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标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7 15:39: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标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教育标准

第1篇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我决定、自我管理,是积极负责的有主见的行动者。在面临遭遇打击、剥夺、挫折时能保持一种相对的安祥冷静。对荣誉、地位、奖赏、威信以及别人所给予的爱并不刻意地追求,荣辱不惊,威武不屈、富贵不。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的理论;喜欢思考人生的意义,既生活在现实中,讲究实际,追求实效,又生活在诗歌、伦理、象征、超越的境界里。

(6)欣赏的时时常新。对于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能分辨工作的历程与结果,对两者都能欣赏;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有乐于助人的热心;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情感,具有帮助别人的真诚愿望,把人类都看作彼此是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膝关节病患者96例。症状为行走时疼痛加重伴跛行,膝关节压痛,活动受限,经X线摄片检查,膝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破坏及关节间隙变窄。入院后30例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予抗感染及功能锻炼,术后2周拆线,切口一期愈合,半年后随诊,患者生活自理已弃拐下地行走。

护 理

入院护理:①评估全身情况: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全身健康状况、既往史、过敏史、药物史等。②住院环境介绍:主动向其介绍主管医生、护士、洗漱间、开水房等。使患者消除陌生感。

术前护理:⑴心理护理:护士应给予患者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释手术目的及预期效果,详细解释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知识,介绍主治医师的技术水平、同类手术的成功率、既往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信心。家属的理解、支持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中起很大作用。⑵术前准备完善常规检查,做好基础护理,术前1天备皮,检查手术野皮肤,如有疖、毛囊炎、皮肤病等及时治疗痊愈后方能接受手术,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及既往史,术前6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对过度紧张的患者术前应用镇静剂,留置尿管,术前30分钟给予静滴抗生素,以减少感染机会。积极控制血糖、血压:术前空腹血糖维持在9mmol/L以下,血压维持在150/90mmHg以下[2]。⑶术前健康教育:①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运动:患肢伸直绷紧足尖,膝部用力向下,保持10秒/次;②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直退抬高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避免对腰椎产生压力,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抬腿高度离床10cm左右,保持10秒,抬高角度及保持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3];③膝关节、踝及足趾关节的屈伸运动:患者取平卧位,做膝关节的主动和被动伸屈活动;④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使其掌握抬臀及放置便盆的技巧,以适应术后床上顺利排便。

术后护理:⑴一般护理:患肢抬高且保持中立外展位,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密观察切口渗血,局部皮肤温度,足趾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皮肤温度低、苍白、发绀等应立即放松绷带;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适时予以镇痛,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⑵引流管及切口护理:将负压引流器固定低于膝关节10~20cm处,以保持负压状态,观察负压引流管是否通畅,妥善固定负压引流器,要经常捏压引流管,防止血液凝固,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更换负压引流袋时,禁止抬高于切口水平,防止引流液倒流,引起感染,根据引流量及性质,一般术后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⑶饮食护理:早期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如汤、粥、面条等,中晚期则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另外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⑷预防并发症: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自远端向近端按摩肢体,麻醉苏醒后鼓励患者在耐受疼痛的情况下,尽早开始股四头肌舒缩练习,还可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②预防褥疮:保护骨突部位,用海绵、软枕垫于臀部、下肢,使其卧位舒适,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渣屑、无皱褶;③预防感染:如术后出现体温明显升高、切口疼痛、关节肿胀,则可能发生感染,应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支持疗法增强患者体质,增强抗感染能力。⑸康复锻炼:功能锻炼分阶段进行。①第一阶段:术后1~3天,此期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以床上为主。术后第1天开始CPM机被动锻炼,第1次应从30°~40°开始,以后逐日增加5°~10°,锻炼2次/日,30分钟/次[4];②第二阶段:术后第4~14天,此期为术后中期,功能锻炼主要是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同时强化肌力的恢复程度。术后第4天待患者可耐受疼痛,肌张力恢复时,可进行下地行走训练,先用助步器帮助其行走,待重心稳定后改用双拐,以上锻炼方法交替循环进行,2~3次/日,做20~30分钟/次,也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③第三阶段:手术2周后,此期锻炼的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同时保持已获得的膝关节活动度。包括负重行走训练、抗阻力训练、上下楼训练。

