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6 16:06: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个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影响和规范的一种教育,注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思考、自我感悟,形成对世界和生命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稳定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并且通过自己的意识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意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举止,能够让自己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同时遇到心理问题也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解决和化解。

1.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上思想政治课来进行的,主要讲解毛概、思修等内容,偏重于内容传授点形式,让学生获取这些书本理论知识,并教育学生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以及心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通过自己的心理体会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不足,让学生能够切身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途径

2.1教育观念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是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的教育。心理和思想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都是以人脑为载体、以现实物质为内容,在实践当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是培养学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构建完整良好的价值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有健康的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也需要从心理方向寻求一个突破口。因此,要在教育观念上进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侧重方向和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

2.2教育原则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保密原则和换位思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公开原则和价值导向原则。虽然这两种教育的原则都不同,但是这两种教育都是注重学生的实践、互动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能力、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互动交流中、思考探讨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遵循换位思考的原则、移情原则,在心理教育中也要遵循价值引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教育原则,要以德育人、以心育人。

2.3教育方法的整合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经历、知识、能力等不同特征来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心理素质等不同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得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同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可以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普及性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结语

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进行融合整合,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刚.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提升质量 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实施的途径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中职的学生经历了中考失利,学习成绩较差,普遍存在着学习困难;对家长的管教不服,对学校的管理不满;情绪上焦虑、抑郁、好冲动、难控制,且哥们义气严重;好多学生心理扭屈,不能正识现在的社会;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就业压力大等现象表明在中职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其他一般任课教师要多很多,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性,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对班主任有朋友般的信赖,因此,班主任极易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能准确了解当前班级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所遇到的困惑,因此,中职利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二、中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

(一)亲自参与的原则

现在的孩子们大都很有主见,要想让他们接受你的思想,必须让他们彻底诚服才可以,要达到这一效果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自参与、体验。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一很简单的事情,好多学生却不能很好的遵守,我会在刚接手新班时让他们亲自体验他们犯错后带来的后果,及时地进行教育,这时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会适时地安排一些情景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达到内化德性的效果。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在专业课中渗透心理知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长抓不懈的原则

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学校应坚持不懈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才能发挥该活动的教育作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俗话说的好:环境造就人才,要想让职高的这些所谓的差生能有所改观,重拾信心,良好的环境很重要。

1、布置好班级文化

班主任要与学生共同布置好班级的文化环境,做好班风、学风的建设。我们要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耳濡目染的效能,精心设计、巧于安排,创建积极、和谐、舒适的班级文化氛围,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放松心情,增强心理素质的目的。如:在墙报中张贴班级的口号、学生喜欢的健康向上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时时能接受正面的熏陶;在墙报开设心理教育一角,根据班内的情况及时更换达到适时的教育效果;在墙报中开设专业拓展窗口,定期更换,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小组轮流更换黑板报,主题要合时宜、合班情,能渲染班级的文化氛围,并起到好的教育作用。

2、课外、校外活动环境

中职生的学习压力不如普高生大,且开始接触专业课,这就要求中职生更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中职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活动,即课外、校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合适的课外、校外活动环境。它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个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1)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一是班主任可利用空余时间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进行心理教育、疏导,二是学校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让学校的心理老师举办讲座三可以适时地聘请知名的心理专家来讲学,答疑。(2)在学校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结合各个节日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3)建立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增强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4)组织好学生的校外实习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第3篇

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我国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成为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发展性和预防的重要形式。广大教师一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对活动课的实质与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活动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试阶段,对于其评价原则百花齐放,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要遵循学生心理需求发展规律,在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采用契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理论与技术,引导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即“以需定辅,以辅导需”。

一、转化社会要求,发展学生积极心理需求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融合,活动课常会与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混淆,显现出社会本位的倾向。这样的理论假设个体一切心理活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作为促进个体身心有目的变化的手段,主要是反映社会的观点和意志,传递社会的经验和价值。这样的倾向在活动课中体现为用社会要求代替个体心理需求。

