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媒体运营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0 14:47: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媒体运营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媒体运营概念

第1篇

第一、内容要以体系化呈现

自新媒体产生以来,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火遍大江南北的新媒体。紧跟着新媒体出现的就是新词,新词中属“碎片化”最热。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有的更多的就是碎片化的时间。而新媒体就是抓住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当然人们的时间是碎片化了,同时人们的知识也逐渐的碎片化了。往往是东一点西一点的,就知识体系而言根本就不能让广大的读者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那么,对于正在做新媒体运营的小伙伴或者说有志想做新媒体内容运营的小伙伴们,在今后的运营工作中要做到的是,要准确的定位新媒体公众号。对于公众号的内容还是需要做一个系统的规划。最好的状态就是把公众号的内容如书本一样形成一个一个的章节体系,给读者提供持续性且连贯的知识。最简单的概念就像连载小说一样。这样每个公众号都有自己一个独特的特点,为读者提供如书一样成体系的知识。对于提高读者的粘性具有深远的价值。

第二、打造更专业化的内容团队

现在很多企业虽然都是很重视新媒体的运营,但是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往往过于随意话或者说过于边缘化。菜頭先生曾经随便看了几家企业关于新媒体运营的招聘启事。条件基本要求是中文、新闻、广告、市场营销等专业,虽然专业看起来很对口,但是在给出的经验要求及薪资要求确实一个初级的水平。在传统的新闻媒体概念中,我们都知道一个编辑团队,不说很高大上,但起码给外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专业,或者说只有专业人士的稿件才会进入这样的媒体编辑部。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 经营管理 影响

一、新媒体概述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界,进入了天涯咫尺的“地球村”时代。在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地引起大家的关注,关于新兴媒体的概念更是层出不穷。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旧”媒体而存在的。它并不像“印刷媒体”和“电波媒体”等概念那样。能够反映媒体本身的某种特性。它只是一个便于人们进行沟通的标记:当我们谈到“新媒体”时,大家都可以想到它指的主要是互联网及后来出现的各种媒体形式,比如手机媒体、楼宇液晶电视、车载移动电视、博客等等。“新媒体”除了“新”这个共性之外,不一定存在其他的共有特点。

目前新媒体较流行的定义是。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另一种比较技术层面的定义中,新媒体被阐释为“TMT”,即高科技(Technology)、媒体内容(Media)和通讯传输(Tele-com)的结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不下30种。如: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PTV、博客(blog)、网络电视(Web TV)、电视上网、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Chat words)、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电子信箱、门户网站等等。其中既有新媒体形式,也有不少属于新媒介硬件、新媒介软件。或者新的媒体经营模式。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除了“新近出现”和“采用新技术”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以下几种表现:

1 出现新的信息组织者

门户网站(例如SOHU、SINA)、个人博客、网络游戏公司、楼宇电视广告公司(例如FOCUS MEDIA)的出现,使得组织传媒信息的人群不再只是报纸、杂志、广播或电视的记者和编辑。而是增加了网站主编、游戏设计师、博客等许多新鲜的血液。

2 新的传播内容和形式

短信、彩铃、可供点播或下载的视频和音频,及时的个人评论、个人博客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都是在“新媒体”出现后,依赖于“新媒体”才得以传播的。

3 新的传播行为

“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传播行为主要是传播的交互性、收发信息的异步性和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由于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或交谈,在线网络调查、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与信息组织者及时沟通,信息接受者可以将个人意见立刻反馈给信息源,甚至可以马上参与到信息源的信息加工中。例如,观众的短信参与决定了“超级女声”的最后结果。另外,信息接受者在网上可以决定自己接受信息的时间,例如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看到一个月前的世界杯精彩射门视频。同时。网络增加了信息接收者的主动性,例如网上的信息选择比电视所能换的台要多得多。

4 新的传播效力

今天的媒体既能提供视频、音频、文字、甚至触觉和嗅觉等五官感受齐全的信息,又可及时参与反馈并影响信息源的内容加工,还能实现远距离、高信息量和高储存力的传播。相对于缺乏传播效力的面对面传播时代和五官感受不全的印刷和电波媒体时代来说,今日媒体的传播效力全面改善,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

5 新的传播状态

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传统媒体是编辑决定报道主题。记者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新闻。以一张报纸或一档节目形式传播给受众。普通人因为身份、经济和技术的原因,很难进行大众传播。而新媒体则不同,依托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

二、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以及其新的特征对媒介经营管理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以下从受众、运营方式、盈利模式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受众

新媒体的出现势必对媒介经营管理的一系列行为产生影响,而以何种经营理念指导、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在今天受众本位的时代肯定是以受众的需求为第一出发点的,而且新媒体时代受众群体的改变是影响媒介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认识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成为研究媒介经营管理方式改变的基础。

首先,新媒体在互动基础上使受众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众正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甚至是内容制造者和主动传播者。比如“芙蓉姐姐”,还有“天仙妹妹”,网民可以自我炒作达到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目的。并能取得成功,这在旧媒体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广大的读者就是编辑记者”。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各个受众又是传播者。点与点相连形成一张无形的网。

第二,新媒体的受众日益大众化。发达国家的网民规模大都已经超过50%。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数据也显示,中国网民的规模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07年全国人口上网比例为10%左右,而城市人口上网比例超过30%,城市人口手机持有率超过80%。这种网络和手机的普及趋势,必然带来网络和手机媒体受众的大众化趋势。

第三,新媒体的受众与传统媒体存在互补关系。以广播电视为例,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正在向着老龄化演变,而新媒体,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的受众,则是从传统广播电视市场中分离出来的更为年轻的用户群体。新媒体的受众。是一些“注意力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群体,从绝对数量来说。他们比传统广播电视受众关注媒体的时间更多,但是却不能按照传统媒体的消费习惯来消费,因为年轻人的生活工作节奏更快。他们需要能自主安排时间和空间的新的媒体消费工具。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媒介产品的消费模式。

(二)运营方式

下边以广告投放为例来看一下新媒体的运营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广告投放是向特定受众传递特定信息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有三个要素:信息、媒介、受众。传统媒体的信息是以广告投放者为主;媒介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呈现单向传递;受众的目标特定但不确定;广告价值,

随着覆盖受众的扩大而线性增长。而新媒体的信息是互联网运营商、电信运营商面向公众提供的信息传递服务:媒介是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是双向传递;受众的目标特定且确定;网络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网络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传统媒体的运营都是集中在制作内容和发行的环节。在新媒体方面,制作环节或者省略了,或者大大压缩了。它更多地集中在一个“发行”的方面,当然这个“发行”和以前的“发行”不同了。新媒体通过控制终端,使利润从传统媒体那边流失到自己这边来。比如传统的媒体产业为了满足广告客户,他们需要开发利用多样性的发行渠道和发行的窗口,而且有很多使用的权限,还有向用户提供各种设备,液晶屏幕、手机、网络。无论是哪种渠道都是他们需要的。这样,内容提供商就不得不向新媒体――渠道供应者让步。可以这么说,盈利方的转变使“内容为王”时代变成了“用户为王”、“渠道为王”的时代。

(三)盈利模式

新媒体的运营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显得比较多元化,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整合。新媒体业务的运营,有时候需要跨越多种媒体平台,这体现了新媒体业务的融合趋势,多媒体的内容和服务往往同时需要来自平面、广播、电视等多种传统媒体的支持,而跨媒体(Cross Media)正是新媒体运营的核心精髓之一。同样的,新媒体的赢利模式也显得较之传统媒体更多元,付费内容、广播模式或是两者结合,都能成为新媒体业务的赢利模式。同时,新媒体强调内容增值业务与服务,因此,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技术服务等也能成为很好的盈利点。

