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2 10:58: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

第1篇

关键词 浅析 中职语文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前些日子,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次关于《陈情表》的文本解读活动,各位同仁对文本的解读一改过去的唯教参论,进行了多元化解读,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与大家交流之后,仔细回想解读的内容,总觉得有一些解读不是很妥贴,出现了一些过度解读和取悦解读,这样的解读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没有好处,反而造成学生的偏离文本,对于教学没有任何益处。

例如有的教师认为李密写的孝情是虚情假意,认为李密为了自己的名节,假托孝情达到自己不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对蜀汉尽忠尽节的声誉。有的说李密所写之情是矫情,将《陈情表》看成是李密的处世哲学,李密懂得变通,懂得不作无谓的牺牲,懂得如何在乱世求生存求保全家人甚而求发展。不要将《陈情表》当成至真至性的文章来读。有的观点认为李密所写之“情”更偏向于“事情”“实情”而非“感情”,其孝情只是作者在擂未境中智慧行文时凭借的一种手段而已。认为李密辞不就职有三种原因:一是李密确实有一个需要供养的祖母刘氏;二是李密是蜀汉旧臣,有怀旧思想,对于晋灭蜀汉有些不服气;三是李密认为做官如履薄冰,晋朝刚刚成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究竟应该怎样对《陈情表》进行有效多元的解读,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我认为还是要要基于学情,还要体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并且要符合大众主流价值观。

1解读要遵从文本的本质,依据史实

(1)《古文观止》中对《陈情表》的评语是“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2)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3)北宋大文豪苏轼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4)晋武帝信守诺言,李密走上为官之道。《晋书.李密传》中有言:“后刘终,服阕,复以冼马征至洛”。

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陈情表》写的是至孝之情,顺忠之心。文章能深深打动晋武帝的也是这一点。当然让晋武帝欣然接受李密的“辞不就职”还有别的原因,但孝情是主要的,这与当时晋武帝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吻合的。《陈情表》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为孝道的典范,影响深远。

2解读要体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课堂上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到教学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所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就会让学生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不仅影响立德树人,还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解读出李密的虚情假意或矫情,就会让学生对古代的文人产生一些不好的印象,从而怀疑古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怀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抱负。而当他看到史实的记载时,又该怎样去解读呢?我以为是不妥的。如果文本解读是为了出新出奇,这样的解读不要也罢。

3解读要关注学情,并且要符合大众主流价值观

例如学生在学密的《陈情表》时,对于古代关于忠孝了解不多,理解不够,体会不深,对古语说的“自古忠孝不得两全”更是难以理解,为什么尽忠就不能尽孝,尽孝就不得尽忠,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尽忠尽孝都是很遥远的事,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更是难以体会到尽忠尽孝的两难尽地。如何进行文本解读,这是需要教师进行课堂预设的。应从李密的悲情、孝情、归顺之情和尽忠之情进行解读,符合大众主流价值观,也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所以应该对悲情和孝情进行重点解读,因为学生对于悲情和孝情还是有所感触的,只要教师能调动起学生在生活中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和父母抚养孩子的不易,就能感受的李密与祖母的相依为命,情感至深。有了孝情做基础,李密的一切言行皆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教师抓住悲情、孝情、归顺之情,尽忠之情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更利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对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有好处的。文章以事动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千古一文,实在是实至名归。而一些脱离主流哗众取宠的个性解读让文章失去光彩,让人性蒙上阴影,让往圣情何以堪?

因此解读文本需要理论支撑,而不是心血来潮、别出心裁。不负责任的解读会误人害己,所以解读要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 王彬.古代散文鉴赏辞典[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G633.3

文本是由信息符号和语言符号构成的文字材料,人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思考和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主观性和差异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如何改革阅读教学方法,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本大意

每篇文本材料都有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分布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位置,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从整体把握文本大意。例如,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中,课文标题就阐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开展的;同时,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学生通过对于本文标题和关键句的解读,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基调,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文本解读的效率。