出院指导:出院后继续院内所学训练内容,选择性实施,次数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不要短时间超强度训练。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有感染时,如扁桃体炎、皮肤感染、手足癣等,要积极治疗。

讨 论

科学系统的围手术期和术后康复护理,是保证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通过对2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科学康复护理,在随访中未发现有关节愈合不良、脱位、关节畸形和僵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采用的在术前术后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从心理、健康教育、切口、饮食和分阶段的科学康复锻炼方法,有效的防止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勤,朱红英.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这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1.

2 陈维珍,杨桂莲.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4,10(9):708.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社区健康教育 抽样调查 标准化建设

1、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组织与实施

1.1 个体化健康教育组织与实施

组织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医学系1名教师、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名医生、健康教育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带医学系全科医学专业159名志愿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活动。具体包括:疾病常识、康复计划、合理用药、自我保健技能等。个体化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健康档案录入、健康教育宣传和老年人体检保健等活动同步实施。对志愿者进行分批、分组,由健康教育办公室统一组织,确保行动统一、有序、高效。

1.2 公众健康活动组织与实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志愿者1这个重要宣传群体融入到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国儿童免疫接种宣传日、全国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日、全国爱耳日、世界艾滋病宣传日等重大专题宣传日的活动当中去,组成由社区工作人员为主体、志愿者协助的宣传教育团队,进行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志愿者主要负责准备活动资料、发放活动通知、组织目标人群、填写活动记录等具体工作。同时,组织志愿者参与居民健康知识讲座活动等公共卫生服务。

1.3 健康教育宣传组织与实施

组织学生志愿者相继设计了和制作了以《多事之秋话保健》、《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秋季饮食健康》等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栏,辖区宣传展板更新频率和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一年以来,累计参与设计和制作宣传栏和宣传展板12次,内容涵盖了健康知识、营养保健和疾病预防等多角度的健康信息。进行了《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预防性病艾滋病》、《重点预防夏季手足口病 保护儿童健康》、《新生儿听力筛查科普材料》等多方面健康宣传单20余种,累计分发宣传单和宣传材料2000多份。

2、数据调查与效果分析

我们以中心服务范围内的4个社区、3个自然村15~65岁常住人群(包括在调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为调查对象,在活动实施前后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60人,得出结果。

2.1 标准化考核指标分析

对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种类、次数和时间、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和内容更新次数、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的次数和参加人数进行统计。与依托高校教学资源开展活动之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详见表1.

2.2 健康教育效率综合分析

对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调查分析,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2活动实施前为53.91%,之后为68.23%,提高了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辖区居民满意度进行比较。200份问卷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6份.问卷的评分标准采取1~5级评价法,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结果显示,活动后辖区居民满意度普遍提高且幅度较大。

3、结语

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秩序保持良好,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社区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效果更加便捷有效、实训秩序井然。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映射活动开展情况,可以看出,依托高校教学资源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是可行的,且标准化建设进程发展较快。

参考文献

[1]奚丹,赵冰,田小海.依托高校教学资源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2),44-46.

XI Dan,ZHAO Bing,TIAN Xiao-hai.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source of college[J].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2009,4(2),44-46.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考核指标;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06-04

记者:钟老师您好。自1993年以来,您一直致力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并于2002年,被破格评为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这说明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到见解。我们想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理解“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的,您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保证落实?

