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3 09:15: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人们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在企业各个机构和部门实施管理及协调中的关键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社会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经营业务种类纷繁复杂,有些企业尚未建立全面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机制,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确保企业内部审计持续、有效进行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当前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策。
【关键词】
内部审计 风险 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模式相对滞后,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很难做到对市场风险的应对,因此,企业越发展,企业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加快转型的“催化剂”,是企业发展的“航标仪”。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过程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只有把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内部审计达到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速发展。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内部有关高风险业务的制度规范没有及时更新
企业所从事的期货、股票等高风险业务所依据的规章制度仍然是在业务起初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政策的不断更新,企业没有对相关业务制度进行调整,制度内容较为陈旧,涉及范围比较狭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个别企业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目前,个别企业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审计工作仍然单单依靠审计外包或者集团本部审计督察部,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导致有些小风险变成大风险,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且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网络体系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而且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审计专业知识培训,审计知识薄弱。另外,集团公司与各下属企业之间没有一套健全的内部审计网络体系,下属企业的审计风险不能及时反应到集团公司。
4、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状况不了解
在实际审计业务中,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仅局限于对会计凭证的复核,忽视了企业在业务流程上的缺陷,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应其经营成果。
5、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参与风险控制的程度不够
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基础薄弱,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较差。内部审计工作是要求规范性很强,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终结阶段。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几乎很少的人能够严格按照规范化的审计程序开展业务,审计取证随意性较大,所取得的证据证明力较差。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
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但是内部审计风险是可防可控的。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最终目的都是有效地控制风险,而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所采取的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策略,对于可控制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对于不可控制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出其根源,使风险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
1、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公平的完成内部审计活动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对所审计的经济事项保持相对独立性,才能客观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层次很高的经营监督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来看,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有待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战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内部审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规范内部审计作业程序
合理规范的内部审计程序也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处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对审计质量的高低都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集团公司审计督察部应当根据董事会批准后的内部审计计划组织并实施内部审计活动。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正确处理内部审计证据,内部审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所获得审计证据的质量,只有充分、可靠地内部审计证据才能使内部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另外,认真编制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同样也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
4、内审外包,降低风险
所谓内审外包,是指企业可以将内部审计任务全部或部分的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来完成。如某企业基建项目和招投标项目逐年递增,而对这类项目的审计不仅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预算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然而一般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建筑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聘请资深的建筑工程师来对项目严格把关,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5、建立质量考核体系,减少人为风险
制定严格、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督促内部审计人员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考核内容主要从审计质量、工作责任心、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等方面来考虑,每年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组织一次内部审计人员评优活动,对于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对在工作上有过失的内部审计人员也要追究相应的责任,给予通报批评甚至辞退的惩罚,从根本上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谷永优.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中国审计.2007,01:67
[2]李雪梅.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财会月刊.2006,36:07
【关键词】商贸企业 内部风险 类型 控制
一、引言
风险,通俗来理解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具有双重特征,风险既有可能带来使企业覆灭的灾难和损失,也可能由于应对得当,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还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收益。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内部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商贸企业经营范围的日益扩大和经营活动的日趋复杂,我国商贸企业在面临自身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诱发各类风险,在企业进行各种投资活动、营销活动、金融活动等过程中,都可能由于各类因素的变化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在企业营运过程中发生的可能,甚至给企业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鉴于此,树立商贸企业健全的风险意识,重视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商贸企业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残酷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要力争不断提高自身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完善自身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确保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唯有如此,才能在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受到传统企业管理经验的影响,我国不少商贸企业的管理方式还较为粗放,缺乏持续监控、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意识,不重视对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应变性较差,给企业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为了建立起全面的商贸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我们必须要对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入手进行妥善、系统的管理。