二、把握文章细节,体会文本情感

文本中有一些词语,能够精准而细腻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对于这些细节词语的深入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涵,体悟作者感情,使文本解读透过表象直达本质。例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缩”、“攀”、“倾”几个细小的动作,不仅传神而直观的表达了父亲行动不便、动作迟缓的状态,也含蓄的表达了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并侧面表现了作者对于日渐年迈的父亲的怜惜和依恋之情。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字眼进行认真的品味和反复的琢磨,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连环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字、逐句、逐层的加深对于这些细节的理解,使学生最终透过文字表象发现潜在的内涵和情感。在《背影》一文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了“缩”、“攀”、“倾”几个动词来形容父亲的动作?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父亲怎样的情感和想法?作者看到这一幕的心情如何……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透彻领悟。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本

每篇文本材料都是由字、词、句、章构成的一个整体,字里行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从而更加清晰的掌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语言逻辑。例如,《济南的冬天》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能够更加清晰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对于文本有更加深入而透彻的理解。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按照文章的逻辑关系给文章分段和分层,并概括每段和每层的主要意思,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激发文本解读的兴趣,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四、联系生活背景,领会文本内涵

文本解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上的。文本解读如果脱离了生活践,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根本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使之为文本解读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例如,《羚羊木雕》讲述的是两个女孩因为一只羚羊木雕而引发冲突,并最终和好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与初中生年龄相仿,所讲的故事也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个人演讲或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讲述或表演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并抒发自己的感想,使抽象刻板的文本资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在面对父母质疑时候的错愕、委屈的心理,在面对朋友时为难、羞愧的情感和重归于好之后仍然失落、愧疚、伤心的情绪,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透彻的解读。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文本解读方法和理念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的技巧和效率,使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阳.有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文教资料,2015.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歌 文本解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如何对诗歌进行更好的解读成为目前教学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在学习诗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的解读能力不足,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新颖,本文将对这一课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诗歌文本的含义

诗歌实际上是一种文学体裁,既有诗的隽永又有歌的韵律。是一种形式短小,语言精练、感情丰富、意境优美的文学体裁。从内容上说,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1]诗歌也不例外,高度凝练了生活中的情感。从题材上来看,诗歌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描述事件的,有反应自然田园生活的,有描绘祖国山水的,有缅怀古人古迹的,有描写战乱民苦的,有抒发儿女情长的有写鸿鹄之志的等等。情感丰富,内容广泛。在形式上,语言短小精练,言辞优美,韵律和谐。诗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有很高的文W鉴赏价值。

二、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本解读的意义

通过对诗歌的基本了解,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文本解读的意义显而易见。首先,教学中正确解读文本,有利于师生互动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诗歌是一种智慧的凝聚,在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抛开客观限制因素,身心完全融入到诗歌的气氛中,平静的感受诗歌的意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主观意识,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良好的诗歌文本解读有利于提高诗歌的教学水平。良好的文本解读状态,教师不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与文学素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方法

诗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提高诗歌教学的水平,必须要讲求方式方法,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具体的方式方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诗歌解读能力

教师要想带领学生更好的解读诗歌文本,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素养。注重文学积累,多看好的书籍,特别是古诗词,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感受,仔细鉴赏,也是为教学打基础,在不断地阅读过程中,文学感受力,文学审美力都会得到很大提升,这样本身文学底蕴就很深厚,在教学中自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2]在诗歌的教学中,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教师的文学魅力,受其影响,自然会对诗歌文本解读产生兴趣。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引导。这样诗歌的文本解读才能顺利展开。

(二)诗歌教学注意细节解读

所谓“细节就是一切。”[3]在诗歌的解读中,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诗歌的情感表达细腻,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处景,一件事…都会表达出强大的意蕴,这就需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教学案例:如刘永的《雨霖铃》有这样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凄凉。一个“晓”字一个“残”字一写出酒醉一夜,然后通篇,作者并未写酒醉,这就是细节之处,需要我们解读。体会,感悟。所以说细节往往是解读诗歌情感,意境,神韵的关键。

(三)开阔学生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学生当然也是主体。所以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诗歌的解读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而要想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就要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想象力。学生要多度书,读好书,只有拥有大量的文学知识,受过良好的文学熏陶,对文字的敏感程度才会增强,文学底蕴深厚,学生对文化的感受力才能增强,这样在解读诗歌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从诗歌的背景、内容、形式、意境、内涵等各方面去欣赏,能够切实在诗歌中感受到其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把知识与情感相融合,完全领悟诗歌的美感。情感达到共鸣,诗歌文本的解读自然完成,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文学品位自然上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育中,诗歌的文本解读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注学生能力提升,思维发展是关键。通过转变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拼读诗歌,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走出来,提高主体意识,切身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修养,真正愿意走到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认识到诗歌的价值,这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曹文生.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探究[D].渤海大学,2012.

