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2 10:58: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1篇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康复治疗整体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健康教育:入院24h内接诊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专科常识掌握情况评估;康复治疗小组包括医生、护士、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康复初期评估,制定康复医疗方案;当班护士进行入院宣教,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随机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出院时由当班护士进行出院指导。

实验组由责任护士按照临床路径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实施连续、动态、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定期进行评价和强化。科室根据相关文献及我院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和多年来治疗经验设计健康教育路径表,具体内容包括健康教育评估、评价,疾病相关知识、康复训练指导、心理调适技能及出院指导等,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在路径执行时间及内容上可稍作调整,各项目评价标准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①理解、掌握;②不完全理解、部分掌握;③不理解、未掌握。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并详细讲解该表的特点、工作流程及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同时完成入院时的健康教育内容,责任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表进行评价,对健康教育效果不佳者反复强化,直到达到教育目标。健康教育路径表置于患者病历夹中,便于康复小组成员使用。护理组长或护士长每日查房时按照路径表内容进行抽查,了解患者及家属掌握情况,督促健康教育的落实;实验组负责人不定期通过问(如询问患者相关知识)、视(观察患者健康行为)、导(引导患者提问)、测(测量患者肢体康复指标值)等方法对临床路径表执行情况进行全程质量监控。

2康复效果评价标准

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0d及入院90d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FMA)评定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评定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参照文献设计患者对康复知识掌握情况调查问卷,分优、良、一般和差四个评价结果;设计对健康教育和医务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5.0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表2~4)

两组患者入院时其FM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入院60d及入院90d时,发现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较入院时有一定程度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实验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对康复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4讨论

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进展具有规律性,从软瘫期、痉挛期、恢复期到后遗症期,每一个阶段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需要各不相同,因此,如何提高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对其后续一系列康复干预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健康教育中,护士大多以自己的工作为中心来选择健康教育的时间、内容,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不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临床路径理论和实践方法借鉴到健康教育领域,通过评估教育对象,理解其心理、生理及文化等需求,从而制定出针对性强、有序的健康教育路径,相对于传统健康教育,路径式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规范诊疗和护理行为的一种新的模式。我疗养院康复中心是全军神经疾病诊疗康复中心,主要承接急性期处置后康复恢复期的颅脑损伤患者,借鉴临床路径的理论及实施方法,根据患者不同阶段存在的健康问题及治疗需求,把内容丰富全面的健康教育的各项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康复训练指导、心理调适技能、出院指导等)按计划实施,并在定期的小组康复评估会议中对健康教育的执行与效果进行评价,及时督促执行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研究中,入院时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60d、90d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并且以实验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同时该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亦显著优于对照组。

提示在常规二级康复干预下辅以临床路径式健康教育,能促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颅脑损伤康复的相关知识,认识到长期康复干预的重要性,最终促进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其原因在于路径式健康教育从本质上扭转了传统康复教育缺乏质性评估的缺陷,创建了“指导、互动、合作”的新型医患关系。另外,如何提高患者满意度一直是临床中所关注的问题,在本研究的颅脑损伤恢复期实施路径式健康教育中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让患者对康复训练的健康教育有一个全新的、正确的认识,让患者充分参与到康复计划中来,建立了最理想的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第2篇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依赖性不断增强,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如何开展和搞好社区健康教育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健康教育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1 社区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什么是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

1.2 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和干预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区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强大支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卫生服务形象。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

2.1 社区组织与动员 社区健康教育决策机构应由社区政府承担,这是社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健康教育的社区组织与动员工作中首先要开发领导,实现行政干预;其次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联合社区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统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发挥家庭作用,广泛动员群众,促使人人参与,实施健康教育。

2.2 制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规划 是科学管理、规划是行动指南、规划是行动纲领、规划是评价尺度。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明确目标,合理科学的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既要讲究科学,又要结合实际。应根据当地的健康影响因素、需求、资源、卫生服务的利用、社区力量、群众参与的可能性等来分析考虑。

2.3 采取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达到改善、维护、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中,要特别树立多部门协作的大卫生观,采取多层次干预和多种干预方法选择并用的综合策略和方法。要尽可能多的部门和单位参与;要根据目标人群、工作内容等特点,综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法,从而最有效的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2.4 监测与评价 为保证社区健康教育规划的实施和落实,评价规划的目标是否达到,建立经常性的监测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监测评价工作有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借以改进当前规划的不足之处,并可成为今后决策的依据。因此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行政部门都应十分重视监测评价工作,把评价结果与制定政策结合起来。