钟志农:“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在接受贵刊采访时提出的,我认为王司长说得很有针对性。他提出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击中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某种阻滞的要害。“考核”,实际上是对一个学校教育行为的“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不管一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重视,只要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和激励,那么,学校领导的“成就动机”就不能满足,他们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和热情就会逐渐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的地位就会被其他更容易得到“愉快刺激”的功利性的工作目标所替代。在任何一项工作中,目标是催化剂和兴奋剂,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至于说到这个考核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我觉得可以从“人、物、事、绩”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人”,即王司长所说的“有人做”。事在人为,人在,事业就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在现在的大气候下,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光靠一纸空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本推不动的。而目前关于“人”的问题在于:一是“进不来”,一些学校以“没有编制”为由,不愿意接收科班出身的高校心理系毕业生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认为随便找一个工作量比较轻的人兼任一下就可以了;二是“用不好”,进了人以后,总觉得这个“人”的工作量太轻,没有什么事干,于是就让心理辅导教师兼任学校的文秘、教务员、政教干事之类的职务,时间一长,主次关系就颠倒了;三是“留不住”,由于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待遇、职称、业绩考核与认同、评优晋级等具体问题得不到制度性的保障,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觉得干得“不明不白”、干得“不痛快”、干得“窝囊”,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于是跳槽去做社会心理咨询师,去企业做人力资源培训,或者改行去教外语、政治,以便让自己从学校里的“杂牌军”转为“正规军”,这就叫“留不住”。

如果“人”的问题不解决,其他考核指标就都无法落实。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出一个刚性的指标,多少个班级以上规模的学校要配备1名(或者2~3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当然,兼职教师也很重要,他们同样是生力军,他们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没法列为刚性的考核指标。依我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历时十年,已经到了建立“专职化”队伍的时候了,否则这种有关“人”的考核就等于没有考核。至于我们的中小学校几年内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那是另一个问题。关键是基本的目标不能模糊不清。而“编制”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决心”的问题。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就很好地用红头文件解决了正式编制的问题,破解了其他省市长年未决的难题,可见,“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

与“人”的指标相关联的,就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待遇、职称、评优、晋级也要有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总的原则是不能用学科教师的考核指标来考核心理辅导教师,而应该建立一个符合辅导专业要求的指标来评价他们的工作量与绩效。这样才能解决好 “不愿做”的问题。

其次是“物”,就是物质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基地,有一些必需的设备和工具。关于基地建设,部分学校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是硬件建设得相当好,学校不惜血本加以投入,动辄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建起了“五室”、“六室”,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校内“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另一种是根本无基地,或者虽然建了基地,条件却相当简陋。从考核的角度来说,应该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作为引导的方向,包括:按标准化要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配置相应的场地、设备,其他硬件和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班级团体辅导专用教室;内部设施应该强调实用性,符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不必过分豪华。

再次,就是“事”。这个“事”,不是指心理辅导教师要做哪些事,而是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认为,现在对学校的考核不要注重形式的“创新”,媒体报道往往注重抓“新”,这样的导向很容易出偏差。对学校的考核还应该强调“实”,要实实在在把必须做的事情真正做到位,不搞花架子。如果说要考核学校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看主要是四件:

1.上好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出台一个比较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标准”,详细规定开课年级、每月最低课时数等。要给心理辅导活动课一个“活动课程”的“名分”,“名正”才能“言顺”。过去某些概念的提法导致一线学校认识模糊、行动迟缓,应该加以澄清。

2.建立个别心理辅导基地并能正常运作。坚持定期的接待来访制度,对出现适应不良和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补救性辅导和矫正。

3.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努力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能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技巧来教书育人,减少“师源性”的心理伤害。

4.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要有完整而又有效率的危机干预体系,能对学校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做出及时预警、初级干预和有效反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常规性的、不可或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无需追求“轰动性”效应。如果每个学校都能扎扎实实把上面四件事情做好,能埋头苦干十年八年,那么我们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出现一个大好的局面。

最后,是对“绩”的考核。我们现在对“绩”的考核总是“喜新厌旧”,这是浮躁世风的折射。我觉得“绩”的指标不一定很高,关键考核两条:是否“真做”,是否“做实”。只要“求真务实”,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好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要保证上述指标落到实处,让学校校长“想做”“愿做”,就要外加一条刚性的指标,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达标的学校,不能授予“文明学校”“先进学校”“重点学校”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