[2]张华.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J].语文建设,2014,(20).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

诗歌源自于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也是对诗人心境的解读,了解当时环境背景上,人们的心理特点和时展情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诗歌内容,很多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对诗歌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分析,而没有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及情怀,使诗歌教学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诗歌教学向机械化教学模式发展,影响了诗歌独有的韵味。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和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能够有效挖掘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是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

文本解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学接受审美的过程中,读者通过直接的知识内容和人生经历,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体会,感受文本中的生命意义和文学价值[1]。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是一种具有强大凝练性的文学体裁,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能够深入了解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怀,感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思想状态,加深对历史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尚书・尧典》中所云:“诗言志,歌永言。”

(二)诗歌文本解读的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主要具有体验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以下为对这两种特点的具体论述:

1.体验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体验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读者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解读必须遵循“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原则,在对诗歌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挖掘在诗歌背后所表达的人类真是情感[2]。

2.生成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生成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中,有很多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在对这些诗歌内容的解读过程中,要注重将新时期的时展特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解读的价值和意义[3]。德国著名哲学思想家伽达默尔曾说过:“对一文本或艺术作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新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具体策略

在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诗歌文本解读的内容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和发展规律等内容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教学的价值,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切感受。

(一)抓住文本细节,分析诗歌内容。

细节是展现诗歌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诗歌中的细节都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歌中的细节主要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大类别。静态描写主要有肖像刻画、场景描述等内容,而动态描写主要为人物行为描写、心理动态描写等内容。在诗歌本文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根据诗歌文本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深层思想空间和隐含的情感内容。例如在对《归园田居》这篇诗歌的解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性本爱丘山”、“池鱼思故渊”等语句,感受到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出了陶渊明对和平、美好、闲适生活的渴望,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怀。

(二)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历史意义。

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特点,才能够真正的“换位思考”,理解当时诗人创作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却从来没有气馁,诗歌创作于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于黄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也展现了他大气、豪放的性格特点。对诗歌本文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够更加理解诗人的创作心情。

(三)注重问题引导,深层解读诗歌。

有效的问题引导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认识,提升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等问题,带动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可以不断加深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断提升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掌握程度和深层次理解。

三、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红彩.人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本解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05).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文本解读 误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当在新课改的浪潮下,语文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更高的语文素养。语文现代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生、教师、文本等等都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面。文本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文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生活状态或思想的结晶,是编者煞费苦心选编进教材的内容。而文本是教学中的本源。

现代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对现代文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所谓解读文本就是学生、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探究、建构过程。其实这正是学生、教师与文本本身、文本的作者或译者、教材编者等的对话过程。文本解读的过程充分体现着阅读主体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对文本的解读效果如何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现代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几种误区

现代文教学中,学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有一些误区:

一是“空架子”:所谓“空架子”,即师生对文本的关注冷漠化,甚至脱离了文本,泛泛而教。

在上《肖邦故园》一课时,本人按照由感知到理解到探究的递进式规律设计了感知性阅读题目:问题1肖邦故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问题2肖邦故园有哪些特点?理解性阅读题目: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闻名,那么故园与音乐到底有什么联系?探究性阅读题目:问题1肖邦音乐对世界有何影响?问题2肖邦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问题3在写景时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那是什么?问题4文章最后写景用意何在?

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理解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题目无从下手。原来,学生不了解波兰的历史,不了解肖邦的生平,很少听到他的音乐,这样的隔阂只能靠教师的补充弥补。整体把握好本文的爱国主义基调后,要细细品读文本。如果不结合文本,很多人会认为肖邦的音乐是波兰人民战斗的武器,事实上本文中提及的肖邦音乐是“朴素、淡雅”的,不是直接号召人们去战斗,这种文化的深层影响值得探究。

教学中需要从文本的重要语句入手,如“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到了肖邦之家,你会亲眼见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不可或缺。有时以它们入手提出问题,也把教学衔接得更好。

