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新模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1 10:28: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新模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教育新模式

第1篇

关键词:音乐治疗;足疗培训;健康教育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改进、观念的更新及药物应用,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生理应激干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许多研究表明,靠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尤其是患者的心理应激。有鉴于此[1-3],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应激干预方法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焦虑是术前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最典型的表现,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恐惧等复杂的情绪综合交织而成的反应,据报道发生率为23.33%~88.64%[4],而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焦虑程度不同,术前1 d的焦虑值最高[5],对于即将进行的手术可能会造成伤害和危险以及意外,而发生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不良反应。因此,对患者术前焦虑实施有效干预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科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对焦虑程度高的患者进行音乐减压放松及足浴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探讨对手术前一天焦虑患者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2月起入住我院妇科的手术患者,在入院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定,筛选出有焦虑的患者(根据焦虑自评量表,得分>50分为焦虑患者),然后抽取3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7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种、手术方式、常规护理技术等均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照方法,对在音乐减压放松下足疗培训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前一天焦虑情绪影响进行观察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术前一天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手术及麻醉方式,术前准备的配合,术前饮食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时做好心理护理,针对性的做好健康教育。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施妇科健康教育新模式,即实施音乐背景下足疗培训。音乐治疗是系统的应用音乐特性对人体的影响,协助个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和情绪的整合,音乐精神减压放松在我科音乐治疗学习背景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从患者对音乐的了解中选择适合患者康复的音乐,以达到音乐治疗的目的。足疗培训: 足部是血液循环的最差部位。通过温水的刺激,能够促进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环,使足部血管扩张,加之按摩的刺激,可改善患者足部经络的传导,使肌肉放松,对消除疲惫和紧张感具有很好的效果。干预组在温馨舒适的房间,备好温开水随时饮用,让患者双脚浸泡在水温40℃左右的水桶中30 min,指导患者按摩的足部反射区(子宫、卵巢、输卵管、、生殖腺、失眠点),顺序为先左后右。足部按摩顺序:排泄反射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排泄反射区。

1.2.2 评价方法

1.2.2.1评价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该量表由Zung编制,用于评估有焦虑症状个体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的依据。量表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总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我国对量表进行了修订,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比较术前1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经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焦虑程度。最后分析总结该研究的价值所在。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表1。

3 讨论

3.1目前没有类似综合护理的相关文献报导,有关文献只是单一的采取某一种方法对术前焦虑进行干预,本实验将妇科健康教育新模式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方面的研究,减少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从而更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3.2通过从患者对音乐的了解,选择适合患者康复的音乐来进行音乐治疗,直接体现出患者的主观选择,让患者可以参与进来,对减轻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足疗培训再加上和与常规术前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让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自身手术及麻醉的方式、术前饮食、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远宾,王小华,马君志.围麻醉期音乐疗法对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9(04):41-42.

[2]马英,何德礼,景璐石,等.音乐干预信息支持系统对术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06):1024-1025.

[3]景璐石,冯军,张立,等.围手术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康复措施[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430-2431.

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于民办院校的偏见,民办院校学生心理上呈现一些特征。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模式非常有必要。

一、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下文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重视,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二)民办高校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

为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民办高校已经加大投入建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中心、或名心理辅导站、或名心理服务辅导站,根据需要设置类各个功能模块,一般来说,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心理阅览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放松室等。

(三)民办高校开始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民办高校已经培育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校级设置2-3名教师,二级院系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兼职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但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亟需构建

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课程,课时基本在16-24学时,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

(二)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已经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但是由于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条件比较简单、或者教师专业性水平、学生传统认识限制加上心理抵触等,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还比较少,全校一般就是2-3名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一般由团总支书记、书记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担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上只进行知识宣传,无法对于学生心理困扰、心理矛盾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指导。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依赖日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变化,因此充分运用互联网,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与其他高校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优秀做法、精美视频等,积极地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高校之间心理健康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不断增长,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离不开微信、微博、博客、QQ、陌陌等社交工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有助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民办高校可以运用社交协作软件,同时和收集信息,减少资源损耗和人员占用。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包括开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与资源、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的专业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校园内高度共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云”化。

(四)优化建设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为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构建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从校外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同时要民办高校应该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总之,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然发生变化,民办高校应该跟随时展需求,重视课程资源共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室的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第3篇