一般来说,现在的新媒体正在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盈利:一、提供与传统媒体类似的服务,如互联网上的弹出式、背景式、嵌入式广告,就是对报纸和电视广告的直接模仿。二、对媒介产品收费:比如网络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库。数字电视可以通过对用户收费的方式盈利。三、将媒体业务与金融服务、商业贸易结合:如影视音乐等内容的下载收费,产品的订购与在线支付等等。另外,新媒体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降低成本,通过快捷经济的服务。比如即时通讯,特别是手机短信、彩信和彩铃这样的个性化服务满足受众的需求,实现盈利。

三、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推广;挑战;策略

引言

阅读推广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增进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其他营利性机构和专业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已经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各种传播形态以及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阅读推广,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是当前公共图书馆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1全媒体概念辨析

对于“全媒体”的概念,在学术探讨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全媒体的概念在传媒业受到了重点关注。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阐释,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媒介运营说,认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和策略,是由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构建的庞大的报道体系共同组成的报道系统。第二种是媒介形态说,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利用多种表现符号来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内容,这里的多种表现符号包括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光线等等,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传输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第三种则是媒介整合说,认为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它是一种全新的媒介观念、媒介形态,也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媒介运营模式。

在了解全媒体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中的运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全媒体就是全部的媒体,是一个集合,也是一个不喾⒄怪械母拍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新传播技术的革新、新的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媒介概念还在不断深化,它必然还会产生更多丰富的内涵。而在目前阶段,笔者认为,媒体运营说和媒介形态学说仍然占有主要地位,但这两种学说都强调一种融合。

2公共图书馆运用全媒体进行阅读推广的优势和必要性

相比传统的阅读推广而言,公共图书馆利用全媒体进行阅读推广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可以尽可能地扩大阅读推广受众覆盖面。公共图书馆被称为全民阅读的主体,其面临的受众范围十分广泛,多种媒体的传播可以有效地增大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范围;其次,可以综合利用媒介资源,大幅度降低阅读推广成本。图书馆每举办一次阅读推广的活动,都是有其运营成本的,耗费许多的人力物力,效果却难以估算。而全媒体发展的目标,是为了让不同的媒介依据各自特点传递不同类型的信息,使受众接受的信息更加全面,同时克服单一媒介传播渠道的缺陷,极大地降低阅读推广的成本。因此图书馆应该在全媒体环境下,推陈出新,把握机会,在构建“全民爱读书,处处飘书香”的学习型、阅读型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3全媒体环境的特点和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面临的挑战

3.1全媒体的融合性要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注重多渠道多技术的使用

传统图书馆阅读推广所依赖的主要形式有比赛、讲座、沙龙、读书会、展览、访谈、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主要是线下的活动,图书馆在举办传统阅读推广活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读推广活动已经成为日常化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应用、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智能家居、交互视频等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要求图书馆不断完善和拓展阅读推广的渠道,积极搭建更加开放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的平台,例如微博、微信推广新书,口袋书、手机图书馆、图书馆LED大屏、读报系统等都可以成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平台。

3.2全媒体的系统性要求图书馆建设有效统一的服务平台

全媒体是一个整合平台,即整合运用各种媒体表现形式以及媒体渠道。因此,对于图书馆来说,对已有资源和渠道应该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梳理,使得阅读推广的形式和渠道组合是系统有序的,强调对各种类型推广信息的统一,实现一次性无缝,它至少要求图书馆建立集中的内容资源平台,网络平台以及覆盖各种终端类型的服务平台。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代表全媒体排斥单一表现形式,而是对各种表现形式有所侧重。而在全媒体环境下,需要根据使用者的情况鉴别合适的表现形式和渠道,进行统一规划,这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整体策划能力,对不同渠道的特点,受众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图书馆内部资源的规划也提出了挑战。需要提出的是全媒体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问的简单链接,而是共存互补,有机结合,它融合了传播技术、传播形式、传播手段和营销方式等,并进行全方位整合,形成传播技术、内容、渠道、营销的集成体。

3.3全媒体的开放性要求图书馆不断适应变化的需求

在前述有关全媒体的概念时我们曾经辨析过,全媒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的内涵在变化中不断丰富。全媒体环境下,一方面要求阅读内容数字化、渠道网络化,适应当下生活潮流,另一方面,全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线阅读和移动阅读变得需要表现形式多样化和操作使用人性化,以适应当下碎片化的阅读趋势,针对受众个体提供超细分服务。总之,全媒体能用更经济的眼光看待媒体问的综合运用,以求实现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更大。随着不同媒介渠道的不断产生,未来用户习惯还会发生各种难以想象的变化,例如随着互动电视、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发展,用户的行为方式专长将进一步发生改变。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在这些新媒介形式和新技术的冲击下,相应地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拥抱变化以适应读者需求。

4全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

4.1构建全新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主体关系

我国现阶段阅读推广的主体包括了政府、图书馆、社会组织和读者,这几种主体各有各的优劣和不足。而图书馆是国家的公益文化单位,向来都是阅读推广的主要力量,传统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经历了从馆内某一部门的附带工作发展至特定部门的专门工作,如今负责阅读推广的部门越来越多,不同部门都根据自己的工作特色开展了不同的阅读推广活动。然而,全媒体环境下,阅读推广的最终形态应该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建立起全新的主体关系,才能使得阅读推广更加活跃起来,形成全民阅读的意识。

4.1.1激发读者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全媒体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而具有更多的互动。全媒体的融合也发生在受众身上,读者可以扮演双重角色,既是阅读推广的受众,也是阅读推广的主体。尤其是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手段,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增加,读者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社区论坛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推广,创造传播内容,每个人都可以称为传播者,以往一对多的传播变为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例如微博下的留言区,读者在微博下的留言就是互动行为的体现。

4.1.2搭建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联系。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上具有其他主体不具备的优势,图书馆拥有较多的文献资源以及专业的推广资源,同时也有与媒体、出版社、民间阅读机构等社会组织合作的经验,能够帮助社会组织实践相关推广活动。全媒体环境下,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也会更加频繁和容易。图书馆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来进行阅读推广,协助民间阅读机构、社会团体,满足读者多种阅读需求。

4.2建立基于全媒w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运营体系

4.2.1整合阅读推广渠道。图书馆通过各种渠道、阅读终端、无线传输网络的整合实现阅读推广。同时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除了运用传统媒介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多种媒体进行阅读推广,加强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合作,利用多媒体运作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节约阅读推广成本,扩大推广效果。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运营部门需要关注的是各个渠道流程是否通畅,研究各个媒体渠道的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据此选择最合适的渠道,形成稳定的渠道分发策略。

4.2.2建立统一的阅读推广运营中心。阅读推广在公共图书馆发展至今,不同部门都参与到了阅读推广的活动中,如计算机或网络部门承担信息素养培训和数字阅读推广,古籍部门承担经典书籍推广,少儿部门承担儿童阅读推广。但图书馆在全媒体环境下,阅读推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最全的手段、最全的表现形式和最全方位的受众体验来服务受众。这就需要图书馆整合内部资源,摆脱过去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统一的推广运营中心,由运营中心统一协调调度资源,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对图书馆的馆员、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各个部门,围绕阅读推广开展各种活动,才能够保证以最合适的渠道和方式去影响读者受众,同时也使得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4.3优化阅读推广的个性化体验

全媒体依然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重塑阅读文化,全面落实以读者个性化需求为主线的阅读推广。全媒体为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提供了可能,图书馆需要迅速适应变革,由“向读者提供我们有的”到“向读者提供他们所需的”,直至超越读者期望,最终实现“向他们提供所想”的服务,不断与读者共同寻找、探索、设计出全新的服务形式,不断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服务。

4.3.1允许用户的个性化表达。全媒体环境下,读者与图书馆的互动会越来越多,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个性化的信息,而且还要能够按照用户指定的方式进行服务,如满足用户信息的显示方式和提供结果的方式的要求,图书馆应该鼓励用户充分表达需求,如微信、微博、在线直播等形式,都鼓励用户积极参与互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4.3.2分众推广。在全媒体环境下,读者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此,读者的选择显得越来越重要。图书馆要想在阅读推广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将用户细分为不同的群体,才能够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图书馆可以通过调研,发现读者的喜好和现有的问题,总结出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到阅读推广策略中。