二、商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
资金是企业运转的血液,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对于商贸企业来说,进行科学的筹资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发展的机会,拓宽业务领域,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商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可以说,筹资活动是商贸企业营运过程中的日常工作,目前来看,我国商贸企业面临的主要筹资风险体现在贷款难度大、途径单一、不均衡等过程,这些风险严重制约了商贸企业的发展时机。一方面,很多商贸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关键节点上由于不能及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而不得不放弃新的项目和扩大再生产的机会,有的甚至发生资金链断裂,使生产经营难以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即便能顺利筹集资金,但是在资金筹集的过程中却没有制定出一个长效的计划,资金筹集结构失衡,还贷压力超过了企业的实际偿还能力,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投资风险
随着商贸企业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很多企业的投资领域也逐渐拓宽,部分企业开始进行国际投资。从国际投资的视角来看,商贸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难以预料,其中最主要的风险是政治风险。政治风险主要包括战争、政策连续性、政权更迭等等,可以说,如果投资国的产业政策、鼓励条件、优惠措施的改变都会给商贸企业的对外投资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各个商贸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所面临的政治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很多商贸企业都有拓展海外市场的雄心壮志,但是“走出去”不能只凭借一腔热情,要看到机遇,更要看到其中可能隐含的风险,要是不注意对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相关风险管理,就有可能被风险冲击,危害企业的发展。
(三)运营风险
我国商贸企业的经营范围较为广泛,鉴于此,商贸企业面临的运营风险也较多,大体有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等内容。从公司治理风险来看,公司治理结构要能起到激励、监督管理者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商贸企业的董事、监事的作用还亟待加强,对于不合格的管理者要及时更换,否则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极大缺陷;从管理风险来看,企业当中很多的重要环节,例如物资采购、审批、采购价格、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付款、收款等等,由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从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来看,如果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失,会造成人才流失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这样不仅难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还难以保证企业的日常经营。鉴于此,加强对企业运营风险的管理,是关系到企业日常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
(四)财务风险
随着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商贸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运作过程中可能诱发的财务风险也逐渐走入管理者的视线。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财务风险有应收账款风险、现金流风险、汇率风险等等。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销售规模扩大、赊销、现金周转速度降低、负债过量等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企业现金循环出现问题,引发风险。另外,还有的企业的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形成呆账死账,造成营运资金严重不足。
三、对商贸企业规避内部风险的措施分析
(一)对筹资风险的控制
现阶段,我国商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多重融资风险的困扰,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广大中小商贸企业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范筹资风险。首先,商贸企业必须努力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尤其是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做到财务信息真实、透明,除了在市场竞争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益之外,还要重视树立起良好的信用形象,做到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积极与银行沟通、联系,增进了解,改变银行不敢对中小商贸企业贷款的现状。同时,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管理较为成熟的商贸企业还可以建立起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以诚信为基石,提供客观的信用评价信息,填补中小商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空缺。其次,商贸企业还应该创造条件,拓宽从社会募集资金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还可以通过宣传,增加企业在社会的知名度,使得管理更加开放化。目前,有部分商贸企业已经成功进入证券市场融资,获得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吸引投资者以建造厂房、设备、投入无形资产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投资。最后,商贸企业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中长期负债的比例,要将还款期限、资金需求、经营周期等等因素考虑在内,制定均衡的筹资计划。
(二)对投资风险的控制
商贸企业一定要秉承稳健投资、科学拓展的投资原则,在每项投资正式开始运作之前,都要制定出详细的方案,以便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针对商贸企业的主要特征,在投资方面,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市场前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对自身的实力、行业地位、市场份额、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准确定位。其次,要用战略性的眼光挑选具体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证和评估。企业在实际投资行动之前,要制定出严格的投资决策程序,进行可行性分析,重点考虑支出和收益的未来变化,选择最恰当的投资,降低投资风险。最后,要重视对企业现金流的控制,投资规模要量力而行。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商贸企业要重视对资金的积累和对现金流的管理,抓住有利时机,实现跨越式发展。资金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成,一定的资金积累是帮助企业扩展规模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商贸企业要重视对财力的积累,不可盲目投资。
(三)回收资金风险控制
商贸企业的流动资金就好比是企业的血液,是一个投入、回收的循环过程,可以说,现金流量将直接影响企业在某一段时期的经营状况。商贸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内容。一般来讲,资金周转速度快,企业的支付能力就越强,遭遇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亦然。企业需要建立适当的信用政策来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在业务初期,要认真掌握客户的信用资料,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按照评估结果,确定对应的信用期、现金折扣等内容,并且还要重视日常的跟进,及时调整信用政策,保障应收账款的顺利及时收回。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账龄分析,监督到位,做好客户管理,对长期未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及时催询,必要时还要采取法律措施。
四、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商贸企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各类外资企业和一些创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也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挑战更加严峻,对商贸企业预判风险、应对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贸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应对能力,才能在挑战中求得生存,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晓红.我国中小企业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J].经济工作导刊.2003(15).