3 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任务

第3篇

1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来评价教育效果。

2结果

实验组共172例全程参加了健康教育。去除母亲发生较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产后因母婴健康问题分离或不宜母乳喂养者及其他原因,最终收回的有效资料为实验组156例和对照组152例。

2.1两组孕产妇一般情况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孕产妇年龄分别为(25.4±2.2)岁和(25.5±2.2)岁(P>0.05)。产检时接受健康教育情况,实验组:从来没有接受28例(18.0%)、接受1~2次84例(53.8%)、接受3次及以上44例(28.2%);对照组:从来没有接受30例(19.8%)、接受1~2次80例(52.6%)、接受3次及以上42例(27.6%)。χ2=0.16,P>0.05。两组的人均月收入、分娩方式、母亲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孕产妇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纯母乳喂养率、部分母乳喂养率、人工喂养率分别为71.8%、13.5%、14.7%和42.8%、35.5%、21.7%(χ2=26.5,P<0.01)。两组母乳喂养知识评价得分、母乳喂养自信心得分比较。

3讨论

60%的产妇决定喂养方式的时间是在怀孕之前,98.9%的产妇在出院以前已做出决定[3]。产前健康教育可以使孕妇及早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树立信心,提高纯母乳喂养率[5]。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对流动孕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是有效的。

3.1丈夫参与可提高4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调查结果表明,丈夫参与健康教育的孕妇母乳喂养知识得分、母乳喂养自信心得分、4月内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丈夫没参与的孕妇。丈夫的态度是产妇选择母乳喂养和决定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6],态度取决于其母乳喂养认知水平,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健康教育,通过互学互助,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提高显著。家属参与还有助于孕产妇母乳喂养信心的建立,提高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7]。孕产妇除了生理上的不适,还有心理上的变化。丈夫参与能给予孕产妇足够的理解支持,帮助孕产妇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成功担负起母乳喂养婴儿的责任。夫妻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增加家庭凝聚力,促进母婴健康[6],有利于母亲坚持纯母乳喂养。

3.2就近组织健康教育可增加教育覆盖面调查结果表明,完成本研究4次健康教育的实验组156例中因产检时接受母乳喂养教育的比例不高,1~2次的为53.8%(84例)、3次及以上的为28.2%(44例)。流动孕产妇因为家庭收入及文化程度偏低,存在“产检是浪费金钱和时间”的错误认知[8],进而影响产检时接受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但她们有获得母乳喂养知识的需求,而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近组织健康教育有两个好处(教育免费、节约路上及等候的时间),可增加教育覆盖面。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67-01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农村生产结构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发展进行了调整,农民谋求新的出路发财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将儿童留在农村,留守儿童或单独生活,或与亲属生活。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类群体孩子因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存在缺乏热情、心理敏感脆弱、成绩不佳等问题。如何调整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为7~14岁左右,该年龄段为儿童的性格、品德、情感初步发展以及形成时期,对于儿童而言,这是一段重要时期。而作为留守儿童,这时期只能自我发展,没有父母的陪伴,周围的孩子甚至会对其进行侮辱、歧视,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无安全感,极易形成偏执性格。这样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调查某地的留守儿童,结果一些留守儿童,有抽烟、喝酒、偷窃等不良习惯,因此,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健康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 给予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农村地区,学校在家长以及孩子的心里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认为其是一个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农村学校作为教育留守儿童的一个关键机构,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以及管理作用。学校以及教师应在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及爱护,为其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1.学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学校可先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并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地、联系方法,儿童代养人的住址、电话,将这些具体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备案。并建立畅通的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机制,学校应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代养人进行沟通,彼此共同关注儿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也可以建立帮扶制度,督促并辅导儿童学习,并多与他们进行沟通,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督促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儿童感受到关注、关怀。

第二,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的家长见面会或必要的短期培训,让孩子的监护人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了解如何更好地与儿童进行沟通,改进教育方法,调整之前固有的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父母可通过电话联系或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关注,从精神方面重视鼓励孩子学习。同时学校可采取有效的手段、方法,针对存在思想方面问题的孩子进行教育座谈,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好地配合给予儿童教育。

第三,学校可组织一些手拉手互助小组活动,选择一些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组织孩子们,积极参加活动。留守儿童多存在一些明显的心理特征,通过组织互帮互助小组活动,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彼此分担快乐、烦恼以及疑虑,这样有利于有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共鸣,情感方面相互支持,消除其不良的消极心理情绪。