比如题为《管好你的小手》的小学低段活动课,一个“管”字充分反映了教师用遵循集体纪律的要求,代替个体发展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需求。依此目标设计的活动集中于讨论不遵守课堂纪律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未考虑小学低段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动手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最好方式,更没有顾及个体心理发展无法达到社会要求时内心承受的焦虑与压力。

从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发展史来看,人们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主要经历了治疗、预防和发展的过程。一段时间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单纯地关注了少数学生心理发展表现出的问题,忽视了全体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该目标充分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有学者根据积极心理学原理,列举了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增进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以遵循个体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为前提条件。实现社会要求向个体心理需求的转化,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为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的根本依据。

二、转向伦理道德,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用社会要求替代个体需求反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本位倾向,那么单纯强调价值中立则显现出个体本位的倾向。价值中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原则,强调咨询者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念要无条件积极接纳,坚持不判断、不指导和不主动的态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对价值中立原则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

首先,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中立原则扎根于强调个体独立与自主的西方文化,移植于强调集体一致与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其普适性仍需考证。其次,价值中立原则往往针对社会情境中具有一定自省自治能力,价值观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的成年人;学校教育情境中面对的主要是社会化尚未完成,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采用价值中立原则无疑意味着学校退出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舞台。第三,且不说咨询者价值中立无法做到,“即使你认识到把自己的价值观加于当事人是不适合的或者不道德的,你仍然会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响他们赞同你的看法”;就是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今社会也存在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标准。美国价值澄清学派的衰落并向传统品格教育的回归就是最好的事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转向。缺失伦理道德的心理健康是更严重的疾病。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心理需求健康发展是活动课的义务与本职。

三、分析发展规律,采用最优理论技术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个体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尊重等缺失需求,以及求知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积极心理需求在发展阶段和构成成分上也存在不同的层次关系和子需求。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掌握需求发展规律,探明需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需求发展过程和条件,才可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比如形成积极情绪包括认识、感受、表达和调控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积极的自我意象包括过去与未来的我、他人眼中与自我眼中的我、现实与理想的我等不同需求。需求分析是沟通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桥梁。

20世纪90年代约有250种心理疗法得到承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术是个重要的问题。从教学设计角度讲,活动课目标确定并完成需求分析后,结合文化和学生的特点,适合需求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就应该比较具体了。比如学习积极应对技能可能适合采用行为理论和技术,树立自尊自信可能适合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和技术,增进主观幸福感可能适合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理论技术等。当然,多种理论与技术的整合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与辅导理论技术的匹配性。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临床工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3.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c)-122-02

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要履行这一职责,健康教育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行为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疾病的概念不仅要从生物角度,而且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重新定义。

1 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1 健康教育的目的

教育就诊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1.2 健康教育的任务

帮助患者建立对预防疾病和保持自身健康状况的责任感,使之自觉自愿地担负起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创造有利于个体行为改变的环境,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指导患者掌握疾病护理、康复知识,增强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

2 健康教育的原则

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活动,把健康知识传播给公众,唤起公众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树立对自己及社会的责任感,投入到卫生保健活动中来。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优先满足患者需要,进行因人施教,讲解与患者自身疾病直接相关的健康知识以及疾病的控制和正确用药等知识,使之实现既定目标,同时遵循患者及家属参与原则。实施健康教育时根据健康教育内容、逻辑顺序和患者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健康教育的对象大多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实施健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普化、通俗化原则,尽量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俗语等能够使患者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将深奥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卫生常识[2]。

3 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

3.1 生理因素的调节

良好的生理调节可以促进健康,使身体处于良好状态,包括正常的生活规律及生活节奏,有规律地工作、休息、睡眠及身体锻炼,这些生理调节在自我保健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3.2 心理因素的调节

正常的心理调节是指健康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宽松乐观的心理环境能够使人心情舒畅,身体健康。相反,烦躁、消极情绪、压抑感等无疑不利于身心健康。调节情绪、心态是自我保健的重要内容。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会背景,针对性地做好心理调节,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以消除其不利于健康的各种心理因素,教会其自控。