[2]王青松.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42-01
1 建立适应市场的多分部体制,实施组织控制
通常认为,组织机构是指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从事活动的一种方式。按照这样的解释理解,企业组织是由目标和任务维系起来的,为了完成目标而设置的任务下达和职责分工。一般在大型复杂的组织机构中,基本上是按照公司总目标――目标分解――组织分层这样的过程和机制运行的,即将组织目标和任务逐级向下划分的组织结构。
组织机构对企业有效实施内部业务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有效的内部业务风险控制企业应该有相适宜的组织,应该而且必须顾及内部业务风险控制的要求,既能够保证组织高效经营,又能适应内部业务风险控制环境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2 量化动态绩效考核,相宜激励的人事控制
在某集团化工企业里,采用“量化动态绩效考核就是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坚持科学管理中‘人本管理’的原则,坚持量化考核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改变原企业存在的僵化、封闭、人浮于事的管理体制。”量化考核,就是把企业经营者、各级管理者的考核标准具体量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突出量化考核。动态管理,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聘用,淘汰、上岗、下岗和分配的上下浮动及人才开发机制都是动态的。其考核办法为:首先对每位员工都要由其上级、同级和下属通过四个业绩指标分别打分,其中道德品质占20%,个人能力占20%,过程控制占20%,工作业绩占40%;然后再按照不同的权重加权计算,上级的评定结果占50%的权重,同等级别的评定结果占30%,下属的评定结果占20%,最后量化到每位员工的考核业绩分值。从该企业员工考核体系可见,其评价标准中既有业务绩效指标,也有员工素质和品质等非绩效指标。
企业的员工薪资与其职务高低成正比,年龄、工龄、学历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但不起主要作用。对于同一职务,如果由不同学历的人担任。他们之间薪资差别不大,工资围绕市场转,奖金与业务目标“接轨”。企业业绩与员工基本工资没有特别的关系,但与员工的奖金有很大关系。企业员工的奖金与公司的业绩成一定比例,但并非成正比例。奖金一般可达员工基本工资的150%,对于业绩显著的员工,还有其他补偿办法。员工得提薪的机会有职务提升,考核优秀或有突出贡献者,都有相应的奖金作为激励,部分对企业起关键作用的员工不论职务高低均在所属投资的控股子公司中得到一定的期权股权。
3 预算管理和目标成本作为有机的财务控制工具
在企业财务系统运作过程中,预算不仅仅可以发挥控制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按照管理要求为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行为导向,并能够将公司目标和员工的个人行为有效地结合起来。企业实行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中,坚持以市场为依托,基于销售预测而编制销售预算,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编制生产、费用等业务经营预算,坚持以各业务经营预算为基础,编制综合财务预算。预算时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建立一个标准,然后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地将实际发生与它进行对比,并对差异进行分析,当这些差异表明需要对计划的假设基础进行调整时,应对本期预算的编制基础进行调整,对此类推。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依据多分部组织机构的特点,建立预算责任网络体系,按照分权管理要求,企业将预算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为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基层成本中心定期将实际成本发生情况向上级成本中心汇报,该级成本中心汇总至上级利润中心,利润中心将本中心责任预算成本与收入汇总至上级投资中心,各投资中心将本中心责任预算完成情况定期汇总报告最高投资中心总公司。
除此之外,还实行目标成本控制,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制。通过正确地划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管理范围,规定各成本中心成本管理的责、权、利,并使各作业中心在成本控制中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哪里有影响成本变化的因素,哪里就有控制措施。哪里有成本发生,哪里就有成本控制。各成本控制单位按成本控制目标进行组织,控制成本并负完成成本的责任。各作业中心以具体作业为基础,分不同条件的作业制定各类资源的消耗定额,按消耗定额和作业量确定成本目标,依照目标成本向作业中心提出成本控制的要求,使成本控制在目标值范围之内。
4 规范的业务流程控制及相应的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促进供电企业的长足发展,必须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一、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
1.审计部门不够独立供电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其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内部审计部门并非独立设定的。因此,在供电企业内部划分部门职能,对不同部门的不同岗位进行协调等方面,会影响其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并且,在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无法做到独立看待每项审计内容,总是会将不同项目融合在一起进行审计。因此,受审计部门不完全性的影响,审计工作难免会带有主观性,在有些项目的审计中,审计人员也难以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且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如此一来,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中如果存在一种风险,就可能引发另一种风险,从而使风险扩大化。2.审计方法造成的误差风险在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中,通常会结合抽样和综合两种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尽管在选择样本时是随机抽取,在对抽样结果进行分析时也会从企业本身情况出发,但是抽样判断法自身就具有误差性,这就会导致采取抽样法得到的审计结果存在误差,从而为审计工作带来风险。因此,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必须以企业的现实状况为导向,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参照该方法的执行标准,以降低审计结果的误差,从而确保其精准度。3.数据不准确带来的风险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包含多方面内容,其中一项就是审计财务。但是,由于企业的财务工作存在许多纰漏,甚至有违规操作现象,使得其提供的审计资料不具有真实性,从而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各类信息量得到丰富的同时,也提升了虚假信息量和错误信息量。而面对庞大的失真信息量,审计人员有时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从而引用这些信息开展审计活动,造成审计结果没有实际意义。
二、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中出现风险的原因
1.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太广泛在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会涉及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查账纠错等内容,审计对象和范围都比较广泛,且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同,导致其在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的发展比较有序,那么审计工作中所承担的风险就会比较小。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管理工作杂乱无序,就会增加审计风险。而企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运转,这就涉及与资金相关的各类资料,信息量比较大。因此,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风险的大小。此外,如果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中存在错误,也会影响审计结果,从而增加审计工作的风险。2.相关制度不健全我国有针对审计工作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随着近年来审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也在相继出台新的审计制度和法律规范,这就使得原有制度与新的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以至于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不确定使用哪种制度。另一方面,被审计的对象也缺乏完善的制度,比如一些被审计的部门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不够完善,也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这就会阻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3.