2.老师方面应采取的心理教育措施

第一,开办关于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农村教师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其焦虑以及敌对性明显强于一般儿童,同时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有效疏解心理的不满、不快,儿童心理会产生不满,积聚的心理问题导致产生偏执的人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师应掌握产生的原因,并了解如何给予儿童有效的心理护理,排解儿童的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进行适当宣泄,有利于其良性性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自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学生。在学校教学工作中,避免自我的不良心理情绪影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与尊重,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学习氛围。

三 总结

作为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关爱的氛围,同时这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社会方面也应发挥其教育作用,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以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井坤.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4)

第5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体检中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1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75-02

对于健康体检来说,它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在体检中心做各种身体检查来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确保身体健康,主要目的就是作为人们通过检查发现是否有潜在疾病的重要依据,并能够使之得到及时的治疗。因此,对于体检中心来说,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就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自愿的采纳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促进和保健需求越来越重视,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临床医疗服务,这样的变化无疑使得健康教育对于体检中心来说尤为重要,体检中心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普及健康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知识,让体检者了解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从健康教育中得到如果消除这些对身体健康不好的影响和控制方法,从而了解如何改善环境来保障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体检中心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健康观,为人们讲解什么是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以及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宣传体检的作用和意义,使体检者真正意义上重视自身的健康,把握自己的身体状态。通过健康教育的宣传,让体检者充分认识到消除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健康行为是逆转亚健康的主要手段。

2 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对于体检中心的健康教育来说,它主要会被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所影响:首先是体检者的思想和心理。根据对体检数据的分析得出,一般来体检中心的人大多都是来询问的,真正实践体检的人群并不是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没有疾病就没有必要去体检,其次就是担心身体不好具有恐惧心理不敢去检查,还有就是觉得麻烦不愿意去体检,人们的这些思想都直接影响了体检中心的健康教育;其次,就是医患关系,在医护人员与病患的关系中,医护人员始终都起了一个主导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和谐度,因此就要求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精湛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医德,还需要具备很好的耐心,在对前来体检的病患一定要尊重体检者,对体检者耐主动、热情;第三个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就是体检中心健康教育的能力,对于体检中心来说,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在实施健康教育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从各个方面提高体检中心的服务水平。

随着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参加健康体检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多,但很多普通人对体检还是存在很多疑虑,对疾病预防及治疗的知识有限,因此,对于体检中心的健康教育来说,它必须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和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 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3.1 健康教育的方法。对于体检中心来说,如何对人群进行一个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应该充分利用体检的环境、张贴一些图文并茂的有趣的宣传画来进行宣传,这样不仅可以让体检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还可以减缓消除体检者内心的恐惧;同时,医生在体检过程中,对体检者的提问应该根据体检者的特性来进行,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宣传之外,体检中心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对单位组织的体检,体检中心可以对体检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并派有经验的医务工作者来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科普讲座的方式为体检者讲解病情的发病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另外,体检中心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营造一个很好的人文环境,采取观看电视讲座、光盘知识讲座、多媒体教育等各种辅助方式来进行健康教育。

3.2 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体检中心的健康教育来说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的教育,首先是体检前的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在对体检者进行体检之前,应该提前针对相关体检的项目对体检者进行宣传指导,告知他们相应的注意事项,确保检查结果有效。比如在体检前的24小时内都不能喝酒,体检前三天饮食务必要保持清淡,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对于需要做超声波检查、需要采血的体检项目都应该提醒体检者体检当天需要保持空腹,做盆腔B超体检项目的时候需要憋尿等注意事项。对于糖尿病受检者应配备自身合适的食物等,女性在月经期间都不能坐妇科检查等,这些都是体检中心在体检前应该做的健康教育。

而对于体检中心在体检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体检者进行各项检查的时候应该为体检者提供一个合理有序的体检流程,在每个体检项目进行之前,应该仔细核对体检者的信息,并为体检者介绍该项目的检查目的,在检查过程中应该做好哪些配合以及检查后的一些注意事项,解答体检者的各项疑问,并耐心细致的给予科学、客观的回答。

对于体检中心的体检后的健康教育更应该重视,在体检者检查完所有的项目之后,就应该对体检结果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客观的评估并得出体检者的健康状况,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体检后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主要是通过体检结果,对体检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体检的结果,对体检者进行健康教育,全面指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习惯,培养并保持良好的性格,对体检者的饮食进行合理的指导,并控制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使体检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意义作用;方法改进

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指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依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进行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增强幼儿的健康不仅能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有益于多种疾病的早期预防,为其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怎样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呢?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如下:

一、要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幼儿逐渐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的教育。