记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您认为怎样的机制,才能让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钟志农:我非常赞同“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在我看来,不同地区情况各有不相同。有些地区、有的学校确实存在着用“老、弱、闲、兼”人员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这样做必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但我发现也有不少地区、不少学校是选择了比较优秀的师资在做这件事情,而这往往是这些优秀教师自己努力争取的结果。这些优秀的教师即使学校不给待遇报酬、不给课时、不算工作量,也还是干劲十足、无怨无悔、孜孜不倦。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各地都有这样一批“志愿者”。正如俞国良教授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这些“志愿者”往往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才会有这样高的热情、自觉性和积极性。尽管他们当中很多是“半路出家”和“兼职义工”,但他们是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从实践效果来看,凡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心理辅导教师,往往原本就是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的骨干。这就是说,基本素质在他们身上是相通的,而不管这些基本素质表现在哪一个专业范围内。

所以,我理解的“优秀教师”,是指基本素质良好――他们应该有执着的专业理想和追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和人文关爱,对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有理论和实践的“悟性”,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同理心,有清晰的思路和表达能力,有奉献精神。这样的教师,往往放在哪里都是出类拔萃的。而要想让他们能够加入和稳定在心理辅导教师队伍里,至少应该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能够和其他学科教师“平起平坐”。

记者:您理解,什么叫做“真做”?各级行政、科研部门及学校和教师要怎样才能保证“真做”?

钟志农:所谓“真做”,就是“有上级检查”和“没有上级检查”一个样,“有领导督促”和“没有领导督促”一个样,“有荣誉、奖励”和“没有荣誉、奖励”一个样,“出现恶性事件”和“没有出现恶性事件”一个样。当然,有检查比没检查要好,有督促比没督促要好,有荣誉和奖励比没有荣誉和奖励要好,没有出现恶性事件比出现恶性事件更是好上加好。但如果学校只是为功利性的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才匆匆忙忙抓一下心理健康教育,风头一过就又安之若素甚至是麻木了,那肯定不能叫做“真做”。无论是行政与科研部门还是学校与心理教师,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常规化”“制度化”的轨道,不因人动而“时有时无”“时冷时热”,才能算是做到了“真做”。

记者:在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需不需要建立课程标准,或课程试行标准?这个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标准的框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才能适应一线的实际需要?

钟志农:这是一个大问题,简而言之,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1.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要面临身体的、认知的、情绪的和其他方面的成长问题,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文化中都普遍存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发展和预防为主。

2.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活动课程来加以保证。

3.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有年龄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的,因此,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也必须有一个系统的,与学生成长历程相对应的内容体系。

4.这样一个科学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性辅导内容体系,必须以国家权威部门研制的“课程标准(试行)”来加以确认。

自1999年以来的十年里,由于缺少这样一个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程基本大纲,导致社会上各种版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泛滥,其中固然有些版本的内容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总的说来,是良莠不齐、精芜并存,也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杂烩”和“拼盘”。这说明,在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这一领域里,教育行政部门如果不主动到位加以引领和统整,那么市场经济就会把“山寨版”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推向学校,这是无法禁绝的。

我认为,在发展性心理辅导方面,最重要的不是编写教材,而是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学参考书,这两样东西都是给辅导教师用的。至少下一个或两个十年以内,在发展性、预防性辅导方面,国家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应该给每个辅导教师提供这样两个可操作的“拐棍”和“蓝本”。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应该尽可能详尽。但是,有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之后,如果不编教材,那么在利益驱动之下,社会上各种版本的“教材”还可能蜂拥而至,来占领这个有利可图的“真空市场”,所以,回避不是上策。我的意见是不编教材,只编“学生心理活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用不着使用文本教材的,有了教材反而会中断甚至阻塞课堂团体动力的推进。但若是以很简洁的“班级心理辅导课学生心理活页”来加以代替,就可以让中小学生在课后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以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学生心理活页”可以用散页的形式出现,一个学年也就是20张左右16开的纸,价格低廉,但必须要有权威性,经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样就可以防止把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商家盈利的目标。当然,这样的“学生心理活页”要由科研部门来专门研发。

记者: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您认为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弊端?您认为应该由什么部门组织,如何组织,培训哪些内容?