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加上审计内容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审计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并且,审计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还会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复杂多样的项目及各类人群,同时也会面对各种诱惑和威胁,这就会使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受到考验。如果审计人员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就会在审计过程中“放水”,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从而使审计结果存在真实性风险。此外,企业内部通常会设立自己的审计部门,但是审计部门却没有制定完善的审计制度,也没有将审计制度落实到位,导致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从而缺乏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三、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1.在供电企业内部设立完全独立的审计部门要确保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首先就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对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要做好审计工作,则需要一个有利于其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否则企业的内部审计难以让人信服。因此,在企业内部,有必要设立完全独立的审计部门,使其在职能、经费、项目等方面都保持独立的决定权,从而提升其权威性。而更为重要的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保持应有的距离,这样才能保证其在审计工作中秉持公正的态度,从而给出客观的审计结果和建议。此外,在审计部门中,还应避免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要严格控制审计流程,并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负责人,从而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降低审计中的风险。2.严格按照审计制度开展审计工作在供电企业内部开展审计工作,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对国家相关的审计制度、规范、准则等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及时学习和贯彻新的制度,以确保审计工作符合规定。而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则应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完成作业,企业则应根据审计人员工作完成情况和质量,对其进行考核,从而以考核制度对审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明确,并将其与被审单位的责任进行区分,从而根据相关责任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确保自己在审计过程中不会受其他人或事的干扰,审计工作会遵循客观性原则,不泄漏审计相关资料,并对此做出书面承诺,以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减小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导者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会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因此,企业有必要对审计人员展开全面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其法制观念,提升其抗压能力,从而使其能够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与此同时,企业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应要求其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无论在审计理论知识上,还是在操作技能上,都要有比较突出的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各种风险,而形成这些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必须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并要求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根据审计流程完成审计工作,从而降低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企业 内部审计 风险控制
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到位,并投入了较大的保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但是,因为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影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仍然存在,这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笔者从当前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因素出发,分析了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分析影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电力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虽然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存在的部门,但是在领导上直接受到单位和上级审计机构的领导,关于审计部门的人事任免、职称评定、考核机制等都是企业进行控制,使得审计部门的独立审计权受到了影响。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机构,表面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行使审计职能的时候,体现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意志,没有相对客观、公正的立场,很难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和监督,因而无法发挥审计结构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活动的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化的社会,审计活动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在法制社会的管辖氛围内。但是,法制社会中的审计部门让审计拥有着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让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当审计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时,企业对审计部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已经从审计监督职能转变为了经济鉴定和经济评价,然而责任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三)落后的内部审计方法
随着电力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内部审计方法还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没有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也就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出现。在目前的电力企业审计中,还使用传统的账项审计方法,形式则以手工查账为主,这种简单传统的审计方式仅仅起到了差错防弊的作用,而没有发挥审计的防范风险作用,使得审计工作有违科学性。此外,在审计中,很少运用先进的风险审计方法来防范风险,直接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电力企业应该建立起独立的审计机构,并要理顺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体制,并具有明确的岗位权限及职责。电力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审计委员会,强调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审计部门具有相应的实权。一方面,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在人事、工作、资金方面独立出来,为行使独立的审计工作打好基础,以体现审计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中应该具备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进而在工作中认真严格地履行职责。
(二)提高审计的质量控制