关键词:呼伦贝尔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 新模式

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1996年, 最初由教心系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此项工作。2009年为了便捷有效地进行工作,经院党委研究决定,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由教心系调整至学生处,并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使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迅速地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于2011年成为内蒙古东部边疆地区唯一一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下面我就把这几年来呼伦贝尔学院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总结如下: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保障体系健全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内蒙古教育厅高校思政与学工处处长常柱2010年、2011年两次亲临我院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对中心的建设给予指导。2011年3月10日,呼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朱玉东院长,亲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关注指导中心的建设。

学生处处长曾多次召开会议指导中心的建设工作,举全处之力精心设计、快速推进。

另外我们也吸引了一些社会力量支持中心的建设。例如当地很多中小学与我们结为心理健康教育共建单位。呼伦贝尔市红十字协会也与我们建立了“阳光心园工程”,不仅经常参加、配合我们搞一些社会活动,还每年拨付专项资金支持我们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2.专款专用,设备齐全。2009年,学院拨付30余万元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房屋装修和设备建设。目前中心面积400多平方米,拥有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 沙盘室、治疗室、宣泄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测试软件、团体活动器材等软硬件设施,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场所条件。另外根据内蒙古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意见》的精神,我院按年生均7.5元的额度,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保障专款专用。

3.师资队伍建设正规、专业。学院按照内蒙古教育厅1:3500的师生比例要求配备了3名专职教师,这3名专职教师都是心理学专业硕士,起点高,专业对口,其中有两名专职教师还是副教授职称,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擅长于单亲、离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另外中心还配备了7名兼职教师,充分保障了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组织完善,制度健全

1.2004年初,经学院党委研究决定, 成立了由院长挂帅任组长,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对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领导和指挥。

2.各二级学院成立心理辅导站。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很多深受学生喜欢和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

3.在学生公寓设立生活指导室。这是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有创意的一个举措,主要是由管理学生公寓的生活教师直接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因为管理公寓的教师每天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往往更早、更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需要及时干预的心理危机问题。这就确保了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员参与,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纵横交错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具体情况可参见下表。

4.学生骨干力量充实。我院在大学生联合会下设有心理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心理健康部,还有由心理学爱好者组成的民间组织――心馨语社团。心理健康部和心馨语社团都是全年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由学生朋辈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往往能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我院还在二级学院各班级配备心理委员,在宿舍配备心理信息员,这些学生组织对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排头兵和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5.制度健全。为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我院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长任组长,学生处、各二级学院、校医院、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的心理危机问题。同时咨询室、宣泄室、音乐放松室等都建有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下转56页)

(上接30页)为规范、系统开展我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

三、以人为本,活动丰富,突出民族特色

1.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基本方针是: 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通过各种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中心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创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广播、心理咨询预约热线;举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心理影片赏析等活动。各类活动相得益彰,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果。

2.我院在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模式基础上,建构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基于我院多民族学生并存的现状,我中心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总是充分考虑到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做到 “教育对象广泛化、教育内容多样化、教育途径多元化”。同时在中心兼职教师的配备上,也保证有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教师等,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总之我院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来说起步较迟,还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多民族边疆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愿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心理教育刍议.教育导刊,2005(1):14~l6

[2]张大均.论人的心理健康.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143~146

第4篇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以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仅推进了产业的升级,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状态受到网络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下面本文就从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出发, 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1 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积极影响

1.1 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局限于固定的空间中,其实现的主要途径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或者是到心理咨询室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咨询,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过于的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了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播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和正能量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多种途径中获取相关知识。

1.2 满足了教学相关信息的需要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教育知识的来源均是书籍或者是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大学生在想获取特定的心理知识是相对较为困难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R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去查询自己所要了解的特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信息,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实现一个有效的整合,在极大的范围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内容,满足了教学过程中对更多信息的需要[1]。

1.3 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对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分享,更不愿意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匿名性,在大学生倾诉和发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相关网站或者是空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及时给予正确的疏解,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2 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消极影响

2.1 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信息和资源均涌现在大学生的面前,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和心理上的迷茫,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在丰富和繁杂的信息资源中正确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大学生可以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种族以及社会地位,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将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着法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任务

互联网+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学生可以放肆的发泄自我,面对各种外来的新文化,而学生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时并不具备良好的选择能力,因此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肩负更加繁重的教育任务,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网络文化,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 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实施