钟志农: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最突出的矛盾是全国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培训目标、计划与课程,也没有统一的符合学校心理学标准的资格认证和职业规范,师资培训的力度远远滞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还有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地方培训标准与考核认证,更多的地区恐怕是处于“自然”状态。这样一大块培训的“真空地带”,必然会被其他社会化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所渗透和取代。当然,各地社会化、商业化模式的“国家咨询师培训”,自有它的长处和功劳,也培养了一些素质较高的咨询人员,特别是对“心理咨询热”的兴起和咨询行业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是,“国家咨询师”培训在某些地区走了“味道”,降了标准。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操作;重医学模式,轻发展模式;重成人心理障碍性问题,轻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所以,拿了“国家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回到学校却往往发现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用的东西却没有学。

学校心理辅导与社会心理咨询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师资培训的内容和资格认证标准当然也应该有所区别。从内容角度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提法已经很全面,即“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具体说来,在掌握基础性的四大理论流派的前提下,应该加强青少年发展心理辅导、班级团体辅导、游戏辅导、行为矫正、认知调整、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等操作性的技能技巧培训,并注意与班级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相沟通。从培训的组织角度说,我认为还是应该由教育部来制定培训标准和认证标准,也就是说,要与国内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相对应,可以参照国外的提法,称作“国家级学校咨询师”;具体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可以由省级教育行政(或科研)部门授权若干地区级的业务部门来加以组织;在培训师资的配置上,要特别注意聘请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专家、教师来参与这项工作。

记者:在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础上应增加哪些刚性内容,才能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下一步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钟志农: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中小学心理健教育指导纲要》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比较有弹性的,这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是必要的,因为必须考虑各类地区的不平衡性。但是时过近十年,形势在发展,要求应该跟着提高。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在三件事情的提法上要增加刚性。

第一件事,把“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修订为“必须开设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把“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修订为“课时必须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认真加以安排”。

第二件事,把“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以及“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修订为“专职人员的编制必须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和“省市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解决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第三件事,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修订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

上述三件事情如果有了刚性的要求,就可望下一阶段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出现一个较大较快的发展。

记者:如果请您寄语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钟志农:做中国第一代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幸运的,开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记者:您的深邃思想和精辟观点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很强的指导意义。谢谢。

参考文献:

[1]陈虹.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工作――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4~7.

第5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64-0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形成了新的课程学习目标。

新课程目标分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1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运动参与的目标

1.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1.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2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

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的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4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第6篇

为了凝聚共识,打造既开放又协同的标准体系,大会期间还举办了“新技术、新标准、新应用――标准与创新”专题论坛。各相关单位的专家在论坛上为中国车联网技术标准问题与业界展开更全面的合作创新建言献策。

信息系统

是汽车创新增值的主战场

工信部科技司相关领导会议并讲话。领导在讲话中指出,车联网无论是对我国汽车制造的升级换代、实现弯道超车,还是对信息通信业的转型创新、核心技术突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汽车制造业而言,机械方面的革新已达到极致,再想提高很难,而汽车中的信息系统在整车制造中的价值逐年上升,信息系统已成为汽车创新增值和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对信息通信业来说,当前5G正处于标准制定和技术突破期,其高带宽、低时延的特点决定了车联网是最能体现5G优势的典型应用领域,甚至可能是5G率先实现商用的规模市场,对于行业抢占先机、实现突破意义重大。

