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3 09:15: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建设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特色专业就是具有优于其它学校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特风格的专业,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它是学校根据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激励性、示范性。专业有了特色就有优势,有了优势就有实力,有了实力就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才培养
方案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资源合理配置、国际合作交流、产学研结合等主要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不同地区的学校,应该基于自身的环境和条件,确定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努力将共性很强的专业建设工作建出个性,建出特色,本文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WWW 的出现将“计算”泛化了,平民化了,“会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必须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有相对优势的知识结构和明显的专业特色。
(2)招生不如以前,表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认可度下滑。就业不如以前,表明社会对计算机教育的认可度降低。但这并不是说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减少了,恰恰相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刚性的,是不断增长的。因为计算学科是一门基础技术学科,在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计算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1999 年高校扩招后,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市场的吸纳能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额,就业压力开始加大;另一方面,IT 行业所具有的技术前沿、更新迅速的特点,使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研发创新能力,还要求毕业生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可适应性、可培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而高校的教育教学还没有适应或者说还没有完全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这一日益苛刻的要求。
(3)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不同地区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趋同情况十分严重。对于较早开设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院校来说,由于经验的积累及国家的扶持,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完善,但对于大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办本科院校来说,较多地是从表面上模仿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未从根本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2.1加强能力培养,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支撑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各种类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要贯穿整个学程,增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增强竞争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对此,我们创建了融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各类技能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2.2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制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统筹培养过程,妥善处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关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定位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并按照“局部优化服从整体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重组,构建了由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和选修课程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符合我系实际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必须贯彻“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基础厚,方向多”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等各类别课程制定适当的学分比例。
3结语
在建设特色专业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和应用各种有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探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而且应用型人才数量巨大、涉及范围广,规格分类培养势在必行,意义深远而重大。在课程设置研究中,必须贯彻按知识点教学,并逐步走向按能力培养的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特色专业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特色专业在高校实现教学改革工作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特色专业的科学建设能够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促进人才的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一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较大的需求,其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满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的突出双重要求,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作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 教学计划失去专业特色
现今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其教学方案与计划目标都太过程序化、模版化。忽略了学校的自身优势和发展,忽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一味照搬重点名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会使学生对大多数区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却无法掌握,好像什么都清楚,却又好像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应积极培养出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整体素质,促使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2 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设定时,依旧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需满足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占据较大部分内容的是一些较难掌握的理论知识点与难点,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实践能力具有较强锻炼的教学比重相应缩小,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有部分高校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自身的培养目标,但在其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造成学生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均无法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效率低下。虽然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具有较大需求,但依旧存在着大量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较为严峻的一个问题。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2.1“特色”的科学定位
对“特色专业”中的“特色”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位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应积极深入社会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对社会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实际的联系,找寻到正确的专业建设方向,促使自身特色得到突出,培养出的人才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特色专业发展中创造出无限可能。
高校对于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还应与社会中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加强对计算机行业的信息建设,将行业中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有效提升。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影响力,帮助加快自身特色专业建设的脚步。
2.2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其为学生创建的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结构及方式,是从根本上制定了对人才的培养标准,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水平及能力。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重点便是改进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帮助实现特色专业的良好发展。应把“基础理论实、应用研发能力强、创新能力优”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高校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此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各种计算机竞赛项目,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等。
2.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应积极实施对青年骨干以及优秀人员的培养计划,对专业学科骨干在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适当地给予相应的奖励,为青年骨干与优秀人才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与交流环境,帮助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学校还应定期选拔一些优秀教师进行进修学习并对其余教师进行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训,以此显著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整体能力素质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给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们一些优惠政策与待遇,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引进高素质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并给予优良的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引进专业人才与培养方面,应着重于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中心,确保特色专业建设的稳健发展。
3结语
在计算机专业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应不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汲取他人的优良经验,自主地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道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促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会就业中,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香港等世界各地高校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内地学生将来内地读书、就业,面对这样一个高等教育不断全球化的趋势。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IT世界的风起云涌,作为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寻找并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是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有利于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与定位,促进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上进一步完善,顺利告别落后的教育方式。迎接务实创新的先进教育方式。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和现状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国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60年代专业教育逐步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则采用学术团体提出的参考方案。从20世纪中期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参考美国的体系,1985年以后,面对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组织结构的日渐庞大,美国的学术团体开始寻求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模式,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并推出“’91教学计划”。但“’91教学计划”及其相关研究报告对学科方法论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影响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关键问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没有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注意到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内涵的逻辑结构,没有注意到学科方法论中典型方法与典型实例在内涵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注意到思维方式数学化的重要意义和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时间与空间制约因素的地位,从而使人们产生“’91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的印象。
中国高等教育参照美国的“’91教学计划”制定了’93教学计划,并延续至今。1995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并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由复旦大学等九所学校组成项目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分类、分层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又启动了35所重点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工程,力图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是在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培养的人才须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l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脱离不了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落后于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速度。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材陈旧、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及动手能力普遍很差,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都较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有批评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或公司的需求”。独立学院作为公立高等学校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为生产相互同意的教育服务而把自有资源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办学形式。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往往依托母体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突出自身的特色。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从而形成有别于母体高校本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特点。