互联网+丰富网络的信息资源,大学生的选择性再一次加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大学生自主的选择优质的网络心理课程,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信息和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有效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就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不良的网络资源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1 构建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各个高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监督机制,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氛围,同时高校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应该将网络上一些具有先进代表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剔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信息和资源,让学生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更好地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大学生情绪与调节”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情绪对大学生学习、健康以及生活、他人、人生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让大学生指导如何正确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网课的选择,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网络课程,更加深入地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并丰富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3.2 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具有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持续和连贯性,教师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循序渐进的针对性指导。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充分展示网络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实现现实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与教师沟通和交流,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例如,教师在对“气质”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运用显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气质的相关定义、分类以及气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之后通过网络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属于的气质类型,并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掌握气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3.3 ??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机制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效应该为大学生营造和创建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高校应该组织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以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为基础,紧密结合互联网加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并建立一个可以有效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机制,通过大学生一系列的表现以及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以便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

例如,教师在对“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的对创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评估机制进行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以及心理防御机制,在课堂授课之后让学生登录网络心理评估机制,让学生通过评估机制中的相关问题来评估其心理状态,看大学生是否存在挫折心理,进而实现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体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37-02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不同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构建了不同模式,有效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沈德立、林崇德、梁宝勇等人着力打造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体系,通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培训教材,组织骨干教师专业培训,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编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等工作,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关主体问题的探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明确教育主体,有利于有针对、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因此对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并相继提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双主客体论、三主体论等观点。但是无论是单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单纯以学生为主体,都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了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双主客体论中,“潜在主体”说将学生看作现实的客体和潜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现实主体,需要通过教育促使学生成为现实主体;而“轮流主客体”说、“主体移心”说等,将教育和接受教育简单的割裂开来,打破了教学双方面的有机联系。在“三体论”中,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第三方面因素看作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实践。例如于光远将环境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并列,认为其同一般的认识过程不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被教育者、客观环境共同发挥作用,将教育者看作第一主体,发挥着主动的因素,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对象,外界环境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认识的来源和对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教育功能的发挥,而构建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式,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的整合模式”、“多维立体的心理教育模式”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围绕教育的目标、主体、内容、途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评估方法等方面,构建了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优良心理品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在各个高校可以广泛借鉴的模式。

四、以“三体论”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及分析

在以“三体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中,既要重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

1.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道德要求和职业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以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引导其积极、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构建普及性、拓展性、专业性心理学课程体系,保证全体学生必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普及性课程。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团体训练等内容穿插其中,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组织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新生心理适应、自信心培养、阳光心态、考前心理调适等专题讲座,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组织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灵书签设计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等,分层次、分阶段的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最后,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中心职责、辅导教师工作职责、预约流程、普查流程、危机干预流程和心理咨询值班、预约、反馈等制度,重视心理咨询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信息反馈和个案分析、研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搭建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的朋辈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宣传网络平台、打造学生自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首先,教育者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公共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并实现心理咨询的预约、测评、普查的网络化。利用展板、广播、宣传单等媒介,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其次,要积极打造以班级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为主体的学生骨干队伍,切实发挥其在班级、寝室的“心理活动员”、“心理观察员”和“心理关怀员”的作用。不断强化学生骨干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理论培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水平与互助水平。最后,要建立并科学指导学生自助组织,通过印刷发放心理健康辅导报、朋辈咨询热线、班级心理活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充分发挥朋辈互助优势,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者的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情况下,促进受教育者逐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心理压力的缓解,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教师要加强个性品质修养,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优秀教师应当具备积极热情、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真诚关心学生的需求;知识渊博,具有卓越的才能;正确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期待;待人真诚,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其次,要构建平等对话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教育者与学生互动模式,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和科研学习,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网络、微信平台等途径,结合移情体验、换位思考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互动的过程中听取其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建立教育者对学生的鼓励和关注的新模式,教育者应对学生的行为采取及时合理的回应与关注,既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又要避免空洞赞赏夸奖现象的出现;建立教育者对学生期待的新模式,通过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学生追求成功,不断激发学生对取得成绩的向往和抱负水平;建立尊重共情的教育新模式,不仅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还需要掌握其心理动态变化,尊重学生观点、想法,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的失败与缺点。这些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师生相互沟通,塑造敞开、接纳、理解、包容的良好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17-2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有机结合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量遗传、积累了“积极基因”,因而可以说人天生具有积极心理元素。人本身受积极基因支配的、固有的心理元素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激活,从而转化为积极心理因素,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逐步发展,最终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多项心理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因素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直接影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教育观点认为来自于人的心理层面的潜能是巨大的,并基于此种逻辑起点将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个人创造力视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积极心理教育学对于人的基本需求予以尊重和重视,并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历程中,满足其基本需求是最低要求,有利于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个体积极性以需求为源泉。基于此点,积极心理教育认为对于个体产生的正当的、合理的需求应尽量予以满足,并在此前提下最大化激发个体心理需求,使其具备积极的动机、愿望、意向、兴趣以及价值观等等。积极心理教育对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愿望予以肯定,并以此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利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等不同方式帮助人树立正确、合理的自我意识,最终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一)知、情、意三者有机统一的个体模式