3.3 环境因素改善

自我保健需要健康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人类的健康环境以舒适、安全感为基础。在自我保健中,要致力于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轻松、愉快、舒适地工作、学习与生活。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就医环境,建立遵医行为。

3.4 生活保健习惯的改善

杜绝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破坏身体生物钟节奏的生活方式等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保健活动及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4 健康教育的过程

4.1 确定患者有无学习能力

根据患者的年龄、记忆力、反应程度、疾病状态等,可确定患者是否能够学习和有无学习能力,以指导制定学习计划。

4.2 及时发现患者不良心理因素

患者对疾病的适应模式和认知能力,应及时发现其不良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以消除其不利于健康的各种心理因素。

4.3 注意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需求程度

通过与患者交谈、直接提问和患者的行为,观察判断患者的态度,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需求程度,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的消极态度。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居住地区、饮食生活习惯、个人嗜好、运动情况等也会影响其对疾病的看法和对健康教育的态度。

4.4 应根据情况设计不同教育方式和内容

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来获取快乐,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功能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5 效果

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发展的趋势,也是医院产生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健康教育,融洽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扩大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更进一步提高医院及医护人员的知名度,体现医护人员的自身价值。通过健康教育,患者接受医疗、护理的顺应性增加,患者科普知识水平得到提高[3]。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进一步掌握医疗、保健和预防的基础知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建立自身健康意识,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生、发展,降低发病率,对人们的健康及疾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4-5]。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14.

[2]林琳.健康教育论文的写作与规范化[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2):928.

[3]赵柏英.脑梗塞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6,3(6):79.

[4]戴雪群.谈医务人员如何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45.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 高职体育选项课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1-0070-01

一、高职体育选项教育主题选课动机及学生心理分析

选项课程的设置最主要的魅力在于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果学生基于此点选课,那么我们课程的设置就达到目的。根据我们在四川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学生选择运动课程的调查中显示,有60﹪以上的学生在选项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容易取得学分的运动项目,而兴趣、爱好仅仅只占30﹪多一点。这一显示问题确实值得我们体育工作者深思。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占学生比例决大部分,他们都出生在90后。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实是农民工进城热潮,他们离乡背景井,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更谈不上教育。90后出生的农村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溺爱是他们享有的特殊待遇,吃苦耐劳的精神鲜有。对带有一定量运动负荷的体育课,如果不是在兴趣、爱好的支撑下,他们不会主动参与其中,因此给体育课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现在90后出生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最多也仅仅不过是两个。他们团结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感不够强烈,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情绪严重。在成长的道路上,所受到的挫折较少,骄傲自满的情绪严重,认真学习、谦虚谨慎的传统优良作风少有记怀。综上述,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如何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完成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学值得研究。

二、高职体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分析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以及体育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相互接触、共同协作、互相竞争的机会比其他称呼多。而且都是实际的活动,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显露出来,因此学校体育具有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条件。[2]据此,我们体育课的开展应该肩负起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责任,为培养社会建设人才而尽学校体育之责任。但我们体育教育执行者并不是心理学专家,学习的知识十分有限,且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把心理教学与心理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多的是注重体育专业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忽略了心理健康教学。

现有的高职体育教学工作者决大部分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了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具备了较高的高职体育教学水平。但在我国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开设有教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两门课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普适性课程,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具体教学中,从教学准备到教学执行结束这一完整的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恰恰是心理上的教学。例如,在集体运动项目中,我们能及时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但我们却不能容及时指出个人英雄主义给整体带来的危害;我们能布置学生在运动场上的站位,却不能语出占位是为了集体的团结协作的集体注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教育技能的全面化,只有这样才能把体育教育与心理见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对策

1.提高认识和业务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技术教学罢在同等重要的高度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两大标准,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身体健康的学生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要知道选择课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特殊心理群的人群而对掌握心理学知识才疏学浅的体育教学工作者要肩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责任,委实有点力不从心。因此,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势所迫,通过不同媒介学习,积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选项教学中。