这种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关系到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影响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便找到一条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结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趋势。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改革更新培养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建立一种保持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本专业市场竞争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质量、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改善我国目前软件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以基本适应国家软件产业今后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我国软件产业的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探索、建立与形成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问题;对策;研究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不符。从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的培养目标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旨在培养出更多拥有专业计算机技术和基本知识,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是该专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有很多,但从这些高校专业的开展现状来看,很多都存在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不符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素养,使得学生学习的很多东西都不能得到实践分析,使得教学效果低下。
(二)培养目标的制定比较宽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十分宽泛,导致专业的定位十分不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标应该是以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理论和应用,能够在企业。单位等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网络技术和管理维护计算机等为培养目标的。但是,目前学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过于广泛,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没有受到重视。
(三)没本专业专业特色突出不明显。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的教学计划基本是一样的,并没有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很多学校照搬一些名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使得学校自身的特色无法凸显出现来。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没有突出的特色。无论是专业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基本一样。因而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突出的特色,严重阻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了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以外,还应该具备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也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重要表现。具体地说,一是要完善当前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和课程,要设置专门的技能水平的考核标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论的实用价值;二是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的投入,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验场所,增加学生的自主性,从而也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三是要注重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的真实作用。
(二)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一直都是目前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来说,改进当前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方法联系实际,进一步提升教学课堂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开展CAI教学,以求用最合理的教学管理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加强课程改革,合理选择选修课程。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特点和其专业特色来看,其课程的设置和其专业的发展方向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一些针对性不强,实践水平低的课程内容不仅不会对学生学习起到作用,同时也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不利于专业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合理确定主干课程及其教材,这对于专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确定一定的选修课程,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应计算机课程的同时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合理设置来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计算机科学更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种形势下的高校更应该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在正确认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的形式,合理设置课程课时,进而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努力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应该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并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该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问题,研讨了如何通过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参加学术活动、辅修第二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课程等方法,落实商科特色的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招生规模最大,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研究员,更多需要的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应以人才市场为的导向,融合在相关学科的知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对基础扎实,具有过硬的技术背景,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旺盛。因此,从商科类院校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加快,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增加,从人才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实践能力强,学有所长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开发和网络编程技术;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具备计算机硬件或产品开发的潜力;并且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知识的选修课程模块使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学有所长。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结合现代商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结合,渗透和交叉,培养出特色鲜明并且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3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理论及应用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企事业、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系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通过自身已经存在的商科人文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知识,又有经济和管理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得一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学有所长;同时,和其他院校相比又应具有商科知识背景,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工作。使学生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
4商科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商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来实现的。200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提出了4个参考的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合信息技术方向。
4.1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安排时,即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突出商科特色,还要注重实用技术与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满足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学生要熟练掌握软件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和计算机硬件系统或产品的开发潜力,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从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三类课程入手,构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在商科特色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经管、管理知识和理念的培育。通过教学计划设置商科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际问题,通过讲座或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成功IT企业的案例作为现实教材,使学生在经营、管理和创业等方面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距离。
4.1.1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满足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把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如下表所示。
4.1.2商科特色的建设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商科背景的培养。主要通过六个层次的教学实现,首先,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二门课程;第二,在人文科技选修课中,限制学生选修6个学分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第三,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财税实务、项目分析与策划、行业营销、企业登记运行等专题讲座;第四,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等实习环节;第五,在专业课中,结合学科建设的优势,开设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第六,鼓励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学术交流活动,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发挥商科类院校的特色。
4.1.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内实验、独立开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设置等实现。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计算机导论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大型数据库系统实验、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验场地可以建设计算机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立软件技术校内实习基地,如建立软件技术创新实验室,程序设计基地等。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要。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5综述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通过培养方案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术交流活动、辅修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课程等方法,具体落实学生商科背景、经济管理的知识培育,发挥商科院校专业教学、科研优势。
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软件技术创新校内实习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促进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商科特色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孙吉贵,樊晓桠.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为各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高校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计算机学科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因此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学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进而更加符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所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将提升学生能力、强化计算机技术应用作为培养目标,探究全新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1.教学内容创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要不断创新,变化极快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学模式一同随之改变,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掌握最为前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内容极为重要,能够使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变得多元化、科学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此外,在教学内容中还应该融入市场需求元素,也就是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2.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当前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运营和管理中,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高校应该看清市场发展形势,明确计算机在社会当中的应用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创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出职业性和针对性的特质,提升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发展计算机能力。
3.形成特色化的计算机专业。当前各大高校中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促使高校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同时社会也对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建设特色化专业,形成与众不同的培养模式,在系统的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细化专业内容,并将计算机维护、系统建设与运行等相关技术融入在培养机制中,促使学生更好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高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电路与电子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同时要掌握各项知识学习的顺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系统软件分析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维护等技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通识教育课程。一般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分选修和必修,其中必修的课程有公共英语、体育、思想政治等;选修包括经济管理、人文与社会等。通过通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w、美、劳全方位发展。
3.专业前沿课程。应根据实际的计算机岗位需求为学生设置专业课程,进一步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包括选修和必修两种,其中选修课程有ORACLE数据库、多媒体技术、Delphi程序设计、J2EE技术等;必修课程有网络编程和.NET构架及应用。嵌入式系统方向选修的课程有:嵌入式数据库、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必修课程包括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基础。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的进行,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适应实践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规范计算机操作,学生从中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学校应重视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训项目,同时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也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同时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不但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同时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总之,高校应该迎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石龙.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4):108-111.