一个心理素质出色的人必然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就心理过程方面而言,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优秀品质,以人的意志、情感以及认知为主要表现。而积极心理教育以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任务。

1.积极认知品质。个体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是难以避免的,高职生心理教育针对此点应予以承认和尊重。人拥有包括情绪智力、人际智力、运动智力、内省智力、音乐智力以及数学、语言智力等等,不同的个体所擅长的方面也必然有所差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莫大的勇气来承认这种差异。高职心理教育基于此点承认了不同个体所具有的优势智力也有不同,因而提出了“扬长”的观点。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开发和培养一般智力较为重视,并侧重于培养和强化个体记忆力、思维创造力、观察力以及注意力等,由此使个体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进而正确地选择优势智力并充分发展,探究与自身实际相符的发展领域、方向以及途径。

2.积极情感品质。在人的生活中,情感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情感教育必然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高职生心理教育重视学生爱憎情感的培养,涵盖了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个体与求知以及个体与事业之间的种种情感,使之成为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关爱朋友和他人、热爱知识和真理、忠于事业和岗位的高素质人才。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和成就感极为重视,以此来指导学生对个体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予以正确处理。与此同时,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培养和熏陶学生的幸福感、愉悦感以及美感较为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把握人生意义,同时又对生活情趣有所感悟。

3.积极意志品质。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学生意志自觉性的培养极为关注,学生由此能够确保个人行为与社会价值相符,同时又具有合理目的性,在各类社会活动中能够虚心采纳合理化建议,同时又对事物客观规律予以尊重,并且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守纪律。此外,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学生意志果断性的培养极为关注,学生由此能够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对于事物发展变化展开细致观察,获取必要的信息材料,并进行层层加工、筛选,用于支持原有决定,或进一步做出改善。

(二)改变观念,创新高职院校模式

高职生出现心理问题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和源头所在,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也因高职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这一现实情况所刺激,因此高职院校以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增加为主要目的。基于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问题为根本着眼点,根据实际问题实施有效的应对和预防。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以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弱点为工作对象。众所周知,青年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尊感强烈,外界的肯定对于高职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驱动力,而对于问题和缺陷问题过于关注则有可能带给情绪敏感的高职学生一种反向心理暗示。相反,如果高职生心理教育以关注学生潜能发挥与个体发展为主要内容,那么就会带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对自身产生良好的评价,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自我概念,并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格与个性的逐步完善。以积极心理学观点为依据,我们对个体潜能予以发掘,重视个体心理层面的积极力量,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此种观念为有效指导,必然能够积极作用于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推动学生人格与个性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创设优良的社会环境,创新社会模式

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可知,社会环境对于高职生人性积极层面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将社会视为个体生存的一个大的环境和场所,其整体性会对个体关注内容的确定以及个体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缺乏诚信,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所关注的中心内容停留在撒谎、欺诈、背叛等各种消极层面上,从而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与之相反,倘若社会环境在整体上是诚信的、忠实的,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个体会逐步形成与之相应的积极品质,譬如诚实、热情、信任等等。因此,积极心理学从社会层面对社会整体的积极品质作出了同样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积极品质可视为绝大多数个体积极品质的真实反映。换而言之,大部分社会民众的个体品质决定了社会环境,如果大多数个体心理品质趋于积极,那么整个社会环境就是具有创造性的、积极的,高职心理教育在此背景下就能够促使高职学生充分利用个人力量,将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新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领域保持对应关系,又形成了多层次、三维立体式组合,为解决高职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夯实基础,这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改善高职生心理状况,推动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将星.论华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创新――基于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8-82.