脱离文本空谈情感或写作技巧是荒谬的。干巴巴地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找到答案,这个学习的过程是被动且生硬的。现代文教学中遵循整体把握-局部感知的原则。对文本的解读不是空喊口号,必须深入细致。

二是“花架子”:对文本的解读不客观实际,教学过程分散或游离主题。

教师在教学错误地引导,把学生带离文本的本身,游离于主题之外。有些人为了公开课,在教学中一再补充课外知识,恨不得一堂课变成表演课,对教材的处理虽说是灵活机动了,但对文本本身探讨得不够实在。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

滥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把课件做得特别精美,讲《斑纹》就不停地展现各种生物的图案;讲《父亲》时,就放许多父亲的形象。这些画面的确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知文本提及的对象。但是语文现代文教学的应该以解读文本为重,不能只做一些表面的东西。

三是“小架子”:对文本的解读过于局限,没能跳出小圈子。

例如在上《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课时,中规中矩的上法就是按部就班地先分层次,开头总启,中间部分对徐老师的“给我印象最深”和“受益最多”作个介绍,结尾写作者对徐老师的怀念之情。在介绍“给我印象最深”时主要是外貌和行为习惯的介绍。“受益最多”围绕先生选编教材、朗读、批改作文几个方面展开的。在把这些内容解决后品味文本的语言,边读边笑之后得出结论:作者语言幽默。

这样的一节课下来,课容量明显偏小。这个散文专题的名称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言下之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学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过程中,就应该贯穿对语言的品味。在品读到写徐老师的外貌和习惯的语句时,结合专题特点,要能够体会到作者描写细腻、人物个性鲜明。在在品读到写徐老师教学的语句时,要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人物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令学生受益非浅。之所以先贬后褒,是为了更加凸显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这篇文章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这堂课应该设计一个课堂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习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课堂效果才能显现。

“小架子”的思路较之“花架子”是正确的,但不够灵活开阔,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没有能够结合实际生活,深入探究下去。

二、现代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若干策略

1、教师合理地导读。教师不要游离文本之外,教师先于学生接触文本,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正确和深入。平时要多花点心思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文本本身。对学生的引导要适当。教师常常抱怨道某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怎么还是解答得不好呢?其实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积累情况、认知情况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提倡学生学会自读。文本解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主体存在差异性,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对于一些简单的文本,学生可以自读。一些有点难度的文本,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也可以尝试自学。读文章时可以采用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的方法。学会精读文本。有许多精彩的文本,需要阅读主体精读。读书的过程应该静心。在这样一个阅读过程中,才能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思想的深刻。

3、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学生自学中勤动笔、勤思考,整理不理解之处,课堂上可以集体探讨。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可以设计一些重点或者难点,找到切入口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不但有利于解决难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第6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阅读指向存在偏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语文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课堂上却不愿意参与阅读学习活动,导致学生阅读效果相对较差。这部分学生阅读指向存在偏差,他们将阅读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但是却不愿意进行文本细读,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效果。

(二)教师过多的解读文本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文本细读环节对教学存在错误的认识,将文本细读作为教师的细读,在自身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析,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效果,但是不利于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阅读能力也无法得到显著地提升,同样对文本细读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有效性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正是接受阅读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正是塑造良好阅读习惯的时期,这些都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不应该马上给学生讲解,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尽可能的自己理解课文的主旨。第二,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课文,也可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了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老师可以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解疑答惑,对每天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进行奖励,增强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细读欲望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细读欲望,促使学生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升文本细读教学效果。

(三)整体把握,局部细读

文本细读并不意味着对全篇文章进行深入解读,而是应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精彩处进行深入的解读,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等,并且让学生基于整体和局部的层次性阅读,对文本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等形成系统的认识,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四)深入浅出,把握阅读规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成长空间巨大,因此教师每一次教学解析对学生来说实质上都是文学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和引导,能够逐步完成χ识的学习、整合和内化,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入浅出进行阅读引导设置,循序渐进的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逐渐掌握阅读规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保证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能够得到逐步的提升。