[2]王月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2015(18):92-92.
关键词:计算机 人才创新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制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不同于相对成熟稳定的传统学科,该学科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突出,因此,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己经不再满足新时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教育的需求。计算机学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重新调整,严格执行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和“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的规定,同时从本校实际出发,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培养体系,完成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的范围很广,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知识创新体系、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创新体系等等。此外,还要把上述体系融合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进行细化,最终实现基础扎实、软硬兼通,同时兼顾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培养方向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体系的措施
(一)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课程知识创新体系
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和通信工程共五个专业,各个专业既是独立的专业又相互融合,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是学院的龙头专业,因此我们在制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时,并没有把它当做一门孤立的学科对待,而是立足学院的高度建立了一个各个学科既互相融合、又互相促进的课程体系,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打通五个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建立学院的基础教学平台课,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除了学校的公共课外,学院的课程分成三个层次:学院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特色课,如图1所示。学院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被视为该专业的“看家本领”。此外,通过专业特色课,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出口,前者偏重软件,后者偏重硬件,做到了软硬并重。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课程知识创新体系。
(二)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本科教育在强调理论深度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放到一个足够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和落实,直接决定了人才的素质和培养质量。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不仅可以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大大拓宽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网络教学平台一般包括管理员空间、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是主体部分,并且功能基本一致。教师空间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两部分,如图3所示。在教师空间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文件、题库、实验材料等,从而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少的不足,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提交作业、批改作业。因此,网络平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实现教学和实验的网络化,大大拓宽了课堂教学。
三、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体系的思考
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将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实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由于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将其中的各项内容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践当中。首先,要精心设计本学科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然后,要进一步地通过培养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最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体系,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有个新的发展。参考文献:
[1]张丽萍.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科学,201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我国工科教育中在校生最多的专业。为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教指委”)从2001年起结合国际上工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经深入调查和广泛讨论,于2006年12月出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作为对《规范》提出的“规格分类”战略思想的探索与实践,经计算机专业教指委申请,教育部高教司于2008年初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项目的立项,同意14所高校参与《规范》的试点工作并将其纳入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试点工作的执行期为3年,由计算机专业教指委负责项目的指导、检查和验收。
试点工作分为4个专题,分别是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面向本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科学型与应用型兼顾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试点工作的内容不做具体规定,各试点学校参照《规范》的内容,在满足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自主组织实施。总的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倡导特色;以学生为中心,勇于突破学科传统含义的局限;实现目标、定位与追求的相适应。通过项目的实施,加深对计算机专业发展战略的认识,形成更全面的中国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总结发现具有示范意义的办学实践,帮助有关院系推进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其中,探讨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14所高校试点工作的共性特征。
试点工作自2008年初启动,14所试点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规范》给出的方向建议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方向选择、不同方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也为计算机专业教指委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2年多的时间里,《计算机教育》杂志一直关注该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与试点高校的项目负责人进行持续深入的交流。在各校改革初具成果之际,我刊特邀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济南大学副校长杨波教授,各项目主持人和14所试点高校的专业负责人,分期总结各校试点工作的成果、经验和体会,使试点工作的成果能为更多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共享。
1、自动化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对应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200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评为第一,2006年评为第二,2011年研究生培养评为第一,2012年评为第二。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国家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国家首批一级博士点授予权,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4、采矿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5、机械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