图(Behavioral Mapping)是1970年由Ittlelson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用于记录发生在所设计的建筑物中的行为,以帮助设计者把设计特点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连接起来。行为地图方法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并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各部分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由研究人员对行为进行编码,并将行为发生的实际地点和频率标定在一个按尺度绘制的平面地图上,以帮助设计者将设计要点与行为的时间、空间相结合。这是一种记录物体的位置,并测量它们可引起的活水平的介入式、直接性的观察方法,Ittlelson(1970)认为,行为地图具有五个优点:(1)平面图清晰明了;(2)对目标个体的行为有观察、有数据、有描述、在位置上有明确的标定;(3)使用日常表,说明观察与记录持续的时间;(4)观察与记录均有科学的程序指导;(5)利用符号编码及统计、数据系统,以最少的时间和人力获得所需的观察记录。

早期的行为地图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多用于较小尺度的环境,如对一个房间的观察。目前,行为地图的方法常被应用于研究学校、城市广场、博物馆等。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行为地图应用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中。

二、行为地图的理论基础

行为地图是建立在行为场景(behavior setting)理论和可供性(affordance)理论基础之上的。

(一)行为场景理论

行为场景理论认为,某一环境要素的功能特性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在相应的环境背景中才能发挥作用,许多共存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场所可以产生特定的行为模式。行为场景是指特定的场所及其中人的行为构成的生态单元,由人、环境要素和行为三部分组成。行为场景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rker(1976)提出的,他通过对真实行为场景中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发现行为场景具有清晰、明确的空间性,邻近的行为场景中各部分可独立发挥作用。

对于幼儿园环境设计而言,这一概念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游戏区视为适用于各种活的普遍环境,在进行设计研究时,应该将环境的各部分进行分解,如可以将户外环境分解为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

(二)可供性理论

可供性概念是Gibson生态知觉理论的一部分。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可以感知到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衡定的功能特性,如河湖可供人捕鱼、游泳、行船、取水,但不能供人睡觉和散步。支持个体行为的环境中可被感知的功能特性即环境的可供性。可供性曾被环境设计者及儿童环境研究者视为有实用价值的一个概念,例如环境心理学家Heft(1998)就开创了一种儿童环境可供性的分类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的框架;Fjortoft(2007)用可供性的概念解释挪威学前儿童的运能力发展和健康是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相关的;Kytta(2002)在对芬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国家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运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也使用了可供性这一维度。通过描述各行为场景的特征,可供性的概念还可以帮助分析各行为场景之间的异同点。

具体到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分析中,可供性的概念可以帮助分析每一个行为场景如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各自的功能特性,以及各行为场景是如何刺激、吸引、支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的。

三、行为地图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

(一)行为地图的编码与绘制

早期的行为地图法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手绘图表来展示行为的空间位置。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手持型数字编码设备被引入行为地图的方法中,Van Andel(1984)是第一位对户外活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户外环境特征和相关的数据库联系起来的研究者。现在的研究者可以对更多的变量,包括精确的体育活的位置进行编码,这给环境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再现的有效方法。

在对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环境采用行为地图法进行直接观察时,首先,要根据研究需要对户外环境的行为场景和幼儿的体育活进行编码。如依据被观察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行为场景编码为1-游戏设备区、2-开放区、3-走道、4-过渡区、5-玩沙区、6-表演游戏区等,以方便在平面图中进行标注和区分。然后,根据研究目标对幼儿的体育活水平或体育活类型进行编码,如将幼儿的体育活水平分为安静、轻微活量、中度到高度活跃的活量三个等级,或将体育活的类型分为走、奔跑、攀爬、跳跃等;并在绘制平面图时选择不同的标志来表示。在研究过程中,观察者要对行为场景和幼儿体育活的编码有清晰的了解,熟悉行为地图绘制工具的操作;要选择在时间充足、气候温和的日子进行观察,时间段应主要是幼儿的自由体育游戏时间,以减少教师指导或课程要求对幼儿体育活的限制。最后,观察者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使用电子设备将幼儿园的户外行为场景编码和幼儿的体育活编码如实标注在平面地图中。

这种编码方法可以涵盖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所有行为场景和幼儿的各种活状态,使得观察者能够将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详尽、清晰地绘制在行为地图中。

(二)行为地图的分析

对行为地图的分析应涉及到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体育活的水平差异,或者活类型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帮助环境设计者设计出更加有利于幼儿体育活的户外环境。Cosco(2010)等人通过行为地图法对两所幼儿保育中心中户外体育环境及其幼儿活进行直接观察,绘制出两所保育中心的户外环境与幼儿活量的行为地图,并分析出由不同行为场景或相同行为场景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幼儿活量的差异和每个行为场景的可供性。他们的研究表明:第一,走道是适合相对活跃的体育活的场景,但其可提供的活水平还要受到走道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地面质量(软、硬)、材质(塑胶、沙质、柏油、混凝土等)、走道宽度和走道形状(直线形、曲线形)等的影响,幼儿似乎更喜欢表面硬的、有弯曲的走道,因为这种跑道适合幼儿奔跑和骑车等;第二,多个游戏设备的综合可供性要高于单一游戏设备的可供性;第三,宽敞的玩沙区可以增加幼儿的交往机会,比较适合建构游戏等相对安静的活等。

在对行为地图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环境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多学科,详细分析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的活量或活类型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性原因,从而帮助幼儿园管理者和环境设计者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体育活的环境特点。如,当前很多幼儿园在设计户外活环境时,更多的是从色彩视觉秩序、建筑风格等方面人手,根据建筑面积、安全性、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幼儿园管理者或环境设计者的要求,安排活区域、放置体育游戏器械,使得整个户外环境设计更多是符合成人的思想,而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行为地图方法通过清晰的平面图、详尽的数据帮助成人真正地了解幼儿户外体育活的需要,以设计出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需求的高质量活环境。

(三)行为地图的适用性

除了对幼儿园特定户外体育环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之外,行为地图还适用于一些纵向研究,如使用行为地图来评价季节性和气候(如太阳的方位、降水、种植特点、气候带等)对全年体育活的影响;使用行为地图还可以分析性别、年龄、师幼互等个体和社会因素对幼儿体育活的影响,以及分析不同民族或种族背景的幼儿对行为场景使用的潜在差异等。进一步细化,行为地图还可以帮助分析每个幼儿在各种体育游戏中需要的平方比率,还有每种行为场景成本的有效性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纵向分析时,还需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编码。

可见,行为地图在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观察和设计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这些横向和纵向研究不仅可以指导环境设计者的具体设计,还可以帮助幼儿教育者加深对每个幼儿特点和需要的了解,加强师幼互,优化师幼关系,以及帮助幼儿园管理者提高环境创设的成本效益,甚至还可以指导幼儿园户外设计的政策法规的确立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