就如何推动我国车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科技司将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部际协调。车联网所涉及的汽车、通信、IT等产业以及频率分配等工作,都在工信部主管之下,这是我国独有的体制优势。但车联网参与主体众多,工信部必须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有效整合现有行业联盟,成立跨部门跨行业车联网推进组织,汇聚各方力量和资源,合力推进车联网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标准建立。下一步要尽快制定出台车联网标准体系指南,特别是尽快将涉及车与车、车与路互联互通的标准制定出来,将不同行业合作的汽车总线开放标准作为工作重点,为行业的发展融合与标准化创造条件。三是坚持以试点示范培育车联网产业发展。目前车联网产业发展正处于规模应用的起步阶段,下一步要继续推进车联网相关示范区的建设,把示范区作为行业融合创新的平台、新技术新产品测试的平台以及新业务新业态培育的平台,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为各个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四是M一步关注和支持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当前自动驾驶、人工智能、LTE-V、NB-IoT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政府部门下一步将通过各类科技专项支持新技术的发展。另外还要支持企业继续探索优质的商业模式,为车联网发展奠定基础。

以连接和数据服务为核心

助力车联网行业发展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辉在演讲中介绍,从最近一年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来看,车联网、金融、集成服务、能源电力、视频监控等已成为用户发展最快的几个行业,其中车联网行业占比超过百分之三十,预计“十三五”期间占比会更大。因此他认为车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目前车载前装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中移物联网公司的车联网业务体系包含网络、模组、平台、大数据、个人产品、行业解决方案和涉车服务等七个方面的业务。在专用网络方面,中国移动针对行业需求建设了专用网络,打造物联卡连接管理平台,为车联网客户提供差异化自助服务;在通信模组方面,中国移动正积极联合产业伙伴,开展车规级4G模组研发,提供“模组+资费”一站式服务,实现最大化让利;在个人产品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了行车卫士、路尚等个性化车载产品;在开放平台方面,中国移动构建了车联网开放平台,支持各类车载智能硬件的海量接入,打造大数据分析能力,为自有业务、合作产品、行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连接及数据服务;在大数据能力方面,以各类车载智能硬件采集上传的GPS、G-sensor、速度、故障、视频、图像等数据为基础,综合天气、路况、地理信息等各类环境数据,实现精准的用户画像,为车厂、4S、保险等行业客户提供大数据服务。此外,在车载前装和金融租赁等方面也提供行业化解决方案。

运营商

是车联网服务的使能者

中国电信交通行业信息化应用(上海)基地技术总监黄晓彬在演讲中表示,新能源汽车与车联网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一直有联网的要求,另一方面汽车联网之后容易形成包括车厂、信息服务商、车主等利益主体之间的连接,这有利于收集产品数据,为质量和售后部门提供帮助,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智能化体验。

在车联网服务方面,运营商作为使能者,可以输出一体化服务能力。黄晓彬介绍了中国电信在基础设施服务、智能管道、数据分析及运营等方面的实力。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电信在覆盖率上占有优势,原因在于中国电信LTE主要运行在1.8G和2.1G频段,覆盖能力比2.6G频段高30%~40%。目前中国电信FDD已覆盖250多个城市,工信部正式批复实现800M低频LTE覆盖重耕,打造国内第一张低频LTE网络,计划今年投资350亿元以上,扩容基站20万座以上,总数达到70万座以上,基本达到EVDO覆盖水平。预计2017年,扩容基站10万~20万座,总数达到80万~90万座,覆盖达到3G,满足VoLTE部署要求。

在智能管道方面,中国电信交通行业信息化应用(上海)基地建立的车联网平台覆盖了车辆生产、测试、销售、使用等生命周期全过程,不仅可以提供不同阶段的套餐选择,实现自动化套餐转换,也可以提供自服务管理平台以及标准化API接口,实现多APN灵活计费以及和用户TSP平台无缝对接。