在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中,要提高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如果审计工作的质量高,那么风险的存在可能性和发生率较小;如果审计工作的质量较低,那么风险的存在可能性就会较大,而风险的发生几率也就更大。提高审计的质量控制,电力企业的审计委员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严格根据审计的管辖范围和审计程序来进行操作,确保审计工的规范性;第二,在审核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时,要确保审计的证据和资料都是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第三,审计单位在审计时,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在发现问题之后合法地进行评价,确保问题得到依法处理;第四,在审计工作中,要确保认真负责,保持较高的责任心,树立起风险意识,杜绝一切可以消除的风险隐患。
(三)建立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
结合目前的电力企业发展现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电力企业应该要改善传统的账目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方法,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从更确切的角度来说,电力企业应该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促进审计风险被应用到审计工作中来,实施风险可控的审计工作。一方面,电力企业要采用分析风险方法,合理根据影响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做好风险分析工作;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要建立起系统的风险分析体系及风险防范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总之,随着电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审计风险已经成为了当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显然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强风险意识,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经被提上了日程。电力企业除了做好以上工作外,还应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让电气企业的内部审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瑞坤.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06)
[2]栗军.浅谈电力企业的财务预算与内部控制[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5)
[3]杨学华,张国库.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9(12)
与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有以下特征:第一,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是基于本单位内部经营和管理的需要而存在的,是为本单位加强管理和控制服务的。审计人员既是本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领导的重要参谋,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第二,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参与业务经营活动,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审计结果和建议的处理落实都要受到制约,其独立性又是有限的。第三,审查评价的及时性和广泛性。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知识,能随时了解本单位经济活动进程,有权接触更多资料,审计范围涉及诸多方面,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审计内容和审计时间。
2内部审计风险模型
2.1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现代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为基础,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全面控制来实现审计目标。[2]国际审计与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03年的新审计风险准则引入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此确定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便把检查风险降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
2.2内部审计风险及模型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最新的实务标准和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突出了风险概念的地位。如果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应用于内部审计,内审机构就可以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来确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帮助管理层及时了解风险信息,在风险与机遇中寻求平衡,使企业在风险环境中主动控制和排解风险。但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基于财务报表的风险,而内部审计在对象、范围以及类型上都更为复杂多样,不能完全照搬模型,用“差异或缺陷”来界定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偏离目标的情况更为合适,既涵盖了财务审计发现的错报,也涵盖了管理审计中发现的偏差或漏洞。内部审计风险模型可修正为审计风险=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检查风险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3]。其中,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固有风险,审计人员无法控制或改变其实际水平,只能进行评估。检查风险实质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可能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将其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内,但不能完全消除。
3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3.1全面推行制度基础审计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大型企业,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经济业务复杂,分支机构众多,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多地依靠较为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推行制度基础审计可以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依赖程度,决定审计的抽样容量,控制审计抽样风险,减少审计工作量;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控薄弱点,亦即重大风险点、审计重点,有效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3.2适度应用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为控制审计风险而产生的,也必将是内部审计的最终发展趋势,但目前全面应用还存在一定障碍:第一,审计风险的定量评价难度较大,如何确定期望审计风险尚无专门的理论或具体指南为其提供科学的解决依据。第二,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审计技术,具备较高的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现阶段无法达到。应用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项目开始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并作为审计质量要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及过程控制的依据,合理安排审计计划,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3.3更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是内部审计的一场革命。内部审计要通过应用分析性复核和审计抽样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把审计人员从大量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分析、评价、建议,完成以往因为计算复杂、计算量大而难以完成的审计作业,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3.4改善内部审计作业环境
第一,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再认识。要经常主动地宣传内部审计,让各级领导科学认识内部审计,赋予内部审计相应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了解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过程和经营活动情况,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程序。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工作手册,用正确的审计程序和规范的审计操作指导内部审计工作,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第三,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建立健全审计证据、工作底稿和报告的分级复核制度,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认真落实主审负责制,增强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建立审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评价业绩,落实责任。第四,保证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分派任务时应避免利益冲突和偏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实行轮换制;每项审计业务,都需有2名以上审计人员在场,或完成后经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不能一人单独进行签审。