2.在体育教育过程,遵循心理教育与体育教育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保密性原则、教育性的原则、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原则有一般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一般性原则包括学生主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及直观性原则等。特殊性原则包括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负荷原则及安全性原则。这些教学原则有机结合,相互贯通,是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目的和动机是学生选课的最主要因素。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作为观念形态,目的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2]。根据我们以上调查结果学生选课的主要动机是学分,而非兴趣、爱好。主动参与运动学习的内驱力差,因此我们因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激情。仔细研究体育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不同教学方法,教学初期以提高兴趣为主,合理安排运动符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为基础点贯穿整个的教育过程中。教学中期,注重培养兴趣的同时,逐渐转移到学习技术、技能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末期,在一掌握运动技能、技术情况下,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集体成就感;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把初期被动为后期主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沈建华 陈融 主编[M].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

第7篇

北京市是教育部基教司确立的全国八个实验基地的重点实验点,教委德育处便成为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龙头”。董柏林处长作为此“龙头”的负责人,多年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董处长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蓬勃开展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将董处长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人所了解,让更多的心育工作者从首都北京的工作部署中得到启迪,我们采访了董柏林处长。

问:董处长,您好!北京市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听说,城区的很多学校都聘请了专职心理教师,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部分学生还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这与您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市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本做法吗?

答:北京市教委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①政策指引――北京市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市教委《德育整体化工作纲要》及“九五”规划之中。《纲要》指出: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

②重师资培训――积极培训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市教委颁发结业证并与教师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现已举办市级培训三期,参加培训的教师近500名。

③组织心育工作者探索、交流心育途径及方法――北京市确立了54所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

④发挥首都院校多、专家多的优势帮助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市已制作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

⑥注重科研,进行课题研究――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确立家教主题。

问: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知从何入手,请您谈一谈北京市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好吗?

答:北京市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各有特色,概括讲,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②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热线电话,建立咨询信箱。

③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

④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问:您认为北京市各区、县在开展中小学心育工作方面是齐头并进,还是有一定差距?请您介绍一下各个区、县中小学心育工作的现状。

答:崇文区、宣武区、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大兴县等开展心育工作较早,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他区县相对比较薄弱。比如宣武区自1997年就为全区应届毕业生发放心理咨询卡,并为学生及家长开通两部热线电话,就考前学生心理保健、饮食、心理调节、应试心理等八个问题接受学生及家长的咨询;崇文区目前已有50%的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区教委要求各校从98年开始建立心理档案;西城区心理咨询中心从97年开始在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对部分中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大兴县教育局从98年初开始在初一、二,高一、二年级利用选修课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等等。

问:您认为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结合心育实践和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遵循4条原则:

①教师指导点拨,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不能上成“教育学”、“心理学”,不留作业,面向全体,预防为主。

②营造环境氛围,学生体验与实践的原则。

③各方协调一致,社会、学校、家庭全方面实施的原则。

④教育者自我优化的原则。

问:请您给我们谈一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及学生考试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好吗?

答:心理健康教育和必要的考试都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北京市教委与金蓝鲨公司合作对学生及家长开展了考生心理的辅导活动,帮助孩子调节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必要的考试,但必要的考试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在考试与素质教育沟通的环节上,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问:您从事心育工作多年,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请您对广大心育工作者谈谈您个人的感受,您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事业来做?

答: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从这点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及时雨”。另外,学生急需。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事心育工作多年,我深切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给一代代的孩子带来了幸福,给我们的时代也会带来希望。社会转型时期,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心理波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达到心理平衡,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态,会给人带来生机,否则,会给人带来苦闷。教育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义不容辞,同时也是大有可为的。

问:您最想嘱咐广大中小学心育工作者的一句话是什么?