第4篇

听说分众将与新浪的合并消息,虽然有些意外,仔细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

我个人非常认同商用楼宇的渠道价值,显然,这一点,也许江南春先生并不以为然,他可能并没有看到这个渠道背后更加深层次的力量,江南春出售分众户外数字网络,我认为意味着4点:

1、 江总已经看到了分众的天花板,他不认为分众户外数字网络的未来还有多大的增值空间,相反,随着受众新鲜度的降低,噪音污染引发的客户反感,高频次的审美疲劳,使得媒体投放效果越来越打折扣,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将很大程度上削弱广告客户的媒体投放预算。

2、 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江南春原本想寻求的分众无线和好耶广告分别独立上市的计划,在短时间内已经无法实现,这意味着江南春短期内无法实现资本接力,再次实现爆炸性的增长。

3、 江总已经把分众视同了一笔买卖,并不认为分众的渠道价值有更深远的力量,或者尚未想通如何再次转化渠道的价值的方法,当然,基于这个理解,势必对控制渠道的团队的建设也将是急功近利型的,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未必如想象的强大。

4、 分众正在逐渐失去品牌定位的力量

当年分众的崛起,关键归功于他的优势定位(高度细分受众)和独特的运营方式(楼宇视频联播网络)。成功的品牌定位使分众能有效地区分他和传统媒体尤其是与电视和户外的区别,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广告客户的决策。对比电视和户外,分众能精确锁定人群,高频次到达,相反,收看电视和看见户外广告的却是各个年龄职业的人都有。相对于“大众”,“分众” 也因此而得名。另外成功构建了创新的楼宇视频联播网络这一独特的运营方式,有效地支撑这个定位,并把这个定位的威力最大化。

可以这么说,分众开创了媒体传播“分众”时代,连许多传统媒体也深受其影响,成为了“分众”的粉丝,也开始强调受众细分的概念,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分众的地位。这就如同“沃尔沃”,回避对轿车在驾控、舒适、动力等传统理念的诉求(事实上,沃尔沃在这些点也做的相当出色),把品牌聚焦在“安全”上,全力打造“最安全的轿车”,他的品牌战略非常有效的突出了品牌的差异化,重新定义了车主对对汽车的认知,左右了车主购车的决策,最后连宝马、奔驰也深受其影响,反过来强调我的车也很“安全”,反而进一步巩固了沃尔沃的市场地位。

正是他的核心定位的力量,弥补、淡化了其自身的很多缺陷,一路走高。

而分众最近几年的扩张和并购,使得他的核心定位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分众,逐渐走向了“大众”。

二、分众正在逐渐失去品牌定位的力量

上市以后,分众开始力推“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的概念,除了前期并购聚众、框架外、还先后并购或涉足了超市视频网络、大卖场视频网络、机场巴士视频网络、户外LED大屏幕(如上海淮海路路边的LED大屏幕),甚至银行、医院、餐饮等渠道。

分众的体系越来越庞大,媒体数量成倍数增加,看似越来越多的人得以目睹“分众”的风采,大人、小孩、白领、主妇各种受众群正在被纳入分众的传播体系,分众正力求“让你上班看见,回家看见、购物看见,吃饭看见,连睡觉(在车上)也不让你的耳朵闲着”,但非常遗憾的是分众赖以起家的关键定位“分众”,已经被这一系列的并购改造的模糊不清了,分众传媒正在快速过渡成为“大众”传媒。

并不是说“大众”传媒不好,电视也是大众传媒,新闻晨报也拥有广普的受众,但是分众如果确定要这么做,必须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我和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不然广告客户不一定非要投给你。你的品牌会失去原有的威力。

品牌的核心价值来自于“差异化”,品牌战略的最高成就就是能让品牌成为某个品类或服务的代名词,实际上分众在4年以前就做到了,然而分众对自己的新定义:“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恰恰弱化了原有的品牌差异,现在,分众渐渐等同于“大众”,广告客户的投放也变得犹豫不决,原应很简单,品牌定位弱化以后,分众不能给到客户清晰的非投不可的理由。

分众对自己的新定义:“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只说明了我是什么,没有表达我和别的媒体有什么不同,好比王老吉只说:“王老吉:中国凉茶”,你会去喝吗?王老吉成功的关键在于“降火气”的定位,间隔出他和其他饮料的区别,凉茶只是品牌定位的载体。分众的商用楼宇LCD视频联播网络是表达他差异化定位的最佳载体,事实上分众的核心利润依然来自于他的“传统项目”:商用楼宇LCD视频联播网络和框架网络,而其中框架网络的独特的价值并非来自“分众”,而是其优于其它一般媒体的“强迫性”和“区域性”。其他的媒体平台合并入分众体系后并没有形成明显“叠加增值”效应,或者说即便没有被分众收购,它本身也能销售这个量,合并后销售量也没有质的变化,反倒是“拖累”了分众的原有定位优势。

三、差异化定位是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价值的灵魂

现代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已独特的运营方式构建差异化的定位,品牌战略侧重企业特异的定位如何在市场上表达并被有效认知。构建差异化的定位,并最大程度占领客户的心智,是解决外部竞争的终极解决办法。所以正确的企业战略是品牌战略的前提,当一个企业迷失定位的时候,它的品牌定位自然也会变得模糊不清、菱模两可,或者不能被有效表达,即便一个企业有多重定位,正确的方法也应该是以独立的品牌来运作。

分众目前的状态与2003年前的光明颇有相似之处,2001年前,光明在乳业各个方面一直排名第一。在随后的2年,光明在全国各地收购了30多家地方乳品企业,大幅提高内部生产运营能力,就在光明忙着全国布局的时候,蒙牛、伊利开始进入全国市场,他们用大量媒体向消费者诉求“大草原”概念,“大草原出好奶”,强调“草原奶”的定位,言下之意“光明”是“工业奶”,非自然。而事实上蒙牛伊利由于运输时间长采用利乐包装,光明采用巴氏杀菌法,才是真正的鲜奶,但是光明没有及时强化品牌定位,有针对性地反击,解决外部竞争问题,结果大量产品销售不出去,04年开始大幅亏损,终于在05年的“回炉奶”事件曝光后,跌落到第三名。

大部分企业创业初期的高速成长正是源于独特的定位,并且定位价值被客户有效认知,才使得企业运营能力转化为业绩。公司起来以后,资金和团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这时候就有许多企业容易走入两种误区:

误区1:重视运营效益,忽略战略定位

许多企业迫于经营的压力或对增长的渴望,会盲目扩大产能,追求运营效益,或兼并了许多于既有定位并不相符的业务,短期内可能会带动销售,但往往会因为过分偏重运营效益,忽视了企业的战略定位,使企业的战略定位越来越模糊不清,加速“暴露”企业的定位问题,最终导致运营成本高昂,而产品却销售不出去,获利能力直线下降。