3.5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论文提要: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一些控制风险的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松弛,其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主要有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乏、素质不高、审计程序不合理等,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以及环境方面的差异等客观原因使得内部审计风险错综复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控制的措施,以使得内部审计更有效率,更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一、内部审计概述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审计在维护市场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查明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事实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弊端,或内控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而提出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对象及其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风险。为了有效地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应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深入研究,从而保证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审计的主观风险
1、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也反映出其独立性的弱化,有的单位把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中,有的把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有的单位由分管钱财物资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岗位,有的单位领导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工作态度及心理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像专业的审计人员那么高,很难客观地做出公正和无偏见的判断;另外,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有的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人数也难以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同时,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改革创新意识比较弱,审计理念还停留在传统审计上,大局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
3、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本身隐含的审计风险。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如审计机构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前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只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这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二)内部审计的客观风险
1、内部审计法律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目前只有20世纪八十年代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989年制定,2003年修订),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可操作性差,存在着滞后现象。这样,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因而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及审计范围的扩展,加大了内审风险。现代组织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使得内审对象的范围逐步扩展,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里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内部审计业务也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还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内审业务的拓展、使审计人员承担更多责任和风险。3、企业的外部环境导致的审计风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经营风险的存在往往引发更大的审计风险,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剧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
现代内部审计不再是监督检查式审计,而是参与式审计,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帮助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以完成所负经济责任。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应针对以上原因做好如下几点:
(一)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质量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二是权威性原则。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各内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最后,还应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始终将审计风险作为确定审计项目、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审计结论的判断基础。
(三)加快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国家应抓紧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内部审计还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求长足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审计组织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全面质量控制制度。全面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业务操作规程、考核与评价、监控等。
关键词:施工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
一、施工企业的特征
施工企业指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从事建筑商品生产和经营,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施工企业的产品一般为建筑体,其具有体积庞大、整体难分、不易移动、复杂多样等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施工企业及整个行业的特征,也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控风险制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组织机制不健全
施工企业现在一般采取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实现其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存在一套人马担任数职的现象,甚至存在一言堂的情况,这就违背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初衷,导致组织管理混乱,甚至在某些时候需要做决策时,不是集思广益,而是独断专行。
(二)人力资源管理混乱
项目经理的素质和能力不够。项目经理是整个施工项目的灵魂人物,他控制着整个施工的进度、预算和安全等方面,这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做支撑,而一般的项目经理的选拔并不是通过考核这些能力选的,也没有项目资格认证证书。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施工企业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制,按照项目需要选者合适的员工加入,这些员工可能从来没有一起工作过,缺乏工作默契。