(五)教师积极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原有大家一起回答、一起讨论的模式,转而采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学习,并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其次,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在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后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之后表达自己的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片,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六)合理拓展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的合理开展也是增强文本细读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为课堂文本细读作准备,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细读成效。如在对《植物妈妈有办法》讲解前,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学生必然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对神奇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可见,课外阅读活动的合理设置也能够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相应的辅助,促使文本细读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七)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入思考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并且思维能力比较活跃,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还没有正确的辨识能力,因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引入一个正确的轨道,提高学生正确辨识新鲜事物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小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思考不仅能够让学生精准的掌握文章的主旨,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细读文本是小学生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文本细读的质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进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当前文本细读教学现状,提升文本细读教学有效性,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肖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3(6):141-141.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突破;难点

语文教学中一些句子的含义或是人物形象的理解等重点、难点,是教师很难讲清、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一旦把握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避重就轻、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一些学生也是看到需要理解和思考的难点题目就放弃,只是了解了课文的生字词和写作背景、大概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说明对象特征或是知道了论点论据就以为学完了,对记叙文中的句子含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等没有深入探究,只学到了表面,没有深入到课文的内涵,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改变这一学习状态,集中精力和时间去了解、解决重点问题,促使学生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文本,进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一、善于设疑,抓住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设疑提问,在启发学生思维意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教师要把握作者所运用的个性化语言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和通过对“奥楚蔑洛夫”的分析,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作者契诃夫是怎样通过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狗咬人’事件的几个判断变化,描绘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呢?”这样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学习和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分析与探究时,教师可以提出“文中狗的主人是谁?”“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会变来变去?”“文中对警官穿、脱大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是什么原因造就奥楚蔑洛夫的善变?”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达到突破文章重点的目的。

二、深入分析,突出重点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还应利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从时代背景、作者心理特征、叙述顺序等方面分析文章,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首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看云识天气”的方法。教师在讲到“方法”时,应适当地做深入分析,从云的形态上看:比较轻、薄的云,说明天气是晴朗的,低而厚的云,说明是阴天;从光彩角度上分析:“晕”、“华”、“虹”、“霞”代表是晴天。这样在进行简单概述和深入分析过程中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并掌握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三、要避轻就重,抓住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避轻就重,抓住文章的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外,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量,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教师要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了解重点、难点后,教师可以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部分进行分层次地讲解,如在“山野对歌”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唱歌人”,在“山路漫歌”中主要描写了“唱歌的环境”,在“村寨传歌”中重点描写的是“唱歌的场面”,这样把文章归纳为三部分,让学生清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分层次的讲解,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进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恰当启发,紧扣难点

教师还可以紧扣课本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在分析文章重、难点:分析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作用。这样能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从而理解“孔乙己”的人物性格特点。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给予学习启发和点拨,如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形态造就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这样适当地启发学生,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涵义,进而促使其突破学习难点。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重要性;方式

俄罗斯的伟大作家高尔基回忆,他曾在10岁的时候读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纯朴的心》,并且对这篇小说非常痴迷,觉得其中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然而,当他打开一页书,对着太阳光细细察看时,却什么也没有找到。究其原因,高尔基其实是被小说的文本深深吸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也应多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理解其中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一、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课文往往都是由专家精选出来的经典作品,普遍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只有深入、仔细地进行文本解读,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景、意,才能获得心灵的震撼,进而学以致用,写出优美的文章。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文本解读的方式

(一)文本解读要沉入词句,咬文嚼字

著名学者南帆指出:“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即在细读文本时,要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体味,既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蕴涵的意思。因此,在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沉入文本的字、词、句、段,咬文嚼字,从一字一词上找差别,从一言一句上看深义。只有读透教材,才能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看到作者笔下活生生的人物和绵绵不绝的亲情,以及作者潜移默化的爱。比如,在对课文《倾斜的伞》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细细品味:为什么外公“含笑不语”?为什么“不知何时”“我”开始撑伞?为什么“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通过沉入词句,咬文嚼字,学生最终在文章的细微之处品味出了其中所蕴涵的真情。

(二)文本解读要多角度、全方位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积极寻找与文本和作者相关联的资料,并将其进一步组合,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从而揭示出作品更新的、更深刻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那山,看水还是那水”,最终获得认识境界的升华,即“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通过学生对文本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解读,其精神境界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三)文本解读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感知、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联想或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天空自由地驰骋。古往今来,许多的文学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一些空白让读者用各自不同的想象去填补,最终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进行补白,就一定会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从而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先放一遍全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翱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启动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三、文本解读需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文本解读应注意细节