在大数据分析及运营方面,中国电信交通行业信息化应用(上海)基地可以提供新能源汽车私有云服务,实现网络定制化、计算资源定制化、安全定制化、存储定制化、管理平台定制化、计费定制化和服务定制化。

打造开放协同

共同繁荣的生态圈

对于车联网的发展历程,联通智网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总监周光涛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救援服务,主要用于车队管理,因此通信的支撑能力非常重要;第二个阶段是车况的检测、诊断、远程控制以及定位导航,这个阶段关注的焦点还是车辆;第三个阶段,车联网不仅关注车辆本身的功能性,而且开始与人关联起来,逐渐开始提供用户在车上的各类服务;第四个阶段,车联网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它不仅是家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也是工业互联网,因此稳定性与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第7篇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没有分类、排斥及歧视,注重集体合作,容纳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的体育教育,是培养残疾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教育体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发展,让残疾学生可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群,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改革的重要课题。

 

但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素质差异极大的特殊人群,尤其是肢体残疾的特殊人群由于身体原因,体育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服务;教师专业能力不强,学校没有适应他们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无力照顾残疾儿童等造成许多随班“坐”读或随班就“混”的现象,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

 

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1.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目的

 

由于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殊体育教育肩负重要责任。要挖掘残疾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残疾学生的体质,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与习惯,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促进残疾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发展,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模式,最终让所有残疾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形式。

 

3.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残疾情况和不同程度,实施分班教学,在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个别教学。

 

3.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基于这个目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在发展所有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3.2体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施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进行体质健康中和检测评估与评价,考虑学生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所有学生才能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

 

3.3营造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扫除残疾学生在运动参与与体育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对所有的学生多用激励性语言,运动无难事,没有人参与不了的运动等。

 

4.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原则

 

4.1平等性原则

 

关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特殊人群,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创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通过调整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4.2主体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环境下,体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为主,放手培养、正确引导,技能锻炼与培养体育兴趣相辅,最终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4.3个别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健康状况,在搞好全纳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体、照顾差异,通过班级授课,分组学习、个别教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整体控制体育教学。

 

4.4.发展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课堂,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更新教育观念,坚信残疾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不管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发育水平、心理障碍、技能迟滞发函等因素,通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减少消除排斥,采用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5.落实全纳性评价标准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应以绝对性评价标准、个体化评价标准、相对性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全纳性评价标准为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考虑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区别,最终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充分关注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集体与需求,强调参与、拒绝排斥,只有这种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才可以引导残疾学生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第8篇

建设“品质课堂”,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切实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堂课都呈现出较高的品质,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品质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一堂准备好、实施好、效果好的课。“品质课堂”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专业性、全然性、趣乐性、思辨性、践习性、化成性”这六个元素。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五、结果与分析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学、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

六、实施策略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观念 更新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时期的新举措,新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评价体系,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迅速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走进新课程、融入新课程,以此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本文就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观念应如何更新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以保证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1、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精神,调整教学理念

①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师生中起表率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给学生多一些发展的空间,也给自己多一些发展的空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的同时又必须发挥学生中的帮带作用,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乐趣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③放下“严师”的架子,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④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以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指挥下练习的教法,同一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法,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会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效果;体会到合作、互助的学习心情。而教师可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教法,从中有所启发,由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⑤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好课前准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长此下去,教师、学生均疲惫,对上课毫无兴趣。教师应尽快调整教学理念,尝试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新颖、创新、实效、可行的受当前中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改变“一纸”定能力的旧观念,确立“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四年体育本科毕业的专业水平足以胜任中、小学甚至是高校体育普修的上课要求,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教师如果再不提高自己的话,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不能再只满足于一张大学毕业证书,而应从学生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更需突出一专多能,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

3、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观念更新的几点建议

①要有尝试和创新精神,精神是行为的动力,没有精神就没有动力,行为的效果就会受影响。

②体育教师要从多方面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并按精神的要求,不断补充自己的实力,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上课模式的要求。

③上级部门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教师更新观念提供各种保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