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首先是健康知识的传授,一是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会健康,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二是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意识才知道要这么做,使行为产生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三是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二、选择适宜于儿童的培育方法

幼儿健康教育的方法一般有观摩、共同讨论、自我学习、动作技能练习、感知体验等,《纲要》要求“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1.引导幼儿亲身感知体验。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启发幼儿通过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地方,使幼儿知道了食物在身体中经过的器官,并且通过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从而了解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

2.反复练习一些生活知识。通过技能行为训练,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例如,穿脱衣服、叠被子等。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学习怎样刷牙、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

3.根据活动需要进行情景表演(包括木偶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对幼儿讲一些有关健康的故事和儿歌,通过浅显的故事内容,让他们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简单道理。

三、注重日常行为的引导

1.培养自理能力。《纲要》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活动。例:小班午睡后孩子穿衣服、裤子很慢,都坐在床上等着老师帮忙,于是笔者想到用儿歌激发幼儿自己穿衣裤的兴趣:"小朋友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呜呜呜出了山洞真高兴。"孩子们边说儿歌边完成了穿衣裤的动作。这样把游戏运用到生活中,孩子们又高兴学得又快。

2.培养卫生习惯。殃及全国的"非典"留给人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提高国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所以,在生活中笔者和孩子们一起争当"环保小卫士",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环境卫生,并设计了主题活动“争做健康的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3.争当健康宝宝。 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儿童的饮食必须符合儿童体质。要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意识地向幼儿灌输一些饮食制作及营养价值,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偏食的危害。孩子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于是笔者把很多蔬菜、水果“艺术化”后介绍给孩子们。例如:我们班的吴展宇间食不吃水果,笔者就把橘子剥开,告诉他你看橘子多象小船呀!让小船划进他们的海洋吧!这种方法不仅让吴晨宇开心的吃完橘子,其他小朋友也纷纷效仿。为了帮助幼儿改进偏食的毛病,笔者还设计了''争当健康宝宝"的主题活动,看看哪个宝宝的脸色最好、身体最棒,让幼儿了解饮食对身体成长的重要性。

四、加强幼儿健康教育的管理

1.加强幼儿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关于健康教育方面的文件和条文很少,只有1990年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会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1992-1993年国家教委分别下发的《中小学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较少,所以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部门要在贯彻落实上述两个条例之外,进一步加大管理的力度,并能督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部门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

2.提高幼儿园健康教育人性化管理的水平。要制定合理的幼儿园管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制定幼儿园管理办法时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则,既要尊重教师和幼儿的权益,又要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具体做法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赋予教师一定的教材选择权;第二,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时间;第三,实行问责制。对幼儿的各项事宜都安排专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直接找负责人。可见,幼儿园如果实行人性化管理对健康教育的实施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学期儿童;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教育幼儿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强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由于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系统的发育以及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再加上学前儿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弱,易于受到伤害。所以,学前儿童需要成人的精心养育和帮助,更需要鼓励学前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动,通过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1]人处在生命历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关注健康问题,都要时时掌握健康信息和知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否则,健康就会远离我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奠基阶段,关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学前期的生命质量,又能为人一生的健康赢取时间。因此,对学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提升人一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儿童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儿童智力发展、品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健康既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多姿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新颖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充分满足学前儿童活泼爱动的心理需求,帮助幼儿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创造健康美。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幼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去体验周围的世界。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教师在选取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学习,让幼儿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组织、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制定活动目标要科学,选取活动内容要科学,选择活动方法要科学。所谓遵循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形成科学、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负责,既要考虑到幼儿的现实发展,又要考虑到幼儿的终身发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幼儿将要达到的水平,要善于在两者之间形成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幼儿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绝不能只顾幼儿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终身发展,既要让幼儿充分自由发展,又不能让幼儿养成懒散的坏习惯,要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唯一的,每个幼儿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幼儿。教师要注重个别差异,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还要关注到个别幼儿的需求,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还要辅之于个别活动或区角活动,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既需要幼儿园的努力,还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全方位地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2]庞建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12.