十年前的上海轮胎就是一个例子:1996年上海轮胎净利润1个亿,在业内遥遥领先,96年中期,为扩大销售,上海轮胎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营销体系作了大的调整,并在现有的分销渠道外引入专卖店模式,2年内在全国开设了518家专卖店,2个仓储中心,短期内渠道的扩张带来了销量的激增,然而由于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解决战略定位,专卖店和分销渠道的大量压货卖不出去,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到了99年主营收入下降了32%,到2000年亏损了5.4亿。直到2001年后的新管理层重新整理了企业定位,把业务聚焦于”载重子午胎” ,并围绕新定位开展内部运营,才重新建立起了竞争优势,05年净利恢复到1.29亿,竞争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与上海轮胎成鲜明的对比,02年以前的王老吉还是一个区域性的支流品牌,1年销售1个亿,那时候他们对于把王老吉当药还是当茶卖都还没有想好,电视上的广告也无法清晰表达产品的特点,现在我们知道王老吉在05年就已经做到了25个亿销售,目前已经超越了中国的“可乐”市场的销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王老吉的成功关键在于重塑了产品的定位,把王老吉定位为“降火气”的凉茶,首先定义了一个新的品类“凉茶”,然后以“降火气”的关键定位将王老吉与其它饮料区别开来,并围绕定位调整了一系列的经营活动,首先改进了口味,增加了甜度,既然定位为饮料,口味自然不能太苦,而存留的适度苦味又强化了“降火”的心理感受,然后改进外包装,重拍电视宣传片突出上述定位,接着开始在全国铺货,尤其针对火锅店、川菜店等场所,正是“定位”的正确,才主导了王老吉在全国的决定性胜利。可以想象如果王老吉不先作战略定位的重塑,盲目推进全国市场,其后果一定和前者无二。

误区2:错误的理解了定位

很多企业家都认为自己的企业有定位,但是产品或服务还是卖不好,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理解了企业战略定位,以为定位就是决定“企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其实战略定位的真正目的不是决定“我要做什么”,而是“我做什么能和他人不同”。与众不同才是战略定位的核心,“不同”远比“做的更好”要重要的多。企业不能一相情愿的按照市场需求确立企业的定位,好比大家爱喝可乐,所以我决定生产可乐,结果一定可想而知,只有解决了品牌的差异化,并有效表达出来,获得客户的认知,产品或服务才能长久生存,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如果我非要卖可乐,那么我就用以下办法或许还有活路:

1、“忧郁可乐”,口味变苦,体积变大(心情差胃口就好),外观看起来要够伤心

2、“固体可乐”,把可乐变成棒冰(当然,要能解决碳酸在固体中的保存问题)

3、“正常可乐”,专门在农村销售

当然以上只是个玩笑的创意,意在表达差异化定位可以有多种角度,的可以通过放大产品文化上内涵上的差异,也可以创新新品类,或者干脆错开被主流品牌占领的重点城市等等。

当年联通把CDMA“定位”在高端移动通讯,希望借助CDMA信号好,辐射少的特点,提供给高端人群使用,然而联通的品脾优势一直在低端市场,移动品牌在高端市场更具优势,联通在随后的CDMA市场推广中,屡屡受挫,业绩一路下滑,最后被迫放弃高端定位。

所以战略定位是指“定义客户心中的位置”而不是“定义企业主心中的位置”

四、分众的定位问题

分众实际有一个非常有力而且独特的定位:“有效到达特定受众群”,并且目前依然是这个“概念”的领军人物,只是快速的扩张和并购大大弱化了这个定位,也许是分众自己也感觉到了“分众”的概念不能覆盖旗下所有的媒体,所以重新定义为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群。

拥有商业楼宇视频、卖场终端视频、公寓电梯平面媒体、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手机无线广告媒体等多个针对特征受众的媒体网络,看似满满堂堂一大堆,实际上有用的依然是在商业楼宇视频和公寓电梯平面媒体,其他媒体的叠加不但对其品牌帮助不大,反而淡化了“分众”在广告客户心中的定位,“分众”变得日益模糊。另外,其他媒体的表现并未因为合并入“分众”而大有起色,反倒是拉低了分众的“平均分”,影响了分众的业绩表现。

五、结论

第5篇

关健词:软交换;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软交换的概念。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狭义上的概念,特指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中心,实现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接入和承载分离,各功能部件之间采用标准的协议进行互通,能够兼容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IP网络、移动网等技术,提供丰富的用户接入手段,支持标准的业务开发接口,并采用分组网进行传送的网络。

(二)软交换产生的背景。随着电信业务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地改变着传统电信网络的概念和体系,电信网正面临着一场巨变,推动网络向下一代网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新技术发展。基础技术层面微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正在继续按摩尔定律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的巨大成功正在改变世界电信的基本格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为下一代网络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需要。由于市场的需要电信业务的业务组成发生了根本性需求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撑。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的100多年里,电话网的业务一直以电话业务为主,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支撑。近几年来,以IP为主的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数据业务已经日趋成为电信网的主导业务,突发型数据业务需要新的下一代网络结构进行有效支撑。

在这种大环境下,软交换网络做为现有电路交换网至下一代网络的平滑过渡网络孕育而生。

(三)软交换的优势。软交换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分层的思想,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了分离。软交换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及其相关的一些属性,其它业务由接入设备处理。目前软交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是当前传统网络改造的首选技术。其灵活的综合接入,强大的业务提供,较高的资源利用,开放的网络接口,运营成本和网络建设的节约使软交换的优势更加明显。

(四)软交换在移动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现状。1.各大运营商都在建设软交换网络。中国的几大运营商都已经建成大规模的覆盖全国的长途软交换网,用于分流长途语音话务,并逐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网迁移。各运营商长途软交换网和本地软交换网络基本是同步进行建设的,一来缓解传统本地交换网络的容量压力,二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分流。

2.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的步骤。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NGN 技术实现运营商长途汇接网的优化改造。长途汇接网的改造,只需关注端局的接入即可,可以不考虑用户的接入问题,工程实施难度小,对现网影响小。第二步,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替换和新建本地网的功能,软交换的本地网应用已经成为新兴运营商竞争市场和传统运营商替换老化设备和进行网络扩容的重要手段。第三步,利用软交换技术提供新型增值业务。当然,由于基础网络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运营商的软交换网络建设具体方案存在差异。

图1-1基于R4的网络结构

3.移动软交换的网络拓扑结构。

上图为基于R4的核心网部分,R4网络将MSC分为MSC服务器(MSCServer)和媒体网关(MediaGateWay,MGW),实现了CS域中呼叫与承载的分离,支持信令的IP承载。

MSC Server完成R99 MSC的所有电路域控制面功能,集成VLR功能,并处理移动用户业务数据及CAMEL相关数据;与其他MSC server间通过BICC信令实现承载无关的局间呼叫控制。

媒体网关MGW是R4核心网承载面的网关设备,接受来自MSC server的控制命令,负责媒体转换、承载控制等功能。

信令网关SGW完成MTP的传输层信令协议栈的双向转换 (SIGTRAN M3UA /SCTP/IPSS7 MTP3/2/1)。

4.软交换的协议结构。

图1-2

(1)软交换与信令网关(SG)间的接口使用SIGTRAN协议。信令网关完成软交换和信令网关间的SIGTRAN协议到7号信令网络之间消息传递部分MTP的转换。(2)软交换与中继网关(TG)间采用MGCP或H.248/Megaco协议,用于软交换对中继网关进行承载控制、资源控制和管理。(3)软交换与接入网关(AG)和IAD之间采用MGCP或H.248协议。

5.R4核心网主要接口。

图1-3

(1)Mc接口。Mc接口是MSC Server与媒体网关MGW之间的接口,采用H.248协议,增加了针对3GPP特殊需求的H.248扩展事务(Transaction)及包(Package)定义。(2)Nc接口。Nc接口是MSC Server之间的呼叫控制信令接口,采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3)Nb接口。Nb接口是MGW之间的接口,在R4核心网内承载用户的话音媒体流。

6.软交换中的主要设备SS和MG、SG的作用

(1)软交换设备(SS)。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设备的核心,它负责呼叫建立、维持和释放等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和资源控制等。兼作软交换新业务的SSP,完成智能业务触发和呼叫计费。软交换设备具备信令协议转换功能,负责完成SIP-T/SIP-I协议与ISUP协议间的转换功能。(2)中继媒体网关(MG)。MG接受软交换设备的控制,将本地网所有端局业务集中汇聚到MG上。核心功能是语音压缩和语音处理,支持语音在多编码间切换。(3)信令网关(SG)。信令网关SG提供IP网络和电路交换网之间信令映射和代码转换功能,实现软交换网络与IP网络信令的互通。