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妇孺皆知,诗虽小,却精妙。为何这样单纯的一首小诗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细究起来,缘自诗人捕捉到了几个近乎常态的朴素细节,如举头、低头等,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带领读者走进作品的境界,自由体验,并最终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家心灵的共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提醒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近文学艺术的殿堂,并最终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体验得到刷新,情感得到升华。

(二)文本解读应注意字里行间的感情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带着思想感情去解读。具体而言,教师应充满激情地对课文进行细致解读,让学生充分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感染,进而与课文的意境相通,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以及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解读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文学巨匠茅盾指出:“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同时,根据认知规律,人类对自己所经历过或所熟悉的事情、环境,更容易获得情感体验。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道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对文本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解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的内在神韵,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心灵成长的洗礼,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明海.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之我见[J].吉林教育, 2009(14).

2.王元安.对“文本解读个性化”的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10(25).

第9篇

【关键词】高中 英语阅读 课堂教学 文本解读

高中英语阅读实际上就是挖掘那些在文本当中不易发现的信息和情感以及文化内容,其是学生的启蒙思维,也是挖掘潜力的主要手段。想要加强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加快学生心智方面的发展,应该在高中英语阅读时弄清阅读的实际以及种类。对于文本实施解读,同时在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不一样的情况下,将高中英语培养目标当作核心,提升学生高中英语文本解读的能力,即达到由文本书面知识转变成语言综合能力。因此,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决策略。

一、 重视体裁分析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若想实施高效的阅读,有关教材体裁构造的知识是一个必须关注的要素。将课文体裁当作出发点,可以将文章分成几种类型,分别是记叙文和说明文以及新闻报道等,内容关系到经济和文化以及科技,还有文学等多个方面。在教学工程中,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体裁构造,整篇文章的模式,对于作者创作的特点和方式进行分析,设置对应的问题阅读条件,让学生能够学会多种阅读方式。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第四单元 Making the news这一课程的过程中,阅读部分讲述的是一则新闻报道,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由新闻报道题材当作切入点,对于文本实施解读,应该先要求学生在课文当找出写新闻的五个关键点,一次是标题和导语以及主体和背景,还有结束。还有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和人物以及地点和起因,还有经过和结果。同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写新闻报道应该注意的内容,比如标题尽量简洁化,吸引人们的眼球。报道必须要具备真实性和时效性,搜索文章当中的细节部分,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进而掌握比较稳定,能够参考的体裁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自信。

二、 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想要实现高效的阅读,必须要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站在整体视角理解文章。同时还需要按照下面的流程阅读文章,阅览课文的编排设计,其中包含大小标题,图片,段落构成等,让学生通过阅览之后可以预测出文章讲解的内容,这样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略读,实际上就是使用较短的时间浏览整篇文章,找到课本的主旨句大致意思,确定作者的态度,弄清作者的意图。寻读,实际上就是在较短时间里找到某个具体的信息,读的过程中可以一目十行,无关的内容一带而过即可。精读,也就是仔细的阅读课文,理解全部句子的含义,对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感受课本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当中书信方式写的游记这种类型的文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过浏览标题或者是观察插图的方式对于文章的内容进行预测,之后让学生进行略读,找到每段主旨句或者是关键词,培养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的判断主题句的能力。针对这个文本游记题材的特点,对于学生寻读技巧进行培养。比如主人公在旅游过程中到达的地方实施搜索,让学生清楚文本关系到的专有名词,还有主人公处于的具体地理位置。最后让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将主人公旅游路线画出来。站在体裁分析这一视角,对于文本进行解读,能够引导学生基于体裁这个特点出发,感受阅读材料拥有的范文作用。有针对性的渗透阅读技能到其阅读当中,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加强学生获取和整理文本信息的技能。

三、 重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只有用心挖掘文本,才能够感受到文本精彩的地方,实现思S方面的启发,让情感感受更加丰富,促使阅读教学进一步深入。在教学时间过程中,针对由文化和艺术以及生活当作主题的文本,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单鼓走目标,引导学生对于教材进行解读,建立富含丰富文化情感渗透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已经,体会作者的思维,同时经过推理和评价这些方式,进一步拓展提升学生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素养,由于语言欣赏重视语篇当中语言模式和内容的融合,这种阅读可以塑造学生心灵,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优点,积极和同学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进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解读。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闫慧.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