第8篇

健康教育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全国在校大学生已突破2000万,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7~22岁,处在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由于他们还缺乏丰富的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会表现出幼稚或片面,产生矛盾心理,甚至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①自卑: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评价过低,对自己没有信心,心理承受力很差,经不起刺激,经常多愁善感,容易产生猜疑心理,瞻前顾后。有报道,某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有57%的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1]。②社交障碍:主要是自我防御心理过强,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有报道,高校大学生中84%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其中57%学生存在社交困难[2]。③懒惰:大学生普遍存在懒惰的表现。④狭隘:很多大学生喜欢斤斤计较,对一点小事都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心胸狭窄。如云南大学生物系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同学打牌时被同学怀疑作弊,就对同学怀恨在心,将3名同学残忍杀害。⑤抑郁: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据调查,广州医学院学生抑郁症检出率为80.6%[3]。每年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⑥焦虑:由于学业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竞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⑦过分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娇生惯养,常常以自己为中心,缺乏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的精神。

大学生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健康知识匮乏,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和性生理知识。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存在不良刺激。

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一直没有被纳入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传授,一直游走在学校的边缘,有的学校把它作为选修课,但也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和计划,随意性很强,教学质量存在很多问题,而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尤其是工科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是我国未来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为国家培养合格、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繁荣,社会的多元化和两极化,也相应的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大学生也必然受到冲击。他们不仅需要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已面临严重的威胁,大学生健康教育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葵.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调适.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1):52-53.

第9篇

1.1健康教育入社区工作,我社区首先针对接种反应处理的相关知识着重进行了宣传。疫苗接种后,会出现一些不适现象,这在疫苗接种中都属于常见的反应。但这些常见的反应,却会因为孩子的父母缺乏疫苗接种知识而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使孩子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给父母带来压力加重了负担,同时还会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阻碍了计划免疫工作的进展。为此,我社区通过健康入社区的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和宣传方式,对疫苗接种反应如何处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着重介绍和宣传讲解。我们将儿童接种后哭闹、发热、易怒、局部红肿等症状和副作用的反应实例进行归纳,然后在其后列出儿童在发生该反应后的处理促使和应对方法,整理编辑成册,发放给家长。在发放的过程中,告知家长,在儿童出现诸如此类的副反应时,按照册子中的方法进行处理,学会家庭护理方法,使孩子的副反应尽快消失。尽量多与儿童的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特别对那学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更要格外关注,他们的疫苗接种知识相对更加瘠薄,通过健康教育让他们提高儿童计划免疫的知识,让自己的孩子在疫苗接种后出现反应及时处理避免加重现象的发生。健康教育入社工作不仅消除孩子父母对免疫工作的一些误解,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使得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不再发生,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2健康教育工作与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相融合。对于即将分娩的产妇,医院和医务人员有义务和责任对产妇和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要对告知他们有关新生儿的相关疫苗接种知识,并在第一时间(24h内)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卡介疫苗,同时发放疫苗接种登记卡,通知其他疫苗接种单位、具体时间和有哪些手续。这个阶段,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还要向新生儿的家长计免的相关资料,如《家长需知》等。有些家长觉得新生儿,太小了,不舍得打针,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要有耐心向他们解释新生儿容易被传染和传染病的危害,通过健康教育让新生儿家长主动积极配合,按时接种。此外还告知新生儿家长新生儿都需要接种哪些疫苗,具体的接种时间和相关的注意事项,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到前面,避免孩子在接种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加重。在最近的几年里,在健康教育的帮助下,我社区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一直开展的非常好,常住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始终在97%以上,新生儿的建卡率已经达到100%。

1.3健康教育入社区对流动儿童计免工作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种疫苗,因其流动性加大了计免工作的难度。由于大部分的流动儿童的父母相对文化水平低,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对孩子关注不足,总以为不会就传染给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侥幸心理。加之流动人口工作的忙碌与辛苦,他们很少接触报纸,杂志或收看相关知识的电视节目,对于此方面宣传的知识对他们很难奏效[1]。为此,这就需要我们的社区居委会通过健康教育方式对他们进行宣传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入社区的活动,对他们进行常规调查摸底、宣传和教育,有的放矢的面对面交流,使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这些流动人员能获得相关的儿童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加强卫生保健意识。社区健康教育将重点宣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危害。儿童享受免费疫苗接种的国家政策和疫苗接种时间和机构的地方。通过宣传教育模式,真正的将孩子计从面对面的传授知识的流动儿童的父母。通过健康教育入社区,我区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已经达到91%以上,建卡率到达95%以上。

2健康教育入社区后,提高了儿童计划免疫质量

为了解健康教育入社区活动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角色的重要性,我们调查了本社区6周岁以下孩子的父母。计免人员要与幼儿园和居委会密切合作,在幼儿园或居委会这样的公众场合举行健康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疫苗作用、传染病相关知识、疫苗接种程序、注意事项等,面对面的对儿童家长进行详细的的讲解。为了调查健康教育效果,特别进行了健康教育讲座的问卷调查,问卷由家长自行填写,统一发放统一回收。

3打造社区专业护理队伍,提升新形势下计免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