[2]李冬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世纪桥,2010,(3):107-108.

[3]张志华,杨乃彤,杨凯等.高校“三相融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58-61.

[4]田晓红.分化与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2):82-84.

[5]李光英.高校应用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6):247-248.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模式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1.1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当代高校讲究德育为先,而后育人,追求学生个体知识、素质两者高度结合。大学生多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价值观大多已经成型,但是仍然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依旧是人生观的重要养成时期,培养能力、人格、知识、道德四者合一的当代学生也是当代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培养学生的三观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大学生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深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优越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思想变革引起社会变革,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同样适用,学生的思想变革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个体的奋发图强或者日渐颓废,当代学生的生理活动、行为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本人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大学生活以及钻研度加深的大学学业知识,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掌握大学相关学术知识的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2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社会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便是许多人在价值观形成初期遭受了重大变故或者遭遇强烈刺激,形成了偏激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关,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才能对于现实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减少与他人、社会的矛盾,而与此相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年龄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这既是大学生闪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非常强的叛逆心理,导致其偏激的情绪活动以及冲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结合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对自我认知的训练,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道路的规划,以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1.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规划,也就是说,许多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之际,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模糊的。与此相应,现代经济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失业:一则是大量工作无人做;二则是很多人无工作可做,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多数人并未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大量的失业又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财产纠纷、生活问题甚至犯罪。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在提升心理素质的同时,促进自我认知的形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创业、就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减少失业的同时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当今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开办相关讲座,并且强制学生去听此类讲座,心理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并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寄托于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生自行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并未有专业的人员或者课程对学生展开相关教育。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单方面学习心理知识或者单方面学习学术知识的局面,形成了常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形式,学校并没有将心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并未对其进行相关的全局规划,导致学生教育仅有形式而未达到实质效果。

2.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封闭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时,仅仅将心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而未注意到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忽略了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空学诸多心理理论,但是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的现状。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日常生活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在知识上高谈阔论,而在实际处理中手忙脚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学生对于周围人际关系的漠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倍功半。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说,新的模式耗费精力多,学校支出大,耗费资源远远多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多数学校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实行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本质上还是处于老旧的模式之下,依旧存在封闭化的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教育途径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多数高校拥有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为学生开展相应心理课堂以及心理讲座,最后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和事后控制而非现代心理教育理念所推行的事先预防。因此,多数学校看似实行了现代化的心理教育课堂,但是实际上并未改变,并且这一形式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导。

2.4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到了大学,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于所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学校强制开展讲座活动,学生被迫参与讲座而内心则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抗拒。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陈旧,讲授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也导致讲师失去了教学兴趣,因此讲师愈发不愿教授,学生不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以及相关途径

3.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3.1.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高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也才能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从而在不断的结合中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新教育模式。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程度,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结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掌握能力。

3.1.2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鉴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3.1.3个体化原则

不同学生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不同,其人生经验以及知识系统结构也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普遍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差异化教育。学校在对每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充分考虑教育时机、教育地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心理健康教育。

3.1.4阶段化原则

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不同阶段时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比如刚入学校的大一新生充满好奇,大三学长相对迷茫,大四毕业生具有模糊但基本正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2.1创造适合心理教育环境的环境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进行新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造新的适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环境。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环境创造要注意符合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综合意见。

3.2.2加强相关人员培育

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

3.2.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学校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新模式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教学,采取网络教学的模式,做到学习内容普及学生整体。教师可以开展网络课堂演讲或者以微信公众号为传播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创新。

第8篇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模式与方法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被一些社会学家所言的“发展困境”和“类发展困境”。在面对这些发展困境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关心弱势群体和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这就为社会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学生,成为了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帮助少数不良学生克服障碍和挖掘潜能的专业服务活动[1]。“中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得到更多的注意和帮助。“中学生”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里,人的体格、性征、内分泌及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帮助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另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观念被冲击甚至是颠覆,对中学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中学生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通过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逃学、校园暴力、吸烟、厌学等。然而,我国中学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功能已弱化,中学教师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能弥补传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社会工作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理念,即以人为本、助人自助[2]。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持有的理念更是如此。所谓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采取服务对象可接受的方法进行辅导。第二,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易被中学接受。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枯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多元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不仅更有趣而且更有效。每一种学校社会工作方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采取何种方法或是何种方法占主导需要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第三,学校社会工作者易被中学生认同。社工这种非教师的身份能够让中学生能够放下戒备与其交流。同时,学校社工一般是年轻人,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为和中学生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亦或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本身,在参与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校生活为背景的以帮助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服务。[3]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帮助学生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健康发展。第二部分是针对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提供补救性和改善性的服务,帮助学生处理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排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协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即协助学生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可能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4]具体来说,学校社会工作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标为长远目标,即:使学生获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感是人类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后的一种情绪,幸福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应,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目标就是让学生自身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为实现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第二层次的目标是中期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其情商,协助学生积极准备自己去面对当前和未来的世界。具体包括:(1)不断提升自我的信心。(2)学会与人相处。(3)学会建立自我情绪调节机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三层次的目标是短期目标,也被称为具体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2)帮助学生疏通负面的情绪。(3)帮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自身的状态。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弥补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健全的心理品质,协助中学生解决其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采取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爱德森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本土化分析