(五)软交换、IMS与NGN。软交换技术和IMS是下一代网络NGN中已有的两种比较适合的网络技术。软交换和IMS实现的目标均是构建一个基于分组的、层次分明的、控制和承载分离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在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漫长过程中,传统电路交换网络将逐步消亡,软交换是传统电路交换网目前来看最好的替代技术,最终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将融合各种网络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这三者将采取互通的方式。

(六)软交换与NGN的不同。1.软交换对移动性控制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较少。软交换主要针对电话语音业务、IP或非IP接入以及与PSTN、VOIP互通等方面考虑得较多,对移动性管理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得较少。而IMS相比较而言对数据业务方面是最有能力融合各种网络的。

2.软交换与NGN实现的业务不同。软交换技术提供的业务都是基于呼叫的各种电话业务,数据业务并不是由软交换提供。理想的NGN应该是能够提供全部业务的网络。

3.软交换与NGN实现的网络架构不同。软交换的技术是利用ATM/IP分组网进行信息传送,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分离,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属性,用户的接入由各种用户网关来完成。NGN除了完成软交换提供的业务外,还要提供一些应用服务器完成对数据业务的控制管理。

4.软交换与NGN网络业务的接入控制不同。软交换是网络业务的控制设备,所有的呼叫都由软交换进行连接,软交换监控呼叫的建立、通话和释放,记录呼叫的发生过程,产生计费所需的信息。而NGN的终端之间的呼叫不一定经过软交换而直接在终端之间进行,运营商的管理计费是不可控的。目前软交换技术利用IP网传送业务的组网机制还缺乏网络的控制和管理。下一代网络的承载网是一个保证质量、收费的网络,它有别于目前免费的Internet,因此下一代网络必须要作到电信级的管理和控制,才可以商用,这样运营商才能从中获得收益,用户才可以得到优质的服务,网络才能良性地运营。

(七)前景展望。本文重点介绍的是目前运营商普遍采用的R4阶段的软交换网络,R5阶段主要采用了软交换体系和IP技术相结合,引入了IMS--IP多媒体子系统的概念。在R5阶段,网络结构的功能体有了更大的变化,新增接口为网络的开放性提供了更好的拓展空间,目前3GPP R5阶段的版本标准化已完成,正在逐步商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国家新媒体产业成立新媒体产业研究院,是希望作为产业研究的先锋机构,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引导产业研究方向,协助产业健康成长。研究院院长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教授担任。

会上,李京文院士以及研究院的特邀顾问就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招商战略和项目评价标准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为基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李京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程院院士、新媒体产业研究院院长

把新媒体产业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眼光的选择

新媒体产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是关联度广、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智力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其对相关产业带动系数约为1比10。经济越发达,新媒体产业的影响力就越显著。大兴选择新媒体产业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具有超前的眼光,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

树立快速发展意识,加大对大兴新媒体产业的扶持力度

大兴的新媒体产业存在着资源分散、规模偏小的缺点。从全市范围来看,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所占比例偏小,2007年,大兴区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32亿元,仅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1%。而且,大兴的传统产业是农业,这使得大兴发展新媒体产业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需要市区两级加大扶持力度。大兴发展新媒体产业同时还要有战略眼光,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之外,还要更多地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项目。大兴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并设立了扶持资金,但是力度还嫌不够。要抓住地铁四号线延长线建设和首都第二机场选址这样难得的机遇,加速发展。

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形成产业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

伯班克(Burbank)以前也是一个小镇,正是由于抓住了发展机遇、由一个农业小镇成长为工业小镇,最后成为媒体之都。由于大兴区与伯班克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有着相似的产业基础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这使得伯班克的经验,可以拿来为大兴所用。大兴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并不发达,这其实给了大兴一个特殊的机遇:越过二产,向三产转化,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新媒体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

改变发展模式,与生产业相结合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应该把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业结合起来发展。优化集聚区未来的方向,从龙头企业开始引入,通过先集聚大型企业来吸引中小企业的聚集,例如“央视模式”。中小企业作为头脑风暴的发源地,其培育过程也是很重要的。

重视创意产业投资公司的引入

新媒体产业园区的发展不仅应考虑引入技术支撑企业来承担基础建设问题,还要考虑引入创司。创意产业对创司的依赖性很大。另外还要考虑引入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加强国际联系,扩大贸易行为

未来发展中,新媒体产业原有的信息网络市场不仅要传播信息,而且要发展成无国界的网络交易平台。很多大型网络公司从一种简单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第三方提供的交易支持,逐渐发展成网络交易市场,这种发展模式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建议基地加强吸引与国际联络的中介公司,做产业品牌、做园区品牌。

姚涵 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院长、新媒体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

从招商战略而言,3G概念的出现会带来网络文化的变化。目前,国家已经整合了五家电信运营商,新的运营商将获得3G运营牌照,围绕3G的上市公司国内有20家左右,手机网络文化产业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3G成熟后,游戏、音乐、电视等文化娱乐项目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建议基地从招商上重视3G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加大对这方面的招商力度。

董震 中国教育电视台运营总监、新媒体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

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支持和规划,更需要体制上的支持,特别是针对新型产业的发展。

目前,新媒体投资资金非常活跃。基地拥有土地、区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自有优势,吸引投资资金进入,建立自有的新媒体投资平台。

梁昌新 北京市发改委委员、新媒体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

突出利用外脑支撑力量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聚集众多卓越的外脑资源,要通过外脑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

突出主导产业和差异化发展

要突出新媒体特色及主导产业,重点抓生产业的发展。要关注龙头企业和品牌要素,重视重点企业发展,为其提供支撑环境,促其落地,达到产业集聚的目的。

创新改革助力产业发展

机制创新,政策先行,鼓励促进运营企业上市,采取贴息支持、创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要与金融创新融合,利用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基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项目评选机制要创新,制定符合基地发展的引入模式,不能只重视速度,忽略产业质量,要考虑主导因素、优势,通过筛选,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做好服务创新工作,为企业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管家式服务。

马彦民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新媒体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

如何吸引创意要素集聚是大兴、是基地面临的关键问题,一是要增强发掘技术企业的敏感力,注重创新技术、资本、人才的结合;二是重视人才引入,低端人才可以自行培养,高端人才要重视引入,要有足够的人才吸引政策,充分利用研究院的人才集聚能力,吸引人才来到大兴。

熊澄宇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新媒体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

新媒体这个概念的界定是相对的,是一个时间的、发展的概念,新媒体是永不过时的概念,火炬中心将这样一个永不过时的基地放在大兴意义很大。广告、媒体产业都出现了整合现象,软硬件企业、内容企业向新媒体整合平台集聚,整合是新媒体的趋势。

如何将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国家基地,针对招商策略,应从以下四个角度考虑:

论证:目标定位要合理,应设定有限目标;

平台:基地就是一个平台,应将基地建设成为“共赢平台”;

第7篇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产业运营;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TN949.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24-01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新媒体形式也将不断涌现。互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并日益呈现出主流化发展趋势。我国的广电传媒产业正处于从“传统”走向“新兴”的嬗变过程。新媒体与传统广电传媒都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广电传媒的广告运营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和冲击,产业价值链的再造和优化成为必然。新媒体产业链上的内容服务环节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新媒体与传统广电传媒之间在商业运营上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在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延伸的过程中广电传媒的产业链基本上没有发生价值创造环节增减的变化而是价值创造的核心节点发生了裂变和扩张。电视台作为内容提供商从模拟电视时代的频道运营向新媒体时代的创意与版权转移,进而深入到数字时代内容资源的多平台运营和跨网络递送、跨终端展现。这种变迁过程实际上也是新媒体运营对传统广电传媒运营模式的扬弃过程。在扬弃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广电内部产业链各环节的产业联动和整合,将电视台和网络公司在业务和运营上进一步捆绑,结合播和传的优势做文章。