第8篇

一以“三力”为目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理念与思路

(一)工作理念

以“三力”为目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所谓三力:执行力、影响力、持续力。执行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要求,影响力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对师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发挥良好影响与辐射作用,持续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绩效和工作长远发展的要求。

(二)工作思路

以“三力”为目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要求。执行力对个人而言,就是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而言,则强调要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要时刻以目标为导向,强调效益优先。

2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当前工作成果的辐射范围的要求,要求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良好影响与辐射作用。影响力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或效果的重要因素。

3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持续力

持续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的绩效和长远发展的要求。遵循持续力原则,就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梯队建设,必须探索如何把工作成果、先进的工作理念延续下去的方法;必须研究如何让工作队伍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

二以“三力”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管理方法

(一)学生干部机构按照职能进行部门分工

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机构、二级(系)心理辅导站,校、院系、班级心理委员,是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专业队伍,也是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专业团队。校心理辅导工作学生委员会为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级学生干部机构,下设督导统计部、心理咨询部、心理训练部、心理沙龙部、心理委员与社团管理部、技术部、宣传部、科研部等八个部门[1]。这样的部门设置有利于学生干部协助教师高效率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非常有利于把工作中一些任务整理成项目,从而保障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二)选择科学的工作技术与方法

1管理技术与方法

对整项工作的管理采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的管理基本技术。并引入项目管理、运筹方法进行整个项目的运作。采用现代人力资源胜任特征模型、绩效考评技术等选拔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与培训。

2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

采用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理论分析研究学生心理,应用于活动宣传、项目运作管理和活动设计;因本项目为心理健康教育类的项目,所以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法均采用心理分析治疗、行为治疗、个人中心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技术。

3电脑与信息技术

充分运用网站传媒、网络测试系统,凭借PPT、PS等电脑技术开发精美的活动PPT、广告喷图,充分运用工作QQ、飞信平台、短信通平台实行工作交流、团队励志等可促进工作队伍发展的举措。

4广告与宣传技术

运用广告心理学与宣传技术,制作教育意义深远、形式活泼多样的宣传品和宣传影音材料,使宣传画册、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报纸、传单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宣传作用。

(三)以“三力”为目标的专业工作队伍管理措施

1确定工作队伍管理的目标、理念

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长期发展,将专业工作队伍建设推向高素质、业务精湛、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工作队伍的管理可按照“三用”的思路进行,“三用”―――用制度规范队伍,用分工促进效率,用学生干部推行普及。

2建设科学、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

对组织机构、成员进行工作任务分工。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机构、二级辅导站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核心力量。以校、院系心理辅导工作学生委员会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主导力量。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为支点,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基线网。

以工作制度化来规范工作分工,以工作流程化提高师生的胜任力。我们于2007年开始把各种工作任务都制定出工作流程,把所有重要的工作制定成工作样板保留下来。此后,不断把新的工作任务整合成工作流程,把旧的流程进行重新优化。使用工作流程来推行工作,师生们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就有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改革创新。这样,在保障工作队伍在不断引入新成员的时候,仍然能够延续高质量、高效的工作方式。

组织文化保障工作技术的传承。因专兼职教师只有十余人,靠学生干部才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干部流动性大,我们参照惠普等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2],采取一些措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组织文化的管理。主要措施有:①共享智慧的文化―――建立起分享知识的文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分享知识的文化。②组织记忆的传承文化―――鼓励师生制定各种工作的样板库。例如宣传,有海报照片集、海报素材集、喷图底图集、活动海报词样板库等。

3教师队伍的培训

对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强调必须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内容应该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培训形式应该有心理咨询专业督导、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案例交流、校内外学术交流研讨会等。

4学生干部机构的运作与管理

支持学生干部机构自我运作与管理,鼓励学生干部优化配置,分工协作和自我管理,强调学生干部的品德、责任心和执行力,以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并提高其进一步创新、发展工作内容和形式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为保障工作队伍的执行力、影响力和持续力,可制定一系列工作任务实施方法、工作操作规程和流程等,但是,也必须要给所有的工作成员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办事指南。参照企事业生产操作程序[3],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可制定年度工作统筹管理程序、单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制定成统一的标准并加以推广,