美国社会工作研究者爱德森曾经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四种模式,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tradi-tionalclinicalmodel)、学校变迁模式(school-changemodel)、社区学校模式(schoolcommunitymodel)和社会互动模式(socialinteractionmodel)。[5]这四种工作模式各具特色,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必须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在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的经验和模式,但也必须结合我国内地的具体情况,探索和发展适合我国大陆地区实情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相对国外和港台地区而言,中国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所处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虽然在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全国普通城市,或者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于社会工作普遍没有过多的认识,甚至一些地区没有社会工作组织。(2)社区化程度不高。在一般城市或是欠发达地区,社区的建设不够完备,社区很难为居民提供比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另外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也不够高,居民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少会求助于社区解决。(3)中国大陆学校的行政化程度较高。当学校的体系或是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发生时,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学校施加影响,改变学校规范和情境的能力非常有限。当前中国大陆的中小学校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状况使得学校社会工作还不能肩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综上所述,爱德森的学校社会工作四种模式在中国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完全适用。

(二)“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

我们发现,“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同时,积极发挥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具体操作办法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采用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具体的施用中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如何?这种联动模式又该如何运行呢?1.“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表现为:(1)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地位。在当前的教育行为中,学校教育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占据着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2)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工作机构建设以及队伍建设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中也有着自身强大的优势。(3)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对于子女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家庭成员处于中学教育这个阶段时,其心理会产生一些变化,家庭教育在此时更要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社工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支持。2.“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机制。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来推进“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1)建立基于电信和网络技术的即时沟通平台。学校、社工和家庭基于电信和网络手段建立及时沟通平台的意义体现在:首先,三方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避免出现各说各话,信息不畅的问题。其次,及时沟通平台能够让三方中的各个成员能够单独沟通和协调,为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的问题提供及时的沟通渠道。第三,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2)建立三方定期会面制度。作为固定的会面沟通制度,具有的优点主要包括:(1)系统全面。固定的会面沟通可以让家长学校和社工之间能进行系统全面的沟通,对于相关问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2)分享信息。定期会面能够让社工学校和家长在一起分享自身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取得的经验和个人的一些感受。(3)提高意识。定期的会面能够让学校、学校社工和家长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具体实施中,三方定期会面制度建立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选取合适的会面时间。在定期会面的时间制定上,首先,要综合考虑学生家长、学校和学校社工的具体情况,选取能够让更多相关人员都方便的时间。其次,确定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如果时间间隔太长,就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如果时间间隔太短也会加大相关人员和组织的负担。(2)采用多样有效的会面形式和内容。在定期会面的形式上也需要下一定的工夫,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例如选取一定的主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或者采取主题讲座的方式,或者采取游戏的方式,帮助家长体会学生的心理动态,从中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协助家长消除家长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五、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合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而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采取哪些方法介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分别是: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

(一)抗逆力提升方法的介入

抗逆力是近年来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强调的概念,专门从事于中学生抗逆力研究的学者亨德森和米尔斯坦认为:“所谓抗逆力指的是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在面对当前社会各种压力时,能发展出对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6]也有人认为,抗逆力是一种能力。指的是“抗逆力的核心在于复原,即在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之后重新回到压力之前所具有的适应的、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7]总的来说,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抗逆力提升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和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一系列的专业方法,提升中学生的抗逆力,帮助中学生在遇到危机、困难的时候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调整自我,积极应对,获得良性发展,避免出现焦虑、扭曲、混乱或者心理瓦解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设计提升学生心理抗逆力的操作方法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增加关系链接,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并吸引家长参与,增加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和家庭关系。在教育和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授生活技能。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冲突解决方法、沟通和压力管理等技能。(3)提供关怀和支持。即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及时介入处于困难状态的学生,同时,也必须积极关注和鼓励每位学生。总之,抗逆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平稳反应、积极应对。