一、战略转型 合理定位

有线网络运营商应积极推行战略转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未来可拓展的业务领域和区域可选择面广,有线网络运营商的资源有限,只能集中资源在有限的领域内做重点突破,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因此有线网络运营商需要在继续巩固和发挥广电网络现有业务的基础上,依托于广电网络,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拓展相关业务领域。对于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战略转型,最核心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哪些地域进行拓展、拓展哪些业务领域,如何分步骤分阶段的实现公司拓展计划,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目前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实力,要快速抢占目标领域还有相当的难度,目前已经有部分有线网络运营商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来达到迅速拓展业务领域的目的。这个时代已经由“大鱼吃小鱼”发展成为“快鱼吃慢鱼”。无论怎样,方向定位有了,关键就看“谁快一步”了。

二、业务和产品创新 加强市场营销

有线网络所能承载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如果驾驭眼花缭乱的各类业务,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使其发展成为自己的盈利业务,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线网络运营商必须建立和强化企业的业务创新体系,并建立相对应的市场营销体系,培育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

更新营销观念,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应当看到,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员工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顺沿而来的,对市场竞争的概念和感觉都比较陌生。在原来,整个广电基本是采用“一市一网”的政策,缺乏竞争,整个企业的员工都适应了当时体制下的舒适的环境,管理人员的营销意识和能力都还相对较弱。但现今企业即将投入到市场竞争的浪潮中,面对国内运营商、其他有线网络运营商,甚至国外公司的激烈竞争,如何快速的更新营销观念,摆脱对大锅饭的依赖,从思想上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是建立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的基础。

市场和销售分离,强化对终端用户的管理。职能专业化,市场和销售职能分离,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品牌的建设和销售过程的规范管理,特别是对终端用户的市场和销售管理。目前有线网络运营商基本只是关注与楼盘客户的关系维护,对终端用户的需求关注度非常小,甚至基本不考虑终端用户的要求。但未来有线网络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将逐步由有线或数字电视的固定费用,转移到增值业务,在增值业务上终端用户将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何抓住终端用户的需求、爱好,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有着生死存亡的影响。

三、建立和强化业务创新体系 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保持竞争优势要求公司持续创新,不断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成功的创新驱动公司的业务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如果没有创新,公司的竞争力将很容易被模仿,这会造成企业只能在最低层次与竞争对手展开殊死搏斗,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未来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核心业务将主要集中在增值业务,这些业务的创新将成为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核心收入来源,因此如何较竞争对手快一步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业务和新产品占领市场将是有线网络运营商获取相对竞争优势的关键。

数字时代给人们以便捷远不止体现在生活的层面,资讯作为现代社会人们获取希冀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论。而作为资讯的与传播者之一的广电网络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在不断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其有限的市场份额成为不可小觑的阻碍。借“三网融合”契机和行业体改趋势。“有线数字电视”作为广电网络当前首要推广产品,其目的及战略在于先期占领市场、中期增值发展、后期业务叠加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能否借此占领并稳固市场份额将成为后期整个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参考文献:

[1]周拥军.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发展前景分析[J].福建电脑,2006(06).

[2]曾岩.数字电视与付费电视――不能混同的概念[J].广播电视信息,2006(05).

第8篇

现今,社会化网络媒体以其注重创意性、参与性、整合性的深刻用户黏度在企业营销传播环境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也裹挟着企业来重新思考营销4.0时代的策略制定与战略选择。在网络视频、微博、微信、SNS网站逐渐占据了民众大部分生活和工作时间的新营销环境下,伦敦2012年奥运会的营销大战将如何演绎?

新时代下的营销盛宴

“跨媒体、多触点、移动化、社交化”是营销4.0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特征。企业在开展奥运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除注重品牌传播与销量提升之外,如果能够通过各种创新性的营销手段让现实顾客与潜在顾客积极参与到由企业所赞助、组织、设计或者策划的营销活动中来,不但可以加强顾客对于品牌的特殊体验,还可以形成较好的口碑传播效应。

体育营销,分享奥运经济

历届奥运会的举办都会直接促进场馆建设、运动装备、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与投资,而以“大市场”观念为出发点的体育赛事营销活动,可以帮助相关企业直接分享奥运经济带来的收益。奥运会除为面向个人/家庭消费市场的相关企业提供大量体育营销机会之外,还为面向企业/政府组织市场的原辅材料、设备供应商搭建了产生销售机会的新平台。例如北京华江文化获得了伦敦奥运会徽章独家生产特许权;济南慎运陶瓷礼品公司与伦敦奥组委签订了供应400万只陶瓷杯的出口合同;红双喜公司将为伦敦奥运赛事提供包括乒乓球台、乒乓赛事挡板、电子暂停牌和羽球自动出球器在内的多种器材;重庆雷士照明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提供数千万元的节能灯和LED灯等100多种灯具等。此外,加多宝的“红动伦敦,精彩之吉”、希尔顿荣誉客会的“希尔顿全球星耀伦敦”、华帝的“逐梦奥运,起航”、伊利的“滋养生命活力”等品牌营销活动都是企业借助伦敦奥运概念分享消费经济收益的良好佐证。

品牌营销,烘托价值观念

无论对于消费品企业还是工业品企业,如果搭上了奥运营销的快车,都能够让品牌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而对于那些关注自身品牌属性与体育精神相互呼应的企业来讲,还能够塑造出具备“价值观念”的品牌个性。2008年10月,吉百利(Cadbury)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官方糖果及冰淇淋赞助商”之后,公司就以奥运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例如吉百利巧克力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一场名为《Spots V Stripes》的活动,在活动网站上发出参与在线游戏比赛的邀请,取得好成绩的参与者还会被邀请到线下参加实体游戏。此外,吉百利在Facebook上创建了《网络游行》,参与者用FB账户登录,设定头像、走路姿态、国旗、衣服等,参与游行,并分享当前的队伍状况给好友。通过具有创意性的活动设计,吉百利将奥运的竞技、参与精神巧妙地融合到了社会化媒体中,扩大了品牌信息传播范围。因此,把品牌属性与奥运精神相融合,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营销推广手段将为品牌价值观念的塑造与传播提供良好的契机。

国际营销,助力全球扩张

奥运赛事的国际广泛参与性决定了其影响范围的全球深度和广度,利用赞助奥运会所带来广泛品牌认知来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是众多赞助企业的初衷之一。对于那些意欲在全球市场有所作为的企业来讲,奥运营销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三星、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借助奥运会赞助征战全球市场的案例自不必赘述。本届奥运会上,宏碁之所以选择成为“2012伦敦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主要与其“年底前重返个人笔记本全球市场前三,成为全球个人笔记本行业龙头”的企业目标定位相吻合。而且早在2007年决定赞助伦敦奥运会之前,宏碁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跨国并购行动:并购美国第四大个人计算机厂商Gateway公司,获得总部位于巴黎的欧洲电脑公司Packard Bell的控制权等。不难看出,对于那些放眼全球市场的品牌营销者来讲,伦敦奥运将为他们提供又一崭新的运营平台。

新奥运营销的新旅途

移动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化媒体的遍地开花,将使得“网上奥运”、“掌上奥运”离我们越来越近。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会有更多的网民将借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来获取奥运赛事信息,通过微博、移动APP等新兴平台来关注运动员和赛事结果,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深度交流互动。营销4.0时代,奥运营销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更不是中小企业的“”,精准的创意方案设计与有效的营销活动推广才是决定奥运营销成功的关键。

物理层面,功能对接

作为全球顶级体育盛会,奥运会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民众的广泛关注与喜爱,主要是因为其体现了人类体能和意志极限的突破,进而最终实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因此,凭借产品功能的紧密相关性,能够帮助运动员、运动队取得最佳竞技成绩的运动器材、装备供应商自然成为与奥运营销相关的品牌群体。