(三)缺乏专业的内控组织
在一般施工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内控工作相互独立,缺乏一个专业的统一协调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因此每个部门进行内部控制时就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设计部门只考虑自己的结构设计,而不考虑现实操作的可行度和施工技术的难度;市场部只考虑能否接到工程,而不考虑工程的规模及质量要求与企业自身的实力、资金状况是否相符。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部门的内部控制没有做好,而且也容易产生部门之间的矛盾,影响公司的发展。
此外,一些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主要是事后检查,而没有在平时工作中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监督及控制,也就无法对可能出现错误的经营活动进行及时纠正,只能做到事后弥补。
(四)没有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管理就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分析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风险,或减少由于风险而带来的损失。
1、施工企业没有对风险进行评估或评估的不够全面,主要包括业主的信誉、进度要求、质量要求等。
2、没有建立价格风险评价机制,一般在国内的招投标过程中,都是打价格战,导致中标的价格很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一些企业盲目的进行扩张,并没有对市场风险、产品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以致企业规模太大后,在人力资源和资金方面不能满足现有的工程,造成资金链断裂,损失惨重。
三、加强施工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
要遵守法人治理结构的法定原则,并明确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也影响了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还要使各个部分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运行,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企业才能高效率的运转;除了要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有效地实现制衡。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做好人力资源储备,从招聘环节严格把关,定期对相关员工进行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并建立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那些有潜力和有能力的人才要着重培养,并给予其充分的机会和信任;在对项目经理进行选拔时,一定要制定选拔的原则和方法,并严格执行。
(三)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首先,企业要建立专业的内部控制机构,并确保其能独立行使对内控工作的监督权;其次,内部控制机构的相关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审计、管理及法律知识等,还要具备相关的能力和威信,以确保其监督、评估和建议的工作有一定的权威性,促进各部门相互协调和配合;最后,还要适时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内部控制机构里的人员除了要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外,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制度和程序,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合理性。
(四)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
任何企业都要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施工企业更不例外。因此要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防风险措施等一系列工作。
1、对企业内外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内部因素主要有施工企业的资金状况、施工技术的管理情况、人力资源储备和施工设备等,外部因素有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行情、建设单位信誉等。
2、要对内外部各种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风险控制点,达到预测和警示风险的效果。例如,投资风险评估,要对项目施工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并确定项目资金大小的审批权限,对投资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
3、制定防风险措施,例如,若可能出现资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就需要采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统一的调度和管理,并加强成本预算与控制,形成规模效应,以防止今后因资金短缺而造成资金链断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结束语
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相对落后,而要想长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监督约束,有效地规避风险,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摘要风险投资退出是风险投资过程中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风险投资的退出存在风险,但风险并非仅存在退出这一个阶段,从选择投资项目开始就存在风险。从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风险资本注入企业后的管理、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四个方面来阐述对风险投资退出风险的控制。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控制退出时机退出方式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投资工具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风险投资退出是因为其关键环节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国外关于风险投资退出研究理论的理论体系主要着眼于各种退出方式的比较选择和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相关的研究。国内则主要是介绍和比较各种退出方式的优劣、适用条件以及我国的使用障碍等,对退出的风险控制研究则较少涉及。风险投资存在风险,而风险投资的退出本身也存在风险,这种风险在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风险资本注入企业后的管理、风险投资退出环节均存在。因此,本文从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风险资本注入企业后的管理、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四个方面来阐述对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控制。
1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分类
风险投资退出所面临的风险有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和内部的风险以及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的选择所带来的风险。
(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环境风险等。政策风险主要指政府在指导经济工作时所做的突然性政策转变,这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有致命的威胁。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的变动,从而使投资人的收益受到影响。通货膨胀风险是指当物价上涨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可能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环境风险指企业的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形成的风险。
(2)来自被投资企业的内部风险有: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技术风险是指由于即技术不成熟、不完善给产品开发带来的问题,影响高新技术产品的成功。管理风险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企业破产、亏损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风险投资家能否成功运作风险资金与管理是否到位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素质差、独断专行,员工无凝聚力、管理松散,必然使管理风险增大。道德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营管理者拥有企业投资者所不具有的内部信息(信息不对称)从而牺牲投资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私利。