(二)个案辅导的介入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方法。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利用完整详细的调查资料,采用专业的沟通技巧,为中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其具有针对性。在学校社会工作过程中,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认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朋辈之间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学习的问题等等,甚至有的中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中区别对待和人本主义的原则,采取个案辅导的方式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辅导时需要采用的技巧包括:(1)真诚主动的态度。通常在进行个案辅导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个案辅导和社会工作者是比较陌生甚至是排斥的,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以一个真诚可信、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2)同理心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在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中必须尊重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判断,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进行沟通。(3)维护案主自决,积极鼓励。维护案主自决是对于案主的尊重,不仅是社会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有效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技巧。积极鼓励是通过对案主灌注希望来促使案主对于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维护案主自决和积极鼓励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案主自决不是简单的让什么都由案主自己决定,而是由社会工作通过鼓励的方式积极引导案主向正面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小组工作的介入

小组工作同样也是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中一种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小组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针对具有共同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群体,组成社会工作小组,通过一系列的小组工作方法的使用满足小组成员的共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因为小组工作形式丰富多样,具有体验性、趣味性、创造性和活动性,所以,小组工作工作方法的相对比较适合青少年和儿童。小组工作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选题、招募、甄选、实施、评估和跟踪。正确把握每个环节中的工作技巧对于提升小组工作整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组工作的开展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招募技巧。招募小组成员在社会工作还非主流的校园里,是比较困难的,单一依靠学校层面的命令手段让中学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在招募小组组员时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新颖的形式来宣传小组工作,吸引中学生加入。例如,通过微博、微信、海报等媒介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2)准确把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小组工作的不同环节,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小组工作开展的初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中心地位,是小组工作的引导者,起到带领、组织、鼓励和统筹的作用,而在小组工作的成熟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的边缘位置,起到支持、协助和调解的作用。所以,作为小组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来说,必须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的转换。(3)积极跟踪,巩固效果。在小组工作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积极跟踪小组成员,能够有效巩固小组工作的效果。积极跟踪由于各种原因也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如果缺少了跟踪和巩固,之前小组工作的成果很可能就会白费。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社会工作介入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势。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工作方法,形成“学校-社工-家庭”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运用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是实现良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红庆喜,李全彩.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必要性及介入措施的实务研究[J].社会工作,2010(3):49-52.

[2]姜峰,易纲,李传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8(4):195-196.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4]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

[5]ALLEN-MearesP,WashingtonRO,WelshBL.SocialWorkServiceinSchool.3rded.NeedhamHeights[M].MA:Allyn&Bacon,2000:41.

[6]NANHenderson,MikeMilstein.ResiliencyinSchools:MakingItHappenforStudentsandEducators[M].CorwinPress,Inc.2003:7.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于民办院校的偏见,民办院校学生心理上呈现一些特征。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模式非常有必要。

一、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下文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重视,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二)民办高校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

为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民办高校已经加大投入建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中心、或名心理辅导站、或名心理服务辅导站,根据需要设置类各个功能模块,一般来说,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心理阅览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放松室等。(三)民办高校开始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民办高校已经培育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校级设置2-3名教师,二级院系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兼职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但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亟需构建

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课程,课时基本在16-24学时,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

(二)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已经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但是由于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条件比较简单、或者教师专业性水平、学生传统认识限制加上心理抵触等,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还比较少,全校一般就是2-3名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一般由团总支书记、书记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担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上只进行知识宣传,无法对于学生心理困扰、心理矛盾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指导。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依赖日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变化,因此充分运用互联网,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与其他高校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优秀做法、精美视频等,积极地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高校之间心理健康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不断增长,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离不开微信、微博、博客、QQ、陌陌等社交工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有助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民办高校可以运用社交协作软件,同时和收集信息,减少资源损耗和人员占用。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包括开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与资源、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的专业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校园内高度共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云”化。

(四)优化建设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为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构建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从校外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同时要民办高校应该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总之,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然发生变化,民办高校应该跟随时展需求,重视课程资源共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室的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任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