围绕2012年伦敦奥运会,李宁签约中国奥运代表团中体操、跳水、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五支队的赞助权;安踏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的10项国际奥林匹克赛事提供领奖装备,匹克将为新西兰代表团提供多方位的专业装备;鸿星尔克与伊朗奥委会达成协议;乔丹则将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国三个代表队设计伦敦奥运会领奖服等。可以说,运动器材、装备供应商在产品功能对接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

此外,那些看似与奥运赛事不怎么紧密相关的企业如果要想借助奥运春风来实现销售与品牌提升,就需要用新的思维来看待奥运营销。围绕“健康、成就、美丽、卓越”等诉求点,企业可以将产品功能与奥运赛事进行宽维度的“泛化”对接。例如伽蓝集团旗下自然堂化妆品赞助了中国跳水队,成为其官方合作伙伴及参赛选手唯一指定化妆品;江苏苏酒集团旗下蓝色经典·梦之蓝品牌,成为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壮行庆功专用白酒;全友家居携手国家水上运动中心,希望借此向“成为世界级家居用品开发制造商与服务提供商”的企业愿景迈进;蒙牛成为了2012年蒙古国运动员指定牛奶等。以上企业之所以能够将自身产品功能与奥运营销在物理层面对接,主要是采用了更为开放的思维看待产品功能与奥运事件特质之间的宽泛联系。

心理层面,精神对接

全球资深企业品牌战略专家菲欧娜·吉尔摩女士曾说,全球品牌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除了具有强大的知名度,更在于它们有深层次的文化认知度。奥运赛事所富含的“运动员精神”——比赛中运动员所凸显的“向上、拼搏、勇敢、梦想、成就、超越”的普世价值观念能够为开展奥运营销的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近年来,以微电影为载体的网络营销传播实践活动大有蔚然成风之势。凡客诚品《Not At All》、诺基亚N9《不跟随》、支付宝《知托付》、金山毒霸《回家》、百事《把乐带回家》、金山网络《回家》、苏宁易购《山上有棵圣诞树》、伊利《不说话的女孩》等微电影就是通过微博平台被分享、被传播的典型案例。此外联合利华、奔驰、凯迪拉克、尊尼获加等国际公司(品牌)也都通过“微电影+社会化媒体”模式来进行营销传播活动。为了预热民众对伦敦奥运的关注,2012年1月,新浪推出根据国内退役奥运冠军真实故事改编的《冠军之心》系列微电影,利用新浪“门户+微博”双平台进行广泛覆盖和裂变式传播。以系列微电影为载体,新浪希望激发受众“自立自强、追逐梦想、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共鸣。

2012年4月,可口可乐启动“加入中国节拍,助威2012伦敦奥运”,跑步声、尖叫声、呼吸声、击球声、弓箭中靶声等一切与运动有关的元素都可以作为“中国节拍”参加活动,除“iCoke会员账号”之外,参与者还可以凭借“开心网账号”、“腾讯微博账号”、“人人网账号”和“新浪微博账号”登录官网参加活动。可口可乐通过与其他应用广泛的社会化媒体实现横向跨界联合,实现了传播效应的扩散。4月18日〜5月1日,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活动官网就搜集了超过5200万个“中国节拍”,大有超越2008年火炬在线虚拟传递创造6200万人参与记录的苗头。之所以呈现几何级数的参与人数,不仅是可口可乐一贯“年轻、运动、时尚”的品牌形象与目标受众精神的成功对接,更是企业在营销4.0时代整合现有社会化媒体的效应使然。

2012年4月28日,搜狐宣布自制综艺节目《西游伦敦记》正式开拍,节目将以“生存体验”的形式来展现王学兵、宋佳、黄征等众多明星在英国的生活。作为搜狐“奥运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综艺节目在整合搜狐视频、微博、搜狗、无线等矩阵资源的基础上,横跨体育、娱乐、文化等领域,并采用“台网联动”模式向传统电视台输出。

企业通过充分挖掘运动精神,并将其贯穿到品牌属性塑造或者再造的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拉近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心灵距离,另一方面还能够极大地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更有创意的活动借助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和扩散,让受众深刻体验到品牌的独特精神诉求,是企业需要积极思考的方向。

法理层面,概念对接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诸如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冠名、体育明星代言等传统的奥运参与方式由于赞助费用高昂而把它们挡在门外,但是通过有效的创意设计,也有很多工作可做。需要注意的是,在营销4.0时代,广泛存在的社会化媒体关系黏度也有强弱之分,需要企业将其与网络视频、无线终端和网络门户等多种平台综合利用,才能够保证营销传播信息在整合性与创意性之间的平衡。

之前,传统电视媒体保持着绝对影响力。随着搜狐、新浪、腾讯等网络门户搭建起了网络视频平台,它们加入到了分享市场的行列中来,并已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小试牛刀”。现今,更多的像优酷、土豆、爱奇艺、PPTV等网络视频企业也开始发力进入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赛事传播中。而诸如SNS、Twitter、微博、微信、播客、拍客等更多社会化媒体形式的增加为受众获得及时、全面的信息提供了渠道上的补充与保证。这也意味着,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参与奥运营销有了更为丰富的备选方案。

如果说北京奥运为中国带来丰厚的国际游客资源是顺理成章的话,那么伦敦奥运也有可能为中国带来大量境外游客就显得出人意料了。基于伦敦奥运期间大量英国人离境“避运”的调查预测,2012年3月,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国杭州”全球营销活动,除在伦敦举行大规模旅游推介活动之外,并以社交网站Facebook为平台,针对国际游客和伦敦市民推出“Go to Hangzhou”线上游戏,希望以此吸引“避运”的伦敦人到杭州旅游。其间,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在英国念大学的网友“50分万岁的河马小姐”用自己的相机拍下了“Unseen Beauty-Hangzhou China”(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国杭州)的巴士车体广告图片,然后将它上传到了新浪微博。之后引发了大量转发,就连国内部分平面媒体的新闻报道采用的也是这张图片。杭州旅游与伦敦奥运看上去似乎是不关联的两件事,在经过超越地理空间的概念对接之后,其联系则变得自然起来。巴士车体照片所带来的微博效应更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化媒体就在你我身边的切实应用。

[作者来自山东工商学院,本文是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山东半岛制造业营销组织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R2010GL020)的部分研究成果。]

把品牌属性与奥运精神相融合,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营销推广手段,将为品牌价值观念的塑造与传播提供良好的契机。

第9篇

关键词:品牌 评价 展会 战略管理

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各地不断推出的商贸类展会,从宏观来说,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为打造城市靓丽名片、为加强我国工商界人士的国际交流和拓展国际空间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平台;但由于展会运营机构办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的一些展会未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有些展会运营机构由于热衷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重视对展会品牌的长期培育,导致展会不能持续发展;二是有些展会运营机构虽然有展会品牌培育意识,但由于对展会品牌内涵理解不深和对品牌管理重点把握不准,导致展会的发展也不如意。前一种情况,可以通过展会行业管理加以规范;而后一种情况,展会运营机构必须通过学习展会品牌管理理论,掌握展会品牌战略管理重点,方可使展会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本文的重点旨在针对后一种情况,通过确认和明晰商贸类展会的品牌概念和品牌实质,提出我国品牌展会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给展会运营机构进行品牌战略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一、展会品牌概念与展会品牌实质

在对商品经济的研究中,人们对产品品牌的认识,以及表述是琳琅满目。在学习他人观点的基础上,笔者的理解是,产品品牌是产品全部无形资产的总和,这一“总和”可以以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特定“符号”,如名称、图案、颜色、字体等,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等;也常以一种比较抽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给人带来的好的联想和人们的偏好。这些“符号”以及联想、偏好等,使产品品牌具有区别它物、证明品质的功能。通常说的品牌产品,就是指那些个性鲜明、质量优异的,能给消费者带来好的感受的产品。品牌产品所包含的无形资产往往具有很高的价值。产品品牌的实质是产品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是由产品之形象和内涵交叠形成的,能引起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差异化使产品在市场中具有更显著的竞争优势。