(3)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带来的风险。选择何时退出和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退出对风险投资的成功退出非常关键,其中也并存很大风险,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投资者的收益受到影响甚至投资失败。
2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控制
风险投资中存在着多种风险,一般来说,外部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是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所无法控制的,风险资本家主要采取尽可能回避的态度。因此,风险投资家主要关注的是来自风险企业的内部风险和退出环节的风险。因此如何控制风险投资退出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通胀风险和环境风险等所有企业经营所必须面对风险,在此不予分析。由于选择风险投资项目和投资后对企业管理对于风险投资的退出非常关键,直接影响退出绩效。本文并非单纯分析退出这一个环节的风险控制,而是从选择风险投资项目、投资后对企业的监督指导和管理、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的选择四个方面来分析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控制。
2.1风险投资项目时的风险控制
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行投资是风险投资操作的首要问题,也是整个风险投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是否能顺利退出。风险投资家在选取项目时要对项目做具体的、长远的分析。风险资本家在分析某个投资建议是否可行时应该从管理者、市场和技术三个方面考虑。风险资本家应从各个角度去考察企业领导者是否在他从事的领域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掌握市场全貌并懂得如何去开拓市场,是否懂得利用各种手段去筹措资金,是否有将自己的技术设想变为现实的能力,是否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是否能组建一个由具有各方面专长的人才组成的相辅相成的管理层。风险资本家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市场的认识,分析判断待投资项目和技术的市场前景。该项技术能否形成产品并有广阔的市场。
2.2投资后对企业监督指导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投资项目确定后,根据协议,风险投资家就要为风险企业注入必要的资金,支持风险企业的发展。一般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不仅仅只是不断地注入资金,满足其发展的资金需求,而是要完全地参与到风险企业的发展中去,参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因为,对于风险企业,其创建者多是一些技术专家,相比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他们的弱项,他们一般都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风险投资家正好和风险企业家形成了互补,他们拥有市场研究、生产规划、经营战略、财务法律方面的优势,并且在社会上有广泛的信息与关系网络,可为风险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因此,风险投资的资金投入阶段,是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阶段,风险投资家必须要全面的融入到风险企业中去,利用自己在管理、财务方面的专长,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为其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奠定基础。
2.3选择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风险控制
从理论上看,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时机应为收益最大化的那一点,但由于在退出中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如政策、市场和法律等的影响和干扰,实际退出时机与理论的最佳退出时机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下面从企业的产业周期、企业股权价值和退出方式这三个方面分析风险投资家应如何选择退出时机来控制退出风险。
(1)从企业的产业周期看,普遍认为风险投资应该在被投资企业的“成熟期”退出。而针对一些由于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在成长期就破产的企业和发展一般的企业应该尽早退出;针对那些发展到成长期后期,由于技术替代以及改进等使得竞争加剧,盈利降低的投资项目也应该在竞争对手产品入市前尽早退出以获取高回报、早回报。针对少数闯过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在成熟期的前期发展成为中型企业,在符合正式股票上市标准时,可上市退出以便获取高额回报。
(2)风险投资家根据企业股权价值决定退出时机。当风险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严重问题时,如计算出的股权持有价值小于零时,风险投资家应立即退出。如果市场中出现某一项目给风险投资家带来的股权持有价值大于现有项目的股权价值,风险投资家就应果断实施退出,撤出资金进入下一个风险投资项目。
(3)最佳退出时机与适宜的退出方式相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采用何种方式退出往往与当时的金融环境有关。若金融环境良好,风险投资家一般优先考虑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方式退出。那么在企业符合上市标准后,可以获得最大收益时应选择退出。在行业和经济衰退时期,并购活动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高。这个时期对于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退出并不有利,对于收购有利。若风险投资采用出售方式退出,风险企业的出售应该选在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现值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高才时,这时风险企业获得的利润最大,最有利于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利益。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选择受到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处的金融环境,风险投资家和被投资企业的预期收益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选择时机退出。
2.4选择退出方式时的风险控制
风险投资家在进行风险投资时总是希望通过投入最少的资本,获得最大的资本收益,而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因此慎重选择风险退出方式是控制风险投资退出风险中及其关键的一步。各种退出方式中,公开发行上市的回收倍数最高,其次是股份回购,再次是收购,最后是清算。然而,现实中最优先考虑的并非一定是公开发行上市,最后考虑的也并非都是清算。为使投资风险降低,风险投资家在选择时,需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主要有:
(1)风险企业自身经营状况。风险企业经营状况较差,或者行业不景气时,必然要采取清算退出。当经营状况较好,达到预期目标时,采用股权转让方式。其中,能否采用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退出,还要看企业财务数据是否达到上市要求,企业家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上市的各种费用。能否采取出售和回购,还要分别看企业家能否找到合适的接收方,以及风险企业家的购买能力。
(2)风险投资家的偏好。希望减少退出的复杂程度和花费,实现资本一次性迅速退出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出售或者回购作为退出方式。而愿意承担上市复杂的手续、高昂的费用、不能一次退出但是希望得到最高回报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退出。
(3)经济金融环境。如果资本市场不完善,或是资本市场活跃度不够,风险资本家在考虑退出时,就要谨慎选择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方式。产权市场的混乱也会给采用股权转让方式实现退出的企业造成很大阻碍。风险资本家在选择时,需要考虑经济金融的综合环境。
作为风险投资家,在决定退出投资时,应根据风险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外部环境,灵活地选择退出方式,规避由于退出方式选择不当带来的投资风险。
3结语
风险投资的退出对于整个投资环节非常重要,风险投资退出风险的控制也尤为关键。目前关于风险投资退出风险的控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时间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去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曼红.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刘辉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J].经济师,2004(1)
3谢科范,杨青.风险投资管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杨敏.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思想战线,2002(6)
5胡茂生,唐波.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