(五)以知识管理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工作,需要对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和管理。从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者Cranfield、Taylor的观点来看,知识管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通常采用的管理手段或工具可能只有5年的生命力,但是知识管理却会使这些管理手段或工具的生命力有效延长[4]。参照惠普等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2],以及先前Neill和Palmer的研究成果[5],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知识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高组织智商原则

依据组织智商提高组织智商原则,会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知识,促进知识、专业技术的共享,使师生知识管理、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积累充分的能量。

2快速锻造“专长”原则

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师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快速锻造“专长”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需要工作者具备专门的资质,可以通过把工作拆分的方式,把工作划分成一个个的小工作项目,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话剧编排等工作,均可以拆分成十几个小的工作项目。

3促进集体记忆原则

强调促进集体记忆原则,是因为学生干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学生干部因在校时间有限,要在毕业前把教师传授的,以及本人通过工作得来的工作技术和经验传递下去,就需要促进集体记忆,实现工作记忆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艳华,陈曦.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高建华.惠普的知识管理文化[J].企业文化,2010(3).

[3]王文信.多种少量之生产计划管理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 教学效果 评价 

随着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并以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而是要落实到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上,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体验性、实践性、互动性很强的课程,这也造成了该课程的教法、学法及教学组织存在诸多争议。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同时,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课堂体验所得向生活情境迁移,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具有应用性特点。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实施活动化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课程内容。通过各种各样亲身参与的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悟、体验和反思,进而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与行动重新考察,并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建经验和重新解释,提升自我感和价值感,不断内化那些经过活动中的交互作用而培植的观点,最终达成人格和谐发展之目标[2]。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学组织预设生成化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科领域,要服从学科课程的目标,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备课,形成预设式的教学安排。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传递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为宗旨,而是强调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分享,所以教学安排并不严格地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利用学生互动分享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预设生成式的教学安排,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借助于现实活动而协作的过程。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师生关系平等协作化的特点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有助于课堂形成安全的气氛,促进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实现不合理认知和行为的转化,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后现代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社区里平等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运作应贯穿一个基本原则: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上的协作。随着课程的进展,师生关系愈加融洽,双方的协作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2]。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法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真正应用上[3]。具体的教学方法可归纳为: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力求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问题,综合成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做出小结,并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浓缩进去,传授给学生。概括起来,此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案例导入——思考讨论——总结提高。 

2.团体心理辅导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成

[1] [2] [3] 

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它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它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改变其行为模式,达到使团体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民主参与性原则。教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和团体成员之间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应使团体保持一种安全、信任的基调。()活动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团体目标,选择设计团体活动,诱发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潜力开发原则。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启发,激励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相信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灵活性原则。教师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论、技术、团体程序等,取得辅导效果的最大化。 

.心理测试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插入心理自测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注意心理测试的指导语和对测试结果的解释。例如,在讲自我意识这一章时,教师可采用自尊量表评定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在施测前教师应给学生科学的指导语,说明测试的结果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在对结果解释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自尊在心理学上的界定,以免学生受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而误解了其科学含义,说明测试只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和问题评估的工具,学生应结合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去思考,而不能根据结果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行为训练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行为训练为核心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换。行为训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从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可将行为训练的总目标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目标行为,并且从较容易训练的子目标行为开始,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吸纳复杂的目标行为的学习。()示范性原则。为了避免学生在行为训练时获得负性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行为示范,供学生模仿。()及时强化的原则。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给予及时地肯定和认可,以增进行为在实际情景中呈现的可能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法的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学本身要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学生如何将课堂习得经验转化为日常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掌握本门课程正确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的具体学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 体验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情绪、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故体验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安全、无条件接纳的心理环境,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学心理相容。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语言艺术,促进学生产生内心体验。 

.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技术,它是指团体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互相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讨论之后的结论,而在于借助讨论过程促使成员充分地参与。它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知自己的和他人立场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的思考问题并做出有效选择,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学法。教师在团体讨论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意见不予批评,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轻松自由的心态。 

.课外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堂专题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弥补,这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为学生提供心理学书籍杂志、心理电影、心理学网站。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容易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接受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