会展业的主要产品是展会项目(本文所论述之展会是指商贸类展览会或博览会),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属于服务产品。展会品牌是指展会项目之无形资产的总和,物化可视的是展会的名称、标识、吉祥物等,抽象可感受的是好的联想和亲近感。品牌展会是指那些形象鲜明、服务优质,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展会。展会品牌的实质是展会项目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是建立在满足参展客商需要,定位清晰、形象鲜明、卓有成效的基础上。

对于一个展会而言,品牌创立从成长到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品牌战略管理过程,其中凝聚了展会主办机构大量的心血、智慧和创新。一个品牌展会的打造,需要有明确的品牌战略,以及相应的实施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树立、品牌经营和品牌文化形成等。在研究展会品牌战略管理前,有必要在上述理论的基础给品牌展会一个具体的描述,即展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其为品牌展会,从而使品牌战略管理有明晰的方向。

二、品牌展会的评价标准

用什么标准评价一个展会是否是品牌展会?迄今为止,国际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业内人士的看法,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满足以下八个条件的展会可称为品牌展会。

一是良好的展会举办地及场馆。展会举办地城市的环境美化、交通运输、酒店服务、消费娱乐等是否良好,展馆是否能够提供舒适的展示空间、优质的设施服务等是吸引客商参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行业协会和行业代表企业的坚定支持。行业协会,以及行业中代表企业对展会的坚定支持,是确保展会宣传效果和影响力的重要条件;行业协会的参与,以及行业中代表企业的参展无疑也提升了展会的水平。

三是形成规模效应。品牌展会必须是在同类型或同行业展会中规模大的展会,在展览期间,整个行业众多有实力的卖家、买家和中介齐聚一堂。有规模效应的展会,意味着大批的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参展,以及由此降低的组展商单位成本,和其他各方投入产出比率的增加。

四是代表行业发展方向或展示行业最高成就。这体现了展会的专业性和前瞻l生。这样的展会必定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且能提供几乎涵盖整个专业市场的所有信息。由于提供的信息全面、专业,必然吸引众多客商和观众参展。

五是一流的展会服务。展会服务贯穿于组展商的整个运营过程,从市场调研、主题立项、寻求合作、广告宣传、招展手段、观众组织、活动安排、现场气氛营造、展后服务,甚至包括所有对外文件和信函的格式化、标准化等,都须具备高的专业水准和从业人员的严谨处事态度,服务过程体现高效和细致。

六是战略规划指导下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只有科学合理的展会发展战略,才能使展会资源得到很好地分配,才能使展会从谋求短期利益走向谋求长远利益。展会的连续性要求展会在一定时期内在举办时间、频率、地点和主体活动等方面基本一致;灵活性要求展会根据国内外会展业发展趋势和参展商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展会生命周期的延续是连续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一成不变或忽视市场变化的做法将使展会难以为续。

七是媒体的强力合作。有影响力媒体的强力合作是展会影响力的重要保障。一个展会要成功举办,并发展成为品牌展会,媒体宣传报道充分与否至关重要;展会品牌的形成需要媒体的大量的正面报道;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亦有助于提升展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反过来,品牌展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众多媒体的关注。

八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我国目前的体制现状下,能得到政府支持的展会,往往能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的展会,展会运营机构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能整合更多的资源,从而能为参展客商提供更多的实惠和便利,办展质量往往较高,展会的品牌影响力更容易扩张。

三、基于品牌展会评价标准的展会品牌战略管理思路

上述的品牌展会评价标准,为展会主办机构的品牌战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品牌战略

要培育一个品牌展会,首要的是展会运营机构要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认识到只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展会才可能持续发展。树立了这样的品牌观,展会运营机构才会从举办地及场馆的选择、主题的立项、展会活动的策划、展会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展会的创新等具体方面来实施展会的品牌化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展会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展会的运营机构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确立展会的品牌发展战略。只有在较长时间内坚持一种战略,而不轻易游离的展会运营机构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2.研究环境变化,满足客户需要

对展会运营机构来说,参展商是客户,对参展商来说,专业观众是客户。客户满意,展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和壮大。客户的需求是变化的,要做好服务,就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展会的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都在变化,只有适应变化,不断创新,展会才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市场调研尤其重要。设立高水平的研究机构,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是展会品牌战略制订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3.发挥各方作用,有效整合资源

为打造强势品牌,展会运营机构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发挥不同利益主体,包括主办机构、承办机构、协作机构、参展商、专业观众、展会场馆、展会所在地等对展会项目运作各个环节的支持和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分析、梳理、整合各种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展会运营机构必须努力寻求专业协会、行业内领导型企业、有影响力的媒体、政府等多方的支持。因此,展会运营机构应主动沟通、服务先行,强调互惠多赢合作,以最大程度聚集资源、盘活资源,为展会项目的运营管理服务。

4.致力专业化,展示新成果

专业化是打造品牌展会的必由之路。专业化能够形成差异化,差异化可形成展会的竞争优势。专业化使展会运营机构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客户的需要,从而在招商招展和展览会现场管理等过程中更加准确、有效。专业化需要展会运营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拥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实行完善的操作规范、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专业化要求展会专注于某一行业或某一市场的客户,努力把握行业或市场发展的脉搏,展示行业的最新成果,以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的不断推出,占据同类型展会的制高点。

5.完善场地设施,提升服务水准

场地设施是否完备、便捷,服务水准是否高水平,对展会品牌形象的树立至关重要。场地设施属于展会的硬件,服务属于软件。硬件建设要使展会的设施,包括展馆的空间、水电、采光、空调通风、宽带网线、消防、电梯、通讯传输、疏散通道等是齐备的、令人舒适的、便捷的、安全的。软件建设要保证展会服务达到一流水准,包括招商招展、迎送接待、通关检验、现场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安全保卫、展后跟踪等都必须是高水准。为此,展会运营方要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和服务人才培养的力度,做到展会的软、硬件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6.拓展品牌空间,善用品牌资源

要扩大展会品牌影响,必须拓展品牌空间。展会品牌空间包括时间、地域和价值三个方面。时间方面主要指展会举办期的长短、举办的频率等,当展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适当延长举办时间,或增加办展频率,可以增强总效果;地域方面主要指展会的地域扩张,比如一些国外著名展会在其他国家办展等,可扩大展会品牌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价值方面主要指品牌的综合经营,品牌的物化形式,如名称、标识、吉祥物等是重要的品牌资源,要善加保护和利用,通过与高质量、高层次客商的合作,取得品牌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影响力,提升品牌的价值。

7.优待新闻媒体,打造网络品牌

展会品牌良好形象的塑造,必须借助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的大量正面宣传报道。做好对这些新闻媒体的公共关系工作,保证展会期间媒体和记者能得到很好的待遇,将吸引更多的媒体或记者关注和报道展会。在众多媒体当中,互联网是一种新型媒体,它综合了传统媒体的许多优点,且互动能力突出,是展会品牌传播的重要平台。展会运营机构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站、规划网站内容、美化页面、信息筛选和及时更新等一系列工作,在现实展会之外打造精品网络展会,高效传达品牌认知和美誉。

8.争取政府支持,构建良好环境

品牌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我国,寻求政府对展会的支持是保护和提升展会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环。通过政府的力量,可有效打击重复办展现象以及品牌侵权行为,避免客商资源的分散和不良口碑的传播,从而保护品牌展会运营机构的权益;通过政府渠道,可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聚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为提高展会的成效服务;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可协调理顺展会活动各方的关系,保障展会的健康发展;利用政府的补贴扶持政策,可扩大展会的规模和提高展会的质量;利用政府的对外关系,可拓展展会的海外空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